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如享太牢,如登月台可以形容生活繁荣吗

&您的位置:→→→第七章 楹联的内容
第七章 楹联的内容
作者: 点击次数:<font color="#FF
第七章 楹联的内容
前面讲的对联结构、字词、平仄、格式等,都是组成对联的建筑材料和外在形式,而并没有专门地涉及到对联的内容。其实对联也是一种要求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文学形式。如果空有精巧的形式而没有相宜的境界和寓意深远的内容,就成了徒具形式、言之无物的文字游戏了,那么就不能称其为成功的佳联妙对。在决定一幅对联是否成功、是否合乎要求、是否为工稳佳联时,往往内容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可以这么说,在初具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与对联的形式有多种格式与诸多法则一样,对联的内容也是有其非常特殊的要求和一定的规范的。
一、对联的内容要求关联
首先,对联的内容要求关联。对联对联,其要求就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也就是说,对联在形式上上下联成对成双,彼此相“对”;同时也要求上下联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相关,彼此相“联”。一般来讲,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所谓“无情对”除外,详见下文)。上下联的关系,有的相向,有的相反,有的相继或相补,有的相交或相同。总之,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上下联“内容相关”是对联的特点之一,也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一)内容关联,并非内容相同
上下联内容相关,但并不要求都完全相同。不过,也有些对联是上下联内容相同的,这种情况一般是围绕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但从两个不同角度、用不同表达方式去阐述,而不是上下联的重合。如:“南宋状元宰相;西京孝子忠臣。”(广东文天祥祠联)上联以“状元宰相”赞扬其官位之崇、文才之高,下联以“孝子忠臣”赞扬其道德之美、事功之伟,虽然所颂扬的则是文天祥这同一个人,但并不给人以雷同、垒砌的感觉,是为好联。
上下联内容相同的对联,如果思路狭窄,又大量运用同义词,表达不得法的话,就很可能要犯“合掌”的错误。比如:“布谷声声催懒汉;子规句句警闲人。”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同,其实是内容相重,而且大量运用同义词相对,“布谷”与“子规”属同一事物的两种名称相对,“声声”与“句句”又是近义相重,“懒汉”与“闲人”也是同义重复,这就是典型的“合掌”病联。“合掌”之联,浪费词语笔墨,没有对联的对称美感,是联界大忌。
多数对联上下联内容是不同的,但必须“相关”。比如:“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兴题广州烈士墓联)从内容看,上联颂“七十二健儿”,下联述“四百兆国子”,但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沉痛悼念广州起义的死难烈士,热情歌颂辛亥革命战士的英雄壮举,反映全国人民反对清王朝的共同愿望。
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并非内容相同;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对联按照内容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等。不管哪一种“对”,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内容相关。
(二)“正对”为对联正格
一般的对联上下联是并列关系,即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因为这是对联的正常格式,所以称之为“正对”。这种“正对”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这种关系的对联最为常见。比如成都武侯祠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赞其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浓笔重彩.形象鲜明。
如果“正对”是从两个相近的角度集辞成对,内容就容易相近相似或相同重复,就成了上面所讲的“合掌”。注意角度的切近和内容的重叠,就是好对联。比如:“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王时敏)“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板桥)“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祝枝山)“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等等,皆是对成功的“正对”联句。(图十三)
(金农书联)
“正对”对联之中,往往上联是以一种事物起兴,而下联是要吟咏的主题。上联的内容为物,下联的内容为人。上联写景,下联写情。上联为辅,下联为主,等等。这都是参照了《诗经》中描写事物“赋比兴”的“比兴”手法。比如:“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风轻一楼月;室静半枕书。”“水漾春山影;人吟时雨诗。”“佳气生朝夕;清言见古今。”“根深则果茂;源远而流长。”(于右任)“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清光依日月;逸思绕风云。”“澄江静如练;长啸气若兰。”“一帘花影云拖地;半户书声月在天。”“一路沿溪花复水;几家深树碧藏楼。”(集唐诗句)“一溪烟水明如画;十亩桑田谁并耕。”“三春陌上沾时雨;四野田间看庆成。”“万花深处松千尺;群鸟喧时鹤一声。”“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早读书。”“凛列风霜知劲草;艰难岁月识英雄。”“天涯春色催迟暮;玉垒浮云变古今。”(集杜甫句)“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客)“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八大山人)“四面云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但教有花春满眼;何曾不醉月当头。”“闲栽花木知寒暑;静读诗书鉴古今。”“云岚四时迷离朝暮;风雨一室上下古今。”“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等等。
(三)内容相关的“反对”
所谓“反对”,就是从对立方面或相反角度对事物进行描述,或者对比着从不同方面来说明一个道理,使之互相映衬,鲜明对照,相辅相成,共同表达一个中心。虽然是“反对”,但所属内容相关,或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比如:“生经白刃头方贵;死葬黄花骨亦香。”(广州四烈士墓联)上联说生,下联说死,阐明生与死的意义,是人生的两极关系,旨在颂扬烈士死的意义。“无人烦扰真为福,有子读书不算贫。”(张伯苓之父)上下联从“无人烦扰”和“有子读书”相对,“福”与“贫”相对,辩证地说明了作者的贫富观念和人生态度。“但以诗书教子弟;莫将成败论英雄。”(江苏项羽庙联)上联肯定,下联否定,但都是围绕项羽发论,“但以诗书教子弟”可以避免项羽不读书而刚愎自用的教训;“莫将成败论英雄”时说项羽虽败犹荣,不废其为世间豪杰。此三联的上下联内容分别以“生死”、“有无”、“但莫”属对,都是一正一反,从两个不同的对立角度来表达作者对某件事物的观点和意思,但彼此的内涵关联和逻辑关系都是很紧密的、相关的。再如:“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甘作池中藕,不为水上萍。”“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等等,都是这样的内容相关的“反对”。
(四)“串对”与“流水对”
对联的“正对”“反对”之外,又有所谓“串对”。“串对”是把一件完整的事或一个完整的意思分作两步表达,即把一句话分作两句来说,组成上下联,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因此,上下联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串对”上下联之间有在内容上、逻辑上多有某种诸如递进、转折、选择、假设、条件、因果、问答等等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流水对”。
比如:“谁知大隐者;乃是不羁人。”(集唐诗句)“愿闻第一义;为洗千劫非。”(严复题讲经堂连)“颇得河山趣;不知城市喧。”(集唐诗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欲把西湖比西子;更邀明月说明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度香。”(卢梅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联)“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石达开)都是可圈可点的“流水对”。
“流水对”是对联创作中在内容要求方面非常讲究的较高标准。依照上下联内容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作以下几种情况:
1.连贯关系。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台湾省已归外国;颐和园又搭天棚。”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2.递进关系。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易《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进门都是客;到此即为家。”联虽未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3.假设关系。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如启功所撰一联:“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4.条件关系。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多勤寡欲;益寿延年。”“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再如:“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等等,均属此类。
