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尔兴女人的卵巢有多深少人

法源寺贞石录(2)
您所在的位置 :
法源寺贞石录(2)
作者 : 不详
  敕谕、敕赐崇福禅寺碑  [说明]明正统十年口月(1445/―)  通高290厘米(连额座),广92厘米。  阳刻:颁大藏经“敕谕”。九行,行十八字。额题:“敕谕”,篆书,  阴刻:景泰元年五月五日“敕赐崇福禅寺碑”记。二十九行,行六十二字。  肖C撰、程南云正书。  额题:“敕赐崇福禅寺之碑”,篆书。  在大雄殿前  已见著录;平目6下,庙宇74,首都93,沿革、正风12/780  [录文]碑阳:  皇帝圣旨:朕体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经典,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崇福禅寺,永充供养,听所在僧官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厘,下与生民祈福;务须敬奉守护,不许滥容间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毁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谕。  正统十口口口口五日  碑阴:  宝口口口口  赐进士出身朝列大夫国子祭酒前翰林侍读兼修国史泰和肖C撰并书。  嘉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经筵侍书广平程南云篆。  皇明受天命,有天下;太宗皇帝肇建北京,于今四五十年,恩泽涵濡,民物蕃阜,是以佛老之宫,日益崇盛;而凡中外贵臣,必各竭其资力,有所建造,以为功德。盖自都城迤西达于西山,数十里之间,宫宇相望;而城之南八里许,曰崇福禅寺,则司礼监太监宋公文毅所营也。寺旧名悯忠,唐贞观间所建,历岁既久,日以圮坏。宣德中,公尝过焉,寺僧相为道始末,且言欲修建而力不逮之。故公慨然与二三同志谋而新之。于是选材庀徒,晨夜展功。中为如来殿,前天王殿,后观音阁,阁东西又为佛殿。东曰药师,西曰无量寿,三门回廊,钟鼓之楼,庖之房,斋宿之庐,廒库之所,以次完缮。而凡塑像庄严,与夫铙磬鱼螺日用所需之物,靡不毕备。缭以周垣,树以嘉木,玮壮丽之观,视昔有加。经始于正统二年四月八日,迄明年五月初五日落成焉。事闻,敕赐今额,仍命相瑶为住持。越八年,而有大藏经典之赐,既为龛以庋阁之。公于是仰而言曰:吾以一介微末,恭荷列圣天地覆载之恩,益隆益厚,顾何以效犬马之报?惟是佛法广大,明有因果,谨营兹寺,为祝厘之所,上以祈圣寿于万年,下以资群生之普度,庶几吾亦得以霜福泽于万一而大幸。适蒙赐经于兹,不有文字纪述之,将无以垂久远。乃以属予。公交南演州人也,世为宦族,永乐中,以选入内廷,遂蒙眷遇,历事四圣,宠渥日优。盖公为人聪敏精励,而翼翼小心,未尝一日舍所事以自暇逸,故能所至有功。先是尝奉命刊印佛道藏经及五伦书,五经四书,三教之典,动以数千万卷,咸以为是役也,未可以岁月计,而公董之,不四年告成焉。其于大者如此,则推其余力,以及兹寺,宜其成之不难也。窃尝以谓佛之法,凡以导人为善而己。忠与孝,善之大者也,忠以事乎君,孝以持乎身,佛之法有加于此哉!公常先世之念,兢惕自守,不敢一毫纵逸,而倦倦事上之心,四十年犹一日,其于忠与孝可谓两全者。其所以保禄位之未艾,传声名于悠久,宜也。所谓同志者,曰张文锋,曰黎文遥,曰吴得,曰陈安领,曰阮民福,曰杜可隆,皆尝助之资;而始终经纪者,则公也。既为书其事于石,因缀之以铭曰:都城西南,金仙之宫,复阁重门,言言崇崇。有弘新规,无隳旧功,谁欤考兹?曰惟宋公。公官内廷,历事四圣,于昭我皇,益笃恩命。天地之德,何以答之?一念忠诚,于焉祝厘。帝曰崇福,锡之经典,上乘万言,浩汗敷演。口口口口,荣光属天,爱镇兹宫,以永其传。公曰小臣,莫克是承,夙夜匪躬,怵惕战兢。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皇纲日恢,庶品咸口。口口口口,掎之启之,VV溪流,右之左之。王风清穆,佛日辉映,悠久无疆,以隆厥庆。  口口口口庚午五月初五日司礼监宋文毅立石。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98、899号  [著释摘编]《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查此碑在法源寺大雄殿前,其碑阴刻记与铭。此碑谕在正统十年,其铭系以庚午五月,盖景泰元年也。中间相去五年,敕谕在先,铭则续刻。  铭多阙文,岂英宗复辟后削去欤?
