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的甲骨文怎么写刘子怎么写

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学者文库-李学勤
当前位置: >>
李学勤(1933~),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北京市人。1933年 3月28日生。1952年肄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年任该所副所长。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1985年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
李学勤长期致力于汉以前…
1. 2. 3. 4. 5. 6. 7. 8.
哲学&影评&符号学 分析哲学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传播&新闻 和谐社会历史&胡塞尔& 人口比例郎咸平&华民&林毅夫 价值观&司法公正&国学&正义&人文&存在主义&现象学 海德格尔
甲骨学的七个课题
提要:21世纪的甲骨学,应属于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阶段,应着力探索文字的研究、卜法文例的研究、缀合排谱的研究、礼制的研究、地理的研究、非王卜辞的研究、西周甲骨的研究等七大课题,以期使这门国际性的学科得到更迅速的发展。   1899年,王懿荣首先鉴定了殷墟甲骨,到现在已满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件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海内外学者组织了若干次研究会,已经召开或即将召开。这标志着甲骨学这门国际性的学科,正以迅速发展的势头,准备跨进新世纪。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题为《甲骨学一百年的回顾与前瞻》的小文,试向读者简介本世纪中这一学科形成演进的概况。有友人指出,该文对学科今后应解决哪些问题没有提出多少意见,使我深觉惶愧。今特续作此文,其中不妥之处,仍望大家教正。   50年代,当甲骨学发展了50年的时候,董作宾、胡厚宣、陈梦家等先生曾有论作总结。他们所特别关心的几点,如甲骨资料的搜辑结集,工具书的编纂出版,甲骨分期的论证研究,在其后50年间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为今后甲骨学的继续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1世纪的甲骨学,应该属于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阶段,我觉得,需要着力探索的,可以举出下列七个课题:   第一, 文字的研究:   甲骨的鉴定研究,由文字的辨识考释开始。文字的释读,始终是甲骨研究的中心内容和关键所在。   已发现的甲骨文,究竟有多少不同的字,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这是因为进行统计的各家,在哪些字形是异体别构这一方面,理解互相不同。不过无论如何,把数量推断在之间,是妥当的。在这个字里面,得到释读并为大家所公认的不及一半,所以考释文字仍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没有释读的字,不少是比较希见的人名、地名。尽管有人说,释出一个字,好像发见一颗行星,但这样的字能否考定,究竟关系较小。至于一些甲骨文中的常用字,有没有正确释读,就会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裘锡圭先生近年释出宾组卜辞内的“皿”字,不仅好多文句的难点涣然冰释,还促进了月食记录的顺利推算。有计划地将这一类字选出释读,会对学科前进多所裨益。   释读古文字,一般就是说明该字相当后世的某字,这便要指出其间字形演变的联系,有时也涉及音和义的演变。不能说明这种联系,释读即缺乏可信的基础。以往释读甲骨文字,总是从具体的卜辞里某个字出发,寻找其与后世文字的关系。