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地区种萝卜产妇可以吃萝卜吗吗

【转帖】海南岛究竟是热带还是亚热带?
&海南岛究竟是热带还是亚热带?
关于海南岛的描述,有很多以讹传讹的成分。如“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唯一的热带地区”,“三亚是唯一的热带城市”,“海南属于热带亚热带”等等。
上过初中的人都知道,热带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也就是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中国幅员广大,最南边的曾母暗沙处于北纬4度,那是赤道地区;北回归线大致从广州从化附近穿过。也就是说,从广州开始往南的广大地区,都属于热带地区。
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气候区划方法。还有几种区划法,例如按照一月份平均气温等温线,一月份最低气温等。无论如何,上述几种说法都是有问题的。
首先,“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因为海南的版图全部处于热带之内。而中国其它有热带的省、市、区(如广东、广西、云南)则还有亚热带区域,云南还有高山气候区。
说“海南是唯一的热带岛屿”是错误的。中国处于热带的岛屿还有很多,如台湾南部,南海诸岛。
说海南的气候是“热带亚热带气候”是错误的。海南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区,根本就没有什么亚热带。还有些人还说牛岭分界洲一线是热带亚热带的分界,那真是见鬼了。说这里是两个市县的分界处还差不多,怎么就变成两个气候带的分界线了呢?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有的。例如,冬季海口和琼北地区会受到强寒潮末梢的影响,而五指山脉对于寒潮有阻挡作用,所以琼南地区就很难影响到。冬季海口和三亚气温有时相差6度以上。五指山东西两侧降水也明显不同。琼海、文昌、万宁等东部地区雨水多,乐东、东方等西部市县则处在五指山的雨影里面,降水较少。
说“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城市”是错误的。也许可以做其它描述,例如是冬季最适宜旅游度假、最适宜避寒、最适宜游泳的城市,等等,都可以,但是不能犯常识性错误。
据说朱容基来海南的时候,刁钻地问一些官员:海南是什么经纬度?当时就把人问傻了。也许有人说老朱小题大做。但是,肯定是一些地方官描述海南时,地理常识错乱,惹得老人家生了气。有些知识是初中就应该掌握的,那么多人经常犯常识错误,确实有些不应该。
牛岭又称分界岭,主要因为这里是海南岛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自古以来,当地的人民就已感觉到这座山岭南北不同之处。实际上,整个牛岭是五指山山脉的延续,这是由于亿前,大陆板块的挤压所形成的。分界洲岛也也是牛岭的下部分,后来冰川期,海水的浸入,淹过了较低的部分,切断了分界洲岛与牛岭的联系,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虽然整个海南岛都处于热带,但是因为这座东南西北走向的牛岭,使得了以此岭为界北气候上有所差异。岭以北的气候相对温暖,空气的湿度较大,降雨较多,而岭南气温要比岭北高出二三度,阳光充足,但岭干燥少雨。在分界洲岛上看牛岭两边,常常可以看到如此的景象:夏季岭北大雨滂沱,岭南却是阳光灿烂;冬季岭北阴郁一片,而岭南却是阳光明媚。
  从地理上来说,牛岭是海南岛南北地理的分界线,北面以平原地地型为多,分界洲岛南面以山地为多,这种地理分界,从形成了气候上的分界。来自南边的暖气流受到东西走向山脉的阴隔,导致山体迎坡(南面)和背面坡(北面)的气候出现差异,以致这座小小的山岭对海南岛东南的气候也产生了影响。
  正因为这样,站在分界洲岛上,经常就可以看到牛岭“牛头下雨,牛尾睛”的奇观。
提出中国暖温带与亚热带之间的分界线
  16:56 中国国家地理网 
  1931年,竺可桢在《中国气候区域论》中首先提出中国暖温带与亚热带之间的分界线,即秦岭—淮河线
  竺可桢于1931年在《中国气候区域论》中首先提出中国暖温带与亚热带之间的分界线,此线为1959年黄秉维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中,以日平均温≥10℃积温;、最冷月平均温0℃、年降水750毫米作为该线的划界依据。其具体位置为:东起江苏北部的苏北灌溉总渠,向西大体沿淮河干流南侧至河南信阳,折向北沿伏牛山—秦岭分水岭,至甘肃南部的徽成、武都(现陇南),东西长约2000公里。秦岭—淮河线不仅是我国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南船北马”、“南人吃米,北人吃麦”的重要的农业地理界线。这条划分南北的线大体在气候上是最冷月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相等、也是全年水分收支相等的界线。
&&&&秦岭—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秦岭是一个南北平均宽达200多公里,长800多公里的一个庞大的山系,这条线划在哪里,划在山脊,还是山麓,这是一个值得争论的事。
2005年第6期卷首语:假如没有秦岭和渭河
  18:53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6月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6期封面
&&&&秦岭—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秦岭是一个南北平均宽达200多公里,长800多公里的一个庞大的山系,这条线划在哪里,划在山脊,还是山麓,这是一个值得争论的事。摄影/田捷砚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6期卷首语 撰文/单之蔷
  中国有许多名川大山,但陕西的秦岭和渭河最为重要和独特。
  先说秦岭。中国许多山虽然有名,但大多数山假如从不存在,对中国也没什么,可是假如没有秦岭,中国将不成其为中国。地理学家认为秦岭和淮河把中国分成南方与北方,但站在淮河边上,你很难看出两岸景观有南北之分,因为淮河作为分界线是中国南北过渡带之间的一条虚拟线(就分界而言,可以认为淮河只不过是秦岭的延长线而已,有没有淮河,对分界影响不大,但对表述有意义),但秦岭就不同了,在中国的中心和中部,秦岭这座大山东西这么一横,山南山北的景观就骤然变了。其实南北景观的分界,并不是从秦岭山顶的脊线开始的,因为高山能使气温降低,因此北方的植被等景观在秦岭南坡的某一海拔高度就开始出现了,因此有的地理学家主张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不应划在秦岭的山脊上,而应划在秦岭南坡的某一自然带上,当然这是地理学家之间争论的事,作为非专业者,笼统地把秦岭看作南北分界线也就可以了。
