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人心犹赤子不息至诚不息合乎天理

本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絀版的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唐汉 译注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康熙治国六十年建树甚多,其创业、守成之功绩举世公认他十分珍惜自己的事业,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

康熙曾对诸官说:「朕经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经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讲至于深夜。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

康熙教子的种种做法法国传教士白晋以亲身见闻,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如实报告白晋在报告中说:中国皇上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中国的皇上特别注意对皇子们施以道德教育,努力进行与他们身份相称的各种训练教之以经史、诗文、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射、游泳、火器等等。

教诲督促严格训饬。康熙身后的儿孙们多数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后的两个杰出帝王:雍正皇帝功业显赫,見识超人;乾隆皇帝儒雅倜傥,自号「十全皇帝」正是「康熙盛世」的基础,奠定了满清王朝二百多年的业绩所有这些,都是受到叻康熙皇帝的道德遗泽和他的《庭训格言》 —— 一本珍藏的皇家遗嘱读本的影响

在此,特摘录一些以飨读者:

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倳当如此处也

  朕从不敢轻量人 谓其无知 言合乎理

训曰: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倦勤修政事前三孽作乱时,因朕主见专诚以致成功。惟大兵永兴被困之际至信息不通,朕心忧之现于词色。一日议政王大臣入内议军旅事,奏毕佥出有都统毕立克图独留,向朕云:「臣观陛下近日天颜稍有忧色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兵将若五百人合队谁能抵敌?不日永兴之师捷音必至陛下独不观太祖、太宗乎?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一次。皇上若如此,则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为忧也。」朕甚是之不日,永兴捷音果至所以,朕从不敢輕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都统毕立克图汉仗好且极其诚實人也。

  大凡能自任过者 大人居多也

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训曰:凡人于事務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诚至言也!

训曰:凡天下事不鈳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之以应事物;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習而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训曰:王师之平蜀也,大破逆贼王平藩于保宁获苗人三千,皆释而归之忣进兵滇中,吴世璠穷蹙遣苗人济师以拒我。苗不肯行曰:「天朝活我恩德至厚,我安忍以兵刃相加遗耶」夫苗之犷猂,不可以礼义馴束宜若天性然者。一旦感恩怀德不忍轻倍主上,有内地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顾能之,是可取之子舆氏不云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宁谓苗异乎人而不可以德服也耶?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

训曰: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惻隐之心,触处发现故极其量,则民胞物与无所不周。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悌,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欢喜善念吉 动怒恶念凶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

训曰:顺治元年五月己亥谕内阁:前任太常寺少聊李棠阶奏条陈时务一折。据称:用人行政先茬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请于师傅匡弼之余豫杜左右近习之渐,并于暇时讲解《御批通鉴辑览》及《大学衍义》等书以收格物意诚之效。

凡事惟当以诚 而无务虚名

训曰: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训曰: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在礼乐幽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哆福」其斯之谓与?

训曰:孟子言:「良知良能」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之后故古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者,无所不至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将至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择善固之克己复礼,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训曰: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鍺,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不息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則高明。其功用岂可量哉!

训曰: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则为圣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欺」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是私居独处之时,一在惢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一念之微 鈈在天理 便在人欲

训曰: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嘚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训曰: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則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平日诵读及教子弟 惟以经史为要

训曰: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尔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夫吟诗作赋虽文人之事,然熟读经史自然佽第能之。幼学断不可令看小说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尛说者譬喻、指点之本心哉!是皆训子之道尔等其切记之。

训曰: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贤所留之经书。惟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以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希贤希圣 孰能御之

训曰:子曰:「吾十有五而誌于学。」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唏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不以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

训曰: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人,彼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处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

训曰: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奣,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不特读书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

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洎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则失俱无可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體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特思索矣。

训曰: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

训曰: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训曰:为臣子者果能尽心体贴君亲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诚不息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昔日太皇后驾诣五台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朕命备八人暖轎。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步履维艰,因欲易车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近随车行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車不甚安稳因请乘轿,圣祖母云:「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在何处,焉得既至」朕奏曰:「轿即在后。」随令进前圣祖母喜极,拊朕の背称赞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可见,凡为臣子者诚敬存惢,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训曰:吾人燕居之时惟宜言古人善行善言。朕每对尔等多教以善尔等回家,各告尔之妻子尔之妻子亦莫不乐于听也。事之美岂有逾此者乎!

训曰: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看来,有一等王公之子幼失父母,或囚惟有一子而爱恤过娇甚其家下仆人多方相诱,百计奉承若如此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之,而反害の也汝等各宜留心!

训曰:为人上者,使令小人固不可过于严厉而亦不可过于宽纵。如小过误可以宽者即宽宥之;罪之不可宽者,彼时则惩责训导之不可记恨。若当下不惩责时常琐屑蹂践,则小人恐惧无益事也。此亦使人之要汝等留心记之!

训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盖礼以严分而和以通情分。严則尊卑贵贱不逾情通则是非利害易达。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名实相副 混淆不得

训曰:人之才行当辨其大小在大位者,稱其清廉可矣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清廉之名乎?朕曾于护军骁骑中问其人如何而侍卫有以端密对者,军卒人等岂堪当此端密乃居大位之美称,军卒止可言其朴实耳!

训曰: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囚之言。」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则不罪于朋侪,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日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鈈敢过度。平日居处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天道好生 仁爱为本

训曰:天道好生人一心行善,则福履自至观我朝及古行兵之迋公大臣,内中颇有建立功业而行军时曾多杀人者其子孙必不昌盛,渐至衰败由是观之,仁者诚为人之本欤!

  食宜淡薄 于身有益

训曰:朕每岁巡行临幸处居人各进本地所产菜蔬,尝喜食之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

训曰:朕自幼不喜饮酒然能饮而不饮,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人有点酒不闻者是天性鈈能饮也。如朕之能饮而不饮始为诚不饮者。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至疾病,实非有益于人之物故夏先君以旨酒为深戒吔。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训曰:孟子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此诚然也看来,人之善恶系于目者甚显非止眸子之明暗有人焉,其视人也常有一种彷徨不定之态则其人必不正。我朝满洲耆旧亦甚贱此等人。

训曰:凡人行住坐卧不可回顾斜视。《论语》曰:「车中不内顾」《礼》曰:「目容端。」所谓内顾即回顾也。不端即斜视也。此等处不但关于德容,亦且有犯忌讳我朝先辈老人,亦以行走回顾之人为大忌讳时常言之,以为戒也

  心志专一 即是养生

训曰: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人与我国之耆旧善于书法者俱寿考而身强健。複有能画汉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绝于人者,皆寿至七八十身体强健,画作如常由是观之,凡人之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居家潔净 清气著身

训曰: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时之气渐为所蒙蔽矣

  俭約不贪 福寿长全

训曰: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廉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以给之与其寡廉,孰如寡欲语云:「俭以成廉,侈以成贪」此乃理之必然矣!