考虑到商代晚期文字已具备成熟的系统,今后不妨试以后世的文字为起点,追溯其在甲骨文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又作何形体,揣想必能有不少收获。   第二, 卡法、文例的研究:   甲骨本身是古代占卜的遗物,甲骨文除去极少例外,都是占卜过程的记录。因此,如果没有对甲骨占卜产生变化的历史及其操作方法的理解,便不能真正认识甲骨和甲骨文。   用甲骨来占卜的习俗,早在殷墟时期以前即已流行,于商亡以后也仍长期存在,只是在殷墟把占卜记录刻于甲骨上的风气特别兴盛而已。建国初年,陈梦家先生强调各地无字甲骨出土的调查研究,有人不予重视,这种看法近年才得到改变。已经知道,龙山时代若干种文化皆以烧灼胛骨占卜,但其兴起地点和传播过程仍欠清楚,需要进一步探索。   研究甲骨卜法,关系到怎样读甲骨上面的占卡记录即卡辞。三四十年代,有些学者根据传世文献,对照甲骨实物,曾经做过很好的探讨,例如沈启无等的《龟卜通考》,近来这方面工作反而较少。   怎样读眩辞,就是甲骨学者说的“文例”问题。从备取和修治甲骨开始的占卜操作,各个环节如何记录在甲骨上面,一版上的卜辞彼此有什么关系,不同版上的卜辞互相又可能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文例”,对于甲骨研究均非常重要。   第三, 缀合、排谱的研究:   早有学者指出,甲骨大多分裂破碎,“为求文例的研究,及窥见卜辞的完整记载,甲骨缀合实为最急切最基本的工作”。原属同版的甲骨的排比连属,则称为排谱。   我一直认为,最需要也最值得做缀合、排谱这种整理工作的,是1936年小屯村北发现的YH127坑卜甲。这坑卜甲本有“完整之龟版三百余件,惜亦因第二次大战,辗转运输,又复破碎”。50年代以来,有《殷虚文字缀合》、《殷虚文字丙编》等等缀合成果,在《甲骨文合集》里联缀也很多,可是三百余版的原貌尚未恢复。最近著录此坑的《殷虚文字乙编》已有新版及补编,坑层记录亦已发表,彻底整理这坑卜甲的条件业已成熟。   YH127坑卜甲有与《乙编》以外碎片拚合的事例,如胡厚宣先生缀合的“四方风名”腹甲上半部,《殷虚文字缀合》中收录的于省吾先生旧藏腹甲等。唐兰先生旧藏的两版刻兆整龟,很像此坑所出。50年代初,由文化部拨交北京图书馆的一匣甲骨,也有可与YH127坑卜甲(如《乙编》4810)缀合的。这些材料的出现都较晚。此外,YH127卜甲有无与以往著录缀合或同文之例?有无与胛骨同文或系联之例?都是与认识该坑性质有关的重要问题。如能证明该坑确是武丁一段时期卜辞的全部,以之研究当时历史文化的价值即大为增高。   在村中、南系卜辞中,特别值得做缀合、排谱整理的,是近年大家讨论很多的历组卜骨。如所周知,这种内容十分丰富的卜辞多见于《库方》与《金璋》(《英藏》)、《甲编》(三次)、《宁沪》(清华)、《明后》(《明续》)、《怀特》、《京都》等著录,前几年出版的《小屯南地甲骨》所收尤多,其年代集中于武丁晚世到祖庚。只要着手,重要成果不难取得。   第四,礼制的研究:   甲骨文所反映礼制的分析研究,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其实《周礼》设有《大卜》专章,占卜原系古代礼制的组成部分,占卜的内涵也无不属于当时礼制。我国夏商周三代,礼制一脉相承,对于其间沿革的关系,孔子曾作讨论,叹息因为文献不足,“殷礼”已不足征。甲骨的出现,使佚亡无存的殷礼有了大量的材料依据,无怪乎罗振玉收藏甲骨,就自号为“殷礼在斯堂”了。   由礼制角度研究,可以为解读甲骨提供新的启示。近期的殷墟甲骨分期研究,指出当时卜法存在两个系统,卜官亦有左右之别。这使人联想到上述《周礼?大卜》所云“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被认为是夏商周三代卜法,故商代应有两种卜法并存,殷墟也有商末周人卜法的实例,如1950年四盘磨出土的卜骨,1980年清理出的卜甲,足证所谓“三兆之法”并非全属子虚。   商周礼制的同异,自王国维撰《殷周制度论》以来,已成为古代研究中的一大问题。1984年,在安阳召开“全国商史讨论会”,我曾提交论文,以殷越所出二祀其卣铭文,与1948年洛阳所出周初的保尊、卣铭文对比,说明两者均记殷见之礼,彼此类同,可见商周礼制实际是因多于革。这个看法对不对,当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予以证实。   提要:21世纪的甲骨学,应属于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阶段,应着力探索文字的研究、卜法文例的研究、缀合排谱的研究、礼制的研究、地理的研究、非王卜辞的研究、西周甲骨的研究等七大课题,以期使这门国际性的学科得到更迅速的发展。   