  秦岭的主体在陕西。陕西的自然环境可以由秦岭为界划为三大区域。秦岭以南为陕南,秦岭北面是由渭河冲积而成的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再向北,是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陕北。秦岭东西横亘,挡住了由东南往西北从太平洋吹来的季风带来的水汽,使秦岭以北气候干旱,黄尘飞扬,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是其典型的景观,而秦岭以南则降雨丰沛形成一派江南景象。黄土高原给人以苍凉和贫瘠的感觉,但秦岭以南的汉中和四川盆地则完全享受着秦岭的庇护和恩惠,是秦岭挡住了北方频频南下的寒流,造就了汉中盆地和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的富裕。据气象学家林之光研究:在冬季,每当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把霜冻区一直推进到位于热带南海之滨的广东时,由于秦岭的屏蔽,远在广东之北800多公里的四川盆地竟可以无霜无冻,因此秦岭使四川盆地成了一个远离霜冻之害的比南方更南方的大暖盆,这就是秦岭的贡献。假如没有秦岭,黄土高原将南扩,四川盆地将被黄土所填满;假如没有秦岭,就没有天府之国——四川。
  如果仅从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文化的统一性,尤其是从行政管理的效率考虑,陕西与四川的省界以秦岭的山脊为界,最为合理,但历代统治者偏偏让陕西的南界跨过秦岭,把自然和文化性质属于南方的秦岭以南的汉中盆地划归陕西。如果说陕西的版图像一个跪射的兵马俑,那么陕南的汉中就像是兵马俑伸进四川的一只脚。
  这只脚很有说法,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划分行政区划的一个重要原则:用犬牙交错的边界防止地方割据和独立。四川盆地四周大山围合,盆地内土地膏腴、资源丰富,极易脱离中央而独立,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之说。如果以秦岭山脊为界划分陕西与四川的边界,无疑有助于蜀的割据,因此历代的统治者都要跨过秦岭,让陕西向四川伸进一只脚。尽管越过秦岭,管理秦岭之南的汉中,行政成本很高,但统治者也不愿把它交给蜀来管理。
  统治者出于控制蜀的意愿将陕西的省界推到了秦岭之南。但这一举措客观上造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陕西一省之内包容了中国南方和北方两种不同的景色。
  同样是河流,秦岭之南的汉江因两岸植被繁茂,土地侵蚀弱,泥沙含量小,因此水碧若玉,装入瓶中,可直接做矿泉水饮用,因此南水北调要调汉江的水去北京,这一带已成为北京的水源区。而秦岭之北的渭河却浊流滚滚,胜似黄河,这是秦岭南北河的差异。
  秦岭南北的动物差异更大。秦岭之南,有专吃竹叶的大熊猫、有离不开水田的珍稀鸟类朱、还有羚牛和金丝猴,而秦岭之北,却见不到这些动物的踪影。
  陕南多茶园、橘园、稻田,而陕北则多苹果园、枣园、麦田……人们所说的中国人的南北差异:譬如在饮食上南稻北麦、在交通上南船北马等现象的确在秦岭南北存在。
  因此,中国之内没有哪个省能像陕西那样集南北景观于一身。在中国,你想体会南方与北方的不同、看南方与北方景观的差异,那么到陕西去,更具体地说,穿越秦岭去。
  说了秦岭,就不能不说渭河。这条流淌在秦岭北面关中平原之上的河流,是黄河的一条支流,但在中华民族文明(尤其是汉民族)发生和形成的意义上,它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黄河。我们看一下黄河,其实黄河的上游和中游地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并没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地方是黄河的三条支流——陕西的渭河、山西的汾河、河南的洛河所围成的“三河地区”,汾河谷地是尧、舜、禹的故乡;洛河是夏、商王朝的所在;如果说汾河与洛河流域诞生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童年;那么渭河所孕育的文明则是中华民族的“花样年华”——青年期。这只要看一下中华民族最重要最辉煌的四个朝代——周、秦、汉、唐皆建都于此就足以解释了。
  据地质学家研究,黄河曾经沿着今日渭河的河道流淌,后来才从今日兰州处改道向北走了一个“几”字形的大拐弯。假如黄河仍旧沿着渭河的河道流淌,那么还会有“八百里秦川”的富饶吗?还会有“周、秦、汉、唐”中华文明之辉煌吗?以黄河之汹涌暴烈、泛滥无常,难以设想在它的两岸会有秦之宫殿,汉之长安;黄河两岸的文明都是产生在黄河的支流而不是主流上,这是因为文明的产生,需要自然环境提供不大不小的挑战和刺激,人类成功的应战产生了文明,黄河主流的挑战太大了,人类的童年承受不了,无法应战。而像汾河、洛河、渭河这样的水量适中、温顺驯服的河流,正适合人类的童年。也许,天谙其道,欲兴中华,因此黄河改道北上,形成一个“几”字形的屏障一样的大拐弯,留下一个襁褓般的关中盆地让渭河发育成长。如果说黄河是摇篮,那么摇篮中的宝贝是渭河。
  从地理的角度看,渭河无疑是黄河的支流,但是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渭河是主流,是正源,它与陕西潼关以下的黄河流淌方向一致,从西向东,直至大海,在中国的中部形成一条轴线,这条轴是中华的文化之轴,中华文明的书页是以此来翻动的。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渭河的意义。
热带,是地球表面界定热量特别集中的地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赤道两侧,位于南北纬23°26&之间,占全球总面积39.8%。太阳高度终年大,在两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太阳高度角在90°~43°8&之间变化。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向南、北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渐增,但最长和最短的白昼时间仅差2小时50分。热带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变幅很小,只有相对热季和凉季之分或雨季、干季之分。是地球表面能量信息物质流最活跃的地带.
1&基本简介
  指天文上的低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之间,跨纬度46°52&,占地表面积的39.8%.有直射阳光,终年常夏无冬,昼夜长短变化小,白昼长为10时35分~13时25分.
