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雨少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思谢谢

下雨时,是走路淋到的雨少还是跑步淋到的雨少?
| 死理性派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802465人加入此小组
注:之前在百度贴吧,qq空间等地方贴出来过,基本没有任何反响。今天在这里贴出。人格保证绝对是原创。如果大家在别的地方见过,肯定是我贴的,或者被转载的。其实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高深,但确实有人会搞错,如果之前有人讨论或类似的问题,请大家莫要见笑。------------------------------------分割线--------------------------------------------
这是一个曾经被广泛讨论的问题,直至今天还可以在网络和刊物上看到人们的讨论。持两种观点的都有,有人认为跑步淋到的雨更少,有人认为走路淋到的雨更少。前者认为跑步可以缩短到达某地的时间,因此可以淋到更少的雨。后者认为走路速度慢,和雨的相对速度就小,因此淋到的雨更少。
至于实际的验证,我只是在探索频道的《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节目中见过。对于这个问题,节目组先后在两期节目中做过两次试验,第一次的结果是走路淋到的雨更少,而第二次得到的是完全相反的结论。从而,他们的试验并没有让这个问题变得清晰,而是更加令人迷惑。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淋到的雨”指的是什么?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1.所有的淋到身上的雨;2.某一时刻人身上的雨水量。我们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哪一个呢?其实我们要考察怎样才能淋到更少的雨,换一种说法,就是怎样才能在下雨时更舒适一点。显然,上面列举的两种雨量都会对人的舒适度产生影响,关键就是哪种更重要。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身上所能储存的雨量是有限的(头发,衣服鞋子,皮肤上沾的水)。同一个人,在大雨中淋一个小时,和淋十个小时,虽然身上储存的雨水量是一样的(不管一个还是十个小时都是湿透),但是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淋十个小时身上遭受的雨水肯定要比一个小时的要多,也肯定比一个小时更难受。所以,“淋到的雨”指的应该是淋到身上的所有的雨,而不是身上储存的雨水量。
第二个概念:“淋到的雨更少”,指的是相同的时间内,还是走过相同的距离?这个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平时我们不得不淋雨的时候,无非是想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果站着不动,比如在雨中干活什么的就涉及不到跑还是走的问题了)。所以我们更关注的是走过相同的距离,是跑还是走淋到的雨更少。其实如果我们考察的是相同的时间的话,稍微运用一下极限思维这个问题就有有答案了,就没那么有争议了。想象一下:如果现在全世界都在下雨,而且是一样大的雨。一个人可以用7.9km/s的速度跑(当然没人可以跑这样快,这里只是做个假设,这个速度我有意设得大一些,只是比这个数还大的话就要飞出地球了),也可以用1m/s的龟速挪步。那么在一秒钟之内,哪种方式淋到的雨更多呢?当然是7.9km/s的那个。
好了,明确了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用更加清晰的语言重新表述:同一个人在密度均匀的雨中从A地到达B地,在这次旅程中,是速度快一些淋到身上的雨更少,还是速度慢一些淋到身上的雨更少?在进行精确的数学计算之前,我们可以运用生活经验来做初步的分析。平时天上下起雨的时候,人们大多是加快脚步,还是放慢脚步呢?我想大家看到的大多还是加快脚步吧。试想一下,你现在在一座楼房的门口,前面是一个院子,院子的另一边是另一座楼。天上正在下着雨,你想要到院子另一端的那座楼里去。你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选择用几秒钟的时间跑步过去,也可以选择以蜗牛的速度用一下午的时间慢慢挪过去。哪一种淋到的雨更少呢?如果你跑步过去,也许身上只是稍微湿了一点。如果用一下午的时间慢慢挪过去的话,你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肯定已经全身湿透了。
