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动物共栖动物有哪些现象这篇课它属于什么文

当前位置: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选读课文同步练习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选读课文同步练习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揪错
找名校名卷--->>上
上,找“四年级语文人教版同步下册”更多相关试卷猜你喜欢——
最新更新试卷——我看孙海霞执教的《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新建网页 1
当前位置:&&>>&&>>&&>>&正文
我看孙海霞执教的《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3601次   发布时间: 10:34:36]
选择视力保护色: 【
我看孙海霞执教的《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赵珈瑜
【孙海霞的解读】: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这篇课文所对应的单元是四下第三单元,单元教学主题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文章主要介绍了三种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语言生动有趣,是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文章选材很典型,前两组动物之间对比很强烈,后组动物已经从物质上的互惠互利上升到了精神层次。
【我的解读】:
这篇文章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后面的一篇选读课文,与第三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相配套。它也是一篇科普文章,这样的文章既承载着知识的传递,又担当着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任务。作为语文教材,课堂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自然界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将这样的科普知识介绍得生动有趣。
从课文内容把握层面入手,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1段总说动物的共栖现象:表面看“水火不相容”,实际上“朝夕与共、和睦相处”。这一段对“共栖”一词有了解释;第2段写犀牛鸟与犀牛的共栖现象,采用对比写法,先从豹、狮、大象“不敢惹”犀牛入手,写出了犀牛的凶猛,再写小黑鸟却敢在犀牛身上“蹦来跳去”啄、机灵放哨、惊飞报警,使其摆脱“寝食难安”。接着以“原来”一词引出现象解释;第3段写燕千鸟与鳄鱼的共栖现象,先写鳄鱼的凶猛:吃大野牛、尾扫羚羊,再写燕千鸟飞入血盆大口,为鳄鱼剔牙――鳄鱼“牙也不痛不痒了”;第4段写百舌鸟与金黄鼠的共栖现象(动物界的伯牙子期)
文章表达层面,谋篇布局上课文采用总分结构,第1自然段总写,2、3、4为分述;构段方式上,第2、3自然段构段方式相同,先写“凶猛”,后写“两种动物的互利互惠过程”,第4自然段是总分结构;说明方法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语言文字运用上,先是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是文字更具趣味性:如“这里啄啄,那里啄啄”,“搞得它寝食难安”,“朝夕与共、和睦相处”、“收留”等。还有,作为科普文,词语的准确运用使介绍更具科学性,如“居然”、“经常”等。
【孙海霞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认识“褶、蝇、虻、蛆”4个生字,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初读课文后,能利用文中关键词初步理解“共栖”一词。】
2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他们是如何共栖的,并能用因果关系的句式简单地概括动物共栖的原因。【朗读课文,从具体事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共栖现象”。学会迁移运用,能用因果关系句式简单概括第三自然段描述的动物共栖之原因。】
<FONT color=#读文体会文章如何从语言、选材等方面写出动物共栖现象的有趣之处,并能学习用这种拟人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写话,并从中更深入地体会这种共栖现象。【抓关键词句,体会本文在语言、选材、结构等方面的特色。能用拟人的方法写一段说明文字。】
【我的教学目标等】: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组动物共栖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
2.感受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进一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3.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它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2.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它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教学难点: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它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一、读文知大意
1、媒体出示文字,了解犀牛和鳄鱼,感知它们的凶猛强大。
请生说说感觉
2、出示金黄鼠和百舌鸟的图片,一种是鼠类,一种是鸟类,猜测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3、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老师这里找了几个较难认识的字,你可以参考,还有不认识的你可以圈出来。
4、交流:反馈字词情况。交流共栖的动物。
& &&引导分析一组动物之间的共栖原因,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说说。
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其他两组动物之间的原因。
二、揭题解“共栖”
正如我们课文所说,有些动物凶猛强大,有些动物弱小无比,有的是巨兽,有的是小雀…… 我们还能往下说――有的是鼠类,有的是鸟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第一自然段中有两个词语道出了这种好朋友一样的感觉。(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师板书。)
