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可以接收 电子信息的传导性,伴着这种时不时的大脑阵痛我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第二章 认知的神经基础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2:14:4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第二章 认知的神经基础.DOC
官方公共微信早产的阵痛:全球早产儿大脑损伤研究期待突破
   不知为何,孕妇Fabienne的阵痛提前了3个月。6月一个安静的午后,Fabienne突然开始宫缩,然后被迅速送往瑞士洛桑市郊区最近的医院。当她的儿子Hugo在怀孕26周后(而不是通常的40周)出生时,体重只有950克,因此立刻进行了重病特别护理。3天后,医生告诉Fabienne,Hugo的大脑图像表明,他尚未发育成熟的血管存在严重出血问题。“听到这个消息,我顿时失声痛哭。”她说。  Fabienne和她的丈夫明白,未来的生活对于Hugo来说将是残忍的:他面临非常高的脑瘫风险—— 一种导致严重残疾的神经性疾病。夫妻二人达成一致意见,他们不想让儿子遭罪。  “我们告诉医生,不想让他依赖医疗干预去生存。听到这些,医生脸上的表情放松了。”Fabienne回忆说。那是她度过的最难熬的一个夜晚。  然而,第二天,在Hugo的治疗还未作出任何改变之前,医生拿出了一份新诊断说明:通过(MRI)进行的大脑扫描结果。这种技术当时刚开始用于早产儿检测,可以比超声波让医生更加准确地预测脑瘫率。Hugo的MRI扫描结果显示,脑出血造成的损伤有限,他患严重脑瘫的风险较低。所以,在作出决定结束他生命的24小时后,Hugo父母面前的问题转了个大圈。他们随即告诉医生要设法挽救儿子的生命。  由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医学的发展,出生月份不足37周的早产儿生存几率越来越大。一些医院现在已试图挽救那些妊娠月份仅有22周的早产儿。但这些技术进步也让医生和父母面对许多难以作出的棘手决定,因为早产面临着严重残疾的风险。比如,脑瘫影响到1%~2%的足月出生的婴儿、9%的不足32孕周的婴儿以及18%的不足26孕周的婴儿。  这只是问题的一半。家现正在研究越来越精确的早产儿大脑图像,以帮助了解相应的医疗决定与治疗方法。一些长期的结果显示,早产儿产生认知或行为障碍的风险比此前认为的更高。开始探索: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风险是否可以避免?如何给这些受到影响的儿童提供最好的教育支持?“我们需要获取更多资料了解最好的策略。”瑞士大学专家与儿科医师Petra Hüppi说。  提前到来的生日  早产的现象十分普遍。据2012年组织的统计资料,在全世界每年出生的约1500万名婴儿中,每10个新生儿中就有1例早产儿。大多数早产儿都在32~37孕周出生,但是还有160万名婴儿在28~32孕周时出生。此外,还约有78万名婴儿属于28孕周前出生的“极度早产儿”。  在一些低收入国家,超过90%的极度早产儿出生后随即死亡。这让早产成为继肺炎之后,导致5岁以下儿童第二高的因素。但是在高收入国家,成熟的新生儿重症护理设施让超过90%的极度早产儿得以生存,在实际操作中,医生还在继续提高出生时间更早的早产儿的生存率。在美国,医生正在讨论把早产儿可以生存的孕周从24周降低到23周的问题。在日本,从1991年开始,孕周达22周的早产儿即被认为可以生存下来。  当早产儿挣扎在生死线上时,他们的父母也在痛苦中挣扎。Hugo的父母在儿子进行一系列修复损伤器官手术时,就经历了非常煎熬的数周,他们知道儿子随时都会死亡。“最终,我感觉我们又回到了法国上。”Fabienne说,“尽管这趟列车行进得极快、颠簸得厉害,但我们终于又上了车。”  但是临时的危险度过之后会发生什么呢?由于相关研究耗时耗资,当前长期跟踪早产儿的研究并不多。  首批关注存在发育障碍的研究之一包括EPIPAGE,这项研分析了1997年法国9个地区22~32孕周的早产儿群体,并与664名足月生产的婴儿对照组进行了对比。约有一半生长到5岁的早产儿存在各种程度的神经发育问题,而且孕周每提前一周,他们的认识发育障碍就会更严重。在一项认知能力评估研究中,该研究团队观察到孕周在24~25周的早产儿神经性损伤在44%左右,孕周32周的早产儿损伤为26%,而对照组足月出生的婴儿损伤率则为12%。  “看到这么多问题儿童,我们非常吃惊。”Hüppi说。她表示,总体来看,轻度早产儿比极度早产儿存在神经性损伤的风险低很多,但这一类早产儿人数却多得多。  而且这些影响在成年之后还会继续存在。发育医学家Dieter Wolke带领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德国巴伐利亚州上千名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26~31孕周的早产儿,分别对他们6岁、26岁时的发育状况进行了评估。去年,他报告称,大多数在儿童时期存在认知障碍的早产儿,成年后仍然存在这些障碍:他们中约有1/4的人存在中重度认知缺陷,一半人存在轻度认知缺陷。他们中大多数存在认知缺陷的人都表现出集中时间短暂的特征;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在学业上和工作中的表现倾向于不能充分发挥潜力。  英国华威大学研究早产儿的Wolke表示也观察到早产儿微妙的生活差异。“他们冒险、抽烟、饮酒或是发生早期性关系的可能性都较低。”他说。  都是早产惹的祸  研究人员现正在努力了解导致早产儿认知障碍的大脑生理变化。大脑由灰质构成,包含了密集的细胞体、白质以及连接不同脑区的长轴突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这些轴突被一层叫作“髓磷脂”的保护外衣包裹着,从胎儿在子宫时开始到出生后的第一个10年左右以非常精确的顺序发育。  在早产儿的大脑中,不成熟的脆弱血管很难给提供常规发育所需要的足够氧气。当一个血管破裂时,大脑关键区域的白质受损,从而导致脑瘫。但是目前尚不知晓,相关研究中所揭示的早产儿共生群出现的轻微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怀疑,由于早产儿出生后的外部环境不是温暖、水润的子宫环境,他们的大脑接收到的是影响大脑与相关产生联系的不同环境信号,为此其大脑被迫执行关键发育器官的作用。“未成熟的大脑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完全不同的感觉输入,如视觉刺激和重力影响。”巴黎INSERM-CEA认知神经成像研究儿童语言发育的Ghislaine Dehaene-Lambertz说,“这些感觉输入可能是突然的、猛烈的、难以预料的。”其中一些不自然的感官信号不可避免地来自于让早产儿生存下来的医疗过程。  早期大脑扫描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即改变的感觉网络在认知障碍中起到关键作用。Hüppi的瑞士团队分析了52名已成长至6岁的早产儿,通过MRI扫描并揭示与各个脑区相互联系的神经元集群。在与足月生的婴儿进行对照后,发现早产儿的神经元群落组织效率更低,经常需要更加迂回的连接通道。这些变化与社会及认知技能的变化存在联系。  保护大脑应趁早  研究人员认为,最有效的研究应该是在胎儿出生后,尽早地监测早产儿与足月生产的婴儿的大脑,并进行对比,同时在一生中对其大脑进行跟踪扫描和评估。但是这些研究存在困难,不仅因为他们的家人可能会搬家、对研究失去兴趣或是失去联络,而且无论是足月生产的婴儿还是早产儿,如果不出现必要的医疗原因,其父母都不愿意让他们的孩子被单独搁置在MRI机器高噪音的观察室中(在一些国家,如荷兰,这样做甚至是违法的)。  尽管如此,还有一小批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在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全球目前有若干个长期大型项目正在进行,通过大脑扫描收集神经、认知、行为以及遗传方面的数据。在法国,EPIPAGE项目2正在进行,已经从全国招募到超过4200名早产儿加入研究。在英国,由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新生儿科学家David Edwards带领的研究团队已启动了一项研究,跟踪从子宫中的婴儿到他们两岁时的成长发育情况,收集大脑扫描图像及血液样本。  当科学家依然在研究早产儿大脑的分子、细胞以及网络差异时,寻找治疗方法也成为迫切的期望。Hüppi正在尝试相关研究。她正在进行一项或成为EPO的,这是一种刺激血红细胞生长的药物。该药物已经成为帮助内部器官进行氧合作用的标准疗法,也被认为具有保护和支撑神经元的作用。  当前,全球科学家正在推动相关领域的更多研究。和Fabienne一样,所有早产儿的父母都期待相关研究产生突破性成果。如今,已经7岁的Hugo现在占用了Fabienne大多数时间。Hugo在精确行动、视觉方面有一些障碍;在学校时,他需要更多帮助。Fabienne成天忙着参加各种教育培训项目,她希望这些可以对儿子的成长发育有所帮助。无论如何,Hugo都是她纯粹的快乐,她非常感谢MIR扫描及时挽救了儿子的生命。
