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驳的意思”曲高和寡

辩论艺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95页免费160页免费28页免费9页免费5页免费 5页免费4页免费2页免费2页1下载券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6页免费5页免费5页免费4页免费73页1下载券
辩论艺术|辩​论​技​巧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地理问题:板块漂移速度是怎么测量的?
地理问题:板块漂移速度是怎么测量的?
在书上看到:印度洋板块正在以每年4~5厘米的速度向……移动、、
我就想了——板块漂移的速度是怎么测量出来的?!
做记号?卫星观察?& ……&&&真想不到科学家到底用的是什么高招。。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主要是经长期观察、考察测量出来的。通过卫星反馈信息。例如测某地的地理坐标(经纬度),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变化
大陆漂移说 1912年由德国年轻的科学家魏格纳(图)提出。魏格纳以科学家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观察地图上海洋两侧的陆地轮廓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以后他又通过考察、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岩相的相似性和连续性特征中,找到大西洋两岸陆地吻合的证据;进而推断早在三亿年前,地球上曾有一片广阔而连续的水域——“泛大洋”,其间包围着一块庞大的原始古陆——“泛大陆”。大约在2亿年前,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长期作用。这块联合古陆开始出现裂缝,并渐渐分离漂移。比重轻的硅铝层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形成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海陆分布。 在当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被人们视为荒谬的奇谈,他本人也遭到非难。为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他只身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不幸在50岁生日那天遇难。不过,值得告慰的是,魏格纳之后,人们陆续发现了一些大陆漂移的新证据,大陆漂移说逐渐被人们接受。 大陆为什么会在硅镁层上漂移?人们带着种种疑问,继续进行着深入的研究。随着古地磁学的新发现及海洋科学的新进展,一个崭新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曾被拒绝的“大陆漂移说” 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 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本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大陆漂移说”终于再沐春风 进入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里东山再起。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古地磁学。今天,地球的两个磁极———南磁极和北磁极几乎是固定不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根据古地磁学,科学家复原了以往各个地质时期生成的岩石当初的磁场,由此推定了南北磁极的位置。磁极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移动轨迹,被称为“极移动曲线”。1950年,英国的基斯·兰卡恩和帕特里克·布兰科特等,根据对欧洲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各地质时期岩石中残存磁场的精确测定,成功地得到了“极移动曲线”。地球只存在南磁极和北磁极两个磁极,从各个大陆研究得来的南磁极或北磁极的“极移动曲线”理应是一致的。然而,兰卡恩等人求得的两条“极移动曲线”形状相似却沿经线偏离。要是把大西洋两边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合在一起,那么对应的“极移动曲线”恰好能够吻合。这个事实正好说明了大陆漂移具有可能性。由于导致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没能解决,所有的地球科学家对“大陆漂移说”始终不予理会,不过“大陆漂移说”却因古地磁学的发现而峥嵘再现。“海洋扩大说”崭露头角 50年代伊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发的新技术被广泛用于海洋观测,比如采用声纳装置观测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场仪探测海底磁场异常情况等。通过这些探测,科学家终于搞清全球海底被称为“海岭”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彼此相连的。 在海底山脉中位于大西洋中部的大西洋中央海岭,魏格纳在世时人们就不陌生。但是,类似的海岭存在于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地球所有的海洋,像网络一样分布在海底。在大西洋中部南北走向绵延1万公里以上的中央海岭的中段,还存在一个“大规模的谷地”,科学家还发现,这个“中央谷地”与中央海岭并排相连。于是有科学家提出,大西洋正是地球的裂缝,海底也许就是在这里扩张的。随后科学家又测定出从地球内部涌流出的地壳热流量,也了解到从海岭之下的深处似乎正在喷涌出热物质。 根据以上探测结果,科学家得出结论:中央海岭下的地幔对流升腾形成海洋地壳,海底由此扩大,这种结论支持了“海洋扩大说”,而“海洋扩大说”也解释了大陆的分裂和移动。构成大陆地壳的物质密度小,地幔就会上浮。根据“海洋扩大说”,大陆下的地幔对流升腾造成大陆分裂,进而地幔向水平方向的运动将大陆推开。 此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观测了能够解释美国西海岸附近太平洋海底地壳形成原因的地磁异常情况,弄清了在20公里到30公里的宽度上存在百分之一的磁场异常,在南北几百公里范围内呈条纹状分布。此外,随着同时期岩石年代测定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弄清了以往数百万年间曾经多次反复的地磁场逆转历史。 1963年,弗莱德·瓦因和德拉蒙多·马修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加利福尼亚的地磁异常带是地球磁场逆转的反映。在中央海岭,由于高温岩浆的冷却生成了海底地壳,也就形成了具有当时地球磁场方向的磁场的岩石。瓦因等人认为,地球磁极曾多次逆转,具有各个地质时期磁场方向特征的海底地壳,在海底并列呈条纹状,这个事实为观测所确定。由于海底向海岭两侧扩张,如果瓦因等人的见解符合实际,那么观测得到的反映磁场异常的条纹,相对海岭两侧应当是对称的。这种对称性也被实际观测所确认。汇集来的有关观测数据都在支持“海洋扩大说”,而且根据海底磁场异常的数据,使迄今科学家掌握的只有几百万年的地球磁场的逆转史,一下子扩大至2亿年。板块构造学说 由于“极移动曲线”和海底扩大等提供的证据,大陆漂移的确是正在发生的事实。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197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确立,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比如海岭就是在分离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海沟则是在海洋板块彼此碰撞,一个板块俯冲至另一板块的下方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沿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则是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间形成的很具代表性的转换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 由于与被称为“环太平洋带”的太平洋板块周围的状态相关,这个地区内的大地震、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动等都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间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在大陆板块彼此碰撞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了大陆与大陆间的冲突带,也造成了大褶皱山脉。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进展,迄今被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70年代以来,以证实板块构造学说为目的的世界规模的地球观测蓬勃开展。通过这些观测,海底的年代分布被详尽确定,弄清了以往地质时期板块运动的过程,更由于空间观测技术的发展,就连每年一厘米的板块运动,也能够连续数年进行观测。解读整个地球的历史 板块构造学说证实了魏格纳当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由于“大陆漂移说”凭借板块运动,于是很长时间里被视为待揭之谜的“大陆漂移说”的原动力问题迎刃而解。然而板块构造学说并没有搞清所有的地球活动,板块构造学说证实的只是历经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最近2亿年的事实,此前的地球活动仍然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留至今天,而且导致板块运动的地幔深处的活动,还需要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 对于地球的下部地幔和地核的活动,80年代以来,科学家采用被称为“地震学X射线断层摄影法”的技术,利用地震波研究了地球内部的不均匀构造,这种科学手段使研究得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曾被认为是板块运动原动力的地幔对流的实际状态似乎可以触摸了。对于地球板块构造
nandu day oadasd
不是很清楚
没什么关系
可能是板块相撞
玩时间长了 就凭感觉
额。。。如果玩的时间长的话。。就会有感觉了
等待您来回答
QQ飞车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交流讨论QQ飞车的游戏攻略、技巧、秘籍  顶顶,
  呵呵 好    可惜许多有作品,无作品名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 15:26:55 
    呵呵 好        可惜许多有作品,无作品名      ____________
是俺偷懒啦,哈哈,改,
  丰子恺作图
  丰子恺 和平图
      作者:路蛮 回复日期: 18:07:02 
    mark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 20:26:37 
    喜欢丰子恺、弘一法师、苏曼殊O(∩_∩)O~    作者:贾张虔诚 提交日期: 11:10:00
顶顶,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位五一快乐
  日本人对中国画可是很流口水啊,好像日本人比中国人懂得欣赏中国画。我觉得西洋话给我一种精美的瓷器那种感觉,是一种实物体现。中国画给一种很虚的感觉,没有几十年文化熏陶,是很难知其味的。西洋画我不会陷进去,最多觉得好看。但是中国画,看久了会陷进去,似乎有一种画家灵魂融入到里面的感觉。
  节日同乐O(∩_∩)O~
  作者:zl1685109 回复日期: 21:37:46 
    日本人对中国画可是很流口水啊,好像日本人比中国人懂得欣赏中国画。我觉得西洋话给我一种精美的瓷器那种感觉,是一种实物体现。中国画给一种很虚的感觉,没有几十年文化熏陶,是很难知其味的。西洋画我不会陷进去,最多觉得好看。但是中国画,看久了会陷进去,似乎有一种画家灵魂融入到里面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
这其实也就是东西方文化  
  强帖留名,欣赏欣赏!
