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学习恰吗土实探什么意思

16~17世纪蒙古土默特驻地变迁问题探讨
&  北元时期蒙古各万户、部落的驻地情况,是蒙古史研究中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对于北元时期蒙古各万户、部落的驻地,在16-17世纪蒙古文史籍中鲜有记载。在同时代汉文文献中,对蒙古六万户驻地有程度不同的记载,特别是对分布比较接近中原的蒙古右翼三万户及其所属部落的驻地,记载更为详细一些。但是,由于毕竟不是当事者自己的纪录,要想通过明人留下的这些庞杂、零碎、真伪互掺的记载,较准确、清晰地描述当时蒙古万户及部落的驻地,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
  &北元蒙古六万户之一的土默特,由于其驻地和明朝相接,双方又曾经有过复杂、长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关系,明朝对与阿勒坦汗及其之后土默特万户的关系十分重视,因此,在明人文献中多有对土默特万户及其所属部落的记载,其中不乏一些关于其驻地情况有价值的资料,这就使研究和描述土默特万户及其部落的驻地分布成为可能。毋庸多言,土默特万户及其部落驻地情况的初步判明,对于研究北元时期蒙古各万户及其所属部落的驻地情况有着促进和借鉴作用,而考察入清之后土默特驻地的变迁,对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蒙古地区的社会政治局势也有所裨益。
  一、土默特万户进驻丰州滩的时间
  历史上,土默川平原曾经被先后称作“敕勒川”、“丰州滩”等,北元中后期,土默特万户游牧于以丰州滩为中心的一带地方,这里开始被称为土默川。
  关于土默特万户进驻丰州滩的确切时间,限于资料和研究的不足,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但是,推测一个大概的时段还是可能的。有学者主要根据《明实录》嘉靖十一年的一段记载,认为        大约是嘉靖十一年(1532年)之前在阿勒坦汗的率领下,土默特万户进入了丰州滩。[1]此说与史实是有些出入的。
  宣德年间(15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明朝在与北元的对峙中,开始在战略上转入守势,兀良哈三卫开始南下。到正统初年(15世纪30年代中期),三卫已经驻牧于明朝蓟辽边外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一带,而整个漠南地区都有他们活动的足迹。正统年间,西蒙古瓦剌强盛。1449年(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也先曾经率部进驻漠南地区,但没有久居。随后,北元内部发生内讧,脱脱不花汗、也先等人先后被杀,孛来太师等接踵率所部进入河套等地游牧,“开始了‘北虏’南下游牧漠南的进程。”[2]1470年(成化六年),癿加思兰、孛罗忽、满都鲁等也开始出入河套,形成了春则出套分散游牧,最远达到克鲁伦河一带,冬则进入河套休养避冬的格局。此时的丰州滩一带地方已经成为蒙古本部(鞑靼)重要的中转牧地之一。
  达延汗前期,情况依然如此。每年正月前后,蒙古部落开始出套,经偏头关外,取道丰州滩,至威宁海子(今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驻牧休整,遣师赴大同入贡,之后北上克鲁伦河驻夏。秋季,则基本沿原路返回河套。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从河套到克鲁伦河的大规模游牧只是当时情况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的情况是,一些部落集团的驻牧地开始逐渐稳定下来。例如,土默特的情况就是如此。一方面是大规模、长距离的游牧,一方面是驻牧地的逐渐稳定,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满都鲁汗时期,土默特(蒙古勒津)归大汗统辖,及至达延汗时期,土默特依然是大汗的属部。大汗率领自己的斡耳朵及直辖部众游牧、迁徙于包括土默特在内的各个属部的牧地上,理应不会有什么问题。对于明人记载的当时蒙古人的大规模迁徙游牧,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是蒙古大汗的宫廷及其直属部众的行动,可能与当时的历史事实会更接近一些。就是说,当时,除了随从大汗宫廷迁徙游牧的直属部众之外,其他大汗的属部只是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进行游牧,很难想象当时的蒙古各部都随着大汗常年在河套到克鲁伦河之间迁徙游牧。