扫描二维码,在上查看和分享:
按关键词搜索:||||||||||
您的位置:&
2006考研西医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部分模拟试题及答案
】【我要纠错】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受体&& 3.突触 4.化学突触&& 5.电突触&& 6.反射中枢
  7.生命中枢&&& 8.运动终板&& 9.运动单位 10.牵涉痛&& 11.腱反射&& 12.γ-环路
  13.牵张反射&&& 14.脊休克 15.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6.内脏脑
  17.自主神经系统& 18.皮层诱发电位&& 19.强化 20.自发脑电活动
  21.第二信号系统& 22.条件反射的消退 23.语言优势半球&&& 24.中枢延搁
  25.后发放 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二、填空题
  1.人类两大信息系统是_____和_____.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和_____.
  3.外周神经包括_____和_____.
  4.根据中间神经元对后继神经元效应的不同,可把神经元分为_____和_____.
  5.根据突触的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将其分为_____突触和_____突触。
  6.典型突触由_____、_____和_____三部分组成。
  7.E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I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 紧张电位。
  8.外周递质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
  9.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_____和_____.
  10.M型受体属_____受体,可被阿托品选择性阻断。
  11.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为_____和_____两类。
  12.中枢神经元之间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联系方式。
  13.中枢抑制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型,其中前者又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 种形式。
  14.脊髓浅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_____和_____感觉。
  15.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递质是_____,它可与终板膜上_____受体相结合。
  16.脊髓深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和_____感觉。
  17.当脊髓半离断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
  18.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_____代表区,中央前回是_____代表区。
  19.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主要是由于其阻断_____系统兴奋传递所致,因为这一系统是_____的系统,易受药物影响。
  20.关于针刺镇痛的机制,目前存在三种论点,即_____、_____和_____.
  21.牵张反射有_____和_____两各类型,它们又分别称为_____和_____.
  22.肌梭与肌纤维_____排列;腱器官在肌腱中与肌纤维_____排列。
  23.叩击某一肌腱可引起_____反射,它是一种单突触反射,其感受器是_____.
  24.脊休克过后,丧失的脊髓功能可以逐渐恢复,但断面以下的_____则永远消失,临床上称为_____.
  25.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_____区和_____区。
  26.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是通过_____和_____协同活动完成的。
  27.锥体束可分别控制脊髓_____和_____的活动,前者在于_____,后者在于_____以配合运动。
  28.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的活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 、_____的活动。
  29.当环境急剧变化时_____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强,同时_____分泌也增加。
  30.下丘脑存在与摄食有关的中枢是_____.当血糖水平降低时_____中枢兴奋。
  31.正常脑电图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波形。
  32.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脑电波的频率将_____,并出现α阻断,说明此时对大脑皮层处于_____状态。
  33.根据脑电图的变化,将睡眠过程分为_____和_____两个时期。
  34.从本质上可将一切信号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称为_____;一类是_____ ,称之为_____.
  35.神经元胞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始于_____.
  36.中枢内信息的化学传递可通过_____传递和_____传递。
  37.使乙酰胆碱失活的酶是_____.
  38.视觉的皮层投射区在_____叶的_____的上、下缘。
  39.骨骼肌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官是_____._____神经元可调节其敏感性。
  40.牵拉骨骼肌,刺激_____类神经纤维末梢,引起位相性牵张反射。
  41.在动物中脑的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可出现_____.
