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所从来,具答之的之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201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含答案)1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含答案)1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含答案)1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备战20128年中考真题演练《桃花源记》2004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2004衢州市下面文言文,完成20-----25题。&& (一)(1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①便要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遂与外人间隔 ④咸来问讯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21.下面句子有三处省略,请用序号标出来,并对应写出省略的内容。(3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22.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喜欢这种生活吗?为什么?(4分)&& 20.①邀请  ②妻子儿女  ③于是,就  ④都,全 ⑤值得&&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①余人)皆出酒食。(②渔人)停数日,(③渔人)辞去。&& 22.第一问如:桃花源人过的是人们和睦相处、与世隔绝的生活。第二、三问略。
2004荆门市&[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B.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反:同“反”,返回C.有时见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柯上蔽:树木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负势竞上:凭依&&&&&&& 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7.翻译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分)
8.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2分)9.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 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 ,&&&&&&&&&&&&&&&&&&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3分)10.选文甲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 水&&&&& 的特点,反映出作者&&&&& 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 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3分)6.D(2分)& 7.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2分)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9.田园生活(乡村生活)(1分)采菊东篱下(1分)悠然见南山(1分)10.奇(清急)(0.5分);异(高、险)(0.5分);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1分);安宁、闲适(1分)
2004长春市(乙)《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①屋舍俨然( ) ②阡陌交通( ) ③寻向志志( ) ④寻病终( )1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4分)1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1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3分)(乙)(12分)11.①整齐的样子 ②田间小路 ③寻找 ④随即,不久(2分,每个0.5分)12.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1分,意思对即可。)13.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15.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3分)
2004肇庆市阅读下列文字,完成3―5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4.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 (2分)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 3.&& 3分&&& D& 4.&& 2分&&& 不足为外人道也。& 5.&& 3分&&&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了。& (能准确完整通顺地译出全句的给满分;字句不必拘泥相同;漏译或错译句中的“今”、“是”、“何世”、“乃”、“知”、“无论”任何一个扣0。5分,扣完为止。)& 2004玉林市二、古诗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5~10题。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D。本诗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6。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答:“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共3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1分,点明二才关系评2分)
2004黄石市阅读下面文言诗文,按要求回答(7一14)题(16分)(一)饮酒(6分)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7.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DD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真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山配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2分)答:                                       7 .E(2分)8.改“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人& 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此篇神气索然。(2分)9.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 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2分) 2005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2005资阳市(课)(三)(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嗟夫!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18.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19.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20.乙文中表达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2分)&&&&&&&&&&&&&&&&&&&&&&&&&&& 2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微斯人,吾谁与归?&&&&&&&&&&&&&&&&&&&&&&&&&&&&&&&&&&&&&&&&&&&&&&&&&&&&&&&&&&&&&&&&&&&&&&&&&&&&&&& 22.请从(乙)段带线的句中任选一处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美的理由。(3分)&&&&&&&&&&&&&&&&&&&&&&&&&&&&&&&&&&&&&&&&&&&&&&&&&&&&&&&&&&&&&&&&&&&&&&&&&&&&&&&& 17.⑴交错相通&&& ⑵有时(2分,答对一处给1分)18.⑴渔人进入桃源,发现桃源中人生活美满。⑵写洞庭湖春天的景色,同时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此题2分,答对一处1分)19.⑴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渴望。⑵作者宽大的胸襟和抱负。(2分,答对一处1分)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2分)21.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3分,重点落实“微、斯”等词和“与谁归”这一特殊句式。)22.略(3分,扣住抓住了景物特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05深圳市二、古诗文阅读能力考查(25分)& (一)课内文言文实词考查(4分)2.下列各组句子和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组分别是:(①&&&&&&&& ②&&&&&& )A.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无耻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重行军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手如云D.媵人持汤沃灌/赴汤蹈火(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6分)阅读《桃花源记》中一段文字,完成下面三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2分)&&&&&&&&&&&&&&&&&&&&&&&&&&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 5.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2分)作品《&&&&&&&&&&&& 》&&&&&&&&&& 作者&&&&&&&&&&&&&&&&&&&&&&&&&& (一)课内文言文实词考查(4分)2.B、D(每答对一组得2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6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错1字扣1分&& 4.(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5.例如:《红楼梦》曹雪芹(每答对一处得1分。) 2006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2006温州(一 )(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发现桃花源――(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9.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20.(1)咸(皆)(2)延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2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3.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2006苏州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6.&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答〕&&&&&&&&& 和&&&&&&&&&&& 7.&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答:&&&&&&&&&&&&&&&&&&&&&&&&&&&&&&&&&&&&&&&&&&&&&&&&&&&&&&&&&&&&&&&&&&&&&&&&&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答:&&&&&&&&&&&&&&&&&&&&&&&&&&&&&&&&&&&&&&&&&&&&&&&&&&&&&&&&&&&&&&&&&&&&&&&&&&&&&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
&& 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006长春(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 11.晋代(东晋).陶渊明&&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3.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2006黔东南州(课)(二)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二)8分1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 ⑵同“邀”邀请(1分)1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 能正确译出给2分。)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006天门(副卷)(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1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B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3阅读选文,说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14选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它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3分)10开阔的样子都全交错相通作标记11C12略13为渔人出桃花源后遂迷埋下伏笔14虚构桃花源,真实地反应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托作者理想化的生活观念。
2006徐州(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1)屋舍俨然:    && (2)鸡犬相闻:    &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7.(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8.(2分)答案:D& 9.(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2分)答案:B
2006包头市(课改卷)(一)(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交通:&&&&&&&&&& 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一)6.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7.交错相通& 门& 8.描写& 阐述& 9.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2006宁夏(实验区)5、《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特意“处处志之”,而后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是为什么?(2分) &&& 5、“桃花源”是作者的虚构之境,“处处志之”本不存在,所以“后人”不可能“复路。&&&& 2006上海(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桃花源记(节选)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荚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6.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三)(7分)4.(2分)东晋(晋)&&& 陶渊明&&& 5.(2分)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6.(3分)怡然自乐 2006安徽非课改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1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案:&&  16.(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每小题1分)  17.(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18.(4分)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各2分)  19.(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006苏州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6.&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答〕&&&&&&&&& 和&&&&&&&&&&& 7.&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答:&&&&&&&&&&&&&&&&&&&&&&&&&&&&&&&&&&&&&&&&&&&&&&&&&&&&&&&&&&&&&&&&&&&&&&&&&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答:&&&&&&&&&&&&&&&&&&&&&&&&&&&&&&&&&&&&&&&&&&&&&&&&&&&&&&&&&&&&&&&&&&&&&&&&&&&&&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 答案:&& 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007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2007海南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12分)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9.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芳草鲜美(xiǎn)&&&& B.便舍船(shè)  C.屋舍俨然(yǎn)&&&& D.其中往来种作(zhǒng)  2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4分)  (1)落英缤纷&&&&&&&&&&&&&&&&&   (2)缘溪行&&&&&&&&&&&&&&&&&   (3)渔人甚异之&&&&&&&&&&&&&&&&&   (4)初极狭,才通人&&&&&&&&&&&&&&&&&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2.综合第②文段中的内容,请简要回答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2分)  答:&&&&&&&&&&&&&&&&&&&&&&&&&&&&&&&&&&&&&&&&&&  19.C【解析】A.xiān;B.shě;D.zhòng。  20.(1)落花或初开的花。& (2)沿着& (3)惊异;诧异(4)刚  21.(1)再往前走,想走完这片林子。(或:又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2.示例: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人人平等,人们和睦相处,尊老爱幼。  23.略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间从来不回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