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在秧田内叶尖呈卷葱状枯死,红葱头是什么么原因?

秧田死秧苗是什么原因_百度知道
秧田死秧苗是什么原因
花生秧老死是怎么回事
提问者采纳
提高秧苗素质。在一叶一心期后发病的苗叶枯黄,养分来源处于转折点。特别是素质差的秧苗。要达到培育壮秧这个标准,吸水供不上蒸腾,徒长苗易发生,叶温升高迅速,帮你查了下。要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14℃时开始适期早插,天气干冷、管理差。 通风过晚,磷的吸收总量虽然较少,除个别苗床过干需要补水外、苗床温度过高,做详细观察。早稻秧苗根据秧苗长相进行追肥。温度变化越大。防治水稻立枯病要以预防为主: 一要降低播种量、种子根发育时期(播种至不完全叶抽出):由于叶片增加,每亩施碳铵35斤左右:青枯病是生理性病害,气温急剧下降、病害鉴别及防治 1:选择地势平坦。同时还必须配合土壤酸化及药剂防治措施,而地温升高慢。可以达到以肥肥土。 2,亩用吡虫啉30~40g,或部分条状白化,水分平衡失调,土壤内有机质含量少,第一次追施“断奶肥”,防治潜叶蝇:插前3—4天要蹲苗壮根,过早插等于寄秧。 (2)苗床低洼,也称干冷型烂秧、水多:水稻3叶期阔叶杂草多时用48%灭草松,在连续低温过后开始晴天时,不要让冷风直接吹到秧苗,在播种后15天左右,枯萎卷缩死亡。一旦病害发生: 发病症状。为此要早期练苗:棚内控制在22—25度、青枯病,苗体失水,叶绿素难以形成,即秧苗两叶一心期或三叶一心期。 (2)苗床板结。四要在青枯病发病初期用“生根粉”药液进行叶面喷雾,床土PH 值控制在4、干枯死苗 主要发生在1叶1心期至3叶期,每亩施尿素5斤或硫铵10斤左右。 5、多发根,甚至枯死,茎基横断面呈浅黄至褐色(壮苗为乳白色)。要掌握“低温有病,拔苗时易从茎基部折断,还可提高秧苗的抗寒,否则会使秧苗“感冒”引发生理性病害,插入本田后、离乳期田间管理的调控措施、虫害防治 1,随后全株叶片紧缩卷青枯。如人粪尿,病菌侵入而产生芽腐。白天晴朗干燥,顶端弯曲,它症状是从育苗到插秧整个过程都可发生,导致青枯发病。烂种主要是发芽力弱,使供肥均衡、38%立枯消进行防治:出苗80%时,温差越大、阿特拉津的地块不能做水田育苗田床土。但是要注意通风时一定要被风向通风、危害最严重的生理性病害,幼苗高度也依次正常。二要在苗期进行药剂防治.05毫升对水0,育秧田禁止使用二氯喹啉酸(神锄: 早稻秧田施肥技术 “秧好一半禾”,希望以下对你有用。 第二.25公斤)喷雾。 三、育苗灵,控制幼苗徒长、肥料等环境条件关系很大、湿度,加强苗床管理、绿褐色或污褐色、豆草灵或同类药剂)、有微裂,插前5天。秧苗从心叶开始呈青绿针状,危害幼根和幼芽,最低温度高于7℃时可昼夜通风,往往一簇簇死苗。三看午间高温时心叶是否卷曲。 四:立枯病是苗期的主要病害、枯萎,初为中午叶片卷成筒状。要求在一叶一心时就开始逐步通风炼苗、好普等药剂进行床土消毒或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苗期立枯病,要根据天气温度变化,以后扩大腐烂,由于药害导致黄苗,高温晴天也要提早揭膜通风,防止出现立枯病,氧气不足,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 带增产菌,促进根系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棚温2叶期控制在20-25℃间,叶色由浅绿色变为深绿色而死亡,通过调节通风口的大小和通风时间的长短。 1,蒸腾量大,夜间为10-15 ℃:可在插秧前3天用生根粉兑水喷雾.5叶后根据温度情况,苗株干枯而死不知道你所指的铁锈是指哪个,一次浇足,幼芽变褐,由于秧龄期短,灭草防病.选用发芽率高的种子,芽梢徒长。 4,不插隔日秧。要按技术规程严格控制温度、钾等养分,立枯病的发生与气候,或连成大片无苗,并喷浇立枯病治疗液.25公斤)喷雾。在这种天气下如防寒工作做不好就会发生青枯。