  42.小脑半球受损后可发生_____震颤;基底神经节受损后可发生_____震颤。
  43.在应急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加强,同时_____分泌增多,此称_____系统。
  44.关于脑电图,人体在兴奋状态下出现的是_____波,在深睡时出现的是_____波。
  45.在_____睡眠时相,可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在_____睡眠时相,脑组织蛋白质合成加快。
  三、判断题
  1.神经递质大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 )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Na+、K+ 、Ca2+,特别是K+通透性升高。 ( )
  3.在一个反射活动中,虽然传出神经元的冲动来自传入神经元,但二者发放冲动的频率并不相同。 ( )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 )
  5.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 )
  6.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 )
  7.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的去极化引起的。 ( )
  8.兴奋可通过突触联系在神经元之间进行双向传播。 ( )
  9.感觉传导通路在上行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一次交叉,浅感觉传导道是先交叉后上行,而深感觉传导道是先上行后交叉。 ( )
  10.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具有“1对1”的关系。 ( )
  11.丘脑是除嗅觉外所有感觉传导最重要的换元站。 ( )
  12.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 )
  13.内脏感觉、包括痛觉在内的传入冲动,绝大部分是通过副交感神经传入中枢的。 ( )
  14.躯体感觉的投射在第一体感区是倒置的,而在第二体感区则是正立的。 ( )
  15.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 )
  16.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觉器。 ( )
  17.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 )
  18.在中脑四叠体(上、下丘)水平之间切断脑干,出现的去大脑僵直属于α僵直。 ( )
  19.脑干网状结构内对牵张反射的抑制区活动有赖于高极中枢的始动作用。 ( )
  20.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肌肉,包括面部肌肉的支配是交叉性的。 ( )
  21.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 ( )
  22.根据自主神经系统结构特征,若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影响范围较广泛;而若刺激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则影响范围较局限。 ( )
  23.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重要支配。 ( )
  24.所有汗腺都只受交感神经的单一支配。 ( )
  25.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属于胆碱能纤维。 ( )
  26.机体在活动时,迷走-胰岛素系统活动水平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水平高。 ( )
  27.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又是调节内分泌的高级中枢。 ( )
  28.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功能系统。 ( )
  29.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 )
  30.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 )
  31.突触前抑制可使突触后膜出现IPSP. ( )
  32.中枢神经元间缝隙连接部位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 ( )
  33.同一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 )
  34.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
  A.不受温度的影响&&&&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 )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
  A.Na+、K+、Cl-,尤其是Na+
  B.Ca2+和K+
  C.Na+、K+、Cl-,尤其是K+
  D.Na+、K+、Cl-,尤其是Cl-
  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
  B.Ca2+
  C.K+和Cl-,尤其是Cl-
  D.Na+ 、K+和Cl-,尤其是K+
  7.EPSP是 (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12.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 ( )
  A.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B.神经-肌肉接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D.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13.N1受体存在于下述组织结构 ( )
  A.支气管平滑肌
  B.内脏平滑肌
  C.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
  D.神经肌肉接头
  14.对肾上腺素能纤维正确的叙述是 ( )
  A.其末梢释放的递质都是去甲肾上腺素
  B.它包括所有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是肾上腺素能纤维
  D.酚妥拉明可阻断其兴奋的全部效应
  15.对胆碱受体不正确的叙述为 ( )
  A.N1受体存在于终板膜
  B.筒箭毒既可阻断N1受体也可阻断N2受体
  C.阿托品可阻断汗腺胆碱受体的兴奋
  D.M受体激活可产生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
  16.肾上腺素受体兴奋不涉及的作用是 ( )
  A.β1受体兴奋致多数内脏平滑肌抑制
  B.α受体兴奋效应主要为血管平滑肌收缩
  C.α受体兴奋导致小肠平滑肌舒张
  D.α2受体兴奋导致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合成与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过程改变
  17.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
  A.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B.感受器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刺激强度的高低
  18.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 )
  A.轴突-轴突型突触&&& B.轴突-树突型突触
  C.轴突-胞体型突触&&& D.胞体-胞体型突触
  19.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 )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突触前轴突末梢处于有效不应期
  20.传入侧支性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 )
  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B.轴突末梢去极化
  C.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D.兴奋递质破坏过多
  2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的原因在于 ( )
  A.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减弱
  B.兴奋性突触释放递质量减少
  C.后膜电位超极化
  D.轴丘始段去极化
  22.脊髓何处损伤可引起痛、温觉与触觉分离 ( )
  A.脊髓空洞症&&& B.完全横断
  C.半离断&&&&&&& D.前根受损
  23.脊髓半离断可致 ( )
  A.同侧痛觉障碍&&&& B.对侧温度觉障碍
  C.对侧深感觉障碍&& D.以上都对
  24.对感觉投射系统正确的叙述是 ( )
  A.感觉传导道都是由三级神经元接替实现
  B.感觉接替核发出纤维直接到脊髓
  C.非特异投射系统可改变大脑皮层细胞兴奋状态
  D.特异投射系统传入冲动的作用在于维持动物的觉醒状态
  25.对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不正确的叙述是 ( )
  A.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B.受到破坏时,机体处于昏睡状态
  C.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
  D.不易受药物的影响
  26.对丘脑功能错误的叙述是 ( )
  A.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
  B.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分为两大系统
  C.也接受大脑皮层下行的纤维
  D.丘脑能进行感觉的粗糙分析与综合,但与痛觉无关
  27.躯体感觉的大脑皮层投射区主要分布在 ( )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皮层&&&&& D.皮层边缘
  28.第二体感区的结构功能特点有 ( )
  A.倒置分布
  B.交叉投射
  C.与深感觉产生有密切关系
  D.与痛觉和内脏感觉关系较为密切
  29.对痛觉叙述错误的是 ( )
  A.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
