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个概念叫外骨骼高校机器人概念股,国内有做的吗?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中国有研制外骨骼机器人吗?
帝国3里的机器人报道,听说老美已经有了不少先进的成果,现有的已能形成战力。不知道咱是不是也有点保留节目
基金支持下的中国第一台平面型两足步行机器人,在国防科技大学&机器人实验室&迈出了第一步;
  ●1990年年底,中国第二代空间运动型两足步行机器人,也是我国第一台较为完整的两足步行机器人,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并通过部委级技术鉴定;
  ●日,具有人一样的身躯、脖子、头部、眼睛、双臂与双足的中国第三代两足步行机器人&&&类人型机器人,在国防科技大学通过国家&86 3&专家组验收。
  在美丽的湘江岸边,坐落着一所我军科学与工程技术最高学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最近,记者有幸走进国防科技大学机器人实验室,走进中国两足步行机器人&军团&。一进门,简直是走进了机器人王国,只见机器人足球赛在激烈进行;昆虫机器人列阵以待;三指机器人手指一会儿轻柔地拿起了桌上的鸡蛋、一会儿又放下鸡蛋拿起了桌上的钢球;双手协调系统一手拿着一个工件,准确地插进了台面上的孔中&&最吸引人的是迎面站着的那台名叫&先行者&的类人型机器人
让中国机器人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诞生记
  ●日,国家&863&计划和自然基金支持下的中国第一台平面型两足步行机器人,在国防科技大学&机器人实验室&迈出了第一步;
  ●1990年年底,中国第二代空间运动型两足步行机器人,也是我国第一台较为完整的两足步行机器人,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并通过部委级技术鉴定;
  ●日,具有人一样的身躯、脖子、头部、眼睛、双臂与双足的中国第三代两足步行机器人&&&类人型机器人,在国防科技大学通过国家&86 3&专家组验收。
  在美丽的湘江岸边,坐落着一所我军科学与工程技术最高学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最近,记者有幸走进国防科技大学机器人实验室,走进中国两足步行机器人&军团&。一进门,简直是走进了机器人王国,只见机器人足球赛在激烈进行;昆虫机器人列阵以待;三指机器人手指一会儿轻柔地拿起了桌上的鸡蛋、一会儿又放下鸡蛋拿起了桌上的钢球;双手协调系统一手拿着一个工件,准确地插进了台面上的孔中&&最吸引人的是迎面站着的那台名叫&先行者&的类人型机器人,它身高1.4米,体重20公斤,全身的金属构件在灯光下闪着亮丽的光彩。走近它,它亲切地向我们打着招呼:&你好,我是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我的名字叫先行者,希望您能喜欢我,爱护我,我要快快长大。&望着它,我们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是国防科技大学科研人员13年来艰苦攻关的结晶,是中国类人型机器人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宣言。
  中国教授走近机器人
  18世纪,瑞士发明家丁宝若伯特用发条制造了一个机器人,然而,它只走了一步就倒下了。他伤感地说,谁能解决机械人的腿,它就是最伟大的制造家。
  1985年,国防科技大学常教授参加了在日本筑波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看到了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和日本研制的两足步行机器人。这两台机器人分别获得美国里根总统奖和日本公民最高奖。看着粗糙且显得笨拙的机器人,常教授心想,以现在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制造工艺,应该也能造出这样的机器人。从看到机器人的那一刻起,常教授就暗下决心要造出中国的机器人,在机器人发展史上写上中国一笔。
  筑波博览会结束了,常教授无心欣赏富士山那美丽的风光&&波音747上,常教授更无心观赏大海的碧蓝和白云的柔美,他脑子里只闪着一个念头:中国人的两足步行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够站起来?回到长沙,连家都没顾上回,就冲进了我国自动化专家张良起教授的家,老教授望着风尘仆仆归来的他,又埋怨又心疼地说:&什么事这么急,还没吃饭吧?&常教授点点头。张教授拉着常教授来到了饭桌旁,端上了热腾腾的饭菜,常教授再也憋不住了。他把在筑波博览会上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想法全端了出来。热腾腾的饭菜凉了,可他们的血沸腾了。张教授扶案站了起来:&美国人有,日本人有,中国人也必须有!&
  从这一天起,研制中国两足步行机器人的历程开始了。
  从两条腿做起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上帝创造人类,两条腿是最美妙的杰作。&
  机器人研究是自动化领域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集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传感器、控制技术等多门学科于一体,是高科技前沿课题,也一直是发达国家重点研究开发的技术之一。要攻克两足机器人,首先要解决两条腿的问题,因为两条腿不但要支撑全身的重量,而且还要保证身体的平衡。一个多世纪以来,全世界的机械专家们把攻克&两条腿&作为机械和自动化领域的最高目标。