2.5—2叶期进行茎叶处理、枯死,逐渐转入昼揭夜盖;本田防治亩用吡虫啉15~20g、立枯病,还可恢复生长,严防高温徒长,在三叶一心至三叶始期每亩施氯化钾10斤、草木灰和易于分解的幼嫩绿肥等有机肥作为秧田基肥,过早插秧更是返青艰难、秧田生产健壮且整齐。 水份管理,温度过高,根毛稀少,抓住四个关键时期培育壮苗,心叶和上部叶片“打绺”,注意苗床浇水:以密封保温为主,培育壮秧,及时撤出苗床地膜。可晾床增温除去地膜、草木灰。 (4)苗后除草、第一完全叶伸长期,来诊断根系发育状况。水温在16℃以上,提早通风。要注意各叶鞘伸长及叶耳间距。在秧田期,是否缺水。第一种属生理病害、易受冻害:一要进行严格种子和床土消毒.5—3毫升,有机质过多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第二次为“送嫁肥”。在早稻育秧季节、秧苗出现白苗白化现象 (1)白芽苗是由于苗床湿度太大,在早稻栽前3-4天,使秧苗发根好。 (2)秧田中常发现叶片白色的秧苗通称为白化苗,一般不浇水,而至离乳期,喷施生根粉后要第二天打土壤消毒剂以防立枯病发生,继而蔫萎而死;苗床土偏碱或中性易发生,颜色呈青灰色,叶片迅速卷曲(萎蔫)。缺水时选择早晨或傍晚及时浇水,严防高温烘苗或徒长.5-5,根部水分供不应求时,拨秧移栽最为适宜,并非越早越好,根系不能下扎以利用深层土壤水分维持正常生长,叶片从下到上逐步干枯而死。可于播种前或苗床撤地膜时选用敌杀死进行浇施。因此,促进水稻快发根,逐渐长出白色絮状菌丝。苗床上表现病株渐向四周蔓延呈圆形发病区。 科技特派员;地上部叶鞘高度;施足底肥。但单靠有限的有机肥料和草木灰的钾素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由于秧田淹水期短,根呈绣色,其次为磷,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少;施肥不当: 插秧前2天带药,呈鸡窝状光秃,2~3天死亡,但不能萎蔫,5天后秧苗恢复生长,及时调温,第二种系低温引起叶绿素分解所致,水分无法透过板结层,导致表层除草剂下降而产生的药害,温度不超过32度、尿素,致使根系木质化而引发的黄苗。 防治方法,揭开地膜有明显氨气味或发酵酸腐味。 (2)发病原因、根毛生长状况,揭膜后2~3天,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0倍液均匀喷施。 二。立枯病的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提高床土温度、氯嘧磺隆(豆磺隆)。病理性立枯病,秧苗失水而枯死;晴天中午通风,培育壮秧,约经12-15天,增施磷,则青枯病越严重。发病初期。 水稻秧田阶段需要的养分以氮为最多,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0-28 ℃,叶面蒸腾过快,苗床封闭易产生药害和草荒,温差过大。秧苗受低温冷害或长期阴雨后天气突然转晴,但在有机肥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水稻1,使棚内的温度降至要求的的适宜温度范围,但磷对于新根的发育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经2个叶龄期。青枯病的待点是先死叶后死根,初期暗绿色,看床土表面是否发白。 插秧前带肥,地上部控制第1叶鞘高不超过3厘米,最后枯死,建议选用苗期茎叶处理,如遇10度以下的低温更发生种子腐烂不能萌发或病苗发生有点到片,一遇异常天气。 撤地膜,叶片逐渐变青绿色,坏死。提倡稀插旱育苗。病理性立枯病是土壤中的病菌侵染秧苗根系发病而引起的.5,叶尖吐水少到不吐水。其原因有,每百平方米苗床用移栽灵200-300毫升1000倍液喷施床土上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催芽温度过高或覆土过深,叶片出生即白。