金鼎堂穴位贴敷治疗贴耳聋的药是什么药

穴位贴敷法_百度百科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此时又称为“”或“”,现代也称。若将药物贴敷于,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或脐疗。
穴位贴敷法原理和特点
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
穴位贴敷法操作方法
1.方药的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
(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班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
穴位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
(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治疗;威灵仙贴敷治疗等。
3.贴敷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
对于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
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不寐、胃脘痛、、呕吐、便秘、、、、头痛、眩晕、口眼斜、、、阳痿、月经不调、痛经、、、、疮疡肿毒、、牙痛、口疮、、关节肿痛、、小儿夜啼、厌食、、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穴位贴敷法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7)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企业信用信息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针灸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耳聋耳鸣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在穴位贴敷的基础上联合针灸疗法治疗耳聋耳鸣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耳聋耳鸣患者100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有50例患者,对实验组的患者采取针灸结合穴位贴敷的方案进行治疗,对对照组的患者主要采用穴位贴敷的方案进行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取得的总有效率、耳聋耳鸣残疾评估积分差异。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观察得出以下结果:采用针灸结合穴位贴敷方案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取得的总有效率为(94.00%),主要采取穴位贴敷治疗方案的对照组患者取得的总有效率为(62.00%),总有效率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耳聋耳鸣评分得分和平均听力得分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案取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采取穴位贴敷治疗方案所取得的总有效率,患者的残疾评估积分数值也明显降低,并且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证明该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单位:
许昌市中医院,河南 许昌,461000
年,卷(期):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穴位贴敷治疗 - 中医临床经验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2406|回复: 8
穴位贴敷治疗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一、穴位敷贴疗法简史
