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则洹藻孤芳自赏是什么意思思求解释啊

这是什么呢。求解释_植物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6,743贴子:
这是什么呢。求解释
相关的贴子36323763相关的图贴
我们这里叫黑天天,上网搜了一下学名龙葵果。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一叶浮萍,寄去相思十分恋 数节翠枝,邀来爱慕满怀生 求解释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一叶浮萍,寄去相思十分恋 数节翠枝,邀来爱慕满怀生 求解释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景象迷离,含义深邈词藻华丽,爱恋之情,情意缠绵,表相思之苦
可以用于写情书表白吗?
情书意境不对
谢谢!那我想写一首放礼物盒里的诗送给她!(是代表我想和她交往成男女朋友用什么诗句好她名字带有萍字或妙字的)
你一个问题问那么多 ,这都不是一个问题了 ,好吧,你也只能给一次采纳,有点专业好吧,你可以再发布个问题我来回答好了
谢了!如果没有更好的。还是自己想好了!
那你自己慢慢想吧,祝好运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一叶浮萍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
印顺法师 (),年青时追随太虚大师办学。来台后历任善导寺、福严精舍、慧日讲堂、妙云兰若住持及导师,暨福严佛学院、华雨精舍、妙云讲堂导师。多次前往国外弘法。多年来著述研学,撰书数十种,蜚声士林。...
发表时间:
17:52:22 点击:
  成佛之道增注本目次
  第一章 &&&&&&&&&&&&& 1──36
  有海无边际 世间多忧苦 流转起还没 何处是依怙
  积聚皆销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要当离 有生无不死
  国家治还乱 器界成复毁 世间诸可乐 无事可依怙
  鬼神好凶杀 欲天耽诸欲 独梵依慢住 亦非归依处
  归依处处求 求之遍十方 究竟归依处 最吉祥
  正法以为身 净慧以为命 智月朗秋空 礼佛两足尊
  三世佛无量 十方佛亦尔 悲愿来浊世 礼佛释迦文
  智圆悲无极 断障无余习 等究竟 方便示差别
  丘井空聚落 朽故寂无人 彼岸林泉乐 礼法离欲尊
  正法妙难思 善净常安乐 依古仙人道 能入于
  依法以摄僧 和乐净为本 事和或理和 礼僧众中尊
  敬僧莫呵僧 亦莫衡量僧 随佛者 住持正法城
  三宝真实德 无漏性清净 化世真亦俗 得长存
  自誓尽形寿 归依佛法僧 至心修 时念诸胜利
  此归依最尊 此归依最胜 不由余归依 得乐得安隐
  所说归依者 信愿以为体 归彼及向彼 依彼得救济
  若人自归命 自力自依止 是人则能契 归依真实义
  第二章 闻法趣入&&&&&&&&&&&&&37──62
  由闻知诸法 由闻遮众恶 由闻断无义 由闻得涅
  如器受于水 如地植于种 应离三种失 谛听善思念
  病想医药想 殷重疗治想 随闻如说行 佛说法如镜
  趣入正法者 应亲近善士 证教达实性 悲愍巧为说
  观德莫观失 随顺莫违逆 佛说满 学者应尊敬
  离彼三途苦 不生长寿天 佛世生中国 根具离邪见
  生死流转中 人身最难得 忆梵行勤勇 三事胜诸天
  难得今已得 精勤修法行 莫使入宝山 垂手叹空归
  闻法而 随机成差别
  下求增上生 现乐后亦乐 中发出离心 涅解脱乐 最上 悲智究竟乐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第三章 五乘共法&&&&&&&&&&&&& 63──132
  正信归依者 应修于正见 及修于正命 胜进不为难
  所说正见者 之正观
  心净或不净 利他或损他 善行不善行 应谛察
  有报必由业 微小转广大 能引或能满 决定或不定 现生或后报 诸业不失坏
  随业报 五趣常流转 随重或随习 或复随忆念 由业往后有 薪尽火相传
  生死常相续 圣者得解脱 凡圣缚脱异 深信勿疑惑
  流转五趣中 身心多苦迫
  大地狱极热 近边遍游历 八寒及孤独 是诸苦中极
  旁生种种异 吞啖驱使苦
  饿鬼常饥渴 不净以为食
  悉由三不善 恶行之所感
  人中苦乐杂 升沉之枢纽 人本误鬼本 习俗谬相沿
  天趣初欲界 色及无色界 身胜寿亦胜 乐胜定亦胜
  诸苦由恶业 乐由善业集 苦乐随业尽 修善宜积极
  若时能行善 而未作善业 一旦苦果临 尔时复何为
  求人而得人 修天不生天 勤修三福行 愿生前&&&&&&&&98
  依资具得乐 依施得资具 故佛为 先赞福
  施以舍以利 由悲由敬别 心田事不同 分胜劣
  施应如法施 勿随至怖报 求报及习先 希天要名等
  克己以利他 坚忍持净戒
  以己度他情 莫杀莫行杖 勿盗勿邪淫 勿作虚诳语
  饮酒败众德 佛子应受持
  五戒尽形寿 众福之所归
  加行日夜戒 随顺出离者
  不杀盗邪淫 不妄语两舌 不恶口绮语 离贪_邪见
  诸善之根本 佛说十善业 人天善所依 圣法立
  欲乐不可着 散乱多众苦 依慈住净戒 修定最为乐
  调摄于三事 心一境名定 渐离于分别 苦乐次第尽
  四禅四空处 慈等四无量 佛说诸定法 次第而修习
  布施多杂染 禅定向独善 依人向佛道 戒行为宗要
  心性怯畏者 佛说应修念 系念佛法僧 戒施天功德 如入光明聚 阴暗一时失
  正念尊 求生彼 法门最希有 近易普及故 见佛时闻法 何忧于退堕
  第四章 三乘共法&&&&&&&&&&&&&133──254
  一切行 说诸受皆苦 缘此生厌离 向于解脱道
  随机立三乘 正化于
  解脱道远离 苦乐之二边 顺摄乐行者 在家修法行 顺摄苦行者 作沙门
  此或乐独住 或乐人间住
  或是随信行 或是随法行
  虽复种种性 同修出离行
  佛说解脱道 四谛与 甚深诸佛法 由是而显示
  苦集与灭道 是谓
  苦者求不得 怨会爱别离 生老与病死 总由聚
  所谓五蕴者 色受想行识 取识处处住 染着不能离
  此复由六处 取境而生识
  或六界和合 世间苦唯尔
  苦生由业集 业集复由惑 发业与润生 缘会感苦果
  业有身语意 善恶及不动 业灭如种习 百千劫不失 随业感生死 不出于
  贪_痴 不善之根本 痴如醉如迷 _重贪过深
  佛摄诸烦恼 见爱慢无明 我我所摄故 死生永相续
  苦集相钩缠 死生从缘起 佛说十二支 如城如果树&&&&&&&&&164
  无明之所覆 爱结之所系 有识身相续 相续而不已
  缘识有名色 从是有六处 根境相涉触 从触生于受
  缘受起于爱 爱增则名取 因是集后有 生老死相随
  灭应灭于惑 惑灭则苦灭 解脱于痴爱 现证寂灭乐
  能灭苦集者 唯有道 三学 能入于涅
  初增上尸罗 心地净增上 护心令不犯 别别得解脱
  在家五八戒 如前之所说
  出家戒类五 沙弥沙弥尼 比丘尼 及式叉摩那&&&&&&&&180
  于中具足戒 戒法之最胜 殷重所受得 护持莫失坏
  极重戒有四 淫行不与取 杀人大妄语 破失沙门性
  余戒轻或重 犯者勿覆藏 出罪还清净 不悔得安乐
  能持于净戒 咸清净
  密护于根门 饮食知节量 勤修寤瑜伽 依正知而住
  知足心远离 顺于解脱乘
  此能净尸罗 亦是定方便
  进修于定学 离五欲五盖
  不净及持息 是名二
  依此而摄心 摄心得正定 能发真慧者 佛说有七依
  增上慧学者 即出世正见&&&&&&&&&&&&&205
  佛为阿难说 缘起义甚深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无常空 惟世俗假有
  此无故彼无 此灭故彼灭 缘起空寂性 义倍复甚深
  此是佛所说 缘起义 不着有无见 正见得解脱
  又复正见者 即是四谛慧 如实知四谛 应断及应修 惑苦灭应证 由灭得涅
  先得法住智 后得涅智 依俗契真实 正观法如是
  正思向于厌 向离欲及灭
  正语业及命 净戒以为性
  始则直其见 次则净其行 足目两相成 能达于彼岸
  正勤遍策发 由念得正定 依定起证慧 慧成得解脱
  正勤遍策发佛说诸道品 总集三十七 道同随机异 或是浅深别
  此是圣所行 此是圣所证 三乘诸圣者 一味涅城&&&&&&&&235
  通论解脱道 经于种熟脱 修证有迟速 非由利钝别
  见此正法者 初名须陀洹 三结断无余 无量生死息
  二名斯陀含 进薄修断惑
  三名阿那含 离欲不复还
  断惑究竟者 名曰阿罗汉 毕故不造新 生死更无缘
  此或慧解脱 或是俱解脱 六通及三明 世间上福田
  明净恒不动 如日处晴空 一切世间行 不染如莲华
  或不由他觉 从于远离生 名辟支迦佛 合说为二乘
  第五章 大乘不共法&&&&&&&&&&&&255──438
  耻有所不知 耻有所不能 耻有所不净 回入于大乘
  不忍圣教衰 不忍众生苦 缘起大悲心 趣入于大乘
  或以信愿入 或智或悲入
  或依声闻入 或天或人入
  趣入大乘者 直入或回入 相应诸教法 实说方便说
  众生有 理性亦行性 初以习成性 次依性成习 以是待修习 一切佛皆成
  发心名菩萨 众生之上首 世出世功德 悉由菩萨有
  菩萨之所乘 心相应 慈悲为上首 空慧是方便
  依此三要门 善修一切行 一切行皆入 成佛之一乘
  菩萨之学处 十善行为本 摄为三聚戒 七众所通行
  退失菩提心 嫉悭与_慢 障于利他行 违失大乘戒
  总摄菩提道 与四摄 渐入于诸地 圆满佛功德&&&&&&&&280
  身及诸受用 三世一切善 为利诸众生 无惜而行施
  下士为己施 中士解脱施 利他一切施 是则名大士
  财法无畏施 难施殷勤施 闻施心欢喜 胜于寂灭乐
  或有不应施 自他及所为
  施以舍心胜 常修于意乐
  三轮处处着 是施名世间 三轮空相应 出世波罗蜜
  戒断于损他 普施无所畏
  失戒众患本 恶趣亦贫困 三善本 增上决定胜 为他净尸罗 则入于大乘
  受持净戒者 如护于浮囊 不轻于毁犯 持犯俱不着
  摄护于众生 菩萨修忍度 耐怨安受苦 及谛察法忍
  _他有何益 自他增忧苦 _火烧 忍则五德具
  施戒及安忍 多为在家说 广聚福资粮 是佛色身因&&&&&&&&299
  佛说度 福智之资粮 无厌心如海 力尽而不止
  推延着世乐 自轻心怯弱
  满果亦难行 久处于生死 资粮广无边 练心勿退屈
  怯弱下劣者 希求易行道
  佛有胜方便 摄护于初心
  于中殊胜者 极乐土 弥陀佛力持 不退于菩提
  不舍现法乐 而向于菩提 药师大悲愿 东方现净土
  胜解坚固力 欢喜休息力 能修于四力 精进不为难
  三乘诸胜德 悉由定慧生
  修习止观者 应先修习止 止成观乃成 次第法如是
  依住堪能性 能成所作事
  由灭五过失 勤修八断行
  懈怠为定障 信勤等对治
  正念曾习缘 令心不余散 明记不忘念 安住而明显
  圣说是所缘 能净惑障者 或顺于正理 能向于出离
  大乘多修习 念佛与念息
  念佛由意念 真佛非像佛 观相而持心 善识于方便
  念息数随止 非风非喘气
  觉了沉与掉 正知不散乱&&&&&&&&&&&&&326
  为断而作行 切勿随彼转
  灭时正直行 断于功行失
  内住亦续住 安住复近住 调顺及寂静 次最极寂静
  专注于一趣 等持无作行 圣说止方便 不越九住心
  若得轻安乐 是名止成就
  明显无分别 及妙轻安乐 是道内外共 由观成差别
  波罗蜜 最尊最第一 解脱之所依 诸佛所从出
  现证由修得 修复由思闻 善友及多闻 实为慧所依
  般若本无二 随机行有别 般若诸经论 于此最亲切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依俗得真谛 依真得解脱
  世俗假施设 名言识所识 名假受法假 正倒善分别
  自性如何有 是观顺胜义
  于惑业 业惑由分别 分别由戏论 戏论依空灭
  诸法生 缘生无性空 空故不生灭 常住寂静相
  法不自他生 不共不无因 观是法空性 一切本不生
  我不即是蕴 亦复非离蕴 不属不相在 是故知无我&&&&&&&&355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诸法性尚空 何况于彼我
