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名词分类的义项分类例子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研究.pdf7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研究,现代汉语语义分类词典,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现代汉语语义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在线,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在线查词,现代汉语大词典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厦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研究 姓名:张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苏新春 座机电话号码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形容”义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比较特别的~类释义,大部分词条都
属于迂回释义,对它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释义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更加有助于推进编纂工作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有很多学
者对《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各个方面作了各种各样的探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还缺少对“形容”义类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植根于《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实践,结合与《现
代汉语规范词典》的比较,对《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进行比较多方位地、
深入地研究。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介绍《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释义模式的研究现状、本文的
研究对象、材料来源、目的和重点等。 第二章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
词目的外部情况即语法和语音作统计分析,探讨语言的外在特点对释义方式的内
在制约性,为第三章的释义研究打下基础。 第三章先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释义的总体情况,再利用
义素分析法研究并列出“形容”义类中几个特殊类别的义位结构式子,最后利用
词义构成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大部分“形容”义类的释义,分析它们的语素义与词
义的内在关系。 第四章将研究目光转向词义与心理的关系方面,从认知语义学、范畴化机
制、心理词典论和词典释义意象图式等角度入手,以期探求《现汉》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转载]《现代汉语》(增订四版)&补充练习答案(1)
《现代汉语》(增订四版)课后补充练习答案
&(这里所列的,是主教材上、下册书后所附的“补充练习”的答案。至于主教材各章节后的“思考与练习”的答案,都收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教学与自学参考》一书中,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书号7—04—)
第一章& 绪论
(一)绪论补充练习答案一
1. 简述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口语和书面语是现代汉语的两种不同形式。书面语是写(印)出来的语言,口语是说出来的语言;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是文字,口语的物质载体是语音。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主要在风格方面。口语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句子简短,常有省略。书面语的特点是用词精审,结构谨严,逻辑性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至今还有许多民族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比口语规范、连贯,因为写出来的话可以有时间斟酌、加工,乃至反复修改。对书面语进一步加工规范,就形成标准语(又称“文学语言”)。
书面语与口语相互影响。书面语的成分不断进入口语,从而使口语向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口语成分也不断被吸收进书面语,从而使书面语不断丰富生动。书面语往往受到口语的制约,它虽然有自己的特点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同口语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能距离太远。如果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人们就会对书面语进行改革。“五四”前后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就是因为文言文这种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
汉语不大用形态变化,但不等于说没有形态变化,你能举出汉语有形态变化的事例吗?从事例中归纳一下,汉语有哪几种形态变化?
结合事例,汉语主要有下面几种形态变化:(一)重叠。如:认真→认认真真,讨论→讨论讨论,是构形形态。(二)加前缀或后缀。如:姨→阿姨,爱→可爱;想→想头,亮→亮儿,是构词形态。
3. 汉语在世界语言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发展水平较高的语言之一。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它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汉语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全世界说汉语的人有十亿左右,几乎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现在国际上,研究汉语的机构不断建立,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在历史上,汉语对邻邦的语言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受影响最深的是日本、朝鲜和越南。这三个国家的语言都大量地吸收过汉语的语词,甚至依靠汉语借词作为构成新词的基础。在过去,它们还长期使用过汉字。日本后来虽然根据汉字创造了日语的字母——假名,但至今也还保留一千多个汉字,和假名同时使用。韩国、新加坡也仍然使用汉字。
(二)绪论补充练习答案二
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使用领域和制约范围具体涉及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这样的界定?对于违反该法条款规定的语言文字的使用行为,应当作如何处置?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所涉及与制约的,着重在政府的行为、公众的行为,以及社会企事业诸方面。具体包括:政府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信息技术产品、招牌、广告、企事业单位的名称,以及服务性行业、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等有关的语言文字的使用。
显然,将这一系列领域纳入法律使用的领域和制约的范围,对于语言文字规范与标准使用,极具示范意义和推广作用。该法第三章为“管理与监督”;规定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的职责与权限;并就违反该法有关条款明文规定的语言文字使用行为,确定了处罚的范围及处罚的方式。这样,就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的使用及健康发展,提供法律的依据和支援。但,考虑到语言文字属于社会公众的约定俗成的信息载体和媒体的特殊性质;因此,对于违反该法条款规定的使用行为,一般采取批评教育和责令改正的办法;着重在引导和宣传。
2.汉语规范化会不会妨碍语言的发展,使语言千篇一律,发生僵化?
汉语规范化不会妨碍语言的发展,因为规范化所要限制、剔除的是那些不合语言发展规律的东西,是为了克服语言内部的分歧和混乱。这恰恰是为了促使语言向更加健康、更加精密、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 语音
&(一)语音补充练习答案一
1.语音就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不对。因为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词语意义的声音,如“shū”,这是语音,它有“装订戚册的著作”的意思,而我们咳嗽、打哈欠或者病痛的呻吟,尽管也是从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但它们并不包含什么意义,不能叫作语音。
2.为什么说语音的社会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人们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语音的物理性和生理性都是相同的,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语音却有它们各自的系统、各自的结构规律,是不相同的,所以语音的社会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实际上许多语音现象都要从这方面去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便是证明。比如,为什么有的语音听起来相差很远却无须加以区别,而有的语音差别很小却必须分别清楚?同样的语音为什么在不同的语言(方言)里可以有不同的结合方式?诸如此娄问题,离开了语音的社会性都是无法说明的。
3.比较隔音字母、隔音符号在用法上的异同。
隔音字母是指y、w说的。隔音符号是指(’)说的。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起隔音作用,以免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但用法上有区别。
(一)隔音字母y,用在i行的韵母。i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要用y开头。如:i—yi(衣)。如果i后面还有别的元音,就把i改为y,如:ia—ya(牙),iang---yang(央)。
(二)隔音字母y,还用在&行的韵母。&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也要用y开头。如&—yu(迂)。如果&后面还有别的元音,就在&的前面加y。如&e—yue(约)。可见,跟i行韵母相比。&行韵母,不管其后有没有别的元音,一律要在&前加y,加y后,&上两点要省去。
(三)隔音字母w,要用在u行的韵母。u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要用w开头。如u—wu(乌)。如果u后面还有别的元音,就把u改成w。如uai—wai(歪)。
(四)“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界限发生混淆,就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如xi’on(西安)dung’on(档案)否则,就要跟xion(先)、dongon(单干)相混了。
& (二)语音补充练习答案二
1.说出普通话语音中22个辅音形成22个不同音色的道理。
辅音音色的不同取决于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普通话语音22个辅音共有七种不同的发音部位:b、p、m是双唇阻,f是唇齿阻,z、c、s是舌尖前阻,d、t、n、l是舌尖中阻,zh、ch、sh、r是舌尖后阻,j、q、x是舌面阻,g、k、ng、h是舌根阻。发音部位相同又因发音方法不同而音色不同。如:b、p、d、t、g、k是塞音,f、x、s、sh、r、h是擦音,j、q、zh、ch、z、c是塞擦音,m、n、ng是鼻音,l是边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都相同的辅音又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如b、p,d、t,g、k三对辅音,前一个是不送气音,后一个是送气音;j、q,zh、ch,z、c三对辅音,前一个是不送气音,后一个是送气音。sh和r也属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相同的音,但sh是清音,r是浊音。所以22个辅音有22个不同的音色。
2.举例说明普通话音节中有哪两类声母。
普通话音节中的两类声母是:(一)辅音声母;(二)零声母。普通话语音共有22个辅音,除ng外,其中21个辅音都能作声母,只要声母是由辅音充当的,那就是辅音声母。如:“普通话pǔ
tōng hu&”三个音节中,p、t、h就是辅音声母。
有些音节开头没有声母,只有一个韵母独立成为音节,如:爱&i、遇y&、五wǔ、移y&等,它们在发音时音节开头部分往往带有轻微的摩擦成分。这种摩擦音一般可用半元音来描写,表示这个音节也有一个类似声母的成分。但是摩擦的明显与否往往因人而异,而且也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因此这种音节的声母叫“零声母”。
3.辨别带着重号的字的声母的发音。(“一、不”可按变调读写)
(1)组声母的发音是z、c的不同。
清早(qīng zǎo) 做了(zu& le) 一字 (y&
z&)& 青草(qīng cǎo) 错了( cu& le) 一次(y& c&)
(2)组声母的发音是zh、z、j的不同。
主力(zhǔ l&)& 短站(duǎn
zh&n)& 招了(zhāo le)&
阻力(zǔ l&)&
&短暂(duǎn z&n)&
&糟了(zāo le)
举例(jǔ l&)&
&短剑(duǎn ji&n)& 焦了(jiāo le)
(3)组声母的发音是ch、c、q的不同。
一成(y& ch&ng)& 姓陈(x&ng ch&n)
&有翅(yǒu ch&)
一层(y& c&ng)&
&姓岑(x&ng c&n)&
&有刺(yǒu c&)
一擎(y& q&ng)&
&姓秦(x&ng q&n)&&
有气(yǒu q&)
(4)组声母的发音是sh、s、x的不同。
商业(shāng y&)& 不少(b&
shǎo)& &诗人(shī r&n)
桑叶(sāng y&)&
&不扫(b& sǎo)&
&&私人(sī r&n)
香液(xiāng y&)& 不小(b&
xiǎo)& &昔人(xī r&n)
4.下列带着重号字的读音不止一个,哪个对?哪个不对?把正确的指出来。
下列带着重号的字,正确读音是:
森林(sēn
淙淙(c&ng c&ng)& 憧憬(chōng jǐng)
怆然(chu&ng r&n)&&
竦然(sǒng r&n)& &恫吓(d&ng
h&)& &&嫩芽(n&n
蹊跷(qī
qiāo)&&&&&
少憩(shǎo q&)&
&&给养(j& yǎng)
&&&混淆(h&n
(三)语音补充练习答案三
1.从结构特征、韵头特征、韵尾特征上分析下列各词带着重号的韵母有何不同?
