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歌词是划进爱的故乡是北京歌词

我们可爱的家乡歌词_陈恩耀
加载播放器 我们可爱的家乡mp3试听
我们可爱的家乡LRC歌词
[ti:我们可爱的家乡][ar:陈恩耀][al:][][00:00.00]我们可爱的家乡[00:01.42]&[00:03.43]作词:张鹏、杨柯[00:05.43]作曲:陈宏[00:07.44]演唱:陈恩耀[00:09.45]LRC歌词制作:[00:11.46]QQ:426420[00:14.14][01:56.83][00:36.80]大元是个好地方[02:00.78][00:40.83]苗乡如画胜天堂[02:04.77][00:44.83]改革开放春风暖[02:08.69][00:48.72]沧海桑田变了样[02:12.75][00:52.79]好山好水好风光[02:16.78][00:56.83]“大元三宝”美名扬[02:20.74][01:00.81]科教兴村人人乐[02:24.84][01:04.83]跨越发展奔小康[02:28.37][01:08.46]啊大元村园林新村[02:36.81][01:16.80]我们的家乡美丽的家乡[02:40.88][01:20.93]可爱的家乡[02:44.38][01:24.45]啊我站在苗岭放声唱[02:52.79][01:32.78]我们的家乡美丽的家乡[03:00.80][02:56.81][01:36.91]可爱的家乡[03:11.89][01:41.09]
您现在的位置: &
& 我们可爱的家乡
Copyright &
专业提供的网站第B04版:花地·七日特刊
十年砍柴:我们想念故乡,我们的孩子想象故乡
  @故乡  编者按    从某种角度看,中国确是个人情大国,“义”字之外,“情”字最重。有情饮水饱,情之所之,父母恩、儿女情,夫妻爱、师生情、朋友情……人伦之内,莫不相濡以情。人伦之外,自然物理,过去未来,逆旅乡关,也往往是情之所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才有家书抵万金之慨,彩笺尺素,咫尺天涯。  黄金周七天长假在即,中秋连着国庆,节无双至今日至,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在路上,回到家,或离开家,家依然是人心之所归;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情也仍然是人心之所系。为此,在假日期间,我们特别策划了“情·书”系列版:@故乡,@儿女,@爱人,@自然,@老师,@友人,@未来,让脚步匆忙的现代人或能停伫片刻,让躁急的心灵得以回味温润瞬间,从小家之爱到大家之情,从卿卿我我之爱到故乡家国之情……  说故乡     □羊城晚报记者&梁爽  十年砍柴,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家和知名网络人,本名李勇。1971年生于湖南省新邵县一个山村,199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出版有《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晚明七十年》、《进城走了十八年:一个70后的乡村记忆》等著作。  1  故乡的变化,比任何时代都快  羊城晚报:您一直在写关于家乡的文章。在当下的城市怀念过去的家乡,“故乡”于您是什么样的存在?  十年砍柴:怀念故乡是每个人内心共通、永恒的情感,从古到今。从《诗经》开始,到鲁迅那一代文化人,一直到现在。一个人思念故乡,思念生他养他的地方,是很朴素的、共有的情感。  但是,故乡在今天恐怕有点不一样。故乡的变化,比起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快。人们产生了陌生感。故乡、村庄消失了,人们的恐慌情绪,或者忧伤情绪,可能更浓。古代经常讲“物是人非”,他们还乡后感叹,以前认识的前辈已经去世,新生的一代“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们今天还乡,或者思念故乡,还多了一些别的情感。社会变迁剧烈、城市化加速,故乡一点一点地消失,故乡的社会结构、秩序、甚至风景,变化非常快。像我这样在山村成长的人,小时候成长的环境相对固定,在哪个村,上小学时在哪条路上,村前的大树、村前的水井,某个很小的点,可能几百年来都没什么变化,所以对故乡更有感觉。对于城市人来说,城市、街区变化快,在不同的街区迁徙,他们对故乡的感觉太复杂、太大了,反而会冲淡这种感觉。  对我们在乡村长大的人来说,故乡更是一种符号,情感的符号,也是一种精神家园的符号。故乡对我来说意味着这个。我现在对故乡有些担忧,偏僻的乡村也在变化。  羊城晚报:不同时代的人对故乡的情结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十年砍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至少在1911年清末以前,中国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故乡。