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命基本特征,即任何生命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都具备的普遍现象吗?

在普遍意义上,意识的产生及其意识的状态都是生命个体身内部进行的,尤其不可能脱离大脑而存在。 所以在客观的物质世界里,作为生命个体本原性的你、我,既然我们的生命是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3:08:04&)
983字(1550/79)
( 14:09:44)
41字(21/0)
( 13:25:29)
190字(29/4)
( 13:29:57)
( 13:23:28)
243字(30/2)
( 13:23:56)
201字(64/2)
( 13:24:40)
154字(66/2)
( 13:28:47)
131字(64/2)
( 13:26:05)
182字(20/2)
( 13:31:13)
116字(20/2)
( 13:29:44)
183字(49/2)
( 14:26:26)
( 13:38:39)
151字(25/2)
( 13:53:46)
131字(25/2)
( 13:55:28)
273字(41/2)
( 14:00:35)
192字(46/2)
( 13:44:35)
201字(77/2)
( 14:01:45)
133字(43/1)
( 13:46:58)
165字(14/2)
( 13:58:38)
316字(27/2)
( 13:44:02)
155字(38/2)
( 13:49:39)
184字(72/2)
( 13:30:39)
105字(18/2)
( 14:00:31)
214字(11/2)
( 13:51:07)
160字(50/2)
( 13:31:52)
132字(12/2)
( 13:47:39)
306字(45/2)
( 14:01:45)
256字(55/2)
( 13:37:11)
155字(49/2)
( 13:48:27)
245字(22/2)
( 14:02:32)
225字(16/2)
( 14:07:28)
197字(25/2)
( 13:50:32)
207字(54/2)
( 13:35:25)
244字(9/4)
( 14:04:38)
257字(34/1)
( 13:51:43)
218字(45/2)
( 13:40:52)
210字(29/2)
( 14:09:37)
276字(11/0)
( 13:52:51)
240字(24/2)
( 13:18:34)
19字(19/0)
( 13:20:56)
185字(25/1)
( 13:21:02)
130字(19/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完整版电大小抄 2012市场营销学考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完整版电大小抄 2012市场营销学考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关注生命教育,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全发展
关注生命教育,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全发展
南通市通州区三余中学& 张孝伟
开场白:今年7月20日~26日,我参加了通州区“名师之路”教科研协会赴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活动。主讲老师为北京师范大学及北京大学教授、副教授,其中三位为博导。其内容主要有“关于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课程、教材、教法”、“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过度教育竞争的根源——一个社会学的分析”、“中小学课堂管理”、“生命教育与师生幸福人生”等。结合学习内容以及我们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的实际困惑,我把汇报的主题定为“关注生命教育,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全发展”。
我从2009年7月参加“名师之路”教科研协会,至今已有一年的时间。我收获最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得到一些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可以聆听一些名师、大师的讲座、报告,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教育思想、理念,这对我的教育教学起到引领作用,同时也可以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获取一些经验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二是感受到差距,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不是一点点。虽然在一些外出的交流活动中,外面的人尊称我们为通州的“名师”,但我感觉到我距离名师还很远。协会的名称叫“名师之路”,但我感觉我还没有“上路”。最直接的感触就是在科研方面(写文章),在一年中,协会布置的任务除了发表两篇文章外,还有“教育隐喻”“教师的职业新服”“教师尊严”
三个研讨话题。在话题研讨交流时我就感到人家写的文章真好,不仅角度新颖,而且语句组织严谨、规范、流畅,听他们的交流就是一种享受,而我的文章显得非常“干瘪”。反思原因是他们不仅读的书很多,思考得多,而且写的也多,坚持下来就有自己的思想。而我平时看的、想的、写的实在太少了,出现与他们有这么大的差距也就正常了。这也为我以后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阅读滋养教师的灵气,思考促进教师的锐气,那么,写作造就教师的名气”。我认为作为教师需要多读书、多思考、勤写作。
案例分析:
&#年5月12日23点左右,安徽省枞阳县钱桥中学一男生从5楼跳楼自杀,当场抢救无效死亡。
&#年7月6日
据《华商报》报道,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5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相约到一古庙里喝农药自杀,幸被过路村民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2名学生经抢救后脱离危险。其他3人检查无恙后回家。记者了解到,5个孩子中4个是农村留守儿童。
&#年9月11日晚,住在中山市沙溪镇云汉村某出租屋的被告人齐萍萍(河南鹤壁人),因父母争吵闹离婚,先后用黑色塑胶袋将父母勒死,随后到超市购买水果刀和锤子将父母的尸体肢解并用塑料袋分成42袋装好,部分尸块还被水煮。齐萍萍作案后和父母的碎尸待在一起,直到4天后邻居发现时她还坐在电脑前上网。令人吃惊的是,在杀死父母后,齐萍萍还发短信将此事告知了网友。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现在的青少年对生命认识的肤浅,对生命的态度是多么的冷漠。
有一项调查的结果表明,有14.2%的中学生对自杀持肯定态度,即100个人中就有14个人赞成自杀,当他们在消极不快的时候,采取自杀行为的可能性极大。有81.6%的中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是中立的,这一绝大部分人在受到不良刺激时,也有可能采取自杀行为。只有4.2%的学生是否定自杀的。由此可见,中学生对生命的珍爱程度真的很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而高中生对自杀态度的肯定性又远远大于初中生。
