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酷派大神x7可以帮我想一下我们班旗的含义,跟励志有关的,有文采些,拜托了。

康熙为什么不杀和申?拜托各位大神_百度知道
康熙为什么不杀和申?拜托各位大神
提问者采纳
呵呵康熙没办杀申康熙候申没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6条回答
康熙杀珅死候珅没没赶乾隆杀珅珅才干帮少忙另外要养肥留给杀嘉庆杀练练手立立威杀干啥
康熙杀不了和绅,倒可以杀他的父母
康熙时候还没有和珅呢
不杀和珅之谜——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纪连海教师,将与我们一同拂去历史迷雾,剖析和珅与乾隆的特殊关系揭示乾隆不杀和珅之谜—— 乾隆为什么欣赏和珅,除了和珅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之外,其实还有下面很多。包括下面五个方面,我们通过一些个具体的事例来介绍一下。
说乾隆年间,乾隆末年,有一次台湾发生了一次人民起义,起义的领导者叫林爽文,当时面对这次起义怎么办呢?大臣们有的说要镇压,有的说要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说什么的都有,最后和珅出了一个主意,派人前去镇压,和珅保举一个人,他认为有他肯定能镇压住这一次起义。非常遗憾的是,这个人用了一年的时候也没有把起义镇压下去。乾隆脑袋疼,于是召集大臣,文武群臣面前,乾隆表示,我要御驾亲征。他话音刚一落,和珅立即就急了,皇上,万万不可。为什么呢?和珅是这么分析的,就这几个毛贼,偌大的一个朝廷谁都管不了吗?非要派皇帝前去御驾亲征,台湾35000多平方公里一块土地,当时大陆乾隆爷管的面积有多少?1300万平方公里,您放着1300万平方公里不去管理,为3万多,御驾亲征这不明显咱们大清朝没人吗?如果您去了台湾,那大陆肯定势必大乱,所以和珅觉得皇上是坚决不能前去。可是问题就出在这儿,皇帝不去,人民起义谁给镇压?您别着急,和珅说了,皇上,我跟您说,台湾战事不佳有其深刻的原因,您看您在您统治的几十年里,对老百姓多好啊,轻徭薄赋,人头税都不征收,只征一点地税,哪见您这么好的皇上?但是台湾,它肯定不知道您的仁慈,不知道您的恩德,什么原因?领导者的责任,您派去管理台湾的人他没有把您的恩德带到台湾,问题在这里。所以依我之见,依奴才愚见,两手准备,一,继续用兵;二,换掉台湾的官员。换上一个新的官员,把您的仁德带给台湾人。短短的几句话,乾隆爷听了很中用,很爱听。你看和珅话不多,第一阻止了乾隆爷亲征的打算,第二夸了乾隆爷的功德,第三指出了破敌的方略。几句话,乾隆爷还很高兴,原来就这么点事。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谁都爱听好听的,忠言逆耳,谁都不爱听,人们都爱听好听的话,和珅几句话就把皇上打发得很高兴,您说乾隆爷能不欣赏和珅吗?
我们来看第二个事例,第二个事例我们在第一讲提到过一次,说乾隆爷过70大寿,正当全国各地都为乾隆过70大寿忙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乾隆爷接到了西藏快马飞报,乾隆爷打开,这个信件一看,一个字不认识,原来是藏文,当时乾隆命令大臣有谁认识没有?结果所有的大臣谁都不认识这个字。乾隆想到,没办法,只有和珅懂了,马上把和珅给我叫来,让他给我翻译这段文字。和珅到这儿把这个信打开一看,给翻译出来了,原文咱们这里就不念了,大致意思就是说,知道乾隆爷70大寿,西藏的六世班禅非常高兴,他准备亲自带领几百名喇嘛、僧人前往北京给乾隆爷祝寿。那你想,六世班禅何许人也?西藏的领袖,西藏喇嘛教的两个最高领袖之一,六世班禅如果能够给乾隆爷祝寿,那很排场,乾隆爷听了以后非常高兴,马上命令和珅用三种文字拟旨,三种,汉、满、藏,三种文字,拟旨,和珅立刻用三种文字拟好了不同的诏书,鉴于和珅他的才学,鉴于他杰出的民族事务才能,和杰出的外交才能,乾隆爷立即升为理藩院尚书,管理蒙、疆、藏,蒙,蒙古,内外蒙古,疆,新疆,藏,西藏,三个地区的民族事务及一切外交事务。不但如此,乾隆爷知道要来,班禅住哪儿?北京有他的驻地,西黄寺,北京有他驻地,但承德避暑山庄没有,没有班禅的驻地,谁来修?换谁谁也干不了这个工作,当时乾隆爷命令和珅,你负责给我建造六世班禅在承德的驻地,给他专门建造一个宫殿,现在这个宫殿还在承德避暑山庄,有很多人去过,这就是和珅督造,换别人这个工作做不了,因为你建造你必须符合西藏喇嘛教的规矩规章,而且又要适合中原的风俗,这个工作只有和珅来做,这就是乾隆欣赏和珅的第二个方面原因。