  从当时的迹象看,土默特万户并没有随着大汗进行大规模、长距离迁徙游牧,而是更多地活动于以丰州滩-土默川为中心的地方。据《明实录》记载:
  正德三年十月,夷人兀弩骨赤等进驼马来降,……兀弩骨赤
  等本山西人,其父为虏所掠,属虏酋脱罗干部下。因虏相仇杀得
  隙,率其族二十一人来降。[3]
  兀弩骨赤其人,在蒙古文史籍中也有记载。罗布藏丹津《黄金史》载:
  后来达延可汗带了察哈尔、土默特两部,一起去征伐伯格哷
  逊。……土默特·图卜新的儿子赛因·图鲁格根和乞塔惕的儿
  子乌努固齐、灰札·忽喇噶齐两个人……就赶上伯格哷逊,捉住
  [他],在乞勒扯儿洼地杀死了。[4]
  无名氏《黄金史纲》也有类似的记载。伯格哷逊的被杀,发生在满都鲁汗时期,这里记在达延汗时期是误记。上引两段记载中的“脱罗干”、“赛因·图鲁格根”实为一人,即被明人称为“可汗西部大酋”的火筛(科赛塔布囊)之父。[5]而“乞塔惕(汉人)的儿子乌努固齐”很可能就是降于明朝的兀弩骨赤。之所以他于正德三年(1508年)得到机会率其族人降明,是由于这一年达延汗曾经率部袭击他所属的科赛塔布囊的蒙古勒津(土默特)部。[6]
  据《蒙古源流》记载,达延汗袭击蒙古勒津的战斗发生在“翁衮山”、“秃儿根河”一带。有学者认为,“翁衮山”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北大青山上的蜈蚣坝,“秃儿根河”即流经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的大黑河,蒙古名称“伊克土尔根”。[7]这似乎隐约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正德三年之际(16世纪初),土默特万户的前身蒙古勒津部落集团已经活动在以丰州滩为中心的一带地方了。
  台湾学者黄丽生在其著作中写道:
 明人对火筛的疑惧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火筛平时不是入
  居河套,就是驻牧于前套平原一带,并未像也先、脱欢、阿鲁
台、脱脱不花等一样,每过了春天,就远去漠北放牧。反而连
临近大同边墙的东胜地区都有蒙兵扎营,对明朝造成重大的威
胁。史载弘治十年之后至正德以前(),火筛几乎
无岁不寇,甚至一年数寇;所掠地区或在宣大、偏关、上谷一
带,或在河套榆林、固原、花马池、宁夏等地。火筛转寇诸地
的范围,大约可推出当年土默特部的居息活动,殆以丰州滩为中
心,而遍及东起宣大以北,中经河套内外,而西迄宁夏的边外之
  在有更新的资料发现或研究成果出现之前,认为大约从弘治年间(15世纪末)蒙古勒津-土默特部落集团已经驻牧于以丰州滩为中心的明朝宣大、宁夏边外的广阔草原上,应该是可以接受的说法。其中当然包括丰州滩—土默川。
 1510年(正德五年),达延汗平定蒙古右翼叛乱后,随着达延汗渐次对诸子进行属民、领地分封,蒙古各部落集团的游牧地逐渐稳定下来。16世纪中期,出现了:“诸虏虽逐水草,迁徙不定,然营部皆有分地,不相乱。”[9]这样的记载。此时蒙古各部落的驻牧地已经基本固定下来了,
土默特万户的情况也大体如此,丰州滩已经成为其稳定的驻牧地。
  二、土默特万户驻地的范围
  1988年,拙文《蒙古土默特万户的部落构成及其驻地分布》对阿勒坦汗后期土默特万户在“宣大边外”的本居地作过粗略描述,文中涉及到的土默特万户属部有:多伦土默特部(多罗土蛮)、兀慎部(乌审)、畏兀儿沁部(畏兀儿)、巴岳特部(摆腰、叭要)、兀鲁部(五路)、弘吉喇部
(王吉喇)、巴林部(把林)、蒙古勒津部(满官嗔)、打喇特部(打喇)、毛明暗部、不格勒斯部及兀爱营,对上述部落的驻地范围进行了考述。由于资料和研究的欠缺,对同属土默特万户的杭锦、汪古二部落的驻地未能作出研究。[10]
根据当时的研究结果,可以大致确定北元阿勒坦汗及其以后时期土默特万户驻地的范围:东起今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一带,南至长城、黄河,西及阴山山脉西端。在撰写并发表该文章时,感到一些挥之不去的遗憾,即由于阿勒坦汗等人对兀良哈、卫拉特、青海各部的远征,鄂尔多斯、土默特、喀尔喀等万户的驻牧地也随之有了较大拓展,特别是对兀良哈的用兵,使土默特万户的驻牧地向北得到扩展,但其详细情况究竟如何,未能得出结论。这个遗憾至今犹存。
