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春天是一个动词词,( )果壳

来讲个鬼故事吧…… | 谋杀 现场 法医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841251人加入此小组
80年代末,在大西北的一座省会城市,市中的一城乡结合部,全村人共用村头的一个公共厕所。突然从一天开始,每晚12点以后上女厕所的人,就再也没有出来过。开始一两天,人们还没意识到发生了 什么。这个现象持续了一周,开始人们还以为是什么巧合或者玩笑,后来村民们吓坏了,立刻就报了警。警察来了,他们对厕所周围进行了细致的现场勘查,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后来,他们决定打捞便池,希望能够从便池里获得一些线索,哪怕只是一件衣服、一只鞋子或者一只手也行。但是警察们又失望了,他们叫来拉粪车,把男女公厕都翻了个遍,还是什么都没有。而那些人也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刑警们一筹莫展,实在不知道该从哪里找线索。后来,刑警队长出了个主意,说这样吧,我们只能采取蹲点的形式了,每天晚上12点,我们派两个警察过来蹲点,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于是从那天晚上开始,警察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蹲守,由于是半夜,只派出了男警员,可是男警员不能陪进女厕所,所以尽管有人值守,还是发生进厕所的人继续失踪,而警察又无迹可循。第一天有个女孩在蹲点警察的鼓励下,进去了,外面的警察只听到咕咚一声后,就再也没有动静了,冲进去后,什么都没有。当晚,警察又调集了大队人马,连夜勘查现场,还是一无所获。第二天晚上,没人敢进去,刑警队长拍着胸脯保证肯定不会再有事,一个胆大的中年妇女进去了,女厕所四周围满了警员,大家严阵以待,守在外面的人,听到噗嗵一声立刻翻墙而入,依然什么也没有发现,只是觉得到处弥漫着诡异的感觉。第三天、第四天警察们依然值守,但再也没人敢进去,埋伏在四周的警察一丝不苟的守候了两夜,没听到什么动静,也没发现什么。刑警队员们绝望了;第五天、第六天他们商量了两天,并请示特批换女子特警队员值守,这样就可以跟进去,遇人抓人,有鬼捉鬼。第七天,两名女子特警队员绕着厕所走了整整一晚。第八天,一名急躁的女队员冲进了女厕所,什么也没看到,她兴奋的跑出来告诉同伴,那个女警看了看表说现在才11:40分。她们焦急地等到了12点,两人商量是不是请示领导可以两人一起进去看看。又是那个急躁的女警,在那个女警打电话请示的时候,她冲了进去,打电话的女警没有听到任何声响。但等了半天也没出来,她壮了壮胆,也走了进去.这时候一个沙哑的声音在她耳边说:把我的手给我…
+ 加入我的果篮
为什么是手...
完全不明就理。好吧,我娇憨。
这个是什么意思……
爆无聊!……囧死个人…………
我怎么觉得没看懂呢·······
真是这图吓到我的……=。=
应该是把你的手给我~~~~吧。
这是微博上的故事,方瑞DNA鉴定师
在当法医时,一个晚上去案发现场时和局长说的故事。你想想,一群群的男警员在面前走来走去,荒郊野地的,两个人说这个故事。。。
没看懂。。。OTZ
故事没看到,被图吓到了。。。又要失眠了吗?
是冷笑话麽?
表示对图有爱,是零里面的吧
迷茫中。。。
数学/化学爱好者
真搞不懂,男警察不能跟进去,拿根长点的绳子在手上绑一下也可以啊?
怎么那么想“从前有个人,他XX着XX着,突然就死了。后来又有一个人XX着XX着,突然也死了。……”之类的故事.(XX是填任何动词)
其实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80年代末,也不在在大西北,而是2011年的洛阳。公厕临近某小区,小区有地下室,剩下的都是国家机密,你们自己猜好了。
引用 的话:为什么是手... 鬼故事吧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语言就是力量。学会一种语言,可以了解世界,更可以理解他人。
大脑会被每个人的不同经验塑造成不同的形态吗?
长时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对这一问题的肯定性答案深信不疑。然而,这样的结论却陷入了一个逻辑陷阱&&是千奇百怪的经历塑造了我们千姿百态的大脑还是独特的大脑赐予了我们迥异的人生?
音乐天才的大脑就和常人不同。但究竟是因为长时间的音乐训练导致了这种不同,还是这种独特性使他们走上了音乐天才的道路?要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研究音乐并不是个好主意,因为这毕竟还属于文艺青年的小众活动。对广大普通青年而言,很难判断不懂音乐究竟是先天缺乏音乐细胞还是后天没有系统学习。
相比而言,双语者(一般指能够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人)的研究却有所不同,从事该领域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双语的学习源于生活中使用两种语言的必要性。当处在一个双语的环境中(如移民家庭)时,出于交流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学习另一门语言,不管是否有天赋,都得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而如果处在一个并不需要双语的环境中,即使是一位语言天才,也不会成为一个熟练的双语者(不过老外们考虑问题有的时候过于简单,完全忘却了东方的一个伟大而神奇的国度,熟练的双语者可以因考试而存在)。基于这种观点,在针对双语者的研究中,如果能发现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就击破了这种逻辑陷阱,证明了经验对于大脑的塑造作用。
双语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吗?
