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的课文这篇课文读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用几句话写下来

承办省网络教研:童话、神话类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
有声有色&&&&“动”起来
——“童话、神话类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
& & & & (一)2012年10月24日&& 第一次社群活动
青青子衿团队的各位队友: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一起听取了香滨小学王余洋老师的《盘古开天地》和王越老师的《陶罐和铁罐》,两位老师不同的教育风格,让我们参与研讨的教师感受到了别样的味道。就让我们在这里继续展开交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关于如何通过童话、神话类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1.两位王老师的教学,哪些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
&&&&2.结合这两节课的课堂教学,你还有那些设想?
&&&&3.您教学过的童话、神话类课文,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的?
&&&请参加活动的老师畅所欲言,更欢迎广大教师参与讨论发言。
(二)2012年10月30日 & (第二次社群活动& 承办省网络教研)
活动时间:2012年10月30日 &下午1:30--3:30
活动地点:新浪UC“小学教研在线”房间(密码123456)
活动主题:“童话、神话类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
活动形式:课例细读、主题研讨
教学课例:《盘古开天地》(教者:哈尔滨市香滨小学&&&& 王余洋)
&&&&&&&&&&《陶罐和铁罐》(教者:哈尔滨市工农兵小学&& 王&&越) &&
承办单位:哈尔滨市香坊区小学语文”青青子衿“专业社群
&&&&&&&&& 哈尔滨市香坊区香滨小学校
&&&&&&&&& 哈尔滨市香坊区工农兵小学校
主 持 人:香滨小学& 王余洋
文本录制:& && &&&
全程录音:&& &&&
全屏截图:& && &&&
记录出勤:&& & &
活动流程:
&&& 一、宣布开始
&&&&&&& 主持人介绍主题、流程及宣布活动开始
&&& 二、课例观摩
&&&&&&& 1.香滨小学语文教师团队代表介绍《盘古开天地》设计意图;
&&&&&&& 2.播放香滨小学王余洋老师执教的阅读课《盘古开天地》;
&&&&&&& 3.工农兵小学语文教师团队代表介绍《陶罐和铁罐》设计意图;
&&&&&&& 4.播放工农兵小学王越老师执教的阅读课《陶罐和铁罐》;
&&&& 三、主题研讨
&&&&&&& 1.介绍小学阶段童话神话类课文的特点;
&&&&&&& 2.研讨导入环节;
&&&&&&& 3.研讨词语教学环节;
&&&&&&& 4.研讨阅读教学环节;
&&&&&&& 5.研讨拓展延伸环节;
&&&&&&& 6.总结童话神话类课文教学的策略;
&&&&&四、活动总结
&&&&&&& 1.教研员总结研讨活动;&&&&& & 2.省网络教研协作组成员总结提升。[本话题由 祁敬伟 于
11:19:33 编辑]
教学实录& &稍后
教学实录& &稍后
教学实录& &稍后
教学实录& &稍后
小学人教版语文各册教材中
童话、神话课文目录
一年级上册
课文 12 雨点儿
课文 14 自己去吧
课文 15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课文 16 小松鼠找花生
课文 19 雪孩子
课文 20 小熊住山洞
一年级下册
2 春雨的色彩
8& & & & 月亮的心愿
9& & & & 10松鼠和松果
11 美丽的小路
14 荷叶圆圆
15 夏夜多美
16 要下雨了
17 小壁虎借尾巴
19 乌鸦喝水
26 小白兔和小灰兔
27 两只小狮子
30 棉花姑娘
31 地球爷爷的手
34 小蝌蚪找妈妈
二年级上册
15 小柳树和小枣树
17 酸的和甜的
20 纸船和风筝
21 从现在开始
二年级下册
4 小鹿的玫瑰花
28 丑小鸭
三年级上册
18 盘古开天地
27 陶罐和铁罐
28 狮子和鹿
三年级下册
19 七颗钻石
31 女娲补天
32* 夸父追日
四年级上册
9 巨人的花园
10 幸福是什么
11 去年的树
12 小木偶的故事
四年级下册
31 普罗米修斯
32* 渔夫的故事
21*猴王出世
星光白晓燕: 小学人教版语文各册教材中
童话、神话课文目录
一年级上册
课文 12 雨点儿
课文 14 自己去吧
课文 15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课文 16 小松鼠找花生
课文 19 雪孩子谢谢晓燕,老师有了课文,大家就能更加深入研究了。
《陶罐和铁罐》教学实录
哈尔滨市工农兵小学校&&王越
师:同学们,你的朋友是谁?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朋友吗?
生:我的朋友是***,他是一个开朗的同学。
生:我的朋友是***,他是一个淘气的同学。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好朋友,大家看屏幕认识吧?——陶罐和铁罐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它们发生的故事。大家看题目,陶罐的陶字和我们以前学的哪个字比较像?
生:葡萄的萄
师:那是草字头,对吗?你说
生:淘气的淘
师:那是三点水旁,对不对?今天我们陶罐的陶是耳刀旁,伸出你们的手我们一起写标题,
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生:《陶罐和铁罐》
师:回家都预习了吧?你读了几遍?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了,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是有了解的,这篇课文当中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铁罐瞧不起陶罐还奚落它。
师:奚落它这个字很重要,教师板书,那么咎尽铁管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107页,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读不熟的句子不认识的字词拿出笔来圈上&&学生自由读课文。看到你们这么认真老师真高兴,想必这些词语各位同学也难不倒你们把,来看看屏幕,第一组词谁能读准?
生:傲慢,
师:瞧不起别人就是傲慢
师:别人的语气就是轻蔑
师:读这个词时,我要看到你的表情
师:你比他的声音大点
师:你比他的程度更深,大家齐读
师:读词语的时候我们可以带上表情,看下一组词语
师:不奢华
师:漂亮啊,所以你在读的时候能不能露出点笑脸呢?谁再来读?
师:对了,这多漂亮
师:带着这样的表情我们一起来读,同学们这两组词语哪些是描写铁罐的呢?
生:第一组
师:第一组是描写铁罐的词语,傲慢,轻蔑,和恼怒,请同学们到课文当中去找一找,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把你读词的感受带到句子当中去再来读一读,然后把句子画下来,教师指导学生画句子,三个句子都画完了吗?你画的第一句是什么?
