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河南经济分布图图蒲州

想不想看看历史上很牛的蒲州?
想不想看看历史上很牛的蒲州?
欢乐大杂烩
  我们现在在地图上去寻找蒲州,很不好找,因为它只是运城市永济市下辖的一个乡镇而已,不起眼得很。然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山西修筑“同蒲铁路”的时候,北到大同,南到蒲州,它还是大名鼎鼎的;再往前追溯,清、明、元、金、宋等各朝,蒲州至少也是个朝牛逼的地级市的水平;在唐代,它干脆一跃而成“直辖市”,跟当时的长安、洛阳、太原平起平坐。所以,你能想象当时的蒲州,有多牛吗?成就了一首诗的气质。现在的蒲州镇位于中条山下,黄河岸西,全镇辖32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190个居民组,9985户,4.3万人,国土面积129.1平方公里。唐代曾做为府地,境内有中国四大文化名楼鹳雀楼,《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国宝唐朝开元大铁牛,中条第一名刹万固寺,蒲州古城等旅游景点。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写这首诗的时候,眼前的景象,可不只有莽莽中条、滚滚黄河、巍巍高楼,还有蒲州城的人烟辐辏、车马如龙。那是一个繁华的时代,那是一个上升的时代,没有背后那座城市的繁华鼎盛,便很难有诗人这昂扬向上的激情和心志。比如同样在盛唐,小他十几岁的李白,见到黄河,就带着一种浓浓的悲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一首诗,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其实,是那座城,成就了这首诗。  两置中都,经济发达  在唐代,府是一个特别的概念,即中央直辖政区。唐开元元年,升首都雍州,即今天的西安为京兆府、东都洛阳为河南府。唐开元九年(721年)升蒲州置河中府。两年后,即开元十一年,升并州置太原府。至此,唐代形成了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北京(太原)和中都(蒲州)的格局。  注意一点,唐代蒲州升级到中央直辖区的时间,可比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家的太原府还要早两年。可惜的是,皇上很快就后悔了,又废了中都。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逃到成都,儿子唐肃宗于乾元三年(760)再次立蒲州为中都,一直到唐代末年。  就在这置与废之间,我们大概也可以估摸到蒲州的经济水平,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大城市。即使还赶不上长安、洛阳的繁华,但也是差不太多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古代,看一地经济水平如何,只要看人口增长情况,就能窥见端倪了。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河中府,河东。赤。开元户七万二百七。元和户一万九千六百。  升级到直辖区后,蒲州人口从开元到元和年间,翻了将近三倍。即使在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蒲州的人口还是的蹭蹭上涨。充分说明,蒲州当时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移民的吸引力!  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司马迁《史记》中说,这里是“天下之中”。  据何驽博士介绍,尧王时期的都城陶寺遗址出土的土圭测定出的“天下之中”,也在山西运城这一带。  因为位置在“中”,所以设的是“中都”。  从卫星地图上望去,蒲州古城东为中条山,西、南两方有黄河环绕,依山带河,身居黄河拐弯三角平原。气候温润,土壤肥沃,人杰地灵,是中华文明最早发育的地带,也是几千年来名人辈出的地区。  从大地理上看,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北有晋阳。