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棱岩岩石铁的密度是多少少

新疆托里县灰绿山52号金矿生产地质报告 - 刘继顺 - 富矿博客
- Powered by X-Space
新疆托里县灰绿山52号金矿生产地质报告
& 23:18:57
新疆托里县灰绿山52号金矿生产地质报告
&&&&&&&&&&&&&&&&&&&&&&&&&&&&&&&&&&&&&&&&&&&&&&&&&
编写单位: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17勘探队;项目负责:张革喜;编 写 人:张革喜& 李连文;审
查人:张国华;总工程师:张国华;单位负责:刘勇;提交单位:托里县永达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交时间:二○○八年六月
1.1& 工作目的和任务
工作的目的&
根据托里县永达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的委托,基本查明新疆托里县灰绿山52号金矿区范围内的金矿资源量,动用资源量和保有资源量,达到促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的。
本次工作的任务
1.1.2.1 工作任务&
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17勘探队受新疆托里县永达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的委托,基本查明新疆托里县灰绿山52号金矿开采许可证范围内的金矿资源量及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分布、品位变化、矿石质量及矿石类型等,为矿山提供可供开采的资源量;编写完成《新疆托里县灰绿山52号金矿生产地质报告》,并提交新疆国土资源厅审查通过,作为该矿山登记、矿山开发利用的依据。&
1.1.2.2 工作对象&
工作对象为新疆托里县灰绿山52号金矿。
1.1.2.3 工作范围&
工作区范围主要对新疆托里县永达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所取得的采矿证的矿区范围内进行矿山地质工作。
1.1.2.4工作依据&&
新疆地勘局第七地质大队2004年4月提交的《新疆托里县灰绿山52号金矿点地质普查报告》,该报告经新疆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科技委员会评审通过。
1.2& 位置及交通
1.2.1& 位置&
灰绿山52号金矿区位于西准噶尔哈图山中段北坡,处于哈图金矿带内。矿区位于新疆托里县城北东760方向约40km处,行政区划属于塔城地区托里县管辖。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84°50&39&P,北纬46°06&27&P。矿区东西长906m、南北宽200m,面积约0.9588
km2。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1。&&
表1—1&&&&
矿区拐点坐标一览表
X&&&&&&&&&
1.2.2& 交通&
矿区与区外交通极条件较好,矿区西南距铁厂沟60km,南距克拉玛依市80km,均有柏油路和简易公路相通。矿区内地形较平坦,干沟较发育,均可通行汽车,交通条件较好(见图1-1)。
1.3&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1.3.1& 地形、地貌&
灰绿山52号金矿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扎依尔山东段北坡,地势为西高东低、北低南高,地形总体较平坦,属低山丘陵区,海拔高程一般为600-700m,相对高差20-50m,切割不很强烈。区内山岭为浑圆状,沟谷为“U”谷,较开阔,其山岭、沟谷总体走向与区域地质构造线基本一致,呈近东西向展布。&
矿区内无常年河流,干沟较发育,植被不甚发育,以梭梭为主,有少量苇草,岩石裸露面积大,覆盖层薄。&
矿区南部25km处有达拉布特河,水质较好,可满足矿区生产、生活用水。
灰绿山52号金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年温差及日温差大;由于地处温带,冬长夏短,春秋季不分明;矿区每年九月降霜,十月积雪,次年四月气温开始上升;矿区年平均气温6.5?—8.4℃,最高气温42.7℃,最低气候-40℃以下;矿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年降雨量几十mm—200
mm,主要集中于6—7月份,以暴雨为主,每年10月份开始降雪,翌年3月下旬解冻,矿区4-5月及8-9月多风,风力可达7-8级,最大风力11级,风向西北。
1.3.3& 经济概况&
矿区内长期居民主要为矿方采矿人员,除此之外,无长期居住牧民。矿区及附近为春、秋季牧场,春、秋季有哈萨克牧民在此放牧。矿区附近有多家矿山企业,主要以开采金矿、铬铁矿和煤矿为主。&
矿区生产及生活用品均需由克拉玛依市、托里县及铁厂沟镇供应,矿山生产及生活用电需自行发电或引高压线解决。
以往地质工作及评述&
托里县哈图山一带金矿的采金史大致始于嘉、道()年间。区内主要金矿脉地表均被采掘过,采深一般为10-20m,个别地段采深在30m以上,这就说明当时采掘规模十分壮观,古人留下的旧工房遗址、采坑、老硐及废矿渣较多,这已成为目前寻找金矿的有利标志。
1、年,俄国B.A奥勃鲁切夫在扎依尔山一带进行过1︰50万路线地质调查,并对一些金矿进行了描述。
2、年,新疆地质局第三区测大队对该区进行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工作。1982年进行了修测,1983年编有《白杨河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对该区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及矿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划分和描述。&
3、年新疆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普查组对该区进行了金矿普查踏勘和1︰5万金矿路线找矿工作,编写了《哈图山中段1︰5万金矿路线找矿地质报告》。该项工作为本区积累了大量第一性地质资料。&
4、年新疆地质局第十一地质大队对哈图山中段以金为主进行了1︰5万普查金矿路线普查找矿。1982年8月出版了《新疆托里县哈图山中段以金为主的1︰5万普查地质报告》。该报告对区内地层进行了较详细的划分,内容丰富。对区域内金矿点、矿化点,按其受构造控制的规律,划分成亚带或成矿群,对典型矿点进行了解剖。&
5、1981年,新疆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在该区进行过1︰5万金矿路线找矿工作,主要手段有地质填图、矿点检查及化探扫面,对本矿进行了初步检查。