  ◆◆◆◆◆◆◆◆◆◆◆◆◆◆◆◆◆  ◆◆◆◆◆◆ 那些人儿 ◆◆◆◆◆◆  ◆◆◆◆◆◆ 那些画儿 ◆◆◆◆◆◆  ◆◆◆◆◆◆◆◆◆◆◆◆◆◆◆◆◆    
画家四祖:施粉抹朱笑后生
&&      
A 顾恺之      《晋书• 文苑列传》记载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先生追求美女的一则故事,很玄妙。说顾先生喜欢上了邻居一美女,忽悠了几次,人家不搭理他。顾恺之急了,把美女画在墙上,每天拿针扎人家心口。美女立刻得了心口疼,叫苦不迭,举家不安。顾恺之又去表达了爱慕之心,并说自己有法给她驱病,那美女不知道是早有意,还是现动情,还是担心病,总之答应了他的追求。顾恺之不再拿针扎画,美女的病也好了。    顾恺之才华横溢、性格豁达、幽默诙谐,正是现代女郎求偶的好对象。再说,寻常人发痴,那是有毛病,大艺术家发痴,那叫魅力。享有“才、画、痴”三绝之称的顾恺之,其人之“痴”,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与众不同。“渐入佳境”这个成语,大约便是来自于吃甘蔗,他一反常态,先从不甜的甘蔗梢吃起,并说我这吃法叫做渐入佳境。“传神阿堵”这个成语,“阿堵”指眼睛,据说也是来自于对他的评论,说他画人物,重视眼睛,有时几年不点眼睛,为的是等待灵感,什么时候突然感觉来了,情绪够了,传神阿堵才能出现,差半点都不行。    据说有一次他的画在箱子里丢了,他若无其事,反而说:妙画通灵,我想它们应该是飞天了。事实是画让领导偷走了,这事说不得,说出来弄不好会有性命之忧。这就是说,顾恺之的痴不是傻,甚至有狡黠的成分,所以他画家、理论家、诗人、官员的身份都做得不错,一生堪称丰富而精彩,他出生于348年,卒于409年,活了62岁,在当时算长寿者,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人,今江苏无锡人。    顾恺之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兽、禽鸟,尤善点睛,自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其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运思精微,神气飘然。16岁在南京为瓦棺寺画维摩诘像,就引起了轰动。曾经为一个叫裴楷的画像,“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不知道这“三毛”是咋画的。又曾经为一个叫谢鲲的造像,竟把他画在了“石岩之中”,真是艺高人胆大,还自言自语云:“此子宜置丘壑中”。还有一次,说他为殷仲堪画像,殷先生有眼疾,可能不够美观,实在不好入画,顾恺之巧妙地云用“飞白”的技巧,使殷仲堪的眼睛既优美传神,又隐去了缺陷,令人赞叹不已。     顾恺之作画,善于用文人的睿智来审察题材,提炼其文学意义,这使他的绘画具有强烈的思想深度,他是继东汉张衡、蔡邕等人以来士大夫画家中成就最突出的画家。所谓画山有灵、画人传神,唐张彦远评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实为南齐著名的“谢赫六法论”的先声,对后世中国画创作和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顾恺之著作有《启蒙记》3卷,文集20卷,皆已失传,其画论由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录而保存了3篇,即《魏晋胜流画赞》、《论画》和《画云台山记》。    顾恺之作品没有真迹保存下来,相传为顾恺之摹本的著名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当然,屡遭溢美的顾恺之也不是没遭遇过批评,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里就对他有过微词,言其“迹不逮意,声过其实”,说他名不副实,对此,又有后世画家李嗣真、姚最反驳谢赫胡言乱语,辩解说顾恺之的作品那叫“曲高和寡”。真是各唱各的调,各有各的道。好在有一句话叫“兼听则明”,综合各种评论,细加分析,一般都能得出比较公允的判断。     无论如何,虽然距今已过漫长之1700余年,顾恺之在画史上的名气,仍不在画圣吴道子之下。每当提到有关他的传说,我们总是忍不住微笑。据说顾恺之喜欢在花前月下高咏诗歌。有一天,他又来了豪兴雅致,对月吟诗,他的邻居谢瞻被吸引了,刚开始还听着入神,不断叫好,让顾恺之非常得意。几个小时过去了,谢瞻睡意朦胧,那顾恺之却仍然还在兴高气扬、摇头晃脑地吟咏不停,谢瞻实在不忍心扫了顾恺之雅兴,自己却又坚持不住,便叫仆人代替自己继续叫好赞叹,自个儿上床睡觉去也。顾恺之竟然没有丝毫察觉,犹低唱高吟,沉浸在自己的诗意中不能自拔。        
张僧繇 陆探微      大明朝有三大才子,一位是《永乐大典》总编纂官解缙,一位是诗、书、字、画、兵法样样精通的写意画大师青藤先生徐渭,另一位叫杨慎,这位杨慎先生无书不读,无日不读,人称博览第一,还是位高产作家,据说平生著作有四百余种,他的著作里  有一部叫做《画品》,书中把顾、陆、张、吴称为“画家四祖”。    四祖里要论早晚,以东晋顾恺之年代最早,南朝宋明帝时期的陆探微次之,南齐梁武帝时期的张僧繇老三,唐代吴道子最后。 所谓四祖,不过是他们是比较早留姓留名的大画家。事实上肯定是“祖上有祖”,从三千年前的青铜器皿、砖石画、壁画上都可以隐约窥出,比四祖尚早的祖先中绝对还有很多画艺高手,可能还有不少是了不起的天才,只可惜他们生在了连笔墨还没发明出来的时代。四祖并不就是开天辟地的创画者。比如顾恺之先生为四祖之一,但并不说明他的画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也有过老师,他的老师是西晋画家卫协,卫协与东晋的张墨也被称过“画圣”,卫协同样有师承,他又跟东吴画家曹不兴学过画。那隋代的展子虔,还被誉为“唐画之祖”呢。这事追下去有趣得紧,只能追到远古神话传说里去飘渺了。    关于四祖的绘画风格,史上称顾陆为“密体”,张吴为“疏体”,对于佛像人物绘法,画史上又有“张家样”、“吴家样”之说,顾恺之还经常被当做文人画、写意画的源头。史上也有把顾恺之、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的,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三人,唐代张怀灌在著作《画断》中评价三人,说得很是形象,“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以顾为最”,这个说法得到了后人的推许。应该说,三位老祖都有当上“画圣”的实力,可惜被唐代的后生吴道子后来居上,拔了头筹,这事除了个人实力,可能也跟吴道子身处大唐盛世有关。既然老吴当上了画圣,天下一人,所以他的事迹本书另文专述,顾恺之上面已经说到,现在说说其余二祖:张僧繇、陆探微。    张僧繇,现在知道此人的老百姓不多,可是一提成语“画龙点睛”大家没有不知道的,张僧繇,正是该成语的“肇事者”。他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生日、忌日都已不见记载,不是今苏州人,就是今湖州人。业精于勤,老祖宗可能比我们体会的还要深,张僧繇一生勤学苦练,俨然便是古代劳模,唐人张怀瓘《续画品录》有句话说他“手不释笔,俾夜作昼,未栾倦怠,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大画家阎立本,有一次至荆州某寺观看前朝大画家张僧繇的画迹,第一天看了,不以为然:“定虚得名耳。”第二天又去看,说:“犹是近代佳手。”第三天还去,看来看去,说:“名下无虚士。”越看越入迷,干脆搬到寺里居住,观摩临写了十多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又记载说张僧繇曾作《醉僧图》,画中僧人醉态传神,大书法家怀素有诗曾提到此图:“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系一壶,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因为《醉僧图》名气很大,结果成了道士们嘲笑僧人的常用口实,有聪明的僧人气愤不过,便想出来一个办法,集资数十万,请求阎立本画了一幅《醉道图》,算是僧道扯平,谁也不好攻击谁了。    张先生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所绘佛像,自成风格,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据说他还吸收了天竺等外来艺术之长处,在绘画中首先采用“凹凸晕染法”,画像很有立体感,栩栩如生,令人叫绝,也算是早年中外艺术融会的先行实践者。据说梁武帝因为思念在外驻守各地的皇子们,便命令张僧繇为皇子们画像,梁武帝经常对着画上的儿子们说话,不知道是表达思念还是表达不放心。遗憾的是张僧繇作品无真迹流传,仅有唐代梁令瓒临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还流传在世,可惜藏在日本,我们很不容易见到真容。    关于陆探微,史籍中有关他的生平资料非常少,所以生卒年不详,《历代名画记》中载:“陆探微,上品上,吴人也。宋明帝时,常在侍从,丹青之妙,最推工者。”从中大体可知,陆是今苏州地区人,南朝宋明帝时宫廷画家。其他再也没见到对他的正式记载。而与陆探微齐名的顾恺之,却不乏记载。可见,陆先生可能是位画艺高超、老老实实的平民画者,这种人容易吃亏,在历史上大大不如顾恺之这种大才子、大名士、还有官位的痴狂牛人。或者说,陆探微与顾恺之的最大差别,在于一个处于社会与文化的中心,一个则位居边缘地带,也就是说,以官场、士人占主导的文化圈,对陆探微没有认同,也许根本就没有关注过还有这么一个人。    陆探微在后来的画史中享有盛誉,只能说明他的画真的能征服别人。南齐谢赫先生就很推重他,评其为第一品第一人。谢赫贬顾扬陆,令人有些不解,其实陆探微学的正是顾恺之,风格类似,所以有“密体顾陆”之说。虽然陆探微没有一幅绘画真迹留存至今,但有幸见到陆画的人,无不怀景仰虔敬之心,并以文字细加描述,谢赫当然见过,所以他评论其画曰:“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但价重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    谢赫的文字记录,只能让人大致把握陆探微绘画的精神取向以及到达的表现境界。而其画面的感性形象特征,却依然让我们模糊。这似乎是历来文人画评中常见的现象。好在唐代张怀瓘对陆画的评介,对其绘画技艺有了较为清晰的描述。张云:“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矣。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虽妙极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夫像人风骨,张亚于顾、陆也,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唐朝名画录》说“陆探微画人物极其妙绝,至于山水草木,疏成而已。”从《历代名画记》所记录的陆探微70余件画迹也可以看出,在绘画的题材上,陆画以人物画为主。他也没有画迹传流下来,或许我们可以南齐的一些砖画,比如《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中觅到一点他的风采,因为他在南齐画坛引领画风、影响巨大。总之,既然以“气韵生动”做为画格第一选择的谢赫那么推重他,可以想见陆探微的作品一定是达到了神妙无比、令人赞叹的绝顶艺术高度。     由顾、陆、张,还可以算上东吴曹不兴等,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绘画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南北战乱,朝代频更,却没有阻止当时文化思想的活跃,艺术的发展虽然各奔前程,却又殊途同归。这一时期的绘画,包括壁画、石雕、砖刻、漆画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出现了若干开宗立派的大画家,奠基国画理论基础的“六法论”也在这一时期出场。艺术实践者们大踏步前进的气魄和活力令人惊叹,虽然这一时期大量作品,还表现着某种程度的“稚拙”,但如同一个初闯江湖的青年剑客,其出生牛犊不怕虎的青春生机令人艳羡。而如果你用一个老剑客的标准去衡量他,那你的做法不免也有些稚拙。    
  作者:杨大远 回复日期: 22:31:59 
    强帖留名,欣赏欣赏!        _____________ 大远兄台五一要发飙啊,美女帖一堆
  《榴枝黄鸟图》
  《八花图》 元 钱选
  节日问候O(∩_∩)O~
  欣赏欣赏!  