蒲州是“天下三都”之要会,“扼天下之吭”。  而且据专家考证研究,当时蒲州城的城墙总长度达20余华里,城市中高耸宏伟的鼓楼连接着4条大街,大街又连接着16条小街,小街内有巷道83个,全城分布着亭台楼阁55座。下面管辖着今河津、稷山、万荣、闻喜、夏县、临猗、永济一带一大片地区。  在那时,可真是有指点江山的意思在呢!  人文荟萃之地  蒲州之地,自古都是文化重镇,名人辈出。  比如“舜都蒲坂”,4000多年前,舜帝爷爷就在这里定都;比如关帝故里,关圣大帝也在这里出生。  到唐朝,这里的名人则更加“泛滥”。  本地出产的名人有:张巡、王维、卢纶、吕温、柳宗元、聂夷中、柳中庸、司空图、杨玉环等等。  外地跑来的,有我们刚刚提到的王之涣,另外,颜真卿也来这里担任过蒲州太守。  还有我们熟悉的蒲津渡黄河大铁牛,每尊铁牛重达50-70吨,那是唐代遗物。当时的黄河以东,是中都蒲州、北都太原;黄河以西,是首都长安。黄河两岸,曾有多少的人员、物资来往呢?因此,在蒲州紧靠黄河的地方搭建浮桥,为稳固浮桥,又在两岸铸大铁牛。这座横跨黄河的浮桥,比西方波斯军队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浮桥还要早48年。而以当时的工匠水平,要在黄河两岸修建一座跨河大桥,背后需要有多少的财力物力支撑呢?而这财力物力,展现的正是蒲州城的重要性——打通长安、蒲州、太原三地的通道,花多少钱,都值!  还有那著名的爱情圣地——普救寺。也是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普救寺内的莺莺塔,原名舍利塔,据说塔内是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子的。当然,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也是唐朝人的故事。那是大诗人元稹根据自己一段亲身经历写的一部传奇小说。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谈起永济来,普救寺、蒲津渡、鹳雀楼,这些一个个大名鼎鼎的文化遗产,全部来自唐朝。现在,你在哪个城市还能一下子找到三个如此大名鼎鼎的唐朝遗物?西安、太原、还是洛阳?透过这些,你也就知道,唐朝的蒲州,有多牛了吧?蒲州镇自古以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观著称于世。是一个寻找历史足迹的好去处,寻找历史的足迹,不仅仅从历史课本上,书上的东西往往是枯燥而乏味的,能够真真实实看到,才能记住,或许你还能感受到,几千年前,这里的气息。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欢乐大杂烩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每天给你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作者最新文章|||||||||||||||||
大唐孑遗蒲州城
  这里曾是唐代最繁华的都市之一,盛唐的雍容曾使它雄踞于黄河岸边、屹立于史册深处。如今,它只是一处遗址、一种回忆,用满目苍凉记载着唐朝曾经的辉煌。
  从永济市西行10余公里,即进入古蒲州城遗址。眼前环绕的古城满目沧桑,一层层古老的城砖,似深深的皱褶,将古城的历史深藏其中。望着破败的城墙,很难想象这曾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古城,望着空旷的地面,更难想象这曾是一座繁盛的都市。
  史籍中的蒲州城,是中国最古老的城池之一。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时代,唐尧、虞舜即在此筑城以居,《帝王世纪》载:“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古老的钟楼,是蒲州古城内现存的唯一古建筑。仰望钟楼,凄婉的感觉油然而生,墙体上的砖已脱落,一道道缝隙使砖墙看上去层层叠叠,像深刻在额头的皱纹。钟楼南面拱门上方嵌着一块石匾额,上面阴刻几个大字:“迎薰解愠”,让人一下子将思绪延展到舜都蒲坂,想到虞舜曾在这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秦灭六国后,这里是蒲反县治,以后又称蒲阪、蒲州,晋代为河东郡治。因战略位置重要,“控据束水,山川会要”,西卫京师,东保三晋,为历代王朝所重视。