  惑业由分别 分别由于心 心复依于身 是故先观身
  无我无我所 内外一切离 尽息诸分别 是为契真实
  真实无分别 勿流于邪计 修习中观行 无自性分别
  以无性正见 观察及安住 止观互相应 善入于寂灭
  善哉真般若 善哉真解脱 依无等圣智 圆满诸功德
  法性本无二 随机说成异 了义不了义 智者善抉择
  诸法从缘起 缘起无性空 空故从缘起 一切法成立 现空中道义 如上之所说
  一切法无性 善入者能入 或五事不具 佛复解深密
  或是无自性 或是自相有
  缘起自相有 即虚妄分别 依识立缘起 善成立
  心外法非有 心识理非无 达无境唯识 能入于真实
  或以生灭法 缚脱难可立 畏于无我句 佛又方便摄&&&&&&&&383
  甚深如来藏 是善不善因
  无始习所熏 名为阿赖耶 由此有生死 及涅证得
  佛说法空性 以为如来藏 真如无差别 勿滥外道见
  方便转转胜 法空性无二 智者善贯摄 一道一清净
  成熟众生道 佛说以四摄 布施及爱语 利行与同事
  初修菩提心 习行十善业 成就心不退 入于大乘道
  以诸胜解行 广集二资粮 经一无数劫 证入于圣位
  初住极喜地 生诸如来家 断除三种结 施德最增胜
  戒德满清净 名为离垢地
  发光地忍胜 慧火除诸冥
  进满修觉分 焰慧见无余
  难胜静虑胜 善达诸谛理
  第六现前地 慧胜住灭定 佛法皆现见 缘起真实性
  常寂常悲念 胜出于二乘&&&&&&&&406
  远行于灭定 念念能起入 方便度炽然 二僧o劫满
  进入不动地 无功用 尽断三界惑 大愿极清净 以如幻 三有普现身
  善慧无碍解 圆净一切力
  第十法云地 诸灌顶 智增澍法雨 长善如大云
  菩萨所修道 三o历 顿入与渐入 随机有差别
  三僧o劫满 登于妙觉地
  佛身最寂灭 平等无分别 如彼摩尼珠 妙用利群生&&&&&&&&418
  法性所流身 念念现一切 佛事菩萨事 二乘众生事
  三世尽十方 依正悉无碍 于一现一切 一切入于一
  十力四无畏 十八不共法 大悲三不护 妙智佛功德
  佛住于净土 十八事圆满 与诸菩萨众 受用于法乐
  诸法真实义 及证真实慧 无变异差别 是故无别乘
  佛得不动身 悲愿化三有 示净或示秽 咸令入涅
  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 终示真实相 故唯一佛乘
  一切诸善法 同归于佛道 所有众生类 究竟得成佛
  成佛之道增注本自序
  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仅是信仰的。所以义理的开导,或是修持的指示,都是通过理性,而有丰富的,正确的内容。由于通过理性的随机适应,自由抉择,所以宏传中的佛法,可说是多彩多姿的。但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容易引起二项观念,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那二项是:一、佛的教说,菩萨与祖师们的宏传,都是适应不同的时间地区,不同的根性好乐,而给以适宜的教导。所以方便多门,或浅或深,或事或理&&有些是不相同的,有些还似乎是矛盾的。适应不同根性的不同教法,真是万花筒一样,初学者不能统摄条贯,每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二、由于众多的教说,有内在的关联性,常从一端而说到其它。如衣服一样,提起衣领(当然这是最适当的),拉住袖口,或扯到衣襟,都可以得到衣服的全体。但在一般人,对一一法门的应机特性,一一法门的浅深次第,一一法门的相互关联,每被忽略而ザ钡木醯枚际遣畈欢嗟摹U庵衷佣喽植畈欢嗟墓鄹校嵋鹣喾吹耐磺阆颉S幸晕罕舜讼嗤砸环偷扔谝磺小U庋恍枰阈薇檠В痪环鹨恢涞姆鸱ǎ蟠蟮姆⒄蛊鹄础F涫凳遣荒芡曷陌盐辗鸱ǎ∫坏嗡蠛#醋砸晕蠛6荚谡饫铩S械模荒芡曷淖艹址鸱ǎ宰约憾嗌倮砘岬姆牛扪锏郊悖醯谜馐亲钍馐さ模罹烤沟摹S辛苏猓陀辛艘磺校换蛞晕辛苏猓筒恍枰鸬摹W苤鸱ǖ亩嗖识嘧耍驶薹剑膊荒芡成阕芄幔荒苁贾仗趵恚蓟岱干掀〔糠荻宓墓АU庵旨曳纾狗鸾套呱峡帐杵斗Φ哪┰耍
  佛法的统贯条理,对于一般信众的持行来说,原是不能苛求的。但宏传佛法的们,是不能不有的必要胜解。这才能应机说法,而始终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于落入杂乱与偏向的窠臼。对于这,天台与贤首宗,是有功绩的!因为台贤大师门,统摄了全部佛法,而组成浅深的进修历程,显出彼此间的差别,又显出彼此间的关联。这难怪过去学教的法师,不是天台四教,就是贤首五教了!但台贤的重心在圆教,直入圆教,才是台贤大师们的真正意趣,所以仍不免偏取。这如说:「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藏通别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非胜根所必须。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唯俟不获已时始一援之,而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弃」。虚大师深感于中国佛教末流的空疏贫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这与西藏宗喀巴大师,宗承印度的中观与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综贯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所以对:「福德资粮,则人天具摄;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体佛教,虚大师给以非常的赞仰。这样的圆满佛教,应该是值得积极宏扬的佛教。
  如来说法,总是先说『端正法』──布施,持戒,离欲升天(定)。然后对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门。由于佛法的重心在出世(出世是胜过世间一般的意思),所以集经者,对于佛的「端正法」,总是略而不详。古典阿毗昙,还以五戒为首,而后起的阿毗昙,也就不见了。这种以二乘法为本的倾向,宗喀巴大师也不能免,所以他说的共下士法,把「念死」作为入道的要门。其实,不念死,未尝不能熏修人天善业。这样的下士道,虽顺于厌离的二乘,但不一定顺于悲济的大乘道。对于这,虚大师深入佛乘,独具只眼,揭示了如来出世的真实意趣 ──教导人类,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着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废世间资生事业,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厌离(如念死)为初学的法门。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摄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但由于某些众生的根性偏狭怯弱,佛(及古德们)这才对于大乘,旁立二乘究竟的方便道。在大乘法中,也旁开由天乘行而入佛乘,由二乘行而入佛乘的方便道。所以从虚大师抉择开示的全体佛教来说,一切无非成佛的法门。这不但综贯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阶,而且还综贯了正常道与方便道的一切。圆满显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导归于究竟无上的佛地。
  从前在香港时,就想依据虚大师的开示,参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综合在法藏中的管窥一斑,写一部简要的『成佛之道』,综贯一切佛法,而归于一乘。这一直到民国四十三年,在台湾善导寺的共修会中,才由浅而深,编几句偈颂,一面编,一面讲。但为了事缘,特别是大乘部份,非常的简略。四十六年秋,把过去编的偈颂,修正补写,为女众佛学院讲说。四十七年冬,再加修正删补,开始为自己所编的偈颂,写下简单的解说。去年底,在善光寺度旧历年,这才全部脱稿。算起来,已经过六个年头了!这部二十万字的成佛之道,正在排印流通,所以略说本书的意趣──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以为序。中华民国四十九年十月序
  第一章 归敬三宝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我们以佛为理想,以佛为师范,不断的向佛学习,如达到了与佛平等,那就是成佛了。佛是者,大悲者,功德圆满者,究竟无上的大圣者。想从薄福无智的生死,修习到这样至高无上的,并不太容易。这一定要修学应修的法门,遵循成佛的正道,才能由近而远,自浅入深,到达成佛的目标。所以发心学佛,应该修习成佛的法门,遵循成佛的正道。成佛的法门,正道,就是「成佛之道」。佛法,为了适应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种种道:福德道,智慧道;难行道,易行道;世间道,出世间道;声闻道,菩萨道&&然究竟说来,并无二道,一切无非成佛的法门,无非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 [P2] 佛(之)知见』(1),所以说:『一道一清净,一味一解脱』;『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如长江、大河,从发源地起,有种种溪涧,种种湖泊,种种江河,都汇入而同趣大海一样。一切法门,无非是成佛之道,所以《阿含经》与《》中,称佛法为『一乘道』。
  三宝,是佛法的总纲。「归敬三宝」,是进入佛门的初基。三宝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但如不能归向三宝,就不能得到,无缘受用,正像不能进入公园的大门,就不能领略林园花木的幽胜一样。所以发心学佛,首先要归依三宝。
  乙一: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
  归依,要有求归依的诚心。如人落在大海中,随波逐浪,四顾茫茫。在这生死边缘,见到草束浮沤,也会伸手攀援;听到风响鸟鸣,也会大声呼救。求救护的心情,恳切万分,可说惟有此求生的念头。那时,如有船只经过,下绳索或救生圈来,还不立刻抓住,尽力攀登船只吗?求归依的诚恳,应该如落 [P3] 海者的求生一样,这才能圆满成就归依的胜妙功德。
  现在,就以浮沉来譬说。世间以众生为本,有情识,有的众生,是世间的现存事实,所以称众生为「有」。每一众生,向过去看,一生又一生,无边无际。在没有了脱生死以前,未来也还是一生又一生,没个边际。众生的生命流(有),无限延续,如大「海」的茫「无边际」一样。现在这一生,不过生命大海中泛起的一个浪头而已。
  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一世又一世。在这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名为「世间」。众生在世间,苦多乐少,乐尽苦来,实在是「多忧」多「苦」,所以佛说为:『忧悲恼苦纯大苦聚』(2)。充满忧苦的众生世间,如海中的漩「流」一样,「转」来转去。忽而上生天上人间,忽而下坠地狱、傍生、饿鬼 ──三途。升「起还」要沉「没」,沉没又会浮起,转来转去,始终转不出去。这样的流转苦海,头出头没,还有比这更可悲可痛的吗?人类如落在大海中,随波逐浪,四顾茫茫,还知道求救求护。众生浮沉生死苦海,怎么不求救求 [P4] 护,寻求解脱自在,超登彼岸呢!想到这里,求归依救护的心情,油然而生,自会恳到迫切起来。然而,「何处是」真归「依」处,何处是可恃「怙」处呢?总不能乱抓草束浮沤为救生圈呀!