从结构特征看,“行”的韵母是ing,是后鼻尾韵母:“分”的韵母是en,是前鼻尾韵母;“欣”的韵母是in,是前鼻尾韵母;“正”的韵母是eng,是后鼻尾韵母。
从韵头特征看,“行”和“欣”是齐齿呼,“分”和“正”是开口呼。从韵尾特征看,“行、分、欣、正”郜是鼻音韵尾韵母。
2.辨析下列各组韵母在发音上的主要区别。
下列各组韵母发音的主要区别是:
(1)e—o& e发音时不圆唇;o发音时圆唇。
(2)u—&& u发音时舌位靠后,&发音时舌位靠前。
(3)an—ang&
an发音时a舌位靠前,收音于前鼻音n;ang发音时a舌位靠后,收音于后鼻音ng。
(4)ie—&e&
ie发音时开头不圆唇,&e发音时开头圆唇。
(5)ua—uai&
ua发音到a时停止;uai发音到a后,还要继续滑向i,到i收结,开口度大小不同。
(6)ian—&an&
ian发音时开头不圆唇,&an发音时开头圆唇。
3.比较说明下列两组韵母在发音和结构上的区别。
结构上:韵母o是单元音韵母;韵母uo是复元音韵母。发音上:单韵母o是舌后、圆唇、半高元音,发音时口形始终不变。复韵母uo发音时口形有变化,由u的高舌位向o的半高舌位滑动。
(2)ou——uo&
ou是前响复韵母,发音时前一元音o响亮清晰,后一元音u短而轻,结构上是韵腹和韵尾的组合。uo是后响复韵母,发音时前一元音u短而散弱,后一元音o发音响亮,是主要元音,结构上是韵头和韵腹的组合。
4.指出下列音节的四呼分类。
ye(齐齿呼)&
&&&zan(开口呼)&&
hua(合口呼)& xun(撮口呼)&
&wang(合口呼)
long(开口呼)&&
hong(合口呼)& qin(齐齿呼)&
duan(合口呼)& shi(开口呼)
on(开口呼)&&&&
duo(合口呼)&
&xia(齐齿呼)&
yan(齐齿呼)& &er(开口呼)
ti(齐齿呼)&&&
&qu(撮口呼)&&&
you(齐齿呼)& huai(合口呼)&
rong(撮口呼)
5.按发音特点分析下列各组音素的异同。
(I)i—&&&&
i、&同是舌面前高元音,但唇形圆展不同;i是展(不圆)唇元音,&是圆唇元音。
(2)n—l&&&
n、l同是舌尖中浊音,但阻碍方式不同;n 是鼻音,l是边音。
(3)e—&&&&
e、&同是舌面、不圆唇元音。但舌位前后、高低都不同:e是舌后半高元音,&是舌前半低元音。
&sh、r同是舌尖后擦音,但清浊不同:sh是清音,r是浊音。
6.带鼻音韵母an、ian、uan、&an里的a,读音是不同的。不同在何处?请用国际音标加以描写。
an、ian、uan、&an里的a,读音是不同的。an、uan里的是舌前、不圆唇,低元音[a],国际音标应写为[an]、[uan
]。ian里的a,舌位比较高,接近于舌前、不圆唇、半低元音[ε],国际音标应写为[iεn]。&an里的a跟an、uan里的a相近,国际音标应写为[yan],宽式标音舌尖鼻音韵母里的a,一律用音标[
a]来标写。
7.er-是个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它带有卷舌色彩,称卷舌元音。其中的r:
(1)不代表音素,只是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
(2)代表音素,不是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
(3)是辅音韵尾。(&)
(4)既代表音素,也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
8.叶剑英同志的《攻关》诗为例,比较说明押韵的“韵”与韵母有何不同?并指出这首诗押的是十三辙的哪一辙,十八韵的哪一韵。
要知道押韵的“韵”和韵母有什么不同,必须对《攻关》诗的“韵脚”进行分析。所谓押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其同韵宇称为“韵脚”。换句话说,凡是韵腹相同(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或相近的,都属于同一个“韵”,而不管韵头是否相同,都算押韵。《攻关》诗就是押韵的诗。
攻城不怕坚(jian),攻书奠畏难(nan)。
科学有险阻,&&&&&
苦战能过关(guan)。
诗中第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的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部相同,所以这首诗是押韵的。即韵腹都是“a”,韵尾都是“n”。而韵母不同。韵母是声母之后的全部音素,如“坚”的韵母是“ian”,并非韵腹和韵尾“an”,“关”的韵母是“uan”,并非韵腹和韵尾“an”,所以说它们的区别在于:韵母是一个音节中声母之后的全部音素,而押韵中的“韵”就不一定是声母之后的全部。
这首诗押的是十三辙的占前辙,十八韵的寒韵。
(四)语音补充练习答案四
1.从声、韵、调的角度综合分析下列三组词语的音节有何不同。
(1)不过——不破
后一音节声母不同:“过”的声母g,是舌面后、不送气、清塞音。“破”的声母p,是双唇、送气、清塞音。后一音节的韵母不同:“过”的韵母uo,是复韵母,发音有动程,“破”的韵母o,是单韵母,发音无动程。“过”和“破”声调相同,调类都是去声,调值都是51。
&(2)迟暮——刺目
前一音节声母不同:“迟”的声母ch,是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刺”的声母c,是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前一音节韵母不同:“迟”的韵母-i[
],是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刺”的韵母-i[
],是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前一音节声调不同:“迟”的声调是调类阳平,调值35,“刺”的声调是调类去声。调值51。
(3)不能——不冷
后一音节声母不同:“能”的声母是n,舌尖中浊鼻音,“冷”的声母是l,舌尖中浊边音。后一音节韵母相同,都是带鼻音韵母eng。后一音节声调不同:“能”的声调是调类阳平调值35,“冷”的声调是调类上声,调值214。
2.古调类与普通话调类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演变规律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普通话调类是从古调类演变发展而来的。演变规律的明显特点是古调类的入声已经消失,它们中的次浊声母宇(m、n、l、r声母字)都归入普通话的去声;而全浊声母的人声字归入普通话的阳平。至于清声母字分别归入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演变规律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古调类上声中全浊声母字都归入普通话的去声,所以普通话的上声字比古调类上声字要少,而去声字却比古调类的多。
3.用普通话读下列汉字,调值相同的归为一类:
调值相同的是:
(1)同为55的有嗔chēn 、珂kē、轇jiāo、幧qiāo,属阴平调类。
(2)同为35的有集j&、帼gu&、砻l&ng、湉ti&n,属阳平调类。
(3)同为214的有舨bǎn、愀qiǎo、牾wǔ、葸xǐ,属上声调类。
(4)同为51的有 缔d&、轪d&i、菉l&、舐sh&,属去声调类。
4.没有入声方言区的人,要知道哪些字是入声字是很难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入声字可以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来辨别,查查资料,你能说出几条主要规律供参考吗?
我们能说出的主要规律是:
(1)属于鼻音韵母的字肯定不是入声宇,如“安、景、红、寻、城”等等。
(2)读zi ci si和er的宇肯定不是入声宇,如“资、此、私、二、而”等等。
(3)读zhuo、chuo、shuo、ruo和fa、fo的字肯定是入声字,如“卓、绰、说、若、法、佛”等。
(4)&e韵的字,除“瘸qu&
、靴xuē”两个字以外,都是^声宇,如“略、决、虐、确、学、月”等。属于(3)、(4)两类的常用入声字有五十个左右。
(4)声母是b、d、g、j、zh、z的阳平字都是入声宇,如“别、敌、革、急、竹、择”等。属于这类常用入声字比较多,共有一百个左右。总之,(3)、(4)、(5)三类其有常用入声字一百五十多个。这样,就掌握将近一半常用入声字了。
5.两个方言调类相同,调值是否相同?调值相同,调类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两个方言调类相同,调值不一定相同。例如同是阴平调类,天津话的调值是11,沈阳话的调值是33,济南话的调值是213。
两个方言调值相同,调类也不一定相同。例如调值同是213的沈阳话、济南话、沈阳话的调类是上声,济南话的调类却是阴平。调值同是33的长沙话、广州话,长沙话的调类是阴平,广州话的调类是阴去。
(五)语音补充练习答案五
1.普通话音节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用四个音素符号(六个汉语拼音字母)来拼写(如“窗”)
(2)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每个音节总要有元音,元音符号可以多至三个,并且连续出现,分别充当韵头、韵腹和韵尾(如“郊”)。如果一个音节只有一个音素,这个音素除极个别外都是元音。
(3)音节可以没有辅音(如“俄”)。辅音只在音节的开头或末尾出现(如“双”),在音节末尾出现的辅音只限于n和ng。没有两个辅音相连的音节。
(4)汉语音节不能没有声调不小能没有韵腹(主要元音);可以没有辅音声母、韵头和韵尾。
2.列表分析下列各音节的结构方式,指出在分析中容易犯的错误。
在分析中容易犯的错误是:
(1)把“月”的声母分析成y,韵头分析戚u,韵腹分析成e。
(2)把“决”的韵头分析成u,韵腹分析成e,性质同(1)。
(3)把“誓”的韵腹分析成i。类似的还有“四s&”,不要把韵腹误为i,而应是-i[ ]。
(4)把“而”的韵腹分析成e,韵尾分析成r。
(5)把“酒”的韵头分析成i,韵腹分析成u。容易犯类似错误的还有“灰huī”、“h&n馄”等,分析时不要把i、u误为韵腹,省写的e字母才表示韵腹&、e的。
3.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举例说明。
普通话的声母、韵母配合规律主要由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的四呼关系决定的。声母的发音部位如果相同,和韵母的配合关系一般也相同。如声母的发音部位是舌尖中音d、t、n、1,那么它们和韵母的配合关系一般也相同,如都能和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相拼,除n、l外,不和撮口呼韵母相拼。再如声母的发音部位同是双唇音的b、p、m,它们和韵母的配合关系也相同,如都能和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的(u)相拼,不和撮口呼相拼。反过来说,属于同一呼的韵母,和声母的配合关系一般也相同。如属于齐齿呼的韵母,i、ia、ie、iao、iou、ian、in、iang、ing也能和双唇音b、p、m相拼或d、t、n、l相拼。
&4.写出同“开、齐、合、撮”四呼韵母相拼的声母。声母j、q、x能同哪些呼的韵母相拼?g、k、h能同哪些呼的韵母相拼?
