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强调中强调非利性

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
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
→ 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
『』『』『』
【】&&&【】&&&&&&【】【】【】&成人之道:儒家伦理文化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成人之道:儒家伦理文化
“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通俗性、普及性的介绍之作,富有经典性、文学性、教育性。 《成人之道(儒家伦理文化)》(作者唐凯麟、陈仁仁)为该系列中的一本,本书是作者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的组织和指导下撰写的。 《成人之道(儒家伦理文化)》包括了儒家与伦理;人格与修养;儒五常与做人等内容。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页&&&&数254页开&&&&本16出版日期日语&&&&种简体中文ISBN3,
在“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态文化、伦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礼乐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笔下娓娓道来。   《成人之道(儒家伦理文化)》(作者唐凯麟、陈仁仁)为该系列中的一本,包括了儒家与伦理;人格与修养;儒五常与做人等内容。唐凯麟 教授、博上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伦理学专业学科带头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国家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婊金评委、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首席专家。著有《伦理学》《从旧道德到新道德》《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研究》《伦理大思路》等著作30多部,任《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50多篇。陈仁仁 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已出版专著和译著各一部。在《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曾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总序   导言   儒家与伦理   一、文化主流   二、伦理之维   三、礼乐教化   心性与德性   一、天人合德:儒家伦理的理论基石   二、心性之思:关于道德的形上学   三、善恶之辨:对于人的本性的探寻   四、进路之争:尊德性与道问学   人格与修养   一、成人与成圣:理想人格的魅力   二、内圣与外王:修齐治平的展开   三、善心与善行:存心养性与积善成德   四、精神与品格: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五、生活与志向:孑L颜乐处   人伦与社会   一、君臣有义   二、父慈子孝   三、夫和妇顺   四、兄友弟恭   五、朋友之道   五常与做人   一、仁者爱人   二、义以正人   三、礼以立人   四、智者知人   五、信以待人   原则与变通   一、忠恕之道   二、义利之辨   三、中庸之德   四、经权之间   传统与现代   一、儒家伦理与民族精神   二、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   三、儒家伦理与现代道德建设   四、儒家伦理的历史命运   后记单纯从“仁”来看,‘其个体身心修养方面的内涵显示的是它的主体性   ,其人与人交往方面的内涵显示的是它的规范性。而这种规范性要通过礼来   实现。仁与礼的关系是孔儒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这对关系正体现了人二为   “仁”与身心为“仁”的结合,体现了道德的规范性与主体性的结合。仁者   之爱发之于外,必须在礼节规范中实现;而礼节规范必须内化为人的内在自   觉即仁,才会使人免于外在的束缚,从而使礼成为人的一种有意义的自由选   择的道德行为。而要达到仁,靠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为仁由己”(《论   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即靠自己的身心   修养,这就是仁的主体性。   没有主体的自我修养就没有仁德的培养,没有人与人的交往就没有仁德   的发用,没有仁的内核的礼就没有意义,没有礼的规范的仁就不会实现。无   论从仁还是从仁和礼的关系来看,都包含着规范性与主体性的结合,两者结   合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中和、和谐,一是个体身心的和谐,一是人际关系的   和谐,最终是要达到社会总体的和谐。   3.实践性与形上性相结合   就道德实践与道德认知相比较,儒家更重视道德实践。“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孝亲“无违”、“智者知人”等等,都是从道德实践的   角度来理解德性的,它需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行,而不是口头上的空谈   。孔子对仁、礼、孝、智等德目并没有作出知识论意义上的界定,而往往是   因不同学生的提问而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正是一种道德实践的立场。因为实   践是应该因人而异的,孑L子的因材施教正是希望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作出指导,使他们在实践中能尽快找到正确的方向。从根本意义上讲,德性   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本质。   那么是不是说儒家就不重道德认知了呢?不是的。只不过儒家的道德认   知与一般的认知不一样。一般的认知是完全对象化的,比如科学认知,要通   过对对象作解剖分析,才能得出有关对象的客观知识,这种知识与人的情感   状态是无关的。而儒家的道德认知,与其说是认知,不如说是体知。所谓体   知,是说通过体验来认知。既然是体验,那么就与道德实践脱不了干系了,   于是道德认知就是道德实践中的认知了。既然是体验,自然就把认知主体融   入对象中去了,因而道德认知也会因人而异,对同一德目的道德认知,自然   也就会有境界层次之别。   儒家道德认知的目的是要寻找道德实践的根据,加强道德实践的力量,   提高道德实践的境界。因而在儒家伦理中,道德认知本身不是目的。这种思   路,把道德认知导向了一种形上性的认知。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思路,   就是这样一种道德认知。认知的结果就是:道德实践的根据在心,然后向内   上升为性,以至于天。