  崔子范 《金鱼满塘》
  崔子范 《十里荷香》
  作者:叶仲录 回复日期: 11:11:41 
    欣赏欣赏!       谢叶名人啊     
  何家英《秋冥》
  /HTML/07/10/.html      齐白石白菜
  嘿,发些图轻松一下    《一本国画》
  好贴每天要猛顶一下
  ◆◆◆◆◆◆◆◆◆◆◆◆◆◆◆◆◆  ◆◆◆◆◆◆ 那些人儿 ◆◆◆◆◆◆  ◆◆◆◆◆◆ 那些画儿 ◆◆◆◆◆◆  ◆◆◆◆◆◆◆◆◆◆◆◆◆◆◆◆◆             
&杂谈文人画&      有一个外国人学习中国画,听到“文人画”说法,不解地问“难道中国还有文盲画?”在外国人眼里,能做画的都是“文人”。而我们所说的“文人”,特别是传统文人,主要是指那些熟读儒家经典的,要通过科举出仕以求经世、治国、平天下的,最不济也是那些有志于齐家、修身、做社会学问的人。这又是一个有具体指向、而又不怎么清晰的范畴界定。在中国古代老百姓眼里,文人就是那些练书法、写文章、作律诗的官或者做不成官的民。这类人上接君、下连民、中间占据着广大文化阵地,风大雨大影响大。这大概也是文人画在中国画史上招风惹雨的名堂所在。    关于文人画的提出,早在晋代的顾恺之等人,已经表现出“学不为人,自娱而已”的创作态度。北宋苏东坡明确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晚明董其昌更进一步提出了“文人之画”的概念。唐代在理论和技术上,都为文人画的出现做了许多准备,王维的山水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体现了诗人画家的审美情趣。五代董源、北宋巨然,在山水画上追求平淡天真的笔墨情韵,为文人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艺术范样。文人画从顾恺之起,经王维、文同、苏轼、米芾,到董其昌时,理论已经大致完备。再加上董源、巨然、赵孟頫、王冕、高克恭、元四家、沈周、文徵明、郑板桥、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人的合力营建,还可以算上在那些大画家身影后涂涂抹抹的无数小文人画家,终于造就了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不容忽视的峻极奇峰。大抵可见,文人画正式具名于北宋,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明清。    近代画家陈师曾说:“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所谓文人画,其实是一个模糊名词、大约概念。一幅成画,总是有它的多种元素。一个画家,总是要进行多重实践。除了赝品,世界上没有两幅完全相同的画作,更不可能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画家。所以文人画只是一个大致归类。    文人的特点总是多才多艺,唐代王维到朋友庾敬休的宅子做客,看见庾家有壁画《按乐图》,王维细细一看,忍不住面露微笑,主人问他为笑什么,王维答道:画里正演奏到《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主人不信,招集乐工演奏此曲,发现果然跟王维所说吻合。明代文人唐伯虎说“我的画非画!”所以说,文人的修养、学识、经历、处境、艺趣和志向,决定了文人画讲究笔外之意、画外之音,也能找到他们偏爱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等题材。凡多才多艺者,便容易“不正经”起来,对于绘画,“不正经”既能出神品、妙品,也能出胡画、瞎画,“不正经”画画,搞着搞着就把诗、书、印、论和画混成一团乐此不疲了,狂妄者还自命不凡,把正经画家的画批为工气、匠器。     文人画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对“中国画”的理解,今天我们所说的“传统国画”,其审美体系、造型语言和价值标准,基本上是从元明清文人画中抽绎出来的。以江南山水、高洁梅竹为主要题材、以诗意和个人化的情感为主要表达趋向对象;以天真平淡、不拘形似、追求笔墨趣味和诗书画结合为审美旨归;以表达高层追求、高尚情怀、高士意趣为价值评判标准。这三大体系,几乎就是今天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传统中国画的全部涵义。    近现代关于中国画的三次论争,一次叫“用西方写实手法改造国画”,一次叫 “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一次叫“用现代绘画理念主要是西方绘画理论和技巧彻底变革国画”。其核心问题,依然是如何看待以文人画为特质的传统国画。这不仅涉及到如何评价传统国画的大命题,而且涉及到如何发展当代中国绘画的重大问题,目前还依稀可见此起彼伏、争论不停。动哥相信当代的西方绘画,或许也同样遭遇着中国画所面临的如何发展问题。    中国文人画的卓然表现,当然是中国绘画极可标榜的重大收获,它同灿烂的唐诗、宋词一样,是世界艺苑中充满神奇魅力的奇葩瑰宝。但反省文人画,自然也有它的缺陷和不足,有一句常话叫做“一提文人,便无足观”,可以顺便推出一句话,“一提文人画,亦无足观”。其实此乃正常现象,就如同文一突长、武必显短的道理一般。假如我们说“一提伟人,便无足观”,也有无数的例子可以佐证。文人画之所以在中国成归大势,首先还是大致遵循了东方艺术的发展规律的,当然也少不了历史、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文人画的一枝独秀属于丰功伟业,但它的恶劣影响是不是也同时出现了呢?文人画重艺术轻技术、重文学轻科学、重意象轻形象、重意趣轻事理、重闲逸轻劳动,这其中的“轻”必然就是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文人画和文人画家有没有“罪”的问题,虽然我们可以简单地判其无罪,但“恶”还是有的。否则的话,徐悲鸿就不会说出“王维一出,从此断送了中国画”的激烈语言。    “恶”在哪里?比如你画文人画就画吧,干嘛要鄙视和嘲讽非文人画?其后果便是干扰和打击了非文人画乃至中国画的全面发展。再比如文人画家们常常对于难以表现的人物、工笔、颜色等弃而不顾,不说其难,而言其匠、其俗,实在失之公允。文人画选材上的狭隘,造成了很多事物、很多灵性,失去了表现的舞台和表现的可能。文人画中意的写意倾向,造成了创作上的随意、率性甚至粗制滥造。文人画内容上的空洞,造成了它的孤芳自赏。这些文人画的禀性特点,终于造成了它与实用脱节,与生活脱离,与现实脱离。恶果便是有的误导他人,有的背离大众,有的给滥竽充数者造成可乘之机。    艺贯中西、志在时代的徐悲鸿,对后世文人画的八股气息很是痛恨。有一次,他被邀请给四川某地美术考生出题,结果他如是一题:画两个四川人在一棵没有树叶的树下摆龙门阵。“摆龙门阵”是四川人聊天的意思。这个题让所有考生全部发了懵。徐悲鸿的考题很有深意,当时的画家们简直都不会画人了,还不屑画人,更不要说指名要画“四川人”了,“没有树叶的树”,也让那些缺乏写生经验的人很头疼。徐悲鸿在一篇评论文章里讲,文学家、画家林琴南作为福州人,本身就处在独山特景之中,那里巨大的榕树之粗伟,须三十多人合抱,有此天赋景象却不画,偏偏要学那些故纸里的文人山水,实可惜也!叫动哥看,林画家不是不画,而是根本就没想过这些从来没有出现在中国绘画的素材他还可以画!他的脑子可能跟大多数人一样,被那些传统的画象和传统的思维习惯束缚而未醒。    动哥通过总结发现,无论中外绘画之传世名作,还是历来各类评奖之拔萃作品,反而一直是“纯画家”的作品表现突出,又以写实主义占了上风。可见,文人画本身并不高级,画好了才叫高级,写意画本身也并不难,画好了才叫难。事实上,文人画在近一百年特别是中国“解放”以来,已经大量地失去了追随者和影响力。那么,还会不会生出“未来的文人画”,动哥不敢妄言。           
  《江行初雪图》五代 赵幹
  上图为局部啊
  宋李公麟线描人物
  徐悲鸿 《 新生命活跃起来 》
  何家英那幅画上的树极像列维坦。
  第一页看一半了
  拜读!  我比较喜欢徐渭的大写意。
  ◆◆◆◆◆◆◆◆◆◆◆◆◆◆◆◆◆  ◆◆◆◆◆◆ 那些人儿 ◆◆ ◆ ◆◆  ◆◆◆◆◆◆ 那些画儿 ◆◆◆◆◆◆  ◆◆◆◆◆◆◆◆◆◆◆◆◆◆◆◆◆             
徐悲鸿:一洗万古凡马空