同“开、齐、合、撮”四呼韵母相拼的声母是舌尖中音n、l。声母j、q、x只能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9、k、h能同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
&5.《汉语拼音方案》将e、u兼作两个元音音素,将i兼作三个元音音素,它们在使用时不会发生混淆吗?为什么?
e可以兼作两个元音音素e和&,e是舌后、不圆唇半高元音,&是舌前、不圆唇半低元音。&单独成音节只有语气词“诶”或叹词“欸”,使用频率并不高。为了和ei区别,所以书写时加上“^”符号。&主要用于i、&的前后,成为ie、&e、ei、uei。而e只用于单元音韵母,不可能出现在i、&的前后,所以ie、&e和ei、uei中的&,拼写时省去上面的符号“^",也不会和e混淆。
u可以兼作两个元音音素u和&,u是舌后、圆唇、高元音,&是舌前、圆唇、高元音。它们也不会产生混淆,因为:
(1)单独成音节时,u写成wu,&写成yu,省略两点。
(2)和声母构成音节时,&主要拼j、q、x;u不拼j、q、x;&可以写成u,省略两点不会误成u,如
“居jū”、“去q& ”、“宣xuān”。
(3)u和&都可以和n、l构成音节,书写时&不省略两点,如“女n&”、“吕l&”。
i可以兼作舌面元音i,舌尖前元音-i[ ]、舌尖后元音-i[
]三个元音音素。但也不会发生混淆,因为舌面元音i可以独立成音节。独立成音节时写成yi,如(衣yi);-i不能独立成音节,舌尖前元音-i[
],必须用在z、c、s的后面,舌尖后元音-i[ ]必须用在zh、ch、sh、r的后面,如知zhī、迟ch&、诗shī、日r&。
6.从音节的连写规则看,为什么说下面句子的拼写是错误的?
音节连写的规则规定,同一个词的音节要连写,词与词分写。句子开头的字母要大写。按着这个规则看,
(1)句有两处错误:一是句子开头的字母没有大写,应把小写字母y,改成大写字母Y;二是“工具”这个词的音节要连写,不应该把工具的“工”和“交际”这个词连在一起写。
(2)句错在把前两个字母都大写了,应该是句子开头的字母“Z”大写,“H”应该小写成“h”。“力量”应连写。不应分写。
(3)句有两处错误:首先是句子开头字母没有大写,应把小写字母m,改成大写字母M;其次是fǎn &r
(反而)的&r前缺少隔音符号“’”应改写成fǎn’&r。
7.下面的专用名词、专用短语、文章标题的连写,都有程度不同的错误,请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1)李玉明,是专用名词,也是一个人的姓名。按规定,姓和名分写,每个部分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玉明”的“玉”第一个字母没有大写,应把小写字母“y”,改成大写字母“Y”。
(2)哈尔滨市,是专用名词,它有表示行政区划单位的词“市”字。拄规定,地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有表示行政区划单位的词,要和地名分开写,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错在表示行政区划单位的词“市”宇,和表示地名的“哈尔滨”连在一起写了,同时“市”宇的第一个字母也没有大写。正确的写法是:Hāěrbīn
(3)北京师范大学是专用短语。按规定,专用短语中的每个词开头字母要大写,词与词要分写。错在分写这一点没有做到。
(4)关键在于思考是文章标题。按规定,标题可以全部大写,也可以每个词开头的字母大写,有时为了美观,可以省略声调符号。例(4)理应按每个词开头字母大写的方法写标题,但第二个词“在于”和第三个词“思考”开头的字母都没有大写,应改写为Zaiyu
8.下面是某些商店、食杂店、服装店出现的拼写错误,改正过来并指出错误的原因。
某些商店、食杂店、服装店出现的拼写错误,应该这样改正:
HEIBAITIEJIAGONGZU
(黑白铁加工组)。出现错误的原因是把大写字母I误认为Y,(字母Y在拼写时是用来隔音的)另外是平卷舌小分,“组”是平舌音ZU,不是ZHU。
YAODIAN(药店)“店”的大写字母I误写为隔音字母Y。
ZHISENFUZHUANGDIAN
(志森服装店),“森”的声母是舌尖前音(平舌音),不是舌尖后音(卷舌音);“服装”的大写字母U,误写为隔音字母W。
JIAYONGdIANqI(家用电器)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混杂,把大写字母D、Q误写为小写字母d、q。
SHUINUANQICAISHANGDIAN(水暖器材商店)“材”的声母是舌尖前音,不是舌尖后音。平卷舌水分造成错误。“水、器、材、店”的韵母都有大写字母I,都误写为隔音字母Y了。
(六)语音补充练习答案六
1.给下列成语注音,按变调标出“一、七、八、小”的调型。
一成不变y& ch&ng b& bi&n
&&&一窍不通y& qi&o
b& tōng
&&&不卑不亢b& bēi b&
七拼八凑qī pīn b& c&u
&&&&&&七嘴八舌qī
zuǐ bā
七零八散qī l&ng b& s&n
不破不立b& p& b&
l&&&&&&&&&
一毛不拔y& m&o b&
一五一十y& wǔ y& sh&
2.用国际音标给下列词语标音,调值要标出本调和变调(例如“水果”[ʂuei²¹⁴
kuo²¹⁴]),然后指出普通话上声变调的规则。[http://py2ipa.sourceforge.net/py2ipa.htm]
粉笔[fən²¹⁴ pi²¹⁴ ]& 浅薄[ʨʻiɛn²¹⁴
po²¹⁴]&& 海燕[xai²¹⁴
iɛn⁵¹]& 假如[ʨiᴀ²¹⁴ ʐu³⁵]
阻力[ʦu²¹⁴ li⁵¹]& 几何[ʨi²¹⁴
xɤ³⁵]&& 火柴[xuo²¹⁴
tʂʻai³⁵]& 奶奶[nai²¹⁴ nai]
总统府[ʦuŋ²¹⁴ tʻuŋ²¹⁴ fu²¹⁴]&&
米老鼠[mi²¹⁴ lɑu²¹⁴
ʂu²¹⁴]&&&&
索马里[suo²¹⁴ mᴀ²¹⁴ li²¹⁴]
上声变调的规则是:
(1)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35,如粉笔;
(2)上声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如假如、海燕等;
(3)两个上声相连,在原为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变2 1,如奶奶。
(4)三个上声音节相连,根据词语内部结构的紧密度分出不同层次,然后再按上声变调规律变调,有下面几种情况:
①.三个音节内部结构层次为(A+B)+C,变调形式为(35+35)+214,如总统府。
②.三个音节内部结构层次为A十(B+C),变调形式为21+(35+2 14),如米老鼠。
③.三个音节内部结构层次为A+B+C,变调形式为35+35+214,如索马里。
3.儿化和儿化韵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举例说明。
儿化和儿化韵不是一回事。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例如普通话里的“花儿”[xuar],在发[a]的同时舌尖就向上卷起来,使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音变音色,并不是先念[xua],然后念“儿”[әr]。这种音变现象就叫“儿化”。儿化韵是指产生儿化作用的韵母说的,如“花儿”的韵母[uar]就是“儿化韵”,也叫卷舌韵。
4.举例说明普通话韵母儿化后总数减少的原因。
原因就在于儿化后,韵母的读音往往会发生变化,许多原来不同的韵母,儿化后读音变得相同了。例如:
&[i]、[in]一[iәr]鸡儿、今儿
&[a]、[ai]、[an]一[ar]把儿、盖儿、盘儿
因此,普通话的韵母儿化后数目就减少了,只剩下六个儿化韵,作诗押韵时,主要用两个儿化韵部。
5.为什么说轻声不是四声外的第五种声调?
轻声不是四声外的第五种声调,因为轻声音节都有它原有的阴、阳、上、去的调值。另外同一个音节在阴、阳、上、去后面变读轻声时,音高并不相同,它没有因定的调值,也不能另立一种调类。
6.北京话里儿化和轻声现象特别多,分辨一下,下列的儿化、轻声现象,哪些算普通话成分,需要我们学习的,哪些不算,需要规范的,为什么?
北京话里儿化和轻声现象特别多,都算普通话成分要全国人民学习是有困难的,也是没
有必要的。一般说来能区别词义和词性的可承认是普通话成分。为此,信儿、头儿、面儿可算普通话成分,牙刷儿、书本儿就不能算普通话成分,而应该算规范对象。把儿化的词和没有儿化的词进行比较,就可以分辨得非常清楚。如:
信儿(消息),与信(书信)不同。
头儿(为首的),与头(脑袋)不同。
画儿(名词),与画(动词)不同。
书本儿与书本,意义、词性没什么区别。牙刷儿与牙刷,意义、词性也没什么区别。
同理,轻声现象也是如此。如轻声的“东西”与不是轻声的“东西”意义不同,轻声的“本事”与不是轻声的“本事”意义也不同,所以这样的轻声现象应该算普通话成分。请比较:
东西(dōng xi,事物)与东西(dōng xī ,方向)不同。
本事(běn shi,本领)与本事(běn sh&,本来的故事情节)不同。至于“殷勤”、“衡量”
第二个音节就不必念轻声了,因为念轻声和不念轻声,意义上并没有变化,当属规范的对象:
7.语气词[a]前面字的尾音是[i]、[u]、[n]、[η]、[
]时,读音会发生什么变化?写出[a]音变后的汉字。
前字尾音&&&&&&&
[a]的音变&&&&&&&
[i]&&&&&&&&&&&&&
[ia]&&&&&&&&&&&&&
[u]&&&&&&&&&&&&&
[ua]&&&&&&&&&&&&&
[n]&&&&&&&&&&&&&
[na]&&&&&&&&&&&&&
[η]&&&&&&&&&&&&
[ηa]&&&&&&&&&&&&
]&&&&&&&&&&&&
&(七)语音补充练习答案七
1.举例说明音素和音位的区别。
音素和音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是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仅仅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那只能叫音素,又区别意义,又是最小的语音单位,才是音位。例如:汉语普通话“柴、茶、长”三个词,音节里包含的主要元音是三个不同的音素,即前a、央A和后ɑ。因为它们是三个小同的元音音素,是三个不同的最小语音单位。即使把三者互换,仅仅是听感上不舒服,却不会区别意义,是一个音位。再如:dōng
j&可以表示“冬季”这个词义,如果把两个音节中的辅音音素(声母)改换成送气音就成tōng
q&两个音节,它所表示的就是完全不同意义的“通气”了。这样,这两对送气与不送气的辅音音素都各是一个音位。可见,音素的最大特点是最小读音,它不管是否区别意义;音位的最大特点是区分意义,凡能彼此区别意义的音素就分别属于不同的音位。
2.《汉语拼音方案》实际使用的只有25个拉丁字母,它是怎样用15个字母描写普通话32个音素的呢?
