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庙小学五一班看看到底谁是老大大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电脑作品总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老师校信通通知家长自驾游 家长猝死惹纠纷
短信1:亲,你好!一(1)班五一“壹拼团”开始第一次自驾游,拼游了。4月29日、30日两天,地点白云山,马上报名,明天截止…… 短信2:亲们,“壹拼团”目前已经有10个家庭报名了,请有意参加自驾游出行的家庭抓紧时间报名,报名即将结束。 短信3:请参加班级“壹拼团”的亲们,下午两点半到学校开个短会,下午见哦! 短信4:通知,“壹拼团”的亲们,请明天上午到学校每个家庭交400元,作为此次活动的费用,多退少补,29日早晨7:30准时在学校门口集合,过时属于自动退团。 短信5:“壹拼团”的亲们,山里温差大,请带好衣服,注意身体健康,小心孩子感冒,各自准备好零食、水果,明早7:30准时在学校门口集合,出发! 死者和妻子的手机上都接到了女儿学校校信通发来的5条短信。 【网帖爆料】 带自家学生参加自驾游,家长猝死 网友“塑料袋”5月2日23时33分,发帖爆料:五一期间,洛阳市实验小学新区分校一年级某班主任组织家长们参加“壹拼团”,带孩子到白云山自驾游,每个家庭收费400元。日早上,我丈夫开车带小女儿(本班学生)、大女儿及外甥女在洛阳市实验小学新区分校门口集合,统一出发。老师给每辆车都编了号,车队随老师所乘的1号车出发。大概晚上8点多,小女儿打回电话,说我丈夫在山顶晕倒了……等我们赶到车村医院时,我丈夫孤零零地躺在床上,门外站着吓坏了的孩子们和两个学生家长……(帖文节选) 【部门回应】 家长事先有约定,活动属于自发行为 洛阳市教育局5月3日10时59分回复:网友您好!经过调查了解,市实验小学新区分校一年级一班部分学生家长五一期间结伴出游一事,是在学校不同意的情况下,家长自愿拼团、自驾出游的个人行为。出发前家长自愿签订了自驾活动安全协议书:“此活动属于五一假日期间,家长自行发起,实验小学不负任何安全及赔偿责任。自驾活动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敬请认真阅读以上协议内容”,并确认签字。 另据了解,出游前按照家长们事先的约定,班主任受家长委托利用“校信通”平台的便利发出了集合通知,并且作为普通成员交纳相应费用随团参加活动。 鉴于此次活动属于自发行为,并且签订有自驾游活动安全协议书,建议对此事件通过法律程序进行妥善解决。 【网友热议】 自驾游应找正规机构代办 用校信通通知,怎能说和学校无关 网友“什么也不说”:很同情楼主。但楼主对事情说得不清楚,楼主的先生的死因是什么?与老师有什么联系? 网友“牡丹侠”:好像有规定老师不能组织学生旅游。 网友“glee”:问题就是出在校信通上,如果不是用校信通,可以说这就是一次家长自愿拼团自驾出游的个人行为。但是校信通是连接学校和家长的通讯方式,用了校信通,怎么能说和学校无关呢? 老师应出面安慰亡者家属 网友“因为寂寞”:既然交了费用,组织者就有义务、也有责任把准备工作做得细致一点。事发后,参与的老师,也就是组织者至今不照面,不管不顾,说不过去,希望能早日现身,给失去亲人的家属以慰藉。 自驾游应找正规机构代办 网友“不要错过”:一哥们是自驾游内部人士,听说像这种自驾游成本很低,很可能没有保险,楼主问问当时要身份证号码没有,如果没有那就是没有保险。自驾游还是找专业机构组织的参加,乱七八糟的自驾游没有保障。 【访采伸延】 家长收到5条校信通短信 通知参加自驾游 □见习记者 曹杰 记者 张鸿飞 实习生 李震 【死者家属】校信通短信通知自驾游,不去“难推辞” 5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二郎庙村的死者李先生家采访,其妻李女士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李女士说,小女儿依依(化名)今年7岁多,就读于洛阳市实验小学新区分校一年级一班。 4月25日上午,她和丈夫的手机上同时接到了该校校信通发来的短信:亲,你好!一(1)班五一“壹拼团”开始第一次自驾游,拼游了。4月29日、30日两天,地点白云山,马上报名,明天截止…… 李女士说,收到短信后,丈夫告诉她,想报名参加这个活动,“一是想带孩子出去玩玩,主要是因为这次活动是学校老师组织的,作为家长不好意思推辞。” “我当时就反对丈夫参加,因为目的地路况不好。”李女士说。 接下来的几天内,他们夫妻又先后接到了4条有关此次自驾游活动的校信通短信,李先生随即决定带孩子参加。 【事发经过】女儿下山后,被告知父亲晕倒山上 据李先生的大女儿菲菲(化名)介绍,4月29日早晨7时多,父亲驾车带着她和表姐、妹妹到达学校门口时,一(1)班班主任老师正在现场组织人员签名、分车、排队,之后,大家一起驾车出发。 “当天总共有10辆车,30多名家长、学生参加活动。”菲菲说,当天下午3时许,他们一行在景区内的农家饭店吃饭后,开始登山。晚7时许,大家在山顶拍照留念后开始分头下山,“下到半山腰时,爸爸还好好的。” 晚8时许,提前下山的菲菲突然被同伴告知,“你爸爸晕倒在山上了”。 “我赶紧往山上跑,等到我跑到山上时,看见爸爸已经昏迷不醒了。” 菲菲说,她爸爸随后被救护车拉到较近的车村镇卫生院救治。医生检查后,直接就说“人已经没治了”。 菲菲说:“当时在救护车上,医护人员说,我父亲可能是突发心脏病。” 丈夫的突然离世,让李女士悲痛万分,然而学校和老师的态度,更加让她寒心。李女士说,如今,丈夫的尸体已经火化,健健康康的丈夫没了,然而包括班主任老师在内,当天所有参加活动的人,没有一人前来给她说明当时的情况。 【教育局】学校举行校外活动,须报批、备案 昨天下午,洛阳市实验小学新区分校一年级一班班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只是一个随团的团员而已,现在大家还不清楚情况,我不便发言。” 洛阳市教育局监察室负责人在受访时称,按照规定,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必须在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报批、备案。 【律师观点】家长、老师、学校均应承担相应责任 河南邦诺律师事务所郭磊律师认为,就该起事故来说,发生意外的学生家长系成年人,其对自己参加活动的性质、危险性和由此可能产生的风险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判断,所以大部分的民事责任还要其自行承担;由于此次“自驾游”通知,是学校老师使用校信通发出的,参加者有理由认为是学校所组织的和教育有关的亲子活动,并且组织者收取了费用,所以在自驾游过程中作为组织者应对车友的人身损害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该老师的行为虽系个人行为,超越了学校的授权,但其使用校信通进行组织的行为,让学生家长有理由认为该活动是学校组织的,可要求学校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洛阳老师发校信通通知自驾游,一家长猝死】五一期间,阳市实验小学新区分校一年级某班主任组织家长们参加“壹拼团”自驾游,一学生家长在旅游途中发病猝死引纠纷。律师称家长、老师、学校均应承担相应责任。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大豫网官博
随手拍身边事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河南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猜你感兴趣
Copyright &
.&&闽ICP备号&&&
Powered by[转载]汶&上&城&区&地&名&地&标&文&化&集&萃
今之汶上,昔日中都,向以历史传统文化丰厚而著世。这片古老的沃土,远在三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就有先民的足迹。而后有一两万年前的细石器文化。继之,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相继产生。夏、商之际乃至西周初期,厥国立于境内。嗣后,孔子宰、孟子来,先儒先贤咸集于斯,而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闻名遐迩。
汶邑,系由厥国、阚乡、中都、平陆、东平陆、汶阳等演变沿革而来。《李白任城厅记》“所称北走厥国之墟是也”。《汶上县志》称“县公署,在县城西北隅,即汉唐以来旧址”,唐天宝元年始迁今治。唐宋以来境内佛教盛行,形成浓厚的佛教文化。自元朝至元间,京杭大运河纵贯彻汶境西部,迄明永乐年间引汶济运南旺水利枢纽之后,为京杭大运河的黄金时代,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南旺水脊”,“六分朝天子,四分运皇粮”的天下奇观,大大促进了汶上及京杭沿线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继而出现开发、发达的运河文化。