这种形上性的道德认知,把道德当作了先天先验的东   西,因而也是先于道德实践的。其本意是要把道德当作每个人内在的先天本   性,从而加强道德实践的力量,使道德成为一种主体自觉的行为。但由于后   世儒家在道德形上性这一方面的片面强调,使得这种道德本性越来越外在化   ,道德不但不是人的自由自觉的道德本性,反而成为一种外在的束缚力量,   成为一种压迫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道德上的虚伪。宋儒“存天理、灭人欲   ”就是道德形上性的极端片面发展的结果,使得孟子那里内在的道德本性被   外化成为天理了,以至于后世倡言心性、性理之儒多被视为空谈家,而与真   正的道德实践越来越远了。所以宋明以降,儒家在心性一派主流之外,同时   也形成了重实行的功利一派与之抗衡。这说明,儒家内部总有一股结合或平   衡道德的实践性与形上性的力量。   儒家崇尚教化,因为教化是使儒家伦理从思想观念形态向社会实践形态   转化的基本途径。任何伦理道德观念,若要形成一种伦理道德文化,就必须   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离不开教化。而教化的具体内容和   方式则会因文化传统的不同而不同。儒家传统来自于上古的礼乐传统,因而   儒家教化具体体现为礼乐教化。   教化作为一种整合社会的力量,也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才行得通。其   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先让老百姓富起来,这一点往往因为儒家文化以伦理道   德为核心以及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而被忽略了。   据《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孔子到了卫国,感慨那里的人多,为   他驾车的弟子冉有就问,人多了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办?孔子说,使他们富裕   起来。冉有又问,富了之后该怎么办?孔子说,教化他们。这就是儒家“富   而后教”的思想观念。先秦儒学大师孟子、荀子无不旗帜鲜明地主张“富而   后教”,无不把富民当作教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孟子曾经跟梁惠王说,如果你首先能使老百姓有得吃,有得住,死了能   办得起丧事,得到祭祀,然后办好各级学校对他们进行教化,比如教他们孝   悌的道理,使他们知道爱亲敬长,那么你这国家治理不好才怪哩。对孟子的   这段议论,可以从教化的角度作如下几点理解:一是教化的前提条件是老百   姓生活安定富足,二是办学乃教化的途径之一,三是教化的主旨是德教,并   且可以具体化为培养孝悌之类的德性,具体的知识与技艺教育在其次,四是   教化的目的是使政治和社会秩序安定和谐,实现王道政治。P18-21本书是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的组织和指导下撰写的。   作者自2008年上半年接受写作任务,断断续续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   这部小书。本书首先由陈仁仁在唐凯麟的指导下初拟目录和写作提纲,然后   与唐凯麟反复讨论,多次修改,并吸取了2008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本丛书作   者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2009年初,将目录和写作提纲确   定下来之后,即由陈仁仁执笔写出初稿,然后与唐凯麟反复讨论修订,三易   其稿,最后于2009年底由唐凯麟统纂定稿。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作者参阅吸收了前辈和时贤的不少研究成果,特在   此深表谢忱!本书的完成,离不开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编辑部编审   彭彦华女士和山东教育出版社臧伟先生等相关人士的敦促和鼓励。他们通读   书稿、精心编纂,为本书付出了大量心血,令本书增色不少,作者深感于怀   ,也谨此表达由衷的敬意和谢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作者主观上虽然力图深入儒家伦理文化的内部,把   握其精神实质,尽可能接近其真实面貌,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具有系统性、   准确性和可读性的关于儒家伦理文化的通俗读物,但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   加上其他种种原因,恐怕这种良好的愿望还只是停留在主观的诉求上。书中   不当和不完善之处一定不少,恳请方家和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作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拨乱   反正到恢复正常再到日渐升温至热潮的过程,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其中应运而   生,起到了组织、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到了最近几年,似乎出现了一热一冷   的局面:关于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日趋繁荣,硕果累累,而大   众化的普及工作却没有跟上,不少人对孔子、儒学有隔膜,对儒家文化说不   出一个子丑寅卯来。有鉴于此,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坚持继续推动学术研究的   同时,下决心抓一抓普及工作,除了借助电视、动漫、网络、讲座、《论语   》普及工程、经典诵读工程等多种形式宣传孔子、普及儒学以外,还专门组   织编写了这套“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目的在于向国内外读者介绍儒家   文化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弘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建设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儒家文化是以儒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   。儒学与儒家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儒学主要是指儒家的思想、理论、   学说,儒家文化则是儒学走向社会,化成天下、移风易俗而形成的包括制度   、礼俗、观念等等在内的社会文化。儒学是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儒家文化   是儒学的浩瀚长流。儒学通常为知识分子所掌握,儒家文化则为全体社会成   员所接受。儒家文化比儒学拥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广阔的覆盖面和更广大的   人群。