  丙一: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世间诸可乐,无事可依怙。
  有的不知道求归依,有的求归依而误信邪师外道。为什么不求归依?死心眼儿迷着了现世的事情,以为极有意义,充满福乐。等到事到临头,从金色梦中醒来时,悲哀失望,再也来不及了!迷恋的现事很多,主要的有六种:
  一、的「积聚」:有些人以为经济第一,有了钱什么也行得通,甚至说:『有钱使得鬼推磨』。不知无论富有到什么程度,财富终归要「销」解「散」失的。不要以为这是他们不会经营,过分浪费;财富是个人所不能自主的,所以佛说:『五家所共』(3)。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盗贼,恶王,还有生了不肖的儿女:财富是转眼就完了。积聚财富,不但为了经营与保存,引起种种 [P5] 忧苦,有时财富更成为苦难的直接原因。明末,李闯入北京,对一般富有的大臣宰官,用夹棍与脑箍来追索金银,金银是完了,腿也断了,脑骨也破了,有的连命也丢了。现在,被称为秧歌王朝的暴政,对于有资财的,从大富到小富,甚至一亩田,一只牛,都被斗争清算。有的除了送上老命而外,还连累全家妻儿。这就是佛说盗贼与恶王的实例。财富本身,多忧多苦而无法保存,还能说有钱就有办法吗?
  二、「崇高」的(名位与)权位:这是一般所迷恋的。在位时,叱咤风云,得心应手,大有一切由我的气概。然而,崇高「必」然「堕落」。近一些说,慕尼黑时代的希特勒,那还了得!可是等到柏林失陷前夕,也就一筹莫展,只有一死了事。斯大林主宰苏联三十年,一切荣耀归于斯大林。可是尸骨未寒,就被他的党徒清算。在佛教传记中,顶生王统一四洲,上升忉利天,与帝释共同治理天宫,但末了堕落人间,不免忧愁而死。那位自称天地之主,人类之父的天帝,也还是不免堕落驴胎马腹去。崇高的地位,实在是不足依怙的。 [P6]
  三、亲爱眷属的「合会」:或是父母儿女,夫妇的会合,洋溢着的温暖。或是学校中的师生,同学,社会上的同事,意气相投,互相扶助,结成深厚的友情。人是被称为社会的动物,能有亲人益友,共住合作,这是极理想而又安心的事。然而,由亲爱的而变为冤家,这姑且不说。不论是怎样的亲爱共住,总「要当」来分「离」的。一旦生离死别到来,下父母,丢下妻儿,孤苦凄惶的各奔前程,谁还顾得了谁呢!
  四、生存: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有生」的,「无」有「不死」的。死亡的事实,铁一般的到处都是,可是人类对于自己,总好象是不会死的。生存,一切才有意义,于是为名为利,争取一切来属于自己。就是口头说到要死,而对人对事,还是毫不觉悟。『人生不满百,常有千岁忧』,这是颠倒的『不死觉』,永生与长生的邪见,都由此而来。然而,你真听说有不死的吗?──上面四句,是有名的四非常偈。
  五、「国家」的繁荣:国家对于我们,可说是安全的保护者。国家的强盛 [P7] 繁荣,对于国民的安乐与自由,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有的以为:只要国家强盛,我们便有了着落。可是国家的强盛,不一定等于自己(自己的家)的安乐。不但政治上的派系起伏,不完全以是否忠于国家为标准;而国家一直在一治一乱的流转中,「治」平而「还」为纷「乱」。中外历史,是无可置疑的实证。所以,以国家为惟一依怙,是不正确,不安全的。
  六、社会进步:有的以为: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的文明,一直在进步中;这就是人生的真正意义,何必为个己着想,求觅空虚的归依?这是见群体而不见个己的偏见!社会文化的进步,姑且看作人生的真正意义。然人类社会的活动,依于所住的「器界」(我们住的世界──地球),是不能离开这一据点的(即使转移到另一世界,也还是一样)。但器世界是在凝「成」而「复坏」,坏了又成立的流转过程中。请设想一下:地球一旦坏了,那时的人类文明,人生的真正意义何在?以社会进步为人生真正意义的人物,才是真正空虚的幻想者! [P8]
  总之,一般人不能引发求归依的热心,是由于迷惑了眼前的短暂意义,在人「世间诸」般「可乐」事上,生起错觉。经上面一一的论究,证明了这些,「无」有一「事」是真正「可依怙」的。一切都是非常非乐,那什么才是可归依处呢?
  丙二: 鬼神好凶杀,欲天耽诸欲,独梵依慢住,亦非归依处。
  知道求归依了,可是又每为外道邪宗所误。归依的对象,不但是依赖他,也是以他为典型而效法他,就是没有这种自觉的心境,也是会受熏染的,所以这是不能不谨慎的。归依的宗教对象,形形色色,现在略说三类,从他们的缺点中,说明他不是真正的可归依处。
  一、「鬼神」:照中国的说法,天神,地o,人(死为)鬼,人死而有功德的也成为神。这是各式各样的,风神,雨神,山神,水神,土地神,五谷神 &&,山精木怪,魑魅魍魉;《易经》所说的『精气为物(即魅),游魂(指无人祭祀的孤魂)为变』(4),都是。据佛经说:鬼是饿鬼;神是四大王众天所 [P9] 统摄的,主要是夜叉,罗x,那伽(龙),摩!7亩罗伽(蟒神),迦楼罗(金翅鸟)等,或是大力鬼王,或是高等畜生。还有基督教所传的魔鬼(大龙,蛇),鬼灵,生着翅膀的天使等。这些鬼神,确有一些功德,有一些神力,也有向善而为高级天服役的。在某种情形下,确能给人以多少助力,所以常为人所崇拜?恳求赐福,求他驱逐邪恶,或者请求不要伤害。然鬼神都充满烦恼,他们的德性,有时还不及人类;特别是_恚成性,嗜「好凶杀」伤害。他们所要人类供给的,是牺牲──血肉,甚至要求以人为牺牲。如人而不恭敬供养,或者冒犯了他,就会用残酷的杀害来报复──狂风,大雨,冰雹,瘟疫等。这等于人间的黑社会,恶势力,在你不幸时,也许会拔刀相助,慷慨解囊。可是你可不能得罪他,或者使你就此落入罪恶渊薮。从前,大勇法师在北平,想去西藏学,依照密宗规例,请得一护法神,据说是广济寺的狐仙。狐仙来护法了,却反对大勇法师去西藏;要去,他就非捣乱不可。真的是来时容易去时难,费了好大力量,才把他赶走。俗语说:『引狼入室』,『引鬼入门』。鬼神的 [P10] 崇拜者,每每为了得罪鬼神,弄得家败人亡,这真是何苦呢!孔子到底是人类的伟人,他的『敬鬼神而远之』(5),不失为聪明的办法!