《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根据普通话语音的音位系统制订的。它采用了l5个拉丁字母(V除外)分别描写了普通话语音的32个音素。它对25个字母作这样的分类:
元音音素5& 个& a&
o &e &i &u
辅音音素l8个&& b
&j& k l& m
&n &p q r s t x z
y、w不表示音素,元音、辅音总其只有23个字母。《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了在条件许可下的几种方法增补了另外9个音素。它们是:
增加符号:& &
兼职:&&& -i[
双字母:zh ch sh ng er
这样,就用15个字母描写了普通话的32个音素。
3.用国际音标写出下面四个词语带着重号的音节,指出这些音节共有多少辅音音位,多少元音音位,多少声调音位。
特[tʻɤ4 ]
&&&&责[ʦɤ³⁵]&
&&&&讲[ʨiɑŋ²¹⁴]
&&&&不[pu⁵¹]
这四个音节其有四个元音音位,它们是/ә/,/i/,/ɑ/,/u/。五个辅音音位:/tʻ/,/ʦ/,/ʨ/,/ŋ/,/p/。三个调位:阳平、上声、去声。阳平是“责”,上声是“讲”,去声是“特”和“小”。
4.举例说明元音音位/ә/和辅音音位/k/各有哪些音位变体。
/ә/的音位变体有[ɤ]、[ә]。[ɤ]出现的条件是在单韵母中,如哥[kɤ]、特[tʻɤ]。[ә]出现的条件是在鼻韵母中,如横[x
әn]。[ә]也可作轻音节韵腹,如的[tә]。
/k/音位的音位变体只有[g],[g]音位变体出现在元音前后如五个的“个”[g ә]。
&(八)语言补充练习答案八
1.举例说明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的区别。
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都是重音,既然都是重音,它们的目的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读重音的地方是表意上突出的重点,在这个地方加重音量是为了吸引听众对它的注意。当然它们也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语法重音是说话时自然就有的,出现在什么地方一般是有规律的。
而逻辑重音是随着感情走的,是随着说话人的表达要求而变化的,它可以和一般的语法重音重合,也可以和一般的语法重音不重合,也就是说它是没有固定规律的。例如下面的一句话:我在听京剧。按语法重音说重音应放在宾语“京剧”上。因为动语带宾语,宾语读重音这是规律。按逻辑重音说,那可就不一定了。哪些词语需要突出或强调,是要根据说话人的要求和情感的发展来确定的。确定的重音位置不同,句子的意思也不同。比如:
谁在听京剧?& 我在听京剧。
你在听京剧吗?我在听京剧。
你在唱京剧吗?(不,)我在听京剧。
你在听什么?& 我在听京剧。
可是只有在回答听什么的时候,逻辑重音正好与语法重音重合。
2.简述语法停顿与逻辑停顿的区别。
停顿是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语法停顿是指为反映句子、句群等的结构关系而作的停顿。标点符号是语法停顿的主要标志,段落也可看作是语法停顿的标志。一般说来,停顿最短的是顿号,其次是逗号,再其次是分号,再其次是冒号和破折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停顿时间长些,省略号停顿时间更长。段落之间的停顿要长于句子之间的停顿。但停顿的时间长短不是绝对的,要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准确、恰当地掌握。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一舰点,表达某种感情,而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这就是逻辑停顿。
3.以下面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两节诗为例,说明这首诗的节奏及其作用。
语言的节奏是指音节和音节群的有规律的排列组合方式,即句子内部语音间歇和停顿的有规律出现的模式。节奏通过语词之间停顿的频数即顿数来体现。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两节诗,其节奏为:
远远的/街灯/明了,&&
&&&&&&&3/2/2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3/2/2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2/l/3/2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2/l/3/2&&&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这两节诗从各行的顿数来看,从每一个顿数包含的音节来看,具有循环往复的回环美,既整齐匀称又错落有序,显示出节奏上整齐美与错综美的和谐统一。
4.语调对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有重要作用,以下面提供的语调以及语句重音为条件,读“这篇文章很好”这个句子,说明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这篇/文章/很好↘。(一般性陈述)
这篇文章---很好↘。(沉吟)
这篇文章很---好↘。(感叹)
这篇文章很好↘。(那篇文章不好)
这篇文章很好↘。(非常之好)
这篇文章很好↗?(一般问句)
这篇文章很好↘!(好得出乎意料之外)
这篇文章很好↗?(升得快而高,表示不太相信)
这篇文章很好↘。(降得快而低,表示极端肯定)
(九)语音补充练习答案九
1.汉民族共同语既然“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为什么还有语音规范问题呢?
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北京语音内部还存在一些分歧现象。例如,有—小部分汉字存在一字两读现象:“飞跃”可“读成fēi
yu&,也可读成fēi
y&o;“教室”的“室”有去声和上声两种声调;“明天”的“天”轻读与否,也是两可的。甚至北京口语还有些土音成分,把“太好了”读成“tuīhǎole”,把“蝴蝶”读成“h&
tiěr”等等。这样,各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遇到这些读音不固定的字,遇到这些土音成分很重的字,应该以哪一个作为标准,就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加以明确的规范,各方言区的人才可以有标准遵循。
2.举例说明异读词与多音字的区别。
异读词指的是同一个词表意相同,但有不同的读音。如“波浪”有bō l&ng,pō l&ng的异读,“教室”有ji&o
shǐ的异读。多音字指的是字形相同,表意不同,读音也不同的汉字。如“曲”,同一个字形,读qū意义是“弯曲”,读qǔ意义是曲调。再比如“泊”,读b&是停泊的“泊”,淡泊的“泊”,读pō是湖泊的“泊”,血泊的“泊”。由于多音字所表示的意义不同,所以使用时必须掌握它们的读音。
3.下面有三类语音现象,哪类语音现象属于异读词的规范问题。属于异读词规范的,指出它的规范读音。
第一类不属于异读词规范问题,而属于异义异读。因为畜牧与牲畜,难受与灾难,它们每对的意义并不相同。
第二类属于异读词的规范问题,因为它们是同一个词,表意相同,但读音不同。遍的规范读音是bi&n,俊的规范读音是j&n,比较的规范读音是bǐ
ji&o,刽子手的规范读音是gu& zǐ shǒu。
第三类有一部分是异读词规范问题。装订、应许是异读词。装订的规范读音是zhuāng d&ng,应许的规范读音是yīng
xǔ。订单、应该,它们都有一种读音,谈不上是异读词问题。
第三章& 文&
(一)文字补充练习答案一
(1)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日文的假名属于表音文字。
(2)除中国使用汉字外,使用汉字的国家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既然都是交际工具,能否具体谈谈它们的区别呢?
语言和文字虽然都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1)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在先,文字在后,文字的历史要比语言的历史短得多。语言的起源据估计总在几十万年以前,而文字则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2)文字从属于语言,语言是第一性的,而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离开语言,人们就不能进行思维,而文字则不同,文字是通过语言的中介,来同思想发生联系的。
(3)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的人工性、假定性是很强的,它同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一种语言可以用不同体系的文字来记写,一种字母也可以记录多种语言。
(4)语言不是上层建筑,它的发展是渐进的,而文字也不是上层建筑,但可以进行体系的改革,由使用一种体系的文字而更换为另一种体系的文字。文字改变了,语言并没有因此而变为另一种语言。
(5)语言和文字虽然同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但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基本工具,文字是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文字,语言就不能完成远距离、长时间的交际任务,光有文字,没有语言,社会生产就会无法进行。可见语言和文字是相辅相成的,作用是相等的,不能分什么主次和优劣。
3.从比较的角度谈表意体系的汉字同表音文字的本质区别。
表意体系的汉字同表音文字的本质区别是:
(1)表音文字是用数目不多的符号表示一种语言里有限的音位或音节,作为拼写词语声音的字母,因此它与语音是直接联系的。汉字不是直接表示音位或音节的字母,而是用大量表意符号来记录汉语的词和语素,因此汉字同意义有直接的联系,同汉语语音没有直接的联系。
(2)表音文字使用的表音字母直接表示语言一定的音素或音节,用音素字母拼写成词,字母一般是无意义的。汉字却不这样,一个汉字一般代表一个单音词或语素,从而也代表词或语素的读音。
(3)表音文字一般实行词儿连写,即词内连写,词与词分写。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词儿连写,而是字字分写,即不用间隙来作词的界限。
4.表音文字是表音的,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音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说形声字还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请辨析它们在表音上的不同。
表音文字是用音符、字母表音的,形声字的声旁是用义符表音的。虽然都表音,但形声字还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主要表现在:
(1)表音文字是用数目不多的表音字母直接表示某种语言的音素或音节,而且什么字母表示什么语音是固定的;而形声字表音的声旁却不是固定的,各方言可读成不同的音。有的声旁却是义符,如“羊”在“洋”字里是声旁,是表音,但在“羚”字里,却成为意符,并不表音。
(2)形声字的声旁,就其来源来看仍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如“沐”的声旁“木”是象形字,“袒”的声旁“旦”是指事字,“貅”的声旁“休”是会意字。可见,形声字的声旁尽管表音,但没有固定的音符。不能把声旁表示汉语音节的读音,跟表音文字的音节字母音素字母等同起来。因此,形声字并未冲破表意体系的体制,仍属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本质不同。
5.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距今有三、四千年的发展变化的历史。试分析汉字长期停留在表意文字阶段的原因,并展望汉字的未来。
汉字长期停留在表意文字阶段,这说明它仍然适应汉语的需要。这是因为它同汉语的特点和我国的方言复杂普通话尚未普及等社会条件有关。
(1)汉字的表意性适应了汉语方言复杂的特点。地域广阔,方言分歧,汉字它不用严格的表音字母,各方言可根据它所表示的语素的意义读出方言语素的读音,方言间读出来互相听不懂,但意义相同,可以看得明白。因此能起交际作用。
(2)表意的汉字字形多,能区别汉语大量同音词,减少歧义现象正适合汉族人民的需要。
(3)汉字曾经适应了汉语在一个很长历史时期是单音节词占优势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社会的停滞,书面语和口语脱节,汉字能长期被用来记写“单音词为主的“文言”,适应社会的需要。
(4)汉字信息处理经过语言文字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长期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这说明汉字也适用于人机应用,也适用于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汉字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处理。看来文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是我国的通用文字。
至于汉字的未来,要看汉语和社会条件的变化,比如汉语发展到同音词大量减少,普通话完全普及,那时社会需要制作出半表音或表音的汉字也是有可能的。
6.有人说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因此汉字是音节文字。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汉字虽然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但汉字并不是音节文字。音节文字是一个音节只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符号也只表示一个音节。汉语一个音一般用许多汉字来记录,如xi音节,《新华字典》收“夕、汐”等60多个字;反之,同一个汉字有的可以表示几个不同的音节,如“和”有h&、h&、hu&、hu&、h&五个读音。
(二)文字补充练习答案二
1.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是楷书,主要辅助字体是行书,楷书和行书有何联系与区别呢?
