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早供给侧改革是谁提出的的

“习近平经济工作论述”解读:供给侧改革
孙海峰&姚奕&谢磊&万鹏
  治国理政新实践?深改攻坚进行时:瞄准供给侧 经济改革多策齐发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深思熟虑,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并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形成了具有重大指导性、前瞻性、针对性的经济工作系列论述。两会前夕,人民网记者通过基层采访、专家解读、网民连线等形式,撰写并刊登8篇深度报道,充分反映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全面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工作系列论述的思考和实践,为我国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主动打好决胜仗,赢得全年开局红。
  作为钢铁生产大国,一方面我国钢铁产量严重过剩,但仍然需要进口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甚至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
  在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一些“大路货”蔬菜瓜果供大于求、价格低迷甚至滞销,而另一些特色鲜明、品质过硬的农产品供不应求。
  一边是不少国内商品因为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消费理念而缺乏市场,一边是境外消费火爆, 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1.2万亿元,约占到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
  这些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感知到的经济现象,都从不同层面折射出当下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症结――经济结构性矛盾。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面对当前“四降一升”的结构性矛盾,担负着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繁重任务的中国经济,如何才能“识水性、顺洋流”?
  经济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是明智之举、必由之途。三年多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辨清发展大势,保持发展定力,研究发展规律,围绕“新常态下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一重大课题缜密思考、精心擘画,一项项重大改革措施应运而生。
  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作为一个经济领域的高频词汇,被海内外各界人士高度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改革的基本路径已经明晰,将引领中国经济驶向新航道,打开新局面。
  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这是1月4日下午,习近平考察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适应新常态 结构性改革是一道必答题
  如果说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一直是一个风尘仆仆的“赶路者”,始终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以实现努力赶超;而今,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慢下来是必然趋势更是客观需要。与发展增速下降相伴相生,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四降一升”,是当下结构性矛盾的主要体现。
  有学者分析指出,以往,一旦经济增速慢下来,宏观调控常用“两只手”:一是宽松货币政策,用以扩大贷款、刺激投资;二是积极财政政策,用以对企业和消费者的扶持。其主要落点都在需求侧。这有利于为经济下滑“刹车”、为启动经济“点火”,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则会出现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活力下降等副作用,最终给经济带来结构性破坏。
  问题倒逼改革,闯关破解难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与之前追求速度赶超的“赶路者”相对应,当下的中国需要全面审视发展矛盾、着力克服结构性缺陷,转变为一个“道路优化者”。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纵观历史与现实,深刻洞察经济发展大局,为了解决经济结构问题,逐步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战略。
  ――2013年,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
  ――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论述,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
  ――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做出了全链条部署。
  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日,人民日报二版刊发专访“权威人士”的文章。在这篇被视为指示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性的文章中,“权威人士”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给出了清晰的解答。“权威人士”指出,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这篇文章进一步指出,“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否则‘病情’会越来越严重。”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最主要的任务是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是一项系统的整体性工程”。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王小广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谈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培育新动力、一个是补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基本政策加结构改革,实际上构成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这是一个很系统、全面的政策体系。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只是居于庙堂之高的学术名词,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个鲜活的例子就发生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每个春节前,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开足马力,生产各种节日周边产品。今年,在成百上千的猴年主题玩具中突出重围的,是肯德基公司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推出的“猴王当道”玩具套餐。玩具加入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孙悟空翻转金箍棒、春节热闹的打鼓配音乐等功能,成功唤起了已为人父母的70后、80后等群体的集体回忆,人们不惜排长队购买,甚至形成了“一猴难求”的热销场面。
  同样热销的是百事可乐猴年纪念罐。在淘宝上,目前已经有卖家为这款纪念罐标价100多元。一罐可乐,超市的售价不过几块钱,为什么它的价格能够翻几十倍?北京消费者赵女士告诉记者,她最初关注到百事可乐猴年纪念罐,是因为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段百事可乐邀请猴王六小龄童拍摄的视频,四代人坚持用猴戏把快乐带给千家万户的温情故事很是感人。同时,全球限量发售的概念也让人觉得这款可乐具有收藏价值。