  这又是个因黄河而生的城池,河滩里迎风摇曳的蒲苇,是它的标志。几千年间,蒲州一直脱不了黄河的印记。
  蒲州城曾是唐王朝的痛,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心里的疤痕。大业十一年六月初五,李渊在太原宣告起兵,沿汾河河谷南下,一路所向披靡,兵锋直指隋都长安,却在蒲州城下遇到劲敌。镇守蒲州的是隋军骁卫大将军屈突通,史载此人“性刚毅,志尚忠悫,检身清正,好武略,善骑射”,与弟弟屈突盖都以耿介严厉著称,当时的长安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见李渊大军来袭,屈突通断绝蒲津桥,坚守不出,拼死抵抗。李渊围城数月,企图拿下蒲州直抵关中,然而,城下除了堆满唐军尸体外,蒲州城似乎坚不可摧;次子李世民披坚执锐,亲自率兵攻城,仍难以取胜。李渊只好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蒲州,自己率主力绕道龙门,从梁山踏冰渡过黄河。李渊进入关中后,屈突通率师回救长安,留下悍将尧君素固守河东,直到第二年底,隋炀帝已死,大唐帝国已建立,李渊称帝七个月后,河东仍然不降。唐军攻打蒲州城的主帅换了一位又一位,虞州刺史韦义节、工部尚书孤独怀恩均告失败,最后已任太尉的李世民再次亲自上阵,直到公元620年,大唐王朝建立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才将蒲州拿下。屈突通、尧君素与蒲州城共同演出了一幕悲壮的大隋挽歌,留下了一段悲壮惨烈的战争史话。
  这是一座倔强的古城。600多年后,金元更替之际,元军统帅窝阔台再次在蒲州城下吃尽了苦头。公元1231年,元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涤荡山西,九月,窝阔台率军包围河中府城,金军统帅因兵力不足,只能“截故城之半守之”,就是这半个河中府城,窝阔台、托雷亲率大军猛攻两个月仍不能破。为攻打河中府,窝阔台、拖雷想尽了办法,“命筑松楼高二百尺,下瞰城中,土山地穴百道俱进”;金朝“军士殊死斗,日夜不休,西北楼橹俱尽,白战又半月,力尽乃陷”(《金史》)。惨烈的战争从九月打到十一月,半个河中府才终被攻破。法国学者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提到这场战争时说:“在这个人口密集之地,处处是天然堡垒,于是,战争退化为没完没了的围攻战。”
  蒲州古城同样盛于唐朝,大唐王朝建立后,蒲州先为州治,开元九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改蒲州为“河中府”,立为中都,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南都江陵一起,成为唐王朝的政治文化重镇。《资治通鉴》中说:“丙辰,改蒲州为河中府,置中都,官僚一准京兆、河南。”就是说,河中府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一样,同样享有京都建制。虽不足一年而罢,已足可见蒲州城在唐朝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后,历唐289年,唐王朝从来都是派能臣良将镇守河中府,如:陆象先、姜师度、颜真卿、郭子仪、珲{。
  大唐王朝的蒲州城一改倔强坚韧个性,嬗变为优雅雍容,且不再说城外的鹳雀楼让多少文人墨客神往。光在蒲州留下诗文的,就有王维、王之涣、畅当、薛稷、卢纶、柳宗元、元稹、聂夷中、司空图。一位位光耀神州的唐代文人,在这里浅斟低唱,吟风弄月,若群星般闪烁,为古老的蒲州城增添的不止是文化光华,更增加了历史厚重。
  唐代的蒲州楼阁林立,市井繁华,如今,古蒲州城虽已被历史的烽烟摧残为一座沧桑满面的遗址,浑身仍散发着旧时的高贵。被河水淤积后半掩的城门、坚守千年的古城墙和仅存的钟楼,都以优雅的神态,娓娓叙述着古代蒲州的历史。若站在高处眺望,会发现,东边,距古城不足两公里处,一座红砖绿瓦的寺庙耸立于高埠之上,庙内佛塔格外引人注目,那是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南望,一座禅塔屹立于中条山腰,山色苍茫,古塔挺拔,似在遥望古城,那是“天下第一禅院”万固寺。两座寺院,两座佛塔,一东一南,既是蒲州古城的见证,又千年不弃,始终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池。
