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古老的文明遗迹虽然位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也需要向其他文明流交流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否则,将会

世界十二大文明
&  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植根于东亚大陆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热爱和平。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至于中国民间,千百年来所信奉的人生信条,也不外乎和气生财等。《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能四通八达,无往不利;以为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要达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万物才得以育。
  和谐是和平之上的一种更高、更美的境地,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人与人的和谐强调人既要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既要考虑局部的利益更顾全整体的利益。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包括身心两方面,重点在于通过实践和自省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至迟在周朝的时候,中国人就认识到“有容,徳乃大”的道理。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表现为文明的多样性。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自始就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中国域内各个文明形态在相互借鉴、相互模仿中不断发展变化。辽宁省境内红山文化遗址不同于黄河流域炎黄文化的文化遗存。它距今大约5000年,如今只是碎石瓦砾的祭坛和筒形祭器在银幕上被复原后,令人感到震撼的不仅是它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还有不为我们所熟知的、表现为不同来源的文明形态。至于迄今令人不可思议的文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更是令人费解。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文化的包容性不仅表现在生活形态与生活样式上,而且表现在思想的宽容与容忍上。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即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愿意将思想统一、凝固在一种教条形态上。那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种包容不只是统治者的包容,也是整个社会的包容,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在唐朝任职。
  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班彪说:“从谏如顺流”。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等,大体说都是如此。
  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不是最早的,却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其中的原因很多,而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中国民族自始自终具有一种不断变易、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日新之谓盛徳,生生之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在表现了中国人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与时俱进的思想特征。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不知经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就带有全局性的制度而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城市的里坊制到街巷制,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如果就文学体裁这一个局部而言,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从杂剧到传奇,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开放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唯开放才能吸取其它文明的长处,唯开放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历史上的所谓盛世,大都是开放的时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年代。张骞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这对后世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对中国固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只有今生此世的观念,是佛教带来了三世之说,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与佛经的翻译有关。随着佛经的翻译,汉语的词汇扩大了,文学观念也多样化了,诸如“空”的观念、“境界”的观念,都与佛教有关。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禅宗,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至于唐代,对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丝绸之路开通,形成双向交融的文化格局,唐代文化既得以向外广泛传播,同时也从外面得到很大的补充。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都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地方。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在八世纪前半叶,人口已经达到百万之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以及留学生、学问僧、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大食、天竺、真腊、狮子、新罗、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使臣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传播。唐太宗设立的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到了明代,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对外交流活动,就是郑和下西洋,其足迹远达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密切了中国与一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成为中华文明对外开放的壮举。