我跟人开玩笑说,那时候除了皇帝是城里人,其他人都不是,包括宰相也是暂住在北京城,等你致仕告老时必须要还乡。所以那时候的人很有意思,不管当多大的官,都在老家买地、买房子,哪怕死在很遥远的地方,哪怕死在战乱,最大的孝子就是要把父亲和爷爷的尸骨从外地找回来,带回故乡。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人生的出发点和结束点在一个地方,人生才圆满。人在生和死期间,不管你多么牛,走了多少地方,干了多少的事情,发了多大的财,起点和终点还是要重叠的,要在老家留一块地。那是实实在在的故乡。  我最近看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的材料。曼德拉在1955年已经算是很大的领袖了,反抗白人当局,处境险恶,随时可能被抓。但是1956年他突然回到了故乡,在牡韦佐,一个小村庄买了一块地。他说,“必须在出生的地方拥有一块土地和一栋房子,这样的人生才圆满”。读曼德拉的回忆录读到这里,我笑了,这种情景多么相似,不是吗?  现在对故乡的感情可不一样了。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这批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批离乡但又不会回乡的人。他们到城市工作,然后死在城市里,我说过“生于乡村、死于城市”,这是最大的一批人,故乡对他们的含义跟前一辈、跟一两千年前是完全不一样的。  2  故乡情结承载的“家国之思”  羊城晚报:您刚刚提到一点,城市里长大的人,故乡情结可能不一样?  十年砍柴:人生有大变迁,故乡的情感才会更浓烈,对故乡的感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有一种审美的需要。很多人思乡,但为什么文化人的思乡更能感染人?因为他们会上升到文化的思考和反思层面。鲁迅离开绍兴后写的文章,不论小说或散文都有故乡的影子,这里边有对文化的批判。一个人思乡也是这样,需要离开故乡,需要远距离。永远在故乡的人,总想到远方去,离开很远后,你对故乡反而会有一种新的认识。  空间距离还不是怀念故乡最直接的原因。还有各种各样的因素,社会变迁、个人际遇会使故乡情结更浓烈,比如电影《城南旧事》。1949年林海音从北京到了台湾,写下《城南旧事》,写的都是北京的风光。如果不是1949年的变革让她到了海峡那头,长达几十年不能回来,故乡成了想象,她的作品可能写不出来。在地理距离上,北京到广州比北京到台湾差不了多少,若可以直接回来,对思乡之情就不会这么浓烈。  羊城晚报:故乡情结多大程度上承载着家国之思?  十年砍柴:看《诗经》、《左传》,你就能感觉到,中国人讲个人、家、国、天下,这个次序是非常明确的,“家国之思”是“家”在前头。没有故乡,家没有存在的地方,那么对于国,你就感觉到很空泛。抗战时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有一句歌词唱道:“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就是这样的次序。  羊城晚报:人们对国家的热爱有很大部分寄托在了热爱故土上?  十年砍柴:对。但是历史上有一个很大的改变。清末到民国初年,“民族国家”的概念被提出。这是从欧洲引进的概念。从杨度到梁启超,后来到陈独秀、胡适等人,再往后走,几代知识分子把过去对家、家族、故乡的情感与民族国家的概念进行了一些整合,我觉得很有意思。  其实在以前,中国更是一个“文化中国”,重视文化的认同,家庭、村落甚至比国家重要。士大夫通过科举制度、读书感受的“朝廷”是“天下”,并不是所谓的民族国家。那时讲的是“夷夏之辨”(以文明礼义为标准区分华夏与蛮夷)。相隔只有几公里的少数民族地区,或者叫“蛮子”、“蛮夷”,可能与当地的汉族人就在同一个县的辖区之内,但汉族感觉离他们挺遥远的。但是,可能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之外的人,跟他一样读孔孟的书,写一样的汉字,他们会觉得是一家人。这是超越地域的。最简单的就是广东的客家人,跟广府人隔一条溪,按理说从空间上讲,他们有着共同的故乡,但他们之间可能不如和闽西、赣南这一带的客家人,更有一种共同体的概念。  文化的认同里头有很多内容,价值观、语言,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广东、福建那么多人跑到泰国、东南亚等地方,可能已经过了四五代,有的国籍都变了,但还觉得自己是中国人。&&&&3  再回到家乡,你会不适应  羊城晚报:新生代对“故乡”这个词是不是已经没有很大的感觉了?  十年砍柴: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没有故乡,只有出生地。出生地和故乡是两个概念。以前,大多数人的故乡等于出生地,是重叠的。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人进城,故乡和出生地是越来越分裂了。例如,对于某个湖南来的打工仔来说,他在广州生了一个孩子,广州是这个孩子的出生地,但是这个孩子的故乡可能还是湖南的乡村。  在中国还有特殊因素———户口。打工仔的孩子生在广州,户口还是在老家,所以孩子的出生地和故乡分离。