  对于消费者来说,商家为猴王玩具和可乐纪念罐注入的不只是实用价值,还迎合了人们佳节思亲、唤起回忆等应景的情感需求。未来,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们这种对于“供给质量”的高要求,必然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如“权威人士”所指出的,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
  猴年春节,肯德基公司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推出的“猴王当道”玩具套餐受到追捧。(网络图)
  供给侧发力 约束发展的障碍必须消除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政策,“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曾是拉动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主力。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疲软的影响,“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已经动力不足,中国经济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型和格局,已经不能支撑经济健康发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中国经济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抓紧时机进行结构性改革,打破落后的、产能过剩的产业结构,建立与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新型经济结构。
  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为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总体思路,旨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12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新一年重点工作时,进一步提出要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重点任务”。这次会议还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提出要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
  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二次会议,专门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会议提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并围绕如何做好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出“五个搞清楚”。
  至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以及制定方案的思路已经全部明晰,改革具体方案呼之欲出。
  从供给侧发力,方能制胜。2015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单”显示,在经济增速保持平稳的同时,一系列长期以来我们孜孜以求的结构性变化正在发生:
  ――第三产业撑起GDP“半壁江山”。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增速换挡之际,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发挥了“稳定器”作用,并成为稳就业的重要因素。
  ――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网购等新业态表现抢眼。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消费将更好地发挥对增长的基础作用,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回旋余地和腾挪空间。
  ――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在出口整体下滑的局面下,机电产品出口额逆市增长。
  “从2015年的数据观察,中国经济总体趋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新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渐形成。”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如此分析。
  据媒体报道,去年“双11”,天猫以912.17亿元的成绩再次刷新电商单日营收纪录。日本一家公司的员工感叹道:“在天猫平台上仅仅9个小时就完成了在日本大型门店一年的销售额。”连同中国游客在海外的“爆买”现象,一方面表明百姓的消费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近年来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几年,国内多家电子商务网站集中开展“双十一”促销活动,这场网购狂欢让物流快递的业务量在短时间内出现了迅猛增长。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仍然脆弱,增长动力不足,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更趋分化。以国际眼光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开始就具有世界经济视野,并已经产生国际效应。
  “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习近平在随后的几个重要外交场合,尤其是站在国际会议论坛的讲台上,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前景时频频阐释“供给”概念。
  在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习近平在题为《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把推动创新驱动和打造新增长源作为二十国集团新的合作重点,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在三天后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再次在主旨演讲中强调“结构性改革”与“供给体系”。
  放眼“十三五” 经济思维迎来革命性转换
  过去,我们十分关注需求侧管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却重视不够。其实,供给侧的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新的需求,而且这种新需求更具可持续性。创造新需求,往往带来新的活力,创造更好的效益。
  当下备受欢迎的网络约车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传统出租车行业无法满足居民外出打车需求的矛盾激发,网络约车平台这种新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在线平台的资源调配和私家车车主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原来管制市场的供给不足。政府在管理过程中需尽量减少对这种服务模式的创新添加过重的行政管制,而要鼓励市场来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创新供给来满足新的需求,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据媒体报道,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仅滴滴顺风车一家就已运送27.5万人次在春节后返程(截至2月13日)。加上节前81万人次合乘返乡,今年春节通过滴滴顺风车返乡返程的人数已破百万。
  越来越多的乘客尝试使用打车软件预约用车。 新华社发(丁汀 摄)
  纵观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以及今年习近平在重庆、江西等省市视察,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以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我们不难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日渐清晰。
