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堰塞湖抢险避险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创造奇迹的力量——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全景回眸&
../main/images/cfg/0.swf
创造奇迹的力量——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全景回眸&
发布:wxd&&时间:&&
  “可以回家了!”6月10日16时,受唐家山堰塞湖威胁的下游群众奔走相告,喜极而泣。  奔泻而下的湖水,先激剧后平静,按照人类的意志顺畅东流。  此刻,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决定性重大胜利。  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旋即电贺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你们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抚平略有褶皱的分分秒秒,记者数度梦回唐家山,跨越那风雨跌宕的千山万水,寻找创造世界奇迹背后的力量。  地震造湖——大自然留给人类的难题  5月12日,汶川巨震,山崩地裂。  在北川县城上游约6公里处,湔江被硬生生截断,形成后来令世人瞩目的唐家山堰塞湖。它上游20公里处的禹里乡,就是传说中的大禹故乡。  国内外的统计数据表明,堰塞湖溃决的概率高达93%。一个严峻的问题是,由于堰塞湖溃坝导致的次生灾害往往要比地震伤亡人数还要高出数倍。1933年的四川阿坝州叠溪地震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  唐家山堰塞湖是此次汶川大地震中产生的所有堰塞湖中最大、最复杂、最危险的一个。库容高达3.2亿立方米的堰塞湖,像一颗巨能“炸弹”,时刻威胁下游百万群众的安危。据测算,堰体一旦突然溃决,形成的水头将达几十米,这样的能量如果不加束缚,摧毁几十层高的建筑物,就如同撕裂一张薄纸。真若如此,下游的绵阳、遂宁将变成一片汪洋,130万群众可能直接面临灭顶之灾!即便是1/3溃坝,1/2溃坝,受威胁的群众人数也将高达20万和120万。而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更是不可估量……  被水利专家列为“一号风险”的唐家山堰塞湖的隐患消除与否,成为衡量四川抗震救灾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尺。  更令人揪心的是,一面是人命关天的险情,一面却是变化无常的天气和无路可循的困境。  那些天,堰塞湖坝前水位每天以近2米的速度陡涨,随着主汛期临近,降雨概率进一步加大,溃坝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加上余震不断,滑坡频繁,陆路不通、水路不通,空中通道也因为恶劣的天气,难以通行。水利专家曾带着干粮,顶着余震、滑坡,冒死进军近十次,却未能到达堰顶。  专家综合研究分析后认为,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尽快实施疏通工程,而工期最长也不能超过10天。但,堰塞湖的资料极其匮乏,抢险时间极其短促,天气变化无常,交通中断,通信不畅……  危险一天天加剧,水利专家的心一天比一天揪得更紧——  急!  以人为本——挑战堰塞湖的核心理念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总书记声音荡气回肠。  “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共和国总理向世人庄严承诺。  以人为本,民生最重。唐家山的险情,百万群众的生命安危,牵动了中南海。  胡锦涛总书记专门作出批示,要求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加强巡视,做好应急预案,确保紧急情况下不出大的问题。  温家宝总理3次深入唐家山堰塞湖,明确提出了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要主动处理、及早处理、除险与避险相结合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安全、科学、快速”的处置原则。  回良玉副总理始终关注并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并于5月27日飞抵堰顶现场指挥应急处置。  水利部毅然决然地担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  5月22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组长、水利部部长、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陈雷飞抵绵阳,坐镇指挥。5月27日—6月10日,陈雷一次又一次地飞抵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现场,指挥应急排险工作,多次强调一定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安全、科学、快速”的指示精神,强化和落实排险避险工作各项责任制,全力以赴做好排险、人员避险转移和预警预报工作,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水利部副部长、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前方领导小组组长矫勇,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前方领导小组副组长、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靠前指挥,多次实地踏勘,研究制定排险避险方案,并多次飞抵排险现场,与现场抢险指挥部研究、商讨对策。