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成功人士为什么都移民加拿大移民局官网了

中国人移民加拿大后 有一个洋名真的很重要吗?
有个洋名真的很重要吗?
如果仔细留意一下身边的华裔同胞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取有一个简单易读的英文名字,而且少数人还不止一个。长期侵淫在英语语境之下,中文的原名都可能被琅琅上口的英文名字所淹没。有个洋名真的很重要吗?
据报道,加拿大卑诗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如下试验:将内容完全相同仅仅名字不同的履历分别寄给不同雇主以测试其反应。结果发现与拥有白人姓氏的应聘者比较起来,少数族裔比如华裔、印裔或非裔等求职者所获面试的机会要少四成。并因此得出结论认为主要是因为不少公司或企业的雇主存在潜意识的姓名歧视而&以名取人&,这也同时可能成为新移民来加后找不到合适工作、其失业率大大高于本地人士的原因之一。
&歧视&是个弹性很大的词,在加拿大这个多元化国家里,也是非主流人士经常用来攻击主流人士的有效武器,且常常成效显著。但是对于这件事似乎远非试验数据表面显示的那样简单。即便是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也可能会因姓名原因造成上述情况的发生,所以硬说这是一种歧视,好象有点欲加之罪的感觉。
笔者以前在国内时做过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所以颇能理解那些雇主的心情。比如面对同样条件的两份档案,一个人的名字简单易读,而另一个人的名字却让你非得借助新华字典不可,我相信绝大多数雇主不会有这个耐心去查字典。所以很不幸,第二个人仅仅因为姓名的原因就会失去一次机会。其实姓名本身就是一个符号,一个区别于别人,让别人记住你的符号。可是很多为父母者本着各种良好的愿望,求新求异,让自己子女的名字很难让人直接阅读,有时也会为自己带来麻烦。
在国外,虽然识别汉字的误差不再存在了,可是由于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在规则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同,所以对那些老外来讲,有时识别一个中国人名字的正确读法和我们面对一个偏僻汉字时的窘迫是差不多的。象我的名字&强(QIANG)&,迄今为止没有一个老外能够正确的读出来,他们也不可能读出来。
按照英语发音规则,他的发音有点接近&KING&的读法。也有一些老外在看到我的名字的时候就直摇头,这个名字是真的难住了他们。记得那一次见工的时候,那个香港的管工拿着我填的表格看了半天,名读不出来,就只能按姓来叫了,于是就跟我说,以后我们就叫你&MA&吧,因为我姓马,可是他却把这个音读成了&妈&的音,搞得我直愣了半天才想明白怎么回事。幸亏我是男性,要是女性还不知道该不该应承了。
于是有个外国名字就很有必要了。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当别人不能适应你的时候,马上就想到如何去适应别人。在起洋名这一点上中国人是明显领先于其他少数族裔的,看看身边那些日本人、韩国人、印巴人,还有非洲人,读取他们名字的难度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汉字的发音,可是这些人真的很少有人起个洋名的,起码不像中国人如此普遍。
所以对于中国人起洋名的现象很多本地人表示不可理解。不管是在上学还是工作的时候,总有很多老外会问我,你的真实的名字叫什么?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你真正的名字呢?我就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和他们解释说,因为发音的原因,所以才会起一个本地人的名字,主要是为了他们读起来方便。他们还是不理解,又说那你可以教给我们怎么读呀,如果你不告诉我们,我们岂不是永远也不知道怎么发音吗?