&&1、古代概况  有关穴位敷贴药物以保健治病的载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中,属于保健的,见于“杂疗方·内加”篇:“取桂、姜、椒、蕉荚等,皆治,[并]合。以谷汁丸之,以榆□抟之,大[如]□□□,臧(藏)筒中,勿令歇。即取入中身空(孔)中,兴奋,去之”。这时里的中身孔,即指脐孔、神阙而言,意为取楂、姜、椒、皂夹等辛香湿热之品,制丸后纳入脐中,有益精延寿之效。属于治疗的,有“以□印其中颠”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这里为“芥”之意,即指将芥子捣烂外敷头顶部(相当百会)的外治法。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在应用本法。《黄帝内经》中,有关药物治疗的内容甚少,其中亦有中药外治法的记载。如《灵枢·经筋》篇提到:“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意思是打用马膏、白酒和桂的桂酒,外敷面部两侧,来治疗口僻,即口眼歪斜。只是尚未提到穴位。
  汉代张仲景所撰之《金匮要略》一书中,载有一种特殊的敷脐法,以治疗中钵(中暑)病人:“屈带草,绕钵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命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用人尿或热泥合屈草敷脐,极可能来之于氏间,因其确疗效,才引起当时的医家注意,并予以收载。晋代,药物敖贴疗法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一般认为,明确提到并记载较详的当椎菖洪的《肘后备急方》。书中,已有穴位敷贴治病的多方面载述。除了秉承《金匮要略》之法,“令人骑其腹,溺脐中”外,还提到:“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即醋)和之,涂背上(相当大椎穴或背俞穴)”。并常用阿是穴作为外敷药物之处,如毒蛇咬伤,“捣薤傅之”。
  至隋唐,比较重视刺激性药物的穴位敷贴如《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用旱莲草椎碎,置于掌上一夫,当两筋中(相当于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然而亦有非刺激性药物穴位敷贴的内容,如《外台秘要》就有较多脐疗方法的载述。
  宋代的多种医学等著,诸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南阳活人书》都有穴位敷贴疗法的记载。如《普济本事方》中指出:“治妇人生产数日不下及胞衣死胎不下者”,“用蓖麻子七粒,去壳研如泥,涂足心(相当于涌泉),才下,便急洗之”,并介绍一。又如《南阳活人书》,以葱白烘热敖脐上,治“阴毒;厥逆唇青卵缩,六脉欲绝者”。明代,对穴位药物敷贴法收载较多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如提到“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剂中,水从便溺而下,数日即愈。象山民人患水肿,用此有效”。证明敷贴之法来自民间,但确有效验。另如以磁石末调面敷于囟上(百会)治“大扬脱肛”用吴茱萸贴足心(涌泉)治疗口舌生疮等。不一一枚举。  清朝是我国传统穴位敷贴疗法普遍应用和全面总结时期。这一疗法既见于官方著作,如清zhengfu组织撰写的《医宗金鉴》,就有采用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敷脐,加以冷热刺激,以治疗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亦见于民间,如赵学敏的《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二书,广泛收集了民间走方医的治疗经验,其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的验方。刊行于1805年的《急救广生集》(清·程鹏程纂辑,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国第一部外治专书,汇集了清·嘉庆前千余年的外治经验,其中不乏穴位敷贴之法,仅以神阙一穴而言,就有何首乌贴脐中治自汗,五倍子贴脐治盗汗等。而最值一提的是晚清一代外治宗师吴师机,他集历代诸多外治法之大成,并大量搜集民间的外治偏方、验方,通过其本人的反复医疗实践,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总结,撰写出《理瀹骈文》一书。该书不但载有用以穴位敷贴的各种不同剂型,诸如膏、丹、丸、散、饼、栓、泥等以及各种验方,而且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角度进行了颇为精辟的阐述。吴师机指出:“膏药贴法,不专主一穴”,如“膏药治太阳经外感,初起以膏贴两太阳、风池、风门、膻中穴,更用药敷天庭”(《理瀹骈文·略言》)。他常用中药熬制成多种剂型的膏药,根据疾病的症候和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膏药和腧穴进行贴敷治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往往“效如桴鼓”,当时就治者达到每天数十人至二、三百人之多。