目前的研究中已经发现,双语者在行为抑制(inhibiting)、对行为的监控(monitoring)、注意力的转换(switching)等认知活动中存在明显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在幼儿期和老年期最为显著(青壮年时期由于处在认知能力的一个顶峰,出现了&天花板效应&,很难体现出双语者认知能力的优势)。
双语者所体现出来的这些优势,都和我们大脑的中央执行系统密不可分,而大脑主要负责这一功能的区域就是前额叶。通过在fMRI(功能性磁共振)等脑机制的研究,也发现了双语者在进行非语言的任务时大脑的功能性改变(前额叶会得到更多的激活)。
与大脑中央执行系统关联的一些能力还包括&心理理论&。善解人意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擅长理解他人的人,但是心理学家们有另一种恭维的方式&&这个人拥有很强的&心理理论&。心理理论也称为&常识心理学&,是一种对其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感知和推论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读心术&。研究者们通过之前的结论推断,双语者在心理理论上也会存在优势。
双语儿童在同龄人中显现出了出色的对他人的理解能力,这已经初步对这个推论进行了证实,但是研究者们更期待的是在成年群体里发现这种现象。会两种语言的成年人会不会比其他成年人更懂得&读心术&呢?
和&单纯&的儿童相比,成年人的心理活动要复杂得多,&读心术&也更为完善,因此对于成人心理理论的测量更难进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费尔南德斯(Paula Rubio-Fern&ndez) 和戈拉伯格(Sam Glucksberg)使用了巧妙的范式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总共招募了46名大学生志愿者,其中一半是双语者。他们平均在3岁就已经开始了第二语言的学习,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
这些参与者被告知要完成一个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测的任务。他们都以为自己是和儿童进行对照的普通成年人参照组。实验时首先通过练习熟悉材料,材料是涉及到对于他人的想法进行推测的小故事:
安娜和萨利是幼儿园的孩子,她们每天回家之前都要整理好自己的玩具。
但是后面的内容却分成了两个部分。
错误信念组看到的是:
安娜把她的洋娃娃放到了篮子里,然后她就回家了,萨利把安娜的洋娃娃从篮子里放到了盒子里,当安娜回来时,她会到哪里去找洋娃娃?
正确信念组则看到:
萨利把她的玩具马放到了盒子里,然后就回家了,安娜想把洋娃娃放到篮子里,但是她发现篮子已经填满了,所以她把洋娃娃也放到了盒子里,当她第二天回来时,她会到哪里去找洋娃娃?
接着他们观看了一段描述上述故事的小短片,并伴有语音的故事讲述。
当故事讲完,电脑的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安娜的形象,以引起参与者的注意。接下来问题逐字出现,当呈现到动词&找&时,篮子和盒子两个容器会出现在屏幕上方的两个角上,此时摄像机开始记录参与者的眼动轨迹。所有目光停留时间超过100毫秒的点都会被记录下来,研究者认为,如果这些点集中在篮子上,说明他们是在按照安娜的观点进行思考,如果这些注视点集中在盒子上,则说明当自己接触的信息与他人的不同时,这些参与者更倾向于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同时记录的还有参与者们回答问题的反应时。(参见下图)
46名参与者中的19名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时,第一反应是注视安娜放东西的篮子,而不是物品实际所在的盒子,表明这19个人在对他人的想法做出推测时,更多的是考虑他人所处的情境与接触的信息。在这19名中,有13名是双语者,经过统计分析证明这种差异是显著的。也就是说,双语者在对他人进行理解时,更不容易发生&自我中心偏差&。但是在回答问题的反应时上,两组并没有呈现差别,由于这个反应的理解是非常简单的,即使第一注视点存在偏差,也可以通过大脑的快速反应弥补回来,但是他们眼睛扫视的轨迹却出卖了他们真实的反应倾向。
虽然说双语者和单语者都能在对他人的心理状态的推论中做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双语者能够凭借正确的反应模式在第一时间就做出了正确反应。而对于那些单语者来说,可能他们还需要多进行一次反应,才考虑到了其他人真实所处的情况,再依此做出对于他人心理状况的推断。
所以,很可能学一门外语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一种读心术!
参考文献:
Rubio-Fern&ndez,P.,&Glucksberg,S.(2012).Reasoning about other peoples beliefs:bilinguals have an advantag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38(1),211-217.
来源:()
上一页1下一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一转身、一扭脸、一进门总是忘了自己要干什么,一张嘴、一提笔、一开电脑总是忘了自己想说什么。...
尽管“遗忘”可能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如同家常便饭,但究竟我们是怎么忘记的,导致这一过程的分子...
看相什么的虽然迎合了大众的需求,但是研究者们至今没有发现某部分具体的形貌和性格存在相关关系...
英国人保罗o汉索经过15年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培育出一种“一藤双生”植物——番土豆(TomT...
许多微博文本里头都有个链接。什么样的链接你会忍不住手滑去点?国外研究人员找到的一种算法,可...
为了让妻子活下去,廖丹找人刻了医院公章,因诈骗罪受审。为何我们会对一个毫无争议的违法行为动...
你想认真投入工作,你的大脑却不给予支持,时常出错。它是生病了,还是衰老了?其实是你的生活方...
中国人把母亲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算是长大成人了,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爱斯基摩语中关于雪的词语数目远超其他语言吗?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爱斯基摩语中关于雪的词语数目远超其他语言吗?