  日晷  [说明]明弘治十七年(1504/―)  表直径25厘米,分四层环刻干支及刻度等。  圭高61厘米,宽15厘米,四面刻,一至四行不等,行字亦不等。  正书。  按原石在藏经阁前,今石佚,尺寸据拓片计算。  已见著录:平目16上,庙宇74,首都93,沿革、正风19/113  [录文]圭四面刻字:  一面: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一面:天地三界。十方真宰。  口口口口口口信女口口口口春,王妙口,善男子口口口施。信士陈口,口惠明,张惠,  信女口口口同弟妇李氏,侄男陈口。口善人张俊,张玉。  一面;弘治甲子建造。  表:里层:  甲乙巽丙丁坤庚辛乾癸壬艮。  中层:  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戍亥。  外层:  初正、初正、初正、初正、初正、初正、初正、初正、初正、初正、初正,初正。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794  [著释摘编]《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日规一具,已残破,字不可辨。在藏经阁前,月台上。
  重修崇福寺碑  [说明]明万历三十四年二月(1606/3―)  通高(连龟座)272厘米,广85厘米。二十行,行五十二字。  方从哲撰,张邦纪正书,张大续篆额。  额题:“重修崇福寺碑”,篆书。  碑阴:刻助缘修建人官阶姓名七列。碑石泐甚,己多不可辨。  额题“万古流芳”,正书。  在大雄殿前。  己见著录:平目31上,庙宇目74,首都93,沿革、正风12/79。  [录文]重修崇福禅寺碑记  赐进士第朝列大夫国子监祭酒前春坊谕德国史编修东宫讲读官  都人方从哲撰  赐进士第翰林院检讨征仕郎  都人张邦纪书  奉直大夫工部营缮清吏司员外郎直起居注馆  古燕张大续篆  都城宣武门南,不数里许,有古刹名祟福、即唐之悯忠寺云。肇自贞观间,逮至德初,史思明伪降,勒石纪颂。遗迹虽至今在,乃贞观y置之由亡考已。历宋、元以来,未尽毁灭。我明正统中,宋贵营葺之,请额,诏庚崇福。暨今百八十余年,渐就颓毁。先是住持明玉发愿重修,募诸善信,京师窥左足应者若干人,檀越聂君捐数百金,具锸畚,往督厥事。经始于万历辛丑,越岁而工告成。塑像、殿庑、周垣、方丈、悉鼎新焉。鼓钟楼则增修其久废者,规制完美,岿然一方巨丽。余门人段补之述其事,以记请,余虽不娴于文,曷能辞!余惟释氏自后汉时入中国,明帝立精舍以处之,其教尚未盛;萧齐而后,事佛渐谨,于是释教与儒典并行,而世争响慕矣。彼其徒即广张果报之说,岂以簧鼓愚俗,亦惟是诱人于善云尔。今浮图梵宇遍天下,信响者舍施所甚爱与所不忍舍者,从而崇饰之,求获福于将来。夫独不闻释氏言乎:如来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曰以无所得故而得:舍利弗得阿罗汉道,亦曰以无所得故而得。云何福果以求故而得?大抵轻施乐舍,便是法门,见闻恐怖,是发善念。故闻雷霆之声者,辄自循省其咎;履岩壑之险者,未有不战竞其心。刻木为吏,非吏也,而见者恐;画地为狱,非狱也,而行者避。土木而衣冠之,咸致敬焉;贵不搔首而游于市,则人不让路。乃兹如来法相,妙丽庄严,都人过宇下而瞻仰者,宁不萑欢钜苍!动念则顶足作礼,因敬生悟,出迷津,登觉岸,或有如释氏所言者。是举也,谓非兴善之术,破恶之方欤?古人云:凡作佛事,各以所有。富者以财,壮者以力,巧者以技,辩者以言;若无所有,各以其心;获报等无有二。余故嘉聂君之志,叙其始末,使刻于石,且以示劝,岂徒为纪岁月也夫。聂君名尧乾,字本元,号健寰。顺天之大兴人。  万历三十四年岁在丙午仲春言旦立石。  西明付志缨誊。燕山翟相镌。  碑阴:题名,七列刻,前三列泐甚,多不可辨。  第一列:  征仕郎金吾右卫经历司经历温希文等。  第二列:  羽林左卫掌故指挥使口口仁(下泐)。  口口卫营口口都指挥佥事戴良松等。  第三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聂尧卿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曹邦法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生段为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生唐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伊口吉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李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张廷汉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张廷桂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王汝登  口口口口右所口口口口口顾朝用  口口口口左所口口口口口王弘祖  羽林左卫口口口掌口百户张书忠  锦衣卫衣后所銮舆河口百户曹邦法  羽林左卫左所管伍掌口百户口钦  口口口口右所口口口口口蒋义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张文朝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程口  口口口口中所口口口口口李文口  口口口口前所口口口口口徐尚仁  口口口口后所口口口口口姚尚文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新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生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翁应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士王口口  邵可学  第四至七列首行:  石伐村翟继玉、翟进科、翟进登、翟文、翟武。  