&&       在“画家”的头衔前,能冠以“伟大”二字而少见争议的,史来不多,徐悲鸿算是一位。也许伟大的人格和行为,本身就是幸福的,否则徐悲鸿的一生,还真没过过多少闲适轻松的日子,焦虑、渴盼、开拓、奋争,乃至贫困、疾病、流离、战争,始终伴随着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也许新中国的建立,是他最高兴的日子,又或许是他幸福生活的真正开始,但天妒英才,日,也就是解放后才第四年,这位年仅58岁的“中国现代美术奠基者”,不幸因突发脑溢血,猝然告别了他所衷爱的绘画和挚爱的民族。     他的死因跟“高血压”的“病根儿”大有关联,据徐夫人廖静文女士记述,他这个病根儿还是在昆明留下的。1942年,在昆明筹办画展的徐悲鸿,因为躲避敌机空袭躲进了防空洞,回到住处时,发现有的贼——虽然没有抗日之胆,却有不怕空袭之勇。面对被洗劫得乱七八糟的房子,徐悲鸿身心如遭石击,血呼呼地往头顶上涌,他奔向自己藏画的箱子,一瞬间都有万念俱灰的感觉,完了!     让徐悲鸿牵心扯肺的,不是别的,乃是他珍藏的字画。个人的心血之作先不必说,其他的,比如那幅疑为唐代吴道子粉本的《八十七神仙卷》,那可是徐悲鸿的命啊。这幅画是他在香港从一位德国妇女手里,花光了积蓄又搭上自己七幅画作购得的,绝对是中国国宝啊。别忘了那可是在战乱时期,失魂落魄的徐悲鸿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有心杀贼,无力破案。从那时起,他急出了高血压的病症。至于那幅《八十七神仙卷》,还好,两年后,在成都被他的学生发现了踪迹,徐悲鸿得到信息,毫不犹豫,虽然又花了一大笔冤枉钱,宝贝重归,徐悲鸿高兴极了。此《八十七神仙卷》,现在是位于北京新街口大街53号“徐悲鸿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说悲鸿伟大,谁也不会想到伟人也有不想活的时候。1915年,20岁的青年徐悲鸿死去了父亲,为了养家、谋生,决定到大上海寻找机会。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闯过一次上海滩,当然,他的资本就是从父亲那里学得的一手民间画艺,可惜,人家都嫌他是个毛头孩子,工作没找到,盘缠却用光了,只能被人象赶狗一样赶出旅社。此番硬着头皮二进上海,多了一点希望,因为他怀里揣着一封某教授老乡写的推荐信。商务印书馆里的恽主编读了推荐信,又看了他的几幅作品,便答应可以让他为中小学教科书画插图。徐悲鸿高兴得跳了起来,当晚就跟亲戚朋友写信报喜,说自己在大上海找到了工作!    谁知第二天冒雨再次来到商务印书馆,却被告知因为另有他人不认同他的画,所以他的工作又泡汤了。兴冲冲的小画家仿佛从山顶跌落深渊,青涩和自尊的他,刹那间突然对世界产生了彻底的绝望,迷迷糊糊跑到黄浦江边,想干脆跳江一了百了,告别这个苦难深重的残酷世界。生死彷徨之际,突然有人拉住了他的胳膊,原来是商务印书馆里的小职员黄警顽。黄职员因为被徐悲鸿离开时的凄楚绝望之态所揪心,便一路尾随而来。徐悲鸿暂时在黄职员的小宿舍里找到了一席栖身之地。那黄警顽可能没有想到,他的一个“雷锋行为”,为中国美术史留住了一擎顶天巨柱。       那么,徐悲鸿是如何在上海站住了脚呢?那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富商黄震之造访徐悲鸿的朋友唐某,恰逢徐悲鸿在场,黄富商看来很有鉴赏力,唐家墙上的一幅画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盯一眼,又盯一眼,忍不住大加赞赏,当问出画就是徐悲鸿画的时候,黄富商对对面这个俊秀的小青年大感惊讶,顿起爱才之心,慷慨的为徐悲鸿提供吃住。遗憾的是不久黄富商破产,徐悲鸿的生活又开始风雨飘摇。当时著名岭南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在上海开设审美书馆,徐悲鸿画了一幅马寄去,高先生回信称赞他的马:“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并请徐悲鸿再画4幅仕女图。他们哪里知道,这位画马“超过了唐代韩干”的年轻人,正以每天一团糍饭充饥。当徐悲鸿终于挟着4幅仕女图送往高先生处,以为至少能换顿饱饭时,高氏兄弟却不在,风雪中踟躇的徐悲鸿,比卖火柴的小女孩多点办法,他脱下身上单薄的衣服,去当了几个小钱。    有一天,徐悲鸿看到了震旦大学的招生广告,报名投考,竟被录取。可惜还是缺银子啊,他腆着脸向一位同乡借贷,再加上学校也容他缓交学费,就这么着,他竟然也当上了大学生。大学生徐悲鸿除了绘画,就是攻读法文——别看他穷得叮当响,却早早就生出了一个去艺术圣地法国的鸿鹄之梦。是金子总会发光,一天报纸上登了个“征求仓颉画像”的广告——仓颉,便是造字的那位神氏。徐悲鸿画了一幅仓颉像应征,几天后,征像的明智大学派车来请他去作画。暑假时徐悲鸿便携带画具,去了明智大学。当时明智大学经常有些学者名流出入,徐悲鸿因此结识了康有为、王国维等学界大佬。康有为慧眼识英雄,他发现这个小青年笔下有惊雷,前途不可量,正好康先生对中国绘画也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并且跟徐悲鸿渴望创新的潜意识相吻合,于是他不但把自己的思想一股脑地灌输给徐悲鸿,还请他为自己和亡妻以及朋友们画像,并将收藏的全部字画拿出来供徐悲鸿尽情观览。徐悲鸿的书法,也得到了康先生高明的指点。    一旦有了识货的,钱就不是问题了,高氏兄弟就付了徐悲鸿一大笔画钱,足够他还债,而明智大学给的画酬,又让徐悲鸿产生了到日本研究美术的想法,看来,伟人一般都是不把钱当回事的,有了,花,没有,借也得花,人不怕经常穷,就怕从来没富过。徐悲鸿大约在日本呆了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坚定了国画必须走融会中外技法道路的意愿。1917年12月,访日归来的徐悲鸿来到了北京,当时北京知识界很活跃,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徐悲鸿也按捺不住,开始发表文章,俨然成了中国绘画的革新派小闯将。他那些生气勃勃、富有新民族风格的绘画一经传播,便立刻显露峥嵘。新文化运动的桥头堡自然不会放过他,北京大学随即聘其为画法研究会导师。     后来徐悲鸿寻求到了傅增湘、蔡元培等人的帮助,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法国留学机会。1919年3月,徐悲鸿从上海飘洋出海——不知道海风是否还会记起,它曾经吹拂过一张兴奋而凝重的东方面庞。徐悲鸿的西方求学经历,又是一篇大文章,限于篇幅,略过不表,反正在欧洲,徐悲鸿不久即以他出色的成绩引起了画坛注意,仅1927年,他就有9幅作品入选法国国家美展,也曾有过跟看不起中国人的外国学生比画战而胜之的故事。康有为曾写道:“徐悲鸿十年前为我及文慎公、沈子培尚书写像,惟妙惟肖。其于画,盖天才也。同游日本,又学画于法国、德国,深诣七年。今也出所画示我,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其画固中国所未见,其画派亦中国所未有。”   
  8年后,徐悲鸿回到了久别的祖国,虽然对于绘画已经是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但国内的情况仍然是黑云压顶、长夜漫漫。那就从脚下开始,从每一步开始。1927年,徐悲鸿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同创办了“南国艺术学院”,自任美术系主任,并开始创作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1928年,南京中央大学聘请徐悲鸿担任艺术系教授。1929年,徐悲鸿就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也就是这个时候,他“一口反万众”,坚决聘请齐白石为教授,连木匠出身的齐白石都被紧张得够戗,“我一个拿斧子的木匠,怎能去当大教授?”“就是要用你这把斧子,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洋海归”如此重视“土包子”,可见徐悲鸿有怎样兼蓄博纳的视野胸怀。不久,巨幅国画《九方皋》、巨幅油画《徯我后》,先后问世,强烈地震撼了古国艺林、画坛内外。     1933年,具有强烈民族荣誉感的徐悲鸿,前往欧洲举办中国画展。画展首先在巴黎引起强烈震动,参加开幕式的重要人士达三千余人,展览应观众要求延长了15天,目录印至三版,各类报纸上的介绍文章达数百余篇。法国文豪保尔•瓦洛里专门为该展撰文介绍。徐悲鸿的作品受到公众的热诚赞扬,法国政府购藏了他的《古柏》一画,法国报纸称赞该画可与巴比松画派大师卢梭相比。随后,徐悲鸿又赴布鲁塞尔、柏林、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均获巨大成功,有50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了赞誉文章。在意大利米兰、苏联列宁格勒、莫斯科举办的画展也同样引起轰动,该展的纪录片在意大利全国放映,被誉为自马可•波罗之后最重要的文化交流。苏联爱米塔日美术馆受到感染,专门成立了中国绘画的展室。当然,不要以为徐悲鸿带去的是“个人主义”,面对记者和观众,他很少谈自己的作品,而是热情地推介他同时带去的齐白石、张大千、高剑父、吕凤子等人作品,用中国画家的整体面貌震动西方。    1935年,徐悲鸿赴广西,创作了山水画《漓江春雨》,让那些对传统山水画抱残守缺的画家们大跌眼镜,原来人家徐悲鸿也能画山水画,而且新意昂然,出手不凡。就在徐悲鸿雄心勃勃地拓展他的时代绘画创新伟业时,一场中华民族的大灾难又降临了——抗日战争爆发。徐悲鸿别无选择,1938年,他携带自己的作品去南洋,在各地频频举行画展,目的就是卖画,卖画就是为了换钱,换钱就是为了支援抗战、救灾扶难。     1940年,徐悲鸿位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泰戈尔在画展序言中盛赞徐悲鸿。徐悲鸿为泰戈尔作了多幅素描肖像。在泰戈尔的介绍下,徐悲鸿还为圣雄甘地作了速写像。在印度,徐悲鸿创作了构思已久的巨幅国画《愚公移山》,其义暗合毛泽东主席“抗日持久战”的论断,明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不怕困难的勇气和终将胜利的决心,画面如同一枚精神原子弹,极其震撼人心。他的绘画《新生命活跃起来》中的雄狮,《风雨鸡鸣》中的雄鸡,都和他名震中外的昂扬奔马一样,成为抗日战争中催人觉醒奋起的尖利号角。     1942年,徐悲鸿在重庆筹建中国美术学院。946年,徐悲鸿来到北平,担任北平艺专校长。1948年因病去柏林。1949年4月,他作为新中国代表出席了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同年,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当选为新中国全国美协主席。日,他担任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主席,白天主持了会议,晚上突发脑溢血,于9月26日不治而逝。