爱斯基摩语中雪的词特别多吗?
流言: 雪在爱斯基摩人
的生活中如此重要,因此他们能够把不同状态或不同阶段的雪精准地用不同的概念区分开来,所以在爱斯基摩语中有超过一百个表示雪的词语。
真相: 对现有语言材料充足的几种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语言的基于词典检索的系统性研究表明,它们所拥有的和“雪”相关的词根数目并不出众,而真正表示“雪”这个概念本身的词根只有三个(kaniq、apun和aniu)。相比之下,英语可是一点也不逊色。
什么是“爱斯基摩语”?
所谓的“爱斯基摩语”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一种叫做爱斯基摩语的语言。生活在从西伯利亚到阿拉斯加,再到加拿大北部直至格陵兰岛这样一片广袤而严寒的土地上的民族使用着属于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的10种现存的语言。因此,如果要列出一个词汇表,我们首先得在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中选出某一个特定的语言来。
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语言列表
什么叫“词语”?
语言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词素,词素是语言中语义的最小单位。一个词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词素构成。比如说,“我”这个词只包含一个词素“我”;“果壳”这个词则包含“果”和“壳”两个词素(英语中有类似的例子,“I”包含一个词素,“nutshell”则包含两个)。
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的语言都是非常典型的多式综合语。这类语言的每个词都是由多个词素构成,因而可以通过在词根上不断附加作为后缀的新词素,从而来构造出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在其他的语言中往往需要用一个句子来表达。来看看这个因纽特语努纳武特方言的例子:
这个冗长的单词包含了一个表示听的动词词干 tusaa- ,后面紧跟着五个后缀:
由于词干之后的这五个后缀是无法作为单独的语法成分表意义的,只能作为词缀用来构造词语,因此这个在其他语言中需要用一个句子来表达的意义,在因纽特语中仅仅是一个单词(虽然它很长)。换句话说,以这种屈折方式在理论上可以构造出长度无限、数量无限的单词。在这种情况下,要列出一个单词表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基于这种考虑,在列表的时候寻找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的语言中有多少个关于雪的词语时,我们选择了另一个更加有用的概念:词位。词位表示的是词形上的一个基本单位,有点类似字典中一个独立的条目。举个例子,英语词speak通过屈折变化可以得到speaks、spoke、spoken三种不同形式,那么speak就是这一组单词的基本词形,这四个单词便是一个词位。
之前我们已经谈到,在爱斯基摩语支的诸语言中,通过附加词缀得到的屈折和派生形式极为丰富。每一个名词词根都能够变化出约280种形态,而每个动词的变化则超过1000种。实际上,被广为流传的各种关于爱斯基摩词汇列表中的单词很大一部分都是这种构词法的结果:不断地在表示“雪”的词根上附加新的词缀,加上词缀间结合时发生的音变,相关的词汇数量很快就猛增起来。比如说,qanik(雪花),qaniit(飘落着的雪),qanipalaat(雪花聚成的如羽毛般的雪团),qannirsuq(飘雪的天气)等等,其实都是同一个词“qanik”的变化形式。因此,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列表,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数个词语共同的词位找出来,把那些繁杂的派生形式剔除掉。
如何确定词汇的“数目”?
表示“雪”的词语到底有多少个,除了取决于我们对“词语”这个概念的界定,也取决于我们计算词汇数目的标准。在1991年,德克萨斯大学的安东尼o伍德伯里教授曾经给出了一个中部阿拉斯加尤皮克语中包括15个与雪可能有关的词位的 ,并让我们自己来判断哪些可以被算作是一个表示雪这个含义的词。不过,关于判断的标准,他同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这些词的意思是真的和雪有关么?有些词本身和雪无关,只是常常让人联想到雪,你会把它算上么?
比如说因纽特语中的“igluksaq”常被翻译成“用来造雪屋的雪”,但是他实际的意思仅仅只是“建房子的材料”,可以用来表示木材、钢铁等各种建筑材料。
2.同一个词位的不同形式,你会分别计算么?
像因纽特语中的pisuktunga“我一个人在走”、pisuktuguk“我俩在走”、pisuktugut“我们在走”。
3.拼写不同,但意义相同的词,你会分开来计算么?
茴香豆的“茴”的四个写法,或者中部阿拉斯加尤皮克语中的piretepag/pirrelvag“下暴雪”。
4.如果同义词可以分别计算,那么既能作名词又能作动词的单词是否也应该分别计算呢?
有时两者的拼写完全一致,有时会通过音变或者特殊标记来区别,但是除了词性不同,它们的意义完全一样。比如说英语中有récord/recórd(斜标为重音符号),或者是因纽特语中的kaneq/kaner“霜冻/使冻结”。
5.仅在某些地区使用的方言词,或者仅由某一部分人使用的词是否也应该被计算在内呢?
比如说“地面上的雪”一词在格陵兰岛语西部方言和加拿大因纽特语中分别是aput/aniu;又如,piqaluyak“河中像冰一样的雪”这个词似乎只有年长的猎人才会使用。
看了上面这几个问题,我想你一定可以理解一点:依据不同的标准,得出的单词数完全可能有天壤之别。所以不妨让我们按照最宽松的标准来找找,英语中有多少个和雪有关的词呢?