第四列:  信官:邢曼、段承续、赵应卿、王口、王一琴、姚东澄、王口谟、蔡胤光、王大经,陈善、翁应征、邢维屏,邢维德、顾大澜,蓝应时,王大用、李延寿、魏缮、张承惠、李文学,王口口,卢朝口。  第五至七列:  信士:张应魁、张得贵、聂尧相、秦永命、吴子谦、吴子文、徐性善、李应时、李天麒、章汝金、席应春、卢应奎、方法双、辛绶、尚章、张福、陈相、周文炳、马应麒、孔学、李白郁、王镇,王继先、董尚义、王尚仁、李文举、李口春、口口口、史雨、景永良、肖文登、康口口、宋继华、宋继荣、杨秦、杨春、杨泰、蓝璋、蓝壁、蓝斌、蓝锦、蓝田、胡科,胡举、孙邦泰、李得银、武汴、边九成、侯安、任天福、马福仲、卜天爵、何其恭、祖登科、姜大海、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聂长春、聂宗仁、杜光先、刘希孔、李熊、贺景华、王世登、王忠臣、蓝云鸿、蓝云鹏、蓝云鲛、蓝云鹤、王春泽、郭琏、王东强、马永福、杨可仕、马尚才、马进然、张汝行、赵得石、吴风、翁尚纲、聂永春、口口口、李应凤。  第四至七列尾行:山口口口人李忠,李应口、李口、李应口、李应荃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73  [著释摘编]《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查此碑在大雄殿前,方从哲撰,张邦纪书,碑阴刻助缘修建人官阶姓名。碑阴上段剥落,所列其可辨识者,有“征仕郎金吾右卫经历温希文等”。案刘侗《帝京景物略》:悯忠寺,正统七年重修,有翰林院待诏陈贽碑;万历三十五年重修,有谕公鼐碑。《日下旧闻考》:陈贽、公鼐二碑,词芜不录。万历重修碑,今署方从哲名,而非公鼐,未审改于何时也。
  敕赐崇福寺碑记  [说明]明崇祯十四年二月(1641/3―)  通高(连额、座)279厘米,广89厘米。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碑阴二十八行,行字不等。  郭九围撰,侯奉职正书,周绵历篆额。  额题“敕赐崇福寺碑记”,篆书。  碑阴:题助资人及寺僧姓名。吴从周正书。额题:“万古流芳”,篆书。  在大雄殿前。  巳见著录:平目37上,庙宇74,首都93,沿革、正风12/80。  [录文]:重修悯忠寺碑记  奉议大夫刑部贵州清吏司郎中郭九围撰。  丁卯科乡进土侯奉职书丹。  戊辰选贡中己卯科副榜周绵历篆额。  都城古兰若,不可胜数,然一语及悯忠寺,儿童走卒,无不知之,初不知其为崇福寺。考之记载,悯忠肇自唐,崇福乃今朝之赐额也。夫唐以悯忠名者,其义何居?相传唐太宗征口口时,收战士遗骸,筑为京观;又传为焚经台,迄今台基尚峙。先是万历初年间,有住持号琢山,法名明玉,礼贤好客,四方士绅上公车及谒选者,率多投止。一时登高第,为名公巨卿,踵相接也。无何,传未易代,乃式微甚;比有老衲号一天法名周暹者,号自如法名妙性者;号定庵法名道准者;共证菩提,不忍以选佛场沦为荒草;因倡议鸠工庀材,辇灰于山,因甓于陶,为鼎新之举。一时金碧辉煌,焕然改观。又僧众戒律精严,钟声佛号,达旦不辍,都人士时来皈依游观,布金饭僧者,络绎不绝。夫此招提之几毁而复兴者,独一二老衲之力哉!从来地之兴废不常,亦犹人之生死轮回也。乃今梵宇摩空,颇称胜地,而两廊僧众,日益削弱,大殿日就倾圯,或者曰气数使然。幸有乡僧守拙法名德通,即定庵弟子也,年近七十,戒行为众僧冠,且恐四大归空,一切将不去,慨然发心,告诸檀那,更自捐资,余亦随意布施,作平等因缘。岁在甲戌,重修大佛宝殿、天王宝殿,凡破瓦颓垣,靡不整葺如初;今岁乙亥,如三世诸佛、两辟支佛,观音、大悲,以至十八罗汉、四天王,悉金其容,严其相,各述唐相本来面自。余每过而问焉,观其成功,因忆其师弟后先善果,不觉鼓掌喜曰;人灵乎?地灵乎?抑佛菩萨之灵乎?总之,兴废有时存焉。时待人以兴,人乘时以灵,而佛菩萨因不生不灭,又不可以兴废论也。余刑名俗吏,不能文,但念先中丞居停之所,不佞且结社论文于斯,颇悉颠末,屈指其兴废,状以记其事,至词之工拙,则非所计耳。大明崇祯十四年岁次辛已仲春月吉立。文元子书。燕山翟文魁镌。  碑阴:固安县大功德主庠生杨春华、男庠生杨光望、杨光启。  庠生杨春茂,男庠生杨光契、杨光稷。  庠生杨春英,男庠生杨光禹、杨光]。  拔贡生唐宾舜、已卯科特贡刘敦典。  岁贡生张守正、孙武举张国熊。  信官卜进义、孙庠生卜兆麟。  黑窑厂掌厂内官监太监张国辅。  赐进士第覃恩敕封文林郎筮仕方城令楚黄麻城刘伸。  赐进士第浙江湖州府推官陈达情。  敕封征仕郎光禄寺大官署署丞尹孝、男尹三聘、监生尹三就、庠生尹乐尧。  信官张廷柏、吴建、男庠生吴口笃、李尚策、张宗登、张仲海、高志廉。  庠生顾一元、顾一贯、顾一魁、顾一道、王世口、田一蓝、田贡K、田贡磷、田贡E、田贡、刘明远、杨宽学、张云鹤、张延祖、口口口、口口栋、付国桢、李永吉、口口吉、沈昌运、王瑞征、郭九有、祖彭年、刘尔兴、张问政、付商霖、吕我、吕鸣燕、周郁、侯新命、祖其绳、杨绍厚、杨窿学、口口口、口一元、卜继儒、卜国口、口口口、陈于枝。  信官蔡进朝、赵训、张代、口口、口口、陈铎,武桂、罗镇、口口u、田尚仁,田口俊、葛润卿、李守智、钱应魁、张义恩、房武、王家将、芮世祥、芮世福、李孟时、口口口、口口口、李应登、赵坤、刘口、张万国、口英、孟子诲、初鉴、张登源、杨遇春、李奇高、焦允恭、焦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燕得良、李世科、口口口、韩进高、孙口、口杰、刘元、赵记孔、邢国俊,吴国雄、王一魁、张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汝谟、程发禄、程口口、孟曰兆、王廷口,王廷象、王廷扬、蔺希颜、张一宿、卜衮衣、卜衮晨、刘自得、刘自全、张尔东、刘弘道、口口口、张口口、口口口、口鸿儒、王守纯、口口口、韩燕V、张世德、王继纲、李永祯、霍国太、王士标、卢肖q、王自省、杜中明、刘中行。  信士韩楼、俞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纲、徐重口、口朝口、汤维新、杨三口,王猷允、王茂莘、宋希禹、李茂林、邓应祥、邢洽阳、方岐、方志增、李宗义、葛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敬、蔺口口、口口口、孟承泽、口口口、任可教、刘思孝、张发增、邓文科、贾进表、邢允植、孙承秩、姜进忠、陈进谏、口口口口口。  