地名是一地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风情民俗的反映,是各个时代人类活动的标志性产物,记录着历史沧桑的变迁,凝结了历史演变的轨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情民俗、社会宗教特色,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汶上旧城诸多林林总总的地名、街道、古建、桥梁、掌故,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文化色彩:有儒韵博厚的旧址县公署建筑群;有以佛教文化命名的寺路街、梵王街;有以城中心隅首四面延伸的四门大街;有文化内涵深邃为汶城标志的关帝庙、文庙等古建;有牌坊、有生祠,有会馆、有楼阁……,凡此种种,俨然
汶城呈现出巍峨庄严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涵盖着汶城发展演变的历史信息,蕴藏着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宝藏,是汶城历史文化厚重的表现。虽然一些古建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在沧桑岁月和城市的变迁中消失了,但所保留下来的这些地名、地标、古建掌故、人文风貌等,尚可触摸到汶城的历史文脉,唤醒人们对昔日中都历史文化韵味的记忆,使我们乃至后人体味汶城的立体感与纵深感。
本书以地名、地标、古建为主线,展现了汶城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中都历史文化为主体的地名、地标文化成果,是挖掘、抢救、传承、弘扬汶上的地名文化、丰富中都文化余韵、营造特色汶上的史资集成,也是一部地名非物资文化遗产。对于充分发挥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见证、教育和存史作用,激励吾人禀承历史文化的轨迹脉络改革创新,建设文明新汶上,无疑会有裨益与启迪作用,其意义不可低估。值是书付梓之际,欣然撰文,是为序。
二O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日
汶上故城考
汶上地名及政区历史沿革
儒文化丰富的旧县公署
城区历史地名
城四门外的历史名村
附一、中都的由来
附二、汶上汶阳地名考略
汶上县故城乃多元历史文化名城,其地名、街道、桥梁、掌故及相关传统古建设施,是在悠久的历史沧桑岁月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赋予了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汶上地处“东夷文化”、“儒文化”、“运河文化”、“佛文化”四大文化核心位置,儒家文化尤为突出。正如著名文化学者纪连海先生所说:“……汶上处在四大文化核心位置……借着佛文化的发展优势抓紧做好儒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著名学者钱文忠教授也郑重指出:“汶上首先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资源儒家文化”,“……一个地方在拥有传统的儒家文化资源的时候,如果拥有同样被主流所认可的并且无可争议的佛文化资源的话是非常重要的,汶上在这一点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国内一流文化学者对汶上深厚的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底蕴的客观评价。近年来由于旧城改造,城区的扩展等,一些很有意义,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此类古建设施名称大都消声匿迹了,给汶上的历史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断层和遗憾。为了保护抢救这些有意义的名称、掌故,使之发挥应有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和历史见证、记忆、标志、激励作用,很有必要收集整理或继续使用部分故有的地名、街道名、桥梁名、掌故等,因此我们整理和编写了这本书,并建议对一些相关的传统古建设施慎重地予以恢复重建,或适当留有遗址保护控制地带,以利于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以利于文物旅游事业的协调发展,以利于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的传承,亦有利于汶上丰富的发展内涵和空间。
一、汶上故城考
汶上故城(即现城址),座落在北(京)珠(海)国道、蒙(阴)馆(陶)省道的交汇处,位于鲁西南今汶上县境的中部。故城基本呈正方形,东西长三点二华里,南北宽三点一华里,城垣周长十二点六华里。
明代万历戍申(1606年)编《汶上县志·建置志·城池》中载:“邑之城周长十二里有奇,自厥以来兴废无考,唐已有之,李白之什足徵也。”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游中都时有:“城隅渌水明秋日”、“昨日东楼醉”等诗句,故而知之汶上自唐代已有城池。
汶上夏代为厥国,春秋时期为中都,战国时期为平陆,汉代为东平陆,但何时始筑城,后又几经兴废,都无从查考。《山东考古录》上载:“天宝元年(742年)改平陆为中都”,即今治,证明汶上县城作为县治,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
五代时期,汶上县城因年久失修,或因战乱而毁。《五代史》记梁将王彦章事云:“中都无壁垒,抑兵乱之后偶堕废耳。”明代编《汶上县志·宦迹·武功附》记述五代时期梁将王彦章“至递坊,兵少,战败,退保中都,又败……彦章伤重,马踣被擒。庄宗见之,曰‘尔尝以孺子待我,今日服乎?’又曰‘尔善战者,何不守兖州,而守中都?中都无壁垒,何以自固?”’上述资料证明,唐代修筑的汶上城垣,到了五代时期已毁,未复修建。
明代编《汶上县志》,没有记载宋、元两代修筑汶上县城(城墙)一事。我们可以推想,明与元相去不远,如果元代人有修城之绩,明代人不会一无所知,况且修城乃浩大工程,如果宋、元两代修过城,也不可能无文字资料留于后世,明编《县志》即无记述,可见宋、元两代未有修城之役。
今已废之故城是明代成化年间至万历十年期间所建。明编《汶上县志》对百余年的修城之绩记述甚详。成化年间(1465一1488年)王徵、正德年间(年)王栻、后经王经、孟洋,相继大规模地修筑了土城,又计里置巡舍,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董世卿新葺城门楼,王昱创角楼于四隅,至贾淮益时城已高达四丈二尺(14米),增巡舍四十余座,外筑有城,上构重楼,屹然为巨镇。隆庆年间(年),张惟诚复甃其旧城,至万历十年(1592年),县令李迪吉主持募捐,多处设窑,“随鸠工置陶拟甃全城”,城墙外围始有砖砌。
于此同时,四面城墙坐中俱设城门、重门,城门顶端均有城楼,以西门城楼最为壮观:三楹,翘檐飞角,四角悬挂风铃,周围有木质红漆十二柱,远看楼式形状似方形。其余三座城楼为古式起脊三间青砖灰瓦房,约有两层楼高。城四门皆镶题额,东曰“醉白”,西曰“怀冉”,南曰“观河”,北曰“望岳”。四城门外均设有月城,俗称瓮城,东月城之门名“千室金汤”,后易曰“寅宾东作”,南月城之门名“盛世崇屹”后易曰“茂对南董”,西月城之门名“平秩西成”,北月城之门名“遥拱北极”。
四城门、重门上部均为圆弧形砖拱券结构,下部大青条石包角镶嵌,浑厚坚固。两扇红漆大门全以铁皮包裹,厚二十公分,每扇门上面排列着81个整齐的铁制馒头状大钉(纵9横9),俗称馍馍钉。四城门内右侧均有上马道,骑马登城可驰骋于城垣之上四周。
城墙的主体部分曾有人测之,高十四米余,下宽上窄,
底部基础多为条石、石柱(碾的半成品)、沙石层砌垒,宽三十余米,四墙基部均有差异,北宽三十八米,东与南三十五米,西又稍窄,内墙只有西部为砖砌,余均为土筑之墙。外墙四周全以大青砖包皮,顶部用大砖铺之,城墙上平坦,宽十余米。墙上距外围墙身十厘米处砌有五十厘米宽的马莲垛式城墙垛口,垛口高约两米,均采用特大型青砖垒砌,砖重四十五斤(50&24.5&17公分)。城墙上分段于垛口处下设排雨水道。
在每面的城墙上各设四座炮台,又称炮楼。每个炮楼连同城楼、角楼均相距半华里,周计二十四(四个城门楼、四个角楼、十六个炮楼)。炮楼相间即对称城门,又对称城角。炮楼凸于城墙外侧呈方形,顶部面积约五十平方米,三面垛口均设有炮眼,站在炮楼之中可看到城墙上下左右,是观察敌情的最佳方位。炮楼(台)的设置,既加固了城墙,又增添了美观,更是御敌之理想设施。
城四周挖有护城河,深、广各五丈。得天独厚的汶泉河水由北门外汇入,绕城西,过坝口,入蜀山湖。四城门外护城河上,均架有石制栏杆桥,东曰“通议桥”,西为“感化桥”,南名“通济桥”,北为“迎仙桥”,又称“五步三座桥”,呈“Y”形。
当时,整个汶上城可谓雄伟、壮观、坚固、严谨,是一般的县级城池所不及的。究其原因,明朝汶上曾仕出户、吏、工、兵四大尚书,对汶上修城之举产生过颇大的影响。
据清宣统三年(1911年)编《汶上县志》记载,明代中期所修颇为完整之汶上城池,到了明末,已破损不堪,清代又屡有修建。顺治年间(年),知县汤文纪暂葺,守御至十年,知县雷一龙重修,始完复坏。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知县闻元炅立窑烧砖,费金千余,修葺南北二城门。直至民国二十七年,还有一张姓人家出资,仿古城楼式样于南门外修建了文昌阁、康阜桥,以助城威。