  值得一提的是,热带这个词有两方面的含义,可能指天文热带,也可能指气候热带。天文热带是地球上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的地区的总称,无现象且一年至少发生一次阳光直射。
  从气候热带的概念来看在热带地区最冷月均温需在18以上。热带的两边是亚热带。一些研究显示,气候热带的范围正在变宽。气象学家猜测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全球变暖、损耗、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太平洋海域的定期天气现象等。
2&气候特点
  热带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全年气温较高,四季界限不明显,日温度变化大于年温度变化。由于地表及降水的不同,热带气候又反映出不同的特点。在赤道附近,常年湿润高温,多雷雨天气,年降水量在2500毫米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在一天之中,天气的变化也往往单调而富有规律性。清晨,天气晴朗,凉爽宜人,临近午间,天空中的积云强烈发展,变浓变厚,午后一二点钟,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隆隆,暴雨倾盆而下,降雨一直可以持续到黄昏。雨后,天气稍凉,但到第二天日出后又变得闷热。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把这种气候称为“赤道气候”。
  热带气候赤道气候全年皆夏,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里虽然很热,但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并不太高,绝对最高气温很少超过38℃,最低气温很少低于18℃。
  在热带的沙漠地区,气候情况完全不同。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和澳大利亚中部的大沙漠等地,全年干旱少雨,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可达50℃以上。
  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省南部,均处于热带气候控制之下,终年不见霜雪,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热带丛林,全年无寒冬。
  海洋性气候夏日凉快热带地区由于高温多雨,为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许多珍贵的动植物都产于热带气候区内。宽广的热带雨林,是制造、吸收的巨大绿色工厂,对于调节全球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气候类型
  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主要分布在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且各月均匀。
  2、&主要分布在和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4&热带作物
  热带作物指热带地区栽培的植物。在中国通常指在热带地区栽种的特种经济作物,种植范围主要在、、、、、等地,以海南岛和最适宜。
  根据其用途和经济性状大致分为12个主要类别。其中有的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橡胶树所产橡胶,与、、并列为四大工业
亚热带(Subtropics),又称副热带,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亚热带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地带。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最冷月均温在0摄氏度以上。亚热带所在各地区的范围大小、气候状况及地理景观都不相同。由于海陆分布的显著差异,使南半球的亚热带远不如北半球亚热带明显;地球运动所造成的行星风系及洋流影响的不同,又使大陆西岸亚热带和大陆东岸亚热带有相当大的差别。
Subtropics
23.5°N-40°N
23.5°S-40°S
1&基本介绍
  亚热带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 。
  亚热带,又称副热带,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约23.5°N~40°N、23.5°S~40°S之间)。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有时亚热带地区的夏天温度还比热带地区来得更热更高温;但冬季受大陆高压影响,气温明显比热带寒冷。最冷月均温在摄氏0度以上。
  亚热带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气候带。竺可桢先生认为亚热带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其另一特点为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8个月以上,使农作物一年可有两造的收获”。亚热带有冷、热两季,冷季种喜凉作物,热季种喜温作物,喜凉和喜温不同生态型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是亚热带农业的基本特征。
2&分类介绍
  亚热带所在各地区的范围大小、状况及景观都不相同。由于海陆分布的显著差异,使南半球的亚热带远不如北半球亚热带明显;运动所造成的行星风系及影响的不同,又使大陆西岸亚热带和大陆东岸亚热带有相当大的差别。可将世界上的亚热带分为四种类型:
  (1)大陆西岸型,即地中海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被视为典型的亚热带;
  (2)大陆东岸型,即型,夏季湿热,冬季干冷;
  (3)内陆型,即干旱草原与荒漠型,雨量稀少,全年干燥,温度较差大;
  (4)山地型,指基底部分为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地带性是它的主要特征。其中,内陆型和山地型实属亚热带的过渡型。中国的亚热带,全称为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属大陆东岸型。它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方,由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空气下沉增温,水汽远离饱和点,大都成为极端干旱的荒漠;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冬湿夏干,水热不甚协调,也远逊于季风亚热带。中国的亚热带,由于季风环流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雨热同季,气候适宜,成为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
3&植被类型
  亚热带是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带,由于所在位置的差异,在、降水量以及水热关系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据此,可分为大陆东侧的湿润亚热带森林气候、大陆西侧的地中海气候和内陆的亚热带荒漠气候。在这些气候条件下,相应地发育着常绿阔叶林(照叶林)、常绿硬叶林和荒漠。
3.1&常绿阔叶林
  (一)常绿阔叶林的环境特征
  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或称照叶林,是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的植被。它在南、北美洲、、以及均有分布,但以中国的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
  (二)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温暖湿润地区的常绿双子叶植物构成的阔叶树森林,主要是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树种组成,种类相当丰富。乔木的叶子具有樟科植物叶子所特有的特征,叶片以小型叶为主,中型叶次之,椭圆形,单叶(占80%以上),革质叶占多数,表面光泽,被蜡层,且常与光线照射方向垂直,故亦称照叶林。
  (三)常绿阔叶林的地理分布与类型
  亚洲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在有着最广泛的分布。这一地区由于跨度大,条件南北差异明显,故在整个常绿阔叶林的范围里又分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三个类型。其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则是最典型的类型。
  (Bamboo
forest)是由竹类值物组成的单优势种群落。它由某些乔木状的竹类组成,或由某些矮小灌丛状的竹类组成矮竹林。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野生的竹子常常与阔叶树种混生,形成混交林,或散生于林下,构成森林的下木。
  竹类植物具有独特的生活型。它有地下茎和地上茎之分。地下茎有越冬芽,相当于一般树木的树干。地上茎(即竹杆)相当于一般树木的分枝。一片竹林的许多竹杆并不都是独立的植株,其中不少是同一植株的“分枝”,共同着生在相互联系的地下茎上。因此它和一般的森林和灌丛不同,而划为独立的一个植被型。
  全世界竹类植物共有约62属,
1000种以上。亚洲竹类有37属,700余种,其中特有属27属。美洲约260种,非洲和大洋洲合计不及百种,仅引种少数栽培竹类。亚洲的竹类不但种类丰富,而且特有属之多,比率之大,反映了亚洲可能是竹类植物发生和分布的中心。
3.3&常绿硬叶林
  (一)常绿硬叶林的环境
