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太昊陵人祖庙会是世界华人寻根拜族该病句

太昊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归宿地在商丘”
url:/sqrb/html//content_285008.htm,id:0
“中华民族可考的第一祖先是燧人氏,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归宿地在商丘,”王大有语气平和而坚定,“这是有历史根据的!如果商丘能够放眼世界,打造这一品牌,将对商丘的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清瘦矍铄,中式对襟衫,稀疏而长的白发蓬松于脑后,当他抬眼看你的那一瞬,仿佛有清亮的光束直射过来。今年5月初,72岁的文化人类学者、历史学家王大有来商丘拜祭燧人氏。当天深夜,记者采访了他。作为著作等身的三皇五帝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专家,他以其独特的学术体系和科学研究的严密性、可操作复验性,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尤其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以及万年中华民族史的断代研究方面,皆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中华民族的第一祖先是燧人氏“风是有16种写法的,你知道几种?”王大有问。“知道4种,其它的不会写,很可能也没见过。”记者老老实实地说。“伏羲姓风,这是华夏民族的第一个姓。伏羲是燧人氏的后代,现在,周口淮阳的太昊陵就是祭奠伏羲的。我们称伏羲为人祖,那么人祖的先人应该怎么称呼?那应该称为中华民族的第一祖先。”王大有对《史记·五帝本纪》的“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的“父子相继”积年发生质疑,其依据对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的研究,逐渐形成了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文化摇篮的认识,并着手著述《龙凤艺术初探》,论证这一认识。1977年夏天,我国著名文字学家唐兰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文中提到,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它是从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建立的奴隶制国家,至少已经有了两千来年。文章经过论证,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历史应该从黄帝开始,中国有六千年左右的文明史。唐兰的文章在当时还非常保守的中国史学界、考古界引起了巨大冲击波。从唐兰开始,中国史学界在四千年与六千年之间打一个折扣,称中华文明五千年。唐兰的文章,确定了中国上古史的几个关键点,这对王大有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并坚定了王大有对上古史进行研究的信念。他坚持证论中华文明史至少七八千年。随后,王大有以中国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序列谱系、碳十四年代谱系、区系类型谱系定三皇五帝的年代;以美术考古、图腾徽铭文化定三皇五帝的族属;以文献史籍、古歌、古史传说记载定族谱;以天文星象历法名称、历史地理名称定族属年代和分野;以古文字学、服饰、宗祠神庙、祭祀神主灵台,定徽铭,以此划分三皇五帝时代分期与年代框架。经过上述努力,自年,王大有逐步理清了三皇五帝时代的历史序列大系:燧人氏时代(公元前1.5万年—7724年)、伏羲氏时代(公元前年)、炎帝·神农·蚩尤时代(公元前年)、黄帝时代(公元前年)、少昊颛顼时代(公元前年)、帝喾帝挚帝尧舜禹时代(公元前年)。禹去世,夏启守孝三年,于公元前2070年即帝位,为夏朝开始。故公元前2070年为夏元年。燧人、伏羲、炎帝、神农、蚩尤时代为中华上古文明的天皇、人皇、地皇“三皇时代”,自黄帝起进入中华上古文明的五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时代。王大有的考证,不仅追寻到了中华上古文明的源头,还理清了三皇五帝各氏族的统治年代及其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确立了燧人氏——中华民族的第一祖先的历史地位。