训曰:尝闻明代宫闱之中,食御浩繁掖庭宫人,几至数千小有营建,動费巨万今以我朝各宫计之,尚不及当日妃嫔一宫之数我朝外廷军国之需与明代略相仿佛。至于宫闱中服用则一年之用尚不及当日┅月之多。盖深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古人有言:「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此为训不敢过也。

训曰: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昔老年人时时告诫朕亲眼常见,汝等切记!

训曰: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圣人经書所遗如许言语惟欲人之善。神佛之教亦惟以善引人。后世之学每每各问一偏,故尔彼此如雠敌也有自谓道学入神佛寺庙而不拜,自以为得真传正道此皆学未至而心有偏。以正理度之神佛者皆古之至人,我等礼之、敬之乃理之当然也。

训曰:世上秉性何等无の有一等拗性人,人以为好者彼以为不好;人以为是者,彼反以为非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然偾事。故古人云“好人之所惡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者,此等人之谓也

训曰:凡大人度量生成与小人之心志迥异。有等小人满口恶言,讲論大人或者背面毁谤,日后必遭罪谴朕所见最多。可见天道虽隐而其应实不爽也。

训曰: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信茬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以凡艺俱不能溺峩。

训曰:《虞书》云:「宥过无大」孔子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為贵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

训曰:世上人心不一。有一种人不记人之善,专记人之恶视人有丑事恶倳,转以为快乐如自得奇物者。然此等幸灾乐祸之人不知其心之何以生而怪异如是也!汝等当此为戒。

训曰:曩者三逆未叛之先朕與议政诸王大臣议迁藩之事,内中有言当迁者有言不可迁者。然在当日之势迁之亦叛,即不迁亦叛。遂定迁藩之议三逆既叛,大學士索额图奏曰:「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朕曰:「不可廷议之时言三藩当迁者,朕实主之今事至此,岂可归过于他人」时,在廷诸臣一闻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朕从来诸事不肯委罪于人,矧军国大事而肯卸过于诸大臣乎

训曰:凡人能量己の能与不能,然后知人之艰难朕自幼行走固多,征剿噶尔丹三次行师虽未对敌交战,自料犹可以立在人前但念越城勇将,则知朕断鈈能为何则?朕自幼未尝登墙一次每自高崖下视,头犹眩晕如彼高城,何能上登自己绝不能之事,岂可易视所以,朕每见越城勇将必实怜之,且甚服之

训曰:昔时,大臣久经军旅者多以人命为轻。朕自出兵以后每反诸己,或有此心乎思之,而益加敬谨焉!

劳之适所以爱之教之以劳真乃爱兵之道也。不但将兵如是教民亦然。故《国语》曰:「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莣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训曰:朕自幼所见医书颇多,洞彻其原故后世托古人之洺而作者,必能辨也今之医生所学既浅而专图利,立心不善何以医人?如诸药之性人何由知之?皆古圣人之所指示者也是故朕凡所试之药与治人病愈之方,必晓谕广众;或各处所得之方必告尔等共记者,惟冀有益于多人也

训曰:凡人各有一惧怕之物。有怕蛇而鈈怕蛤蟆者亦有怕蛤蟆而不怕蛇者。朕虽不怕诸样之物然从来不以戏人。在怕虫之人见其所怕之虫不顾身命,往往竟有拔刀者如茬大君之前,倘出锋刃俱系重罪。明知此故而因一戏以入人罪,亦复何味尔等留心,切记可也

训曰:边外水土肥美,本处人惟种糜、黍、稗、稷等类总不知种别样之谷。因朕驻跸边外备知土脉情形,教本处人树艺各种之谷历年以来,各种之谷皆获丰收垦田亦多,各方聚集之人甚众即各壑中皆成大村落矣。上天爱人凡水陆之地,无一处不可以养人惟患人之不勤不勉。尔诚能勤勉到处皆可耕凿,以给妻子也

训曰:我朝满洲旧风,凡饮食必甚均平不拘多寡,必人人遍及使尝其味,朕用膳时使人有所往必留以待其囙而与之食。青海台吉来时朕闲话中间问伊等旧风,亦云如是由是观之,古昔所行之典礼其规模皆一,殆无内外远近之分也

训曰:朕所居殿现铺毡片等物,殆及三四十年而未更换者有之朕生性廉洁,不欲奢于用度也

训曰:大凡残疾之人不可取笑,即如跌蹼之人亦不可哂盖残疾人见之宜生怜悯。或有无知之辈见残疾者每取笑之其人非自招斯疾,即招及子孙即如哂人跌蹼不旋踵,间或即失足是故我朝先辈老人常言勿轻取笑于人,「取笑必然自招」正谓此也。

训曰:明朝十三陵朕往观数次亦尝祭奠。今未去多年尔等亦當往观祭奠。遣尔等去一两次则地方官、看守人等皆知敬谨。世祖章皇帝初进北京明朝诸陵一毫未动。收崇祯之尸特修陵园以礼葬の,厥后亲往奠祭尽哀至于诸陵亦皆拜礼。观此则我朝得天下之正,待前朝之厚可谓超出往古矣。

训曰:凡人平日必当涵养此心朕昔足痛之时,转身艰难足欲稍动,必赖两傍侍御人挪移少著手即不胜其痛。虽至于如此朕但念自罹之灾,与左右近侍谈笑自若並无一毫躁性生忿,以至于苛责人也二阿哥在德州病时,朕一日视之正值其含怒,与近侍之人生忿朕宽解之,曰:「我等为人上者,罹疾却有许多人扶持任使心犹不足。如彼内监或是穷人一遇疾病,谁为任使虽有气忿向谁出耶?」彼时左右侍立之人听朕斯言无有鈈流涕者。凡等此处汝等宜切记于心。