1899年,王懿荣首先鉴定了殷墟甲骨,到现在已满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件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海内外学者组织了若干次研究会,已经召开或即将召开。这标志着甲骨学这门国际性的学科,正以迅速发展的势头,准备跨进新世纪。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题为《甲骨学一百年的回顾与前瞻》的小文,试向读者简介本世纪中这一学科形成演进的概况。有友人指出,该文对学科今后应解决哪些问题没有提出多少意见,使我深觉惶愧。今特续作此文,其中不妥之处,仍望大家教正。   50年代,当甲骨学发展了50年的时候,董作宾、胡厚宣、陈梦家等先生曾有论作总结。他们所特别关心的几点,如甲骨资料的搜辑结集,工具书的编纂出版,甲骨分期的论证研究,在其后50年间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为今后甲骨学的继续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1世纪的甲骨学,应该属于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阶段,我觉得,需要着力探索的,可以举出下列七个课题:   第一, 文字的研究:   甲骨的鉴定研究,由文字的辨识考释开始。文字的释读,始终是甲骨研究的中心内容和关键所在。   已发现的甲骨文,究竟有多少不同的字,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这是因为进行统计的各家,在哪些字形是异体别构这一方面,理解互相不同。不过无论如何,把数量推断在之间,是妥当的。在这个字里面,得到释读并为大家所公认的不及一半,所以考释文字仍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没有释读的字,不少是比较希见的人名、地名。尽管有人说,释出一个字,好像发见一颗行星,但这样的字能否考定,究竟关系较小。至于一些甲骨文中的常用字,有没有正确释读,就会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裘锡圭先生近年释出宾组卜辞内的“皿”字,不仅好多文句的难点涣然冰释,还促进了月食记录的顺利推算。有计划地将这一类字选出释读,会对学科前进多所裨益。   释读古文字,一般就是说明该字相当后世的某字,这便要指出其间字形演变的联系,有时也涉及音和义的演变。不能说明这种联系,释读即缺乏可信的基础。以往释读甲骨文字,总是从具体的卜辞里某个字出发,寻找其与后世文字的关系。考虑到商代晚期文字已具备成熟的系统,今后不妨试以后世的文字为起点,追溯其在甲骨文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又作何形体,揣想必能有不少收获。   第二, 卡法、文例的研究:   甲骨本身是古代占卜的遗物,甲骨文除去极少例外,都是占卜过程的记录。因此,如果没有对甲骨占卜产生变化的历史及其操作方法的理解,便不能真正认识甲骨和甲骨文。   用甲骨来占卜的习俗,早在殷墟时期以前即已流行,于商亡以后也仍长期存在,只是在殷墟把占卜记录刻于甲骨上的风气特别兴盛而已。建国初年,陈梦家先生强调各地无字甲骨出土的调查研究,有人不予重视,这种看法近年才得到改变。已经知道,龙山时代若干种文化皆以烧灼胛骨占卜,但其兴起地点和传播过程仍欠清楚,需要进一步探索。   研究甲骨卜法,关系到怎样读甲骨上面的占卡记录即卡辞。三四十年代,有些学者根据传世文献,对照甲骨实物,曾经做过很好的探讨,例如沈启无等的《龟卜通考》,近来这方面工作反而较少。   怎样读眩辞,就是甲骨学者说的“文例”问题。从备取和修治甲骨开始的占卜操作,各个环节如何记录在甲骨上面,一版上的卜辞彼此有什么关系,不同版上的卜辞互相又可能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文例”,对于甲骨研究均非常重要。   第三, 缀合、排谱的研究:   早有学者指出,甲骨大多分裂破碎,“为求文例的研究,及窥见卜辞的完整记载,甲骨缀合实为最急切最基本的工作”。原属同版的甲骨的排比连属,则称为排谱。   我一直认为,最需要也最值得做缀合、排谱这种整理工作的,是1936年小屯村北发现的YH127坑卜甲。