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第几个2016预防接种宣传活动日

[点击关闭]梅州卫计手机版
欢迎访问梅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网站!
当前位置 >>
>> 阅读全文
梅州市开展2016年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
作者:梅州卫计局 时间: 阅读:39
2016年4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梅州市各级卫生计生部门以“依法预防接种,享受健康生活”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媒体专题报道、现场咨询、社区科普等形式多样的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梅州市卫生计生局组织梅州市疾控中心、蕉岭县卫生计生局、蕉岭县疾控中心在蕉岭县蕉城镇卫生院开展了大型现场咨询活动。通过开展现场咨询、悬挂标语横幅、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折页、小册子等宣传资料的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讲解乙肝、脊髓灰质炎、结核病、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甲肝、流脑、乙脑等免疫规划相应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活动得到了群众踊跃参与,共接受群众现场咨询500多人次,发放宣传小册子3000多份。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进一步加强了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认识,提升了公众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信心。
省卫计手机版
省卫计微信
主办单位:梅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通讯地址:梅州市梅龙东路
邮箱:(请把#改换成@)
备案号:粤ICP备号-1 技术支持:
梅州卫计手机版
梅州卫计微信我市开展2016年“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_委内动态_泰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您所在的位置: >
我市开展2016年“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
作者: 来源: 日期: 9:21:29 人气:63  标签:
& & 今天是第30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4月25日,市卫生计生委在岱岳区满庄镇开展了以“依法预防接种,享受健康生活”为主题的2016年“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市政府成丽副市长出席宣传活动。市政府办公室葛宝文副主任、市卫生计生委刘焕星主任、市卫生计生委刘建国副主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会利主任、岱岳区政府袁义明副区长、岱岳区卫生计生局薛立金局长等领导陪同活动。& & 成丽副市长等领导一行来到岱岳区满庄镇卫生院,听取了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运转情况汇报,视察了预防接种门诊的软硬件建设,看望了在疫苗接种一线的预防接种工作人员,与前来接种的儿童家长亲切交谈,并为适龄儿童喂服了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随后,成丽副市长等领导一行来到满庄镇集贸市场的宣传活动现场,向过往群众发放预防接种知识宣传资料,现场了解群众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知晓情况,提醒家长要及时为孩子接种疫苗。& & 成丽副市长对满庄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高标准建设及为受种者提供优质的预防接种服务表示满意,代表市政府感谢全市常年辛勤工作在疫苗接种一线的工作人员,并鼓励工作人员继续以保护民众健康为己任,为满足人民群众免疫接种需求多做贡献。成丽副市长要求全市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和基层预防接种单位要高度重视预防接种工作,加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力度,全面提高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切实筑牢疾病防控的第一道屏障,为保障全市人民健康和富民强市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 近年来,我市的预防接种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全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预防接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建有176处预防接种单位分布在全市城乡,为全市民众提供疫苗接种服务。目前,我市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共有11种,预防12种疾病,每名0-6岁儿童完成常规免疫全程接种共需接种23针次,包括补充免疫、应急免疫等措施在内全市每年接种疫苗150万人次。我市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疫苗针对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我市自1986年来无白喉病例,自1991年来无脊髓灰质炎病例,麻疹、甲型肝炎、流行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等疫苗可预防传染病通过预防接种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特别是通过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小于5岁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为维护民众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位置: > 预防接种日宣传知识――疫苗知识篇
预防接种日宣传知识――疫苗知识篇时间: 15:39:41来源:健康新报告
原标题:预防接种日宣传知识――疫苗知识篇
  (一)免疫程序和有关规定
  1.目前我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和免疫程序:
  接种对象 月(年)龄
  接种剂次
  乙型肝炎(乙肝)疫苗
  0、1、6月龄
  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剂,第1、2剂间隔≥28天
  卡介苗
  出生时
  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
  2、3、4月龄,4岁
  第1、2剂,第2、3剂间隔≥28天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百白破)联合疫苗
  3、4、5月龄,18~24月龄
  第1、2剂,第2、3剂间隔≥28天
  白喉-破伤风(白破)联合疫苗
  麻疹-风疹(麻风)联合疫苗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腮风)联合疫苗
