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网络电视台儒三家思想的区分在哪

试述“儒、释、道”三家基本思想的异同
共 4255 浏览 0 回帖&&
发帖: 95 篇
在线时长: 10 小时
试述“儒、释、道”三家基本思想的异同
& & & & & & & & & & & & & &试述“儒、释、道”三家
基本思想的异同
& & & & & & & & & & &
(左河水)
& & & & & & & & & & & & & & & & & 一、儒家思想
& & & & 儒家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修身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就是正确地认识事物,可以通过读书、论学、应接事物、反省内心等活动而达到;致知是格物的继续,通过对格物之所得进行综合思考、整理加工而达到体会天道和人伦;诚意就是锻炼慎独,做到既不欺人也不自欺,独处时也象被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仍然克诚克谨;正心就是排除情欲的干扰,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虚壹而静”。
& & & &修身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儒家的人格范畴非常丰富,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中庸忠恕、平和慎独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仁义礼智和中庸。“仁”相当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共情”,它是爱和理解的基础。“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是指人的行为必须合乎法度、身份、伦理规范。“礼”是比“义”更具体的行为规则。“智”就是博学而智慧。
& & & &孟子认为,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是仁、义、礼、智的四个“善端”,只要把这些善端加以开发扩充,就可以完成仁德的内圣修养;如果进一步把这种仁德外化于社会,施仁政于民,就是儒家的外王事业。既然善端是先天具有的,于是孟子断言:“万物皆备于我”,认为人对万物的知识都是先天具备的,只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就可以把它们发掘出来。明代王守仁据此创立了心学,提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心即是理,心外无理”。这个理论与佛教“阿赖耶识是产生一切现象的种子”的观点是相通的,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也有相通之处。
& & & & 仁义礼智是儒家所倡导的基本人格,它们与具体的社会角色相结合,生成相应的角色人格,为形形色色的人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同时也制定了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这些规范,就是心理健康;如果不符合这些规范,就是心理障碍。&
& & & &对于儒家来说,治疗心理障碍的最佳方法是“学而时习之”。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所说的“学问”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做人的道理,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不是智育而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所用的手段称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与现代的作业治疗和工娱治疗相似。
& & & &然而,再详尽的行为“手册”也会有遗漏之处,如果遇到没有明文规定的活动该怎么办呢?儒家还有一条总原则,那就是“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无“过和不及”,不偏不易。“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换句话说,中庸就是对事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取其平均数,与心理健康的统计学标准毫无二致。
其实,佛教也讲“不偏不倚”。大乘佛教中观派从“一切皆空”的理论出发,否定一切,甚至把“空”也否定了,认为佛教所追求的最后的解脱也是空的,因此,对“有”和“空”、世间和涅盘、痛苦和解脱都不可执著,应该不偏不倚,走中间道路(称为“中道”)。中国禅宗继承了这一传统,主张“即众生而成佛”、“即烦恼而成菩提”、“即无明而成智慧”、“不舍生死而入涅盘”。通俗地说,就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走中间道路。
& & & & & & & & & & & & & & & & & & & &二、释家思想
& & & & 释家”既是佛教的别称,起源于古印度。尘封在宗教历史上悠久的思想——释家思想。
“释家”认为,矛盾是人编造出来的。人类发明了逻辑,然后就把不符合逻辑的东西称为矛盾。只要放弃逻辑,矛盾也就不复存在了。没有好坏,没有真假,没有善恶,没有美丑。好就是坏,真就是假,善就是恶,美就是丑。“秽土即净土,烦恼即菩提”,“世间即涅盘”,“众生即佛”。“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就是说,世界本来是浑然一体的,人类用“分别”的眼光把事物区别开来,于是就有了上和下、大和小、好和坏。这种分别不是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主观臆想的产物。
& & & & & 不过,绝对否认事物的分别和差异是不可能的。客观事物的确是有差别的。但是,好和坏确实不是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人的价值观的体现。人类的价值观主要有六种:真、善、美、圣、权力、实惠。客观现实无所谓真假,人们从“真”或科学的价值观出发,把符合逻辑的东西称为真,把不符合逻辑的东西称为假;客观现实也无所谓善恶,人们从“善”或道德的价值观出发,把对社会有利的东西称为善,把对社会不利的东西称为恶;客观现实无所谓美丑,人们从“美”或艺术的价值出发,把某些东西称为美,把另一些东西称为丑;客观现实也无所谓圣俗,人们从“圣”或宗教的价值观出发,把某些东西称为神圣,把某些东西称为世俗。佛教作为一种宗教而否定圣和俗、佛和众生、涅盘和世间的区别,说明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宗教,其目的是消除价值,消除偏见,消除分别,还事物以本来面目。
& & & &消除价值就是“去价值化”或价值中立。开放意识的种种措施,如提高敏感性、保持新鲜感、体验痛苦、挑战危险、放弃逻辑、超越语言、正视邪恶等,都是为了去除价值。换句话说,意识就是价值,开放意识就是去价值化。反过来说,去除了价值的分别以后,意识范围就会扩大,可以包容无意识的所有内容。
& & & &心理咨询非常强调价值中立,罗杰斯称之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不管来访者的表现如何,咨询人员都不予评价,也不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予鼓励或批评,而是“无条件”地予以接受,并且给予积极的关注。这就要求咨询人员必须是去价值化的,价值中立的,开放的,心灵不设防的(即没有心理防御)。