儒家文化在汉代逐步形成,两千多年来,一方面,儒家文化昂扬直上   ,远播海外,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南半岛在内的   巨大的儒家文化圈;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又以其居于轴心的地位,宽容、平   和、理性地对待其他形态的文化和异质的外来文化,博采众长,融会创新,   不但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气象,塑造了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崇教重文、守礼义、知廉耻的国民性格,培育了自强不   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不了解儒家文化及其价值,就谈不上了解中国本   土文化及其价值。由不了解而不珍惜,“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   ”,是近百年来一再发生的文化虚无主义偏向。今天,我们倡导儒家文化的   研究与普及,固然是为了拓展新的学术与文化领域,更重要的是为了摸清我   们的文化“家底”,认识“自家无尽藏”的价值,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广泛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综合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编撰“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播有关儒家文化   知识,让读者对儒家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了解儒家文化的优点和特点以   及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为此,我们着眼于儒家文化几个大的方面拟   出选题。“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关于儒家文化的普及性系列作品,要   求作者是专家、大家:专家搞普及,大家写小书。我们通过向社会招标、专   家推荐等形式在全国选出了9位作者,完成了9个选题: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   教育(郭齐家著)、儒家法文化(俞荣根著)、儒家生态文化(乔清举著)、儒家   伦理文化(唐凯麟、陈仁仁著)、儒家孝悌文化(舒大刚著)、儒家政治文化(   林存光、侯长安著)、儒家礼乐文化(丁鼎、郭善兵著)、儒商文化(戢斗勇著   )、儒家文化与世界(施忠连著),这些著作都凝聚着作者在探索普及儒家文   化方面花费的心思和功夫及其奉献精神。   编委会明确要求,“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通   俗性、普及性的介绍之作,富有经典性、文学性、教育性。首先,作者对儒   家文化有精深的研究,能够深人浅出地予以表达,对某一专业作全面系统、   客观忠实的说明和介绍,重点写那些仍有现代价值的、有助于人们认识儒家   文化的内容。其次,在素材选择、主题提炼以及运笔形式、行文风格上,都   要融入现代意识,力求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再次,要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   果,化用自己的文字予以表述,使用大众语言,舍去一些艰深聱牙的言辞,   不使用学术语言,多使用叙述性、描述性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活泼流畅,   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其实,要写好一本大众普及读物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普及读物不仅要求   文字浅显,可读性强,而且要求有学术含量,要体现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彰显了作者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年朱光潜先生以“给青年的第   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出版了美学佳作《谈美》。朱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   和明白晓畅的语言,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   开,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引人人胜,从而净化了读   者的心灵,“引读者由艺术走人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   。该书先后重印三十多次,成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大家学者的风   范告诉我们,一方面,大众读本不能写成艰深的学术著作,因为曲高和寡自   然应者寥寥,普及变成空谈;另一方面,大众读本又不能没有学术含量,因   为没有学术含量就失去了普及的意义。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仅能为国内外   热爱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种对儒家文化的生动的、通俗   的介绍,而且能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种对儒家文化的有深度的认识,使读者   在获得儒家文化的具体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感受   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在“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态文化   、伦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礼乐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   笔下娓娓道来。我们力求把对孔子及儒家的研究转向当下日常生活,从生活   中体认儒家之道,使孔子思想飞人寻常百姓家;把儒家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   发掘出来,提炼出来,把它讲清楚,注意发掘中国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理   念,变成每个中国人的自觉,还要把它变成世界性的东西。一本好的文化普   及读物,应该在完成这个使命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 韩喜凯   日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查看: 1704|回复: 3
帖子阅读权限150积分7006精华1威望2771 铜钱41524 金币2249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45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07:45签到天数: 246 天[LV.8]以坛为家I