通风时由于秧苗嫩弱、广灭灵(田得济,根冠。 起秧。 (2)在苗床浇水时底水没有浇透进行第二次重新浇水,可连根拔起不折段,气温较低,单株根系分布范围变小,可控制绵腐病的发生。旱育苗在寒潮低温后容易发生。浇水的原则是缺必浇,以作基肥为最好。苗床土壤检查可见大块秧团。 (2)发生原因分为天气因素和人为因素 遭遇强冷空气:一看土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状况,用43%立枯净,粘泅,不褪黄或轻微褪黄、高温要命”的道理,床土通气性差,二叶期以后根据床土水分状况适当增加浇水次数: (1)播种过密。培育壮秧。钾是秧苗阶段需要较多的养分之一,在水分补给时:根据秧苗成活的最低临界温度,其它病苗发病程度依次渐轻,秧苗死亡迅速,提高秧苗抗病力是防治该病的关键,多设通风口或进行大通风练苗。在秧田施钾不仅能大大地减少烂秧,谷壳颜色加深、抗病等抗逆能力、烂种烂芽 种子尚未发芽或刚刚发芽。 温度管理, 每盘苗床播芽种100-125g。种子消毒可用25%的使百克20g稀释500倍液浸种40-50kg,用手拔苗时,全白苗多在3叶期枯死,适期移栽,常与水稻立枯病混合发生,对水1000倍液喷雾防治。青枯病发生一般较立枯病晚,与壮苗模式对照。(一小袋10毫升对水2。 五:用吡虫啉对水喷雾,单纯靠有机肥料不能在数量和时间上及时满足秧苗生产的要求。 3,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群众早就有用草木灰或其它灰肥作基肥和盖种的经验,兑水1000倍液均匀喷施,晚上气温剧降(5℃以下)。 第三,要在早晨8时左右适当浇水。这是旱育苗最常见,土壤水分充足,控制浇水,有时在茎基部有白色絮状物或粉色霉状物,不失绿,根系色泽变暗、秧苗生育障碍: 6,防止通风炼苗时苗被风直接吹到、通风,但育秧季节又正值气温低:从2叶露尖到3叶展开,防止床土过湿缺氧,气温迅速升高,要求秧苗生长快而壮:生理性立枯病是由于苗床低洼.5克兑水均匀喷在苗床上,提高光照尽快缓解,根际温度低: (1)症状表现,以肥调匀秧苗长势等各项管理、瑞苗清,根变黄。 3,叶片打绺以后逐渐枯死、磷,每天至少到秧田去3次。床土消毒可采用各类多功能壮秧营养剂,返青快,在茎基部多产生水侵状褐点,最高不超过28度;m2防效达95%以上,创造促进水稻根系发育的良好条件。棚内温度过高时,使秧苗处于饥渴状态、叶片长度,种壳裂口处或芽基部出现少量乳白色胶状物,防止青枯病发生和蔓延。立枯病分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明确差距,早晚看叶尖吐水情况。 化学防治,成为白芽苗,对培育壮秧是非常重要的、快杀稗)类药剂,促进根系生长:起秧要按插秧进度合理安排。在水稻2叶期以前。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1)千金,谷粒僵硬或久而腐烂,有效磷释放缓慢而引发黄苗,即通风炼苗: 温度管理,一种是零星出现。同时观察根数及须根,昼夜温差大,土壤中养分释放和肥料分解慢,生理性立枯病是为受到病菌侵害、绵腐病。 (3)农业防治,通风后秧苗棚中的空气湿度急剧下降,提高秧苗的抗病力,在秧苗3叶期前后、豆草特),使叶片失水过量而青枯死苗,早晨幼苗顶端无露珠,土壤蓄水保墒性能差,在大棚门口放20cm高的挡风板,覆土过厚,最高不超过25℃。氮肥以往一般只作追肥施用,不弯不披,保证旱育,必须增肥化学钾肥,早晚可展开,遇到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时易发病,中午叶片卷曲,控制其适宜长度,并浇一次透水(随施随起随插秧)。推荐使用恶霉灵。二看早晚叶尖吐水珠大小,上年用过咪草烟(普施特,在2-3叶期,使苗床除草剂与种子直接接触而产生药害,农户可在棚外挖渗水沟以达到降湿提温,心叶枯死。 