平阳府翼城县口口口口高、卢学孟、口元明、口口口、口元祖、口口口、卢明启、王进成、卢口口、高尚禄。  介休县口口刘天在、刘天信、刘天仁、口口口、刘天口、口口口、王时庄。  神枢九营口口将军署指挥使沈浩。  律堂传戒法师性满口口口口口口、石佛口念佛比丘戒口。  大佛寺传戒法师普庆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漶、普寿、性荣、圆存、方秀、如恩。  本寺耆旧比丘德通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成、圆信、孙明显、明禄、明杲、明铎。  文元子吴从周沐手拜书。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60号  [著录摘编]《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查此碑在大雄殿前,崇祯十四年仲春月立,郭九维撰,侯奉职书丹,周绵历篆额,碑阴载助资人及寺僧姓名。案悯忠之改为崇福,由于英宗御敕。今改崇福新号,而仍复悯忠故名,郭记内未及声叙。碑首悯忠二字,疑是异时改镌也。又案《重修悯忠寺碑记》,奉议大夫刑部贵州清吏司郎中郭九围撰,丁卯科乡进士侯奉职书,戊辰乡举乙卯付榜周绵历篆额。大明崇祯十四年岁次辛已春月吉立。文元子书(“文元子书”四字,非篆非隶,当是后人题名,似非书碑之人)。燕山翟文魁镌。  编者按:《沿革考》释碑文后所书“‘文元子书’四字,非篆非隶,当是后人题名,似非书碑之人”。今据碑阴题名后,所署书人款识:“文元子吴从周沐手拜书”,则文元子当即吴从周其人。
  御制法源寺碑文  [说明]清雍正十二年十月二十日()  通高连额座389厘米,广95厘米。十九行,行三十八字。  清世宗(胤祯)撰,励宗万正书。  额}:“御制”,篆书。  在大雄殿前。  已见著录:平目57上,庙宇74,首都93,沿革、正风12/81。  [录文]御制法源寺碑文  都城宣武门西南,有古刹曰悯忠,建自唐贞观中,迄今千有余载,历为秉受戒法者所依止。我世祖章皇帝命建戒坛,圣祖仁皇帝赐御书匾额曰“觉路津梁”,曰“存诚”。寺有藏经阁,题颜,宸翰也。雍正十一年五月,发币重加修饰,至十二年二月工竣。梵宇崇闳,禅庐周备,因复赐额为法源寺。朕惟如来演说经、律、论三藏,而“律”居其一,又说戒、定、慧三学,而“戒”居其先,亦如宗门有衣钵之传焉。威仪三千,细行八万,人以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谓摄心名戒,亦只知心之说,而源仍未及知也。盖心本无体,何者是心?法亦假名,何者是法?则源不可不达矣。教不云乎?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夫心源本是湛寂,虽尘尘悉入,而湛寂者自若;总心心不住,而湛寂者亦自若。故曰无生无灭,如如不动。苟达乎此,虽当万法而不见一法,不见一法而全摄万法。如是持戒,则成无等戒,而达无上觉矣。巨而忠国孝亲,制行立事;细而饮食起居,日用常行,何一不自此源流出自然贞实无伪者乎!统世间出世间之大源,不可名同,何况于异,宁独沙门释子事哉!我皇考推本皇祖劝善至意,书“存诚”,之颜,揭示万古达源之要。朕仰体渊旨,昭告后学,期共达心性之本源,亦国家导民为善之一助也欤!  大清雍正十二年十月二十日内阁学土兼礼部侍郎加一级臣励宗万奉敕敬书。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58号。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说明]清乾隆九年九月(1744/10―)  通高连额座312厘米,广97厘米。  阳:十三行,行二十六字,上首篆书横题:“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八字。分两截刻,上截刻乾隆甲子御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经文,下方刻山水图。  额题:“御书”,篆书,  阴刻:乾隆四十五年正月中瀚“御制法源寺瞻礼诗”,五行,行十八字。高宗(弘历)撰并行书。  在大雄殿前。  已见著录:平目59上,70上,庙宇74,首都93,沿革、正风12/82。  [录文]阳:经文不录  阴: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沧桑己阅久,因革率难穷。名允法源称,实看象教崇。甲寅雍正,戊戌葺乾隆。是日落成庆,初春瞻礼躬。所期资福力,寰宇屡绥丰。  法源寺瞻礼诗作。庚子新正月中扔省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18号。  [著释摘编]《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查此碑在大雄殿前,款署“乾隆甲子秋九月御笔敬书”。下有山水图一方:一神立波心岩上;二神,一持莲花,一捧大珠;款署“臣丁观鹏敬摹”。碑阴刻御制法源寺瞻礼诗,款署“乾隆甲(庚)子新正月小扔省薄  又,乾隆四十五年正月,高宗以重葺法源寺落成,幸寺瞻礼。
  京都古悯忠今法源大王菩萨灵井记  [说明]清乾隆三十七年二月上游(1772/3―)  高75厘米,广66厘米。二十二行,行三十二字。  张曾敞撰,徐良正书。  今嵌于悯忠台东壁(《沿革考》谓嵌于西壁。不知系后移至东壁?抑彭罗嘉错误记?待考)。  己见著录:平目67上,庙宇74,首都93,沿革、正风12/82。  [录文]京都古悯忠今法源寺龙王菩萨灵井记  京师古幽州,辰星位焉,水精也:其宿尾箕,析木之津,汉津也。故其地,负重山,面平陆,引河带海,潮淤而壤沃。然万井挥浑,所在瀵涌,恒咸苦不可以啜。行汲者特以玉泉为甘,击毂汗牛,虽远必致。南城宣南坊悯忠寺,为唐贞观十九年所建,至我朝雍正初新之,易名法源。长老天月大师,始受命住斯刹,启坛演戒,律行精严,缁素响臻,宏阐道法,于兹四十有余年矣,乃不懈而益勤。耆腊且八十,于是息静退居,继席以法嗣了升号遇隆者,禅诵教肆,肃然一循其旧。胜幡所树,津逮诸方,香积之厨,日食千指。