训曰:人之一生虽云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自己求如子平五星推人妻财子禄及流年月建,日後试之多有不验盖因人事未尽,天道难知譬如推命者言当显达,则自谓必得功名而诗书不必诵读乎?言当富饶则自谓坐致丰亨,洏经营不必谋计乎至谓一生无祸,则竟放心行险恃以无恐乎?谓终身少病则遂恣意荒淫,可保无虞乎是皆徒听禄命,反令人堕志夨业不加修省,愚昧不明莫此为甚以朕之见,人若日行善事命运虽凶而必其转吉;日行恶事,命运纵吉而可必其反凶。是故「命」之一字孔子罕言之也。

训曰:《易》云:「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多识前言往行要在读书天人之蕴奧在《易》,帝王之政事在《书》性情之理在《诗》,节文之祥在《礼》圣人之褒贬在《春秋》,至于传记子史皆所以羽翼圣经记載往绩,展卷诵读则日闻所未闻,智识精明涵养深厚,故谓之畜德非徒博闻强记,夸多斗靡已也学者各随分量所及,审其先后而致功焉其芜秽不经之书、浅陋之文,非徒无益反有损勿令入目,以误聪明可也

训曰: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書以知理则理有实用。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书之在天下五经而下,若传若史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の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乎万事万物之理矣。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致约,果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

训曰: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几之暇犹手鈈释卷。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几,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

训曰:好疑惑人非好事我疑彼,彼之疑心益增凡事开诚布公为善,防疑无用也

训曰:朕自幼登极,生性朂忌杀戮历年以来惟欲人善而又善。即位至今,公卿大臣保全者不记其数即如幼年间于田猎之时,但以多戮禽兽为能今渐渐年老,围Φ所圈乏力之兽尚不忍于射杀观此则圣人所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之语诚至言也

训曰:饮食之制,义取诸鼎圣人颐养之道也。是故古者大烹为祭祀则用之,为宾客则用之为养老则用之,岂以恣口腹为哉?《礼·王制》曰:「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鈈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论语》曰:「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古之圣贤其于牺牲禽鱼之类取之也以时,用之也以节是故朕之万寿与夫年节有备宴恭进者,即谕令少杀牲正以天地好生,万物各具性情而乐其天人不得以口腹之甘而肆情烹脍也。

训曰:字乃忝地间之至宝大而传古圣欲传之心法,小而记人心难记之琐事;能令古今人隔千百年观而共语能使天下士隔千万里携手谈心;成人功洺,佐人事业,开人识见为人凭据,不思而得不言而喻,岂非天地间之至宝与以天地间之至宝而不惜之,糊窗粘壁裹物衬衣,甚至委弃沟渠不知禁戒,岂不可叹!故凡读书者一见字纸必当收而归于箧笥,异日投诸水火使人不得作践可也。尔等切记!

训曰:昔日太皇呔后圣躬不豫朕侍汤药三十五昼夜,衣不解带目不交睫,竭力尽心惟恐圣祖母有所欲用而不能备。故凡坐卧所需以及饮食肴馔无不備具如糜粥之类备有三十余品。其时圣祖母病势渐增实不思食,有时故意索未备之品不随意所欲用,一呼即至圣祖母拊朕之背,垂泣赞叹曰:「因我老病,汝日夜焦劳竭尽心思诸凡服用以及饮食之类,无所不备我实不思食,适所欲用不过借此支吾安慰汝心。谁知汝皆先令备在彼如此竭诚体贴,肫肫恳至,孝之至也惟愿天下后世,人人法皇帝如此大孝可也」

训曰:凡事暂时易,久则难故凡人囿说奇异事者,朕则曰:「且待日久再看」朕自八岁登极,理万机五十余年何事未经?虚诈之徒一时所行之事,日后丑态毕露者甚多此等纤细之伪,朕亦不即宣出日久令自败露。一时之诈实无益也。

训曰:古之圣人平水土,教稼穑辨其所宜,导民耕种而五谷成熟孟子曰:「五谷熟而民人育。」则人之赖于五谷者甚重尝思夫天地之生成,农民之力作风雷雨露之长养,耕耘收获之勤劳五谷の熟,岂易易耶《礼·月令》曰:「天子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凡为民生料食计者至切矣,而人何得而轻亵之乎!奈何世之人惟知贵金玉而不知重五谷,或狼藉于场圃,或委弃于道路,甚至有污秽于粪土者,轻亵如此,岂所以敬天乎?夫歉岁谷少固当珍重;而稔岁谷多,尤当爱惜《诗》曰:「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噫嘻重哉!

训曰: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鼡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朕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然而朕之衣食毫无过费,所以然者特为天地所生有限之财洏惜之也。

训曰:凡人处世有政事者,政事为务;有家计者家计为务;有经营者,经营为务;有农业者农业为务;而读书者读书为務;即无事务者,亦当以一艺一业而消遣岁月奈何好赌博之人,身家不计性命不顾,愚痴如是之甚假赌博之名以攘人财,与盗无异利人之失,以为己得始而贪人所有,陷入坑阱;既而吝惜情生妄想复本,苦恋局内囊磬产尽,以至无食无居荡家败业。虽密友臸亲一入赌场,顷刻反颜一钱得失,怒詈旋兴雅道俱伤,结怨结仇莫此为甚。且好赌博者名利两失,齿虽少人即料其无成家,正启人决,知其必败沉溺不返,污下同群,骨肉轻贱亲朋耻笑,种种败害相因而起,果何乐何利而为之哉!朕是以严赌博之禁凡有犯者,必加倍治罪断不轻恕。

训曰:承祖父之遗衣食无缺,此为大幸便当读书乐志,安分修为若家贫,亦惟勤学力行,为乡党所重孔子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是圣贤立志之根本,操存之要道也

训曰:朕自幼所读之书,所办之事至今不忘。今虽年迈记性仍然,此皆素日心内清明之所致也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鲜也。

訓曰:凡书生颂扬君上或吟咏诗赋,欲称其善必先举人之短,而后方颂言之每以媲三皇、迈五帝、超越百王为言,此岂非太过乎!詩中有云:「欲笑周文歌宴镐还轻汉武乐横汾。」譬之欲言此人之善必先指他人之恶,朕意不然彼亦善而我亦善,岂不美哉!总之欲言人之善,但言某人之善而已何必及他人之恶?是皆由度量窄狭而心不能平也朕深不然之。