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前方领导小组副组长、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两次共12天10夜始终奋战在唐家山堰顶。  水利部后方也是日夜鏖战。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坐镇后方,夜以继日地工作,中纪委驻水利部纪检组组长张印忠,水利部副部长周英、胡四一不分昼夜地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并奔赴灾区一线察看灾情,指导工作。  科学泄流——战胜堰塞湖的智慧之魂  5月21日,突破重重困难,专家组终于乘直升机首次登上了唐家山堰塞湖堰顶。由于堰顶环境险恶,直升机无法降落,只能悬停在离地2米多的高度,留给专家们的时间也只有短短一个半小时。  专家们从2米高处跳下去,在这一个半小时里,开始“与时间赛跑”。  这些我国尖端级水利专家,争分夺秒,克难攻坚,对整个堰体的结构、尺寸、表象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勘查。  返回绵阳的当晚,水利部、长江委设计院、成都勘测设计院的专家们紧急汇集,连夜商讨、研究和判断。  要不要实施工程除险?能不能实施工程除险?怎样实施工程除险?这一系列难题,专家们必须在2天内作出解答。专家组最终确定了泄流槽开挖方案:实施科学的工程除险措施,把险情、灾情降到最低。  5月25日凌晨,唐家山应急排险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终于完成,并得到国务院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批准。  应对全溃坝、应对1/2溃坝、应对1/3溃坝。水利专家反复研究、计算,分析各种风险带来的危害。“凡是有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我们都考虑到方案里去。”水利部长江委设计院总工程师杨启贵说。  与此同时,水利专家根据唐家山堰塞湖可能的溃坝方式和溃坝后的影响,按照1/3溃、1/2溃和全部溃坝产生的洪水过程,演算出洪水影响范围,并协助绵阳市政府制定出高、中、低3个级别的下游群众转移方案。  方案决定,却并非一劳永逸,毕竟堰体结构复杂,气象、渗流等情势难以确定。为确保决策安全、高效,在施工过程中,他们反复地勘察,查找新问题,分析新形势,并据此认真研讨,精确演算,不断修订、完善既定方案。  也许有人会问,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工程,无非就是“挖条槽”,能有多难?  挖条槽也许容易,但要在唐家山堰塞体上开挖,却面临诸多难题:在堰顶哪里挖,怎么挖,挖多少,挖的效果怎样,都是难以决定的事,必须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和施工。  首先是渠线的选择。怎样找一个利于开挖的薄弱面,并据此充分利用水流自身的力量冲刷实现减小下游灾害的目的,至关重要。开渠时,水利专家尽量让渠线向相对松软的右部弯曲,充分利用水流自身的力量,实现“保左刷右、溯源冲刷”。其次是要不要保留出口岩石段。这是大家很关注,也存在争议的问题。经过认真推演,专家组坚持保留岩石段,实现既不突溃、又能尽快下泄湖水的目标,减少了突溃的风险。第三,在达到高方案后,要不要再继续深挖。在充分论证后,专家组决定在高方案基础上进口再降2米,出口再降1米,尽可能加快过流进程。  5月31日22时,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全面打通,原定高方案目标任务提前完成。为确保洪水安全过流,6月1日18时,武警水电部队、水利专家全部撤离堰顶。  然而,老天爷却并不配合,预报的强降雨并没有如期而至,预计6月3日左右的洪水过程没有出现。  6月6日,按照温家宝总理“安全、科学、快速”的要求,水利部组织专家又及时制订并实施了消阻、扩容两套工程排险方案,矫勇、刘宁等以及100余名官兵冒生命危险再度进驻唐家山。  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向最好的结果努力。在制定全溃坝、1/2溃坝、1/3溃坝的方案时,决策者们和水利专家们心里其实一直期望通过不懈努力,能够达到“第四种可能”的最优效果,那就是通过泄流槽工程的加深加宽和消阻,在不发生溃坝的情况下,将水位降至710米高程左右,完全解除唐家山堰塞湖对下游群众生命安全的威胁!  6月7日,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开始泄洪;6月9日,过水流量逐渐增大;6月10日,槽底不断下切;6月11日中午,这“第四种可能”奇迹般变成了现实。一切,完全按照专家预定的最优方案实现了。  劳累多日的应急抢险指挥人员、专家、战士终于舒心地笑了,下游100多万群众终于放心地笑了。我们赢了,且赢得如此漂亮!  唐家山一役,充分体现了我国水利专家们的睿智和经验。它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次成功实践;是我们依靠科学的力量,取得的一次科学的胜利;是我们坚持采用积极的人力干预,并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与自然的力量抗衡,来化解风险的一次有益尝试。  决胜奇迹——舍生忘死敢打硬仗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务求必胜的大会战。