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关系有哪些:规律就是规则,变化就是发展

写作指导:写议论文要学会辩证分析_写议论文要学会辩证分析
你好,游客
写作指导:写议论文要学会辩证分析
写议论文要学会辩证分析
写作指导:写议论文要学会辩证分析
  议论文中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可以使文章认识全面,论证周密,见解独特,立论深刻。那么写作思辨性文章怎样才能做到辩证分析呢?
  一、全面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事物都有两面性,一分为二,两者兼顾,才有说服力,这样才能避免引起误会,出现漏洞。就像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既要看到他的优点,也要看到他的缺点;看待一件事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一种雄才大略,功在千秋,但统一六国之后实行残暴统治,焚书坑儒,横征暴敛,招致人民起来反抗,因此对于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再如基于我国老龄化这一背景下,有人说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好,有人说尊老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要自己赡养年老父母,你怎么看?这是典型的观点类题目,分析论述的时候一定要全面。首先要分析社会化养老机构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自己赡养父母的优点和不足,然后综合看待,并在最后提出一个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创新思路或模式。
  二、普遍联系,不去孤立地看问题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里面有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有事物内部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纵横联系。例如以&谈成才&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我们应当首先分析成才的主观条件,像个人的勤奋努力、兴趣爱好等,这是内因。同时也要注意到成才还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如环境、机遇等,这是外因。内因、外因都要强调论述,这样才有说服力。也就是说成才的因素很复杂,它们之间存在诸多联系。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主观努力是成才的决定因素,但客观条件在其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再如《象棋折射中西文化》一文中有这样一段:
  有道是,&过河的兵顶个车&。诚然,中国象棋里的卒只要越过&楚河&&汉界&便可东南西北&任遨游&。殊不知,一旦沉底,就几乎失去了战斗力而任人宰割。这表明中国古代军人为封建朝廷拼了一辈子的命,到头来只会落个悲惨下场。在国外则不同,只要士兵在战斗中勇往直前,建立功勋,那么就有机会&平步青云&。所以,国际象棋中的小兵到达终点线,就立即成了&后&,威力陡增。
  作者由象棋生发感想,抓住象棋世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系,由棋及人,由棋到文化,使议论由表及里,形象生动。立意深刻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必须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这样得出的观点才能辩证客观,有说服力。
  【佳作展示】
  &扫一屋&与&扫天下&
  李绍华
  古人有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处在这纷纷扰扰的俗世之中,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有自己的一席立身之所,必须要有像陈蕃&扫天下&的远大志向,正所谓志当存高远。有&扫天下&远大志向的同时也要有&扫一屋&的精神,毕竟实现理想更需要付诸实践,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
  志当存高远。远大的理想,就像航海中的司南,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并且给予我们无尽的动力。陈蕃年少时即有&扫天下&之志,确也值得肯定。据说陈蕃的回答让薛勤暗自吃惊,知道此人虽年少却胸怀大志,感慨之余,才有后面的激励之语。汉高祖刘邦看到秦始皇的车队时,心中不由感慨:大丈夫生当如此。这个偶然萌生的念头便在他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在以后的日子里运筹帷幄,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成为了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雄才伟略,早年随其父征战南北,看到百姓生活艰辛,心中很是痛楚。他告诉自己:倘若有一天我做了皇帝,一定要让百姓富足,国泰民安。玄武之变后,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的兴国之计便开始实行。选人才,整风纪,数年兢兢业业,终于开创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的盛世。刘邦与李世民的大业与他们早年立下的远大志向不无关系,陈蕃以后终成&东汉名人&,也与其年少时即有&扫天下&之志有着莫大关系。
  居小方能见大。有远大志向的同时,要将目标付诸于实践,从小事做起。正如薛勤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把小事做好,当大事来临之际,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中国的&打工皇帝&唐骏,在刚跳槽至微软时,只是一个小小的职员。他坚信,是金子总有发光的一天。唐骏的才能在微软得以发挥,推动了微软的进一步发展。唐骏也因此获得更大的声誉,被微软聘为微软中国终身名誉总裁。陈蕃想必也听进去了薛勤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教诲,后来官至太尉。大丈夫成就伟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只有把小事做好,才能面对更大的挑战。