想想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如果你是到一个需要证件的部门去办事,你是不可能告诉人家你的英文名字的,人家只会以证件上的名字为准。而如果是你的同事、同学,因为相处时间比较长,无论多难记的名字他们似乎也应该会记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起个英文名字好像是真的没有必要了。
可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简单,就象卑诗大学的研究结果那样,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第一次面试的机会,有个洋名真的很重要。我本人就有过类似经验,以前发简历的时候,用的都是中文名字,几十份简历发出去都是杳无音信,后来我的就业顾问建议我换个英文名字试试,结果差不多有一半的公司给了回音。可见洋名还是很起作用的。
可是洋名用得久了对自己的真实身份有时也会造成一定的麻烦。打工的时候,有一个同胞英文名叫ERIC,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没来上班,中午吃饭的时候,经理就过来问我们几个中国人说某某干什么去了,因为他的英文名字在这个厂子里有重复的,所以经理就直接说了他的中文名字,结果当时我们几个人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他说的到底是谁。那天拿出电话号码本翻了翻,结果发现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人我是只知道他们的英文名字而不知道他们真正的名字叫什么。
对于那些不怎么稳定的人来说,因为英文名字本来就不能代表自己真正的身份,所以有时也是随意性更大一些,随着工作或者地点的更换,名字也就经常换来换去。
而起好一个英文名字有时也蛮有学问的。比如我以前在门窗厂时曾经用过DAVID这个名字,第一天管工分配工作,所有人都散去之后,我就去问管工我干什么呀。管工莫名其妙地看着我说,我已经告诉你了啊。我说没听到啊。管工说你是不是叫DAVE。我说不是,我叫DAVID。管工笑着说这是一样的。后来回家查了查,原来真是这样,DAVE只是DAVID的昵称,同样的还有像什么ALICE和ALICIA等等。
至于有很多国人的名字叫&PING&&BIN&什么的,本来就和英文的发音大同小异,我个人认为真的没有必要非得取个英文名字了。对于这些同胞,他们之所以不能获得机会的原因,我想应该是卑诗大学对试验结果的另一个解释,那就是本地学历和本地背景,而这个又不是你起个英文名字就可以改变的。
相关新闻:有加拿大华裔换英文名&隐瞒&事实双重国籍&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将于今日闭幕,提交会议审议的出境入境管理法草案(二审稿)在总则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出境入境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有关管理部门信息共享。&这一政策的背景,是日益凸显的双重国籍乱象。
移民法学者认为,整治双重国籍乱象的背后,有着政治、经济,乃至反腐败方面的深层次考量。招商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1000万元的富人中,近60%打算或已经完成投资移民,但多数还在国内拥有产业,于是双重国籍成其&理想选择&。人民日报此前也曾刊文指出,一些违法违纪分子已经&秘密取得外籍身份或者双重国籍&。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已多次对双重国籍施以管控,但收效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一的出境入境管理信息平台&的缺失。目前我国出入境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公安、外交等不同部门分别建立的,各自为政、互难沟通,给隐瞒双重国籍留下了操作空间。
双重国籍治理再次得到重视,其治理思路也悄然转变:4月25日,公安部副部长杨焕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时称,将扩大中国&绿卡&的签发范围。&堵&&疏&并重,成为此轮治理的关键词。
两种身份两头占好处
广东的黄先生一家三口于2006年定居加拿大魁北克,并获得该国国籍。由于在国内还有一家企业和几处房产需要照顾,能否保留中国国籍成为他的一大顾虑。
现行《国籍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
丧失中国籍,对于需要在国内长期居住的黄先生来讲,意味着诸多不便。不仅每次回国都要在24小时内登记,还有居留时间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在享受金融服务、医保等福利时,&老外&身份会很麻烦。
对于那些富豪级移民,隐瞒双重国籍则有惧惮舆论压力的成分:他们常常被指责在国内捞好处,却把财富转移到国外。曾有企业家向媒体承认,&中国人&的身份对他们在国内的事业很有必要。
此外,对一般人来讲,国内的福利保障也是很大的诱惑。长沙市公安局一位负责出入境管理的人士向记者分析了保留双重国籍的动机,她认为&美国、加拿大一些国家的福利确实很好,很吸引人,但是有些人又长期生活在国内,就不愿意放弃这边的好处,等于是&两头占&&。
隐瞒双国籍的多种手段
经朋友支招,黄先生在入籍加拿大后就改了一个洋气的英文名,目的是为保留中国国籍铺路。
据介绍,其具体操作是:在入境中国时以加拿大护照办理签证,因为护照名与原来的户籍名不同,就不会被办理签证的中国使领馆发现。对使领馆来讲,黄先生是一个英语不太灵光的加拿大人,而对于国内的公安机关,他是持有身份证的中国公民,外交和公安部门缺乏沟通。
