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歌曲曲 扔沙包 笑话版

您(@)目前可用积分:11011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七十年代----淳朴的年代
22699 次点击
129 个回复
21:06:00 发布在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童年的记忆早已变的模糊不清。可在这一瞬间童年的趣事一幕幕全回到眼前。依然记得和哥哥一起排着长长的队买爆米花,每次“嘭”的一声响起我都会捂着耳朵缩到哥哥身后;缠着妈妈给我买白白的棉花糖,还有猫耳朵;在柜子里偷吃麦乳精;第一次学会吹泡泡糖……依然记得妈妈不让我看《铁臂阿童木》让我大哭一场;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追着看《聪明的一休》、《蓝精灵》。除了楼上说的《森林大帝》当时还有一部动画片《花仙子》好像也被主持人忘记了。依然记得每天早上去买早点还必须付粮票。依然还记得高年级的少先队员给我佩戴红领巾的情景。最难忘第一次在学校参加篝火晚会;第一次去背着绿色的军用水壶春游。小虎队的《蝴蝶飞呀》一直是我的最爱,一直没有淡忘过。《射雕英雄传》播出时,在我们那儿造成了万人空巷的局面,街上一个人也没有。而我和我的好朋友天天省下吃早餐的钱,发了狂似的买回好多郭靖和黄蓉的贴画,家里的墙上、桌子上、书本上全贴满了,还专门将自己最喜欢的贴画仔仔细细地贴在硬壳笔记本里,当时收集下来的贴画有厚厚的几大本。童年的时光总是让人如此的怀念.....回望七十年代,才发觉很多事情已经过去那么久...好像那句话"沧海桑田..,蓦然回首...",原来,出生于七十年代也会有一天变老,时间在一天天离我们而去,就在不知不觉中.....我又一次走过了我的童年,好感动!记得拍洋画拍红了的手掌,吃山楂片,跳皮筋,迈步、跳房子。。。太多了的感动和记忆。七十年代,是个代表性的年代,很荣幸的我正好也出生的这个年代...虽然过得很平凡,但是回忆起来才明白,原来生活并不平凡还有这么美好的回忆~!谢谢你提醒了我们的回忆!七十年代代表我们,我们也代表着七十年代!七十年代的记忆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早已淡然,我们都知道回忆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质的东西,但是我们还是不知不觉的让回忆浸入我们的思想,回忆带给我们的只是纯纯的感觉吗?我们真的长大了,不是吗?&&&&分享70年代的音乐,故事,心情...整理的时候,感慨很多哦,希望大家一起分享,看看那些过去..听听那些老歌...熟悉而陌生的,让我们一起沉淀吧!我们自豪 因为我们生于七十年代!&& 有些历史你永远不会在书本上看到,却影响着我们,有些历史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只有生于那个年代才能有共鸣。这是一段电台的录音,不知你听了有何感觉... &&   &&&&在网上看过一篇《七十年代生人的个人历史》,很是感慨万千,往事一幕幕涌现,过去的点点滴滴依稀在眼前,流失的岁月一去不复返,记录我成长的片段在这个时代已成为了绝版。为了记录我三十年的成长历程,也为了使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有份独特的自豪和骄傲,启开尘封的记忆写了这篇帖子。   小时候跟着父母参加过生产队劳动,知道什么是工分。偷过生产队的“黄瓜”、“西红柿”、和“西瓜”,吃过生玉米、生茄子。      挖过毛毛根、吃过猪尾巴菜和地瓜叶。      对大人把黑玉米馍馍用菜篮高高挂在房梁上印象很深。七十年代初生人都有几次掂着凳子偷馍馍的经历。      羡慕过红小兵、吆喝着打倒“四人帮”、打倒“江青”。参加过毛主席的追悼会,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对墙上标语印象最深的是“阶级斗争是纲”、“抓纲治国、以粮为纲”。常说“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家里厅堂中央挂的是毛主席和华主席。两边墙上张贴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知道苏联是老大哥,美国是纸老虎。       吃过两分钱的冰棍;拉过蛔虫,吃过“宝塔糖”(七十年代末的人也许没有经历过),上过育红班(现在这个名字很少听了)。      七十年代初的人一般都兄弟姐们好几个,经常在家打的一塌糊涂,各不相让。大人能点吃的,别说是孔融让梨了,都是争先恐后,吃了自己的还要抢别人的。      因打邻家小朋友被父母满街追着打的经历。打过邻居家的枣,偷过隔壁家锅灶上的火柴。爬过树,在上面捉过谜藏,不止三次从树上摔下过。      小时候的娱乐活动就是玩琉璃蛋、摔洋牌、砸杏核、敲两头忙(用木棍削的两头尖尖)、推铁圈,用纸做风圈用棍顶着风跑。不止一次用弹弓打碎别人家玻璃。      捡过破烂,卖过牙膏皮,腰里别过木头枪,大一点玩过火药枪。      小时候的顺口溜:“太阳当头照,花儿都死了,小鸟说,呸呸呸,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线我就跑,轰隆一声学校不见了!”,“老一开飞机,老二撂炸弹,炸死老三王八蛋,老四老五都来看”,“半夜三更,想起雷锋,来到厕所,打扫卫生,节约用电,没有开灯,一不小心,掉进茅坑,与粪搏斗,壮烈牺牲,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说他傻卜楞登”等等,      走在路上赶不上前面的小朋友,就在后面喊:“前面走是条狗,后面跟是红军”,前面的小朋友就开始大叫:“前面抗红旗,后面跟着刘少奇”(当时刘少奇还没有平反)      小学时候和女孩一起玩过沙包、石子、踢过毽子、跳过大绳。和女生划过三八线。通常用粉笔在墙上或者黑板上写过“某某是个大坏蛋”,再大点就写“某男和某女好”,常因这个被老师罚站在教室外。      和小朋友玩过打土坷拉游戏。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和小朋友玩摔交,把别人的腿给摔断,花去家里医疗费十元,结果被父母关家一个星期,最后老师说情才得以继续上学。      每天傍晚守在收音机旁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听过大灰狼小红帽、听过半夜鸡叫和现在都忘记的许多童话故事。      看过露天电影,搬着小凳子划过圈圈占位置。      整天盼着过年,一年只穿一次新衣服。      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男女同学就开始不说话,位置也开始被调开。在课桌上刻过“早”字。五年级开始喜欢班上的一个女孩,但是没有勇气和她说半句话,曾想着给她写纸条,但最终没有勇气而作罢。当时不谙世事的我们现在孩子都好几了。      在夏天的时候带席乘凉睡过大路边。拣大人的烟头抽,听大人讲七仙女和织女牛郎的故事,在故事中昏昏睡去,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同睡的小伙伴和大人都走的一个不剩。      看过社戏,晚上偷过人家的毛豆、花生和红薯,几个小朋友在野地里面烤着吃,结果满嘴都是黑碳。      晚上一个人在野地里看过庄稼,深夜一个人走过乱坟岗。      放学大人不是让做作业而是去给家里的牛羊打草。早上打草的时候曾在野地里睡过,捉过豆虫,逮过知了,挖过老鼠洞。      学过雷峰和全国十佳少年---赖宁。作文中最多出现的人物是张海笛大姐姐。      看过《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作战》、《平原枪声》。童话剧有〈七色鹿〉、《哪吒闹海》、《猪八戒吃西瓜》等等影片,知道杨子荣、李向阳, 没头脑和不高兴。      看过的电影最有印象的是《少林寺》,还看过《少林小子》、《木棉袈裟》、《武当》,〈自古英雄出少年〉,电视剧是《霍元甲》,接着是《陈真》、《霍东阁》,还有《再向虎山行》、《十三妹》。      最有印象的电视剧的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射雕英雄传》更具有影响力了。黄日华就是郭靖,翁美龄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在班上和同学练过一阳指,学着和同学摆天罡北斗阵,用九阴白骨爪恐吓过同学,整天拿着木棍说是打狗棒,有的同学还拿着纸扇整天在女生面前扇来扇去,上面还写着自以为潇洒的书法。      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当时对黄蓉简直是迷恋到痴狂的地步,日记本里全是她和郭靖的帖图。当时还看过一部《血疑》,山口百惠和大岛茂,黄日华和翁美玲,上学时还专门找人画了他们四个人的画像。翁美玲自杀,使我伤心了好一阵子,当时还怪黄日华没有照顾好蓉儿。      前段时间央视拍的新版〈射雕英雄传〉,看了一两集,我就开始止不住的呕吐,不说了,气死了,全是一部装出来的片子。      看过《霍元甲》就开始唱“春水(沉睡)百年。。。。”;看过《陈真》的歌我们喜欢唱成“怀机,窝黑雷爸爸!”;看了《再向佛山行》“老包喂老包(留步喂留步)” 然后就虎着声音说到:“男沧海,北铁山,一岳青天绝世间!”四个人就是容沧海,姜铁山,苗一月,李青天;看过动画片《好猫咪咪》就开始唱:“老鼠怕猫,本是谣传。一只小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它推翻……”;看过《警犬卡尔》,就经常说:“卡尔,上!!”;看过《恐龙特级克塞号了》就开始“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人间大炮二级准备,发射”;看过“圣斗士星失”那时最流行的话是“去死吧,星失”,这是后来。      看过《霍元甲》就开始绑沙袋打,整天打的满手是血;看过《射雕英雄传》就开始练降龙十八掌;看过《陈真》就开始练飞腿,脚上帮沙袋开始练轻功;看过《鹰爪铁布衫》开始练鹰爪功;看过《济公》就开始整天摇个破扇子,嘴里阵阵有词“鞋儿破 帽儿破 身上的袈裟破”;看过《聪明的一休》就整天双手合十,眯着眼“咯吉,咯吉。。。。”看过《加里森敢死队》就整天练“飞刀”,教室的门上到处是窟窿 听过最多的广告词是:“威力,威力 够威 够力”还有“偷去吧偷去吧――新时代的东芝”等等。      