原因探究:
●生命意识淡薄,根本不懂得珍爱生命。
●个人因素:身心发展特点、个体人格、神经和精神疾患
1、身心发展特点
从中学生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特点上看,中学生时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疾风暴雨、变化剧烈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临考试、升学、就业、交友、恋爱等诸多人生选择,各种心身矛盾和众多的心理欲求,使其经常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折感、不满足感,而其心理又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技巧,因而是最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危机期”。自杀企图即是心理危机的一种突出表现。
2、个体人格
从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来看,一部分中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或冲动、过激、偏执,神经质的人格特质;有的本身即是神经类型为弱型或强而不平衡型或过敏体质者,其耐受力较差,一个普通刺激就使其难以承受;有的内心有强烈的孤独感、痛苦感(家庭、学校、老师),这种体验长期积累达到一定极限时,一个偶然因素即可导致轻生念头的产生。
3、神经和精神疾患
不排除个别中学生学生的自杀直接源自神经或精神方面的疾患,此类疾病的独特作用如幻觉,谵妄或抑郁情绪长期积郁,自杀念头长期酝酿,无心体验也无法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在旁人看来根本无法理解的情境下告别生命、走向死亡。
●家庭的因素。
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过分溺爱娇惯或斥责、苛求、打骂,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心理严重失衡,这些又必然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明明暗暗的方式表露出来,都会使学生感到家庭的巨大压力而处于紧张、焦虑、不安之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疼爱、家庭的温暖,也会使他们对生活失去希望。
●学校生活的压力。
学校是中学生最为重要的一个生活环境,由于现行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这一最为重要的生活环境又是其最感到压力的外界环境。而“压力”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学校学习生活的巨大压力使他们经常感到情绪焦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美国布洛姆(Brown,D.T.)的研究认为:学校的压力源,一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二是同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成绩与考试;四是来自于学校的批评与处罚。来自学校的任何一方压力源,当其不堪重负时,就极有可能以死来逃避或抗争。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德智失衡,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一直不够。德育与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本应是同步提高,协调发展。但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即如今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很多学校虽然表面上强调要重视德育,但往往只是喊喊口号,实际上德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效果;二、在德育内容上,心理教育仍然不足。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许多看似思想道德上的一些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心理危机,这些严重的心理失衡和错位多表现为:
意志力脆弱、情绪不稳定、对环境适应能力差、承受挫折能力不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等方面。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重要一环。
反思教育的使命:
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每年学生自杀、杀人、蔑视生命的事件呈上升趋势,面对这一起起的学生自杀事件,我们可以感觉到现在的中学生对生命的冷漠、无知。由此我们不得不回过来审视教育的作用、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使命到底是什么?是要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尖端人才,还是要努力让所有的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了“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斯宾塞认为,生活应当是教育价值的核心,教育的目的应当围绕“完满生活”展开。
这里所说的“完满生活”不仅指物质条件方面,还包括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怎样培养心智,怎样处理教育子女,怎样做一个好公民,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增进人类幸福等广阔内容。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全球教育基础会议上提出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主题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最基本的就是要正确的对待生命。生命对于任何人都具有唯一性,生命的存在于否决定人生的一切。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谈这样激发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的价值。
从这些名人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成全生命”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通过生命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和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之美。
一、生命教育提出的背景、理由