&“楷书”的意思是端端正正可为楷模的书体。楷书从隶书演变而来。它的特点是取消了隶书的波磔的笔法,笔画横平竖直,形体变扁平为方正。楷书过于严整,写时速度慢,有些拘谨。为了便于书写,把楷书的有些笔画变断为连,变折为曲,甚至变多为少,就成为行书。楷书如正襟危坐,行书如行走。一般说,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草书的特点而形成的。它没有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潦草,既便于书写,又字字独立,容易辨认,可以说是楷书的简易写法。
2.现行汉字印刷体的标准字体是楷书以及楷书的各种变体,试用比较的方法谈谈楷书各种变体之间的区别。
印刷体标准字体楷书的各种变体有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等。它们之问的区别是:
宋体,正方形,竖粗横细;仿宋体,笔画不分粗细,方正秀丽,讲究顿笔;楷体,近于手写楷书;黑体,笔画都粗,浓黑醒目,撇捺没有尖。
3.简述制约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
制约汉字形体演变的内因是书写者对汉字简单易写的需求和美观的要求。随着汉字应用场合的扩大和识写人数的增加,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人们越来越追求书写的快捷简便,从而引起汉字的形体朝着简单易写的方向发展。
制约汉字形体演变的外因是书写汉字的工具、方式以及书写材料的变化。甲骨文是用坚硬的工具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线条必然细瘦,文折居多;金文是浇铸的,因而浑厚整齐,多肥笔;有了毛笔和具有弹性的布帛、纸张,才可能有篆书的圆转,隶书的波磔,楷书的各种笔画,有了印刷术,楷书才能更加方方正正,美观得体。
(三)文字补充练习答案三
1.举例说明什么是独体字?什么是合体字?独体字在汉字系统中的地位如何?
独体字、合体字都是由笔画构成的。由笔画直接组合而成的、单个形体的汉字就是独体字。如:人、口、手、目、牛、羊、火、日、山、水、中、月、大、小等等。独体字的字形具有整体性,从结构上不能分析,是单结构汉字。按“六书”说,象形、指事就是独体字。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单位组成的汉字。如:休、苦、胡、江、利、斯、相、路、峰、娅、惠、宋等等。合体字的字形具有可分析性,从结构上可以分出组成的结构单位来。按“六书”说,会意、形声就是合体字。在汉字中,独体字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大量的字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独体字组合而成的,所以独体字的地位也很重要。
2.指出下列汉字的笔画和笔顺。
3.举例说明部件切分的原则是什么?
分析汉字的部件应当有一个切分的原则,这个原则应能使任何人对任何汉字的切分结果都是一致的。考虑到汉字的结构,这个原则就是从形切分的原则。从形切分就是把一个汉字从字形上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件。如:“和”可以切分为“禾”和“口”两个部件;“培”可以切分为“土”、“立”、“口”二个部件;“解”可以切分为“勹”、“用”、“刀”、“牛”四个部件;“戆”可以切分为“立”、“日”、“十”、“夂”、“工”、“贝”、“心”七个部件。
从形切分的原则还不能保证任何人对任何汉字的切分都是统一的。一个字如果只有两个部件,只有一种切分,如“和”。一个字如果有两个以上的部件,就可能有多种切分了。“解”既可以切分为“勹”、“用”、“刀”、“牛”,也可以切分为:“角”、“刀”“牛”,也可以切分为“勹”、“用”、“
”,还可以切分为“角”、“
”。所以,为了正确和有效地分析汉字的部件,对多部件的汉字还得再用“成字”和“组配”两条具体规则来规定切分出来的结果。
&“成字”是指切分下来的最小部分还能成字,如:“解”的“用”、“刀”、“牛”;“戆”的“立”、“日”、“十”、“丁”、“贝”、“心”。“组配”是指切分出的部件虽不能成字,但有组配成其他字的功能。如:“解”中的“勹”,“戆”中的“夂”等部件。“成字”和“组配”这两条规则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生成作用”,即能作为其他字的构成部件。用这两条规则来衡量,“解”切分出的“
”是不符合成字规则的,“解”切分出的“角”也是不符合成字、组配规则的,按成字规则说,它可以分解为“用”字部件,按组配规则说,它还可以分出有组配功能的部件“勹”。
4.分析下列汉字部件和部件的组合方式。
孽& 从整字看,是上中下结构,中间又是左右结构,方块结构图形是
瓢& 从整字看,是左右结构,左面又是上下结构,方块结构图形是
掇& 从整字看,是左中有结构,中部、右部又是上下结构,方块结构图形是
从整字看,是四面包围,即全包围结构,内部则是上下结构,下部贝又可看作三面包围的上包围结构,方块结构图形是
燕& 从整字看是上中下结构,中间又是左中右结构,方块结构图形是
剧& 从整字看是左右结构,左部是左上包围结构,方块结构图形是
爨& 从整字看,是上下结构,上部、下部又由多个部件构成,则方块结构图形是
5.分析下列汉字的部件及其组合层次。
动:三个部件,二、厶、力。两个组合层次,第一层左右关系,第二层上下关系。
坐:三个部件,土、人、人。两个组合层次,第一层土、从,第二层人、人。
韶:四个部件,立、日、刀、口。两个组合层次,第一层左右关系,第二层上下关系。
要:两个部件,西、女。一个组合层次。
赢:五个部件,亡、口、月、贝、凡。两个组合层次,第一层上中下关系,第二层左中右关系。
劓:四个部件,自、田、兀、刂。两个组合层次,第一层左右关系,第二层上中下关系。
圄:二个部件,口、五、口。两个组合层次,第一层四面包围关系,第二层上下关系。
邀:四个部件,辶、白、方、夂。二个组合层次,第一层左下包围关系,第二层左右关系,第三层上下关系。
&6.分析形声造字法成为占优势的一种造字法的原因。
形声造字法之所以成为占优势的一种造字法,是因为它有声旁和形旁。人们通过声旁可以知道它的读音,通过形旁可以知道它的意义类属,这样字的音、义问题大体上都能解决,比起象形字,会意字来,好读好认,减少了人们记忆上的负担,所以受到人们的特殊喜爱,加之有些表示心理活动和抽象概念的词语难以用形声以外的方法来造以及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方式又多种多样,为造字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形声造字法的能产性最高,造的字最多,形声字占了通用汉字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成了一种占绝对优势的造字法。
7.简述转注、假借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的理由。
转注、假借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的理由是,第一,作为一种造字法,必须能产生新字;第二,作为不同的造字法,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构造新字的方式,从而同其他的造字法区别开来。作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方法,尽管它们相互之问存在着联系,有传承发展的关系,但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象形”以描画实物轮廓的方法造出新字,“会意”以会合两字意义的方法造出新字,“指事”以象征性符号或象形字加指示性符号的方法造出新字,“形声”以形旁加声旁的方法造出新字。它们既然都能造出新字,而且各具特点,因此是真正的造字法。转注和假借就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上面所说的造字法的两项基本要求,因而是用字法不是造字法。
先看假借字。它是借用原有的字来记录新词,使语言中原来没有书写符号的词有了书写符号。有人正是根据假借的这个特点,说假借是“不造而造”,就是说是一种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它毕竟没有产生新字,没有增加原有的字数。另外从字形构造看,假借象形字(如“我”、“来”),或者假借指事字(如“亦”),或者借会意字(如“北”),或者借形声字(如“权”、“编”)。由于假借没有产生新字,因此是用字法。
转注和假借不同:假借不产生新字,转注却产生新字。不过转注产生的新字是与转注本字部首相同,语音相近,意义相关,可以互相注释的字。转注本字或是象形,或是会意,或是形声,而转注字一定是一个形声字。例如“考、老”,“老”是会意字,转注字“考”是形声字(从老省形、丂声),“颠、顶”这两个字的转注本字和转注字都是形声字。由此可见,转注虽然产生了新字,但是它造出的转注字归根结底还是个形声字。因此这种方法并不是一种独立的造字方法,应该把它归于用字法之列。
8.从造字法看现代汉字,那么现代汉字的造字法跟古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举例说明。
现代汉字的造字法和古代相比,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如现代一些新字的产生一般不再使用象形、指事的方法,新造的会意字虽然也有一些,但不如用形声的方法造字多。再比如有些新造字跟传统的六书并不一致,很难再用六书去解释了。
近100年来新出现的汉字主要采用的是形声造字法,如:轱、氚、钡、噻、癌、氟、碘、啶、碚等等。还应包括采用了形声的方法来简化,如:积、淘、护、肿、惊、钻、极、补、歼等等。一些简化字也采用了会意的方法,如:泪、灭、中、帘、笔、灶等。还有些简化字使用了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符号,如:“赵、风”等字的“乂”.“邛,难、鸡”等字的“又”。
另外,还有些简化字采用了草书楷化的方法,如:為一为、書一书等。新造字中有些跟传统的六书不一致,如“甭”、“巯”、“羰”采用的是切音合形合义的造字法,“甭”(b&ng)从字音上看是“不”和“用”的切音,字形是“不”和“用”的合形;“巯”(qi&)字音是“氢”和“硫”的切音,字形是从“氢”和“硫”中各取一半构成,字义是“有机化合物中含硫和氢的基”;“羰”(tānq)字音是“碳”和“氧”的切音,字形是从“氧”和“碳”中各取一半,字义是“有机化合物中含碳和氧的基”。还有的字是采用省形造字法造出的,如“乒”、“乓”是近音字“兵”通过省形、减少笔画形成的。这些新造字在现代汉字中并不多,但它是汉字大家族中的新兴成员,反映这些新成员的造字法,也可以说是汉字造字法的新发展。
9.改正下列各字在造字法上分析的错误。
步(会意) 寸(指事) 旦(指事) 采(会意) 甘(指事) 石(象形) 荆(形声) 尖(会意) 篇(形声)
(四)文字补充练习答案四
1.怎样认识汉字整理的成果?汉字能不断地简化吗?