看过恐怖电影:《一双绣花鞋》、《画皮》,听说当时看《画皮》还在电影院吓死一老太婆。当时我是在手指缝里看完《画皮》的。      那时还有国外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大西洋底来的人》、《血疑》、《阿信》等都很有印象。     那时特喜欢听评书,《杨家将》、《瓦冈寨》、《穆桂英挂帅》、《隋唐演义》、《薛刚反唐》、《岳飞传》、《杨家将》等最早是刘兰芳的,还后就迷恋单田芳的声音。      不知不觉到了初中。      开始穿喇叭裤、高跟鞋、蓄长发。记得在初二理了一个前后长,中间短的头发。一到学校就被老师逼着到理发店剪了个光头。      开始学着电视里,找几个要好的朋友拜把子。初中我的拜把子兄弟几十个,现在大多不联系了。       七十年代的人至少打过三次群架,和老师打过架,最自豪的是和社会青年对着干。      七十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武器。我玩过三节鞭、两节棍、带铁刺的手套,走到哪都随身带一把藏刀。      初中学会了喝酒、抽烟,逃过课,留过级。      七十年代的人大多在初中谈过恋爱。男女之间送过手织的围巾和编的手链,送过手帕、笔记本和钢笔。七十年代初的男孩交过有四环素牙的女朋友,我是在初二开始谈恋爱。当时偷偷摸摸,不敢公开,晚自习出去也相隔一、两米之远。      七十年代的人大都给异性传过纸条。      围过长长的围巾,戴过黑黑的墨镜。      初中上晚自习和早自习,没老师管。不学地理和历史(当时升高中不考试)      整天喊郎平扣球,乒乓球案子旁永远是人山人海,案子是水泥砌的,网是几块砖头,拍子是用三合板做的(不带皮的)。      抢过同学的馒头吃。若有咸菜吃,必须躲到厕所。为了逃避其他学生抢自己的馒头,向馒头上吐过吐沫。偷过学校的菜票、饭票。五元钱就是一个星期的花销(当时住校,一星期回家一次),曾有过两天没有吃过一点东西的记录。      用过粮票,粮票分好几种,其中全国粮票最为值钱。      一张床上挤过四个人睡觉,醒来时到处找袜子和裤衩。      在宿舍门前撒尿被老师当场抓过。      在89年**风波的时候激动过(当时还是依旧上学),听说高年级的同学出去过。   出远门挤过火车,每次都从窗户爬进去,火车里面的人像罐头里的沙丁鱼,厕所也挤的到处是人。      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流行穿肥裤子,脚脖子的地方细细的,穿高靴子的军用皮鞋,后面留长长的头发。      开始夜不归宿,到处打游击。      大学正式谈恋爱,而且可以肆无忌惮的在校园里并肩走在一起。被老师当着学生的面批评过、教育过,但就是不改。      九十年代的电影看的最多是港台片,喜欢看刘德华、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等人的动作片,喜欢看周星池、郑则士、释小龙等人的喜剧片。      喜欢听潭咏林 张学友 王杰 齐秦 童安格 郑智化等人的歌。      毕业后,在最艰苦的岗位干过,一个月的工资不够下几次饭馆。        我们曾经唱过的歌: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小燕子穿花衣、燕子在兰色的天空飞翔、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我爱北京天安门、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我们是五月的花海、早晨听到公鸡叫沃喔、军港的夜阿静悄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酒缸叹卖无、我的中国心、跟着感觉走、读你千变也不厌倦、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雁听过我的歌、365里路、臭啊臭,臭就摆了头、呕他比你先到、想见时难别亦难、我是一批来自北方的狼、大约在冬季、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我曾经问个不休、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深深叫着夏天、JJ我要回家、我的爱赤裸裸、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沉默是今、阿狼恋曲、水中花、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耶立亚女狼、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梦醒时分、让时间充满爱、堕落天使、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秋去求来、哭沙、冬季来台北来看鱼、你知道我在等你吗、青苹果乐园、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他总是只留下电话号码从不肯让我送他回家、达明一派、你知道我的迷惘、我的未来不是梦、千千阙歌、十九岁的最后一天、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疯、变心的翅膀、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只要你过的比我好、明明白白我的心、傲气面对万重浪、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想有个家、容易受伤的女人……[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5:37:34编辑过]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第七匹狼]
[会飞的猪]
[盛世避言套6]
[感情的历程]
[yongxin5398]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7:00 &&
(一)是最后一拨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 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 始……”; 是最后一拨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改 革 的春风……”之类的人; 是最后一拨学校开会一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始各个班拉歌,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是最后一拨这样的女孩子--春风越吹越暖,明明早就心痒难搔,却硬着头皮按兵不 动,互相观望最后都快放暑假了,实在熬不住了,才约好第二天同时穿裙子,谁说话不 算数谁是小狗; 是最后一拨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 的人; 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见方格子地 砖想着跳房子,跳橡皮筋的时候唱“我爱北京天 安门”,每个月存5元指望小学毕业去 看天 安门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七剑下天山》的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 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花仙子和李嘉文、咪咪、 来福、娜娜小姐、蓝精灵和格格巫、龙子太郎、一休和小叶子、新佑卫门,自认为曾看 到过最好的动画片的人; 也是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 《天书奇谭》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了狐狸精是什么东东、《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 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大林和小林》够曲折,《哪吒闹海》豪气冲天。 是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队真练成 了睛空霹雳、流星赶月,抢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全了山口百慧的《血疑》系列,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 也得白血病的人;(呀,怎么尽是日货,不好意思,不过,当年的哈日族可真比现下的 心境纯明多了。)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当时是小学的年纪吧,再小一点 的就看不懂了。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 我们成了梁朝伟的终身影迷。那个时期的金剧和古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算 是年轻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 相聚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 蓝天……”的人。[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5:32:34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8:00 &&