学生读铁罐的三句话
师:傲慢是一种瞧不起人的语气,我们能不能带着这个语气读一读第一个句子
学生带着语气读三句话
师:你们发现这三句有什么不同吗?
生:他们的标点符号不同
师?第一个句子能把标点符号读出来吗?
生: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师:读出了问句和感叹句,第二句谁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
师:在课文当中哪一个最准确
生:第一个
师:当我们看准标点符号时,不是也可以帮我们准确的把握句子的语气
师:既可以看提示语又可以看标点符号这回你可以把句子读好吗?
学生读句子
师:用刚才老师教的方法,关注提示语,读准标点符号,你来练习一下下面两句,注意读出相应的语气,下面开始练吧。
师:同学刚才是齐读,有没有同学能单独展示一下
学生单独读句子
师:通过你读得让我听到了对陶罐的一种讽刺
师:第一个住嘴谁能读一下?
师:我想这样读行不行,住嘴(读得平淡)
师:为什么不行
生:那样说的话
师:文章当中说的话是带什么描写的?
生:感叹号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住嘴
师:标点符号可以给我们明确的提示对不对,再请同学读一读
学生读句子
师: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感到了铁罐在挖苦陶罐
& &同学们再看,这些提示语要是都消失了,你能读准确吗?
学生读句子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朗读老师感觉到了铁罐的恼怒,一句句的讽刺,挖苦,恼怒话,这就是奚落,同学们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同学们看看文章中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铁罐?
生:瞧不起陶罐的铁罐
师:它这样说陶罐,陶罐一一应对,我找同学读一读陶罐都说什么了?
学生读句子
师:我们用了不同的语气,又关注了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了不同的感觉,同学们,如果我们将陶罐的话和铁罐的话放在一起读,大家能读出它们不同的感受吗?我们以一句为例,谁来和老师一起读?(师生读读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
师:快和自己的同桌一起读一读,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指名学生练习)
生:“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生:“不敢,铁罐兄弟”……
(学生的表现赢得掌声)
师:好一个傲慢无礼的铁罐,好一个谦虚的陶罐!同学们看见下面的省略号了吗?当铁罐说完最后一句时陶罐不再说话了,许多年以后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铁罐和陶罐这对兄弟被埋在了泥土里,又过了许多年,人们来到这里时发现了他们,人们不禁赞叹道——谁来读读这段内容?
生:“哟,这里有个罐子……很有价值”
师:陶罐受到了人们的赞叹,当陶罐被人挖掘出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生:“谢谢你们……够受了。”
师:这么多年过去了,当陶罐被挖掘出来时,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让人们把它的铁罐兄弟也挖出来,然而,铁罐早已经被氧化了。如果铁罐能够听到人们对陶罐的赞叹,能够听到陶罐出土后说的第一句话时,它会怎么想呢?
生:陶罐呀,你真是我的好兄弟!
师:它可能会这样说,它心里会觉得……
生:有点自责
师:请同学们把铁罐想要对陶罐说的话写在书上,一会儿我们交流。
学生认真书写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我有一个这么好的兄弟我为什么还要奚落它呢?我真是该死!
师:我听到了一个后悔的铁罐。
生:对不起,我不该奚落你,感谢你好兄弟。
师:我接受你诚恳的道歉。
生:如果我知道你能处处为我着想,我就不讽刺你了。
生: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陶罐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让人们把我挖出去,哎,当年我真不该奚落他。
师:同学们对铁罐的心理把握得真生动呀,如果陶罐听到铁罐的道歉,它心里又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把它也写出来。如果你也能像今天学习的课文一样加上点说话的语气,动作,神态,那就更好了。
生:“我接受你的道歉,别再自责了,以后我们还是好兄弟。”陶罐友好地说
师:你加上了说话的语气,真不错。
生:“没关系,我们是好兄弟好朋友,我会原谅你的”陶罐诚恳地回答。
师:这个同学也加上了语气。还有没有同学注意加上了动作的?
生:“我当然会原谅你的,因为你是我的好兄弟嘛!”陶罐拍拍胸脯,微笑着说。
师:同学们写得可真精彩,现在老师送给同学们一个读写对话的小秘诀,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对话,要注意。提示语,心里记。想表情,猜动作。把画面,装心里。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经过天长日久的沉淀,以前的坚固,现在也变的灰飞烟灭了。谦虚的陶罐却能够始终朴素,光洁。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了吗?(板书:价值)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下课!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 &王余洋
一、课前猜谜及导入。
师:在读今天的故事之前,老师这里有几个谜语,谜底是你们所熟悉的人物。先猜到的同学可以抢答。下面我们来猜猜看。
师:(课件出示谜语)他是托塔李天王的第三个儿子。年少但法力广大,可以变化为三头六臂。足蹬风火轮,手持火尖枪……
生抢答:哪吒。
师:(课件出示答案图片)关于他的传说叫……
生齐说:哪吒闹海。
接着看,(课件出示谜语)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
生抢答:后羿。
师:(课件出示答案图片)关于他的传说叫……
生齐说:后羿射日。
师:(课件出示谜语)相传,水火两神交战,水神战败后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
生抢答:女娲。
师:(课件出示答案图片)关于他的传说叫……
生齐说:女娲补天。
师:同学们,我们猜的人物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这些故事叫做神话故事。在古时候,科技不发达,人们对于好多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幻想出诸如女娲,后羿等神话人物,创编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其中的一篇叫,名字叫《盘古开天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神话故事的题目多是这样直白易懂的,像哪吒……,后羿……女娲……光看这些题目,我们就知道是谁做了什么事。下面,我来问,你读课题来回答我。
师:谁开天地?
生:盘古开天地。
师:盘古干什么?
生:盘古开天地
师:说的简单点,这篇课文讲的就是盘古开天地的事,但要想把课文讲了一件说清楚,我们就要把 “开天地”的意思说明白。一会读课文的时候重点留意下“开天地“的意思,好吗?