军民协作,空地协作,中央地方协作,各部门协作,可谓举全国之力、全民之力。  “冲向最急需的地区,担负最艰巨的任务,发挥最关键的作用”,“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坚决完成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任务”……唐家山堰顶,帐篷四布,横幅悬映,红旗招展,人员穿梭,机器轰鸣。  5月26日11时13分,随着第一台挖掘机的顺利投放,唐家山大会战全面打响。  那一刻,艰难写在被刀削过一样的唐家山上。无论是指挥员、专家,还是解放军、武警战士,无不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堰体结构异常复杂,渗流管涌越来越多,随时可能溃坝;通信不畅,交通中断,大型机械、油料、给养难以进入;余震不断,滑坡频繁,施工过程危险重重……  如此困境,如此险境,让人惊嘘不已。然而,记者几天几夜的堰顶采访中,所见所闻都是英勇顽强与从容不迫。  驻扎地、帐篷里,研讨会商,决策部署,有条不紊;施工场、监测点,挖掘作业,记录演算,忙而不乱。  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在鼓舞人心?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催人战斗?  这里是大禹的故乡,这里是奇迹的故乡。奇迹之所以能够产生,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得益于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的舍生忘死和英勇奋战;得益于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和科学指导;得益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力保障;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的通力支持和密切配合。  为登顶唐家山,5月16日,武警水电指挥部一支30人的“堰塞湖敢死队”,摸爬12个小时行进;武警水电一总队、二总队、三总队、三峡指挥部迅速集结,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完成好抢险任务;为确保及时开工,5月25日,1800名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水电部队官兵身背炸药、锨镐连夜挺进……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英勇赴难、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它让天堑变通途,让艰险变无畏。  为踏勘堰塞湖险情,水利专家带着干粮,顶着余震、滑坡,冒死近十次进军唐家山;为使排险方案更科学、更安全,年逾七旬的徐麟祥、蒋乃明,66岁的马毓淦,不顾年事已高,主动请缨,冒着生命危险攀爬山岩陡坡;为监测、跟踪过水后堰塞湖水位、水量,堰塞体冲刷等翔实的一线资料,水利专家和工作人员冒险进驻,精心设计,科学指导。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严谨认真、力求科学的求实精神,它把经验和实际充分融合,让决策更加科学,让方案更加完善。  为决战唐家山,上山之初,专家和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吃野果,喝露水,睡野外,但他们却没有丝毫畏惧和退缩;从会战打响的那一刻起,12天、11夜,他们始终坚持在堰顶,住帐篷,吃干粮,24小时轮战不息;因为所有物资都靠空运,给养相对紧张,水更是金贵,上山以来,他们就没洗过脸,没刷过牙,没换过衣服;因为长时间“泡”在工地,被暴晒得脱了好几层皮。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为了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危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负责精神,它让人心稳定,让社会安宁。  为保证抢险施工快速进行,成都军区陆航团不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连续飞行,成为空中热线;为了保障抢险油料、物料、给养的及时到位,有关部门克服种种困难,义无反顾;为了制定转移避险方案,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为排险提供了有力保障;灾区群众更是舍弃家园,极力配合;水利、地质、地震、气象等部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通力支持,密切配合。这又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它能战天斗地,所向披靡。  危险就在脚下,精神却在心里。正是这种种伟大精神,汇聚成的强大力量,使他们最终不辱使命,出色地践行了总理“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的庄严承诺。  他们用血汗浇灌了忠诚之花,用生死铸就了精神丰碑。书写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伟大篇章。  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无法一一叙述;还有许许多多的精神,无法一一表达。但,这一切,我们将一一铭记,永远感动。  唐家山作证,参与唐家山排险避险战役的所有勇士,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报