  人生当有扫天下之大志,但也必须要从小事做起。胸怀大志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而一步一步的积累正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二者缺一不可。
  【点评】这篇文章是针对&扫一屋&与&扫天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分析时,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既肯定了陈蕃年少时即有&扫天下&的高远志向,也点明了只有&扫天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将目标付诸实践的&扫一屋&这样的小事,看法独到,分析辩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一)作文中如何辩证
所谓的思辩,说是一分为二看问题,不可绝对与偏颇。请你先听一个故事。庄子的朋友惠施种了一些葫芦,比一般的葫芦都大得多。虽然大,但装水还是装得有限,而将它们剖为两半做瓢,却由于体积的大小和皮的厚薄不成比例,装水很容易破碎。惠施便认为这些瓢无用,于是将它们跺碎丢在一旁。庄子知道后,对惠施说:&把水装到葫芦里不行,为什么不把葫芦放在水里呢?把葫芦放在水里可以做成帮助人过河的漂游葫芦,这不就有了用处吗?&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有何感想?同样的葫芦,在惠施看来是无用的,而庄子却看到了它的有用之处。
从这一故事中你是否明白我们在认识问题时切不可一概而论这一道理?世界是复杂多变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我们惟有作辩证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关试图通过技法例谈和针对性训练,让同学们掌握一把思想之剑&&辩证思维,使自己的文章闪烁智慧的火花和思想的锋芒。
辩证思维是近现代科学的主要理论思维工具,是解开宇宙之谜的一把金钥匙。近十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在内容或形式上,年年都有变化,但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像一根红线贯穿其间。我们把这种充满思辩色彩(又称辩证思维)的寓意性命题作文称为思辩型作文。思辩型作文,要求同学们用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具有两重性等观点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绝对地看问题,使论证显得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无懈可击。
回顾高考作文命题,辩证意识在一些年的作文命题中显得十分明显,而另一些年则表现得比较隐蔽。概括起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辩证原理。
一、矛盾对立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例如1998年的《战胜脆弱》涉及到&脆弱&与&坚韧&的矛盾;2001年的话题作文涉及到&诚信&与&欺诈&的矛盾;1988年的《习惯》一题相对隐蔽一些,但只要一分析就可发现,习惯有&好&与&坏&,&新&与&旧&之分,讲的是&习惯与传统、习惯与创造&的关系,考生如果具有明确的辩证意识,写作起来就会有不同的思想力度。
二、在矛盾对立的事物中,要分清矛盾的主次。分析评判事物,要注意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1990年的供料作文《玫瑰花与刺》就需要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第一个小姑娘说:玫瑰园&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这就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其错误的实质就是只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忽略矛盾的主要方面。1999年的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也可以用分清矛盾的主次的方法来分析。&记忆移植&有利有弊,它既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又会对思维起反作用,是创新的杀手。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只要具有明确的辩证意识,立论行文便都会清楚明白。
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矛盾对立的双方都在一定条件下向着相反方面转化。1984年的高考作文,提供一则中学生作文现状的材料,要求写一篇以对中学生作文看法为中心的议论文。命题的辩证性比较隐蔽,但实质是一篇涉及矛盾转化的辩证观点的文章。中学生作文感到&无话可说&,老师辛辛苦苦地改,但&改而无效&;怎样才能使中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由&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就是矛盾转化;矛盾转化需要条件,这个&转化的主要条件&就是文章所要议论的主要问题。1994年的《尝试》,实际上隐含了由&失败&向&成功&转化的辩证哲理,论述人的一生需要尝试许多东西最后方能走向成功的道理。
四、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1991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就涉及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前者强调的主要是环境对个人的作用;而后者重点突出个人主观努力的作用,立论的基础就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五、质量互变的规律。事物的运动、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而又由低到高的螺旋发展过程,量的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质变。1986年的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涉及的就是这一辩证原理。&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讲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事物的量变过程;&大片森林的形成&导致气候的改变,这个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是量变引起质变过程。这个比喻性作文题的哲理色彩也是十分明显的。