  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双方的文明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对西方文明的伟大贡献已是公认的事实。明末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用科学作为传教工具,激起中国一部分士大夫对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兴趣,这包括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医学、生物学、数学、历算,以及美术、音乐、火器、水利、建筑等等。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16世纪至19世纪的三百年间,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美洲作物的传入和推广,对中国开发地广人稀的山区,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从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发端于4000年前的犹太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两个主体精神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文明之一(另一个是汉儒文明)。不过,与汉儒文明乃至世界上几乎所有文明都不同的是,它是一个在近2000年里失去了故土和家园,没有固定的主体活动地域,因而流散并渗入世界各地域的文明。正因为此,在漫长的岁月里,犹太文明常常被视为“外来”的甚至“异端”的东西以致受到客居地主体文明的强烈冲击乃至挤压,还经常遭受敌对势力的打击和摧残。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状况之中,犹太文明居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不仅能不断发展自身,还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内中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主要是因为犹太文明具有超乎寻常的内聚力和生命力,而这种力量来源于犹太文明的三大支柱:以犹太文化传统为主体的民族认同感;以犹太教为纽带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以家庭为基础、犹太会堂为核心的社团网络。
  说犹太文明的主体一以贯之,并非说犹太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就是互相排斥、互不影响的。实际上,犹太文明从其一诞生便与其他文明互相碰撞、交融,4000年来包融、吸纳、筛选、改造了诸多外部文明的种种特征和质素,同时也对其他文明如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乃至现代美国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犹太文明与希腊、文明的接触,不但是犹太文明发展史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因为正是这三大文明的互相碰撞和交融,使犹太文明发生了内在的深刻变化,也为后来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如同所有现存的古老文明一样,犹太文明也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体系。特别是自犹太启蒙改革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犹太志士仁人为推动犹太文明的革新和复兴顽强奋斗,使这一古老文明能在自身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前进和升华,不但保持充沛的活力,而且还焕发出丰富的创造力。纳粹大屠杀没能摧毁犹太文明,反倒使其在大劫难中重新堀起;犹太文明在北美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经历了一个接触、沟通、碰撞、交汇的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犹太文化;犹太文明的发展主体回归故土,成济文化科技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许许多多犹太精英活跃在全球这个大舞台的太文各个角落。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这一古老文明的生命力是那么经久不衰。
伊斯兰文明
  伊斯兰教同佛教、基督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7世纪中叶兴起于阿拉伯半岛。这一事件揭开了阿拉伯历史的新篇章。历史学家认为,此前的阿拉伯处于“贾黑里亚”即蒙昧时期。不久,伊斯兰风暴便席卷了西亚、北非、中亚、西南欧等广大地区。从此,伊斯兰教具有了世界性品格,成为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共同信仰。在那个西方学者称之为“萨拉森帝国”的穆斯林王朝里,同一性的标志就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内涵是广博而丰富的。“伊斯兰”并不专指一种宗教意识、信仰体系。它同时又指称一种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甚至时代特性。而凛然贯通于穆斯林生活所有领域并成为其“脊梁”的,是所谓的“伊斯兰精神”。在这一精神指导下,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民族,在吸纳原有遗产的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伊斯兰文明。
  伊斯兰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世纪,伊斯兰文明的“百年翻译运动”,使得希腊古代典籍完整保存下来,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指路明灯。它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同样是人类文明遗产中宝贵的财富。例如在医学方面,直至19世纪欧洲的专科院校仍用其著述作为经典教材。阿拉伯语,当它成为《古兰经》的语言后,便迅速地向世界各地传播,成为最活跃、最富生命力、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之一。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它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领域里的关键性进展都是穆斯林在这个时期里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能眼光看得还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讲阿拉伯语的各国人民,是第三种一神教的创造者,是另外两种一神教的受益者,是与西方分享希腊一罗马文化传统的人民,是在整个中世纪时期高举文明火炬的人物,是对欧洲文艺复兴做出慷慨贡献的人们”。
