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规律性?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师培训 >> 综合素质培训 && 实践能力培训
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摘自:《前沿教育网》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滴水穿石之功,不可急于求成。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构成品德的这几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呢?下面就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遵循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规律
知,既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道德规范极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人的品德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因此要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以基本的道德知识、理论和各种道德规范,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这对调节学生的行为,加深情感的体验,增强意志和信念都有极大的作用。
情,既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判断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道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善于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要引导学生去体验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快和满足,感到道德的价值和需要,以发展学生们深厚的道德情感。
意,既是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定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学生有顽强的毅力。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坚强的信念。
行,既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够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特别着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的道德规范,长期坚持下去,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作风。魏书生曾说过:“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我们知道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有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开端,既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以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这里需要教育者要明确“知”和重视“知”,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行”和实现“行”的目的。
二、遵循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作为教育者大家都熟知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表现出来并接受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研究和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既要考虑学生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又要考虑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及需要,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长善救失,防微杜渐。做为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尤其需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做到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要求教育者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有预见的本领,善于洞察学生细微的变化,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即要求教育者要善于观察,发觉学生有一点好的萌芽,就加以培植;有一点不良的隐患,就加以杜绝,做到预先防范,把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消灭在刚刚萌发之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他人的肯定与赞扬声中证实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在此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处处留心,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长处,给予肯定和赞许。教师的榜样作用,就是无言之教,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能够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要求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对学生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关怀备至。传统的德育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多半是在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下自然形成的。所以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营造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够有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为了让学生在感性上有认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带入社会、工厂、社区,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直接参与交往和参加有益的活动,学校制度里有关于开展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的规定,学校到什么节日,就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同时作为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教育者在对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不脱离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遵循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要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地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条件,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又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幼稚、天真、单纯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接人待物的社会成员。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致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所以,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四、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是一个长期教育、逐步积累的过程。从教者都清楚,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需要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诸方面获得相应的发展。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掌握,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锤炼,还是道德行为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日常的点滴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陶冶训练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总是在不断提高,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都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与提高,这也表现出德育过程的长期性。
德育过程又具有反复性,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从学生自身来说青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思想不够成熟,情感不稳定,缺乏生活经验,因而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反复与波动。从外界环境来说,意识形态领域里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斗争长期存在,这种斗争反映到学生思想上,也会造成思想品德的反复。已经初步形成的良好思想品德,也会因受到某些错误、落后思想的影响而停止,甚至倒退。思想品德作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不是靠一两次教育,搞几次活动,完成某一个道德行为就能够形成的,而是要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反复完成一些道德行为,并根据亲身体验和实践,深信自己的道德行为是正确的,直至这种行为形成经常的、稳固的特征时,才能够说他已经形成了这方面的思想品德。因此,德育过程必须要反复抓,抓反复。而且是常抓不懈。不能够掉以轻心,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综上所述青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处于道德品质形成发展时期,他们思想单纯,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他们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从教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始终不移地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品质、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完美的人格的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6.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为你请到的专家
&&&&采纳率:76%&&&
&&采纳率:97%&&&
&&采纳率:88%&&&
&&&&采纳率:25%&&&
&&采纳率:90%&&&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规律性的知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传授给学生_百度知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规律性的知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传授给学生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为什么使用错误
提问者采纳
楼主,你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释 义 知道的就说,要说就毫无保留。出 处 宋·苏洵《衡论·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示 例 他非常直爽,别人向他请教,他总是~。用法 作宾语、分句;指看问题在玄幻小说里面修为高的询问修为低的时。修为低的一般这么说前辈尽管问晚辈便是了,晚辈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楼主你的提问大概用法错了吧参考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用法哪错了
这样改,教师在把规律性的只是传授给学生的时候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你可满意?