&6、1983年,新疆地质局第十一地质大队一分队完成了《阿勒吞扎瓦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在野外工作中发现了A15金矿点,并进行了地表检查评价,初步认为该矿属含金石英脉蚀变破碎带型,该报告为本区较系统的基础性资料。&
7、1989年长春地质学院与新疆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合作开展西准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靶区优选项目。年由新疆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牵头的西准地、物、化综合研究项目均将别鲁阿嘎西金矿区K26、K27脉群列为金矿找矿靶区之一,主要研究了区内地、物、化的特征,初步建立了区内的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为西准地区的进一步工作提供了主要依据。&
8、年,物化探大队和国家305项目对该区内进行了1︰20万化探水系沉积物测量等工作,本次难以收集到该成果资料。&
9、1981年—1982年,新疆地质局物探大队三分队,在本区以齐依求Ⅰ-Ⅲ号金矿为重点,利用激发极化法、土壤测量及联合剖面法,寻找金矿脉和圈定成矿有利地段的试验工作,提交了《新疆托里县齐依求金矿物化探普查试验报告》和《新疆托里县齐依求金矿物化探试验年度工作成果总结》,为该区进一步开展以化探方法为主,配合激发极化法进行金矿普查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正确评价本矿区金矿远景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10、新疆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对区域内齐依求Ⅰ号金矿矿进行了较为地质普查工作,提交了《新疆托里县齐依求Ⅰ号金矿区普查地质报告》及相应附图。同时新疆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一分队,对区域内齐依求Ⅱ、Ⅲ号等金矿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地质普查工作,提交了初步普查地质报告》及相应附图。对区内已知矿体和所有老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齐依求Ⅰ、Ⅱ、Ⅲ号金矿和灰绿山52号等金矿均产于安齐断裂带内。&
11、年,新疆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对灰绿山52号金矿南西36Km处的别鲁阿嘎西金矿区K26、K27脉群进行地质普查工作,主要完成槽探6232.01
m3、钻探5371.75m,编写了《新疆托维吾尔自治区托里县别鲁阿嘎西金矿区K26、K27脉群普查报告》。大致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空间位臵,大致查明了矿石的成分、质量、矿石类型,大致了解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等,求得D级金储量2881.61kg(表内2662.32kg,表外219.29kg),E级金储量2112.49kg,D+E级金储量共计4994.10kg;求得伴生银金属量2482.00kg。别鲁阿嘎西金矿区K26、K27脉群产于别鲁阿嘎西岩体的外接触带,受一断裂带控制,与灰绿山52号金矿同处于一成矿带内。&
12、2004年,新疆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对灰绿山52号金矿进行了普查评价,投入的工作量有:1︰5000地形地质草测1.14km2、槽探60.30m3、矿石小体重样15件、选矿样1件、基本分析样品21件、薄片样10件、采坑调查1处,大致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空间位臵,大致查明了矿石的成分、质量、矿石类型,大致了解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等,同时对650m标高以上的矿体(长700m),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了资源量估算,矿区内求得(334)保有金资源量37.80kg,对前人开采的资源量没有进行估算。2004年4月并提交有《新疆托里县灰绿山52号金矿点地质普查报告》,该报告经新疆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科技委员会评审通过。该报告为本次工作和编写《新疆托里县灰绿山52号金矿生产地质报告》提供了充分的地质依据。
总之,矿区及附近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高,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和依据,但以往工作对于该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缺乏基础性、系统性研究和总结。&
本次工作评述&
1.5.1 工作概况&
本次地质工作是在应用前人地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矿山开采的实际状况,对矿体开采采坑和开拓工程进行实测,并对矿区采用地形地质修测、探槽揭露、工程编录等方法,基本控制了矿体的变化及开采过程中资源量的变化,其数据真实可靠,可作为矿山开发利用的依据。&
根据矿体的揭露状况及开采现状,重新估算了矿体的资源量并编制了生产地质报告,基本满足了本次生产地质工作要求,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工作量见表1—2。&
表1—2&&&&&&&&&&&&&&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项目名称&&&&&&&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1︰5000地质修测& km2 1.14&
槽探&&&&&&&&&&&&
浅井&&&&&&&&&&&&
基本分析样品&&&&
光、薄片样&&&&&&
其中:光片5件&
组合样&&&&&&&&&&
矿石小体重样&&&&&
穿脉(穿脉)编录&
采坑调查&&&&&&&&&
1.5.2 利用原报告实物工作量&
利用前人实物工作量见表1-3。&&&&&
表1-3&&&&&&&&&&&