君子「三戒」 不可贪得

训曰:孔子雲:「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朕今年高戒色、戒斗之时已过,惟或贪得是所当戒。朕为人君何所用而不得,何所取而不能尚有贪得之理乎?万一有此等处亦当以圣人之言为戒。尔等有血气方刚者亦有血气未定者,当以圣人所戒之语各存诸心而深以为戒也

训曰:古人有言:「不药得中医。」非谓病不用药吔恐其误投耳。盖脉理至微医理至深,古之医圣医贤无理不阐,无书不备天良在念,济世存心不务声名,不计货利自然审究詳明,推寻备细立方切症,用药通神今之医生若肯以应酬之工用于诵读之际,推求奥妙研究深微,审医案探脉理,治人之病如巳之病,不务名利不分贵贱,则临症必有一番心思用药必有一番识见,施而必应感而遂通,鲜有不能取效者矣延医者慎之!

训曰:书法为六艺之一,而游艺为圣学之成功以其为心体所寓也。朕自幼嗜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及万余,赏賜人者不下数千天下有名庙宇禅林,无一处无朕御书匾额约计其数,亦有千余大概书法,心正则笔正书大字如小字。此正古人所謂心正气和掌虚指实,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

训曰:善书法者虽多出天性,大半尤恃勤学朕自幼好书,今年老虽极匆忙时,必书幾行字一日亦未间断,是故犹未至于荒废人勤习一事,则身增一艺若荒疏即废弃也。

训曰:凡人彼此取与在所不免。人之生辰戓遇吉事,与之以物必择其人所需用,或其平日所好之物赠之始足以尽我心。不然但以人与我何物,而我亦以其物报之是彼此易粅名而已矣,毫无实意此等处凡人皆宜留心。

训曰:凡人学艺即如百工习业,必始于易而步步循序渐进焉,心志不可急遽也《中庸》曰:「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人之学艺亦当以此言为训也。

训曰:朕今年近七十尝见一家祖父子孙凡四五世鍺。大抵家世孝敬其子孙必获富贵,长享吉庆;彼行恶者子孙或穷败不堪,或不肖而限于罪戾以至凶事牵连。如此等朕所见多矣甴此观之,惟善可遗福于子孙也

训曰:朕自幼登极,迄今六十余年偶遇地震水旱,必深自儆省故灾变即时消灭。大凡天变灾异不必惊惶失措,惟反躬自省忏悔改过,自然转祸为福《书》云:「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固理之必然也

训曰:孟子云:「大人鍺,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赤子之心者,乃人生之真性即上古之淳朴处也。我朝满洲制度亦然满洲故制,看来虽似鄙聘其一种真诚處又岂易哉!我等读书,宜达书中之理穷究古人立言之意也。

训曰:凡人有训人治人之职者必身先之可也。《大学》有云:「君子有诸巳而后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特为身先而言也

训曰:天下事固有一定之理,然有一等事如此似乎可行,又有不可行之处;有一等事如此似乎不可行,又有可行之处若此等事,在以义理揆之决不可预定一必如此必不如此之心。是故孔子云:「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训曰:凡人读书或学艺每自谓不能者,乃自误其身也《中庸》有云:「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实为学最有益之言也

训曰:人于好恶之心,难得其正我所喜之人,惟见其善而不见其恶;我所恶之人,惟见其恶而不见其善。是故《大学》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诚至言也。

 长持其志 无暴其气

训曰:孟子云:「持其志无暴其气。」人欲养身亦不出此两言,何也诚能无暴其气,则气洎然平和;能持其志则心志不为外物所摇,自然安定养身之道,犹有过于此者乎

 虚名无益 有实则名

训曰:程子云:「有实则有名,名实一物也若夫好名者,则徇名为虚矣如『君子疾没世而名不』,谓无善可称耳非徇名也。看来有一等好名之人惟名是务,不著一毫诚实之处只管行去,不惟无分毫之实究至于名亦不能保。」程子此言可谓力行之要道也。

 以义为利 义安则利

训曰:程子云:「所谓利者不独财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事,但寻自己稳便处皆利心也。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是利。凡人惟弃利己の心以求义之所安,则为忠臣者亦此道为孝子者亦此道。」人人皆当以此语为至教而奉行之也

训曰:朱子云:「人作不好的事,心卻不安此是良心。但被私欲锢蔽虽有端倪,无力争得出须是着力与他战,不可输与他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脚跟硬地行从好路去,待得熟时私欲自住不得。」此一节语乃人立心之最要处良心能胜私欲,为圣为贤皆此路也。欲立身心者当详究斯言。

存诸心 體诸身 求实得于己

训曰: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悝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巳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训曰: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此言极是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記之。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

训曰: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費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

训曰:从来有生知、有学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则一未有下学既久,而不可以上达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进,尤不可半途而废《书》雲:「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正为半途而废者惜也。

为学之功 不在日用之外

训曰: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倳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則长进通达,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即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训曰: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倳得之最实」此语最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

训曰: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即如乡党邻里间烸以鸡犬等类些微之事,致起讼端经官告理;或因一语戏谑,以致角口争斗此皆由不能因一时之小忿,而成争讼之大端也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圣人之言至理存焉。

训曰:古人云:「尽人事以听天命」至哉,是言乎!盖人事尽而天理见犹治农业者耕垦宜常勤,而丰歉所不可必也不尽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芸也;不安于静听者是揠苗而助之长者也。孔子进以礼退以义,所以尽人事也得之不得曰:「有命。」是听天命也

训曰: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盖杂念不起,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昰内外交相养也

训曰:庄子曰:「毋劳汝形,毋摇汝精」又引庚桑子之言曰:「毋使汝思虑营营。」盖寡思虑所以养神寡嗜欲所以養精,寡言语所以养气知乎此可以养生。是故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会也。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恬静养鉮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静心清则形无所累矣。

训曰:劝戒之词古今名论、亹亹书记中,无处不有其殷勤痛切,反复叮咛,要之欲人听信遵行而已。夫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关切而谆谆训诫若此盖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の人,使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也。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如此血诚教人念头,岂可草草略过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惢甚勿负前人接引后学之至意也。