  “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015年24日至25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领域的结构性改革做出部署。随后公布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供给侧改革这一主导思想贯穿在“三农”问题解决和推进扶贫攻坚当中。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看来,“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供需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数量上供大于求,质量上难以满足广大民众需求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相当一部分出在农业供给侧方面。农业转型升级从农业供给侧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供给是“三农”问题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时间进入到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央的重要会议上频频被提及,这一事关中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已被纳入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
  ――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深刻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位、依据、目标与施策重点。
  ――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就如何做好工作方案给出了具体的思路,提出要“搞清楚”五大方面。
  ――1月29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发展战略重点,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衣领子”、“牛鼻子”。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
  “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大的举措,也是一个创举。”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搞清楚”各有侧重,体现了我们在经济工作方面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深刻阐释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战略重点,论述了以战略重点带动发展全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实现“十三五”蓝图提供了思想利器,指明了实践方向。如果供给侧改革搞得好,对于保持我们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平稳健康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意义十分重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要有“顶层设计”,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落实。习近平在基层视察期间,多次谈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督促这一重要经济战略措施切实得以贯彻。
  年初在重庆调研期间,习近平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春节前夕,在江西考察期间,他指出要“加法、减法一起做”,并强调“既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又主动淘汰落后产能,腾出更多资源用于发展新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获得更大主动”。
  “做好‘加减乘除’。长期看各项任务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短期看不同任务之间有‘对冲’作用,必须全面推进,并把握好‘度’。”“权威人士”在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时就曾指出,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既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
  “供给侧改革也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世锦指出,供给侧改革不排除宏观政策的必要调整,比如采取供给学派所强调的减税等措施,但重点还是在微观层面。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看来,应该在供给侧让大量的“僵尸企业”进行市场出清、对高债务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对银行以及相关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实质性的重构。
  正如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的,“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快进键”已经按下,随着一系列具体部署落实到位,中国经济必将在发展质量提升的进程中阔步向前!
来源: (责编:张鑫、唐璐)
分享到:37.1K
【】 | 【】
72小时热点新闻榜习近平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意何在?
  【学习进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好生僻的一个词,其实也就是换个角度看经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概念,大家耳熟能详,但这都是在“需求侧”角度下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看来要在“供给侧”上做文章了。那么何为“供给侧”?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新华网“讲习所”今天推出《习近平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意何在?》,一起来看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说,新一届政府在总结发扬以往需求侧调控经验的基础上,更为大胆、更为精准地在供给侧做文章。比如说,通过简政放权,把原来政府掌握的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让市场活起来,让企业愿意去生产(增加供应)。这种宏观调控着力激活微观活力,在减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给。这种供、求两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是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信号一:在供给侧上做文章意在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大家熟悉的通过扩大投资、鼓励消费等方式扩大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在经济学上属于需求侧管理。而供给侧管理重在通过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降低税费负担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既要有眼前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要考虑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宏观政策在需求侧还是在供给侧上做文章,不是非此即彼,只是有所侧重。
  “以前常讲的‘三驾马车’,是从经济运行的结果出发的,便于宏观调控进行短期的逆周期调节。这次强调供给侧是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从产业、企业角度观察认识问题,更加突出长远的转型升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分析。
  结合中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实践可以看出,供给侧管理其实以前也在做,比如淘汰落后产能、减轻企业税负等,只是现在这方面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大大提升。