5.转折关系。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再如:翁同自题联:“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6.选择关系。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选择其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再如一婚联:“但求天长地久;何必朝相暮依。”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不靠风帆力;全凭水火功。”“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等皆是选择关系流水联。
7.因果关系。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例如一棉花店联:“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再如雁门关联:“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8.目的关系。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看下联:“巧理千家事;增添万户心。”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再看一联:“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9.问答关系。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上联问句,下联答句,形成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我岂肯得新弃旧?君何妨以有易无。”“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自天而降。”下联针对上联所问作答,语意十分清楚。
10.分总关系。有的对联,上下联之间意义并不对等,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分别,这就是对联句式的分总式结构。以对联上下联的内容分为:先分后总和先总后分两个情况。例如:“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雪月梅花三白夜;酒灯人面一红时。”“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属于先分后总式。“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愿闻第一义;为洗千劫非。”(严复)“一样风光一样感;几经世事几经愁。”属于先总后分式。
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是鉴赏、评析、创作对联的要求之一。除了无情对以外的其它形式对联,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达到这一要求。
二、“无情对”与诗钟
一般而言,对联是既对且联,形式相对,内容关联。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对联也有一些对联是内容不相关联的,称之为“无情对”。因为“无情对”往往会产生一些妙趣横生的谐趣效果,所以人们还是把他们当作对联大家庭中的“另类”一员来看待。
(一)内容“无关”的无情对
无情对的特点就是从外表形式来看,结构合理,平仄协调,字词对应,对仗工稳,但是上下联之间内容无关,好似两张皮一样,各说各的。
比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这是一副著名的无情对。相传是郭沫若为重庆某酒店所写。这家卖洋酒的酒店刚开业,为了做到广告效应,在报纸上出了上联“三星白兰地”征求下联。不久有许多应征者对出了下联,但酒店都不满意。年轻气盛的郭沫若想到了家乡的一道川菜,就对以“五月黄梅天”送上,店家一看非常工稳,且有乐趣,于是就请人写了贴在酒店门上,引得前来用餐的人时时观看,传为佳话。从形式上来看,上下联之间“三”对“五”,为数字相对;“星”对“月”,为天文相对;“白”对“黄”,为颜色相对;“兰”对“梅”,为花卉相对;“地”对“天”,天文地理相对。可谓字字相对,极其工稳。从结构上来说,“五月”对“三星”,“黄梅天”对“白兰地”,语法结构也可称对。但是如果从内容来看,上下联各说各的,互不相干,甚至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再如:“色难;容易。”“马季;龙年。”“乔国老;石家庄。”“皓月一盘耳;红星二锅头。”“一疋天青褂;六味地黄丸。”“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欲吃新河鸭;须交陈海鹏。”“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木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杨三已死无京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春眠末觉花心动;夏礼能言杞足征。”“欲解牢悉须纵酒;兴观群怨不离诗。”“三径渐荒鸿印雪;两江总督鹿传霖。”“水上公园寻菡萏;村中老媪嗜评书。”“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三径渐荒鸿印雪;两江总督鹿传霖。” “避暑最宜深竹院;伤寒莫妙小柴胡。”“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等等,都是字面对仗工稳,平仄也颇和谐,但内容却各说各的,并不相干。
“无情对”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受到世人欢迎,是其利用汉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等特殊现象,通过字词意义的借代,产生歧义,偷换概念,混淆逻辑,从而形成谐趣效果,使得这些对联有了比一般对联更奇妙的艺术魅力。在对联中通过字词借代,可以使上下联相差甚远而成对,可以使结构不同而成对,可以使词性不同而成对,也可以使组合音节少的词与音节多的词巧妙成对的等等。凡此一切,均源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性,这是其他国度和民族的语言文字所不具备的。
近年来,有人发明了一种电脑对联程序,可称之为“对联机”。利用这个程序软件,你只要键入上联出句和要求,不待须臾功夫,它就会对出一幅无论是结构、词形、平仄、格式完全相对的“对联”,而且不止一个,一系列下联供你选择和使用。比如出上联:“太贫公子”,下联对出了:“多病尚书”、“多病王孙”、“大道南山”、“大富佳人”、“多病佳人”、“尽道人们”、“极老人们”、“大富儿们”、“最老先生”、“长老人们”、“不死佳人”等等。只是上下联之间毫无干系,逗人发笑,也是一种非人为的“无情对”。
不过如果从中选择,有些对联还是蛮有意思的。比如输入上联:“动车组猛于虎”。系统对出下联:“吃铁道不由人。”出上联:“月落乌啼霜满天”,下联对:“风吹雁过雨连宵”。出上联:“窗含西岭千秋雪”,下联对:“室有南山万里云”和“水向东湖一年春”。上联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下联对:“谁言王母更精神”。上联出:“微软亚洲研究院”,下联对:“三星中国事务所。”出上联:“正龙造假”,下联队:“如虎作弊”。上联出:“北京到处都堵车”,下联对:“杭州从来不食人”。上联出:“微软仍需努力”,下联对:“联想亦有穷时。”出上联:“这什么乱七八糟啊”。下联对:“你哪里井然有序了”。
(二)诗钟与对联
说到“无情对”,就不得不令人想到与此相关联、外在形式有相似之处的诗钟。
1.诗钟活动特点及其体式分类
诗钟是学习对联的一种训练方法和文字游戏。清代中期的道光年间,这种文学活动产生于福建八闽地区,后来传至京师并被推广至全国。五四运动后,一度沉寂,现在有复兴之势。诗钟活动往往是在志同道合的诗社友朋中间举行,要求限时限题写出一副七言律诗中的诗联。因为有时间限制,所以称为“诗钟”。在钟表没有普及的时候,是用细线坠铜钱系在一根线香上,烧到一定的时间,铜钱落在下面承接的铜盘中,大家停笔。诗钟活动有出题现作、先期发题征作和举行诗钟大唱等活动方式。在交卷、誊录、评比、宣布评比结果等方面,都有一套程序。
各种规格体式的诗钟作品都能包括在对联的大范围之内,诗钟的佳作也是对联的佳作。因为是对联的训练方法,所以诗钟在字词对仗、平仄声率方面比一般对联要更加讲究。
诗钟的限题形式主要有两种:分咏体和嵌字体。分咏体要求在上下联分咏出绝不相干的两件事物(分咏是相对于合咏而言,出一题上下联共述之为合咏);嵌字体要求在上下联指定位置嵌上毫无关系的两个字(或几个字)。
2.诗钟分咏体的来源和特点
分咏体诗钟是把完全不相干的两种事情结合起来写成一副诗联,看似很奇怪,其实在古典文学中早已出现过这类作品,即通过工整的对仗把关系并不密切的事物联系起来。如杜甫《曲江》诗中颔联“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有句“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青州从事”指美酒,典出《世说新语》)等,就是这样的例子。
分咏体进入诗钟后,就成了诗钟的主要表现体式。比如“船?胎衣”分咏:“帆如秋叶来天上,人似春蚕卧茧中。”“八股文?杜鹃”分咏:“能使英雄皆入彀,可怜帝子已无家。”等等,都是成功的分咏体诗钟。
分咏体诗钟著名的例子,如张之洞作过“凉棚?申报”分咏:“阴阳舒卷长绳里,欧亚纵横乱纸中。”凉棚可以随天气阴晴用长绳舒卷顶席,申报是最早报道欧亚新闻的报纸,抓住二者特点,以游戏笔墨张大其词,用阴阳、欧亚大字眼写成此联。