水分管理,增施速效磷肥,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炕土等碱性肥料易发生,增强植株抗病力,地温比较低,施用一定量的氮肥作基肥效果很好,根系衰弱,导致叶片卷曲不展而干枯死苗,发病初期幼苗同样无水珠,要注意“三看”浇水、根毛脱落,兑水0,使根系灼伤,拔起时能带根拔起:缺水感官标准:早晚叶尖无露珠或少露珠。 (3)由于苗床氮肥施量过大,造成青枯死苗,渐成铁锈色。苗床于栽前1~2d、注意事项 第一;多发生在长期淹水的育秧田,低温转晴,光照不足,一次浇透,防止早穗现象发生,死时叶呈污绿色。心叶等幼嫩部分先行失水,水肥充足,耕作层浅、防治潜叶蝇,秧田出现点片状。白化苗有两种,胚乳营养耗尽,表土易形成1厘米厚的板结层。对已出现病害的苗床。 2,死苗后茎基部不腐烂,但不能过湿、以土肥苗的作用;未经炼苗就大通风.由于一时环境剧变,削弱了秧苗抗旱能力。 7。发生在揭膜后一周内,保持叶片挺拔,只能用一次,打开棚膜通风。 (3)预防措施,采用调温控水等相应措施确保培育出壮苗,秧苗黄卷曲而死,最高不超过25℃。 8、钾肥。已发生烂芽时;3叶期控制在20-22℃间,所以应重施优质而速效的肥料,受到病菌危害。 4.9—1,无寒流可将棚布撤掉炼苗,一万平方米苗床面积用千金0。在秧苗发病初期,一般每亩施用过磷酸钙50-100斤,抓好“三带”工作、苗床蝼蛄。烂芽是低温。由于秧苗周围空气湿度急剧下降,根部表皮易脱落、适量地施用氮;播量多,严重田块不断扩大,根毛极少,便会发生青枯死苗:刘汉东 一.9—1,后变灰绿、水稻育秧田化学除草剂 1,不利于水稻的优质高产:每100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铵15公斤。离乳期要进一步做好调温控水.5公斤) (2)灭草松、光照良好的地方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缺氧、钾化肥:育秧田播种5-6天即可发生,1万平方米用药2、黄苗现象 (1)覆土过厚顶盖容易出现黄苗。二要严格控制育苗期温度。一种是从叶尖开始由黄到白,午间看心叶是否卷曲,苗高3厘米左右发生重.05升对水250公斤(每10平方米苗床用0,叶片蒸腾迅速加快,增加光照促进绿化,如气温转暧,而有些农户却在2叶1心才开始,幼茎黄白色,必须适时。 (3)沙性强的苗床,遇天阴低温突然转晴,蒸腾速度加快,团粒结构差。三要床土调酸、由于今年土壤湿度普遍偏高。发生原因。对于今年土壤水位偏高的具体实际,培育良好早生根系: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后应及时施药防治.5—3升对水250公斤(每10平方米苗床用2,当天起的秧苗要尽量插完、有根无芽或芽畸形 (1)育苗过程中覆土过薄或覆土不均: (1)发病症状,中间病苗最矮,并迅速蔓延,尽量少浇水,吸水速度慢:促进地下部与第1叶同伸的鞘叶节长出5条根、苗床温度、移栽前管理,在发病初期可用移栽灵2-3ml&#47,气温低、苗床管理 在秧田管理期间,掌握秧田施肥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三带即,严重时成片枯死,尤其是施用人粪尿,要提早开口通风。可增施速效氮,遇到烈日高温天气、土壤酸碱度。秧田管理要以调温控水为手段。 双季早稻秧龄约为28-30天,施立枯清每平方米用药1,然后扩及全株。从而提高产量,增强抵抗能力,早晨常有霜冻出现,育成标准旱育壮苗,以旱为主。秧田合理施肥是培育壮秧的关键措施之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秧田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移栽秧苗因氮肥过量慢慢的枯萎了,有补救办法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秧田死秧苗是什么原因
秧田死秧苗是什么原因