在徐悲鸿逝世当天,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位于东城区东受禄街16号的故居捐献给了国家。周恩来总理题写了“悲鸿故居”,1954年,以故居为基础的“徐悲鸿纪念馆”成立,郭沫若题写馆名。1966年,因修建北京地铁,旧馆被拆除,1983年位于新街口北大街的新馆成立。    为了撰写本文,动哥日专程参观了“徐悲鸿纪念馆”。半天饱览,大感不虚此行。据资料介绍,纪念馆现藏徐悲鸿国画、油画、素描、水彩、粉画、书法作品1280余幅,唐、宋、元、明、清及现代名家书画1100余幅,中外美术书籍、碑贴、画册、图片约万件。看来没有全部展出,动哥只看到了其中一部分。对于有幸亲眼见到徐悲鸿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郑板桥那幅“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竹图》、清代一幅大画《鸬雁图》以及任伯年的人物画、张大千的《荷花图》等名品杰作,感觉无限奢侈幸福。当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徐悲鸿的那些精品力作,马,狮,松柏,肖像,特别是《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几副大画巨作,比在画报上看图片效果大为不同,冲击力和震撼力确实是不可同日而语。动哥注意到不少画作上写着“爱妻存之”字样,还有几幅《鹅闹》、《牛浴》、《晨曲》等作品,让人感觉温暖有趣。又见一幅速写毛泽东像,让人忍不住要跟着笑起来,因为画中的伟大领袖笑得开心极了。    徐悲鸿绘画,也是十足的意在笔先,而他的“意”,往往是创新精神、时代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方式上的综合提炼。所谓中外技法、所谓艺术修养、所谓文人传统、所谓笔墨趣味,在徐悲鸿面前,都相形见小,不过都是他用来创作崭新、有力、民族、自我之作品的工具而已。崇实、崇神、崇高,不虚形式、不拘程式、不尚闲丽,研志为图,洒血为画,尽其精神,致冲广大——这样的徐悲鸿,随处可觅,绝不虚传。传统的坚实和西学的精研,又给他插上了翱翔的双翼,他果然就象中国画坛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一匹奔马,一匹骏马,一匹天马。难怪徐氏之人、徐氏之画,如同他的奔马图一样,几近成为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作为中国绘画革命派、创新派的领袖人物,徐悲鸿并没有如人想象得那样,对传统中国画嗤之以鼻,“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是徐悲鸿最著名的艺术观点之一。他极其推崇汉唐绘画之大气、两宋绘画之瑰丽,对后世的一些有创造作为的画家也经常青眼有加。应该看到,他深恶痛绝的,不是文人画本身,而是对后世文人画形成的“八股”传统;他痛心疾首的,不是某个人的堕落,某幅画的无聊,而是整个中国画令人忧虑的前途和走向,是明清以来、近现代持续的没落空洞、腐朽无力的整体画风。    徐悲鸿自述有两个绝大心愿:一是绘出传世精品,二是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做出成绩。在完成这两条心愿的路上,他都走出了很远。这第二个心愿,因为不是一个人的事,所以实现起来要比想象得难得多。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发现、团结、鼓励、助成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更培养出无数学生人材,许多成为了后世著名艺术家。当然,影响美术事业,理论建树也是不可缺少的。徐悲鸿曾经提出过绘画的“新七法”:一曰位置得宜,二曰比例准确,三曰黑白分明,四曰动作或姿态天然,五曰轻重和谐,六曰性格毕现,七曰传神阿堵。看起来,“新七法”比之南齐谢赫著名的“六法论”实在、科学了不少。    徐悲鸿身处中国绘画起死复生、革弊创新之激烈时代,所以他关于传统中国画弊端的言论尤其多多,不但振聋发聩、催人警醒,还切中时弊、妙趣横生。他犀利地攻击过《芥子园画谱》类投机画法——“因其便利,所向披靡,此书出版,乃断送了中国绘画。”他嘲讽一些无聊画家——“以观吾国绘咬文嚼字者,掇拾两笔元明人唾余之残墨,以为山水,信乎不成体统。又有尊之而谤骂西画者,其坐井观天,随意瞎说,亦大可哀矣。”他评价一些山水画家——“吾言中国四王式这山水属于形式美术,无真感。石涛八大有奇情而已,未能应造物之变,其似健笔纵横者,荒率也,并非真率。中国之天才为懒,故尚无为之治。学则贵生而知之者,而喜守一劳永逸之型。”他忧心忡忡地揶揄中国画——“假如参加国际展览,稍不小心,则是千篇一律之山水,或者尽是花鸟,或者尽是长袖高髻之美女、道袍扶杖的驼背翁。”     徐悲鸿在《复兴中国艺术运动》文中,更有数段精彩言论,他说中国有长城天坛、云门云岗、敦煌千佛以及无数的神话传说,山水有黄山、太华、九疑、罗浮、天台、青城、峨眉、鼎糊、赤城,有无数“真面目”等待画人去绘写,却似乎总是被林林画家们视而不见。“目前吾国艺术之现状,无颜见人,无颜见祖先!画面上所见,无非董其昌、王石谷一类浅见寡闻,从未见过崇山俊岭,而闭门画了一辈子的人造自来山水!历史之丰富,造化之浩博,举无所见,充耳不闻,至多画个烂叫花子,以为罗汉;靓装美人,指名观音而已。”他又说到绘画技巧问题,“今人之所务仅工细纤巧而已,其止于花鸟草虫,少能写人像之人,少能画动物之人,少能画界画之人,少能画一树至高妙之人。虽然画花鸟虫鱼的人不少,但真精能与古人抗手者,不过三五人而已!  光说不做假八式,徐悲鸿自己,却是冲进近代中国绘画各种荒地的勇敢实践者。比如,在他年轻时,看见在马戏团里有狮虎象豹等野兽“威猛厥伏、超越人类”,立刻大为激动,官它高雅不高雅,管他有人画还是没人画,自己先画了再说。一画就爱上了动物,这种爱,其实是一种刚烈勇猛的精神之爱。到了北京,他还是不忘去前清建立的“万牲园”里去寻觅狮虎,可惜所豢无几,大失所望。到了欧洲,还心向往之,在德国柏林速写猛兽“千百纸”,在巴黎动物园画狮三月,还自觉“未得一满意称心之稿”。郎世宁画的马,虽然得到了康有为的赞扬,但徐悲鸿却不喜欢,这一不喜欢不要紧,终于在他的笔下,以马喻人、托物抒怀、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空前绝后的“悲鸿奔马”横空出世,永活人间。  观看徐悲鸿留下的各个时期的照片资料,动哥忧郁地发现,从来没见到一张徐悲鸿老师的笑脸。真希望生活中的他不是这样:也许,童年的徐悲鸿在跟邻居写下“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的春联时,曾经表露过天真的笑容;也许,中年的徐悲鸿在看在自己卖画筹来的钱救助了苦难的同胞时,曾经流露过欣慰的笑容;也许,晚年的徐悲鸿,在跟他描画的工人、农民、战士、劳模谈天说地时,曾经展露过开心的笑容……悲鸿少年时代经常在自己的画上署名“神州少年”、“江南贫侠”,青年时代又经常提到一位师范老师送给他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后来,他的书房里又醒目地挂着他自己书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的,这位书生神侠,这位傲骨男人,不仅是中华民族一匹一生都在奔跑的神骏,同时,也是一头中国画坛砥砺天地、勇往直前的拓荒之牛。  
  嘿嘿,徐悲鸿的这篇字数最多,不得不删节了一些,还是太多了
  作者:山芋胖子 回复日期: 01:25:54 
    何家英那幅画上的树极像列维坦。       作者:wangyujunxm 回复日期: 03:13:21 
    第一页看一半了       作者:剩女有点儿宅 回复日期: 11:51:31 
    拜读!    我比较喜欢徐渭的大写意。        ——————————————    欢迎几位!看来都是行家啊哈哈
  徐悲鸿雄鸡图
  徐悲鸿奔马图
  徐悲鸿&八骏图&
  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对比一下唐代和现代顶级画家的马
徐悲鸿的命运让人感叹,当年曾爱上女学生却未能牵手终身。不过画给这位女学生的画,如今却值了银子!  
支持楼主的精彩书画!
  景仰悲鸿!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 15:59:20 
     徐悲鸿的命运让人感叹,当年曾爱上女学生却未能牵手终身。不过画给这位女学生的画,如今却值了银子!     支持楼主的精彩书画!        ______________    老肃知道内幕?
  作者:龙业 回复日期: 18:30:30 
    景仰悲鸿!  ——————  谢龙兄
  继续关注!
  国画重写意,西洋重逻辑透视,各取所法。
  作者:扯淡并快乐着王动 回复日期: 13:20:52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 15:59:20         徐悲鸿的命运让人感叹,当年曾爱上女学生却未能牵手终身。不过画给这位女学生的画,如今却值了银子!       支持楼主的精彩书画!              ______________        老肃知道内幕?  =============================  前几日,鉴宝刚播过。  此画虽摹女学生娇容,实写悲鸿之心境!  堪称绝笔!
  徐悲鸿画蒋碧微
  徐的第一任妻
  发现好多图片介绍都把蒋氏孙氏给弄混了    下图是徐悲鸿&会师东京&  
  这位是孙多慈?
  呵呵,又上新画了!  顶!
