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人是怎样教子的20年教子感悟

您的位置:>>>>
一位母亲的教子感悟:最佳家庭教育角色定位
  &人生你,你生人,人生人&,记得我当年怀孕的时候,邻居一位大妈就曾笑着跟我这样说过这样一句大白话,很朴实,却道出了人类在自身的繁衍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自己在家庭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的规律,或为人子女,或为人父母,当然还会兼带着为人妻或为人夫的转变。这不同的角色自然有着不一样的表演,表演大纲是既定方针,可如何演绎却会因人而异,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父母角色,以及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不一样的孩子,那各异的家庭模式便搭建出了一个精彩的社会舞台&&
  大学毕业后结婚组成家庭,一晃都20多年过去了,看着读大二的女儿从美国发回来的照片,一个穿衣打扮都已经颇像当地大学生模样的中国女孩,正笑眯眯地望着我们,似乎在提醒着我与先生也已经完成了从子女到夫妻再到父母的角色演变。在一些亲朋好友与同事的眼中,我们也算是&教女有方&一族,其实我们才最清楚自己角色的演变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是如何把难念的&父母经&念到今天的。
  与大多数父母一样,年轻时候的我们没系统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便仓促上岗,按时下流行干什么工作都得持证上岗的做法,在如何管教好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属于先天不足,许多教育理念和管教办法都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复制着我们的父母,而我们的父母又主要是在师承他们的父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结构往往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母亲们一直以来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教养孩子的重担,父亲们则更多地把时间精力花费在了养家糊口上(到了今天就是忙事业上)。我们也不例外地定位清晰分工明确。
  尽管过去我当记者要跑线很忙,也有自己的事业追求,但在更有事业心与抱负更远大的先生面前,还是顺理成章地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大包大揽地承包下来,除非是极个别的大事先生才会&圈阅&一下,乐得做一个你办事他放心的甩手掌柜。有个统计可以说明先生这个父亲当的是多么地潇洒,在女儿到美国读高三之前,先生只去学校开过两家长会,一次是去小学,另一次是去中学,而这两次都是因为我出差在外分身乏术下的&被迫之行&。
  那一年,先生到美国麻省理工做访问学者,我与女儿作为陪读一起前往波士顿,女儿入读当地中学,我们耳闻目睹了美国学校与美国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操冲击了我们原有的观念与做法,以至于引起了我们的深刻反思,这让我们那种基本上沿袭传统父母的角色定位终于可以走到了尽头。
  在波士顿工作的贺博士是先生的同学,女儿今年13岁了,从5岁起每个周末就到剑桥中文学校学习汉语,这么多年来都是贺博士这个当父亲的负责接送陪读,风雨无阻。问他为何可以几乎牺牲了自已的全部业余时间而把女儿摆那么重的位置?他笑着说,大多数的美国家庭都是这样的,父母亲非常重视孩子的需要,重视家人,工作之外的时间都会想尽办法与家人在一起,很少有看到当父亲的只顾自己在外面吃饭应酬的,通常都是一家大小在一起吃饭的温馨场面,许多在美多年的华人也都入乡随俗地习惯了这种家庭生活模式。需要说明的是,贺先生有着一份很好的IT工作,并非是没什么出息才甘当好爸爸的,千万不要拿我们女主外了男就主内吧的思维定势去看他。
  在去美国黄石公园旅行的大巴上,我还遇到过一个快乐的家庭,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台湾人,上小学的女儿报读了好几个课余学习班,那个美国爸爸乐滋滋地告诉我他是如何充当一个女儿心目中的好父亲的&&
  不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闻不问,成为时下做个好父亲的一个重要标志。时髦地说,先生也开始努力扮演起具有现代特征的新父亲角色了,他变得更多地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最重要的不是仅关注一下,而是具体参与到讨论与互动当中,甚至还会点评一下女儿的衣着外观言行举止。
  不是早就有专家研究出吗,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所发挥的影响力比母亲的影响还要大。所以,如果父亲能更多地参与到孩子教育当中来,如果父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相伴而行,那么成长中的孩子将会受益无穷,无论是智力与人格的打造,一既如是。拥有一个良好氛围的家庭,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择业与就业。
  女儿后来顺利地在美国拿到了中学毕业证,并考取了美国大学,开心之余,我也慢慢地悟出了一个道理:在教育孩子的父亲与母亲角色分工上,最好还是&混搭&着来演绎最好。父母亲的角色定位应该是相对统一的,形象地说就是父中有母,母中有父,谁也不要想着替代谁,但又不要截然分得太清楚,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出来的孩子最能适应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
  如今,父母亲们的天地都在扩大,事业、家庭都可以成为双方大显身手的舞台。有越来越多的父亲、准父亲都愿意加入到孩子眼中的好爸爸行列。记得3月8日妇女节那天,我在广州主持了一个&如何让下一代更成功&的沙龙,请来台湾着名的演讲嘉宾邓安迪先生与听众分享这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活动现场出乎意料地来了好几个年轻的未婚男青年,问他们为什么也对这个为人父母才关心的话题有兴趣,一个叫刘辉的沙龙会员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干什么都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嘛。
  是啊,社会在进步,应该寻找一个最合适自己家庭的孩子教育模式,早点意识到这一点,就等于占据了让孩子更加成功的高起点。
  (摘自《教育女儿:我与先生&混搭&着来!》)
(文章来源:《先锋家长》)
[农博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相关新闻
新闻热线:010-2 邮箱: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我的一点教子感悟
一直喜爱教育,又养育十三年,现仍在探索之中,多多少少有一点,且毫无章法漫无目的地总结一下吧,欢迎各位不吝指导和大力拍砖哦&:&
图片来源网络