一九八一年,文物普查实测得知:1、故城东西长三点二华里,南北三点一华里,面积为九点九二平方华里,城垣周长十二点六华里,与明、清县志记载相合。2、城墙夯土大都纯净,只在南城墙的夯土中见到过杂有灰土、陶片、瓷片,最晚的瓷片为元代,可见汶上故城之城池为明代所建无疑。
汶上故城直至解放战争初期还比较完整,解放战争时因各取所需,有修有毁。解放后,汶上城池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在大跃进年代,因兴修水利和修城中的穿城河等,扒城墙砖修筑之,再加管理不善,城内、乡下农民多有扒取。后来,土质城墙或因烧砖,或因用土,或因建筑规划之需要,逐年挖取,现已不复存在。城东、城西护城河为美化为水城,现已扩为东、西两湖。
据考证,原汶城南门瓮城之中有一影壁墙,墙里有一小关帝庙,庙内有关公彩塑像,身佩青龙偃月刀,似守城之态,来往行人均在影壁墙两侧通过。南城门外两侧镶有引人注目的汉画石刻像,两块(100&50公分)对称的大石上,精雕细刻着形象逼真的四辆两进两出的骡马大车。皆呼二石四辆骡马大车东进西出。可惜这一珍贵文物在十年动乱期间于泰安拍卖给英国商人,现存放在英国皇家博物馆。
原东门城楼上存有至圣先师孔子之履。今日汶上,古之中都,是孔子所宰之邑,因为政清廉、政绩卓著,故后人引以为荣,对其怀念所设。东楼上还刻有唐代诗人李白《东楼醉起》之诗,东楼并俗称“李太白赋诗楼”。
四城角面积开阔,原有角楼,外角稍有弧度,以东南城角最为宽广,据说也是坍塌较早的地方。1946年汶城第一次解放前尚存八角魁星楼,室内原有一铜制魁星神塑象,高半米余,曲身举笔作点名之状,有“魁星点状元”之说。传说人不可进入,步入之内顿生悲观厌世、自寻短见之念,也确实有多人在此上吊自尽,是否环境布局使人产生幻觉,或神道设教纯属迷信也未可知。西南城角东侧立一石碑,与衙门正遥望相对(距二华里),上书“状元碑”三个大字,背面(南)镌有修城年号、主持人等,此碑现已下落不明。
当年护城河水清澈碧绿,鱼鳖虾蟹多有繁殖。水质甘甜可口,城内近郊百姓多饮此河水。夏日儿童常在河内游泳,捞取菱角、鸡斗米、菏莲、鱼类等水生物食用。
城四关相继建有许多祠、坛、庙宇。东关有天齐庙、东岳庙、火神庙、八蜡庙、先农坛、张公祠等;西关有社稷坛、火神庙、彦章庙、冉子祠、韩公祠等;南关有风云雷雨山川坛,路东为二郎庙、蚂蚱庙,路西为火神庙等,北关有历坛、元帝庙,真武庙等。
通往四城门的东西、南北两大街划城为四等份,两条大街相交处——隅首是城内地面至高点,与城墙顶端高度相差无几,也是城内最繁华之处。大街两侧纵横旁置僻街小巷、庙宇楼舍,门市商号。大街之上矗立着数座精雕细刻的过路石牌坊,皆为大户、名流所立,仅南门里百米之段就有三坊,东西大街计有六坊。
城内坑塘甚多,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大致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四隅,为古汶河两支流故道遗址。最大的坑塘位于西南隅的常家洼,水量充沛时汇为一片汪洋,方园五华里之余。塘子街三面环水,突出水面部分的南端有座奶奶庙,庙内树木参天,碑碣林立,庙东又有城内最大的水簸箕,全以大青石板铺砌,光滑明亮,每当盛夏是纳凉避暑之处。坑塘内盛产蒲苇、鱼类,夏日鸟语不绝,风光绮丽。
第二大坑塘位于城内西北隅的大寺坑,因有寺院得此名。原曾有始建于唐代的“昭空寺”,北宋咸平五年重修更名为“宝相寺”,寺内有挺拔秀丽、高耸入云的宝相寺塔,塔因城而增色,城因塔而添辉。近处又有唐、宋、元、明、清历代县署(丞衙)建制,是一片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名胜古迹甚多,是观光览胜之地。
建筑风格奇异的天主教堂,是晚清光绪26年(1900年)所建,位于东门里路北,堂顶施有尖楼(钟楼),高与塔比居二,也是城内一大景观。
城内庙宇、乐园各具特色:有以奉祀孔子所建的文庙,即孔庙,又称大学,位于隅首东200米路北,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县尹刑审容葺新,后经历代修缮扩建,至明代甚具规模,建筑占地三十余亩。以大成殿为主体,前有门、坊、祠、堂、阁、石桥、碧水,殿后又有教谕宅、训导宅……千百年来培育出大量参政理国之才。还有宋元佑四年(1089年)县尹周师中于县衙内建的思圣堂,堂内有孔子、冉伯牛等彩塑,设有杏坛、准字池。又有在马厂街马神庙(太仆寺)南侧,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所建的圣泽书院,后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经县令张惟诚改建,称汶阳书院,大厅、祠、堂,建筑规模宏伟,历为全县教育重地。
城内有供奉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庙宇多处,较著者系位于隅首西200米路北,与孔庙相对称的关帝庙。该庙始建于元代,后经明、清两代数次装饰大修,形成了可观的古典艺术建筑群。殿堂内有三尊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威风凛凛的关羽、关平、周仓之大型彩塑。
还有位于西门里路北的财神庙、城隍庙,城隍庙内有“三山加(夹)一井”的典故,即三面屋山的夹道中有一眼井。城内大小庙宇不下六十余座,诸如千佛庙(在新街)、龙王庙(在公安街)、闵子庙(在北门里)、张仙庙(在北市街)、姑姑庵(在南市街)等。
汶上大地,长期以来育出了众多干国功臣、名流学士,仅明朝嘉靖时期就有“小县不大四尚书”之美誉。其中三位于城内设有乐园:西北隅有兵部尚书路迎的独乐园,东北隅有工部尚书郭朝宾的后乐园,东南隅有户部尚书王杲的怡怡园,亦称南花园。园临池塘绿水,相互辉映。
元代以诗文著称于世的曹元用后裔之家宅坐落在汶城的西南部,是典型的古庄园建筑,号称“曹半城”,故名曹家街。曹宅高墙大院,门楼高耸,殿堂、楼阁、宿房、戏楼……以月牙门相通为走廊的七进院落,华贵雍容,风格别具,极为壮观。另外还有刘家园、陈家楼、胡家大院……建筑各放异彩。加之众多家庙,均为汶上之城增添秀丽。
综而述之:汶上县城历史悠久,设计造型优美,结构方正严谨,建筑别具一格,布局错落有致,名胜古迹众多,是其他县城所不能比拟的,也是古代汶上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佐证。
汶上地名及政区历史沿革
汶上县,地处黄河下游汶泗流域,早在旧石器晚期、细石器时期,即有人类生息繁衍。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遍及县境,形成了宝塔状史前文化序列,诸类型文化盖属东夷文化范畴。历史上,汶上名称几经更迭。夏商之际,境内置厥国,西周置郕
国、致密城、阚邑,春秋时,始有中都之名,称鲁中都邑。中都之名由来,是因孔子宰中都之纪念意义命名,据考,“中都”是孔子以《周礼》、《中庸》等思想命名的。战国时,齐置平陆邑。史载:“大野曰平,高平曰陆”。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故孟子尝之平陆。平陆,作为地名,自战国“孟子之平陆”迄金泰和八年(1208年),一千三百多年间,与中都等地名长期交替更易使用的地名,几与中都齐名。历史上称平陆(或东平陆)的时间达四百多年。汶城郭西北隅疃里村曾有平陆祠。其始建年代与文庙相当。战国末年
,平陆属楚。秦代,今县境约分属薛郡之寿张县、无盐县。汉初,今县境大部属梁国。汉武帝时,改属大河郡。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后,境内始置东平陆县,隶属兖州东平国。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于县境东北部置桃乡国,属泰山郡。新莽时,改桃乡为鄣亭,仍为侯国。东汉,东平陆县仍属兖州东平国。元和元年(84年),桃乡划属任城国。县境西部一度划属东郡须昌县、寿张县。三国、魏、两晋,今县境统属兖州东平国(郡)东平陆县。南朝宋改称平陆县,所隶不改。北齐并平陆于乐平,称乐平县,移治下平陆。隋初属兖州,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称平陆县,大业中(约610年)改属鲁郡。唐初,属河南道兖州(鲁郡),天宝元年(742年)三月,改称中都县,移县城于今治,天宝十四年割属东平郡(次年改郓州),贞元十四年(798年)复属兖州。五代前期因之。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九月属济州,同年十二月,复析入郓州。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郓州为东平府,县仍属之。金代,所隶不改。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阳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因地处汶水之滨,复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作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元初属东平路。明初,属东平府,洪武七年(1374年),改属济宁府,十八年,改属兖州府东平州。清初属兖州府济宁州,雍正八年(1730年),直属兖州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属济宁直隶州,四十五年还属兖州府。民国初,因清末旧制属济宁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政府,1932年属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区。1938年1月,改属鲁西南行署第二行政督察区。1939年5月、11月,中国共产党以老运河为界,先后成立汶东办事处(1940年6月改称汶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汶上县抗日民主政府两个民主政权,属鲁西区泰西专区。1943年春,合并为汶上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鲁豫行署第二专区。1948年7月13日属冀鲁豫行署第七专区,后改属鲁中南行署泰西专区,1950年5月改属泰安专区,1953年7月改属济宁专区。1983年10月1日再属泰安地区,1985年5月1日归属济宁市。