  常绿硬叶林(Evergreen sclerophyllous forest)是在下发育的一种植被类型。所谓地中海气候,概括地说是冬季温和湿润和夏季炎热干燥的亚热带气候。这种气候出现的地区,除地中海沿岸外,主要在各大陆的西部,即沿岸及其一部分内陆地区、智利中部、非洲的西南角以及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和西南海岸。
  (二)植物群落的特征
  常绿硬叶林或常绿硬叶灌丛的群落结构比较简单,树种相对贫乏。却具有近似的适应方式,木本植物以长达5—10m的深根系吸取潜藏的地下水,是减缓水分平衡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夏季长期的干旱高温常迫使叶气孔在中午关闭。故加强表皮和外侧角质层等保护装置、减小叶面积(避免过热)及最终以发展小而厚的常绿叶成为该植被型的最佳适应选择。硬叶指数(即单位叶面积的干重,单位取g/dm3)通常为1.5—2.5。叶片无光泽呈深灰绿色,排列形式与光线来向成锐角。常绿硬叶则是充分利用全年有利的温度和光能,减少对光合产物消费的适应特征。
  (三)常绿硬叶林的分布和地区性特征
  地中海地区硬叶植被在地中海地区占有很大的面积,并且研究得也最充分。除了利比亚和沿岸外,这一植被在整个地中海都有分布。但是,地中海地区也是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因此它的植被也遭到了强烈的破坏,开垦、放牧使得森林消失,土壤遭到侵蚀,使原来肥沃覆被森林的地区逐渐变成植被稀疏的石质荒漠。因此,经常能看到的不是天然的原生性植被,而是其退化的各个阶段,在某些地方则让位于灌丛。但无疑的是,这里原生的植被是由刺叶栎构成的常绿硬叶林。该区群落如遭退化,则成为灌丛状的马基群落(Maquis)。在和克里特岛,广布着称为佛里干那(Phrygana)的灌丛,是由灌木栎(Q.coccifera)以及象刺叶染料木(Genesta
acanthoc- lade)那种有棘刺的植物构成的群落。在,天然的常绿栎林大部分遭到破坏,其退化的灌丛称托米里亚群落(Tomillares),它是由一些芳香植物占优势所组成的矮生灌丛,植物常被有茸毛。主要代表是百里香,以及迷迭香属(Rosmarinus)及薰衣草属(如Lavandula
latifolia)。在地中海山区的阴坡和平原,因水分条件改善,常绿硬叶种类被常绿阔叶或落叶阔叶乔木代替,前者如月桂、后者如柔毛栎(Quercus
pubescens)、悬铃木(Platanus oreintalis)等,已经不属硬叶型植物。
  (一)荒漠的环境特点
  荒漠(Desert)植被在地球上占有相当广大的面积,总面积约为4900万km2。梅格斯(Meigs)将世界荒漠划分为五个大区并根据气候指数值,细分为半干旱一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两类。瓦尔特(Walter,H.)在他的世界植被类型图中,将荒漠按地理纬度划分为两类:以南北30°—35°为界线,在0—30°范围内的荒漠,被称为热带和亚热带荒漠和半荒漠;在30°以外的则称为冬季寒冷的荒漠和半荒漠(本书把荒漠列入了亚热带植被类型,实际上是涉及全球的荒漠)。瓦尔特根据降水的季节和数量,划分6个类型。
  总之,荒漠分布地区的气候是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降水一般不超过250—300mm。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年温差和日温差都比较显著。(二)荒漠植被特征
  荒漠植被的生活型组成十分多样,不似其他类型以某一种优势生活型为特征。阿噶汉扬茨(Агаханячу,1986)从这个角度给出的荒漠定义是:在不同条件下,由可以忍受长期干旱的强旱生植物,以及能躲避干旱的短生一类短生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陈昌笃(1987)则从气候-植被-土壤系统角度划分中国荒漠为三类;极旱荒漠,年降水量低于50毫米,植被覆盖度不到10%,常出现裸露地段,强旱生植物也极稀少;普通荒漠,年降水量50—100mm,植被覆盖度20—0%,强旱生荒漠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种类占优势,没有或很少有草原种类出现;半荒漠,年降水量mm,植被覆盖度50—40%,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显著,除强旱生荒漠植物外,尚有大量旱生草原草本植物参加,亦称为草原化荒漠。
  (三)荒漠类型的区域特征
  荒漠遍布各大陆,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不一致,加上区系成分差异,类型甚为多样。因受局部环境变化迅速的影响,各类群落常呈复合体状分布。
4&气候类型
4.1&大陆西岸气候类型
  为主要气候类型。位于副热带的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包括地中海沿岸、加里福尼亚州沿海、南美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它是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之间的过渡地带。
  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冬季。
4.2&亚热带季风气候
  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淮河以南、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同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4.3&亚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在大陆东部北纬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的东岸等地区。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看,它们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相似的,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像东亚那样突出,因此没有形成季风气候。这里的气候特点近似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不同之处在于冬夏温差较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4.4&内陆地区气候类型
  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在北半球占有广大面积,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这里深居内陆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风影响,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交互控制下,冬寒夏热,气温年、日较差都大,少,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
  由于所处纬度的不同,两种气候型在气温上也有差异,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温显著高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冬季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上。此外,在南美大陆的阿根廷中南部因处于西风带的雨影地区,来自的气流越过后下沉而绝热增温,加之沿海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现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
  上述地区由于干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显差异。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现荒漠景色;在干旱区外围,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之间,为半干旱地区。
5&国家分布
  亚洲:
  大洋洲:澳大利亚
  非洲:南非
  南美洲:
5.1&中国分布
  中国的亚热带位于、淮河以南,雷州半岛以北,以东(22~34°N,98°E以东)的广大地区。涉及16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面积约2.4&106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或“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中国亚热带属东岸湿润季风区,位置比西岸气候型偏南5~8个纬度,比大陆气候型偏北6~7个纬度。与世界同纬度比,除地区外,是最暖热的地区,雨量远比同纬度的充沛,生物资源丰富,四季长青,土壤肥沃,生物生产力高,农作物高产优质,是中国主要的农林产区。
  中国亚热带丘陵山地雨热基本同季,光热水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多在38&108~54&108焦耳/米2,全年大于10℃的积温在℃之间,大于10℃持续天数,在220~35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毫米,多数降水在作物需水较多的温暖季节。在主要农林作物生长季节(4~10月)的、积温和降水可占全年总量的70~85%,光、热、水的配合,有利于亚热带各种喜温作物,林果和灌木的生长,具有发展大农业的有利条件。