& & & &儒家把好和坏视为相互分离的两种客观存在,要求人们做到不好不坏;道家也视好和坏是客观存在,但认为它们是混合在一起的,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或有好必有坏,有坏必有好;佛教则认为,好和坏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人为的规定,如果把某一种客观事物规定为好,那么其余的就是坏。在佛教看来,好和坏是相对的。如果标准很严格,那么,好的就少,坏的就多;如果标准很宽松,那么,好的就多,坏的就少。因此,舍尔巴茨基把佛教哲学称为相对主义。
& & & &佛教的相对主义还体现在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上。佛教所谓一切皆“空”,不是说什么也没有,而是说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因才有果,果依因而生。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因果链。这个因果链非常庞大,以致于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因果链上的任何一个点或环节都是没有“自性”或独立性的,它必须依赖于其它的环节,通过与其它环节的联系而获得意义。这个观点与现代语言学和解释学非常相似。
许多人以为,语词都有所指,语词的所指就是它的意义,而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任何一个语词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它与其它语词发生联系时才有意义。解释学也认为,人们用一种现象来解释另一种现象,而用来解释的现象本身也有待于解释,于是就会发生解释的“延宕”,也就是永远得不到最终的解释。但是,没有最终的解释并不妨碍人们去做出解释,因为许多现象是可以互相解释或“循环”解释的。这就是说,解释是一个自足的系统,首尾相接而形成一个环或一张网。推而广之,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由观念或意象构成的网络,这些观念和意象通过相似关系和互补关系联接起来,从而获得一定的意义。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已经提出,世界也是这样的一张网,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独立的,它依附于其它事物,受制于其它事物,没有实体,没有主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 & & & & & & & & & & & & & & & & & & & 三、道家 思想
& & & &道家认为,走中间路线和走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因为矛盾无所不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因此,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当遭遇不幸的时候,设法从中看出好的一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未雨绸缪”,“居安而思危”。为了做好一件事,必须“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因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老子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就因为它善于处在小河流的下游。不难看出,道家是非常讲究策略的,为了战胜敌人,必须“欲擒而故纵”,“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些观点后来统统被《孙子兵法》所继承。&
& & & &从中国文化的格局上讲,道为源而儒为重。中国哲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和范畴都出自于道家。道家思想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它所关心的是“形而上”的“道”,而儒家只是把“道”运用于现实生活,制定了种种道德规范。相对于儒家强调道德的完善,着力于塑造伦理人格,道家则强调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合一,其理想的人格是一种自然人格。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仁、义、孝、忠等道德规范是社会失范的产物,人们应该抛弃这些道德规范,而不是用这些道德规范来束缚自己。道家所倡导的自然人格与儒家理想的伦理人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从心灵上铲除社会道德规范,认同于生命的自然状态。从表面上看,似乎中国的士大夫们都是儒者,他们的人格类型都是伦理型的,唯有不知名的隐者才忠实地体现了道家的人格理想。其实,对道家的人格理想的认同也并非都要隐迹山林、超尘出世,只要从心灵上铲除了世俗的道德规范,即使端坐庙堂之上也能与宇宙生命相通。“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换句话说,中国士大夫的人格是外儒内道,他们向人展示的是儒家的入世,而自己向往的则是道家的超世和逍遥。他们得势的时候是儒者,失意的时候是隐者。&
& & & 道家经典《老子》总共只有五千字,但所蕴含的思想非常丰富。杨德森从中整理出道家处世养生之法的四条原则:&
(一)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 & & 只做利己、利人、利天下的事,不做害己、害人和危害社会的事;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与人争,不与人攀比,不妒贤嫉能。&
(二)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 & & &降低利己私心和过度的争权、争名、争利的欲望,奋斗目标应该切合实际,不安排过多的任务,对人对己不作过高的要求,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三)知和处下,以柔胜刚&
& & & 海纳百川,水容万物,求同存异,百花齐放;不同而和,兼容并蓄;不言自明,不战而胜。&
(四)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 & & &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预测进程,预知结局,因势利导,游刃有余。不倒行逆施,不强行蛮干,不拔苗助长,不急于求成。在危机面前作好最坏的打算,寻求不坏的结局。
boboHtml = '';
html += boboH
NTES(".bobo-list").attr("innerHTML", function() {
return this.innerHTML +
}, "utf-8");
下次自动登录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中东味十足
24小时热帖榜
下次自动登录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文化人生】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道家文化:规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道家...