  18~24月龄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
  8月龄,2岁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6~18月龄
  第1、2剂间隔3个月
  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3岁,6岁
  2剂间隔≥3年;第1剂与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第2剂间隔≥12个月
  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
  18月龄
  乙脑灭活疫苗
  8月龄(2剂),2岁,6岁
  第1、2剂间隔7~10天
  甲肝灭活疫苗
  18月龄,24~30月龄
  2剂间隔≥6个月
  2.有关要求
  (1)及时办理预防接种证
  一般情况下,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监护人应携带儿童出生时医院提供的《新生儿首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和卡介苗预防接种登记卡》到其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建立儿童预防接种证。办理预防接种证时,儿童监护人应将可靠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告知预防接种工作人员,以便联系。儿童每次接种疫苗时,儿童监护人须携带预防接种证,并由预防接种人员做好接种记录,以便按规定程序完成以后的预防接种,防止漏种、重种和误种。同时,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或出境时须查验预防接种证。
  儿童监护人要妥善保管儿童预防接种证。之前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或有损坏或遗失等现象发生,应及时到预防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
  (2)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
  我国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属地化(即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如果有≤6岁的孩子迁入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直接携带原居住地卫生和计划生育(计生)部门颁发的预防接种证,到现居住地所在预防接种单位接种疫苗。
  (3)疫苗安全要求
  我国对预防接种有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第一,上市前,对每批疫苗进行强制性检验、审核。检验不合格或者审核未被批准者,不得上市;第二,在运输和储存环节,有严格的冷链运输要求;第三,预防接种各环节有严格的操作规范。除以上三项外,对上述流程各个环节我国有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严格的监管体系执行整个监管过程,从而保障预防接种的安全。
  (4)儿童监护人的要求
  儿童监护人应带儿童前往有资质的预防接种单位进行接种,以确保儿童能够安全接种。每次预防接种前,儿童监护人应将儿童健康状况告知预防接种医生,若因身体不适等原因未能在当日完成接种,待儿童身体恢复健康后进行补种。接种疫苗后,因个体不同,有极少数的儿童会发生异常反应,因此须在预防接种单位留观至少30分钟。若接种后有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等一般反应,可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防止继发其他疾病。若高烧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儿童监护人想更多了解关于疫苗、疫苗可预防疾病等知识,可通过阅读预防接种证相关内容,了解接种疫苗的种类、预防接种时间等相关信息,也可登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的网站(http://www.)、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或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单位进行咨询。
  (二)疫苗可预防疾病
  1. 脊髓灰质炎(脊灰)
  (1)疾病概况
  脊灰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大多数感染者无症状,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和肢体疼痛,极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终生残疾。在一些罕见的病例中,脊灰病毒可破坏延髓细胞,导致呼吸麻痹甚至呼吸骤停、乃至出现死亡。在疫苗前时代,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平均每200名感染者中会出现1例麻痹病例。麻痹病例的典型神经症状是四肢(尤其是下肢)出现不对称的急性弛缓性麻痹,通常无感觉障碍。持续的麻痹及由此产生的畸形是脊灰常见的后遗症。麻痹型病例的病死率为2%~20%,如延髓受累病死率可急剧升高,尤其是青少年和成人。
  (2)主要症状
  脊灰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5~14天。而后主要经历以下五个时期:
  第一,前驱期: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
  第二,瘫痪前期:前驱期症状消失后l~6天,体温再次上升,头痛、恶心、呕吐严重,皮肤发红、有短暂膀胱括约肌障碍,颈后肌群、躯干及肢体强直灼痛,常有便秘。
  第三,瘫痪期:自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
  第四,恢复期: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病例8个月内可完全恢复,严重者需6~18月或更长时间。
  第五,后遗症期: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灰后肌肉萎缩综合征”。
  2.麻疹
  (1)疾病概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经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在疫苗前时代,麻疹呈世界性分布,是危害儿童生命健康极其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我国过去民间一直有“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的俗语,这里的痘指天花,疹就是指麻疹。1959年我国报告麻疹约1000万例,报告死亡人数约30万,年报告发病率达1432/10万,病死率约为3%。使用疫苗特别是开展计划免疫后,我国麻疹发病率下降显著,近几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6/10万以下。
  (2)主要症状
  麻疹从暴露的潜伏期到前驱症状出现,主要是卡他症状持续平均2~4天。典型的麻疹首先表现为发热,体温达39~40℃,可伴有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眼结膜炎等症状。在发热2~5天后出现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2~3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麻疹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中耳炎、脑炎,其中以肺炎常见。并发症是引起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3.流行性腮腺炎(流腮)