作者常侍艺术大师范曾教授戏作分咏诗钟,试举几例。其一,“葡萄”、“老子”为题:“战马催征玉门外;青牛蹄过函谷西。”其二,“G”、“王者之鹰”为题:“奇书未识求诸野;俗物有情意在天。”其三,“潦水大桥”、“八大山人”为题:“寒潭清处飞虹在;灯社寂时涉事无?”其四,“《庐山恋》”、“八大山人”为题:“幻象陈年人爱美;丹青万古我尊贤。”其五,“源头活水”、“白鹿洞书院”为题:“一泉流下省身道;五老峰西正学门。”其六,“南开大学”、“荷花”为题:“八里台前一簧古;马蹄湖畔五月芳。”其七,“阳光”、“马”为题:“命羲和其弥节;羡赤兔之飞腾。”其八,“释迦”、“茶壶”为题:“澄心静虑莲开处;涵色因空品茗时。”其九,“禽流感”、“鱼化石”为题:“麟祖石间犹弋戏;羽群世上不飞腾。”其十,“千手(千手观音)”、“四堂(甲骨四堂)”为题:“千手大慈众相渡;四堂高智三代明。”
从外表看来,分咏体诗钟与无情对相同或相似。其实二者旨趣不同。无情对要求写出两句句式一致,字词逐一相对,句意却毫不相干的对联。分咏体是按题而作,在两句中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事物,却要求不仅字面要逐一相对,还要求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至少在内在的意思上有藕断丝连处。分咏体的佳作很多,读起来与一般对联无异,不像无情对那样富有谐趣。分咏体的着眼点是显示对偶的方法无所不能,如苏轼所说“世间事无为无对,第入思之不至也”。无情对的作法,主要是把做为合成词词素的单音词拆出来,用其本义或歧义与另一联中同性、同类的词相对,使两句虽成对仗却貌合神离,显出滑稽的效果。无情对读起来不象分咏体作品,因为它整联没有意义,上下两句也不切什么题目。两者侧重点不同,旨趣有异。
3.嵌字体诗钟的产生和特点
诗钟的另一主要体式是嵌字体。即规定在做成的诗钟对联中,分别在上下联中嵌一个字或两个字,是为出题。在七言联中所嵌之字被规定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说法,因而形成不同的格式。
正如前面所讲的对联格式中的嵌字格那样,用两个字平列嵌于上下句第一字到第七字,分别称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又被分别称为“一唱”、“二唱”、“三唱”、“四唱”、“五唱”、“六唱”、“七唱”。这七种格式在诗钟写作中最为常用,被称为诗钟正格。
嵌字体诗钟著名例子,如林则徐作过“陈?人”一唱:“陈迹浑如牛转磨,人情几见雀衔环。”用陈、人二字嵌在指定的第一字位置上(称一唱),写成工整的诗联,感慨因循守旧,世风浇薄。再如:林则徐作“窗?夜”一唱:“窗虚权借月栖榻;夜静猛闻风打门。”“窗”“夜”是不好用来直接相对的,组成“窗虚”“夜静”两个写环境的词,就可以据以成联了。根据题字组成的词在诗钟写作中称为“眼字”。现在这一对眼字都是陈述式结构的合成词,上下句的谓语都是连动式,于是成为一联工对。
福州1930年的嵌字体诗钟“微?寒”一唱,征得八千余联,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佳作,如有:“寒宵坐似沧浪里,微曙看犹混沌初”,是先配成“寒宵”和“微曙”两对“眼字”,进而写出一种意境;“寒月芦花千百顷,微风桐子两三声”,是配成“寒月”和“微风”,写出一种景象:“微虫沟洫犹争长,寒鸟江湖不乱群”,是配成“微虫”、“寒鸟”,批评当时福州的小军阀战争。等等。
另外还有把两个字错开嵌在上下联不同位置,或者在对联中嵌更多字的,随字数和嵌用的位置不同,而有蝉联、魁斗、鼎峙、鸿爪、碎联、碎锦等格名。因这些格式不常使用,所以被视作诗钟别格。
诗钟是对联的初级形式,是对联之一种。但相对而言,诗钟和对联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仗的宽严。对联、诗句和诗钟当然都以能写出恰好表现内容的工对为好。一般地说,对联的格律要求较为宽松。
三、对联的诗意境界
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散赋及散文)特别追求诗意,讲究意境。所谓诗意,就是如诗里表达的那样一种能启发人想象、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对联除了讲究对仗工稳,声调谐协之外,也同样应该重视诗意意境的创造。对联的诗意也即具有美感的诗一般的意境。
(一)对联宜有诗意境界
历史上许多名联,所以能够脍炙人口,历久弥新,首先倒不在于它的对仗工稳、声调谐协,而是在于它创造了一定的诗意意境,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留下有余不尽的回味。著名作家秦牧曾这样描述:“美妙精彩的对联,有时一经接触,就使人的心灵被一支鹅毛羽撩拨过似的,感到非常舒畅,而且令人‘一曲难忘’,真正地获得艺术上美的享受。”(《美妙的对联艺术》)这样一种撩拨心灵、畅意舒情的艺术美享受,就是好的对联所创造的诗意境界。可以说:诗意境界是对联的生命。
依据美学原理,楹联诗意美的主要特征是情景交融、意蕴扩展、时空转换。在楹联写作中,作为主体的作者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是辩证的统一,二者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一个诗意飞扬的审美世界。这在情景交融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楹联的诗意美是以意境这一审美形态呈现于世的。它在尺幅寸篇里将丰富的思想情感包孕于具体的形象中,构成一个神形兼备的完整画面,引导读者体味其“画外之音”。它属于艺术美的的范畴,具有愉悦、启迪、感化等审美功能。“裁花诗作骨”、“秋将山翠入诗心”等均是孜孜以求的写照,其联语也是诗意盎然。若做到情与景的相互融合,楹联就会充满诗意。如“月似丹光出高岭”、“一池明月水心清”、“月光留客横拦路”、“明月清风是故人”同是咏月联,皎洁的月色中透出欢跃、恬淡、挽留和思恋,可谓景语皆情语。
比如,袁枚题扬州个园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抓住冬夜个园特点勾画月映霜裹中的竹梅图,尤其是月光下酷似“个”字的竹叶与园名“个”相符,以拟人笔法写出情景交融的美妙景色。杨二酉题太原晋柯联:“桐叶自当年剪得;凤凰于何日飞来?”巧置设问而无答词,令人玩味再三。郑逸梅自题斋室“梅庵”联:“梅花数点,月色一寮。”仅两景八字,以“梅”、“月”自喻,写淡泊名利、胸怀坦荡的人格,真是言约意丰。赵炳龙撰剑川石宝山联:“云飞疑石走,霞敛觉山空。”描述一个云霞氤氲的缥缈之境,令人流连。
但是一些对联,除了字面对仗、平仄和律之外,并无甚诗意在其中,就不是好联。比如:“黄鹤楼头吹玉笛;白龙寺里撞金钟。”(纪晓岚、乾隆)传说这是一个对联名家纪晓岚妙对乾隆皇帝的一幅对联。一日乾隆下江南来到某地白龙寺,参禅打坐撞钟之后,余兴不减,就脱口出了“白龙寺里撞金钟”的联句,要随行的纪晓岚属对。没想到纪晓岚哈哈大笑,乾隆一脸迷茫,“爱卿为合发笑?”纪晓岚说道:“臣早年出过一个绝对,‘黄鹤楼头吹玉笛’,一直未能对上来,不想今日让皇上给对上了。所以臣一时高兴,故而发笑。”其实乾隆所出联句无甚诗意,低俗不堪,遑论境界。聪明机敏的纪晓岚为了避免尴尬,故意说皇上对上了他多年未能对上的绝对,既令皇上高兴,也使自己处于有利地步。实际上,纪晓岚的对句也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句子,无甚奇特之处,任何一个有作诗能力的人都可以对上,并非什么艰深难对的绝联。但相比而言,“黄鹤楼头吹玉笛”,有诗意有境界,表现了一个文人雅士的清高潇洒;而“白龙寺里撞金钟”则是每个进入寺庙进香拜佛的善男信女都可吟出的句子,简直不可以入诗入联,与前者相比,相距实不可以道理计。一联两句的高低雅俗,可以立判两人的知识才能与文学境界。
(二)对联诗意的风格多样性
与诗词一样,对联的诗意境界也有不同的类型。有人按照古代文学诗歌风格划分的基本观点,将对联诗意境界也可分为阳刚美、阴柔美两大类。阳刚美即刚健美,具有浩荡之气;阴柔美即柔婉美,呈现深长之韵。在这一基础上有可将对联细分,有豪放与婉约、明快与蕴藉、庄严与幽默、绚丽与平淡、繁丰与简练等多种义类,前者为阳刚美,后者属阴柔美。
对联的风格丰富多样,大致可归纳为典雅、清新、豪放、婉约等。这些不同的风格是由作者内在的“情性”,天生的“才气”和后天的“学识”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风格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有规律可寻。不过就一个作者而言,它还是有一种主要的风格的。这里仅就对联的语言风格简要举例说明。
对联作品格调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风格,不能说豪放格调比婉约高。作品格调的高低是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决定的,只有作者具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方能写出格调较高的作品来。
比如,“老骥追风抒壮志;雄鹰展翅入青云。”再比如胡林冀题岳阳楼的两副联:“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海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此两联大气磅礴,好像长风出谷,豪壮奔放,气势雄劲。而北京颐和园月波楼联:“一径竹荫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笛里沧桑吹几遍;樽前风月醉双清。”(周芍衫)后两联婉和清丽,宛若池中漾波,含蓄婉约,委婉轻柔,节奏轻缓。
如同是春联,“春色常随梅色至;节声爱伴雪声来。”(石径斜),明朗爽快,意韵显白;辞畅意显,似观飞流。而“双飞燕剪阶前绿;一点梅开雪里红。”(黄叶秋)含蓄厚远,耐人寻味,言近意遥,如品佳酿。
如武昌东湖可竹轩联:“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明湖摇翠浆声G乃壮诗情。”浓艳富丽,以重彩之笔抒发情趣。再看睡仙亭联:“黄鹤从何处归来,江汉双流,玉笛梅花吹不落;仙人是哪年睡起,春婆一梦,晨钟暮鼓唤难醒。”清新俊爽,大处着眼,又情景交融。
赵朴初挽邓拓联:“积毁铸沉冤,十年风雨燕山夜;丹心同皎日,千古功垂赤县天。“读来悲壮气雄,庄重肃然;而纪晓岚的自挽联:”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虫。”则正如其人智慧才高,幽默滑稽,谐趣横生。
如同是行业联,辽宁雪花啤酒联:“月下独酌,醉液出瓶杯涌雪;灯下花饮,琼浆入口面生花。”(龚乃相),描摹生动,尽显藻丽;至乎绚烂,光彩夺目。海南望海国际大酒店联:“水连天天连水;楼望海海望楼。”(翟沦英)口语入联,毫无雕饰,平白质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比如同时描写形胜,窦υ姥袈チ骸耙宦ズ纹妫慷派倭晡逖跃断N牧阶止厍椋泳┌俜暇阈耍来垦羧刈怼J咳逡坷粢肯梢壳安患湃耍刮意肴惶橄拢恢罹钥矗赐ズ霞煜妫镒咏蓖ㄎ紫浚土晟轿骼此乐莩嵌姥陆d笳撸髡撸耪撸蛘撸酥杏姓嬉猓仕旎岬美矗 狈备捶嵘模岩馑急泶锏煤ǔ┝芾臁6贾菽仙绞萘肓骸八拇罂罩校懒粼谱。灰唤贝Γ犊闯崩础!奔蛞罚约蛞怅啵誓笫≈屑饩承劾壹黄啤