  未来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工作也还要做,投资方面还有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等的投资不足,消费方面还有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出口方面还有服务贸易出口仍有很大潜力,扩大内需也大有潜力。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的提法既抓住了当前问题的重点,又是全面均衡的。可以预期未来经济工作的侧重点、发力点有所变化,将更加注重长远可持续发展。”王军认为。
  信号二:“靶心”对准新常态下经济新的突出矛盾
  无论是注重扩大需求的凯恩斯主义,还是强调供给侧管理的供给学派,对中国宏观调控和经济决策的实践而言,都不是纯粹的经济学学理问题,而是要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象上是速度问题,根子上看是结构问题。抓住供给侧做文章,是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而且成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重负。此外,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领域,也存在着很多短板。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证明,在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时候,恰恰是产业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候。中国经济如今面临的最突出矛盾不是总量矛盾,而是结构问题,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逢其时,未来可以大有作为。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中央决策坚持问题导向,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迟福林分析,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后,需求增长总体比较平稳但出现了新升级,产业结构要跟上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要加快发展,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加快出清,这样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信号三:更多力促经济转型升级的改革举措将发力
  在供给学派理论中,研究的多是“供给侧管理”。然而,这次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宽泛意义上的“管理”被“结构性改革”取代,指向非常鲜明。
  “这次强调的是在供给侧用结构性改革做大文章。”迟福林指出,中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问题方方面面,但核心是体制机制问题,要着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矛盾。
  迟福林举例说,中国服务业发展之所以相对滞后,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税收、土地、资源价格等相关机制都是注重鼓励工业发展的,服务业发展的成本较高,而且金融、养老、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发展还面临市场准入方面的障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下一步要通过放开市场准入、减轻税负等结构性改革措施,鼓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很重。”蔡志洲说,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搞活微观,增强企业竞争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进一步简政放权,助力创业创新。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需要我们持续努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同时继续适度扩大总需求,使得中国经济在优化结构中实现转型升级、良性循环,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涨姿势: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学派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供给学派基础上发展出新供给主义,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如果将需求管理比喻为“西医”,新供给所强调的供给管理更像是“中医”。“西医”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中医疗法如文火慢煮,综合施治,需要把握火候,引出的味道也更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应从国际主流的需求管理“西医”方式,更自觉、更积极转向供给方面的改革创新,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的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面对经济持续下滑,我国没有再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而是简政放权,连续下放行政审批权,探索设立自由贸易区,激发市场内在活力,都能看到新供给理论的影子。
  已故经济学大师科斯说,经济学的未来在中国。中国学者提出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或许已在正确方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新华全媒头条 记者:陈二厚,刘铮)
[责任编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推手该是谁
来源:四川日报
【字体:】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都是典型的资源再配置。由谁来推动、谁来负责?化解过剩产能,谁来认定、谁来执行、谁来监督、谁来评估?在此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各自扮演什么角色、承担怎样的作用?如何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本报邀请政府代表、专家和企业家发表真知灼见。  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  □四川省商务厅厅长 谢开华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避免一种误解,认为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恰恰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用市场倒逼生产、依据市场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升级。  过去,正是因为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比如“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造成资源浪费。为此,要发挥市场活力,政府应及时“退出”,不要过多干预市场行为。  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应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推进政府管理机制体制的改革。从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从减税降赋到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  四川地处内陆,开放也是改革。结合四川实际,应积极打造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机制体制,以世界500强为主攻方向,加大高端化产业项目引进,推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在“走出去”方面,推进“制造、服务一体化”走出去,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251”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引,实施国际产能合作“111”工程,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饮料食品、油气化工、钒钛钢铁、能源电力、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实现全球布局。