  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在融汇具有共性的进步成果的基础上达成的。同世界古老文明比较,伊斯兰文明是晚出的一种文明。但是,伊斯兰文明对信奉它的人们即穆斯林的浸润怎么估计都不为之过。这种作用,可以说胜过昔日任何一种文明。我们所说伊斯兰文明,是指在伊斯兰教氛围中生长发育的文明。这样说,在这一文明中,有的具有宗教性;有的就未必具有直接的宗教性品格。后者如古代科技方面的内容。《古兰经》中充满了智慧,这为伊斯兰世界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但它本身不含有近代科学的内容。妄言一句,中国古代经典似乎也应作如是观。智慧还不等于科学。启示与理性,一个永恒的话题,潮涨潮落,自有高下,但它们总要不无友好地互相对视着。
西欧文明是世界历史中既古老又得到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从公元前两千多年最早产生的爱琴文明起,它已历经四千余年,晚于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和巴比伦文明,和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有相近的久远历史传统。西欧文明曾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本区文明也曾给西欧内部和世界带来奴役,压迫,战争,殃民侵略,留下值得深刻反思的历史教训,无论从正面或负面意义而言,西欧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历史格局中,都居重要地位。
  “西欧文明”是以西欧为主要地域生长起来的一种文明形态,但它的概念并不是简单地以地域来界定这种特殊的文明,而是指谓一种广义的文化共同体,这里所说的“西欧”并不只是指欧洲西部,而是包括欧洲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在整个欧洲中,除了以斯拉夫人为主要居民的欧洲东部之外,都是西欧文明的涵盖范围。从历史上看,西欧文明又不局限在西欧,小亚细亚半岛(以下简称小亚)也曾是西欧文明的摇篮,在希腊时代,西欧文明形成与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进入中世纪后西欧文明才形成在西欧全部本土发展文明的基本格局,“文明”不单纯是地理、种族、宗教、语言意义上的范畴,而是指人类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精神的综合形态,西欧文明历来是多民族、多国家的,说这些民族与国家都属于西欧文明,那是因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虽然它们的经济,政治文化自具特色,也不平衡,但它们都秉承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都经历相似的阶段性文明的结构形态,在特定历史时期都具有相似的主流文化价值,“西欧文明”正是指谓西欧多民族,多国家而具有广义的文化同一性,它也并不掩盖西欧文明的多样性。
  西欧近代文明的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是启蒙运动所创造的,启蒙运动的哲学是人性论。这一时期的人性论将人看做绝对主体,对这个主体的内在本性展开探讨,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自信和建设一个新社会的各级理想。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来说,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解放的积极价值。以人性论为基础,提倡理性、弘扬经验,是近代西欧人的基本思想价值。这种启蒙精神表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有新的升华,有更新的涵义,体现了西欧近代文明的时代精神。
  西欧近代文明并不是光灿的平顺之途,而是充满了血与火的曲折斗争历程。揭秘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中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智慧,都是西欧近代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它们为19世纪中叶西欧文明的升华做出了贡献。
  美国文明最大的特点也许就是年轻,只有不足四百年的历史。但它不是土生土长的文明,而是由成熟的欧洲移民按照自己的理念在新大陆创建起来的。
  我们现在称之为印第安人的民族是北美最早的居民,如果他们的历史进程不曾被欧洲人的入侵所中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这片大陆上将是一种如何不同的文明。
  概括地说,美国文明可以看作宗教改革后的欧洲文明在北美这片自由土地上的变种。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开拓后,北美移民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新民族的概念。当时机成熟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颁布《独立宣言》,以一场英勇的战争结束了英国的统治,也同时结束了君主制,宣告现代共和制从此诞生。独立后的美国首先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制定了一部合众国宪法。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美国一面定国安邦,一面忙于西扩,不择手段地完成了将版图从大西洋扩展到太平洋的“显然天命”。为扫除奴隶制这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2世界文明大系步的障碍,南北双方又打了一场全面内战。到19世纪末,美国人在三百年的时间里已经后来居上,将这片印第安人追逐野牛的地方建成世界首富之区。在20世纪里,美国继续发展,虽然也经历了“大萧条”这样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幸运地没有沦为战场。美国在战争中壮大了经济,一跃而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豪迈地将20世纪称为美国的世纪。
  综观美国四百年的历史,不难看出其几个值得注意的传统。首先,美国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移民社会,汇聚了五大洲各种族的成员。几个世纪以来,美国源源不断地从全世界吸引人口,人种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在这里始终没有间断过。
  其次,美国人虽然没有统一的思想,但还是有普遍认同的观念,那就是以自由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独立宣言》在宣布立国的基本思想时,将平等与自由的理想放在了首位,它因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永远的权威。