二、初读课文,字词教学。
师: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回过头来多读几遍,直到读流利再往下进行。听明白了吗?留意下课题中“开”的意思。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的很认真,而且读的很留意,但是有些词语大家读的还不是很准确。
师:(课件出示词语)这些是连老师觉得容易读错的词语,谁能试着看着拼音把他们读准。找同学读第一行。如果他读正确就跟他一起读。
一名学生朗读“混沌、抡起、猛劈。”
师:师纠正“抡起”,边做动作边读“抡起”再次领读。
师:第二行谁来读。
一名学生读“缓缓、逐渐、四肢。”
师:第一个词语读的真好,这个词语也容易读错,在读一次“缓缓”。继续往下读。
生读“肌肤、血液、祖宗。”
师:最后一个词语读的好,这个“宗”在课文中注音是一声,组成词语后要读轻声,再读一次“祖宗”。
师:(课件去拼音)这回还能读准吗?
生:一组同学开火车领读,教师纠正“逐渐”。
师:词语很奇妙,有些词语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读出他的意思。比方说“缓缓”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慢慢的。
师:那怎样来读?你来领读。、
生放慢语速领读“缓缓”。
而有些词语,只看字面很难理解。比方说“混沌”。什么叫混沌?像这样的词语我们可以把它放回到课文中猜一猜。快看看课文中的哪个句子用到了“混沌”这个词语。
生:第一自然段,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师:整个自然段中用到了两次混沌,我们再找一位同学完整的读。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师:这混沌说的是什么时候的样子?
生:天地分开以前。
师:那个时候你能看的清哪里是天吗?
生:不能。
师:你能分得清哪里是地吗?
生:不能。
师:像这样什么也看不清,模糊一片的样子就叫……
生:混沌。
师:(课件出示“”清“浊”)看看这两个,谁能读准?
生:一名学读。
师:看看它们的偏旁想想他们是形容谁的?
生:形容天地。
师:看看偏旁,最初是形容谁的?
生:形容水的。
师:那清水什么样?
生:干净。
师:对,就是干净透明,就像我们平时饮用的水。而这个“浊”不太容易理解,我们也可以把它放到课文中猜一猜。
师:(出示“清浊”的句子)这是描写天地分开的两句话。我们试着读读,你猜猜清和浊是什么关系。我来读第一句,我会重读其中的一些词语,你读第二句,将和我重读的词语相对应的词也重读。
师: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你觉得清和浊是什么关系。
生:反义词。
师:清是干净,透明,浊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不干净,脏。
师:这两句话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词语呢?
生:轻和重。
生:上升和下降。
生:天和地。
师:作者用了四组反义词就把天地不同的样子写清楚了,我们想象它们的样子再来读一下。要读出反义词的意思。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我读轻的东西,声音很轻,你读的是重的东西,再读一次。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这些词语,我们都明白了。那么课文中的这个开你觉得是什么意思呢?
生:分开。
师:分开之后呢?
生:分开之后,盘古怕天地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瞪着地。
师:对啊,这“开”是劈开,跟是之后的撑开。也就是盘古创造宇宙的整个过程。开的意思就是创造。
师:我们看看创造这两个字。它们有哪些部件组成呢?
生:创是以个仓加上一个利刀旁,造是一个告加上走之。
师:仓代表着储存知识,刀代表创造所需的工具,告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走之的走代表要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
生:创造。
师:想象创造的意思,我们一起来写一个创造。(边写边讲解)创左右结构,左宽又窄。所以仓的捺要变点,给右边的部件留有空间。创造所需的工具要写的大一点。走之旁的字先写上边的部件。写好走之旁关键在于捺。这个捺要先取横势,在逐步转为平捺,注意顿笔,出锋。自己试着写一个创造。边写边想着意思。
生:书写创造。
师:这盘古开天地是一种……
生:创造。
师:而我们的古人能够写出这样的故事更是一种……
生:创造。
师:而且神话故事中还充满了神奇,下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感受一下神话故事的神奇。
三、精读课文,体会神奇。
师:谁来读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想想这段文字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神奇。
生:读课文。
师:感受到神奇了吗?说说哪神奇?
生:他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师:神奇吗?
生:神奇。
师:我们常人睡觉用小时计算,而盘古呢?
生:用年计算。
师:而且这一睡就是……
生:十万八千年。
师:还有哪神奇。
生:盘古是个巨人。
师:巨人,你抬头仰望,能看到他的头吗?
生:看不到。
师:我们把这些关键词语读好,就能读出他的神奇。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重读巨人,十万八千年。
师:这段神奇吗?
生:神奇。
师:可是要想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光从文字表面来看是不够的。我们读神话故事有个好方法,也是必要的方法就是边读边想象。当你想象到文字背后的画面时,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下面老师给你读读盘古醒来后的段落,你闭上眼睛听,看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第二段(课件播放天地被劈开的轰隆声)。
师:你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到了盘古把天地劈开了。
师:他看到了盘古的动作,(出示“他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混沌猛劈过去。”)我们一起看看描写盘古动作的这句话,里面连续用了两个动词。你再来做做这连个动作,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感觉到很用力。
师:那你能试着读读吗?
生:读句子。
师:你肯定看到了当时的样子。我们把看到的画面再想的详细点。盘古在做这样的动作时,脸上的表情都什么样了?
生:做了表情,读句子。
师: 这个力气恐怕劈不开天地吧,谁能把天地劈开。
生:读句子。
师:有点力气了,这位同学身体好,再读一次。
生:生读句子。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盘古此时的动作,你想用哪个词?
生:开天辟地。
师:(板书开天辟地)这一斧头带着开天辟地的气势,我们再来一起读。
生:齐读。
师:此时,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盘古呢?
生:人类的大斧头只能劈开木头,而盘古的大斧头能劈开天地。
师:这是什么样的盘古?
生:神奇。
师:他的神奇就在于它的……
生:力大无穷。
师:是啊。想象这样的画面我们就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么,天地分开以后又有了一个不一样的盘古。你自己读读下一段,看看下一段中的盘古用哪个成语概括最为准确,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盘古呢?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刚刚有位同学告诉我他读出来了。你们读到的那个成语是?
生:顶天立地。
师:(板书顶天立地)盘古他此时什么样?
生:他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这是我们用想象看到的画面,我们再读一读,把我们看到的读出来。、
生: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瞪着地。
师:同学们,如果这顶天立地的画面你想象到了,这画面在你脑中会持续多长时间呢?
生:几千年。
生:普通人一下子都坚持不了,而盘古顶天立地上亿年。
生:不知过了多少年。
师:可能几千年,可能上亿年,你脑中的画面变了吗?他还是……
生: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底。
师:此时,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盘古呢?