因此,加强辩证思维的训练,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辩证思维是思辩型作文审题构思的最重要的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三柄利器。它可以拓开作文思路,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怎样运用这三柄利器。
运用联系的观点
(一)分析问题时时处处可运用联系的观点。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下面请看一篇思辩型作文中的一段: 欧洲人喜食沙丁鱼,但沙丁鱼很难养,因为它们生性懒惰,常拥挤在一起而静止不动,死亡率很高。为此,人们在饲养的沙丁鱼中放几条鲶鱼,鲶鱼又喜食沙丁鱼,沙丁鱼为了活命,四散而逃,由于游动又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但是,如果鲶鱼放得多了,沙丁鱼都成为鲶鱼的美食,人们又怎样尝到新鲜的沙丁鱼?可见,能否吃到新鲜肥美的沙丁鱼关键还在于能否控制好鲶鱼的投入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就如一个工厂的发展吧,最主要的固然是领导是否得法,职工是否肯干,但与国际经济环境、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有关政策能无联系吗?与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销路、运输以及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都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学习的进步也往往会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联系在一起,往往&小不周而乱大谋&。
这一段由沙丁鱼与鲶鱼的联系想到工厂的发展与领导、职工、政策等的联系,想到学习的进步与小事的联系,处处离不开联系,议论全面、周到,让人信服。
(二)要弄清楚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及联系的种类,就主要的联系进行重点论述,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面面俱到。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首先弄清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既要考虑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又要考虑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纵横联系。比如,我们在谈及&成才&这一话题时,就要考虑影响成才的各种因素。总的来说,有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而主观条件包括勤奋努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条件则包括环境(顺境、逆境)、机遇、社会制度等因素。从以上条件不难看出,主观努力是成才的决定因素。经过这样一联系,我们也就有话可写,说理也不至于片面。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多种多样的。如事物的因果联系,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必然与偶然的联系等等。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事物之间的这几种联系。
1?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是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因此,对于某些事,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弄清前因后果。通过分析,揭示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就会把议论引向深入。
例如,1991年&三南&高考作文试题是一幅漫画:左面一幅画是一个年轻的妈妈给自己的儿子吃鱼身子,自己吃鱼头;右面一幅画是这个妈妈老了,儿子给妈妈吃鱼头,并说:&妈妈爱吃鱼头,我从小就知道。&怎样分析这幅漫画呢?我们可以采用因果联系法来分析。儿子为什么给自己的老妈吃鱼头?这是因为儿子缺乏尊老美德,不懂得回报。为什么会缺乏尊老美德?因为儿子从小就受妈妈宠爱。这就说明这位母亲爱子有余,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导致自食教子无方的苦果。经过这样一联系,我们就可以深刻领会漫画的含义,得出&爱子要善于教子&的结论。
因果联系有两种情况:
[1]由因及果,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例如《莫谈&绝对&》一文这样写道:
就是因为把生活看得太绝对,我们错过了多少发现美好事物的机会;就是对现有事物绝对的相信,人类被蒙蔽了多少年。可是,正是不相信绝对,不被它所缚,人类的社会文明才能一步步地向前发展。
[2]由果溯因,从结果探求其原因。如《义理、考据和辞章》中写道:
在义理、考据和辞章这三者中,义理应当是灵魂,是统帅。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材料是由观点来统率的。
这种由果溯因的分析,使第一句话表达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2?部分与整体的联系。
局部与整体是相互联系的,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片面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同样是错误的。
例如,1986年高考作文试题《树木&森林&气候》就涉及到局部与整体的联系。考生必须从树木想到森林,再从森林想到气候,然后又回过头来,从气候回想到树木、森林。这就要求考生用系统的思维思考问题,用系统的方法解决问题。即从这一系统的各个要素入手,把握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然后由树木、森林、气候,联系到社会生活中某些类似的现象,把某些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转嫁&到另一些事物或现象上去。如谈社会风气和党风问题,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
