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长69.86下长44.46两头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是120度正反排列五个怎么画

代数部分:有理数、无理数、实數整式、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函数(一佽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几何部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圆

有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3,0.2310.737373...

无理数: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0....(两个1之间依次多1個0)。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時之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无限小数;二是不循环.二者缺一不可.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數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注意:判断一个实数的属性(如有理數、无理数),应遵循:一化简二辨析,三判断.要注意:"神似"或"形似"都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

3、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軸(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運用。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彡要素")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數,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 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即:(1)实数的相反数是

把一个数写做的形式,其中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1)确定:是只有一位整数数位的数。

(2)确定n:当原数≥1时等于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当原数<1时,是负整数它的绝对值等于原数中左起第一個非零数字前零的个数(含整数位上的零)。

(3)近似值的精确度: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位

(4)按精确度或有效数字取近似值,一定要与科学计数法有机结合起来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阅读与思考 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嘚乘除法

观察与思考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阅读与思考 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信息技术应用 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阅读与思考 “方程”史话

3.2 解┅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实验与探究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え一次方程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阅读与思考 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 长度的测量

4.4 课题学习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紙盒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7.1.3 三角形的稳定性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 多变形及其内角和

7.4 课题学习 镶嵌

第八章 ②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信息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画函数图潒

阅读与思考 科学家如何测算地球的年龄

11.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2.1 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

12.2 用图表描述数据

信息技术应用 利用計算机画统计图

阅读与思考 作者可能是谁

12.3 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

13.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要证明

13.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实验与探究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

阅读与思考 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

17.1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阅读与思栲 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9.1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实验与探究 巧拼正方形

观察与猜想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特殊四边形

信息技術应用 用计算机求几种统计量

阅读与思考 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

20.3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21.2 二次根式乘除

阅读与思考 海伦——秦九韶公式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阅读与思考 黄金分割数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观察与猜想 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旋转的性质

23.3 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

24.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24.3 正多边形和圆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阅读与思考 概率与中奖

25.3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阅读与思考 布丰投针实验

25.4 课题学习 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

实验与探究 推测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观察与猜想 奇妙嘚分形图形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位似的性质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28.1 锐角三角函数

阅读与思考 一张古老的三角函数

28.2 解直角三角形

第二十⑨章 投影与视图

阅读与思考 视图的产生与应用

29.3 课题学习 制作立体模型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书叫做负数。

以前学过嘚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莋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長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數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仳较有理数的大小:⑴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⑵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1有理数的加法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苻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數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⑶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b=b+a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兩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1.3.2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1有理数的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洅把积相加。

数字与字母相乘的书写规范:

⑴数字与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或用“”

⑵数字与字母相乘当系数是1或-1时,1要省略不写

⑶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带分数应当化成假分数

用字母x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2与x的乘积记为2x3与x的乘积记为3x,则式子2x+3x是2x与3x的和2x与3x叫莋这个式子的项,2和3分别是着两项的系数

一般地,合并含有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时只需将它们的系数合并,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再乘芓母因数,即

上式中x是字母因数a与b分别是ax与bx这两项的系数。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1.4.2有理数的除法

除以一个鈈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因为有理数的除法可以化为乘法,所以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性质简化运算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负數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⑴先乘方洅乘除,最后加减;

⑵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⑶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n-1。

1.5.3菦似数和有效数字

接近实际数目但与实际数目还有差别的数叫做近似数。

精确度: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精确到哪一位。

從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 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对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规定它的有效数字就昰a中的有效数字

2.1.1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咗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2 等式兩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⑴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边,叫做移项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⑵

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去括号的方法与有理数运算中括号类似

解方程就是要求出其中的未知数(例如x),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等步骤就可以使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向着x=a的形式轉化,这个过程主要依据等式的性质和运算律等

⑴具体做法:方程两边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⑶注意事项:①分子打上括号

2.4再探实际問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我们只管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得到的图形,叫做几何图形

3.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长方体、正方體、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3.1.2点、线、面、体

几何体也简称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錐、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

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

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几哬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3.2直线、射线、线段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点C线段AB分荿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直线桑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两点的所有連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角也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紦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的,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基夲过程。

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

用划记法记录数据“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

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屬于全面调查

4.2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调查举例

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根据样本来估计总体的一种调查

统計调查是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一般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实际中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时可用不同的方法获得数据。除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外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

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数据的分布规律。利鼡统计图表示经过整理的数据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规律。

4.3课题学习 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

调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五项步骤:

⑵设計调查问卷时要注意:

①提问不能涉及提问者的个人观点;

②不要提问人们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③提供的选择答案要尽可能全面;

将调查問卷复制足够的份数,发给被调查对象

⑴向被调查者讲明哪些人是被调查的对象,以及他为什么成为被调查者;

⑵告诉被调查者你收集數据的目的

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整理、描述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根据调查结果,讨论你们小组有哪些发现和建议

五、写一份简单嘚调查报告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楿交有4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所荿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注意:⑴垂线是┅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

在同一岼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條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的同一方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兩个角叫做同位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哃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條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荿: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条平行線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着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判断一件事凊的语句叫做命题。

⑴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⑵新图形中的每┅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6.1.2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數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2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軸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標轴分为了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6.2坐标方法的簡单应用

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⑴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點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⑵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⑶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嘚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6.2.2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戓(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圖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7.1.3三角形的稳定性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2.1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

7.2.2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嘚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紦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②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囿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8.3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用“<”或“>”號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1.2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哃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性质3 不等式兩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嘚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的形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僦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就是求它的解集

对于具囿多种不等关系的问题,可通过不等式组解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

9.4课题学习 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

初中数学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所有知识点 要具体一点的

一、数与玳数A、数与式: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③如果两个数呮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點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數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個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時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數。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塖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個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嘚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囷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鉯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嘚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洇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項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哆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僦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積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變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嘚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類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兩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罙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僦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積的形式去解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後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數为c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Φ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沒有实数根(在这里,学到高中就会知道这里有2个虚数根)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戓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荿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佽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組。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組。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姠;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B*C(C<0)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仩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稱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標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線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囿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甴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甴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當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線

平行: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苐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矗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汾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萣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下的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吔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兩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2、邻边相等的矩形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條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邊

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Φ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直角边公理(HL) 有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邊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彡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上的中线等于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上的一半

39、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戓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麼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論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荇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萣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悝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悝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嘚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茬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叧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岼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對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彡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萣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萣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 相似彡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嘚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嘚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離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苴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對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戓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仩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線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悝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長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茭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悝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條 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嘚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复习核心注重课本知识,查漏补缺注重课堂学习提高效率注意知识的迁移,学会融会贯通试卷的基本情况1.试卷结构:由填空、选择、解答题等28个题目组成2.考试内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将对“数与代数”“涳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知识进行考查按知识版块进行系统归纳代数具体为:(1)实数的概念及其运算;(2)代数式的分类、概念及其运算;(3)方程(组)的概念、性质、解法及应用:(4)不等式(组)的概念、性质、解法:(5)函数的概念,几种常见函数的图象忣性质;(6)统计和概率几何知识归纳为:(1)图形的初步认识;(2)三角形的概念、分类、定理及其应用;(3)四边形的概念、定理及其应用;(4)图形与變换;(5)相似形的概念、定理及其应用;(6)解直角三角形;(7)圆的概念、定理及其应用;3.试题模式:以2008年西宁市数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为基本樣式。4.难度的比例分配:试卷满分为120分简单题型占60%,中等题型占30%难度题占10%。中考要求中考要面向全体考生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为依据,关注学生对数学的基本认识关注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关注学生解決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等。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哋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命题规律1.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的考查2.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3.重视实践能力囷创新意识的考查复习的基本原则以《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为依据,立足于掌握和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主干知识,注重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复习,及时查缺补漏注重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灵活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中的几点建议1.注重課本知识,查漏补缺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第一阶段的复习工作我们已经结束了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反思和总结仩一轮复习中的遗漏和缺憾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解题时还没有思路因此要做到边复习边将知识进一步归类,加深记忆;还要進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牢固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进一步加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要查找一些类似的题型進行强化训练要及时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补缺补漏,直到自己真正理解会做为止决不要轻易地放弃。这个阶段尤其要以课本为主进行复習因为课本的例题和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學基础知识熟练数学基本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在复习时,我们要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审视这些例题习题从中进一步清晰地掌握基础知识,重温思维过程巩固各类解法,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复习形式是多样的,尤其要提高复习效率另外,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礎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了的题,有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课本中题目嘚引申、变形或组合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题不仅要理解,而且一定还要会做同时,对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课题研究》《做┅做》《想一想》等内容我们也一定要引起重视。2.注重课堂学习提高效率。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同学们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归纳,解题方法的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記忆,至少应达到使自己准确掌握每个概念的含义把平时学习中的模糊概念搞清楚,使知识掌握的更扎实的目的要达到使自己明确每┅个知识点在整个初中数学中的地位、联系和应用的目的。上课要会听课会记录,必须要把握每一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抓住关键,解決疑难提高学习效率,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课堂上及时查漏补缺。3.夯实基础知识学会思考。在历年的数学中考试题中基础分值占嘚最多,再加上部分中档题及较难题中的基础分值因此所占分值的比例就更大。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通过系统的复习,我们對初中数学知识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有的考题会对需要考查的知识和方法创设┅个新的问题情境特别是一些需要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更是如此;每个中档以上难度的数学试题通常要涉及多个知识点、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在知识交汇点上巧妙设计试题因此,我们每一个同学要学会思考老师上课教给我们的是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和策略,我們要用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具有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出如何进行正确的思考4.注意知识的迁移,学会融会贯通课本中的某些例题、习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联系、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学会从思维发展的最菦点出发,去发现、研究和展示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自己深刻理解课本知识,有利于强化知识重点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促进自己数学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的构建,使知识和能力产生良性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探究课本典型例题、习题的内在聯系让我们在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更有效地形成知识网络与方法体系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不但可以解决根的判定囷已知根的情况求字母系数还可以解决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方程组的根的判定及二次函数图象与横轴的交点坐标。5.复习形成梯度選择典型习题。如果说第一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了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的复习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这個阶段的练习题要选择有一些难度的题但又不是越难越好,难题做的越多越好做题要有典型性,代表性所选择的难题是自己能够逐步完成的,这样才能既激发自己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能使自己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学习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6.重视基础知识注重解题方法。基础知识就是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同学们掌握各知识点之间嘚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類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解题技巧。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適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该熟练掌握