  韩振远
责任编辑:千帆批量_新闻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盛唐经济分布图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盛唐经济分布图
刑州、巩县陶瓷品种名称
唐朝的刑州、巩县陶瓷品种名称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盛朝经济分布
邢州和巩县是白瓷越州是青瓷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分布图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游蒲州古城:在远逝的唐中都感受盛唐风情(2)_新浪旅游_新浪网
游蒲州古城:在远逝的唐中都感受盛唐风情(2)
一个牧羊人赶着羊群从北门走过
  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剥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古城遗存仅剩东西南北四门、鼓楼及或高或低的土埂。偌大的古城再无人居住,荒地被开辟成农牧场、鱼塘,修建了大大小小的休闲度假村。东城门的门洞掩映在一片郁郁葱葱中,已是一片废墟,蓬头垢面的流浪汉一样袒卧在野草丛。城墙上堞、楼均毁,裸露出厚厚的黄土内胎,曾经壮峻坚固的城墙的外层,残存的大青砖不堪风侵雨蚀,仿佛龙钟老妪摇摇欲坠的牙齿,用手轻触,一块块棱角尽失的青砖即松动离散。
蒲州古城东门
  登上城墙,仍然依稀看到当初瓮城的规模,两侧城墙向南北方向延伸,千年来固守着自己的地盘。古城中心有一鼓楼,四面皆有门洞,现已被堵死,原4个门洞上都有匾额、对联,由于年代久远,对联已剥落,匾额只剩下西、南两个。鼓楼西是保存最好的西城门,城墙大部分被淤积埋没于泥沙之下,只露出高约两米的城头,城门洞如同地下通道,也是4个城门中唯一被修复过的,保持着周正威严的仪容。北门的门洞至今仍是附近村庄的必经之路,每天机动车轰轰而过,羊群缓缓而行,再无把守的卫兵。而南门已经被周围的鱼塘、庄稼地包围,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孤岛,停泊在广袤寂寥的田野之中。
日食与蒲州古城牌坊交相辉映
  在古城遗址内驱车缓驰,穿东门,过鼓楼,绕北门,经西门,抵南门,恍惚间衣袂飘飘如踏街而行,时光流逝处城中鼓楼巍峨高耸,官宅民房鳞次栉比,商铺林立,货列队分,车流人往,熙熙攘攘。城墙下,小儿琅琅之声可闻――手把鼓楼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大大小小州县官,三斗六升菜籽多……古城之南的颧鹊楼高耸巍峨,鹳鸟结群而栖,王之涣登楼远眺,彩霞满天,黄河汤汤,落日依山,激情在诗人心中飞扬成千古绝唱。古城西门外蒲津渡口的蒲津桥虹接三城,铁人体阔腰圆,昂然而立;铁牛威武雄壮,蹲伏两岸,用千斤之力守卫着铁索浮桥,任车马川流,昼夜不息……朝代更迭,物是人非,达官贵人,贩夫走卒一并伴着岁月归为尘土。
  曾经喧嚣热闹、盛极一时、辉煌如黄河明珠般的唐中都,也如永济历史上那一位鼎鼎有名集帝王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美人杨贵妃,在历史烟云里瘦了娇容,散了香魂。只有城墙上那离离芳草,随着季节变换黄了绿,绿了黄,在消瘦下去的古城遗址上,岁岁年年,繁衍生长。
  撰文/刘潇 摄影/刘宝成、刘潇
  相关阅读: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您还可以看看
摩洛哥,三毛和荷西成婚的地方,《北非谍影》故事发生...
作为西非富拉尼人的一个分支,尼日尔博罗罗人至今仍过着...
曾经梦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惬意...
海浪声声,椰林婆娑,阳光洒在绵延不尽的海滩上...
热门新闻排行榜
旅游频道业务合作:010-8
客户服务热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公司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说说你的问题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走遍山西 | 在蒲津渡和蒲州古城感受盛唐气象