这个孩子和他父辈的故乡概念不一样。他们父辈的故乡概念很明确,他们在那里成长,对故乡的人物、风景有情感的记忆。而对这些孩子来说,故乡只是一个符号,假设他在广州的某个学校读书,同学中有湖南的、四川的,故乡就是这么一个地域符号,没有明确概念,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他们顶多过年回去看爷爷奶奶,可能连方言都不会了。  一个人可能爱故乡,却不爱出生地,因为那儿未必能给他们足够的尊严感和安全感。  羊城晚报:您的孩子会有“故乡”的概念吗?  十年砍柴:对我们的下一代来说,故乡就成了一个符号,不会有非常熟悉的感觉。过年带孩子回去走一走,也就是这么几天的感觉。但是,有时候你要是不停地灌输故乡的概念,他有时候会有奇怪的故乡情结,没有很多的记忆,但是一直强化之后,会形成一种想象。你听过《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那首歌吗?歌词作者席慕容写的就是最典型的对故乡的想象,她飘荡在大陆之外,父母不断告诉她,你是内蒙古人,你的家乡在草原,她第一次回到草原的感觉一定非常复杂。下一代的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但大部分人是没什么太多的感觉。  羊城晚报:您那么怀念故乡,未来会不会回去?  十年砍柴:回去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社会已经完全变了。大时代在变化,你再怀念故乡,回去以后生活已经完全不可能适应乡村了。现在城乡二元制没有消除,你的孩子、事业都在大都市,回去后会觉得公共服务显然不如都市。然后,故乡的年轻人都走了,一起长大的人都在外面谋生,连说话的人都没有,你回去其实就成了故乡的陌生人了。这是很诡异的事情。回去以后感觉故乡的生活跟你格格不入,这和过去告老还乡的感觉还不一样。为什么千年来在中国的民间,乡村优于城市?就是因为人们退休了会回流到乡村。所以,当年在广东新会出现了梁启超那样的大人物,新会那一带的文化很发达,正因为有这种精英,有回到乡土的机制。到今天,所有的资源都往都市走,包括公共服务资源,教育、医疗,等等,没有都市回流的机制。要出“牛人”可能在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很难出现在乡村。回到家乡,你会不适应。 梁爽
(版权归"金羊网-羊城晚报"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或致电020-。)【歌词】有没有一句歌词可以形容舍不得离开朋友爱人家乡的心情。_歌词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97,394贴子:
【歌词】有没有一句歌词可以形容舍不得离开朋友爱人家乡的心情。收藏
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
我就这样告别山下的家  我实在不愿轻易让眼泪流下  我以为我并不差 不会害怕  我就这样自己照顾自己长大  我不想因为现实把头低下  ------流浪记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闽南语歌曲有一句是什么的故枝是哪首歌,女生唱的,是唱想念故乡的_百度知道
闽南语歌曲有一句是什么的故枝是哪首歌,女生唱的,是唱想念故乡的
爱人跟人走 歌词离开已经三年后 你煞有去无回头 真是乎人想袜到
心肝亲像磅心的菜头 想袜到想袜到你会去跟人走 无彩我无彩我感情用这厚 外表漂泊无哈效 误人青春上可恼 啊 无情的人 恨你恨甲老 永远来甲你 田无沟水无流 离开已经三年后 你煞有去无回头 真是乎人想袜到
心肝亲像磅心的菜头 想袜到想袜到你会去跟人走 无彩我无彩我感情用这厚 外表漂泊无哈效 误人青春上可恼 啊 无情的人 恨你恨甲老 永远来甲你 田无沟水无流 想袜到想袜到你会去跟人走 无彩我无彩我感情用这厚 外表漂泊无哈效 误人青春上可恼 啊 无情的人 恨你恨甲老 永远来甲你 田无沟水无流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闽南语歌曲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衢州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爱家乡,爱写词,把爱写进歌词里 有一群人,让开化“香飘万里”
  在开化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共同爱好是创作歌词,歌词中凝聚着深爱开化的浓厚情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们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源头赞歌,仅在省市获奖、发表、演出的就有30多首,成为推介开化的一个窗口,他们用歌词让开化“香飘万里”。
  起步探索
  翻开今年第六期《歌曲》期刊的扉页,就能看到一个开化人熟悉的人物――韩勇,词曲作家、开化县文化馆馆长,他成为开化县第一位被这份中国音乐家协会旗下专业期刊隆重介绍的音乐人。值得一提的是,开化龙顶茶形象歌曲《家乡有支飘香的歌》也在《歌曲》上发表过。