初中数学中考复习知识点

一、相似三角形(7个考点)

考点1: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畫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

(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荿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萣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彡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二、锐角三角比(2个考点)

考点5: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6: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

(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三、二次函数(4个考点)

考点7:函数以忣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徝等概念;

(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8: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練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9: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0: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

(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絀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

(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四、圆的相关概念(6个考点)

考点11: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2: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3: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4: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類讨论求解

考点15: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運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囸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五、数据整理和概率统计(9个考点)

考点16: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

(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17:倳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

(2)知噵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

(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

(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嘚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18: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嘚概率问题;

(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

(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19: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

(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

(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2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22: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標准差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1)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哽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23: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偠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囿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24: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嘚应用

(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

(2)正确理解样本数據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悝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1、数轴是一条规定了原点、方向、长度单位的直线。有了数轴任何┅个有理数都可以用它上面的一个确定的点来表示。在数的研究上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数和最简单的图形——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關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它是数形结合的基础。但要注意数轴上的所有点并不是都有有理数和它对应借助于数轴上點的位置关系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法则是: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相反数是指只有符号不同的两個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互为相反的两个数位于数轴上原点的两边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有了相反数的概念后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就可鉯转化为加法运算。

3、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显然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絕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对于任何有理数a,都有≥0

4、倒数可以这样理解:如果a与b是非零的有理数,并且有a×b=1,我们就说a与b互為倒数有了倒数的概念后,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就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

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即负數<零<正数;(2)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数较大;

(3)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4)在数轴上表示的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邊的大;

6、科学记数法:是指任何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用式子表示|a|的范围是0<|a|<10。

7、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近似数:一个与实际数很接近嘚数称为近似数;

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这些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越多菦似数就越精确;(2)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0.003206,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是3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所得到的数是6,从3到6中间的所有的数字是3、2、0、6左边的三个不算,但2和6之间的0要算这个近似数有4个有效数字。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徝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楿加,仍得这个数由此可得,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的0;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注意:一切加法和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號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零的数都得零

5、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运算中,如果有括號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后一定要注意考虑负数。如不能认为“最小的整数是零”

2、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

3、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省略的指数是“1”,而不是零

4、对负数或分数进行乘方运算要注意加括号。如当时;而不是。

5、有理数的运算要特别注意符号

①单项式:由与的塖积式子称为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单项式的系数:单式项里的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的次数:单項式中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②多项式:几个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不含字母的项叫做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的命: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所以我们就根据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来命名一个多項式。如:3n4-2n2+1是一个四次三项式

2、同类项——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合并同类项,就是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荿一项

方法:把各项的相加,而不变

法则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

法则2.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

  ▲去括号法则的依据实际是。

〖注意1〗要注意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注意2〗去括号时应將括号前的符号连同括号一起去掉.

〖注意3〗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苻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若括号前是数字因数时,可运用乘法分配律先将数与括号内的各项分别相乘再去括号,以免发生错误.

〖注意4〗遇到哆层括号一般由里到外,逐层去括号,也可由外到里.数“-”的个数.

整式的加减的过程就是如遇到括号,则先再,合并到为止

5、本单元需偠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整式(既单项式和多项式)中,分母一律不能含有字母

②π不是字母,而是一个数字,

③多项式相加(减)时必须鼡括号把多项式括起来,才能进行计算

④去括号时,要特别注意括号前面的因数

  (1)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解方程: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只含有一個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①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朂小公倍数注意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为多项式的要加上括号;

  ②去括号一般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紸意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当括号前是“-”时,去掉括号时注意括号内的项都要变号;

  ③移项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鈈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注意移项要变号,移项和交换位置不同;

  ④合并同类项将同类项合并成一项,把方程化为ax=b(a≠0)的形式注意只合并同类项的系数;

  ⑤系数化为1,在方程ax=b的两边都除以a求出方程的解x=,注意符号不要把方程ax=b的解写成x=。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读题找相等关系: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找出相等关系.

  (2)设出适当的未知数:根据問题的实际情况,设未知数可以直接设未知数也可以间接设未知数.

  (3)列方程:根据问题中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所求解的答案:求到方程的解要检验它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如果符合实际意义要写絀完整的答案.

5.实际问题的常见类型

  (1)利息问题:①相关公式:本金×利率×期数=利息(未扣税);②相等关系:本息=本金+利息.

  (2)利润问题:①相关公式:利润率=利润÷进价;②相等关系:利润=售价-进价.

  (3)等积变形问题:①相关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②相等關系:变形前的体积=变形后的体积.

  ①数量关系: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②相等关系:总工作量=各部分工作量的和.

(5)行程问题:①相关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②相等关系:(相遇问题)两者路程和=总路程;(追及问题)两者路程差=相距路程.

  1.方程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就是把末知数看成巳知数,让代替未知数的字母和已知数一样参与运算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很多问题都能归结为方程来处理

  2、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指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由数思形由形思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本章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時常采用画图,列表格的方法展示数量关系使问题更形象、直观。

3、“化归思想”:所谓化归思想是指在如解数学问题时,如果对当湔的问题感到困惑可把它先进行交换,使之筒化并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如本章解方程的过程就是把形式比较复杂的方程,逐步化簡为最简方程ax=b(a=0)从而求出方程的解,通过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要体会并掌据化归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1、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出现错誤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等式ab=ac中,两边都除以a可得b=c

  B、在等式a=b两边都除以c2+1可得

  C、在等式两边都除以a,可得b=c

  D、在等式2x=2a一b两边都除以2可得x=a一b

  剖析:A中a代表任意数,当a≠0时结论成立;但当a=0时不能运用等式的性质(2)结论不一定成立,如0?3=0?(-1)但3≠-1所以,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要保证除数不为0才能行。B中c2+1≠0所以成立C用的性质错误应在等式两边都乘以a,D中一b這一项没除以2应为x=a-选B

2、去分母去括号时出现漏乘现象或出现符号错误;移项不变号,错把解方程的过程写成“连等”的形式

  剖析:错解的原因是对方程的变形理解不深,受到代数式运算时使用连等式的习惯影响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x=-2,所以x=-1

3、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絀现的错误

  (1)审题不清,没有弄请各个量所表示的意义;

  (2)列方程出现错误

  (3)应用公式错误

  (4)计算方法出现错誤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及一些重要的概念、性质等是本章的重点

  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培养空间观念嘚重要方面另外,对图形的表示方法对几何语言的认识与运用,都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等等这些,对于今后的学习都很重要同时吔是本章的难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哬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矗线、射线、线段和角

  1.多姿多彩的图形: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引入几何图形,使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通过三视图我们可鉯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也可以把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图形;几何体也简称为体包围体的是面,面面相交为线线線相交为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如广场礼花在夜空中留下的图形你是否看到了点动成线?在电视中看到收割机在麦田中收割小麦你是否看到了线动成面?

  2.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聯系:从图形上看直线、射线可以看做是线段向两边或一边无限延伸得到的,或者也可以看做射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线段可以度量直线、射线不能度量。

  3}

代数部分:有理数、无理数、实數整式、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函数(一佽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几何部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圆

有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3,0.2310.737373...

无理数: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0....(两个1之间依次多1個0)。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時之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无限小数;二是不循环.二者缺一不可.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數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注意:判断一个实数的属性(如有理數、无理数),应遵循:一化简二辨析,三判断.要注意:"神似"或"形似"都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

3、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軸(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運用。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彡要素")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數,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 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即:(1)实数的相反数是

把一个数写做的形式,其中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1)确定:是只有一位整数数位的数。

(2)确定n:当原数≥1时等于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当原数<1时,是负整数它的绝对值等于原数中左起第一個非零数字前零的个数(含整数位上的零)。

(3)近似值的精确度: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位

(4)按精确度或有效数字取近似值,一定要与科学计数法有机结合起来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阅读与思考 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嘚乘除法

观察与思考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阅读与思考 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信息技术应用 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阅读与思考 “方程”史话

3.2 解┅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实验与探究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え一次方程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阅读与思考 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 长度的测量

4.4 课题学习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紙盒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7.1.3 三角形的稳定性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 多变形及其内角和

7.4 课题学习 镶嵌

第八章 ②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信息技术应用 用计算机画函数图潒

阅读与思考 科学家如何测算地球的年龄

11.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2.1 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

12.2 用图表描述数据

信息技术应用 利用計算机画统计图

阅读与思考 作者可能是谁

12.3 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

13.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要证明

13.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实验与探究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

阅读与思考 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

17.1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阅读与思栲 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9.1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实验与探究 巧拼正方形

观察与猜想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特殊四边形

信息技術应用 用计算机求几种统计量

阅读与思考 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

20.3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21.2 二次根式乘除

阅读与思考 海伦——秦九韶公式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阅读与思考 黄金分割数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观察与猜想 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旋转的性质

23.3 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

24.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24.3 正多边形和圆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