这对于提升商丘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和战略价值。玛雅人和印第安人都是燧人氏后裔作为学术研究,有争议很正常。譬如,王大有对燧人氏后裔的研究成果,目前有些结论还是一家之言,官方也没有定论,但实在说,学术研究,结论一般是动态的,今天确立一个观点,说不了后天又被推翻了,今天不认可的,说不定今后会被官方确认,所以说,争议是发展中存在的争议,一个新的研究成果的形成,有争议也在所难免。据王大有研究,燧人氏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古羌戎族群,距今约五万到一万年间。后因雪线下移渐向黄土高原移动,其后裔扩散到了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在《三皇五帝时代》一书中,王大有认定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第一始祖就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在书中,王大有展示了大量上古时代反映燧人氏族本身及其文明成就的图腾、族徽、古文字、古文和器物,还有在北美洲发现的印第安人供奉的燧人氏兹合雄氏圣像等诸多实物。从而惊人地证实了燧人氏的真实存在和其取得的文明成就的可靠性,同时也证实了印第安人来自亚洲,是燧人氏后裔,与我们华人系同种。经过同样方式的研究,王大有还认定,玛雅人、爱斯基摩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毛利人都是华族后裔,燧人氏、兹合雄氏、伏羲氏、炎帝、夸父、蚩尤、少昊、共公等都是他们的共同祖先。王大有认为,华人向美洲迁徙前后有约上万年的历史,在陆路流落于东北亚和阿拉斯加一带的形成了爱斯基摩人;在水路流落于太平洋一些岛屿上的,形成了毛利人;到达了美洲的形成了印第安人、玛雅人、阿兹特克人以及印加人。实际上在五、六千年以前,华人已经建立了一个环太平洋的文化圈。 1
[责任编辑:yfs001]
若发现bug或建议,欢迎当前位置:&&地方文化与文学
发布人:曾振华
&&发布时间:
&& 浏览次数:
摘要:河南淮阳伏羲陵香火历来旺盛,是&人祖&伏羲氏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因为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庙会期间更是不同于平常,人们在每年二月二至三月三期间来伏羲陵求神拜祖、祈求伏羲神灵的庇护保佑、祈福儿女子孙兴旺。伏羲陵的祭祀活动,无论是在规模、参与度上都堪称中原之首。
关键词:民间信仰 祭祀 人祖爷 传说 庙会习俗
Abstract: Henan huaiyang too HaoLing temple.for exuberant, is &people has arrived and fuxi fathers& where's slept, because taeho bokhi's ranking of the memorial rituals, the tomb is known as number one indeed ling. Different from common during the temple fair is, people in February to march each year during HaoLing asked god worship fathers too, ask the asylum bless, fuxi deity children children praying flourish. Mt HaoLing of ritual activities, whether in scale, the participation of is a central plains.
key words: Folk beliefs sacrificial temple ye legend who fathers custom
一、淮阳伏羲陵概况
伏羲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原占地面积875亩,伏羲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一座气势磅礴、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经有了陵,汉代以前就有祠。后来人们按照帝王陵墓的修建规则重新修整了陵墓。并在陵前面修建了庙宇殿堂,称作为伏羲女娲庙。又称为&人祖庙&。据史书记载,历朝统治者及普通百姓都十分重视对人祖庙的祭祀活动,并不断地进行维修扩建,特别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年大为修葺,扩大规模,分为外城,内城,及紫禁城三道皇城,规模宏大,金碧辉煌。