  近年来,在进一步研究土默特万户历史过程中,发现可以根据当时土默特、鄂尔多斯等万户对兀良哈万户用兵情况分析判断土默特万户驻地的北部范围。
蒙古各万户对兀良哈的军事行动先后共六次,历时20年。[11]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兀良哈的第四次征讨。根据《阿勒坦汗传》记载,这次对兀良哈用兵是由兀良哈“逼近分掠博迪汗之属众家园”[12]而引起的。“黄狗年”(1538年),右翼三万户在墨尔根济农、阿勒坦汗率领下驻扎杭盖山阳,博迪汗率左翼万户驻扎在杭盖山阴,秣马厉兵,准备充分后,起兵进攻,一举击溃兀良哈,肢解瓜分了兀良哈万户。据有关研究,参加这次对兀良哈战争的有左翼察哈尔、喀尔喀万户和右翼三万户。“杭盖山”即杭爱山。左右翼各万户将其作为集结地,说明那里是兀良哈万户与其他某万户或某几个万户的接壤之处。当时,左翼察哈尔、喀尔喀万户驻扎在杭爱山之北,那里很可能是喀尔喀的驻牧地;右翼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万户驻扎在杭爱山之南,由于鄂尔多斯的驻牧地在土默特的西南方向,而永谢布的驻牧地则在土默特的东北方向,所以,当时的杭爱山以南应该是土默特万户的驻牧地。
  这一点还可以得到阿勒坦汗此前三次征讨兀良哈时有关情况的证实。第一次远征,一直追击到“巴勒吉之地”,这里是兀良哈人的世居之地,位于克鲁伦河与斡难河一带;[13]第二次用兵,在布尔哈图罕山打垮了兀良哈,布尔哈图罕山今名汗博格多,位于蒙古国南戈壁省,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北;第三次征讨,“越杭盖山往攻兀良罕”。第一次远征是阿勒坦汗主动深入漠北,进到兀良哈世居地;第二次用兵是对兀良哈万户反攻的反应;第三次征讨,应该是从南往北越过杭爱山。可见经此三役,杭爱山阳已经没有兀良哈人驻牧,那里已成为土默特万户的游牧地。至于兀良哈万户被左右翼其他万户瓜分后,其东边的世居之地逐渐被喀尔喀万户占据,而其西南部的牧地,起码是杭爱山以南、阿尔泰山脉以北地方,就进一步成为土默特万户较为巩固的游牧地了。
  《大黄册》的“六万户赞词”以及成吉思汗祭奠仪式上咏诵的“圣祖的伊克芒赖图格勒”、“伊克乌其克”,都提到十二土默特守卫了阿尔泰山十二通路(sUbe)或关口。[14]阿尔泰山与清代以后的土默特驻地相去甚远,致使人们对于土默特曾经守卫阿尔泰山通路或关口不好理解,赞词中的这个说法,甚至成了认为土默特是从阿尔泰地方迁徙而来的“西来说”的证据。然而,从上述土默特万户游牧地变化情况看,所谓十二土默特守卫阿尔泰山十二通路或关口的说法就很好理解了。杭爱山南向与阿尔泰山相望,中间是一片广阔的草原。这片草原成为土默特万户的游牧场所后,他们便隔着阿尔泰山与卫拉特各部毗邻而居。所谓阿尔泰山十二通路或关口,大概就是指阿尔泰山脉北麓的各个山口而言,土默特万户驻牧在这里,成为蒙古各万户抵御卫拉特进攻的第一线。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杭爱山南、阿尔泰山北曾经是土默特万户的游牧地。
  据《蒙古人民共和国部族学》记载,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时期,中戈壁省额尔德尼达来等6个县分布有土默特人。[15]《蒙古国行政建制的沿革》一书反映了清代蒙古各部族人口在喀尔喀的分布情况,其中,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赛音诺颜汗部、扎萨克图汗部都有土默特人分布。[16]2007年,蒙古国科学院历史分院文献库工作人员土默特氏·特·其木德先生曾经给笔者写来一份材料,其中对今天蒙古国内土默特人的分布情况作了进一步说明:“土默特部蒙古人生活在蒙古国后杭爱省哈沙特,前杭爱省哈拉和林、布尔德、特格勒格,中戈壁省额尔德尼达来、赛汗鄂博、卢斯、德勒格尔杭爱、呼勒德、沃勒吉特,南戈壁省塞布雷、布尔干、曼达勒敖包、朝格特敖包、朝格特车齐、瑙木冈、巴彦达赖、呼尔门、汗洪戈尔、巴彦敖包、满达勒、达兰扎达嘎德等县。在上述四省中的南戈壁省,土默特人几乎遍布在其所有县里。至于中戈壁省,主要分布在与南戈壁省交界的南部县以及西部几个县。前杭盖省与中戈壁省相邻的东部几个县也有少数土默特人生活。”[17]这就是说,在今天蒙古国中南部至西南部省县中都有土默特人分布,而在南戈壁省及其周边分布的比较集中。阿尔泰山脉东端及戈壁阿尔泰山由西北向东南横贯这一地区,而其北面就是杭爱山。由此可见,上述土默特人在蒙古国的分布情况,大概正是北元阿勒坦汗时期土默特万户曾经在那里驻牧的历史遗证吧。