二、儒文化丰富的旧县公署
始施治于公元742年的旧县公署驻地位于汶城西北隅,即百姓俗称的老衙门口、安坊街,明县志记为“县前街”。其建筑风格和设施为全国所独有,自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南自县前街口向北古建筑依次有:
古中都至圣旧治(两面题字)坊
为木质斗拱彩绘坊。此为旧县衙的最高规格。官员、行旅人等皆仰慕而瞻。
爱养百姓坊
坊额为敕封榜书“爱养百姓”。明万历二年正月,天下有司各述所职,诏举贤能卓异,共二十五人,汶上县令张惟诚居其首,受到皇上的宴请款待,并金币宝镪的奖赏和“养生送死之节”的天语褒荣。其意就是孔子宰中都时的“养生送死之节”,在汶上又做到了,张惟诚为爱养百姓的楷模。以此坊作为通往县公署的第二道牌坊,实为不凡。坊文记略为邑人工部尚书郭朝宾所撰。
中都余韵楼
万历中邑令张惟诚在葺修五椿谯楼时,纳汶大夫贤士咸议,更名“中都余韵楼”。意谓孔子之道如金声玉振,成为后之县令效法儒术新民为政的铎令。县令栗可仕在“中都余韵楼记”中叹曰:“自宣尼振铎,首重风教,嗣是而后,几于绝响。栗生不敏,既厚幸履兹圣人之邦,思铎音而拜下风,栗生知勉。”康熙五十八年,县令闻元炅在《重修余韵楼记》中赞曰:“先师为中都宰,而流风千载不泯欤,抑后之蒞斯土者,仰企圣治而懋绩异,政可垂无穷,故取此以志不忘欤。”有邑人“题余韵楼”诗一首:
中都小试亦东周,自有余风汶水流。
遥望隔城双桧阁,放怀故址五椿楼。
金声自昔传题夏,木铎于今不计秋。
更鼓每闻天际响,犹将过化注心头。
在大堂前甬道上,为六角亭。谓警戒敬畏之意。取《中庸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夫道,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别人看不见而心存有,他人听不到而己独知的一已之私,都要警戒敬畏,不敢疏忽,不令其萌发。即便是容易疏忽的暗处角落,细微末节小事,都不要心存侥幸,特别是在独处之时,都是如此,如同众目睽睽一样,丝毫不能疏忽。
在大堂上。以方石为之,中刻“准”字,周刻四鲫鱼。此为中行之意。鱼走中行,不偏不倚,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即以中行中庸为准,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处事理案要公平公正,不带框子,不能偏颇。东西南北中,唯中为正。
忠过两思额匾
在二堂之后的退堂。源于《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天之中以此三个方面三次乃至多次反省思过。如今之所说过电影一样,回顾反思办案处事是否公正无私,有无偏袒或冤枉,从而达到至善。
在大堂西侧,木质斗拱彩绘坊,上书“过化祠”榜书金字。过,经过,化,教化、启迪。无论庶民君子人等,于此经过都受到教化、启迪而向善,使风淳政清。
宋元祐三年(1088年)县令周思中以继宰中都为荣,思念孔子,求孔子之意而致其政,故建堂曰“思圣”。内祀孔子,冉伯牛、岳飞配享。冉伯牛是孔子的高足,孔子宰中都时伯牛左右侍,孔子离任后以伯牛继,竟卒于任上。岳飞扫金兵时为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人心归顺朝廷,黄河两岸豪杰集兵固守,以待王师,自燕以南金之号令不行,中都黎民于此时亦遥为策应。岳飞为尊儒、忠孝之典范,故以配享。此堂供奉格局为汶上所独有。元按察使胡祇yu、明吏部尚书大学士李东阳、南京吏、礼、兵部尚书湛若水等封疆大吏都赋诗赞颂。
在思圣堂之后。始建于唐,元至元间县尹王居敬重修。今宝相寺碑廊内存“大元东平路重建杏坛亭碑记”,肃政廉访使王士熙撰文。碑阴落款阵容庞大,路府州县官员及相关人员达百余人。《庄子·渔父》篇有云:“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此为孔庙中修建杏坛的根据。“杏坛”即意教育。杏坛建于县衙内,意味着县令尊师重教,遵孔子教诲,把教育育人作为放在心上、看在眼里、抓在手上的要务持之以恒地去抓,视教育为首务。旧县公署附属古建以建在月台上高大宽畅、雕梁画栋、气势威严的正堂(大堂)为主体建筑,整个建筑群既庄严肃穆又富丽堂皇。
据县志和有关文献族谱不完全计,自宋穆修迄清末,科举中试者,文进士52名,武进士12名,举人153名,岁贡生286名,拔贡47名,恩贡28名,功贡4名,武举74名,武亚元3名,武解元2名。中都出现如此多的科举功名,绝非偶然。
自古儒家文化独领风骚,现今孔子学院多达四百余处,遍布世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多次为孔子学院揭牌,更加凸显了儒学的突出地位。孔子宰中都施德治仁政,政绩卓著,一年大治,四方效之,留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器不雕伪,市不贰价等美誉,至今是汶上人的骄傲,值得赞颂。自唐置县治,继任者以孔子为榜样,诸如邢审容(唐),周师中(宋),史诚祖、孟洋、赵可怀、张惟诚、雷一龙(明、清)等十余人政绩突出,百姓为之立生祠,永久祭祀,邑之四尚书和莅汶官员对其卓异者多有赞词。明代史诚祖获永乐皇帝“治绩第一”的赞誉,赐御酒及金币纱衣,加至四品服俸,任济宁知州代管汶上;万历年间县令张惟诚为官清正,鞠躬尽瘁,居全国诏选二十五位政绩卓越者之首,此皆为在汶德治仁政之楷模。
上述一系列建置设施和政治功绩,是历任县令继宰中都,施仁爱睿智,匠心独具的结晶杰作,是孔子儒家的德治、仁政、民本、教化思想淋漓尽致的体现,是汶上历史文明的见证,是一份珍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他地无以匹配的、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资源。现仅存的思圣堂,已是摇摇欲倾,亟待抢救重修。
三、城区历史地名
明《汶上县志·卷二·建置》:“邑中之途以四大为经:曰东、曰西、曰南、曰北。即以隅首为中心的四条主街:东门大街、西门大街、南门大街、北门大街。隅首是城内地面至高点,也是城内最繁华之处,大街两侧纵横旁置僻街小巷、庙宇楼舍、门市商号、大街之上矗立着数座高大雄伟的过路石牌坊,皆为官宦贤达所立。故城日中之市有:关庙市、学前市、隅首南北市、马厂东西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为农贸市场)、东门市、小城市、南门内外市、东岳庙市、冉阁市、西桥市。现今东门大街与西门大街为尚书路所取代,北门大街与南门大街为中都大街所取代,故原四门大街可作历史遗存史料。
衙门县前街
在县城西北隅、衙门口之前称衙门县前街,即县署之前至菜市口。过去有一俗语:“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但在汶上就不适用。汶上是孔子教化之地,有很厚重的儒文化设施,汶上人又有打抱不平的正气之风,一般官司县令都能秉公而断。忠过两思匾即是县令的警示,其它地方的衙门都没有见到。衙门口的四大石狮留存很久,解放后称县前街,后县政府北移,因原有爱民坊,又更名安坊街,此街的牌坊,中都余韵楼及县公署建筑,一两千年构成汶上德治仁政儒韵文化区,对汶上的历史有至关重要的举足轻重影响。
黄安街位于太子灵踪塔东北百米处,原是通往北门的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街,由北门直通太子灵踪塔附近,后经改造成为东-西走向。关于黄安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因附近有清嘉庆三年修建的黄庵寺,故名黄庵街,后改为黄安街,在今文庙院东北隅明伦堂东山侧有碑记可为证。另一说源于宋真宗皇帝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禅泰山回京时,沿兖州、曲阜、于十一月壬戌日巡视中都,亲临宝相寺(当时称广相寺)暂住停留,在通往宝相寺东北西南的大道上,遵照《尚书》典籍中所说:“西首东尾”的例队方式举行黄麾仪仗。黄麾仪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上千面各类黄色旗帜遮蔽于道路两侧,被遮蔽的大街形成长长的黄色甬道,天子及陪同大臣乘黄麾车舆,行于其间,显示出极其威严盛大而又安全肃静的景象。后人形象的把举行过黄麾仪仗的道路,俗称为黄安街。