(二) 只要你生于七十年代,且头脑健全、发育完全、在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过, 相信你一定能对以上的文字产生共鸣。生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我们有很多自己的故事和经典的瞬间,支离破碎的片段贯穿起来更象一部成长史。1岁时见到床前鲜艳的气球会手舞足蹈。现在除了钱没什么能让我高兴的事情。2岁时眼里的阳光总是很灿烂的现在再湛蓝的天空在我看来也总是灰蒙蒙的。3岁时几乎所有人都试图让我闭嘴但现在无论说什么话都要在大脑里考虑一下。4岁时棒棒糖就是最好的美味现在却发现吃什么都没有胃口。5岁时最喜欢喝山海关汽水现在却经常在酒吧里买醉。6岁时每天清晨蹦蹦眺跳走进学校现在下班后依然强打精神去继续学习。7岁时我唱“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现在我经常唱“第一次吻别人的嘴,第一次生病需要喝药水”。8岁时在课桌上划三八线,坚决不允许女生过界现在我希望和所有漂亮女孩亲密接触。9岁时觉得《霍元甲》里的王秀芝漂亮极了现在梦中情人数都数不过来。10岁时学小鹿纯子倚墙倒立现在上六楼大口的喘着粗气。11岁时天天学习雷锋现在却觉得雷锋经常违反当今的交通法规----疲劳驾驶。12岁时学会了简单的英语而洋洋得意现在牢骚国骂随口而出。13岁时看《少林寺》对李连杰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记忆更深刻的是那个风情万种的牧羊女。14岁时看《十六岁花季》现在看《走过花季》和《花样年华》。15岁时暗恋一个女生现在离婚了的她却暗恋我。16岁时看《红楼梦》和《三言二拍》现在看石康,卫慧和尹立川。17岁时天天在马路上跳霹雳舞现在总是脱口哼出《那一年我十七岁》和《十七岁那年的雨季》的曲调。18岁时以为世界就是自己的呢现在总感觉自己什么也不是。19岁时写日记给自己欣赏现在把隐私发到网上让别人看。20岁时为找工作苦恼现在却为跳槽到哪一家发愁。21岁时一边看《射雕》一边缅怀那个古怪精灵的翁美龄现在看周迅演的黄蓉忽然想起潘金莲。22岁觉得三十岁真没劲,到时死了算了现在看来这个计划要推迟了。23岁时天天迷恋港台歌星现在对哈日哈韩嗤之以鼻。24岁时为一场失恋伤心至极现在明白了最难忘的爱情往往是悲剧的。25岁时空虚无聊就在床上睡一觉现在我空虚无聊就想起两个字---上床。26岁时把头发染成不同的颜色现在我为突然冒出的白发叹息。27岁我体重120斤现在我体重140斤。28岁时看街头美女我看脸蛋但现在看身材。29岁总是参加别人的结婚典礼现在听到更多是离婚的消息。30岁..........。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8:00 &&
(三) 我们曾经走过一样的岁月,也曾经为一样的事情流泪和欢笑,我们宁愿忽视那些不同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我们坚信,虽然我们的样子已经被社会打磨成千面,但是体温相似,情有共通。附带地址,敬请观赏下载哦!一、必读:言语篇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张海迪 四化 倒爷。。。 二、必读:器物篇 关键词:冰棍 电影 粮票 毛主席相章。。。 三、70本必须看的书 四、个人历史 五、完全怀旧手册之--音乐1、动画音乐 主要有:变形金刚 日本动画主题曲 02:34 聪明的一休 日本动画主题曲 03:03 大闹天宫 中国动画主题曲 01:38 。。。。。。 2、电视连续剧音乐 主要有:万里长城永不倒 霍元甲 [港] 02:34 万水千山总是情 万水千山总是情 [港] 01:44 好爸爸坏爸爸 好爸爸坏爸爸 [大陆] 02:45 。。。。。。3、电影音乐 主要有:共产儿童团歌 红孩子 主题曲 01:27 少林 少林 少林寺 主题曲 03:37 红星闪闪 闪闪的红星 主题曲 01:25 。。。。。。4、流行音乐 主要有:罗大佑《恋曲1980》 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邓丽君《甜蜜蜜》齐秦《狼1》王杰《一场游戏一场梦》李宗盛《生命中的精灵》童安格《其实你不懂我的心》齐豫《橄榄树》 。。。。。。5、其他音乐 主要有:1眼保健操 2跟我学 3运动员进行曲4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六、完全怀旧手册之--动漫1、中国动画 主要有:阿凡提 半夜鸡叫 。。。。。。2、国外动漫 主要有:巴巴爸爸 变形金刚。。。。。。3、日本动漫 主要有:聪明的一休 机器猫。。。。。。七、[彻底怀旧 Flash系列作品 八、七十年代中国历史图片库(部分) 我们仍然在成长。有些历史你永远不会在书本上看到,却影响着我们,有些历史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只有生于那个年代才能有共鸣。从娱乐,科技,到文化…… 我们在试图用无数细节勾勒一代人的心灵史,这样艰巨的任务,我们更需要你的参与。就让我们一起,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历史!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8:00 &&
(四) 经典镜头 一位酷爱校园民谣的教师朋友,她曾满怀欣喜地把一张校园民谣的碟介绍给学生听,但学生对她说:“这是什么呀,听点别的吧!”她说那一刻她非常难过。不止是校园民谣,还有很多属于七十年代人的记忆都不被“前辈”和“后人”接受,但――这并不防碍我们在七十年代的小团体里回忆并且品味: 挨打 一个75年出生的哥们儿说:“没挨过打的童年是残缺的。”这话立刻引起我们五彩缤纷的回忆,其中一个很少挨打的,居然面露惭色。对我们来说挨打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与家庭暴力无关,都是父母一时恨铁不成钢的冲动,屁股挨完几鞋底,末了依然其乐融融。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心理素质特别好,吃得了苦享得了福,能屈能伸,很有韧性。 听老山英雄做报告 一个关于“理解万岁”的感人记忆。七十年代人至今还记得双眼失明唱《小草》的史光柱,虽然现在已经不提他了,但每当听到《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风采》大家还是心潮澎湃。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从来没有那么鲜活生动,它就是老山前线、猫耳洞、战斗英雄……当年的政治宣传渗透在七十年代人的血液里,随时都能激荡起来。所以美国炸中国大使馆时,七十年代人可以半夜三点翻出校园,徒步走4个小时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前抗?br /> 椤5?001年的“撞机”事件大学校园就比较平静,原因很多,可有一点必须承认:激情的七十年代大多已经毕业?br />恕?早恋 如果说早恋成为正儿八经的事出现在校园里,应该始于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不过我们那时的早恋都很单纯,一个眼神、一首歌、一张纸条足以心领神会,当时最惊世骇俗的行为是公然拉手,而老师家长围追堵截式的批评也不能使我们屈服。这一切和八十年代生人用QQ恋爱,在校园里尽显恋爱之能事大相径庭。八十年代的早恋与性有关,七十年代的早恋是感动。 俏黄蓉翁美玲 我们的偶像涵盖面极广,有山口百惠、罗大佑、小虎队、崔健、郑智化、周星驰……我们能理解《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深情,也曾为《流行花园》动容,很难找到还有哪个时代的人像我们一样兼收并蓄、宽容理解。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时代偶像,就是俏黄蓉翁美玲。当年男生把她当作梦中情人,女生则把她的贴画粘满笔记本。上大学时,学校重播《射雕英雄传》,黄蓉的镜头一出现,整个校园都沸腾了。活泼俏丽的黄蓉是我们童年的写真,今天与其说是我们在看黄蓉,不如说是在追忆当年的自己。 黑道江湖片 那时候我们迷小马哥不亚于现在的孩子迷F4。黑墨镜、叼根火柴棍,是当年男生最酷的派头。而一系列的黑道电影更是把少男少女的情绪调动到极点,虽说后来引起争议,可是谁也不能否认那种一诺千金、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尊严喋血沙场的江湖气魄让我们在成年后对“情义”更深刻地了解和执行。因为用百元大钞点烟的小马哥永远比《流行花园》里钱堆里长大的阔少值得信赖。 校园民谣 校园民谣是写给毕业生的,它风行的时候七十年代生人恰好有毕业分离的经历,也成熟到可以体会这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逝。于是校园民谣好像特为七十年代量身打造的歌词故腔犊斓那饕材烟幼芬涞你扳辍K苁悄芄?br /> 起我们从小到大许多美好的记忆,可是这些记忆就像校园民谣的命运一样,只被七十年代出生人珍藏,于是他们中有人唱起一首伤感的歌曲: 还是走吧甩一甩头/在这夜凉如水的路口/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在风里面/你还在怀念/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 写信 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永远不会懂得邮票正贴、倒贴、倾斜45度分别代表什么含义,但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懂,他们每个人还至少掌握两种信的叠法,什么“思念”、“心心相印”、“暗恋你”等等。花样很多,有的复杂到连看信人都拆不开。七十年代生人的大一课堂基本都是在写信中度过。写信和等信是复杂的情绪,也是充满想象力的行为,决不是鼠标和键盘所能完成的。但可惜七十年代生人现在也发邮件不写信了,当年的信就和当年的人一样,失落在风尘里。 汪国真的诗 汪国真的诗曾经是毕业纪念册上最流行的话语,我们用这种方式显示自己的成熟和深度。我至今仍记得一句:“淡淡的雾/淡淡的雨/ 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很朗朗上口而又有意境的样子。如今他的诗已没有人读,可是当年却给成长中我们刻画出一片美好的未来,连坎坷都显得特别有诗意。懵懂少年读着他的诗,开始了多愁善感的青春。除此之外,还有三毛、席慕蓉,都是值得纪念的名字。 童年的游戏 七十年代出生人都会唱:“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还会唱“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一个好朋友……” 还有跳皮筋、扔沙包、抓子儿……都是互相配合的集体活动,又唱又跳十分热闹。在游戏的过程中也不乏耍赖翻脸的,但这并不会惊动老师和家长,因为我们那个时候都很鄙夷动不动就告老师叫父母的伙伴。如今孩子的游戏都趋向单打独斗了,即使聚在一起的游戏,如果不花钱,也一定有家长跟着,真是一点乐趣都没有。 看图作文 “小明把用剩的铅笔头扔掉了,小红捡起来说:‘套一个钢笔帽还可以接着用!’”那个时候,我们都写过这样可爱的东西,而且也让铅笔套着钢笔帽的行为流行一时。写了拾金不昧的作文,捡到什么小图钉、小螺丝都交给老师,好像老师是杂货店老板;写了助人为乐的作文,看到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就上去拉一把,自己冒冒失失地让人家更提心吊胆。那时候,孩子真是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激素吃多了,发育提前,连心理都少年老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9:00 &&