英语中和雪有关的词汇
如果还要把half-melted snow(半融化的雪),snow on the tree(树上的雪),snow white(白雪公主)甚至my snow(我的雪)这样的词也包括进来的话,(就像很多所谓的“关于雪的爱斯基摩词汇列表”所做的那样),相信我,《令人惊讶的冷知识:英语中有超过一千个关于雪的单词!》这种文章很快就能被炮制出来,足以让一个真正的因纽特人大吃一惊。
关于菲尔o詹姆士的百词列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份流传甚广的署名为菲尔o詹姆士的
看似像模像样,然而,只要你稍微仔细地读一读这个列表,你就会明白,这恐怕完全是一个胡诌出来的搞笑恶作剧。诸如像wa-ter(融化了的雪)、MacTla(雪汉堡包)、ever-tla(用雪酿造的烈酒)乃至于tla-na-na(混合着用老式便携收音机播放的摇滚音乐的声音的雪)这种词语都赫然在目,如果你依然觉得看起来像是真的,那只能说明你缺乏幽默感了。
那么,到底有多少个?
在爱斯基摩语中(准确地说,是在某种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语言中)究竟有多少个和雪有关的词语呢?
根据《爱斯基摩语言比较词典:附阿留申语同源词》,劳伦斯o卡普兰(Lawrence Kaplan)在他2003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被称为“爱斯基摩”的诸民族对于雪这个概念的描述在思路上和英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就像英语中区别flake“空中的雪”和snow“地面上的雪”那样,这些语言基本也是这样区别的(例如刚才提到的在格陵兰岛语西部方言中货真价实的表示“雪”的两个词:qanik“空中的雪”和aput“地面上的雪”)。根据研究,原始爱斯基摩语(Proto-Eskimo)中有三个表示雪的词根:qani?“空中的雪”、ani?u“落下的雪”以及apun“地面的雪”,qani?“空中的雪”基本上被现存的爱斯基摩诸语言所保留(qanik),而ani?u“落下的雪”与apun“地面的雪”则分别保留在了不同的语言中(aniu/apun)。
深层次的思考
“爱斯基摩语中有几百个表示雪的词语”这个说法在初期之所以能在学术界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于语言相对性原理的认可(这个学说有时被不恰当地称为Sapir-Whorf hypothesis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理论由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爱德华o萨丕尔(Edward Sapir)及他的学生本杰明o李o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提出,他们的基本主张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对事物的分类方式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在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中,雪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比如说,冰盖上积雪的细微差别,不同的雪所反映的天气变化的征兆等等,都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甚至生存。于是,他们在看到雪的时候感觉会和生活在其他地区的人有所不同,因而他们能够精准地用不同的概念来区分他们所观察到的区别。
然而,这个说法的错误就在于,就算爱斯基摩人能够精准地区别不同的雪,这些不同的雪对于爱斯基摩人来说仍然是同一个概念。在普通人眼里的“一幅画”,在艺术家看来会被分成“油画”、“版画”、“水彩画”等等不同的类型,但这并不妨碍这个艺术家对“一幅画”这个概念的理解。同样的,在汉语中,表示和“马”相关的概念的汉字很多,诸如骥“老马”、驹“小马”、骍“赤色的马”、騧“黑嘴的黄色马”乃至于骝“黑鬃黑尾的红色马”等等这些极为专门化的意义,但对于任何一个汉语的使用者来说,它们仍然是马,而不是相互间不同的概念。
结论:流言破解。 通过对现有语言材料充足的几种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语言(尤皮克语和因纽特语等)的系统研究表明,它们所具有的和“雪”相关的词根数目并不出众:尤皮克语有12个和雪或者一般的天气现象相关的词根,而真正表示“雪”这个概念本身的词根只有三个。相比之下,英语一点也不逊色。
更多内容: 在1991年,语言学家乔弗雷o蒲朗(Geoffrey K. Pullum)在劳拉教授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爱斯基摩词汇大骗局》,引起很大反响。此文的翻译版本,请见我的日志:
乔弗雷o蒲朗在《爱斯基摩词汇大骗局》的结尾写道:“这一章并不是在讨论爱斯基摩词汇学。。实际上是在讨论心智上的懒惰。数以百计的人为这个关于爱斯基摩人词汇的谣言推波助澜,却没有一个人试着去证实那个列表中词语的实际数目,或者究竟哪些词可以列入表中。令人悲哀的并不是这个极端错误的“事实”被广为相信这一点,而是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内心充斥着懒惰而蔑视知识的世界上,已经极少有人用心思考那追求真相的意义了。”蒲朗的说法也许有些悲观,但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坚持对真相的渴望,无疑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
参考资料:
Pulum, Geoffrey K., 1991. The Great Eskimo Vocabulary Hoax, Chapter 19 of The Great Eskimo Vocabulary Hoax and Other Irreverent Essays on the Study of Language.
Martin, Laura. 1986. "Eskimo Words for Snow": A Case Study in the Genesis and Decay of an Anthropological Example.
Lewis, M. Paul (ed.), 2009.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Sixteenth edition. Dallas, Tex.: SIL International.