弥补这一重大漏洞,正是此次建立统一的出境入境管理信息平台的初衷之一。北京理工大学移民法学者刘国福称,驻外使领馆在办理签证后,可将入籍信息、曾用名等身份信息通过统一平台与国内公安机关共享,双重国籍者在办理续签、户籍等活动时就可能被发现。但刘国福也透露,出入境管理法草案二审稿并未规定使领馆应审查核实签证申请者身份,他建议应赋予使领馆这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不过,隐瞒双国籍还有另一种更&保险&的做法,即经由第三国(地区)入境。比如黄先生,就可以加拿大移民身份,申请第三国(地区)签证,然后再持中国护照经由第三国(地区)进入中国。&第三国(地区)&一般被选择在中国香港地区,那里进入中国内地相对容易。这一过程中,第三国(地区)不掌握相关身份信息,因此无从查验。刘国福表示,这一漏洞需与第三国(地区)签订双边协议,通过分享信息才能防范。
2000年入籍美国的张女士告诉南都记者,身边也有人疏通了出入境管理部门的关系,从而在办理手续时不被揭发。据她的说法,这种情况必须具备一定的人脉才能办到。
防止双重国籍的探索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在2003年以前,中国公民必须消掉户籍才能获得出国许可,回国后,又需拿着证明把户籍恢复。直到2003年,公安部宣布取消出国、出境1年以上人员注销户口的规定。也正是这一规定,给双重国籍带来方便和可能。
随着出国和移民人数勐增,2009年,中国外交部决定正视双重国籍的困扰。当年2月,外交部要求2007年以后更籍的中国移民,在办理中国签证时必须交回原中国护照,并由签证官注销。两本护照名字不一的,则会被记录在案,但国内公安机关并无通畅渠道获取这一信息。
除了堵住&更名入境&的漏洞,公安部门也开始在身份查验上发力。从2009年左右开始,人像比对技术被应用到出入境人员的管理当中。正是这一年,黄先生到当地公安局办理续签时,遭到工作人员的盘问,双重国籍的身份最终被发现。原来,办理续签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黄先生和当地另一居民的形象高度相似。&照片要是差别大点就好了,比较倒霉。&黄先生说。
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公安部门也会对外国人的居留时间作出调整。例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国停发多次入境签证,并将商务签证或旅游签证的期限,由90天和60天缩短为1个月,这也符合国际上的一般做法。
部门间配合不力一直是妨碍出入境监管的重要原因,去年1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初次审议了出境入境管理法草案。刘国福称,那份草案仅规定公安部、外交部在出境入境事务管理中,应当加强沟通配合,共享管理信息。&这样的说法比较模煳,理论上,管理法不作规定双方也可以进行配合。&刘国福说,二审稿拟建立统一的出境入境管理信息平台,双方的合作就有了可操作性。
严堵双重国籍的同时,中国应对外籍人员居留问题的手段日渐科学。早在2004年,中国就仿照美国等国家,推出了自己的&绿卡&制度,但因为严格的限制,2011年底批准的人数仅为4752人,而同期常居中国的外国人数量近60万。此次公安部宣布扩大绿卡签发对象,可被视作严堵双重国籍之外的配套措施。
监管意愿和技术皆成问题
事实上,一味封堵已经被过去的经验证明不能奏效,这既是因为技术手段缺乏,也因为地方担心简单的封堵会造成人才和资金的流失。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博导叶建农曾指出,&双重国籍&正越来越多地成为没人管的&潜规则&现象,&身边很多人,一会儿这个护照,一会儿那个护照。&
&除非工作人员特意来查你,不然绝对不会有人知道。&北京市一家移民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证实,利用出入境管理程序和国籍制度的漏洞,秘密保留双重国籍的大有人在。
对此,长沙市公安局一位负责出入境管理的人士表示,在实际执行中,相关部门对这一现象&态度很暧昧&。她指出,很多外籍人士都以国内户口拥有房产、企业等,&一般都是社会的上层人物&,地方有留住人才和资金的动机,因此&现在态度很暧昧,并没有视为你的中国国籍已经放弃了&。就此来讲,统一的出入境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将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改进。
该人士从工作实践出发,证明此前手段缺乏确实造成无可奈何的局面,她指出,使用不同姓名的两个护照逃避检查,完全有可能。在以前,公安机关对多重户口的问题都束手无策,虽然现在使用人像比对的手段,但是仍然很不成熟,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信息更是没有办法。
腐败官员贪官&钻空子&
此外,国家工作人员中的腐败分子拥有双重国籍,被认为是腐败活动的新动向。正如此前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的,一些违法违纪分子已经&秘密取得外籍身份或者双重国籍&。
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国籍问题,《国籍法》中有专门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和现役军人,不得退出中国国籍。
2007年1月,曾任云南省交通厅副厅长的胡星出逃国外,后经证实,此人除拥有云南、广东的户口及护照,还手持澳门身份证、南太平洋岛国瑙鲁护照等,而且都&人是名非&,与流行的隐瞒手段类似。
反腐专家、《求是》杂志研究员黄苇町向南都记者表示,双重国籍确实加大了打击贪官外逃的难度,因为国际间在反腐败的对接上存在问题,贪官往往利用假身份资料钻空子。统一的出入境信息管理系统有望改善这一局面。
但他也指出,从理论来讲,双重国籍并不对打击腐败造成根本的障碍。《国际反腐败公约》明确规定,外流腐败资产应通过国际合作返还腐败受害国。不过黄苇町透露,现在国际上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则,即办案国并不百分百返还腐败资产,而是留取一定比例作为办案成本。这意味着,即使追讨成功,也会造成一定损失。
我国为何不放开双重国籍?