汉字的整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简化字总表》使简化字的总数增加到2235个。经过修订后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共淘汰异体字l025个。《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共收印制通用汉字6196个。这些成果都确定了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使汉字进入了现代汉字的时代,对促进现代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于汉字能不能不断地简化问题,虽然看法不一,但我们认为由于文字在一定历史时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也由于汉字自身发展规律和使用的限制,汉字不能不断地简化下去,现阶段对汉字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现代汉字的标准化上,“使汉字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2.怎样理解汉字简化“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方针呢?
“约定俗成”指的是简化工作要在社会习惯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简化字的字形尽可能采用社会已经流行的写法。“稳步前进”指的是全部简化工作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分期分批进行。只有坚持这个方针,汉字简化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3.下列简化字是用什么方法简化的?
伞:保留轮廓,轮廓字。
迟:简化部件。
众:会意,会意字。
窜:形声,形声字。
飞:保留特征,特征字。
韦:保留轮廓,轮廓字。
尧:草书楷化。
卜:同音代替。
龟:保留轮廓,轮廓字。
贬:简化部件。
丑:同音代替。
风:换用简单符号,符号字。
丰:保留特征,特征字。
态:形声,形声字。
必:换用简单符号,符号字。
4.查字典,从字的音义说明:
(1)“晖”不能作为“辉”的异体淘汰,因为字义不同,“晖”是阳光义,“辉”是闪耀光彩的意思。
(2)“伕”能作为“夫”的异体淘汰,因为“伕”和“夫”的一个义项相同,它们都是“旧时称服劳役的人,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的意思,除此之外,“伕”并无他义。
(3)“桉”不能作为“案”的异体淘汰,因为二字的音义都不同。“桉”读ān,是常绿乔木的意思;“案”读&n,是桌案、方案的意思。
(4)裌、袷”能作为“夹”的异体淘汰,因为这二个字音义完全相同,读ji&,是双层的意思。根据从众从简的原则淘汰。
(5)“坂”作正体好,因两字音义相同,都读bǎn,山坡、斜坡的意思,“坂”用得普遍,而且形旁也能准确表义。
5.什么是常用字?选定常用字应考虑哪些因素?什么是通用字?确定通用字有什么意义?
常用字是记录现代汉语经常要用的字,也就是基础教育要学习的字。常用字的选定应考虑四方面的因素:第一,使用频率高的;第二,学科分布广的;第二,构词能力和构字能力强的;第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1988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了新编制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包括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l000个,共3500个。经过检测证明,这3500字的覆盖率达99.48%。
通用字是记录现代汉语一般要用到的字,也就是出版印刷的一般用字。它除了包括3500个常用字外,还包括一定数量的非常用字。这些非常用字有文言用字,如兮、叵等;口语用字,如夯、尥等;专业用字,如钛、氧等;地名用字,如圳、邛等;姓氏用字,如郈、郗、伋等;方言用字,如夼、凼等;拟声用字,如咩、咣等;译音用字,如哔、咖等。l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台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字7000个。7000个通用字包括常用字和非常用字各3500个。确定通用字对汉字信息处理、字典编纂、汉字教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文字补充练习答案五
1.写出“乾、夥、藉、瞭、徵、兒”的简化字形,哪些词中该用简化字形的,下加横线标出:
(1)乾(干):乾净&&&
乾坤&&& 乾隆
(2)夥(伙):夥伴&&&
一夥人& 获益甚夥
(3)藉(借):藉口&&&
慰藉& 狼藉
(4)瞭(了):瞭解&&&
(5)徵(征):徵兵&&&
宫商角徵羽
(6)兒(儿):兒女&&&
睥睨&&& 端倪
2.指出下列各组异体字中,哪个是入选的规范字?并在规范字下用横线标出。
凄淒悽& 勳勋&
删刪& 灾災菑烖&
嗽嗽& 烟菸煙&
颖頴& 韵韻&
於于& 韧韌靱靭
志誌& 喆哲&
3.什么是异形词?选取异形词的原则是什么?下列异形词选取哪一个较好?为什么?
异形词是同音、同义而字形有不同的词语。如:“笔画——笔划”,两个词就是异形词。选取异形词的原则是从众、从简、意义明确的原则。例如“笔画——笔划”可以选取“笔画”而舍弃“笔划”,因为“笔画”用的人多,而且表义比“笔划”明确。“推委——推诿”可以选取“推委”,因为“推委”比“推诿”简化。
下列异形词这样选比较好:(1)选“谋划”,(2)选“抹杀”,(3)选“瘘疮”。因为它们表义明确。(4)选“倒霉”,因为用的人多。(5)选“峨眉山”,因为它比“峨嵋山”简化。(6)选“掺杂”,因为用的人多,表义又比“搀杂”明确。(7)选“耿直”,因为意义明确。(8)选“缘故”,因为用的人多。(9)选“附会”,因为从众。(10)选“订货”,因为意义明确。
4.改正下面成语中的错别字、:
走头无路(投)
矫柔造作(揉)
遗笑大方(贻)
并行不背(悖)
怨天由人(尤)
目不遐接(暇)
卑躬曲膝(屈)
一口同声(异)
如火如茶(荼)
变本加利(厉)
滥芋充数(竽)
前扑后继(仆)
置若枉闻(罔)
病人膏盲(肓)
一劳永易(逸)
一愁莫展(筹)
阴谋鬼计(诡)
虚与委倚(蛇)
第四章& 词&
(一)词汇补充练习答案一
1.在下列语言单位中划出词(用____号)、语素(用&&
号)、字(用△号),(如互联网)。
(1)呼拉圈&&&
&&(3)幽静&&&
&2.查字典,分析一下,“宫、降”各代表古今汉语里几个语素?为什么?
“宫”代表二个语素,因为它们的语音虽然相同,都念ɡōnɡ,但核心意义不同。宫l是住所、场所的意思,如:皇宫、文化宫。宫2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刑罚,如:宫刑。宫3是古代五音之一,如:宫、商、角、徵、羽。
“降”代表两个语素。因为这两个语素音义都不相同。降1是落下的意思,如:降落、降价。读ji&nɡ。降2是投降或降伏的意思,读xi&nɡ,如:宁死不降,降龙伏虎的意思,比如:“蚕食”是“像蚕一样地食”的意思,以此类推。
3.指出下列合成词的结构类型,并说明它们为什么不同。
这些合成词分三种结构类型。(1)主谓型:身受、口红、眼热、体检、月亮。(2)偏正型:夏收、身教、口授、眼看、体验、雪亮;雪景、花瓣、猫熊、桥墩、手表、蜂房。(3)补充型:雪花、花朵、熊猫、月球、心扉、脑海。
它们的不同是:
(1)主谓型的合成词名素和动素或名素和形素的关系是陈述、说明与被陈述、被说明的关系。如“体检”是“体格检查”的意思,“身受”是“亲身受到”的意思。
(2)偏正型的合成词内部结构关系比较复杂。
A.状中式:名素和动素或名素和形素的关系是限定、修饰与被限定、被修饰的关系。如“体验”是“亲身检验”的意思,“身教”是“用行动去教(做榜样)”的意思。
B.定中式:名素和名素的关系是限定、修饰与被限定、修饰的关系,它的语义重心是在后的。如:“雪景”是“有雪的风景”,“猫熊”是“像猫一样的熊”。
(3)补充型的合成词,其中有一种名素和名素是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它的语义重心是在前的,此点与偏正型的定中式合成词不同。如“雪花”是“像花似的雪”,“熊猫”是“像猫似的熊”。可见,“猫熊”和“熊猫”所指虽然相同,但前者是偏正型,后者是补充型。
4.下面的词哪些是叠音式的单纯词?哪些是重叠式的合成词?为什么?