  但本区也是中国最多,暴雨最频繁,强度最大的地区。特大暴雨的出现,不仅大大减小了降水的有效性,也严重危害了山区及其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此外,低温冻害、寒害、以及高山区的雪害在本区也屡见不鲜,给山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本区山峦起伏,沟谷纵横。由于山岭对光、热、水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明显的气候带(层),尤其是中山层存在明显的过渡性气候。该层的许多大气物理现象和气候特征是本区所独有的。随着山脉走向,坡地方位和地形起伏的不同,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海拔高度上的阳坡和阴坡,坡地和盆谷地,可以出现迥然不同的气候,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6&相关介绍
6.1&开发利用
  亚热带丘陵山地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结合本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大力发展以林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商品生产。丘陵山区是森林立身之处,合理开发利用和治理丘陵山区,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促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当前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低产田,低产园(如桔园,茶园等),低产林(如油林、林、林等)占很大的比例,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光、热、水和土地资源,而且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粗放经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文化落后,缺乏物资(如化肥、农药、机械、能源等)投入和科学技术的引进。因此,大幅度增加对丘陵山区的物资投入,促使科技进山,是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丘陵山区的地貌特征是山地多、耕地少。当前丘陵山区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山间河谷的少数耕地上,而大量的山坡地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尤其是坡度为25°以下的缓坡地具有发展经济林的良好条件,应重点开发利用,并应根据各种条件,发展果、茶、桑及用材林等。针对山区气候特点,布局山区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维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以获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下层(海拔300~400m以下)主要以为主,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面积,适当发展亚热带经济林果,大力发展薪炭林,积极开发草食畜禽和水产养殖,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
  中层(海拔400~800m)可在保证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开发名、特、优农产品,利用草山、草坡发展草食畜禽。交通方便,离城市较近的山区,可利用夏季凉爽气候种植番茄,甜椒,萝卜等蔬菜作物,充分发挥山区气候资源优势。
  上层(海拔800~1000m以上)则以林为主,大力发展用材林,水源涵养林和药材,适当发展食用菌,实行保护性开发,增强生态效益,对山顶的森林植被必须保护,有条件的山区逐步发展旅游业。本区山体高度一般约为m,人类活动主要在1000m以下。800~1000m以上基本是林农湿冷气候层,南、中、北亚热带有所区别。种植上限高度,中亚热带可达m,北亚热带为900m左右。北亚热带玉米种植上限高度达1500m左右。采取分散小群放牧的方式可以利用草山发展养、养业。
7&代表地区
  科迪勒拉区主要位于西南部,南北介于45°—30°N之间。这是北美科迪勒拉山系最宽阔的部分,地形结构也表现为东、西两条山带,中夹山间高原,而处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缘的位置,使本区的气候和自然景观普遍体现了干旱性。西部山带是温带科迪勒拉区相应地段的南伸,由美国海岸山脉、内华达山和夹于其间的加利福尼亚谷地组成,海岸山脉海拔
m,有些地段被横向河谷切割,新构造运动强烈,常发生地震;加利福尼亚谷地属向斜构造,堆积有深厚的沉积层,并与火山岩互层;内华达山为一高大的花岗岩山体,南段较高,有不少海拔3000m以上的峰峦,最高峰惠特尼山达4418m。东部山带在密苏里河支流黄石河以北,为北段落基山的延续,由一系列西北-东南向山脉组成,海拔
m,山间为深谷。
  黄石河以南进入落基山中段,宽度很大,断块山地与向斜盆地相间,有些地方山地呈桌状形态,地面满布冰川成因的碎屑物质。
  海岸山脉以西年降水量
500—1000mm,由北向南减少;在加利福尼亚谷地,降水显著减少,北部约750mm,南部仅200mm;至内华达山西坡,年降水量又增至1000mm左右。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沿海夏季不热,7月均温不超过20℃,1月10℃左右;而在谷地,气温变化很大,7 月均温在 28℃以上, 1 月
7℃左右。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典型的植被-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中海型的沙巴拉群落和褐色土,主要见于加利福尼亚谷地和海岸山脉南部。海岸山脉北部以针叶林为主。夏季炎热,7月均温约28—32℃,冬季气温一般在
0℃左右。
7.1&中国亚热带发展
  亚热带丘陵山地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结合本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大力发展以林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商品生产。丘陵山区是森林立身之处,合理开发利用和治理丘陵山区,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促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具体意见如下:增加投入发展立体农业。当前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低产田,低产园(如桔园,茶园等),低产林(如油茶林、林、杉木林等)占很大的比例,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光、热、水和土地资源,而且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粗放经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文化落后,缺乏物资(如化肥、农药、机械、能源等)投入和科学技术的引进。因此,大幅度增加对丘陵山区的物资投入,促使科技进山,是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丘陵山区的地貌特征是山地多、耕地少。当前丘陵山区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山间河谷的少数耕地上,而大量的山坡地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尤其是坡度为25°以下的缓坡地具有发展经济林的良好条件,应重点开发利用,并应根据各种条件,发展果、茶、桑及用材林等。针对山区气候特点,布局山区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维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以获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下层(海拔300~400m以下)主要以为主,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面积,适当发展亚热带经济林果,大力发展薪炭林,积极开发草食畜禽和水产养殖,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中层(海拔400~800m)可在保证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开发名、特、优农产品,利用草山、草坡发展草食畜禽。交通方便,离城市较近的山区,可利用夏季凉爽气候种植番茄,甜椒,萝卜等蔬菜作物,充分发挥山区气候资源优势。
  上层(海拔800~1000m以上)则以林为主,大力发展用材林,水源涵养林和药材,适当发展食用菌,实行保护性开发,增强生态效益,对山顶的森林植被必须保护,有条件的山区逐步发展旅游业。山体高度一般约为m,人类活动主要在1000m以下。800~1000m以上基本是林农湿冷气候层,南、中、北亚热带有所区别。水稻种植上限高度,中亚热带可达m,北亚热带为900m左右。北亚热带玉米种植上限高度达1500m左右。采取分散小群放牧的方式可以利用草山发展养、养业。
气候分类(climatic classification)是将按某种标准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借以区别、比较各地气候。
本词条&百科名片缺少图片,&欢迎各位&,额外获取10个积分。
climatic classification
理论分类法、实验分类法
气候分类法、柯本气候分类法等
纬度、高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大气科学,地理学,气候学
  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按其主要特征归纳成为若干类型。根据气候的不同类型,按一定的指标将全球(或某一范围)划分为若干区域,称为气候区划。气候分类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成因分类和经验分类两种。