利用前人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项目名称&&&&&&&&&&&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1︰5000地形地质草测& km2&
槽探&&&&&&&&&&&&&&&&
矿石小体重样&&&&&&&&&件&&
选矿样&&&&&&&&&&&&&&
基本分析样品&&&&&&&&
薄片样&&&&&&&&&&&&&&&件&&
采坑调查&&&&&&&&&&&&
新疆国土资源厅向新疆托里县永达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号:7。采矿权人:
托里县永达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山名称:托里县永达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托里县灰绿山52金矿;经济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开采矿种:金矿;开采方式:地下开采;生产规模:0.50万t/a;矿区面积:0.9588
km2;有效期限:2006年12月至2011年4月;采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4;开采区标高:+680—+630m。&
现开采的矿区范围和本次工作的矿区范围与所取得的采矿权范围完全一致。&&&
表1—4&&&&&&&&&&&&
采矿区拐点坐标一览表&
X&&&&&&&&&
&&&&&&&&&&&&&&&&&&&&&&&&&&&&&&&&&&&&&&&&&&&&&&
区域地质&&&
托里县灰绿山52号金矿位于扎依尔山东段北坡,大地构造位置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Ⅰ级构造单元)内准噶尔微板块(Ⅱ级构造单元)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弧带(Ⅲ级构造单元)(见图2—1、表2-1)。&&&
表2-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一览表
Ⅰ级构造单元&&&&&&&&&&
Ⅱ级构造单元& Ⅲ级构造单元&
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
准噶尔微板块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弧带&&&
区内地层涉及西准噶尔地层分区玛依力山地层小区一个地层单元,区内出露地层单位较多,主要有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和上泥盆统铁列克提组、下石炭统那林卡拉组、中二叠统库吉尔台组、上三叠统上黄山街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头屯河、下白垩统土古里克组、第三系上新统独山子组及第四系。&
2.1.1& 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D2K)&
主要分布于铁厂沟花岗岩体的南侧,东侧有少量出露。为区内最老地层,也是主要的含矿地层之一,地层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图区的北西部,被华力西中期花岗岩所破坏或为其捕掳体,变质程度各处不一,与上泥盆统铁列克提组为断层接触。&
该组为一套灰-深灰色巨厚层细粒火山碎屑-陆源碎屑深海相沉积建造,岩性主要有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及不等粒砂岩、深灰色凝灰质粗砂岩、砂砾岩、砾岩及凝灰质细砂岩、粉砂岩等。厚度大于2000m。
2.1.2& 上泥盆统铁列克提组(D3t)&
主要分布于铁厂沟花岗岩体的西侧,该组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凝灰岩、砂岩及粉砂岩等。厚度约为1000m。
2.1.3& 下石炭统那林卡拉组(C1n)&
为区内分布最广泛地层,是主要的含矿地层之一,地层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图区的南部,与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为断层接触。&
岩性以灰、灰绿、紫红色薄层状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硅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不均匀互层为主,夹数层杂色中基性喷发岩(包括辉绿岩、玄武岩、细碧岩、安山岩、辉石安山岩等)。因受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的影响,岩石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绿泥石化及绿帘石化,局部千枚岩化、硅化、角岩化。该组地层厚度为m。
2.1.4& 中二叠统库吉尔台组(P2k)&
呈北东—南西向零星分布于图区内达尔布特大断裂的南侧,岩性为灰、深灰色砾岩、砂砾岩、砂岩,厚度大于100m。&&&
2.1.5& 下三叠统上黄山街组(T3h)&
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图区的东南部,岩性为灰色砂岩、砾岩和灰黄色泥岩,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为整合接触,其厚度约为300m。&&&
2.1.6& 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
主要分布于铁厂沟花岗岩体北部,出露零星,西边出露面积较大。为区内含煤地层。该组与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并覆盖于铁厂沟花岗岩之上。&
该组主要为一套温湿平原环境下形成的内陆含煤、含铁的碎屑岩沉积建造。岩性下粗上细,主要为灰色、黄褐色、紫红色粗碎屑岩夹赤铁矿层、细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夹菱铁矿条带及煤层。地层厚度约为450m。
2.1.7& 中侏罗统头屯河组(J2t)&
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图区的东南部,岩性为灰色砂岩、砾岩和泥岩夹煤线,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为整合接触。地层厚度约为200m。
2.1.8& 下白垩统土古里克组(K1t)&
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图区的东南部,岩性为灰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砾岩,地层厚度约为50-100m。