除此之外,该书还对穴位敖贴疗法的作用机理、药物选择、赋形基质,用法用量、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都作了详细介绍。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2、现代概况  药物穴位敷贴疗法在现代的发展并不平衡,在五十年代,基本上仍局限于民间。但已引起了一些针灸家的注意,出现具有一定数量病例观察的临床报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穴位敷贴疗法被正式列为针灸诸多疗法中的一种。在下列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慢性、支气管、咯血、病、面,以及多种小儿科病症,前者主要是从民间流传方法中进一步提高、发展的结果;而后者,则因为药物穴位敷贴,无无创伤,极小毒副作用,故易为儿童患者所接受。
  穴位疗法的真正迅速得到发展和普及,则是近十余年的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治病种急骤扩大
  自八十年代之后,药物穴位敷贴之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渗透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不论是急,如出血热、,还是难治病,如中风后遗症、、;不论是常见病,如、之类;还是罕见病,如汉特氏综合征等,均可用本法治疗。据统计,近十余年来,我国医学刊物所报道过的用穴位敖贴疗法治疗的病症种类有一百余种之多,覆盖了针灸有效病种的大部分。
  穴位敷贴疗法,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尚有独特的预防作用,如对、、性等呼吸道病症,采取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法,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目前,已将预防对象进一步扩展至、纠正胎位以预防等更多方面。  从现有趋势看,穴位敷贴疗法防治病种,尚在增长之中。
  (二)、疗效得以科学验证  多途径验证穴位敖贴法的防治效果,是近年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方面。由于本法长期以来只是流传于民间,其实际价值如何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明,为此针灸工作者着重观察以下几方面。
  (1)`.大样本验证其可重复性。就现有报道的一百余种病症看,极大部分是临床资料,少则数十例,多则数百例,甚至千例以上。不少还建立了统一的疗效评判标准,或进行远期随访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疗效的可靠性。
  (2).对照观察验证其临床价值:在一些常见的重要疾病,诸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针灸学者还将穴位敷贴疗法与其他针灸疗法或其他疗法,如中药、西药等,进行了分组对照观察,这有助于肯定本疗法在该病症防治中的实际价值。
  (3).建立指标验证其客观性:这一工作,近几年作得较多,即通过建立多须指标,观察用穴位敷贴疗法之后,此类指标的变化,从而为疗效的客观性提供依据。
  (三)、敷药剂型不断革新  行了革新和发展。大概有二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工艺,使敷贴更为简便。最常见的是制成如医用胶布一样的软膏药,采用工业生产,用时只须剪下一块就行。这种敷贴剂,可专用于某一病症,亦可做成适于多种病症的。目前,尚有一种与磁性物质合在一起,以加强药物作用的敷贴剂,亦适于遗尿、软组织损伤等十余种病症。另一方面则是在传统敷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如在敷贴穴位的同时,加离子导入等。
  除此之外,还有采用西药或中西药结合制成敷药贴于穴位的。
  穴位敷贴疗法在现代真正发展的时间尚不长,尽管已日益受到重视,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尚有一段距离。尤其是有关机理的研究,做得甚少,有待今后努力。
& & 二、常用剂型
& & 1、生药剂  采集天然的新鲜生药,洗净捣烂,或切成片状,直接敷贴于穴位之上。如将桃仁、杏仁、栀子、胡椒、糯米捣烂,加蛋清,敷穴位治高血压。此法民间应用较多,近来也在一些医院中应用价格低廉,获得较容易,方法简便,常可嘱病人自己进行治疗。
  2、散剂  又称粉剂,是将各味治疗需要的药物分别加工研碎成粉末,以80~100目细筛筛过,混合拌匀而成。本法制作简便,剂量可随意增减,药性稳定,储存时间不受限制。药物敷贴时,粉末接触面较广,易于发挥药效,且不易污染衣衫。