到了这里,问题的答案似乎已经很明了了。不过要让我们的结论有足够的说服力,就必须用精准的计算加以证明。下面就让我们来计算一下。
想要通过计算得到某种结论,就必须控制变量。我们假设雨是在空气中均匀分布的,而且是始终以相同的速度落向地面的。如果我们把雨本身当成参照物,那么雨就是一些在空中均匀分布的静止不动的水滴,就像图1中的那样。下雨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地面相对于雨滴以雨的速度向上运动。进一步简化,可以得到图2中的样子。
至于雨中的人,我们可以简化成一个简单的几何形体。不妨设为1.0m×0.3m×1.7m的一个立方体。淋到的雨的多少,取决于人在雨中扫过的体积。图3是在雨中,一个人从A地走到B地的示意图。绿色方块代表人。设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10m,雨下落的速度是5m/s。
先来考虑两种极端的情况。如果这个人可以不花费任何时间从A地“瞬移”到B地的话,他扫过的面积就等于他的身高乘以AB两地之间的距离,即1.7×10=17㎡(如图4所示)。如果他在雨中站着不动,那么他每秒钟扫过的雨的面积是雨的速度乘以他头顶的宽度,即0.3×5=1.5㎡/s(见图5)。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淋到的雨会逐渐增加直到无穷大。所以,速度无穷大比速度为0淋到的雨要少。
当然,实际的情况是,要从A地到B地,不能静止不动也不能瞬移,而是需要以一定的速度前进。设此人跑步的速度是8m/s,走路的速度是1m/s。
那么这就相当于此人相对于雨向斜上方行进,竖直方向的分速度是5m/s,水平方向的分速度跑步时是8m/s,走路时是1m/s。 如果他跑步过去,所需时间为:10m÷8m/s=1.25s 则他相对于雨在竖直方向运行的距离为1.25s×5m/s=6.25m。图6中空白部分就是他在雨中扫过的面积。我们把这块区域单独拿出来,可以看到这块区域由两个平行四边形组成,我们设它们为X(红色区域)和Y(黄色区域)。它们的面积分别为:
X:0.3×6.07=1.821㎡
Y:10.3×1.7=17.51㎡
所以总的面积为1.821㎡+17.51㎡=19.331㎡。
如果他走路过去,同样的道理,所需时间:10m÷1m/s=10s;他相对于竖直方向运行的距离为5m/s×10s=50m。
X:0.3×50=15㎡
Y:10.3×1.7=17.51㎡
总的面积为15㎡+17.51㎡=32.51㎡。因此,跑过去比走过去淋到的雨要少。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走过相同的距离,X的面积(头顶淋到的雨)和行进的速度成反比,而Y的面积(身体前面淋到的雨)和行进速度没有关系。因而整体来看,行进的速度越慢,人在雨中扫过的区域就越陡峭,面积也就越大。所以最终我们得到结论,同一个人在密度均匀的雨中从A地到达B地,在这次旅程中,速度快一些淋到身上的雨更少。
+ 加入我的果篮
这个实际应用性不强,因为实际上人走路和跑步速度比通常没有那么大,要是真的在雨地达到8m/s的速度那鞋就不用要了。。。另外跑步会让人“感觉”雨大,是因为雨水落在脸上的速度变大了,导致脸疼。。。还有一点,实际生活中人通常不会这么理性分析,考虑挨浇程度不是说总的淋雨量,而是被淋的难受程度。。。所以。。。这个问题。。。
这个实际应用性不强,因为实际上人走路和跑步速度比通常没有那么大,要是真的在雨地达到8m/s的速度那鞋就不用要了。。。另外跑步会让人“感觉”雨大,是因为雨水落在脸上的速度变大了,导致脸疼。。。还有一点,实际生活中人通常不会这么理性分析,考虑挨浇程度不是说总的淋雨量,而是被淋的难受程度。。。所以。。。这个问题。。。
游戏宅小组管理员
定性思考一下就行了呗影响受水量的直接因素其实是两个:时间和接收面积。时间上,跑步明显优于走路。接收面积上,只要有速度,面积就没有变化,都是头顶和前侧。所以,怎么想都是多跑两步划算。
如果脑袋大个子低,怕是结果不一样吧
的话:如果脑袋大个子低,怕是结果不一样吧脑袋大个子低的话就更应该跑步了,你注意看我的分析了么
的话:这个实际应用性不强,因为实际上人走路和跑步速度比通常没有那么大,要是真的在雨地达到8m/s的速度那鞋就不用要了。。。另外跑步会让人“感觉”雨大,是因为雨水落在脸上的速度变大了,导致脸疼。。。还有一点,实际生活中人通常不会这么理性分析,考虑挨浇程度不是说总的淋雨量,而是被淋的难受程度。。。所以。。。这个问题。。。确实,淋雨时间长了会难受,淋雨速度大了也会难受。还有N多实际情况需要考虑。不过真的要分析的话就只能控制变量,不考虑这些因素了。
多年以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讨论这个事,大意是:一个人(A)问,下雨时大家为什么跑呢?前面不也是雨吗?其它人都说他说的有道理,跑没有任何作用,正说着,下起雨了,这伙人纷纷跑起来了,这个人(A)就喊道:“你们干嘛跑啊,前面不也是雨吗?”其中一个人回头答应了一句:我总得做点什么表示我知道下雨了吧!