伏羲陵的陵园占地500余亩,分内外两城。沿中轴线由内向北依次是午朝门、玉带桥(共三座。横跨玉带河)、道义门、先天门、太极门(上悬匾额&太昊伏羲之陵&),门内钟鼓两楼对峙,向后是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而后是寝殿和伏羲陵墓.最后是蓍草园。内外城中间东侧是岳王观、真武观、太清殿;西侧是女娲观、玉泉观、三仙观。统天殿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居正中,红墙黄瓦,巨柱高擎。殿内伏羲塑像,手托八卦,蓬发跣足,兽皮树叶,气宇轩昂,高一丈五尺。两旁配祀神农、黄帝、少昊、颛顼。伏羲墓封土上圆下方,高20余米,周长150余米。封土之上白檀苍柏挺拔俊秀,枝繁叶茂,素有&羲陵岳峙&之称。陵前竖一巨碑,大书&太昊伏羲之墓&。[1] 整个陵园错落有致,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和葱葱郁郁的劲松古柏杂相掩映,情趣盎然。
二、淮阳伏羲陵的祭祀典礼
太昊伏羲在当地又被称为人祖、人祖爷,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是一年一度的太昊陵庙会,又叫&二月会&、&朝祖会&。相传始于春秋时期,是祭典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盛大庙会,同时也是一项重大的民间传统祭拜活动。[2]太昊伏羲祭典是太昊陵庙会上最重要的部分,举行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据说这天是人祖的生日,所以原本就热闹非凡的庙会显得异与往日的隆重,来自祖国各地的信徒都会携祭品远道而来,寻根渴祖,烧香祈福,并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太昊陵庙会周期长,范围广,参与人数众多,其规模和影响在中原地区首屈一指,平均日客流量达到了30万人次。据有关统计数据,2008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往陵庙祭拜敬香的游客、信众达825601人,创下单日参与庙会人数之最,这在全国范围都是非常罕见的。而2009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太昊陵景区客流量达到52万余人,创历史新高。[3]
  据典籍记载,早在秦汉时代,太昊即有奉祀。一般而言,太昊陵祭祀品级分御祭、官祭和民祭。规格有太牢、少牢及其他多种多样的民间祭祀形式,太牢就是用牛、羊、猪三牲来祭祀,少牢少一牲,只有猪和羊。到隋唐五代,均以&三皇之首&祭祀。有宋以降,祭祀日渐隆盛。春秋之时,淮阳已有了太昊伏羲的陵墓,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孔子自魏适陈,陈侯起陵阳之台迎孔子&。宋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亲自颁修陵奉祀诏:&每年春秋,以太牢祭祀&。乾德四年(966年),太祖再次颁诏:&置守灵五户,蠲(免除)其他役,春秋祀以少牢&。开宝四年(971年),增守陵户二,以时荐祭,以朱襄、昊英配,牲用羊、豕。靖康以后,战事频繁,天下动乱,暂时中断了祀奉。
在金代,京城不设三皇庙,河南陈州太昊陵仍是全国太昊伏羲专祀地。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初,成宗诏命全国各地通祀&三皇&。《元史&祭祀志》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昊伏羲氏以句芒氏之神配&&有司岁春秋二季行事,而以医师主之。&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用太牢祭祀,礼乐仿孔庙。[4]
朱元璋登基后,于洪武四年(1371年)驾幸陈地,御制祝文,遣会馆副使路贤致祭。朱元璋在百忙之中并没忘太昊陵,在他亲自祭祀后的洪武八年派官巡视陵寝,还于洪武十三年派陈州知州张密致祭。明永乐元年,成祖朱棣登基后,即派大臣前往致祭。[5]
到清代,清袭明制,以太昊伏羲氏居&三皇&之首祭祀。祭祀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有八位皇帝先后派官员到陈地致祭太昊陵。[6]其中,雍正三次、乾隆十次、嘉庆五次、道光五次、咸丰两次、同治一次、光绪六次、宣统一次,史册均有致祭与祭文的记载,官阶为大理寺卿、内阁学士、太常寺卿、吏部侍郎、礼部侍郎等。