生: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
生:劳累的盘古。
生:坚持不懈的盘古。
师:他就是靠着这份坚持不懈一直挺到了天地分开成形以后。而盘古也累的……
生: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师:课文第四自然段写的就是盘古倒下后的事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盘古倒下后发生了什么吗?
生:(浏览课文)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这句话是中心句,第四段主要写的就是变化。下面找一组同学来读读这些变化。每人读一种变化。
生: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极的风和飘动的云。
生: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生: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生: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生: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生: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生: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生: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同学们读的很流利,但还没能把哪些美丽的画面读出来。(课件出示变化)我们配合着再读一次,注意想着这些画面来读。
师读盘古的身体,生读变成了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说的是盘古的变化,课文中说的也是盘古的变化,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生:课文中的。
师:我们肯定都喜欢课文中的,说说为什么?
生:课文的语言更详细。
生:课文里的描写更生动。
师:因为课文里给景物加上了一个说明他什么样的词语。这样的词叫形容词。(课件左面出示没有形容词的景物,右面出示加上形容词后的景物)这一次我只读景物,你读加上形容词后的景物。
师:风和云。
生:四季风和飘动的云。
师:你看到那云有什么变化?
生:很美丽。
师:注意形容词,云什么样了?
生:它动起来了。
师:形容词让画面动起来了。
师:雷声。
生:隆隆的雷声。
师:形容词又给我们的画面加上了声音。这就是形容词的魅力。我们接着读。
师:想着这样的画面谁再来读?
生:一名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么多的变化叫做化身万物(板书化身万物)。
师:盘古用身体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一起再来读读。
生:配乐读地四自然段。
师:在这段文字的最后用了一个省略号,这说明盘古的身体还发生了许多变化。(课件出示需要补白的变化)回去以后试着写一写,别忘了也用上一个准确的形容词。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下课。
看了实录,精彩的教学就在眼前……
期待着更加精彩的UC网络教研
大家下午好,我是公滨小学的孙莹莹。非常高兴有机会参与到祁老师发起的“童话、神话类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活动中,刚刚从两位王老师的精彩课堂当中走出来,现在的我依然很兴奋,那一一个发人深省,令人回味的教学片断仍在我脑海里萦绕。下面我来谈一谈王余洋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一课,他是怎么在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因此,词语教学,不应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我们都知道理解和掌握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对于阅读文章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单独的词语教学会显得枯燥乏味,因此,我们要进行多种活泼新鲜的词语教学方式,并且要把词语教学落实到文章的阅读中去,这样才能行之有效。而王老师这节课中正是运用了多种形式来学习词语。在读“抡起”时,王老师是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词语,这样的做法能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深深的记住这个词并理解了它的意思。王老师还交给了学生读词语的方法,比如“缓缓”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读出他的意思,果不其然,找学生领读时,这个学生就把“缓缓”读得很慢,让我们听出了词语的意思。& && && && &&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我们认为,在词语教学中,要依托文本,深入进行品味推敲,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这一点王老师也做得非常好,在教学只看字面很难理解的“混沌”时,老师就采用了放到句子中猜一猜,帮助、引导学生学习词语。课文中作者还用了四组反义词把天地不同的样子写清楚,教师先是带领学生学习“清浊”这组反义词,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到文中找类似这样的词语,在通过师对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反义词在文中的妙处所在。
其实我个人认为最妙的是王老师后面的形容词教学这一环节,在这个教学片断中,通过师生对比读,我们看到,王教师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学生的想象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次第展开的一幅又一幅画面,形容词的丰富内涵如一簇簇鲜丽的花生动地开在学生的心田上。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想得恣意随性,读得齿留余香,读出了形容词的作用,读出了自己的情感。
陈钟樑老师曾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确实,真正的语文课,应该引导学生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老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以此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大家好,我是香红的刘洋。非常高兴参加这次活动,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变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所以在讲授字词的时候,我多采用的是情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九课《巨人的花园》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本课的生字,有些字是易受方言干扰而读错的。如“允许”的“允”学生会读成“rǔn”或是“yǒng”。对于这一类的字音,我一般是让学生动手实践来找到答案。我先给学生几个读音,然后让他们进行查字典的比赛,通过自身查找来明确,这样比我告诉他们记忆会更深刻一些。
在写字的时候,我除了采用上边老师提到的“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外,我还会用到让学生找相同部件的方法。比如本课出现的“增添”的“添”字。我就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羡慕”的“慕”,让学生观察两个字的共性的部件,学生会很快说出“小”字多一点。这样同时强调了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印象也就更深刻了。还有就是我也采用结合字编口诀或是儿歌来记忆。比如:“洋溢”的“溢”字,我就引导学生总结“每天三杯水,身体有益处。”这一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
对于一些词语的教学,我则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比如:本课有四个较难的词,“洋溢”“喧闹”“训斥”“斥责”,我让学生先读文找出来,然后让学生把带有这几个的句子多读几遍,紧接着我出示一段话,有学生试着填一填。正好这段话反应出我班某天早自习的情形。
& &&&今天早上,我班教室里(洋溢)着学习的气氛。突然,两个同学大吵起来,班长连忙(训斥)他们的错误行为,无暇顾及其他同学。慢慢儿教室就(喧闹)起来。最后,班长大声(斥责)我们:“安静!不许说话!”