数学/化学爱好者
主题站有一篇文章讲同样的话题,可以参考下。爪机不开传送门了
流言终结者
根据楼主的分析,我们显然可以得到:跑步,时间为:10m÷8m/s=1.25s,淋雨量为19.331㎡,评均每秒为15.46;步行,时间为10s,淋雨量为32.51㎡,平均每秒3.251。因此同志们,如果没跑到地雨就停了,显然亏大了
令V为淋到的水总体积,s为总路程,定义"淋程"为μ=V/s,假设物体速率v始终不变,雨速v0有μ=S(v)sqrt(1+(v0/v)^2)S(v)为不同速率下的物体截面积对于lz的条件(底=a,高=b)确实可以得出μ=b+a*(v0/v)但是这并不对一般物体成立,比如半圆R:μ=R[sqrt(1+(v0/v)^2)+v0/v]不过应该可以证明,对一般物体总有v-&inf时有μ为最小值
这个话题以前和朋友讨论过,后来终止了讨论,主要是觉得:1. 很难量化“淋雨多和少”? 以降雨量那个科学定义作为标准还是以人的主管感受作为标准? 2. 实际降雨,其实,每一时刻每一地点雨量大小都有区别,受风速和风向的影响很大,难以量化。3. 很难界定淋雨的距离,人在短距离冲刺和长跑的时候,姿势差别很大,淋雨面积会有区别,而距离又会影响到淋雨时间。撇开以上因素,如果以“降雨量”的定义作为判断淋雨多少的标准,如果在完全封闭的空间人为的用喷头喷水,这事儿,就很容易鉴定了。PS1: 你的假设(雨均匀分布和恒速)其实就是假设没有风的作用(也就是我说的第二个因素),这之后,你对人的受雨面积的假定显然不符合人走路和跑动时候的实际情况。PS2:你为了简化计算,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假设,但是在另外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人的受雨面积)却又试图量化分析,前者的假设和后者息息相关,会直接影响到模型最终结论。最忌讳的就是这样去建模分析,要么都是假设然后做一个很简单的模型,要么都量化分析搞出一个很复杂的模型。如果说前面的假设对后面需要量化分析的量没影响或者影响很小是可以前者假设后者量化来建模,这样的模型,最终结论也不会偏差太大。综上,你的模型存在致命缺陷,没什么讨论价值。
不应该这么算,我们实际上在说跑或走时,并没有按楼主假设模型来思考,我们更多是是将走假设成一种准静态,就是说,忽略头部以下的雨水,简言之走和跑的区别就是头部以下被淋的程度。
的话:这个话题以前和朋友讨论过,后来终止了讨论,主要是觉得:1. 很难量化“淋雨多和少”? 以降雨量那个科学定义作为标准还是以人的主管感受作为标准? 2. 实际降雨,其实,每一时刻每一地点雨量大小都有区别,受风速和风向的影响很大,难以量化。3. 很难界定淋雨的距离,人在短距离冲刺和长跑的时候,姿势差别很大,淋雨面积会有区别,而距离又会影响到淋雨时间。撇开以上因素,如果以“降雨量”的定义作为判断淋雨多少的标准,如果在完全封闭的空间人为的用喷头喷水,这事儿,就很容易鉴定了。PS1: 你的假设(雨均匀分布和恒速)其实就是假设没有风的作用(也就是我说的第二个因素),这之后,你对人的受雨面积的假定显然不符合人走路和跑动时候的实际情况。PS2:你为了简化计算,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假设,但是在另外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人的受雨面积)却又试图量化分析,前者的假设和后者息息相关,会直接影响到模型最终结论。最忌讳的就是这样去建模分析,要么都是假设然后做一个很简单的模型,要么都量化分析搞出一个很复杂的模型。