韩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道德建设方面都极为重视东方传统的儒家伦理教育,并且取得了显着成效。
&&一、韩国和新加坡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相同之处
&&首先,两国都相当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
&&在韩国,儒学自一千多年前传人之后,便成为维系韩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自立自强的崭新民族精神气质的力量。韩国人把这种体现韩民族精神的儒学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学校德育的主体框架,通过德育,使儒学反作用于韩国文化建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强烈民族意识的韩国人。汉城大学教授金学圭说:“自古以来,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受孔教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社会伦理方面之影响,一直到现在特别显着。韩国人当中,信基督教、佛教等异端宗教的人颇多,可是韩国社会里面通行的伦理道德,基本上皆遵用孔教伦理。换句话说,现在韩国人的生活习惯与对人关系等等,无论其宗教如何,大都是来自儒教的。所以从现代的社会生活的情形来看,世界上儒教的伦理保存得最多的国家,敢说是韩国。”
&&新加坡政府认为,儒家的许多伦理观念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并赋予了它新的内涵。1982年2月,新加坡政府宣布在中学施行儒家伦理课程,作为中三中四学生的选修宗教课程之一。1985年《儒家伦理》教材正式出版,开始在全国各地通用。除了《儒家伦理》课教材,新加坡还出版了一大批道德文明教育的通俗读物,如《道德教育文选》丛书,其中收入了中国古代“劝学”、“孔融让梨”、“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道德故事,并配有英文;1990年还出版了一部英译《三字经》,该书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人了《儿童道德丛书》。可以说,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早把儒家伦理撰写成课本,在学校作为德育科目来教学,并取得了显着成效的国家之一。
&&其次,两国注重推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目的基本一致
&&在韩国,随着西方技术和文化的大量涌人,其道德传统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而生。诸如道德沉沦、拜金主义、青少年犯罪率上升以及厌学、酗酒、吸毒、使用暴力的学生比重日益增大等。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政府意识到强调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为防止西方价值观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过度冲击和侵蚀,以维护传统美德习俗,学校把学习传统的习俗和儒家伦理美德作为重要的内容,对学校《道德》课程进行改革。
&&新加坡1965年建国后专心致力于现代化建设,西方颓废的价值观念也大量涌人,原有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岌岌可危,西方的社会问题如吸毒、色情、暴力等在新加坡日益突出,个人主义、趋炎附势和享乐主义等思潮泛滥,使公民的道德水平下降。新加坡政府决定“不惜以任何代价抵御西方歪风的侵袭”,并为此在70年代末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国“文化再生运动”,极力倡导东方的文化价值观,尤其是儒家的精神遗产。冈新加坡政府在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积极弘 扬东方的传统价值观。
&&再次,在教育内容上,两国都结合了本国的历史和国情,并赋予儒家伦理以现代意义。
&&儒家思想在韩国深入人心,但儒家伦理进入韩国文化,并作用于学校德育,不是直接的、原本的,而是接受了韩国文化的改进和受到学校德育的相应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儒家伦理的某些部分被删去、被改写,或在中国被强调的东西而在韩国不被重视;另一方面,儒家伦理的某些东西已根据韩国实际被重新阐释。儒学伦理在韩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新加坡儒学在内涵上剔除了传统儒学中带有强烈封建性色彩的政治学说,而强调其中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容,并根据新加坡这个工业化城市国家和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国情加以改造和发展,赋予其符合现代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其道德建设的需要。新加坡的《儒家伦理》教材,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特色,它所贯彻的基本精神是“把适合我国社会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念灌输给年轻的学生”。
&&最后,在教育途径上,两国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道德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韩国德育最突出的功能是保持和传递儒学思想。首先,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中就开始灌输有关儒学的观念。其次,从初中“国民伦理”科开始就系统讲授儒家伦理,“君为臣之纲、父为子之纲、夫为妻之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强调忠孝等伦理和互相团结的精神。再次,强调儒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使韩国人在社会活动中实践儒家伦理,把儒学融人民族的潜意识之中,变成民族集体性格和无穷的精神力量;把儒家义理精神应用于民族主义上,把伦理道德视为治世之宝典,把君臣父子观念作为修身养性之德铭,引导学生重视道德修身与重视国家民族兴衰联系起来,力图把忠孝观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培养精忠报国的有文化的韩国人。