Woodbury, C. Anthony, 1991. Counting Eskimo words for snow: A citizen's guide
Kaplan, Lawrence. 2003. Inuit Snow Terms: How Many and What Does It Mean? In: Building Capacity in Arctic Societies: Dynamics and shifting perspectives. Proceedings from the 2nd IPSSAS Seminar. Iqaluit, Nunavut, Canada: May 26-June 6, 2003, ed. by Fran?ois Trudel. Montreal: CI?RA -- Faculté des sciences sociales Université Laval.
王志欣译,《科学与语言学》,《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第十六章,姚小平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More Eskimo words for snow:
Inuit word for snow:
来关注果壳网微信吧,随时随地了解科学信息,粉碎谣言:
你可能感兴趣
前排。。来自[url=""\]山寨果壳.wp[/url]
要杀好难啊……
老了,杀不动了。。。
我有一个疑问:印尼语中为什么会有“雪”的符号?
粉碎机很少有这种文章,对语言学有点了解了。。很蛋疼。。
气象爱好者,大气物理专业
的话:我有一个疑问:印尼语中为什么会有“雪”的符号?印尼有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前十没了。还是 mark 一下。
我看到的版本是爱斯基摩语中有狠多种“白”,记忆里好像是100多种,而且是某本中文系课本里说的,不是文学概论就是文学史
古生物学博士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喜闻乐见的毁三观~
为什么会有这种流言呢?就算有人信了~制造流言的人能得到什么利益吗?
赤道或者沙漠地区的民族有雪这个单词吗?
我们还有“外星人”这个词呢。。。对于蒲朗说的,我只能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来粉碎机,希望粉碎机的证明能够永远坚实下去。
但是我觉得中国人关于食物的词一定远多于其他语言……
外星文字的即视感。。。有木有?
严谨一点最好了。
这个确实是一个大Hoax现在仍然流传很广
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期待更多语言学的文章
的话:赤道或者沙漠地区的民族有雪这个单词吗?如果没有,他们完全可以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来表达这一个概念,比如英语借用汉语的tofu,或者用更长的单位(词组,句子)来表达这个概念,这并不影响他们认知这一概念。
语言学课上还学到过,为了说明语言的社会学意义。这是我记得的一点点知识啊,竟然还是错的!不过学到了词位,又长知识了
“在这个内心懒惰且漠视知识的世界上,已经极少有人用心思考那追求真相的意义了”太同意了!!
语言爱好者
有一句话不太明白哈:“英语词speak通过屈折变化可以得到speaks、spoke、spoken三种不同形式,那么speak就是这一组单词的基本词形,这四个单词便是一个词位。”最后一句说的是这四个单词是同一个词位吗?词位对应的英语词是morpheme吗?
的话:我看到的版本是爱斯基摩语中有狠多种“白”,记忆里好像是100多种,而且是某本中文系课本里说的,不是文学概论就是文学史+1。。。听的多的是“白”不是“雪”。。。
金属材料在读博士生
什么也没有听过的人漂过。注:现在都听过了
咦,以前一直没刻意的思考过flake和snow的区别= =
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
不是说应该改叫因纽特人了吗?人家不喜欢爱斯基摩这个称呼。
的话:但是我觉得中国人关于食物的词一定远多于其他语言……想想烹饪中的单字动词……
显示所有评论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为什么有些人对《南方周末》那么大意见? | 人文咖啡馆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142434人加入此小组
是因为《南方周末》经常批评中国,或者批判政府吗?如果是这样,我表示理解。也许《南方周末》有某些文章不靠谱,可就由此否定中国为数不多的有影响力的自由主义媒体吗?中国不需要《南方周末》这种媒体吗?难道都是《北京日报》这种,某些人就满意了吗?通过与几位的讨论,也明白了一点事情,对有人反对南方周末的原因也有所了解,多谢各位。不能再多说了,感觉过火了。
+ 加入我的果篮
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吧。作为一名不太老的老读者,我看南周有十年了。南周曾经是中国最好的报纸,也许现在还是最好的报纸之一。不过南周这几年只顾表达立场而罔顾原则的倾向越来越厉害,这让包括我在内的大批读者一次又一次感受失望,这也是事实。
的话: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吧。作为一名不太老的老读者,我看南周有十年了。南周曾经是中国最好的报纸,也许现在还是最好的报纸之一。不过南周这几年只顾表达立场而罔顾原则的倾向越来越厉害,这让包括我在内的大批读者一次又一次感受失望,这也是事实。什么原则?
对曾经寄托过自己感情的东西,自然要求的标准会高一些。对日人民报如何如何,我连关心的兴趣都没有。
的话:对曾经寄托过自己感情的东西,自然要求的标准会高一些。对日人民报如何如何,我连关心的兴趣都没有。这个可以理解,爱之深责之切?你的心态我能接受,我不能理解的是把南方周末贬的一钱不值,动则就说“南方系就是这个货色”之类的话的人。
的话:什么原则?比方说今年春天《差生韩寒》那篇文章,滥用全知视角为某方背书,而当争议的另一方请求出示证据的时候,记者的回应是:“录音我都有,可我现在就是不给你。”
的话:比方说今年春天《差生韩寒》那篇文章,滥用全知视角为某方背书,而当争议的另一方请求出示证据的时候,记者的回应是:“录音我都有,可我现在就是不给你。”这件事情,南方周末确实偏颇了。
的话:这个可以理解,爱之深责之切?你的心态我能接受,我不能理解的是把南方周末贬的一钱不值,动则就说“南方系就是这个货色”之类的话的人。准确来说,是“曾经爱之深”。现在对南周的信任早已动摇了。
《南周》是一份报纸,而且是一份政治倾向很鲜明的报纸。这就注定了会有良莠不一都杂在其中,而且莠的增加已经动摇了其公信力了。
的话:准确来说,是“曾经爱之深”。现在对南周的信任早已动摇了。找到替代品了吗?