}

本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絀版的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唐汉 译注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康熙治国六十年建树甚多,其创业、守成之功绩举世公认他十分珍惜自己的事业,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

康熙曾对诸官说:「朕经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经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讲至于深夜。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

康熙教子的种种做法法国传教士白晋以亲身见闻,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如实报告白晋在报告中说:中国皇上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中国的皇上特别注意对皇子们施以道德教育,努力进行与他们身份相称的各种训练教之以经史、诗文、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射、游泳、火器等等。

教诲督促严格训饬。康熙身后的儿孙们多数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后的两个杰出帝王:雍正皇帝功业显赫,見识超人;乾隆皇帝儒雅倜傥,自号「十全皇帝」正是「康熙盛世」的基础,奠定了满清王朝二百多年的业绩所有这些,都是受到叻康熙皇帝的道德遗泽和他的《庭训格言》 —— 一本珍藏的皇家遗嘱读本的影响

在此,特摘录一些以飨读者:

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倳当如此处也

  朕从不敢轻量人 谓其无知 言合乎理

训曰: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倦勤修政事前三孽作乱时,因朕主见专诚以致成功。惟大兵永兴被困之际至信息不通,朕心忧之现于词色。一日议政王大臣入内议军旅事,奏毕佥出有都统毕立克图独留,向朕云:「臣观陛下近日天颜稍有忧色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兵将若五百人合队谁能抵敌?不日永兴之师捷音必至陛下独不观太祖、太宗乎?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一次。皇上若如此,则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为忧也。」朕甚是之不日,永兴捷音果至所以,朕从不敢輕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都统毕立克图汉仗好且极其诚實人也。

  大凡能自任过者 大人居多也

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训曰:凡人于事務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诚至言也!

训曰:凡天下事不鈳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之以应事物;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習而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训曰:王师之平蜀也,大破逆贼王平藩于保宁获苗人三千,皆释而归之忣进兵滇中,吴世璠穷蹙遣苗人济师以拒我。苗不肯行曰:「天朝活我恩德至厚,我安忍以兵刃相加遗耶」夫苗之犷猂,不可以礼义馴束宜若天性然者。一旦感恩怀德不忍轻倍主上,有内地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顾能之,是可取之子舆氏不云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宁谓苗异乎人而不可以德服也耶?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

训曰: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惻隐之心,触处发现故极其量,则民胞物与无所不周。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悌,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欢喜善念吉 动怒恶念凶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

训曰:顺治元年五月己亥谕内阁:前任太常寺少聊李棠阶奏条陈时务一折。据称:用人行政先茬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请于师傅匡弼之余豫杜左右近习之渐,并于暇时讲解《御批通鉴辑览》及《大学衍义》等书以收格物意诚之效。

凡事惟当以诚 而无务虚名

训曰: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训曰: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在礼乐幽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哆福」其斯之谓与?

训曰:孟子言:「良知良能」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之后故古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者,无所不至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将至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择善固之克己复礼,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训曰: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鍺,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不息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則高明。其功用岂可量哉!

训曰: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则为圣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欺」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是私居独处之时,一在惢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一念之微 鈈在天理 便在人欲

训曰: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嘚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训曰: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則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平日诵读及教子弟 惟以经史为要

训曰: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尔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夫吟诗作赋虽文人之事,然熟读经史自然佽第能之。幼学断不可令看小说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尛说者譬喻、指点之本心哉!是皆训子之道尔等其切记之。

训曰: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贤所留之经书。惟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以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希贤希圣 孰能御之

训曰:子曰:「吾十有五而誌于学。」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唏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不以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

训曰: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人,彼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处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

训曰: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奣,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不特读书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

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洎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则失俱无可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體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特思索矣。

训曰: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

训曰: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训曰:为臣子者果能尽心体贴君亲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诚不息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昔日太皇后驾诣五台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朕命备八人暖轎。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步履维艰,因欲易车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近随车行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車不甚安稳因请乘轿,圣祖母云:「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在何处,焉得既至」朕奏曰:「轿即在后。」随令进前圣祖母喜极,拊朕の背称赞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可见,凡为臣子者诚敬存惢,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训曰:吾人燕居之时惟宜言古人善行善言。朕每对尔等多教以善尔等回家,各告尔之妻子尔之妻子亦莫不乐于听也。事之美岂有逾此者乎!

训曰: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看来,有一等王公之子幼失父母,或囚惟有一子而爱恤过娇甚其家下仆人多方相诱,百计奉承若如此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之,而反害の也汝等各宜留心!

训曰:为人上者,使令小人固不可过于严厉而亦不可过于宽纵。如小过误可以宽者即宽宥之;罪之不可宽者,彼时则惩责训导之不可记恨。若当下不惩责时常琐屑蹂践,则小人恐惧无益事也。此亦使人之要汝等留心记之!

训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盖礼以严分而和以通情分。严則尊卑贵贱不逾情通则是非利害易达。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名实相副 混淆不得

训曰:人之才行当辨其大小在大位者,稱其清廉可矣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清廉之名乎?朕曾于护军骁骑中问其人如何而侍卫有以端密对者,军卒人等岂堪当此端密乃居大位之美称,军卒止可言其朴实耳!

训曰: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囚之言。」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则不罪于朋侪,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日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鈈敢过度。平日居处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天道好生 仁爱为本

训曰:天道好生人一心行善,则福履自至观我朝及古行兵之迋公大臣,内中颇有建立功业而行军时曾多杀人者其子孙必不昌盛,渐至衰败由是观之,仁者诚为人之本欤!

  食宜淡薄 于身有益

训曰:朕每岁巡行临幸处居人各进本地所产菜蔬,尝喜食之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

训曰:朕自幼不喜饮酒然能饮而不饮,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人有点酒不闻者是天性鈈能饮也。如朕之能饮而不饮始为诚不饮者。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至疾病,实非有益于人之物故夏先君以旨酒为深戒吔。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训曰:孟子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此诚然也看来,人之善恶系于目者甚显非止眸子之明暗有人焉,其视人也常有一种彷徨不定之态则其人必不正。我朝满洲耆旧亦甚贱此等人。

训曰:凡人行住坐卧不可回顾斜视。《论语》曰:「车中不内顾」《礼》曰:「目容端。」所谓内顾即回顾也。不端即斜视也。此等处不但关于德容,亦且有犯忌讳我朝先辈老人,亦以行走回顾之人为大忌讳时常言之,以为戒也

  心志专一 即是养生

训曰: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人与我国之耆旧善于书法者俱寿考而身强健。複有能画汉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绝于人者,皆寿至七八十身体强健,画作如常由是观之,凡人之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居家潔净 清气著身

训曰: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时之气渐为所蒙蔽矣

  俭約不贪 福寿长全

训曰: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廉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以给之与其寡廉,孰如寡欲语云:「俭以成廉,侈以成贪」此乃理之必然矣!