  ◆◆◆◆◆◆◆◆◆◆◆◆◆◆◆◆◆  ◆◆◆◆◆◆ 那些人儿 ◆◆ ◆ ◆◆  ◆◆◆◆◆◆ 那些画儿 ◆◆◆◆◆◆  ◆◆◆◆◆◆◆◆◆◆◆◆◆◆◆◆◆        && 任伯年:丹青神笔耀海上 &&          动哥参观“徐悲鸿纪念馆”,除了对徐悲鸿作品,另外有个人的作品也给动哥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人就是任伯年。在徐悲鸿藏品展室内,有两副任伯年的作品,一幅肖像,一幅花鸟,与同展室其他那些大名鼎鼎的名家名作相比,他的作品毫不逊色,反而在新巧生动、传神精妙、引人关注方面有略胜一筹之感。怪不得连骄傲的徐悲鸿先生都如此推崇他:“近代画之巨匠,固当唯推任伯年为第一,但通俗之画家,必当推苏州之吴友如。”顺便说一句,被推为“通俗第一”的吴友如,清末江苏人,有创新开拓之精神,曾主持两种有较大影响的画报期刊,以描绘事实新闻、市井风俗为主,其主绘的《点石斋画报》,亦曾刊登任伯年作品。    徐悲鸿是个做实事的人,既然推重任伯年,就不会以说为主,他不但喜欢收藏任伯年作品,还亲自捉笔,为其写过一篇人物传记。任伯年被看重,除了他的绘画绝对实力属于“海派羊群里的骆驼”之外,以下几个原因也值得考虑:首先,身处封建没落期、社会大变革年代的他,没有象很多传统文人那样自以为是、抱残守缺,而是跟徐悲鸿一样,善于学习、参悟、类比,对民间绘画、西洋水彩、西方素描等各种技法,一视同仁、各取所长,有拿来主义的超迈识见和实践。其次,任伯年在人物画上的重要成就,给明清以来腐朽、八股的传统国画,注入了机力。而他的花鸟画,同样也是大家气派、技艺非凡,所以徐悲鸿肯定他为“仇十洲之后中国画家第一人”,大画家王雪涛也赞扬他“用色非常讲究,尤其是用粉,近百年来没有一个及得过他”,海外的英国《画家》杂志也发出了“洋评论”,认为“任伯年的艺术造诣与西方梵高相若,在19世纪中为最具有创造性的宗师。”    普通人有啥事,一般归于自生自灭,名人则不同,一点小事也会插上翅膀。任伯年是名人,他的传闻自然不少。他人物画出色,传闻发自“童子功”。小时候,有一天有客人来访。父亲回来后问谁来过了?小伯年不知道来者是谁,于是拿笔画出客人面貌,父亲一看立刻知道是谁来过了。这下提醒了父亲,他命令儿子每次家里来客,都必须记住来客状况特点,画出来请他过目审查。    年少任侠的任伯年,还有一段著名经历,二十岁时,曾参加太平军,在军中“掌大旗”——担任旗手,估计小伙子臂力不错,当时的军旗一般可都比较个儿大。“战时麾之,以为前驱”,说明旗手还经常必须得跑在队伍前列。可惜太平天国失败,天京(南京)沦陷,任伯年逃回家乡。不过,清廷并没有追剿到他,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掩藏得妙。    再好的身体也经不住折腾,任伯年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跟鸦片沾上关系也就显得不那么新鲜了。传闻任伯年“嗜吸鸦片、酷爱喝酒”——“瘾君子”、“酒徒”是也。影响到家庭生活自不必说,影响寿命那也是逃不过的,所以他在1896年病死,只活了56岁。实在可惜,对于画家,那正是生产极品的大好年龄。    有一本金石名家吴昌硕的传记,还记载任伯年有“怕老婆”的毛病。当然,也许这不算“毛病”——有部现代电影叫《叶问》,里面有句名言叫做“世界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任伯年的老婆——还包括丈母娘,这俩女同志看来比较善于理财,她们特别讨厌任伯年收徒弟、或跟朋友来往,因为那会耽误作画卖钱,影响家庭收入。有一天,趁二妇不在,吴昌硕跑到任老师画室里作画,忽然门外传来师母的声音,师徒俩立刻慌乱起来,吴昌硕抱着未作完的画纸,跳窗逃跑,恰巧被旁人看见,当做了海上笑谈。     在大部分中国画家都还把“铅笔”当作天外来客的时候,任伯年已经用3B铅笔作上了写生练习。原来,他认识了天主教会里一个绘画的外国人。可见,任伯年实在是个好奇心强、喜欢新玩意儿的主儿。事实上,好奇心和喜新厌旧,对于任何艺术家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任伯年的成功,也不说明上海天上的馅饼多。刚到上海时,他也同样是生意惨淡,郁郁不成。偶然听到人说他的画酷似当时已经有些名气的画家任熊任渭长,任伯年为了生存,起了小聪明,开始作卖假画,把自己的画都落上任渭长名款,还谎称自己是任渭长侄子。既然是名家之笔,又卖得十分便宜,画扇大卖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这也证明他画得确实不错,只是缺乏名头而已。     任伯年的生意这一好转,麻烦就来了,麻烦是“真任渭长”来了。任渭长不动声色,混在买画人当中,看看这幅,瞧瞧那张,“此画出自哪位大师手笔呀?”年轻的任伯年警惕性实在不高,“当然是任渭长手笔。”“任渭长是你什么人?”“我叔。”“你认识他么?”这下伯年同志终于心虚起来,强装硬气:“要买就买,问那么多做啥。”任渭长严肃起来:“我问这画到底谁画的?”任伯年做贼心虚,抢白道:“两毛钱这么便宜,当然买不到任渭长真迹啦。”    “我就是任渭长!”闻听此言,任伯年目瞪口呆,面红耳赤,尴尬无比,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还好,大画家一般都有大雅量,任渭长一笑:“不要紧,我只是想知道这画是谁画的。”无地自容的任伯年只好招认是自己画的。任渭长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兄弟,画得很好嘛,何必用我的名呢,你一定能闯出自己的名头!”“你说的是真的?”任伯年大喜,双方再一论——事实上,二位姓任的,论起来族谱来还有伯叔辈份的关系呢。     “画坛四任”, 任熊、任熏、任预、任颐,任颐便是任伯年。任伯年的老师之一是任薰。伯年小有名气后,在城隍庙开了个扇面店,原本几文钱就卖的一把扇子,任伯年画上画后,能卖到几百文。任薰老师知道了情况后,也想赚点银子改善经济状况,便从外地赶来上海,没想到他的画扇只能卖到一百来文,还销路不畅。师父不如徒弟,丢人呐,艺术家一般都有强烈的自尊心,而且还大都认为“货是自己的好”,但市场无情,任薰老师羞愤之余,把砚台丢进黄浦江,悄然离开了大上海。    任伯年是浙江山阴人,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当时的海派画家们,赵之谦、任熊、任薰、任预、张熊、朱熊、虚谷、吴昌硕、蒲华、王震等风云人物,多数都是浙江人。“浙派”画家在明代,因为皇室的抬举地位还算显赫,却被文人们评价不高。现在的他们,却在上海找到了新的爆发点。而相对被文人评价较高的苏州“吴门画派”、“扬州画派”,和他们笔下那些传统的林泉高致、幽兰清竹、仕女碧玉等,在生机勃勃的新商都上海已经显得陈旧没落。当然,海派也并不就是原来的浙派,吴派、扬派也有进入海派行列的,所以,海派应该算是一个新崛起的画家群体。    虽然海派画家也遭到了保守派所谓的“流荡迎合、格调低俗”之类的粗暴攻击,但它们仍然以气息鲜活、热情澎湃的面目,不可阻挡,风骚领潮,创造性地延续着传统文脉、兴振着一时画坛。而当时上海商贾云集、名流荟翠、文人趋往,为画业的兴盛繁荣滋生了一片丰富的土壤。当时就连被称作“屠沽俗子”的上海小市民,也都梦想手里、家里能拥有画家们的一幅作品,以示高雅,所谓“屠沽俗子,得其片纸,以为荣”也。    任伯年做为海派一员,同一大批求生存、求成功的文人一起,共同形成了画坛海派的滚滚洪流。任伯年绘画,有别于清高寡落的“正统派”,有别树一帜的招摇风度,其题材极为广泛,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无不精妙,丰富多姿,出古意,有新格,清新流畅的时代性,契合了世纪末大上海“都市创意产业”抬头的文化市场风气。他的艺术,积累庞杂,技法专业,虽与世俗趣味相通,却仍深涵文人画传统,他的人物画,早年师法萧云从、陈洪绶、费晓楼、任熊等人,工细清新如费晓楼,夸张奇伟似陈洪绶,装饰性强则学自任薰,并得力于速写工夫,更加奔逸、简落、灵活,新巧生动,神形毕露,得肉得骨,有工有格,在格调里占了通俗性,在通俗里占了高格调。怪不得有一个被画肖像的人,发出如此赞叹——“你画得比我还象我!”    任伯年的花鸟画也富有创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笔见长,直追宋人,焦墨钩骨,赋色肥厚,后吸取了没骨法、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了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雅俗共同欢迎,对近现代花鸟画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生命力强,有点象“野路子”拼出来的精良杂种,比如他敢画和尚杀狗吃狗肉,兴致来了还能手工雕塑,他靠回忆雕塑的父亲小像,在亲属看来“仿佛其人再生”。这种雕塑的艺术活计,宋元以后的文人画家们,可就没人愿干了。    任伯年艺术作品,寓共性与个性之中,独立潮头,丰姿多采,新颖生动,无人能学,无人学会,在那日的大上海堪称无人能敌,直接引领了海派潮流,被称作上海画界的“班头”。他未正式入门的“得意弟子”吴昌硕,绘画其实走的别是一路,后来的上海画坛,多见吴昌硕的门人,他们更尊任伯年为“师上师”。任伯年以后,吴昌硕独领风骚,驰名中日,当然对于整个画坛,这未必是好事,所以画家傅抱石就抱怨过“吴昌硕风靡天下,中国画荒谬绝伦”。无论如何,对于任伯年在国画中的大师地位,画界各派却几无异议——相信读到这里,你已经记住了任伯年这个名字,如果有机会见到他的画,相信你也一定不会放过多欣赏几眼的机会和享受。     
  下图为    任伯年    &三友图&    和&微风燕子斜&
   笑谈画史3000年: 那些人儿,那些画儿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 19:37:08 
    呵呵,又上新画了!    顶!       作者:瀚海箫声 回复日期: 19:40:05 
    好贴        作者:叶仲录 回复日期: 09:06:45 
     笑谈画史3000年: 那些人儿,那些画儿           ——————————    谢谢各位光临指导      
  任伯年《三友图》
  任伯年《钟馗图》
  任伯年画的吴昌硕像〈寒酸尉〉
  任伯年〈微风燕子斜〉
  占楼观贴。
  喜欢任伯年的画!  支持王-动的美文!
  呵呵,孙多慈那幅画好小。。。
  作者:帝武豪 回复日期: 17:29:47 
    占楼观贴。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 19:17:36 
    喜欢任伯年的画!    支持王-动的美文!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 19:52:05 
    呵呵,孙多慈那幅画好小。。。    ______________    欢迎各位光临
  万里画卷,千年趣事尽收眼底!  顶王动!
    万里画卷 千年趣事    说得不错
  任伯年 人物画
  最新一届全国美展 作品
抱歉忘记了作者
  愿关帝保佑大伙儿平安发财
  博古通金。
  真是赏心悦目的帖子,楼主加油!