爨潘镥H∷诟烦敲磐猓捣荩桓S谄渌挛髂嫌绫鹪海蜗械匚掌裕捎芯梵鹊加靡怨喔龋适咻恐伞R蝗毡鸵愿妫氯比唬钠渖虺狻T唬壕幸煲印J灾是岫吨迹溆袢皇庖病R怨┛停徒栽恍牛煸雎孤账荩桶唤月笾谡白悖头岩猿S谑保闹谖耪撸断苍尢荆教煸伦艹执缶酰ひ虺ぞ茫茨艿萌艘晕懒橛睿鹊朴谖蘧∫病Zし耜埽ζ诙宰坪?讵不伟欤!龙眠张曾敞因笔以记,而系之铭曰:  地之填阏,神瀵则天猗;良沃自今,浊^有年猗。舄卤之化,溟为桑田猗,冽而勿幕,操瓶是便猗。膏尔万盏,众渴胥蠲猗。菇刍之修,精且专猗;慈氏之泽,贶安禅猗,瑞征潜答,响斯传猗。慧远举杖,朽壤涓涓猗;曹溪宝积,卓锡生川猗。出由虎擘,或龙与迁猗;甘液弗竭,灵迹俱延猗。刻铭于躲,来者视前猗。  乾隆三十有七年岁在壬辰二月上确Y旦。前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府少詹事张曾敞拜撰。  四川夔州府知府华亭徐良书  ――录目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09号。  [著释摘编]《北京法源寺沿革考》:观音殿西壁,嵌有《京都古悯忠寺今法源寺龙王塔灵井记》,乾隆三十有七年,张曾敞撰,华亭徐良书。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说明]清乾隆五十九年秋(1794/―)  高32厘米、广82厘米。计四十二行,经二十八行,六行,题名八行。行十至十八字不等。  陈万青正书并跋,袁治镌。  嵌于悯忠台西壁。  已见著录:平目75上,庙宇74,首都93,沿革,正风19/112。  石文不录。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12号。
  西方接引佛像赞刻石  [说明]清嘉庆十年三月(1805/3―)  高32厘米,广一石94厘米,一石73厘米,共二石。计四十四行。前刻佛像,后刻颂赞。像前隶书题“西方接引佛”五字,下方写“灵海张问陶谨绘”,并刻“船山”二字印,左上角刻“真”宇印,下角刻“如来文字”印。  张问陶绘像,石韫玉撰赞颂并正书。  汤香国镌。  嵌于悯忠台西壁。  巳见著录:平目78下,庙宇75,首都93,沿革、正风12/82。  [录文]盖闻西方有极乐之国,众生皆随愿而往生,东华有度人之经,我佛亦现身而说法。三乘秘密,意识尽于无明,百福庄严,敬喜生于有相。欲求解脱,当矢皈依。唯夫接引佛者,三界总持,十方贤圣,大放光明之力,广开济度之门,离色相以归真,积因缘而成果。三身皆法,愿力在贝叶之中,一指为禅,世界现莲花之末。视冤亲为平等,参凡圣以同归。拔六道之轮回,齐离苦海;合四生之灵蠢,并陟亨衢。斯固无上之胜因,如来之正觉也。大都首善之地,法源开士之家,有善知识,发大慈悲,以为万法本空,因心乃见;一诚能感,缘象斯呈。乃出宝藏珍财,募画禅妙手,参不思议法,肖常清净身,以水墨为经营,以烟云为供养,好相居然具足,正法因而受持。遂使十种普贤,咸入维摩之室,六时禅诵,如游舍卫之城。演妙喜于法筵,结良因于净土。赞曰:  稽首人天大导师,具大慈悲大愿力。  无边法力照十方,接引群迷归觉路。  九品逍摇极乐天,永免轮回六趣苦。  我今赞叹大功德,能观一切法性海。  为诸众生作导首,常受菩提无上乐。  中宪大夫前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修撰道衔知四川重庆府事吴郡石韫玉撰并书。  嘉庆十年岁在乙丑暮春之月刻石。  旌德汤香国镌。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11号。  [著释摘编]《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查此石嵌寺之甬道西壁,高一尺,广三尺,前刻佛像,后刻赞颂,正书“旌德汤香国镌”六字,隶书“嘉庆十年乙丑春立”。又嘉庆十年,编修张问陶、修撰石韫玉游法源寺,问陶绘西方接行佛像,旌德汤香国镌于石,清石韫玉赞。
  翁方纲摹刻李秀残碑  [说明]清嘉庆十年夏(18051―)  凡五石。额一,高44厘米,广17厘米;横一,高9.5厘米、广50厘米,存十五行,行存三字,园础二,径40厘米,存十二行,行存七至十三宇不等;半础一,高三十厘米,广42厘米,存十三行,行一至九字不等。  李邕行书,翁方纲摹。  嵌于寺悯忠台东壁。  已见著录:平目78下,庙宇75,首都94,沿革,正风12/82,畿目上几0下,汇目1/1下6  碑文不录。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61号  [编者按]此模本,翁方纲据杨介坪旧拓本模刻。原石凡六础,系天宝间刻于良乡之李秀碑断石, 成,后不知何时被弃置于瓦砾间。嘉靖间,宛平令李荫得石,嵌于署壁,并号之为“古墨斋”。后又移入京兆少尹署,继而其中四础被京兆王惟俭携之大梁,遂仅存二础。康熙三十一年,顺天官丞吴涵于署中发现二石于蔓草中,改L丞相祠中,现该二础仍嵌于祠之东壁。祠中尚有对该碑重修现款等题刻四石,嵌于西,北两壁。  然此翁氏模本共五石,今仍完好无缺,其中二石文与丞相祠现存二础同,另三石则可补原石残缺之原貌。  又《燕都丛考》云:“《桃花圣解Q日记》:同治十二年,偕许竹J同游法源寺,摩沙唐人苏灵芝行书《宝塔颂》,僧知常正书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金大安十年《舍利函记》。又李北海所书云魔将军李秀断碑,共四石,实二础之两面也。此石旧在安定门内文丞相祠中,嘉庆末,通州白小山尚书重模刻之,嵌于寺廊壁间,几欲乱真。”同治年间法源寺内已有翁方纲和蒋策模刻之云麾碑二种,此又提出白小山模本,过去记载未见很少,有关情况待考。  [著释摘编]《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清翁方纲模刻唐云麾将军残碑五石。查此石嵌寺之甬道东壁,首行题识云:“北海书李元秀碑旧拓残额一、横一、园础二、又半础一,凡五石,三百四十七字,嘉庆乙丑夏北平翁方纲手摹,毗陵胡逊校勒”。  编者按:诸家题跋,有关翁氏模本记载甚少,而对原刻之《李秀残碑》则记载颇详。为对该碑刻之原尾了然,亦将其有关著录摘编附于后,以备参阅。  《金石录》唐李秀碑,李邕撰并书。碑在幽州。按明皇以天宝三年改年为载,今此碑元年正月立,而称元载,何哉?  《宛署杂记》:《古墨斋记》云:“良乡县学有云麾将军碑,盖唐北海刺史李公邕所书也。云麾将军名秀,幽州人,事迹具载碑中,天宝三载正月建。