  三、清代土默特两翼旗驻地的变化
  明末清初,土默特万户战乱叠起,先后经历了万户内部发生的“大板升之战”以及林丹汗对土默特的征战,土默特部众大量散失,出现了地广人稀的局面。1632年(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后金皇太极率军西击林丹汗。林丹汗闻讯,渡河西走青海以避之,土默特部众随之西行。后金兵不血刃占领呼和浩特,纵兵掳掠黄河两岸,并“烧绝板申”。[18]
只有卜石兔汗之子俄木布洪台吉及其头目古禄格、杭高、托博克等率少量部众避匿于深山老林之中。众人集议,除归顺后金一途之外,别无选择。于是派人四处招集逃散部众,共得3300余丁,在当年五月归降了后金。此前的数十万部众散亡不知去向。
  1635年(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五月,后金军在鄂尔多斯南部托里图地方收降林丹汗子额哲及其母苏泰太后,留贝勒岳托驻归化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土默特部驻地在蒙古、后金、明朝三者军事斗争以及蒙古与明朝贸易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后金统治者对此十分清楚,他们为了牢固控制这个战略要地,掌握对敌军事斗争战略主动,获取与明朝贸易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于崇德元年(1636年)一手策划了“废爵事件”,将俄木布为代表的土默特汗系势力彻底镇压。此后,贝勒岳托将土默特部3300余丁编为10队,任命队官,授以条约,令古禄格等统之。[19]1638年(崇德三年)六月,清廷按八旗制度,将土默特部编为左右两翼,每翼一旗,设左右翼都统。从此,土默特两翼成为直隶于理藩院的内属旗,清廷强化了对土默特两翼的控制。
此时的土默特两翼,百事凋零,尤其是阴山山后的牧地十分空虚。1641年(崇德六年)前后,原驻牧于兴安岭山阴、克鲁伦河的阿鲁蒙古阿巴嘎部之一支向西南迁移,一度活动于艾不盖、西喇木沦河之间,[20]说明土默特两翼对阴山山后牧地的管辖已力不从心。由于在后金统治者看来,土默特不是“带土投诚”自动归降,而是被他们武力征服的,加之此前土默特与喀尔喀多有联系,所以后金统治者对土默特心存疑虑。清入关后,为了隔绝土默特与喀尔喀的联系,消除疑虑,削弱土默特的力量,开始调遣已降服的其他蒙古部落前往土默特辖地驻牧,进一步压缩土默特两翼活动空间。
  从顺治年间至康熙初年,土默特辖境不断缩小。1646年(顺治三年),清廷在土默特北境安插了原驻牧于呼伦贝尔之四子部落,[21]是为四子王旗;1648年(顺治五年),在土默特西境安置了原游牧于呼伦贝尔一带的乌拉特三公旗;[22]1653年(顺治十年),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本塔尔率属投附清朝,被安在土默特北境,是为喀尔喀右翼旗(即达尔汉贝勒旗);1664年(康熙三年),将原驻牧呼伦贝尔之茂明安部迁置于土默特西北境,是为茂明安旗;1675年(康熙十四年),清廷平定布尔尼反清事件后,将察哈尔改编为总管旗,并将其从原驻地义州边外(今辽宁省义县北)迁离,安置于宣化、大同边外(土默特东境)。[23]经过上述土默特驻地的被割裂以及一系列社会变迁,最后,土默特两翼旗辖境被划定在南北205公里,东西175公里的范围内。[24]东面与土默特扎萨克旗(东土默特)相去千里,北部则被限定在大青山北麓一线,与留居在喀尔喀的土默特人远隔开来。土默特两翼辖境的被割裂,不仅大幅度缩减了其牧地范围,还使许多牧民改属其他旗下,土默特两翼丧地失人,更加削弱。
  从16世纪初土默特万户进入丰州滩驻牧,到17世纪后期清廷在土默特部驻地安插其他蒙古部落基本结束,历时170余年。这期间,土默特驻地的此消彼长,无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紧密相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蒙古史中一段影响深刻、丰富多彩的内容。
参阅杨绍猷:《俺答汗评传》2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