(五) 曾记得:挨打--------因逃课被老爸爆K,挨过老师的“爆栗子”,唉,往事不堪回首啊~听老山英雄做报告 --------记得当时听得热血沸腾的早恋 -------- 那时好像属于蔫坏一类的,压根就没看得上俺的女孩,就因为这,俺晚熟 俏黄蓉翁美玲 --------俺始终还是喜欢霞、玉、芳、红 黑道江湖片--------记得九十年代初可谓是红及一时啊,还有就是学加里森敢死队里的扔飞刀,那叫玩的好~校园民谣 -------记得好像是九十年代初的产物写信 --------替一哥们代劳,嗨~结果那俩就好上了,逗~~汪国真的诗 --------俺那时还真不知道他,女的都琼瑶,男的都贝利童年的游戏 --------至今是记忆犹新啊看图作文 --------俺的作文历来是班里的优秀典范,拽~~~~~那时候的广告 那时侯电视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电视制作水平挺低,广告也很少!有个收录机的广告:一个摩登青年(那时侯的摩登青年)带着耳迈在那里随着音乐扭动,音乐是:“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 有一种洗发膏广告,(现在叫洗发水),一个小女子穿着飘逸的长裙荡秋千,温柔的歌声传来:施美施美,使您更美…… 佛山牌鼻炎康:大家轮流打喷嚏,然后一个女士说,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 肠虫清,一个女同志来问,有制蛲虫的药吗,卖药的老头神秘的一笑:两片!又有几个人来问,有制什么什么的药吗,老头也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两片!大家都跑过来异口同声的问,都是一种药啊?然后旁白就开始发话,说的什么记不得了。 还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旁白: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真不知道什么叫够威够力。 哈哈~~~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广告就是兰色的背景下,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打字声,由播音员念着什么什么省优部优国优,然后(尤其是地方小台)就开始放港台的的武打片。 还有什么,好象还有好多,记不得了。 I …… I…… I ……was born in 1977 toshiba,toshiba,现代的“都死吧” 万家乐,乐万家 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正义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 人类失去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呵呵,现在做大了~~厉害~~~~好象有一个饮料的广告这样的:一群人身着运动装跑出来,嘴里嚷嚷:“奥林世界的饮料,饮料世界是奥林” 当年小霸王学习机广告很不错,你拍1,我拍1...... 小霸王出了486,你拍7,我拍7。新一代的学习机,你拍8,我拍8,打字学习顶呱呱,你拍9,我拍9,21世纪在招?br />郑谡惺郑抑患堑么?开始的,呵呵。 小芳第一次约会就选用“爱丽丝”全套化妆品。 (一女子卖弄一番,走前到镜子前闭了只眼) “嘘,爱丽丝”(P,眼泪水。呵呵,这是我们班同学加的) 央视一个冰箱广告:每当我看到天边得绿洲,就会想起“东方--奇诺瓦” 冷酸灵牙膏 牙疼不是病 疼起来正要命!牙疼牙疼(好几个画面有冷热酸甜) 太阳神的广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 长城电扇,电扇长城。 “今年20,明年18 “永芳F珍珠膏,我的良伴,我的知己。” 还记得这一个吗?----- 手拿拂尘的太上老君对着一扇门挥了一下,门开,一团烟雾中本应出现的炼丹炉变成了一台现代化的机器。老君大惊,忙问“此乃和物?”画外音;F110柴油机! 偷去吧--,偷去吧--,新时代的东芝! 还有一则很经典的广告相信很多四川的朋友都有印象,是一则讲酒的。当然还是用四川话说“月儿明,月儿亮,月光照在酒瓶上。曲洲酒好没法说,不喝恩是睡不着。酒香飘进月宫里,嫦娥闻倒好欢喜。嫦娥姑娘下凡来,恩要和我喝一坛,你一杯我一杯喝得脸上红霞飞......(呵呵忘词了)嫦娥逮倒不放手干脆下凡不要走哦哈哈记住一定得用四川话读才有味道哦。施美施美,使你更美。 杨振华851 代表全体职工特点播二十集香港电视连续剧......(第三次重播) 我不打针,也不吃药,我要喝银黄口服液 场景一:一老头心脏病发作要倒,有人拿瓶油给他嗅一嗅就好,叫什么速效救心油。小时侯经常给人模仿这个广告,现在已经记不得词了。 场景二:一归国华侨样的中年男人对售货员说:小姐请给我来十只洁银牙膏,小姐问:先生,你为什么一次买这么多,先生回答:洁银牙膏好,在香港却买不到……不知道有没有香港人看过这个广告。 一个密探提着一个考克箱在日落时分来到桥头与人接头。 那接头男子神秘万分的问:“带了吗?” 密探点头“带来了”。潇洒的打开随身携带的考克箱。--(晕)拿出的竟然是佳宝九制陈皮。 天降红萝卜与小白兔,小白兔欲咬萝卜,突然捂腮)哎哟哟,牙齿疼得好厉害啊!(举镜子)原来是牙细菌在捣乱!?br /> 还叵担矣眯“淄酶呒抖栏嗬炊愿端?一顿捣鼓,嘴边涌出泡沫一大堆,再举镜)牙细菌溜走了!(萝卜给三两口吃光,然后小白兔举叶子示人)@#$%^%^^*$##后面的记不清了! 美岭--(男声),阿里斯顿--(女声) “嘿,大家好,我是陈真,这是我的好朋友陆大安,我们都用“爱德牌”电饭锅”(需用广东普通话) 一女在洗卡其布的确凉,一男的乘木排漂下来,木排上放一洗衣机,“秀兰,看我给你把啥买回来了.....双鸥牌洗衣机(女)!”女笑着炫耀说“嫂子,以后洗衣服到咱家来”。 “岁月不饶人,青春无价宝,但求常拥有,永芳珍珠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9:00 &&
抢个沙发看偶稀罕的明星:)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9:00 &&
(六) 还有那时最火的零食:1。烤红薯 香喷喷,甜丝丝,好吃看得见。2毛钱一斤。只是吃多了会放屁。 2。爆米花 一个老头扛着一口葫芦一样的黑锅,走街串巷。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是那时最受欢迎的魔术师!3。搅糖稀 两根冰棒棍,加一团明黄色的糖稀。1毛钱一团。搅一搅,拉一拉,又好吃又好玩。只是现在看来不太卫生。4。棉花糖 最不可思议的小吃。5分钱一团。一勺勺的糖进去,一团团棉花出来。棉花能吃,还是甜的!天哪,这可能是我少年时代, 最想往的一种东西。5。果丹皮 很多人都是吃它长大的。非常成功的一种山楂制品,能让20年后的人们念念不忘。1毛钱一根。6。酸梅粉 不用我说了吧,地球人都知道!7,冰棍 真的是“冰”棍,除了冰就是棍子,绝对货真价实! 5分一根。 以致于将后来的5毛一根的”娃娃头”惊为天人。8。老鼠屎 这个嘛,跟上面的正好相反,貌似而神非,一粒一粒黑褐色,象极小号的感冒胶囊。每粒两三毫米左右。味道嘛,好像酸酸甜甜的。现在可能只有想自杀的人才会误服。:)9。泡泡糖 长长的一条,用红一半白一半的纸包着,上面有一个小姑娘吹泡泡。在“大大”出世以前的绝对“大哥大”。我们用的都是它!10。无花果 一个小小的白色袋子,上边印着“无花果”三个字。里面装得就是那酸酸的甜甜的干干的无花果了。很长一段时间困惑于无花果到底什么样子,这细细的干干的丝,一点也不象花,就更不象果啦。可为什么叫无花果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11:00 &&
(七)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对往事的记忆却被一点点唤醒。曾经的迷惑、失落、惊诧、顶悟,终于明白,我们走向了成熟,选择了理智,同时也失去了许多许多。得也失,生来就是一种平衡,谁也无法逃脱~~~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21:00 &&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27:00 &&
为生于七十年代干一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29:00 &&
心急坐的太前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33:00 &&