你想想乾隆欣赏和珅有没有道理。偌大的一个清朝,会说四种语言的他不会为官,不见得会为官,会当官的纪晓岚会当官,刘墉会当官,他不见得会四种语言。即会四种语言,又会为官,这满大清朝有几个,满乾隆朝有几个,一位,和珅一人。你连第二个人都找不着。您说,乾隆爷要把他给撤了,把他轰回家,以后这类事您来管啊?您管得了吗?您管不了。所以,这是乾隆他欣赏和珅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点,他能够做到与乾隆同悲共喜,共患难。这一点是很少有人能够知道的。说乾隆的母亲死了,乾隆这个人是非常孝顺他的母亲的,他孝顺到什么地步?每天命令宫女给他的母亲梳头,结果掉地下的头发一根一根捡起来,最后等到他母亲去世以后,把所有的头发都集中到一个盒子里,专门用黄金铸一个金发塔,这个金发塔现在在紫禁城,在故宫里面珍藏着。外面是黄金的,里面是空的,空的盒子,盒子里面装的是头发。乾隆很孝顺,说乾隆的母亲去世了,乾隆罢朝三日,长跪不起,就跟灵堂那儿,谁搀也不回家去,那个时候您觉得他是皇上吗?很多人都劝,劝皇上要节哀,要慎重,要以国家为重,要以大局为重,只有和珅没劝过皇帝一句话,皇上跟那儿跪着,他也在那儿跪着,皇上不起来,他也不走,他自始至终陪伴着皇上,一句话都没说,三天以后,皇上瘦了,和珅也瘦了。和珅没有劝过皇帝一句话。这个时候和珅知道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
和珅对皇帝的了解还有更深的。乾隆帝退位以后,正好赶上今天湖北、四川、湖南、河南、陕西交界处,有一次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这一次白莲教起义前后九年啊,乾隆都死了,白莲教起义还没被镇压下去。史书上记载着这么一件事,这事说:有一天太上皇逊位了,快死了,糊涂了都快,就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天乾隆单独召见和珅,命他前去紫禁城里拜见乾隆。和珅赶紧到了紫禁城,看到,往那儿一跪,抬眼皮一看,乾隆在那儿坐着,面南背北,跟那儿坐着,一句话不说,旁边是嘉庆皇帝,嘉庆皇帝迷茫的神色,不知道他的父亲在干什么。乾隆爷看到和珅来了也没说话,就开始自言自语,声音很小,嘉庆皇帝坐在他父亲旁边,侧着耳朵听,听不见,听不知道,听不清楚在说什么,说什么呢?不知道。念了一个多小时,就在这个时候,就听到乾隆突然大喝一声,那人叫什么名字?只听和珅不假思索地回答:“徐天德,苟文明”。说完这六个字,乾隆又不说话了,又跟那儿开始念,谁也不知道他在说的是什么。两个小时过去了,乾隆爷说了第二句话,和珅你回家吧,和珅就走了。这件事甭说您不明白,嘉庆,乾隆的儿子他也不明白,这说什么呢?过了好几天,嘉庆皇帝找到和珅,我说那天父皇单独召见你,父皇说的是什么啊?你回答的是什么?你们玩儿什么文字游戏?和珅,这个时候很高兴地回答,您不知道,您有所不知,太上皇念的是西域的一种咒语,凡是被这种咒语咒上的人,他虽然远在几千里之外,也会立即死亡。皇上问我,那人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他,那人就是白莲教的两个首领徐天德和苟文明。太上皇乾隆说的话,皇上一句没听清,和砷在下面老远跪着,他通过乾隆的嘴唇就能够知道,太上皇说的是什么,太上皇想的是什么?我应该怎么做。您说,和珅对皇上对乾隆如此了解,他能杀和珅吗?他能不欣赏和珅吗?这就是第三个原因。他与乾隆同悲共喜。
乾隆跟和珅还有另外一层关系。你想乾隆他特别想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他最想的是什么?我到底要看看,在我统治的几十年里,中国、大清朝什么样,跟别人统治有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他最想的。可是想去何其难也,康熙爷就有令,勤俭持家,勤俭办事,您爷爷说的话您都忘了?国库中的所有的金子、银子都是有数的,有数量的,您花每一分钱,那都有人记着呢。您说支钱走了,您这个不符合规章,您这个钱虽然您是皇帝您也支不取。没钱怎么办事?何况即使把这个钱支出来了,又能如何?老百姓笑话你,大臣笑话你说您贪婪,说您享乐,说您不知好歹,说您忘记祖宗,乾隆怕人说,他希望他给人留下的都是节俭的印象。即想享受又怕别人说他贪婪、奢侈,想玩儿去又不敢花钱,这可怎么办?和珅有办法,这个骂名我挨了,您别着急,不就缺钱吗?我给您找钱去,骂,让他们骂,我不骂您,我出一个主意。