[2]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第29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12月。
[3] 《明武宗实录》卷43,正德三年冬十月丁丑,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胶印本。
[4] 札奇斯钦:《蒙古黄金史译注》第273—274页,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5] 晓克:见拙文《明代蒙古土默特万户出现的历史过程》,《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6]晓克:《明代蒙古土默特万户出现的历史过程》同上。
[7] 见乌兰:《〈蒙古源流〉研究》第6卷,注17、18,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8] 黄丽生:《由军事征掠到城市贸易:内蒙古绥远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14世纪中至20世纪
初)》,第167 &
页,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5年。
[9] [明]郑晓:《皇明北虏考》,万历二十七年郑心材重刻吾学编本。
[10] 晓克:《蒙古土默特万户的部落构成及其驻地分布》,《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11] 薄音湖:《俺答汗征兀良哈史实》,《明代蒙古史论》,台湾,蒙藏委员会,1998年6月。
[12] 珠荣嘎译注:《阿勒坦汗传》第49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13] 见薄音湖:《俺答汗征兀良哈史实》。
[14] 参见:乌力吉图译《蒙古黄史》,载《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月、赛音吉日嘎拉著,郭永明译《成吉思汗祭奠》,第67、12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7年7月。
[15] 敖特根等转写:《蒙古人民共和国部族学(一)》第38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16] 策·索纳木达格瓦著,齐·班泽拉奇等增补:《蒙古国行政建制的沿革》,1998年,乌兰
[17] 土默特氏·特·其木德:《关于蒙古国的土默特人》(信件,见本书附录)。
[18] 葛管山人:《山中闻见录》,玉简斋丛书本。
[19] 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内蒙古要略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
清编《土默特旗志》。
[20] 见齐木德道尔吉:《四子部落迁徙考》,《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21] 参阅齐木德道尔吉:《四子部落迁徙考》。
[22] 绥远通志馆:《绥远通志稿》卷一(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23] 加&奥其尔巴特、吐娜:《新疆察哈尔蒙古历史与文化》第30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年11月;另参阅:马大正:《清代西迁新疆之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民族研究》
1994年第4期;韩香:《清代察哈尔蒙古的西迁及其对新疆的开发》,《中国边疆史地研
究》1996年第3期。
[24] 清编《土默特旗志》载:“土默特两翼地广四百五十里,袤四百三十五里。”另载:“东
西距四百零三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只看[三叠弓]_蒙哥大帝——蒙古帝王 开疆拓土 英雄铁血 爱情凄婉 亘古悲剧_直播贴,发现你身边的故事
推荐内容热门小组
从业10多年,熟悉这个行业所有品牌操作、内幕!只回答问题,产品、化妆品业内人士职业规划也可以问!别找我帮忙买产.....