欢迎点击标题下的 &CIO四海一家& 快捷关注!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道家文化:规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 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 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道家文化:出世哲学。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请分享至朋友圈。分享知识, 传递快乐
微信阅读数:145
微信点赞数:1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cioworld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作为一个四海之内的CIO朋友平台, 互通信息和经验,致力于帮助中国的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做的更快更好,让信息化帮助中国企业早日走向世界优秀企业的舞台.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其它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63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63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赏析;《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苏轼怀有辅当今皇帝为圣君的大志,充满着对自己治国;关键词:儒家道家释家儒道互补达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综观苏轼一生文学创作,无不与他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赏析《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苏轼怀有辅当今皇帝为圣君的大志,充满着对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突出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然而,苏轼一生政治失意、仕途受挫、生活落魄,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使他陷入苦闷、迷惘、感慨和悲伤。于是,当苏轼遭遇接连的挫败和打击,建功立业的壮志难酬,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只好?向内?寻求精神的满足。象历史上所有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对苏轼来说,佛老庄禅思想就是最好的慰籍。苏轼就是在佛老庄禅思想中找回了他的?自我?,找到了?最后的家?,佛老庄禅思想成了他自乐自适的乐园。但是,苏轼也并非是简单地抛弃和抉择,苏轼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态度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他对儒、释、道三家,均有吸收,有批判。在积极从政和遭贬失意的不同时期,因处于顺境和逆境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表现;同时,他对三家又有意地加以调和,形成达观自适的独特思想。这种思想在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的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集中体现。三篇赤壁文代表了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同时也是窥悉苏轼思想的一条管道。关键词:儒家 道家 释家 儒道互补 达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文学巨匠,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豪迈豁达,为文奔放不羁,为诗挥洒自如,为词豪放清旷、慷慨激越,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词风格,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苏轼一生所创作的无数篇章为人们世代传唱;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人们所倾倒;他传奇、曲折的人生经历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为之嗟叹、为之津津乐道。 综观苏轼一生文学创作,无不与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状况息息相关。代表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的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他谪居黄州期间所作。提起赤壁,不能不想到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李白《赤壁歌送别》有?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之句,描写了当时赤壁之战的景况,然而,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却众说歧异,有黄州、嘉鱼、江夏、汉阳、汉川五说,有人认为苏轼所写黄州赤壁并非三国时周瑜败曹之地,并由此引出?文赤壁??武赤壁?之说;也有人认为苏轼黄州凭吊抒怀是不错的,周瑜放的冲天大火正在此处。本篇文章,暂且不去管它,但苏轼对赤壁的情有独衷是可以肯定的。苏轼思想丰富博大,他不主一家,兼收并蓄,历来研究其思想者可谓多矣。本人在此欲以苏轼的这几篇赤壁诗文来谈谈苏轼思想,以求窥一斑而知全豹,请老师批评指正。一、儒 ―― 一生无法割舍的追求 苏轼走过的地方很多,为何赤壁能给他如此巨大的震动呢?究其根由,仍然是与苏轼一生的遭遇、对建功立业的热望、积极入世、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有关。当苏轼兀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时, ?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他在《念怒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艺术性地再现了当年赤壁之战的壮观景象,一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响遏行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俱写周郎之事,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英雄周瑜的敬佩之情。当初周瑜少年得志,言谈卓绝,在从容谈笑之间就消灭了强大的敌军。而自己身处逆境,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此诗饱含了苏轼对英雄的怀念和对自己的用世之志无法施展的愤慨与失落。 《前赤壁赋》中,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所思慕的人在哪里呢?在天一方!很明显,这里美人意下指的就是苏轼所一心想要报效的朝廷,或者说是神宗皇帝。听起来好像是缠绵悱恻的情歌,事实上却是宛转地泄露出不受重用的郁结,就连吹洞箫而和的客所奏的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好似借箫声和歌声向远在天边的?