他出什么主意呢?创立“议罪银”制度,什么意思呢?您要犯罪了,您拿一笔钱交到皇上这儿,然后皇上一看,本来应该流放你十年的,算了,流放你三年,您把钱交我这儿就行了,要没这个,纪晓岚他早死在伊犁了,纪晓岚也犯过罪,也被皇上充军塞外过,充军新疆过,这个议罪银制度好,您敢说您的一生不犯错误?和珅出了这么一招怎么样?所有的大臣还没犯罪呢,先把钱交给皇上。皇上,这是我的钱,我存这儿,将来我犯错的时候将来从这儿直接勾。您就甭朝我要,我都先存在您这儿了,这招棒吧,议罪银是您要犯错误的银子,有数吗?这还记上谁交多少?在乾隆朝谁出的主意这事就归谁办,谁出的主意?和珅出的主意。所以所有的大臣想交议罪银的交到和珅这儿,和珅给皇上创立了一个私人小金库。这金库里的金子、银子皇上不知道有多少,和珅也不大清楚,太多了,他知道了。这点钱除了皇上花就是他花,后来咱们讲,抄家怎么抄那么多东西,就这儿的钱啊,大臣交给的,钱有了,但是这个钱轻易还不能花,还得留着,所以呢,内务府和珅经营了一年扭亏为盈,原来内务府一点钱都没有了,和珅这一招,八个月,内务府钱很多,皇上一看,和珅你牛啊,行,户部尚书的职务给你了,和珅就是这样当上户部尚书的,就因为他创立了议罪银制度。不过这议罪银制度真不是一个好招,真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它就会导致官场腐败,官场恶化。这对乾隆是个好事,对官员的前程是个好事,但是对老百姓呢?真不敢恭维。
有了钱了,皇上想出去,这回我出去没用你们钱。不,这点钱和珅说了,咱也不能用,不能让人家知道咱们花的是议罪银,您不是想上江南玩儿去吗?不是想五下江南六下江南吗,没关系,咱们一分钱不用花咱就能一去一回玩儿得非常高兴,皇上说你有这大本事,那当然我有这大本事,您瞧好吧。和珅一封信下去,给江南各地所有官员、商人一封信下去,咱们前面讲过,第五次南巡的时候他给国泰给过一封信,第六次南巡给过汪如龙一封信吧,他不是光给,国泰、汪如龙信,他给每位官员,每位他认识的商人都有一封信,什么意思?皇上要南巡了,诸位小心伺候着。这还不明白,皇上要南巡到我们家了,我不盖一个行宫,皇上到我们这儿,我一个商人,我要扭转自己的身份,我要改变自己的身份,我不趁机伺候着?这一招,皇上南巡,和珅给你写信,您还不照办?没花国家的钱,皇上第五次南巡、第六次南巡都没花政府的一分钱,空着身就这轿子,出了北京,出了北京沿途都是官商主动进贡,一听说皇帝南巡,各地的商人集合起来给皇上凑份子,凑钱。您说您上哪儿,我这儿有的是钱。当皇帝南巡的时候,顺利开始的时候,皇上、乾隆爷他看到,自己统治这么多年,天下太平,丰衣足食,当然,他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一点也不比自己的爷爷康熙差,他就很高兴。所以,每一次南巡回来他都要记着,和珅你太有本事,我一定要升你的官,他把所有的功劳都记在和珅一个人身上,都记在和珅一个人名下,其实呢?百姓的辛苦谁知道?老百姓出钱,出工,修运河,修龙舟,盖行宫,盖庙宇,这就是为什么乾隆一退位,全国各地都有人民起义的原因。乾隆就认为这些都是和珅的功劳,这是我们讲的他的第三个方面的表现。
乾隆做了60年皇帝,乾隆爷,他终于想退位了。下诏,我不干了,我要把我的皇帝让给我的儿子干了,这在中国历史上,让给儿子干的他不是头一个,谁是头一个?唐高祖李渊。李渊是在什么情况下把皇位让给自己儿子干的?是在李渊的三个儿子起了内讧,二儿子李世民杀掉了他的大儿子和三儿子,这就是李世民唐太宗把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弟弟全给杀了。唐高祖一看,你是爷,皇上您当,我不当了,您当皇上吧,我可当不了。中国历史上,把皇位主动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是头一号,第二号就是乾隆。中国历史上讲了很多禅让,但是那些禅让是真是假还难以评说,还不知道呢。除了这个禅让之外,除了我刚才说的这两次禅让之外,没有主动把皇位让给儿子的皇帝。还有一个方面是被动的,就是唐玄宗把自己的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唐肃宗,那更被动,那是人家不让他当皇上。可是皇上想把皇位主动让给自己的儿子,那就得办一个典礼,一个仪式,这个仪式咋办?