  B.内脏病变可引起牵涉痛
  C.内脏痛与快痛都是伤害性刺激作用的结果
  D.内脏痛与慢痛不同,前者发生时没有情绪变化
  30.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 ( )
  A.腱反射&&&&&&&&& B.屈肌反射
  C.对侧伸肌反射&&& D.肌紧张
  31.快速叩击肌腱时,刺激哪一种感受器引起牵张反射 ( )
  A.腱器官&&&&&&&&&& B.肌梭
  C.游离神经末梢&&&& D.皮肤触觉感受器
  32.脊髓的最后通路为 ( )
  A.α运动神经元
  B.运动神经元
  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
  D.小脑浦肯野细胞
  33.牵张反射的反射弧不直接涉及 ( )
  A.肌梭
  B.Ⅰ、Ⅱ类传入纤维
  C.快肌纤维
  D.运动神经元
  34.对肌梭正确的叙述为 ( )
  A.它是各种多突触反射的感受器
  B.它只有感觉神经分布
  C.它是牵张反射的感受器
  D.它的活动不受梭内肌主动收缩的影响
  35.下列有关脊休克的论述错误的是 ( )
  A.是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进入无反应的状态
  B.脊髓反应逐步恢复
  C.反射恢复后屈肌反射往往增强
  D.反射恢复后发汗反射减弱
  36.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可出现 ( )
  A.肢体痉挛麻痹&&&& B.脊髓休克
  C.去皮层僵直&&&&&& D.去大脑僵直
  37.人类新小脑损伤所特有的症状是 ( )
  A.静止性震颤&&&& B.意向性震颤
  C.肌张力增强&&&& D.偏瘫
  38.震颤麻痹主要是下列哪一通路受累的结果 ( )
  A.纹状体-黑质-氨基丁酸能抑制通路
  B.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
  C.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抑制通路
  D.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
  39.躯体运动的大脑皮层代表区主要分布于 ( )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 D.皮层边缘叶
  40.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是 ( )
  A.肌紧张增强&&&& B.腱反射亢进
  C.肌萎缩明显&&&& D.巴彬斯基征阳性
  41.对锥体外系不正确的叙述是 ( )
  A.它的皮层起源涉及大脑皮层各区
  B.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与锥体系起源不相重叠
  C.锥体外系对机体影响是双侧性的
  D.其作用主要在于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
  42.能使汗腺分泌增多的自主神经是 ( )
  A.交感神经释放ACh作用于N受体
  B.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M受体
  C.交感神经释放ACh作用于M受体
  D.躯体运动神经释放ACh作用于M受体
  43.属于交感神经功能特点的是 ( )
  A.节后纤维都是肾上腺素能纤维
  B.功能总与副交感神经相拮抗
  C.在应激过程中活动明显增强
  D.活动较副交感神经局限
  44.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不出现 ( )
  A.骨骼肌收缩&&&&&&&& B.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C.消化腺分泌加速&&&& D.骨骼肌血管舒张
  45.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 ( )
  A.由阈下刺激引起
  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
  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
  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
  46.按照频率由高到低次序排列,脑电波类型的顺序应是 ( )
  A.β、α、θ和δ&&&&& B.α、β、θ和δ
  C.θ、δ、β和α&&&&& D.β、θ、α和δ
  47.人在紧张状态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是 ( )
  A.出现α波&&& B.出现β波
  C.出现θ波&&& D.出现δ波
  48.对皮层诱发电位,正确的叙述是 ( )
  A.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发的节律性变化而致
  B.包括后反应与主发放
  C.包括α、β、θ和δ四种波形
  D.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变化
  49.慢波睡眠中,哪种激素分泌明显增加 ( )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生长素
  C.糖皮质激素&&&&&&&&& D.醛固醇
  50.睡眠的表现不包括 ( )
  A.感觉消退
  B.意识逐渐消失
  C.不自主运动能力增强
  D.失去对环境变化的精确适应能力
  51.快波睡眠的生物意义是 ( )
  A.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
  B.促进记忆和幼儿神经系统成熟
  C.促进食欲和消化
  D.促进脑电图同步化
  52.关于条件反射错误的叙述是 ( )
  A.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数量无限
  B.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应用而形成
  C.建立后可以消退
  D.人类和高等动物建立条件反射不需皮层下中枢参与
  53.对第二信号系统正确的叙述是 ( )
  A.它是高等动物所共有的词语信号系统
  B.是接受现实具体刺激信号的系统
  C.先天具有的系统
  D.是人体在发育过程中随着第一信号系统活动不断加强而形成的
  54.所谓优势半球的优势主要是指 ( )
  A.空间辨认能力&&&&& B.语言功能
  C.音乐欣赏、分辨&&& D.触觉认识
  55.谈论梅子引起唾液分泌是 ( )
  A.支配唾液腺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B.非条件反射
  C.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56.下列哪项指标较适用于检查睡眠的深度 ( )
  A.体温变化&&& B.脉搏变化
  C.血压变化&&& D.唤醒阈或脑电图
  57.在进行突触传递时,必需有哪种离子流入突触小体 ( )
  A.Ca2+&&& B.Na+
  C.K+&&&&&&& D.Cl-
  58.突触传递的兴奋效应表现为 ( )
  A.突触前膜去极化&&& B.突触后膜去极化
  C.突触前膜超极化&&& D.突触后膜超极化
  59.出现突触前抑制的关键在于 ( )
  A.突触前膜的去极化&&& B.突触后膜的去极化
  C.突触前膜的超极化&&& D.突触后膜的超极化
  60.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由大多数交感节后纤维末梢释放
  B.被神经末梢释放,释放后全部被酶水解
  C.单胺氧化酶可使它灭活
  D.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可使它灭活
  61.关于特异投射系统,下述错误的是 ( )
  A.除嗅觉外,均经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元
  B.投射至整个大脑皮层
  C.产生具体感觉
  D.除特殊感觉器官外,一般经三级神经元接替
  62.关于非特异投射系统,下述错误的是 ( )
  A.其上行纤维需经脑干网状结构
  B.经丘脑非特异核群(髓板内核群)换神经元
  C.弥散性投射至整个大脑皮层
  D.损毁它并不影响具体感觉功能
  63.有关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其感受器是腱器官
  B.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
  C.肌紧张主要表现在伸肌
  D.引起肌紧张的传入神经是Ⅱ类纤维
  64.当骨骼肌剧烈收缩同时用力牵拉该肌肉时,可引起 ( )
  A.肌紧张反射&&& B.腱反射
  C.反牵张反射&&& D.屈反射
  65.屈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 )
  A.维持骨骼肌长度&&&& B.防御意义
  C.维持骨骼肌的力量&& D.维持姿势
  66.脊休克时,脊髓反射消失的原因是 ( )
  A.剧烈损伤刺激的抑制作用
  B.脊髓反射中枢受损
  C.脊髓反射中枢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
  D.血压下降导致脊髓缺血
  67.引起α僵直的神经结构是 ( )
  A.前庭神经核&&& B.脑干网状结构
  C.小脑&&&&&&&&& D.纹状体
  68.有关肌梭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它是牵张反射的感受器
  B.它有螺旋形末梢和散花状末梢两种传入神经末梢
  C.Ⅰa类纤维兴奋时引起肌紧张;Ⅱ类纤维兴奋时引起腱反射
  D.它有传出神经支配
  69.下述哪项不是小脑的功能 ( )
  A.管理平衡&&&&&&& B.调节肌紧张
  C.发动随意运动&&& D.使随意运动更准确
  70.关于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的功能,下述错误的是 ( )
  A.大脑皮层通过锥体系发动随意运动,特别是精细技巧运动
  B.锥体外系协调肌群运动
  C.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都调节肌紧张
  D.锥体系受损时,肌紧张亢进,说明锥体系对肌紧张有抑制作用
  71.有关内脏反射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排便、排尿中枢在脊髓&& B.摄食中枢在下丘脑
  C.血管张力反射中枢在延髓 D.瞳孔对光反射中枢在中脑
  72.正常人在闭目安神时,脑电波主要是 ( )
  A.α波&&& B.β波&&& C.θ波&&& D.δ波
  73.有关皮层诱发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它是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产生的
  B.仅发生在颅脑表面的一定部位
  C.有固定的潜伏期
  D.有固定的波形
  (二)多项选择