有一则寓言很好地揭示了局部与整体、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寓言是这样的:有一只鸟即将飞来,鸟网张开着等它。捕得了鸟的,只是鸟网上的一个网眼。于是有人便制作了只有一个网眼的鸟网,结果再也捕不到鸟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系统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在系统与整体中,要素受控于系统,同时对系统也有反作用。
3?必然与偶然的联系。
恩格斯说:&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我们不能把偶然的、表面的联系说成是事物之间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门捷列夫把一个个化学元素及其性质写在一张纸牌上,在摆弄这些纸牌时偶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有人感到非常惊奇,曾问他怎样想到元素周期律的,门捷列夫听了,大声笑起来,回答说:&这个问题我大约考虑了20年,而您却认为坐着不动,5个戈比一行地写着就行了!事情并不这样!&是的,虽然科技发明、创造的成果&得来全不费功夫&,但它是&踏破铁鞋&的必然结果。如果把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归结到机遇等偶然性因素上的话,我们就会问: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别人为什么不能呢?我们只能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常常犯&强取类比&的错误。强取类比,是指用来类比的两种事物之间缺乏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只有偶然的、表面的联系。下面抄录一则《教条主义必然失败》的病例加以说明。
在《吕氏春秋&察今》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楚国想偷袭宋国,先派人测量水的深度,并设立了渡河标记。水突然暴涨,楚国人不知道,仍然按照事先设立的标记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造成丧师失利的结局。楚国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死守教条,不按已经变化的形势来处理问题。
这种情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发生。1958年我国曾经刮起一股浮夸风。大家在会场上虚报产量,你报亩产千斤,我报亩产两千斤。开头大家心头还有点虚,后来看见这样虚报领导喜欢,不虚报还要反你的右倾保守,于是争相虚报,浮夸成风。报纸上根据这些虚报数字用大字标题鼓吹大放卫星。这样不顾实际的乱吹浮夸,给我国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
在这篇文章中,&荆人袭宋&与&虚报浮夸&二者之间没有相似之点,没有本质上的必然联系,因此不能进行类比推理。如果硬将它们扯在一起,必然推不出正确的结论,当然也就不能令人信服了。
(三)运用联系的观点可以开拓思维空间,丰富话题。
如2000年高考作文试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用因果联系法,就可以向该&话题&的&前因&和&后果&开拓(这一点可参看&焦点话题:话题作文&的相关部分)。答案为什么是丰富多彩的呢?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既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就必须打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一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这么一拓展,文章的思路就开阔了,话题也就丰富了。
运用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新观念。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关于&钱&这个话题,在以前的年代,人们知道只能&向前看&而不能&向钱看&。&钱&多了,这在当时是不能容忍的,认为是资本主义。那时人们都只能一心&向前看&而绝不能&向钱看&。到了今天,顺应时代的发展,&向钱看&又被人们重新提起,而且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了,人们再也不会谈&钱&色变了。下面请看一位同学怎样论述&向钱看&的:
我们是在&向前看&的同时想到了&向钱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把商品推向市场,而把商品推向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有了钱就可以扩大再生产。生产越来越红火,金钱也会愈积愈多,人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在这种竞争力很强的形势下,办企业、办工厂都要讲效益。所谓效益好,其实就是赚的钱多。要有钱,才能谈得上进入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向钱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当然,提倡&向钱看&也不能一味盯着钱,心里想着钱,挖空心思去赚一些昧心钱。有些人为了钱,连人格、国格都可以不要,这不是我们提倡的。我们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真本领,在市场经济中大展雄风,多赚些钱。这种&向钱看&的行为才是我们所提倡和希望的。
上面这位同学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阐述了自己对&钱&的看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惊喜,也让我们困扰。战争、原子弹、恐怖活动、贫富悬殊、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不能不让我们警醒。回眸世纪,我们是忧,还是喜?下面请看一位学生是怎样论辩的:
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是用静止的眼光。可对方辩友只说到人口问题,没有看到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慢;只说到核武器的问题,没有看到我们正在进行全球性的核裁军。的确,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留下的成就有目共睹,留下的问题确实客观存在,这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伴随着成长会有种种的困惑,但我们说没有人会拒绝长大,没有人说长大成人不好,因为成长的过程就是排除困惑的过程。发展中留下了不和谐音符,那不过是人类成长的烦恼。1900年1月1日零点,有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睁开双眼开始瞻望全新的世纪。在他28岁那年,看到青霉素问世了,从此传染病菌不再笑傲江湖;36岁那年他看到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成立,从此传播革命大幕拉开;69岁那年他看到阿波罗号腾空而起,从此人类可上九天揽月;85岁那年他看到内罗毕宣言发布,从此女人真正撑起了半边天;92岁那年他看到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召开,从此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好,时钟在此刻停步,这个孩子转眼已经99岁了,不过我们不必担心他即将老去,即将走向衰亡,因为他的名字是生生不息的人类。我们祝愿,我们也有理由坚信他必将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这位同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20世纪所存在的&问题&。他扼要地回顾了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成就,说明&问题&只不过是发展中留下的不和谐音符,雄辩地反驳了&回眸世纪忧大于喜&的观点。
(二)要用发展的眼光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展望事物的发展前景。
下面请看一篇高考作文《该做!谁做?》的片断:
毫无疑问,&助人为乐&该做!人人回答起来都那么干脆坚决,甚至这干脆坚决中还有种对生活中助人为乐精神太少的埋怨和不满。埋怨谁?不满谁?当然谁都不会想到自己。别人遇到麻烦事,自己却悄悄走开的人出于什么心理呢?大概是想到有人会去做的,总会被做好的,不必是我。
有这样想法的人多了,助人为乐的人就少了,人们的埋怨又多了,当然是怨别人,却没有想到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别人&,自己其实也是自己所埋怨的&别人&当中的一个。
什么时候才能不埋怨别人呢?答案简单&&做!我做!我们赞美助人为乐的品质,我们自己也要助人为乐;埋怨别人的时候,想想自己又做了没有,做了些什么。当我们都能助人为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有值得自己和别人赞美的品质。我们不再埋怨和不满。
仔细分析一下这位考生的思维轨迹,我们可以发现,行文中渗透了发展的观点:悄悄走开&助人为乐少了&埋怨就多了,助人为乐多了&埋怨和不满就少了。
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事物,往往能写出思想深刻、文笔犀利的文章来,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思辩性。(这一点可参看&深刻透彻&部分的相关内容)
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许多事物总是有内因外因、有利有弊、有得有失的。因此,从两方面去分析事物的内外因、利与弊、得与失也是分析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运用二分法分析问题,能够避免议论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增强说服力。下面是2002年一位考生的优秀作文:
之一:上帝与撒旦
上帝率领的天使足球队与撒旦率领的魔鬼足球队踢了一场球赛。经过90分钟的激战,比赛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实力明显占优的天使队大比分败北。上帝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询问撒旦。撒旦一语道破天机:&我请的是中国裁判。&上帝恍然大悟。
竞赛需要规则就如同生命需要空气,脱离了规则的限制,上帝也不一定能赢。
之二:人类与自然
人类与自然一直是在斗争的。这种斗争是残酷的:开始是自然残酷,现在是人残酷。 人类向自然施暴时蔑视所有的规则,而自然向人类报复时却遵循所有的规则。
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然而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人类无休止地从自然界开采资源,又向自然排放弃物,当自然无法再忍受这种蹂躏时,她开始了报复行动:频繁的沙尘暴,危害巨大的暴雨和洪水,遮蔽海洋的赤潮,前所未有的臭氧空洞和温室效应&&自然依照她的规则,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人在自然中生存,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人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则。
之三:中国与WTO
中国已成功加入了世贸组织,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其中之一就是规则的转变。
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然而这种文明的副作用是造成了一些落后观念的根深蒂固,地方保护主义仍有市场,人情买卖也时有发生,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中国的某些市场规则与世界脱节。
然而,加入WTO会改变这一切。公平竞争的规则将会得到彻底的实施。垄断与地方保护也将被打破。新的规则,将带给中国新的活力。
之四:其他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则就好比飞机的航线。只要你我遵守规则,就可以在各自的航线上飞行,相安无事,如果有人违反规则,脱离了预定航线,撞机就在所难免了。也许不守规则可以占到一时的便宜,但是玩火者必自焚,肆意践踏规则的人必将受到规则最严厉的惩罚。
之五:结束语
规则,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本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二分法原理,生动说明了&规则&与&方圆&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思维的辩证性。
辩证思维常见的推理形式为:A是B,A未必是B。比如,玩物丧志&玩物未必丧志,名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运用二分法有时还能翻出新意,提出独特的新见解。例如,&班门弄斧&,本来的意思是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是一种不谦虚的表现。但从反面一想,&班门弄斧&也有好处,在行家面前&卖弄&一番,不仅可能得到行家的指点或赏识,而且是&小人物&虎虎有生气的表现,难道许多行家未成名时不正是这样的吗?这样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使议论更辩证,而且富有新意。