生命教育之所以在现代兴起,应该说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的原因。首先,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遭遇到一些严重的问题。人类进入新的千年之后,依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等等,社会、经济、文化都呈现出高速的发展,生活的水准大幅度提升。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如地区间的差距加大、贫富悬殊惊人、局部战争不断、恐怖主义盛行等等政治问题。而另一严重的问题是文化虚无主义(网络文化)、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的规范皆被消解,于是,导致人们生命存在的价值难觅,生活的意义呈现为空白。一切都可以做,一切也可以不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于是陷入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这种状况尤其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网游)。
对于当代的青少年而言,人们常用两个名词来形容他们:“速食的一代”、“E世代”——他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听的是过眼烟云的流行歌曲,看的是虚拟的网络信息,追的是走马灯似的变幻无穷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这样一种生活的状态,培养出的人生态度与人生观只能是“跟着感觉走”,
若吸毒的感觉好,自然就吸毒;若犯罪的感觉好就犯罪;若活着的感觉不好,那就自杀,等等。只能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处理学生问题时,询问原因,“我喜欢”)成天对着虚拟的网络,人们似乎可以为所欲为,可以不负任何的责任,于是,好坏优劣对错的价值标准逐渐消解了(网上聊天,可以随便说,对言行的约束力比实际生活中小多了)。
其次,生命教育在当代的兴起,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本身存在的缺陷。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的困难,现代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也就是说,凡与“升学”和“就业”无关的东西,学校不教、学生也不学。于是,许多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人格人性等等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问题,有些还相当的严重。比如青少年群体暴力事件、犯罪事件、吸毒乱交事件,乃至自杀事件,已频繁地见诸报端电视广播,甚至让人们习以为常了。种种情况表明,现在是我们还教育本来面貌的时候了。让受教育者如何善用此“生命”与怎样更好地“生活”,是当代教育所要关注和解决的最重大的问题;也就是说,提升人之“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才是教育的真正核心所在。这就是生命教育在当代社会兴起的最深刻的历史背景。
二、什么是生命教育
(一)、定义
肖川教授说:“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健康、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师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解放精神,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它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历程,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我认为生命教育有三个层次的涵义:
第一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我们的教育――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首要的意义在于:对人的尊重,必须落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唯一性的尊重。一切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而换取的所谓“大业”,所谓“圆满”,不管它冠以何种美妙的名字,其正当性都是值得怀疑的。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
第二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教育应该是真正充满活力的人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型态,就是要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应该成为所有教学的自觉追求。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在生命的根基上确定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度的尊严,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其现实途径在于: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
第三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生命教育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而又涵括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因而是地方课程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主题和领域。目前我国中小学开展的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艾滋病和毒品预防教育、珍爱生命与预防自杀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感恩教育与生命情怀的养育、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人权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国防与世界和平教育、敬畏生命与信仰教育等众多主题教育都是生命教育实践的某种体现。
(三)、生命教育的内容:
分为四个层次:2006年4月《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按学龄段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比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生命现象。在小学中高年级,以“珍惜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以“尊重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高中阶段,以“热爱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观念;学会用法律和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习如何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干预方法等;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包括的内容:
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人性教育、信仰教育、死亡教育等专题。
在高中阶段,《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制定的生命教育内容有9点,分别是:
1、认识和遵守异性交往的道德规范,学会妥善处理和认识两性关系中的情感问题和价值问题。
2、了解生育过程和避孕的方法,认识到人工流产或在非正规医疗机构中止妊娠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3、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学习和了解每个人在婚姻、家庭与社会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5、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学会正确应对性侵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远离“黄”、“赌”、“毒”。
6、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技能,学习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干预技能。
7、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理解生态伦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关心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
8、理解生与死的意义,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充实自己,学习规划自己美好的人生。
9、掌握防灾和应对灾害的技能。
(四)、生命教育的宗旨
激发生命的潜能&&
提升生命的品质&&&
捍卫生命的尊严&& 感受生命的美好
唤起生命的热情&&
体认生命的意义&&&
实现生命的价值& &
三、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
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历程,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它的理论依据是: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分析,突出了人的社会历史性的自觉能动性的基本特点。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
然而,现存的教育受教育功利价值观支配,成为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这种不完整教育的种种弊端,导致教育主体性的丧失和知、情、意的割离,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制约了受教育者的自由和谐发展。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潜能素质,只是人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力量,它若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若得到开发,则表现为现实的创造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动性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生命教育的本质就是充分尊重人的生命成长、发展的主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人本论思想
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在于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其内涵可概括为三点:
1.发现人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有价值,人的价值集中体现于改造自然与推进社会发展以及寻求自身发展与解放之中,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尽可能把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
2.发挥人的潜能。每一个人都具有优秀的潜能,教育必须突出地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具有可能性的潜能实现向现实性的转化。
3.发展人的个性。个性是人们的世界观、现实态度、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的集合体现,它既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也具有差别性的一面。教育应当使每个人在共同心理的背景上显现出五彩缤纷的独特色彩,从而使每个人成为活生生的主体。但是,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必须成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2]
(三).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并促进生命不断超越。教育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教育必须遵循生命的特征:
其一,生命就其本身来说是自由的、平等的。真正的教育把学生看成是真正的人,尊重学生的自由与个性。
其二,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不是抽象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与气质、冲动等,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我们需要教学模式,但是决定不能模式化)
其三,就个体而言,生命具有自发的不断向上发展的驱力。教育应借助这种驱力以实现儿童的自我教育。另外,生命是完整的,是身体与心理的统一。所以生命教育要协调好身体与心理、学习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使学习与生命相统一,真正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生命教育有三个层次 。