点击数:184评论数:0
山西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山西防汛抗旱网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新建路45号&邮编:030002&&电话(传真):& &唐家山堰塞湖科学抢险成功揭秘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唐家山堰塞湖科学抢险成功揭秘
  唐家山堰塞湖泄流俯拍图
  6月7日至11日,经过4天多的泄流排洪,唐家山堰塞湖曾经排山倒海般的洪水如同驯服的猛虎,按照人们规定的路线汹涌而下。至11日下午3时,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已稳定在713米-714米高程之间,来水与出水基本平衡。
  昨天还很清晰的“U”形泄流槽经过几昼夜的淘刷,新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河道特征。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告诉记者,从目前情况看,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继昨天解除了对绵阳120多万群众的威胁之后,今天又解除了对最后5万人的威胁。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已全部排除。
  11日16时,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郑重宣布,全线解除黄色警报。21万转移安置群众在经历了10多天的不安和焦虑之后,终于可以放心地返回家园,安居乐业。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创造了世界特大堰塞湖抢险、除险无一人伤亡的奇迹。
  科学抢险,水位逼近710米高程,超出预期的“第四种可能”
  全溃坝、二分之一溃坝、三分之一溃坝。水利和地质专家们通过多次对唐家山堰塞湖的勘察,终于弄清了这个世界罕见的特大型堰塞体的风险所在。
  由特大地震引发山体高速滑坡形成的这个堰塞湖,坝体是结构复杂,极不稳定的散粒体。当唐家山堰塞湖水位涨至752米,库容超过3亿立方米时,因湖水漫堤造成全溃坝的可能性高达93%。届时,绵阳130万群众将因头上的“悬湖”倾泻而下,直接面临着灭顶之灾!即使是出现二分之一溃坝、三分之一溃坝,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群众也高达100万、20万。
  一定要把唐家山溃坝的风险控制在三分之一溃坝之内,保证人民群众无一人伤亡,这是党和政府交给参加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人员的一项重大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水利部调集全国水利专家要赶在汛期之前确定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各种方案。
  要不要做工程,能不能做工程,怎样做工程?这一系列难题都要专家在两天内给出答案。
  5月24日,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成立的第三天上午,通宵达旦工作的专家们经过反复勘测、计算、设计,终于完成了按三分之一溃坝作出的工程和避险方案。
  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拍板决定:在坝体右侧垭口的软硬结合处,开挖一条泄流槽,槽口下切深度按低、中、高方案分别为5米、7米、10米,从742米高程处开始泄流。
  按此方案泄洪,即使出现溃坝,下游淹没区影响的群众为20万人。如能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泄流水头的冲刷,泄流槽的槽底将降至720米,此时唐家山堰塞湖再接受汛期上游来水时,它倾泻而下的洪流影响的群众为5万人,从而达到释放堰塞湖风险的减灾目的。
  此后,武警水电部队和各方抢险人员倾全力按此方案施工。
  6月7日7时08分,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开始泄洪。起初不过每秒一二个立方米,到9日夜里泄流槽出现突变,流量迅速扩大,到10日11时出现了峰值流量每秒6500立方米!
  与此同时,泄流槽的槽底也开始迅速下切:7米、10米、15米,到10日下午6时,泄流槽的槽底已下切到720米。
  消息传来,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专家会商组的20多名专家弹冠相庆。他们开始筹划,如何等水流稳定后进行新的工程,将泄流槽的槽底再下切10米,以解除悬在下游剩余5万人头上的威胁。
  6月11日中午,一个出乎大多数人预料的结果出现了:泄流槽的槽底还在继续下切,水位降至714米,槽底高程逼近710米高程。这意味着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剩余5万人生命安全的威胁也已完全排除。原来设想的二步走的工程已一步走完!
  10日16时才从坝上撤下的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终于舒了一口气。在确认了这一结果后,他向记者捅开了心中的“秘密”:在做全溃坝、二分之一溃坝、三分之一溃坝的方案时,他心里一直想着“第四种可能”,那就是通过泄流槽工程的加深加宽和消阻,在不发生溃坝的情况下,将水位降至710米高程左右,完全解除唐家山堰塞湖对下游群众生命安全的威胁!