  美国从未存在过封建制度,最少封建等级的残余。美国人追求“生而平等”的理想,尤其是机会的平等,他们有意将个人之间视为两个主权国家间那样独立平等。美国人喜欢结社,但他们首先是个人主义的,他们尊重个人的首创精神,崇尚个人奋斗,整个社会要求个人将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由于平等的概念深入人心,美国社会一直在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大众的政治、大众的消费、大众的文化,民间保持着活力和参与的积极性。
  美国的历史进程具有和平改良的传统,这是一种顺应潮流进行自我纠正的能力。每逢社会出现问题,总会引起全国性的公开辩论,正反观点得到充分表述。通过争辩,国民明确了问题的所在,探讨了解决的方案,然后通过妥协和立法来加以改革。除了关于奴隶制的妥协失败外,这一模式始终贯穿着美国的历史,这就使社会的改革尽可能地避免了暴力、流血和倒退。和平改革的传统体现了美国人的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精神,他们相信渐进的改善而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他们将真理视为有效用的假设,以行动的效果来检验其真伪。
  美国文明虽然年轻,但毕竟已过初创阶段。与早期相比,边疆早已关闭,社会也渐渐出现定式。曾经视旧世界为腐败的美国,贫富悬殊的问题已经超过欧洲。种族歧视和阶级矛盾纠缠在一起,形成少数的对抗。物质的丰裕又难以解决精神的迷惘,吸毒和暴力屡见不鲜,犯罪率居高不下。二次大战后美国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孤立主义,全面介入国际政治,驻军世界各地,俨然以“自由世界”领袖自居。冷战结束后,美国更以胜者自诩,大国霸气有增无减。面对世界朝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美国迟早要找到它恰当的位置。
  日本文明与中国文明同属东方文明体系。在历史上,日本古代文明受到东方的大陆古代文明,特别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甚大,近现代文明则接受了
配方异质的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这种日本文明的现象,在世界文明史上是鲜见的。但是,不能认为日本文明是外来的文明,是汉化的文明或欧化的文明。应该说,日本原初的文明还是自发生成的文明,而且经过历史的洗练和提升,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质。
  日本本土原始文明成因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就是国民性格形成,对于文明的自发产生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同一民族生活在同一的自然风土、社会条件和宗教文化形态下,这些相同的诸因素作用于民族的文化心理,会铸造出其相同的基本性格。基本的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对其民族的实际生活甚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未分化为阶级之前,这种相同的民族性格特征,自然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文明形成之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民族性格是形成日本文明特征的基础,反过来日本文明是日本民族性格的反映。
  由此产生的日本文明具有相当长远的延续性、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并成为引进、吸收和消化外来文明的根基。
  古代日本引进中国文明经过近千年的消化过程,至平安时代才完成了本土化。同时还不断地继续引进又不断地继续消化。从神佛融合、儒学朱子学日本化,到老庄思想变种、禅宗世俗化等等构建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艺术精神到审美意识的主体性的坚持,到创造独特的文学艺术的民族形式,比如文学方面的和歌、物语、俳句、浮世草子等;戏曲方面的谣曲、狂言、能乐、净琉璃、歌舞伎等;绘画方面的大和绘、浮世绘等,都是在自己民族的风土中创造出来的、世界独一无二的文明财富。
  明治维新以后近百余年,经过了两次文明开化,吸收西方文明至今仍处在不断消化的过程,还不能说已经完成了本土化的任务。近代的自我从确立到丧失过程,又艰难地再确立,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如此,它对于日本现代化的成功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日本与外来文明——无论是与古代的中国文明或近现代的西方文明的交流中,从冲突到调和的过程反复出现过“汉风化”、“欧化主义”的风潮和“国粹主义”的风潮,而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过,日本文明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摆脱了两种将某一种文明绝对化的极端倾向,建立以“和魂洋才”、“和魂汉才”为导向的、与外来文明交流和融合的发展机制,在坚持外在交流的主体性的情况下,保持两者的平衡而达到融合。这种机制必须建立在对两种不同特征的文明都有自觉认识的基础上,彼此取长补短才能完成。
  日本文明创造性的发展,坚持了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本土文明的主体作用、一是坚持多层次引进及消化外来文明。
  可以说,在世界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像日本文明如此热烈执着本土文明的传统,又如此广泛摄取外来的文明、如此曲折的反复,又如此艺术地调适和保持两都的平衡,从而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新的文明体系。
  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印度文明在众多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它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使它在整个世界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印度文明又具有强大的辐射力,数千年来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印度文明既曾繁荣昌盛,也尝衰微低迷,但它却历经劫难,踣而复起,绵延不绝,并在20世纪中叶再获新生。这充分说明印度文明具有非凡的生命力。
  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均有其各自的鲜明特点和非凡成就。史前至公元10世纪为古代文明阶段,公元10世纪至17世纪为中世文明阶段,17世纪至今为近现代文明阶段。
  印度文明最显著的特色是它的宗教性。印度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过多种宗教,其中以印度教最为古老正统,对印度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也最广泛而深刻。多种宗教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是造成印度文化浓郁宗教性的主要原因。历史上,宗教文化一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文化所涉及的种种方面,如文学、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民俗等,无不渗透着强烈的宗教性,而宗教性则把崇高、壮丽、灿烂和精美赋予了所有这些文化形式。