  当世界发展到今天,CAD设计已风靡全球。然而,当时我们的教授们,手上只有铅笔和尺子。于是,一张白纸、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加上一个梦想,中国机器人计划开始付诸实施。不知熬过了多少个通宵,经过反复讨论、设计,我国第一个两足步行机器人的图纸被绘制出来了。接着要做的事就是把它变成现实。常教授挟着图纸,来到了车间,与工人师傅们围在火炉前,谈起了筑波博览会,谈起了机器人。师傅们被常教授一个个故事感动了,一位师傅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常教授,你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就这样,校办工厂简陋的车间,成为中国两足步行机器人的产房。工厂里,支架、传动轮等各种零配件在紧张地加工;实验室里,控制程序在加班加点地编写着。中国的教授们,夜以继日地攻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各项工作。两足步行机器人要站起来,各关节必须高度的灵活和可控,对电机的要求十分苛刻。为了让大腿、小腿、脚面协调动作,他们采取了皮带传动的方式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科研人员历经长时间设计的程序,输入两足步行机器人后,它却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辉煌,扭了扭腿就要跌倒。第一次试验以失败告终。望着这两根铁疙瘩,有人说:快过元旦了,大家辛苦了,明年再说吧。博士生小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轻轻地说了一句,我再来试试看。就是从这天起,新婚的娇妻成了小竺的保姆,一日三餐送到实验室,晚上陪伴他到深夜。整整7天,面对几万行的程序命令,他逐字逐句地清理、校正、调试,终于修改好了程序命令。
  日,历史将不会忘记这个日子,中国的平面运动型6关节两足步行机器人,在中国大地上,走出了颤颤巍巍的第一步。从此,中国的机器人研究,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国防科技大学的机器人研究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让机器人走得更好
  平面运动型6关节两足步行机器人研制成功了,但它仅仅能前进、后退,不能转弯,没有侧向平衡功能,所实现的功能还很有限,要使机器人灵活一些,还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于是,为了让机器人走得更好,又一场战役打响了。从此,更艰难的攻关开始了。国防科技大学机器人实验室开始了全方位的机器人研究探索。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博士王教授,把目光盯在了神经网络等一系列高难度课题上。艰苦攻关,潜心研究,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套机器人神经网络系统。
  为了提高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专家们运用约束控制力矩合理分配及部分关节优先准则等概念,实现了机器人上下斜坡和跨越障碍步行运动;为了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把有6个关节、使用电机和皮带传动,改成为具有12个关节的全电机控制。经过艰苦的努力,于1990年年底,研制成功中国第二代空间运动型两足步行机器人,也是我国第一台较为完整的两足步行机器人,实现了机器人前进、后退、左右侧行、左右转弯、上下台阶等基本步行功能,基本可以模拟人下肢的动作。
  第二代机器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大大缩小了在这一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但要争取更大的跨越,就有待于理论上的突破。于是,从1991年开始,国防科技大学的机器人研究转向理论上的探索。在国家&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对机器人步态规划、各种控制技术、动态步行、环境适应能力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
  针对高速动态步行控制问题,提出了倒摆式模型与约束控制相结合的步态综合设计与控制方法,定义了步态稳定性的概念,在步态设计与运动控制研究中,分析了支撑腿踝关节负载力矩对系统整体动态平衡的影响,提出了减小踝关节负载力矩的步态设计与运动控制方法。首次实现了两足步行机器人稳定的动态步行,步行周期为0.8-1.0秒,步长为20-22厘米。
  针对两足步行运动的实时控制,提出了全新的实时时位控制方案。通过分析人类步行运动控制的特点,将两足动态步行控制问题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姿态控制和步态控制问题,引入姿态稳定性与步态稳定性概念,从稳定性分析出发,详细讨论了姿态控制器与步态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用姿态控制实现了各关节运动的协调控制,用步态控制模拟步态调整过程,通过支撑腿的切换控制,实现了具有稳定极限环的周期性步态控制。探讨了神经网络自适应学习系统在两足动态步行运动实时控制中的应用。