据了解,全世界现有9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承认双重国籍,另外一些国家持默认状态,即不承认本国公民的外国籍,也不因此而剥夺其本国籍。中国是少数明令禁止双重国籍的国家。
其实,近年来对双重国籍的争论,多是源于对吸引人才、留住财富的焦虑。
国务院侨办2011年发布报告称,自1978年以来,中国赴海外留学的107万人中,仅有27 .5万人回国,70%以上流失海外。招商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内地资产1000万元的富人中,近60%打算或已经完成投资移民。
鉴于这种情况,民建中央在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党派提案,建议承认双重国籍,并提出让海外移民以公民身份参加人代会和政协会。此后这一话题多次在两会上被代表委员提出,但至今没有积极的回应。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曾撰文称,各国对双重国籍的担心主要是&身份认同&,当两国处于敌对或未建交状态,双重国籍者的效忠问题难以解决。此外还有国家安全、参政议政、人员管辖权等方面的顾虑。不过他指出,各国的实践说明制定具体政策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事实上,中国对于双重国籍的顾虑并非政策的和法律的,而是有着一定的政治原因。
&中国现在的顾虑,主要是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关系。&中国侨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程希认为,&现在主要的华裔人口还在那里,要是恢复双重国籍,问题还是原来的问题。&
中国官方最近一次就此问题表态是在2008年,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许又声彼时表示,&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经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不仅有利于海外华侨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疑虑,增进互信。&
更加久远的背景则要追溯到1956年。在当年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以外长身份与印尼签订了解决华侨国籍问题的条约,根据这一条约,海外华侨在一人一国籍的原则下,自愿选籍。
上一篇: 下一篇:
留学评估申请
近期热门文章
留学热门排行加拿大为何拒绝中国移民
查看: 354|
评论: 0|来自:
摘要:   中国人的恶习由来已久,不仅仅在青年身上,很多所谓成功人士的身上的恶习也让老外难以接受。比如:随地吐痰、过马路不遵守红绿灯、相互攀比、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或吸烟、遇事喜欢找关系及私下解决等。  网易教 ...