  实现了第四种可能,刘宁会心地笑了。
  利用和改变自然本身的力量来释放积聚的风险,而不是用人力来抵消自然力量
  大型堰塞湖抢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详细史料记载的1786年康定大地震、1933年叠溪大地震,均发生了堰塞湖溃坝的惨剧,造成的死亡人数,数倍于地震直接死亡人数。
  参加唐家山抢险的干部、专家、指战员普遍认为,之所以创造了特大险情下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得益于举全国之力,汇集跨多个学科专家的智慧,更得益于安全、科学、迅速的原则。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说,实践证明,最后确定的泄流槽开挖方案是非常正确的。做出正确决策之后,抢险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已经确定的科学方案。
  专家们在对坝体结构勘测分析时,发现堰塞体里有很多土和沙,炸药对土和沙的爆破作用不大,加上炸药极容易引起新的山体崩塌,因此放弃了这一计划。选择在沙土和岩石软硬相交的地方开挖泄流槽,利用水流自然冲刷的规律,拓展泄流槽溃口和深度,逐步增强泄流能力,可使泄洪对下游的影响自始至终都掌握在可控范围。
  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说,未雨绸缪,采取主动工程措施减灾除险是一次成功尝试。抢险于未灾,既要抢时间,还要等时机。在每一步的选择中,我们坚持采用积极的人力干预,利用和改变自然本身的力量来释放积聚的风险,而不是用人力来抵消自然力量。
  尊重规律,崇尚科学。就如一条红线贯穿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始终。为最大限度取得科学决策的依据,参与唐家山抢险的多学科专家密切配合,殚精竭虑。
  为了及时获取水情资料,为决策提供参考。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为主研制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首次被运用于大型抢险工程中。抢险指挥部在唐家山堰塞湖坝前到绵阳涪家桥沿线,共设置了14个无人值守视频观测点,即时传输视频数据,摄像头可以通过控制进行左右360度旋转,上下90度旋转,36倍变焦,提供清晰实时的图片信息。在泄洪过程中,监测人员将很难接近水道,依靠远程监控的画面,均可获得第一手信息。
  据绵阳市水文局局长杜后奇介绍,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水情测报指挥中心,建立完善了预警报警系统,加强水位和堰体的监测。在各水文监测站,安装了北斗卫星传输系统的自动测报仪,每15分钟就可以报一次水文数据,在降雨的情况下,每5分钟就要报一次数据,24小时由专人值守,专家可以及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判。
  “危湖”开始稳定 湔江从此水长流
  根据6月10日20时至11日14时水文观测和实况综合分析,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量逐步减小。11日11时15分,泄流槽下泄流量为56立方米/秒,已经小于黄色预警标准中规定的1000立方米/秒,新形成的急滩状河段前段稳定性好。
  水利部长江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说,截至11日14时,唐家山堰塞湖水位已降至714.13米高程,相应蓄水量0.861亿立方米,泄流槽泄洪减少库容1.63亿立方米,使坝前水位下降29米,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已排除。
  她说:“如果不采取泄流槽这一工程措施,经过还原计算,将会在6月17日出现最高水位752.2米高程,漫坝、快速溃坝等现象将不可避免,下游群众将遭受巨大灾难。”
  据蔡其华介绍,经初步分析,泄流后剩余堰塞体整体是稳定的,泄流渠最大过流已达到6500立方米每秒,断面基本稳定,尽管存在泄流渠边坡局部垮塌的问题,但不会堵塞泄流渠。通过泄流能力计算分析,当发生百年一遇甚至更大一些的洪水时,上游水位也不会超过堰塞湖的最高水位743.13米高程。在今年汛期遭遇较大流量情况下,泄流渠还会受到进一步淘刷,断面将进一步扩大,过流能力也会相应增加。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说:“随着流水对泄流槽不断冲刷,如果泄流槽底部为坚硬的岩石,泄流槽高程降低的幅度会很小,如果泄流槽底部地质结构松散,泄流槽可能继续下切,有可能达到新的河床高度。由于目前堰塞湖库容量小,泄流槽进水和出水相对平衡,且过流能力也随之增加,在这一过程中不会引发溃坝灾害。如果有可能,在对堰塞体结构进行进一步勘测后,还可以考虑将堰塞湖建成水库,化害为利,利用其水资源为人民造福。”
  险情结束,平安重至。傍晚,记者在绵阳市区看到,流动宣传车不断播报:从现在开始,绵阳市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唐家山堰塞湖的抢险处理