(二)运用二分法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正面与反面、得与失、利与弊、内因与外因同等看待,应该明确指出哪一方面是主要的,并对主要一面作重点论述,对另一面只稍带几笔,这样,才能避免模棱两可、片面,使观点鲜明。
例如,&近墨者未必黑&,侧重于强调内因的作用,&时势造英雄&则侧重于外因的作用。下面请看示例。
示例一:的确,良莠混杂,良可莠化。但近墨者不黑,却也存在。我认为,良莠同在,良是否莠化;近墨者,是否会墨化,这尚在其次,关键在于能否把握自己,是否在胸腔中有着真正的正直精神!(《近墨者未必黑》强调内因)
示例二:我想,弄潮儿身怀绝技,遇时而兴,当然令人钦敬。但我又想,波不翻,浪不涌,何来弄潮英雄?弄潮儿应潮而生,无潮何来用武之地?由此我明白了&时势造英雄&这个道理了。(《时势造英雄》强调外因)
运用二分法最忌&平分秋色&,&各打五十大板&。我们在辩证思维的过程中,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但在写作过程中,就&一面&谈深谈透,文章同样具有思辩性,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行了。下面请看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移植的记忆&&创新的杀手 北京考生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则个人和社会都将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且不论其是否有悖于伦理道德,仅从其对思维的反作用上,就可以见其危害。
移植记忆的目的何在?据说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传袭知识了。那时的教育过程想必非常简单,学校和医院合办,动了手术旋即领取毕业证书,快哉!况且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绝对&听话&,个个&合乎规格&,教育者岂不省心了。有人津津乐道于此。更多的人大概会不屑,忧虑甚至愤慨。人们终究都会明白,在移植记忆的同时,你也推开了创造之神的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创造出来的不过是千个牛顿,千个贝多芬,千个达&芬奇,那么爱因斯坦会不会出现了呢?米开朗基罗会不会出现呢?一种整齐划一的记忆势必造成整齐划一的思维方式。而&天才们&闪烁的想法被貌似&普遍的大智慧&所扼杀,到此时,我们拥有的大智慧还会智慧下去么?没有&天才&的社会于是停止了进步,没有进步的社会终究走向沉寂,最后灭亡。人类通过移植记忆而获得的&大智慧&,被时间的车轮碾成粉末。
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多少多少的知识,知识是无穷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探索知识的方法、力量和勇气。这是创新的思维。我们可以无知,但拥有了创新的思维,我们终究会走向有知。所谓的&大智者&,如若没有或失去了创新的思维,其所得终会停滞,甚至走向无知。创新的思维提供给我们的是一套探求新事物的方法,一颗永不骄傲、对未知高度渴望的心,有了这些,我们又何惧会赶不上时代的潮流呢?可以这样说,创新思维正是一个创造天才的有效的&永动机&。
我们立于世纪之交,面对的是21世纪科技的浪潮,我们凭借什么在知识经济的大洋上泛舟呢?江总书记说得好,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让我们拿起创新的橹,张起创新的帆,迎着21世纪的朝阳扬帆远航。
这篇文章只抓住记忆移植对思维的反作用来立意,并没有顾及记忆移植带来的种种便利。立意切合时代脉搏,立论闪烁哲学光彩,例如分析&无知&与&有知&的相互转换,阐述&大智慧&的永存与消亡的前提与原因,都极具哲理性,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
2001年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绝大部分考生是从正面谈&诚实守信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逆向思考,就会使文章多一些辩证色彩,更能显示思维的深刻性,立意的独特性。下面请看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谎话有时更可爱
从小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家庭中,我们都被教导说做人要诚实,不可以说谎,说谎会有何等害处等等。但仔细想来,却觉得这些话有些偏颇了。对于谎言我认为也应分正反两方面去评断。
第一方面我称它为&恶意的谎言&。也就是有些人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或为了不使灾祸降到自己身上,而不惜昧着良心去欺骗别人,甚至栽赃嫁祸,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么做,表面上可能你是得利了,保全了,但总有一天这事会大白于天下,你会因此受到惩罚,就算万幸那一天没有到来,可每天的心惊胆战、辗转难眠,每天满心的愧疚,这种心理负担比惩处更痛苦。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话,自是万万说不得。
另一方面叫notluege,是德语,意思是&出于礼貌不得不说的谎&,简单地说也就是&善意的谎言&。如果你问我说notluege的理由,我会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讲真话的,并不是每时每刻说真话的效果都比谎话好,谎言有时是很必要的。在很多事上,小到为了不使人难过,为了缓解气氛;大到为了大家的利益,为了大局的胜利,其中都有notluege的影子。
记得鲁迅先生有这样一篇文章。有个阔人生子庆祝,宾客盈门,竞相献媚。有人说,此子将来必大富大贵,主人喜上眉梢。又有人说,此子将来必长命百岁,主人乐在心头。忽然有一个说,此子将来必死,主人怒不可遏。看到这儿,你一定会觉得这宾客太不识趣,但那几人中谁是说实话的呢?
再譬如说,三国中著名的黄盖诈降,二战中英国的浮尸计,哪个不是谎言,但没有它们,历史上怎会有火烧赤壁,又怎会有二战的胜利?兵不厌诈啊!
初中语文书上有篇文章是陈然写的《我的自白书》。对于一个被敌人抓住的俘虏来说,说真话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当叛徒,而历经折磨咬紧牙关不说实话的人则被称为英雄。如果按
相关新闻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辩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