  印度文明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它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先后来到印度的不同种族与民族造成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操不同语言并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使印度文明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印度文明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每次外来民族的入侵,都给印度文明带来新的成分。它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使之不断更新、丰富。与此同时,外来民族也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此外,印度文明虽然呈现出引人瞩目的多样性,但也具有明显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体现为对精神生活的重视,也体现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近代以来,印度文明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首先,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这一历史进程始于19世纪中叶。印度独立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把世俗主义作为建国的重要方针之一,旨在遏制教派冲突和国家政治宗教化。这一方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印度文明的走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昌明,印度文明表现出来的现代性和世俗性已经十分明显。
  其次,珍视民族传统。印度人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和优良传统。例如,为了保护遍地文物古迹的历史名城德里,印度人在德里之南辟荒另建新都(即新德里)。他们完整地保留了一座古都,也就完整地保存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奉行拿来主义。印度文明从来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印度文明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印度文明在近代的衰落不过是一时的历史现象。随着印度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印度文明终将大放异彩。&
&&&&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主要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文明。此外,也包括与这些主要文明区相关联的赫梯、腓尼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诸国文明。
  古代埃及从公元前4500年开始的塔萨·巴达里文化期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到了公元前3500年左右,即涅迦达文化I之末和涅迦达文化II之初,埃及便进入城市国家的文明社会。
  两河流域从公元前2900年进入早王朝时代。但是,两河流域的早王朝时代与古埃及不同,处于一个城邦争霸的过程中。公元前2300年由阿卡德人完成两河流域的初步统一。
  在公元前3千纪期间,西亚北非的埃及和两河流域成为文明的最早发祥地,并且从分散独立的城市国家发展到统一的王国,在公元前2千纪,埃及和两河流域分别形成为更加强大的专制主义大帝国。
  公元前2千纪初,阿摩利人进入两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城市国家,其中佼佼者是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94-前1595年)。古代埃及从第18王朝开始进入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567-前1085年)。第18王朝的法老们不断对外征伐,确立了横跨亚非的第一个大帝国。
  在公元前2千纪,除了古巴比伦和埃及两大古老文明国家的先后称霸外,在西亚和小亚先后还出现了赫梯、腓尼基和亚述等文明国家。
  在公元前1千纪,除了巴勒斯坦的希伯来人建立了以色列·犹太王国外,西亚北非的历史出现了“新陈代谢”的新局面:古老的文明国家逐渐衰落,新的霸权帝国层出不穷。在公元前1千纪初,亚述依赖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外扩张,征服了巴比伦、叙利亚、巴勒斯坦,且一度征服了埃及,形成一个强大的军事霸主国。大约半个世纪之后,伊朗西南的波斯崛起,先后灭了米底,统一了伊朗,继而向西扩张,征服了小亚、新巴比伦和埃及。
  继亚述、波斯帝国之后,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先后征服了小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巴比伦,一直到印度。通常以亚历山大的东征作为古代东方即西亚北非国家历史的终结,此后进入所谓希腊化时代。另一种划分方式认为,在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将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在两河流域、小亚、叙利亚、伊朗和中亚等地出现了塞琉西王朝。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向东扩张,先后灭亡了塞琉西王朝和托勒密埃及。此后,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在塞琉西王朝衰微之际,帕提亚独立并建立了安息王朝,后来又被萨珊朝的波斯帝国所代替。最后,上述古老的文明国家和后来崛起的新波斯帝国,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攻击。古代西亚北非的历史以阿拉伯人的征服和封建化的新帝国的出现而结束。
  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从公元前4千纪末至公元7世纪,前后大约经历了4000多年之久。自希腊、罗马文明和阿拉伯文明扩展起来后,古老的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文明逐渐被淹没,最终从历史上消失了。
  但是,经过漫长的中世纪,到了近代,由于埃及学、亚述学、赫梯学和伊朗学等东方学的专门学科的创立,历史上的最古老的文明才被揭示出来,重见天日。
斯拉夫文明
  斯拉夫人是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之一,属于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和巴尔干类型。他们主要分布在中欧、东欧和东南欧,还有极少数分布在世界各地。斯拉夫人近3亿,分为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部斯拉夫人三大支系。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卢日支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部斯拉夫人包括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马其顿人。
