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txt下载10篇名家名作

古文观止 短小精悍 10 篇 一定要容易背 且 短_百度知道
古文观止 短小精悍 10 篇 一定要容易背 且 短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作 者:吴乘权、吴大职
类 型:文选
成书时间:1695年必读理由
这部书由于所选文章短小精悍,大多脍炙人口,易于记诵,因此成书近三百年来,受到了读书人的偏爱,在一般群众中也流传甚广。
《古文观止》的编者是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乘权、吴大职叔侄俩。乘权,字楚材。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辅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学习古文,后竟以授馆终其一生。除参与选编《古文观止》外,他还同周之炯、周之灿一起采用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过一个历史普及读本——《纲鉴易知录》。大职,字调侯,也是嗜“古学”而“才器过人”。他一生的主要经历,是在家乡同叔父一道教书。
二吴编撰《古文观止》费时有年。起初,他们只是为给童子讲授古文编了一些讲义。后来逐年讲授,对古文的见解越来越深,讲义越编越精,以致“好事者手录”而去,“乡先生”读后有“观止”之叹,劝他们“付之剞劂以公之于世”。这样,他们才“辑平日之所课业者若干首”为一书。书稿编好后,即寄往归化(今呼和浩特市)请吴兴祚审阅。兴祚,字伯成,号留村,为乘权伯父。他官至两广总督,时任汉军副都统。他“披阅数过”,以为此书于初学古文者大为有益,便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端午节为书做序,且“亟命付诸梨枣”。这样就有了《古文观止》最早的刻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了个别显著的错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因而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
明清以来,出现过许多古文选本,若论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至今还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莫过于《古文观止》。它能长传不衰,与二吴编书的指导思想迥异于人大有关系。
前人编古文选本,有的是借点评以泄愤世嫉俗之忿,或提倡一种义理、张扬一种精神;有的是借选古文,标榜一种流派,推行一种文风。虽然两者都介绍古文的思想、艺术特色,但尚理、尚文,各有偏重,都难免有用意狭隘或独守门户之嫌。二吴不是这样,他俩“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既要供先生“课弟子”用,也供“童子”“肄习”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编一本老师可用来讲授、学生可用来自学的古文教科书。既然如此,就要求:一、编者选篇合理,态度公允、客观,打破门户之见,真正选出古文中的名篇佳作,使学子能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历代古文的精神特质和艺术风貌,二、编选体例合理,要适应教和学的需要,特别要便于自学。这两点,二吴都做到了。
先说选篇。《古文观止》共选自周到明61位作者的古文222篇(中有骈文4篇),其中西汉以前(包括西汉)文100篇,西汉以后文122篇。西汉以前文中,《左传》有34篇,《国语》有11篇,司马迁有15篇。西汉以后文中,唐宋文有94篇,明文有18篇。而唐宋文中,“八大家”占78篇。八家中,韩愈有24篇,柳宗元有11篇,欧阳修有13篇,苏轼有17篇。可见,《古文观止》所选古文,主要来自先秦文、西汉文和唐宋文。应该说,各期古文在选篇中所占份额,大体能反映出古文盛衰的历史状况。书中不但有大家的代表作,还收有虽非出自大家却在古文史上卓有影响的名篇,因而选篇中精品多,覆盖的作者面较广。又由于注意选入各家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作品,因而能使初学者较为全面地了解诸大家古文的艺术特色。而选篇数量适中,更给读者含英咀华、收尝鼎一脔之效,提供了可能。
再说体例。本书体例亦“为初学设也”。全书篇目按时代先后分为12卷。每篇于重要文字加圈点以引人注目,又于语气停顿处加圆点断句以便句读,同时还做了评注。二吴认为评注兼有对初学者十分有用,说:“古文评注兼有方能豁然。若有注无评,或有评无注,譬若一人之身,知其有面目而不知其有血脉,知其有血脉而不知其有面目,可乎?是编字义、典故逐次注明,复另加评语,庶读之者明若观火。”(《例言》)注即注释,一是注音
其他类似问题
古文观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打包下载 古文观止 播音:白云出岫 古文观止有声小说下载 全集
【有声下吧】这里是古文观止有声小说下载的页面! {下载记录:}
当前位置: > 人物纪实 >
【古文观止 打包】:下载地址
【名称】:古文观止
【播音】:
【作者】:
【类型】:人物纪实
【格式】:MP3版
【大小】:707.47M
【时间】:
【下载】:
【介绍】:&&&《古文观止》本书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
《古文观止》目录:
01_01郑伯克段于鄢
01_02周郑交质
01_03石F谏宠州吁
01_04臧僖伯谏观鱼
01_05郑庄公戒斥守臣
01_06臧哀伯谏纳郜鼎
01_07季良谏追楚师
01_08曹刿论战
01_09齐恒公伐楚盟屈完
01_10宫之奇谏假道
01_11齐桓下拜受胙
01_12阴饴甥对秦伯
01_13子鱼论战
01_14寺人披见文公
01_15介之推不言禄
01_16展喜犒师
01_17烛之武退秦师
01_18蹇叔哭师
02_01郑子家告赵宣子
02_02王孙满对楚子
02_03齐国佐不辱命
02_04楚归晋知
02_05吕相绝秦
02_06驹支不屈于晋
02_07祁奚请免叔向
02_08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02_09晏子不死君难
02_10季札观周乐