在网上,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七十年代人"的争论。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七十年代人"和新人类基本上是同一个概念,因为"七十年代人"主要指的是大城市里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并没有包括七十年代出生的小城市和农村里的青年。  这场争论由一个名叫李天时的人引起,他写了一篇文章,名叫《拒绝和七十年代生的人交朋友》,在新人类看来,这是一篇既无知又武断且狂忘的文章,此文一出,引起了许多"七十年代人"的不满,以致于新浪网为这个争论专题起了个名字,叫做"生在七十年代:我到底是惹了谁了"。  看看这些争论,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新人类的真实处境。  下面是《拒绝和七十年代生的人交朋友》的全文,此文来源为《中国青年报》。  本性上我还算是个比较随和的人。在我交际的朋友圈中,有年近花甲的长者,有四十不惑的企业家,也有刚届而立的书生,唯独没有七十年代出生的新人类。这同年龄没有关系,主要是我对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做派心存狐疑。比如我也上网,但我一听到七十年代生的人把调制解调器昵称为"猫",就起一身鸡皮疙瘩。  在我眼中,七十年代生的人不断地制造一些新名词,比如"酷",比如"炫",就像他们中的前卫人物,往往有鼻环,有彩色头发,有顶到脑门的一副墨镜,有看小品也板着脸不笑的表情。他们这样一来把自己弄得很神秘,其实骨子里什么也没有,只会听流行的声音,跟着时髦走。就像我们看到的"小燕子",一天到晚叽叽喳喳,你烦了,开始说她,她就大眼睛一眨一眨地装嫩玩纯真,其实很弱智。  七十年代生的人有很多代表人物,文坛上有余杰,喜欢搞文摘,把报纸登出来的贪污啦腐败啦粘在一起,末了发两句感慨,喊着"为什么呀为什么",用的名称是《铁屋里的呐喊》。捧他的人说他是"小鲁迅",就好像影视圈里的人评某某是"小刘德华"一样,很恶心。七十年代女作家也是那样,除了写某某宝贝什么什么恋人不会别的,全是脱光了衣服就上床,上完床就抽烟喝酒,把刀片往脉上一搭问自己"我怎么会这么傻?"如果这时别人告诉她你不傻你这叫"不当处女主义者",是最酷的,她就会大笑,"我不是处女了我最酷!"你说人都成这样了,还怎么把他们当朋友?七十年代生的人歌坛上的代表人物有谢霆锋、陈晓东之流,他们喜欢唱病句,而且是穿女人的内衣在台上唱病句,好像是在告诉大家:我是病人我当然要唱病句。这时候我不忍心批评他们,因为他们自己认为嗓子和身子一起出售很美,我不能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但我敬重他们一条路走到黑的执著。  根据我的观察和理解,七十年代生的人都是古惑仔,都是拿着大片刀砍人到处炫耀的角色,分别只是有知识和没知识,共同点都是没有文化,没法沟通。因为他们不爱说话,玩"酷"。我知道我的这种想法会冤枉甚至得罪一批有文化的七十年代生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别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但是我想强调:七十年代生的人的主流生活是自以为是的怪胎,但他们在历史上不会留下任何记忆。  冷漠、不合群、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的七十年代生的人,拥有厚厚的名片簿却找不到一人共买一醉,更找不到两肋插刀的朋友。因为他们太自私,对他人太不负责任。我们知道,交朋友是用来真诚地对话,是为了走夜路的时候不必害怕,是为了能解决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和七十年代生的人在一起,你只能排长队找翻着白眼的赵薇签名,傻呵呵地喝张惠妹推荐的雪碧,人家骂你一声你说人家有"性格"。跟七十年代生的人交朋友,你不是虐待狂就是受虐狂。  还是饶了我吧!  接下来这篇文章叫做《干嘛不和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交朋友?》,文章署名麦子,资料来源是网上。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篇针锋相对的文章。  经好友的"推荐",有幸"拜读"了《不和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交朋友》一文,竟然有井底之蛙这么丧心病狂地诋毁一代人!我想我们再也不能默默无闻了,必须粉墨登场,说上那么几句。  对作者身份、年龄的质疑,也许会引起不礼貌的人身攻击。还是,先算一道数学题吧!七十年代是包括一九七0年至一九七九年的十年时间,今年盛夏《北京青年报?网络时代》曾经刊登过一篇名为《生于七十年代--七十年代人成长简史》,文章从一九七0年开始,历数了十年间出生人的成长背景、历史经历,我建议大家都去好好学习一下,起码简单了解一下,尽管是一九七九年生的人,掰着手指头算算,今年好歹也应该是大二、大三的学生了。说是在解数学题都有些高抬了,连基本的算术都不会,数字概念都没有,干嘛不和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交朋友?  "七十年代出生的新人类"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根本算不上新人类,而新人类也根本不可能出生在七十年代。其实,我能够出生在七十年代中期,自觉还是一种幸运,因为我也反感新人类,并且一直以一次著名的会议来命名,象"代沟"一样,划分"七十年代出生的"和"新人类"这完全不同的两代人。如果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能有个把新人类,那么,他们也是出生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前后(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生来界定新人类,我不知道具体依据是什么,也没有见过相关的论证,存疑。作者按)。那时,中国社会正在酝酿一场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变革,而那次著名的会议叫作"三中全会"。缺乏对基本的政治背景的了解,干嘛不和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交朋友?  好象还大谈特谈文学艺术来着,我们从识字就是读着《小说月报》长大的,到了九十年代,文学已经越来越边缘化,我们还敢自诩为"文学青年",依然有人订阅《收获》、《人民文学》,有人期期必《读书》。七十年代出生的代表人物,最早浮出文坛海面的应该是北京的丁天,那是一九九三年的《北京文学》,那时媒体还不是象现在这样媚俗,没有任何抄作,八年后,丁天依然默默地创作着。至于上海的宝贝儿、美女作家,她们在世纪末依然坚持着创作,小说三十二章,章章引经据典,亨利?米勒、艾伦?金斯堡……好歹她们还在复旦上学的时候,就读过了那些书,习惯了那些情绪。唉!缺乏基本的文学艺术常识,干嘛不和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交朋友?  好象还生拉硬扯上了什么影视圈,什么歌坛,谢霆锋也罢,古惑仔也罢,就说香港回归了,那毕竟是不一样的社会背景,连嘴最硬最损的王朔都在《无知者无畏》里,对台港文化另眼相看了,为什么还要做这样牵强的比喻?其实,我们根本不爱看什么《还珠格格》,只对当年的《烟雨蒙蒙》还留存着最初的心动。至于七十年代出生的已经成为明星的人,他(她)们一夜成名、高高在上,我们也很难成为他(她)们的朋友,当然这不是他(她)们的错,是这个恶俗媒体泛滥、极度物欲横流的社会造成的。"酷"、"炫"一类的词汇纯属舶来品,而当年我们在大学里,也创造了一些时尚词汇,比如"有病"。缺乏基本的流行文化咨询,干嘛不和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交朋友?  不会算数儿,不了解政治背景,没有文学艺术常识,对流行文化一知半解,那就更不可能了解我们真实的性格,在传统的感召下、在变革的旋涡里、在流行的裹胁中,我们循规蹈矩、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既要傲视群雄、又要普渡众生,并努力成为下个世纪国家、民族仅存的中流砥柱!  干嘛不和我们交朋友!  第三段文章名叫《为生于七十年代辩护》,作者署名小鱼,看文章风格象个女孩子。小鱼的文章针对的不是李天时,而是二年风头正劲的"上海宝贝",因为这些宝贝们用糟蹋自己的方式,糟蹋了新人类和七十年代人这样一些概念。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所以,小鱼用了很多正面的例子,试图为七十年代人树立起一个"好人占大多数"的正面形象,作为一种个人见解,这篇文章非常有代表性。  就因为几个生于"七十年代"的美女作家,用她们标傍的真实,写了一群性观念自由开放,性欲旺盛,日常生活为迪厅酒巴吸毒和准意义上的摇滚的所谓新新人类,加之无聊文人的摇旗呐喊企图建立起来话语的霸权,媒体便将她们追捧为"七十年代"的代表,说是她们是"七十年代"的代言人,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也正因为如此,我才终于忍不住有话要说。  我是七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当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百废待兴。在我成长岁月最关键时期中,中国经历了现代化进程最重要的转变。可以说"七十年代"这批人在观念和生活方式上,有着比前辈人更新的知识结构和行为准则;对历史有着比后来者要更认真更负责的态度。如今我们这一代已开始一批批走向社会,主动承担起历史与社会责任。在经历了相当的观察、思考和锻炼后,"七十年代"其实是以相当理性的姿态迈出自己的脚步的。  在我身边,有一大批生于七十年代的同学朋友,这群人给我一个总体印象是:都很自信、自知、自强、优秀并且几乎都很聪明、美丽,他们健康、明朗,他们活跃、勇敢、有爱心、富于理想,开明而知大义,但也很现实,不会做无谓的牺牲,相信努力付出就会有回报。时至今日,我的那些朋友和同学们,有的已出国深造,有的毕业后正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已为人妻、为人夫,有的还在做着自我的寻找。作为同辈的青春见证人,我任何时候都可以作证:他们决非"坏孩子"!并且因为他们生活的真实态度,以及对真实自我的追求,他们中的许多人可以成为很好、很真诚的朋友!  "七十年代"们其实也崇尚自由的爱与性,所以我们在爱情方式上大胆,做事风格敢于突破传统限制,女性可以主动追求自己喜欢的男性,也可以放弃一段已经没有感情的婚姻,但那绝不是卖身后还要立贞节牌坊。精神家园从不拒绝震撼。面对历史,我们已经有有权进行多种选择方式而不必太多承担。卫慧笔下的"七十年代"又岂能够代表我们?上海宝贝看到了人家的咖啡、雪茄、鸡尾酒、晚礼服、性解放,却唯独看不到大多数"七十年代"的的敬业、爱国、博爱、平等、尊重和宽容。