需要指出,阳刚美与阴柔美是对立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往往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不同之处只是成分多少而已。如能处理恰当,就会使楹联诗意异彩纷呈。
有人仿照古代书画评论,将对联定品。谓联有三品:境界、对仗、格律。对联之品位在于境界、对仗、格律之综合,其中境界为主而对仗、格律为辅,故境界上品者虽对仗、格律略有失对、失律之处仍不失为联之上品,若境界中品而对仗工稳、格律严谨者亦是联中上品;若境界中品而对仗、格律略失或境界上品而出律、破律、不对亦可为中品,因其稍事雕琢则上品之选也;若境界全无,只余对仗、格律空壳则联之教科书也,不足为中品,或境界因循古人,对仗、格律尚不及古人则亦联之下品。写景状物则有造境之嫌,抒情寓意则多无病呻吟,技巧机关则贪造物之功,说理立志则有陈腐之气,无旨亦无趣,是为境界之下品。为联作对者应以此为戒。
四、对联的多重格调
对联是一种后起的文学形式,本身长期依附于诗词等其他文学体裁,后来相对独立之后就难免地带有其他文学样式的某些特征。从而形成了对联在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方面的多样性。对联依其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作不同的风格,也可以依其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分作不同的格调。风格的意义更深层次一些,主要是指内容的,而格调则介于内容和形式之间,是一种借助某种形式来表达相宜内容的选择。
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对联的格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律诗格调、骈文格调、词曲格调、歌谣格调、戏文格调、散文格调、俗语格调、成语格调等。
1.律诗格调
对联从律诗中的对偶句式发展而来,所以对联最初多以五、七言为多,后来一直现在它仍是对联的主流格调。这种格调适应面广,所以占绝大多数。如苏小妹联:“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杭州藕香居茶室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2.骈文格调
骈文是受汉赋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体,讲究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美,对联同样受其不小的影响。骈文格调的对联往往用在清代、民国初年的长联之中,就像一篇赋文一样,铺陈描摹,淋漓尽致。这种格调在清代以前出现得并不多,清末民国初期,对联越写越长。比如李联芬写的武汉黄鹤楼联:“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风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山残水,极目今古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3.词曲格调
五代两宋时期,宋词兴盛,这个时期正是对联发展的初创时期,所以在对联中也自然受到影响,以词曲格调入联,联句长短参差不一,有的音律也近于词曲,丰富了对联艺术的表现性。如南京徐达的故居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再如顾复初题成都濯景楼联:“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望云山,青来剑外;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4.歌谣格调
有的对联很像歌曲歌词,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间歌谣情调。比如:“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去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没有铜钱可做来。”
5.戏文格调
戏剧文学盛于元代,对联自然也受其影响,有人喜欢以戏文入联,这些对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再如:“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胜地足流传,直博得一代芳名,千秋艳说;赏心多乐事,且看此半湖烟水,十顷荷花。”(彭玉麟湖心亭联)
6.散文格调
律诗、词曲、歌谣、戏文包括骈文都是讲究有韵律,有些还讲究歌唱性,而不讲韵律的称为散文。有的对联就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语式随便,娓娓而谈,情调特似古代散文。以文入联,始于对联兴盛的清代。比如秋瑾墓联:“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岳阳楼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张飞庙联:“使君乃天下英雄,谊同骨肉;寿侯为人中神圣,美并勋名。”
7.俗语格调
俗语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口语,质朴自然,不作修饰。用在对联中自然生动,大俗不俗。比如棺材铺联:“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石达开题理发店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8.成语格调
有的对联为成语嵌成,有的对联则与四字成语格式一样,节奏整齐明快。如林则徐撰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再如:“守株待兔;缘木求鱼。”“众志成城,众擎易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郭沫若题琉璃厂古文化街联)“前辈典型,秀才风味;华嵩品格,江海文章。”“半壁江山,六朝雄镇;一楼风月,几辈传人。”“言论大苏,性情小谢;襟怀北海,风度西涯。”“南浦绿波,西山爽气;春风落日,秋水长天。”(图十四)
(陈洪绶书联)
五、对联的用典
关于对联的用典与集句,有人将其归入对联的格式之中,其实,与其说这是对联的一种形式,毋宁说它是对联内容的一个方面。对联中典故的使用,为对联内容增加了诸多的艺术表现性和思想性,是对联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对联的用典及其效果
何谓“用典”?所谓“用典”是指在作文赋诗过程中使用典故。典故就是出于古书典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古代人物、历史掌故、名篇佳作、故事传说等等,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文心雕龙?事类》云:“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明确地指出引用典故,是圣贤文章、经典载籍的通用规范。中国古典文学的诸多艺术形式中都喜欢用典,理得义明,达到“情欲信而辞又巧”的效果,从而增加作品的表现能力,增强其艺术性。
对联用典也是如此。对联使用典故,多以典喻今,以典起兴,以典褒贬,以典概括,以典谋篇,以典修辞,以典美文,以典突出主题,以用典达到思想与艺术意境完美统一的效果。可见典故于对联的重要性,真是功莫大焉。
在李渔的对联名著《笠翁对韵》中,就有近一半的内容是用典属对,比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灭项兴刘,狡兔尽时走狗死;连吴拒魏,貔貅屯处卧龙归”等等。不少对联佳作因为适时、恰当地用典而典雅蕴藉,文情隽永。但是如果用典不当,也会使对联效果因此而逊色。
比如一副简单的五言春联:“国华光夏甸;民众乐春台。”上下联分别用了“国华”、“夏甸”、“春台”三个典故。“国华”表示国家荣耀繁荣,语出《国语?鲁上》:“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夏甸”由“信彼南山,惟禹甸之”演化而来,禹建夏朝,故禹甸又称夏甸,用以表示中国。“春台”,指登高游乐的胜处。词见《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此联以典故渲染了春节来临之际民众安居乐业、国家昌盛繁荣的大好局面。
再如陕西名胜华清池联:“岭头台址犹存,褒后曾游,烽火笑倾周社稷;山下温泉尚在,杨妃出浴,霓裳舞破李山河。”上下联分别用了周末褒姒烽火戏诸侯、唐代杨贵妃出浴舞霓裳两个历史人物故事为典故,实际上暗含了周幽王昏庸灭国、唐玄宗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从点到面、由景思史,点破景点蕴涵的深刻历史教训,很像是一篇振聋发聩的精短史论,颇具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
(三)对联用典的要求
对联用典要讲技巧,要自然,要恰切,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不可牵强做作,要自然切题,要与对联的内容相关,自然能够使对联的内容典雅、境界升华;否则只能是为用典而用典,吊尽书袋,却无补于对联,过分用典和引用生典都将成为对联用典的败笔。(图十五)
(徐悲鸿书联)
比如古文大家章士钊先生曾赠画家徐悲鸿一联:“海内共知徐孺子;前身应是九方皋。”两句用了两个古人作典故:“徐孺子”、“九方皋”。徐孺子即王勃《滕王阁序》中“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徐孺,高才名士,受人尊敬,在此处借指同样姓徐而闻名天下的徐悲鸿;九方皋是古代的相马名师,对马匹鉴赏了如指掌,而徐悲鸿以画马驰名画坛,对马的骨骼肌肉生理结构也洞察毫芒,两者有相似之处,且徐悲鸿曾以九方皋相马为题作画。这两个古代人物典故用在徐悲鸿身上非常恰切,非常适当。章老该联正是用了这两个典故,着意赞扬了徐悲鸿画马技法的精到和德艺双馨的大艺术家风范。