太原道按:11月2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布了2016年隋唐宋金重要考古成果,唐代蒲州城墙的发现,证实了唐代蒲州城的存在。其实即使在没有找到唐代城墙之前,蒲津渡与蒲州古城的辉煌也是毋庸置疑的史实,蒲津渡遗址、开元铁牛印证着曾经在的盛唐气象……
█ 在蒲州遗址出土的唐代夯土城墙,图片转自山西日报
从普救寺到黄河,有公路相通,距离不过三公里。听说从河津到芮城的这段河床是黄河山西段最宽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宽达数十里,黄河水就浩浩荡荡地漫灌在宽阔的河床上。
三轮摩托带着我向黄河驶去,首先看到的是黄河大堤,大堤上整整齐齐地推放着备防石,全部堆砌成四四方方的形状,每堆都是二、三百立方米,用白灰水标注着每一堆的具体方数,这样的备防石随着大堤一起向远处延伸,远远望去,犹如长城上的垛口。
█ 运城黄河沿岸的常见景象,一边是黄河河道,一边是万顷良田,中间河堤上,整整齐齐堆放着备防石
当三轮摩托驶上大堤边的抢险路后,壮观的黄河即映入眼帘,虽然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宽阔,但十几里宽总是有的,站在河堤上举目远眺,一望无垠,黄河与地平线一同隐没于迷蒙的雾气之中,举起望远镜,可以看到对岸陕西一侧同样壮观的堤坝。
█ 蒲州镇的浩浩黄河,老头鱼拍摄
黄河其实只占去河床中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河滩都成了肥沃的良田和牧场。司机告诉我,省界以黄河河道中心线为准,黄河在解放后向陕西一侧移动了数里,为山西平添了数十万亩的良田。其实从长远来看,黄河在这一带历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桑田,说不定哪一天黄河东移,就又轮到陕西耕作于黄河河床了。
█ 蒲州镇的黄河河岸与大堤,漓江微波拍摄
沿抢险路南下数百米,即是晋陕渡口,渡口处停泊着一艘快艇,正好给了我放舟黄河、击楫中流的机会。虽然只有我一名游客,但船夫并没有看不起这十块钱,爽快地出发了。船夫告诉我,近来天旱,黄河水位下降,已经远不如以前宽阔壮观。
█ 蒲州渡口,三川沉石拍摄
离渡口不远,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建筑,它就是鹳雀楼。颧雀楼又名鹳鹊楼,鹳指鹳雀,鹊即是喜鹊,因为这两种鸟栖息于楼上,鹳鹊楼因此而得名。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由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修建,当时鹳雀楼矗立于黄河岸边的沙洲之上,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成为一方名胜,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山西省送给澳门特区政府的礼物,就是鹳雀楼的木制模型。
鹳雀楼毁于元初战火,再加上黄河变迁,楼景俱失。普救寺的盛名来自于十万字的《西厢记》,废毁七百年的鹳雀楼则因为王之涣二十字的《登鹳雀楼》而名留青史,时至今日,几乎任何一个孩童都能熟练地背诵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鹳雀楼上的王之涣雕像
█ 盖有蒲州邮政章的明信片
诗以楼作,楼因诗名,《登鹳雀楼》所寓含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鹳雀楼富含的文化底蕴使得它的复建工程备受瞩目,复建的鹳雀楼座落在近十米高的台基上,外形为四檐三层的仿唐风格,内部共九层,总高近74米。
登临楼上,一览大好河山,向西可以看到绿色田野中如同一条丝带般的黄河,向南可以看到果园上空展翅飞翔的群群鹳雀,而鹳雀楼的东方,则是当年的蒲州古城。
█ 鹳雀楼上极目远望,三川沉石拍摄
蒲州在历史上有过很多名字,比如雍州、泰州、河中府……蒲州的建置和名称,最早出现在北周时代,来源于“舜都蒲坂”的传说。“蒲”字,在汉语里,常指一种生长于沼泽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可达两米,叶尖而长,可以编席制扇。沿黄一带湿地较多,为此类植物提供了生长空间,所以当地与“蒲”字有着不解之缘:古称蒲坂,曾用名蒲城,渡口名曰蒲津,形成于当地的一种“乱弹戏”被定名为蒲剧,到了现在,当地最美的公园也叫蒲园。