&&&&&&&&&&&&&&&&&&&&&
&唐家山堰塞湖的抢险处理  
&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在北川县城上游3.2公里处,造成唐家山堰塞湖。堵塞物由石头和山坡风化土组成,顺河长约803米,横河最宽约611米,顶部面积约30万平方米,总体积达约2037万立米。一方面堵塞物形成高82.65~124.40米,上下游水头差约60米的不规则堰塞坝。同时堵塞河道,形成一个大型、残缺的水库,即堰塞湖,估算其最大蓄水量约3亿立方米,现有水量已超2亿立米,水位还在持续上涨。
&唐家山堰塞湖的危害在两方面:一在堰塞坝,二在堰塞湖。堰塞坝的体积很大,又蓄着水,短时间内难以清除。险因坝而生,如不将坝搬走,则隐患仍在。堰塞坝首先险在溃坝,可能是坝自身的原因引起溃坝,因为堰塞坝地质结构不明,有十多处管涌、渗水,稳定性不确定。目前貌似庞然大物,但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等,何时溃决无法预测。也可能是湖水漫顶引发溃坝,还可能是两者的结合。
能不能保留或加固这个坝?堰塞坝是瞬间从天而降的残疾坝,没有配套的泻洪设施,湖水只进不出,随着堰塞湖的水位迅速上升,终有一天要漫顶。而余震、次生灾害的发生,也会造成溃决。所以,不能留。既不能留又搬不走,头顶悬着一盆水,危险随水位上升而增大,这就是堰塞湖的高危性、复杂性及矛盾性。
堰塞湖不抓紧处理,一旦堵塞物被破坏,堰塞坝出现决口或崩垮,湖水便倾泻而下,形成灭顶洪灾,破坏性不亚于地震灾害的破坏力。歷史上,四川曾發生兩次由地震引發的堰塞湖潰壩而導致大洪水,一次是日,康定發生7.5級地震。巨大山崩壅塞大渡河,致其斷流10日。6月11日,堰塞湖潰壩,淹沒10萬民眾。下游荒涼蕭瑟、人煙稀少,持续近一個世紀。另一次是日,茂縣疊溪發生7.5級地震。地震後45天,堰塞湖潰決,洪水將沿岸茂縣、汶川、灌縣(現在的都江堰市)大部分村鎮席捲而去,奪去了2萬餘人的生命。总之,堰塞坝和堰塞湖双重危险严重威胁着下游绵阳市,抢险处理要安全、科学、果断、迅速。
&抢险处理这次地震造成的面积最大、风险度最高、最难处置的唐家山堰塞湖。别无选择,只能在坝顶临时开泄流槽,一方面控制蓄水位,另一方面借流冲刷,溯源掏空以逐步削低坝高,直到脱险(下游的堤坝、水库、水电站经统一调度可抵挡50年一遇洪水)。不过,施工时间有限,且泄流高程受制约,只能与水位上升速度赛跑,枪在10天之内完成。一旦泄流,还可以再采取人为干预,加大下泄、冲刷、掏空作用。正是“心忧炭贱愿天寒”,既怕溃坝又希望早点去掉这个坝,难就难在要有控制地分步“溃决”。
5月27日下午,水利部陈雷部长主持会议,召集武警水电部队、成都军区、省水利厅和绵阳市委、政府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按照一手抓排险、一手抓避险的要求,研究唐家山堰塞坝泄流槽施工、后勤保障、预测预警、人员转移、错峰调度等有关事宜,提出明确要求。水利部刘宁总工程师随后在施工现场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完善泄流槽施工方案,确定了“疏通引流,顺沟开槽,深挖控高,护坡填脚”的原则,当即由武警水电部队负责施工。同时,绵阳市实施1/3溃坝撤退避险方案。
截至5月31日22时,共完成土石方开挖13.55万方,钢丝笼护坡4200方,道路疏通17公里,场地平整140方,树木清障35000方。泄流槽总长475米。进口段底高程740米,底宽大于7米,边坡1:1.5。中间段740米,底宽大于7米,边坡1:1.45。出口段739米,底宽大于10米,边坡1:1.35。截至5月31日16时,堰塞湖水位高程733.88米,水面距原垭口处坝顶18.20米,坝前水深66.56米,蓄水量1.868亿立方米。完成工作任务的武警水电部队官兵撤离施工现场。
  6月7日7时零8分左右,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过水。围堰过水高程为740.30米这意味着:从5月25日起,武警水电部队600余名官兵冒着极大风险,用了七天七夜时间挖成的泄流槽,在经过了又一个七天的等待后,终于迎来关键的一刻。此后,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乘势决定新增两个工程排险措施:一是“消阻”,二是“扩容”,以扩大过水断面。6月10日8时,下泄流量已达730立米每秒,相当于平均入库流量的7倍,坝前水位由涨转降,出现可喜的转折;随之,溯源冲刷加剧,过流断面加大。13时,泄流槽流量为5310立米每秒;20时,坝前水位回落至719.48米,较最高水位(742.96米,9日20时)下降23.48米,蓄水量为1.120亿立方米;泄流槽流量为290立米每秒;表明泄流达到预期目标。
但是,“庆父不死,鲁难不已”,堰塞坝一天不除,下游人民就一天不得安宁。期盼经过努力加深拓宽泄流槽,早日除弃堰塞坝,即使能按1/3溃坝方案,尽快搬走700万立米的土石方,将坝高削去40米也是件大好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堰塞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