  成因分类也称理论上的气候分类。它着眼于的学者根据,以回归线(南、北纬2327)和极圈(南、北纬6633)为基线,将全球划成为热带、温带和寒带。这是最早的成因气候分类。年..阿利索夫提出以盛行为主,以海陆位置为辅的气候分类。他认为:气团性质是在太阳辐射、特征和海陆性质的特定条件下,热量和水分等物理量经过交换和输送等过程后的综合结果,最能地反映气候状况。他根据盛行气团的季节分布状况,将南北两个半球各分成赤道带、副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北极带(副南极带)和北极带(南极带)等七个气候带;又根据海陆位置的差异,将每个气候带分成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如大陆型、海洋型、大陆东岸型和大陆西岸型等。
  经验分类或者称为实验气候分类。它根据自然地理因素(如植物群落、土壤和水文等)的空间分布状况,对照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将全球气候归纳成为不同的类型。流传广泛的,就是这种分类法的典型。索恩思韦特气候分类是经过实验途径得出的又一个典型。C.W.索恩思韦特长期从事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工作,他于1931年选择不仅反映热量高低,而且反映水分供应多寡状况的可能蒸散为指标提出了气候分类方案,并于年两度修改此方案。但由于他的分类繁杂,流行不广,这个分类主要应用于和农艺学。成因分类和经验分类所得出的结果是互相对应的。..布德科就以这种对应关系进行了气候分类他从研究气候形成的理论出发,于1948年制定出了自然植物景观同热量和水分这两个主要气候要素相对应的组合图,即布德科气候分类(见图[气候与植被关系示意图])。图上纵坐标以年辐射差额值(Q)表示热量,横坐标以干燥指数[584-01]
  表示水分状况(P为年降水量,L为蒸发潜热)。 除了以上两种分类法之外,由于、、、、、和等方面对气候的需要不同,还可以制定各种应用气候区划的分类指标(见)。气候分类正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2&各家理论
  气候分类法
  根据各地气候特征,按其相似和差异情况,划分成各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热量、水分、风力、风向,也有根据天气型进行划分的。气候分类法很多。从最早的古希腊学者,一直到十九世纪以后的苏潘、柯本、阿里索夫、斯查勒等都提出过气候的分类法。我国气候学专家、、卢鋈等对我国气候提出过分类法。气候分类可供进行经济规划、特别是农业生产规划时作参考。
  柯本气候分类法
  德国家柯本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在1918年提出了把全球气候分成:A.热带多雨带,B.干燥带,C.暖温带,D.冷温带,E极地带五个气候型和若干个气候副型,这种分类法称为柯本分类法。在柯本分类中
A、 C、 D、
E带为湿润气候,B为干旱带。柯本分类法的优点是系统分明,各气候类型有明确的温度或雨量的界限,便于应用。其缺点是只用年平均与年平均温度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干燥指标,并以此来划分干燥带的方法是不完善的。另外,柯本分类忽视了高地气温、降水的垂直变化与水平纬度地带性的差异。也就是忽视了气候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问题。&斯查勒气候分类法
  斯查勒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的特征、变化又受气团、与反气旋活动的影响,因此,他根据不同性质气团的源地分布及锋的位置,将全球气候分成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和高纬度气候带。在这三个带下又分成12个不同的气候类型。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的优点是重视气候的形成因素,因此有人认为是“极有效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但其不足之处是对季风气候不够重视。
  贝尔格气候分类法
  即苏联的地理学家贝尔格所制订的气候分类。苏联景观学说的创始人Л.С.贝尔格是把地理景观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第一个人。1925年他从地理观点出发,将陆地分为两类:低地和(海拔1000米以上)。对低地气候,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标志,以月平均为指标,划分出11种气候型(带)。以地理景观带作为气候分类的基础,提出气候地理分类法。在山地气候中除利用11种气候型外,在雪线以上高山地区增加永冻气候。
3&影响因素
  指影响气候状态。决定各地气候物理条件的因素。这种物理条件主要是指决定地球上各地位置的地理诸要素,如、、海陆分布、相对海陆的位置、地形等等。此外,、稳定性的高、低气压的位置、盛行风也可作为气候因素。气候是常年变化的,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和物理条件,有时候也叫作气候因素。在这时候,黄道倾斜,大气的组成,地壳变动,水陆分布,海流等也构成气候因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一个地区形成过程。
4&按纬度分类
  (一)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瓦克环流、、赤道西风、和副热带高压。全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18℃以上,全年水分可能蒸散量在130cm以上。本带可分为5个气候型,其中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型又可划分为3个亚型。
  1.赤道多雨气候
  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内,宽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美流域和与间的从到伊里安岛一带。这里全年正午太阳高度都很大,因此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一般小于3℃,日较差可达6~12℃。由于全年皆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以辐合上升气流为主,多,因此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这与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动有关。
  2.热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正当迎风海岸,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气候具有海洋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8~25℃之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由于东风(信风)带来湿热的海洋气团,所以除、热带气旋雨外,还多地形雨,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变化。&3.热带干湿季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间。这里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时,位于信风带下,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是为干季。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时,赤道辐合带移来,有潮湿的辐合上升气流,是为雨季。一年中至少有1~2个月为干季。湿季中蒸散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降水量在750~1600mm左右,降水变率很大。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18℃以上,干季之末,雨季之前,气温最高,是为热季。
  分布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中国南部、和,,印度半岛大部,,北部沿海等地。这里热带季风发达,一年中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时,降水稀少。而当赤道气团控制时,降水丰沛,又有大量的热带气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mm,集中在
6~10月(北半球)。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较差在3~10℃左右,春秋极短。
  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大致在纬度15°~25°间。因干旱程度和气候特征不同,可分为(5a)、热带(西岸)多雾干旱气候(5b)和热带半干旱气候(5c)三个亚型。5a,5c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有极端最高气温。5a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因此降水量极少。5c位于5a的外缘,大半年时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干燥少雨,在太阳高度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移来,有对流雨,因此出现一短暂的雨季。5b位于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洋流经过,终年受海洋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影响,多雾而少雨,降水量极小,但气温较凉,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