  ◆◆◆◆◆◆◆◆◆◆◆◆◆◆◆◆◆  ◆◆◆◆◆◆ 那些人儿 ◆◆ ◆ ◆◆  ◆◆◆◆◆◆ 那些画儿 ◆◆◆◆◆◆  ◆◆◆◆◆◆◆◆◆◆◆◆◆◆◆◆◆      
        
&& 郎世宁:虫声新透绿窗纱 &&      乾隆31年6月初10,公元,再过三天就是郎世宁78周岁的生日,可惜他没赶上这个生日。他被安葬在北京阜成门外的欧洲传教士墓地内。乾隆皇帝对于郎世宁去世甚为关切,亲自安排为其料理丧事。郎世宁墓碑正中刻汉字“耶稣会士郎公之墓”,另有拉丁文的墓志,还刻有乾隆旨谕:“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奉旨:西洋人郎世宁自康熙年间入值内廷,颇著勤慎,曾赏给三品顶戴。今患病溘逝,念其行走年久,齿近八旬,著照戴进贤之例,加恩给予侍郎衔,并赏给内务府银叁佰两料理丧事,以示优恤。钦此。”按照中国人看法,郎世宁算是死后很有面,倍享哀荣。    自打康熙54年,即1715年来华,到乾隆31年,意大利人郎世宁在中国共度过了51年时光。所以,郎世宁的一生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一生,其艺术创作也都以中国素材为题,他的生平和艺术,已成为中国美术史的组成部分。但他又毕竟是外国人,1688年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市,19岁加入热那亚耶稣会,据说米兰的教堂里至少有他一二幅宗教画。那时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还是比较向往的,郎世宁也一定有渴望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他请求教会派他前往中国。至于27岁以前,郎世宁在意大利的生活究竟如何,资料匮乏。有一点可以肯定,假如不来中国,他恐怕不太可能成为第二个达芬奇。    外国人取中国名一般都取得不错,那是因为毫无顾忌,“郎世宁”这个名字不知道是谁给取的,他的原名叫Giuseppe Castiglione‎,朱塞佩• 伽斯底里奥内,本来他来中国的本职业务是传教,却成了大清宫廷画家。他7月来中国,11月就受到了皇帝的接见,也许郎世宁本来是想跟皇帝拉拉关系,以有利于以后开展“传教事业”。大家都知道,康熙帝视野宽广,爱好科学和艺术,很重视外来的东西,所以他揪住郎世宁不放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前提是郎世宁有真东西,而且还不能是一般的东西,大清朝地大人多,人才济济,没点真东西,在朝廷同样很难混下去。雍正、乾隆跟康熙一样,仍然重视郎世宁,说明郎先生技艺不但高超,而且比较全面,所以才得到了多数人的共同赞许。    康熙大帝并不赞成西方宗教,但他却因为很多传教士懂得数学,而加以聘用。现在他瞧出了郎世宁绘画的价值,立即委派郎世宁为宫廷画师,却不许、也不给他传教的机会。事实上康熙也不喜欢油画,但他知道郎世宁的“他山之石”对中国绘画一定会有帮助。康熙确实是一位伟大的皇帝。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继位,雍正似乎更加严苛一些,散布在各地的传教士皆逢厄运,唯有在宫廷服务的教士还受到特殊礼遇。13年后,乾隆继承大统,该皇帝更加地雅好书画诗文,宫廷绘画自然也更加兴旺,此时的郎世宁已经成为了宫廷画家中的佼佼者,据说乾隆有一段时间,天天都抽出时间去看郎世宁作画。二人关系相当密切,乾隆曾特地为郎世宁举行过非常隆重的70岁寿辰祝寿仪式,寿礼丰厚,并亲笔书写了祝词。当然,乾隆本来也擅长玩这些花活,歌舞升平、隆恩普照嘛。    皇帝的权利有一项叫做“三宫六院”,里面美女云集、花团锦簇,但这些秀色是皇帝的绝对专餐,别的男人包括皇帝的儿子,谁要是也想餐一眼,那肯定是活腻歪了。乾隆曾经命令郎世宁画了一幅“心写治平”的画,描绘一幅皇后和11名妃嫔在一起的情景,该画告成后,据说乾隆仅仅观看过三次,然后将画密封于盒内,旨谕有谁窃视此画,必凌迟处死。可见乾隆对郎世宁不但重视,还很放心。郎世宁也是个男人,他是如何让贪心不足的乾隆皇帝放心的呢,说是有一天乾隆由妃嫔簇拥着转悠,见郎世宁来了,便问:“卿看她们之中谁最美?”看来郎世宁在中国官场上学得已经很狡猾了,答道:“天子的妃嫔个个都美。”乾隆隔天又追问:“昨天那几个妃嫔中,卿最欣赏谁?”郎世宁答:“微臣没看她们,当时正在数宫殿上的瓷瓦。”“瓷瓦有多少块?”郎世宁回答:“30块。”皇上命太监去数,果然不错。乾隆大悦,这等于通过了考试啊。可见,郎世宁混在清廷50余年挺立不倒,也是有原因的。到底是他心无旁骛、心地无私呢,还是他成熟老练、聪明滑头?动哥倾向于前者。      其实按照现代的看法,担任宫廷画师也是一件苦角色。工作辛苦那是肯定的,跟现在的白领阶层差不多,特别是康熙、雍正时期,纪律更严。画家们每日清晨七点必须向宫门禁卫报到,然后在皇宫里一所偏僻的画室内作画,下午五时下班。夏天炎热,挥汗如雨,冬日严寒,不过也就是靠一支小炭炉上取暖。郎世宁除了作画,另外还须刻苦修习汉文、满文。不过,考虑到那时的意大利也没有过上资本主义幸福生活,郎世凝能在大清坚持下来,也就不算奇怪了。    宫廷画家另一个比较郁闷的遭遇,是创作不自由,基本上属于“作命题画”。也就是说,宫廷绘画必须为皇帝服务、为政治服务、为主旋律服务。这程度不同地偏离和抵触着艺术创作的本质规律。正如某位宫廷画家在私人信件中写的“终日供奉内廷,无异囚禁,作画时颇受挚肘,不能随意发挥”,揣摩圣意,粉饰太平,这也是宫廷画家经常在画史、画评中受到微词、贬低的关键原因。同样它也是很多个性强烈、崇尚自由创新的画家不被朝廷重用或者自行远离朝堂的原因。    当然,能被天下一人的皇帝所选,那一定不是等闲之辈。所以,一般来说,宫廷画家和作品都是一流的,但不是震撼的、划时代的、大师的。郎世宁也不例外,他是个一流画家,但也不过如此而已。中国画史上的一流画家数出四五百位不是难事,超一流画家也能凑齐百名。虽然郎世宁在一流里可称较为出色,但在本书里享受专文专述待遇,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是一位外国来宾,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嘛,再说咱是礼仪之邦啊。    郎世宁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大清朝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既是艺术品,又是详实珍贵的历史资料。虽然郎世宁的绘画可谓中西合璧、西为中用,实际上他主要的画法还是西方的,坚实的写实功力,流畅地道的墨线,一丝不苟的层层晕染,有别于中国画的颜色运用,确实具有中西合璧、焕然一新的艺术感染力。乾隆时期的许多重大事件被他一一入画,惊人的艺术表达能力,使清代宫廷纪实绘画的数量与水平超过了前代。     郎世宁的肖像画和马画,是非常突出的。皇帝皇后王公贵族都以得到他的绘画为乐事雅事。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郎世宁算是摸索出了一条中西绘画杂交的新路,笔下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的新颖画貌和独特风格,他的成功经验,不但传授给来华的其他西方画家,中国画家先后跟他学画的也不下十几人,似乎在乾隆画院内形成了实力雄厚的郎世宁新体画小集团。他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展示了西方绘画的透视  原理、明暗处理、几何原理、立体处理等更接近于科学的创作理念,虽然跟中国绘画的写意趣味另道而去,却同样具有勃勃的生命力。    郎世宁的另一个贡献,是把西方铜版画在中国进行了成功的创作实践。另外,他还曾参加过圆明园等西洋风格园林建筑的设计与组建,不但为其绘制了大量图画,很多建筑设计、雕塑作品也都有他的功劳,据说他曾经想在水池里塑一个裸女,被乾隆断然否决,这些年不断成为报纸新闻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动物头像,圆明园学术委员会有人说“有理由相信十二生肖铜像是由郎世宁设计的”,因为十二生肖造型为中西结合,牛首为欧洲斗牛,鼠首也违背了传统的中式鼠造型,马首造型最为传神,而郎世宁生平最擅画马,这些理由都是成立的。可以想见,那时候的郎世宁,戴着象征正三品官职的红翎子官帽,操着洋径浜汉语,在建筑工地上指指点点,却实实在在地为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虽然郎世宁没有再回到过他的家乡,相信故乡的山水花草、伙伴人物一定经常进入他的梦境,他的孤独寂寞是可以理解的。他也没有忘记他的教徒身份,曾经大胆地为耶稣会转达奏折,也曾经为救传教士求过皇上,可惜没有什么成绩,也没有改变大清盛世时皇族们自以为天下中心的狂妄自大。但他的人生并不是一个悲剧,似乎按中国人的习惯也称不上喜剧,总是一出正剧吧,无论是他的人,还是他的作品,无疑是值得尊敬和纪念的。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 15:59:20         徐悲鸿的命运让人感叹,当年曾爱上女学生却未能牵手终身。不过画给这位女学生的画,如今却值了银子!       支持楼主的精彩书画!              ______________        老肃知道内幕?  =======================================================    孙多慈乃官僚家庭出身,其父根本不同意孙多慈嫁与徐,因徐已婚。  
  徐悲鸿身处中国绘画起死复生、革弊创新之激烈时代,所以他关于传统中国画弊端的言论尤其多多,不但振聋发聩、催人警醒,还切中时弊、妙趣横生。  ===================================================  1949年后,中国画受到三次摧残,  第一次就是徐悲鸿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取消美院“国画系”,改为“彩墨画”系。
    旗舰兄的意思是    徐悲鸿罪大恶极?    亦或矫枉过正?
  好贴更得有人顶才行!  继续支持楼主!
  作者:北洋旗舰 回复日期: 19:07:42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 15:59:20           徐悲鸿的命运让人感叹,当年曾爱上女学生却未能牵手终身。不过画给这位女学生的画,如今却值了银子!         支持楼主的精彩书画!                    ______________            老肃知道内幕?    =======================================================        孙多慈乃官僚家庭出身,其父根本不同意孙多慈嫁与徐,因徐已婚。  ============  老肃也就知道你说的这些。但徐送给孙不少画。抗日战争爆发,孙避战乱,藏在家中的徐画大多遗失民间。
  郎世宁&八骏图&
  郎世宁  乾隆大阅图
  郎世宁 &十犬图&之一
  好图,再加点点评的文字就更好了!
  哈哈,想累死俺说
  郎世宁《孔雀开屏图》 工细却无味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 22:23:25 
    好图,再加点点评的文字就更好了!       作者:扯淡并快乐着王动 回复日期: 13:12:59 
    哈哈,想累死俺说  ==========================  其实再加上点对画的市场价值评估,嘿嘿,这个帖子肯定大火的!