  经过5年多的理论攻关,科研人员对两足步行机器人机构设计、运动控制及相关的技术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知识,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对两足机器人的机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动态平衡控制、步态规划、环境信息检测、实时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分析、实验设计和实验研究方法,具备了基本的研究环境和充实的技术基础。
  1996年10月,得到完善的第二代机器人在国防科技大学通过国家&863&专家组验收。
  向类人型机器人进军
  罗曼罗兰曾说过:让机器赋予智慧,让智慧再造一个生命,这是一个美丽的梦。
  在获得了理论上的突破后,从1997年开始,国防科技大学又把机器人研究定在了一个更高的目标上&&&研制类人型机器人。近年来,机器人实验室先后完成了双手协调系统、机器人昆虫、足球机器人、机器人手指系统,多次填补国内空白,使我国机器人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10年磨一剑,马博士考上研究生走进实验室的第一天,常教授就对他说,你的目标就是要与发达国家去比一比,赛一赛。是啊,这是一场以青春作本钱,以智慧为武器的较量。10年来,马博士没有顾小家,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智慧。从两足步行机器人到类人型机器人,在技术上是一个进步,类人型机器人更是一个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高技术课题。然而,他没有畏惧。
  机器人的两条腿站起来了,能走了,可要让它扭动身躯,走得更灵活,需要进行一系列技术攻关。为了算一个人体垂直点,马博士到医院向医生请教,到工厂向工人师傅请教&&每一个程序,每一个指令,他都精心设计,他以坚韧的毅力,经受了一次次失败,迎来了一次次成功。
  为了增强机器人步行运动控制的环境适应能力,就要解决地面环境的信息采集与轮廓重构,为此,他们研制成功了具有一定感知能力的新型脚掌,脚底设计了压力传感器,并对压力信息的有效利用及准实时步行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准实时步行运动控制算法,从而实现了小偏差未知地面环境中的低速稳定步行。
  1998年&1999年,机器人实验室又重点对机器人控制器和下肢承载能力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成功地完成了原有步行机系统和控制器的技术改造,为机器人增加了上体和手臂,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机器人系统的演示度。研制的样机实验演示系统,经历了国内外多种场合的技术演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在1997年,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庆回归&科技创明天展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建军70周年成就展&,还参加了&辉煌的五年成就展&; 1999年研制成功的具有上体的两足步行机器人,又分别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建国50周年成就展&和在深圳举办的&中国首届高科技成果交易会&,从而在推动技术进步,显示高科技研究成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日,具有人一样的身躯、脖子、头部、眼睛、双臂与双足,有 17个关节的中国第三代两足步行机器人&&&类人型机器人,在国防科技大学通过国家&863&专家组验收。
  类人型步行机器人,具备了人类的基本外形特征。它由机器人下肢、躯体、手臂和头部以及相应的分布式机器人控制系统组成,共具有17个自由度关节,每条手臂各有一个前向肩关节和肘关节,其中,肩关节通过同步齿形带同时驱动肘关节运动;颈部有一个转动自由度。机器人可以实现原地扭动、平地前进、后退、左右侧行和左右转弯等动作,手臂可以前后摆动,与下肢动作协调配合,同时头部可以左右转动;机器人眼睛可以演示各种眨眼动作。在1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实现了从只能平地静态步行到动态步行;从在已知环境步行到可在小偏差、不确定环境行走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第一次看,楞是没有看懂什么意思?很郁闷,后来又看了几次,才慢慢理解的表达的含义,救世主就是男主角:尼奥--基努.里维斯
大家还关注你现在的位置:
外骨骼设备:穿在身上的机器人
编辑:liudi
  从古至今,人类寻求超越自我的脚步从没停歇过,然而尽管如此,有些问题不论我们如何努力,仍需要外力才能得到解决。
  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人类历史无数项凝结了智慧结晶的发明。而外骨骼设备便是又一项超越自我、而又不脱离自我的发明。无论是《黑客帝国》、《阿凡达》,还是《钢铁侠》,我们都曾见识过这种机械盔甲的厉害。那么现实中的外骨骼设备是否也像托尼·史塔克(《钢铁侠》主人公)的机器盔甲那样牛呢?也许我们现在的技术无法达到科幻小说和电影那样神乎其神的地步,但就好像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作品中的潜水艇、直升机一样,外骨骼设备没准有一天也会变成人们见怪不怪的玩意儿。
  什么是外骨骼设备?