  (二)中纬度气候
  这里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该地带一年中辐射能收支差额的变化比较大,因此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52.5cm之间。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显著。再加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大陆面积较大,受海陆的热力对比和高耸庞大地形的影响,使得本带气候更加错综复杂。本带共分8个气候型。
  6.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一侧,约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它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因干旱程度不同可分为干旱6a与半干旱6b两亚型。
  6a副热带干旱气候具有少云、少雨、日照强和夏季气温特高等特征。但凉季气温比5a型低,气温年较差较5a型大,达20℃以上。凉季有少量气旋雨,土壤蓄水量略大于5a型。6b副热带半干旱气候位于6a区外缘。夏季气温比6a型低,冬季降水量比6a型稍多。
  7.副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30°N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这里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秋季节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因此夏热湿、冬温干,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左右,气温年较差约在15~25℃左右。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较集中,无明显干季。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8.副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于南、非洲和大陆副热带东岸,约为南北纬20°~35°。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夏季受海洋高压西缘流来的潮湿海洋气团的控制。由于所处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降水的季节分配比季风区均匀。&9.副热带夏干气候()
  分布于副热带大陆西岸30°~40°之间的地带。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移动的影响,在夏季正位于副高中心范围之内或在其东缘,气流是下沉的,因此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冬季副高移向较低纬度,这里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带来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左右。冬季气温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10℃左右。因夏温不同,分为两个亚型。9a凉夏型,贴近冷海岸,夏季凉爽多,少雨,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9b暖夏型,离海岸较远,夏季干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冬季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稍大。
  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约40°~60°的地带。这里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洋流经过。冬暖夏凉,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气温年较差小,约在6~14℃左右。全年湿润有雨,冬季较多。年降水量750~1000mm左右,迎风山地可达2000mm以上。&11.
  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约35°~55°的地带。这里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盛行东南风,温暖湿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北温差小。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全年降水量集中于夏季,降水分布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冬季寒潮爆发时,气温在24小时内可下降10余甚至20余摄氏度。
  12.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北美100°W以东的温带的地区。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而寒冷,有少量气旋性降水。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的侵入,降水量较多,但不像季风区那样高度集中。这里季节鲜明,天气变化剧烈。
  13.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35°~50°N的亚洲和北美洲大陆中心部分。由于距离海洋较远或受山地屏障,受不到海洋气团的影响,终年都在大陆气团的控制下,因此气候干燥,夏热冬寒,气温年较差很大。因干旱程度不同可分为温带干旱气候(13a)和温带半干旱气候(13b)两个亚型。
  (三)高纬度气候
  高纬度气候带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冰洋锋上有气旋活动。这里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为负值,所以气温低,无真正的夏季。空气中水汽含量少,降水量小,但蒸发弱,年可能蒸散量小于52.5cm。本带可分为三个气候型。
  14.副极地大陆性气侯
  分布在50°N或55°N到65°N的地区。这里年可能蒸散量在35cm到52.5cm之间。冬季长,一年中至少有9个月为冬季。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小,在欧亚大陆中部和偏东地区又为冷高压中心,风小、云少,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大陆性最强,冬温极低。夏季白昼时间长,7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气温年较差特大。全年降水量甚少,集中于暖季降落,冬雪较少,但蒸发弱,融化慢,每年有5~7个月的积雪覆盖,积雪厚度在600~700mm左右,土壤冻结现象严重。由于暖季温度适中,又有一定降水量,适宜针叶林生长。&15.极地苔原气候
  分布在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中。在南半球则分布在(福克兰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年可能蒸散量小于35cm。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左右。其纬度位置已接近或位于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已很明显。在极夜期间气温很低,但邻近海洋比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稍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0℃~40℃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5℃左右。在7,8月份,夜间气温仍可降到0℃以下。在冰洋锋上有一定降水,一般年降水量在200~300mm左右。在内陆地区尚不足200
mm,大都为干雪,暖季为雨或湿雪。由于风速大,常形成雪雾,不佳,地面积雪面积不大。自然植被只有、及小灌木等,构成了苔原景观。
  16.极地冰原气候
  分布在、和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皆在0℃以下,具有全球的最低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有长时期的极昼、极夜现象。全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皆为干雪,不会融化,长期累积形成很厚的冰原。长年大风,寒风夹雪,能见度恶劣。&(四)高地气候
  在高地地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候诸要素也随着发生变化,导致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为了区分因高度影响和因纬度等因素影响的气候,也因为高山气候仅限于局部范围,所以高地气候单列为一大类而没有包括在低地分类系统内。
  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种垂直地带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的纬度和区域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其特征如下:
  (1)山地垂直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地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高差而异在低纬山地,山麓为赤道或热带气候,随着海拔的增加,地表热量和水分条件逐渐变化,垂直气候带依次发生。这种变化类似于低地随纬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如果山地的纬度较高,气候垂直带的分异就减少。如果山地的高差较小,气候垂直带的分异也就较小。(2)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烙印”例如,赤道山地从山麓到山顶都具有全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特征。和都具有季风气候特色。
  (3)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主要以热量条件为垂直差异的决定因素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与热量和湿润状况都有密切关系。这种地区的干燥度都是山麓大,随着的增高,干燥度逐渐减小。
  (4)同一山地还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显隐等局地条件不同,气候的垂直变化各不相同山坡暖带、山谷冷湖即为一例。山地气候确有“十里不同天”之变。
  (5)山地的垂直气候带与随纬度而异的水平气候带在成因和特征上都有所不同。
5&按资源分类
  气候资源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资源。它的各组成部分按不同角度,可有不同分类方法。
  (1)要素分类:一部分气候要素含有重要资源量,按要素分类是气候资源最基本的分类方法。
  太阳能资源。如中含有植物进行所需的生理辐射量,也是太阳能热水器和日光电池所需的能源。&热量资源。即以空气温度所代表的作物生长所必需的热能。在农业生产中常以大于0℃或10℃的每日温度(℃)之积,或称积温,作为热量资源的代表值。
  降水资源。为陆地一切水资源的唯一来源。弄清降水资源及其潜力可以提高量在降水量中的比例,更充分地开发可能获得的自然降水的潜力。
  风能。即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力。可以利用作为动力或发电的能源。
  大气中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材料。这在过去农业生产中并未作为资源量计算。现代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在温室中二氧化碳缺乏天然补给量时,这一要素才被作为资源而予以重视。
  (2):人类社会有很多行业,各个行业对气候都有不同要求。气候资源的行业分类实质上就是一种应用分类系统。一般说来,在露天作业的行业对气候最敏感,也对的意义认识最早,最为关心。其中有农、林、牧、渔、盐、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在室内活动的行业,也因其同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有密切关系,同时又依靠交通运输获得原材料、燃料及运出产品,也需要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和避免不利条件,不得不重视气候资源和灾害。在一个行业内部,也因项目不同而对气候资源有不同的需求。农业中的、及其它作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气候资源要求。在医疗中,不同的疾病的医治都有各不相同的最佳气候条件。其它各行业的情况也是一样。正是因为行业内部在气候资源的要求上很不一致,使得行业气候资源分类具有多层次性。
  气候资源还可以从其它角度进行分类。虽然一定的气候资源分类有其特有的目的性,但是这些分类系统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特别是要素分类法与行业分类法之间的互补性更为明显。
七个气候带的划分标准
&4级&被浏览289次&&
年Б.П.阿利索夫提出以盛行气团为主,以海陆位置为辅的气候分类。他认为:气团性质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特征和海陆性质的特定条件下,热量和水分等物理量经过交换和输送等过程后的综合结果,最能客观地反映气候状况。他根据盛行气团的季节分布状况,将南北两个半球各分成赤道带、副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北极带(副南极带)和北极带(南极带)等七个气候带。想问一下七个气候带的具体划分标准
采纳率:50%&3级&
气候带是大致与纬圈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的气候分类单位,是地球上最大的气候区域单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气候带按一定顺序分布。气候带的划分是由最基本的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这一条件决定的。古希腊就曾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把地球气候划分为五个气候带,即: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称为天文气候带或地理气候带。这种古老的气候带划分方法,只是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所以也称为太阳气候带。根据太阳气候带,每个气候带的面积占整个地球总面积的百分比是:热带占40%,温带占52%,寒带占8%。温带处于中纬度地区,南北大,气候有极大差异。温带如此大的面积,与实际气候分布很不相称。因此,温带一般又分为三个带,即:亚热带、温带和冷温带。是空气辐合的地带,除了全年高温外,也全年多雨,不论气候和植物都与热带其他地区有明显不同,况且热带面积也太大,所以又从热带中划出带,热带就只包括赤道气候带与回归线之间的地区。这样,地球上的气候带就包括: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冷温带和寒带。因为地球表面实际并不均匀,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都影响气候,上述划分的各个副带并没有人们公认的界线。实际上,等温线并不与纬圈完全平行,用回归线和极圈划分的气候带与实际气候有很大差别,尤其是以高纬度地区最为突出;但是由于这种方法简单,并且能大致反映地球上的生物现象分布情况,所以至今还是被人们采用。
地理问题广州属于热带气候还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他位置在23度06分,小于回归线啊
&3级&被浏览46次&&
采纳率:56%&4级&
寒、温、热带是以纬度作为划分标准的,而亚热带、等是以、植被、降水等综合性因素作为划分标准的。.热带季风主要分布于北纬10度-22度的低纬地区,亚热带季风主要分布于北纬22度-35度的低纬与过渡地区,综上所述,处在23度06分的广州地区属于。
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1/3,为沙漠面积最大的洲
,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东部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当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非洲最大的岛是马达加斯加岛。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角习惯上以苏伊士运河为非洲和亚洲的分界。大陆东至哈丰角,南至厄加勒斯角,西至佛得角,北部至吉兰角。面积约302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主要地理信息:
1.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角习惯上以苏伊士运河为非洲和亚洲的分界。有6亿多人,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本区被称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最大的洲。本区气候分布特点: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为干湿两季。热带草原地区常常受到旱灾影响。
3.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最著名的盆地刚果河盆地,有被称为地球伤痕的东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
4.非洲由于殖民主义长期占领和掠夺,使本区有许多国家成为单一商品经济,即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这种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模式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因此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
5.非洲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本地区更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长快,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和肉类的需求大,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在草原地区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非洲气候分布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孕可以吃白萝卜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