这坑卜甲本有“完整之龟版三百余件,惜亦因第二次大战,辗转运输,又复破碎”。50年代以来,有《殷虚文字缀合》、《殷虚文字丙编》等等缀合成果,在《甲骨文合集》里联缀也很多,可是三百余版的原貌尚未恢复。最近著录此坑的《殷虚文字乙编》已有新版及补编,坑层记录亦已发表,彻底整理这坑卜甲的条件业已成熟。   YH127坑卜甲有与《乙编》以外碎片拚合的事例,如胡厚宣先生缀合的“四方风名”腹甲上半部,《殷虚文字缀合》中收录的于省吾先生旧藏腹甲等。唐兰先生旧藏的两版刻兆整龟,很像此坑所出。50年代初,由文化部拨交北京图书馆的一匣甲骨,也有可与YH127坑卜甲(如《乙编》4810)缀合的。这些材料的出现都较晚。此外,YH127卜甲有无与以往著录缀合或同文之例?有无与胛骨同文或系联之例?都是与认识该坑性质有关的重要问题。如能证明该坑确是武丁一段时期卜辞的全部,以之研究当时历史文化的价值即大为增高。   在村中、南系卜辞中,特别值得做缀合、排谱整理的,是近年大家讨论很多的历组卜骨。如所周知,这种内容十分丰富的卜辞多见于《库方》与《金璋》(《英藏》)、《甲编》(三次)、《宁沪》(清华)、《明后》(《明续》)、《怀特》、《京都》等著录,前几年出版的《小屯南地甲骨》所收尤多,其年代集中于武丁晚世到祖庚。只要着手,重要成果不难取得。   第四,礼制的研究:   甲骨文所反映礼制的分析研究,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其实《周礼》设有《大卜》专章,占卜原系古代礼制的组成部分,占卜的内涵也无不属于当时礼制。我国夏商周三代,礼制一脉相承,对于其间沿革的关系,孔子曾作讨论,叹息因为文献不足,“殷礼”已不足征。甲骨的出现,使佚亡无存的殷礼有了大量的材料依据,无怪乎罗振玉收藏甲骨,就自号为“殷礼在斯堂”了。   由礼制角度研究,可以为解读甲骨提供新的启示。近期的殷墟甲骨分期研究,指出当时卜法存在两个系统,卜官亦有左右之别。这使人联想到上述《周礼?大卜》所云“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被认为是夏商周三代卜法,故商代应有两种卜法并存,殷墟也有商末周人卜法的实例,如1950年四盘磨出土的卜骨,1980年清理出的卜甲,足证所谓“三兆之法”并非全属子虚。   商周礼制的同异,自王国维撰《殷周制度论》以来,已成为古代研究中的一大问题。1984年,在安阳召开“全国商史讨论会”,我曾提交论文,以殷越所出二祀其卣铭文,与1948年洛阳所出周初的保尊、卣铭文对比,说明两者均记殷见之礼,彼此类同,可见商周礼制实际是因多于革。这个看法对不对,当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予以证实。   第五,地理的研究:   甲骨文含有许多历史地理方面的材料,久为学者注意。早在1915年,《雪堂丛刻》所收王国维《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已为甲骨地理研究开其先河。然而多年以来,有关研究进展不是很大,揆其原因,恐怕主要是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拘束。   由于风行的疑古思潮的影响,以及当时刚在发轫的考古工作范围的限制,早期学者大都以为卜辞所及地理仅处于以河南北部为中心的一相相当小的圈子内。这种成见,已经被近年广泛开展的田野考古工作从根本上打破了。许多事实证明,商文化和直接受商文化影响的遗存,其分布的地域,远远超过以往所能想像。因此,我们探讨卜辞地理,必须将眼界大为拓宽。1939年曾毅公先生有《甲骨文通检》第二册《地名》问世,所收地名已达1027个,这样繁多的地名,也绝非狭小的区域所能容纳。   举一个我谈过的实例,宾组卜辞征伐虎方,涉及的地名有与(在举水)、曾等等;对照周昭王南征虎方时青铜器铭文地名,如 (湖北秭归)、曾(随州)、炎(庸,竹山西南)、(四川东部)、相(湘,湖南湘水流域),知道所说虎方确可能是指崇拜白虎的巴人。   商末黄组卜辞《殷虚书契后编》上10,16记伐“伯”。 “”这一族氏的青铜尊,近年在汉阳纱帽山出土,读者可看《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上》所载图版。这是商朝势力及于长江中游的又一证据。   拙作《走出疑古时代》有一段话,我想在这里重复一遍:“因为商代过于古远,后世地名相同或相似的又多,单纯互相比附,即使找到一串共同地名,终究是有些危险的。另外,甲骨文的地名也会有异地同名的,过去使用的联系方法颇有流弊。