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对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由,"七十年代"能够承担得起自己的选择,承担得起这选择之中的欢乐、痛苦、责任和义务,我敢说,我们无愧于"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的人并非成天混迹于酒吧、舞厅,和陌生男人上床然后说这就是爱情,七十年代的人也不是思想开放到近乎无耻,成天无所事事除了做爱就是吸毒,七十年代的人不是颓废、放纵、病态、下流这些名词的代表,七十年代的人更不是自私、没有理想、只知享乐、毫无社会责任感的人。要知道,网易CEO丁磊、金洪恩总裁等等,他们可都是七十年代的人。  北京有个记者叫王蕤,生于七十年代,在八十年代那个寻找精神家园的年代里,少年的她不断地作着自己天真的探索:她来到内蒙古大草原,触到人类原始与神圣的呼唤;她采访工读学校学生,倾听来自"第三世界"的对话;她在贫困山区,体会马太效应;在个体摊上,听他们侃毛泽东;……她在生活的大厅里玩着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肆意与疯狂。在美留学的那段日子里,她把自己变成零,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她开始用英文写作,和最优秀的美国学生用他们的语言来竞争,她很努力,因为她为着中国人的尊严与骄傲而学,她的成绩优异,论文永远是A,还在网球课上"毙"了最壮的美国男生。当嘻皮士、性解放、吸毒伴着特定的时代来的时候,王蕤选择了自己的方式捍卫了精神家园。我感到这种撕裂后的选择是我们"七十年代"这批人应有的感悟。同这份美丽相比,"上海宝贝"算得了什么?  "上海宝贝"们只能算是"七十年代"的垃圾,就像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垃圾,就像这个世界虽然没有好坏对错的绝对之分,但终有光明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  二十几岁的青春滑向另类,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媚外的奴性,还有混酒吧、吸毒品、性滥交,那种时尚、眩目、略带点颓废和病态的迷离的风格,这难道符合"七十年代"人的理性、宽容和对他人的尊重吗?卫慧成不了"七十年代"的主流,也绝不可能成为"七十年代"的代表!(摘自《新人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36:00 &&
所谓七十年代人&& 一我们大都戴着眼镜(女性多为隐形),手指纤细,额头明亮,脚步充满弹性,眼神中混合着成熟和冲动、自信和天真。我们活泼热情偶尔却显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圆滑老到,我们乖巧听话有时又固执已见,我们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无师自通地自在穿梭,其灵活程度有时让上一代人惊呼:看不懂了!我们貌似成熟练达,手指间老练地夹着烟,脸上是做得很像的漠然、疲倦,一副经历了风霜的模样,见面时交谈的是对股指和经济形势的看法。而实际上,毫无疑问,我们还处于青春期末尾,精神上的几何裂变刚刚结束,心理地震余波未尽。刚刚经历的初恋(闪电般的全新感觉)、痛苦(像学泳者没水时的窒息,曾以为那是走不到头的无尽隧道)、失望(在成长的路上抛下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幻想,像蜕掉一层又一层皮,这就叫成熟)、困惑(一次又一次迷失坐标,像被世界丢掉的孩子那样可怜无助),被刚结成的痂皮所覆盖,害怕再次触动,却又不能忘却。我们就是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二事实上,我们和这个世纪最巨大的存在擦肩而过。在我们蒙昧未开之际,毛主席就已离我们而去,使我们未能聆听他老人家的亲口教导。在我们降生的七十年代之初,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虽然社会上到处是红色宣传物和口号,但实际上,革命的激情已经消退,由于不断地经历欺骗(特别是当林副主席的座机失事于外蒙古温都尔汗草原之后),社会内部涌动着深深的怀疑主义浪潮。所以,我们恰好错过了本世纪最重大的事件:革命,降生于革命激情过后的萧条时刻。我们的父母在生下我们的同时,已经开始怀疑和思考。事后证明,这一时期孕育的失望和觉醒,正是中国走向不可逆转的改变的重要前奏。这是我们为自己的出生时刻寻找到的重大意义。一开始,我们就错过了最真诚的信仰。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是毛主席的逝世。对此,我们的记忆模模糊糊。据大人说,为毛主席举行追悼大会的那一天,我们几个小孩子在露天会场边缘跑来跑去相互追逐,手里挥舞着几根树枝。大人们在努力哀痛的同时还不得不时刻为我们担心:担心我们跌倒,担心我们扎伤,更主要的还担心我们喧闹起来破坏了庄重肃穆的气氛。在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时,我们这些小孩子却在尽心尽力地游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无动于衷。这是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历史场景。关于那个风雨交加的1976年,我们最深刻的记忆是唐山大地震时的紧张慌乱带来的新鲜感。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喜欢西方现代音乐热衷过圣诞节给头发染色整夜蹦迪的一代和革命的中国没有太大关系。事实上,革命的氛围给了我们深刻的影响,我们这貌似非常现代的一代意识深处却有一层不能消除的陈旧底色。我们在中国现代史上文化最为荒芜的年代里出生,在一种青黄不接的贫瘠文化氛围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在我们童年的街道上,单调呆板的苏式建筑外表书写着巨大的毛主席语录,图书馆里除了毛选、鲁迅全集之外其它书籍寥寥无几。我还清楚记得我的一本儿童读物是批判宋江的彩色图书,那里面宋江被画成一个异常滑稽可笑的形象,扉页上是黑体的毛主席语录:水浒这本书,好就好在投降……我拥有的另外几本儿童读物是我表哥读剩下送给我的。一本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六十年代的出版物;《风浪口》,描写江南水乡的一群少年儿童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敌人英勇斗争的故事;《红缨歌》,长白山区一个苦大仇深的贫农家的孩子在土改中机智勇敢地斗争地主,保卫胜利果实;《龙泽》,一个草原小英雄,在长辈的教诲和毛主席的光辉教导下,以高度警惕挫败了地富反坏右分子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破坏活动。这些,就是我十二岁以前所有的精神财富,是我宝贝般的珍藏。这些书我翻来复去读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以致于它们都快被我翻烂了。我被书中的故事深深激动,对穷凶极恶的地主阶级产生了刻骨仇恨,对那些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肤浅的儿童读物之后我又弄到了一本记述长征的书,还有一套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些人青少年时代的书,我估计这大概是“文革”后首批重版的六十年代出版物。所有的这些书、标语、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父母的正统语言,在我们幼小的、然而已经开始思考的头脑中结出了这样一些果实:首先,这个世界是完整有序的,它在按照马克思和毛主席所揭示的规律运转,世界已经被真理之光所照亮。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所献身。也就是说,我们是为了某种已被揭示的道理所活着,我们必须无条件地克制自己的软弱、动摇和私心杂念,投身于推动历史进步的努力之中。其次,我们的思想里被灌输进了唯意志论的因素。宏伟远大的革命理想要求我们具有无比坚强的意志力,抵御各种危险的诱惑,一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罪恶所吞没。记得我在读到马克思的生平故事之后,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困惑。在那本书里,马克思被描述成一个为了人类进步事业而不断自虐的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地读书,写书,把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地面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印,写出了谁读一遍都要累得吐血的《资本论》。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人活着就要尽最大努力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做贡献,而要做出这样的努力就好像罚自己干一辈子苦役一样。任何为了自己享受都是可耻的。这使我对人生产生了困惑,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一生下来就得面对这样痛苦的命运。不仅如此,仅仅是这样当牛作马一辈子也许还算幸运,如果你不幸遇到卓娅或者江姐那样的事,那才是真正的考验。当敌人把竹签子一根根地钉进你的手指甲里,或者把通红的烙铁按在你的胸膛上的时候(这情形想一想都觉得难以忍受),你能保证自己不投降不叛变吗?而如果你意志不坚定,经不住这样的考验,你可就完了,身败名裂,掉进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而且,随时有可能被我方的地下人员绑架回去,死在人民正义的枪口下。人生真是太险恶了,险恶得我不断怀疑自己能否有信心光荣地走完它。而当大人们不断地剥夺了我们游戏的乐趣,穷凶极恶地赶我们回去学习,并斥责我们对游戏和美食的爱好为没出息的时候,又加深了我们对于人生的这种悲观看法。