其一,唤醒的生命意识。即体验、感悟到自我生命的存在与珍贵,感受生命的美好而珍爱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进而在各种心智活动与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过程的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与创造性。学会在向外探求的同时,还要不断向内心追问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而提高自我觉醒状态的水平与自觉意识能力。
其二,开发生命潜能。认识并体验个体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产生于人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可洞察一切自然的奥秘,而且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进而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中有蕴藏有深不可测的无限潜能,这些潜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训练能力、强化心理、陶冶情感,才能使其潜能逐步得到充分的开发。现在学校新课程的学习就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最佳方式与途径。而学会自主地去开发自我的一切潜能,只有靠自我开发才能获得自我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提高生命质量。生命的质即品质它包括了智能的品质、人格的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等,生命的量即生命的活力、力量。第一,要让师生懂得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决定于个体的质量,而生命的质量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自主塑造个性品质,增强生命的力量才能使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第二,要学习创新,体验创新的过程,掌握创新的方法,从中不断获取创新成功的快乐;体验创新过程中自我的更新自我超越。第三,要学会自觉地无私奉献,懂得唯有将自己生命最美好的情感、最出色的智慧奉献给同学、他人与社会,把它作为一种快乐,其生命才能得到升华。
(四).新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儿童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列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
生命教育与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也是非常一致的,课程改革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它提出了减轻学生负担、降低课程难度的要求,特别是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生命活力的空间。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世界,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引领学生执着追求生命的意义,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杯具
&&哺育&&&&&&&&
13~24岁&&&&
25~48岁&&&
拼搏奋斗&&&&
49~72岁&&&&
享受、品味人生
72岁以后&&
生命末年&&&
四、当前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中小学生生命意识肤浅,自杀、杀人、蔑视生命事件的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
案例1、2007年4月底,乌鲁木齐市碱泉一街发生一起惨案:因缺钱上网,3名未成年人手持砖块和铁棒对一行人实施抢劫,在将被害人打致昏迷后,他们携带抢到的物品迅速逃离现场。受害者被他人送往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新疆日报》)
案例2、一个晴朗而血色的清晨,一幕荒诞而真实的惨剧。一名沉溺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13岁男孩小艺(化名),选择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纵身跃起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
评价:透视这些悲剧,心情总是沉痛的。多少年来,生命教育在学校里一直是空白。网络世界的诱惑,学校生命教育的贫乏,孩子们不能客观地认识“生”与“死”的现象,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和珍爱生命,是教育必须承担的义务,是教育亟需去负载的重任。
2、我国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不同价值观念分歧、冲突严重。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身上表现出价值观念的迷失、缺失、扭曲。
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形成良好品格的必然要求。当前,社会上有关“80后”、“90后”甚至“00后”青少年学生整体素质状况的议论很多,争议也不少。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青少年生活条件、医疗条件、教育条件等的不断改善,青少年一代的素质总体上还是不断提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在自主性、创造性、平等意识、民主精神、公正品格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与较高的诉求。但是,毋庸讳言,无论是从家庭教育经验还是从学校教育生活来看,
▲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同情心,不知道感恩,社会责任感不强,盲目追求品牌消费,心理素质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差,诚信品质有待进一步培养,缺乏远大的理想。
案例1、一群中学生活活打死流浪汉
(缺乏同情心)日晚上22时左右,一名流浪汉在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田家炳实验中学门口来回闲逛,被刚参加完学校晚修的多名男生看见,便将其追赶至学校附近的一条小巷内,一起群殴并将该名流浪汉打倒在地,当时引来上百中学生前往现场围观。事发后,当地居民随即报警,闻讯赶来的民警将躺在小巷内不能动弹的流浪汉送往附近的长安医院抢救,7月1日凌晨3时许,流浪汉经抢救无效死亡。
就是这样一所寄托着香港慈善家期待,寄托着家长厚望、升学率也不低的中学,却培养出来一群如此没有血性、没有同情心的中学生,竟然活活打死了一个本需要怜悯救助的流浪汉精神病患者,这样的报道实在叫人不寒而栗,我们的教育让人担忧,我们的青少年令人堪忧!
这起命案中,前前后后涉及到上百名中学生,中间肯定不乏优秀者佼佼者智慧者,
但这些失去了理智和同情心的中学生们,不是采取正当渠道应对此事,解决问题,而是采取十分过激的行为:一追、二打、三围观:几个甚至十几个中学生,先群追、后群殴,再加上又有上百名的同龄人的围观助威,真可谓群情激奋,可怜倒霉的流浪汉焉有不死之理?