  在开化,为家乡创作具有地方特色歌曲的人不止他一个,而是有一个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韩勇算得上是中坚,因为他是这些人里为数不多能谱曲的人,大多数的歌词都由他谱曲从而被传唱。据他介绍,开化很早就有为家乡写歌词的人,然而当时更多的只是将它作为一项兴趣爱好,词的数量以及质量都不能保证。
  “作品的灵魂就是生活,创作就是积累。”汪宇明是开化最早开始创作歌词的人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将民歌《甜蜜歌》进行了二次创作,填入了更具时代特色的歌词,该作品于1983年获得金华地区民歌比赛优秀作品奖。他说,他的歌词一直没有离开过开化,全国劳模周天相、放排、食用菌……都是他创作歌词的素材。
  郑明发也是探路者之一,曾创作了一首描写家乡田园风光的歌――《山乡的春天》,歌词被收录进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词刊》中。
  只是,让最初的这批开化词创作者们略显伤感的是,他们的作品一时并没有被广泛传播,但他们坚信:长期的积累总是会有收获。他们在等待一个机会。
  厚积薄发
  进入新世纪,“龙顶茶”渐渐成为开化的金字招牌。为了更好地推广品牌,2000年,开化面向全社会开展了一项主题为“开化龙顶茶之歌”的歌词征集活动。当时就诞生了《采茶歌》、《家乡有支飘香的歌》、《茶根在中国》等一批优秀的歌舞曲目。
  据韩勇回忆,就是从那时开始,开化的歌词创作开始呈系列性发展。先是开化龙顶茶,从采摘、制作到品茗的过程都有不少宣传歌曲,其中一首《小镇茶楼》在2003年荣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接着歌颂钱江源头、钱江源山水,延伸至开化的风土人情、举重项目、“两硅”工业以及现在的根雕艺术等。
  找到定位后,素材越来越多,歌词创作队伍也随之壮大。黄龙、徐福清、汪传堂、齐忠伟、赖飞明等一批词作家带着他们的作品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开化的词曲创作也逐步迈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早在1989年,黄龙就写了一首《土窑》来描摹家乡的时代变迁。但他真正涉足歌词创作还是在2011年,他创作的那首《再给家乡一个惊喜》博得了大家的喜爱。这首歌以家乡举重健儿为蓝本,讲述了开化举重的辉煌过去和蛰伏中孕育的希望,弘扬了正能量。此后,他又接连创作了《为了这片土地》、《送你一个钱江源》、《根?佛?缘》等一系列歌颂开化特色的作品。
  与大多数词作家不同,徐福清的本职工作是财务,业余爱好是文学。2010年,老友韩勇向他约稿,于是徐福清就创作了一首《根雕佛国》,被韩勇谱了曲之后成为根博园开园时的演出歌曲。这对徐福清的激励很大,从那以后,他开始关注歌词的创作,而这一干,就是四个年头。他把自己创作的歌词上传到网络音乐平台“中国原创音乐基地”上,获得了119万的收听数量。
  新人辈出,但最初的探索者并没有停下脚步。2012年,汪宇明创作了快板音乐《说说开化特色菜》,一度成为开化各类文艺晚会上的保留曲目。
  如今,开化每举办一次大型文艺演出,都会出现几首原创的本土新歌。
  未来可期
  “不为名利,也非工作需要,我认为宣传家乡需要通过许多载体,硬宣传是需要的,但是软宣传的力量也同样不可忽视。”谈到创作目的,黄龙表示,就是抱着为家乡做些实事的心态在创作歌词。至于为什么选择以创作歌词的手段来宣传家乡,黄龙有着他自己的见解,“音乐,是世界共同的语言,受到地域和文化的限制较少。一个地方形象的构建,少不了诗歌、歌曲、电影、图片等载体的影响。作为一名喜爱歌曲文字的开化人,将爱好与特长相结合为家乡做些实事,我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位作词者郑明发的想法与黄龙不谋而合。他创作的灵感大多来源于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对党的热爱,既然是热爱,就愿意付出。
  韩勇表示,用音乐艺术的手段为开化做宣传,潜力无限,说不定哪一天开化也有了一首如《彩云之南》一般能展现地方美丽的歌曲,大家都在为之努力。
  对于歌曲,汪宇明的理解是:歌曲就如插上了翅膀的词,它能带着内容飞。开化的词作家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目前在宣传系统工作的赖飞明正在创作着一首叫《七彩长虹》的乡歌,而徐福清则致力于创作村歌。 程磊 许梦点 舒萍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徐月明)
|栏目热线:3012206
手机订阅:联通用户发送811到 电信CDMA用户发送102到 移动用户发送
相关 开化 新闻
一周新闻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乡情歌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