新中国成立后,对伏羲的祭祀活动被取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破&四旧&中,太昊陵庙会也被废除。直到1993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淮阳县人民政府举办了&首届中国龙都朝祖会&,在统天殿前,以太牢之礼对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进行了隆重的祭祀。此后祭祀活动才再次公开进行,并沿袭至今,一年比一年隆盛。
淮阳人祖庙会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祭祀人祖,祈求生育,这实际上是凝固在人们心目中、深烙在人们脑海里的经久不绝的记忆。远古时代,人类对生命和生殖的崇拜,也许是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当时生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一种圣洁和伟大的事情,所以只能崇拜。[7]淮阳庙会承接了这样的民族崇拜,或者说淮阳庙会实际上就是远古时期民俗遗风的活化石。
三、淮阳伏羲陵相关的祭俗
在太昊陵显仁殿东北角的青石台基上,有一个圆空,游人香客称之为&窑&。凡是来太昊陵的游人,尤其是女性,都要用手摸一摸这个&窑&,以祈求子孙兴旺、健康。所以称为&子孙窑&。相传&子孙窑&在伏羲氏的时候就有了。伏羲氏有十大功绩,其中一个居功至伟的功绩就是制嫁娶匹配夫妻。其婚配的方法是:每年仲春之月,打破氏族的观念,用&会&的形式,把青年男女召集到一块,会场中央放一块带&窑空&的大石头,男女如果互相有意,就都用手摸一摸&窑&,说明两人有了感情,愿意成为夫妻,就把婚配固定下来。[8]
除了摸子孙窑,求子心切的人会到供奉女娲的显仁殿里&拴娃娃&。泥娃娃被放在一起,用红布包住身体,求子的人要在一堆大小、美丑、性别各异的泥娃娃中选择一个,用红线拴起,放在衣襟下藏好。&以红线拴泥娃娃的脖子或手,这些娃娃既是诸神赠予不孕妇女的子女,又为这些子女出生起了&保生证明&,任何鬼神也不会把他夺走,因为他们已被拴住了。而妇女拴泥娃娃,也象征她有了或即将有了娃娃。&拴好娃娃之后,嘴里要念出为娃娃取的名字,然后抱着娃娃到女娲面前自报家门并且许愿,例如孩子长大后将如何还愿等,最后抱着娃娃绕殿走一周就可以回家了。在路上也要不停地默念娃娃的名字直至回到家中,将娃娃藏匿在床的席褥之下。[9]
如今这种风俗仍在继续,不同的是,往日的泥娃娃已被塑料娃娃所代替。而之前主持这一仪式的道士,也换成了中老年妇女。拴娃娃的习俗延续了上千年,在当地人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他们对于繁衍人类的伏羲和女娲怀有深深地崇敬,因而从不怀疑这种方式能否为自己真正带来好运。
太昊陵春二月庙会由此延续下来,后来逐步发展成朝祖进香的性质。人们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到太昊陵来求神拜祖、祈求伏羲神灵的庇护保佑、祈福儿女子孙兴旺。太昊陵庙会的朝拜礼仪很多。有各种艺班的演出,马戏、梆子戏、龙灯等。&担经挑&,又叫&担花篮&,是必不可少的。&担经挑&是一种颂扬伏羲功德的原始巫舞,舞者全身穿黑色服装,黑鞋绣花,黑头纱长约五尺。舞姿大致有三种:剪子股、铁索链、蛇蜕皮。这三种队型有一个共同特点,舞蹈者走到中间一定要靠背而过,身后的黑纱长尾碰绕在一起。担经挑传女不传男,是远古时&花龙会&流传下来的。花龙指伏羲女娲,伏羲为大龙,女娲为小龙;花,指以担花篮形式兴起的祭祖活动。
泥泥狗的历史,民间艺人都说&自有太昊陵,就有泥泥狗&,制作工艺也是代代相传,是照着人祖传下来的老模子制作的,不可更改。民间把泥泥狗叫&陵狗&、&灵狗&,为人祖守陵、有灵气之谓也。众多的泥泥狗造型组成了一个充满诱人魅力的远古神话世界。这些手工艺品多是附近农民在农闲时制作,然后在庙会上出售。虎形枕大小不一,均用黄色棉布为面料,内部充实,既可做枕头用,也可当作玩具,人们认为虎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可以保佑孩子趋吉辟凶,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小老虎一样虎头虎脑的健康成长。泥泥狗均以黑为底色,间以青、黄、赤、白四色,古朴奇拙,当地百姓称之为&灵狗&或&陵狗&,说它是为人祖爷守陵的灵兽,普通的泥泥狗价钱一到十元不等,制作精良、包装精美作为纪念品的泥泥狗,价格则达上百元。庙会期间,街道两旁摆满各种各样的泥泥狗,销量很好。淮阳泥泥狗种类有五百多种,大体可分为猴类、兽类、鸟类和埙类,并不都是狗的造型,名称也神奇虚幻,如人面猴、人面鱼、猴头燕、草帽老虎、多头怪、四不像、独角兽、猫拉猴、九头鸟、双头鸟、马上蜂猴&&怪诞离奇的造型、极其夸张的想象,使人感觉如同一部《山海经》铺开在眼前。每一个名称都有着相关的传说,例如草帽老虎,传说女娲、伏羲成婚时,女娲由于害羞,便头顶一个草帽出嫁,伏羲身披虎皮,草帽老虎即是二人的合体,而马上蜂猴则是巧用谐音表达美好的心愿。