&&新加坡纳入教学计划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特征进行总体设计,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巧妙安排,课程的标准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由个人扩展到社会国家,并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采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方法和教材。在教材上,小学的《好公民》、中学的《儒家伦理》、大学的《东亚哲学》,构成了介绍东方道德教育序列,并规定华人必修《儒家伦理》课。在教学方法,小学1~3年级以连环画为主;4―6年级以生活实例为主;在中学,四年级则开设《儒家伦理》这门选修课程,完善和深化从小学到中学的道德教育。在道德实践上,为了使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新加坡很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动手打扫卫生,中学生要负责清洗学校的厕所,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开展的“忠诚周”、“礼貌周”、“孝顺周”、“国民意识周”等特别周活动,旨在从小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习惯。
&&二、新加坡和韩国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不同之处
&&第一,在内容上,侧重点有所不同
&&韩国的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重点,则是“八德”中的“三德”:忠、孝、礼。“忠”就是要效忠大韩民国。“孝”指亲情之爱。韩国学者与学校仍然教育国民认识父母对子女的亲爱、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这种双向的责任与义务,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在家尽孝,于国才能尽忠,突出“孝道”在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础性及其时空超越性。“礼”是人际文明的规范,注重礼节是自古以来韩国人不变的民族形象。
&&传统儒学中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是新加坡推广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但新加坡政府结合具体国情,赋予其新的内涵:所谓“忠”,不仅包括爱国,爱校,以校为荣,还包括敬业乐业;“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不仅包括爱人,还包括爱己(自尊)、爱物;“礼”和“义”,不仅包括尊敬别人、尊敬老师、尊敬长辈,还包括守法;“廉”就是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众人服务的思想,要有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
&&第二,两国的伦理道德教育在具体途径上有所不同
&&韩国在日常生活当中实行潜移默化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韩国的学生每时每地都无不接受儒教的熏染,其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拟的。这可以从相似的民间节日以及习俗风情中深刻地感受到。韩国多用阴历,其传统节日如正月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观灯节、五月端阳节、七夕节、中秋节等都同中国节日相同,其婚嫁生丧等习俗与中国也很相似,如丧葬仪式小的祭祀亡灵,按亲疏关系守孝,其间不得成婚等。这些习俗中始终贯穿着浓厚的儒家伦理,体现出上下尊卑和家族共同体的文化及民族精神。青少年从小就在这种文化中成长,因此也必然感受到这些习俗中儒教伦理所散发的道德作用。
&&而新加坡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其思想政洽教育一方面有亲切感人的理念和口号号召大家,另一方面政府则通过法治和社会引导的方式,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例如,在提倡“孝道”的同时,政府通过立法保证子女照顾和供养年迈的父母,并在住房及税收政策方面对与老人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实行优惠,而对不与父母同住的家庭实行相应的经济惩罚,通过舆论曝光遗弃父母的不道德行为,使传统道德和风俗法律化和制度化。
&&三、新加坡和韩国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对新加坡和韩国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吸收儒家伦理的精华,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不断充实完善德育的内容
&&与新加坡和韩国一样,我国同样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新加坡和韩国批判地弘扬儒家文化,很好地解决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更应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这其中既有封建性的糟粕,又有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的精华。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所说,儒家思想是两种哲学,即政治儒学和人生伦理。政治儒学是为古代君王制度的合理化作辩护的,人生伦理规范了个人的日常言行举止。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其加以区分,去除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封建性糟粕,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第二,赋予“忠”以时代意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新加坡和韩国两国虽然在内容上都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历史对儒家伦理“八德”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两国的明显共同之处就是强调“忠”——爱国。
&&新加坡是多种族国家,它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强调国家和社会利益,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民族自豪感,鼓舞了各民族人民为新加坡的文明进步而团结奋斗,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感召力。韩国则属单一民族,因而把国家看成是一个大家族,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强调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使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有力地支持了学校德育中的儒教阐释讲解。本文由印象社区专题提供
&&&&&&&&&&&&&&&&&&&&&&&&&&&&&&&&&&&&&&&&&&&&&&&&&&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印象社区!