1.&&&&&&是一定要自己带的,尽管上班、家务、孩子各种困难重重,但是决不能贪图省事就甩手交给老人;否则,将悔之晚矣;因为在孩子婴幼儿时代,老人隔代亲的溺爱,足以让孩子的品性中“杂草丛生”,以后很难消除;(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这只是对一部分家庭来说的。)
2.&&&&&&随着孩子的出生到,与孩子的距离应该是逐渐“拉远”的,这个远并不是心的距离。也就是说,孩子越小,父母就应该越拿出最多的来陪孩子,孩子越大,自我意识增强,父母就要适当拉远距离,不能动辄指手画脚,而应该留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就比如放风筝,随着风筝的升高,父母手中的线越拉越长、越远,既给风筝自由,但是线总在父母手中握着。有位女作家说,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以相聚为目的,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
3.&&&&&&孩子是需要“管教”的——既“管”又“教”。千万不要听人家说从来不管孩子,你就真的不管孩子。人家现在不管是因为过去管过了,孩子已经渐入正确轨道,可以开始尝试独立驾驭航向;如果你过去没管,现在就更应该弥补“功课”,学着理性聪明地去“管”孩子。否则,等真的想管就真的来不及了。
4.&&&&&&对孩子的教育永远都不晚。不要后悔过去对孩子没有用心,只要你愿意,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真正需要,孩子一定会有进步。
5.&&&&&&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毫无条件的。千万不要说我成天为你操碎了心,我为你熬白了头发,我辛苦地赚钱,我供你吃喝……历数种种,唠唠叨叨,结果只能招致厌烦,要知道所有这些都是父母在孩子成年前应尽的义务,而并非以此换取孩子好好学习的条件。无条件的爱才是伟大的爱。
6.&&&&&&孩子的学习永远只是TA自己的事,你可以在早年帮助TA对学习的,带领TA走到学海的大门前,给TA一把金灿灿的钥匙,让TA自己畅游。你再聪明,有再高的学历和智商,都无法代替孩子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
7.&&&&&&学无止境,永无尽头,但做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前提。千万不要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小学学中学的课程,中学学的课程,到了大学和社会再学如何做人,这就本末倒置了,而且将付出很大的代价。
8.&&&&&&撇开那些繁多的教育理论和书籍,其实教育孩子很简单。只要父母自己修行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孩子最好的。你的言行举止都在孩子的目光所及处,都成为TA的模仿对象。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适用于对待孩子的教育。你自己整天忙于应酬从来不看书,又怎能要求孩子乐意学习呢?你自己整天沉迷于电视和网络,又怎能要求孩子对电视和网络视而不见呢?在孩子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之前,父母的行为都要谨慎,避免对孩子的误导,一旦养成,改则难矣。
10.&&充分地体贴孩子的情感,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为孩子的悲伤而同情,父母孩子本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千万不要变成“敌人”。如果孩子取得成绩可以成为父母夸耀的资本,那么孩子落后时父母的安慰和鼓励,才是最有营养的心灵鸡汤。
11.&&孩子是需要管教的,无所谓的事可以不管,给孩子点自由,但到原则的事,无论多么微小,都要严管,管一次就要起到作用,不允许再犯。切不可没有原则,没有章法,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父母失去了在孩子眼中的威信,也让孩子无所适从。
12.&&成绩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成绩背后透露的问题才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13. 无论如何,尽量不要体罚。体罚毕竟是对孩子自尊的一种伤害。
有时候沉默具有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在你要怒不可遏“电闪雷鸣”之时,不妨克制自己,以沉默来代替,给孩子反思的时间,过后也许孩子会自动来向你认错呢。
15.父母要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分主角配角,但是观点倾向性要一致。如有不同意见,背后协商,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
16. 认真耐心地倾听孩子,也是父母的一种美德。
&暂且想到这些,先到这里吧。
也热烈欢迎各位好朋友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补充。
图片来源网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的一点教子感悟
发布成功!
扫描二维码,下载手机客户端躺着也能逛圈子,发帖回帖更方便
开心&&小女生
TATATATATA
& &(暂且想到这些,先到这里吧。) &&转自超然的博客/blog/?uid-7895-action-viewspace-itemid-6450菩提佛学院
美国四年本科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    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我决定整理一下电话里的内容,这些是我在美国四年对大学教育的很多思考,这一阵子一个接一个的社团听到我的讲座邀请我去讲梦想、讲经历、讲选择,受之有愧,因为我毕竟没有那么多超出同龄人的见解可讲,但我又十分迫切地希望更多处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对压力和挑战更加坚定信心,去做最好的选择。那么,我干脆写成一篇文章吧。也许在填报志愿这些日子不经意间转发到某位大学新生的手里了还可以给人一些启迪。当然啦,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一家之言,有些偏颇的观点还望指正。    一、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问她: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她迫不及待地说:想!