2.1.9& 第三系上新统独山子组(N2d)&
零星分布,岩性为砾石、砂岩及亚砂土等,厚度小于100m。&&&
2.1.10& 第四系(Q4)&
区内第四系分布零星,主要分布于边缘山前、戈壁滩地区以及各山区间平坦洼地、大小水系和干沟中。由松散砾石、石块、砂、砂土等混合堆积而成,物质成分与其周围基岩岩石风化剥蚀物相,厚度不详。&
本区所处大地构造位臵为大地构造位臵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Ⅰ级构造单元)内准噶尔微板块(Ⅱ级构造单元)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弧带(Ⅲ级构造单元),区域构造线总体走向呈北东或北东东向。
2.2.1& 褶皱构造&
灰绿山52号金矿处于达尔布特复向斜东段之北翼。区内低序次的褶皱构造复杂,多呈高角度紧闭形态,由北东至南西排列成"多"字形,褶皱两翼不对称,一般南东翼较北西翼陡。轴向一般为55°—65°。
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根据其形迹的性质、序次、复合关系及成生联系,由早到晚可分为南北向、北东—北东东向、东西向、北西向四组。其中南北向明显被北东—北东东向所切割;东西向斜切北东—北东东向,以北东—北东东向断裂规模最大,形成区域构造骨架。从南往北,主要有达尔布特大断裂、安齐断裂、哈图山断裂、黑苏断裂(见附图1),主要断裂特征如下:&
2.2.2.1 达尔布特大断裂& 属本区I级断裂构造,沿55°—
65°方向展布长达百km以上,断裂面倾向325°—340°,倾角80°左右,沿断裂带有构造谷和阶地出现,南盘高,北盘低,高差2—50m,断裂破碎带一般宽50—100m,其中有方解石脉和方解石—石英脉充填,具退色现象及绿泥石化和强烈的廉棱岩化。该大断裂对超基性岩体的控制极为明显,超基性岩均充填在北侧张扭性和压扭性断裂中,对铬铁矿的生成,具有一定的控制意义,此断裂形成于石炭纪,以后多次复活,直至全新世仍有活动,并切断了上更新—全新统洪积层。
2.2.2.2 安齐断裂&
沿断裂线在地貌上为明显的洼地,并断续有断层泉分布,该断裂构造级别上仅次于达尔布特大断裂。其断裂面呈波状弯曲,总体倾向330°—
340°,倾角70°—80° ,破碎带一般宽50m左右,最宽达百余m,破碎带内有
0.5—3m宽的断层泥及断层角砾岩、康棱岩、断层泥中有不甚发育的片理构造,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广泛发育有铁染现象,在断裂两侧有大量的含金石英脉充填于次一级或更次级的张性节理(裂隙)中,目前已知的齐依求Ⅰ—Ⅴ号等金矿床和灰绿山52金矿等金矿点多产于该断裂带内。&
2.2.2.3& 哈图山断裂&
位于安齐断裂以北约4—5km哈图山南麓,平面上为明显的地貌分界线,断裂线呈65°方向延伸,断裂面呈波状弯曲,倾向335°,倾角65°—80°。破碎带宽达数十m,带内岩石明显褪色,并有断层角砾岩、糜棱岩和断层泥分布,断裂北侧次级小断裂沿同中充填有酸性岩脉,断裂南侧为第四系杂盖之凹地,次级构造不清。其构造级别与安齐断裂相同。&
2.3& 侵入岩及脉岩&
区内侵入岩较发育,岩石种类繁多,其中以花岗岩分布最广,超基性 岩及与花岗岩有关的酸性脉岩次之,按其侵入时代顺序分述如下:
2.3.1& 华力西中期第一次侵入一超基性岩(Σ42d)&
超基性岩为本区最早的侵入岩,主要分布于苏鲁乔克一带,岩体东北段呈50°—60°方向延伸,往西转为近东西向,呈西宽东窄、中部略向南突出的弧形长条带状的岩墙状产出,长度15km以上,宽度一般200—600m,最宽1.65km。岩体沿达尔布特大断裂北侧展布,明显受构造控制,岩体西部被阿克巴斯套花岗岩穿切破坏,致使超基性岩体边部蚀变,形成透闪石化、滑石化蛇纹岩及滑石化叶蛇纹带,岩体与围岩的侵入接触界线清晰,接触面波状弯曲,其产状主要向北陡倾,倾角60°以上,该岩体或划分成两个不明显的岩相带:&
顶部及边部杂岩相带:主要由单斜斜方辉橄岩、二辉橄榄岩及含橄榄岩异离体的斜方辉橄岩杂岩相带组成。&
中部杂岩相带:由斜方辉橄岩及含单斜斜方辉橄岩组成,其中有橄榄 岩异离体出现。&
在岩体东段中部的杂岩相带及西段边部的杂岩相带内的斜方辉橄岩和含单斜斜方辉橄岩中,有铬铁矿化现象,尤其在西段南界边部的络铁矿化最好,矿体呈透镜体、扁豆体,一般长1.5m—3m,宽0.5m,形状与围岩一致,界线清楚,属于晚期岩浆分异矿床。
华力西中期第四次侵入钾质花岗岩(γ42a)&
该次侵入活动规模大,侵入岩出露广,主要分布矿区西南的阿克巴斯套一带和西北部的哈图一带,以及南东部之宝贝一带。&
2.3.2.1 阿克巴斯套钾质花岗岩体&
出露图区南西部,出露面积约350km2,平面上呈椭圆形,长轴为近东西向,与下石炭统那林卡拉组呈侵入接触关系,其岩枝穿过了超基性岩体。在外接触蚀变带上,岩体西北北缘围岩中有长3.5km、宽60—100m的角岩化带。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不规则,接触面外倾,倾角200—500,呈岩基产状,此岩体分异程度较高,由岩体中凡向边缘可划分出中央相、过渡相、边缘相三个相带。中央相带由灰白色—肉灰色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组成。过渡相带由肉红色钾质花岗岩及角闪花岗岩组成。边缘相带岩石呈肉红色—灰白色,以中粒结构为主,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似斑状花岗岩、石英正长岩等组成。&
通过对阿克巴斯套钾质花岗岩体较系统采样分析,其含金情况:中央相为0.03&10-6,过渡相为(0.04—0.09)&10-6,边缘相为(0.03—0.3)&10-4,派生脉岩(石英钠长斑岩、伟晶岩)为(0.3—0.04)&10-6,据此前人认为本次侵入岩与区内金矿有成因关系(含金的热水溶液是来自该期侵入岩浆)。
铁厂沟—哈图花岗岩体&
出露图区北—北西部,主要由肉红色—灰白色细—粗(中粒为主)钾质花岗岩、角闪花岗岩及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可分中央相及边缘相,岩石特征与阿克巴斯套岩体相似。
2.3.2.3 宝贝东南花岗岩体&
出露图区东南部,由灰白色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组成,此种岩相与阿克巴斯套岩体的边缘相可对比。
2.3.3& 脉岩&
区域内脉岩主要为石英脉,按其含矿性可分无矿石英脉、含金石英脉、含水晶石英脉,前两种多产于早石炭世地层中,呈单脉、复脉或网状脉赋存于断裂破碎带内,规模大小不一,后一种分布于阿克巴斯套花岗岩体内,伟晶岩脉见于上述钾质花岗岩体之边缘相及过渡相中。&
2.4&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4.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1 岩石的物理特征&