我也是刚过来两个多月一切还在逐渐熟悉中现在在莫斯科这边上学大家有什么关于俄罗斯的想知道的可以问知道的.....
发一张学校的もみじ
小广告没节操
热点直播贴
小广告没节操
还没有帐号?&
 直播贴加入历史版本记录功能,被更新的帖子将会由一个或多个历史版本可供查阅。->
热787 来自:
公告:感谢舞文,此作已出版成册,经修订后重新连载,  长篇历史小说《蒙哥大帝》  看点提示——  孛儿只斤?蒙哥是成吉思汗之后,忽必烈之前,蒙古帝国史上的最有才华,同时悲剧色彩最浓的一代铁血帝王。他继承了父母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用铁腕和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蒙古贵族,把汗位牢牢控制在自己这一系的宗王手里,挽救了帝国自成吉思汗去世后,频临四分五裂的衰败局面;不过最终祸起萧墙,很快又完败给了崇尚汉化的自己的弟弟忽必烈。他接过成吉思汗手中的上帝之鞭,扫平西亚,拿下大半个欧洲,一直打到非洲;然而集全蒙古之力,用半年时间,他却拿不下南宋一座弹丸之地的钓鱼城。他意志坚强,武功盖世,英雄了得,冷面潇洒,一生有四个女子为他疯狂;可惜这四个女子都先后香消玉殒,没有一人能够和他长相厮守。他心灵手巧,智谋超群,改良了当时威力巨大的回回炮,一炮能穿墙裂山,为帝国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深陷宿命,最后竟然被宋军扔出的一颗小石头夺去性命。全书架构宏大开阔,气韵生动;事件波澜壮阔,矛盾突出;语言典雅豪壮,节奏明快;人物性格鲜明,画面感强——都是我自个儿自吹,行不行让大家说吧!  第一部
金子?火焰的纯度  内容简介:孛儿只斤?蒙哥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意志。7岁的时候,在一次那达慕活动中,小蒙哥两天两夜只身追赶并杀死一头野狼带回,轰动整个蒙古。  蒙哥的卓异赢得9岁的娜仁公主爱慕,她和蒙哥两小无猜,度过一段快乐时光。但成吉思汗为结交如日中天的花剌子模以对付世仇金国,把娜仁嫁给花剌子模王子。伤心绝望的娜仁投河自尽,殉情蒙哥。  成吉思汗决定由次子窝阔台继承汗位。按蒙古传统,本该继位的幼子拖雷及其妻唆鲁禾帖尼失望之余,决定韬光养晦,着力培养长子蒙哥。蒙哥刚满11岁,拖雷就把他带上战场,参加西征花剌子模的战争,回国后又延师向他传文授技,把份地交他管理,还给他娶了泼辣聪慧的弘吉剌美女忽都台为妻。蒙哥在经历了诸般生与死、勇与惧、情与仇、刚与柔的大考验,大洗礼后,逐渐成长起来。  拖雷夫妇又通过自身行动苦心孤诣为蒙哥的未来打基础。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拒绝了绝大多数宗王对他的拥立,积极劝说大家遵从成吉思汗遗嘱,支持窝阔台登位。拖雷家族因此获得普遍赞誉。在攻打西夏及金国的战争中,拖雷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干,被誉为“战神”,受到众人拥戴的同时牢牢掌控了绝大多数蒙古主力军。  拖雷的表现激起窝阔台极大的恐慌和猜疑,他借天神的名义,要求拖雷为他喝下洗病水。拖雷明知水里有毒,但为保护蒙哥,毅然服毒身亡。了解了真相的蒙哥在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隐忍了仇恨,接过整个家族的重担扛在肩上。  第二部