█ 永济市的蒲园,古陶瓦拍摄
█ 永济市蒲剧团,这个名称将“永济”与“蒲”集于一身,可谓贯穿古今
自北周建置,蒲州在此后的岁月里,几经兴废,或升为府,或降为州,最终在1912年裁撤。不过,有意思的是,二十多年后修建贯通山西南北的大动脉时,终点为风陵渡的铁路却被命名为同蒲线,“同”自然是大同,而这“蒲”却是已经裁撤二十余年的蒲州,看来,即使行政建置不复存在,但蒲州之名却是根深蒂固。
█ 蒲州站,曾经山西最有名当下山西最小的火车站之一。更多蒲州站资料,请看风雨传奇蒲州站
如今继承蒲州衣钵的是永济,永济县在清初雍正六年方有建置,得名来源于北周时代的水利灌溉工程永济渠。现在的永济还算争气,虽然无复昔日雄城之风,但做为山西为数不多的县级市之一,经济文化在全省的排位还算说得过去,尤其是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还是人文,在全省的均名列前茅,在蒲州遗址周边,还有普救寺、万固寺、五老峰、雪花山、王官谷、水峪口等一系列景区。
█ 树立在蒲州鼓楼前的蒲州古城遗址省保碑
█ 省保已是过去时,如今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已跻身国保之列
蒲州位于晋陕交通要冲,蒲州城外的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最繁忙的渡口之一,早在鲁昭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541年,蒲津渡就架设过浮桥,这是我国历史上架设浮桥的是早记载。此后,秦昭襄王东征赵魏、汉高祖刘邦平定关中、魏武帝曹操西讨马超、北齐神武帝高欢进攻西魏、隋文帝巡幸河东时,都曾在此架设浮桥。
█ 蒲津渡想象图
█ 唐代蒲津渡附近道路网
盛唐时代,蒲州号称当时的“六大雄城”之一,是唐王朝五都之一的中都,近畿四辅中的上辅。在政治地位空前提高的同时,蒲津渡也显示出了交通上的重要性,一方面它连接着京城长安与龙兴之地北都晋阳,另一方面,粮食、池盐从这里由富庶的河东源源不断地西运,供给京城庞大的官僚机构与宿卫军队,蒲津渡,正是这条战略通道上的咽喉。
█ 蒲津渡遗址为旅游开发而模拟的蒲津渡浮桥,秋霄梦觉拍摄
开元十二年,唐玄宗下诏由兵部尚书张说主持修建新的蒲津浮桥,计划在渡口两侧各铸四头铁牛做为固定锚地,用铁链串连船只连成浮桥。蒲津浮桥倾唐王朝之国力而建,可以说是唐代的“三峡工程”。起固定作用的铁牛每尊重达八万斤左右,连同牵牛的铁人、固定船只的铁柱以及铁山、绞盘等物,耗用的生铁相当于全国年产铁量的百分之八十。
█ 蒲津渡的铁山、铁柱等附件,若愚拍摄
蒲津浮桥的架设使用前后待续了1900余年,从开元十二年开始修建到金末元初毁于战火,由铁牛固定浮桥的历史长达500年。浮桥被毁后,铁牛依然静卧于黄河岸边,因为铸于开元年间,而被称为“开元铁牛”。
█ 开元铁牛,若愚拍摄
过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曾有这样一篇关于蒲津渡课文:宋朝年间,泛滥的黄河将铁牛冲没于河底,一位名叫怀丙的和尚应征负责打捞,他派人驾驶两艘装满泥沙石块的大船停泊于铁牛沉没处,下水用缆绳固定铁牛后将船上泥沙铲入河中,利用浮力吊起铁牛,拖回河岸。
█ 怀丙捞铁牛
据老年人回忆,直到解放初期,开元铁牛仍然能从淤积的泥沙中露出牛角,当地人还传说常摸牛角可以祛病消灾。1958年后,三门峡水库开始蓄水,泥沙淤死大坝,回水倒灌,淹没了八百里秦川和山西沿河一线,积水退却后,蒲津渡遗址一带的黄河西移,在为山西平添数十万亩良田的同时,开元铁牛从此埋没于十米深的泥沙之下。
█ 唐代铁牛与明代堤坝出土时的照片
1989年,黄河东岸的四尊铁牛以及所属的铁人、铁山、铁柱先后被发掘出土。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国宝级文物,它不仅全面展示我国唐代的冶金、建桥技术,更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四尊铁牛面向黄河排成两排,呈伏卧伏,分别为公牛、母牛、腱牛和牛犊,因为铸造时间有一定跨度,经验越来越丰富、工艺越来越先进,所以四尊铁牛一尊比一尊重,一尊比一尊精美。每头铁牛边上均铸有一名牵牛铁人,形态、表情各异,极为生动,据说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民族。
█ 蒲津渡遗址博物馆规划图
█ 蒲津渡遗址