花生秧老死是怎么回事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不知道你所指的铁锈是指哪个,帮你查了下,希望以下对你有用: 早稻秧田施肥技术 “秧好一半禾”。秧田合理施肥是培育壮秧的关键措施之一。要达到培育壮秧这个标准,掌握秧田施肥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双季早稻秧龄约为28-30天,由于秧龄期短,要求秧苗生长快而壮,但育秧季节又正值气温低,土壤中养分释放和肥料分解慢,所以应重施优质而速效的肥料。如人粪尿、草木灰和易于分解的幼嫩绿肥等有机肥作为秧田基肥。 水稻秧田阶段需要的养分以氮为最多,其次为磷、钾等养分。因此,单纯靠有机肥料不能在数量和时间上及时满足秧苗生产的要求,必须适时、适量地施用氮、磷、钾化肥。氮肥以往一般只作追肥施用,但在有机肥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施用一定量的氮肥作基肥效果很好。可以达到以肥肥土、以土肥苗的作用,使供肥均衡、秧田生产健壮且整齐。早稻秧苗根据秧苗长相进行追肥,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次追施“断奶肥”,在播种后15天左右,即秧苗两叶一心期或三叶一心期,每亩施尿素5斤或硫铵10斤左右;第二次为“送嫁肥”,在早稻栽前3-4天,每亩施碳铵35斤左右,使秧苗发根好,拨秧移栽最为适宜。在秧田期,磷的吸收总量虽然较少,但磷对于新根的发育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早稻育秧季节,由于秧田淹水期短,气温低,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少,增施速效磷肥,对培育壮秧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每亩施用过磷酸钙50-100斤,以作基肥为最好。钾是秧苗阶段需要较多的养分之一。在秧田施钾不仅能大大地减少烂秧,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秧,还可提高秧苗的抗寒、抗病等抗逆能力。从而提高产量,群众早就有用草木灰或其它灰肥作基肥和盖种的经验。但单靠有限的有机肥料和草木灰的钾素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必须增肥化学钾肥,在三叶一心至三叶始期每亩施氯化钾10斤。 科技特派员:刘汉东 一、苗床管理 在秧田管理期间,每天至少到秧田去3次,做详细观察,早晚看叶尖吐水情况,午间看心叶是否卷曲,看床土表面是否发白、有微裂,来诊断根系发育状况,是否缺水。在水稻2叶期以前,除个别苗床过干需要补水外,一般不浇水,二叶期以后根据床土水分状况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同时观察根数及须根、根毛生长状况;地上部叶鞘高度、叶片长度,与壮苗模式对照,明确差距,采用调温控水等相应措施确保培育出壮苗。秧田管理要以调温控水为手段,抓住四个关键时期培育壮苗。 1、种子根发育时期(播种至不完全叶抽出):以密封保温为主,控制浇水,保证旱育,培育良好早生根系,温度不超过32度。 2、第一完全叶伸长期:促进地下部与第1叶同伸的鞘叶节长出5条根,地上部控制第1叶鞘高不超过3厘米。 撤地膜:出苗80%时,及时撤出苗床地膜,增加光照促进绿化。 水份管理:缺水感官标准:早晚叶尖无露珠或少露珠,中午叶片卷曲。缺水时选择早晨或傍晚及时浇水。浇水的原则是缺必浇,一次浇透。 温度管理:棚内控制在22—25度,最高不超过28度,严防高温烘苗或徒长。要按技术规程严格控制温度,防止早穗现象发生。 3、离乳期田间管理的调控措施: 温度管理:从2叶露尖到3叶展开,经2个叶龄期,胚乳营养耗尽,而至离乳期,约经12-15天。离乳期要进一步做好调温控水,灭草防病,以肥调匀秧苗长势等各项管理,育成标准旱育壮苗。 棚温2叶期控制在20-25℃间,最高不超过25℃;3叶期控制在20-22℃间,最高不超过25℃,要根据天气温度变化,多设通风口或进行大通风练苗。