  二、「欲天」:欲是物质的五欲──微妙的色声香味触,男女的性欲。天是光明的意思,即一般的天,帝。在这三界中,欲界共有六天,最下是统摄八部鬼神的四大王众天,向上是忉利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天,同有物质的贪欲,男女的淫欲,所以称为欲天。欲天中,与人类关系最切的,要算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帝释了。他崇尚和平,爱好道德,希望人类进步。虽为了天国的统治,偶尔也发动战争,但宽恕敌人,以不杀为主。他成为多神王国的大帝,通过鬼神而统治人间。天女围绕,与中国传说的玉皇大帝相近。比起鬼神来,欲天当然高尚得多,毛病就出在迷恋「耽」着「诸」般「欲」事上。在物欲与性欲的享受中,不免骄奢淫佚,沉醉于糜烂的,而智慧与德性的精神生活,反而会退落下来。从前,帝释曾请佛说法,可是回去不久,连佛说的是什么也忘记了。『欲为苦本』,这种物欲享 [P11] 受而容易堕落的诸天,自身不保,还需要求归依呢!
  三、「独梵」:欲界以上,叫做色界。色界分四禅,初禅又分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梵是清净的意思,与圣洁的含义相近。梵众天,如人民;梵辅天,如官吏;大梵天如独一无二的帝王,所以称为独梵。梵天是非常清净的,没有淫欲,也不再贪恋世俗的物欲。德行方面,慈悲博爱的精神,非常高上。这在一般宗教中,可说是佼佼者了!据佛经说:大梵天出现,还没有臣民,也还没有欲界──地球等住处。大梵天想有天地,欲界也就渐渐凝成了。想有人,人也恰好出生了。由于大梵天心「依」x「慢」而「住」,不免引生狂谬的知见,以为天地由他而创造,人类由他而出生。他生存一较长的时间 ──一劫半,便向他的臣民宣说:自己是常住不变,无始无终。印度的大梵天,与基督教的耶和华相合。梵王的净行──克制世俗的情欲,与慈爱精神,原是可称赞的。可惜狂慢的邪说,奴视一切,成为信我者生,不信我者灭亡的大独裁者。一神教的邪毒,泛滥世界,成为罪恶的一大根源。试想:如不是夸大 [P12] 狂,增上慢,这位流转生死苦海的大梵天王或耶和华,凭什么说创造万有呢?凭什么说常住而无始无终呢?
  梵天以上,还有二、三、四禅天,以上还有无色界天。但与人类没有什么接触,只是极少数人能信受奉行,不能成为社会共信的宗教,所以也就不说了。一般的宗教,不外乎鬼神,多神教的大神,一神教。如上所说,都是不离烦恼,不出生死,都还是自救不暇的苦恼众生,所以说:「亦非归依处」。
  丙三: 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
  人们感到生死的苦迫,想寻求「归依」,「处处」去「求」,虽然「求之」不息,「遍十方」──四方,四维,上下──都求过了,却尽是些鬼神,鬼神王国的大神,创造神,都不是真正的归依处。这才知道,「究竟」的真「归依处」,惟有佛教的「三宝」。佛,法,僧三者,都是希有难得的,价值无上的,妙用无比的,所以都称之为宝。归依三宝,使我们化凶为吉,化难成祥,离恶向善,转黑暗为光明,离苦痛得安乐。这一切吉祥事,都能够成就,所以 [P13] 说「最」为「吉祥」。
  一切都值不得归依,惟有三宝才是真归依处,这不是自赞毁他,而是从事实与理由两方面得来的结论。事实是:释迦佛成佛不久,创造神梵天王,从天上下来,恳请如来说法。他觉得,他对于他的儿女(自以为是他的儿女),实在是毫无辨法了。释迦佛答允了他,这才大转*轮,救度人颓。梵天王也就作了佛的,得到了离欲的圣果。还有,过去世中,与玉皇大帝神格相近的帝释天,自己知道快死了。不幸的是,死后要堕落猪胎中。他忧愁苦恼,去请大梵天王,大自在天等设法;甚至天南地北,山中水边,到处去请问鬼神,与外道仙人,结果是一切徒然。末了,他遇到佛陀,听佛说法,这才救免了猪胎的厄运,还生天国。多神教的大神,与一神教的创造神,都非归依佛不可。『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正是帝释天的亲身经历。至于理由,下面将分别赞叹三宝功德,说明三宝功德的究竟,所以真是众生的归依处。
  戊一: 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智月朗秋空,礼佛两足尊。 [P14]
  先论赞佛宝功德。佛是梵语,意思是觉者。佛所觉证的,是「正法」,正法也可译为妙法。法是可轨可则的,不变不失的,所以正法是中正而不偏邪的,微妙而非浅显的真理;这是有永久性,普遍性的绝对真理。圆满觉证了正法,才名为佛,所以佛是「以」正法「为身」的,名为法身,也就是绝对真理的具体显现者。
  佛为什么能圆满觉证呢?因为佛有无漏(离一切烦恼杂染)的清「净」智「慧」。智慧最清净,所觉证的正法也就最清净,所以称为『最清净法界』(法界即法身)(6)。正法是无往而不在的,迷了并不损减,觉证了也没有增多,有净慧才能证觉清净的正法,所以佛「以」净慧「为命」,称为慧命。
  法身与慧命的统一,就是佛。现在举譬喻说:佛的「智」慧,如明「月」一样;净慧的体证正法,如明月的「朗」照「秋」夜的晴「空」一样。如没有云翳,月光皎洁,蔚蓝色的,在月光中也分外清净。这是说:清净觉照的佛智,彻底证觉正法,正法也究竟清净显现于净慧之中。经上说:『菩萨清凉 [P15] 月,游于毕竟空』(7);菩萨尚且如此,何况是佛呢!
  法身与慧命,到达彻底圆满,这是值得众生归敬的。「礼」是敬礼,如礼拜问讯是身礼,赞叹功德是语礼,虔信恭敬是意礼。要这样的三业礼敬,来表示我们对于「佛」的归信。「两足尊」是赞叹佛的,有二种解说:一、两足就是人类,佛为人类中的最尊胜者,所以名两足尊。如经说:『正觉两足尊,生马四足胜』(8)。二、两足是福德与智慧的圆满。有大福德与大智慧的,不但是佛,大菩萨等也都是如此的。但在福德与智慧圆满的圣者中,佛是最尊最胜的,所以名两足尊。
  戊二: 三世佛无量,十方佛亦尔。悲愿来浊世,礼佛释迦文。
  佛是大觉圣者的通称,谁能圆满的觉证了正法,谁就是佛,所以发心学佛的人多,成佛的也多。从时间上说: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出现的「佛」,是「无量」的。现在是释迦牟尼佛;向上推,过去是佛,拘那含牟尼佛,尸弃佛,毗婆尸佛等;未来是,楼至佛等。过去佛无量无 [P16] 数,未来佛也如此。如从空间上说: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世界的「佛」,「亦尔」──也是这样的。十方的世界无量,佛也无量,如东方现有不动佛,药师佛,西方现有阿弥陀佛等。学佛的归依三宝,应归敬三世十方一切佛。
  然从这个世界的我们来说,有一位是应该特别归敬的,那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佛在菩萨因中,本着救苦救难的大「悲」心,忍苦忍难的大「愿」力,不愿往生净土,发愿在秽土修行成佛,因为秽土众生太苦了,需要救济太迫切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伟大精神,由释迦佛完满实践出来。他「来」五「浊」恶「世」的此土成佛,便是为了救护我们,不遗弃我们这些苦恼众生。过去二千五百年左右,释迦生于印度,经出家,修行,成佛的历程,然后我们这个充满罪恶的黑暗世界,有了佛法的光明。这一世界的佛教,由释迦牟尼佛而来;对我们来说,真是恩德无穷!释迦佛的伟大,不但为我们所尊敬赞叹,十方诸佛也异口同声的赞叹呢!如经上说:『彼诸佛等,亦称赞 [P17] 我(释迦牟尼)不可思议功德』(9)。所以,我们在归敬十方三世佛而后,应特别敬「礼」本师「佛」──「释迦文」。释迦文,即释迦牟尼的异译。这等于归依僧是归依一切僧,但对自己的归依师,有着更大的恩德一样。
  戊三: 智圆悲无极,断障无余习,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别。
  再依古代圣者的赞佛法,以三德来赞佛。佛的「智」慧,究竟「圆」满,不但觉了一切法的本性,也觉察一切法的特性,形态,作用,关系等;觉了现在,也觉了过去,未来。从种种方面,觉了一切法的种种相,所以佛名一切种智。众生的苦痛,不能解决,无非是愚昧作怪。佛的智慧圆满,所以不但自己解脱,也能以无量的方便善巧(智慧的妙用)来解脱众生。这是赞佛的智德圆满。佛陀救苦的大「悲」心,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族,一地区,一世界,而遍为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苦难而发心。悲心的深切,彻骨彻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因位菩萨,如观音,地藏等,已经是大悲大愿到了不得,何况佛果呢!这是赞佛的恩德圆满。有的智慧高而悲心薄;有的重悲爱而不 [P18] 重智慧;有的悲智并重,但由于内心的烦恼杂染,还不能彻底清净,所以算不得究竟。惟有如来,「断」尽一切烦恼──理障,事「障」,甚至「无」有丝毫「余习」。这是赞佛的断德圆满。什么叫余习?就是无始以来,久习烦恼的惯习性。佛弟子阿罗汉,烦恼都断了,习气还有余留的。所以有的还要骂人(骂惯了,脱口而出,连自己都不觉得),有的还会蹦蹦跳跳,有的还是坚执己见。惟有佛,才能将烦恼与余习完全断尽,这才是最清净,最圣洁!基督教徒,每说耶和华是圣洁的,其实,他动不动就发怒,杀人千千万万,甚至用洪水来淹没地球,几乎连人类和动物都断了种。狂慢凶狠到这步田地,还能说圣洁吗?我们归信佛,不是迷信,也不是为了与佛有什么同族等关系。佛教徒是,谁能圆满一切功德,我们就归敬谁。真能究竟圆满一切功德的,惟有佛,所以我们要归依他,不归依外道的天神。
  智德,恩德,断德──「三德」,一切佛都是平「等」的,都是「究竟」圆满的。不能说甲佛愿力大,乙佛愿力小;或者说乙佛智慧高,神力大,丙佛 [P19] 要小些。因为如佛与佛之间,有大小多少的差别,便有不圆满的,不圆满的就不能称为佛。所以『佛佛道同』,『佛佛平等』。但从经典看来,佛的色身有大小,寿命有长短,国土有净秽,弟子有多少,正法住世也不一致。要知道,这是佛的「方便示」现,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才有这种种「差别」。并非佛的真实功德不同,切勿妄生分别!──上来赞叹佛宝功德。
  戊一: 丘井空聚落,朽故寂无人,彼岸林泉乐,礼法离欲尊。
  这是赞叹法宝的功德。上二句,含着两个譬喻,要分别解说。「丘井」,是枯井。有人在旷野散步,一不小心,落在枯井里。亏得一手攀住井里的枯藤,这才不致落到井底。井底有四条毒蛇,张口吐舌的望着他。一只老鼠,正在咬那枯藤,说不定就会断下来。在这危急的情况下,仰头见藤上有蜂蜜,他伸舌去舐那蜂蜜,便什么都忘了!甚至蜂群的飞来螫人,他也在甜蜜的享受中忽略了。这是说:众生在生死旷野里,由于,感到了五蕴身。枯藤,是命根。老鼠的咬那枯藤,如无常的侵逼,一息一息的过去,命根快就会断了。无论 [P20] 是丘井,枯藤,鼠咬,都譬说无常的苦迫,所以说「朽故」。四蛇,是四大,四大不调和,就会生病而致人于死,如毒蛇的伤人。蜂蜜,如五欲的快乐。人在生死无常的苦迫中,享受些少的欲乐,便忘记了。不顾蜂群的来螫,如对于五欲而来的苦果,也不管。生死大苦,都不能使众生警觉,真是愚痴极了!