  肃兄说的很是,    我现在对书画的市场价值评估,跟电视上专家还真差不多    下次你不许提议    再造把砸宝锤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 13:32:19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 22:23:25        好图,再加点点评的文字就更好了!             作者:扯淡并快乐着王动 回复日期: 13:12:59        哈哈,想累死俺说    ==========================    其实再加上点对画的市场价值评估,嘿嘿,这个帖子肯定大火的!  ===========  哈哈,累死王动,老肃数钱。。。。
  数清楚了  交给胡狼?
  转点闲话    
任伯年的孙女       海上大画家任伯年有一女一子,长女任霞(字雨华,),次子任堇(字堇叔,),两人画风皆神似其父,几可乱真,故当年常常为任伯年“代笔”,这在当时的画坛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任堇身后几无多少遗产,家中却有遗孀和一女二子,子女当时均未成年,家庭生活顿时陷入困境之中。由一个名画家门第沦落为市井小民之家,在那个动荡的战争年代里,任家四人的生存之艰难可想而知。      1942年日军在占领了上海之后又进入英法租界,完成了对上海真正意义上的全城占领。实业家、小说家、诗人、书画家和收藏家陈定山()在当年并没有离开上海,而他的父亲陈蝶仙()则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已将企业转迁至昆明、成都。陈定山在此之前还曾出任过上海商会中的“抗敌后援会副主任”一职。此时深感大势已去,所以他偶尔也会与几个朋友一起到舞厅里去借酒消愁,暂时忘却一些内心的痛苦和烦恼。而当年的“米高梅舞厅”则是他们经常光临的舞厅之一。      “米高梅舞厅”建成于1940年左右,位于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上,号称是当年上海的四大高级舞厅之一,另三家是百乐门、仙乐和大都会。而“米高梅”三字,其实是当年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之一Metro Goldwyn Mayer(简称M G M),在今天看来似有“侵权”和“山寨”之嫌。某次,陈定山与几位朋友去“米高梅舞厅”时,其中有一位朋友对他说,该舞厅有一位名叫任黛黛的红舞女要拜见他。陈定山虽然也时常出入舞厅,但与舞女们并无多少深交,所以就诧异地问:“我不认识她呀?”而朋友回答:“她认识你。而且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情,要向你请教呢。”陈定山更加感觉奇怪了,但也只能点头答应了。      不一会时间,任黛黛就转台子过来。陈定山初见到她,圆圆身体,活泼而文雅。她一见陈定山就亲切地叫了一声“陈伯伯”。在舞场里如果叫舞客“伯伯”的确是有些刺耳,给人一种“老牛偷吃嫩草”的感觉。任黛黛嫣然一笑说道:“陈伯伯,您不认得我了,我父亲是任堇叔。”陈定山听罢,几乎从座位上跌落下来。他吃惊地说:“你——怎么会堕落······”她却夷然答道:“堕落有什么关系,人总是为生活而生活的。我有一个母亲,两个弟弟。”她的大方回答到让陈定山觉得刚才有些失言了。任黛黛表明了此次拜见的来意。任伯年当年曾遗留下来许多的画作,但可惜都没有落款。现在想卖掉又怕人家不识货。所以恳请陈定山帮她写一篇介绍文章。后来陈定山帮她写了一篇文章,又开了一个展览会,任伯年的遗作卖得相当好。任黛黛后来就不再去做舞女了。      不久之后,陈定山可能是因为曾经担任过“抗敌后援会副主任”之事,被日军宪兵队抓去,关了七天七夜,后来通过朋友和家人的多方营救才被“保释”了出来。陈定山蒙难出来,心中异常愤闷,朋友就劝他不妨去“米高梅舞厅”坐坐。陈定山一进舞厅就见到任黛黛正在和日本宪兵队的大队长在热烈地跳舞,心里一阵作呕,实在坐不住了就向大门走去准备离开。刚出大门,任黛黛就从后面追了出来。见了陈定山还说:“伯伯,我要请您再写一篇文章。”陈定山只得婉言谢绝道:“下次来,再说罢。”过了一天,朋友又邀他去舞厅,他一口回绝。但朋友说:“你答应过任黛黛吗?只要你回答一句话。”陈定山想对一个孤女,并且是朋友的女儿应该不失信为好。所以就与朋友又去了“米高梅舞厅”。      这天任黛黛打扮光艳,一件银丝织锦缎旗袍,披一对红狐围巾。陈定山与她在舞厅的甬道里立住。任黛黛请他进去,陈定山不悦说道:“不必了,你有什么话就对我说便是了。”她见陈定山不肯进去,就异常正色地说道:“陈伯伯,我想请您再替我做一篇文章。”她说着就往舞厅里跑,陈定山无奈也只得跟了进去。任黛黛边走边问道:“陈伯伯,您怎么会到宪兵队去的?”陈定山此时实在是忍不住了:“你也和杉原大队长一样,想请我到宪兵队去吗?!”因为那天陪任黛黛跳舞的日本军人就是亲自抓陈定山的宪兵大队长杉原。任黛黛没有答话,只是陪陈定山跳了一个舞。当陈定山要离开时,任黛黛再一次叮嘱:“陈伯伯,你答应我的文章,将来不能不写。从此之后,陈定山再也没有见到过任黛黛。      1942年秋天,任黛黛被人杀害在当时上海著名“三大饭店”之一的扬子饭店(今在汉口路)的客房里,尸体被人弃置在大床底下,发现时已遇害多日。下体赤裸,还插了一把日本“倭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日本“皇军”所伪,但无人敢于声张。因尸体无人认领,后来就被饭店送去火化草草了事,骨灰不知下落。此事曾被当时上海的各大报刊当作“花边新闻”和“社会绯闻”而大肆炒作了一番。      陈定山在知道了任黛黛的死讯后,也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意外。当他有一天看见了他的妹妹、著名女画家和女诗人陈小翠()的沙发上,有一件银丝织锦缎旗袍,披一对红狐围巾,他的眼睛几乎发晕。他认出这应该是任黛黛的遗物,就连忙问陈小翠:“这是谁的?”陈小翠回答说:“这是彩霞妹妹的,你当然不知道。”陈定山又不解问道:“她与任黛黛是朋友?”陈小翠气不打一处来:“你还提起任黛黛呢。她的死,你要负一半的责任。”陈定山更加是云里雾里:“此话怎说?”陈小翠这才将实情告诉了他。原来彩霞与任黛黛是无话不说的“闺中密友”,任黛黛几乎所有的跳舞服饰,均是彩霞所借。      任黛黛原来是当时重庆军统特工人员,她当初的第二次“下海”做舞女,其实已经是加入了军统组织,受命伺机刺杀日军宪兵队大队长杉原,但可惜后来被日本情报机构提前侦破而遇害。她见陈定山从日军宪兵队出来后,就想方设法去接近他,可能也想让陈定山做某些事情。但陈定山不知实情,而一直予以峻拒,所以任黛黛的“公关”任务并未成功。但她一再要陈定山帮她再写一篇文章,其实是想让陈定山以后能够帮她写一篇传记。因为她已知道此次刺杀杉原的任务凶多吉少,也有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心理准备。据说她还特别为此写有遗嘱。      陈定山知道实情之后大为懊悔,自责不已,也深感自己不配为任黛黛写传记文章。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定山通过自己渊广的“人脉”关系,曾经向有关方面口头提出要追认任黛黛为“抗日烈士”,但有关方面却以任黛黛没有“番号”和“尺谱”为理由而不予受理。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重庆军统方面曾经在“米高梅舞厅”的茶室里举行过一次“庆功会”,负责人杨虎(啸天)在演讲时说过:“该舞厅在抗战时期,为我地下同志联系之大本营。”      在1948年左右,陈定山离开上海赴台定居。他在某一天,从报纸上看见日本政府的内阁里有一个也叫“杉原”的人之后,竟然连做了三天的噩梦。他当时就想道:“黛黛英灵不远,她还念念不忘我文章的承诺吗?”陈定山最后和泪写了一篇《任黛黛之死》的文章,发表在当时台北《中华日报》他的《春申旧闻》专栏上,完成了自己一生中对人承诺时间最久的一篇文章。也使人们知道了,大画家任伯年有一孙女,曾经是为这个国家和这个为民族而捐躯牺牲的,后人不应该忘记这位“红颜特工”任黛黛。       
  作者:扯淡并快乐着王动 回复日期: 17:35:49 
    数清楚了    交给胡狼?  =======  哈哈,好主意啊。。。
   ◆◆◆◆◆◆◆◆◆◆◆◆◆◆◆◆◆    ◆◆◆◆◆◆ 那些人儿 ◆◆◆◆◆◆    ◆◆◆◆◆◆ 那些画儿 ◆◆◆◆◆◆    ◆◆◆◆◆◆◆◆◆◆◆◆◆◆◆◆◆  =====================================================  好好欣赏!      
  作者:胡狼拜月o 回复日期: 17:33:02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 13:32:19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 22:23:25          好图,再加点点评的文字就更好了!                   作者:扯淡并快乐着王动 回复日期: 13:12:59          哈哈,想累死俺说      ==========================      其实再加上点对画的市场价值评估,嘿嘿,这个帖子肯定大火的!    ===========    哈哈,累死王动,老肃数钱。。。。  +++++++++++++++++++++++++++++++++++++++++++++++  拜月好主意,然后咱们一起分账!      
  范增《灵月图》
  陈洪绶 《竹图》
  板桥竹
  北宋文同《墨竹图》
  赵孟俯老婆管道升画竹
  皇帝画竹 《武侯高卧图》
明宣宗朱瞻基绘
  红竹如何?   《殊竹图》明代 孙克弘
  图片《板桥竹》有误,不是郑县长的作品。  当是八怪之一李方膺所画.  
  作者:扯淡并快乐着王动 回复日期: 21:20:28 
        旗舰兄的意思是        徐悲鸿罪大恶极?        亦或矫枉过正?  =====================================================    当年要不是徐悲鸿与世长辞,李苦禅恐怕还得继续在工会卖电影票。  
  当时就连被称作“屠沽俗子”的上海小市民,也都梦想手里、家里能拥有画家们的一幅作品,以示高雅,所谓“屠沽俗子,得其片纸,以为荣”也。        任伯年做为海派一员,同一大批求生存、求成功的文人一起,共同形成了画坛海派的滚滚洪流。任伯年绘画,  =====================================================    上世纪2.30年代,上海一些中等人家都有伯年所画的《清供》,过年挂出来应景。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反驳别人骂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