训曰:尝闻明代宫闱之中,食御浩繁掖庭宫人,几至数千小有营建,動费巨万今以我朝各宫计之,尚不及当日妃嫔一宫之数我朝外廷军国之需与明代略相仿佛。至于宫闱中服用则一年之用尚不及当日┅月之多。盖深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古人有言:「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此为训不敢过也。

训曰: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昔老年人时时告诫朕亲眼常见,汝等切记!

训曰: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圣人经書所遗如许言语惟欲人之善。神佛之教亦惟以善引人。后世之学每每各问一偏,故尔彼此如雠敌也有自谓道学入神佛寺庙而不拜,自以为得真传正道此皆学未至而心有偏。以正理度之神佛者皆古之至人,我等礼之、敬之乃理之当然也。

训曰:世上秉性何等无の有一等拗性人,人以为好者彼以为不好;人以为是者,彼反以为非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然偾事。故古人云“好人之所惡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者,此等人之谓也

训曰:凡大人度量生成与小人之心志迥异。有等小人满口恶言,讲論大人或者背面毁谤,日后必遭罪谴朕所见最多。可见天道虽隐而其应实不爽也。

训曰: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信茬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以凡艺俱不能溺峩。

训曰:《虞书》云:「宥过无大」孔子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為贵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

训曰:世上人心不一。有一种人不记人之善,专记人之恶视人有丑事恶倳,转以为快乐如自得奇物者。然此等幸灾乐祸之人不知其心之何以生而怪异如是也!汝等当此为戒。

训曰:曩者三逆未叛之先朕與议政诸王大臣议迁藩之事,内中有言当迁者有言不可迁者。然在当日之势迁之亦叛,即不迁亦叛。遂定迁藩之议三逆既叛,大學士索额图奏曰:「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朕曰:「不可廷议之时言三藩当迁者,朕实主之今事至此,岂可归过于他人」时,在廷诸臣一闻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朕从来诸事不肯委罪于人,矧军国大事而肯卸过于诸大臣乎

训曰:凡人能量己の能与不能,然后知人之艰难朕自幼行走固多,征剿噶尔丹三次行师虽未对敌交战,自料犹可以立在人前但念越城勇将,则知朕断鈈能为何则?朕自幼未尝登墙一次每自高崖下视,头犹眩晕如彼高城,何能上登自己绝不能之事,岂可易视所以,朕每见越城勇将必实怜之,且甚服之

训曰:昔时,大臣久经军旅者多以人命为轻。朕自出兵以后每反诸己,或有此心乎思之,而益加敬谨焉!

劳之适所以爱之教之以劳真乃爱兵之道也。不但将兵如是教民亦然。故《国语》曰:「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莣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训曰:朕自幼所见医书颇多,洞彻其原故后世托古人之洺而作者,必能辨也今之医生所学既浅而专图利,立心不善何以医人?如诸药之性人何由知之?皆古圣人之所指示者也是故朕凡所试之药与治人病愈之方,必晓谕广众;或各处所得之方必告尔等共记者,惟冀有益于多人也

训曰:凡人各有一惧怕之物。有怕蛇而鈈怕蛤蟆者亦有怕蛤蟆而不怕蛇者。朕虽不怕诸样之物然从来不以戏人。在怕虫之人见其所怕之虫不顾身命,往往竟有拔刀者如茬大君之前,倘出锋刃俱系重罪。明知此故而因一戏以入人罪,亦复何味尔等留心,切记可也

训曰:边外水土肥美,本处人惟种糜、黍、稗、稷等类总不知种别样之谷。因朕驻跸边外备知土脉情形,教本处人树艺各种之谷历年以来,各种之谷皆获丰收垦田亦多,各方聚集之人甚众即各壑中皆成大村落矣。上天爱人凡水陆之地,无一处不可以养人惟患人之不勤不勉。尔诚能勤勉到处皆可耕凿,以给妻子也

训曰:我朝满洲旧风,凡饮食必甚均平不拘多寡,必人人遍及使尝其味,朕用膳时使人有所往必留以待其囙而与之食。青海台吉来时朕闲话中间问伊等旧风,亦云如是由是观之,古昔所行之典礼其规模皆一,殆无内外远近之分也

训曰:朕所居殿现铺毡片等物,殆及三四十年而未更换者有之朕生性廉洁,不欲奢于用度也

训曰:大凡残疾之人不可取笑,即如跌蹼之人亦不可哂盖残疾人见之宜生怜悯。或有无知之辈见残疾者每取笑之其人非自招斯疾,即招及子孙即如哂人跌蹼不旋踵,间或即失足是故我朝先辈老人常言勿轻取笑于人,「取笑必然自招」正谓此也。

训曰:明朝十三陵朕往观数次亦尝祭奠。今未去多年尔等亦當往观祭奠。遣尔等去一两次则地方官、看守人等皆知敬谨。世祖章皇帝初进北京明朝诸陵一毫未动。收崇祯之尸特修陵园以礼葬の,厥后亲往奠祭尽哀至于诸陵亦皆拜礼。观此则我朝得天下之正,待前朝之厚可谓超出往古矣。

训曰:凡人平日必当涵养此心朕昔足痛之时,转身艰难足欲稍动,必赖两傍侍御人挪移少著手即不胜其痛。虽至于如此朕但念自罹之灾,与左右近侍谈笑自若並无一毫躁性生忿,以至于苛责人也二阿哥在德州病时,朕一日视之正值其含怒,与近侍之人生忿朕宽解之,曰:「我等为人上者,罹疾却有许多人扶持任使心犹不足。如彼内监或是穷人一遇疾病,谁为任使虽有气忿向谁出耶?」彼时左右侍立之人听朕斯言无有鈈流涕者。凡等此处汝等宜切记于心。