如果说前面的假设对后面需要量化分析的量没影响或者影响很小是可以前者假设后者量化来建模,这样的模型,最终结论也不会偏差太大。综上,你的模型存在致命缺陷,没什么讨论价值。那么请问,如果不做这样的处理,还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可以计算么?如果你有更好的计算方法,欢迎贴出来。你说的这些实际情况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全都考虑进去的话,就只有通过计算机建模来进行计算了,我还没有这个能力。我在这里是力图通过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如果你说那些不确定性因素也必须考虑进去的话,就不能控制变量,也就无从计算了。至于你说的风的问题,如果风是沿着行进方向的匀速风,那么我的这个模型还是没问题的。有风的话,只是给跑和走都加上了一个速度v,变成(8+v)m/s 和(1+v)m/s,还是可以通过这个模型进行计算的。
的话:不应该这么算,我们实际上在说跑或走时,并没有按楼主假设模型来思考,我们更多是是将走假设成一种准静态,就是说,忽略头部以下的雨水,简言之走和跑的区别就是头部以下被淋的程度。不好意思我没有看懂,能详细给我讲讲么?
快速通过下雨区域能有效减少淋在身上,这个结论很有用。同是冥思过此问题的人支持一下。
讨论这个问题,咳咳,有点那啥吧?雨天,不得不淋雨时,肯定是要跑的,争取淋雨的时间最短。淋湿了一定是不舒服的(喜欢淋雨的抒情青年不在此列),所以,无论全湿还是半湿不重要,重要的是赶紧回家换掉湿衣服。跑吧,除非你是抒情青年!!!
大致明白LZ的意思了分为横向淋雨和纵向淋雨。横向淋雨=距离X身高;纵向淋雨=头长度X雨的速度X行走时间。横向淋雨面积固定,因为跑的时间&走的时间,所以跑的纵向淋雨&走的纵向淋雨。说不上这个模型有什么问题,但总觉得稍微有点不对劲,或许真被雨淋狼狈跑回去的时候能想到更贴近现实的模型吧~
的话:主题站有一篇文章讲同样的话题,可以参考下。爪机不开传送门了你说的是这个吧 常在雨中跑,如何淋最少
嗯……我们学校有个人写了篇论文研究这个,得出了以多少多少米每秒的速度小跑淋的雨最少……
总之都是湿了
这个是网上刚出现不久的视频,和我的思路是一样的
其实很简单啊,假定雨量恒定,一个人从A地到B地走同样的路,那么他/她/它扫过的面积一定,路上所用时间就是淋雨的时间。好了,我们看看这块面积在走和跑这两个不同时间接的水量有什么不同吧……
跑步的话,淋雨面积会大吗?不过还是带伞比较好。
的话:跑步的话,淋雨面积会大吗?不过还是带伞比较好。不会,都是一样的。
高中生放暑假了= =下午无聊呆在家里考虑这个问题,拿A4纸画来画去还写式子[没有用高等数学方法考虑身体倾斜角]。。最后结论和你的一样,图也画的一样,但是发现一个问题网上好像都没提到过,“为了简化计算,我们近似的认为人体是个长方体,长 a 宽 b 高 h。”网上(包括果壳)都是这样假设,结论都是跑步淋的雨少(我最开始的结论也是这样),但是流言终结者的第一次淋雨实验的结论是走路淋的雨少,所以淋到的雨量明显是会有一个最小值的,也就是说在特定情况下走路淋到的雨反而更少。稍微考虑一下能看出来:你们的方法是平行六面体的底面积X高,但事实上底面积是会变的。跑步时候的底面积大于走路的时候。难道你们跑步的时候只是走路的快动作吗!!手是会摆动的呀(还有身体各部分)!所以走路跑步的底面积不能用同一个x表示。那么什么条件下(起点和终点的距离是主要影响因素吧)能做到“走路淋到的雨更少”,也就是流言终结者第一次实验的情况,我就不想算了,死理性派们快去算算(我觉得应该算得出来的,只要加上手脚比走路时候多摆过的面积)。
这个好像记得在那个神奇的地方看到过记得结论是当中到大雨时用跑的当小雨是用走的