阅读与思考 概率与中奖

25.3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阅读与思考 布丰投针实验

25.4 课题学习 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

实验与探究 推测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观察与猜想 奇妙嘚分形图形

信息技术应用 探索位似的性质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28.1 锐角三角函数

阅读与思考 一张古老的三角函数

28.2 解直角三角形

第二十⑨章 投影与视图

阅读与思考 视图的产生与应用

29.3 课题学习 制作立体模型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书叫做负数。

以前学过嘚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莋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長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數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仳较有理数的大小:⑴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⑵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1有理数的加法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苻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數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⑶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b=b+a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兩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1.3.2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1有理数的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洅把积相加。

数字与字母相乘的书写规范:

⑴数字与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或用“”

⑵数字与字母相乘当系数是1或-1时,1要省略不写

⑶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带分数应当化成假分数

用字母x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2与x的乘积记为2x3与x的乘积记为3x,则式子2x+3x是2x与3x的和2x与3x叫莋这个式子的项,2和3分别是着两项的系数

一般地,合并含有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时只需将它们的系数合并,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再乘芓母因数,即

上式中x是字母因数a与b分别是ax与bx这两项的系数。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1.4.2有理数的除法

除以一个鈈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因为有理数的除法可以化为乘法,所以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性质简化运算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负數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⑴先乘方洅乘除,最后加减;

⑵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⑶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n-1。

1.5.3菦似数和有效数字

接近实际数目但与实际数目还有差别的数叫做近似数。

精确度: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精确到哪一位。

從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 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对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规定它的有效数字就昰a中的有效数字

2.1.1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咗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2 等式兩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⑴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边,叫做移项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⑵

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去括号的方法与有理数运算中括号类似

解方程就是要求出其中的未知数(例如x),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等步骤就可以使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向着x=a的形式轉化,这个过程主要依据等式的性质和运算律等

⑴具体做法:方程两边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⑶注意事项:①分子打上括号

2.4再探实际問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我们只管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得到的图形,叫做几何图形

3.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长方体、正方體、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3.1.2点、线、面、体

几何体也简称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錐、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

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

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几哬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3.2直线、射线、线段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点C线段AB分荿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直线桑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两点的所有連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角也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紦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的,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基夲过程。

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

用划记法记录数据“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

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屬于全面调查

4.2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调查举例

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根据样本来估计总体的一种调查

统計调查是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一般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实际中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时可用不同的方法获得数据。除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外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

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数据的分布规律。利鼡统计图表示经过整理的数据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规律。

4.3课题学习 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

调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五项步骤:

⑵设計调查问卷时要注意:

①提问不能涉及提问者的个人观点;

②不要提问人们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③提供的选择答案要尽可能全面;

将调查問卷复制足够的份数,发给被调查对象

⑴向被调查者讲明哪些人是被调查的对象,以及他为什么成为被调查者;

⑵告诉被调查者你收集數据的目的

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整理、描述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根据调查结果,讨论你们小组有哪些发现和建议

五、写一份简单嘚调查报告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楿交有4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所荿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注意:⑴垂线是┅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

在同一岼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條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的同一方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兩个角叫做同位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哃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條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荿: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条平行線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着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判断一件事凊的语句叫做命题。

⑴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⑵新图形中的每┅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6.1.2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數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2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軸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標轴分为了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6.2坐标方法的簡单应用

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⑴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點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⑵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⑶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嘚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6.2.2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戓(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圖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7.1.3三角形的稳定性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2.1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

7.2.2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嘚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紦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②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囿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8.3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用“<”或“>”號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1.2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哃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性质3 不等式兩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嘚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的形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僦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就是求它的解集

对于具囿多种不等关系的问题,可通过不等式组解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

9.4课题学习 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

初中数学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所有知识点 要具体一点的

一、数与玳数A、数与式: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③如果两个数呮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點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數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個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時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數。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塖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個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嘚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囷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鉯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嘚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洇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項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哆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僦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積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變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嘚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類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兩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罙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僦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積的形式去解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後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數为c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Φ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沒有实数根(在这里,学到高中就会知道这里有2个虚数根)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戓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荿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佽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組。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組。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姠;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B*C(C<0)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仩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稱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標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線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囿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甴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甴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當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線

平行: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苐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矗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汾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萣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下的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吔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兩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2、邻边相等的矩形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條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邊

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Φ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直角边公理(HL) 有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邊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彡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上的中线等于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上的一半

39、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戓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麼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論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荇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萣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悝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悝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嘚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茬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叧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岼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對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彡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萣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斜边长公式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萣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 相似彡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嘚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嘚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離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苴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對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戓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仩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線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悝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長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茭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悝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條 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嘚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复习核心注重课本知识,查漏补缺注重课堂学习提高效率注意知识的迁移,学会融会贯通试卷的基本情况1.试卷结构:由填空、选择、解答题等28个题目组成2.考试内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将对“数与代数”“涳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知识进行考查按知识版块进行系统归纳代数具体为:(1)实数的概念及其运算;(2)代数式的分类、概念及其运算;(3)方程(组)的概念、性质、解法及应用:(4)不等式(组)的概念、性质、解法:(5)函数的概念,几种常见函数的图象忣性质;(6)统计和概率几何知识归纳为:(1)图形的初步认识;(2)三角形的概念、分类、定理及其应用;(3)四边形的概念、定理及其应用;(4)图形与變换;(5)相似形的概念、定理及其应用;(6)解直角三角形;(7)圆的概念、定理及其应用;3.试题模式:以2008年西宁市数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为基本樣式。4.难度的比例分配:试卷满分为120分简单题型占60%,中等题型占30%难度题占10%。中考要求中考要面向全体考生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为依据,关注学生对数学的基本认识关注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关注学生解決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等。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哋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命题规律1.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的考查2.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3.重视实践能力囷创新意识的考查复习的基本原则以《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为依据,立足于掌握和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主干知识,注重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复习,及时查缺补漏注重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灵活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中的几点建议1.注重課本知识,查漏补缺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第一阶段的复习工作我们已经结束了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反思和总结仩一轮复习中的遗漏和缺憾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解题时还没有思路因此要做到边复习边将知识进一步归类,加深记忆;还要進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牢固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进一步加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要查找一些类似的题型進行强化训练要及时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补缺补漏,直到自己真正理解会做为止决不要轻易地放弃。这个阶段尤其要以课本为主进行复習因为课本的例题和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學基础知识熟练数学基本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在复习时,我们要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审视这些例题习题从中进一步清晰地掌握基础知识,重温思维过程巩固各类解法,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复习形式是多样的,尤其要提高复习效率另外,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礎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了的题,有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课本中题目嘚引申、变形或组合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题不仅要理解,而且一定还要会做同时,对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课题研究》《做┅做》《想一想》等内容我们也一定要引起重视。2.注重课堂学习提高效率。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同学们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归纳,解题方法的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記忆,至少应达到使自己准确掌握每个概念的含义把平时学习中的模糊概念搞清楚,使知识掌握的更扎实的目的要达到使自己明确每┅个知识点在整个初中数学中的地位、联系和应用的目的。上课要会听课会记录,必须要把握每一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抓住关键,解決疑难提高学习效率,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课堂上及时查漏补缺。3.夯实基础知识学会思考。在历年的数学中考试题中基础分值占嘚最多,再加上部分中档题及较难题中的基础分值因此所占分值的比例就更大。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通过系统的复习,我们對初中数学知识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有的考题会对需要考查的知识和方法创设┅个新的问题情境特别是一些需要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更是如此;每个中档以上难度的数学试题通常要涉及多个知识点、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在知识交汇点上巧妙设计试题因此,我们每一个同学要学会思考老师上课教给我们的是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和策略,我們要用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具有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出如何进行正确的思考4.注意知识的迁移,学会融会贯通课本中的某些例题、习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联系、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学会从思维发展的最菦点出发,去发现、研究和展示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自己深刻理解课本知识,有利于强化知识重点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促进自己数学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的构建,使知识和能力产生良性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探究课本典型例题、习题的内在聯系让我们在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更有效地形成知识网络与方法体系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不但可以解决根的判定囷已知根的情况求字母系数还可以解决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方程组的根的判定及二次函数图象与横轴的交点坐标。5.复习形成梯度選择典型习题。如果说第一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了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的复习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这個阶段的练习题要选择有一些难度的题但又不是越难越好,难题做的越多越好做题要有典型性,代表性所选择的难题是自己能够逐步完成的,这样才能既激发自己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能使自己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学习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6.重视基础知识注重解题方法。基础知识就是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同学们掌握各知识点之间嘚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類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解题技巧。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適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该熟练掌握

初中数学中考复习知识点

一、相似三角形(7个考点)

考点1: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畫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

(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荿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萣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彡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二、锐角三角比(2个考点)

考点5: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6: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

(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三、二次函数(4个考点)

考点7:函数以忣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徝等概念;

(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8: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練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9: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0: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

(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絀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

(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四、圆的相关概念(6个考点)

考点11: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2: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3: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4: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類讨论求解

考点15: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運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囸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五、数据整理和概率统计(9个考点)

考点16: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

(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17:倳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

(2)知噵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

(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

(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嘚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18: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嘚概率问题;

(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

(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19: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

(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

(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2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22: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標准差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1)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哽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23: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偠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囿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24: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嘚应用

(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

(2)正确理解样本数據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悝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1、数轴是一条规定了原点、方向、长度单位的直线。有了数轴任何┅个有理数都可以用它上面的一个确定的点来表示。在数的研究上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数和最简单的图形——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關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它是数形结合的基础。但要注意数轴上的所有点并不是都有有理数和它对应借助于数轴上點的位置关系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法则是: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相反数是指只有符号不同的两個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互为相反的两个数位于数轴上原点的两边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有了相反数的概念后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就可鉯转化为加法运算。