要真正确定甲骨文地名地方位,还有赖于寻找考古学的证据。”汉阳纱帽山的青铜尊,正是这样证实了卜辞地名的位置。   第六,非王卜辞的研究:   殷墟甲骨除大多数为王卜辞外,还有一些卜问主体不是王,从而称谓系统不以王为中心的非王卜辞,这是在50年代中提出来的。这个观点曾有学者批评反对,但是从后来一系列发现看,仍是可以采取的。   商代晚期生活在首都殷的,有王,也有王室成员、朝廷官吏,以及其他有身分地位的人物。他们同样会进行占卜,有条件的也会有卜人服务,其某些甲骨可能刻上卜辞,这就是非王卜辞。   非王卜辞卜问主体不是商王本人,并不意味作为其主体的人物与王没有关系。这种关系或许是相当亲密的,比方说是王的后妃、子女或近臣之类,他们所卜甲骨有时会和王的甲骨混杂在一起。YH127坑在宾组王卜辞之外,又有“子组”、“午组”等等几种非王卜辞,就表明了这样的现象。   由于非王卜辞被区别出来较晚,所以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王卜辞方面,没有深入分析非王卜辞的性质和内容。仔细考察互不相同的各种非王卜辞,使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社会的更加侧面。非王眩辞很多地方和常见的王卜辞不一样,甚至文字的写法、辞语的格式都富于变化,足以增进人们对当时文化面貌的认识。   1991年,殷墟花园庄东地H3坑出土的大批甲骨,整版的不少,是非王卜辞的又一新例。简报指出,“此坑甲骨卜辞,和过去发现的‘子组’、‘午组’卜辞及一些字体特殊的早期卜辞,说明了……不但时王,而且王室达官、地位显赫的贵族,都可以独立地进行占卜活动”,这是完全正确的。   花园庄东地H3甲骨尚在整理之中,已有发掘的学者作了很好的介绍和研究。这批卜辞中卜问主体为“子”,同YH127坑“子组”卜辞的“子”不是一人。我认为,这和商朝微子、箕子,周朝刘子、单子等“子”一样,乃是一种尊称。这些卜辞所体现的,乃是王朝大臣的生活状况。   第七,西周甲骨的研究:   1940年,学者何天行根据文献记载,曾推断周人应该有甲骨文。第一片可确定的西周卜骨实物,是1951年在陕西县发现的,没有文字。西周有字甲骨的首次出土,是1954年在山西洪洞坊堆村。此后,在陕西的长安、扶风、岐山,北京的昌平、房山,河北的邢台等若干地点,先后发现有西周甲骨文,于是西周甲骨的研究,构成了甲骨学的新分支。   最重要的一批西周卜甲,出于岐山凤雏一处房屋基址两个灰坑。人们艳称的周原甲骨,主要是指这批卜甲而言。卜甲内有几片早到周文王时,可能系占文王受封西伯之事,其重要可想而知。不过这批材料虽有几套照片、摹本行世,有些因文字过于微小浅细,不够清晰。最近已摄有新的放大照片,并经学者再三观察勘校,不久就可提供大家研究。   西周甲骨和商的甲骨不属一个卜法系统。尽管作为甲骨占卜有不少共通之处,其间区别还是非常显著,因此西周甲骨需要单独探讨,不能简单袭用商代甲骨研究的成说。同时,西周甲骨和有关文献,如《诗》《书》《周礼》等,自然比较接近,在互相参照中,研究又有着特殊便利的条件。例如岐山凤雏卜甲和邢台南小汪卜骨均有“曰”字样,“”字见于《说文》,云“卜问也”,与“贞”字训解相同。此字从不见于殷墟甲骨,是周人甲骨特有的。   今天我们关于西周甲骨的知识还很有限。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这种甲骨出现,那时西周甲骨研究,一定与殷墟甲骨研究在本世纪内的迅速发展一样,得到发扬光大。当前,我们应尽力对已有材料深入研讨,为未来做好准备。   共[1]页
相关推荐:
没有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
电子邮箱:
Copyright &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本人资料一部分是自己原创,一部分来源于网络,若您发现侵犯您个人权利的,请留言联系我,我立马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从先秦文献刘字用法看刘姓起源
下载积分:350
内容提示:从先秦文献刘字用法看刘姓起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8:46:1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从先秦文献刘字用法看刘姓起源
官方公共微信‘刘’字的由何而来?_百度知道
‘刘’字的由何而来?