  「空聚落」,是无人的村庄,所以说「寂无人」。有人想逃避国王的罪罚,路过一无人的村庄。他想住下来,过一宿再走。忽听见说:走呀!这是盗贼来往地带,如遇见盗贼,怕会丧身失命呢!这是说:有人想脱离魔王的控制,修学佛法,有的在六根门头失败了。空村,如六根。六根──见闻觉知,一般以为是内有自我,而实是没有自我(无人)可得。此无我的六根,触对六尘境界,引起有漏的六识,如盗贼。六识游历六根,不应该贪的起贪,不应该_的起_,种种烦恼,劫夺功德法财,有的因此而堕落恶道。所以,想出离三界的魔王统治,修学佛法,就不应该为六根所欺诳;应该向前进行,到达安全的境界。 [P21]
  上面说起的逃难的,离开盗贼往来的空村,前进到国境边沿,为大河挡住了去路,而追捕的人,却快要追来。那时,他望见大河「彼岸」──不属国王的境界,有园「林」流「泉」,真是又安全,又快「乐」。他就不顾一切,游过大河,这才离了死亡的恐怖,真的可以休息了。这譬喻说:学佛法的,不受六根的诳惑,渡过生死大河,这才越出魔王境界,到涅彼岸,可以享受不生不灭的寂灭乐,到达了大休息的境地。
  上面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说到『涅寂灭』──这是,是佛法的三大真理。而涅又是通过无常无我而实现的,为一切圣者的究竟归宿,这就是我们要归依「礼」敬的「法」宝。如世俗修习禅定的,也能出离一部分的烦恼──欲,但三乘圣者,由慧而得涅,才是究竟离欲,在一切离欲中,涅为最尊最胜,所以说「离欲尊」。
  戊二: 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
  涅,为一切圣者,一切学佛者的归依处。由于证入的程度不同,有有余 [P22] 涅,无余涅,大般涅等差别。实则,涅就是「正法」。正法是自证的境地,微「妙」得「难」以「思」议,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依经论的方便开示,略加说明。一、正法是「善」:这是胜义的绝对完善。二、是「净」:由于正法不是烦恼等杂染所能污的,也不是烦恼杂染等所能缘起的,所以名为清净。三、是「常」:正法是超越时间性的,不生不灭,本来如此。四、是「安乐」:这是没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是离系的绝对乐。总之,正法不可思议,功德也不可思议。
  从智慧的境界说,名为正法。如从智慧证入正法而得真自由来说,名为涅,所以,正法就是涅,只要「依」着往「古」──过去诸佛大「仙人」的正「道」,就「能」证「入于涅」的解脱。说到古仙人道,《阿含经》与《》等,都曾说到。因为正法是本来如此的;能入涅的修行正道,也是本来如此的。过去一切佛,无不经历此正道而得入涅;这不是释迦佛所造作的,是古佛的常道,所以名为古道。──上来赞叹法宝功德。 [P23]
  戊一: 依法以摄僧,和乐净为本,事和或理和,礼僧众中尊。
  释迦佛成佛说法,就有好多人随佛出家,佛就把他们组织为僧伽──或简译为僧。僧是群众,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集团,所以古人义译为『和合众』。佛凭什么来集结僧众呢?不是凭自己的才能,所以佛说:『我不摄受众』(10)。佛是「依法以摄」受他们,使之成为「僧」伽的。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佛是以此法来感召大众,让大众为这人生大事而集合拢来。法也是律法制度,就是契合于人生正道的规制;佛是本着这自他共处的完善法则,制为规章法度来组织大众的。
  依法而组合的僧众,以「和乐净」三者「为」根「本」的特色。一、和合,这又有「事和或理和」二种。事和又分为六,名为六和。1.见和同解:大众有一致的见解,这是思想的统一。2.戒和同遵:大众奉行同一的,这是规制的共同。3.利和同均:大众过着同样的生活受用,这是经济的均衡。思想,规制,经济的和同,为佛教僧团的实质。能这样,那表现于身心的活动,彼此 [P24] 间一定是:4.身和共住;5.语和无诤;6.意和同悦了。此六和,是出家僧众所应该一致奉行的。还有理和,是佛弟子证到的真理──法或涅,内容是彼此完全一致,所以说:『心心相印』;『与诸佛一鼻孔出气』。这是圣者所特有的,而且是通于在家出家的。单是事和,是世俗僧;理和是胜义僧。不过,释迦佛在这,依法摄僧,成为住持佛教的中心力量,却是着重事和。二、安乐:僧众在这事和(或理和)的集团中,大众都能身心安乐,精进修行。三、清净:在和乐的集团中,互相勉励,互相警策;如有了罪恶,也能迅速的清净,僧团才能做到健全。佛制的僧伽,原来是这样完善的集团。
  从自修到身心清净来说,僧伽是使我们得安乐得清净的殊胜因缘,是陶贤铸圣的大冶洪炉。从利他的宏扬佛法来说,僧伽是推动佛法的集体力量。僧伽为三宝之一,佛弟子应归依敬「礼僧」伽。宗教的大众集团,本不限于佛教,如印度的六师沙门团,都是有僧众的。但在各教的僧「众中」,奉行佛法的僧伽,最为「尊」胜,所以称赞为众中尊。 [P25]
  戊二: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僧宝为归依的对象,所以特为在家的信众,说此一颂。在家的信众们,应该尊「敬僧」伽:或是内心的诚敬;或是语言文字的赞叹;或是身体的礼拜。禀承僧众的意思,为比丘僧服务;随僧众所需要的,随分随力,以衣服,饮食,医药,床敷,日用品来供养。对于僧众,千切不可生轻慢心。近代中国,信佛信法,敬佛敬法的还有,而信敬僧伽的实在太少。或是但敬归依师,或是敬一二人,三宝的归敬不具足,难怪佛法的希有功德,不易生长起来。
  僧众这么多,当然『龙蛇混杂』,有圣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净的,也有毁戒不净的。在家弟子们,如见有不清净的,不合法的,应承认:这是出家人的『僧事』,自有僧伽依照一定的规律去处理。切「莫」随便「呵」毁「僧」伽全体,或者呵毁一人或少数人。真诚护法的信众,可以向僧伽提出意见,处理的责权,还是属于僧伽。依佛制,没有逐出僧团以前,犯了罪,国法也不能随便处罚。遇有诤执,国王也只能依律来表决,不能以自己的意见来决定。 [P26] 否则,只有造作毁辱僧伽的重罪,或反而增加僧众的诤执。
  还有,凡是出了家的,就成为僧伽的一员。你不要多生分别:年高或者年少,男众或者女众,博学或者浅学,精进或者放逸,持戒或者犯戒,老乡或者外籍。凡是僧伽的成员,都应尊重恭敬,一律布施。因为僧伽犹如大海,有大龙也有鱼虾,有藻苔也有珍宝;大海是不加简别,一样含容的。然世间尽多是这种人,或重持戒的,或重禅定的,或重念诵的,或重威仪的,或重义学的,就此妄生分别,说长说短,某优某劣,拥护谁,反对谁。信众们!切「莫」心不平等,「衡量僧」伽!僧众的功德,不是一般所能认识的。例如一般的偏重老年,轻视少年,不知『生年上座』只是皮皴发白,只是六根衰朽,想贪着受用而不能,与佛法功德有什么关系呢!