以上两种说法各有佐证。黄安街北侧原确有黄姑庵,至今还留有碑文石刻。黄姑二字是织女星的别称,古人把二十八宿分成东西南北四宫,每宫均为七宿,北宫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织女星占居北宫,故名黄姑庵。
宋真宗的黄麾仪仗排列是西首东尾,其中二十八宿的旗帜,例于南北两侧各十四面,北侧为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黄姑星旗亦居北侧。古人把天与地合,地与人合的思想联系起来,按照姑姑庵占居的地理位置,命名为黄姑庵。而要说明的是:最早黄姑二字是河鼓的转音,指的是牵牛星宿,又因黄姑的姑字含女字旁,转而又讹指为织女星宿。从河鼓到黄姑,从牵牛到织女历史演变的流年分析,黄姑庵的筑建要比黄安街的得名晚的多。
根据第二种说法阐述的依据,可从两个方面解释:
一、宋真宗确实来过汶上: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版《宋史·卷八》记载,宋真宗封泰山,在回京的路上,途径兖州、曲阜后,於“壬戌日,次中都,幸广相寺。”但这于上海古籍出版社所记载的“次东都”有着极大的区别。为了解除读者的困惑,中华书局出版的《宋史》在《校勘记》中作出说明曰:“中都县,原作‘东都县’,据本书卷八五《地理志》,《长编》卷七·改。这是出版单位本着对历史古籍负责的原则,根据历史事实和各类史书对同一事物的记载,相互对照,相互印记作出的更改,与明《汶上县志记载:“祥符元年,真宗封泰山,幸阙里,取道中都,还汴”得到证实。
二、黄是黄麾仗的简称,皇帝的仪仗队伍称黄麾仗,根据出行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四个等级;《宋史》云:“有黄麾大仗,黄麾半仗,黄麾角仗,黄麾细仗,”又云:“其卤薄之等有四:“一曰大驾,郊祀大飨用之;二日法驾,方泽,明堂,宗庙,籍田用之;三曰小驾,朝陵,封记,奏谢用之;
四曰黄麾仗,亲征,省方,还京用之。”据《中国通史》记载:“皇帝用黄麾仗(出行的一种仪仗)一万零八百余人,骑三千九百余。”又据《宋史》记载:政和三年大朝会仪卫,黄麾大仗五千二十五人,同年视朝用黄麾半仗,共二千二百六十五人。政和中,辽使朝紫宸殿,用黄麾角仗,共一千五十六人。又是政和中,文德殿发册,用黄麾细仗,共一千四百二人。《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丁卯,设黄麾仗于殿前。”既指宋真宗封太山,幸中都之重大活动,参
加人员上万,旗帜上千,尤如一条黄色长龙。
安指安全,安静,远离危险,或者怀疑有危险的地方。《新唐书·仪卫志》云:“唐制,天子居曰卫,行曰驾,皆有卫有严羽葆华,盖旌旗,罕毕(帝王仪仗之旗)车马之众,盛矣,皆安徐而不哗”。《晋书》云:“天子出,旌头罕毕以前驱。”《史记·周本纪》:“百夫荷罕旗以前驱”。《独断》云:“前驱有九
云罕。”《宋史·仪卫一》云:皇帝“綦天下之贵,一人而已。是故环拱而居,备物而动,文谓之仪,武谓之卫,一以明制度,示等威;一以慎出入,远危疑也。”
根据以上文献证明黄安街的来历,是指宋真宗来汶上留下的街名。以上两种来历说法,均可参考,但黄安街确为汶上城区历史悠久的一条古街。
塘子街 在原城关粮所西侧,与衙门县前街斜对。唐、宋时期称趟子街,意为从衙门出来遛马至常家洼的走道而名。后因居民以拖坯为生,形成坑塘甚多更名为塘子街。塘子街南北走向,三面环水,是城内最大面积的水面,今之长乐湖是水面的中心点。塘子街最南端有座奶奶庙,庙内古木参天,碑碣林立,庙东又有城内最大的水簸箕,大青石板铺砌,光滑明亮,是盛夏纳凉避暑之处。坑塘内盛产蒲苇、鱼类,鸟语花香,风光绮丽。塘子街多为张姓,其他姓多在动乱时投亲居住。张氏以前也有过骡马成群的时代,清末出过几位官员,其中第四支后裔张振山为鲁西南剿匪司令,得过万民伞,受过省巡抚封赏,什么“千年黑,万年白”。他的挚友胡培熙晚年常来看望他。塘子街北端路西设有基督会教堂,教堂门前广场上立有石牌坊,旧时星期日居民常去参加礼拜。其主人乔牧师德高望重,热心公共事业,医道很高,看病不收费,是城内顶级人物之一。其长子解放初为铁道部陇海线总管,全家人有坐火车不花钱的待遇。次子乔迁为中国科学院高级研究员,成果颇丰厚,汶上县志有其传略。
值得一提的是塘子街之东北部,居住一大户——刘氏家园,占塘子街的四分之一,清咸丰年间刘韵珂深居此处。刘韵珂是位著名书法家,小坝口碑文是其代表作。他在道光年间政绩卓著,官至闽浙总督,从一品兵部尚书。当时江南众多官员中降级、撤职、开缺的人很多,唯有他一人连连升迁,这足以证明他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他还忧国忧民,提出“十可虑,十不可不虑”等一系列施政措施,得到道光皇帝的赞赏。最让人们赞誉的是他曾冒险渡海巡视台湾,安抚少数民族等。他与民族英雄林则徐来往密切,交情甚笃。还带出一位惊世人物——兰儿(慈禧之小名)对其待如亲生,收为义女,努力培养,倍加爱护……当时全国仅有两辆小轿车,皇宫里有一辆,塘子街就有一辆,为刘家的——是慈禧得势掌权后孝敬刘的。刘韵珂之后,儿子正四品官,孙子正一品高官。
塘子街北端原武装部家属院南是一条东西街——曹家街,因一大户曹家而得名。解放前东至小城,西至西城墙。
小庙口、神路口
塘子街与曹家街交叉口处有一高土台,上立一小庙,庙口之北紧贴曹宅高墙有一上西门大街的窄胡同,此胡同派生地名小庙口,仅为一行人过道,又窄又短,是一附属地名。小庙口之东不足二百米处有一宽畅的路为神路口,因神路口路北有财神庙得名。财神庙之西紧靠城隍庙,庙内有“三山加(夹)一井”的典故,即三面屋山的夹道中有一眼井,此处解放后成为人民法院。
鼓楼街、钟楼街
财神庙东三十米处有通往向北去的弧形路称鼓楼街,长约百米,此街宽畅,能过往大车,中段路东有诺大空闲场地(操场),路西有一宏大的建筑群,原为宋氏之宅院,为三进院落,门口有五个台阶。解放前设立“中都完全小学校”,规模为城内最大的学校。鼓楼街解放后扩大为公安局,学校等均被占用。鼓楼街北通钟楼街,东西走向,在原公安局院后面,公安局成立后改为公安后街,钟楼街东侧有一龙王庙,紧靠大寺坑。钟楼街西侧路北有著名的“中都余韵楼”,上悬钟鼓,为定时刻、别昏晓之用,故名钟楼街、鼓楼街。此街西通县前街,解放初是最热闹之处,演戏、跳舞、开大会、诉苦会、公判会、庆祝各种活动,敲锣、打鼓、扭秧歌,还有扫盲活动,各乡镇来人参加,人声鼎沸,热闹非常。后因经常召开大会,全县第一个大会堂就盖在此处。后扩建成招待所,文革后期将招待所移至朝东的西大门。
即今宝相寺路宝相缘楼南邻街穿心河桥东,再向东至今中都大街,明修《汶上县志·卷二》:“邑中之途以四大为经:曰东、曰西、曰南、曰北,其旁通者曰县前……曰新……曰马厂、曰寺路。”贸易之市有……东西马厂市。马厂街南有马神庙,故名。马厂街与铁路口交接处往东至中都大街段,又称小隅首。马厂街解放前后长期设有集市,也是人员来往密集之处。
即今实验小学门前南北走向街道,南起花园路,北至尚书路。此街因有干铁器活的炉匠作坊得名。原称铁炉口,打铁修整农具、钉马蹄掌等伙路很多,铁路口南端有一历史悠久的书院学校,是来往行人的重要之路。
关后街 关帝庙后街称关后街,东西走向,东起今中都大街,西至今宝相寺路,因关帝庙之后故名。关后街东段解放前曾名小隅首,是城内名气很高的繁华街道,民国初期设有慈善机构卍(音万)字会主办的育德小学,还有日伪时期的商会机构等,均有著名绅士胡培熙担当。胡陪熙不仅担任社会机构的会长、校长等职务,还是医学专家、大学问家和著名书法家,在当时是汶上声望最高的一位。他拥护共产党,解放后是第一届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关后街解放初期还很宽畅,集市长期设在此处,且有多家面食作坊、粥铺、盐店等。关后街之北,宝相湖之东排列着小庄胡同、兴隆胡同、刘家胡同,再北即今之农贸市场,原为大坑塘水面。
即今关帝庙西邻往北之巷。今据清末马焕奎《三续汶上县志·杂志》载:“明尚书路北村任兵部尚书于南京,家居与邻各欲筑墙,界址久不决,家中禀尚书,欲其函告邑令,力争之。公乃书一绝云:“千里遗书为一墙,相让一墙有何妨。长城万里依然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遵训让于邻,邻亦相让不居,遂成巷。人皆为‘仁义胡同’。这是争者不足,让者有余,以仁义处事的典范。胡同的地理位置与俗称有异,父老亦相传即今铁路口云,情节也稍有差别,今天如何裁定,可商榷。笔者倾向县志载。
在城东北隅,县酿酒厂向东至土产公司地段。《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我必在汶上矣。”明修《汶上县志·游寓》:“汶虽偏小,子骞居之,以全其节。”“季氏尝召为费宰,子骞迁汶以避之。”此为坚持原则,保持气节,不与异党为伍意。明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有“损也不宰费,顾此逃权臣”赞誉。闵子街因过酒厂原称酒厂街,整顿地名时,此地古有闵子庙,更名为闵子街,其南是位居城内之三的大坑塘水面,名曰“圣府塘”,其东为农田底洼地。
在原中都市场向东至南市,系以按察副使王世雍(王杲之子)怡怡园得名。
由文庙向南至城东南角魁星阁止,系此处原有文昌祠得名。文昌街是一条长街,直通城区南部转弯直驱东南城墙角,后将此路分割数段。从文庙口至韩家胡同处路面较宽,更名为汇文街,往南之段穿过牌坊街与花园路相交,此段更名为花园街,南段东移为花园村路。斜弯处废止。