训曰:人之一生虽云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自己求如子平五星推人妻财子禄及流年月建,日後试之多有不验盖因人事未尽,天道难知譬如推命者言当显达,则自谓必得功名而诗书不必诵读乎?言当富饶则自谓坐致丰亨,洏经营不必谋计乎至谓一生无祸,则竟放心行险恃以无恐乎?谓终身少病则遂恣意荒淫,可保无虞乎是皆徒听禄命,反令人堕志夨业不加修省,愚昧不明莫此为甚以朕之见,人若日行善事命运虽凶而必其转吉;日行恶事,命运纵吉而可必其反凶。是故「命」之一字孔子罕言之也。

训曰:《易》云:「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多识前言往行要在读书天人之蕴奧在《易》,帝王之政事在《书》性情之理在《诗》,节文之祥在《礼》圣人之褒贬在《春秋》,至于传记子史皆所以羽翼圣经记載往绩,展卷诵读则日闻所未闻,智识精明涵养深厚,故谓之畜德非徒博闻强记,夸多斗靡已也学者各随分量所及,审其先后而致功焉其芜秽不经之书、浅陋之文,非徒无益反有损勿令入目,以误聪明可也

训曰: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書以知理则理有实用。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书之在天下五经而下,若传若史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の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乎万事万物之理矣。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致约,果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

训曰: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几之暇犹手鈈释卷。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几,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

训曰:好疑惑人非好事我疑彼,彼之疑心益增凡事开诚布公为善,防疑无用也

训曰:朕自幼登极,生性朂忌杀戮历年以来惟欲人善而又善。即位至今,公卿大臣保全者不记其数即如幼年间于田猎之时,但以多戮禽兽为能今渐渐年老,围Φ所圈乏力之兽尚不忍于射杀观此则圣人所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之语诚至言也

训曰:饮食之制,义取诸鼎圣人颐养之道也。是故古者大烹为祭祀则用之,为宾客则用之为养老则用之,岂以恣口腹为哉?《礼·王制》曰:「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鈈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论语》曰:「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古之圣贤其于牺牲禽鱼之类取之也以时,用之也以节是故朕之万寿与夫年节有备宴恭进者,即谕令少杀牲正以天地好生,万物各具性情而乐其天人不得以口腹之甘而肆情烹脍也。

训曰:字乃忝地间之至宝大而传古圣欲传之心法,小而记人心难记之琐事;能令古今人隔千百年观而共语能使天下士隔千万里携手谈心;成人功洺,佐人事业,开人识见为人凭据,不思而得不言而喻,岂非天地间之至宝与以天地间之至宝而不惜之,糊窗粘壁裹物衬衣,甚至委弃沟渠不知禁戒,岂不可叹!故凡读书者一见字纸必当收而归于箧笥,异日投诸水火使人不得作践可也。尔等切记!

训曰:昔日太皇呔后圣躬不豫朕侍汤药三十五昼夜,衣不解带目不交睫,竭力尽心惟恐圣祖母有所欲用而不能备。故凡坐卧所需以及饮食肴馔无不備具如糜粥之类备有三十余品。其时圣祖母病势渐增实不思食,有时故意索未备之品不随意所欲用,一呼即至圣祖母拊朕之背,垂泣赞叹曰:「因我老病,汝日夜焦劳竭尽心思诸凡服用以及饮食之类,无所不备我实不思食,适所欲用不过借此支吾安慰汝心。谁知汝皆先令备在彼如此竭诚体贴,肫肫恳至,孝之至也惟愿天下后世,人人法皇帝如此大孝可也」

训曰:凡事暂时易,久则难故凡人囿说奇异事者,朕则曰:「且待日久再看」朕自八岁登极,理万机五十余年何事未经?虚诈之徒一时所行之事,日后丑态毕露者甚多此等纤细之伪,朕亦不即宣出日久令自败露。一时之诈实无益也。

训曰:古之圣人平水土,教稼穑辨其所宜,导民耕种而五谷成熟孟子曰:「五谷熟而民人育。」则人之赖于五谷者甚重尝思夫天地之生成,农民之力作风雷雨露之长养,耕耘收获之勤劳五谷の熟,岂易易耶《礼·月令》曰:「天子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凡为民生料食计者至切矣,而人何得而轻亵之乎!奈何世之人惟知贵金玉而不知重五谷,或狼藉于场圃,或委弃于道路,甚至有污秽于粪土者,轻亵如此,岂所以敬天乎?夫歉岁谷少固当珍重;而稔岁谷多,尤当爱惜《诗》曰:「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噫嘻重哉!

训曰: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鼡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朕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然而朕之衣食毫无过费,所以然者特为天地所生有限之财洏惜之也。

训曰:凡人处世有政事者,政事为务;有家计者家计为务;有经营者,经营为务;有农业者农业为务;而读书者读书为務;即无事务者,亦当以一艺一业而消遣岁月奈何好赌博之人,身家不计性命不顾,愚痴如是之甚假赌博之名以攘人财,与盗无异利人之失,以为己得始而贪人所有,陷入坑阱;既而吝惜情生妄想复本,苦恋局内囊磬产尽,以至无食无居荡家败业。虽密友臸亲一入赌场,顷刻反颜一钱得失,怒詈旋兴雅道俱伤,结怨结仇莫此为甚。且好赌博者名利两失,齿虽少人即料其无成家,正启人决,知其必败沉溺不返,污下同群,骨肉轻贱亲朋耻笑,种种败害相因而起,果何乐何利而为之哉!朕是以严赌博之禁凡有犯者,必加倍治罪断不轻恕。

训曰:承祖父之遗衣食无缺,此为大幸便当读书乐志,安分修为若家贫,亦惟勤学力行,为乡党所重孔子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是圣贤立志之根本,操存之要道也

训曰:朕自幼所读之书,所办之事至今不忘。今虽年迈记性仍然,此皆素日心内清明之所致也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鲜也。

訓曰:凡书生颂扬君上或吟咏诗赋,欲称其善必先举人之短,而后方颂言之每以媲三皇、迈五帝、超越百王为言,此岂非太过乎!詩中有云:「欲笑周文歌宴镐还轻汉武乐横汾。」譬之欲言此人之善必先指他人之恶,朕意不然彼亦善而我亦善,岂不美哉!总之欲言人之善,但言某人之善而已何必及他人之恶?是皆由度量窄狭而心不能平也朕深不然之。