美人?传达自己的思慕之情。 《后赤壁赋》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文中?摄衣而上,履f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也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最后,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苏轼的这三篇作品中,儒家用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是基础,无论作者在最后的情绪、思想是如何转变,都是由于自己壮志难酬,而由此所引发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他困惑。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自我嘲讽中流露出对自己经历的无限感慨和悲伤。我们不难想象,当苏轼一生遭遇接连的挫败和打击,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很自然的要去发泄、或者说调节,然而,这种追求和理想却是深入骨髓的,自始至终无法改变的,假如有朝一日苏轼会被朝廷重用,他致君尧舜的思想也会即刻复苏。?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虽为自慰、解脱,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隐含的无奈和伤感。其实他心中仍怀着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苏轼迫慕韩琦、范仲淹、富郑、欧阳骼等政治与文坛元老,有用世之志。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苏轼考试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热烈赞颂儒家一贯标榜并引以为典范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成康之际?,提出坚持实行仁政的基本原则:?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入于忍人?。这虽然是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但确实反映了苏轼的政治思想,而且这种思想成了他后来一生从政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贯彻始终的。在仁途顺利时,其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始终十分强劲。苏轼在其中年政论文章中就曾一再阐发《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健之威?,能动于改革,为变法摇旗呐喊。对于王安石变法,苏轼虽因过于夸大变法的流弊而持守旧观点,但在守旧派废除新法时,他却不惜丢掉高官厚禄,与司马光当面顶撞,力言保存免役法之必要。1074年,入仕不久的苏轼在自杭州通判调密州知州的赴任途中,第一次以豪放词风写下了自己的宏大抱负:?当时共客长客,似二陆初来俱少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其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词中抒发了自己欲辅当今皇帝为圣君的大志,充满着对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并表达出一种对自主选择进退的自豪感。一个才华横溢、英气勃发的苏轼跃然纸上。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一方面从儒家的高度责任感出发,对人民的疾苦表现出深切的关怀和歉疚:?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另一方面他又以古代豪杰自比,表达出强烈的报效国家民族于疆场的愿望。?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苏轼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谪居海南期间,那时他已是罪废之人,不在其位也不谋其政了却仍然写下了这样的词句:?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千秋岁〃次韵少游》),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二、 佛道――致君尧舜不得的尉籍 随着宋代以后封建君主个人独裁的加剧,文人士大夫们的人格被进一步压缩,其个人的理想往往被至高无上的皇权所粉碎。他们不得不通过恬淡生活的追求以自娱,退隐山林,保持品节,超然于物外。然而,对于不少有志之士来说,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表现出急切的建功立业之心,为维护封建统治失序而殚思竭虑。这是一种?儒道互补?的人格模式。 苏轼思想即是这种?儒道互补?的典型,而且苏轼的思想中在儒道外还有佛家思想。 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道家和佛家却也与他结下不解之缘。八岁时就曾在天庆观北极院从道士张易简读小学。年轻时就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他对老庄思想是一拍即合,很自然地在内心引起共鸣。不仅对老庄,就是对道教的道术,他从年轻时起也深有爱好,至晚年也没有改变。谪居惠州时,在《与刘宜翁使君书》中,求刘尽发道术之秘,并希望对方惠赠给他炼成的外丹。在信中说,他?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对佛家他也很早就有接触,年轻时即与蜀中的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往。通判杭州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辨说法,颇有感悟。他回忆当时情况说:?每往见师,清坐相对,时一闻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到贬居黄州时,他在很长时期中?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唯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不仅研习佛理,而且在佛教中寻找精神寄托。他在反省往日的?举意动作?,求?自新之方?时,便?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到城南精舍安国寺,?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而愈到晚年,愈是遭遇不幸,在生活上便愈多地吸收佛、老思想,作为处逆为顺、安以自适的一种手段。他齐生死,一毁誉,轻富贵,善处穷,随缘自适,超然物外,更加努力追求?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如他在给子由书中所说的:?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所谓?但尽凡心?,就是他所追求的?以时自娱?,而?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可作乐事也。?而这种人生态度的基础,便是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苏轼在黄州时,政治失意、仕途受挫、生活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怎么办?进即不成,那就退吧。正是这种苦痛,使苏轼的思想?向内转?,建功立业的壮志难酬,只好?向内?寻求精神的满足。