区域出露的岩石主要有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中细粒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含砾砂岩及砂砾岩等,这些岩石的密度在2.68-2.74g/cm
3之间;石英闪长岩密度在2.71-2.89g/cm3之间;花岗岩密度在2.62-2.66g /cm
3之间;第四系冲积物的密度在1.64g/cm 3左右。
区域除闪长岩具有一定的感磁、剩磁外,上述岩石均属极弱或无磁性这类岩石的剩、感磁均在数十至100&10-3A/m之间。&
2.4.1.2 岩石的激化率&
区域岩石的激化率较低,一般都在2.5%以下,电阻率以第四系和断裂带为最低,一般都在180Ωm以下,其余岩石的电阻率较高,一般都在1000Ωm以上。&
2.4.1.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重力异常图(图2—1)上显示灰绿山52号金矿矿带处于北部白杨河负重力异常带与南部扎依尔正重力异常带之间的重力梯度带上,重力值由北向南,由-170m伽变至+170m伽。矿带处于-130—-115m伽两条重力等值线间,说明矿带两侧岩石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或者说矿带本身处在一个较大的区域断裂带即安齐断裂上。
航磁异常图(图2—2)上显示出矿带处于一条北东东向的负磁异常带上,强度值-100—-150伽玛,这与沉积岩区岩石的弱磁或无磁性特点相一致。&&&&&
以上重、磁异常特征显示出在此异常带上,有利于金矿床及含金矿化体的形成。&
2.4.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2.1 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和下石炭统那林卡拉组中普遍含有Au、Ag、As、Sb、Hg、Bi、Mo、Cu、Pb、Zn、Mn、Ti、V、Ga、Zr、Be、Ba、Co、B等元素,除Cu、Pb、Mo、As、Ag、B含量高于地壳克拉克值(维氏),其余元素均接近或偏低,其中Cu、Pb略偏高,Mo、As、Ag、B分别为地壳克拉克值的2倍、7倍、4倍、7倍。
据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地质大队《哈图山中段以金为主1:5万普查地质报告》,库鲁木迪组(D2k)平均含金值94ppb;那林卡拉组(C1n)中平均含金值74ppb,一般来说,随着岩石粒度变粗,Au、Ag、As、sb等元素含量有增高的趋势。&
地层与岩体接触的角岩化带、地层中的蚀变破碎带、与蚀变脉岩的接触部位,Au、Ag、As等元素含量均较正常地层高。地层中Au、Ag、As、Sb、Hg五种元素的相关性很差,其均处于高度分散及自相关系统。&
2.4.2.2&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别鲁阿嘎西石英闪长岩岩体中,Au、Cu、Bi、Cr、Sn明显高于同类岩石,Pb、Zn略高,V、B接近同类岩石含量,其余元素均偏低。&
铁厂沟花岗岩体中,Au、Mo、Cr、Bi高于同类岩石,V、B接近,其余元素偏低。&
别鲁阿嘎西石英闪长岩岩体平均含金值在40-60ppb之间,铁厂沟花岗岩岩体为47.2ppb,两岩体中蚀变岩石的含金值远高于未蚀变岩石。&
别鲁阿嘎西石英闪长岩岩体的含金值略高于铁厂沟花岗岩岩体的含金值。&
区域上脉岩较发育,各类脉岩的含金量见表2-2。
表2-2&&&&&&&&&&
脉岩含金量统计表(ppb)
脉岩名称&&&&&&&&&
金含量& 平均含金量& 样品数
微蚀变细粒闪长岩脉
68&&&&&&&&
强烈蚀变的闪长岩脉 100-2360&
弱或未蚀变闪长玢岩脉&
强蚀变的闪长玢岩脉
未蚀变石英钠长斑岩脉
强蚀变石英钠长斑岩脉&
&167&&&&&&&&8
细粒花岗岩脉&&&&&&
50-60&&&&&
由上表可以看出,区内中酸性脉岩的含金量均高于地壳同类岩石丰度值的几倍-几百倍。岩体内或矿区内的部分蚀变脉岩,本身就构成了矿化体或矿体。区域上这种中小型脉岩与成矿关系密切。&
2.4.2.3 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
灰绿山52号金矿位于1:20万区调资料所划分的Au、Ag、As、Pb、Zn异常带上,Au、Ag、As互相套合,但异常的浓集中心不明显。由于其成果图件难以收集到,异常特征不详。
2.5& 区域矿产&
区域矿产资源较丰富,其中以岩金、铬铁矿为主,其次还有煤、石棉、水晶、石灰石等。已探明中型金矿床3处、小型金矿床5处,发现金矿点、金矿化点188处。
3.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单一,仅出露下石炭统那林卡拉组(C1n),地层呈北东—南西走,倾向北西,倾角45゜—53゜。岩性以灰、灰绿、紫红色薄层状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粉砂质硅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条纹状粉砂岩等不均匀互层为主,因受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的影响,岩石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绿泥石化及绿帘石化,局部千枚岩化、硅化、角岩化。主要岩石特征如下:
3.1.1& 凝灰质细砂岩&
呈深灰色,局部微青绿灰色,风化面呈黄褐色,中厚层状,局部凝灰细砂状结构、变余凝灰质细砂状结构、碎裂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屑组成,胶结物为凝灰质、泥质和少量钙质。局部具软度绢云母化,节理较发育。&
3.1.2& 凝灰质粉砂岩&
呈暗灰—浅灰黑色,局部呈青绿色,薄—中厚层状,变余凝灰质粉砂状结构、碎裂构造。主要由极细的长石、石英质碎屑被凝灰质、泥质胶结而成。局部具轻度葡萄石化和绢云母化。该岩性在本层的底部较为集中。
3.1.3& 粉砂质硅质泥岩&
风化面深灰色,新鲜面灰黑色,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局部分布有同生角砾。粘土矿物含量占65-80%,石英及长石粉砂含量10%,交代藻类生物遗体的微细粒状石英含量10-15%。成岩后发生硅化和重结晶作用。
3.1.4& 泥质粉砂岩&
风化面灰色,有时由于氧化铁污染呈黄褐色,粉砂结构,块状构造,层理不清。岩石由粉砂碎屑、泥质及少量凝灰质组成。
3.1.5& 条纹状粉砂岩&
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黑色,粉砂结构,条纹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粉砂质(50%以上)、硅质(20%)、泥质、凝灰质(10-25%)及藻类化石(5%)组成。碎屑粒度比较均匀,正常沉积物主要为石英、长石、火山碎屑及火山灰等。岩石蚀变强烈,主要为硅化。岩石中条纹宽约0.25-1mm,条纹较平直、均匀,由铁泥质含量不同的两部分相间构成条带。