翻书,没有记载,什么仪式,没有。可难为了皇上,皇上想把这件事办的声势浩大,隆隆重重,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功德无量。和珅更头疼,天天为这件事忙,忙到最后,忙到1795年那一年的阴历腊月三十,终于拿出一个方案。皇上您看,我这招好不好。什么招?什么办法呢?他说咱办一个千叟宴,叟就是老头,咱们从全国请来所有70岁以上的高寿老者,70以上的人咱们统统都把他请到紫禁城里来,您请他们吃饭。皇上说,好啊,太好了,这事太棒了。这招是你出的吗?不是,你爷爷那阵就办过,康熙那时候举办过这个事,但是那时候那次没办好,为什么呢?大冬天皇上请来,好几千个老头在这儿吃饭,炒菜,上一盘菜凉了,没十分钟凉了,冬天、北京,没有暖气,在外头,在大街上,广场上,您想想,没吃好。皇上说,乾隆说那这怎么吃?我记得那次不行所以我把方案否定了,哎,皇上这个您就甭管了,我包您满意。
正月初四,禅位大典正式开始,在紫禁城,皇极殿前面的广场上,好几千个老头,都来到紫禁城里,落座,皇上也纳闷,和珅你变得什么戏法?转眼之间,1550多个火锅放了每个桌子上,每个桌子上都有好多好多火锅,每张桌子上都有好多火锅,挺棒的吧,多暖和啊,红红火火啊,这才叫禅让大典。咱都知道,北京人爱吃火锅,全国哪个地方的人不爱吃火锅?为什么爱吃?怎么流传出来?那是乾隆爷禅位大典,全国所有的高寿老者都领略到皇帝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照顾,都知道这点,所以从他们传到全国各地,加以改造。
皇上请全国的高寿老者可以达到三个目的,第一,皇帝此举,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道德,尊重老人。第二,皇帝此举那就意味着全国的高寿老者都尊重乾隆,别人就更得尊重了。第三,皇帝此举那意味着在乾隆领导之下的60年间,人人都得以高寿。所以皇上这叫一举三得。这主意谁出的?和珅。和珅凭此一举就可以名扬天下,到今天,历史上还没有在吃饭上,还没有超过他的人。
和珅这个人呢,他还很会猜度皇上的心思。他非常清楚,皇上乾隆爷很好面子,乾隆爷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人。乾隆爷一生三大愿望,这三大愿望叫“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立德,立言,立功。乾隆爷觉得自己的德行,品德,全国没得挑,历史上所有的皇帝相比都是很好的。你那么多皇帝,有哪一个主动禅位的?没有。就我主动禅位。立功更甭说了,乾隆一生号称自己是“十全”老人,大小经历过十次战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乾隆爷觉得自己差的就是立言。什么叫立言?著书立说,我就在这个方面似乎比别人差点,现在还差点,但是我将来一定不能让它差,我一定要超过我的爷爷,我爷爷那个时候,康熙写了一本书叫《古今图书集成》,编了一本书,很大。我要编一本书,要比他的厚,不但要比他的厚,还要比宋朝人编的那三书本都厚。
宋朝人编了三本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还有《太平广记》。
不但要比这些书厚,我还要比明朝永乐皇帝编那本书厚,那本书叫《永乐大典》,编,编一本厚一点的书,这书就叫《四库全书》。四库这个“四”咱们讲过,《经》、《史》、《子》、《集》。《经》儒家经典,《史》,二十四史,加上《资治通鉴》,子,诸子百家的著作,《集》,汉赋、乐府诗,唐诗还有宋词、元曲,元明小说等等,在这里面,对元明小说还包括清初的小说,都得收集来,就在这个时候,和珅发现了一本书,《红楼梦》,原名叫《石头记》,这本书可是和珅发现的,给皇上讲故事,天天讲一段,皇上很高兴那就把它搁进去,现在看一个电视剧说是纪晓岚和珅斗智斗法发现这本书,历史上没这样记,这本书经过红学家的考证是和珅发现的。这就是他在编《四库全书》的时候发现这本书,经过加工改造放到《四库全书》里面。《四库全书》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本非常厚的书,他一共收录了多少本书呢?3470本,一共分成79016卷,一共有36078册,36078册,编这本书可费了劲了。
从1773年开始编,那年乾隆爷找了一个汉大臣,文采非常好的汉大臣叫于敏中,你来给我编这本书,结果于敏中给他编啊,找了一大伙人帮他编。最后生生把于敏中给累死,工程实在是浩大,于敏中死在任上,这本书也没编完,没办法,乾隆一看,汉人不灵,找一满人,找谁呢?就找了当时满人中最有学问的。满人中最有学问的应该有两个人,一个是阿桂,咱们前面讲过的,他岁数太大,不行,另外一个是谁啊?另外一个有学问的就是英廉,这个人咱们听说过吧,和珅的爷丈,和珅妻子的爷爷,很有学问的,当初英廉看重和珅恰恰就是看中他不但武功很好,而且文采飞扬。英廉本人很有学问,这个时候乾隆一看,既然于敏中病故了,您来顶吧,您来继续他的事业吧,结果英廉干了两年,没死。累趴下了,病了,辞官了,我再不能干了,我再干就把我累死了,我还想再活两年。实在没辙了,乾隆一看,我必须要找一个年轻有为的又有文采的人。找谁呢?和珅。他就看中了和珅了,让和珅来替他办这件事。