整段话涵盖了这四个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四个词的简单用法,同时在试填的时候,也再引导学生换个意思差不多的词。这也是在帮助学生找近义词。
总之,我认为童话虽然就是一种儿童语言的展现,但它包含的内容并不简单,要让不同童话中字词教学丰富、鲜活,就要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家好,我是兴华小学的栾昕,听了王越和王余洋老师的两节课,我想从阅读部分谈谈我的看法。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两位老师的课堂中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运用贴近儿童生活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以往听到的阅读课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而这两节课却不是这样,在这两节课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学生把自己当成了课堂的主角。如王越老师的课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话语,他会怎么想呢?他心里会觉得?请同学们把铁罐想对陶罐说的话写在书上,一会我们交流,把说话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再看王余洋老师的课,老师会经常地问学生,神奇吗?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试着读读吗?还能注重让孩子做了表情,再读句子。像这样的让学生自己说,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感受的事例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中比比皆是,这样的课堂注重了学生的感受,关注了学生情感的变化。
我在教学语文“秋天的雨”这一课时,也注重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孩子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我从课题中的“雨”字入手,问学生,你们都知道哪些雨呢?学生通过说出各种各样的雨,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当孩子们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时,我想效果必然是最佳的。接着,我就围绕着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让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在教学这课第二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说的:“走进秋天的大门,一幅颜色丰富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表示颜色的词,想一想这些漂亮的颜色分别给了谁?”学生们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带着疑问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把第二自然段中的内容去掉一部分,让学生通过一边读一边填空的方式来慢慢的熟悉课文,背诵课文。最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想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好,我是新成学校的唐秋实,有幸参与到祁老师发起的 “童话、神话类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网络教研活动,非常高兴。王越和王余洋老师的两节课都非常精彩,两位教师那自然的教态,丰富语言积累和运用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想从拓展部分谈谈王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一课。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但是会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会运用这种语言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 在阅读教学法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是很必要的。王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盘古被省略的其他部位的变化还有哪些?相信有了前面偏正短语的积累,再加上儿童特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学生答案一定会妙趣横生,如:盘古的鼻子变成了黑黑的山洞;盘古的手变成了高高的五指山;盘古的睫毛变成了茂密的树林……通过小练笔训练,将写作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练笔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相得益彰,一举两得。
&&在学习《女娲补天》一课时,拓展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智慧,用我们自己的想象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正因为有了这神奇的想象,我们才读出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我们读出了哪些画面呢?我们读出了──(师生合作回顾,然后出示投影片)同学们,读神话故事,我们不仅要读出一幅又一幅的画,而且要把它连起来,读成连环画。现在,考验大家的时候到了,能看着上面的标题,把这连环画把用自己的话讲下来吗?有点难度。但是不要急。每一个同学可以选择一段话来讲,讲的时候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友情提示,第一,脑子当中浮现画面;第二,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话说;第三,尽量说出它的神奇。下面请大家选择其中一段练说,课后写下来。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网络在线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新成学校的邢通,很高兴我荣幸能的参与到祁老师发起的 “童话、神话类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网络教研活动中。今天我们观摩了王越和王余洋老师的两节课,真是精彩纷呈,激情洋溢,看后回味无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 & & 刚才听了几位老师的真知灼见,感觉自己受益匪浅,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教学的拓展环节谈谈工农兵小学王越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一课是一篇寓言故事,由于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的。它既有对孩子们理性的思想教育,又是感性的语文课。
& & & & 王老师在教学中由读到写“这么多年过去了,当陶罐被挖掘出来时,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让人们把它的铁罐兄弟也挖出来,然而,铁罐早已经被氧化了。如果铁罐能够听到人们对陶罐的赞叹,能够听到陶罐出土后说的第一句话时,它会怎么想呢?把铁罐想要对陶罐说的话写在书上。再由写到演的过程。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角色。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情感体验,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的语文才是儿童的语文。王教师恰到好处的把读写对话的小秘诀送给学生“读对话,要注意。提示语,心里记。想表情,猜动作。把画面,装心里。”帮助学生如何读理解更好运用语言语言文字,使语言文字落的非常的扎实,把语言文字延伸到内心的感受。最后拓展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了吗?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价值?把理性的学习活动演变为学生的练笔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情感体验,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
& & & & 那么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在拓展环节有这样几个设想:1、把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语气的词语抄写下来。 2、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名篇 《蚊子和狮子》《牧童和狼 》《农夫和蛇》《狼、狐狸和猴子》 3、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的事情。(知道实践,做个谦虚,不骄傲,汲取别人长处的孩子。)其实,像陶罐和铁罐这样的故事我们以前在课内课外都读到过,比如《小柳树和小枣树》、《骆驼和羊》,老师还重新编了一个陶罐和铁罐的故事,想读吗?咱们自己也能编一个这样的童话故事。4、以《& & 和& & 》为题仿写故事。如以《钢笔和铅笔》为题进行仿写。培养学生书面仿写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养成及时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习惯。在读写结合中更好的运用语言文字,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的言语与精神共生。& && &在本册的29课《狮子和鹿》也是一篇寓言故事,针对本次活动主题,我谈一谈在这篇课文的拓展环节语言文字如何应用的。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当遇险时,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 & & & 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整体把握“略”处理,重点感悟“精”处理,略与精相辅。略中有精,粗中有细。因此,在与学生的感悟和交流中寻找“精”的落脚点,力求做到“教”略而“学”不略。
& & & &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道理的同时,进行诸如朗读、语气词、字词句等多种训练。如:在学生复述课文的中心时说故事: 小鹿欣赏_____而抱怨____,当狮子扑来时_____。 加上这些把故事说的更清楚、更完整 小鹿在____,欣赏____而抱怨____,当狮子扑来时 ________,脱险后他在哪里 干什么? b:品语言的句子 理解:语气词 品:啊——唉,用的恰当吗? 哪里让你感受到小鹿在赞美,赞叹自己的角? 给抱怨换个句式: 想象说话:唉,这四条腿这么____,这么____像___. 思考: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呢?&&1、口头对话: 鹿角虽然_____但是___; 鹿腿虽然_____但是_____。 2、师:既然鹿角没有用,我们把它锯掉,好不好?好 ,为什么?不好?又为什么? 小结 小鹿在____,欣赏_____而抱怨___,当狮子扑来时_____,脱险后他在 哪里&&干什么?用朗读和语气词和句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字的能力,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 & & & 2、今天的这个有趣的故事,来自《伊索寓言》,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读完它你会汲取许多人生的智慧。介绍读《伊索寓言》。
& & & & 3.小鹿经历这样一件事,它也懂得了许多。现在,它又一次来到小溪边,看见了自己的角和腿,想象一下它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请你拿笔写下来
& & & & 因此我认为学生通过多思、勤写的方法,能更好的促进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我们再重温叶圣陶先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本的世界,深刻的走进文本,这样的语文才是儿童的语文;这样的课堂生活才是快乐、积极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下面我放麦由下面的老师继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香红小学的于海娇。感谢祁老师又一次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今天有幸听到两位老师不同风格的童话、神话类课堂教学,他们将情和趣带入课堂,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穿越时空隧道,畅游故事王国,孩子们在自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尽情徜徉,沉醉在迷人的童话世界里。在字词教学方面,两位老师无论从检查正音,词义理解,还是词语拓展等方面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下面我就和大家交流一下在词语教学环节中常用的一些语言文字训练方法。
一、& & & & 抓重点词语,分层呈现
在预设时,一个词是重点关注语音,或是字形,还是意义,在什么时候呈现,怎么呈现,都要做出细致考虑。我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中,“焦渴”的理解是我列为重点之一。我在设计时,预设了四个层次: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渴”的感觉?第二层次是让学生明白,“焦渴”又是怎样的感觉?第三层次是让学生明白,渴得很厉害是怎样的?仿佛看到了什么?第四层次是让学生体会水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时,孩子们对焦渴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能从“焦渴”看到嘴唇干裂,既而想到不喝水人就要死去,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真正体会到了水的重要性。
二、& & & & 归类识词,建立词汇场