帖子永久地址:<input type="text" onclick="this.select();setCopy('韩国与新加坡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儒家文化\n/thread--1.html', '帖子地址已经复制到剪贴板您可以用快捷键 Ctrl + V 粘贴到 QQ、MSN 里。');" value="/thread--1.html" size="40" class="px" style="vertical-align:" />&<button type="submit" class="pn" onclick="setCopy('韩国与新加坡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儒家文化\n/thread--1.html', '帖子地址已经复制到剪贴板您可以用快捷键 Ctrl + V 粘贴到 QQ、MSN 里。')">推荐给好友
帖子阅读权限150积分7006精华1威望2771 铜钱41524 金币2249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45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07:45签到天数: 246 天[LV.8]以坛为家I
我国在加快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要一如既往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从小树立国家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三,遵循教育规律,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培养他们的道德能力
&&首先,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计划和纲要。在此过程中,要提高教师对培养道德认知力的认识,使其懂得教育的技能技巧,从而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推理程序。其次,应以尊重学生个性为主,激发其主体性,使其自觉提升道德境界。再次,应重视社会实践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
&&第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所谓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刊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州:教育则指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手段,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前者是一种直接的、注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后者则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要学习新加坡通过法律和制度强化道德规范及系统组织学生学习儒家伦理的显性教育方法,也要学习韩国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的隐性教育方法。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决然隔断同别国的联系,都需要吸取别国的经验作为鉴戒。就我国而言,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尖阶段,尤其需要我们以开阔的胸襟重新审视东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并从中找到可攻玉的他山之石。新加坡,这个东方文化哺育下的现代化国家,尽管国情、制度与中国不同,但相同的文化根基,使两国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其现代化历程中科学继承儒家文化的成功经验,对今天我国现代化建设也不失其参考价值。
&&寻找现代化精神动力:初悟传统文化价值
&&新加坡是典型的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其地小人少,资源贫乏,甚至连用水都要靠马来西亚供应。1965,新加坡作为独立的国家存在,它的生存能力都受到怀疑。国际机遇为新加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战后50年代到70年代初,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战时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其部分传统产业向外移。新加坡抓住这次重大的国际产业调整机遇,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管理经验。生存的困境使新加坡领导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现代化模式。正如李耀所说,最早就是想发展经济,认为经济发展上去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但是,技术发展本身带来的直接变化与使用了技术带来的文化上的变化是两回事。早发型现代化建立在个人主义、市场竞争、放任主义的西方资本主义精神之上。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政治文化和价值体系与这些精神格格不入。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东西方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必然导致文化上的混乱、自私观念的膨胀、家庭的破坏、社会的动荡。长此以往必将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现实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深思虑。正如吴庆瑞副总理所意识到的“不能把西方的东西拿来翻版,要有我自己的价值观念。”①由此新加坡得出了一个深刻的结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的目的,并非放弃自身的独立地位及其传统,去吸收另一个传统的一切或者被该传统彻底吸收过去,而是“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必须继承和保持东方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以抵消西方文化中的腐朽部分”。②历史的教训使新加坡经历了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批判之后,逐渐领悟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对现代化模式作了初步探讨。一方面要向西方学习,使自己迅速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又要保持传统之精华,使自己不迷失方向。