河源命案,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弊端的极端反映,虽是个案,但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凤凰网上一些网友的评论:在我国,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将近二、三十年的时日,但时至今日“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中小学中年级越高情况愈严重。应试教育极少关注中小学生的全面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极少关注中小学生的生存本领、应急处变能力的培养,追求考分至上,分数第一。培养的大多数学生,只会考试,不会生存,只知道关心自己,不懂得同情弱者。这起命案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上百名中小学生,集体缺乏基本的恻隐之心和人文关怀。
案例2、(不懂得感恩)2007年宁夏地方媒体报道:一位老人主动把自己捡到的一部手机送到银川市某小学教导主任手中。老人事前已经和机主联系过,机主是该校一位学生。正当老人和教导主任交谈的时候,手机响了,一接通就听到嫩稚声音的劈头盖脸地质问,“你不是说把手机送过来吗?怎么还没来?”(责备)这位教导主任听见自己的学生态度如此恶劣,心里很难过。
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和亲情关爱。据调查,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以上是网上摘录的数据。父母多说一句叫罗嗦,父母多点关心是麻烦,
父母多点陪伴是烦。我想现在的有些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与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和以前相比,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常常有不少让教师困惑的地方,它的极端形式表现为:
1、& 不听劝告,迷恋网络。
2、行为偏激,过于追求个性。
3、缺乏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缺乏远大理想和同情心。
4、思维缺乏深度,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缺乏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5、对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漠不关心。
6、独生子女的普遍问题——无助、娇气,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
7、存在主义思潮泛滥,矛盾的东西很多。
8、能力与品德不成比例。
9、私欲膨胀,爱慕虚荣。
10、童真乐趣的丧失和学习自觉性的下降。
11、说的多做的少,也许能说会道但缺乏实践能力。
12、缺乏好奇心和方向感,过程体验缺乏。
13、迷恋卡通漫画等夸张和变形的符号,脱离生活实际。
14、缺乏对自然界的声深层次了解,成长过程易产生烦躁情绪。
15、缺乏自我调控能力。
16、追求非常态生活方式,缺乏组织纪律性的约束。
17、集体和公众意识薄弱。
▲部分青少年价值观念扭曲、价值品质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
对于中学生“讲吃穿玩乐、攀比追星、不用心学习”而浪费青春时光的现象,竟然有3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不足为怪“或”无可厚非“。说明当今高中生相当一部分趋于认同了”得过且过,追求享受“的生命价值观。
1、关于范美忠行为的讨论:
跑,大家可以谅解,但认为跑是天经地义这个想法不可以谅解。范跑跑“敢于说真话”,没有丝毫的内疚感,这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真实”,才更应该受到批判。
范跑跑的确不耻于表白自己的心迹,但由此在某些人眼中就成了“敢讲真话”的英雄,(真实不等于正确)这个逻辑未免太荒唐,充满了黑色幽默。
范跑跑事件,从他行为的本质上来说,是颠覆了我们的道德传统中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更不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
对汶川大地震时四川教师范美忠(媒体称之为“范跑跑”)危急时刻不管学生,只顾自己的逃命行为又有60%表示了“情有可原”或“无可厚非”,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客观地反映了当代部分高中生在表象(或直观)生命的认知上是清晰的,而在深层(或抽象)生命的认知上是模糊的,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认知深度与他们的成长阶段是不相适应的。
(2)抗震美女:“嫁人要嫁范跑跑”:
鲁靖,“5·12”发生后,自动请缨赶赴地震最严重的北川、绵阳、都江堰等地做抗震志愿者。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鲁靖曾经历生死考验从未退缩,被称为“抗震美女”。她回京后曾闭门大哭3天,后在博客发表惊人言论:“嫁人就要嫁‘’!”
 根据报道,这位抗震美女“嫁人不嫁别人,一定要嫁给范跑跑”的理由就是范跑跑说了实话,真话。鲁靖说:“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英雄,‘范跑跑’的反应是正常人的反应!没有亲历过那场灾难的人,都没有发言权!‘范跑跑’是现代男性的典范,在这个被谎言充斥的世界,‘范跑跑’是真实的。范美忠可嫁!真实的小人!远远好于虚伪的君子!”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连“英雄”的价值观都扑朔迷离。一个在地震的废墟下四处搜索生命痕迹、冒着生命为受灾最严重地区的人们送爱心的美女志愿者,为什么如此盛赞“逃跑的懦夫”、“没有责任感的老师”呢?
像蜗居中的人物?