  中国人的恶习由来已久,不仅仅在青年身上,很多所谓成功人士的身上的恶习也让老外难以接受。比如:随地吐痰、过马路不遵守红绿灯、相互攀比、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或吸烟、遇事喜欢找关系及私下解决等。&  网易教育讯 据华声在线报道,2012年是不是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还有待证实,但如果说2012年是加拿大移民(微博)对中国的封杀年应该会有很多人认同。加拿大投资移民“关门”的阴影尚未完全消融,加拿大移民部近期又公布了全面更新的“三线”技术移民制度:计分技术移民、技工技术移民、经验技术移民。&  新的移民制度一经提出,很多了解加拿大技术移民政策的人不禁惊呼,新政策对中国人来说太过严苛,该政策明显倾向非中国地区,尤其倾向于欧洲语系移民,必将造成中国移民的大幅削减。新的政策调整主要面向三个环节:&  1、 语言 要求被提升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普遍认为雅思的成绩要达到6分及以上,对于非英语系国家移民者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槛;&  2、所有海外 学历 须经过认证,传统的中国本土毕业没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人几乎都被挡在门外;&  3、 年龄 47岁以后的计分为0,对移民要求的年龄限制令有移民想法的高龄人士彻底梦碎。&  众所周知,加拿大移民政策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每年都有明确的配额,在投资移民政策收紧,技术移民政策被寄予很高期待的情境下,此次看似简单的调整,其实意有所指。业内人士认为:康尼(加拿大现任移民部长)的改革无疑是针对中国人的。这个一直被中国人称为“狠角色”的中年男子,终于在加拿大移民政策改革上挥舞出了最尖利的弧线。那么,康尼为何要 如此针对中国移民群体呢?&
05-22[最新] 05-22[最新] 05-22[最新] 05-22[最新] 05-22[最新] 05-21[最新] 05-21[最新] 05-21[最新] 05-21[最新] 05-20[最新] 05-20[最新] 05-20[最新] 05-20[最新] 05-19[最新] 05-19[最新] 05-19[最新] 05-19[最新] 05-18[最新] 05-15[最新] 05-15[最新]
Powered by| 合作 : 400-890-
先斩移民后查税 加拿大真要赶走中国富裕投资者吗?
10:48:00&|
因保守党政府收紧加拿大移民条件和全球税收政策,加拿大在6月停止投资移民收案。联邦投资移民政策(FederalInvestor Immigrant Programme 简称“IIP”)意在吸引高净资产移民者定居加拿大,并在过去二十年间为众多富裕的中国投资者敞开加拿大移民大门。
注册会员·享受全心服务
房天下 海外房产
微信订阅号
关于&&nbsp&nbsp&nbsp的新闻
资讯排行榜
海外最新楼盘
热门国家:
热门城市:
Copyright &
Soufun Holding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举报电话:010- 举报邮箱:为什么中国很多成功人士要移民海外?_百度知道
为什么中国很多成功人士要移民海外?
时常还会跑回来演出赚钱中国人民的钱为什么很多明星要移民海外,真鄙视他们?难道是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作祟吗,他们到底爱的哪一国啊,还口口声声说爱国?看到很多明星加入别的国家
提问者采纳
起码对这个国家财政的贡献来说?难道我们全民崇洋媚外,你不买票,我劝你还是踏踏实实过自己的日子算了?但并不代表人家出国对原来国家就没感情了?为什么明知道他们是外国人还要找他们回来拍片?你不爱那个国家,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一个个上赶着去看,会让你入籍,所谓的爱国,依法做生意,人家爱一个死物做什么,自己好好想想这里面的意思,所以与其跟这儿发狠,还不如想想为什么明知道他们是外国人还有人去看,更不代表要爱所有拿着国家的屁股当自己的脸的人?你如果纳税还赶不上被你鄙视的这些人,人家入了别的国家国籍自然要爱的别的国家,没有什么规定说爱国就不允许赚钱了,不代表要爱你,你有什么资格鄙视别人,国家本身只是一个分配社会财富和权力的机构而已?为什么最卖座的都是进口大片,不买票最凶,他们回来拍片,你可以不去看么,他们自然要另谋出路?国内演员都干什么去了,人家爱国,很多时候是对生养他的这片土地的爱,问题是拍个建国大业,你是不如人家的,这都不知道,还专门组织人去看?再说点严肃一点的,需要做到的是依法纳税,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来说。赚钱和爱国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是个死物笑,还让小学生中学生也去看,依法生活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按默认排序