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摆在四川面前的一大问题,是企业主体竞争力不强。在这一阶段,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搭建平台,为企业服好务。持续举办了两年的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就初步探索了“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商会承办”的市场拓展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逐渐退出,商协会成为活动重要组织者;另一方面,整合十余个省直部门的力量,做好活动策划、政策引导、服务协调、经验推广。甚至通过政府购买,让企业得到专业化服务,推动企业以最低综合成本走上市场前台。去年就有近10万家企业参与了市场拓展活动,参加企业数高于上年6倍以上。 (记者 曾小清 整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创新  □四川能源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郭勇  中国游客到日本大量买马桶盖和美国苹果产品在中国的热销,都是同一个道理,质量好、有创新、能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从中也能看出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改革得好,巨大的市场空间就出来了。  经济学研究供需问题。供给和需求是一体两面,供给侧改革,也要考虑需求侧的问题。  企业能够做什么?我认为企业的使命就是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去满足特定市场的需求。以早餐为例,中国人就喜欢吃豆浆油条、稀饭馒头,一些年轻群体可能更容易接受西式早餐。通过供给侧改革,在提供中式早餐时增加西式早餐,一共这么多人,但总需求基本还是那么多。另一方面,你改了之后,以前1元就可以吃饱,现在要10元。这样的供给侧改革肯定是失败的。  所以,供给侧改革的落脚点还是在需求,要搞清楚消费者特定的需求是什么,供给和需求错位的痛点在哪里。怎么找到需求和痛点?必须用创新的方式,供给侧改革本质是用创新的方式去满足市场需求。  四川能投下属的川化集团,化肥是产能过剩,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我们将采取综合疗法:一方面让老树开新花,把过剩产能搬迁到有需求的地方,马来西亚每年都要进口化肥,化肥生产要素成本很低,去那里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实现产能转移。另一方面改变自己实现重生,寻找有市场需求、有技术条件能做出来的产品,来改变产品结构。  供给侧改革的主角,当仁不让是企业。企业决定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卖什么价格。  那么政府应该做什么呢?  第一,政府要制定政策。在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必然造成工人下岗、资源闲置等,政府应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出台新的补贴政策、新的产业政策来引导,重新布局经济结构来解决新问题。  第二,政府要创造环境。不能一方面喊企业要供给侧改革,而一旦失败就追责,那么谁还敢去创新?谁还愿意去创新?政府要建立鼓励机制和容错机制,创新失败的成本有人负担,出台补贴性政策、鼓励性政策、奖励性政策,来鼓励创新。还要健全法律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如果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创新出的产品一面世,就被山寨了,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也容易导致供给侧改革流产。  第三,政府要做到不越位。以前我这个村都是种萝卜的,现在政府说大家都吃土豆,喊改种土豆,结果卖不出去,也不负责任。这就是越位。政府应该创造好的环境,企业自然会发现市场机会,会寻找最低成本、最有效益的技术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两者积极配合,最终才能实现供给侧改革。  总体来讲,企业过去较多地重视了扩大产能,忽略了市场总需求,很少研究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供给侧改革,解决好供需矛盾,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记者 李欣忆 整理)  核心问题是化解“资产荒”  □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志彪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过去,主要问题是市场供给短缺,实质是生产能力短缺即资本短缺。这种“双短缺”经济态势下,供给面临的核心选择问题,一是如何扩大储蓄率从而扩大资本形成能力;二是如何提高生产能力从而扩大供应能力,以此缓解供需矛盾、满足市场需求。  2000年以后,我国“双短缺”特征逐渐消失,需求过度、供给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过去“双短缺”伴随的劳动过剩,变成了“双过剩”――资本过剩、商品过剩,同时伴随着资产短缺,即“资产荒”。表现为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库存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大量的资本寻求高盈利出路,追逐有限的优质资产,由此不断地推高资产的价格,同时伴着杠杆的不断放大。  这时,核心问题由过去缓解劳动力过剩,变成缓解产能过剩;由过去缓解两个“短缺”,变成缓解两个“过剩”;由商品短缺,变成了“资产短缺”。供给侧改革要缓解两个“过剩”,增加资产供应。如果我们还不断地追求投资能力扩大、追求GDP规模扩大,就是对发展阶段的判断出了问题,由此必然加大经济运行的失衡,加剧产能过剩的病情,加剧资产短缺,放大经济泡沫的风险和其他负效应。  化解“资产荒”,一方面,通过鼓励在实体中进行创新,把优质资产通过金融创新源源不断地供应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要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技术创新的特有功能,在资本市场中募集更多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形成良性互动。要缓解融资成本高,降低实体企业的成本。只有降低资产价格,才能降低实体企业的机会成本。降低资产价格,不是用行政命令就可以降下来的,需要增加资产的供应。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策略有哪些?  第一,彻底改变“双短缺”经济中政府考核干部政绩的指挥棒。不能只看着GDP,继续扩大产能,这样越搞越过剩。干部业绩考核,要从GDP导向、产量指标转为化解产能过剩、化解资本过剩,增加资产供应和创新驱动。  第二,推进国有企业实质性改革。产能过剩大户一般都是传统竞争性产业的国有企业,有政府保护,有银行信贷的支持。加强供给侧改革,一个主要的政策发力点就是清除竞争领域的僵尸企业。  第三,以法制化为导向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没有功能强大的资本市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难以顺利完成。(记者 李欣忆 整理)  他山之石  广东:3年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  记者3月1日从广东省人民政府了解到,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年)》及五个行动计划,提出集中力量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积极稳妥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方案中,去产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文件详细制定了去产能的具体办法。一是广东省将建立国有和非国有“僵尸企业”数据库。到2016年底,全省国有关停企业全部出清;2017年底,全省国有特困企业基本脱困;2018年底,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高,国有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责任编辑:李莎莎
相关链接>>
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给侧改革最早提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