为什么要这样改原句有什么问题
这个送给你就可以了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教学过程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外文名无词&&&&性名词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化过程的复合整体[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一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修养道德的统一过程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儒家研究了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因素有时从唯心论的先验论出发肯定生而知之但居于主导的思想是主张学而知之并把学思习行四者相结合自孔子以后发展了生而知之的学说认为人皆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提倡自得自求的内心反省,所谓:&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认为认识源于主观良知的自我发现, 而不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探求则发展了孔子&学而知之&的主张,从朴素唯物论的认识论出发,把学习看作是& 闻&&见& & 知&行的统一过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他主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不过他所说的行限于个人德行的实践而不是指社会历史实践(见大学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中国古代儒家对学习过程的概括宋代理学家程颐和等人,继承和发挥自得和自求在我的唯心论的认识论否认认识有赖于实践,提倡&闭门读书&修心养性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又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达于天理良心的发现这种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教学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教学实践影响很大但朱熹等人提出的&为学之道&&读书之法教人有序以及严立课程等命题,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明代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论认识论传统批判程朱理学家的教学思想,主张知识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结合:圣贤之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结合)而已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认识能力;夫心固虚灵(原是空虚而能反映事物)而应者必借视听聪明会于(理解)人事,而后灵能长焉(心灵得以长进)& 他把荀子&学至于行而止&的观点推进一步,认为行中出真知: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反对不于实践处用功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指出:力行而后知之真也;同时又主张博学深思,&学愈博则思愈远,认识领域越是扩展思考能力越是深入清初继承了上述朴素唯物论的传统,他强调习行,唯重实学 他说:今之言致知者不过读书讲问思辨已耳,不知致吾知者,皆不在此&,而在于亲手下一番实践功夫,甚至认为读书愈多愈惑这种观点用来批判理学,有可取之处,而作为一般教学思想则过于片面强调经验的作用,是不全面的德国哲学家与教育家J.F.赫尔巴特从唯心论出发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观念的运动即概念与概念主要概念与从属概念之间系统化联结运动至于概念本身并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人类把心灵固有的先验的理性概括通过沉思默想赋予客观世界的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4 个阶段①明了即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学习新课题的各个要素,达到正确理解为止②联合:建立新概念与已知概念的联系③系统:突出主要思想,把知识整理成贯通的系统④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系统知识进行练习作业赫尔巴特所强调的是系统的书本知识教学忽视感性认识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理论脱离实践他的教学阶段是脱离具体教学内容特点的带有形式主义性质但是赫尔巴特运用心理学来解释教学过程最早提出和论述了教学阶段问题明确地把教学当作一个过程来研究这些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以美国教育家J.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儿童个人生活实践或直接经验作为学习的中心要求围绕特定的生活事务来学习知识即由做而学杜威把教学过程分为 5个要素构成不同的阶段这些要素是①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②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③他要占有知识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④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⑤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轻视系统的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实际脱离理论的概括与指导这种教学过程的理论,在许多国家实验的结果,都导致教学质量降低不过他重视学生的主动活动及其亲身经验是针对传统教学的缺点而提出的这是有一定意义与作用的的认识论全面总结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揭示了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认为人类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人类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向理性认识逐步上升和转化的过程认识反过来又能动地指导和推动实践发展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循环上升的过程这一规律的阐述为教学过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学习是以掌握人类已知的文化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为主经教师的传授和引导以求在较短时间使年轻一代能达到当代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过程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规律这既可避免唯理论的片面性又可防止狭隘实用主义经验论的片面性
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教学过程一般经过以下4个阶段
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包括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如数小棍计算剪纸认识几何图形以及实验等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表象并要求这些表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典型性,以便迅速有效地达于理性认识,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即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达于理解阶段所谓理解就是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新概念在头脑中纳入已知概念的系统,由已知概念向新概念转化,即形成新概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概念或规律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愈来愈具有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利用已知概念探索新知识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中心环节是不断形成和发展认识结构的基本条件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
教学过程的实践形式和一般社会实践形式相比较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验实习实际操作以及美术音乐和体育活动等等是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实践形式其目的在于印证知识或运用知识形成各种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还包括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或必要的社会政治文化活动以便扩展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运用领域但这些社会实践形式必须服从教育和教学目的,并且不能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求防止某些错误的直接经验对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干扰作用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形成一般是由掌握知识开始逐步转向半独立作业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较完全的独立作业
检查和巩固知识
无论在形成感性认识或形成新概念以及从事实际作业阶段都包括有合理的检查和巩固工作而检查和巩固又可构成教学过程相对独立的特殊环节系统的检查和巩固工作是教学过程继续前进的基本条件之一检查和巩固是教和学的双方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学会自我检查和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并善于充分利用意义识记和逻辑记忆来巩固知识技能和技巧教学过程的4 个阶段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环节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是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必经这些步骤不能作为呆板的公式看待教学过程既可以由具体到抽象又可以由抽象到具体既可以由认识到实践又可以由实践到认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学既要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又要尽可能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和谐的充分的发展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同时促进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引起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产生了知与不知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
感知教材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则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
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巩固知识只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学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吸收新知识自如运用已有知识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运用知识重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检查知识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教学过程中几种必然的联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倾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教学过程具有丰富的特点   1双边性与周期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通过碰撞交流达到融合以后又出现新的矛盾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的矛盾产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教学周期的运转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实现诸周期的运转可以描述为一个螺旋体
2认知性与个性化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与人类其它的认识活动相比它不是为了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而是为了实现学生个人的思维创造即人类的再创造因而这种认识活动关注认识的结果但更注重认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发展学习者必须积极地建构意义通过对话及思考过程或与他人互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个人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过程会越来越丰富化生动化和个性化   3实践性与社会性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育教学活动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具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新生一代通过接受继承和发展上一代传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发展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性[1]教学过程的功能是指参照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能收到的实际效果  1育人功能   即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   2发展功能   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乃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首先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再次教学过程也是教给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并内化为个人的经验智慧和能力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慧和能力而且发展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但就整体而言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快速地成长正如前文所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集中体现为点拨和引导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之一他必须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协调教学内容学生等因素及其关系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与学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发挥主观积极性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介也称为教学影响教学资料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反馈和教学环境等子要素
上述教学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没有教师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生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生教学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学影响教学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学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学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组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系统状况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改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之产生一种更大的整体合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