  3、糊剂  糊剂,实际上是散剂的进一步加工。它是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后,以赋形粘合剂,诸如醋水、酒、鸡蛋清等,把药粉调和成糊状即成。糊剂可增强敷贴的粘着力,并能使药物缓慢放释药效,延长药物的效果。糊剂制作方便,但要求现制现用,搁置时间不可过长。
  4、饼剂  饼剂是指将药粉制成圆饼形进行敷贴的一种剂型。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配好的各种药物粉碎、过筛混合,加入适量面粉和水搅拌后,捏成小饼形状,置于蒸笼上蒸熟,然后乘热贴敷穴位;另一种是,加入适量蛋清或蜂蜜等有粘腻性的赋形剂,捏成饼状进行敷贴。前者可用于贴敷时间须较长者,并能起到药物和温热的双重刺激作用;后者制作较为简单。药饼与皮肤接触面积较大,故多用于脐部及阿是穴(多为病灶或其反应区域)。
  5、丸剂  系将药物加工粉碎成细末并过筛后,拌和适量的粘糊剂如蜂蜜等,制成如绿豆至黄豆大之小型药丸,进行穴位敷贴。体积较小,药量不大,适用于一般体穴及小儿治疗之用。
  6、膏剂  膏剂在穴位敷贴疗法中亦十分常用,临床上使用的有三种类型。
   (1)、硬膏:为中医传统的固体制剂。制作方法为:将治疗需要的药入麻油、豆油或其他植物油中浸泡1~2天,然后移入锅中加热,至药物炸枯,过滤去渣,再将油用文火慢熬,直到滴水成珠,加入黄丹或铅粉,离火拌匀收膏,将膏摊于厚皮纸、布料块的中央,冷却备用。  
& &&&(2)、软膏:为一种半固体制剂,又有三种不同制作类型。
  &&a.将治疗需用的药物粉碎过筛后,放入醋或白酒内(依据病情的需要)。入锅加热熬成膏状。用时取膏摊贴穴区。这种软膏具有渗透性强、药物释放缓慢,且有粘着性和延展性。多用于慢性病灶的治疗。
  &&b.将应用的药物研末过筛,加入凡士林调和成膏状。用时,可挑取适量进行敷贴。
  &&c.将所用药物研末过筛,加蜂蜜、茶油或麻油等调成膏状备用。
   (3)膏药胶布:将药物按固定成方配制好,经过工厂特殊工艺加工制成如医用胶布(氧化锌橡皮膏)样的膏药胶布。目前,大陆生产的膏药胶布有两种形状,一为圆形,小如钮扣,揭下后可直接贴敷于穴位上;一为方形,面积较大,用时可按要求剪成小片贴敷。  
& & 7、锭剂  锭剂是将治疗药物研极细末,并经细筛筛后,加水或面糊适量,制成锭形,烘干或晾干备用。用时加冷开水磨成糊状,以此涂布穴位。锭剂多用于需长期应用同一方药的慢性病症,可以减少配药制作的麻烦,便于随时应用。锭剂药量较少,故常用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的药物。  
& & 8、酊剂  酊剂亦称酒剂,将药物粉碎成细末,加入75%医用酒精、白酒或3%碘酒内浸泡5~10天后,过滤去渣,入瓶密封备用。使用时可用棉球蘸湿,涂敷穴区或病灶。  
& & 9、煎剂  将药物配制好后放入砂锅内,加水煎煮。水煮沸后,用文火慢煮30~45分钟,去渣留汁,以棉球或特制的药棒蘸药液,点敷穴位。应注意,煎药时水不可放多,点敷穴位应趁药汁温热之时,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 三、常用敷贴方法
& & 1、敷法:此法较为常用,将生药剂或糊剂,直接敷在穴位上,其范围可略大于穴区,上以塑料薄膜盖之,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药的时间宜据具体病症、所用药物而定,一般来说,在所敷药物干燥后予以换敷较宜。
& & 2、贴法:此法亦较常用。多指用膏药胶布直接贴压于穴区,亦包括将丸剂用胶布粘贴于所选处。操作简便,多可令病家自己进行。贴法保持时间较长,可2~4天换贴一次。
  3、填法:本法仅用于神阙穴,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填药量据病症,年龄及药物而定,填药时间隔日或隔二日一次。  &&4、覆法:指用较多量药物的生药剂、糊剂或药饼,覆盖于病灶(包括体表病灶反应区),之上,加盖塑料薄膜,用纱布、胶布固定。覆法用药部位较大,故多用于阿是穴。
& & 5、涂法:亦称擦法,将药汁、药膏、药糊等涂擦于穴区。也包括用毛笔或柿棉莶浸湿后略蘸药粉涂敷于穴区。此法用药量少,适于小儿或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的药物敷涂。
  6、滴法:将药汁根据病情需要温热或置凉后,一滴滴徐徐滴入穴区,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多用于神阙穴。
  7、叩法:以特制的药捧,蘸药汁点叩穴区,可反复施行。具有敷贴药物和机械刺激的双重治疗作用。
  8、离子透入法:即在敷贴药物的同时,上加电极板,通以直流电,使药物离子透入体内,加强敷贴的治疗作用。此法近几年来,在大陆有推广之势。
& & 9、熨敷法:有二法,一为用治疗药物切粗末炒热布包,乘热外敷穴位;二为在敷贴的同时,予以加热。此法将药物作用和温热作用结合在一起。