的话:《南周》是一份报纸,而且是一份政治倾向很鲜明的报纸。这就注定了会有良莠不一都杂在其中,而且莠的增加已经动摇了其公信力了。大家都明白南方周末能如此“嚣张”,必然是有人支持,政治倾向明显是必然的。只是这种大胆的宣扬自由主义的媒体,暂时还找不到替代品。
不是不需要,而是你有言论权,我有批评权。《南周》不是神仙,没有任何理由能堵住批评它的人的嘴。CCTV能骂,南周不能骂,这就不是“自由”,是那个了。
的话:大家都明白南方周末能如此“嚣张”,必然是有人支持,政治倾向明显是必然的。只是这种大胆的宣扬自由主义的媒体,暂时还找不到替代品。你是说共产党右派?温和汪洋那些人?
的话:不是不需要,而是你有言论权,我有批评权。《南周》不是神仙,没有任何理由能堵住批评它的人的嘴。CCTV能骂,南周不能骂,这就不是“自由”,是那个了。骂当然可以,没有人企图堵嘴。我只是对那些完全否定南方周末的人,表示不理解。以至于某些人直接用“南方系”来代表错误可笑的言论了。引用
的话:你是说共产党右派?温和汪洋那些人?我不知道...
的话:找到替代品了吗?有没有替代品不是对其失望的原因,它现在偏颇得很,很有“立场决定言论”的架势,文章和倾向已经偏激了。自由,没错。宣传,没错。但是偏激的宣扬和对其他人的恶意描绘就不对了。小组里另一篇南方和吴法天的文章,差不多就能说明我个人为啥不是很喜欢南方吧。做无谓一个媒体,不是公正公开的报道事实,而是立场、态度决定报道的方式,并以此影响它的读者,我个人是不喜欢的。
的话:找到替代品了吗?暂时没有。日人民报不可信,南周不可信,愤青不可信,公知不可信。
的话:有没有替代品不是对其失望的原因,它现在偏颇得很,很有“立场决定言论”的架势,文章和倾向已经偏激了。自由,没错。宣传,没错。但是偏激的宣扬和对其他人的恶意描绘就不对了。小组里另一篇南方和吴法天的文章,差不多就能说明我个人为啥不是很喜欢南方吧。做无谓一个媒体,不是公正公开的报道事实,而是立场、态度决定报道的方式,并以此影响它的读者,我个人是不喜欢的。在没有第二个可以如此大张旗鼓宣扬自由主义的媒体的情况下,完全否定这种倾向,是明智的吗?
的话:有没有替代品不是对其失望的原因,它现在偏颇得很,很有“立场决定言论”的架势,文章和倾向已经偏激了。自由,没错。宣传,没错。但是偏激的宣扬和对其他人的恶意描绘就不对了。小组里另一篇南方和吴法天的文章,差不多就能说明我个人为啥不是很喜欢南方吧。做无谓一个媒体,不是公正公开的报道事实,而是立场、态度决定报道的方式,并以此影响它的读者,我个人是不喜欢的。说实话,本人化工专业,一直对南方系那些年“逢化工必反”感到厌恶。一个文科生,背了再多的自由理想、普世价值,也不能说你是化工方面的专家,偏偏南周还自我感觉良好,那时候真觉得化工技术人员都要饭算了,都让南周做去试试。
的话:在没有第二个可以如此大张旗鼓宣扬自由主义的媒体的情况下,完全否定这种倾向,是明智的吗?你看看《炎黄春秋》再下结论
的话:说实话,本人化工专业,一直对南方系那些年“逢化工必反”感到厌恶。一个文科生,背了再多的自由理想、普世价值,也不能说你是化工方面的专家,偏偏南周还自我感觉良好,那时候真觉得化工技术人员都要饭算了,都让南周做去试试。反化工,能说几个实例吗?
的话:你看看《炎黄春秋》再下结论没看过这个杂志,发行量如何?