公书云麾将军碑二,其一为左武尉李思训,其一此碑也。旧置官廨,不知何时为校官裂为柱础,墨本遂不见于世,好古者深惋惜之。近复修学舍,更以新砥,置而不用,推之瓦砾中,过者不睨也。友人邵生正魁、董生风元,往经其地,踪迹之,则古础存焉。规如铁鉴,字尚未泐也。以语宛平李侯于美,侯喟然兴叹。寓书县令,辇致都下,将为亭以覆之。视寝室之右,有别馆可庋,亟涂I之,纳础其中,属藩参王子世懋署之曰古墨斋,志存旧也。按公仕武后朝,为郎官,辨魏元忠事,以直节自见,终其身不变,盖社稷之臣也。当时不能用,而y嫉者忌之以死,可以知唐祚之不竞矣。独其书法之妙,出入二王,而奇伟倜傥类其为人,杜工部所谓‘碑收照四裔’,李集贤以为书家仙手,其流品可知已。是虽摧剥之余,见之犹令人起敬,况其解衣盘礴时邪?良乡京师衢术之交,为吏者疲于奔命,宜其不知护惜,彼竖儒从而斧之,庸妄纷如,亦何诛焉。侯以焦雅善文章,浩穰繁剧,戴星出入,乃能庇覆于散落之余,使先贤妙迹顿还旧观,不惟好奇多爱,而兴废补敝亦可以概其为政矣。且宛平赤县也,宜有金石志其兴作之岁月,周视廨宇,迄无传焉,侯始亭而碑之,俾采风者得以故事列于纪载,文献将有征焉,非侯之功邪?亭成,侯歌以落之,和者自博士欧子大任而下,凡若干人,民表从铅椠之后,因记共事,甘棠之爱,庶几勿翦焉。侯名荫,南阳人,万历六年岁次戊寅夏六月,岭南黎民表撰并书,承德郎知宛平县事南阳李荫建。”  董其昌《书乐志论跋》李秀碑,仅存二百许字,漫漶不可读,曾于海上顾氏得全本,雄秀异常,用其意书此论。  《燕都游览志》:古墨斋,在宛平署内,唐李北海所书云麾将军碑,邑令李荫购得,L之署壁,傍构卜亭,植柳莳花,以为公余退思之地。  《金石文字记》: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曰:李秀,字元秀,范阳人,以功拜云麾将军、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封辽西郡开国公。开元四年卒,葬范阳之福禄乡。此碑为灵昌郡太守李邕文并书,逸人太原郭卓然模勒并题额。李北海有两云麾碑,一为李思训碑在蒲城;一为此碑。其官同,其姓同也。赵子函(名山函),秦人,未见此碑,其著《石墨镌华》,乃以为一碑,又以此碑为赵子昂所临,误矣。碑不知何时入都城,万历初,宛平令李荫,署中掘地,得六础,洗视乃此碑。存者百八十余字,碑首存“唐故云”三字,因筑室砌之壁间,名曰“古墨斋”。后移少京兆署中,止二础;其四础,相传万历末王京兆惟俭携之大梁。  吴涵《云麾将军断碑记》:李秀碑,刻于天宝中,今在良乡县地。其后碑石既断,良乡学博士某断为柱础。又若干年,重修学宫,弃础杂置瓦砾间,闽人董生见之,以告宛平令李荫。荫寓书良乡令辇致宛平署中,凡六础。荫既得石,嵌于署壁,号为古墨斋,时嘉靖中事。又若干年,移入京兆少尹署,而王京兆惟俭携四础之大梁。今所存者遂止二础。余以康熙三十有一年承乏顺天府府丞,公务之暇,访求所谓云麾碑者不可得,召胥吏讯之,皆云无有,其夏,因校士宿署中,日既暮,闲步于庭,见蔓草中有二石,就视之,则碑石也,惊喜过望。急拂拭读其文,已多漫漶不可辨,可辨者才数十字而已。余惜其弃置,思仍L之署壁,既又念是署中宦游者往来如传舍:然下者若良乡博士,不免视同土石;而博雅好古若王尹其人,又或且取之而去。余虽复效古墨斋遗事,安在其能久存者?而宋丞相信国文公祠,去府署甚近,数百年祭祀不绝,窃以为官舍之屡易,不如祠宇之常新也;宦游者之去来无定,不如忠臣义士之历久而不没也。故不L于署,而L丞相祠中,令四方之士谒祠者,观壁间之书,思古直臣风概,为之慨然兴慕,未必非廉顽立懦之一助也。  朱文藻《碧溪文集》:右二石础拓本。二础颠末详,见顺天府丞石门吴涵所撰记,碑中所有字成句可读者,如:“式表先公之墓,其词曰”,则为墓表可知;曰“辽水渺弥”,则在范阳无疑;曰“懿文壮武广孝移忠”、“利倍往昔功省今兹”,是其功业可略见也;曰“贤和淑慎,静恭贞白”,此必称其所配之德;曰“国家方筑坛拜将”,考玄宗初年,契丹、突厥皆兴戎事,而李秀既为范阳人,则其所效武功,或即乡土所近?“筑坛拜将”,当指薛讷伐契丹之事。惟“朝议大夫使持节”不知其何所指耳。碑析为六础,度今拓本每础圆径尺二寸,以方广计之,则是碑高仅四尺余,博不及三尺也。准以唐时碑制,恐所残损者多矣。础由良乡辇致宛平县署,又移入京兆少尹署,遂为王京兆惟俭携四础之大梁。然王京兆既好此碑,何以又留二础于尹署?此诚不可解者,岂非神物完缺聚散实有数存?今云麾陇墓,过良乡者渺不知其处,而片碣留遗,转徙离合,所遭不一。顾此二础得与信国祠堂永垂不朽,殆云麾之灵自为呵护。京师去良乡四十里,桑梓凭依,亦云麾之所乐也。石门吴丞,其功甚伟。戊戌之冬,吾友陈万青远山、万全梅昆弟寓京师,二君子皆吴公乡里后进,好古之怀,先后同揆,得此拓本,装池成轴,出以示余,因叙论之如此。  《金石录补续跋》李秀碑,在顺天府廨中,《春明梦余录》曰:“李秀字元秀,范阳人。以功拜云麾将军、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封辽西郡开国公。开元四年卒,葬范阳之福禄乡。灵昌郡太守李邕文并书。逸人太原郭卓然模勒并题额。”赵禄则云:“明皇以天宝三年改年为载,此碑元年正月立,而称元载何哉?”按苏F撰《凉国长公主碑》云:“开元十二载”,前此二十年亦称载者,文中偶一用之,与此同也。又按:李邕撰《灵岩寺碑颂》在天宝元年,亦曰灵昌郡太守,而新?旧《史》止云天宝中邕为汲郡、北海二太守,可以补两书之阙。刘侗《帝京景物略》曰:“万历初,宛平令李荫署中掘地得六础,洗视乃此碑,存者百八十余字,额存‘唐故云’三字,筑室砌之壁间,名曰‘古墨斋’。后移少京兆署中,止二础,其四础,相传万历末年王京兆惟俭携之大梁。予从嘉兴项氏得拓本,有额‘唐故云’三字,比今碑字多三之二,为项墨林珍玩云。”  《金石续录》庸有两云麾将军。一为李思训,碑在蒲州,一为李秀碑,在良乡,皆李北海书。昔人强分真赝优劣,殊为未审。余有诗云:“多少墨人空聚讼不知世有两云麾。”蒲城碑近有模本,良乡碑今移宛平县署。  李光映《观妙斋藏金石文考略》黎民表《古墨斋记》云:良乡县有云麾将军碑,旧置官廨,不知何时,为校官裂为柱础,墨本遂不见于世。近复修学舍,更以新砥,置而不用,推之瓦砾中,过者不睨也。邵生正魁、董生凤元往经其地,纵迹之,则古础存焉,规如铁鉴,字尚未泐也。以语宛平李侯于美,侯喟然兴叹,寓书县令,辇致都下云云。得此记,乃知是碑入都之由。在少京兆署中,止二础,匪C吴公涵居是官时,求之不得,后忽得于蔓草间,珍重异常,L之文信国祠壁。盖以存官署中已经一失再失,而遇好古若王某又或取之而去,不若存是祠之得以无虞也。吴公有记刻石。  《京畿金石考》:李邕撰并行书,郭卓然摹勒并题额,天宝元年正月立。旧在良乡县,后在宛平县。作柱础,仅存二百余字,今置文文山祠。  《平津读碑记》云麾将军李秀残碑,在顺天府文丞相祠;碑为李邕撰书,见赵氏《金石录》。旧在良乡县学,后徙置宛乎县署,又移置今所,仅二断石存,姓名年月俱不可考矣。  《八琼皇金石补正》“丕构”缺“构”字,“都督令德口仁”缺“令德仁”三字,“搴口考”搴误“寥”,“读书”读误“诗”。