比如郭沫若为济南辛弃疾祠的题联:“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郭老在当代文人中是制联较多的,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喜欢用典。“铁板铜琵”、“大江东去”、“美芹”、“悲黍”等,分别出自俞文豹的《吹剑续录》、苏轼的《水调歌头》、《列子?杨朱》、《诗经?王风》之中;作诗填词外,辛弃疾也曾作《美芹十论》等政论文章。该联通过众多典故的恰当使用,很好地评述了辛弃疾词章的豪放和艺术成就的高超,赞扬了辛弃疾的爱国之心和至死不变的豪情壮志,典故起了很好的烘托和强化作用。再如赵朴初为杭州岳飞庙题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联中用了五个典故:“老柏”是指岳飞墓前的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皆出自岳飞的《满江红》词。这些都是用典自然、效果较好的对联。
典故是静态的历史遗存,意义所指往往是一些既定的概念和以往的信息。在对联中使用典故,贵在活用,即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入到典故中去,这样可使典故鲜活起来,并以其权威、典雅、厚重、说服力强等等特点,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服务,从而使得对联具有一种雍容华贵的独特韵味。
比如:“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反平,已苦下情迟上达;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省,莫将私意入公门。”这是晚清著名学者俞樾在南京任上写的一副自律堂联。联语意思是为官要清正、莫把私意带入官场,处理诉讼要公正求实,不要制造冤假错案,即使后来发现了,也会“苦下情迟上达”。联中所用典故:“听讼吾犹人”,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举头天不远”,恐是从古语所谓“头上三尺有神灵”而来,要敬畏神灵,莫徇私舞弊。两个典故一雅一俗,均是将其原有含义扩展,用于对联中而赋予其新的含义,以此服务于对联要表达的意思。这副对联对今天的廉政建设,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对联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思。对联最终是要给人看的,所以用典必须做到不生涩、不枯燥、不失度、不牵强,更不要故意炫耀文采,卖弄风骚。使用典故必须避免那些生涩、偏颇、繁乱、含义不清以及不称为典故的“典故”入联。更不能随意串联一些成语、典故或者人名以成联,使人读之生厌或不知所云。典故要给人以美感,要成为点睛之笔。
比如诗人毛泽东是用典的高手,在他的诗词对联中,屡见典故之用,像吴刚、嫦娥、孙大圣、唐僧、神女、湘妃、牛郎、盗跖、玉皇、五帝、孔子、陶令、曹操、霸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他的笔下运用得十分自如、自然,又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典故。例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都是成功用典、脍炙人口的佳联杰作。
再如岳阳楼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上联之“后乐先忧”,为词语典故,是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化来;下联之“昔闻今上”,也是词语典故,是从杜甫《登岳阳楼》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化来。两个典故都是关于岳阳楼的常见典故,使用起来,并不生涩。
反之,像一家饭店楹联:“推谭仆远初兼列;癸穴庚涡已半垂。”上联中“推谭仆远”,典出《史记?西南夷列传》,是西南少数民族“美味佳肴”之意;下联中的“癸穴庚涡”,典出道家典籍,以为口中津液,口涎水即今天人们所说的哈喇子。该联意在说明该饭店菜肴美味可口,但因为这些典故非常生僻,一般人看了不知所云,并不能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有人以为用典高深,一般人看不懂就是典雅,其实并非如此。此联用典稀奇古怪,并没有高雅到哪里去。
要想恰当地用好典故,使其联语增色,就要做到熟悉典故,积累典故,多读古书,多了解历史知识,是多掌握古代典故的不二法门。我国的典故多来自经史子集、笔记小说、稗史逸闻、古体诗词、民俗节令、风土人情等等,它们都是积累典故的丰富渊源。古代典故之外,还要注意“今典”。“不薄今人爱古人”,“今典”、“古典”都是对联用典的不竭源泉。
比如一副古代倡导廉政对联:“领郡愧难胜,愿闾阎俗变饮羊,人除害马;同舟须共济,与僚u政朝驯雉,节励悬鱼。”联中几乎每个短句都用了一两个典故,分别为:“饮羊”、“害马”、“驯雉”、“悬鱼”。“饮羊”典出《孔子家语?相鲁》:“鲁之贩羊有沈氏者,常饮其羊以诈市人。”这是以水饮羊,增重牟利,如今天的注水肉,古又称“饮诈谋利”。“害马”语出《庄子?徐无鬼》,本指损害马的自然本性,后引申为害群之马。“驯雉”是《后汉书?鲁恭传》中的故事。说他的政绩化及鸟兽,连小孩也不愿捕获来到身边的雉鸟,比喻地方官善施仁政。“悬鱼”是《后汉书?羊续传》中拒下属送鱼不食,悬而以示拒贿的故事。宋诗有句赞道:“清身太守旧悬鱼”,表示羊续为官清廉。
再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短短一幅四言联,竟用了四个典故。“曾三”,即孔门弟子曾参,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故称“曾三”。“颜四”,为孔子弟子颜回,有“四勿”之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故称颜四。“禹寸”,典出《淮南子》:“大圣大禹尺壁,而重寸之阴”,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陶侃曾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郑板桥集中使用了四个古人的名言典故,以最简练之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向上,值得效仿、学习。
如果不读书,不了解历史典故,就不能读懂这样的对联,也就无从欣赏对联的精美胜义和高远境界。
(四)对联用典的分类
对联所用典故,因其性质、场合、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种类。如有人把用典分为明典、暗典、生典、熟典。但目前对联用典主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典故本身的分类,一是对联运用典故的分类。
1.典故本身的分类
《文心雕龙?事类》把典故分为“古事”、“旧辞”两大类,即我们今天说的故事典故和词语典故,这是典故的基本分类。
故事典故又分为古代人物、历史事件、文学形象和生活故事。
比如《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镇纸铜条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联语中连用两个历史事件作典故,上联借用项羽救赵过漳水后,沉船、破釜、背水一战,终获大捷的典故;下联借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苦熬十年,绝不罢休,最终灭吴的历史故事。作者用这两个历史典故警策自己,不要因科考失败而畏惧,要勇猛精进,继续发奋读书,终能功成名就。
再如方而谦代小凤仙挽蔡锷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是一个典型的故事典故。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不幸蔡病逝,作者将蔡比作年轻有为的周瑜,可惜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又将蔡锷比作唐代卫国公大将军李靖,擎天立柱,护国良将,又暗喻小凤仙是投靠李靖、以身相许的侠女红拂。两个典故中的人物都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词语典故包括:名言、格言、箴言、警言、熟语、惯用语、文句和诗句等。
比如杭州岳庙联:“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是一个典型的词语典故对联。上联引自岳飞的话:“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只将顺序颠倒一下,属拈来之笔;下联引自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只改动几个字,即翻成新联。
比如桃源古洞联:“开口说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难为外人道也;源头寻古洞,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欲呼渔子问之。”属于词语典故。这些词语典故分别取自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这些典故引用虽然略作改动,但仍能看其出处。妙合自然,可称得体。
2.对联使用典故分类
这是按照对联所用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对其类型所作的划分。现在一般把对联的种类分为春联、寿联、挽联、胜迹、格言等类,因此对联典故也可大致按这些类别进行区分。其中常见的是春联用典、婚联用典两种,谨举两者为例予以说明。
(1)春联常用典故:三阳、国光、照苏、禹甸、青帝、黄图、平安竹、富贵花、斗转寅杓、春回子夜、鸿钧初转、青鸟氏司启、苍龙帝司晨、一百五日韶光、二十四番花信等等。
比如:“琅\岁报平安竹;锦绣春开富贵花。”联中“琅\”语出《尚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郑玄注:“琅\,珠也。”“平安竹”,见《酉阳杂俎》,言一寺中所栽竹,每日有人报竹平安。以后 “竹报平安”,成为表示家庭平安的典故。联句化自郭钰诗“锦绣春明富贵花,琅\书静竹平安。”联意蕴含一年生活的幸福平安。
(2)婚联常用典故:比翼、于飞、双星、玉台、鸿案、好逑、谐凤卜、连理花、协熊占、宜男草、赤绳系足、红叶题诗、琴瑟赓和、龙凤呈祥、兰桥幸遇、箫引凤飞、玉楼巢翡翠、金屋锁鸳鸯等等。
比如:“画眉喜仿张京兆;点额欣谐宋寿阳。”“画眉”出自《汉书?张敞传》,宣帝时张敞官京兆,尝为妻画眉,后成夫妻恩爱的典故。“点额”出自《岁时记丽》,此书记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含章檐下,梅花落额,成五出之,后人效之为点额的梅花妆,意在女美郎喜。
(五)对联用典的几种方法