其他8条回答
这些都不是人们去移民的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原因,我来这觉得这里的环境,第四国人的思想就总以为国外好,中国护照不行,社会福利很好,第三,但其实赚得钱扣完税并不比国内多,很多人是在89年时急忙去移民的,人文等确实比国内要好。可又走不来了回头路我现在就在加拿大读书,第一发达国家的护照很多国家都能免签,国内政局不是十分稳定,我在这见过很多华人移民后都后悔了,第二希望子女受外国较好的教育
楼上说的对啊,呵呵,小朋友,很多都还不懂,老了就知道了。
什么都干的出来
所谓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共产主义精神已深入他们的骨髓,他们去国外与万恶的资本主义做斗争。
赚国外钱 回国内做奉献也不错啊
其中一个原因:拿着中国的护照去哪个国家都不方便。
一看你就是学生!!!!!!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本人觉得是虚荣心作怪!我有个朋友曾这样对我说过: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可是他缺没发现自己嘴里含的是中国的月饼
成功人士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的位置:> >
中国白领夫妇移民加拿大 成功开店卖糖炒栗子
中国网讯 据加拿大都市报报道,对于移民加拿大的生活,有人形容为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是好好过日子的地方;也有人形容为艰难求生、步步惊心,是磨练意志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地方;更有人形容为绝处逢生、凤凰涅磐,是修炼三观丰富人生经历的地方……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个移民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体验。一些中国的土特产,都可能成为立足加拿大,甚至建立成功人生的基础。Helen Wei和丁永勤就是这种抓住机会的人。  在华裔新移民消费者比较集中的本拿比丽晶广场(Crystal Mall),有一家颇受欢迎的连锁甜点店Beard Papa's ,店里有华裔特别爱吃的糖炒栗子等与栗子相关的各款中式化的西式甜点。该店是由2005年移民来加的Helen Wei于2011年底接手经营的。本来是学化学的Helen却在“八年抗战”之际成为“板栗女皇”,期间走过的路曲折而艰辛。但“很感恩家人的支持和扶助,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家庭的步步成长让我无怨无悔,我一点也不后悔当初选择了创业这条路。”Helen如是说。
2005年,Helen一家从河南郑州来到温哥华。在郑州时,她的丈夫在大学里教书,她自己在酒店做人事管理和人员培训方面的工作,夫妻俩都是典型的白领。来到温哥华后,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她和丈夫都难以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夫妻都难找专业相关工作
她丈夫大学本科学的是精密仪器专业,研究生学的管理,多年在大学当老师的经历在本地没有任何找工作的优势,却由于英语不好而屡屡碰壁。
Helen自己也只能做些最低时薪的工作维持家庭基本生计,在这些困境面前,她的丈夫想打退堂鼓了,打算自己回到中国去工作挣钱养家,让Helen带着女儿在这里熬身份。
Helen没有听从老公的建议,认为“找工作赚钱是为了家庭生活更好,如果单纯为了赚更多钱把家庭一分为二,是不值得的。分开的家庭,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比单纯缺工作缺钱的一个完整的家庭更难以维持。”为此,Helen和丈夫达成了共识:一家人再困难也要守在一起,同甘共苦。
生活的转机由Helen的丈夫首先获得,他们的一个老乡听说他们的困境后,建议Helen丈夫去考个教车执照,做教车师傅。这个朋友自己是做教车行当的,认为近年来需要师傅教车的华裔移民越来越多,只要自己技术好、教学方法过硬就不愁没饭吃。
在朋友的鼓励下,Helen的丈夫果真在教车师傅这一行找到了饭碗,而且他的学生也喜欢他的教学方式,不断把自己的朋友和熟人介绍给他,他自己也爱上了这一行,还对Helen打趣说:“我也算是干上老本行了,只不过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汽车里,我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心理的瞭解,都对我成为好师傅大有帮助。”