和珅他的学问要说起来也是很好的,但是毕竟和珅本人没考中过进士,举人都没考上,他不孚重望,但是和珅这个人聪明,善变,认真,兢兢业业,而且和珅有一个最大的功劳,最大的本事就是什么?重视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他很尊重知识分子,所有有知识的人在他这儿他都管人家叫先生,人家纪晓岚,咱们前面讲过,胖,热,是编《四库全书》的副总裁,和珅是总裁,纪晓岚是副总裁。当时夏天,很热,在那儿编书,和珅看着纪晓岚,您把外套脱了,穿一个大裤衩就得了,反正皇上也不来,纪晓岚,黑胖黑胖的,把上衣给脱了,长裤也脱了,穿一个大裤衩在那儿办公,那还出汗。和珅找一个人给他扇扇子,突然之间皇上来了,大中午的。和珅说赶紧的,钻桌子底下,铺一个帘,把纪晓岚藏起来,这要见皇上,这不是杀头之罪,有这样当官的吗?您总得穿的像回事,最后皇上到这儿一问,纪晓岚呢?上厕所呢。今天肚子不舒服,我让他休息了,没事了,等皇上一走,纪晓岚请出。纪晓岚一出来,马上给和珅,谢谢,要不然我这个脑袋就保不住,我还得发配到伊犁,和珅很尊重知识分子,所以纪晓岚在他手下干得非常舒心,纪晓岚比和珅大26岁,能够心甘情愿的听和珅使唤,那也是才子。结果和珅接手以后,两年,《四库全书》就编成了,两年就编成了,前后这本书用了10年时间,从1773年到1782年,和珅接手是从1780年到1782年,不过说起来,和珅在编《四库全书》的时候是功是过还真不好说,他这个人,满洲人,看到书上有很多对满洲人不好的字句,这本书一看,这个不好,这个有攻击我满洲人的嫌疑,把这书改了,把人家文章改了,或者呢,把这个文章删掉,删去了,更有甚者,他把很多书都给皇上,给皇上看,皇上您看这是是谁写的,写的南明史,这是谁谁写的,里面有什么什么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不是笑话我大清朝不认识字吗?所以在编辑《四库全书》的过程,和珅也制造了很多冤案,也把很多书给改了,把很多书给烧了,所以有人说,和珅编《四库全书》不是在保存文化,是在破坏文化。
不管怎么说吧,立言方面和珅是替皇帝做到了,和珅做的还不仅仅限于此,和珅还帮皇上写了很多很多书呢,除了《四库全书》之外,还有《大清一统志》,还有《清三通》,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中国有《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珅编的三本叫《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还有续三本,还有续续一本,加一块儿是十本,其中和珅编了三本。还有有人要研究北京史,你必须得看一本书,《日下旧闻考》,那是和珅主编的。还有《石经》等等,和珅在这个方面应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保存中国的文化作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赢得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尊重。
您说乾隆他能杀掉和珅吗?所以终乾隆之世,和珅都不会被杀。
当然 知道 乾隆不是不想杀他 而是不能杀他 因为帝王权术里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保持权利的平衡 这样才能在忠臣与奸臣的权利斗争下稳掌大权 而且和绅和乾隆所喜欢的一位叫做马佳妃(雍正的妃子)的妃子很像 当初对和申的提拔大多也都因为这个原因 而且他也能揣摩圣意 这是当时的刘统薰 刘庸 纪晓岚 等人都比不上的 而且他自知当时朝纲乱 国库亏空 也有想把他留给自己儿子处理的意思
在大清王朝的历史上,清高宗乾隆是一代英明君主,大贪官和绅是一个奸佞小人。以乾隆之英明却宠幸劣迹斑斑的和绅长达二十余年,是君臣相得,还是别有隐情?是乾隆看错了和绅,还是和绅钻了乾隆的空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是千古奇谜。 ( 据各种资料分析,乾隆确实知道和很贪,但他也看出为了贪而当官的人干起工作来有时会更卖命,特别是在听话顺从上可以说无与伦比。因此,只要他还没有到危及自己的统治政权稳固的地步,也就假装不知道。)
其实乾隆与和绅之关系绝非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其中攸关两人际遇、性情、爱好与志趣等诸多因素, 说到底,他们二人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利用的矛盾统一体,原本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融洽关系。
据《清宫遗闻》和《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做太子的时候,一次因事进宫,看到父王雍正的一个妃子娇艳无比,正对镜梳妆,不禁想和她开个玩笑,于是就从后面用双手捂住了那个妃子的眼睛,妃子不知就里,遂用梳子往后击打,正好打到了乾隆的额头上。乾隆的母后见了,就说那个妃子调戏太子,将她赐帛自尽。乾隆觉得对不住这个妃子,就用朱砂在妃子的颈上点了一下,悲痛地说:“我害尔矣,魂而有灵,俟二十年后,其复与吾相聚乎?”