3.1.6& 沉凝灰岩&
岩石呈灰色,沉凝灰结构,块状构造,似层状构造。此岩石主要由火山碎屑所构成。正常碎屑30~40%,粒度粒径0.1~0.5mm,次角状、次圆状、角状。碎屑成分主要由长石、石英、少量岩屑构成,与火山碎屑难以分开,为晶屑短距离搬运的结果,火山碎屑晶屑粒度0.05~0.7mm,呈尖角状,楔形,不规则状,阶地状等,由石英,长石,少量的黑云母等构成,占面积20~30%。碎屑与玻屑火山灰呈基底式胶结,玻屑火山灰并已被极细小的长英质矿物少量的绿泥石所替代,粒径0.005~0.1mm,约占面积的40%左右。&
3.2& 构 造&
3.2.1& 褶皱构造&
矿区内地层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呈北东或北东东向,倾向南东为主,倾角45°—53°。&
矿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断裂构造有北东—南西向、近东西向,北东—南西向断裂的次级派生断裂构造与金矿成矿关系十分密切,多与含金石英脉、含金蚀变破碎带成为一体,现分别叙述如下:
断层构造&&&&
3.2.2.1 F1 断裂&
系区域上安齐断裂的次级断裂,该组断裂走向40°,倾向南东,倾角58°,断裂带宽2-10m,南东盘上升,属压扭性断层,在区域上该断裂也是最主要的赋矿断裂。
3.2.2.2& F2 断裂&
系区域上安齐断裂的向北东的延伸,也是矿区最发育的一主要断裂,也是矿液运移最主要的主要通道,该组断裂走向500o-60°,倾向北西,倾角68°,断裂带宽5-30m,北西盘上升,属压扭性断层。平面上呈向东收敛、向西撒开,断裂面在走向和倾向上均呈舒缓波状,并具尖灭再现、分枝复合、斜列展布等特征。&
断裂破碎带由蚀变构造岩构成,在断裂两侧有大量的含金石英脉充填于次一级或更次级的张性裂隙中,并具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毒砂化、泥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现象。蚀变强烈地段即构成金矿体。
3.2.2.3& F3断裂&
是矿区内较发育的一平移断裂,从矿区北部约600m处通过,属于晚期断裂,断裂走向为近东西向,产状不明。
3.2.2.4 F4断裂&
从矿区南部通过,系区域上安齐断裂的次级断裂,呈舒缓波状。该断层倾向北,倾角78°,北盘上升,属压扭性断层,在区域上该断裂也是最主要的赋矿断裂。断裂破碎带由蚀变构造岩构成,在断裂两侧有大量的含金石英脉充填于次一级或更次级的张性裂隙中,并具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毒砂化、泥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现象。
3.2.3& 节理构造&
矿区内节理发育,主要有北西向、北北西向、北东向三组节理,节理性质多为张性节理,节理面呈齿状,延深浅,一般延深为1-3m不等,宽为几十厘m—2m,为矿区内断裂构造的次一级构造,成矿期张性节理(裂隙)空间中充填有黄褐色杂色的破碎石英脉,单脉长一般均小于5m,脉宽几十cm—1m。成矿期裂隙多为细小的早期裂隙,局部见有孔雀石化、黄铁矿化,成矿期裂隙为矿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
成矿前及成矿期的张节理由于蚀变作用及成矿作用,其构造面貌难以识辩,但在浅进井和探槽内可局部见到其构造的残留形迹。&
3.3& 岩浆岩及脉岩&
3.3.1& 岩浆岩&
矿区内未见规模较大的深成侵入岩体,但在矿区南广泛分布有华力西中—晚期形成的浅成-超浅成辉绿岩岩体。岩体延伸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为一小岩株,岩体长约1km,宽0.75km,岩体多数与围岩层面有小的交角,也有顺层和近于垂直围岩层面产出的,外接触带见有角岩化、绿泥石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
辉绿岩岩石呈灰黄绿色,具辉绿结构,块状构造,由拉长石57%,粒度0.05-0.1&0.5-0.8mm;普通辉石10%,粒度2.5&2.5mm;角闪石7%,粒度0.05&0.05mm;次闪石+绿泥石25%;磁铁矿1%,粒度0.03-0.1mm;白钛石<1%,粒度0.03mm;榍石<1%,粒度0.03mm组成。
3.3.2& 脉岩&
矿区内分布的石英脉较多,地层中及蚀变破碎带中均有分布,但规模都不大,一般长数m-数十m,宽一般10-30厘m,最宽达2m。石英脉可分为两类:&
3.3.2.1 第一类石英脉&
呈乳白色,纯净,杂质少,多分布于地层中。呈它形半自形,晶体粗大,粒径一般3-5mm,最大达10mm,含气液包体,有明显的生长环带状排列现象。该类石英脉中未见金属硫化物。&
3.3.2.2 第二类石英脉&
呈灰白色,细粒它形晶,主要分布于含金蚀变带中,可分为单脉、复脉两种。具有不同程度的蚀变:黄铁矿化、绿泥石化、毒砂化等,因蚀变程度不同,石英呈杂色,色调愈深,蚀变越强,则含金性也愈好。&
矿区内下石炭统那林卡拉组(C1n)组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普遍存在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热液蚀变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三类。&
动力变质作用对本矿区影响较大,矿区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并伴有浅成岩浆侵入活动,含矿热流体及层间水、地下水参与,形成广泛的变质热液,并改造和活化了岩层中的元素,形成与矿化作用相关的浅变质带,其变质相为低绿片岩相,该类变质作用多发生于断裂破碎带上,形成碎裂岩、糜棱岩。&
近矿热液蚀变作用与金矿化密切相关,具有范围广、强度大、类型多的特点。主要有硅化、黄铁绢英岩化、黄钾铁矾、绢云母化、钠化、粘土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岩化等。&
接触变质作用主要是围绕浅成侵入岩接触带发生的变质作用。以黄铁绢英岩化、硅化、绿泥石为主。&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毒砂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
3.5.1& 褐铁矿化&
多为交代早期铁质矿物-黄铁矿、磁铁矿的蚀变产物,也有以细脉充填形式出现,破碎带中褐铁矿化强度往往反映硫化物的多少,间接反映金矿化富集程度,一般褐铁矿化越强,含金也越富。
3.5.2& 黄铁矿化、毒砂化&
该类金属硫化物多以薄膜状或星点浸染状分布,有时呈细脉状产出。以黄铁矿化为主,毒砂次之。并见黄铁矿交代毒砂现象。此类金属硫化物矿化作用越强烈,含金越富。
3.5.3& 硅化&