但是,作为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我思索再三,最后的结论是尽管人生如此不幸,但伟人们的结论不会错误,我们只能不断地和自己的软弱做斗争,这是我们取得人生幸福的唯一希望。每个人的体内都生存着无数代人。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我们成长初期残留的意识形态的这种影响,我们这一代,获得了和上一代,乃至和中国的五千年传统对接的思维接口。我们的这种困惑和痛苦,正是无数代的中国人所经历过的,幸运的是,我们后来获得了解脱,而他们没有。事实上,在我们的生命初期所形成的这种对人生的看法,正是几千年来无数代中国人人生观的翻版。只不过,那时候,代替马克思和毛主席的,是孔子和孟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既生了孔子,世界就被他的思想光辉所照亮。后来的人们,生存的意义就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去遵循天道,“助天地之化育”。这和我们的想法何其相似乃尔!从孔孟时代到康有为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及我们的父母,虽然沧海桑田了多少日月,其实所有中国人的头脑都是在这个势能庞大的思维惯性下运转。为自己的生存确定依据,在此指导下安身立命,乃是传统的生命模式,我们不知不觉,在生命初期,也走上了这条老路。在此,我要提出我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上继往开来的一代。以上所叙述的,着重突出了“继往”的含义,在以后的叙述中,你会看到我们从这条老路上偏离,走上了真正现代意义的不归歧路。1980年以后的精神解冻,注定了我们这种纯而又纯的理想主义只能是生命中淡淡的一抹底色。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是舆论机器日以继夜地宣传包产到户的好处,宣传打破大锅饭,宣传计划生育。我们觉得这些宣传合情合理,用心善良,苦口婆心,无条件地为之折服,并且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农村妇女竟然不明白这样一目了然的道理,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破坏着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我们开始读到了《我们爱科学》、《少年文艺》、《百科知识》之类的刊物,以及一些通俗的历史读物,在我们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些读物的出现无疑十分及时,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们,和正规的学校教育一起,构筑了我们知识结构中最基础、最坚固的一部分。这些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大脑细胞的分裂,扩展了我们的世界,培养了一些将影响我们终生的基本兴趣。我还清楚记得有一段时间我日夜痴迷于简单的科普实验,制作模型,用试管制煤气,解剖小动物,心醉神迷。我对几何、物理等学科产生了真正的兴趣,被它们所阐发的严谨、精密、无懈可击的宇宙所深深迷住。我们的早期教育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到我们为止最好的一代。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比被称为“知识青年”的兄长一代要幸运得多,比父母那一代(他们多数在农村长大)也要优越得多。不过,这种优越是极为有限的,因为这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差别。无所不包的学校教育,为我们展示的只是达尔文、牛顿、笛卡尔那时的世界,它提供给我们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限。在此,我有必要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干部,所以,有别于知识分子家庭和工农家庭,我的阅读环境应该介于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我们进入青春期,头脑中出现越来越多困惑的时候,也很难在周围的精神产品中找到合适的消费品。记得1984年左右,我携带着一个日益庞大的精神问题(与当初曾困扰过青年毛泽东的问题类似:人生应该是利已还是利他)走进新华书店的时候,寻觅许久,我找到一本《人生的价值》,书脊上方注明,这是“青工培训教材”。尽管如此,我还是把它买下来,通读了一遍。结果当然是令人失望的。这本书未能解决我的问题。这本书说,个人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要同他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联系在一起,要从他对社会所做的实际贡献来衡量。这个简单的论断不能满足我的需要。这是1984年的文化景观。作为这种文化贫瘠状况的又一个例证是这个时候,我迷上了鲁迅的著作。在我家少得可怜的藏书中,相对于马列毛的选集,以及公文写作常识之类的东西,当然那几本鲁迅的著作更为有吸引力。于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非常痴迷地把这几本书读了好几遍,当然是似懂非懂。不过,在我这个时期写的作文当中,都出现了鲁迅的风格,比如“确乎”之类的词屡屡出现在一个小学生的作文中(竟然得到了老师的好评)。不过,在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文化重镇乃是十分重要的,哪怕只有一个。所以,能读到鲁迅,应该是我的幸运,虽然对一个少年好像早了点。相比之下,更年轻的一代比我们幸福得多。现在的儿童,不但可以从非常丰富的儿童读物中获得必要的知识,还广泛地从现代媒体中接受到全方位大密度的信息刺激。所以,他们显得比同时期的我们智力发育快得多。你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小学生们在摄像镜头前侃侃而谈,条理清晰,头头是道。我的侄子今年刚刚十岁,上小学三年级,和他进行辩论失败的十次有九次是我。不论是什么问题,诸如什么学习方法更好,应该先学知识还是先挣钱,乃至什么样的女孩子才算漂亮,他都能口若悬河,广征博引,多方面多角度简单而有力地向我发起攻击,让我常常口干舌敝,有理说不清。但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一切不同了。西方现代思潮又一次在中国登陆,并以洪水猛兽的姿态吞没了一切。尼采,弗洛依德,萨特,海德格尔们用他们悲观伤感而富于魅惑力的声音轻而易举地击碎了我们心中那个还没有成型的固定世界。我们轻而易举地被征服,传统的、封闭结构的、理性主义的世界观像见了阳光的残雪,瞬间消亡了。我们不再通过研究世界来确定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我们不再寻找上帝。我们通过自我来创造世界,把自己当成了上帝。“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情都是允许的。”虽然丧失了在固定世界的稳定感、安全感、清晰感,但是那种无边无际的自由感正符合了爱好冒险的我们。我们的世界变得混沌一片而又自由自在。我们为自己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和冒险冲动找到了哲学依据。在八十年代后期,各种年龄的人都在谈论时髦的西方现代思潮。但是,这种思潮对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对于成年人,这种思潮对他们有一种冲击作用,是一种侵略者的姿态、杀伐的姿态。老的一代人为捍卫自己坚固清晰的世界观而进行了抵抗,这抵抗是顽固的,甚至不惜采取闭关锁国不屑一顾的下策。而思想更有活力的中青年一代则表现出过分的热情,争先恐后地开关延敌,表现出殖民地性格,不遗余力地用这些时髦的思想来改造自己的头脑。不过,这毕竟是一种改造,有一种不自然的意味,而且由于原来的建筑施工认真基础深厚,改造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程。只有我们,生逢其时,正处于精神领域的开拓初期和这股思潮不期而遇。它们不是通过原著,而更主要地通过某种氛围,某种提示,某种似是而非的语境,和我们心有灵犀一点通,趁着我们的困惑开进了我们的精神处女地,以开创者的姿态占据了我们的精神领土。于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传统模式的世界观在一代人心中全面瓦解。世界不再是有根有据,而是呈现出多元和混沌的面目。自我,头一次站在了世界的中心,感觉取代理性成为把握自己和世界的依据。我们不再给自己的存在强加上某种价值标准,不再把自己的生命依附在某种先于生命存在的任务之下。我们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走到哪里算哪里。较真成了一种落伍的风格,我们比任何一代都更宽容,更随和,也更冷漠。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我们这一代人头一次不再赋予自己的生存以高尚的目的。首先,我们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迂阔空想;其次,我们没有为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奔走呼号的焦虑和悲壮;第三,我们更没有领导世界革命,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的人的伟大志向;最后,我们甚至没有“重建价值体系,寻找心灵归依”,“在张扬自我和理性重扬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中庸”的热情。我们认同人性的平庸,理性力量的有限,不再试图改变世界而倾心于营建自己的世界。我们这一代身上,没有了中国知识分子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敏感心理。