我说:那我告诉你,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金融,但是觉得金融好就业就填报金融,那大学四年会非常的难过,工作之后会觉得压力特别的大,生活质量也不高&&但如果你认为你真心的热爱画画、你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图、谈到各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就会眉飞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应该去学美术、地理或者烹饪,并且很可能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学的校长Faust曾在毕业典礼上说:你可以选择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长,先去做你最热爱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退路。    对!人生还很长,即使你现在已经中年了,只要目标坚定,都是可以重头开始的!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重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大家知道折纸原理吗?50年可以奋斗的人生如果是50张纸叠在一起,就只有几厘米厚,但是目标坚定的人,50年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在生活,那么50年之后的成就就像一张巨大的纸折叠了50次一样厚!一张纸折叠50次之后一定会很厚吧?但你绝对无法想象,它的厚度竟然可以从地球伸到月球!那我们现在来想象,为什么有人一辈子对人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的人却可以改写人类的历史呢?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当然了,这个不适用于没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欢安逸的小日子,那随波逐流地选专业、进体制,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说,社会永远都只有绝对的上游和绝对的下游,和一个正在缩小的的中游,中国的经济脉搏一刻不停,而社会阶层在固化,不进则退的河流里,是容不下一条小船舒适地游弋的。    说到选专业这个事情,我认为就先不要考虑好不好找工作了,反正不好找!今年大学生只有30%不到能找到工作。我高中是理科,我一直有种从政报国的念头,大学也继续学习电子工程。我修了很多的数理化,结果发现那些课学起来过于简单(可能是国内高中基础打得好),慢慢地越来越迷茫&&我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付这么多的学费,到底要来美国学什么?我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学的四年,最后像大多数华盛顿大学工程系的学生一样去微软、英特尔找个舒适的工作&&我接触过这些公司里的一部分工科男,社交圈子非常的窄,每天和程序打交道,以至于英文都说不流利了(当然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的肯定也不少的)&&我跟学校提出要休学,于是我去了中国的西部各省,开始穷游欧洲,后来决定要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国际研究学。    可是在国内可能不得!读了一年多发现不喜欢了再转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先问问自己,本科学习到底意义是什么?英文里,之所以有undergraduate和graduate的区别,是因为西方人觉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个基础而已。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中国的富人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了,开始避免让孩子选择会计、工程等类似技校也可以学到的专业,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    二、千万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经理写的面试大学实习生的感悟,说进银行的三类大学生特征明显:机关子弟、商人子弟、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父母是公务员或者国企职工的,一般会搞关系,做事儿的时候爱耍小聪明;生意人的孩子显得自信而且做事认真;父母是知识分子的总显得有点傲气,不合群;农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接着作者说,最受欢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机关子弟有关系,也可以,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一般都很难留在银行&&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不知不觉地把他们认为最正确的一套是非观和为人处事的办法教给孩子-如果他们认为不正确他们也不会那么干-结果就是孩子们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却仍然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那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    好在,还是有人敢于去冒险,敢于挑战常规,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为了教育的理想建学堂,还有人耶鲁毕业去当村官&&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尝试,虽然在美国人看来可能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但至少中国的90后们开始了对常规的挑战,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没错!但是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做为司机的你,做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在争吵声中落棋&&    三、大学,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都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以,不管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去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学、美术、音乐这些学科吧,为什么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为它们对待各种学科的知识贪得无厌!据说犹太商人聚会的时候不怎么爱谈生意,话题通常会非常的广阔。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高度,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个多好的领导,其实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门知识就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大的用场!