  (1)疾病概况
  流腮是由流腮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隐性感染者和显性感染者都具有传染性。在腮腺发生肿胀时,传染性最强。流腮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1岁儿童对流腮病毒普遍易感,接种含流腮成分疫苗能产生免疫力。2011年,全国报告流腮约45万例,发病率为34/10万,5~9岁儿童高发。幼儿园、小学、中学是流腮爆发的主要场所。
  (2)主要症状
  流腮临床表现多样,其主要症状为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张口和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腮腺肿大通常持续 7~10天。流腮并发症的发生随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不同。≥15岁人群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增加,男性高于女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睾丸炎、乳腺炎、卵巢炎、脑膜脑炎、胰腺炎、耳聋等。
  4.风疹
  (1)疾病概况
  风疹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疾病,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患病时通常病情轻微,30%~50%为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易被忽视,成为潜在传染源。孕妇患风疹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胎儿死亡或者先天性缺陷,即先天性风疹综合征。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1万名婴儿在出生时就患有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危害严重。
  (2)主要症状
  风疹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平均为18天。早期出现头痛、咳嗽、咽痛等症状,之后面部首先出现浅红色斑丘疹,迅速遍及全身。耳前、枕骨和颈后淋巴结病变是特征性表现,红色斑丘疹通常持续1~3天,从脸和颈部开始,进而发展到身体。风疹皮疹较麻疹轻微且不发生融合。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特点为多器官畸形,特别是脑、心脏、眼和耳畸形。20%~50%的风疹病毒感染可以不出现皮疹或是亚临床的,称为隐性感染。
  5.百日咳
  (1)疾病概况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吸气有特殊“鸡鸣”样高亢声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儿童。本病病程较长,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百日咳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吸入患者排出的飞沫或空气中的呼吸道分泌物。人群普遍易感,<5岁儿童多发。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8年全球百日咳发病约1600万例,其中9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约19.5万儿童因此死亡。2013年全国报告1700多例百日咳,各地均有病例,春夏为高发季节,约70%病例集中在≤2岁。血清学调查显示,咳嗽超过2周者约1/10感染了百日咳。
  (2)主要症状
  百日咳发病初期,可有低热、咳嗽、喷嚏、流泪等。初为单声干咳,2~3天热退后咳嗽加剧,以夜晚为甚。第7~14天后热退而出现阵发性痉咳。常为短促咳嗽10~30声,继之深长吸气。吸气时空气经狭窄、紧张状态的声带而发出“鸡鸣样”哮吼声。随后反复连串阵咳,直到大量粘痰咳出或随胃内容物吐出。痉咳常夜间明显。年长儿童和成人可无典型痉挛性咳嗽。
  6.白喉
  (1)疾病概况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白喉杆菌能较长时间停留在外环境,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等传播。白喉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儿童易感性最高。
  (2)主要症状
  白喉临床特征为鼻、咽、喉等处黏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成,导致呼吸障碍以及外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
  7.破伤风
  (1)疾病概况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外毒素引起的创伤感染性疾病,不具有传染性。破伤风杆菌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人体,感染方式包括脐带感染和创伤感染两种。几乎人人都是易感者。
  (2)主要症状
  破伤风临床症状以特有的肌肉强直和阵发性痉挛为特点,包括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严重者出现呼吸肌痉挛导致呼吸暂停而死亡。
  8.结核病
  (1)疾病概况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患者,尤其痰涂片阳性,并有咳嗽、咳痰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传播是结核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其次是饮用未消毒的患结核病奶牛的牛乳。所有人群均可感染结核并患病,结核菌感染患病的重点人群包括:婴幼儿、青少年、≥60岁老年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糖尿病、矽肺、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者等。肺结核可造成肺功能受损和肺源性心脏病等并发症;耐多药结核病病情严重,传染期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害生命。
  (2)主要症状
  结核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低热、无力、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及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相似的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常无特征性。
  9.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