  1.神经元的生理功能有 ( )
  A.接受刺激&&& B.传导兴奋
  C.整合信息&&& D.合成递质
  E.营养性效应
  2.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是 ( )
  A.生理完整性&&&& B.绝缘性
  C.相对不疲劳性&& D.双向传导
  E.单向传导
  3.轴浆运输的特征是 ( )
  A.不断进行的过程
  B.有快慢两种速度
  C.有顺向、逆向两种运输形式
  D.是一种被动过程 E.以上均正确
  4.兴奋由神经向骨骼肌传递时发生 ( )
  A.神经末梢去极化
  B.递质与骨骼肌终板膜受体结合
  C.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D.产生可扩布的终板电位
  E.递质呈量子式释放
  5.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 )
  A.突触前膜去极化
  B.持续时间长
  C.潜伏期较长
  D.通过轴突-轴突突触结构的活动来实现
  E.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6.关于突触后抑制,正确的叙述有 ( )
  A.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B.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变化
  C.突触后膜产生部分去极化改变
  D.是由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
  E.可分为回返性抑制和传入侧支性抑制两种
  7.中枢神经递质包括 ( )
  A.多巴胺&&&&& B.乙酰胆碱
  C.氨基酸类&&& D.5-羟色胺
  E.去甲肾上腺素
  8.神经元之间的环路式联系是哪些功能的结构基础 ( )
  A.正反馈&&&& B.负反馈
  C.后发放&&&& D.交互抑制
  E.回返抑制
  9.外周神经中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有 ( )
  A.躯体运动神经
  B.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汗腺、骨骼肌舒血管纤维)
  10.胆碱受体包括 ( )
  A.M受体&&&& B.N受体
  C.α受体&&& D.β1受体
  E.β2受体
  11.肾上腺素受体包括 ( )
  A.M受体&&&&& B.N受体
  C.α受体&&&& D.β1受体
  E.β2受体
  12.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可引起 ( )
  A.血管收缩&&&&&&&&&&& B.扩瞳肌收缩
  C.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D.有孕子宫收缩
  E.竖毛肌收缩
  13.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可引起 ( )
  A.血管舒张
  B.心率加快
  C.胃肠道括约肌舒张
  D.无孕子宫收缩
  E.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14.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发挥效应后的主要去路是 ( )
  A.转变为多巴胺
  B.突触前膜重摄取
  C.在突触间隙被单胺氧化酶灭活
  D.在肝脏破坏灭活 E.进入淋巴循环
  15.与EPSP产生有关的是 ( )
  A.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K+、Cl-通透性增大
  B.是一种超极化电紧张电位
  C.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Na+、K+、Cl-的通透性,尤其是Na+通透 性增大
  D.K+内流,膜电位降低
  E.Na+内流,膜电位去极化
  16.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是 ( )
  A.作用范围局限&&&& B.作用距离远
  C.潜伏期短&&&&&&&& D.作用范围广
  E.有特定的突触结构
  17.脊髓半横断时,断面以下可出现 ( )
  A.对侧的痛觉障碍
  B.同侧浅感觉障碍
  C.同侧发生深感觉障碍
  D.对侧的深感觉障碍
  E.断面同侧的肢体发生运动障碍
  18.对丘脑功能正确的叙述为 ( )
  A.它是感觉传导(除嗅觉外)的换元接替站
  B.其感觉接替核可接受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
  C.其联络核接受感觉接替核传来的纤维
  D.由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特异投射系统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E.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19.关于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下述哪些叙述是错误的 ( )
  A.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无关
  B.它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C.产生特定的感觉
  D.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E.主要终止于皮层相应感觉区的第4层
  20.关于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正确叙述有 ( )
  A.维持与改变皮层的兴奋状态
  B.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
  C.引起特定感觉
  D.容易受药物影响
  E.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冲动
  21.有关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正确叙述是 ( )
  A.必须通过丘脑-皮层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
  B.可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
  D.损伤后可引起昏睡
  E.易受药物影响
  22.关于内脏痛的特征,正确的是 ( )
  A.缓慢、持久、定位不清
  B.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强
  C.对切割、烧灼刺激敏感
  D.体表病变可引起内脏痛
  E.对机械性牵位、缺血、痉挛和炎症刺激较敏感
  23.与牵涉痛产生有关的是 ( )
  A.患病内脏与产生牵涉痛的皮肤区的脊髓中枢位于同一区域
  B.内脏传入冲动提高邻近皮肤传入中枢的兴奋性,使痛觉过敏
  C.内脏与皮肤的感觉经同一上行纤维传入高位中枢
  D.意识上产生错觉
  E.以上均正确
  24.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包括 ( )
  A.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B.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纤维
  C.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D.运动神经元是脊髓传出的最后通路
  E.运动神经元调节肌梭对牵位刺激的敏感性
  25.脊髓反射有 ( )
  A.肌牵张反射&&& B.肌紧张
  C.屈反射&&&&&&& D.排尿反射
  E.对光反射
  26.骨骼肌肌梭的传入神经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兴奋 ( )
  A.拮抗肌缩短&& B.传出纤维受刺激
  C.牵拉肌肉&&&& D.梭外肌缩短
  E.梭内肌收缩
  27.腱反射是 ( )
  A.紧张性牵张反射&& B.单突触反射
  C.位相性牵张反射&& D.多突触反射
  E.腱器官受刺激引起的反射
  28.有关脊休克,正确的叙述有 ( )
  A.脊髓与上位中枢之间突然离断而产生
  B.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或消失
  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脊休克恢复速度越慢
  D.断面以下随意运动不能恢复
  E.断面以下的知觉可逐渐恢复正常
  29.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是 ( )
  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小脑前叶蚓部
  C.网状结构易化区&&& D.纹状体
  E.小脑前叶两侧部
  30.去大脑僵直时 ( )
  A.伸肌紧张性亢时,四肢坚硬如柱
  B.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活动占明显优势
  C.血压下降
  D.伸肌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
  E.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属α僵直
  31.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是 ( )
  A.感觉的高级中枢&&& B.调节躯体平衡
  C.调节随意运动&&&&& D.调节肌紧张
  E.调节内脏活动
  32.小脑的功能包括 ( )
  A.维持姿势平衡&&& B.调节肌紧张
  C.协调随意运动&&& D.发动非精细运动
  E.控制生长发育
  33.人类由于锥体系统或皮层运动区的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出现 ( )
  A.肌紧张增强&&&&&& B.腱反射亢进
  C.肌肉明显萎缩&&&& D.肌张力降低
  E.痉挛性麻痹
  34.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的功能特征是 ( )
  A.交叉支配
  B.倒置安排
  C.刺激皮层一定部位仅引起个别肌肉收缩
  D.运动精细程度决定于感觉敏感程度
  E.身体不同部位在大脑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35.关于锥体系正确的有 ( )
  A.不只起源于大脑皮层4区
  B.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只发生直接的单突触联系
  C.不调节肌紧张
  D.与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无关
