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石化医院1980年乙烯生产准备处张泽

                   
您现在的位置:
&&|&&供稿: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师昌绪院士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
多孔气冷铸造涡轮叶片的研制和推广
师昌绪、胡壮麒、朱耀宵、赵惠田、张顺南、管恒荣等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冶金矿山潜孔钻具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研究
金属所 王仪康、滕华元等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制技术
金属所 李殿中(排名第9)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高温热物理性能测试基地
金属所 周本濂、周熙宁等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直径薄壁筒型和异型异件旋压技术
金属所 邹连明等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抗氢压力容器用钢
李依依、刘宝昌、范存淦、吕曼祺等
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碳铬不锈钢、铸钴合金泵阀研制
金属所 纪世辰、李英敖等
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超声气体雾化急冷金属粉末制备技术及装置
张永昌、郝云彦、刘占发、师昌绪、胡壮麒等
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化学气相渗(CVI)工艺及制备新材料
刘文川、李敏军、孙守金等
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抗氢脆高强度钢
李依依、邢中枢、李忠库、邓庆洲等
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磷酸料浆泵用合金的研制和应用
肖耀天、姜晓霞、缪汝洪等与腐蚀所联合申请
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含磷深冲高强度汽车薄板钢系列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师昌绪、明旭光、程娴等
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型纳米相沉淀强化抗氢合金
范存淦、马禄铭、李依依、王安川等
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温钛合金及其应用
李东、刘羽寅等
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飞机日历寿命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韩恩厚、张栋、柯伟、陈群志、王俭秋、王逾涯、陈荣、李劲、张波、王中光
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型合金钢锭及铸锻件缺陷与组织控制
李殿中、李依依、王宝忠、刘志颖、彭凡、柯伟、陆善平、夏立军、康秀红、孙明月
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遥测天线的研制
金属所 庄祥磷等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船用高强度桅杆材料924不锈钢
李有柯、姚治铭、于尔靖等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远红外烘烤涂料
周熙宁、富家骏、刘慷、董淑清等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K38铸造镍基合金材料与工艺研究
朱耀宵、张匀等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消除12CrNiMoV耐压钢中白点新工艺研究
刘民冶、陈廉、尹万全等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高温合金中微量元素的控制及其作用的研究
金属所 郭建亭等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S20ARe钢研制
金属所 徐思盛等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郭守仁、卢德忠、郭建亭等
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配气阀座新型石墨复合材料
徐红军、刘玉环、周序科等
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磁处理技术在油田的应用
金属所 耿殿雨等
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五次对称性及Ti-Ni准晶相的发现与研究
郭可信、叶恒强、李斗星、张泽、王大能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金属中的内耗与金属力学性质的研究
1956年获国家科学奖金二等奖
热塑剪切带
金属所 徐永波等
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单壁和双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和研究
成会明、李峰、刘畅、丛洪涛、任文才
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钢中氢的研究
1956年获国家科学资金三等奖
位错内耗与范性形变机理的研究
葛庭燧、张进修、王中光等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晶体精细结构的电子衍射与电子显微镜研究
郭可信、叶恒强、杨奇斌、吴玉琨、李日升等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的研究
师昌绪、张彦生、许义奎、李依依、钱百年等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微量元素在高温合金凝固过程中的行为
朱耀宵、张顺南、刘泽洲、佟英杰、徐乐英等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三元铁基稀土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
孙校开、张志东、庄育智、吴昌衡、刘伟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纳米金属的形成、微观结构及性能研究
卢柯、王景唐、丁炳哲、隋曼龄、胡壮麒
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稀土-过渡金属化合物结构和磁性的研究
庄育智、吴昌衡等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离子轰击诱发表面原子偏聚的发现与研究
李日升、张文林、李春飞
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微衍射及其图象分析
金属所 叶恒强等
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疲劳裂纹扩展门槛与断口定量研究