  法源八咏  [说明]清嘉庆十一年(1806/―)  共四石,俱高32厘米,广40厘米。各十二至十五行不等,行八至十六字不等。第一石,钱载咏海棠,行书;余集咏苏灵芝宝塔颂,正书。第二石,翁方纲咏唐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王昶咏辽幢。第三石,吴锡麒咏象槐、赵怀玉咏真武画象,均行书。第四石,严长明咏大安十年《观音地宫舍利函记》,行书,罗聘咏文官果花,正书。尾年月及落款隶*6*7。  翁方纲摹,支云从镌。  石嵌悯忠台西壁。  己见著录:平目79上,庙宇75,首都94,沿革,正风12/83.  [录文]法源八咏之一、二  海棠  秀水钱载  花即扉频叩,春曾句几传。佛香深与染,人意老为颠。碧藓齐铺院,高槐半幂烟。如何禁爱惜,落片到阑前。  苏灵芝宝塔颂仁和余集  初地春犹寂,唐碑迹未湮。论书先玉局,召乱后金轮。史轶难征实,文\易失真。何如《中兴颂》巨笔照浯鳌  [以上第一石]  法源八咏之三、四  唐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大兴翁方纲寺僧唐末笔,犹似柳诚悬。尺节卢龙传,陈辞景福年。浮图渺何所?凭望昔流连。欲问匡威事,蔬畦净晚烟。  辽幢  青浦王昶  宝塔开兰若,珠幢记竹林。教犹传讲律,时己阅辽金。紫褐名谁考?苍苔字半沈。戒坛春雨细,花外语幽禽(幢在戒台前。)  [以上第二石]  法源八咏之五、六  象槐  钱唐吴锡麒  何年狂象制,证此树神身雨叶凉如洗,风柯梦不真。瘿教添拥肿,鼻易状轮困。白足跏趺处,蟠根信夙因。  真武画像  武进赵怀玉  跣足复披发,谁欤儿此颜?然疑文进笔(像无款识,或以为戴静庵画),位业武当山。犹是龟蛇列,来依龙象间。春游一瞻礼,香火静禅关。  [以上第三石]  法源八咏之七、八  大安十年《观音地宫舍利函记》  江宁严长明  水月光何在?碑文喜未残。宫从巽方设,函自甲时安(记后题岁次甲戍闰四月辛未朔二十二日壬辰甲时,盖以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乾坤艮巽代十二支,辽金石刻多以斯语)。花影春相照,松阴晚故寒。摩抄更何日?莫讶百回看(余将以次月南归)。  文官果花扬州罗聘  首夏入香刹,奇葩仔细看。僧原期得果,花亦爱名官。朵朵红丝贯,茎茎碎玉攒。折来堪着句,归向胆安。  嘉庆丙寅春苏斋摹勒《法源八咏》,凡四石。  [以上第四石]  吴县支云从镌。  ――录自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13号
  蒋策摹刻唐故云麾将军李公(秀)碑  [说明]清道光七年春(1827/―)  通高连额座336厘米,广118厘米。三十四行,行四十八至五十字不等,  李邕撰并行书,郭卓然模勒并题额。  额题“唐故云麾将军李公碑”,篆书。  碑文下部刻蒋策、陈万璋、朱为弼、英和等跋。  此刻系蒋策据陈万璋所藏宋拓本摹勒。  已见著录:平目83上庙宇75,首都94,沿革、正风13/92,集古7/11上,畿目上10/下,汇目1/1下。  碑文不录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93号  [著释摘编]《集古求真》:云麾将军李秀碑,李邕书并撰。碑原在直隶良乡,石已久裂。明末被人制为六础,今存二础,在北京。每础十二行,行五六字至十二字。宋拓全本,世尚有之,上海已石印二本,一为临川李氏所藏;一为朱椒堂所藏,叶鞠裳亦有一本。朱本曾翻刻于北京法源寺。  《北平法源寺沿革考》:蒋策摹勒唐云麾将军碑。查此石在寺廊。道光七年,御史蒋策,据大兴陈万璋宋榻本摹勒,阅三年蒇事,为文一千五百二十有九,篆额九字。  《北平庙宇碑刻目录》:道光七年,蒋策、朱为弼、陈万璋等搜辑模勒,得成全文。额题;“唐故云麾将军李公碑”,李邕撰书,郭卓然模勒并题额,天宝元载正月。附蒋等记文及英和跋。
  吕新吾身家盛衰循环图说  [说明]清咸丰元年十一月十六日()  高138厘米,广64厘米,十八行,行二十七字。  袁葆恒正书,徐泽醇跋。  上图下说,图上有横额题“吕新吾《身家盛衰循环图说》”。  尾刻跋  嵌于寺东北隅精舍内北壁。  己见著录:平目90上,庙宇75,首都94,沿革、正风13/95。  石文不录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904号  [著释摘编]《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清袁葆恒书“吕新吾先生《身家盛衰循环图说》”刻石。石高周尺八尺,广四尺。上刻圆图,以困穷、悔奋、勤苦、节俭、积贮、富足、骄满,豪奢、淫暴、祸变,十者相循环,下复具说以明之,末附梅桥徐泽醇识语。咸丰元年辛亥,项城袁葆恒书。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仁和徐琪购置寺壁。
  冯恭定公善利图说  [说明]清咸丰二年八月下(1852/9―)  共二石,均高138厘米,广64厘米。各二十四行,行三十一字。  贺寿慈正书。上图下说。图上有横额题“冯恭定公《善利图说》”。额、图、说均并刻于二石。后附陈文恭公《禽兽说》及徐泽醇跋。  嵌于寺东北隅精舍内北壁  己见著录:平目90上,庙宇75,首都94,沿革、正风13/96。  石文不录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906号  [著释摘编]《北京法源寺沿革考》:清贺寿慈书冯恭定公善利之图刻石。图分二石,高周尺八尺,广四尺。前列图,继以为冯恭定《善利图说》:咸丰壬子岁,蒲折贺寿慈书,后附陈文恭公《禽兽说》及存惺居士徐泽醇识语,光绪三十二年仁和徐琪购置寺壁。