姥姥、饽饽、猩猩、孜孜、潺潺是叠音式的单纯词。因为它们是由两个相同音节相叠的一个语素构成,分不出两个语素。
爸爸、哥哥、姐姐、娃娃、星星、偏偏、刚刚、仅仅、久久是重叠式的合成词。因为它们是由两个语音相同的语素相叠构成的。“骂骂咧咧、婆婆妈妈、形形色色”虽然不是两个相同语素相叠构成,但却是两个语素分别重叠合起来组成的固定短语。
5.复合式的合成词除了联合型、偏正型、补充型、主谓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构词方式?请指出来。
有。比如还有连动型的合成词,它们的特点是两个词根具有动作先后的承接关系,如:退休、认领、贩卖、抽调、割让、借用、撤换、撤销、领养等等。另外,还有兼语型合成词,这类合成词的特点是两个词根表示的动作之间隐含“兼语”(宾语兼主语)的成分,如“引见”是“引你见”、“逗笑”是“逗你笑”的意思。其它的还有请教、逼供、迫降、遣返、召见、召集、促进、劝退、诱降、讨嫌等等。
6.区分字面形式相同的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在词缀语素下划横线表示)。
老板& 老虎
&老鼠& 老妪
独子& 养子&
瞎子&& 鱼子&
健儿& 女儿&
头儿&& 破烂儿
苦头& 工头& 劲头
骨头& 砖头
欣然& 果然&
偶然&& 井然
可读性& 男性&
记性& 个性
&电气化& 焚化&
7.分析合成词的多层结构。
(二)词汇补充练习答案二
1.根据下面《日出》中顾八奶奶恭维陈白露的话,想一想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得到这种印象的?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顾八奶奶这个有钱的寡妇知识浅陋、文化层次低、思想庸俗、生活腐
化却又想附庸“风雅”,极力赶时髦。
(1)“杰作”只能用于物,不能用于人,用于人便成了讽刺。“美艳”“肉感”是男人们使用的带有玩弄性质的轻佻字眼,不宜当面称人,顾是真心羡慕赞佩陈白露的,贬义褒和只能让陈啼笑皆非。
(2)明明是喜欢,偏说成“赞成”,明明是嫖客,偏说成“朋友”,把放荡说成“浪漫”,都是出于赶时髦的心态,但词义错了。后二者褒义贬用更是掩饰不良行为。
然而陈是厌恶这种生活的,顾的称赞只能使陈更为反感。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词义是概括的,但在使用时可以指整类的事物,也可以指其中个别的事物”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词义具有概括性,“人”的词义概括了一切“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所有具有这个本质特征的都是人。但词义在使用时又可以指整类事物中的某些个或某一个个体。如:“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人即够”。(《农村调查序言》)这里的两个“人”,都指“参加会的人”。
(2)“‘美丽’、‘斑谰’有形象色彩义”这种说法不对。因为这些词是专门描述形象的,它们的理性义就是关于形象的描写,不能再说它们有什么形象色彩了。
(3)“词的音义联系最初是任意的,但一经确定便具有了强制性”这种说法是对的。因为词义具有社会性,个人不能任意改变。只有认真理解,掌握社会确认的意义才能准确遣词造句,达到预想的交际目的。这说明词义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用词要受到社会的制约。
(三)词汇补充练习答案三
1.下面句子里的“活”有几个义项?根据义项之间的关系说明义项分类的层次性。
下面句子里的“活”有三个义项:
(1)、(2)、(5)、(6)是一个义项,它们都指有生命、能够生存、能够生长的意思,跟“死”相反。这是“活”的基本义。
(3)、(4)、(7)是一个义项,它们都指灵活、不因定、可移动的意思。这是“活”的转义(引申义)。
(8)、(9)是一个义项,它们都有“逼真”的意思。这是“活”的转义(比喻义)
根据这三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可见义项分类是有层次性的:
2.根据所列义项的意义,判定哪些是多义词,哪些是同音词:
根据所列义项的意义,“领港、突出”是多义词,“倒”是同音词,“怪”(1)、(3)义项是多义词,(2)、(4)义项是同音词,(1)、(3)义项与(2)义项是同音词,与(4)义项也是同音词、
3.以“伯伯、叔叔、姑姑、姨、婶”这一组亲属词为例,说明义素分析的原则和步骤。
“伯伯、叔叔、姑姑、姨、婶”都是亲属词,义素分析可用矩阵表示:
义素一般采用两相对立的形式设计。“父系”跟“母系”对立,“血亲”跟“姻亲”对立……,用“+”号表示“是”,用“-”号表示“非”、“±”号表示两种可能都有,“∓”号表示相反的情况更多一些。分析的原则是:
(1)对等性原则,分析出来的义素组合必须与义项所指范围相等,不能过宽或过窄。
(2)系统性原则,义素分析必须在一定的词义系统中进行,因为义素是比较一组相关的词而分析出来的语义特征。
(3)简明性原则,义素分析力求简单明确,突出揭示同组词词义的个性与共性、
义素分析的步骤是:
(1)确定范围,明确分析对象。义素分析一般总是在一些相关的词(同一语义场)中进行,只有相关的词才可以比较,才更容易选择经济适用的义素。
(2)比较异同,揭示个性与共性。义素分析的核心就是比较相关词义的异同,找出代表其共同特征与区别特征的相应义素。
(3)义素确定之后,采取种种方法表达。可用上面的矩阵式,也可用平列式。平列式中,义素用[ ]表示,如:
灌木——[+植物][+木本][+矮小][+从生]
乔术——[+植物][+木本][-矮小][-从生]
(四)词汇补充练习答案四
1.下列各组词是不是同义词?为什么?
(1)组不是同义词。因为意义不同,“题材”是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体裁”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2)组是同义词。“才能、才华、才智、才干”都含有能力、技术、特长的意思。
(3)组、(4)组不是同义词。“粮食——大米、小米、苞米”,“跑——赛跑、逃跑”是类属关系的词。&&&
(5)组不是同义词,但它们可以分别是同义语素。因为“活”、“走”是词,“生”、“行”是语素,同义词是词义与词义的关系,不是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
(6)组不是同义词,是一个词有不同的书写形式,是异形词。
(7)组不是同义词,“慌张——慌里慌张”,“考虑——考虑考虑”是同一个词的语法变化形式,不是同义关系、
(8)组不是同义词,“个——个个”,“家——家家”是词的形态变化形式,不是同义关系。
2.下列各组词是不是反义词?为什么?
(1)组不是反义词。“夸张”和“缩小”不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夸张”是言过其实的修辞手法;“缩小”是使范围由大变小、
(2)组是反义词。“师傅”和“徒弟”是互为依存,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反义词、有师傅才有徒弟,有徒弟自然有师傅。
(3)组不是反义词。“热”的反义词是“凉”,而不是“凉丝丝”,因为在结构上不对称。
(4)组不是反义词。“大”和“细小”的意义范畴不同。“大”指体积或面积,“细小”指横剖面小的条状物,与“粗大”是反义词、
(5)组不是反义词。“美观”和“粗糙”不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美观”指物体的样式好看,“粗糙”指物件的表面不精细、不光滑、
(6)组是反义词。“迅速”和“迟疑”都指速度,是有中间状态的反义词。
(7)组不是反义词、“良好”是词,“不良”是短语,词和短语不能构成反义词。
(8)组不是反义词。“聪明”和“傻子”虽有反义关系,但不是反义词。“聪明”指智力发达的性状,“傻子”指智力低下,不明事理的人,意义范畴有差别。
(9)组不是固定词汇材料中的反义词“小众化”是在与“大众化”对举语言环境中的临时创造的,是修辞上的仿词现象,不是词汇材料中的反义词。
3.下边这段文字中的括号里列举的词,用哪个最合适?为什么?
这段文字中的括号里列举的词,用“认识”、“违背、“期求”、“根据”、“认识”、“发挥”、“创造”、“促使”最合适。因为“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这个真理,正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理性的反映,所以只能用“认识”。同时与客观规律不符合,用“违背”最合适、“期求”是希望得到的意思,体会上下文,说“期求工作的胜利”是符合原意的、“根据”是“把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的意思,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只能用“根据”。“主观能动性”只能“发挥”不能“发展”,用“发挥”合适。“条件”原先没有,而现在有了只能说“创造”。使事物向有利于改革的方面转化也只能用“促使”。
4.写出A组词的反义词,B组词的同义词。
A真理(谬论)& 绝对(相对)& 静止(运动)
公开(秘密)& 一般(特殊)& 暖昧(明朗)
冷淡(热情)& 贫乏(丰富)& 高涨(低落)
肤浅(深刻)& 团结(分裂)& 清澈(混浊)
崎岖(平坦)& 稀疏(稠密)
B.朴素(朴实)& 精确(准确)& 区分(区别)
声望(声誉)& 繁荣(繁华)& 光辉(光芒)
激烈(猛烈)& 摧残(摧毁)& 解除(消除)
执行(实行)& 糟踏(浪费)& 豪爽(豪迈)
挽救(拯救)& 保持(维持)
5.简述绝对反义词(互补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概性反义词)在使用上的不同。
(1)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都可用否定词“不”否定,但表达的含义不同。绝对反义词如“死一活”、“人一鬼”,可以说成“不死不括”、“不人不鬼”,这里并非表示有中间状态,而是表示尴尬、不伦不类的含义,有贬义色彩、相对反义词可说成“不快不慢”、“不大不小”指“适中”、“正好”的意思、
&(2)相对反义词可用“没”否定,表示该区分而没有区分,大多具有斥责的色彩,如“没大没小”指行为方式应分清大人、小孩而没有区分,其它还有“没上没下”、“没老没少”等等。绝对反义词没有这种用法、
6.举例说明多义词与反义词、同义词与反义词的关系、
多义词与反义词的关系是多义词可以有不同的反义词。多义词有几个意义,它的每个意义都可能有反义词,这样就形成一个多义词可以有几十不同的反义词。多义词“开”,有“开放”的意思,如花开;它的反义词是“谢”,如花谢。也有“打开”的意思,如开门。它的反义词是“关”,如关门。还有“张、开”的意思,如开口;它的反义词是“合、闭”,如合口、闭口。
同义词与反义词的关系是:
(一)同义词可以有相同的反义词,也就是一个词(反义词)可以同一组同义词组成反义词。如“冷”和“凉”是同义词,它们的共同反义词是“热”。同样,“胜利”和“成功”是同义词,它们的共同反义词是“失败”。
(二)同义词可以有不同的反义词,反义词不同,可以显示出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虚假”和“虚伪”是同义词,但是它们的反反词不同。“虚假”的反义词是“真实”,不真实就是虚假。“虚伪”的反义词是“诚实”,不诚实就是虚伪。
&(五)词汇补充练习答案五
1.一个词在辞书中所注的义项和一个词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时所产生的意义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一个词在辞书中所注的义项是它的固定义,也被称为静态义;而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时产生的意义是修辞义,临时义,也被称为动态义、这就是它们的不同。例如“辐射”一词,在辞书中所注的义项是“热的传播方式之一,从热源沿直线直接向四周发散出去”。这是它的固定义,静态义。可是,同样是“辐射”,在上下文语境中使用时,再这么解释就不行了。如:“人类高贵的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这里的“辐射”就不能理解成“热的传播方式之一,从……”,而应理解为“(人的精神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了、造就是它的修辞义,临时义,动态义。可见固定义,静态义和临时义,动态义是不同的、我们在使用和理解词义时,既要了解它的静态义,固定义,也要了解它的动态义,临时义。
2.下面都是拿“水”来作比喻的句子,指出在具体语境中“水”的意义有何不同?