  早在1世纪末2世纪初的古罗马文献中,就已可以见到有关斯拉夫人起源的记载。当时,他们生活在西起奥得河、东抵第聂伯河、南至喀尔巴阡山、北濒波罗的海的广大地区。斯拉夫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斯拉夫文明。斯拉夫文明源远流长,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斯拉夫人的文明发展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一样,都经历了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阶段。它有丰富的内容,不仅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制度文明,而且还包括法律思想、道德、宗教,以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或观念形态的文明。
  在探讨斯拉夫文明时,我们更多地是在使用“文化”这个层面,这是基于下述的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如果说文化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即人类在历史矛盾运动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那么,这些成果的总和作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便是文明。文化是文明发展的基础,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无从谈文明的进步。
  人类文明的进步趋势不可逆转,各个民族文明进程的方向是共同的。然而,这并不排除各民族在文明发展道路上表现出自己的特点;系统研究斯拉夫文明的意义,不仅在于全面认识斯拉夫文明自身,而且还在于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文明,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斯拉夫文明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斯拉夫文明经历了许多世纪的发展,反映了斯拉夫人所建立的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广大人民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生活。在阐述斯拉夫文明史时,我们力求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把握住斯拉夫人各民族及其所建立的国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文明发展的完整性。
  斯拉夫文明的历史,是斯拉夫各民族国家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斯拉夫文明发生、发展的历史和斯拉夫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也表现在文化—文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上。但是,这并不排除我们对文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性问题的研究,这些规律可能是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组成部分,也可能是特殊规律,对这些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更深入地了解斯拉夫文明,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斯拉夫历史研究的科学水平。
加拿大文明
加拿大文明从起源上讲,有土著文明的成分,有法兰西文明的成分,有美国的各大移民群体的影响。加拿大建国后注重探索和发展自身特色,逐渐形成直到今天的以双语多元化为特色的加拿大现化文化。其政治上的联邦制、双语制、教育上的分省管理制、教育发展的模式和课程设置,对不同文化的宽容态度,利用法律保护少数民族权利,体育项目的发展以及在国际事务中较为中立的态度等特征都是加拿大自身发展的结果。
  加拿大建国后大约140年中,加拿大一直走着自己的特殊道路,默默地探索强国富民、公正平等的新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加拿大开始对本国国内的种族歧视政策、行为和观念进行认真、深刻的反思。在1948年加拿大签署了联合国的国际人权宣言之后,逐步修改的取缔歧视性政策、和法规,在十几年时间内完全废除了移展政策。1971年加拿大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以多元论政策为国策的国家,双语框架内的多元文化主义成了加拿大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最鲜明的特点。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不公加强了同内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和谐和共同繁荣,同进也为加拿大从世界许多国家吸引来了无数各行各业有专长的优秀人才。
  加拿大另一大特点是“地大物博,人口不多”。有些专家经研究认为,加拿大的资源在理论上可以富富裕裕地养活十几亿人。加拿大利用她的雄厚的资源优势,平等的移民政策,先进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迅速地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后起的工业发达国家,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样板,这个样板也是和平、稳定、高速、持续发展的样板。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以破坏全球环境为代价的。而加拿大却长期坚持发展与环保并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方面,加拿大人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意义深远的榜样。她利用环保法律和法规的有效措施,长期以来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杰出贡献。
  发展和完善高福利社会是加拿大文明的又一大特色。加拿大人对他们的国家的福利制度是非常自豪的。一个完善的、合理的福利制度,即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人民的价值取向,即用什么样的再分配制度上的不足;而且体现了某种程度的社会公正。加拿大的福利制度在维护其本身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和不平等方面者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全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加拿大文明发展的另一特点是重视教育和科教兴国。加拿大在办教育方面摸索出了她独特的路子,向世界各国提供了许多经验,特别是如何在多民族社会里提供平等受教育机会方面,在教育管理方面和教育科学研究方面都有丰富的先进经验。起源于魁北克,后来普及全国,现在受到世界关注的沉浸式教育被认为是双语教育最有效的方式。