  (1)疾病概况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传染源为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人群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感染结局与感染乙肝病毒时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小,转为慢性乙肝的可能越大。约80%~90%的围生期感染者、30%的<6岁儿童感染者可转为慢性乙肝,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转为慢性乙肝的比例<10%。有15%~25%的慢性乙肝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而导致死亡。
  (2)主要症状
  乙肝发病比较隐匿,临床上常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可出现巩膜黄、尿黄如茶水样等黄疸症状、轻度发热等。重症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干细胞癌,甚至导致死亡。
  10.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
  (1)疾病概况
  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甲肝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无肝炎症状和体征,但甲肝病毒IgM抗体呈阳性者)。粪-口途径是甲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人群对甲肝病毒普遍易感。
  (2)主要症状
  甲肝常见临床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呕吐、恶心、腹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如巩膜、皮肤和尿发黄。无症状感染者常见。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
  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1)疾病概况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冬春季多发,发病以<15岁儿童为主,<7岁儿童病死率
  较高。我国每年报告数百例流脑,以散发为主,部分地区有聚集性病例发生。流脑重症病例可在24小时内死亡,幸存者中仍有10%~20%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历史上我国流脑病例以A群脑膜炎奈瑟菌为主,近年来流脑病例中C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检出呈增多趋势,部分地区C群脑膜炎奈瑟菌已成为流行优势菌群,少数地区检出W135群、X群脑膜炎奈瑟菌。
  (2)主要症状
  流脑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斑)和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及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残留有听觉损伤、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12.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1)疾病概况
  乙脑是由媒介蚊虫传播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起病急,患者症状轻重不一,从隐性感染、轻症脑炎到病情严重的重症脑炎;重症病例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直至痉挛性瘫痪,甚至死亡,幸存者常留有明显的后遗症。乙脑的传染源主要是猪,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2013年全国共报告乙脑2178例,死亡64人,乙脑病例主要集中在7~9月,多为<15岁儿童。
  (2)主要症状
  乙脑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昏迷等。病死率较高,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癫痫等。
本文相关推荐
Copyright ©
All Right Reserved. 今日热点新闻网所有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2016年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主题:依法预防接种 享受健康生活
原标题:今天是第30个全国儿童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依法预防接种 享受
张少白 省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传染病控制副主任医师
中国免疫学委员会委员,省预防医学委员会理事,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理事,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交通大学公共卫生硕士现场导师。从事计划免疫工作12年,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疫苗和免疫相关科技论文10余篇,其中SCI2篇,MEDLINE6篇,主持和参与省级和国家科研课题多项。
预防接种工作以公众信任为基石,只有全民共同行动,支持预防接种,才能为公众建立牢固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屏障,从而远离传染病,构建美好生活。
&&&&&& 疫苗是什么,接种疫苗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疫苗是生物制品,是应用传统方法或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由获得的微生物和微生物的蛋白、多糖或核酸等富含免疫原性的生物材料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当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细菌或病毒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做抗体。不同的细菌或病毒会产生不同的抗体,称为特异性抗体。病愈后,这种特异性抗体仍然存留在体内,如再有相应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这种特异性抗体就能保护身体不受这些细菌或病毒的伤害。
预防接种就是人为地将经减毒或灭活等工艺处理的少量细菌或病毒及其代谢产物接种给人,模拟感染过程,但不引起人发病,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产生针对该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我省预防接种工作现状
陕西省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从最开始的&四苗防六病&,即卡介苗、脊灰、百白破和麻疹四苗,预防结核、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六种疾病,到2002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免疫规划免费为儿童接种,2004年我省将乙脑及流脑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形成&七苗防九病&,再到2008年正式启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甲肝、流脑、乙脑、麻腮风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形成了目前11苗防12病的儿童计划免疫格局,即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白破联合疫苗、麻风联合疫苗、麻腮风联合疫苗、乙脑、甲肝、A群流脑多糖疫苗、AC流脑多糖疫苗等十一种疫苗预防儿童结核、乙肝、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腮腺炎、乙脑、甲肝、流脑等十二种传染病。