  刘: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  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外族的改姓  (1)赐姓: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  刘邦  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  (2)西汉初年:匈奴族刘姓。当时,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  (3)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他们先后在今山西、陕西、内蒙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政权,后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  (4)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5)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华北地区,尤其在河南地区的刘姓含有匈奴、鲜卑人的基因;东北地区的刘姓主要掺和了满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刘:  ①古代斧钺类武器,象征皇权和帝国权威。  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书·顾命》。 《孔传》:“刘,钺属。” 孔颖达疏 引 郑玄 曰:“刘,盖今鑱斧。” 《广雅·释器》:“刘,刀也,” 《正字通·刀部》也解释说:“刘,钺属。”  ②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  《尔雅·释木》说:“刘,刘木弋。” 郭璞注解说:“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③通“镏”。  《集韵》:“镏,或作刘。”相当于现代的锅。  ④地名用字。  古代国家和城市用名。  ⑤河流名。  《水经注·洛水》记载:“合水北与刘水合。”  ⑥人名用字。  如:周朝先祖公刘;汉高祖刘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繁体双刀尚武种族
简体文刀文武双全
刘氏号御龙氏驾御神兽与统治家族战斧图腾氏族意刘家孙刚锐铁挥舞巨斧永世界主宰煌煌盛刘氏家族世界历史享尽独二尊荣现我简要列举伟刘氏家族光辉史:
汉族:汉帝(刘邦刘秀)历史强立皇朝
蜀汉(刘备);统治西南与缅甸东部
刘宋王朝(刘裕);南朝强王朝元嘉治
匈奴族:匈奴汉(刘渊);攻灭晋朝第统治黄河流域少数民族
前赵(刘曜);统治西北全盛甲骑四十八万
夏(刘勃勃);统治西北凶悍雄强
漠南匈奴汗(刘余扶罗)统治漠控弦数十万
铁弗匈奴(刘图赫奥仁)占据漠西蒙古弓利马劲
鲜卑族:漠北鲜卑兀古斯汗(刘扎力罗)雄居外蒙其裔柔
鲜卑独孤部汗(刘库仁)统治青山东鲜卑各部势力强劲
乌桓族:易阳乌桓塌顿单于(刘萨虎)占据东北与辽水
沙陀族:汉王朝(刘知远)统治黄河流域与北
北汉王(刘昊)统治山西与河北
燕王(刘守光)统治河北与辽西
吐蕃族(藏族):吐蕃帝(卡隆.穆尼德尔.诺尔德吉)雪山与高原万世
基业建立者切藏缅民族监护;卡隆(TROLOG)与刘
(TREFOG)同铁弗氏卡隆家族咸称刘氏(转自西藏
《王道世系明鉴》)
契丹辽朝:(耶律阿保机)统治北亚强帝耶律氏兼称刘氏
阿拉伯裔:南汉王朝(刘隐)统治今岭南与越南
匈奴汗:(挛题曼单于)史强游牧帝其孙刘氏
突厥—鹘汗:(药格罗.阿斯兰卡尔)匈奴单于裔孙刘氏
千百沧海桑田接帝与汗打马般走我豪贵尊荣刘姓与伟祖先建立帝类历史皇冠永恒至尊
西:随匈奴柔突厥西迁刘氏带近东与欧洲主要土耳
其、塞尔维亚与黑山共保加利亚、芬兰、奥利与匈牙利
与刘氏渊源匈牙利TROKOS、SIZMAS
SIWELLS等姓土耳其OSMANALEKEGUSTTAV等
土耳其姓芬兰UIGURHARKEENNEE姓氏
欧洲著名家族—奥利哈布斯堡家族(HARBERSBURG)
HARBERSZ(哈布斯)匈奴名(须卜—独孤)转义意刘氏
本:原田幕府代(原田雅彦)本15~17世纪实际统治者九州与四
领护;发朝鲜战争图谋入侵;原田家族汉朝
皇室裔(转自《高桥家族族谱》)
马:兰共(刘兰)华裔所建今马西亚;刘兰
自任总统东南亚第共
参考资料:
其他1条回答
中国人们在介绍刘姓时常说:“姓刘,文刀刘。”
刘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代表着华人世界数千万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的刘字。
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字,只是在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地通行的现代简化汉字。而在汉唐以来的中国古代汉语言文字中,刘字的形象,通常都写作“刘”。
古人在向别人介绍刘姓时,也从来都不说“刘,文刀刘”,一般只会说“刘,卯金刀”,或者说“卯金刘”。这便是就中国的繁体汉字而言。
现代简化汉字的“刘”,是从繁体汉字“刘”的草书演变而来。
看到这里,不用我再说,读者也一定能够明白: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意义,不能只看简化汉字,而必须从繁体的“刘”入手。
在中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汉语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遗憾的...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的甲骨文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