语言中的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一种网络之中,词与词有着各种关系。词语归类识记有助于学生建立词汇场,区分词语之间的差别,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在教学的《巨人的花园》一课中,我将需要掌握的词语分成了两组,把“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白雪一片”分成一组,把“北风呼啸、雪花飞舞、寒风刺骨、狂风大作”分成了另一组。通过对比朗读,归类识记,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巨人回来之前、之后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为下面课文的学习“究竟是什么让温暖的院子变得如此寒冷”做铺垫。
三、& & & & 紧扣文眼,反复咀嚼
一篇课文里往往有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关键词句,它们是文章的“文眼”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在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低段词语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发掘这样的关键词,巧妙预设,创设情境,让其反复呈现,从音、形、义、用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咀嚼,在咬文嚼字中深刻领悟。如《小鹿的玫瑰花》一课中的“惋惜”一词,《盘古开天地》中的“混沌”
等词语都可以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去发现其中的意蕴。
童话、神话类文中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它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局限和羁绊,使孩子们从平常状态中超越出来,在理想世界里畅游,是儿童感到特别亲切的文学形式。童话类文章语言优美,简洁活泼,极富想象力,希望我们语文教师能深入研究,去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 & 我是香坊区星光小学白晓燕。刚刚和大家一起欣赏了王余洋老师和王越老师的精彩课堂展示。在激动、赞叹之余我又有了这样的感触:小学阶段,童话、神话类课文教学确实应该像今天这样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
& & 翻阅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你会发现几乎每一册语文课本都安排了童话或神话。什么是童话呢?《儿童文学辞典》上这样定义: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事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而神话作为文学创作中一种极为古老的口头艺术形式,其内容、情节富于幻想性,显得神奇而曲折,令儿童喜读乐读。无论童话与神话,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也能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操上受到陶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童话神话类课文的教学。特别是在如今提倡教改新理念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促进语文教学。
& & 我认为童话与神话类课文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以反映社会生活,传递人生经验、进行道德训练、幻想未知世界和宣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二是以幻想、夸张和拟人等手法来设计情节,刻画人物;三是故事曲折、语言浅显,富有趣味性,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为儿童所喜闻乐见。
& & 基于这样的特点,童话与神话类课文教学有这样的意义:
& & 一是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今天两位老师课堂上的指导朗读都十分到位;
& & 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像今天王越老师的仿写课文中的对话,就充分发挥了《陶罐与铁罐》这篇童话的范例作用;
& & 三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王越老师通过《陶罐与铁罐》引导学生认识了谦虚与朴素的美,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价值”,王余洋老师通过《盘古开天地》引导学生了认识了坚持不懈的美、无私奉献顶天立地的美;
& & 四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两位老师都把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起来了,让学生想让学生说让学生写。
& & 那么,我们在这类课文的教学时如何更好地体现童话、神话类课文特点,如何实现童话、神话类课文的教学意义,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呢,这是值我们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各位老师:
& & 下午好。
& &&&感谢祁老师发起的“童话、神话类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网络教研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使我们有幸聆听了王余洋和王越两位教师精彩的教学。让我感动于他们扎实、平实、朴实的课堂,以及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 & 王余洋老师的《盘古开天地》一课,教师注重了抓重点词和积累四字词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第一段时,王老师抓住了“十万八千年”、“巨人”两个词,让学生体会到神奇。在教学第二段时,抓住两个动词“抡起”和“猛劈”,并积累成语“开天辟地”再一次体会故事的神奇。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顶天立地”、“化身万物”等词的积累。我认为王老师在教学第四段时形容词的训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能过对比读让学生感受到形容词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在给学生以后的写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我想如果能这样一直训练下去,到了高年段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可以行云流水,笔走如蛇了。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王老师采用了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边读边去想象画面,这样让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和文本相融合,更好地去理解文本。课堂最后,王老师让同学们去想像盘古的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王老师的这一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及时进行训练,及时积累了句子。像王老师的这种拓展训练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如一年级的《小松鼠找花生》一课,除了花生的果实埋在土里,你还知道哪些果实也是埋在土里吗?,《春雨的,彩》一课,你认为春雨还会是什么颜色呢?《要下雨了》了一课,你还知道下雨前周围会有什么变化吗?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文的运用。
& & 王越老师的《陶罐和铁罐》一课,老师重点抓住两个点,一个是提示语,一个是标点符号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读,结合这两个点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在写话这一环节上,老师把这一方法贯穿始终,让学生们在写话时也要运用提示语。这不正是将语言文字从训练到运用的一个过程吗?这样的设计水到渠成,有了前面的训练孩子们写的不费一点力气,我不禁感叹于王老师对教学的用心思。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香和小学的语文教师崔婷婷。听了两位王老师的两节课,还在回味其中的精彩。下面我想结合两节课中的阅读部分谈谈他们是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
& & 《盘古开天地》一课王余洋老师的精彩在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谈感受。读出来动作感以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表情读句子。学生读得不理想,王老师耐心指导,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在全班齐读后引导学生体会、概括盘古的人物特点和品质。王老师这种以点带面,推动全面朗读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还有,教学时王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段时,王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为学生营造了朗读的氛围,而且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
& & 《陶罐和铁罐》一课王越老师的精彩在于指导学生通过提示语和标点符号读好课文。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把读词的感受带到句子中,然后带着语气读、谈发现,再把标点符号读出来。接着再出示去掉提示语的句子对比朗读。总之,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方式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概括语言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好了铺垫。
& & 由此,我还认识到,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童话、神话类课文教学中,必须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能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上的一种感受,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
&&谢谢大家,接下来我放麦。
香安小学校:顾琳琳
大家下午好,我是香安小学的顾琳琳。非常感谢祁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有幸观摩两位王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细细品味,感受颇深,内心深处被两位王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结构严谨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所折服。下面我从阅读方面,谈谈两位老师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
一、注重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升华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学时,两位王老师都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感受主人公形象。如《盘古开天地》中,王老师通过师范读、生接读,想象盘古当时的表情、动作读句子,齐读等方式,来理解文本,升华盘古的的形象。在读“盘古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句子后,引导学生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让学生自己体会、悟出盘古顶天立地意志坚强的精神。《陶罐与铁罐》一课中,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词语“傲慢”“轻蔑”和“恼怒”,读句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以及结合标点符号读,指名读,齐读等让学生自己来感受铁罐的形象,然后王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看文章中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铁罐?”时,学生们都能有感而发,说得很精彩。这一设计,水到渠成,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二、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通过说、写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学时两位王老师紧紧扣住文本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盘古开天地》一课中,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王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同时借用(课件出示需要补白的变化)。又如:《陶罐与铁罐》一课中,当多年后,陶罐被挖掘出来时,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让人们把它的铁罐兄弟也挖出来,然而,铁罐早已经被氧化了。王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铁罐能够听到人们对陶罐的赞叹,能够听到陶罐出土后说的第一句话时,它会怎么想呢?它心里又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把它也写出来。两位老师设计的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读文不仅读出画面上有的,还要边读边想象,读出画面之外的内容。这让语文课堂充满文气,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真正做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谢谢大家!