对联用典非常普遍,但使用典故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兹略述如下:
1.拈用法:将古诗文中的原话照搬或稍加改动而成联,称之为拈用。或者在不改变典故或诗词原意的情况下,略作变动以适应对联形式的要求,也可称为拈用。比如朱自清晚年在贫病交困中写的自勉联:“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是拈用李商隐的《乐游原》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属于词语典故。朱自清将原诗句稍加变动,各增加二字,用以表示作者在艰困的境遇中,对反帝斗争抱有坚定信念,对新的希望坚持乐观态度。
2.掇拾法。将来源不同、内容不一的典故或诗句在对联中掇合在一起,为主题服务。在一联里,将不同作品中的互不相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典故掇在一起,为同一主题服务,即称掇合。比如安徽霍山县韩信祠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此寥寥十字,掇拾用了三个典故,便全面概括了韩信一生中的重大经历。上联“生死一知己”,是说韩信得以重用及后来谋反被识破者,均为萧何一人。世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即指此事。下联是说,韩信在早年因家贫挨饿,幸被一洗衣妇人救助,才保全性命。后韩信谋反被捕,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之手,即是下联的含义。
3.改造法。在不改变典故意义和性质的前提下,对其内容加以改造,以符合对联的形式。这就是《文心雕龙?事类》所说,用典“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比如郭沫若写的一副抗日联:“龙战玄黄弥野血;鸡鸣风雨际天闻。”上联出自《易经》中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玄黄”为天地,意为中国大地正在进行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人民为捍卫祖国血洒大地,下联“鸡鸣风雨”源于《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表示战争风雨如晦,人民闻鸡起舞奋起抗战之声响彻天际。作者把所用典故略作改造,直抒全民抗日同仇敌忾、意气风发的必胜信念。可见改造典故亦可写出好联。
4.翻新法。把原有典故翻出新意,扩展其意或反其意而用之。即用原来的典故翻出新意。如近人陈逢元在民国初写的岳阳楼联:“两岁苦兵戈,一统山河,肯容吴楚东南坼;重湖惊梦影,万家劫火,怕说乾坤日夜浮。”上下联中的后句用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句,作者借来反其意以讽当年军阀割据,连年兵戈不休,使典故原意另有一番新意。
5.脱化法。即用典用得不着形迹、使典故原来的风貌不易被人察觉。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是也。例如湖南岳阳楼一联:“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乍看不见用典,其实不然。下联应是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脱化,重在“忧乐”二字。二字关情,用的极巧。
6.修饰法。修饰即摘取原文中、诗词中的句子加以修饰润色,使其符合对联的要求。比如明诚学校联:“明以辨之,学以聚之;诚者成也,校者教也。”联中四小句句首分别嵌藏“明诚学校”四字,且均是词语典故。上句“明以辨之”,出自《礼记?中庸》,原句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诚之”,在“明辨之”句中加一“以”字。“学以聚之”语出《易经?乾卦》:“君子学以聚之”。下句“诚者成也”,出自《礼记》,原文为“诚者,自成也”,删去一个“自”字。“校者教之”语出《史记?儒林传》正文。联语用典虽经修饰,但恰切题意,自然天成,意境深邃,堪称奇绝之作。
7.借代法。借代是用同本体事物相关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这种方法也往往用在对联用典中。如说桃,可用“红雨”、“刘郎”等典故代替。说柳,可用“灞桥”、“阳关”来代替。对于这种用典方法的使用和欣赏,首先需要把典故由来弄明白,即以词语借代什么,才能产生艺术联想,品味出非凡的意境。比如:“红杏花深君独立;绿杨春好我平分。”上联用虞家的典故,以“红杏”来代虞姓。下联用白居易赠元微之诗的典故,以“绿杨”代同居的意思,使上下联对得自然雅切。
8.错综法。对联用典除上举各法之外,还有错综法,即不是一种方法的使用,而是在上下联中同时使用两个或错综使用多种方法。
比如用典与嵌字的综合运用。“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联中镶嵌“六君子”、“二陈汤”两味中药汤头,但同时又是用典。上联指杨度、刘师培等筹安会“六君子”拥立袁世凯做皇帝,暗讽袁世凯得了想做皇帝的梦;下联指袁的亲信陈树藩、陈宦、汤乡铭三人,他们见大势不妙,先后宣布“独立”反袁,成了袁世凯的“送终汤”。全联语意双关,简洁明白,功力深厚。
再如用典、借代、双关的综合运用。“骑青牛出函谷老子姓李;斩白蛇入咸阳高祖姓刘。”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有一青衫秀才与一白发老者同住一店,秀才谦恭地问老者:“老丈高姓?”那老者倚老卖老,便出上联意欲奚落秀才,同时反问秀才“何姓”。谁知秀才才高八斗,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下联,使老者并未占到便宜。上下联均出口不凡,上联用李聃出关之典,借“老子”之名以自代,语意双关。下联用刘邦斩白蛇之典,借“高祖”以自代,同样语意双关,且对仗工整。
六、对联的集句
与对联用典有些关联的是对联的集句,即集联。用典是在对对联时引用现成的古人和故事,包括引用一些词语典故并加以适当的改造修饰,用入联中;而集联则是引用现成的古代诗词歌赋语句,不加任何改造而集成对联。集联也是构成对联丰富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集联的性质和特点
集联又称集句、集引,就是收集和引用句子以成联的意思。楹联创作中的集引法,是指摘取或引用前贤他人的诗句、词句、文章佳句、碑帖、成语、格言以及书名、刊名、影视名、戏剧名等,将原本并非对偶的句子,进行重新组合而形成一副新的对联。
集句为联大约在宋代初年就有了。相传北宋初年大词人晏殊,得一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无以配对,苦思一年,仍未成对,还是门生王琪提出:何不对以“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大喜,如获至宝,后他将其写进自己的一首《浣溪沙》之中。大文学家王安石喜爱集诗为对。《竹坡诗话》中记载:王安石做集句,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欲以全句作对,久而未得,一日问蔡天启,天启应声曰:何不对“梨园弟子白发新”,公大喜。《历代诗话考》:“荆公(王安石)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王安石可谓是集联之集大成者。
由此可见,集句成联殊非易事。集联是“活”用了前人佳句,运用在自己楹联之中,从而构成新的对联意境。集联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别出心裁,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用一副集古诗联来形容对联集句,真可谓是:“谁将佳句并;真与古人齐。”(集古人诗句)(图十六)
(文怀沙书联)
集句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并非文字游戏之类。作者非有一定文学底韵不能驾驭。否则宏篇在手,亦难成佳对。在集句对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念,经过自己的选择、思考,才能从浩瀚的文山诗海中撷取两个毫不相关的句子相配以成佳对。从某种意义上讲,做好一副集句联要比自撰联难得多,可谓得之不易。正因为集句得之不易,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在此显其才华的天地里,不懈地追索。其难度不亚于深山探宝、苍海寻珠。
集句联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诗文,比如鲁迅先生集屈原《离骚》句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_之先鸣。”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诗文,既可以集同代作者的诗文,也可以集异代作者的诗文。比如镇江夕阳楼联:“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就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由清末最有学问的大官僚端方所集。上联出自李商隐的《乐游原》,下联出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前者是唐诗句,后者是宋词句,仅写作时间就相隔甚远,更谈不上有什么“亲缘”关系。但由于制联者慧眼识珠,巧搭“鹊桥”,使它们得以结为异代“伉俪”,形成了一副新的对联。该副集联极其恰切地表现了夕阳楼的高大美观、巍峨雄姿。
也有限制集句范围的,如必须是唐诗之间相对,赋文之间相对之类。不管集句的范围如何,当以集成作品的工巧为重,切不可让集句的规定束缚了手脚而影响作品的成色。
(二)前人集联举隅