实施免疫规划工作以来,我省儿童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在维持高水平的接种率下,2000年我省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白喉20年没有发现病例,麻疹发病较1978年下降了99%,乙肝发病也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控制。我省从2002开始,对新生儿开展免费接种,经过多年努力,我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1992年的7.74%,下降到1.27%(1~29岁)。其中小年龄组下降更为明显,15岁以下人群下降到0.9%;5岁以下儿童下降到为0.26%。除此之外,乙脑、流脑、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等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也降至历史最低。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1998年,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医生韦克菲尔德的论文,称麻腮风三联疫苗可能引发自闭症,经媒体报道后,不少家长拒绝为孩子接种该疫苗。2008年英国麻疹开始高发,仅2012年3月-2013年2月,英国报告2314例麻疹病例,欧洲经济区国家和克罗地亚共报告8499例麻疹病例。可查询到预防接种记录的有8096例,其中6655例(82%)未接种麻疹疫苗。2010年,英国医学总会吊销了韦克菲尔德的行医资格,《柳叶刀》也撤下了相关论文,但英国甚至欧洲民众为此付出了代价。
日本因抵制百白破疫苗而中断接种后,也出现类似情形。日本百日咳疫苗接种率从1974年的80%下降至1976年的10%;1979年百日咳疫情流行,出现1.3万余病例、41人死亡。
2013年我国出现的&乙肝疫苗引起婴儿死亡事件&,后来虽然被权威专家证实是偶合,婴儿死亡和乙肝疫苗没有关系,但全国各地的乙肝疫苗接种率曾一度下滑,为该时段出生的婴儿乙肝发病埋下隐患。
预防接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临床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应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卫生意识,向公众传递正确的声音。同时,预防接种工作还需要得到媒体和公众的大力支持与合作,不断提高公众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提高辨别信息和应对不科学信息干扰的能力,缓解或消除对疫苗安全性的疑虑,积极主动地按时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我省儿童免费接种工作管控严格
群众免费接种的一类疫苗均由省级通过政府统一招标采购,通过冷链设备逐级运送到接种点以保证疫苗的有效性。疫苗由疫苗生产企业通过冷藏车直接运送至全省各市疾控中心冷库,再由市疾控中心根据各县疫苗需求用冷藏车送至各县疾控中心冷库,各县疾控中心根据各乡镇每月疫苗接种需求在接种前运送至各乡镇,保存在各乡镇冰箱用于儿童接种用。由村医接种的,村医用冷藏背包在接种前一天由乡卫生院将疫苗运送至村卫生室疫苗专用冰箱作短期保存。疫苗运输途中温度为2&8℃,运输途中有温度监测和记录,保存在冷库和冰箱的疫苗均有温度监测和记录。省级为各市、县疾控中心保存疫苗的冷库均配备了发电设备以备临时停电时保证冷库持续供电。上级疾控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对疫苗冷链保存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同时各级疾控中心和疫苗使用单位接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疫苗管理的监管。
给儿童接种疫苗,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接种前家长应该和医生充分交流,告知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及食品药品过敏情况。疫苗是生物制品,每种疫苗都有不同的禁忌症,不是每一种疫苗对每一个孩子都适用,所以医生在接种疫苗前要对每个孩子进行筛查和询问,家长也要主动告诉孩子的健康状况及对那些食物和药物过敏,以减少发生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可能。比如:对于生病发热的孩子要推迟接种、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间不能接种,牛奶过敏的孩子不能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免疫功能缺陷的孩子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等等,所以在接种疫苗前家长和医生要进行充分沟通。
接种疫苗后家长要对儿童进行观察,正确理解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接种疫苗后,疫苗在体内有一个免疫反应的过程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多数孩子不会有什么表现,个别孩子会出现一些免疫反应的表现,如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有低热、乏力等症状,但不会引起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一到两天内出现低热及局部硬结等情况,可及时和接种点医生联系,接种点医生给予指导处理。极个别孩子可能会出现异常反应,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
&&&& &预防接种门诊电子地图标注&助力预防接种门诊查询
近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百度地图联合推出&预防接种门诊电子地图标注&项目,接种疫苗前,只需打开百度地图,在搜索栏中输入&预防接种门诊&、&免疫接种&、&免疫预防&、&接种疫苗&等关键词,就可以查询到所在地区预防接种门诊的具体位置、距离、路线、开诊时间、联系电话等信息,以及从所在地到目标诊所的路线。百度地图上标注的预防接种门诊皆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的资格审查,接种人员皆持证上岗,群众可以放心接种。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本站资讯类部分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来电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QQ: &&
特别提示:陕西在线.cn网站采用开放形式,单位或个人均可在此发布供应、求购、代理、行情、招聘、展会等信息.陕西在线对所发布信息不承担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预防接种宣传总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