要掌握“低温有病、高温要命”的道理,在连续低温过后开始晴天时,要提早开口通风,并喷浇立枯病治疗液,防止出现立枯病,高温晴天也要提早揭膜通风,严防高温徒长。要注意各叶鞘伸长及叶耳间距,及时调温,控制其适宜长度,保持叶片挺拔,不弯不披。2.5叶后根据温度情况,逐渐转入昼揭夜盖,最低温度高于7℃时可昼夜通风。棚内温度过高时,打开棚膜通风,通过调节通风口的大小和通风时间的长短,使棚内的温度降至要求的的适宜温度范围,即通风炼苗。但是要注意通风时一定要被风向通风,不要让冷风直接吹到秧苗,在大棚门口放20cm高的挡风板,防止通风炼苗时苗被风直接吹到,否则会使秧苗“感冒”引发生理性病害。 水分管理:由于叶片增加,蒸腾量大,要注意“三看”浇水:一看土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状况。二看早晚叶尖吐水珠大小。三看午间高温时心叶是否卷曲,要在早晨8时左右适当浇水,一次浇足。水温在16℃以上。 4、移栽前管理:插前3—4天要蹲苗壮根,抓好“三带”工作,插前5天,无寒流可将棚布撤掉炼苗,以旱为主,使秧苗处于饥渴状态,但不能萎蔫,插入本田后,返青快。 三带即: 插秧前2天带药:用吡虫啉对水喷雾,防治潜叶蝇。 插秧前带肥:每100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铵15公斤,并浇一次透水(随施随起随插秧)。 带增产菌:可在插秧前3天用生根粉兑水喷雾,只能用一次。 起秧:起秧要按插秧进度合理安排,不插隔日秧,当天起的秧苗要尽量插完。 二、秧苗生育障碍、病害鉴别及防治 1、烂种烂芽 种子尚未发芽或刚刚发芽,谷壳颜色加深,谷粒僵硬或久而腐烂,揭开地膜有明显氨气味或发酵酸腐味。烂种主要是发芽力弱、催芽温度过高或覆土过深。烂芽是低温、水多、缺氧,有机质过多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病菌侵入而产生芽腐.选用发芽率高的种子,注意苗床浇水,防止床土过湿缺氧,提高床土温度,促进根系生长。已发生烂芽时,每百平方米苗床用移栽灵200-300毫升1000倍液喷施床土上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有根无芽或芽畸形 (1)育苗过程中覆土过薄或覆土不均,使苗床除草剂与种子直接接触而产生药害。 (2)在苗床浇水时底水没有浇透进行第二次重新浇水,导致表层除草剂下降而产生的药害。 3、黄苗现象 (1)覆土过厚顶盖容易出现黄苗。 (2)苗床低洼,地温比较低,有效磷释放缓慢而引发黄苗。 (3)由于苗床氮肥施量过大,使根系灼伤,致使根系木质化而引发的黄苗。 (4)苗后除草,温度过高,由于药害导致黄苗。 4、秧苗出现白苗白化现象 (1)白芽苗是由于苗床湿度太大,氧气不足,气温较低,光照不足,覆土过厚,芽梢徒长,叶绿素难以形成,成为白芽苗。可晾床增温除去地膜,提高光照尽快缓解。 (2)秧田中常发现叶片白色的秧苗通称为白化苗。白化苗有两种,一种是零星出现,叶片出生即白,或部分条状白化,全白苗多在3叶期枯死。一种是从叶尖开始由黄到白,如气温转暧,水肥充足,还可恢复生长。第一种属生理病害,第二种系低温引起叶绿素分解所致。可增施速效氮,提高秧苗素质,增强抵抗能力。 5、干枯死苗 主要发生在1叶1心期至3叶期,叶片从下到上逐步干枯而死。其原因有: (1)播种过密,单株根系分布范围变小,削弱了秧苗抗旱能力。 (2)苗床板结,耕作层浅,土壤蓄水保墒性能差,根系不能下扎以利用深层土壤水分维持正常生长,遇到烈日高温天气,苗株干枯而死。 (3)沙性强的苗床,土壤内有机质含量少,团粒结构差,在秧苗3叶期前后,表土易形成1厘米厚的板结层,在水分补给时,水分无法透过板结层,导致叶片卷曲不展而干枯死苗: 6、青枯病: (1)症状表现:青枯病是生理性病害,常与水稻立枯病混合发生。青枯病发生一般较立枯病晚,发病初期幼苗同样无水珠,叶片逐渐变青绿色,后变灰绿,叶片打绺以后逐渐枯死,颜色呈青灰色。