由原十六中向东戴家胡同、徐家胡同、周家胡同,交会于教堂街。
教堂街 即今明星路东门小学至宝塔东路段。教堂街原是一条长街,北起故城东北隅的北市,南至故城东南隅的南市。因临东门里的天主教堂而得名。
新街 原西门里路北有一当铺,斗大的“當
”字在城门外犹为夺目,走在西关桥上就可看到。当铺后有一大深坑,标准名曰“清水潭”,
解放后当铺拆除建有新华书店。清水潭之东建有职工俱乐部,后改为文化宫,再后改为教育局。清水潭之北是新街,向北直通北护城河即今泉河。新街原规模较小,也较偏僻,解放后逐步扩大,有两道出口,西有通往西城门口的弯曲小道,城墙拆除,命名新华街,还有通往东去到衙门前的路。新街原有一千佛庙,是“千眼千手佛”之庙,此佛是黄铜所铸,铜佛高1.5米左右,形态逼真,造形美观,慈祥而端庄,佛体光滑明亮,解放后曾放在关帝庙戏楼之下过道处,后置于济宁太白楼。新街早期还有通往宝相寺的路称寺路街,因寺院早已废圮,此路也同时废止。
原汶上故城四城门外护城河上均架有石制栏杆桥,栏杆两侧石面上内外雕有菊、竹、兰、梅、荷花、荷叶等装饰,画功精巧,生动逼真,亦为汶城一景。四桥分别为:
在旧城西门外,明《汶上县志》载:“冉伯牛墓,在西门外感化桥侧。宋时改葬东平西北十五里。”冉伯牛为继孔子之后第二任中都宰,他广施仁政,鞠躬尽瘁,后死于任上,中都人深感其德,在西关建冉子阁。伯牛病重时,孔子尝亲探望,民受感化,故名。
在旧城东门外。工部尚书郭朝宾重修,改名通议桥。
迎仙桥在旧城北门外,桥侧又有一昇仙桥,盖因东北方向有泰山,泰山为五岳独尊,高可通天,神仙居处,故名迎仙桥、昇仙桥。又,汶邑东北有太白山,因李白游,故名。李白称诗仙,亦有迎仙之意。
因此处有闸坝而得名。此桥为济宁至东平必经之径,咽喉要道。此桥原是木质结构,能过往大车,位置在今桥之南数十米,设在河道较窄之处。桥之北百米处设有拦水坝,坝面很宽,有五十余米,围绕四面的城河水汇聚于坝前,水量较大,如同瀑布,落差有1.5米左右,响声震耳,解放后改为石板桥,下设漫水坝,后又不断改进,改为桥闸两用。现改建为加宽加长的钢筋水泥结构,铁制栏杆大桥,更为壮观。
亦称孔庙,是祭祀文圣孔子的场所,为庙学合一建制,位于隅首东近二百米路北,它同圣泽书院、思圣堂称为汶上三孔庙。文庙是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始建于唐初,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县尹刑审容始葺新,后经历代修缮扩建,至明代甚具规模,占地三十余亩,形成了建筑近百间的庞大古建群,其形制规格之高次于曲阜而优于周边各州县。建在月台上的大成殿是其主体建筑,为斗拱彩绘歇山式琉璃瓦型制。大成殿前有戟门、凿池象壁桥、棂星门,棂星门对峙路南为文明坊,其左又有瞻贤、仰圣二坊。大殿之后有训导宅、教谕宅等。解放前文庙多称大学,千百年来培育出大量参政理国之才。解放后为“山东省立汶上一中”师资力量雄厚,培养出众多的优秀人才。六十年代后期一中逐步移入南校。1991年文庙经过大修,
“大成殿”与“戟门”匾额,由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嫡孙女孔德成、孔德懋题写,殿内重塑孔子及四配像,即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彩塑像。
原在次邱镇湖口、朱庄一带中都故城址。系孔子宰中都时,政暇与群弟子讲习之地,始称孔堂。北魏孝昌丙午顺大夫陆愍重修,唐称夫子庙堂,宋称讲堂、讲书堂、圣泽书院,元明时多次葺修,长盛不衰。明嘉靖时,因漕运扩湖,抚台陈凤梧求移址,县令吴瀛移县城今址,即今铁路口之南端路西。后经县令赵可怀、张惟诚继修,称为复古书院,尚赞继修,殿宇一新,易门以坊,仍题“圣泽书院”。后又屡次修葺增广,至道光、咸丰、同治时达到鼎盛。书院在清代设有考棚,同文庙一样,历为全县教育重地。清末光绪三十年,废科举,改称高等小学堂,解放后称“汶上县立书院完全小学校”,
文革称东方红小学,今称实验小学,是全县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圣泽书院经数次拆迁改造,校址移至路东,路西为幼儿园,规模十分壮观。
在韩复榘主鲁时期,汶上旧城曹家街东端靠西大街的地方,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国工商银行处,设立过女子小学,当时的名气很大,也是一件新鲜事。汶上的很多有识之士把女儿送去读书,启蒙思想,学习新学,轰动一时。女子小学的设立,是汶上县妇女解放、走向文明的一大标志。
汶上宝相寺 汶上宝相寺始建于唐朝,原名昭空寺,宋真宗封禅泰山时驻跸汶上,御赐昭空寺为宝相寺。历经千年,香火不衰,成为四方佛子、名流墨客礼佛观光的胜地,是齐鲁大地上的佛寺名刹,寺中文物古迹历经千百年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font COLOR="#94年农历<font COLOR="#月<font COLOR="#日,在葺修宝相寺塔时,于塔宫地宫内发现佛祖释迦牟尼真身佛牙、舍利等佛教圣物<font COLOR="#1件,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使宝相寺在国内外享有“第二法门寺”之美誉。寺中供奉殿现供奉释迦牟尼檀木贴金大佛、青石彩塑十八罗汉,塔宫深处供奉释迦牟尼真身佛牙。寺内现存佛塔一座,为<font COLOR="#角<font COLOR="#层楼阁式砖塔,底层东、西、南各一券门佛龛,原有佛像。塔高<font COLOR="#.5米,精工细作,古朴典雅,造型优美而雄伟。塔内所供奉的佛牙、舍利放于金棺银椁内,并有跪式捧真身佛像,此葬祭式为佛教最高规格。佛塔北向群圆拱门,可通塔内,五层以上四面辟洞门。塔层外檐饰斗拱,上承圆椽连檐,皆作蝉肚形。惟四层外檐环雕大型莲花宝座,莲花瓣长宽各达<font COLOR="#.3米,形成高大端庄的平座。塔内设螺旋阶梯直达顶层。整个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顶置黄琉璃圆葫芦塔刹,金光闪闪,故有“黄金塔”的美称。
关公世称武圣,在汶上故城供奉关羽的庙不下二十余座,规格最大的位于隅首西200米路北与文庙相对称的关帝庙。该庙始建于元代,后经明清两代数次修葺扩建,形成蔚为壮观的两进院落古典建筑群。殿堂内有三尊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威风凛凛的关羽、关平、周仓之大型彩塑。殿堂对面宽阔场院的南部是一高高的戏楼,各种戏曲在戏楼上频繁演出,不管白天夜里,场场爆满观众,是城内娱乐的最佳场所。五十年代中期此处又改建为礼堂式的戏院,仍不失热闹之地。八十年代中期恢复现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汶上县文物博物馆初期也设在此处,太子灵踪塔塔宫发掘的佛牙、舍利等珍贵文物曾在此长期展出。
在故城东门里路北,有一座建筑风格奇特的天主教堂,是晚清光绪26年(1900年)由德国传教士出面所建。教堂内有宽阔高大的礼堂,堂顶有尖楼(钟楼),高与塔比居二。进入高大的门楼,场院十分宽广,正北部排列着数座教室的两层楼,南面临街也建有数座教室的两层楼,是城内楼房最多的集中地。教堂内有德国修女,个头比中国妇女高出一头,她们身着黑衣,头带黑纱,眼睛深陷,举止文雅、礼貌。除了传教外,她们还免费给人看病,在抗日的艰苦年代里,日本人不敢进入教堂,当时的商会会长胡培熙、农会会长孔祥明等能与日本人说上话的人进行斡旋,在此地掩护救治过许多抗日伤残病员。
南市的北端路东,离东门大街百米处,解放前有个姑姑庵,姑姑庵内多半为中年或年轻妇女,因家中贫困或其他原因出家,称为尼姑即比丘尼。她们身穿浅兰色大褂,头带兰色小帽外出各处化缘,社会上对这类人多感同情和怜悯,都愿拿出面食或粮米供给。
张仙庙、奶奶庙
在城东北隅。张仙庙内有苏洵碑,碑刻张仙像,苏老泉题跋。
在县治东(原法院、公安局之间),明洪武七年,知县陈宗义始建。庙内殿、寝、门、廊、戏楼,由周六书、李弘让二县令继修成。
在马厂街南,明宣德间知县卫方建。
在东门外百步许,县令张惟诚建。
在东门外,庙内有碧霞元君殿。
玉皇庙、火神庙
在东门外。
梁王太师庙
在西门外感化桥西,彦章死节处有彦章墓,俗称彦章庙。明成祖靖难驻跸汶上,亲祀之,命有司每年以四月五日致祭。
火神庙、三官庙
二郎庙、火神庙
在南门,为清县令龚璁建。
亦称真武庙,在北门外。
明洪武、建文、永乐间汶上县令史诚祖,在汶凡二十九年,特赠四品服俸,济宁知州仍理县事,死后葬南门外,春秋祭祀,以其居之家为祀,后在儒学东南史公厅建祠。
即韩惟伦生祠,在西门外感化桥畔。嘉靖间有“清如水,明如镜”之谣。民久思念。
即赵可怀生祠。在儒学西,嘉靖末任,实心任事,劳怨不辞,土田赋役夙弊一清,民被其泽。
即张惟诚生祠。在东关外,明万历初任,劳心劝稼,曲计生财,民多怀之,有爱养百姓坊旌表,邑尚书郭朝宾撰文。
即吕兆璜生祠。在新桥驿东,清康熙十九年建。
即汪震元生祠。在儒学门西,康熙十年建。在汶九年,廉正严明,人不敢欺,升任刑部主事。
即雷一龙生祠。在城隍庙西(原法院、公安局西),康熙五十五年建。以孝著称,廉慈兼施,居身俭素,与士子讲书课艺无虚日,升迁离任之日,士民遮道相送。
雷吕遗爱祠
即雷一龙与吕兆璜合祠,在城隍庙西。因二人同为良循,为百姓所称道。吕公生祠毁于火,故移吕公于雷公祠,称之雷吕遗爱祠。
魁文阁 在城东南隅。