独善其身就是我们理解的对社会的最大贡献。以上,我通过文化氛围的变迁来解释了我们这一代文化性格的形成。这种一维的解释实际上是不全面的,是一种偷懒的做作。在写作过程中我已经感到了下笔的牵强。实际上,作为文化大革命后期出生的第一代人,我们是在一种普遍的挫折心理背景下成长。我们的父兄,是中国历史上最理想主义的一代。在革命权威的激情感召下,他们形成了最纯洁的思想、最真诚的心灵、最狂热的情感。他们真诚地相信,在革命权威的指引下,他们能左右历史的发展,达到理想的彼岸。为此,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真诚的代价。而他们收获的,却是梦魇过后的落寞、疲倦、麻木,还有深深的被欺骗、被伤害的感觉。他们浪费了许多年华,却发现自己一无所获。他们找不到发泄报复的对象,只能拿自己曾经有过的真诚理想来作践,来嘲弄。这种全社会的盲目的报复心理导致了他们矫枉过正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悲愤而懊恼地宣布,自己再也不相信什么,只相信实际利益。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长大的。虽然我们没有经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批林批孔,但是我们以儿童少年敏锐的感受力毫无障碍地领悟和接受了父兄的情绪。这就是人类传承中奇妙的地方。通过父兄的言谈和表情,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历史知识,小小年纪的我们,已经坚定地相信理性的力量是有限的,妄图通过人类的理性去改变世界是可笑的尝试。我们无师自通地选择了实用主义。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这种倾向的下意识鼓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从小就厌烦标语和口号,我们很早就认识到,物质比精神更实在。出于青年人的优越感,我们十分厌烦父母身上残留的迂腐教条的思维方式和办事方式,因为他们过于拘谨、笨拙而瞧不起他们。我们做事更倾向不择手段,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说就是更灵活更少限制。我们生来善于钻空子走捷径而较少有道德心的障碍。所以,八十年代后期形成主流的商业文化被我们迅速认同。按照商业文化的标准,人的价值实现程度,取决于他占有的社会资源的多少,具体地说,也就是财富的多少。我们认为,这不失为这个多元世界的一个简便易行的通用计量标准。在商业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应该由利益来调节。我们一般是从效率标准而不是道德标准来衡量事物。一般来说,凡是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就是善的。如果每个人都较好地照顾了自己的利益,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就得到了协调,而不必有一些人苦心积虑地为了社会而甘愿牺牲自己。“如果你坚持在那危险的不文明的自我牺牲的河水中游泳的话,你为之‘牺牲’的那些人会因为你的努力而情况更加糟糕。相反,如果你把时间花在关照第一号人物(你自己)上,那么你最关心的人将会因你的行为而获益匪浅。”(摘自罗伯特?灵格的畅销书《关照第一号人物》)因此,我们这一代人也就给中国五千年的道德至上的价值观划上了句号。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泛道德倾向在我们身上得到根除。我们认识到,道德所能解决的问题实在是极为有限的,在这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更需要的是智慧、活力、创造力而不是道德教条。我们这一代中未来的知识分子做学问时崇尚的将是“价值中立”原则,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说,正是这一点,使我们与以往的中国历史划开了界线,正是这一点,有力地证明我们是转型后的一代,正是这一点,决定着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不归之路。[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1:37:46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38:00 &&
三七十年代人没有经历过苦难。大跃进和上山下乡对我们来说仅仅是历史书上的记载,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体验知识青年们在农村冬夜炕头上的疲倦与忧伤,虽然他们写了那么多的小说,喋喋不休他们的感受。我们没有体验过饥饿,没有接受过超负荷体力劳动的摧残,也没有经历过命运被政治运动残酷地修改。所以,与前几代人相比,我们应该是幸福的一代。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经历过折磨。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另一种磨难降临在孩子们头上,那就是:应试教育。理想主义破灭后的父母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现实主义,他们突然明白了大学文凭的重要性。1970年以后的出生者,从走入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生活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如果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曾经一天要学习十多个小时,而且是这样学了十二年之后,他们一定会惊讶得合不拢嘴。而当他们进一步知道我们这十二年不过就是死记硬背了那么几门简单的功课之后,他们的下巴就会掉下来。记得在高一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批判与诅咒应试教育的万字长文,用尽了恶毒的语言来咒骂这残酷关押了我们十二年青春、智慧与创造力的牢笼。卑微平庸的生活使父母们目光短浅,要求于我们的只是一个高薪的工作,对于我们当中会出现世界性伟人的可能,他们视而不见。事实上,在七十年代人中最有希望的是这样两种人,一种是智力比较出色对付题海战术之外还有时间发展自己兴趣的人,另一种是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或者干脆辍学的人。那些智力和个性都比较平庸的人大部分被应试教育毁灭:他们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浪费掉了。这个牢笼把七十年代人变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我们像所有笼养动物一样做作、冷漠、脆弱。我们都得了教育综合症,在压力面前,总是习惯于拖延,被动挨打,然后,到了忍无可忍的最后一刻,才调动起全部精力,突击式地完成所有工作。我们对待生活问题的方式就是我们对待考试的方式。我们要么毫无节制地放纵,要么出奇地勤奋,在踏入社会很长时间之后,我们还在学习自制。冲出应试教育牢笼之后,我们一时无所适从。大学成了矫枉过正释放压力的天堂。大学四年相当一部人是在逃课、打麻将、看黄色录相和黄色书刊中度过的。许多大学教师们的不学无术和不负责任使他们的课让人难以忍受。很多人都忙着外出讲学或者拼凑所谓学术著作,没有时间应付自己的本职工作。即使有时间,以他们的知识根底,也没有能力让我们在学习中真正受益。可以说,四年的大学教育中我们在专业上几乎所获甚微。“文革”后第一批最完整的学校教育带给我们的就是这些。如前面所说,在正规教育之外,我们的业余阅读是非常不充分的。回首十六年的教育历程,我们遗憾地发现在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没有吸收到足质足量的知识。这种损失是不可弥补的。对现在这些接受富营养化早期教育的一代我们羡慕不已,他们一生下来就有钢琴、画板和丰富多彩的儿童读物在等候,他们走入学校之后,人们开始明白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那些致力于教育改革的人,我们致以真诚的敬意。我们是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一代,这根源于我们出生时的贫困。当初填报高考志愿时,这种实用主义已经表露无余。财经、金融、贸易、会计、税务这些在八十年代以前很少有人问津的专业现在成为热门,曾经想做个画家的我在父母的建议下报考了一所财经大学的投资系。之所以报投资系,是以为投资应该是发放贷款,及至入了学,才知道这个系原来叫基本建设系。个人的爱好与兴趣已没有多少发言权,历史、文学、考古、社会学以及基础科学之类远离优厚待遇的专业遇到了空前尴尬的冷遇。一个有着五千年丰厚人文传统的文化大国出现了人文学科的空前衰落,这无疑是一种缺乏长远眼光的现象,也反应了我们民族心理的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学业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学术因素,兴趣被从中抽去,实用性成为剩下的全部。中国在基础科学的学术品格和质量方面肯定要因此而遭受损失。我们这一代,会出现许多杰出的商人、企业家和官员,却不太可能出现许多出色的学者和思想家。中国人为人类精神做出整体性贡献的任务看来得由更年轻的一代人来完成了。
共 22699 次点击,129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90873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21727 / 昨日发帖:35000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七十年代----淳朴的年代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扔沙包简笔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