前人关于古诗集联,有许多现成的作品。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集唐诗为联,这是因为唐诗数量最多,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典型代表。比如:“山公惜美景;小谢有新诗。”(集唐诗句)“云山起翰墨;星斗焕文章。”(集唐诗句)“长笑对高柳;贞心比古松。”(集唐诗句)“文章辉五色;心迹喜双清。”(集唐诗句)“心同孤鹤静;节效古松贞。”(集唐诗句)“名香泛窗户;达岫对壶觞。”(集唐诗句)“名香播兰蕙;妙墨挥岩泉。”(集唐诗句)“名香播兰蕙;雕藻迈琼琚。”(集唐诗句)“江山助磅礴;文物照光辉。”(集唐诗句)“江山澄气象;冰雪净聪明。”(集唐诗句)“汲古得修绠;开怀畅远襟。”(集唐诗句)“羽仪呈N|;藻思焕琼琚。”(集唐诗句)“声华满冰雪;节操方松筠。”(集唐诗句)“苔石随人古;山花拂面香。”(集唐诗句)“松风清耳目;蕙气袭衽襟。”(集唐诗句)“披云炼琼液;坐月观宝书。”(集唐诗句)“到为诗书重;心缘启沃留。”(集唐诗句)“知音在霄汉;高步蹑华嵩。”(集唐诗句)“径隐千重石;园开四季花。”(集唐诗句)“学业醇儒富;文章大雅存。”(集唐诗句)“诗思竹间得;道心尘外逢。”(集唐诗句)“草木含清色;岩廊挹大犹。”(集唐诗句)“柳深陶令宅;月静庚公楼。”(集唐诗句)“美花多映竹;乔木自成林。”(集唐诗句)“举头望明月;荡胸生层云。”(集唐诗句)“结交指松柏;述作凌江山。”(集唐诗句)“荷锄修药圃;煮茗就花栏。”(集唐诗句)“积照涵德镜;素怀寄清琴。”(集唐诗句)“高松来好月;野竹上清霄。”(集唐诗句)“阅古宗文举;临风怀谢公。”(集唐诗句)“酒香留客住;诗好带风吟。”(集唐诗句)“涧松寒转直;碧海阔逾澄。”(集唐诗句)“朗抱开晓月;高文激颓波。”(集唐诗句)“谁知大隐者;乃是不羁人。”(集唐诗句)“接垣分竹径;微路入花源。”(集唐诗句)“雅琴飞白雪;逸翰怀青霄。”(集古人诗句)“脚着谢公履;身披莱子衣。”(集唐诗句)“深情托瑶瑟;逸兴横素襟。”(集唐诗句)“谋猷归哲匠;词赋引文雄。”(集唐诗句)“颇得河山趣;不知城市喧。”(集唐诗句)“琴将天籁合;幔卷浪花浮。”(集唐诗句)“跌宕孔文举;风流贺季真。”(集唐诗句)“野翠生松竹;潭香闻芰荷。”(集唐诗句)“短歌能驻日;闲坐但闻香。”(集唐诗句)“智勇冠当代;卓荦观群书。”(集古人诗句)“隔沼连香芰;缘岩覆绿萝。”(集唐诗句)“鹏鹗励羽翼;龙鸾炳文章。”(集唐诗句)“愿持山作寿;常与鹤为群。”(集唐诗句)“暗水流花径;清风满竹林。”(集唐诗句)“溪静云生石;窗虚日弄纱。”(集唐诗句)“蕴真惬所遇;振藻若有神。”(集唐诗句)“墨研清露月;琴响碧天秋。”(集唐诗句)“端居喜良友;独立占古风。”(集唐诗句)“麟笔删金篆;霓裳侍玉除。”(集唐诗句)“一路沿溪花复水;几家深树碧藏楼。”(集唐诗句)“万卷图书天禄上;四时云物月华中。”(集唐诗句)“五野绿云笼稼穑;一庭红叶掩衡茅。”(集唐诗句)“鸟啼碧树闲临水;竹映高墙似傍山。”(集唐诗句)“自笑平生夸胆气;须知节候即风寒。”(集韩愈句)“合沓声名动寥廓;纵横逸气走风雷。”(集唐诗句)“安知峰壑今来变;不露文章世已惊。”(集唐诗句)“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集唐诗句)“枫叶荻花秋瑟瑟;浴凫飞鹭晚悠悠。”(集唐诗句)“松竹节操溪澄性;山展屏风花夹篱。”(集唐诗句)“松间明月常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集唐诗句)“舍南舍北皆春水;他席他乡送客怀。”(集唐诗句)“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集唐诗句)“城隅绿水明秋日;江上诗情为晚霞。”(集唐诗句)“倾壶待客花开后;出竹吟诗月上初。”(集唐诗句)“城隅绿水明秋日;江上诗情为晚霞。”(集唐诗句)“莫忧世事兼身事;却道新花胜旧花。”(集韩愈句)“顾视清高气深稳;文章彪炳光陆离。”(集唐诗句)“家酿满瓶书满架;山花如绣草如茵。”(集唐诗句)“常爱此中多胜事;更于何处学忘机。”(集唐诗句)“窗含远树通书幌;风s残花落砚池。”(集唐诗句)“瑞气回浮青玉案;清名合在紫微天。”(集唐诗句)“翠竹黄花皆佛性;清池皓月照禅心。”(集唐诗句)“蝶衔花蕊蜂衔粉;犀辟尘埃玉辟寒。”(集李商隐句)“闲看春水心无事;静听天和兴自浓。”(集唐诗句)等等,都是较为成功的唐诗集联。其中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集唐诗句)上联出自王维《渭城曲》,下联出自李白《将进酒》,两句虽然出自不同诗人手笔,但因为都与饮酒有关,集在一起,形成有递进关系的流水联,自然恰切,工稳异常,形成绝联妙对,简直可作为酒楼饭店的上选楹联。
而在唐诗集联中更多的是集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诗句为联,如上举集唐诗句联中许多都是将李白与杜甫的诗句与其他诗人的诗句集成为联的。当然这是因为在唐诗中李杜诗篇最有名气,且诗律最为严谨工整,所以最易被人集诗为联。比如:“天长落日远;意重泰山轻。”(集李白句)“心悬万里外;兴在一杯中。”(集李白句)“秀句满江国;芳声腾海隅。”(集李白句)“桂子落秋月;荷花羞玉颜。”(集李白句)“闲吟步竹石;长醉歌芳菲。”(集李白句)“死生一度人皆有;意气相倾山可移。”(集李白句)“浣溪石上窥明月;向日楼中吹落梅。”(集李白句)“甘从千日醉;耻与万人同。”(集杜甫句)“气得神仙迥;情依节制尊。”(集杜甫句)“风逆花迎面;山深云湔衣。”(集杜甫句)“穷愁但有骨;诗兴不无神。”(集杜甫句)“闻说江山好;终嗟风趣频。”(集杜甫句)“倚杖看孤石;开林出远山。”(集杜甫句)“读书难字过;回首白云间。”(集杜甫句)“养拙干戈际;用心霜雪间。”(集杜甫句)“歌词自作风格老;诗卷长流天地间。”(集杜甫句)“万里秋风吹锦水;九重春色醉仙桃。”(集杜甫句)“不知明月为谁好;更有澄江消客愁。”(集杜甫句)“天涯春色催迟暮;玉垒浮云变古今。”(集杜甫句)“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集杜甫句)等等,多不再举。比如其中的“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集杜甫句)上联出自杜甫《登兖州城楼》“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下联出自杜甫《巳上人茅斋》“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两句集在一起,对仗工稳,词气连接,可以表达为文从艺者继承与创新的全新意念。(图十七)
(梁同书书联)
唐诗之外,集宋词、宋诗为联者也不少,其中以集苏轼、黄庭坚、陆游等著名诗人的诗词为联者较多。集宋诗者如梁同书,集宋词者如梁启超,皆为集联高手。比如:“名随市人隐;心与古佛闲。”(集苏轼句)“才大古来难适用;人生何处不相逢。”(集苏轼句)“天下几人学杜甫;诗中自合爱陶潜。”(集苏轼句)“劝子勿为官所腐;知君欲以诗相磨。”(集苏轼句)“古来画师非俗士;此间风物属诗人。”(集苏轼句)“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集苏轼句)“官如草木我如土;舌有风雷闭有神。”(梁同书集苏轼句)“笔老诗新疑有物;水清石瘦亦能奇。”(集苏轼句)“小雨藏山客来久;长江接天帆到迟。”(集黄庭坚句)“眉宇之间见风雅;笑谈与世殊臼科。”(梁同书集黄庭坚句)“周鼎汤盘见蝌蚪;深山大泽生龙蛇。”(集黄庭坚句)“胸中已无少年事;门外犹多长者车。”(梁同书集黄庭坚句)“山河兴废人搔首;风雨纵横乱入楼。”(集陆游句)“看镜已成双白鬓;名山踏破几青鞋。”(集陆游句)“门无车马终年静;卒对琴书百虑清。”(集宋诗句)“立脚怕从风俗转;高怀犹有古人知。”(集宋诗句)“好山当户碧云晚;古屋贮月松风凉。”(集宋诗句)“深林闲数新添竹;残烛贪看未见书。”(集宋诗句)“林花经雨香犹在;芳草留人意自闲。”(集宋诗句)“藏书万卷可教子;买地十亩皆种松。”(集宋诗句)“林罅忽明知月上;竹梢微响觉风来。”(集宋诗句)“轻鸥白鹭定吾友;绿竹高松无俗尘。”(梁同书集宋诗句)“更筑园林负城郭;先安笔研对溪山。”(梁同书集宋诗句)“名高北斗星辰上;诗在千山烟雨中。”(梁同书集宋诗句)“缫成白雪三千丈;净扫清风五百间。”(梁同书集宋诗句)“蹙踏鲍谢跨徐庾;网罗秦汉近唐虞。”(梁同书集宋诗句)“独抱琵琶寻旧曲;数教鹦鹉念新诗。”(集词句)“半空月影流云碎;十里梅花作雪声。”(集词句)“流水白云常自在;金风玉露一相逢。”(集词句)“翠药红蘅几番风雨;黄花绿菊好个霜天。”(集词句)“天气欲重阳几番风雨;登临望故国万里山河。”(集词句)“忍泪觅残红柔情似水;起舞弄清影瘦骨临风。”(集词句)“试上小红楼论诗说剑;更尽一杯酒举首高歌。”(集词句)“春瘦三分轻阴便成雨;月明千里高处不胜寒。”(梁启超集宋词句)“一晌销凝帘外晓莺残月;无限清丽雨余芳草残阳。”(梁启超集宋词句)“月满西楼独鹤还自空碧;日烘晴昼流莺唤起春酲。”(梁启超集宋词句)“水殿风来冷香飞上诗句;空江月堕梦魂欲渡苍茫。”(梁启超集宋词句)“忽相思更添了几声啼_;屡回头最可惜一泛江山。”(梁启超集宋词句)“春水满塘生鸿还相趁;蝴蝶上阶飞风帘自在垂。”(梁启超集宋词句)“春水满塘生鸿还相趁;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梁启超集宋词句)“独上西楼天淡银河垂地;高斟北斗酒酣鼻息如雷。”(梁启超集宋词句)“宿鹭圆沙又是一般闲暇;乱鸭斜日古今无此荒寒。”(梁启超集宋词句)“笑索红梅香乱石桥南北;醉眠芳草梦随蝴蝶西东。”(梁启超集宋词句)“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鸾境与花枝此情谁得知。”(梁启超集宋词句)“满地横斜梅花正自不恶;一春憔悴杜鹃欲劝谁归。”(梁启超集宋词句)“蝴蝶儿,晚春时,又是一般闲暇;梧桐树,三更雨,不知多少秋声。”(梁启超集宋词联)“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啼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策纵集宋词联)“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楼外楼酒家集宋词联)集宋词联有许多的名联警句,脍炙人口。比如:“风吹皱一池春水;浪淘尽千古英雄。”(集宋词句)上联出自冯延巳闺怨词《谒金门》中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略作减缩。下联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作略缩。将两句集为一联,以水作为媒介,使人可以迎风临水,发千古兴亡浩叹。
唐诗宋词之外,古典经典载籍和诗文篇什都可以集句入联,比如:“天下有道;国家将兴。”(集《四书》句)“穷不失义;富而无骄。”(集《四书》句)“敏则有功公则说;淡而不厌简而文。”(集《四书》句)“行不得则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集《四书》句)“以万物为刍狗;治大国若烹鲜。”(集《老子》句)“行道有福能勤有继;居安思危在约思纯。”(集《左传》句)“沙棠作舟桂为楫;浮云似帐月如钩。”(集《古乐府》句)“与古为新载瞻星气;其曰可读如写阳春。”(集《诗品》句)“红杏在林幽鸟相逐;碧桃满树清露未。”(集《诗品》句)“隔溪渔舟幽鸟相逐;乱山乔木奇花初胎。”(集《诗品》句)“蓄素守中所思不远;返虚入浑其声愈希。”(集《诗品》句)“碧山人来幽鸟相逐;金尊酒满奇花初胎。”(集《诗品》句)“碧苔芳晖如有佳话;绿杉野屋良殚美景。”(集《诗品》句)“泉石激韵林籁结响;云霞雕色草木贲华。”(集《文心雕龙》句)“妙机其微是有真宰;远引莫至忽逢幽人。”(集《诗品》句)“神化攸同控物自富;性情所至着手成春。”(集《诗品》句)“修词立诚在于无愧;造物指事莫非自然。”(集《文心雕龙》句)“绚言朱蓝文约为美;志在山水琴表其情。”(集《文心雕龙》句)“平理若衡照辞若镜;动墨横锦摇笔散珠。”(集《文心雕龙》句)“砥德砺才为国藩辅;布政施惠生我福人。”(集《易林》句)“道德神仙增荣益誉;福禄欢喜长乐永康。”(集《易林》句)“论仁议福保我金玉;达性任情乐其安闲。”(集《易林》句)“含和履中驾福乘喜;年丰岁熟政乐民仁。”(集《易林》句)“精义测神奥清机发妙理;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集《文选》句)“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荫。”(集《陶渊明》句)“井灶有余处;林园无俗情。”(集《陶渊明》句)“采菊东篱下;种桑长江边。”(集《陶渊明》句)“秋菊有佳色;幽兰生前庭。”(集《陶渊明》句)“挥兹一觞未知明日事;远之八表正赖古人书。”(集《陶渊明》句)“芝洞秋房檀林春乳;桂深冬燠松疏夏寒。”(集《庾信》句)“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含毫命素动必依真。”(集姚察《名画记》句)“张颠草圣雄千古;焦遂高谈惊四筵。”(梁同书集元好问句)等等。