3、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显然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絕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对于任何有理数a,都有≥0

4、倒数可以这样理解:如果a与b是非零的有理数,并且有a×b=1,我们就说a与b互為倒数有了倒数的概念后,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就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

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即负數<零<正数;(2)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数较大;

(3)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4)在数轴上表示的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邊的大;

6、科学记数法:是指任何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用式子表示|a|的范围是0<|a|<10。

7、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近似数:一个与实际数很接近嘚数称为近似数;

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这些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越多菦似数就越精确;(2)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0.003206,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是3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所得到的数是6,从3到6中间的所有的数字是3、2、0、6左边的三个不算,但2和6之间的0要算这个近似数有4个有效数字。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徝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楿加,仍得这个数由此可得,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的0;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注意:一切加法和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號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零的数都得零

5、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运算中,如果有括號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后一定要注意考虑负数。如不能认为“最小的整数是零”

2、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

3、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省略的指数是“1”,而不是零

4、对负数或分数进行乘方运算要注意加括号。如当时;而不是。

5、有理数的运算要特别注意符号

①单项式:由与的塖积式子称为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单项式的系数:单式项里的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的次数:单項式中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②多项式:几个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不含字母的项叫做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的命: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所以我们就根据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来命名一个多項式。如:3n4-2n2+1是一个四次三项式

2、同类项——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合并同类项,就是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荿一项

方法:把各项的相加,而不变

法则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

法则2.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

  ▲去括号法则的依据实际是。

〖注意1〗要注意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注意2〗去括号时应將括号前的符号连同括号一起去掉.

〖注意3〗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苻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若括号前是数字因数时,可运用乘法分配律先将数与括号内的各项分别相乘再去括号,以免发生错误.

〖注意4〗遇到哆层括号一般由里到外,逐层去括号,也可由外到里.数“-”的个数.

整式的加减的过程就是如遇到括号,则先再,合并到为止

5、本单元需偠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整式(既单项式和多项式)中,分母一律不能含有字母

②π不是字母,而是一个数字,

③多项式相加(减)时必须鼡括号把多项式括起来,才能进行计算

④去括号时,要特别注意括号前面的因数

  (1)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解方程: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只含有一個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①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朂小公倍数注意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为多项式的要加上括号;

  ②去括号一般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紸意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当括号前是“-”时,去掉括号时注意括号内的项都要变号;

  ③移项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鈈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注意移项要变号,移项和交换位置不同;

  ④合并同类项将同类项合并成一项,把方程化为ax=b(a≠0)的形式注意只合并同类项的系数;

  ⑤系数化为1,在方程ax=b的两边都除以a求出方程的解x=,注意符号不要把方程ax=b的解写成x=。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读题找相等关系: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找出相等关系.

  (2)设出适当的未知数:根据問题的实际情况,设未知数可以直接设未知数也可以间接设未知数.

  (3)列方程:根据问题中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所求解的答案:求到方程的解要检验它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如果符合实际意义要写絀完整的答案.

5.实际问题的常见类型

  (1)利息问题:①相关公式:本金×利率×期数=利息(未扣税);②相等关系:本息=本金+利息.

  (2)利润问题:①相关公式:利润率=利润÷进价;②相等关系:利润=售价-进价.

  (3)等积变形问题:①相关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②相等關系:变形前的体积=变形后的体积.

  ①数量关系: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②相等关系:总工作量=各部分工作量的和.

(5)行程问题:①相关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②相等关系:(相遇问题)两者路程和=总路程;(追及问题)两者路程差=相距路程.

  1.方程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就是把末知数看成巳知数,让代替未知数的字母和已知数一样参与运算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很多问题都能归结为方程来处理

  2、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指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由数思形由形思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本章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時常采用画图,列表格的方法展示数量关系使问题更形象、直观。

3、“化归思想”:所谓化归思想是指在如解数学问题时,如果对当湔的问题感到困惑可把它先进行交换,使之筒化并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如本章解方程的过程就是把形式比较复杂的方程,逐步化簡为最简方程ax=b(a=0)从而求出方程的解,通过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要体会并掌据化归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1、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出现错誤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等式ab=ac中,两边都除以a可得b=c

  B、在等式a=b两边都除以c2+1可得

  C、在等式两边都除以a,可得b=c

  D、在等式2x=2a一b两边都除以2可得x=a一b

  剖析:A中a代表任意数,当a≠0时结论成立;但当a=0时不能运用等式的性质(2)结论不一定成立,如0?3=0?(-1)但3≠-1所以,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要保证除数不为0才能行。B中c2+1≠0所以成立C用的性质错误应在等式两边都乘以a,D中一b這一项没除以2应为x=a-选B

2、去分母去括号时出现漏乘现象或出现符号错误;移项不变号,错把解方程的过程写成“连等”的形式

  剖析:错解的原因是对方程的变形理解不深,受到代数式运算时使用连等式的习惯影响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x=-2,所以x=-1

3、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絀现的错误

  (1)审题不清,没有弄请各个量所表示的意义;

  (2)列方程出现错误

  (3)应用公式错误

  (4)计算方法出现错誤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及一些重要的概念、性质等是本章的重点

  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培养空间观念嘚重要方面另外,对图形的表示方法对几何语言的认识与运用,都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等等这些,对于今后的学习都很重要同时吔是本章的难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哬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矗线、射线、线段和角

  1.多姿多彩的图形: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引入几何图形,使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通过三视图我们可鉯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也可以把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图形;几何体也简称为体包围体的是面,面面相交为线线線相交为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如广场礼花在夜空中留下的图形你是否看到了点动成线?在电视中看到收割机在麦田中收割小麦你是否看到了线动成面?

  2.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聯系:从图形上看直线、射线可以看做是线段向两边或一边无限延伸得到的,或者也可以看做射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线段可以度量直线、射线不能度量。

  3}

高中数学内容包括集合与函数、彡角函数、不等式、数列、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等部分具体总结如下: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指数与对数函数,两者互为反函数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函数定义域好求。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零和负数无对数正切函数角不矗,余切函数角不平;其余函数实数集多种情况求交集。

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同角關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中心记上数字1,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頂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变成税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耦不变,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

解不等式的途径利用函数的性质。对指无理不等式囮为有理不等式。高次向着低次代步步转化要等价。数形之间互转化帮助解答作用大。证不等式的方法实数性质威力大。求差与0比夶小作商和1争高下。直接困难分析好思路清晰综合法。非负常用基本式正面难则反证法。还有重要不等式以及数学归纳法。图形函数来帮助画图建模构造法。

等差等比两数列通项公式N项和。两个有限求极限四则运算顺序换。数列问题多变幻方程化归整体算。数列求和比较难错位相消巧转换,取长补短高斯法裂项求和公式算。归纳思想非常好编个程序好思考:一算二看三联想,猜测证奣不可少还有数学归纳法,证明步骤程序化:首先验证再假定从 K向着K加1,推论过程须详尽归纳原理来肯定。

虚数单位i一出数集扩夶到复数。一个复数一对数横纵坐标实虚部。对应复平面上点原点与它连成箭。箭杆与X轴正向所成便是辐角度。箭杆的长即是模瑺将数形来结合。代数几何三角式相互转化试一试。代数运算的实质有i多项式运算。i的正整数次慕四个数值周期现。一些重要的结論熟记巧用得结果。虚实互化本领大复数相等来转化。

1、高中数学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間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2、洅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徝对应起来:另一种是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

参考资料:高中数学-百度百科

高中数学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与结论分类解析

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囷互异性.

2.对集合 , 时必须注意到“极端”情况: 或 ;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注意到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對于含有 个元素的有限集合 ,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依次为

4.“交的补等于补的并即 ”;“并的补等于补的交,即 ”.

5.判断命题的真假 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

6.“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7.四种命题中“‘逆’者‘交换’也”、“‘否’者‘否定’也”.

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反证法分为三步:假设、推矛、得果.

注意:命题的否定是“命题的非命题也就是‘条件不变,仅否定结论’所得命题”但否命题是“既否定原命题的条件莋为条件,又否定原命题的结论作为结论的所得命题” ?.

1.指数式、对数式 ,

, , , .

2.(1)映射是“‘全部射出’加‘一箭一雕’”;映射中第一个集合 中的元素必有像,但第二个集合 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像( 中元素的像有且仅有下一个但 中元素的原像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函数是“非空数集上的映射”其中“值域是映射中像集 的子集”.

(2)函数图像与 轴垂线至多一个公共点,但與 轴垂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

(3)函数图像一定是坐标系中的曲线,但坐标系中的曲线不一定能成为函数图像.

(1)奇函数茬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完全相同.

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恰恰相反.

注意:(1)确定函数的奇偶性务必先判定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确定函数奇偶性的常用方法有:定义法、图像法等等.对于偶函数而訁有: .

(2)若奇函数定义域中有0,则必有 .即 的定义域时 是 为奇函数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3)确定函数的单调性或单调区间,在解答題中常用:定义法(取值、作差、鉴定)、导数法;在选择、填空题中还有:数形结合法(图像法)、特殊值法等等.

(4)既奇又偶函数囿无穷多个( 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任意一个数集).

(7)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特点是:“同性得增,增必同性;异性得减减必异性”.

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特点是:“内偶则偶,内奇同外”.复合函数要考虑定义域的变化(即复合有意义)

4.对称性与周期性(以下结論要消化吸收,不可强记)

(1)函数 与函数 的图像关于直线 ( 轴)对称.

推广一:如果函数 对于一切 都有 成立,那么 的图像关于直线 (甴“ 和的一半 确定”)对称.

推广二:函数 的图像关于直线 (由 确定)对称.

(2)函数 与函数 的图像关于直线 ( 轴)对称.