在淮阳地区神话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之后,又造出&六畜&牛、马、羊、鸡、狗、猪。突然有一年天降黑雪,六畜全部被冻死。有一个叫金善人的村民,平日为人善良,女娲便赐给他一个泥猴,泥猴教他用泥捏出六畜,并且吹三口气即可成活。金善人当即为全村每户人家捏了一头牛、一匹马,但是他不能将这个秘密告诉别人。后来金善人在临终之前告诉大家,泥猴乃女娲所赐,要想让捏出的动物成活,就要讲仁、讲义、讲忠、讲孝,按时拜祭人祖。后来大家纷纷效仿他捏六畜,虽然不能成活,但是认为放在家里却可保吉祥。于是泥泥狗就这样传了下来。
赶庙会的人们通常会买上许多泥泥狗,回家的路上,小孩子看到大人便会唱:&老斋公,你别走,给个泥泥狗,活到九十九。&或者也有:&逛陵斋公你慢走,快快给俺陵儿狗,要不是给陵儿狗,回家死你老两口。&行人听到这些,便会急忙向小孩子们分发泥泥狗,以图吉利。
在太昊陵庙会上,从显仁殿下的子孙窑到拴娃娃、还童子的风俗,无不体现出浓厚的生殖崇拜色彩,国人历来有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一些相对闭塞的山村更为流行。
无论是伏羲女娲还是十殿阎王,在信众的眼中都是至高无上的神灵,被膜拜的神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他们操纵着冥冥之中人所不能操纵的命运。因此,人们虔诚地跪倒,希望他们可以给自己现实的生活带来宁静与和谐。在庙会上,肆意放纵自己的情绪,疏导心中的积郁,以释放情绪达到愉悦心情的目的,从而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今后的生活。民众的生活终年辛劳,而最大的娱乐莫过于庙会。因此虽然平日生活节俭,人们也绝不吝惜购买香烛、置办祭品的费用。
太昊陵中还有这样一群人,多为女性,年龄在五十岁左右,她们长年居住在陵庙中,每天粗茶淡饭。白天向来人宣讲人祖的事迹和功德,劝人多做善事,弃恶扬善,晚上就在庙中休息,人们称之为&传老祖的经&,[10]传经的方式有说有唱,以唱居多,曲调固定,许多经歌也是代代相传而来,内容多与伏羲、女娲事迹有关。
淮阳县的太昊陵历史悠久,每年祭祀时参与者众多、时间持续长,由于产生年代的久远,淮阳人祖庙会并无明显的外来宗教观念、宗教意识的融入,一直延续着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意识,是最原始、最具民族性的庙会,这是淮阳人祖庙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
[1]刘雁翔:《伏羲庙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269-270页。
[2]王大有:《中华龙种文化》,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3]张放涛;《中原文化旅游概览》,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第148-169页。
[4]程格格:《从审美心理看淮阳泥泥狗艺术》,《书画艺术》2007年第1期。
[5]马世之:《中原地区的伏羲文化》,《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
[6]朱炳祥:《伏羲与中国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43页。
[7]刘毓庆:《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8]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20页。
[9]杜谆:《太昊陵庙会求子习俗解析》,《寻根》2007年第4期。
[10]杨晓坤:《淮阳&泥泥狗&的民族内涵和艺术特色》,《美术》2008年第1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阳太昊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