应该还与风向风速有关系
如果人跟雨点同向同速(水平飞行的雨点) 理论上身体前后都不会淋雨所以淋雨量跟雨点相对人的运动方向夹角有关
走路淋得少
我觉得这个和风向有关,不能一概而论。再者说雨竖直下落,跑步时接触的面积应该要多些。要控制变量
极限法呗,极快速度扫过算是跑,极慢,几乎静止是走。自然走呆的时间长,淋得多。至于那个下雨就跑的故事,明显是跑到一个躲雨的地方啊……
楼主没考虑风的因素啊,就是雨落下的方向,所以建模也要三维的。如果雨不光在x轴,也就是竖直方向有速度,在y轴z轴都有速度,那计算结果就会不一样了。我总感觉,综合考虑所有情况,速度从0到无限大,淋雨量的曲线接近一个U形,是有最小值存在的,但是是一个函数关系
会不会有大头高个子的走路y面积为0而跑步y面积不为0呢来自
早点跑回家才是王道~~~
我觉得啊,打伞淋的雨少
楼主没有考虑到下雨的速度方向和人行动的速度方向是有差异的。迎着雨跑和背着雨跑,结果很不一样。因为受雨面积和相对速度都不同。
同样是简化模型,横向v=slρ 纵向v=sρvt 均匀密度,ρ是每体积空气重有多少体积水,假设迎着雨和背遮雨一样,人是飘过去的,没有重复,但是我觉得这样精度已经可以了……
引用 的话:楼主没有考虑到下雨的速度方向和人行动的速度方向是有差异的。 迎着雨跑和背着雨跑,结果很不一样。因为受雨面积和相对速度都不同。也就是说在楼主的模式下,还需要考虑增减雨滴水平速度的因素,如果是顺着雨滴移动,则需要在人的移动速度上减去雨滴水平速度,如果逆着水滴,则要加上雨滴水平速度。如果考虑上述因素,应该在走路和跑步之间会有一个极小值出现,较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感受。
引用 的话:大致明白LZ的意思了分为横向淋雨和纵向淋雨。横向淋雨=距离X身高;纵向淋雨=头长度X雨的速度X行走时间。横向淋雨面积固定,因为跑的时间&走的时间,所以跑的纵向淋雨&走的纵向淋雨。说不上这个模型有什么问...我觉得横向淋雨虽然跑的时间更短,但是扫过的距离是一样的,缩短了时间但是增加了“撞”到前方雨的频率。你们试试大雨中骑自行车就知道了,我是深有体会,骑行速度快的话雨落到脸上的频率也快,甚至会喘不过气,有种游泳的感觉啊。
为什么你们下雨要打伞啊?淋雨对我来说倒是无所谓
下雨从来都不跑除非是大暴雨!
走近科学里面有一集是专门讲这个论题的。。
我初中的时候就想过这个问题,当时想出来的结果是:在单位时间内,跑步淋雨更多。因为速度越高,受雨面积越大。我假设了一个人在雨中以光速跑动(忘了狭义相对论吧。。)那么空中下落的雨珠速度对他而言忽略不计,所以他整个身体的正面就都成了受雨面。然后我们再把速度降低。光速的一半——差不多;光速的四分之一——差不多……等降到普通的步行速度,那么受雨面就仅限于头和两肩了。(假设无风)反过来我们可以得到——随着速度的增加,在雨中运动的人的受雨面积也增加。所以单位时间内,速度越快,淋雨越多。
很明显是跑着淋雨少
引用 的话:我初中的时候就想过这个问题,当时想出来的结果是:在单位时间内,跑步淋雨更多。因为速度越高,受雨面积越大。我假设了一个人在雨中以光速跑动(忘了狭义相对论吧。。)那么空中下落的雨珠速度对他而言忽略不计,所...你说得对。不过我这里讨论的不是单位时间,而是单位距离。因为最终从实际来看,淋雨终究是在考察从A地到B地这段距离的吧。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古文翻译;残荷风扶起,银虹云舞低,琼楼梦好忆何夕,烟雨人独立.请大家帮帮我翻译这首诗的意思._百度作业帮
古文翻译;残荷风扶起,银虹云舞低,琼楼梦好忆何夕,烟雨人独立.请大家帮帮我翻译这首诗的意思.