孩子们,两种不同的动物像这样朝夕与共,和睦相处,我们就把它称为“共栖”。
那么读了课文,对这种共栖现象,你有什么感受?(有趣、神奇、不可思议……)
将课题补充完整。读题。
【我的想法】:作为略读课文教学,此部分占用时间稍微多了些。为了更快、更准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共栖”一词可以让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
借助这个表格,简洁地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共栖”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果教师不深究一步,学生很可能理解到“共同生活,共同居住”就是共栖。理解到这里是不够的。要让学生明确“共栖是指两种不同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朝夕与共,和睦相处。”本篇课文作为与四下第三单元相对应的一篇选学课文。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们要关照到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这个表格的设计,不仅起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深读说“趣”
1、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动物为什么能够共栖。(师补充板书)
你从哪里读出了有趣?(生说,师引导,板书:语言、选材)
交流后教师出示:
1、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
2、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燕千鸟是在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
3、春夏之季,百舌鸟到金黄鼠的洞穴里去产卵,在它的洞穴里孵卵育雏。一直到小百舌鸟飞出,这一对好朋友才分手。金黄鼠不但不伤害百舌鸟的卵和雏鸟,而且还替它照看着。
4、闲暇时,它们玩得很开心,百舌鸟为金黄鼠唱歌,金黄鼠静静地听,高兴时还用两只后脚着地,跳起舞来。
【我的补充意见】学生找到以上句子之后,教师带着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有趣,并小结概括:
&①这些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②这些句子都抓住了动物共栖时的动作描写来反映有趣。
③在犀牛鸟眼里犀牛庞大的身躯简直成了运动场,在犀牛眼里犀牛鸟多像是忠实的小哨兵;鳄鱼的嘴巴简直成了燕千鸟的美食城;在金黄鼠眼里,百舌鸟就是歌星,在百舌鸟眼里金黄鼠就是自己的知音、粉丝。
④犀牛和犀牛鸟,鳄鱼和燕千鸟都是巨兽对小雀,而金黄鼠和百舌鸟共栖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在引导交流汇报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比如:有时,百舌鸟落到金黄鼠的背上,用翅膀驱赶着它前进,金黄鼠猛地向洞里钻去,百舌鸟一收翅,就被金黄鼠驮进洞里去了。有时,&&&&&&&&&&&&&&&&&&& 。
然后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它们共栖写得如此生动有趣?(主要是拟人化和抓住动作描写。)
【我的想法】:这是一篇选学课文,教学时如何有别于精读课文?第一,师没有对课文中描写动物共栖时有趣的句子进行逐句分析、品读,而是把学生汇报的所有句子一次性呈现给学生,学生既可以选择其中一句进行品读、批注,也可以集中对比学习。这种处理方式是完全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第二,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对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关注,运用拟人化手法和重视动作描写是本篇科普文的显著特点。教学时,通过引导、品读,学生悟到了其中的规律,这对学生的启发帮助是巨大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从以学懂一篇课文为目标转变为进行某项语文能力训练为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叶圣陶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四、写中悟“趣”
1、孩子们,我们一起去看了六种动物,它们会共栖、会分手、会一起唱歌跳舞,让人不可思议。文章的语言也非常有趣。那么你愿意成为其中的一种动物,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一封信吗?
2 孩子们,这些有趣的共栖现象背后是什么呢?咱们有些孩子可能读懂了,有些孩子可能还在思考,那么,老师请你课后再去读一读文章,同时还可以去看一看这些有关于大自然奥秘的书。
【我的想法】:这部分的练笔有些突兀、牵强,那么怎样做使其更为自然呢?我认为需要引导学生发现二三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的共同点,让学生默读两段,思考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交流后教师小结:先介绍巨兽是如何庞大、凶猛,再介绍它和小雀是如何有趣共栖的。让学生圈出“原来”一词,以对段落作明确分隔。
然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层次结构,运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仿写,注意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文句写得生动有趣。因为,从语言文字训练的角度讲,本文2、3自然段先写巨兽如何凶猛,再介绍它为什么会和小雀和睦共栖,以及共栖时的有趣情景的构段方法,是极好的典型语言现象,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掌握。如此处理,也体现了略读、选学课文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有关描写动物共栖现象的文章、书籍,思考这一现象带给我们人类什么样的启示。进一步落实相对应单元的“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这一目标。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05-07)?&&(04-21)?&&(03-11)?&&(03-11)?&&(12-26)?&&(12-26)?&&(12-26)?&&(10-30)?&&(10-30)?&&(10-08)?&&(09-23)?&&(09-17)
友情文字链接站点
主办单位: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地址:绍兴市马臻路89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物的共栖现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