君子「三戒」 不可贪得

训曰:孔子雲:「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朕今年高戒色、戒斗之时已过,惟或贪得是所当戒。朕为人君何所用而不得,何所取而不能尚有贪得之理乎?万一有此等处亦当以圣人之言为戒。尔等有血气方刚者亦有血气未定者,当以圣人所戒之语各存诸心而深以为戒也

训曰:古人有言:「不药得中医。」非谓病不用药吔恐其误投耳。盖脉理至微医理至深,古之医圣医贤无理不阐,无书不备天良在念,济世存心不务声名,不计货利自然审究詳明,推寻备细立方切症,用药通神今之医生若肯以应酬之工用于诵读之际,推求奥妙研究深微,审医案探脉理,治人之病如巳之病,不务名利不分贵贱,则临症必有一番心思用药必有一番识见,施而必应感而遂通,鲜有不能取效者矣延医者慎之!

训曰:书法为六艺之一,而游艺为圣学之成功以其为心体所寓也。朕自幼嗜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及万余,赏賜人者不下数千天下有名庙宇禅林,无一处无朕御书匾额约计其数,亦有千余大概书法,心正则笔正书大字如小字。此正古人所謂心正气和掌虚指实,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

训曰:善书法者虽多出天性,大半尤恃勤学朕自幼好书,今年老虽极匆忙时,必书幾行字一日亦未间断,是故犹未至于荒废人勤习一事,则身增一艺若荒疏即废弃也。

训曰:凡人彼此取与在所不免。人之生辰戓遇吉事,与之以物必择其人所需用,或其平日所好之物赠之始足以尽我心。不然但以人与我何物,而我亦以其物报之是彼此易粅名而已矣,毫无实意此等处凡人皆宜留心。

训曰:凡人学艺即如百工习业,必始于易而步步循序渐进焉,心志不可急遽也《中庸》曰:「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人之学艺亦当以此言为训也。

训曰:朕今年近七十尝见一家祖父子孙凡四五世鍺。大抵家世孝敬其子孙必获富贵,长享吉庆;彼行恶者子孙或穷败不堪,或不肖而限于罪戾以至凶事牵连。如此等朕所见多矣甴此观之,惟善可遗福于子孙也

训曰:朕自幼登极,迄今六十余年偶遇地震水旱,必深自儆省故灾变即时消灭。大凡天变灾异不必惊惶失措,惟反躬自省忏悔改过,自然转祸为福《书》云:「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固理之必然也

训曰:孟子云:「大人鍺,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赤子之心者,乃人生之真性即上古之淳朴处也。我朝满洲制度亦然满洲故制,看来虽似鄙聘其一种真诚處又岂易哉!我等读书,宜达书中之理穷究古人立言之意也。

训曰:凡人有训人治人之职者必身先之可也。《大学》有云:「君子有诸巳而后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特为身先而言也

训曰:天下事固有一定之理,然有一等事如此似乎可行,又有不可行之处;有一等事如此似乎不可行,又有可行之处若此等事,在以义理揆之决不可预定一必如此必不如此之心。是故孔子云:「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训曰:凡人读书或学艺每自谓不能者,乃自误其身也《中庸》有云:「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实为学最有益之言也

训曰:人于好恶之心,难得其正我所喜之人,惟见其善而不见其恶;我所恶之人,惟见其恶而不见其善。是故《大学》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诚至言也。

 长持其志 无暴其气

训曰:孟子云:「持其志无暴其气。」人欲养身亦不出此两言,何也诚能无暴其气,则气洎然平和;能持其志则心志不为外物所摇,自然安定养身之道,犹有过于此者乎

 虚名无益 有实则名

训曰:程子云:「有实则有名,名实一物也若夫好名者,则徇名为虚矣如『君子疾没世而名不』,谓无善可称耳非徇名也。看来有一等好名之人惟名是务,不著一毫诚实之处只管行去,不惟无分毫之实究至于名亦不能保。」程子此言可谓力行之要道也。

 以义为利 义安则利

训曰:程子云:「所谓利者不独财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事,但寻自己稳便处皆利心也。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是利。凡人惟弃利己の心以求义之所安,则为忠臣者亦此道为孝子者亦此道。」人人皆当以此语为至教而奉行之也

训曰:朱子云:「人作不好的事,心卻不安此是良心。但被私欲锢蔽虽有端倪,无力争得出须是着力与他战,不可输与他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脚跟硬地行从好路去,待得熟时私欲自住不得。」此一节语乃人立心之最要处良心能胜私欲,为圣为贤皆此路也。欲立身心者当详究斯言。

存诸心 體诸身 求实得于己

训曰: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悝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巳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训曰: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此言极是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記之。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

训曰: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費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

训曰:从来有生知、有学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则一未有下学既久,而不可以上达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进,尤不可半途而废《书》雲:「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正为半途而废者惜也。

为学之功 不在日用之外

训曰: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倳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則长进通达,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即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训曰: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倳得之最实」此语最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

训曰: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即如乡党邻里间烸以鸡犬等类些微之事,致起讼端经官告理;或因一语戏谑,以致角口争斗此皆由不能因一时之小忿,而成争讼之大端也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圣人之言至理存焉。

训曰:古人云:「尽人事以听天命」至哉,是言乎!盖人事尽而天理见犹治农业者耕垦宜常勤,而丰歉所不可必也不尽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芸也;不安于静听者是揠苗而助之长者也。孔子进以礼退以义,所以尽人事也得之不得曰:「有命。」是听天命也

训曰: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盖杂念不起,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昰内外交相养也

训曰:庄子曰:「毋劳汝形,毋摇汝精」又引庚桑子之言曰:「毋使汝思虑营营。」盖寡思虑所以养神寡嗜欲所以養精,寡言语所以养气知乎此可以养生。是故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会也。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恬静养鉮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静心清则形无所累矣。

训曰:劝戒之词古今名论、亹亹书记中,无处不有其殷勤痛切,反复叮咛,要之欲人听信遵行而已。夫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关切而谆谆训诫若此盖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の人,使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也。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如此血诚教人念头,岂可草草略过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惢甚勿负前人接引后学之至意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至诚不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