&(1)“水”的意义表示淡泊。(2)“水”的意义表示平允。(3)“水”的意义表示柔顺。
&(4)“水”的意义表示善变。(5)“水”的意义表示轻盈。(6)“水”的意义表示多姿。
正因为“水”具备这些特性,所以能产生如此丰富的拿“水”来作比喻的比喻句。
(六)词汇补充练习答案六
1.辨识下面这些词,哪些是基本词汇里的词,哪些是一般词汇里的词,为什么?
风、云、太阳、油、船、牙、妹、喜欢、美、你、这、怎样、晚、春、千、尺、十、很、因为、虽、吗、了、但、和是基本词汇里的词。这些词使用率高,生命力强,为全民所共同理解。
贷款、刨刀、犬子、老爷儿、金鸟、老鼻子、函数、休克,是一般词汇里的词、这些词是方言词、古语词、行业词语,它们不一定像基本词那样为全民族成员所普遍掌握。
&2.从下面的一段话中挑出哪些是历史词,哪些是文言词,为什么?
“太子、皇太子、高祖、降、手敕、诏”等是历史词、这些词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的名称。“之、人、令、旋、恶、委”等是文言词、因为这些词是古汉语中用过的词,有些在书面上一直沿用至现代、它们已有平行的现代语词所替代。
3.指出下面外来词的类型。
(1)音译外来词:海洛因、夹克、欧佩克、冬不拉、克格勃、萨其马。
(2)半译音半译义外来词:霓虹灯、爱克司光、乌克思主义、摩托车。
(3)音译加注汉语语素的外来词(意译是外加的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来福枪、加农炮、道林纸、高尔夫球、恤衫、厄尔尼诺现象、
(4)借形的外来词:(字母词)一种是拉丁字母直接进入双语:DNA、BBC、WC、APEC。一种是拉丁字母加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AA制、三K党、PH值、AB角。
4.下列句子中的用词有什么错误?为什么?怎样改正?
例(1)滥用文言词,使表义不明晰、“夫”“之情”应删,“苟延”、“何以堪”应换为相应的现代词,比如“难以生存”“怎么受得了”之类。
例(2)滥用方言词,“张三”是“狼”的意思,不是东北方言区的读者是难以理解的,应改为“狼”。
例(3)的“怡情”是令人费解的生造词,“怡情”可能是“怡然自得”,也可能是“心情愉快”,也可能哪个也不是,不如删去。
例(4)用词不伦不类,文白夹杂。不如把“均”、“皆”改成“都”。
(七)词汇补充练习答案七
1.分析下列成语的内部结构关系、
(1)偏正结构:一衣带水&
满载而归&&
(2)动宾结构:中饱私囊& 莫衷一是
(3)主谓结构:风雨飘摇& 波澜壮阔
(4)补充结构:流芳百世& 处之泰然
(5)联合结构:正本清源& 披肝沥胆&
兼收并蓄& 自怨自艾&
源远流长& 令行禁止
(6)连动结构:恃才傲物& 含沙射影&
望洋兴叹& 画蛇添足
(7)兼语结构:利令智昏& 望眼欲穿
2.辨析下列两组成语的异同点。
A组:处心积虑& 呕心沥血
相同点:都有“用尽心思,费尽心血”的意思。
(1)“处心积虑”的“处心”是存心,“积虑”是长期考虑。整个成语是“费尽心
机,存心很久”的意思、“呕心沥血”的“呕”是“吐”,“沥”是“滴”。比喻用尽心血。
(2)“处”多指在不好的事情上挖空心思,用作贬义;“呕”多指为好的事业费神劳心,用作褒义。
B组:小心翼翼 谨小慎微
相同点:都有“小心谨慎”的意思。
(1)“小心翼翼”是严肃虔敬的意思,现在多形容举动十分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谨小慎微”是“对于一切琐细的事情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故是贬义。
(2)“小心翼翼”是一种情态,一般都形容动作、行动;“谨小慎微”是一种态度,有时也指作风、性格。
3.填出下列成语的同义形式。
集沙成塔(集腋成裘)& 一语道破(一针见血)
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言听计从(百依百顺)
不可一世(狂妄自大)& 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井井有条(井然有序)
千钧一发(一发千钧)& 为虎作伥(助纣为虐)
进退两难(进退维谷)& 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寻根究底(顺藤摸瓜)
发人深思(发人深省)& 完美无缺(十全十美)
4.下列歇后语用什么方法表示它的实际意义。
&(1)谐音双关(2)比喻(3)谐音双关(4)意义双关(5)比喻(6)谐音双关(7)谐音双关(8)比喻
5.简述惯用语的结构特点以及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惯用语的结构特点是动宾结构、偏正结构为主。例如动宾结构:走过场、说大话、打圆场、扣帽子、泼冷水等等。偏正结构:敲门砖、冤大头、保护伞、拦路虎、耳边风、绊脚石、恶作剧等等、其它如主谓关系:鸟兽散、鬼画符。并列关系:假大空、短平快等。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是:惯用语多为三宇格,成语多为四宇格。比如:随大流——随波逐流;开倒车—倒行逆施;放空炮一坐而论道。同为四宇格时,惯用语多为1+3、3+1式,如:扯—老婆舌、打——落水狗,眼皮子—浅;成语多为2+2式,如:海底——捞月、过河一拆桥。在语源上成语多有出处,惯用语均无出处;语义上成语有褒有贬,惯用语贬多褒少;在风格上成语庄重典雅,惯用语活泼随便;在结构上成语定型凝固,惯用语灵活自由。
6.下列各句某个词语的运用有毛病,先弄清错误性质,然后改好。
&(1)“先后”一词使句意不清,应改作“分别”。(2)句的句意是两种做法、两种结果的对比,“面面相觑”和“顺水推舟”不是结果,应改为“一筹莫展”和“左右逢源”、(3)句环境不能“适应”大熊猫,应改作“适宜”。(4)句的“司空见惯”、“双管齐下”、“左右开弓”与文意不合,可分别改为“了如指掌”、“挥洒自如”、“得心应手”。(5)句的“混揽”是生造词,应改为“混合”、
(八)词汇补充练习答案八
1.词汇规范化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词汇规范化的主要原则有三:
(一)必要性原则,就是说要考虑一个词有无存在的必要,是否有其独特的表达作用;
(二)普遍性原则,就是说要考察一个词的使用范围,是否普遍使用;
(三)明确性原则,就是说要注意词的意义,必须明确无误才能易于理解和接受。
2.什么是新词?新词与生造词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新词是语言中新产生的词。随着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中就会不断产生新词。新词是用新的形式表示新的内容。新词一般都要利用原有的语素,按照已有的构词方式来创造。新词出现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为社会所接受,才能在语言中扎根。如:超市、代沟、走穴、大腕、买单、钟点工等等。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新义,不算新词。如“热点”,原指“温度高于周围的局部地区”,现在常用来指“国际上有冲突纠纷或潜在危险的地方”,这是旧词产生了新义,不是新形式表示新内容,不算新词。
新词与生造词不同。生造词是任意编造出来的词,不符合语言规范,不能使用。如“这篇报告忠实而简扼地记述了事件的过程”,这里的“简扼”就是生造词,一般说“简明扼要”。
3.指出下列词义发展变化的类型。
(1)包装,词义的扩大;(2)热烈,词义的转移;(3)去,词义的转移;(4)丈夫,词义的缩小;(5)烈士,词义的缩小。
4.从词汇规范化的角度,辨识下列各词哪些是规范的对象?为什么?
从词汇规范化的角度,下列各词应该是规范的对象。
(1)腻虫、蚁虫、珍珠粟、苞米、棒子、苞谷。因为它们与“蚜虫”、“玉米”比较起来,不符合普遍性原则。
(2)牤子、洋火、胰子。这些词在北方话中个别地方流行,因为已经有了完全同义的、比较流行的“公牛”、“火柴”、“肥皂”,就不应该吸收到普通话里来,不符合必要性的原则。
(3)擘画、悖谬、拥。这些词都是丧失了生命力的古语词,什么叫擘画、拥篲?人们已经不知道了,连“悖谬”^们也不常用了,不符合普遍性、明确性的原则。
(4)厨子、跑堂、老妈于、邮差。这些词反映旧的观念,已经死亡,不符合必要性原则。
(5)麦克风、盘尼西林、司的克。这些都是外来词,吸收外来词,应尽量采用意译方式,意译更接近民族语言习惯,便于理解和记忆。因此不用“麦克风”,用“话筒”,不用“盘尼西林、司的克”,用“青霉素、手杖”。这样符合明确性、必要性原则。由此看来,词汇规范化工作应以“必要性”、“普遍性”、“明确性”三原则为标准,来决定词语是否规范的问题。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