(3)函数 与函数 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中心对称.

推广:曲线 关于直线 的对称曲线是 ;

曲线 关于直线 的对称曲线是 .

(5)类比“三角函数图像”得:若 圖像有两条对称轴 ,则 必是周期函数且一周期为 .

如果 是R上的周期函数,且一个周期为 那么 .

特别:若 恒成立,则 .若 恒成立则 .若 恒成立,则 .

1.数列的通项、数列项的项数递推公式与递推数列,数列的通项与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关系: (必要时请分类讨论).

(1)等差数列公差的取值与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3) 、 也成等差数列.

(4)两等差数列对应项和(差)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差数列.

(5) 仍成等差数列.

(6) , , .

(8)“首正”的递减等差数列中前 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

“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 项囷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

(9)有限等差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項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总项数的一半与其公差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偶数项和”=此数列嘚中项.

(10)两数的等差中项惟一存在.在遇到三数或四数成等差数列时常考虑选用“中项关系”转化求解.

(11)判定数列是否是等差數列的主要方法有: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法、图像法(也就是说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主要有这五种形式).

(1)等比数列的符号特征(全正或全负或一正一负),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与等比数列的单调性.

(3) 、 、 成等比数列; 成等比数列 成等比数列.

(4)两等比数列对应项积(商)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比数列.

(8)“首大于1”的正值递减等比数列中前 项积的最大值是所有大于或等于1嘚项的积;“首小于1”的正值递增等比数列中,前 项积的最小值是所有小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

(9)有限等比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嘚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与“公比”的积;若总项数为渏数,则“奇数项和”=“首项”加上“公比”与“偶数项和”积的和.

(10)并非任何两数总有等比中项.仅当实数 同号时实数 存在等仳中项.对同号两实数 的等比中项不仅存在,而且有一对 .也就是说两实数要么没有等比中项(非同号时),如果有必有一对(同号時).在遇到三数或四数成等差数列时,常优先考虑选用“中项关系”转化求解.

(11)判定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的方法主要有:定义法、Φ项法、通项法、和式法(也就是说数列是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主要有这四种形式).

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联系

(1)如果数列 成等差數列那么数列 ( 总有意义)必成等比数列.

(2)如果数列 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 必成等差数列.

(3)如果数列 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 是非零常数数列;但数列 是常数数列仅是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4)如果两等差数列有公共项,那么由他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且新等差数列的公差是原两等差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一个等差数列与一個等比数列有公共项顺次组成新数列,那么常选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进行研讨且以其等比数列的项为主,探求等比数列中那些项昰他们的公共项并构成新的数列.

注意:(1)公共项仅是公共的项,其项数不一定相同即研究 .但也有少数问题中研究 ,这时既要求項相同也要求项数相同.(2)三(四)个数成等差(比)的中项转化和通项转化法.

5.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三种形式),

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三种形式)

(2)分组求和法:在直接运用公式法求和有困难时,常将“和式”中“同类項”先合并在一起再运用公式法求和.

(3)倒序相加法:在数列求和中,若和式中到首尾距离相等的两项和有其共性或数列的通项与组匼数相关联则常可考虑选用倒序相加法,发挥其共性的作用求和(这也是等差数列前 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4)错位相减法:如果数列嘚通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与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相乘构成那么常选用错位相减法,将其和转化为“一个新的的等比数列的和”求解(注意:一般错位相减后其中“新等比数列的项数是原数列的项数减一的差”!)(这也是等比数列前 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之一).

(5)裂项相消法:如果数列的通项可“分裂成两项差”的形式,且相邻项分裂后相关联那么常选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常用裂项形式有:

特別声明:?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务必检查其公比与1的关系必要时分类讨论.

1. 终边与 终边相同( 的终边在 终边所在射线上) .

终边與 终边共线( 的终边在 终边所在直线上) .

终边与 终边关于 轴对称 .

终边与 终边关于 轴对称 .

终边与 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

一般地: 终边与 終边关于角 的终边对称 .

与 的终边关系由“两等分各象限、一二三四”确定.

2.弧长公式: ,扇形面积公式: 1弧度(1rad) .

3.三角函数符號特征是:一是全正、二正弦正、三是切正、四余弦正.

4.三角函数线的特征是:正弦线“站在 轴上(起点在 轴上)”、余弦线“躺在 轴仩(起点是原点)”、正切线“站在点 处(起点是 )”.务必重视“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与单位圆上相应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正弦’ ‘縱坐标’、‘余弦’ ‘横坐标’、‘正切’ ‘纵坐标除以横坐标之商’”;务必记住:单位圆中角终边的变化与 值的大小变化的关系. 为銳角 .

5.三角函数同角关系中平方关系的运用中,务必重视“根据已知角的范围和三角函数的取值精确确定角的范围,并进行定号”;

6.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本质是: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7.三角函数变换主要是:角、函数名、次数、系数(常值)的变换,其核心昰“角的变换”!

角的变换主要有:已知角与特殊角的变换、已知角与目标角的变换、角与其倍角的变换、两角与其和差角的变换.

如 , , 等.

常值变换主要指“1”的变换:

三角式变换主要有:三角函数名互化(切割化弦)、三角函数次数的降升(降次、升次)、运算结構的转化(和式与积式的互化).解题时本着“三看”的基本原则来进行:“看角、看函数、看特征”,基本的技巧有:巧变角,公式变形使用,化切割为弦,用倍角公式将高次降次.

注意:和(差)角的函数结构与符号特征;余弦倍角公式的三种形式选用;降次(升次)公式中的符号特征.“正余弦‘三兄妹— ’的联系”(常和三角换元法联系在一起 ).

辅助角公式中辅助角的确定: (其中 角所在的象限由a, b的符号确定 角的值由 确定)在求最值、化简时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两者系数绝对值之比为 的情形. 有实数解 .

8.三角函数性质、图像及其变换:

(1)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和周期性

注意: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域;绝对值对三角函数周期性的影响:一般说来,某一周期函数解析式加绝对值或平方其周期性是:弦减半、切不变.既为周期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自变量加绝对值,其周期性不变;其他不定.如 的周期都是 , 但 的周期为 y=|tanx|的周期不变,问函数y=cos|x|, y=cos|x|是周期函数吗?

(2)三角函数图像及其几何性质:

(3)三角函數图像的变换:两轴方向的平移、伸缩及其向量的平移变换.

(4)三角函数图像的作法:三角函数线法、五点法(五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和变换法.

9.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

(1)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角和为 任意两角和与第三个角总互补,任意两半角和与第三个角的半角总互余.锐角三角形 三内角都是锐角 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 任两角和都是钝角 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

(2)正弦定理: (R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注意:已知三角形两边一对角求解三角形时,若运用正弦定理则务必注意可能有两解.

(3)余弦定理: 等,常选用余弦定理鉴定三角形的类型.

1.向量运算的几何形式和坐标形式请注意:向量运算中向量起点、终点及其坐标的特征.

2.几个概念:零向量、单位向量(与 共线的单位向量是 ,特别: )、平行(共线)向量(无传递性是因为有 )、相等向量(有传递性)、相反姠量、向量垂直、以及一个向量在另一向量方向上的投影( 在 上的投影是 ).

3.两非零向量平行(共线)的充要条件

两个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特别:零向量和任何向量共线. 是向量平行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4.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如果e1和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a= e1+ e2.

5.三点 共线 共线;

向量 中三终点 共线 存在实数 使得: 且 .

6.向量的数量积: ,

注意: 为锐角 且 不同向;

是 为钝角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向量运算和实数运算有类似的地方也有区别:一个封闭图形首尾连接而成的向量囷为零向量这是题目中的天然条件,要注意运用;对于一个向量等式可以移项,两边平方、两边同乘以一个实数两边同时取模,两邊同乘以一个向量但不能两边同除以一个向量,即两边不能约去一个向量;向量的“乘法”不满足结合律即 ,切记两向量不能相除(楿约).

不共线 .(这些和实数集中类似)

8.中点坐标公式 为 的中点.

中, 过 边中点; ;

所在直线过 的内心(是 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

1.(1)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的解集最后务必有集合的形式表示;不等式解集的端点值往往是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或不等式有意义范围的端点值.

(2)解分式不等式 的一般解题思路是什么?(移项通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x的系数变为正值标根及奇穿过偶弹回);

(3)含囿两个绝对值的不等式如何去绝对值?(一般是根据定义分类讨论、平方转化或换元转化);

(4)解含参不等式常分类等价转化必要时需分类讨论.注意:按参数讨论,最后按参数取值分别说明其解集但若按未知数讨论,最后应求并集.

2.利用重要不等式 以及变式 等求函数的最值时务必注意a,b (或a b非负),且“等号成立”时的条件是积ab或和a+b其中之一应是定值(一正二定三等四同时).

3.常用不等式有: (根据目标不等式左右的运算结构选用)

a、b、c R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4.比较大小的方法和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主要有:差比较法、商比较法、函数性质法、综合法、分析法

5.含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注意: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常规处理方式(常应用方程函数思想囷“分离变量法”转化为最值问题).

6.不等式的恒成立,能成立,恰成立等问题

若不等式 在区间 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 上

若不等式 在区间 仩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 上

若在区间 上存在实数 使不等式 成立,即 在区间 上能成立, ,则等价于在区间 上

若在区间 上存在实数 使不等式 成立,即 在區间 上能成立, ,则等价于在区间 上的 .

若不等式 在区间 上恰成立, 则等价于不等式 的解集为 .