真好,学到了很多,期待更多的精彩!
王兆新村小学:刘洋
一篇文章语言的精彩往往在个别重点词句中体现出来。课文的重点词句在全文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的引导自悟,摒弃繁琐的分析。如我在教学《女娲补天》一课时,
师:天塌下来之后,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人们呢?谁来读一读描写人们的句子?
生:“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师: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这句话。哪个词语带给你强烈的震撼?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找到的是“许多”这个词语。
师:是的,许多,许多。同学们,都有哪些人啊?
(生答)有白发苍苍的老人。生:有小孩。生:有男人。生:有女人。…
师:透过这两个“许多”,我们看到有多少人在饱受着天灾的痛苦啊!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圈出的是“围困”这个词语。我好像看到了很多很多的人被困在了火海中,想出也出不来,小孩吓得哇哇大哭。
师:你真会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词语。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大口框”。(把“大口框”描红)看看这两个“大口框”,它们严严实实地把“韦”“木”包在里面。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此时,那熊熊大火就好比是“大口框”,人们就好比“韦”“木”被围困在当中。
人们想向左边逃跑,可左边——(全是大火,逃不了)
人们拼命地向右边逃跑,可右边——(也是大火,逃不了)
人们着急地向前面逃跑,可前面——(照样是大火,逃不了)
人们发疯似的向后面逃跑,可后面——(还是大火,逃不了)
师:是啊,无论人们往哪边逃跑,都没办法。人们只能被火——
一个围困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此时此刻的处境是多么的危险啊!
生:我找到了挣扎,看到这个词语我仿佛看到了。
师: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两个字,它们都是提手旁。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一双双手创造了——
可是现在,这一双双手却在不停地挣扎,使劲的挣扎,是想——
一个围困,一个挣扎让人们清晰的感受到当时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立足词语调动与课文相似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出动心灵的生活情节。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清华小学的孙雪飞。听了两位王老师的课,觉得真是精彩。再加上前面一些老师的点评分析,让我觉得自己仍然是个教学的新手,要学习的真是太多了。本次研讨的主题是在童话、神话类课文中,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接下来我想就两位王老师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小练笔,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练笔重在“小”字。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触,作文耗费了老师、学生大量的时间,效果却不尽人意。
其实我们可以在学生有感而发时进行练笔。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学习这类课文时,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的高潮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如教学童话《去年的树》一课时,教师引导:鸟儿历经千辛万苦,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了由树做成火柴点燃的灯火。此时,鸟儿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然后出示句子: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什么?接着教师再引导:这时你就是这只鸟儿?你想说什么?鸟儿对着灯火,又唱起了——去年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想对灯火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话,是中年级课堂中随文练笔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要让学生真情流露,有话可说,教师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情感自然流露。以上这个案例中,我通过语言的描述,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到了角色中,让他有话想说,说的过程中,通过人文性的评价,更加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这个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更使学生感受到了鸟儿内心的悲伤、对大树的怀念。
我们还可以在精彩语言处、在空白悬念处、在迁移运用时进行小练笔。
最后我认为拓展延伸时的练笔,会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更高的提升。拓展延伸型的练笔往往在课的结尾处。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教师小结: 在蓝鼻子小女巫的帮助下,小木偶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可见,我们要精心设计小练笔,合理评价小练笔,让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更为有效,更为灵动,让课堂练笔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香一小学的教师于晓伦,感谢祁老师为我们搭设了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今天观摩了王越和王余洋老师的两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想就如何使用语言文字的运用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薄的想法。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的表述,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教学必须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目标指向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那在语文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呢?