乔布斯不就是从他感兴趣的大学书法课中获得苹果独创字体的灵感的吗?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GPA,这样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是否敢于挑战权威,永远保持冷静客观?)、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严重欠缺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勇敢地开口和陌生人交谈,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积极地参与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圈,独立地应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活动的面试,被问到在美国的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觉得是-包容-二字。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大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门教徒们的信仰,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各种机会,去到20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认为避免&文明的冲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国家,增加对整个社会和世界格局的认识是一件非常每秒的事情!    去年在东京UNIQLO实习的时候,亲自面试每一位实习生的总裁柳井正曾一度是日本首富,他年轻的时候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背景,他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眼界。他不喜欢看人的简历,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曾经在哪里生活过?你童年的时候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试图去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因而会比别人看到的更深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大家需要多接触人、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有容乃大,包容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四、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没好处    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流行说&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了,其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的严重下滑和近视的大规模发生。心理上,学生开始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同窗好友,还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选择自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牺牲生命的代价呢!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位,肯能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是这样的吧!他们真的很聪明,有手腕,为了自己的保研、留学、奖学金、竞选真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美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就还有希望。我在云南看到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几乎完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的时候,深深地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差得那么远&&我们这边有很多人为自己没考上一本苦恼,那边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个大问题。    我总是在想,我去做公益,你们真的就觉得我不懂为自己捞利益那么傻吗?人或者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直接取悦自己(比如游戏、吃喝),要么避免让自己陷于不快(比如赔偿、减肥)&&但是你们想过人的终极幸福来自于哪里吗?人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感觉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亲自参与公益,不去亲自帮助那么一两个人,我想这样的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最伟大的幸福的追求,才会有屈原、鲁迅、南丁格尔、甘地这样的人像灯塔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这样的幸福,可不是豪华的汽车别墅和万贯财富可以比拟的。    我一直很厌恶各种在网络上炫富的行为,一方面,这样的人没有思想,只有继承的一些财富和挥霍的暴发户习气,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这么的积贫积弱,人均收入在非洲都只能算中等啊!收入分配还这么的不公平,我们有什么资格炫耀自己的很可能是不法所得的财富?施比受更有福,去帮助别人吧!    深夜成文,时间仓促,我成长的一路上有很多人帮助过我,从申请大学、到选择课程和专业、到公益计划的建立&&谢谢你们所有人&&因为今天就是填志愿的时间了,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篇文章,如果我也能尽一份力,给学弟学妹们一点点启发,实在是万分荣幸&&祝大家求学路上一路顺利!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最新评论(已有人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
本栏目热门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到中年的感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