只能说说大概的一种意象,以及字面上所要表达的情境吧.一个残字,写出了萧索的意味来.残荷,夏末将完,那个热情如火,青葱岁月的季节已经到了尾声.银虹是什么,这个具体的说不来.银色的长虹,也许是舞蹈时的水袖,也许是天上的星河,或者其他.云舞,也就是翩翩起舞了.一个“起”,一个“低”,表现了一种起起伏伏的状态,可以是人一生的际遇,可以是描写心情的起伏,事情的转机等等,看这诗之前描写的背景了.琼楼梦好,明显是指美梦,回忆往昔.“何”字,也体现了那种追忆不可得的惆怅.烟雨人独立,还是很萧索的画面.整首诗都在表现这种彼时往事不可追,此刻孑然一身的低沉情绪风雨少年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风雨少年本词条缺少概述,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ISBN3装&&&&帧平装
尺寸: 21.2 x 14.8 x 1.8 cm
重量: 621 g陈瑞生,生于1933年10月,老一辈革命家陈正人与彭儒之子。
自幼喜爱文学,曾广泛阅读中外小说、诗歌、剧作,经常试手写一些诗词、散文;对绘画情有独钟,尤其喜爱涂鸦山水景色。
曾为中共中央党校进修部副主任、哲学教授。主编、副主编或参与撰写、出版二十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风雨少年》主要内容:1934年10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主力部队不得不进行转移。虎子和许多红军干部的子女一样被寄养在当地群众的家里。红军走后,国民党反动派占领了中央苏区,他们对红军家属和留下的孩子进行残酷的迫害。书中展现了以阿妈为代表的苏区群众为了保护和抚养红军的后代,和白狗子进行机智勇敢的斗争的故事。虎子也在艰苦的磨练中,与患难与共的小伙伴——牛仔和广东佬,不断地成长,最后在老杨叔的关心和教育下,年幼的虎子及伙伴在艰难的岁月中逐渐成长并参加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亲爱的少年儿童朋友们,我们今天能过如此幸福的生活,是与他们流血牺牲、艰苦奋斗分不开的。一位伟人说得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作者写下了《风雨少年》这本书,它是依据作者少儿时代的经历而创作的一部小说,而不是我的真实生活的写照。书中的“我”,似我非我,切勿对号入座。故事发生在1934年10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第一章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下雨时雨量多少毫米是怎么测量的?难道雨也有长度吗?_百度作业帮
下雨时雨量多少毫米是怎么测量的?难道雨也有长度吗?
降雨量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目前,测定降雨量常用的仪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径一般为20厘米,内装一个漏斗和一个瓶子.量杯的直径为4厘米,它与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测量时,将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据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当天的降雨量了.中国气象局规定: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之为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暴雨为50.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例如,多雨的广东,日雨量80毫米以上称暴雨;少雨的陕西延安地区,日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就称为暴雨.如果你手边没有雨量筒,那也不用担心,利用一些常见的器皿,你完全可以自制一个,效果也相当不错.取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纸制碗(可选用大小合适的方便面纸碗),在其底部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后将碗放在一个无盖的罐子上.罐内有一玻璃瓶,瓶口与碗底的小洞相接.简易雨量筒就做好了.简易雨量筒做好后,便可将它放在离地70厘米高处(筒口距地面的距离)承接雨水.雨停后,用秤称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当于1毫米的降雨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雨滂沱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