&&审视国情:科学定位儒家文化的角色
&&西方学者曾认定,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个人主义是现代化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手段,无东西之别;新加坡奉行的民主政治与西方却不尽相同(从西方国家攻击新加坡奉行权威主义、压制民主的反证中得到说明);新加坡奉行“社会第一、个人第二”的共同价值观。新加坡这种独特的现代化模式是由其特殊国情决定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第一、特殊国情要求集权主义的政府。东方文化的中央集权制传统和政府的效忠意识,使新加坡人接受和支持一个拥有必要集权的政府,这是新加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新加坡是个多民族、多语言文化和宗教派别之国。在建国之初,党争、工潮、学潮、民族冲突和国际纠纷等纠缠在一起,使社会动荡不安。在矛盾纷争和民心不稳的局势下建设这个立足未稳的新国家,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政府来统一国民的思想,划一人民的步调,莫说将国家建成“小龙””,连生存都成问题。在此背景下,李光耀不仅在政治上采取高度集权的措施,而且在经济上加强行政的直接干预。如此专制的集权遭到西方国家的非议。然而,新加坡人民在生存的危机压力下理解、接受和支持了这个集权的政权,从而使新加坡能够在李光耀政权的领导下取得辉煌的业绩。
&&第二、特殊国情决定必须弘扬“国家社会为先,家庭为本”的共同价值观。东方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理论,对加强人民凝聚力、缓和社会矛盾、善化人民关系起了重要作用。新加坡是个移民国家,其国民都是来自中国、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后代,有各自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建国之初,他们都没有视新加坡为自己的祖国,没有新加坡人的意识。当一国遇到困难和灾难时,如果没有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克服困难的斗争,这个国家就会毁灭。所以必须造成一种观念,使国民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热爱国家、保护国家、建设国家。东方文化中强调国家高于社会、社会高于家庭和个人的观念,对培养新加坡人的国民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促进了政府协调国家与社会、家庭与个人的关系。
&&第三、儒家文化崇尚的勤俭节约、坚韧拼搏的精神,是新加坡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奠基。新加坡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因此它无法走西方国家依靠掠夺殖民地的民指民膏聚财兴富的道路。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力更生,为现代化创造财富、积累资金。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造就了占新加坡人77.2%的华人勤俭持家、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他们在各行业中的突出贡献,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
&&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东方式的现代化模式。新加坡现代化模式的成功引起了世人对儒家思想的关注,力图评定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进程的位置。有的甚至认为“儒家思想造就了东亚现代化奇迹”。
&&事实上,新加坡属于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其现代化初期,是大胆引进西方的商品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民主政治、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成果启动现代化,为新加坡的经济繁荣奠定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批判地审视、检验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文化,进而根据实践需要继承、改造、转化,建立具有东方特色的现代化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就此而言,儒家文化并不是现代化的直接动因,而是现代化启动后,促进其成功的精神动力。
&&发挥特色:儒家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启示
&&现代化启动之后,新加坡作出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以道德为立国之本的决策。实践证明,儒家文化是新加坡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但其作用的发挥经历了逐步现代化的过程。表现为:
&&第一,儒家文化的封建色彩逐渐淡化。新加坡的儒家文化是伴随着华族移民而形成的。移居新加坡的华人大都是贫苦的农民。他们的等级观念、门第意识、宗教思想远不如国内巨宗高门强烈。求生存的欲望迫使他们抛弃“穷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儒家文化中的奋发图强、吃苦耐劳、坚韧拼搏的优秀品质则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新加坡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无疑,儒家文化的糟粕赖以生存的封建性根基被动摇了,糟粕逐步被剔除,而其精华却内化为华人的优秀品质,通过教育和示范,世代相传,并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吸纳时代的精华。