  信众对于僧众,应该信仰:凡是出家而属于僧伽的,虽程度千差万别,但同样是「随佛修行者」。只要有出家众,就会有寺院,有圣像,有经书,就有三宝可尊敬。佛法,始终是由于出家僧而延续下来。所以分别起来,不免有高 [P27] 下,优劣,凡圣的差别;而总合起来,却成为一有力的僧团,「住持」如来的「正法」,坚固得金「城」汤池一般,不为天魔外道所破坏。大家不妨反省:自己对于佛法的最初起信,或最初引起兴趣,不一定都是贤圣吧!所以说:破戒比丘而服袈裟的,还是人天福田。真诚的在家信众,应特别尊敬僧伽(团体),爱护僧伽,从旁助成僧团的和乐清净;切不可呵毁嫌责,或以权力来从中斗争。佛世,僧伽发生了诤执,连佛的话也不肯听,分成二部。佛对信众们说,这都是僧,都应该供养。所以,『如破金杖为二分,二俱是金』(11),实可为在家信众的座右铭。──上来赞叹僧宝功德。
  丙二: 三宝真实德,无漏性清净。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长存。
  三宝,是我们的归敬对象,在一切宗教的教主,教理,教徒中,三宝是最圆满,最清净的。然佛像与僧众,不一定能符合这一意义吧!这应该知道:如现在,佛是或玉,或石,或金,或铜,或木雕,或土塑,或纸昼的佛像;法是经典,或古今大德的法义;僧是出家众。这称为住持三宝,是佛灭后,佛 [P28] 教流传于世间时的三宝,恭敬供养,依此而归向于真实的三宝。又如释迦佛出世时,释迦佛是佛宝,佛所开示的教说──四谛,缘起,涅等是法宝;随佛出家的凡众圣众,是僧宝。这是化相三宝,是佛出人间教化时,以此三相为三宝。恭敬供养,依此而归向十方一切佛,正法,一切贤圣僧。化相与住持三宝,都是佛教在世间的具体形相;以此为归依对象,从而更深入一层。
  论究到真实的归依处,是「三宝」的「真实」功「德」,这在古来,又有好多分别,现在略说二类。一、佛的无漏功德是佛宝:依声闻来说,是五分法身;依大乘说,是无上(四智)菩提所摄的一切无漏功德。正法或涅,是法宝。有学无学的无漏功德是僧宝:依声闻乘说,即是四双八辈的无漏功德;依大乘说,是菩萨,摄得声闻,的无漏功德。二、大乘教所说: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摄得体相业用),是佛宝。少分显现清净法界的,是僧宝。遍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实相等),是法宝。平常所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常住三宝,都不过此一意义的不同解说。所以, [P29] 三宝的真实功德──真实的三宝,是「无漏」的,是不与烦恼杂染相应的,也不为烦恼杂染缘起的。又是「性清净」的:无漏的有为功德,称为清净;无为功德,不但是离垢清净,在杂染中,也还是本性清净的。无漏而性净的三宝,才是真正的归依处。
  不过,从佛法「化」导「世」间,利益众生来说,不但应该归敬于「真」实的三宝功德,「亦」应归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宝(佛世为化相三宝)。因为,但归依世俗,自不免流于形式的崇拜;而专重胜义(真实),也不免过于高深,不是一般所能明了。所以必须归依现实事相的住持三宝,依此进向真实的三宝。佛教的重视『像教』,其理由就在此。住持三宝为事象的,从此表显真实三宝的功德,这才能浅深由之,事理无碍,「佛法」才能「得长存」世间,为一切众生作救护,作福田。
  乙二: 自誓尽形寿,归依佛法僧,至心修供养,时念诸胜利。
  佛法僧三宝,是没有污染的;具足功德的,所以是真正的归依处。受归依 [P30] 的,先要恳切忏悔,生恭敬心,清净心。长跪合掌,在归依本师前,依师长教,「自」己立下「誓」愿说:『我弟子某某,「尽形寿,归依佛」,两足尊;尽形寿,归依「法」,离欲尊;尽形寿,归依「僧」,众中尊(三说)。愿大德忆持,慈悲护念,我是优婆塞。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依《大名经》及律说)(12)。凡发愿受持归依的,那怕是生死关头,也不能中途变悔。就是说笑,也不可说我不信三宝,或者说我不是三宝弟子。如归依而又弃舍,生生世世,受苦无穷。所以,要切记『尽形寿归依』的誓言。
  归依了三宝,应该以「至」诚「心」来「修供养」。对于佛像(佛塔),经典,僧众,即使是不大(例如佛像的工巧不妙),不大清净,也不可轻慢,要一律生尊敬心。供养佛,如礼拜,赞叹,右绕,及供奉香,华,伎乐,灯明,幢,幡,宝盖等庄严具。供养法,如书写,印刻,或者庄严经典,以香,华等来供养。供养僧,是衣服,饮食,坐卧具,医药,日用杂物,但必须佛 [P31] 法所认为清净的(僧众可以用的),切勿供养不如法的物品。至于最上的供养,没有比依从如来的法教,听从僧众的指导而切实奉行的了!
  我国的佛教徒,都修早晚课诵,时间比较长;对在家事务忙的信徒,多少有些不适合。最好,依印度旧法,日三时,夜三时──六时修行:次数不妨多,时间不妨短些。修三归依「时」,要忆「念」归依三宝的「诸」般「胜利」 ──功德。如一、成为佛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础;三、减轻;四、能积集广大福德;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七、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八、能成佛道。如能时时忆念归依三宝的种种功德而修习,那对于修学佛道,成就信心,获得希有功德,是非常容易成就的。
  乙三: 此归依最尊,此归依最胜,不由余归依,得乐得安隐。
  依上面所说,「此归依」三宝,在一切归依中,「最尊」,「最胜」。如有求归依的真诚,那当然非归依佛教的三宝不可了!不要邪正不分,以为归依什么宗教都一样!其它宗教的教主,教法,教徒,没有能究竟离染污的,也没 [P32] 有具足功德的;自救不了,怎能为他人作归依处呢?所以,即使归依外道,也决「不」会「由」其「余」的「归依」,而能「得」到有为功德的安「乐」,「得」到无为功德的「安隐」。安隐,就是安稳,指涅的究竟常乐而说。
  丙一: 所说归依者,信愿以为体;归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济。
  归依的要求,归依的对象,归依的仪式,都已经说过了。但「所说」的「归依」,到底是什么呢?这是深切的「信」顺,信得这确是真归依处,的确是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的。知道三宝有这样的功德,就立「愿」做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威德的加持摄受。归依,就是「以」此信愿「为体」性的。所以受了归依,就要将自己的身心,「归」属「彼」三宝,不再属于天魔外道了。随时随地,都要倾「向彼」三宝,投向三宝的怀抱。例如迷了路的小孩,在十字街头乱闯,车马那么多,不但迷路,而且随时有被伤害的危险。正在危急时,忽见母亲在他的前面,那时,他投向母亲的怀抱,归属于母亲而得到平安了。归依三宝的心情,也应该这样。能这样,就能「依彼」三宝的威德,「 [P33] 得」到「救济」。在梵语中,归依是含有救济意义的。所以,三宝的功德威力,能加持受归依的,摄导受归依的,使他能达到离苦常乐的境地。总之,从能归依者说,归依是立定信愿,恳求三宝的摄受救济。从所归依的三宝说,不思议的功德威力,加持受归依的,引摄众生,迈向至善的境地。
  丙二: 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归依真实义。
  一般说来,归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来的助力,从他力而得到救济。一般他力宗教,都是这样的。然佛法不只如此,而更有不共外道的地方。佛在涅会上,最后教诫弟子说:『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13)。这是要弟子们依仗自力,要自己依着正法去修学,切莫依赖别的力量。这正如《》中阿难说的:『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14),一切还得靠自己去修习。所以归依的深义,是归向自己(自心,自性):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正法涅;自己依法修持,自身与僧伽为一体。佛法僧三宝,都不离自身, [P34] 都是自己身心所能成就显现的。从表面看来,归依是信赖他力的摄受加持;而从深处看,这只是增上缘,而实是激发自己身心,愿其实现。所以说:「若人自」己「归命」──命是身心的总和,归命是奉献身命于三宝。能依「自力,自」己「依止」自己而修正法,而不是阿难那样的,以为『恃佛威神,无劳我修』,那末「是人」也就「能契」合于「归依」的「真实义」了。
  注【1-001】《》卷一(略引)(「大正」卷九.七页上)。
  注【1-002】《杂阿含经》卷三(「大正」卷三.一七页中)。
  注【1-003】《大智度论》卷一一(「大正」卷二五.一四二页中)。
  注【1-004】《》「系辞上」。
  注【1-005】《》「雍也」。
  注【1-006】《摄本》卷上(「大正」卷三一.一三六页下)。
  注【1-007】《》卷四三(「大正」卷九.六七0页下)。
  注【1-008】《杂阿含经》卷三六(「大正」卷二.二六三页下)。
  注【1-009】《》(「大正」卷一二.三四八页上)。 [P35]
  注【1-010】《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说:「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引文取意(「 大正」卷一.一五页上)。
  注【1-011】《四分律》卷四三(「大正」卷二二.八八三页中)。
  注【1-012】《大名经》,《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七说:「佛告大名: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大正」卷二九.五五二页下──五五三页上)。
  注【1-013】《大智度论》卷二(「大正」卷二五.六六页下)。
  注【1-014】《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大正」卷一九.一0九页上)。 [P37]
  第二章 闻法趣入
  上来归依三宝。归依以后,应该『多闻正法』,这才能趣入佛道。有以为:佛法在乎修行,听法有什么用?岂不见楞严会上,阿难尊者『一向多闻,未全道力』(1),不能免脱摩登伽女之难吗?不知道阿难尊者,问题在『一向多闻』,而并不是闻。一切圣典,都说修学佛法,非闻法不可。如什么都不闻,怎么会知道了生脱死?怎么知道有,阿弥陀佛?怎么知道有向上一着?怎么知道这是佛教正法?如一切都不听不闻,连归依三宝也不会呢!
  乙一: 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
  这是圣典中赞叹闻法功德颂(2),可说佛法中一切功德,都由闻法而来。说到『闻法』,龙树菩萨说:由三处闻:一、从佛闻法;二、从佛弟子闻法;三、从经典闻法(3)。从佛及弟子闻法,是亲闻语言的开示,所以经上说:『此方 [P38] 真教体,清净在音闻』(4)。不过释迦如来涅以后,我们只能从佛弟子闻法了。虽然十方诸佛──东方药师、西方弥陀佛等现在说法,但对于此时此地的我们,除非已经闻法修行到相当程度,是不可能亲聆佛说的。从经典闻法,就是自己『以古为师』,从阅论中去了解佛法。所以,从佛弟子闻法,或者阅读经教,都称为闻法,学佛法,就从此下手。
  多闻正法,略说有四类功德:一、「由」于听「闻」正法,能「知」道「诸法」。什么是诸法?如善法恶法,有漏法无漏法等。听了,才知道这一切,知道应该修集,或者应该舍弃。又,法是合法的意义──善:听了佛法,就知种种善法,可以依着去修学。二、「由」于听「闻」正法,能「遮」止「众恶」。或是内心的恶念,或是见于身语的恶行。如听闻了正法,知道什么是恶的,有什么恶果,就能将恶心息下来,遮止恶心的现起。三、「由」于听「闻」正法,能制「断」种种「无」意「义」事。有些外道,虽有求解脱心,却误入歧途,修种种苦行──不食,不卧,裸形等,以为修这些苦行,可以得道。他 [P39] 们自己修苦行,也以苦行来教导学众。这些苦行,佛名之为无义,就是毫无意义的,自找苦吃的愚痴事。听闻了佛说的正法,自然就远离这些苦行,正道修行,不落外道窠臼了!四、「由」于听「闻」正法,如法修行,能「得涅」解脱。这样,佛法的一切功德,不是都由听闻而能得到吗?