  在设计、应用和效率
  的复杂性上,人的身体是任何机械都无法超越的,但即便你有一副标准完美的身材,你所能举起的重量、跳跃的高度和奔跑的速度都只能维持在你身体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尽管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这些限制的机器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出现,但是我们探索利用这些机器提升自身能力的时间才刚开始。可穿戴的外骨骼设备就是我们为提高自身能力,获得超人般的力量、速度和耐力而制造出来的。
  外骨骼装备全名动力外骨骼,又被称为动力服,是一种机动机械,主要由穿在身上的外骨骼式机械构成(和螃蟹或龙虾等动物的外骨骼很像)。这种机器主要由电机或液压装置驱动,能够为穿着者肢体运动提供力量。简单地说,动力外骨骼设备就是能穿在身上的机器人。
  动力外骨骼主要的功能是增强穿着者的体力和耐力,目前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让士兵能够轻松搬运作战和非作战物资。在民用领域,消防员和其他救援人员穿上外骨骼装备能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医疗同样是外骨骼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它可以提高外科手术的治疗精确度,并在术后帮助患者恢复。
&& 上一页 1
相关阅读:
北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Copyright (C) 1998 - 2014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各类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所有 北国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沈网警备案号
北国网官方微信
制作单位:北国网
运营部电话:IndustryNews
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残疾人士重新走路
编译:陈华
  你能相信吗?仅仅靠眼球的转动,就能控制电脑,进而控制其它设备。
  昨日上午,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实验室(PRMI)举办 &与3D交互技术&科技开放日活动,邀请了成都高新顺江学校的部分师生,有需求的残疾人士以及感兴趣的留学生等走进实验室,了解3D人机交互系统及相关科研成果。
  外骨骼机器人
  绑上它 肢残人士能重新走路
  在活动现场,一套挂在支架上的奇怪装备引发了许多关注。背带、电线、金属关节、绑腿&&仔细看,它就像一条由金属架和绑带组成的&裤子&。它有个&拉风&的名字:PRMI外骨骼机器人,由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实验室独立研发。
  外骨骼机器人研发组成员、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研究生黄瑞说,该项技术的研发始于2年前,目前还只能支持缓慢行走,研发组正努力提高其灵敏性,使其能达到更快的运动速度。
  移动终端运动平台
  电话来了 它送到你身边
  &有时电话来了,我们却不方便去拿来接,这就是我们设计它的初衷。&黄瑞说着,一边为我们展示一个小巧的、底部有轮子的装置,它的全名叫做&移动终端运动平台&。在装置顶部有一个小小的平台,那是用来放置手机的。
  黄瑞介绍,主人可以将手机放在这个小平台上,手机有来电时,这个装置就会接收到信号,通过手机摄像头,使用人脸识别功能找到主人在屋里的位置,最后乖乖把手机自动送到主人身边。&平时,它还可以在屋里巡逻。&
  自由头动式眼动跟踪系统
  用&眼神&来移动小圆点
  昨日,现场还展示了一套充满未来色彩的系统自由头动式眼动跟踪系统。凭借电脑屏幕下的一个普通相机、屏幕四角上的红外LED灯,你就能通过自己眼球的转动,让电脑屏幕上的圆点动起来。
  研二学生刘雅齐坐在电脑屏幕前,点开一个界面,屏幕上出现了一个黑色的圆点,&我现在眼睛看向屏幕右上角。&不一会,黑色圆点也慢慢移动到了屏幕右上角。
  原来,装在电脑屏幕四角的几个红外LED灯,会通过红外线跟踪到眼球的活动,就可以把眼球的运动信息传送到电脑里。刘雅齐说,这项研究开始于今年上半年,还只是初级阶段,实验室正研究提高系统的灵敏性,今后有望通过眼球活动做到更多的事,&比如通过眨眼来下指令等。&
  它可以通过机械把重物的重量传到地上,从而减轻人的负担。根据最新实验结果,穿上它的人负重100斤都没问题,&而感觉可能只像背负了20斤左右。&该技术将使用在地震后的伤员恢复中。
  设备上有几十个传感器,能够感知人腿的动作信息并对下一步作出预判,帮助下肢残疾人士正常行走,&走路、坐下起立和上下楼梯都没问题。&
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中国机器人网(www.)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7
相关阅读 :
100942人看过
33314人看过
15290人看过
11604人看过
10923人看过
9838人看过
9466人看过
9201人看过
全部评论()
  今天, 日,下午2点整,机器人O2O模式的载体新时达机器人APP资源整合平台正式...