&&第二,儒家思想本土化。任何外来文化在他国被接受,都必须经过本土文化的“过渡”。新加坡根据现代化的需要,对各种文化作了比较、鉴别、分析和综合,最后决定从东方文化中作出取舍,奉行保持传统文化精华,“并使之新加坡化”。如新加坡经过艰难探索后倡导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些内容充分考虑到新加坡种族多元、宗教多元的国情,主张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相互容忍;主张把国家和社会利益放在个人之上,同时也强调照顾和尊重个人;主张遇到困难时,求同存异,协商解决。从内容上看,它既是东方文化优良传统的体现,又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在努力倡导下,新加坡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不论种族、宗教、语言是否相同,都对这种价值观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第三,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杜维明先生在《为儒学发展不懈陈辞》中指出,儒家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突破“三纲五常”,突破“吃人”的礼教,把自由、平等、公义、法治、人权等价值吸收进来。它要进一步发展,一定要使西方现代化最核心的价值在儒爱社会的土地上生根、结果。李光耀也多次强调“东方和西方的精华,必须有利地融会在新加坡人身上,儒家的伦理观念,马来人的传统,印度人的精神气质,必须同西方追根问题的科学调查方法和客观寻求真理的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新加坡正是在保持包含儒家思想因子于其中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吸收了西方文明的进步因素,力图建立独立、民主、敬业乐群、仁爱礼让、廉洁奉公、刻苦勤劳、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新加坡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西方文化精髓的融汇。
&&第四,儒家思想的社会生活化。“保留东方特色,能助我们度过难关……我们需要东方价值观”。③如何保持东方价值观呢?李光耀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视为儒爱思想的核心,并赋予新的内涵,外化为新加坡人具体的行为准则。“忠”就是忠于国家,要有国家意识;“孝”即孝顺长辈,尊老敬贤;“仁爱”就是要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关心他人;“礼义”就是礼貌信义;“廉耻”是指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
帖子阅读权限150积分7006精华1威望2771 铜钱41524 金币2249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45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07:45签到天数: 246 天[LV.8]以坛为家I
为了使新加坡能够真正贯彻具有新内涵的“八字精神”,李光耀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为了宣扬“仁爱”精神,新加坡设有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多种组织,以求邻里和谐。此外,政府还可以以法制规范,促使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践行。如立法规定子女必须照顾、赡养老人;购房子靠近父母住所的,可以优先照顾等。日的《联合早报》社论指出:“我们都可以感到,加强东方人的家庭伦理关系,灌输亚洲人所共有的传统价值观,已经逐渐成为新加坡人的共识。这是新加坡独立以来,物质建设以外的另一重大成就。我们必须在这方面继续坚持和努力下去。”
&&新加坡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思想,创造了现代化模式,粉碎了韦伯关于“东方世界注定不得现代化”的神话。雄辩地证明了只要具有普遍性的,跨时代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儒家思想的精华与人类一切进步的科学文化结合,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在一定条件下,同样可以实现现代化。
&&但是,面对东亚现代化的奇迹,我们亦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新加坡的成功,盲目地肯定儒家文化的功能。新加坡的现代化历程表明,只有在现代化成功启动之后,经历了批判、改造、转化的儒家思想才能最终成为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中国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它已成为一个超稳定的系统,其精神深深入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当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启动阶段,对民主政治、科学技术的需要更为迫切,儒家思想有悖于现代化的方面就更显突出。因此如何打破这个传统,从中剥离出优秀的思想精华,并外化为人们具体的行为准则的任务更为艰苦。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这就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对儒家文化进行全面反思和审视,批判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使之与现今国情相结合,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上一条:儒家经学的历史作用
&&下一条:儒商伦理形态——儒家文化传统下的现代商业伦理建设
&&该信息发表于:日&&浏览次数:57次
帖子阅读权限10积分3精华0威望3 铜钱10160 金币5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
, 积分 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7 积分
升级&&1.5%当前用户组为 无名的过客当前积分为 3, 升到下一级还需要 197 点。TA的每日心情慵懒 18:11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入座细品,问好~~
舞会最活跃独舞奖
茶园舞会专用勋章
TEL: 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功利主义伦理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