  乙二: 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应离三种失,谛听善思念。
  佛在开示正法时,总是告诫听众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因为,如听法而不能如法,那就不能得到闻法的功德了。现在举两个譬喻,来说明听法时应离去的三种过失。
  初喻,「如」在天下雨时,以应量「器」──钵或杯盆等,承「受于」雨「水」,「应离」去「三种」过「失」。一、如将钵或杯,倒覆在空地上,那雨水就不能进去。二、如钵或杯中,有秽汁毒素,那就使受到了水,不但无用,而且还会害人。三、如钵或杯有了裂缝,那就使清净无毒,也还是漏得一无所有。这如听法的人,一、如不注意,不专心(如倒覆),那听了等于没有听 [P40] 。二、虽然专心听,可是心有成见,有怀疑,有邪执(如有秽汁毒素),那对于听受的正法,不能生起功德,反而会引发邪见毁法的罪恶。三、心中虽没有成见疑惑,可是内心散乱,事务匆忙,不久还是健忘得一乾二净。像这样的听法──有了三种过失,那就不能得闻法所应得的功德,所以说应该「谛听」,应该「善思」,应该善「念」。
  第二喻,「如」在「地」上种「植」谷豆等「种」,也有三失:一、落在砂石上,那是不会发芽的。二、落在荆蔓丛生的土内,就使能发芽,也无法生长,不久就枯萎了。三、落在肥沃的土上,没有莠草障碍,可是没有深藏在土内,不久就被鸟雀啄去了。如播种而如此,有什么收获呢?听闻佛法也如此:闻法──闻熏习,就是出世心法种。但如不注意领受;或领受而与杂染心相杂;或心虽清净,而是不久又遗忘了。如这样的闻法,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闻法而求有利益,必须离去三种过失,好好的听闻,思惟,忆念才得。
  乙三: 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 [P41]
  当听法的时候,要用什么态度来接受佛法呢?释迦佛说:众生身有三病 ──老病死;心有三病──贪_痴:如来为此而出世(5)。换言之,佛是大医王,法是良药,僧是护病者──三宝的出现世间,是为了救济众生身心重病的。所以听闻佛法的,应该有这样的观想。一、「病想」:自己从无始以来,就为身心重病所缠绕,弄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生死死生,苦痛无穷。自身有重病,所以有忧苦,这是必须确定认识的。如不觉得自己有病,或觉得有病而不肯求医药,那就与佛法无缘了。二、「医」想:知道自身有重病,非一般人(外道)所能医治:佛弟子──说法师,才是能治此重病的良医。所以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如病人的信赖医师,礼聘医师一样。三、「药想」:医生,不是读读药方就有效,要使用治疗的针药。说法师也如此,开示教导修行方法,要依着法药去服用,才能根治身心的重病。否则,如读药方而不服用,那有什么用呢!如经上说:『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疗自体病』(6)。四、「殷重疗治想」:生死大病,真是病入膏肓。 [P42] 幸遇良医良药,也要久服法药,才能见效。可是有些学众,希望立刻见效,少少修习,还不能解脱生死重病,就失望而懈怠下来。这样的不能励力进修,那还有什么希望呢!
  佛法,不是知识的传授,更不是作为娱乐的消遣品。佛法是认清自己有病,而求良医法药的。所以「随」所听「闻」的正法,应痛下决心,「如」所「说」而努力修「行」。「佛」曾「说」过:我说的「法,如镜」子一样(7),是要你反照自己的。佛法这么说,就得观察自己,有没有种种过失,种种功德?如有过失,就应该惭愧忏悔,远离过失。如没有过失,应生欢喜心。如观见自己有功德,应该生欢喜心;如没有功德,应努力去修习。总之,听闻佛法,是作为自己修持的准绳;听法而能见于实行,这是最重要的!
  丙一: 趣入正法者,应亲近善士,证教达实性,悲愍巧为说。
  正法,虽可以从经典去了解,但主要还是要从说法师去听闻。法师的开导,比起自己阅诵,到底迅速而容易得多。所以为了要「趣入正法」,进求佛道 [P43] ,「应」该「亲近善士」──善知识,尤其是大乘善知识。佛曾以:『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8),说为预入圣流所必备的四大条件,这可见亲近善知识的重要了。
  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这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场中多知多识。因为他有:一、「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二、「教」德:深入,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三、「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四、「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为利益众生)说法。五、「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的为众说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成就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可是末法时代,全德的善知识,是难得遭遇的;而修学佛法,却又不能没有师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经上说: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亲近(9)。说『四依』──四种可以为人依止的师长:初依人,虽没有断烦恼,证实 [P44] 性,但已能通达佛性义十六份之一(10)。总之,末世善知识难逢,如于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处,胜过自己,也就不妨如法亲近了。
  丙二: 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佛说满梵行,学者应尊敬。
  无论是全德的善知识,少分功德的善知识,如不能如法亲近,都不能得应得的功德。所以对于善知识,要「观」察他的功「德」,「莫观」察他的过「失」。如听受善知识的教导,或从举止动静,待人接物处去学习,只要有一分长处,就注意他的长处而修学。这样,虽然是少分功德的知识,也可以得到法益。反之,如不观功德,专在善知识的缺点上着想,不是这样不对,就是那样不够,那虽然逢到全德的大善知识,也毫无利益。因为全德善知识,也不能一切圆满,没有一些缺点的。所以亲近善知识,应随时提醒自己:来这里做什么?不是为了寻求知识的过失,而是想学习师长的长处。能这样,就到处有师长可亲近,随处都能得益。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1),也就是这个意思。 [P45]
  亲近善知识,扼要的说,要「随顺」师长的意旨,使师长欢喜,切「莫违逆」师命。就是师长有所呵责,也应受责,不可生嫌恨心,恚恼心。怎么能使师长欢喜呢?一、要随力供养种种财物;二、为师长服劳务;三、照着师长的开导教授去修行。佛法的恭敬亲近善知识,完满的表现『尊师重道』的精神。假使师长要你作种种非法呢?那是不应该随顺的,但应该婉转的说明不能奉行的意思。修学佛法,如不能如法尊敬师长,想得到佛法的功德,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如经上说:『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12)。
  某次,如来赞叹善知识的功德,阿难说:『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佛说」:『莫作是言。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13)。阿难的意思,亲近善知识,那清净梵行,可说已完成一半了。可是佛的意思,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佛是怎样的重视善知识!所以「学者」,「应」该「尊敬」供养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功德,等都说得非常详 [P46] 明。
  丙一: 离彼三途苦,不生长寿天,佛世生中国,根具离邪见。
  古人说:『善知识难遇,佛法难闻』。遇到这难得的良好机缘,切莫看得太容易了!要知道得闻佛法,要离八难才得。一、二、三,要脱「离」地狱,傍生,饿鬼,──「三途」的「苦」报。如生在这三恶道中,就没有听法的机缘了。虽然大力鬼王,龙王等,也有来听法的,但是机缘太少,而且还不能出家受戒,随佛修行。四、要「不生」在「长寿天」中。无色界有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色界有无想天,寿命都极长,如非想非非想天的寿命,有八万大劫。这些,都是没有机缘听法的。据《八难论》说:凡是生天的?都称长寿天,都是难得闻法修行的。所以上不生诸天,下不堕三途,惟有人身,才能逢此难逢的佛法。不过,生得人身,也还要五、生逢「佛世」,佛出世与佛法住世的时代。如生在佛出世以前,佛法衰灭以后,那人身也无缘闻法修行了。六、还要「生」于「中国」。中国,对边地而说。 [P47] 凡有佛或僧众宏扬佛法的地方,就是中国,反之便是边地。如生长边地,没有佛法,那虽然与佛同时,也不能闻法修行。七、还要六「根具」足:如眼盲,耳聋,舌不能说话,心狂或暗钝到不能明了事理,那虽然佛世,生在中国,也是徒然了!八、虽没有上来所说的障难,可是生长邪见家:或是生长外道教区,外道家庭;或是颠倒邪见,久习成性,那也还是与佛法无缘,所以说:「离邪见」。这八事,平常称为八难,是学佛的障难。依梵语,应译为『八无暇』,就是八种没有修学佛法的时机。这样,我们不落八难,是应该怎样的欢喜呀!
  丁一: 生死流转中,人身最难得。忆梵行勤勇,三事胜诸天。
  有人把人生看得太无意义了,或是知能低,或是环境坏,于是自怨,自恨,自虐,不能发心来修学佛法。不知道在这「生死流转」的五趣「中」,「人身」是「最」为「难得」的。这是希有难得的机会,如看轻自己而空过了,实在是太不值得。人身的难得,可从两方面说:一、在生死流转中,生恶趣的多 [P48] 如大地土,生善趣的,少得如爪上的灰尘。生善趣的,如生天上,就长期受乐;等到从天殒没,又是堕落的多。所以人身的难得,譬如盲龟的浮沈大海中,海中飘着一块木板,中间有一孔,盲龟伸出头来,恰恰在木孔中,这是怎样的难以遇到!流转生死而得到人身,也是这样的不容易!
  还有,人身虽有种种苦痛,不如意事,但实是很难得的。据经上说:人的「忆」念,「梵行」,「勤勇──三事」,不但不是三恶道所及,还「胜」过「诸天」多多(14)。人能忆念过去,保存历史的经验,因而人类的思考力,推理方,特别发达:这叫做忆念胜。人能不计功利,克制自己,修习梵行──清净行,使自己的身心,清净合理,有利于人群等。为了这,克己牺牲都愿意,人类的道德精神,非常伟大,叫做梵行胜。人类为了达成某一目的,能忍苦忍难,精勤勇猛的做去,非达到目的不止,这叫勤勇胜。儒家说智仁勇为人类的三达德,与佛说大体相同。所以,人为众生中最可宝贵的,成贤成圣,成佛作祖,都是尊重此人类的伟大,而努力向上所作成的。经上说:如诸天命终,其它 [P49] 的天就说;『愿得生于安乐趣中』。他们所仰望的乐土,就是人间。人身还是诸天所仰望的乐土,怎么生而为人,反倒自怨自卑,空过此生呢?