后来,和绅入宫侍驾,乾隆越看和绅越像那个冤死的妃子,验其项颈,果见其颈上有一红色胎记。叩其年龄,也与那妃子死去的时间相合,正是25年。乾隆愈发吃惊,遂认为和绅就是那冤死的妃子之后身所化。为偿还年轻时的“孽债”,乾隆对和绅关爱由加,处处袒护,致使和绅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以至权倾朝野,作威作福长达二十余年而不倒。直到后来乾隆死后,嘉庆皇帝才将他扳倒,死时居然也是白绫赐死,与那妃子一般无二,真是历史的巧合。
乾隆宠爱和绅,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还债说”载于野史,不足全信之外,其中有和绅自身的原因,也有乾隆的原因,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封建官场的专制机制,三者互起作用,才成就了这一对令人难解的君臣之缘。
和绅生于钮牯禄氏旗,属于满洲正红旗,幼时丧父,家境贫寒,使他过早的尝尽了人间世态的炎凉,同时也使他对金钱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认为:只有有了钱,才能被人尊重;只有有了钱,才能做人上人。这一认识,为后来他疯狂敛财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为了出人头地,还在咸阳宫官学读书时,他就奋发努力,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他日后进入清朝政坛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据说和绅身材忻长,眉清目秀,不仅是个标准的美男子,而且还是一个聪明绝顶、出口成章、处事机敏的干练之材,而且以最会理财、敛财专长。例如:在他任内务府总管之前,这个主管皇家事务的机构经常入不敷出,常常亏空,和绅做了总管之后,内务府不仅不亏空,而且还略有赢余;他不仅善于从各省封疆大吏、盐政织造、及富商大贾那里聚敛钱财献给皇上,而且还首倡在朝廷施行“议罪银”,收入所得,全部并入内务府特别收入,以满足乾隆骄奢淫逸和好事铺张的生活需要,这点深得乾隆皇帝嘉许。乾隆自称儒雅皇帝,和绅相貌俊俏且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文,平时巧答应对、处理政务干练决断,都甚和乾隆心思,是乾隆晚年不可多得的助手。从这一点上看,和绅受宠不仅仅是靠溜须拍马,而且是确实也有一些真本事,不然他也不会做到清朝的文武兼备的一等侯爵。当然,只靠本事还是不行的,和绅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对乾隆的耿耿忠心和善于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图,他“以帝心为心”,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可谓乾隆的心腹密臣。乾隆爱好黄金,他就建议乾隆建造万佛楼,让王公大臣和各级文武官员献金佛给皇上,借以敛财;乾隆喜欢谈文论史,自誉无所不知,他就在编纂二十四史时在明显的地方故意抄错几个字,让乾隆一一指出来,以示天子的英明和学识渊博,借以满足乾隆的虚荣心;另外和绅债乾隆面前不失时机的表现自己的忠心,比如既便他成了一等侯爵,在乾隆面前仍然自称“奴才”,而不是像别的大臣那样自称“臣”或“老臣”,有时碰上皇帝咳唾,他也总是亲自“以溺器进之”,时时处处都给乾隆留下是自己人的感觉,这在个人感情上对于取得乾隆的信任绝对是必要的。当然他的这些手段都没有白费,皇帝的信任换来了和绅仕途上的光辉前程,也造就了一个权倾朝野、“携天子以令诸侯”的“窃国大盗”。据说和珅被抄家时,统计家有良田八千多公顷,当铺、银号、古玩店、洋行店遍布全国各地,总计家财8亿多两白银,相当于清朝当时5年的财政总收入。
古语讲:“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脏。”原因就在于狡吏和贪官的胆大妄为都是对下不对上。在皇帝面前,他们绝对都是清白廉洁的好官,他们聚敛的钱财都是在“合法的”、“正当的”名义下进行的,绝对让人抓不到把柄。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和绅们的出现,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也有着封建官场机制的深层问题。在封建专制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只要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凡事皇帝不追究,狡吏和贪官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其实,这些狡吏和贪官们都深深地懂得:皇帝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只要把功夫下在皇帝身上,有皇帝这棵乘凉的大树和保护伞,他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至于其他大臣的弹劾攻击,还不是以皇帝的是非善恶为是非善恶,皇权至高无上,和绅抱了乾隆的粗腿,当然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总上所述,乾隆宠幸和绅,一是有“还债的内疚”,乾隆想刻意提拔重用和绅;二是和绅确有才干,是乾隆处理政务的得力助手;三是和绅善于揣摩帝心,能让皇帝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充满情趣;四是封建官场官官相护的痼疾,有时皇帝也不能例外。有此四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乾隆宠幸和绅的原因了。