剧中争议最大的人物,聪明、睿智、狡猾、权势等形容词都可标的的人。评论其利用权势来爱情与女人不过,评论其对生活的冷淡与欲望也不过。我觉得他是一个爱情的玩手,一位有丰富社会阅历的男人,一位身居高位的官员,一位久经商场官场的“狐狸”,对爱情的定义我想比我们这些年幼无知的少男更懂,他不是需要所谓的真爱与知己,无非就是需要一个美貌与智慧兼并的女人,在他的眼里,海藻是有别于家里的贤妻的女人,在海藻身上获取到潮流女性的个性、能吸取妙龄少女的芬芳、能品位如羊羔一样的依存等一切优于枕边“黄脸婆”刺激。他玩弄的是激情与欲望,无非是利用金钱和权势去实现一种所求。试问否,海藻他日变成“黄脸婆”、变成只是知道柴米油盐茶的女人后,结局无非就是成为冷宫中抱着私子怜惜的昔日艳妃。
有人说:海藻缺乏道德观念和羞耻感,是非不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贪图享受
我想说,海藻没有错。一开始,因为海藻的姐夫借了高利贷,海藻想帮海萍,所以问小贝借钱,但是小贝不肯,小贝说,她是你姐,不是我姐。海藻一个弱女子,能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宋思明出现了,帮海藻解决了困难,而且他是喜欢海藻的。海藻理所当然会对这个男人有好感。而小贝在海藻的心里,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纯洁美好了,就因为他不肯借钱给海萍,让海藻觉得,就算小贝说再爱她也好,他都是把自己和海藻的家人分的很清楚的。所以就算那个时候没有宋思明的出现,海藻和小贝之间的感情也一定会出现缝隙。
(相当一部分人赞同海藻的做法)会问她如果不利用今天的姿色来获取生存的资本与机遇,难道等人老珠黄时候再来吗?
从她的身上看出都市生活的压抑与艰难。妹妹海藻成为第三者的,没有得到姐姐海萍的阻止,在海萍的眼中,钱和权能给她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妹妹整日沉浸在幸福中的状态,已经让她也认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最后一集中她对妹妹说:“你还年轻,只是犯了些错”。
爱情是什么?你知道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男人骗女人的鬼把戏,什么我把我的心交给你,你就永远拥有我。他那是什么都没有,所以净说些甜言蜜语,有什么用呢?说这些有什么用?你要真有本事,一个男的爱一个女的,什么都先别说,先送上一沓钞票,让这女的有安全感,然后送上一套房子,至少在你上了这个女的以后,虽然她的心失落了,可是身体有着落。这才叫男人,这才是男人办的事。要不然你结婚干嘛?还吃不饱,那娶媳妇干吗呀?那媳妇跟你一块儿受累?受苦受累就叫爱情了?那这种爱情我宁愿不要。
——《蜗居》郭海萍 To 郭海藻
▲大中学校学生中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反对崇高”、“疏远主流”的“恶搞”现象,“恶搞”的对象不少都是传统的价值偶像,如黄继光、邱少云、雷锋、刘胡兰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网上“恶搞”现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陆士祯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与开放的环境和多元文化有关。第二,和传媒方式的变革有关,精英传播目前已经转化为草根传播。第三,要看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这一代人的特殊性,要分析他们的生存背景。第四,传统教育现面临挑战。
网络“恶搞”的四个危害:一是把英雄人物变成小混混,甚至变成反面人物,结果等于告诉大家不要有理想信念,这是危害性最大的。二是诚实守信的美德在网络“恶搞”那里没有了任何价值,弄虚作假反而能够取得轰动效应。三是连英雄都可以变成不好的人,这等于说当好人、当坏人都无所谓。四是把人家的东西拿来随心所欲地编一编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创造。
3、中小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根本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而“培养什么人”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具备什么样的价值品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信念,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践行什么样的价值原则,在面对重大利益冲突时做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有没有高尚的价值情操。
该《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还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品质。
五、中小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1、创造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包括很多方面,如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重要的人”,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与融恰,作为学生能否受到老师的关注、欣赏和鼓励,这对学生心情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再比如校纪校规,学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是否合理?要求是否明确?要求是否能够公正地兑现?您不妨比较一下中国和美国的小学生守则,相信您很快就会发现美国的小学生守则对学生的要求具体、清晰、合理,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明确的指引,如:“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而中国的小学生守则存在着要求过高、笼统、空洞、缺乏可操作性等弊端。当然,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还包括其他的方方面面,打造生命化的校园,让学校成为吸引教师和学生的地方,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永远的追求。
2、学科教学:打造生命化的课堂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按学龄段规定了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高中阶段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是生命科学、思想政治、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