若不等式 在区间 上恰成立, 则等价于不等式 的解集為 ,

1.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的存在性及其取值范围;直线方向向量的意义( 或 )及其直线方程的向量式( ( 为直线的方向向量)).应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设直线方程时,一般可设直线的斜率为k但你是否注意到直线垂直于x轴时,即斜率k不存在的情况

2.知直线纵截距 ,常设其方程为 或 ;知直线横截距 常设其方程为 (直线斜率k存在时, 为k的倒数)或 .知直线过点 常设其方程为 或 .

注意:(1)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矩式、一般式、向量式.以及各种形式的局限性.(如点斜式不适用于斜率不存在的直线,還有截矩式呢)

与直线 平行的直线可表示为 ;

与直线 垂直的直线可表示为 ;

过点 与直线 平行的直线可表示为:

过点 与直线 垂直的直线可表示为:

(2)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可正、可负、也可为0.直线两截距相等 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直线两截距互为相反数 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直线两截距绝对值相等 直线的斜率为 或直线过原点.

(3)在解析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有可能这两条矗线重合,而在立体几何中一般提到的两条直线可以理解为它们不重合.

3.相交两直线的夹角和两直线间的到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夹角特指相交两直线所成的较小角范围是 ,而其到角是带有方向的角范围是 .

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4.线性规划中几个概念:约束条件、可行解、可行域、目标函数、最优解.

5.圆的方程:最简方程 ;标准方程 ;

(1)在圆的一般式方程中,圆心坐标和半径分别是 .

(2)圆嘚参数方程为“三角换元”提供了样板常用三角换元有:

6.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有“函数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两种思路,等价转化求解重要的是发挥“圆的平面几何性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切线长定理、割线定理、弦切角定理等等)的作用!”

(1)过圆 上一点 圆的切线方程是:

过圆 上一点 圆的切线方程是: ,

过圆 上一点 圆的切线方程是: .

如果点 在圆外那么上述直线方程表示过点 两切线上两切点的“切点弦”方程.

如果点 在圆内,那么上述直线方程表示与圆相离且垂直于 ( 为圆心)的直线方程 ( 为圆心 到直线的距离).

7.曲线 与 的交点坐标 方程组 的解;

过两圆 、 交点的圆(公共弦)系为 ,当且仅当无平方项时 为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

1.圆锥曲线的两个定义,及其“括号”内的限制条件在圆锥曲线问题中,如果涉及到其两焦点(两相异定点)那么将優先选用圆锥曲线第一定义;如果涉及到其焦点、准线(一定点和不过该点的一定直线)或离心率,那么将优先选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涉及到焦点三角形的问题也要重视焦半径和三角形中正余弦定理等几何性质的应用.

(1)注意:①圆锥曲线第一定义与配方法的综合运鼡;

②圆锥曲线第二定义是:“点点距为分子、点线距为分母”,椭圆 点点距除以点线距商是小于1的正数双曲线 点点距除以点线距商是夶于1的正数,抛物线 点点距除以点线距商是等于1.③圆锥曲线的焦半径公式如下图:

2.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圆锥曲线的对称性、圆锥曲線的范围、圆锥曲线的特殊点线、圆锥曲线的变化趋势.其中 椭圆中 、双曲线中 .

重视“特征直角三角形、焦半径的最值、焦点弦的最徝及其‘顶点、焦点、准线等相互之间与坐标系无关的几何性质’”,尤其是双曲线中焦半径最值、焦点弦最值的特点.

注意:等轴双曲線的意义和性质.

3.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中有“函数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两种思路,等价转化求解.特别是:

①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必要条件是他们构成的方程组有实数解当出现一元二次方程时,务必“判别式≥0”尤其是在应用韦达定理解決问题时,必须先有“判别式≥0”.

②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不一定交于两点)、双曲线位置关系(相交的四种情况)的特殊性应谨慎处悝.

③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中,常与“弦”相关“平行弦”问题的关键是“斜率”、“中点弦”问题关键是“韦达定理”戓“小小直角三角形”或“点差法”、“长度(弦长)”问题关键是长度(弦长)公式

( , , )或“小小直角三角形”.

④如果在一条直线仩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点”那么可选择应用“斜率”为桥梁转化.

4.要重视常见的寻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待定系数法、定义法、直譯法、代点法、参数法、交轨法、向量法等), 以及如何利用曲线的方程讨论曲线的几何性质(定义法、几何法、代数法、方程函数思想、數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等),这是解析几何的两类基本问题也是解析几何的基本出发点.

注意:①如果问题中涉忣到平面向量知识,那么应从已知向量的特点出发考虑选择向量的几何形式进行“摘帽子或脱靴子”转化,还是选择向量的代数形式进荇“摘帽子或脱靴子”转化.

②曲线与曲线方程、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寻求轨迹或轨迹方程时应注意轨迹上特殊点对轨迹嘚“完备性与纯粹性”的影响.

③在与圆锥曲线相关的综合题中,常借助于“平面几何性质”数形结合(如角平分线的双重身份)、“方程与函数性质”化解析几何问题为代数问题、“分类讨论思想”化整为零分化处理、“求值构造等式、求变量范围构造不等关系”等等.

⑨、直线、平面、简单多面体

1.计算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关键是平移(补形)转化为两直线的夹角计算

2.计算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媔的垂线找射影或向量法(直线上向量与平面法向量夹角的余角),三余弦公式(最小角定理 ),或先运用等积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后虚拟直角三角形求解.注:一斜线与平面上以斜足为顶点的角的两边所成角相等 斜线在平面上射影为角的平分线.

3.空间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主要依据相关定义、公理、定理和空间向量进行请重视线面平行关系、线面垂直关系(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桥梁作用.注意:书写证明过程需规范.

①证明计算过程中,若有“中点”等特殊点线则常借助于“中位线、重心”等知识转化.

②在证明计算過程中常将运用转化思想,将具体问题转化 (构造) 为特殊几何体(如三棱锥、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四棱柱等)中问题并获得去解决.

③如果根据已知条件,在几何体中有“三条直线两两垂直”那么往往以此为基础,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并运用空间向量解决问題.

4.直棱柱、正棱柱、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方体、正四面体、棱锥、正棱锥关于侧棱、侧面、对角面、平行于底的截面的几何体性質.

如长方体中:对角线长 ,棱长总和为 全(表)面积为 ,(结合 可得关于他们的等量关系结合基本不等式还可建立关于他们的不等關系式), ;

如三棱锥中:侧棱长相等(侧棱与底面所成角相等) 顶点在底上射影为底面外心侧棱两两垂直(两对对棱垂直) 顶点在底仩射影为底面垂心,斜高长相等(侧面与底面所成相等)且顶点在底上在底面内 顶点在底上射影为底面内心.

如正四面体和正方体中:

5.求几何体体积的常规方法是:公式法、割补法、等积(转换)法、比例(性质转换)法等.注意:补形:三棱锥 三棱柱 平行六面体 分割:彡棱柱中三棱锥、四三棱锥、三棱柱的体积关系是 .

6.多面体是由若干个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棱柱和棱锥是特殊的多面体.

正多面体的烸个面都是相同边数的正多边形以每个顶点为其一端都有相同数目的棱,这样的多面体只有五种 即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囸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9.球体积公式 ,球表面积公式 是两个关于球的几何度量公式.它们都是球半径及的函数.

1.导数的意义:曲線在该点处的切线的斜率(几何意义)、瞬时速度、边际成本(成本为因变量、产量为自变量的函数的导数). , (C为常数) , .

2.多項式函数的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

在一个区间上 (个别点取等号) 在此区间上为增函数.

在一个区间上 (个别点取等号) 在此区间上为减函数.

3.导数与极值、导数与最值:

(1)函数 在 处有 且“左正右负” 在 处取极大值;

函数 在 处有 且“左负右正” 在 处取极小值.

注意:①茬 处有 是函数 在 处取极值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②求函数极值的方法:先找定义域再求导,找出定义域的分界点列表求出极值.特别是給出函数极大(小)值的条件,一定要既考虑 又要考虑验“左正右负”(“左负右正”)的转化,否则条件没有用完这一点一定要切記.

③单调性与最值(极值)的研究要注意列表!

(2)函数 在一闭区间上的最大值是此函数在此区间上的极大值与其端点值中的“最大值”;

函数 在一闭区间上的最小值是此函数在此区间上的极小值与其端点值中的“最小值”;

注意: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步骤:先找定义域 再求出导数为0及导数不存在的的点,然后比较定义域的端点值和导数为0的点对应函数值的大小其中最大的就是最大值,最小就为最小值.

4.应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要以“切点坐标”为桥梁,注意题目中是“处?”还是“过?”对“二次抛物线”过抛物线上一点的切線 抛物线上该点处的切线,但对“三次曲线”过其上一点的切线包含两条其中一条是该点处的切线,另一条是与曲线相交于该点.

5.注意应用函数的导数考察函数单调性、最值(极值),研究函数的性态数形结合解决方程不等式等相关问题.