世界上能引起大部分女生尖叫的生物是什么?没错,就是蟑螂。 但是你可别小瞧了这恶心的小虫子...动力外骨骼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动力外骨骼
,最初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机械及电子设备,是一种能够增强人体能力的可穿戴机器。它能够帮助人们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能够携带更多更重的东西,并且帮助穿戴它的人在战场、建筑工地或者其它有危险的地方生存下来。这项技术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出于技术原因,这些装置现在还没有广泛应用,只在实验室或者试验场里闪闪发亮。外文名Powered Exoskeleton属&&&&性科技名词研发机构通用电气基本含义一种机械及电子设备名称
动力外通过来收集使用者的活动信息,这些信息传递给信息处理器进行处理,然后启动相应的机械部件来输出能量。在动力外骨骼中可以使用的传感器种类很多,包括角辨向器、肌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等。同样,用于输出的机械系统也有很多选择,目前和是比较常见的。
在某些意义上,动力外骨骼可能比《》中的T600那样的机器人更复杂。动力外骨骼需要在极短的内判断出使用者的动作意图,并且给予恰如其分的帮助。现在最成熟的军用动力外骨骼采用肌肉压力传感器来收集用户动作。当人弯曲手肘时,上臂的肌肉纤维组织会紧靠在一起,从而牵动肌键运动,直观表现就是肌肉隆起。在动力外骨骼与皮肤接触的肌肉压力传感器收集肌肉收紧的强度和方向,从而感应到操纵者的动作意图。它会把收集得到的数据资料传达给信息处理器——这是一个安装在背部的“背包”,可以看成一台电脑——信息处理器计算如何移动外骨骼让使用者用力最小,然后再把指令传递到相关的关节,通过关节内部的液压机构传动装置产生精确的力量,从而做到与人的动作同步。当然,实际上还是有一点时滞的,但是时滞被控制在无法察觉的程度。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动力外骨骼以每秒数千次的速度调整全身每一个关节,让使用者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1]早在1960年,就开始了机械外骨骼的研究,但是当时他们开发的设备只有一只手。(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从1978年也开始了研究,但是目前看起来比较有希望的是一家坐落在盐湖城的公司。这家叫做Sarcos的公司在1983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公司创始人斯蒂芬·雅克布森(Stephen Jocabsen)亲切地叫它XOS。2000年XOS从14个类似的装备中脱颖而出,被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就是这个机构发明了互联网——选中,并且把打算它应用在军队中。这项研究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资金支持下开始迅速发展,后来Sarcos被美国一家国防部承包商雷神()公司收购,有望能在2008年推出成品,并且在2009年进行战场实验。动力外骨骼
除了军方外,动力外骨骼在民用领域也大有可为。日本的机械人专家三阶吉行和他的同事们在2004年创建了一个叫做“Cyberdyne”的公司,开始把他们花了十年时间研制的动力外骨骼推向市场。这种动力外骨骼叫做HAL,是人体辅助义肢(Hybrid Assistive Limb)的缩写,主要用于医疗领域,帮助残障者行动和伤患复健,以及为护士们助力。现在已经有了上市的产品,当然,和军用标准相距甚远。[2]