█ 1994年,江泽民在看过开元铁牛之后连称国宝
唐代没有大型高炉,如此浩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呢?专家们考证说,它们全部是现场一次浇铸而成,浇铸期间,黄河岸边汇集了唐王朝大部分的熔炉,铁水顺着槽道一齐流入模具中,为了保证浇铸成功,模具下还必须架起碳火以保持铁水温度。我们可以想象,河滩上人声鼎沸、烟尘滚滚、铁水奔流的场面会是何等壮观。
█ 鹳雀楼里铸造铁牛的场景
开元铁牛刚出土时,牛身油光发亮,仿佛新打磨过一般。然而,铁牛的位置处于当地地平线下十米深处,由于地下水位的影响以及保护经验的缺乏,开元铁牛很快就锈迹斑斑,面目全非,四尊铁人的表面更是层层剥离,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变为一堆废铁。为了保护开元铁牛,有关部门被迫背离专家们当时确定的“原址、原位、原貌”的保护原则,制定了在原址提升12.2米、下做隔水处理的保护方案。铁牛一旦离开原地,哪怕仅仅是原地提高十二米,它的历史价值都将受到影响,须知道,开元铁牛与它背后的蒲州古城墙以及它底下的明代堤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制定这样一个保护方案,它的背后包含着多少无奈与遗憾。
█ 当年原址提升的旧照
█ 防锈处理
开元铁牛被固定在铁架上成功地原地提升12米后,铁牛身下高达数米的六根铁柱重见天日,以往它们都是深埋于地下真正起固定作用的,露出地面的铁牛其实主要是起美化作用。
█ 铁牛身下的蒲津渡遗址展览厅
█ 展览厅内可以看到铁牛身下的铁柱
█ 展厅内的部分布展
开元铁牛背后五十米,就是蒲州古城的西城墙。现存的蒲州古城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当年可谓盛极一时,并不比盛唐时代逊色多少,“手把鼓楼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大大小小州县官,三斗六升菜籽多”,从这个流传至今的民谣便可遥想当年风采。
█ 1914年的蒲州城,迈耶拍摄
█ 蒲州的黄河边,迈耶拍摄
█ 蒲州的一处祠庙,似乎是座关帝庙,迈耶拍摄
█ 《北支》1943年6月号上的一张图片,注释为蒲州
█ 明代蒲州城廓图
由于泥沙淤积,残留城墙大部分埋没于泥沙之下,只露出一到两米的城头。开元铁牛背后的一段城墙算得上破坏较小的一段,墙体仍有包砖,举目东望,可以看到映衬在中条山脉前的城墙剪影,那残破凋零的堞口极尽沧桑。西城墙以南数十米,就是西城门,它也是蒲州古城唯一被修复的一座城门。相比之下,北城门埋没较少,基本不影响原貌,一条柏油马路就从瓮城门中穿过,只是大部城墙已经没有包砖和堞口,看上去更象是遗弃在荒漠中的古堡。
█ 蒲州古城东门,法于阴阳拍摄
█ 公路边的蒲州城墙似乎并不高大,是这样的吗?
█ 再看这张照片便可豁然,明代的城墙已有数米被埋藏在泥沙之下,法于阴阳拍摄
█ 蒲州古城西门瓮城,若愚拍摄
█ 蒲州古城的断壁残垣,若愚拍摄
蒲州古城,自古都是当地最高行政机构所在地,持续繁荣兴盛了一千余年。同蒲铁路贯通之后,蒲津渡的交通优势逐渐丧失,1947年解放军入城后,治所迁到了赵伊镇,也就是今天的永济市政府所在地,蒲州古城从此走向衰落。1957年,做为三门峡工程计划中的淹没区,钟楼、鼓楼、蒲州府署等古建筑被拆除,居民迁徙一空,然而令人扼腕的是,三门峡的水位最终没有达到预期,一场“无水的淹没”使得千年雄城沦为废墟。蒲州,兴于黄河,也毁于黄河。
█ 1914年的蒲州鼓楼,迈耶拍摄
█ 蒲州城外的麦田,图中的高大建筑是蒲州鼓楼,刊登于《北支》1943年6月号
█ 蒲州古城鼓楼,现在只存台基,三川沉石拍摄
█ 蒲州古城的文保碑,更象是一座纪念碑,无言地祭奠着逝去的盛唐气象,若愚拍摄
如果蒲州古城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话,它的历史内涵、文化积淀、自然风光其实是远远高于平遥古城的。站在黄河边时常会发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感叹,或许,蒲州的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吧。
来源:太原道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飞机经济舱座位分布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