  丁二: 难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宝山,垂手叹空归。
  人身「难得,今已得」到了,那应该怎样的欢喜,把握这难得的时机,「精勤」的「修」习正「法行」呢!生命是无常的,经说:『人命在呼吸之间』 (15),切勿等待明日,明年,或者将来。趁此大好时光,在佛法门中,勇往直前的行去,才能于佛法有所得益。「莫使」悠悠忽忽,空过一生,等到一息不来,于佛法中还是一无所得。如「入宝山」,见种种奇珍异宝,却不知急急的检取受用。等到时间到了,离开宝山,这才「垂」着一双「手」,徒然的懊悔慨「叹」,「空」空的「归」去。生前不努力,临死徒伤悲,这有什么用呢?
  丙一: 闻法而发心,随机成差别。
  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而发心」来修学。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一味的佛法,也就「随机」差别而「成」为种种「差别」了。说到发心,就是立 [P50] 定志愿,所作所行,以所愿为目标而前进。发心,并不是偶然的起心动念,要发起信愿,达到坚定。
  如来或大菩萨说法时,如听者为一人,那当然应机说法,适合听者的根性,授以浅深不同的法门。如在大众中,如来有不可思议的神力,所以在听众听起来,都各以为,佛说他能懂的语言,说他要听的法门。所以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16)。在这种情形下,不妨说,闻到什么法门,自己便是适应于这种法门的根机了。可是,一般说法师,不易有『一音说法』的能力,也不一定有识别根机的能力,那只有宏扬自己所解所行,或大多数能解能行的法门。听众听到这样法门,便不一定是适应这一法门的根性了。有的从经典去闻,无论是随手取来,或是循序而读,或是听人说而选读,都不能说遇到什么就是什么根机了。例如西藏密法盛行,南方小乘盛行,中国从前盛行,几乎到处如此,你能说西藏都是密宗根性,南方都是小乘根性,中国从前都是顿悟的根性吗?所以自已是什么根性,主要依自己所发的心愿而定。切不要 [P51] 读诵受持某种法门,便自以为是什么根机了。从前,西藏有一,修习成佛的密法,结果却证了声闻果。有人以此事问善知识,善知识说:修密法而证小果,总算还好,还有修习密法而成天魔外道呢!所以,不要偏执什么法门,是大是妙,还是检点自己的发心要紧。
  丙二: 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中发出离心,涅解脱乐。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 。
  关于向上的发心修学,真是万别千差,说不能尽。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类:增上生心,出离心,菩提心;这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下士,中士,上士(17) 。
  佛法中「下」品人(这是佛法中的下品,在一般世间,是上品)的发心,是「求增上生」心。什么叫增上生?就是来生所得的,比起今生来,要增胜一些,上进一些。例如:相貌,寿命,名誉,财富,权位,眷属,知识,能力,身体的,家庭的和乐,朋友的协助等,这一切,都希望来生比今生好 [P52] 得多。在佛法中,这是不彻底的,但却是正当的,因为这确是以正当的方法,求向上的进步。这里面,还分为二类:一、愿生人间,二、愿生天上。这种人天乘根性,求「现」生「乐」,更求「后」生「乐」。因为依佛法修持,能得现生安乐,来生也能得善报。不过,在某种情形下,但求后生福乐,就是现生刻苦一些,牺牲一些,也未尝不可。所以现生乐而后生乐的,最为理想,不得已,现生苦而后生乐,也不要紧。至于现生享受而来生受苦;或者现生冤枉受苦,而来生苦痛无边,那不属于如来正法,而是颠倒邪行了。以人天的福乐为目标,因此发心,为此而修行,都属于佛法的下士。凡发此增上生心,那纵然修持出世法,也不过人天。反之,如有此愿而却造作种种恶行,那是业力强大,下堕三途,想求增上而不可得了。
  「中」品人士,「发」的是「出离心」。增上生心的人天果报,虽说不落恶道,而且是向上进步。但进步又进步,终究在三界以内流转,并不能到达究竟地步。如生天的,从欲界而色界,从色界而无色界,一直生到非想非非想天 [P53] ,再也不能上进。一旦业力享尽,又开始堕落。由此深刻理解,感觉得『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而发起出离三界生死的志愿。能这样发心,修集出世的法行,那就能了脱生死,得「涅」的「解脱乐」。解脱乐,是从离去烦恼而得到的,与世间乐的乐极生悲,乐去苦来,完全不同。这是彻底了脱生死?不再流转,比起下士的人天善果,彻底究竟得多!这里面,又分二类:一、声闻乘,二、乘,合称为『二乘』,发心与结果,大体相同。上面说过,发出离心的,虽修大乘胜法,而充其量也不过证得小果。反之,如发出离心而不修出离行,或者造作非法恶行,那又是业力胜过愿力,连人天善报也不可能呢!
  「最上」品人,发的是大「菩提心」。梵语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如来的一切功德,称为『无上正等菩提』,是以大觉为中心而统摄一切功德的。发菩提心,就是上成佛道的大志愿。中士的出离心,虽说是究竟的,但还不够高上。这犹如船舶在中途失了事,大家落在水里。如有人不顾一切,尽力游登岸上,望着水中的难友们,无动于中,自己舒适的躺下来休息。从脱险来说, [P54] 那人是成功的;从人类的德性来说,这人是不圆满的。所以,有人不愿独善其身,不愿个己解脱,而发愿来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希望能与一切众生,同登彼岸。但这要怎样才有可能呢?惟有佛,能完成此一大志愿;佛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才能彻底的救度众生。这样,就以佛为榜样,而发成佛的大志愿,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发起了,修菩萨行,自利利他;到究竟圆满时── 成佛,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极「究竟」的大涅「乐」。本着这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目标,而发心修行,才是佛法中的上上发心,上上品人。希望学佛同人,大家能以此为目标而修行!
  丁一: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
  佛法,虽有下、中、上法的分别,但从究竟的意义──一切无非成佛之道的立场来说,这不是独立的,不相关的,而有依相摄的内在关系。如图: [P55]
  ┌───┤
  ┌───┘ 五&& │
  ┌───────┘三& |& 乘 │
  │一大乘法(上)| 乘法中|&&&& 下│
  └───────┐共& |& 共 │
  └───┐ 法&& │
  └───┤
  这一三层的高塔,由底层到最高层,有着相依相摄的关系。从相依来说:依底层为基础,才能建立中层;依(下)中层为基础,才能建立上层。如一心想建最上层,而不从下中建起,那一定是脱空,永不成就。这样,在佛法的三类中,也是「依下」士法「能起」中士法,依中士法能起「上」士法。这如龙树菩萨说:『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18);决定胜,就是中上的究竟解 [P56] 脱法。这一次第,本是阿含经中所说的『诸佛常法』。提婆菩萨也说:『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19)。遮非福,是离恶行善的下士法;破我,是无我解脱的中士法;断一切见,是尽一切戏论的上士法。能知这一先后次第,才能于一切佛法而得善巧。所以提婆菩萨又说:『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20)。
  从相摄来说:如三层塔的建立,有中层就有下层;有最上层就一定有中下层。所以在佛法中,「依上」士法,「能摄」得中下士法;依中士法,一定能摄得「下」士法。如《法华经》中说:二乘为三百由旬,人乘为五百由旬。然五百由旬中,就含摄得三百由旬;三百由旬,就是五百由旬的中站。这一相摄的见地,为贯摄一切佛法,善巧一切佛法所必需的。太虚大师称下士法为五乘共法,中士法为三乘共法;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称下士法为共下士道,中士法为共中士道。这一『共』字,就是汉藏智者不谋而合的正见,也就是相依相摄的标帜。 [P57]
  依上面的道理,所以从适应众生来说,佛法是「随机」方便,有「五」乘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不同,或着重出世法,佛说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别「异」。根机不同,法门当然也有不同了。然从如来出世本怀来说,一切法门无非成佛之道,「归」宗究「极,唯」有「一」乘,或「大」乘。这不是说,一切众生都要成佛,归根结底,有一乘法就得了。这是说,从佛法归于究极的立场说,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例如声闻乘(中士)的修出离行,得涅果,而佛在法华会上,认为这是方便说,其实就是大乘法,所以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21)。《智度论》也说:『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22)。又如《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23)等。一香一华的供养,一举手一低头的敬礼,一称佛名,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归大乘的立场,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一乘与大乘,有些人觉得不同,其实是一样的。如《法华经》及《胜N经 [P58] 》,都说一乘法,有时也就称为大乘。不过,大乘一名,多用在与二乘相对处;而一乘,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说明上。同样的情形,如着重因位,就称为菩萨乘;如着重果德,就名为佛乘。这只是随义而立名不同,在修学佛道的全体历程上,都先后贯摄而没有胜劣的差别。
  丁二: 不滞于中下,亦不弃中下,圆摄向佛乘,不谤于正法。
  佛法的始终次第,上来已简略说明。所以修学佛道,「不」应该「滞」留「于中下」士的历程上,如滞留于中士下士法,就成为人天道,小乘道,而不能契合如来说法的本意了。如从新竹来福严精舍,停滞在半路上,虽说风景幽美,但不登观音坪,不到福严精舍,怎能见山色湖光,海波塔影呢!发菩提心,以成佛为目标,也就「不」应该舍「弃」「中」士及「下」士法。因为这一切都是菩萨所行道,都是成佛的法门。有些人求高求妙,以为大乘不需要中下士法。不知道弃舍了三百由旬,怎能到达五百由旬的宝所呢!因此,经历菩提正道的修学者,要「圆」满贯「摄」一切──中下法,而同「向」于「佛乘」 [P59] ,切「不」可好高骛远,谈玄说妙,在一味的无边法门中,横生枝节,以致「谤于正法」。毁谤正法,有两类人:一、以为某经某法,不是佛法。这类谤法,可说人人都能发觉,知道远离。二、有人以为,我是大根机,不需要中下法。有以为,因果善恶等法门,为下愚人说,与我无关。有以为,大乘法中,只要某部经(甚至是其中的半部),某佛,某咒就好了。有了某经,某佛,某咒,就等于一切佛法,再不用其它了。有以为,只要真实修行,不要闻思经教。这些人,可说是异途同归,都是舍弃了无边经典,舍弃了无边行门。取一滴水而弃大海,却自以为大海尽在于此。这在他们个人,愚痴锢蔽,似乎过失还小;
[]&&弘善法德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Copyrights reserved&&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中国?广东?汕头&&联系电话:2&&联系人:黄易&&邮箱:admin@gming.org&&联系QQ:&&工信部ICP备案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意孤行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