象历史上所有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对苏轼来说,佛老庄禅思想就是最好的慰籍。苏轼就是在佛老庄禅思想中找回了他的?自我?,找到了?最后的家?,佛老庄禅思想成了他自乐自适的乐园。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但是并没有走上?伤感?的道路,关键是有佛老庄禅思想的支撑。在自然、自由的诱惑下,苏轼的一生,寻山、寻僧,在自然山水中徜徉,目的就是在现实生活的缺憾之外,寻找一种精神的弥补。这时,佛道思想就成了他退的精神依靠。人是需要调节的,此时,佛道就是苏轼的调节。感怀周郎雄姿英发,自己潦倒失意,于是想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于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赤壁泛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白露横江?,给他郁闷、郁积的心灵带来了舒畅和洒脱,感觉自己?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道家的寻仙访道的思想又涌上了诗人的心。《前赤壁赋》中的?水月?意象也是很典型的道家思想,苏轼以水月之喻,借助庄子的相对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关系。?逝者如斯,(写水的变)而未尝往也;(写水的不变)盈虚者如彼。(写月的变)而卒莫消长也。(写月的不变)所以,从变化的角度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从不变的角度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一段实际上反映了苏轼的思想,文章中 既有人生短暂若蜉蝣的消极思想,又有万物无尽,遗世独立的达观思想,这一段也可看出苏轼所受老庄佛禅的影响,常常透过无限的宇宙空间来体验人生,观照自然。本赋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水月之喻,正是作者以旷达(与客共享清风明月)掩蔽无奈的特定心情写照。 现实中的?水月?是实在的,静谧柔和,历史中的?水月?苍凉凄婉,借此凭吊古人,而最后作者上升到哲理上,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苏轼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休憩。自然山水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道化自然,物我两忘。借水月之景,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的解脱过程,情感的起伏变化既表达了作者的苦闷和不平,又表现了作者在失意后善于自我解脱的旷达胸怀,其情深沉蕴藉。在佛家的思想里,人的命运是早就安排好的,在失意之时,苏轼的心里也浮出了这样的念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这时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才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佛家思想天地本是一体,物我本是一源,于见山见水中去大彻大悟,山水之中充满了禅意,充满了佛的智慧。走在黄州城外的苏轼这时就将所有的情感都寄于山水之中,去体会生命中的顿悟。三个月后,?是岁十月之望?,苏轼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以抒前赋未尽之意。此次登临赤壁,苏轼超尘脱俗、虚无缥缈的思想则在文中更加鲜明、突出。前面一词一赋,始终兼有怀古伤今,感奋激发之情,而在后赋里,作者对当年赤壁之战的宏图奇景只字未提,既没了感奋色彩,也不为周郎的年轻有为而激动,煞似看破红尘。?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赋中句句冬景,字字悠闲,写到最后,竟然有?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之?孤鹤?掠舟而飞;又有道士化鹤,梦中显形之幻觉。写得神乎其神,迷离恍惚,真如羽化登仙之境了。文章之末,有?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缥渺禅意。《古文观止》比较两赋曰:前赋?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后赋?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专业论文、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63等内容。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福建建阳 张叶华摘要: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情、景、理相交融,在对赤壁那优美的山水风 月的描绘中蕴含了丰富的儒释...  《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前赤壁赋》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情、景、理相交融,在对赤壁那优美的山水风月的描绘中蕴含了 丰富的儒释思想,这些思想...  略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邹志勇 【摘要】:苏轼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全才...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 8页 2下载券 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5页 1下载...  《前赤壁赋》中第四段苏轼思想的探讨方式 ――文中...――过渡: 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他集儒...从大的角度去看,万物皆大;从小的方面去看,万物皆...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摘要: 《赤壁赋》体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 暂无评价 3页 免费...态度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定风破》这首词写于宋神宗...贯通儒释道三家 思想的东坡先生,仰观象于天,俯取法...  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5页 2财富值 09苏轼《前...大学语文第 6 讲 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 苏轼(...仅仅从生这个环节及其所具有的美好的一面 看,这种...  苏轼与儒释道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苏轼...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 他以修身为出发点, 进而实现...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 10页 免费 儒释道详解...  民胞物与的精神,无不体现了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前赤壁赋》)苏轼在与山水的共适中获得了生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苏轼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道释三教中间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