  加拿大文明发展表现了如此多的特色,向全世界提供了如此宝贵的经验,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各种问题,比如魁北克分裂问题、土著人的土地权益问题、残留在人们心目中的种族歧视问题、日益严重的家庭崩溃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加拿大人必须面对的。总的来说,瑕不掩瑜。加拿大文明发展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榜样。
拉丁美洲文明
 &&秘鲁著名学者欧亨尼奥-陈一罗德里格斯(陈汉基)指出。在对拉丁美洲文明的研究中,“数百年来,出现了种种寓言神话、虚幻景象、先入之见、杜撰的人物和事物、失望情绪、简而化之和笼而统之的做法以及黑色传说和白色传说”。所谓“黑色传说”(1a
negra),系指揭露、批判西班牙在新大陆进行征服、殖民统治时期屠杀、压迫、剥削印第安人的文字叙述。所谓“白色传说”(1a
leyenda blanca),系指对西班牙在新大陆进行征服、殖民统治时期的活动进行粉饰、赞颂的陈说。
  事实上,“拉丁美洲文明”极富文化底蕴,极具历史韵味,颇有特色。其特色体现在其诞生、发育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中。
  拉丁美洲文明是其自身历史发展积铢累寸的结果,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明碰撞、交流、融会的结果。
  拉丁美洲文明的根基是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指1492年哥伦布航行至美洲大陆以前。重点有三大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卡文明。同时,此时期拉丁美洲古代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可忽视。
  拉丁美洲“近代文明”是指1492年至20世纪初。拉丁美洲古代文明与欧洲文明的相遇、交流、融会,孕育了拉丁美洲近代文明的初创状态,其中还包括部分非洲文明和亚洲文明的成分。在拉丁美洲近代文明的发育状态,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实践,引起了盎格鲁撤克逊文明、法兰西文明和美国文明对拉丁美洲文明的撞击。新型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导致了拉丁美洲文明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文明的传入同样丰富了拉丁美洲文明发展的内容。
  拉丁美洲“现代文明”主要是指20世纪,这是拉丁美洲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文化自我意识的强化,呈现出思想变革、理论创新、文学艺术流派纷呈的新局面。
  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分期,所突出的是各个阶段的特色,是拉丁美洲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非洲黑人文明&
  非洲黑人文明,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黑人各民族在过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又称“黑非洲”,泛指撒哈拉中部以南的非洲。其居民主要是黑种人,包括苏丹人、班图人、科伊桑人、俾格米人,“以及各种不同的少数集团,如跟‘埃塞俄比亚人’近似的各种少数集团”。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也有不少其他人种的民族迁入撒哈拉以南,如阿拉伯人、欧洲人、印度尼西亚人,并与黑种人混血。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研究,都没有像非洲黑人文明的研究那样遇到那么大的思想障碍,经历那么长期的争论。
  首先是不承认。在欧洲学术界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非洲黑人没有历史、没有哲学、没有文明,只有黑暗和停滞。但是,非洲文明的存在是一个事实问题,而不是一个思辩的问题,只要不存种族偏见的人,都会承认世界上有一个独特的非洲黑人文明存在。他们不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麦罗埃文、斯瓦希里语文、豪萨语文、瓦伊文等)、文学、史学、宗教和其他著作存留,而且有大量精湛的艺术、音乐、舞蹈、建筑和医学、科学技术遗存。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瓜分完毕,美洲黑人相继从奴隶制下获得解放,一批黑人知识分子从非洲和美洲涌现出来,他们对非洲“黑人没有文明”、“黑人文明外来说”,从思想、历史、文化各个角度进行反驳,提出了黑人文明的命题,论证了黑人文明的特点。
  西非民族主义的先驱布莱登强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非洲黑人文明有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特性,名之曰:“非洲个性”。他把“非洲个性”归结为三点:(1)非洲人生活中的村社观念以及非洲人之间的和谐一致;(2)非洲人跟自然的和谐一致;(3)非洲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加上与神的和谐一致。布莱登是非洲黑人知识分子中最早提出非洲有信史和确凿的文化,并强调黑人是对世界文明作出过贡献的人之一。
  与此同时,在美洲的黑人知识分子加维-杜波伊斯等人,在研究黑人历史的基础上,批判了黑人非洲“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观点:“从埃塞俄比亚射出人类文明的曙光,然后普照整个尼罗河谷”,“埃塞俄比亚这个黑皮肤人的国家,乃是埃及文明的摇篮。”他的《黑人灵魂》一书首先提出了“白人与有色人种的界线问题”,不仅明确了黑人所面临的问题,指明了斗争的方向,而且论证了黑人传统精神。今天,人们可以说,黑人传统精神正是从这部著作中喷涌出来的。
  公平地讲,非洲黑人文明是世界文明极富特点的一部分,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却是发展比较缓慢的一部分。在物质文明方面,长期停滞在锄耕农业,甚至没有发展犁耕农业,在精神文明方面,非洲黑人传统文明没有留下众多的思辩性的哲学和文论著作。
  世界上各种文明的交流都是双向的。非洲黑人文明既吸收了欧洲、亚洲文明的成果,也对欧洲、美洲和亚洲文明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爵士音乐便是典型的一例。它起源于非洲黑人的劳动歌曲和婚葬祭祀场合所唱的散拍乐曲(ragtime)、灵歌(spiritual)和怨曲(bluse),并从美国流行到了全世界。
  在独立后的新历史时期,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非洲黑人正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建立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考古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歌唱家、舞蹈家、雕刻家、电影艺术家和体育明星。例如尼日利亚的作家沃尔-索因卡因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最古老的文明遗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