呈交代状或细脉充填,常有多期叠加,使硅化程度增强现象。以早期硅化作用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硅化程度越高,含金越富。
3.5.4& 碳酸盐化&
多以方解石细脉充填形式产于破碎带裂隙中,形成时间较晚,是金矿化末期产物,偶含微量金,对金矿化无明显富集作用。
3.5.5& 绢云母化&
多与硅化作用伴生,以充填或交代方式出现,常与石英脉相互包容。与金矿化关系不明显,但可增加破碎带的蚀变强度。
3.5.6& 绿泥石化&
普遍分布于各类岩石中,如围岩中的暗色矿物和中性脉岩的暗色矿物等多已蚀变为绿泥石,与金矿化关系不密切。
矿床地质&&&&&&&&&&&&&&&&&&&&&&&&&&&&&&&&&&&&&&&&&&&
脉群地质特征&
矿区属脉群属贫硫化物含金黄铁矿—磁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 脉群总体走向250o-60°,倾向295゜-330゜,倾角70゜-75°不等,矿脉(体)在走向上和倾向上均具舒缓波状、膨大缩小现象。脉群中的各矿脉均赋存于矿区主干断裂—安齐西断裂下盘的次级断裂中,受北东-北东东向张性断裂的严格控制。&
矿区脉群地表由3条含金石英脉破碎带组成,含金石英脉破碎带地表长150—700m,单脉宽0.65—0.87m。仅L1号含金石英脉破碎带含金较好,已富集成为金矿,其余L2、L3号含金石英脉破碎带仅为矿化脉。&
4.2.1& 矿体分布范围及矿体数量&
灰绿山52号金矿区目前共圈定出1个金矿体(编号: L1),矿体赋存于含金石英脉破碎带中(见附图2)。
4.2.2& 矿体规模、产状、形态&
矿体形态简单,为脉状。地表由4个探槽(TC1、TC2、TC3、TC4、TC5、TC6
、TC7)和QJ1浅井、深部由7个穿脉控制。&
矿体长636m(在开采范围内长596m),已控制最大垂深30m,最大厚度为0.85m,最小为0.75m,平均为0.81m,厚度变化系数92.70%。
矿体呈不规则的脉状,走向60°,倾向330゜,倾角75°,沿倾斜面较为规整,矿体产状基本与含金石英脉破碎带一致,为陡倾斜矿体。矿体略具西缓东陡,略向北西侧伏之特征。
矿体最高品位3.10g/t,最低2.10g/t,平均品位2.59g/t,品位变化系数68.23%。&
该矿体连续性较好。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型。前人及矿方主要对其进行了开采,前人开采老坑有1个,地表长为256m,宽6—25m,开采深度22m。&
矿体围岩及夹石地质特征&&
矿区内赋矿顶、底板围主要为粉砂质硅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条纹状粉砂岩,矿体内无夹石,围岩与矿体有明显的界线,大多肉眼难可以区分。&
矿体矿体顶底为致密坚硬的稳固地层,抗击力强,仅局部构造蚀变破碎(碎裂现象)欠稳固。&&
4.4.1& 矿体氧化富集特征
4.4.1.1& 氧化带的确定&
限于工作程度未作物项分析。氧化带深度根据探槽和坑道实地观察情况并结合岩矿石鉴定资料,按硫化矿床氧化后生成物,即氧化物和特有的组构的出现和分布范围以定性标志为主确定。&
一般在探槽中仅见有半氧化状态的黄铁矿、磁黄铁矿在矿石表面见有薄膜状的褐红色褐铁矿及姜黄色的黄钾铁钒,而褐铁矿化的黄铁矿、磁黄铁矿仍保留其外形。据现有开采资料,在深部穿脉平硐中均见有半氧化状态的黄铁矿、磁黄铁矿,在矿石表面见有薄膜状的褐红色褐铁矿及姜黄色的黄钾铁钒,矿物表面及边部发生褐铁矿化,而核部仍为不规则状的黄铁矿、磁黄铁矿的残骸。由此判定为混合带和氧化带,推测推测氧化带深度:地表以下1—2m,混合带深度深度:地表以下30—50m。
氧化淋滤及富集情况&
灰绿山52号金矿床的矿石为石英脉岩,呈致密块状,裂隙及节理均不发肓,渗透性较差,再加之地表水PH值为5.9-6,呈微弱酸性,气温较低,对地表金的氧化淋滤及富集均影响不大,仅有少量的金氧化流失。
4.4.2矿石类型&
4.4.2.1矿石自然类型&
根据矿石成因,可分为氧化矿石金矿石和氧化—混合金矿石两大类。
1、氧化矿石&
含金矿物为自然金,金粒度细小(细粒金及微粒金约占70%左右),自然金在矿石中虽有1/3左右的包裹金存在,但主要包裹在褐铁矿内,而岩石经氧化后颗粒疏松,呈网脉状,碎裂状及土状构造,褐铁矿充填于淋蚀后的岩石空洞中,矿石经破碎后产生裂隙,有些包裹金仍可浸出,为易浸矿石,适宜于碳浆提金法提金。&
2、氧化—混合矿石&
矿石由于强烈风化形成(桃红色)—黄褐色碎裂状、土状氧化矿石,为地表和近地表矿石,属次要矿石类型。矿石中以次生金属矿物为主。主要由褐铁矿、黄钾铁钒等组成,而金矿物仍以自然金形式存在,其次赋存于细粒褐铁矿中。&
4.4.2.2 矿石工业类型&
根据其矿物组合及矿石选冶性能,矿石工业类型确定为易选的含金黄铁矿一磁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石。
4.4.3.1& 矿石矿物成分
1、矿石矿物成分&
根据光片鉴定结果统计,矿床的矿石矿物共有31种,其中脉石矿物有16种金属矿物有15种(表4—1)。&
矿石中矿物组分比较简单,矿石金属矿物有自然金、磁铁矿、黄铁矿、毒砂、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铜兰、孔雀石、褐铁矿、黄钾铁矾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次为方解石、绿泥石、绢云母、绿帘石,少量重晶石、磷灰石等。&
4—1&&&&&&&&&&&&&&
矿 石 矿 物 组 分 统 计 表
矿物量金属硫化物&&&&&&&&&&&&
氧化物&&&&&&&&&&&&&&&&&
主要 自然金 黄铁矿、磁黄铁矿 磁铁矿、褐铁矿、黄钾铁钒&
次要&&&&&&&
黄铜矿&&&&&&&&&
钛铁矿、铜兰、孔雀石&&&&&
绿泥石、绢云母&
少量&&&&&&&
辉铜矿、方铅矿&&
针铁矿&&&&&&&&&&&&&&&&&&
重晶石、磷灰石
&&&&&&&&&&&
闪锌矿&&&&
2、主要矿物特征
1) 自然金& 该金矿中的金矿物一般以自然金形式产出。&
根据光片成果,自然金呈不规则粒状、等轴粒状和针状嵌布于石英和黄铁矿晶粒间,粒度在0.01—0.03mm之间。呈显微状态出现,有的在褐铁矿中呈包体出现。&&
2)黄铁矿&
浅黄色、黄色,金属光泽,常见晶形为立方体及不规则棱角状、粒状,以自形-半自形单晶为主,它形晶次之,粒径为0.2-1mm,大者2—4mm,少数达5
mm。常呈星散状、浸染状及细脉状不均匀分布于石英裂隙中,一般含量1-3%,最高可达5%,常于毒砂共生,与金的关系密切,是主要的载金矿物之一。黄铁矿经氧化作用后大部分形成褐铁矿、黄钾铁矾,并脱落形成残留的空洞。
呈银灰色、浅钢灰色,金属光泽,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晶体形态为短柱状、板状,少数为不规则状。颗粒很小,粒径一般为0.05-0.1mm,最大达6mm,在矿石中含量一般为0.5-1.5%,常与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银金矿等共生,是主要载金矿物之一。
4)磁铁矿&