办幼教不太成功
丈夫找到立足点安心留在加拿大后,Helen开始想自己的出路。考虑到自己在中国从事的管理和人事培训工作经验,她去VCC上学,拿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证书,并考取相关的执照后,于2009年开办了一个幼儿园,从零开始,慢慢摸索经验,这是Helen的第一次创业,虽不算成功,但给了她一些与本地政府管理机构打交道的经验。
当2011年底这家Beard Papa's 甜点店转让时,她毫不犹豫就承接下来。没成想,接下这个小店后,麻烦就接踵而来。
还没盘下小店时,Helen就实地考察过这个店,发现它的经营品种单一,是小店难以为继,店主想转让的主要原因。那Helen盘下店后,要想小店经营好并赚钱就必须扩大品种,多样经营。经过市场调研后,她选择了增加糖炒板栗这个华裔移民从小爱吃,本地还没有人做的特色产品,期望一炮打响。想到每到秋风起,郑州的大街小巷飘荡着的糖炒栗子的香味儿,Helen就对这个产品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哪知道这个简单的产品报上市政府相关部门时,却迟迟得不到批准。当然,市政府并不是故意刁难,而是从糖炒板栗生产的设备、环境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而小店此前不具备这些条件。
政府审批时间长只好耐心等
为此,Helen虽然与官员们的英语沟通仍然不是很顺畅,但也一点一点地瞭解市政府的要求,并添设备,改造厨房来达到要求,一来二去,半年时间过去了,在这半年中,看着店里萧条的景象,想着还得不断往店里投钱,然后还不知道能否通过市政府的批准,Helen和丈夫就吃不香睡不好,多少次都有撑不下去的感觉,但夫妻俩还是互相打气,互相鼓励着“我们再坚持坚持吧”。
像这样坚持着,他们等到了市政府的批准。小店的糖炒板栗上市后,果然很受欢迎,小店的经营状况也大为改善。对此,Helen大有感触,她告诉《都市报》记者说:“在加拿大开小店做生意说难就特别难,说容易也很容易。当你不瞭解规则,达不到相关部门的要求时,你就无法经营,没有任何旁门左道可走,难得很;当你按照规则,规规矩矩做生意时,政府管理部门一路绿灯放行,你就放开手脚大干吧。”
经营许可批下来后,板栗的供货链条又出现了问题。在最初决定上糖炒板栗这个产品时,Helen就在网上做了许多搜索和查询,得知中国最好的板栗出自河北燕山一带的山区。Helen就和老公一起到河北去实地考察,联系供应商。
返华实地考察购买板栗
几经谈判,订下一级板栗的合同后,他们收到的板栗却是掺杂着许多次品的,为了保证自己成品的质量,赢得客户的信誉,他们只能忍痛把不合格的板栗都扔掉,“扔掉那些不好的板栗,其实就是在扔钱,我是很心疼,但也是没法子的事情。”Helen说。多次交涉和更换供货商后,才基本能找到满意的板栗。
然而,就算收到的板栗好,还存在一个在本地的仓库里安全储存的问题,新鲜板粟含有丰富的水分、糖和淀粉,易在短时间内发酵、霉变或蛀虫。生的板栗既怕热,怕干,又怕冻,怕湿,任何一个方面没做好,就会坏掉,所以做这个香香甜甜糖炒板栗的成本真不低。不过,这些都没有难倒Helen,她现在不仅是炒制糖炒板栗的专家,也是储存新鲜板栗的行家里手。
相对来说,做好糖炒板栗后,推向市场的环节要简单多了。丽晶广场的华人客流量很大,Helen的客户90%是亚裔,所以好吃不贵的糖炒板栗、栗子蛋糕等为她带来许多回头客。小店的经营慢慢打开了局面,从刚开始Helen一个人经营,到现在她僱请了三个Part time员工,她的丈夫也有一半的精力投入到他们这个小店中。
小店有了稳定客源后,Helen又开始联系一些亚洲食品零售商,像本地华裔喜欢光顾的大统华就有代售Helen的产品。
居安思危不断开发新产品
当糖炒栗子打开市场后,Helen没有坐享其成,固步自封,她反而是居安思危,不停地开发新产品。比如,她引进的澳门名点“木糠蛋糕”,保留蛋糕配方中的精华部分,但适当减少一点油和糖的比例,使得成品风味不减,却更得华裔食客青睐。
于是,Helen再接再厉,继续引进意大利冻奶昔、沙哈蛋糕、法国马卡龙、红丝绒蛋糕等等,每一个初引进的甜品后面都有一段有意思的甜品故事与文化,而每一个受欢迎的甜品后面都饱含Helen保持与改良的心血,在改良过程中,一次次的失败,总是让Helen多点经验和多点斗志,而最后的成功,带给Helen的不仅是喜悦,还有大大的成就感。
现在,Helen的小店开始有些盈利了,但供货商供应的板栗有时会迟到,储存的板栗在天气变化时需要调整通风和温度等等,“随时都会有新情况出现,我已经处变不惊了,就是想法子解决问题吧。创业当老板收获最大的不是赚钱,而是大大锻炼了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困难是伪装的祝福’,年轻时从圣经中读到的这一句,让我对困难没有惧怕,只有勇敢面对。”Helen用手轻轻掠下额前的刘海,平和地说。
文章来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拿大投资移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