和珅为官20余载,贪污的钱物折算下来超过了10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朝15年的财政总收入。和珅以自己这样的赫赫有名的&辉煌成绩&,成为了历史上贪官的代名词。 和珅的主子,就是当时的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君,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开创了康乾盛世。这么圣明的一位帝王,怎么偏偏就会对和珅的巨贪视而不见呢?我不是史学家,也不是政治学家,所以,自己的理解难免会出现粗浅或昏悖,就当作是茶余饭后的闲谈吧。 首先,和珅成为巨贪,对于乾隆与和珅来说,是双赢的事情。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国家处罚最严厉的罪行是谋逆造反。犯了反逆的大罪,绝对属于十恶不赦,不仅仅是要满门抄斩,还有可能被诛九族。一个国家在平和时期,什么样的人会谋逆造反?往往都是身居高位有实力的大官。众所周知,官员所追逐的,无非就是两样,权与利。如果把权当作是最大的欲望和追求,这些人所看重的,不仅仅是对所有社会财富的占有,更在于实现在精神上对社会的统治。一般而言,只有皇帝站在作为国家领袖这一特定的位置上,才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如果一个官员有这样的欲望和念头,便是大逆不道,便是有谋逆之心。这样的官员对于皇帝来说,是最危险的,也是真正的敌人,因为对自己的皇权统治产生了威胁,进而有取代自己成为新的皇帝的可能。所以,对于这部分人,皇帝决不会姑息,进行打击也是绝不手软的。 官员中的另一部分,就是以追逐和占有物质财富为主要目的的那些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贪官们。此类人的贪腐程度,与和珅一样,是和自己的职位高低密切相关的。在最初和珅从一个卑微贫寒的书生成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官时,是根本不敢奢望得到成箱的珠宝玉器和成堆的金灿灿、白花花的金银的,或许,有人给他送上两箱水果之类的土特产、请他到饭馆撮一顿便会心满意足、感激不尽。随着得到皇帝的赏识被节节提拔,官越做越大,得到的好处便越多,在物质财富方面愈发地表现出了极强的占有欲。在对于权力的认知和态度上,不是为了谋取更大的权力,而是为了更好地为自己攫取物质财富提供更大的便利。实事求是地讲,他们个个都是饱读史书并通过层层选拔才得以成为官员的社会精英,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得到权力,靠自己的努力,更主要是靠真正的权力核心就是皇帝的给予。所以,他们便会想方设法取悦皇帝,不让皇帝对自己设防,于是,在思想上绝对忠于皇帝,在行动上绝对服从和服务于皇帝,不遗余力地维护皇帝的统治地位。当付出这样的辛勤和努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终于博得龙颜大悦,便被赏赐了更高的职位,进而得到了更多更好的捞取好处的机会。然后,再开始新的一轮循环,继续坚持不懈地取悦皇帝,得到更大的官位,捞取更多的好处。和珅无疑是这些官员的成功的代表,直至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位置,可谓是登峰造极。
可以说,和珅是个特别务实的人,也是个特别有原则的人,在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上可以极度放纵,但在皇权上,是绝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他对于皇帝的&忠&,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对皇帝允许和庇护自己敛财的感恩,一种是维持现状以便于自己敛财可以更长久。和珅即便是做了全国最大的官,但他所形成的&忠君、敛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发生改变。不仅如此,和珅的所谓的成功,也成了当时官员队伍学习的楷模和效仿的典范,也慢慢演变成了当时的为官之道,各级各类官员都纷纷如此操作,于是,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这说明,当时和珅的这种&经验&,是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的。这些贪官们虽然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但对于皇帝却是忠心耿耿。贪的是国家的钱,皇帝不追究,别人自然就不能怎样,所以,这些人才得以心安理得、肆无忌惮。 和珅的官位高,权力大,势力也大,围着自己转的&和系&的官员就必然很多。在过去,官员之间的这种&结党&行为是严厉禁止的,但和珅却平安无事,这也正说明了乾隆皇帝早就把和珅看透了。和珅尽管位居群臣之首,但和皇帝比起来,也只不过是如来佛手心里的孙猴子而已,闹不出什么妖蛾子来。况且,金钱是一柄双刃剑,和珅手里聚敛的这笔特别巨大的财富,一方面是富有的满足,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对他形成了牵制和压力。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和珅既然挖空心思地积累这么多的财富,就更怕失去它,而能真正让这笔财富留下来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所以,精明的和珅清醒地知道这一点,他不想让自己以及自己拥有的财富成为不稳定元素,便会自觉地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地忠于皇帝。