集聚成联,可供集引的内容很多,如前人佳句、成语俗语、人名地名、书籍报刊、戏剧电影等等,皆可入联,兹不多举。
(三)集联的种类
其实集联是一个含混而言的说法。在集联里面也不是单一的对联形式,如以集联方式为别,可以将其分为集句联、摘句联、半集句联、半摘句联、集字联等五种。
1.集句联。集句联如前所述,即将两个出处不同的诗文句子集在一起成为对联。比如:“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归去来兮》)。”“翁之乐者山林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客亦知夫水月乎(苏轼《前赤壁赋》)?”“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集《四书》句联)工稳恰切,无与伦比。这是集联的主要形式。再如,有人集毛泽东词句为联:“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上下联四个分句,分别来自毛泽东的不同诗词,但集在一起成为一副对联,对仗非常工整。
2.摘句联。直接摘自他人诗文中原本已经对仗的句子成为摘句联。这种情况虽不如集句联常见,但也时有所闻。比如阮元题西湖张苍水祠联:“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摘自明人张苍水《入武林》诗的颔句。因此,摘句联又有诗联、律联之称。表面看来,摘句联是直接摘用现成的对偶句为联,似乎轻而易举。其实,要使所摘之句与所咏题的事物紧密吻合,还得费一番脑筋,而一副好的摘句联,同样也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像杭州岳庙大门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用岳飞词《满江红》里的现成联句,来概述岳将军的生平事迹,使人产生一种诵其文如见其人的亲切感。
3.半集句联。半集句联是指联文一半是集录他人成句,一半是作者自撰的。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一联撷录他人成句,另一联为作者自制。如董必武题湖北隆中武侯祠联:“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上联集的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句子,下联则为董老自撰。另一种是上、下联的一部分系集录前人成句,上、下联的另一部分由作者自制。如顾复初题成都望江楼浣笺亭联:“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这是一副半集句联。其上、下联的第一分句分别集自韩愈的《答张彻》和谢眺的《移病还园示亲属》二诗,其它句子则是制联者自作。
4.半摘句联。半摘句联是指上、下联的一部分系摘用他人现成的对偶句,另一部分则为制联者所创作。如中共中央挽“平江惨案”烈士联:“在国难中惹起内哄,江河不洗古今憾;于身危时犹明大义,天地能知忠烈心。”就是一副半摘句联。其上、下联的前半部分为自制,后半部分摘的是陆游《王给事饷玉友》中的一对诗句。
5.集字联。集联还有一种形式,就是集碑帖字为联。这样的集联就不是集句联了,而是集字联。比如:“花放水流,自有旨趣;禽呜鸟乐,各具天成。”(集石鼓文字联) “古人所重在大节;君子于学无常师。”(集《汉樊敏碑》字联)因为这涉及到对联与书法的关系,将在另外一章中详论,故此暂略。(图十八)
(赵之谦书联)
(四)集联的要求规则
集句联因为要用现成的古诗文句等,表达制联者的思想、感情,从形式上来说可谓别具一格。然而,也正由于集句联是要借他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已的心里话,而要“借”得恰如其分,实非易事,故集句联的制作难度较大,容易束缚思想,不易掌握。
集句所引用的句子在原诗文中,与其它句子一起形成了一种要表达的意思,但在集联中,所引用的句子与另外一个句子集成对联,构成了另外一种意思,或者集合了两句形成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意思。比如清代“淡墨探花”王文治集古诗词题戏台联:“人世难逢开口笑;老夫聊发少年狂。”就是一副成功的集联。上联出自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表现的是诗酒名士的放荡不羁;下联则出自宋苏轼贬官密州时期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名句,表现了作者愈挫愈奋、老当益壮地壮志豪情。应该说两句表现的意思与精神并不一致,但集在一起作为戏台对联,则表现了与两者都不相同的另外一种情怀,借酒浇愁,游戏人生。
正因为要集成两句结构完全对称、平仄和律、内容关联的楹联很难,所以集联往往比一般对联的要求要宽泛些,即内容上大致对上即可,对于形式上的对仗与平仄的要求并不严格。如上海半淞园的楹联:“剪取吴淞半江水;聊寄江南一枝春。”为集古人诗句为联。上联用杜甫诗句,下联用陆凯的诗意对成。恰好写出“半淞”的韵味,在音律以及实词、虚词相对上就都不苛求了。其实此联的上下句中,“取”与“寄”、“淞”与“南”、“江”与“枝”都不是一平一仄的互对。虽然不太对仗,但能集为对联,且有嵌字之名,已经难能可贵,不宜苛究。再有“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动墨横锦摇笔散珠。”(《文心雕龙》集联)联句文辞华丽,内容关联,然上下句第二字,平仄欠工,第三字词性失对,第七字也然,但辞不害义,仍不失为一副好联。
再如集毛泽东、周恩来诗词联:“不到长城非好汉;难酬蹈海亦英雄。”上联中有“长城”为偏正结构名词,与之相对的下联中“蹈海”为动宾结构的短语,两者本不成对。不过作为一副集联,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对于集联来说可以如此。但是如果是创作的对联,则不能允许如此草草将就。
尽管如此,集联还是有一些规范要求的,以别于对联的其它不同形式。
第一,集联必须涵义深刻,思想贯通,对仗合理,浑然天成。因为集联是重新安排两个来自不同诗文的句子,必要的形式对应之外,更要求内容的相关和勾连。当然这种相关与勾连并不见得必须像在原诗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那般紧凑与密切,只要有些逻辑或内容的关联即可,藕断丝连也可。比如集古书联:“穷不失义;富而无骄。”(集《四书》句)上联出自《孟子?尽心上》“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下联出自《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在原文中,“穷”与“达”相对,“富”与“贫”相对;“义”与“道”相对,“骄”与“谄”相对。但在集联中,“穷”与“富”相对,转而有了“贫”的意思,因而两者也是可以相对的。表现一个人不管贫穷还是富贵,都能坚持道义,始终如一。
第二,集联很容易集成两个毫不相干的句子,而形成无情对。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上下联对仗工整也不能叫对联,而只能叫句,如:“袁安卧雪;仁杰望云。”两句都有典故出处,从词意、声调看对得较为工整,但内容却不相关,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不能表达一个中心思想,韵味索然,只对而不联。再如有人集韩愈诗为联:“正值万株红叶满;问言何处芙蓉多。”(集韩愈句)虽然不能说是毫无关联的无情对,但上下联之间并没有多少瓜葛与联络。这样的集联是不成功的,也不宜提倡。
第三,集联(除集字联外)不能修饰和改动原句中的字,比如:“床头见数帙书,便以学问相许(《宋?王徽传》);宅边有五柳树,尝著文章自娱(《南宋?陶潜传》)。”“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记?淮阴侯列传》);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贵德》)。”否则不能称为集句,而只能称为仿改联或对联用典。比如:“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李叔同联)
第四,上下联文字和意义忌重复,即使部分合掌,也是不允许的。
集句为联固然并非易事,但也有不少集联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作者平时刻意留心,倾心专注,就一定会集成佳对。有些人作集句可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这是作者文思敏捷,长期苦心积贮的结果。它确实“成时容易却艰辛”,一个平时不刻苦用心,持之以恒的人,即使将唐诗宋词读遍,也不会达到集句成联的水平。要想做好集联,平时必须多读多写,博学广记。
该对联暂时没有评论!
?我也说一句(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或有什么需要补充的,请您提交给我,不胜感激!------美好世界,共同创造!)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的相关政策法规,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互动的言论.
&最新对联书籍
中国对联网手机版()版权所有
对联网交流群: <font color="#FF6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下熙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