为矿石内最主要的金属矿物,在全矿区矿石总量中所占比例大于80%,集中分布在矿体的富矿段。磁铁矿呈黑灰—钢灰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粒度0.05-0.15mm,以0.05-0.25mm者常见,粗大者具自形八面体,六面体或菱形十二面体晶形,粒径1-2mm,呈浸染状,局部聚集成条带状、网脉状、沿石英间隙或颗粒间充填。&
为主要的脉石矿物,金矿化主要分布在石英脉中,石英呈它形不等粒状,粒径0.05—5mm,绝大部分为0.05mm左右的颗粒,相互间粒状镶嵌,相互间彼此紧密接触,接触面不平直呈齿状,石英颗粒具十分强烈的波状消光。石英中有少量自形粒状黄铁矿,呈稀疏星点状分布于其中,粒度d=0.01—0.05mm,不足1%,另外,个别黄铜矿呈星点状分布于石英中,粒度d=0.005—0.02mm。&
6)方解石&
为矿石中次要的脉石矿物之一,含量为2%—10%,呈不规则的粒状集合体组成脉状和网脉状充填于石英间隙中。&
4.4.3.2 矿石化学成分
1、主元素特征&
据矿石化学全分析成果统计(表4—2),破碎石英脉型矿石SiO2含量较高。&
表4—2&&&&&
矿 石 化 学 全 分 析 结 果 统 计 表
矿石类型 SiO2& TiO2 Al2O3 Fe2O3
MnO&& MgO&
Na2O&K2O&&
石英脉& 70.14&
0.51&13.38&13.20&12.10&
0.14& 2.09 0.65
1.04&3.40&
2、微量元素特征&
经光谱分析和多项分析,矿石微量元素见表4—3。&
表4—3&&&&&&&&&&&&&&
矿石微量元素含量表
元素 矿石(g/t
围岩(g/t )
As 8.67—42.88
4.51—12.48 8.50
Cr 24.70—114.50 51.34&&
7.80—17.40 12.60
Cu 8.50—63.20
4.90—7.40& 6.15
Pb 4.90—28.70
Sn 6.25—24.50
3.81—7.33& 5.77
Mn 240—809
377&&&&&&&&&
Ni 9.80—33.50
3.20—3.30 3.25
Mo 0.81—8.50
2.12&&&&&&
0.81—1.09 0.95
V 26.00—71.50
24.80—47.00 35.90
Zn 20.10—40.70 28.89&&
24.60—29.60 27.10
Ag& 0.041—0.259&
0.136& 0.032—0.042&
从表4—3可以看出,矿石与围岩的微量元素总体特征相近,其中Ag、Cu为有益伴生元素,但经组合分析,均未达到伴生有益元素计算资源量的边界品位。亲基性的微量元素V、Cr在矿石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它们在围岩中的含量,表明矿石中的V、Cr、Ni等元素的含量并非原岩所固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构造活动过程中与金一样是从其它地方带进来的。&
3、伴(共)生有益和有害组分&
与金伴生的微量元素主要有:Ag、As、Sb、Cu、Pb、Zn、W、Mo、Bi、Hg、Cr、Co、Ni、Ga、In、Ge、Be、Mn等。&
根据矿石组合样(表4—4),矿石伴生组份为Ag、Cu、Pb、Zn等元素,其中有用组分Au达到了工业利用指标外,其余组分均未达到一般综合利用要求,无综合利用价值。有害元素As含量略高,在矿石的选冶过程中因加以注意。&
表4—4&&&&&&&&&
矿 石 组 合 样 分 析 成 果 表
矿脉& 样号& Au&
Ag& Cu& Pb&
Zn& Sb& As&
ZH—01&&& 2.33
1.38 98.1 78.0 123& 7.08 123
ZH—02&&& 2.36
1.61 112 153 146&& 12.0 240
ZH—03&& &2.30
1.92 120 66.2 110&& 7.99
&2.33&1.30
110&99.1&126.3&9.02&
矿石结构、构造&
4.4.4.1 矿石结构&
1、粒状结构:金属硫化物黄铁矿、毒砂及褐铁矿等多呈自形、半自形、它形晶及星点状、浸染状、不均匀分布于石英脉中形成粒状结构。&
2、碎裂结构:脉石英、黄铁矿、毒砂等矿物遭受后期挤压、破裂。
3、包含结构:自然金在石英晶体或金属硫化物晶体内呈包体状。
4、脉状充填结构:黄铁矿、毒砂等金属硫化物呈细脉状或蠕虫状充填于矿石微细裂隙中。&
5、交代残余结构:褐铁矿、黄钾铁矾呈黄铁矿假象,交代黄铁矿形成
4.3.3.2 矿石构造
1、浸染状构造:黄铁矿、毒砂等金属硫化物,呈星点状、浸染状不均匀分布于石英脉及蚀变矿石中形成浸染状构造。&
2、脉状或网脉状构造:晚期含金石英脉呈细脉状充填于早期石英脉及围岩裂隙中,相互交错,构成脉状及网脉状构造。
矿石蚀变特征&
地表矿石蚀变以褐铁矿化、黄钾铁矾为主,次为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中-深部矿石以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为主,次为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等。&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5.1& 矿床成因&
4.5.1.1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前人在扎伊尔山东段已发现的196个原生金矿点(床),有62个直接产于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中,有134个直接产于下石炭统那林卡拉组中,灰绿山52号金矿区各矿化(脉)的直接围岩为下石炭统那林卡拉组的粉砂质硅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条纹状粉砂岩,该组地层含金量一般高于同类岩石几倍-几十倍。它不仅为金矿体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资来源,而且顶、底板的条纹状(变)粉砂岩砂岩地层有良好的渗透性,为矿液的运移和地层中矿质的带出提供了可能性,而粉砂质硅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又为矿质的沉淀、富集起到了良好的隔挡作用。&
2、构造及动力变质作用&
矿区内脉金矿体的赋存位臵严格受断裂控制,矿区各矿化脉赋存于安齐断裂的次级NE-NEE向断裂中,总体来说,成矿断裂中炭化现象明显,常见有擦痕,反映了该区处于高强挤压应力场中,动力作用产生的热液对工业矿体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
3、岩浆活动&
矿区附近岩浆活动频繁,仅华力西中—晚期就有四期次岩浆侵入。而矿区矿脉产于华力西中—晚期形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的密度是多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