  E.可控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36.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 ( )
  A.全射多数血管收缩&&& B.汗腺分泌增加
  C.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D.瞳孔括约肌收缩
  E.逼尿肌舒张
  37.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有 ( )
  A.具有紧张性作用
  B.均有双重神经支配
  C.一般情况下,双重神经拮抗作用是对立统一的
  D.调节作用与效应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关
  E.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广泛,常以整个系统参与反应
  38.下列哪些器官的活动只受交感神经调节 ( )
  A.肾上腺髓质&&& B.汗腺
  C.竖毛肌&&&&&&& D.各类血管
  E.子宫
  39.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是 ( )
  A.作用较广泛
  B.作用较局限
  C.动员能量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
  D.促进消化吸收
  E.机体安静时活动较弱
  40.对脑电波正确的叙述为 ( )
  A.觉醒状态可记录到脑电波,睡眠状态记录不到
  B.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α波
  C.脑电波由快波变为慢波时,提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
  D.睡眠过程中脑电即可有快波又可有慢波
  E.低频高幅波是去同步化的表现
  41.慢波睡眠的特点有 ( )
  A.是由清醒到入睡必经时相
  B.与快波睡眠交替出现
  C.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D.生长激素分泌增多,有利于恢复体力和促进机体生长
  E.处于此期不能被唤醒
  42.关于快波睡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
  B.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
  C.易被唤醒
  D.植物性功能不稳定和做梦
  E.出现眼球快速转动
  43.对大脑半球一侧优势现象正确的叙述有 ( )
  A.优势半球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B.大脑皮层功能一侧优势现象仅见于人
  C.一般人右侧半球具有非词语性认识
  D.一般人右侧大脑皮层44区受损,可致严重的运动性失语症
  E.优势半球的优势主要指语言活动功能
  44.关于条件反射 ( )
  A.是后天形成的,数量有限
  B.具有极大易变性
  C.具有高度适应性
  D.可脱离非条件反射
  E.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就是学习记忆过程
  五、简述题
  1.简述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2.简述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
  3.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
  4.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5.简述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及目前确定的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
  6.简述胆碱受体的种类及分布。
  7.简述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
  8.简述锥体系的功能。
  9.低位脑干有哪些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
  10.简述迷走-胰岛素系统的生理意义?
  11.小脑有何生理功能。
  12.简述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的分布及其投射规律。
  13.简述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
  14.简述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15.简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调节的主要功能。
  16.何谓脑电的同步化和去同步化?
  六、论述题
  1.试述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与产生原理。
  2.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
  3.内脏痛是怎样引起的?有何特征?
  4.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产生原理。
  5.试述牵拉肌肉时,肌肉收缩的调节过程。
  6.试述植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7.试述脊休克的表现及产生原理。
  8.何谓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它们各有何生理作用?
  9.何谓特异与非特异投射系统?各有何功能?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2.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一定生理效应的特殊结构。
  3.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特殊分化部位,即神经元彼此相互联系、传递信息的部位。
  4.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的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5.是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的突触。
  6.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它们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
  7.指调节许多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在人类指延髓,该部位有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呕吐中枢。此外,吞咽、唾液分泌、肾上腺髓质的反射性分泌等,均需有延髓的存在。
  8.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骨骼肌之间形成的功能性联系称神经肌肉接头,即运动终板。
  9.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10.内脏有病时引起体表某一部位发生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
  11.指快速叩击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由于该反射的效应是受牵拉的肌肉发生一次快速收缩,并造成相应关节的移位,故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
  12.指由运动神经元→肌梭→Ⅰa纤维→α运动神经元→肌肉所构成的反射途径。
  13.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14.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在离断水平以下的部位,一切反射活动暂时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
  15.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故生理学上把两者看作一个功能系统。
  16.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非常复杂,它对内脏活动有广泛的影响,称之“内脏脑”。
  17.因内脏活动一般不能由意志控制,故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18.人工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时,在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引导出来的电位。
  19.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即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
  20.在安静时,大脑皮层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持续的节律性电活动,称自发脑电活动。
  21.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由这些抽象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称第二信号系统。
  22.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反复给予条件刺激而不再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强化),条件反射便会逐渐减弱,以致完全不出现。
  23.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所以称之为优势半球或主要半球,右侧半球为次要半球。
  24.兴奋通过突触所发生的时间延搁。反射中枢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则中枢延搁时间越长。
  25.刺激停止后,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称后发放。
  26.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二、填空题
  1.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2.脊髓 各级脑
  3.传入(感觉)神经 传出(运动)神经
  4.兴奋性中间神经元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5.兴奋性 抑制性