曹家街之东端,今工商银行附近有一壮观的庙宇群——曹氏家庙,是城内最高规格的家庙,供奉最高的神主之位是曹丕。庙门口有九蹬石制台阶,两旁立有旗杆,加之宽广的红漆大门,四根粗大木质红漆柱支撑的飞檐斗拱,十分庄重、威严。门前有一开阔广场,解放前开大会常设在此处,广场之南,紧靠马厂街的东西路,有一又高又长的红色围墙,两端内收,亦有围城之意,从此处向西北是一斜路,斜路延伸向正北至西门大街统称为小城,小城有围绕曹家家庙之意。
在城西门外姬沟村。《姬氏志·桃源志》云:“汶邑西郭外有地名姬家沟,盖因孔子所沟于阚者而移名也。”其居之民多系姬姓,鲁公之裔也。故村西南有元圣庙(元圣,周公的封谥,元圣文宪王),亦为姬氏家祠。庙内祀周公,以伯禽配享,金人从祀。院内古柏参天,并龙枣数株,巍然肃穆。《桃源志》又载:村西南有地高耸,形势突兀,上可容数十家,远近皆呼为桃源里。大约先世类多隐逸,不求闻达,托此终老,盖取卜避秦之义也。“
在西郭门内。
在今县水利局址。建于明万历末崇祯初。建时得到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的大力支持与资助。祠内祀孔子及孔子的前五代祖,中兴祖孔仁玉,六十三代馈赠衍圣公孔贞宁,六十四代馈赠衍圣公孔尚坦,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这是孔子嫡裔明代嘉靖中由曲阜迁来汶上,后曲阜嫡支绝世,乃于天启元年,由汶上长支尚坦子胤植嗣出,返曲继承衍圣公爵位,系汶上为大宗户的史证。盖因孔子宰中都,并经久不息地影响着汶上,故此为汶邑圣人之邦的有力证据。
在关帝庙西不远处,原百货公司曾在此主房作办公室,为市级文保单位。是今存汶上明代四尚书在城内的唯一建筑,是今命名尚书路的唯一依据,已拆除。
在东门小学院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拆除。高氏,乃孔子七十二贤之一高柴之裔孙。高氏历史上曾有三朝九宰相,七朝九节度使,文经武纬,富贵功名无有能出其右者。迄今,居汶高氏亦名门旺族。其族谱中的“序”多为名家旷世之作,如韩愈、虞世南、司马光、苏老泉、孔庆容等。上述作序者,皆历史显赫垂世人物。
忠义祠:在城内东北隅,凡为国家立功捐躯者,经国家批准,其神牌位放进忠义祠,由国家遣官祭祀。
乡贤祠:在文庙后。凡有品德高尚者,经各乡推荐,国家批准,其神牌位进乡贤祠,由国家遣官祭祀。
太白赋诗楼
即汶城东城楼。李白居任城(济宁)达二十三年之久,常来中都游。汶城东北的太白山因李供奉(李白的官爵)来游得名。也因杜甫之父为兖州司马常来觐,李白兄为中都宰常来游,故李白、杜甫、高适久游齐鲁而有东楼之会。是以有“东楼醉起”、“别中都明府兄”“汶上相逢年颇多”之句。这些诗句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豪高适诗坛三巨头聚游中都的佐证,极富历史文化内涵。兹择诗数首于此。
鲁中都东楼醉起
昨日东楼醉,还应倒接 LI。
阿谁扶上马,不省下楼时。
别中都明府兄
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
东楼喜奉连枝会,南陌愁为落叶分。
城隅绿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幕云。
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
汶上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鲁酒琥珀色,汶鲁紫锦鳞。
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素情。
酒来我饮之,烩作别离处。
双鳃呀呷鬐鬣张,跋刺银盘欲飞去。
呼儿拂几双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
为君下箸一餐罢,醉著金鞍上马归。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五月梅始黄,蚕调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簾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惠勿壮士,未足论穷通。
以我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如转蓬。
杜甫奉高常待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戒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高适东平路作
明时好书策,动欲千王公。
今日无成事,依依亲老农。
扁舟向何处,吾爱汶阳中。
又别李少府
黄鸟翩翩扬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妻其。
前人东楼怀古
(城东门上有李供奉醉酒诗)
览古多垂泪,寻芳去步迟。
危梁惊小燕,断壁少全诗。
可惜行吟地,逈殊上马时。
登临无限意,矫首望南池。
大雪次汶上题路氏北堂壁
百里中都道,苍茫欲暮天。
湖平蜀山树,雪没汶阳田。
鲁酒盈觞醉,银鳞下箸鲜。
东楼无李白,且就北堂眠。
在城西汶河上,邑人王贤旧居。与兄王质同科举人,世人传有“乌鸦报喜,一科两举”故事。
在西门,为纪念冉伯牛而建。
在西门外二里许,明洪武间知县郑原建。
在东门东南,祀炎帝,知县亲耕。
在北门外二里,祀野鬼,官祀。
山川风云雷雨坛
在南门外,亦洪武间郑原建。
魁星阁 在东南城墙角。明代建好城墙之后不久,城角外墙突然坍塌,在修补时加宽加牢后,使城角变得非常宽广,是骑马登城的最佳去处。此处宽阔,早年建有魁星阁,1946年汶城第一次解放前还存八角魁星楼,室内还存放一铜制魁星神像,高半米余,曲身举笔似点名之状,有“魁星点状元”之说,传说人不可进入,步入之内顿产悲观厌世、自寻短见之念,也确实有多人在此上吊自尽或碰撞而死,是否环境布局使人产生幻觉或神道设教纯属迷信也未可知。
文昌阁 在南门外。
盛极一时的山西会馆,位于东门大街中段路南百米之处,乾隆25年(1760年)所建。会馆主要从事商业活动,是山西商人集会、驿转之地,建有厅堂、会厅、厢房、宿室等,规格较高。山西商人的经商原则是很注重诚信,有一戏文说:山西、陕西、陕山西,来到汶上做生意……,此戏文解放后还流传很久。此会馆大约七十年代拆除,相继建有许多民房,后命名为曲巷、振兴巷、育林街等。
中都余韵楼
(详见二《儒文化丰富的旧县署·中都余韵楼》)
汶上故城内东西南北大街牌坊林立,有以节孝者建,有以祠庙者建,有以公署名者建,有以水衡者建,有以科第爵品者建,凡十数计。这些牌坊,都曾给古老的中都城增辉添彩。其名世而远久者如:
文明坊、仰圣坊、瞻贤坊
俱在文庙前。
古中都至圣旧治坊、爱养百姓坊
在县前通县公署道上。
在县署内思圣堂前。
圣泽书院坊
在孔堂前。
在关帝庙前稍西,兵部尚书路迎爵品。
在隅首东,东门小学附近,工部尚书郭朝宾爵品。
在南门大街,潼关道副使李烨然爵品。
曹家宅院 曹家在北门里也有一大宅院,号称“曹半城”,
其意有三:一是曹氏家族富有资产占半城;二是曹氏家园地阔占半城;三是曹氏家族为书香门第,功名多,有西旗杆、东旗杆,三省堂、余庆堂、悦和堂、进德堂、天宝堂等宦世家,门第堂号。其四至为:东至铁路口仁义胡同街,西至城墙顺城街,南至马厂街往西接塘子街水坑北直至城墙,北自铁路口西门大街,直到西门。曹氏宅院是元代三俊之首、以诗文著称于世的曹元用后裔之家宅,是典型的明代庄园建筑,高墙阔院,高耸门楼,月台上大厅、楼阁、琴室乐厅、舞厅……七进院落华贵雍容,风格独特、别致,宏伟壮观。曹家从元代起历代享有高官厚禄,解放后破败,家宅划为县政府、县医院,后改为民居。曹家为书香门弟,曹硕亭,年轻时人称小爷,是城内顶级人物之一,个头很高,博学多才,医术高明。因声望高,成份高(大地主),解放初曾被捕入监,因未做过坏事,又曾治病救过一位县委书记,避免了牢狱之灾。为发挥其高明医术,曾在西门里西旗杆处开一中药铺,医术高超,颇有善名。
位于圣泽书院之南部,高姓为主,高家园内路街纵横交错,均为小胡同,绝大部分均为农户,少数参加社会工作,解放战争后期多人逃往台湾,改革开放做了些力所能及的统战工作,因离书院学校较近,相对文化素质较高,富裕户少。其中有一张姓,民国时期为省级高官。民国二十七年,由本街富户张子和及社会名流胡培熙、孙祥明等联络各方出资捐款,仿古城楼样式于南门外修建了文昌阁、康阜桥等,使汶上城更显壮观。
在高家园东南,房姓居多。原西边南边坑塘低洼地较多,居民多为沿街、沿路居住,因地理条件优势做生意的较多,相比高家园生活稍好一些。近四十年,此地人口急增,比原先扩充近十倍,又新命名从党校之东为吉祥街、济圣街,还有通往南门口的观河巷,现属住家较稠密之地,造成交通不便。
在房家园路北,以陈姓为主,占有广大地面,大户较多,解放后为镇公所、初级小学等,后被食品公司占用,此后农业银行也占用一部分。
位于北门里路家大院西南部,是明兵部尚书路迎宅院。路尚书不仅熟读兵法,且爱好广泛,他收藏的书画诗词等使独乐园实际成为一个艺术馆,在他身后留有大量艺术品。
在城东门里路北,是明代工部尚书郭朝宾宅院,近处原有两座过路石牌坊。此处九十年代初曾发掘出一石板,上有类似甲骨文的字,中央文字研究部门来两位教授考察过。
在城东南隅,是户部尚书王杲宅院,五十年代还存放一巨大太湖石,形体高大,自然空洞很多,样式美观,十分珍贵。今之花园街、花园村、花园路均以原有怡怡园命名。
五、城四门外的历史村
西关吉市口