和珅与其他中央和地方的官员所结成的无形的关系网,也是纯粹靠金钱来维系的。这些人结成的这张网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构建能够顺利得到物质财富的一条渠道,而不是为了营造与皇帝抗衡的另一个权力核心。对于这个圈子的建设,和珅作为主导者,是不可能让其变成有谋逆政治主张的非法组织,而只是互相利用和制约的松散结合,不但不会危及皇权,相反,他会在圈子里传播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更多的人认同这样的&忠君&思想,进而,让乾隆的皇权统治更加牢固。于是,在这个思想的主导下,和珅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在这个圈子里做自己的财富领袖,而乾隆皇帝可以高枕无忧地做自己的最高统治者。两者平安相处,互利双赢。 其次,乾隆皇帝或许有&肉烂了还在锅里&的想法。 在封建社会,社会财富的所有权都属于皇帝,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是给予某些大臣一些土地、房屋、金钱,也是赏赐的,是一种使用权的暂时转移,根本所有权还是属于皇家的。不仅仅是这些物质上的,就连所有的公民,也都是皇帝的臣民,生杀予夺,都掌握在皇帝手里。 和珅贪财,聚敛了惊人的财富,这样的事情英明的乾隆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听之任之,一方面有上述第一个原因之外,另一个原因,无非就是让和珅暂时代管一下罢了。国家真的要是需要了,可以随时将之拿回来,一道圣旨,和珅不敢不从。 另外,这笔巨大的财物放在和珅家里,皇帝很放心。因为那个时候还不存在贪官向海外潜逃那一说,也还不可能将贪污的巨款秘密转移到海外的金融机构。所以,贪污再多的钱物,也只好藏在自己的家里。不论是国家的大金库还是个人的小金库,&肉烂了还在锅里&,反正都是皇家的,乾隆皇帝深深知道这一点,便不会视做一块心病了。 再而言之,那个年代还没有发行纸币,都是金属货币。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银行,不可能存在银行里吃利息,所以,和珅贪污受贿的成堆的金银便只好堆在自家的库房里。这样,也相当于为国家的金库节约了场地。况且,和珅所贪污受贿的钱物中,有很多是那些价值不菲的古玩字画、奇珍异宝。如果将这些宝贝放在宫里的库房,那些管库的太监们因为不是自家的东西,便不可能会特别经心,常年的虫蛀鼠咬、发潮霉烂,肯定会对这些宝物造成损害。尤其是那些古字画,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而放在和珅家里,他是个视金钱比生命还重要的守财奴,肯定会严加看护,特别精心地来保护,保证不会有任何毁损的。和珅的贪婪,也决定了钱物在他的府上是只能进不能出,拿出去比割自己的肉还疼,更不会施舍救济老百姓。如果说是清官,就不好保证了,不仅没钱,即便真的有了钱,根本存不住,转手就发给下面的百姓了。作为政府,从老百姓身上搜刮钱财肯定会引发人民的不满。而借贪官的手,搜刮了民脂民膏,百姓的怨言更多的是发泄在贪官身上,对于皇帝的形象损伤不大。如果象征性地把民愤极大的贪官处决了,还可以得到百姓的颂扬。而那些赃款赃物,自然是要收缴国库的。这样,作为帝王,就可以名利双收了。事实也证明,乾隆皇帝的判断和抉择是正确的。 第三,乾隆皇帝不缺钱。 清朝贪官的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大环境是有关系的。和珅所得势的时期,是康乾盛世的后期。总的来看,国家很富有,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得到保证。最最关键的,当时是一个和平发展的时期,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国家已经有近百年没有进行过大的战争了。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会里,战争是对一个国家财力物力人力消耗最大的事情。因为是冷兵器时代,打仗主要靠的是人力。倘若有了战争,便会在全国范围征兵,征走的都是青壮年的劳动力。以人力为主的农业,一旦劳动力缺失和减少,就会对产业造成巨大的损伤,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会大大锐减,国力自然就会减弱。有时候,一场战争就足以毁掉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比如唐朝的一场&安史之乱&的内战,便把上百年积淀的繁荣昌盛给打没了,唐朝也自此走向衰落。 在乾隆时期,国家是相对和平的,没有任何的大战争,国家便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开支。再加上那个时候是以第一产业即农业为纲,第二产业很不发达,国家也没有什么重点投资和重大工程项目,所花费的财政经费,主要是日常的行政办公经费、人头费和拨付的赈灾款项等。再加上乾隆身体好,长寿,国家超过半个世纪不修皇陵。国家不缺钱,就是皇帝不缺钱,于是,乾隆便不会挖空心思算计和珅家里的赃款。从这个角度说,和珅成为大贪官,也算是一个特别的时代的产物了。 尽管如此,和珅也没有落下什么好下场,在乾隆死后的不长时间内,还是因为自己的巨贪年纪轻轻的便送了命,落了个千古骂名。和珅家里聚敛的那些惊人财富,也随着他的生命的终结重新回到了皇帝的库房里。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神x7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