  6.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局部去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超极化
  8.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 肽类
  9.去甲肾上腺素 乙酰胆碱
  10.胆碱能
  11.α β
  12.单线式 分散式 会聚式 环路式
  13.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14.痛觉 温度觉 轻触觉
  15.乙酰胆碱 N2
  16.深压觉 肌肉本体
  17.对 同
  18.躯体感觉 运动
  19.脑干网状结构 上行激动 多突触接替
  20.经络观点 神经观点 递质观点
  21.肌紧张 腱反射 紧张性牵张反射 位相性牵张反射
  22.平行 串联
  23.腱 肌梭
  24.躯体感觉和随意运动 截瘫
  25.抑制 易化
  26.锥体系 锥体外系
  27.α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 调整肌梭敏感性
  28.骨骼肌 心肌 平滑肌和腺体
  29.交感 肾上腺髓质
  30.摄食中枢和饱中枢 摄食
  31.α波 β波 δ波 θ波
  32.增加 兴奋
  33.慢波睡眠 快波睡眠(异相睡眠)
  34.现实的具体信号 第一信号 现实的抽象信号 第二信号
  35.轴突始段(或轴丘)
  36.突触 非突触
  37.胆碱酯酶
  38.枕 距状裂
  39.肌梭
  40.Ⅰa
  41.去大脑僵直
  42.意向性 静止性
  43.肾上腺髓质激素 交感-肾上腺髓质
  44.β δ
  45.快波 快波
  三、判断题
  1. Χ& 2. Χ&& 3.√ 4.√ 5.6.√& 7.√& 8. Χ& 9.√ 10.√
  11.√ 12.√ 13.Χ& 14.√& 15.√ 16. Χ &17.√ 18. Χ 19.√& 20. Χ
  21. Χ&& 22.√ 23. Χ &24.√ 25.√ 26.Χ &27.√ 28. Χ& 29.Χ& 30.√
  31. Χ&& 32.√ 33.√& 34.√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B&& 2.C&& 3.B&& 4.C&& 5.A&& 6.C&& 7.D&& 8.C&& 9.B& 10.C
  11.A& 12.D& 13.C& 14.A& 15.A& 16.A& 17.C& 18.A& 19.A& 20.C
  21.C22.A& 23.B& 24.C& 25.D& 26.D& 27.B& 28.D29.D& 30.D
  31.B& 32.A& 33.D& 34.C& 35.D36.D& 37.B& 38.D& 39.A& 40.C
  41.B& 42.C43.C& 44.A& 45.D& 46.A& 47.B& 48.D& 49.B50.C
  51.B& 52.D& 53.D& 54.B& 55.D& 56.D57.A& 58.B& 59.A& 60.B
  61.B& 62.D& 63.A64.C& 65.B& 66.C& 67.A& 68.C& 69.C& 70.D
  71.C& 72.A& 73.A
  (二)多项选择
  1.ABCDE& 2.ABCD& 3.ABC& 4.ABE5.ABCD& 6.ABDE& 7.ABCDE& 8.ABCE
  9.ABCDE& 10.AB& 11.CDE& 12.ABDE13.ABE& 14.BD& 15.CE& 16.BD
  17.ACE& 18.AC& 19.AD& 20.ABD21.ABCDE& 22.AE& 23.ABCDE& 24.BE
  25.ABCD& 26.ABCE& 27.BC& 28.ABCD29.CE 30.AB& 31.CD& 32.ABC
  33.ABE& 34.ABCE& 35.AE& 36.ABCE37.ACDE 38.ABCE& 39.BD 40.BCD
  41.ABCD& 42.ABDE& 43.ABCE 44.BCE
  五、简述题
  1.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2.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后发放;兴奋节律的改变和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易疲劳性。
  3.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对药物及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及易疲劳性。
  4.属化学性传递,呈单向性;终板电位本质上是去极化电紧张电位,是1:1的传递;接头部位易受药物及内环境变化影响。
  5.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①能够在突触前神经元合成;②合成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并在神经冲动到来时被释放到突触间隙;③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特异结合产生特定生理效应;④在突触部位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机制;⑤该递质的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增强或阻断其突触传递效应。
  目前确定的外周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肽类。中枢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
  6.胆碱受体分为两种,即M与N受体。M受体又名毒蕈碱样受体:分布于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如瞳孔括约肌,胃肠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各种分泌腺等。N 受体又名菸碱样受体:包括N1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细胞膜上;N2受体,分布于骨骼肌终板膜上。
  7.由感受器发出冲动,沿特定的传入通路达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特点的传导系统,称特异投射系统。其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8.锥体系分别控制脊髓的α运动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前者在于发动肌肉运动,后者在于调节肌梭的敏感性以配合肌肉运动。另外还有保持运动协调性的作用。
  9.延髓网状结构有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以及与消化功能有关的中枢;脑桥有呼吸调整中枢;中脑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等。
  10.迷走神经兴奋时可引起消化管运动增强和消化液分泌增多,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呼吸,同时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从而加强肝糖原合成和促进血糖利用。机体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占优势,此时迷走-胰岛素功能系统的活动增强,从而起着促进消化吸收、储备能量、修复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11.①原始小脑即小脑绒球小结叶部分,与前庭核的活动相协调,从而维持姿势平衡;②旧小脑,尤其是前叶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在进化过程中,小脑前叶肌紧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肌紧张的易化作用逐渐占优势;③新小脑主要是小脑半球,与随意运动的协调有关。
  12.(1)中央后回的体表感觉投射特征为:交叉投射,但头面部为双侧投射;倒置安排,下肢代表区在顶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安排是正立的;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精细程度有关,感觉越精细,代表区越大。
  (2)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有体表感觉的第二感觉区,其投射呈正立安排,双侧性投射,能对感觉粗糙分析,并与痛觉有较密切的关系。
  (3)肌肉本体感觉投射至中央前回(4区)运动区。
  (4)内脏感觉:可投射到第一、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和边缘系统的皮层部位。
  (5)视觉投射到枕叶皮层内侧面距状裂上、下两缘,一侧皮层接受同侧眼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鼻侧视网膜的投射。
  (6)听觉投射在颞上回和颞横回,呈双侧性投射。
  (7)嗅觉和味觉:嗅觉投射区为梨状区皮层前部,杏仁核的一部分等区域;味觉投射区在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区之下侧。
  13.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就表现出头尾昂起,四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等伸肌张力明显增强的现象,即所谓去大脑僵直。此种僵直属于僵直。产生机制是:去大脑动物主要由于中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中枢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使抑制区失去了高位中枢的下行始动作用,以致其活动减弱,而易化区的活动则受到的影响较小,以致其活动相对增强。下行易化作用,首先提高了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敏感性提高而发放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增强,导致肌紧张增强而出现僵直,这称僵直。由前庭核下行的作用主要是直接或间接促进α运动神经元活动加强,α僵直。
  14.睡眠可分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两个时相。慢波睡眠是由觉醒转入睡眠状态的必经时相,表现为脑电活动呈同步化慢波,感觉功能减退,运动反射与肌紧张减弱,副交感功能占优势,生长素分泌增多,此期有利于机体体力恢复和促进生长。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其表现为: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间断性眼球快速运动,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与梦境有关。此期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记忆活动与精力恢复。