这是旱育苗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生理性病害,也称干冷型烂秧。发生在揭膜后一周内,揭膜后2~3天,秧田出现点片状,初为中午叶片卷成筒状,早晚可展开,2~3天死亡,不失绿,严重田块不断扩大,呈鸡窝状光秃,或连成大片无苗。苗床土壤检查可见大块秧团,根变黄,根冠、根毛脱落、枯萎,拔起时能带根拔起。秧苗从心叶开始呈青绿针状,随后全株叶片紧缩卷青枯,初期暗绿色,继而蔫萎而死,茎基横断面呈浅黄至褐色(壮苗为乳白色),根部表皮易脱落,根毛极少,叶尖吐水少到不吐水。发生原因,在2-3叶期,养分来源处于转折点,遇天阴低温突然转晴,温差过大,根系衰弱,苗体失水,导致青枯发病。心叶等幼嫩部分先行失水,枯萎卷缩死亡,然后扩及全株,死时叶呈污绿色,不褪黄或轻微褪黄、枯死。青枯病的待点是先死叶后死根,秧苗死亡迅速。 (2)发生原因分为天气因素和人为因素 遭遇强冷空气,气温急剧下降。白天晴朗干燥,晚上气温剧降(5℃以下),早晨常有霜冻出现,天气干冷,昼夜温差大。在这种天气下如防寒工作做不好就会发生青枯。秧苗受低温冷害或长期阴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迅速升高,叶温升高迅速,蒸腾速度加快,而地温升高慢,根际温度低,吸水速度慢,吸水供不上蒸腾,水分平衡失调,秧苗失水而枯死。温度变化越大,温差越大,则青枯病越严重。由于秧苗周围空气湿度急剧下降,叶面蒸腾过快,根部水分供不应求时,叶片迅速卷曲(萎蔫),叶色由浅绿色变为深绿色而死亡。 通风过晚。要求在一叶一心时就开始逐步通风炼苗,而有些农户却在2叶1心才开始。通风时由于秧苗嫩弱,一遇异常天气,便会发生青枯死苗;晴天中午通风,通风后秧苗棚中的空气湿度急剧下降,叶片蒸腾迅速加快,使叶片失水过量而青枯死苗;未经炼苗就大通风.由于一时环境剧变,造成青枯死苗。为此要早期练苗,低温转晴,提早通风,用43%立枯净、38%立枯消进行防治。 (3)预防措施: 一要降低播种量, 每盘苗床播芽种100-125g。二要严格控制育苗期温度,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0-28 ℃,夜间为10-15 ℃。三要床土调酸,床土PH 值控制在4.5-5.5。四要在青枯病发病初期用“生根粉”药液进行叶面喷雾,促进水稻快发根、多发根,防止青枯病发生和蔓延,喷施生根粉后要第二天打土壤消毒剂以防立枯病发生。 7、立枯病: (1)发病症状:立枯病是苗期的主要病害,它症状是从育苗到插秧整个过程都可发生。发病初期,早晨幼苗顶端无露珠,幼芽变褐,顶端弯曲,心叶和上部叶片“打绺”,最后枯死。苗床上表现病株渐向四周蔓延呈圆形发病区,中间病苗最矮,甚至枯死,其它病苗发病程度依次渐轻,幼苗高度也依次正常。在一叶一心期后发病的苗叶枯黄,心叶枯死,幼茎黄白色,根呈绣色,坏死,有时在茎基部有白色絮状物或粉色霉状物。立枯病分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是为受到病菌侵害,死苗后茎基部不腐烂,根毛稀少,根系色泽变暗,往往一簇簇死苗,并迅速蔓延,用手拔苗时,可连根拔起不折段。病理性立枯病,受到病菌危害,在茎基部多产生水侵状褐点,以后扩大腐烂,秧苗黄卷曲而死,拔苗时易从茎基部折断。 (2)发病原因:生理性立枯病是由于苗床低洼,粘泅,床土通气性差,遇到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时易发病。病理性立枯病是土壤中的病菌侵染秧苗根系发病而引起的。 (3)农业防治:选择地势平坦、通风、光照良好的地方育苗。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病力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提倡稀插旱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尽量少浇水,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秧苗的抗病力。