02_11子产坏晋馆垣
02_12子产论尹何为邑
02_13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02_14子革对灵王
02_15子产论政宽猛
02_16吴许越成
03_01祭公谏征犬戎
03_02召公谏厉王止谤
03_03襄王不许请隧
03_04单子知陈必亡
03_05展禽论祀爰居
03_06里革断罟匡君
03_07敬姜论劳逸
03_08叔向贺贫
03_09王孙圉论楚宝
03_10诸稽郢行成于吴
03_11申胥谏许越成
03_12春王正月
03_13宋人及楚人平
03_14吴子使札来聘
03_15郑伯克段于鄢
03_16虞师晋师灭夏阳
03_17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03_18曾子易箦
03_19有子之言似夫子
03_20公子重耳对秦客
03_21杜蒉扬觯
03_22晋献文子成室
04_01苏秦以连横说秦
04_02司马错论伐蜀
04_03范雎说秦王
04_04邹忌讽齐王纳谏
04_05颜咚灯胪
04_06冯客孟尝君
04_07赵威后问齐使
04_08庄辛论幸臣
04_09触说赵太后
04_10鲁仲连义不帝秦[国策]
04_11鲁共公择言
04_12唐雎说信陵君
04_13唐雎不辱使命
04_14乐毅报燕王书
04_15李斯谏逐客书
04_17宋玉对楚王问
05_01五帝本纪赞
05_02项羽本纪赞
05_03秦楚之际月表
05_04高祖功臣侯年表
05_05孔子世家赞
05_06外戚世家序
05_07伯夷列传
05_08管宴列传
05_09屈原列传
05_10酷吏列传序
05_11游侠列传序
05_12滑稽列传
05_13贷殖列传序
05_14太史公自序
05_15报任少卿书
06_01高帝求贤诏
06_02文帝议佐百姓诏
06_03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06_04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06_05贾谊过秦论上
06_06贾谊治安策第一
06_07论贵粟疏
06_08狱中上梁王书
06_09上书谏猎
06_10答苏武书
06_11尚德缓刑书
06_12报孙会宗书
06_13光武帝临淄劳耿m
06_14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06_15前出师表
06_16后出师表
07_01陈情表
07_02兰亭集序
07_03归去来辞
07_04桃花源记
07_05五柳先生传
07_06北山移文
07_07谏太宗十思疏
07_08为徐敬业讨武檄
07_09滕王阁序
07_10与韩荆州书
07_11春夜宴桃李园序
07_12吊古战场文
07_13陋室铭
07_14阿房宫赋
07_17获麟解
07_18杂说一
07_19杂说四(马说)
08_02进学解
08_03圬者王承福传
08_05争臣论
08_06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08_07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08_08与于襄阳书
08_09与陈给事书
08_10应科目时与人书
08_11送孟东野序
08_12送李愿归盘谷序
08_13送董邵南序
08_14送杨少尹序
08_15送石处士序
08_16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08_17祭十二郎文
08_18祭鳄鱼文
08_19柳子厚墓志铭
09_01驳复仇议
09_02桐叶封弟辨
09_03箕子碑
09_04捕蛇者说
09_05种树郭橐传
09_06梓人传
09_07愚溪诗序
09_08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09_09钴a潭西小丘记
09_10小石城山记
09_11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09_12待漏院记
09_13黄冈竹楼记
09_14书洛阳名园记后
09_15严先生祠堂记
09_16岳阳楼记
09_17谏院题名记
09_18义田记
09_19袁州州学记
09_20朋党论
09_21纵囚论
09_22释秘演诗集序
10_01梅圣俞诗集序
10_02送杨序
10_03五代史伶官传序
10_04五代史宦者传论
10_05相州昼锦堂记
10_06丰乐亭记
10_07醉翁亭记
10_08秋声赋
10_09祭石曼卿文
10_10泷冈阡表
10_11管仲论
10_12辨奸论
10_14张益州画像记
10_15刑赏忠厚之至论
10_16范增论
10_17留侯论
10_18贾谊论
10_19晁错论
11_01上梅直讲书
11_02喜雨亭记
11_03凌虚台记
11_04超然台记
11_05放鹤亭记
11_06石钟山记
11_07潮州韩文公庙碑
11_08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1_09前赤壁赋
11_10后赤壁赋
11_11三槐堂铭
11_12方山子传
11_13六国论[苏辙]
11_14上枢密韩太尉书
11_15黄州快哉亭记
11_16寄欧阳舍人书
11_17赠黎安二生序
11_18读孟尝君传
11_19同学一首别子固
11_20游褒禅山记
11_21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12_01送天台陈庭学序
12_02阅江楼记
12_03司马季主论卜
12_04卖柑者言
12_05深虑论
12_06豫让论
12_07亲政篇
12_08尊经阁记
12_09象祠记
12_10瘗旅文
12_11信陵君救赵论
12_12报刘一丈书
12_13吴山图记
12_14沧浪亭记
12_15青霞先生文集序
12_16蔺相如完壁归赵论
12_17徐文长传
12_18五人墓碑记
关于我们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主要提供有声小说打包下载,为全国的盲童和视力障碍者及小说爱好者做一点儿公益奉献,如本站资源涉及版权问题,请告知我们,立即予以删除!
投稿及建议请: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古文观止》卷十一 第十一篇 三槐堂铭 苏轼.doc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文观止txt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