以表达促阅读,加强语言运用策略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课改至今,不少语文课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自己纠缠于课文内容,分析、理解、体验式课堂教学仍占据主流。这样的课堂,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的少,对文本语言及语言策略的学习更少。其实我们的教材学生大抵都能读懂大致内容,老师可以多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的语言策略,并加以学习、运用。
王越老师在执教《陶罐和铁罐》一课时,让学生们带着表情读词语,带着恰当的语气读句子,王老师没有讲解词语的意思,只是让学生们读,但是就是在学生们反复读中感受到了词语的意思,这何尝不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课堂的最后,王老师问道:当铁罐能够听到人们对陶罐的赞叹,能够听到陶罐出土时说的第一句话时,它会怎么想呢?让学生们交流,学生们通过听、说、读、写这样的训练,真真正正的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们来讲也上了一堂愉快的语文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有一篇童话:《雨点儿》有三句对话,原文如下: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
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这三句对话中有两次的问与答。第一次是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答。但第二次的问却较为隐蔽,小雨点说的“你呢”是“那你要到哪里去”的意思,是对话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一般用于同种状态下彼此互相交流,简洁明快。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呢”是什么意思?如果用自己的话应该怎样说?你从哪里可以猜出小雨点儿问的内容?只需这样的几次对话,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认识到“你呢”这个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省略了小雨点儿问的内容。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的表达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接着可以让学生试着换成小雨点儿先问,大雨点儿回答,并用上这样的句式表达。这样的练习,既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之间对话语气的不同;既能读懂对话的内容,更可以通过短语训练,同化表达方式,省时又省力。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看法,谢谢大家!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大家好,我是新成的车慧杰。很高兴我荣幸能的参与到祁老师发起的 “童话、神话类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网络教研活动中。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如何使得学生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训练,高效地“知其言”、“得其意”,掌握这些语言规律以及感悟语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意味,最终以达到巧妙运用的目的呢?这就需要我们用足、用好教材所提供的资源,优化语言文字训练,让我们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体验、揣摩、领悟、提高,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使训练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善于抓住读写链接的训练点,创设语言转化的情景,把外在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个人语言,让习作训练成为本色语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结合这节课的拓展训练,我想到自己在教《巨人的花园》一课的结尾时,我说:看,巨人和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他们想同更多的小朋友分享这种快乐。因此,他们想为这个花园登一则广告,让我们一起为这个花园起一个好名字,并且设计一句广告语吧!
又如,《幸福是什么》这一课的拓展训练,我是这样设计的:
有位作家说,幸福是个谜,如果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出示)
对雷锋来说,幸福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
对警察来说,幸福是“舍一家团圆,保万家平安”的奉献
对农民来说,幸福是“春种伊利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对母亲来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
孩子们,你们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句格言,一件小事,一段随想……
《盘古开天地》设计意图阐释
香滨小学 赵丽
尊敬的教研员、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各位教研员、老师交流。我校王余洋老师的《盘古开天地》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个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我们香滨小学语文团队研究新课标后,力求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力求每节语文课都让学生有所收获。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学生正确认读“混沌、抡起”等词语,了解其意思,并学会写词语“创造”;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故事的神奇和盘古的品质;3、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其中,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故事的神奇和盘古的品质。教学难点是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艰难过程,体会盘古的品质。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在本节课上,我们力求做到生字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扎实有效。阅读教学力求教一种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如:识字教学我们分这样几个层次:1、词的意思浅显易懂的通过读来体会词语的意思。2、难理解的词放到语言环境中理解。降低理解词语的难度的同时,也给学生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学生再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时,也会试着用这个方法来理解。3、找反义词的方法。第二自然段重点就是理解反义词。教师采用读出反义词的方式帮助学生抓住四对反义词来体会天和地如何分开,如何做到了开天辟地,方法很巧妙。将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进行整合,节约教学时间。4、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做动作来体会“抡、劈”两个动词的意思。再通过读体会盘古要用尽力气去抡斧子才能做到劈开天地。阅读神话故事,重在体会它的神奇。所以,本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试图让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来体会盘古是个神奇的人,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体会形容词的好处时,也是让学生想象没加形容词时词语的画面和加形容词后的词语的画面,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形容词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也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或口语表达中运用上形容词会让自己的表达更精彩。
新成&&王海霞
语言文字的运用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王老师的导入环节由哪吒闹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引入,不仅使神话教学相互联系起来,而且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连续的、形象的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为语言文字的运用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另外,要想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先明白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谁开天地?盘古干什么?”王老师通过这样的两个问题理清了题目的意思,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内容,然后紧紧抓住“开天地”引入正文教学,切身感受语言文字是如何运用的。
词语教学中,“清、浊”的教学,涉及到了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知识,使学生既掌握了汉字的意思,又学会了使用汉字,而且通过二字相反的关系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其他几组类似的字词,并通过朗读来感受,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学生感受词语意思的同时,顺理成章地引入了“开”的教学,巧妙地教给学生开的意思即是创造,进而带领学生书写“创造”。识字写字一气呵成,汉字教学想象画面,生动有趣,可谓水到渠成,润物无声。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而且能够表情达意的词语构成的,可以说,词是构成文章的&材料&,没有对字词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就没有对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有效的词语教学,能使学生依托文本深入品味,感悟词语潜在的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使阅读教学根深叶茂,同时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取之不竭的&砖瓦&.&语文课程标准&对词语教学在不同学段提出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不断变化,提升的要求,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统.那么,怎样帮助学生体会词语的意义,挖掘词语的意味,体会词语的意蕴,从而激发词语的活力呢?我想王越老师的&陶罐和铁罐&一课,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在王老师的这节课中,教师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将生字新词挖掘并有意识的进行整合,出示了两组特点各异的词语:第一组是描写铁罐的词语:傲慢,轻蔑,恼怒;第二组则是描写陶罐的词语:谦虚,朴素,美观.初次识读是边读边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描写铁罐的一组,并将词语所在的相应的句子找出来,边读边体会,注重了词语教学的层次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词语的意思以及词语所塑造的事物的特点.显而易见,当教师层层剥茧至&你觉得文章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铁罐?&学生的感情已然水到渠成了.总之,词语是文章的基础,是文章的骨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这些理论不但使用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样也可用来指导词语教学.如果我们能运用这些基本理念来指导词语教学,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理解词语的意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朝阳二校& &张静
& &看了二位王老师的童话故事的教学,受益匪浅,对我今后的童话故事教学提供了帮助和借鉴。我来说说王越老师的课学习到了哪些:《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处世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注重了朗读中体会词语的意思。王老师通过检查预习情况直接问了预习几遍课文,让学生说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以“奚落”一词为切入口,以“铁罐为什么奚落陶罐?”为主线,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划相关句子,读句子,读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说出来,说得不完整处,适时点拨,指导,规范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语言习惯。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是课文的重点,王老师引导学生紧扣“傲慢”、“谦虚”、“懦弱”、“轻蔑”等词语品词读句,必要时,给学生示范一下动作神情。指导学生读的形式也多样,有个别读、齐读,通过读,学生很快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继而,让学生交流对课文蕴含道理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感的熏陶,使其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也使整堂课一气呵成,一以贯之,体现了教学的完整性。在学生两次的续写中进行了小练笔,习作能力的培养。
你还不是该群组正式成员,不能参与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罐与铁罐课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