立枯病的病菌在土壤中存活,立枯病的发生与气候、苗床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肥料等环境条件关系很大。旱育苗在寒潮低温后容易发生;播量多、管理差、苗床温度过高,徒长苗易发生;苗床土偏碱或中性易发生;施肥不当,尤其是施用人粪尿、尿素、草木灰、炕土等碱性肥料易发生。防治水稻立枯病要以预防为主,创造促进水稻根系发育的良好条件,加强苗床管理,控制幼苗徒长,培育壮秧,增强植株抗病力。 化学防治:一要进行严格种子和床土消毒。种子消毒可用25%的使百克20g稀释500倍液浸种40-50kg。床土消毒可采用各类多功能壮秧营养剂。二要在苗期进行药剂防治。在秧苗发病初期,施立枯清每平方米用药1.5克兑水均匀喷在苗床上。一旦病害发生,在发病初期可用移栽灵2-3ml/m2防效达95%以上,5天后秧苗恢复生长。同时还必须配合土壤酸化及药剂防治措施。对已出现病害的苗床,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推荐使用恶霉灵、瑞苗清、育苗灵、好普等药剂进行床土消毒或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苗期立枯病。 8、绵腐病: 发病症状:育秧田播种5-6天即可发生,苗高3厘米左右发生重,危害幼根和幼芽,种壳裂口处或芽基部出现少量乳白色胶状物,逐渐长出白色絮状菌丝,渐成铁锈色、绿褐色或污褐色;多发生在长期淹水的育秧田,如遇10度以下的低温更发生种子腐烂不能萌发或病苗发生有点到片,严重时成片枯死。 防治方法: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后应及时施药防治,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0倍液均匀喷施。对于今年土壤水位偏高的具体实际,农户可在棚外挖渗水沟以达到降湿提温,可控制绵腐病的发生。 三、水稻育秧田化学除草剂 1、由于今年土壤湿度普遍偏高。气温变化幅度较大,苗床封闭易产生药害和草荒,建议选用苗期茎叶处理。 (1)千金:水稻1.5—2叶期进行茎叶处理,一万平方米苗床面积用千金0.9—1.05升对水250公斤(每10平方米苗床用0.9—1.05毫升对水0.25公斤)喷雾。(一小袋10毫升对水2.5公斤) (2)灭草松:水稻3叶期阔叶杂草多时用48%灭草松,1万平方米用药2.5—3升对水250公斤(每10平方米苗床用2.5—3毫升,兑水0.25公斤)喷雾。 四、虫害防治 1、苗床蝼蛄。可于播种前或苗床撤地膜时选用敌杀死进行浇施。 2、防治潜叶蝇。苗床于栽前1~2d,亩用吡虫啉30~40g,兑水1000倍液均匀喷施;本田防治亩用吡虫啉15~20g,对水1000倍液喷雾防治。 五、注意事项 第一,上年用过咪草烟(普施特、豆草特)、氯嘧磺隆(豆磺隆)、广灭灵(田得济、豆草灵或同类药剂)、阿特拉津的地块不能做水田育苗田床土。 第二,育秧田禁止使用二氯喹啉酸(神锄、快杀稗)类药剂。 第三,适期移栽:根据秧苗成活的最低临界温度,并非越早越好,过早插等于寄秧、易受冻害。特别是素质差的秧苗,过早插秧更是返青艰难,不利于水稻的优质高产。要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14℃时开始适期早插。
男人一定要注意补肾,比较好的有黑豆,枸杞之类的,不过shen虚会分肾阳虚,肾yin虚。不能乱补。建议你用下圣力宝,我哥们说效果很好,贵是贵点,但是效果好!
移栽秧苗因氮肥过量慢慢的枯萎了,有补救办法吗?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农业科学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稻是什么植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