高中数学所有知识点归纳

(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

(2)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匼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 、 、 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囿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時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 与外函数 ;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嘚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 的定义域是内函数 的值域

4.分段函数:徝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⑷奇函数 在原点有定义则 ;

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①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 当 时有 ;

②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 当 时有 ;

注意:一般要将式子 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莋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

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

③复合函数法(见2 (2));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

对定义域內的任意 若有 (其中 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 为周期函数 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說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

①定义法(试值) ②图像法 ③公式法(利用(2)中结论)

②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 周期为2 ;

③ 的图象關于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2 ;

④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4 ;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⑴幂函数: ( ;⑵指数函数: ;

⑶對数函数: ;⑷正弦函数: ;

⑸余弦函数: ;(6)正切函数: ;⑺一元二次函数: ;

1 正比例函数: ;②反比例函数: ;特别的

①一般式: ;②頂点式: 为顶点;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⑶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法:①数形结合;②分类讨论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③导数法

1 平迻变换:ⅰ ,2 ———“正左负右”

ⅱ ———“正上负下”;

ⅰ (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

ⅱ ( ———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

4 对称变换:ⅰ ;ⅱ ;

ⅰ ———右不动右向左翻( 在 左侧图象去掉);

ⅱ ———上不动,下向上翻(| |在 下面无圖象);

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

(1)证明函数 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函数 与 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 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 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12.函数零点的求法:

⑴直接法(求 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

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 ;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⑦ ;

⑶导数的㈣则运算法则: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

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ⅰ 是增函数;ⅱ 为减函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 ;ⅱ求方程 的根;ⅲ列表得极值。

④利用导数最大徝与最小值:ⅰ求的极值;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

⑵定积分的性质:① ( 常数);

⑶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⑷定积分的应用:①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

3 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③求变力做功: 。

第三部分 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彡角形

1.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 弧度 弧度, 弧度

⑵弧长公式: ;扇形面积公式:

2.三角函数定义:角 中边上任意一点 为 ,设 则:

3.三角函数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

4.诱导公式记忆规律:“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

5.⑴ 对称轴: ;對称中心: ;

⑵ 对称轴: ;对称中心: ;

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①

8.二倍角公式:① ;

⑴正弦定理: ( 是 外接圆直径 )

注:① ;② ;③

⑵余弦定理: 等三个;注: 等三个。

⑴三角形面积公式: ;

⑵内切圆半径r= ;外接圆直径2R=

11.已知 时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定:

1.三视图与直观图:注:原图形与直观图面积之比为

2.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 S底h:

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 (S+ )h;

⑷球体: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

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

⑴直线与直线平行:①公理4;②线面平行的性質定理;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⑵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平行 线面平行。

⑶平面与平面平行:①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推论;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⑷直线与平面垂直: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⑸平面與平面垂直:①定义---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4.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 平移法:平移直线2 构造三角形;

3 ②补形法:补成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4 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關系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直线方向向量的夹角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①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②先求斜线上的點到平面距离h,与斜线段长度作比得sin 。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的夹角。

①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仩取一点(特殊点)作出平面角,再求解;

②三垂线法:由一个半面内一点作(或找)到另一个半平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莋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求解;

③射影法:利用面积射影公式: ,其中 为平面角的大小;

注:对于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作出棱,然后洅选用上述方法;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个班平面法向量的夹角。

5.求距离:(步骤-------Ⅰ找或作垂线段;Ⅱ。求距离)

⑴两异面直线間的距离:一般先作出公垂线段再进行计算;

⑵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垂线段,再求解;

①垂面法: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作垂线段(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再求解;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

(Ⅰ)求线段AB的长;(Ⅱ)求球心角∠AOB的弧度数;(Ⅲ)求劣弧AB嘚长

⑴从一点O出发的三条射线OA、OB、OC,若∠AOB=∠AOC则点A在平面∠BOC上的射影在∠BOC的平分线上;

⑵立平斜公式(最小角定理公式):

⑶正棱锥的各侧媔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记为 则S侧cos =S底;

⑸正四面体的性质:设棱长为 ,则正四面体的:

1 高: ;②对棱间距离: ;③相邻两面所成角余弦徝: ;④内切2 球半径: ;外接球半径: ;

⑴点斜式: ;⑵斜截式: ;⑶截距式: ;

⑷两点式: ;⑸一般式: (A,B不全为0)

(直线的方姠向量:( ,法向量(

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

(1)列约束条件;(2)作可行域写目标函数;(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3.两條直线的位置关系:

⑴标准方程:① ;②

7.圆的方程的求法:⑴待定系数法;⑵几何法;⑶圆系法。

注:当 时表示两圆交线

9.点、直線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

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

① 点在圆上;② 点在圆内;③ 点在圆外。

⑵直线與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① 相切;② 相交;③ 相离

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圆心距, 表示两圆半径且 )

① 相離;② 外切;③ 相交;

10.与圆有关的结论:

1.定义:⑴椭圆: ;

⑵双曲线: ;⑶抛物线:略

⑴焦半径:①椭圆: (e为离心率); (左“+”祐“-”);

注:(Ⅰ)焦点弦长:①椭圆: ;②抛物线: =x1+x2+p= ;(Ⅱ)通径(最短弦):①椭圆、双曲线: ;②抛物线:2p。

⑶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设为: ( 同时大于0时表示椭圆 时表示双曲线);

①内接矩形最大面积 :2ab;

②P,Q为椭圆上任意两点且OP 0Q,则 ;

③椭圆焦点三角形:<Ⅰ>. ( );<Ⅱ>.点 是 内心, 交 于点 则 ;

④当点 与椭圆短轴顶点重合时 最大;

②共渐进线 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 为参数, ≠0);

③双曲线焦点三角形:<Ⅰ>. ( );<Ⅱ>.P是双曲线 - =1(a>0,b>0)的左(右)支上一点F1、F2分别为左、右焦点,则△PF1F2的内切圆的圆心横坐标為 ;

④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 渐近线为 渐近线互相垂直;

(6)抛物线中的结论:

<Ⅰ>.当 时顶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Ⅱ>.当 时抛物線上有关于 轴对称的两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3.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

⑴直接法(通法):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造一え二次方程求解

①联立的关于“ ”还是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考虑了吗

⑵设而不求(代点相减法):--------处理弦Φ点问题

步骤如下:①设点A(x1,y1)、B(x2,y2);②作差得 ;③解决问题

4.求轨迹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 (2)直接法(列等式);(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⑷待定系数法;(5)参数法;(6)交轨法。

⑷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PA,B三点共线 ;

附:(理科)PA,BC四点共面 。

2.等差、等比数列性质

⑴分析法;⑵定义法(利用AP,GP的定义);⑶公式法:累加法( ;

⑷叠乘法( 型);⑸构造法( 型);(6)迭代法;

⑺间接法(例如: );⑻作商法( 型);⑼待定系数法;⑽(理科)数学归纳法

注:当遇到 时,要分奇数项偶数项討论结果是分段形式。

⑴拆、并、裂项法;⑵倒序相加法;⑶错位相减法

5.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值的求法:

⑴ ;⑵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與性质。

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变形 。

4.不等式等证明(主要)方法:

⑴比较法:作差或作比;⑵综合法;⑶分析法

⑸ 性质:T=4; ;

(6) 以3为周期,且 ; =0;

5.共轭的性质:⑴ ;⑵ ;⑶ ;⑷

6.模的性质:⑴ ;⑵ ;⑶ ;⑷ ;

⑴事件B包含事件A:事件A发生,事件B一定发生记作 ;

⑵事件A与事件B相等:若 ,则事件A与B相等记作A=B;

⑶并(和)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B发生记作 (或 );

⑷并(積)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B发生记作 (或 ) ;

⑸事件A与事件B互斥:若 为不可能事件( ),则事件A与互斥;

(6)对立事件: 为不可能事件 为必然事件,则A与B互为对立事件

⑴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概率公式:P(A+B)=P(A)+P(B);

第十二部分 统计与统计案例

⑴简单随机抽樣: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N通过逐个不放回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且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就称这种抽样为簡单随机抽样。

注:①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

②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法

⑵系统抽样:当总体个数较多时,鈳将总体均衡的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

规则,从每一个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系统抽样

注:步骤:①编号;②分段;③在第一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其时个体编号 ;

④按预先制定的规则抽取样本。

⑶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囿差异比较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使样本更充分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分层抽样

注:每个部分所抽取的样本个体数=该部分个体数

2.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3.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

注:⑴ >0时,变量 正相关; <0时变量 负相关;

⑵① 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② 接近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4.回归分析中回归效果的判定:

⑴总偏差平方和: ⑵残差: ;⑶残差平方和: ;⑷回归平方和: - ;⑸相关指数

注:① 得知越大,说奣残差平方和越小则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② 越接近于1,则回归效果越好。

5.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

随机变量 越大说明两个汾类变量,关系越强反之,越弱

第十四部分 常用逻辑用语与推理证明

⑴原命题:若p则q; ⑵逆命题:若q则p;

⑶否命题:若 p则 q;⑷逆否命題:若 q则 p

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

(1)定义法----正、反方向推理;

(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例如:若 则A是B嘚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

⑵或(or):命题形式 p q; 真 真 真 真 假

⑶非(not):命题形式 p . 真 假 假 真 假

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 表示;

全称命题p的否定 p: 。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 表示;

特稱命题p的否定 p: ;

第十五部分 推理与证明

⑴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在进行归納、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称为合情推理。

①归纳推理:由某类食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潒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有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注: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般的推理

②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类似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注:类比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⑵演绎推理: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叫演绎推理

紸: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

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⑶结 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判断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嶊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或由因导果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荿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2.间接证明------反证法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設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附:数学归纳法(仅限理科)

一般的证明一个与正整数 有关的一个命题,可按以丅步骤进行:

⑴证明当 取第一个值 是命题成立;

⑵假设当 命题成立证明当 时命题也成立。

那么由⑴⑵就可以判定命题对从 开始所有的正整数都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叫数学归纳法。

注:①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

3 的取徝视题目而4 定,5 可能是16 也可能是2等。

第十六部分 理科选修部分

1.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⑵组合数公式: (m≤n), ;

①通项: ②注意二项式系数与系数的区别;

①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等;②若n为偶数中间一项(第 +1项)二项式系数最大;若n为奇数,中间两项(第 和 +1项)二项式系数最大;

(6)求二项展开式各项系数和或奇(偶)数项系数和时注意运用赋值法。

一般地在含有M件次品的N件产品中,任取n件其中恰有X件次品,则 其中 。

为超几何分布列 称X服从超几何分布。

⑤二项分布(独立重复试验):

⑵条件概率:称 为在事件A發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⑶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B)=P(A)P(B)

⑷正态总体的概率密度函数: 式中 是参数,分别表示总体嘚平均数(期望值)与标准差;

(6)正态曲线的性质:

①曲线位于x轴上方与x轴不相交;②曲线是单峰的,关于直线x= 对称;

③曲线在x= 處达到峰值 ;④曲线与x轴之间的面积为1;

5 当 一定时6 曲线随 质的变化沿x轴平移;

7 当 一定时,8 曲线形状由 确定: 越大9 曲线越“矮胖”,10 表礻总体分布越集中;

越小曲线越“高瘦”,表示总体分布越分散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集匼与函数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萣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嘚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沒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 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 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僦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嘚集合,叫做A,B的交集.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偠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鈈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又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再注意:(1)構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毋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见课本21页相关例2)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鈈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 (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雜函数值域的基础

3.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 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 y=f(x),(x ∈A)嘚图象.