& 隐性课程是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按学龄段规定了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对每一种课程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还专门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其中高中阶段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是生命科学、思想政治、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隐性课程是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例如《生命科学》这门显性课程,在高中阶段是这样说的:从物质、能量和信息三方面探讨生命活动的本质。认识生命的延续,了解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和持续性,建立科学的生命观和进化观。了解人类遗传病和生殖健康。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又如作为隐性课程的语文它是这样说的:语文课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
初中《神经系统》生物课,山东的孙明霞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合理的融入了交通安全知识:开摩托车是要带好头盔,保护好头部,因为大脑是神经的指挥系统。提倡文明的酒文化,因为酒精对神经具有麻醉作用。
3、专题教育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实施生命教育的八大专题。
1、青春期教育&&&&&&
2、心理教育&&&&&&&&&&&
3、安全教育&&&&&&&&
4、健康教育
5、环境教育&&&&&&&&
6、禁毒教育&&&&&&&&&
7、预防艾滋病教育&& 8、法制教育。
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高中阶段的内容和要求是:
1、培养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
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
2、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
3、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 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5、理解生与死的意义,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学习规划自己美好的人生。
操作提示:
1、活动:“心心相约”
回忆并交流自己高一时,同学间第一次见面彼此留下的印象,讨论如何运用第一年印象的效应来为自己建立形象。
2、主题活动:回忆在过去一周内自己所做的活动,估计各项活动的百分比,学会有效利用时间。
3、辩论赛:分成两组,一组是“理性的我”,一组是“非理性的我”,通过辩论正确认识考试焦虑等现象,提高承受挫折能力。
4、辩论赛:选择职业应以个人特长与爱好为重还是以待遇的优劣和报酬的高低为重。
例如,“环境教育”专题,高中阶段的内容和要求是:
1、运用各学科相关知识,分析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
2、知道人们对环境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选择正确的态度和行为。
3、思考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正确的伦理观和价值观。
4、了解环境法律有关条文;结合实例,思考政策、法律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5、尽自己的能力,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贡献,如,向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地方环境规划和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等。
操作提示:
1、选择一种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能够分析与之相关的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
2、角色扮演及访谈:社会各界(包括一次性用品的研究者、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回收者,环卫工人、环保部门和民间环保组织的代表,市民巡访团代表,普通居民等)对限制一次性用品和使用的讨论。
3、根据报刊或电视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新闻报道,分析作者的立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社会责任感。
4、收集各学科中描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古语和评论,并相互交流。
5、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讨论和制订一份环境保护行为规范,向全校师生宣传,并与其它学校交流。
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教育、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活动案例:母亲节感恩活
活动目标:
了解母亲十月怀胎,体会母亲养育之恩;了解母亲所出事工作,体会母亲一天的辛劳;学会感谢妈妈,关心妈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回报妈妈的爱。
你知道妈妈的生日吗?&&&&
你知道妈妈喜欢的颜色吗?
你知道妈妈喜欢的水果吗? 你知道妈妈喜欢的运动吗?
你知道妈妈穿几号鞋?&&&&&
你为妈妈捶过背吗?
你知道妈妈对你最大的期望是什么?
母亲节,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
结束语:生命教育的六句话:
快乐是一种美德(不快乐就是一种缺德);
微笑是一种力量;微笑是超越国家、种族的最美好的语言。你脸上有多少微笑,学生身上、心中就有多少阳光;你把学生视为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你把学生视为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你想生活在天堂还是地狱,取决于你的心态。
优秀是一种习惯;
成功是一种心态;不是所有的人能成为名师,但都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做最好的自己。注重细节,天使在细节上竞争,魔鬼也在细节上竞争。每个教师都是学校的形象代言人,因而对教师的仪表应该有所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一节课可能觉察不到,但三年、六年呢?影响就很深刻了。
清白是温柔的枕头;享受内心的平安,天下无敌。
幸福是灵魂的香味。信仰一定包括敬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体工商注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