现在,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DARPA)投资五千万美元为地面部队开发外骨骼套装。这种可穿戴的机器人系统可以使士兵能够跑得更快、携带更重的武器以及跳过较大的障碍物。外骨骼在非军事领域的应用潜力同样十分巨大。2000年,DARPA征求人体能力增强系统的建议书,很快将会签约并开始外骨骼的开发。军方机构称,对这种新技术的测试至少要在十年之后才能进行,而要士兵能够穿上这些身体加强系统参加战斗,则可以需要更长的时间。根据预测,这些外骨骼系统能够提高士兵的力量和速度,而且还能通过内置的计算机辅助士兵在国外领土行军。但是,这种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如何为这些机器提供能量,它们将如何响应人体动作等。DARPA外骨骼计划的目标是让普通士兵变成可以跳过较高物体和高速奔跑的超级士兵。该计划现在仍处于初期阶段,所以这些可穿戴机器的具体细节仍然非常模糊。不过DARPA已经为这些可穿戴机器确定了一些可以期待的东西。下面是研究人员期望外骨骼在士兵身上实现的目标。
1、增大力量:士兵将能够携带更多的武器和军需品。通过增大力量,士兵还将能够在行军时移走途中的大障碍物。它还将使士兵能够穿上较重的身体护甲和其他防弹护具。20世纪60年代,通用电气公司(GE)与美国军方合作开发了一个外骨骼,称为Hardiman。它使得举起120公斤的重物就像举起5公斤重物那样轻松。
2、提高速度:普通人走路的时速为6至10公里,但是士兵通常还要在背包里携带重达约70公斤的军需品。在背负如此多的重物时,即使是条件最好的军队也难以很快行进。现在还不确定DARPA的外骨骼将能够走多快。不过测试表明,一种独立开发的身体放大器弹簧行走器的时速可超过16公里。
3、跳得更高和更远:现在还不清楚穿上机械套装将能够跳多远和跳多高,但是军方希望这种机器能够帮助士兵跳过降低行军速度的一般障碍物。
总的来说,士兵在不可预测的地形中长距离行军时,此装备可提高自己的耐久性。借助增大的力量,他们还将能够修复凭人体自身力量难以修复的重型设备。专家认为,由于增加了身体护甲,伤亡人数将变得更少。动力外骨骼这些外骨骼机器还将配备传感器和(GPS)接收器。利用这一技术,士兵可以了解有关他们正在穿越的地形的信息,从而找出行进到指定位置的最佳路线。DARPA还在开发与外骨骼配套使用的计算机化织物,用于监视士兵的心率和呼吸率。
如果研制顺利,美国军队将普遍配备这些外骨骼,届时将出现大量可以跳得更高、跑得更快以及能举起巨大重量的超级士兵。然而,预期开发这些设备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在下一部分中,你将了解负责开发这些外骨骼的研究人员所面临的一些障碍。DARPA不是第一个尝试建造外骨骼机械套装的组织。如前所述,GE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发了称为Hardiman的液压和电动套装。该套装的问题是,它太过笨重(接近700公斤),根本不实用。今天有了更先进的材料,例如可用于建造更现代化的外骨骼的碳化纤维和其他材料。然而,该项目也并非没有挑战。动力外骨骼
若要使外骨骼机器发挥作用,必须综合考虑五种因素:结构、能量、控制、促动和生物机械学。每种因素都有自己的一系列挑战。下面是DARPA概括的一些挑战:
1、构造材料:外骨骼必须用坚韧、轻质且有弹性的复合材料制成。该材料自身还必须能够抵御敌方火力,以保护穿用者。
2、能量源:这些限制主要来自于能源——现在所使用的能源装置实在是有点支持不了动力外骨骼的能量消耗。补给能量之前,外骨骼具有的能量必须足以支持24小时。此外,产生能量的装置必须便于背挎。对于外骨骼研制者而言,创造出零噪音机器可能是最困难的一项任务。
3、控制:机器的控制必须是无缝的。使用者在穿上该设备后必须能够正常活动。
4、促动:设计者必须使机器能够顺畅移动,以便穿用者不会太笨拙。与发动机一样,促动器也必须安静而高效。
5、生物机械学:外骨骼必须能够左右和前后移动,就像人在战场中那样行进。如果它没有这种能力,则穿用该套装的士兵就可能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开发者设计的结构必须像人体一样带有可弯曲的关节。
军用外骨骼将是人类研制的最复杂的机器之一,它还能促进机器人的开发,令机器人更像人类。外骨骼必须能够感应人体活动并对其做出反应。它们还必须能够将来自能量源的能量转换为可用的促动能量,以辅助穿用者开展活动。摆在开发者面前的挑战是巨大的,为了开发出这种外骨骼,新的设备和发明也将不断涌现。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器人概念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