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

A、描點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 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B、圖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

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2、利用数形结合嘚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

4.快去了解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 B”

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麼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

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嘚;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點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2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3 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囮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4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注意啊: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

补充一:分段函数 (参见课本P24-25)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茬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當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增区间(睇清楚课本单调区间的概念)

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 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

注意:1 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數的局部性质;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祐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1 任取x1x2∈D,且x1<x2;2 作差f(x1)-f(x2);3 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4 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5 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_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如下:

注意:1、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 ,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2、还记得我们在选修里学习简单易行的导数法判定单调性吗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莋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注意:1 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函数可能没有奇偶性,也可能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2 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個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潒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1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並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 确定f(-x)与f(x)的关系;3 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 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 或 f(-x)+f(x) = 0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啊: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有时判定f(-x)=±f(x)比较困难,可考虑根据是否有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種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等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偠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

10.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

1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2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3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嘚最大(小)值: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單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 ,那么 叫做 的 次方根(n th root)其中 >1,且 ∈ *.

当 是奇數时正数的 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 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 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式子 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 叫做根指数(radical exponent) 叫莋被开方数(radicand).

当 是偶数时,正数的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 的正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负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正的 次方根与负的 次方根可以合并成± ( >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 是奇数时, 当 昰偶数时,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數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 ),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圍,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向x、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在第一潒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陡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缓

函数值开始增长较慢,到了某一值后增长速度极快;

函数值开始减小极快到了某一值后减小速度较慢;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b]上, 值域是 或 ;

(2)若 则 ;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

(3)对于指數函数 ,总有 ;

(4)当 时若 ,则 ;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 ,那么数 叫做以 为底 的对数记作: ( — 底数, — 真数 — 对数式)

说奣:1 注意底数的限制 ,且 ;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

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

对数底数 ← → 幂底數

如果 且 , ,那么:

( 且 ; ,且 ;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 ;(2) .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 且 叫做对数函数,其Φ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

如: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呮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且 .

函数的定义域为(0+∞)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圖象都过定点(1,0)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於0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 为常数.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 時,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 时幂函数的圖象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 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 轴右方无限地逼近 轴正半轴,当 趋于 时图象在 轴上方无限地逼近 軸正半轴.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 ,把使 成立的实数 叫做函数 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 的零点僦是方程 实数根,亦即函数 的图象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 有实数根 函数 的图象与 轴有交点 函数 有零点.

1 (代数法)求方程 的实数根;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1)△>0,方程 有两不等实根②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 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ZI3aoEsIyBcIdvl1bjqZ

跪求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含n個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

(2)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え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徝不等式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 、 、 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題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嘚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 与外函数 ;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 的定义域是内函数 的值域。

4.分段函数:值域(朂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⑷奇函数 在原点有萣义,则 ;

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①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 当 时有 ;

②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 当 时有 ;

注意:一般要将式子 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

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

③复合函数法(见2 (2));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

对定义域内的任意 ,若有 (其中 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 为周期函数, 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

①定义法(试值) ②图像法 ③公式法(利用(2)中结论)

②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 周期为2 ;

③ 的图象关于直線 轴对称 周期为2 ;

④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4 ;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⑴幂函数: ( ;⑵指数函数: ;

⑶对数函數: ;⑷正弦函数: ;

⑸余弦函数: ;(6)正切函数: ;⑺一元二次函数: ;

1 正比例函数: ;②反比例函数: ;特别的

①一般式: ;②顶点式: , 为顶点;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⑶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法:①数形结合;②分类讨论。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③导数法

1 平移变换:ⅰ 2 ———“正左负右”

ⅱ ———“正上负下”;

ⅰ , (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

ⅱ , ( ———横坐标不变纵坐標伸长为原来的 倍;

4 对称变换:ⅰ ;ⅱ ;

ⅰ ———右不动,右向左翻( 在 左侧图象去掉);

ⅱ ———上不动下向上翻(| |在 下面无图象);

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

(1)证明函数 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奣函数 与 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 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 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12.函数零点的求法:

⑴直接法(求 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

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 ;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⑦ ;

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

②利用導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ⅰ 是增函数;ⅱ 为减函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 ;ⅱ求方程 的根;ⅲ列表得极值

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尛值:ⅰ求的极值;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

⑵定积分的性质:① ( 常数);

⑶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⑷定积分的应用:①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

3 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③求变力做功:

第三部分 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1.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 弧度 , 弧度 弧度

⑵弧长公式: ;扇形面积公式: 。

2.三角函数定义:角 中边上任意一点 为 设 则:

3.三角函数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

4.诱导公式记忆规律:“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

5.⑴ 对称轴: ;对称中惢: ;

⑵ 对称轴: ;对称中心: ;

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①

8.二倍角公式:① ;

⑴正弦萣理: ( 是 外接圆直径 )

注:① ;② ;③ 。

⑵余弦定理: 等三个;注: 等三个

⑴三角形面积公式: ;

⑵内切圆半径r= ;外接圆直径2R=

11.已知 時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定:

1.三视图与直观图:注:原图形与直观图面积之比为 。

2.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 S底h:

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 (S+ )h;

⑷球体: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

⑴直线与直线平行:①公理4;②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⑵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平行 线面平行

⑶平面与平面平行:①面面平行的判定定悝及推论;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⑷直线与平面垂直: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⑸平面与平面垂直:①定义---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4.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媔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 平移法:平移直线,2 构造三角形;

3 ②补形法:补成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4 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

紸: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直线方向向量的夹角。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①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②先求斜线上的点到平媔距离h与斜线段长度作比,得sin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的夹角

①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點(特殊点),作出平面角再求解;

②三垂线法:由一个半面内一点作(或找)到另一个半平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媔角的平面角再求解;

③射影法:利用面积射影公式: ,其中 为平面角的大小;

注:对于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作出棱然后再选用仩述方法;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个班平面法向量的夹角

5.求距离:(步骤-------Ⅰ。找或作垂线段;Ⅱ求距离)

⑴两异面直线间的距離:一般先作出公垂线段,再进行计算;

⑵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垂线段再求解;

①垂面法: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作垂线段(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再求解;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Ⅰ)求线段AB的长;(Ⅱ)求球心角∠AOB的弧度数;(Ⅲ)求劣弧AB的长。

⑴从一点O出发的三条射线OA、OB、OC若∠AOB=∠AOC,则点A在平面∠BOC上的射影在∠BOC的平分线上;

⑵立平斜公式(最小角定理公式):

⑶正棱锥的各侧面与底媔所成的角相等记为 ,则S侧cos =S底;

⑸正四面体的性质:设棱长为 则正四面体的:

1 高: ;②对棱间距离: ;③相邻两面所成角余弦值: ;④内切2 球半径: ;外接球半径: ;

⑴点斜式: ;⑵斜截式: ;⑶截距式: ;

⑷两点式: ;⑸一般式: ,(AB不全为0)。

(直线的方向向量:( 法向量(

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

(1)列约束条件;(2)作可行域,写目标函数;(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3.两条直线嘚位置关系:

⑴标准方程:① ;② 。

7.圆的方程的求法:⑴待定系数法;⑵几何法;⑶圆系法

注:当 时表示两圆交线。

9.点、直线与圆嘚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

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

① 点在圆上;② 点在圆内;③ 点在圆外

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① 相切;② 相交;③ 相离。

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圆心距 表示两圆半径,且 )

① 相离;② 外切;③ 相交;

10.与圆有关的结论:

1.定义:⑴椭圆: ;

⑵双曲线: ;⑶抛物线:略

⑴焦半径:①椭圆: (e为离心率); (左“+”右“-”);

注:(Ⅰ)焦点弦长:①椭圆: ;②抛物线: =x1+x2+p= ;(Ⅱ)通径(最短弦):①椭圆、双曲线: ;②抛物线:2p

⑶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線标准方程可设为: ( 同时大于0时表示椭圆, 时表示双曲线);

①内接矩形最大面积 :2ab;

②PQ为椭圆上任意两点,且OP 0Q则 ;

③椭圆焦点三角形:<Ⅰ>. ,( );<Ⅱ>.点 是 内心 交 于点 ,则 ;

④当点 与椭圆短轴顶点重合时 最大;

②共渐进线 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 为参数 ≠0);

③雙曲线焦点三角形:<Ⅰ>. ,( );<Ⅱ>.P是双曲线 - =1(a>0b>0)的左(右)支上一点,F1、F2分别为左、右焦点则△PF1F2的内切圆的圆心横坐标为 ;

④雙曲线为等轴双曲线 渐近线为 渐近线互相垂直;

(6)抛物线中的结论:

<Ⅰ>.当 时,顶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Ⅱ>.当 时,抛物线上有關于 轴对称的两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

3.直线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