说真的,纯粹因为南方系“批评政府”而反感南方系的,已经很吃不开了,左右估计都不待见。现在反南方系反的有水平的,都是针对南方系“当婊子立牌坊”,自我感觉良好这些方面而反的。《南周》不是什么良心,在那里也读不懂中国,它就是一份政治倾向很浓的报纸而已。《联合报》《自由时报》观点经常针锋相对,哪个是良心?都不是,只是它那个阵营的喉舌而已。当然你可以理解为南周因为与执政者偶尔思路不一致,使得有些人看了有快感,所以“美名远播”。
的话:反化工,能说几个实例吗?厦门PX事件。
的话:没看过这个杂志,发行量如何?“高端”杂志,创办者是共产党右派的元老之一,在图书馆就可以看,可以说这些人比真正的自由主义者言论还出格。
的话:骂当然可以,没有人企图堵嘴。我只是对那些完全否定南方周末的人,表示不理解。以至于某些人直接用“南方系”来代表错误可笑的言论了。一个词汇在传播中含义逐渐变化,继而双方争夺解释权这种事情,真的挺有意思。比方说和谐,在官媒上是形容词,在网络上是动词。还有前一阵在果壳上争论过的公知。南方系也是如此。这本来是“南方报系”的简称,后来被反对者用以指代某种风格,并力图将其污名化。
的话:说真的,纯粹因为南方系“批评政府”而反感南方系的,已经很吃不开了,左右估计都不待见。现在反南方系反的有水平的,都是针对南方系“当婊子立牌坊”,自我感觉良好这些方面而反的。《南周》不是什么良心,在那里也读不懂中国,它就是一份政治倾向很浓的报纸而已。《联合报》《自由时报》观点经常针锋相对,哪个是良心?都不是,只是它那个阵营的喉舌而已。当然你可以理解为南周因为与执政者偶尔思路不一致,使得有些人看了有快感,所以“美名远播”。媒体有良心?没人这么幼稚。也许南方系可以作为平衡“北方系”照死了夸政府的那些媒体的东西吧,我觉得这个是必要的。
的话:一个词汇在传播中含义逐渐变化,继而双方争夺解释权这种事情,真的挺有意思。比方说和谐,在官媒上是形容词,在网络上是动词。还有前一阵在果壳上争论过的公知。南方系也是如此。这本来是“南方报系”的简称,后来被反对者用以指代某种风格,并力图将其污名化。这确实是中国非常流行的现象,某些人对某些事物反感,就会努力的把反感的事物变成邪恶的代名词,以达到把某些事物变成不可辩驳的邪恶。
的话:在没有第二个可以如此大张旗鼓宣扬自由主义的媒体的情况下,完全否定这种倾向,是明智的吗?反的不是自由民主,而是南方周刊的行为,反对的不是它宣扬自由民主,而是反对 它的严重倾向性。作为一家媒体,能够严格的遵守其职业操守,是值得尊敬的。如果其行为违背了其应有的职业道德,那么令人厌恶也是理所当然。自由,现在只是被宣传。但是自由是有框框的,没有框框的那是混乱,而不是自由。我认为自由是可以不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而不是想干嘛就干嘛。对于现在国内宣扬“自由”的人,他们是想要达到“想干嘛干嘛,想说话说啥,不管我说的对错,你不让我说你就是干涉我自由,你说我错了你也是干涉我自由,我就要打倒你”。这个的例子,参见微博上一些“自由逗士”
的话:媒体有良心?没人这么幼稚。也许南方系可以作为平衡“北方系”照死了夸政府的那些媒体的东西吧,我觉得这个是必要的。“北方系”是不存在的呦!用“中央媒体”“央媒”倒是比较准确的。
的话:“高端”杂志,创办者是共产党右派的元老之一,在图书馆就可以看,可以说这些人比真正的自由主义者言论还出格。搜索了一下,确实非常大胆,看一下也许会了解内部斗争的形势。
的话:媒体有良心?没人这么幼稚。也许南方系可以作为平衡“北方系”照死了夸政府的那些媒体的东西吧,我觉得这个是必要的。做的好了有进步了就该夸,做的不好就该骂,这是正常态度。北系的照死夸和南系的往死骂,都有偏颇。
的话:“北方系”是不存在的呦!用“中央媒体”“央媒”倒是比较准确的。我打算就此打住,发现有点太口无遮拦了。
的话:做的好了有进步了就该夸,做的不好就该骂,这是正常态度。北系的照死夸和南系的往死骂,都有偏颇。萌兄,“北方系”这个词不用为好,用“央媒”比较好。要知道现在北方各种都市报、青年报的火药味完全不比南方X之类的差,《新京报》在北京,但是也是隶属于南方传媒。
的话:萌兄,“北方系”这个词不用为好,用“央媒”比较好。要知道现在北方各种都市报、青年报的火药味完全不比南方X之类的差,《新京报》在北京,但是也是隶属于南方传媒。那些大报社们就打吧,小记者们换个主编之后文笔统统改口径。这些宣传还是上头→总编→编辑→记者这个路线下来的,底下的人都是开枪放炮的,最上面的才是指靶子的。哪个小记小编炮点错了被这边开了,就能到那边去哭诉“我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我来投诚了!”