感化桥西之南部是著名的吉市口,隶属西关,解放前集市长期设在此处,是一繁华闹市。著名的汶上芦花鸡其重要产地就在西关。汶上盛产芦花鸡早在明代就驰名省内外,是汶上主要土特产之一,鸡体羽毛横斑黑白色,与芦苇颜色较一致,故称芦花鸡,其肉质鲜美,曾作贡品。因体型又呈元宝型,又称元宝鸡。公鸡体大腿长,健壮,头昂尾翘,是斗鸡高手,当年吉市口,西关设有斗鸡场,爱好者很多。最热闹的场面是公绵羊羝头,曾盛极多年。
位于西关之西,姬沟的“沟”有两种讲究:其一:姬沟以前有一自然水渠,为成风水宝地需沟通所达(同姓村或林地)之处,采用人工开挖,使之沟通已达目的,故名姬沟。其二:《姬氏志·卷二》载:“汶城西郭外有地名姬家沟,盖因孔子所沟于阚者而移也。”孔子为鲁司寇时,南旺十里闸之西数里有一鲁公墓,百姓称之皇林或姬家皇林,墓地原有八公,即: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公死于晋国乾侯,季平子不顾大夫荣驾鹅等人的劝谏,葬昭公于诸公墓道之南,在孔子看来,这是大逆不道的悖礼,故沟而合之,以示正名、平反,以还周礼。又因孔子曾讲学于此,故亦称讲沟。盖因姬氏为纪念先祖并感谢孔子,故将居住地易名为姬家沟(此地原有沟渠)。姬沟土质肥厚,善种大白菜,个大好吃,名扬全县,其他蔬菜也均良好。姬沟村相对文化素质较高,姬沟村路北有姬沟小学,师质雄厚,解放后教学质量很长时间名列前茅,仅次于书院小学。
坝口村因有闸坝得名,属派生地名,明清民国时期为重要交通要道。南有南站,北有沙河站,均离此25里,是来往客商的重要驿站,常留住于此。设有客房、饭店、茶棚、酒楼多处,经济十分繁荣。
东小楼位于城东南角,此处明代因建有两层土楼称小楼,地名普查时标准名称为东小楼,以区别寅寺的西小楼。现分两个方面叙述:其一,小楼地势较高,1958年之前还很明显,后因长年建窑烧砖,高土坡变为洼地。据许多学者相传:古时有一厥河经此流向西南,殷商时期的厥国中心位置就在此处。古时甚至远古,人们为了安全方便选择较高地势并有水源的地带是很自然的,李白有:“北走厥国之虚”即指此。其二:诗仙李白留有许多诗篇“东楼喜逢连枝会”,“昨日东楼醉”,李白所指东楼与此东小楼根本无关,那时的地名东小楼也不存在。李白说的东楼也与今之故城东城楼无关。唐天宝年间之城与今之故城相隔840年,东楼亦俗称“李太白赋诗楼”(汶上故城考)仅为借用。但李白说的东楼在今之东小楼一带是极有可能,大量资料证明,当时此处是一繁华之地,与民国时期的坝口地段相似。
汶上城在解放前夕,仅南顺河西段,西顺河南段有几户人家居住,但因战乱曾几次迁入迁出,城内在解放初期的很长时间变化很小,直至1970年还有许多荒片、空闲地。仅有一些机关单位建筑占用些地面,解放二十多年人民生活没有明显提高,百姓仍很贫穷,无力盖房占用,坑塘水面还占全城面积的四分之一。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企事业的迅速发展,机关学校、医院等的新建扩建,大量外来人员的增加定居,随之新的地名大量增加,地名机构应及时命名更名,工作量很大,今之城区的扩大拆迁、新建,街路的延伸,地名标牌的设置……地名机构肩负着十分繁重而有意义的工作。
此资料以古地名为主,新地名附和,目的是尽量全面些、准确些反映汶上故城的地名文化和地标文化,但也不是面面俱到,还有些没涉及到的街、巷、胡同,但多为新命名的,个别地名缺乏考证,存在按排材料归类差,较杂乱,以后还要注重这方面的收集,不足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中都的由来
汶上县在古春秋时期就称中都,但为什么称中都,至今并无准确的解释,我是多次阅读《姬氏志》、《左传》、《路史》以后,才慢慢的体会到中都产生的原由。
首先,中都的由来,源于丧葬制度。《路史》云:“周代,家人掌公墓,地必辨兆域而为之图,先王居中,昭穆左右,凡诸侯以前,卿大夫以后”。这种丧葬制度,至今没变,当一个家族在选择好新墓地以后,第一个葬入新墓地的人,其穴位一定要占居墓地的中心。
其次,何谓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杜预注曰:“宗庙所在,则虽邑曰都,尊之也”。《姬氏志》云:“鲁桓公十年游阚望气卜吉欲葬焉。“桓公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从公之志,于当年十有二月已丑,葬桓公于阚”。从此阚城变中都成为鲁国最西侧的边沿城邑。
既然中都之地名始于桓公,为什么在《左传》中看不到中都地名的影子呢?罗泌在其《路史》中发表感言说:“鲁人长府之事,予稽而切悲之,夫长府,昭公之所居也,昭公二十五年,欲逐季氏,居于长府,九月戊戍伐季氏。是故,季氏恶公,欲改长府,故闵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以言长府,自而又何必改作以自章其恶不韪哉。此孔子之所以闻之大而发夫言必中之语,盖亦嘉其深。’中,季氏隐也,方昭之出也,平子祷于炀公,故九月立炀公,由此观之,则其欲改为长府,意可知也”。
没有细读过《左传》,很难弄清罗泌在《路史》中说的这段话。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昭公二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昭公谋划要杀死季平子,住在中都,而季平子恶昭公,说昭公住在长府,而不说住在中都,昭公命令公室的武装向季叔氏家族进攻,在大门前杀死了季平子的弟弟季公之,然后攻打季平子的家里。然而,由于叔孙氏和孟懿子在行动中突然叛变而告失败。鲁昭公与臧昭伯及随君的一些大臣,都躲进桓公的墓地谋划对策。不久,便跑到与齐鲁交界的阳州去了。鲁昭公的自动下野,使季平子独掌鲁国的政权,不但怨恨昭公,就连昭公住过的中都,都改称长府。昭公死后,季平子不按规制埋葬,却把昭公埋葬在桓公陵墓道的南边,就是如此,季平子厌恶昭公的情绪仍然发作,打算派人在昭公墓道边挖沟,使昭公墓与鲁历代君王墓分隔开来,还打算给昭公定一个恶谥,都被荣驾鹅劝阻,而没有得逞。但季平子极其厌恶昭公住过的中都,停止祭祀桓公,转而立炀公庙,从新祭祀炀公。此后孔子任鲁国司寇的时候,在昭公墓外挖沟,使昭公墓与鲁国其他国君的墓合为一个整体。
总之,鲁国在昭公时期,季氏家族掌握着国家的政权,昭公因大权旁落而移居中都(长府),为夺回权力,鲁昭公在中都发动了消灭季平子的战争,战争失败后逃亡齐国。季平子在鲁国继续掌权,极力的想隐满这段历史,故《左传》中只载长府而不言中都。季平子死后,孔子佐鲁国,中都之名称,才恢复到本来面目。
汶阳汶上地名考略
汶上县古名中都,明《汶上县志》云:“金贞元元年改汶阳,太和八年又改汶上。”但改变的原因,至今不祥,引起我们的猜测和好奇心,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并想把研究的结果,告诉有好奇心的读者。
中都改汶阳的原因,据《金史·海陵纪》载:“贞元元年三月改燕京为中都府”。《金史·地理志》笺注曰:“汶上本名中都,贞元元年更名为汶阳”。更名的原因极为明确。为什么称汶阳?这与当时洪水大量排入梁山泊有关,《宋史》记载:“熙宁十年七月河决曹村下埽,澶渊绝流,(黄)河南徙,又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凡坏郡县四十五,官亭,民舍数万,田三十万顷。”又云:“宣和元年(1119)五月大雨,水聚高十余丈……已而入汴,汴渠将溢,于是募人决下流,由城北入五丈河,下通梁山泺,乃平。”梁山一带大水汪洋,汶上地处梁山泺以东,由于古人常以水之北及水之东为阳,故称中都为汶阳。
谈到汶阳为什么又改为汶上,至今还没人能准确的拿出让人信服的研究结果。因为汶上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在汶河的上游,而是在汶河的下游,有的引何休注《公羊传》曰:“水北曰阳”,阳为上,但汶上不在汶河以北,我曾认为汶水泛滥,人居水之高处,故名曰汶上。但历史依据却支持不足。自己心理犯嘀咕,所以几年来没有停止研究。今将研究的成果阐述如下:
《金史·地理志》云:“汶上本名中都,贞元元年更名汶阳,太和八年更今名,有汶水,大野陂。”
汶阳改汶上的历史背景是:金泰和八年下四月(润四月),金军占领宋朝的应天府,即现在的商丘,亦称南京。金章宗帝即下诏:“制诸州府司县”。并在五月“丁未御应天府门,备黄麾立仗”以最隆重的仪式,进住应天府。金是一个入侵宋朝大国的少数民族的政治集团,有着极其浓厚的扩张地盘的野心和欲望,所以当占领宋朝的政治中心应天府之后,就急忙以应天府为中心,把势力范围辐射到周边地区,在周边地区设立州府司县等地方组织,抢占地盘,培植自己的势力圈,当南京应天府被金占领后,汶阳亦被实际占领。按颜师古注《汉书·翼奉传》引孟康云:“上方,谓北与东也;下方,谓南与西也”的说法,汶阳在应天府之北,故称汶上。宋时,中都归属东平府,以东平府为中心,中都紧贴东平,《宋史·地理志》称中都寿张为“紧”,平阴、东阿、肥城在东平之北及东者称“上”。离东平较远者则称“望”。汶上的上指的是南京(今商丘)之北而非汶水的上游。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汶字的起源,是水在平原上冲出的花纹,是一个会意词,汶河的产生在上游,而汶河的得名却在下游,洪水只有在松软广袤的平源之上,才能冲刷出许许多多的沟沟渠渠,这些沟沟渠渠,在松软的冲积平原上,密布如网,形同花纹,上游能产生动力,促成下游平源形成花纹的这条河,人们就形象的把它称之谓汶河。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是老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