  15.①对摄食活动的调节;②对水平衡的调节;③对情绪反应的影响;④对体温调节;⑤对内分泌的调节。
  16.当大脑皮层许多神经元的电活动步调趋于一致时,就出现低频高振幅的波形(或脑电节律 由大变小),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化;当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不大一致时,就出现高频低振幅的波形(或脑电节律由小变大),称为去同步化。
  六、论述题
  1.在刺激引起反射发生过程中,中枢若产生兴奋过程则传出冲动增加;若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是通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实现的;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则可带来中枢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如下: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相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因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形式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2.下述5个方面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结构基础 
轴-轴突触 
轴-体突触 轴-树突触 
抑制产生部位 
突触前轴突末梢 
突触后膜 
起作用的递质 
抑制性递质 
产生机制 
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EPSP降低(不产生IPSP) 
突触后膜超级化,产生IPSP 
全面调节感觉传入活动 
通过交互抑制作用和负反馈作用使中枢活动协调 
  3.内受刺激引起的疼痛称内脏痛。当内脏受到机械牵拉、痉挛、缺血或炎症等因素刺激时,由于受刺激的组织释放某种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游神经末梢,经由自主神经纤维传入脊髓,以后进入躯体痛觉传导道上行至丘脑,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边缘叶和第二体感区。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如切割、烧灼、针刺等,一般不引起内脏痛。
  内脏痛的特点是:疼痛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定位不精确,对刺激的辨别力差,是不愉快的钝痛,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及血压变化等。
  4.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受牵拉的同一肌肉作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它有两种类型:①腱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为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②肌紧张: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它是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多突触反射,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当肌肉被拉长时,肌梭感受器兴奋,经Ⅰ、Ⅱ类传入纤维入脊髓使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传出纤维使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从而完成牵张反射。腱反射以快肌纤维为主,肌紧张以慢肌纤维为主。牵张反射过程可因运动神经元活动而加强。当运动神经元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提高肌梭感受器的敏感性,可加强牵张反射。
  5.当肌肉受到牵拉时,可通过肌梭和腱器官的活动对肌肉收缩进行调节。肌肉受到牵拉,肌梭兴奋,冲动沿Ⅱ类和Ia类传入神经纤维传入骨髓,经单突触或多突触接替后,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α神经元兴奋而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当肌肉收缩增强以致强烈收缩,肌张力明显升高时,腱器官兴奋,冲动沿Ib类传入神经纤维传入骨髓,通过抑制性神经元,使支配同一肌肉的α神经元受到抑制,肌肉收缩减弱,肌张力减弱,以避免过度牵拉而造成肌肉损伤。
  6.该系统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的总称。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该系统的结构特征有:①传出神经由节前、节后两部分构成;②交感中枢发源于胸1~腰3脊髓侧角。副交感神经源于Ⅲ、Ⅶ、Ⅸ、Ⅹ脑神经副交感核与骶2~4脊髓节段相当于侧角处;③交感神经几乎分布于全身内脏器官。而副交感神经分布较局限;④交感神经节离脏器远,节后纤维较节前纤维比例为大,反应较弥散。副交感神经相反,反应较局限;⑤交感神经末梢可通过曲张体与效应细胞接触,亦可直接支配器官壁内神经节细胞。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心肌、平滑肌与腺体的活动,其特征为:①两系统对器官的支配作用往往拮抗,但在一般情况下,交感中枢活动加强时,副交感中枢活动相对减弱,而表现协调一致的外周作用。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在于使机体适应环境急骤变化,耗能多。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则使机体休整,促进储能,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②在某些生理状态下,两系统活动可都增强或都减弱,而其中一个占优势;③两系统对某些外周效应器的作用是一致的;④平时对外周效应器都有持久的紧张作用;⑤它们的外周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
  7.脊休克是指在第5颈髓水平以下将脊髓横断,使之与高位中枢失去联系后,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降低或消失、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出现,粪尿积聚等。以后反射逐步恢复,先出现屈肌反射、腱反射,然后出现对侧伸肌反射、内脏反射等。它主要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性调节所致。
  8.锥体系统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锥体束)与低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为4区,其纤维中仅有10%~20%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锥体系主要功能是执行随意运动指令,完成精细活动。它可直接抵达α神经元以发动肌肉运动;抵达神经元以调整肌梭敏感性;也可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改变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对抗平衡,保持运动的协调。
  锥体外系是指直接间接经皮层下某些核团并通过锥体以外的下行通路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动的系统。它包括经典的锥体外系,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和旁锥体系三部分。锥体外系以多次突触联系,控制双侧脊髓活动,它主要调节肌紧张及肌群协调运动。
  9.特异投射系统是指通过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按规则秩序排列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并引起特定感觉的投射系统。通过丘脑联络核投射到大脑皮层的部分,虽不引起特定的感觉,但其在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区域,所以也属于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大脑皮层的第4层,终止的区域狭窄,其功能是将机体所受到的环境变化的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送到相应的大脑皮层感觉区,引起各种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以实现其最高级中枢的调节功能。
  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的共同上行通路。特异性感觉纤维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突触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抵达丘脑的皮质下联系核(非特异性核群),再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由于上行过程中经过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元传递,因而失去了特异感觉的特异性和严格的定位区分,上行纤维广泛终止于大脑皮层的各层细胞,不引起特定的感觉,所以称非特异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编辑推荐
&& &&&<font color="#ff年考研网上辅导热招!&&&&&历年考研国家线汇总&&
&考研教育网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账号cnedu_cn
&网上辅导课程特色
&24小时报名咨询
2006考研西医综合生理学肾脏生理部分模拟试题及答案
2006考研西医生理学内分泌生理部分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研网上辅导课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脑神经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