的话:我打算就此打住,发现有点太口无遮拦了。《炎黄春秋》的几个特点:1、它确实是共产党办的,但是这些共产党都是极右派2、它的创办者在文革时期受到严重迫害,文章写手也有很多是文革中走来的,所以与文革/毛派势不两立3、邓是温和右派,而《炎》派是极右,远远超过邓的政治观点4、中央不是对它没有顾忌,而是因为一来右派有很多元老,牵一发而动全身,二来中央需要一个势力来制衡党内的毛派(比如薄,还有比薄更左的)5、它是小众杂志,但是在政治界是不可忽视的一派力量6、即使是民间右派,也很少关心这个杂志的
的话:5、它是小众杂志,但是在政治界是不可忽视的一派力量6、即使是民间右派,也很少关心这个杂志的或许就是因为其影响力很小吧,而且上面也是有人挺的,所以才能弄下去
的话:或许就是因为其影响力很小吧,而且上面也是有人挺的,所以才能弄下去其实觉得毛派真的是爹不疼娘不爱,纯粹是由于它可以做个靶子吸引火力,从而使自己可以少被关注,才得以一直幸存下来的。
脑残中二跟风居多有次在网上说道《南方周末》有人在说“看到南方系,我呵呵了”我说《南方周末》在中国算最好的了不看这个你看什么他说《环球时报》我瞬间明白了,这群b人压根就不读书,不会思考只在网上耍嘴皮子装b犯贱,简直是网络的大毒瘤。就和跟风说“韩寒造假,不过尔尔”一样能体现自己独立价值观、明思、有见解优越感立即爆棚
的话:脑残中二跟风居多有次在网上说道《南方周末》有人在说“看到南方系,我呵呵了”我说《南方周末》在中国算最好的了不看这个你看什么他说《环球时报》我瞬间明白了,这群b人压根就不读书,不会思考只在网上耍嘴皮子装b犯贱,简直是网络的大毒瘤。就和跟风说“韩寒造假,不过尔尔”一样能体现自己独立价值观、明思、有见解优越感立即爆棚《中国青年报》就挺好的,算是不左不右
的话:厦门PX事件。第一
这不是反化工事件 第二
px项目迁到大连之后不是妥妥的泄露了嘛
的话:《中国青年报》就挺好的,算是不左不右在中国谈左和右没意义只是为了给某些人打靶方便一些而已
的话:《中国青年报》就挺好的,算是不左不右中国青年报,确实很好。我以前以为只要是官媒都是一个口径,后来才慢慢明白,不同的官媒其实是不同势力的喉舌啊。
的话:脑残中二跟风居多有次在网上说道《南方周末》有人在说“看到南方系,我呵呵了”我说《南方周末》在中国算最好的了不看这个你看什么他说《环球时报》我瞬间明白了,这群b人压根就不读书,不会思考只在网上耍嘴皮子装b犯贱,简直是网络的大毒瘤。就和跟风说“韩寒造假,不过尔尔”一样能体现自己独立价值观、明思、有见解优越感立即爆棚环球时报,倒还好,很多人都知道是个脑残的报纸,愤青集中营。倒是“凤凰卫视”被很多人误以为是“境外自由媒体”,这个迷惑性更大。
的话:环球时报,倒还好,很多人都知道是个脑残的报纸,愤青集中营。倒是“凤凰卫视”被很多人误以为是“境外自由媒体”,这个迷惑性更大。那真正的境外自由媒体是什么呢?
的话:那真正的境外自由媒体是什么呢?那太多了,如果说香港的媒体,可以看看翡翠台,或者苹果日报。不推荐大公报,文汇报,凤凰卫视。
良心话……因为在学校报刊勤工俭学……魔都的报纸我基本都看过……南方环球参考还有各种周刊一期不落……南周算是能说“实事儿”的了,而不是其他一些媒体的头版文章总结下来就是一句感叹句……
的话:那太多了,如果说香港的媒体,可以看看翡翠台,或者苹果日报。不推荐大公报,文汇报,凤凰卫视。都看不到怎么办?
的话:良心话……因为在学校报刊勤工俭学……魔都的报纸我基本都看过……南方环球参考还有各种周刊一期不落……南周算是能说“实事儿”的了,而不是其他一些媒体的头版文章总结下来就是一句感叹句……同意,可以批判说南方周末现在有些偏颇了,可是不能直接否定这个还敢大胆说话的媒体。
的话:都看不到怎么办?那就好好活着吧...
的话:第一
这不是反化工事件 第二
px项目迁到大连之后不是妥妥的泄露了嘛PX在大连不是泄露,而是受到海潮威胁而已,防波堤冲毁,但是对储罐没有影响。当时我在大连石化施工,对此知道更多详情。对于PX的毒性和泄露。PX是不溶于水的,所以在海边也不会污染到水体。大量吸入的毒性是有的,但是微量甚至痕量的话不会有影响。对其致癌作用和生殖毒性,现在都处于“可能有”的状态,也就是“并不明确的确定是否有毒性”,除非是操作工人,否则不会对行人或附近家属区造成危害。很多人对于化工,都认为非常危险,各种危害啥的。作为石油化工行业者而言,我说句实话。化工是有风险,但是没有大到那么严重。3公里外的居民区是妥妥不会受到生命威胁的。大连石化公司的家属居住区--石化社区--就在厂子的大门口,距离最近的生产装置不足2公里,这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的话:PX在大连不是泄露,而是受到海潮威胁而已,防波堤冲毁,但是对储罐没有影响。当时我在大连石化施工,对此知道更多详情。对于PX的毒性和泄露。PX是不溶于水的,所以在海边也不会污染到水体。大量吸入的毒性是有的,但是微量甚至痕量的话不会有影响。对其致癌作用和生殖毒性,现在都处于“可能有”的状态,也就是“并不明确的确定是否有毒性”,除非是操作工人,否则不会对行人或附近家属区造成危害。很多人对于化工,都认为非常危险,各种危害啥的。作为石油化工行业者而言,我说句实话。化工是有风险,但是没有大到那么严重。3公里外的居民区是妥妥不会受到生命威胁的。大连石化公司的家属居住区--石化社区--就在厂子的大门口,距离最近的生产装置不足2公里,这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记得那个PX项目是迁到漳州了,大连是另外一个吧。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字的动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