  吕新吾理欲生长极至图说  [说明]清,五年月。  高138厘米,广64厘米。  张之万正书,崇绮补图。  额横题“《吕新吾先生理欲生长极至图说》”。  上图下说。尾徐泽醇跋,图左右刻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徐琪跋。  嵌于寺东北隅精舍北壁。  已见著录:平目90上,庙宇76,首都95,沿革、正风1.3/95。  石文不录.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905号
  静涵禅师自题虚心图刻石  [说明]清光绪七年三月三日(1881/3―)  共十五石,高均34厘米,广127厘米或95厘米不等。  刘昌涛(渠汀道人)自撰并正书虚心图;醇亲王、白山麟、张之万题额;肃亲王、李鸿藻、潘祖荫、张之洞、翁同、景廉、宝签、王文韶、祁世长、黄国瑾、闵种默、熙敬、荣禄、刘⒘踝诒辍竦孪椤⑽庥ā⒑文擞ā⑽喊詈病⒘豕蕴馐⑿小⒆魈迨椋环氲羁巢⑻馐鞍希晃獯毫挚獭  额三:一醇亲王行书“观空无相”,一白山麟行书“园光普照”,一张之万隶书“逸情云上”。  嵌于寺东北隅精舍内西壁。  已见著录:平目96上,庙宇?5,首都94,沿革,正风13/17。  石文不录。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22号
  徐本赠行实和尚诗刻  [说明]清光绪十七年九月(189l/10)  通高连额座336厘米,广118厘米。  徐本行书,马积生篆额。  额题“祖徽佛应”。  附徐琪书徐邻哉寿行实联语并跋二,又俞樾次韵诗一首。  刻于道光七年蒋策摹刻李邕书李秀碑之阴  在寺东北隅精舍内。  己见著录:平目98下,庙宇75,首都94,沿革、正风13/196。  石文不录。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20号
  郑兰孙礼佛发愿文  [说明]清光绪十七年九月(1890/10)  高103厘米,广58厘米。  中刻郑氏侍立佛像图;上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咒,下刻《礼佛发愿文》,均郑氏自撰书。  尾徐琪跋。  嵌于寺东北隅精舍内北壁。  己见著录:平目98下,庙宇76,首都94,沿革、正风13/97。  石文不录。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806号  [著释摘编]《北平法源寺沿革考》:清徐郑氏礼佛图发愿文刻石。石高周尺五尺,广二尺余。中刻徐夫人郑氏侍立菩萨圣像图,上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楷法端妙,亦夫人所书也。下刻《礼佛发愿文》,自撰自书。光绪辛卯,男珙刻石,置寺中。
  徐陶璋书赠行实和尚诗  [说明]清光绪十七年重九日()  高153厘米,广63厘米。五行,行十七或十八字不等。  行书。  尾徐琪跋,叙刻石始末。  嵌于寺东北隅精舍东壁。  已见著录:平目99上,庙宇76,首都95。  石文不录。  ――北京图书馆藏拓;JC京819号
  摹吴道子绘佛像  [说明]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1906/10)  高167厘米,广65厘米。  中绘佛像,右下刻“唐吴道子作”五字,左下刻“清耳闻空宣述立石东龙山”,左上方光绪三十二年九丹十二日徐琪坡。  嵌于寺东北隅精舍东壁。  己见著录,平目102下,庙宇76,首都95,沿革、正风19/116。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910号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说明]民国十九年(1930/―)高32厘米,广38厘米。共九石。陈尔锡草书。嵌于悯忠台西壁。末见著录。经文不录,――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10459号
  黄金台诗刻  [说明]民国廿一年冬(1932/)  高128厘米,广50厘米。五行,行十一宇。  陈瀚撰,陈尔锡草书。  嵌于寺东北隅精舍东壁。  末见著录。  石文不录,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10455号
  象槐记  [说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下旬(1937/4―)  高41厘米,广60厘米。十九行,行十二字。  邵章撰并正书。  嵌于寺西塔院东壁,现移存寺东北隅。  来见著录。  [录文]法源寺天王殿右侧隙地有象槐,相传生自唐代,阅千余年,仅存其本,其折落处有象鼻形,遂谓之“象槐”。清嘉庆吴谷人锡麒有咏象槐五律云:“何年狂象制,证此树神身。雨叶凉如洗,风柯梦不真。瘿教添拥肿,鼻易状轮困。自足跏趺处,情根信夙因。”此《法源八咏》之五,今尚陷悯忠戒台壁上。余以词和《八咏》,其赋象槐[好时光]云:“龙树飞来,鳞爪胡变,象未焚身。鼙鼓渔阳曾入听,知君惜太真。为凭墙角隐花,散米负千铩T晃氖獾剑庥镏で耙颉!毕蠡惫适等绱恕h笤路秸墒粑目淌在殴壅撸煸始侵J倍〕竺舷南卵病:既松壅虏年六十有六于北平寓斋六通馆。  ――录白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10456号
  游中央公园诗  [说明]五年月(民国)  高27厘米,广58厘米。共十四行,其中诗十二行,行二至五字不等。刻于扇面线界内。  陈尔锡撰并草书。  嵌于寺东北隅精舍东壁。  未见著录。  石文不录。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10457号  陈尔锡题字  [说明]无年月(民国)  高29厘米,广34厘米。七行,行字不等。刻于园镜形线界内。  草书。  嵌于寺东北隅精舍东壁。  未见著录。  石文不录。――北京图书馆藏拓北京10458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有人走的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