  10、掺法:指将药物研细,取少量掺在膏药(一般指硬膏药或膏药胶布)上,再贴敷穴位的一种方法。由于膏药或膏药胶布,均系固定药方配制而成,通过掺加药物,有利于辨证施治,提高疗效。
& &四、注意事项
& &1、选准穴位,注意体位  穴位敷贴疗法是以穴位作为治疗区域,选好、选准穴位十分重要。敷贴穴位在选择时,除了和其他刺灸疗法一样,据症情予以最佳处方外,还应注意,穴位不可选得过多以及少选关节或其他活动度较大的部位的穴位,以避免贴时容易脱落。其次,穴区要选准,尽量采用体表标志。在敷贴时,根据穴位所在部位,分别要求患者保持平卧、正坐、俯首、平肩等正确姿势,使之能敷贴稳妥,防止药物流失。
  2、局部清洁,预防不良反应  在药物敷贴之前,穴区局部应洗净擦干或用75%酒精消毒。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尽管穴位敷贴的药物对皮肤刺激性很小或其他不良反应(局部灼伤、起泡)穴区消毒搞好,可以避免;二是穴区清洁后,敷贴多较牢固,不易脱落。需要说明的是,凡局部穴区有感染或被损,不宜贴敷;如贴敷后出现过敏反应者,应查清原因,如系药物所致,宜停用此类药物;如为胶布所致,可改用纱布包扎。
  3、认真固定,时间适宜  穴位敷贴疗法,是将不同剂型的药物贴敷于穴区,为了保证药物不流失并维持足够的时间,覆盖固定十分重要。在覆盖时,应据剂型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生药剂、糊剂或软膏药,须先盖一层油纸片或塑料薄膜,再加盖消毒纱布和胶布;硬膏药或膏药只须直接贴压在穴区;药饼、药丸等剂型,加盖消毒纱布和胶布固定即可。在固定时,应视部位和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体表活动较小的部位,如颈面、躯干等只须胶布固定,而四肢关节及足心等,宜加绷带束紧固定。小儿往往会用手抓撕敷贴部,亦适宜用绷带固定。敷贴药物的时间,在依据症情需要的前提下,还应注意:有一定刺激性的药物敷贴时间不可过长,小儿穴位敷贴时间不可过长,有过敏反应史的患者,更不宜过长。另外,对某些穴位敷贴时间要恰当选择,如涌泉穴,在临睡前敷贴,起床时去掉为好,以免影响行走;面部穴,最好也按此法,不影响美容。
  4、精确配方,注意保存  敷药制备,是获取疗效的重要环节。敷药处方要求在继际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辨证用药,药以味少量小力宏为佳。在配制时,更应根据药物特点和症情,制成不同剂型。敷贴药物多为辛香之品,为防止气味挥发,药粉配制好后,宜装入玻璃瓶或瓷瓶,密封保存备用。  
& & 5、综合治疗,提高效果穴位敷贴疗法,仅管对多种病症有良好的效果,但毕竟只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中之一种,面对复杂的病症,它亦有局限性。所以在临床治疗时,也一定要消除“百病一贴”的狭隘观点,充分有机结合其他各种疗法,如针刺、拔罐、刺血、艾灸及中药内服等,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楼主,多谢分享。
楼主推荐本这类书籍吧,白话文的
阅读权限20
分享了,谢谢
阅读权限20
楼主,多谢分享。
楼主,多谢分享。
多谢分享。
一篇不错的文章!
穴位敷贴疗法,好!
安全,方便。只是对术者的诊疗技术要求高。
Powered by谈中医铍针治耳聋的优势-治疗问答-中药贴敷,中药贴敷疗法,中药穴位贴敷,疼痛治疗,疼痛治疗技术,疼痛治疗方法,临沂疼痛治疗技术,疼痛治疗指南——高黄庙居委卫生室
中药贴敷,中药贴敷疗法,中药穴位贴敷,疼痛治疗,疼痛治疗技术,疼痛治疗方法,临沂疼痛治疗技术,疼痛治疗指南
当前位置: &
谈中医铍针治耳聋的优势
& & & 耳鸣可能是嗡嗡声、铃声、轰鸣声、哨声、嘶嘶声或鸣响(甚至更高)包括更复杂/复合的声音,而这些声音会始终在变,在睡觉的时候可以暂时获得舒缓,但是还是会周而复始的吵杂声就像天天牙痛一样,给人的压力可想而知了。能够攻克耳鸣治疗四大难关  一、传统的耳病解决方法在于当药物作用于病变部位之前就已大量流失,药物浓度始终无法突破有效的临界值。  二、使用的入耳式药物治疗,都不允许药物在耳内保留较长时间,每次持续作用的时间无法突破有效临界值。  三、耳鸣疾病的病灶都不在表皮,而在于耳蜗毛细胞,在于耳周微循环,药物无法做到直达病灶。  四、耳鸣疾病是顽疾,使用药物治疗周期长,效果不明显,且时间越久,效果越不明显,难以治疗。& & 配以祖传的特制中药,大胆创新、提升特制中药通络解毒、养血化瘀、滋阴补气、醇香开窍等功效,灵活运用运用特制中药方剂、独特的针灸手法,并结合科研新成果生物基因,辨证治疗耳鸣疾病,给众多失去信心的耳鸣患者带来了福音。
毛细支气管炎(左左)
患化脓性扁桃体炎(欣欣)
过敏性哮喘(庞铭函)
淋巴结炎(刘阳)
患慢性腰椎间盘突(王文军)
椎间盘突出(高阳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溢涌堂穴位贴敷治疗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