影子?骨头的曲度  内容简介:蒙哥父亲拖雷死后,母亲唆鲁禾帖尼带领蒙哥兄弟,用高超的智慧巧妙地粉碎了合罕窝阔台对拖雷家族的一系列打击,保住了家族的军队、财产及份地。  蒙哥不甘心过无所事事的影子生活,主动与各宗王联络感情,又在窝阔台发动的征服战争中积极争取主帅的位置。蒙哥的冒失举动受到他母亲严厉批评。  蒙哥在西征中,迅速展现出像他父亲一样的军事天才,勇败八赤蛮,智破也烈赞,义收诺夫哥罗德,巧解拔都与窝阔台长子贵由的矛盾,避免了帝国内斗。但蒙哥的突出表现再次引起窝阔台猜忌,他伺机解除蒙哥兵权,让他重新回家当闲王。  绝望的蒙哥在家拼命训练儿子,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不过,在六皇后脱列哥那勾结奸臣扼死窝阔台后,蒙哥又迎来转机。脱列哥那假造圣旨,违背窝阔台传位给失烈门的遗命,扶持其儿子贵由登上汗位。脱列哥那一系列乱政引发宗王不满,而贵由随后开始的惩治宗王的行动让矛盾加剧。蒙哥则在自己独立王国里展现出清明政治的蓝图,并趁机救助拉拢各大宗王,后又借拔都之手除掉贵由。  贵由死后,其妻海迷失监国,国家更加混乱,到了濒于崩溃的边缘。拔都等宗王决定召开忽里台推荐蒙哥为汗。但海迷失以窝阔台曾传位给失烈门为由加以拒绝。后在忽必烈等人帮助下,蒙哥终得登上大位。  蒙哥的上位引起窝阔台系宗王的极度不满,他们在海迷失的指使下暗中造反,被蒙哥及时发觉并粉碎。这一事件让蒙哥决定开展一次全国性的大清洗,重新恢复成吉思汗时期铁血一统的良好局面。  第三部
鞭子?手臂的长度  内容简介:蒙哥登上汗位后,用强有力的手段做了几件实现国家大统一的事情:一是清洗了曾经参与失烈门造反的宗王及其追随者,肢解了整个窝阔台家族,使其再无力形成对抗。二是收回宗王特权,实现政权、法权、财权的统一,改变了自窝阔台晚期以来政出多门、四分五裂的乱象。三是积极筹备征服阿拉伯国家、南宋及高丽的战争。  蒙哥为把帝国权力完全转移到拖雷家族手中,分派其三弟旭烈兀率军西征,分派其二弟忽必烈总领漠南事务。旭烈兀才干卓著但嗜杀成性,西征中他几乎踏平了整个阿拉伯地区并一直打到埃及,同时给当地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忽必烈按照蒙哥“斡腹之谋”的策略,灭亡大理回到金莲川后,在汉人儒士影响下迅速汉化,广聚贤才,实施汉法,发展生产,得到汉地军民普遍认可。忽必烈的言行引起蒙古本土贵族批评及蒙哥不满,为避免帝国重蹈分裂覆辙,蒙哥决定实施钩考,打击忽必烈。  暗恋蒙哥多年的也速儿在其姐忽都台去世后,终得以嫁给蒙哥。在也速儿等人的斡旋下,蒙哥并没有深究忽必烈,只解除其职务让其回家当闲王。但南线战事的屡屡受挫让蒙哥不得不重新启用忽必烈。  弟弟们的显赫成就及广受赞誉让蒙哥担忧,他决定亲率大军进攻南宋。蒙哥在四川战场一路凯歌,迅速摧毁南宋在川内精心打造的防御体系。但在钓鱼城他却遇到顽强抵抗,一个小小孤岛阻蒙古十万大军达半年之久,最后蒙哥还被一颗飞石打死。一代雄才大略的君王传奇落幕,留下千古谜底的同时,大统一的蒙古也随着蒙哥的猝死再次陷入内乱和分裂……
小提示:您可以试一试键盘上的方向键“→”和“←”哦:)
推荐了一个直播贴
蒙哥大帝——蒙古帝王 开疆拓土 英雄铁血 爱情凄婉 亘古悲剧
取个别名吧确定主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轻轻松松学蒙古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