王中光、陈道伦、田继丰、黄兆伦、艾素华
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新材料界面精细结构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李斗星、宁小光、平德海、贺连龙、叶恒强
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轻原子成像法及一系列金属氧化亚稳态的发现
关若男、李日升、郭可信、于瀛大、徐淑华
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
金属所 陈文绣、陈晓风等
198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推力器微型热近代元件的研制
李曙、李诗卓、段德莉、贾宏、张荣禄、刘阳
200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纳米氧化物浓缩浆与纳米复合涂料
韩恩厚、刘福春、柯伟、张帆、陈群志、杨立红
200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乙烯裂解炉管强化传热技术
郑志、王国清、朱耀宵、陈德烨、金宗贤、陈硕
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新型高强度薄壁钢
吴平森、王毓麟、李宪文等
198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一种纺织用的薄壳金属槽、络筒及其制造工艺
王春荣、姜晓霞、宋海龙、潘学卿
199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新型抗热腐蚀M38G铸造镍基高温合金
金属所 朱耀霄、张顺南、宁秀珍、佟英杰、刘泽洲
199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激光法高产率一体化低成本制备纳米硅基系列粉技术
梁勇、郑丰、线金刚、吴振刚、吴寅生
199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新型复合脱氧剂Ca-Si-Ba-Al-Re合金
严铄、张顺南、师昌绪
198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
一种拉杆石英示差膨胀仪
郑宗光、白良愈、巴力学
199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
中国科学院、省部委获奖项目
(仅列出二等奖以上,项目不分类别,按时间排列)
耐磨一号快速堆焊焊条
斯重遥、金恒昀等
1964年获全国工业新产品二等奖
铬锰氮无镍不锈钢
姚汉武、邢中枢等
1964年获全国工业新产品二等奖
炼钢平炉炉顶铝镁砖
夏非、谭丙煜等
1966年获国家发明奖证书
等离子切割KJ-1机
臧式先、梁勇等
1966年获国家发明奖证书
热解石墨材料的工艺
张名大、曹子让等
1980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200-2500℃真空自动记录、自动绝热比热测试装置
周熙宁、张佩璜、李钟浩、唱润忠
1982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新型高压贮氧气瓶
齐瑞昌、陈亮山、邹连明、范世绵、李广义等
1982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壳体用低合金超高强度钢
王景唐、童惠君、董远达、王兆清
1982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马氏体时效钢的研究
韩耀文、黄振贵
1982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T10A高强精密调压器弹簧钢带
王景唐、宋启洪
1982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固碱膜式蒸发器用材研究
朱自勇、王建华、何海才、李有柯
1983年获辽宁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特种元件生产流程的研究
及特种元件组件及焊接
金属所 李薰、王景唐等
张沛霖、谭丙煜、陈晓凤等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覆盖奖
钼合金及铌合金部件研制
金属所 李薰、庄育智、庄祥麟、梁勇等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覆盖奖
JN-1型自动真空倒扭摆
李广义、孙宗琦、曲开选、肖金泉、王晓伟等
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燃油锅炉改烧油煤混合燃料工业(中间)试验
吴平森、夏非、李诗卓、赵惠田、管恒荣等
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D6AC超高强度钢
韩元琦、刘文礼、郑笔康、潘学卿、寇鹏飞
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时间程序控制单辊法喷铸造金属玻璃条带的装置
王景唐、王隆保、宋启洪、全明秀、李裕光
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SB-1射线透照补偿泥研制
邹云林、付广钦
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徐思盛、赵宽放、周尚伯、郎素贤
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剪板机用长剪刀
金属所 王国志、王淑荷等
1985年获机械工业部攻关一等奖
推力器及肼分解催化剂
金属所 斯重遥、祝时昌等
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微量元素在高温合金凝固过程中的行为
师昌绪、朱耀宵、张顺南、刘泽洲、佟英杰
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面体密堆相、畴结构研究及五次对称的发现
叶恒强、李斗星、郭可信、王大能
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钛合金高压气瓶和肼贮箱
齐瑞昌、王者昌、李世唐、付少亭
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种高温钛合金研制及应用研究
万晓景、李永森、张树文
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碳化硅材料研制
夏非、黄汉铨、姚延存、刘万库、汪克勤
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管束泄漏事故分析研究
刘民治、刘兴志
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场离子显微镜-原子探针
郭可信、任大刚
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耐浓碱用精铸造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泵叶片与阀门
杨克努、吕堃、王显庭、张顺南、孙从熙
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金属化电容器用真空镀铝新材料
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骤冷锅炉早期腐蚀损坏原因分析及防腐蚀
金属所 常春城、马敏雅等
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铁基合金盘材及铸造镍基合金叶片材料
胡壮麒、张顺南、赵惠田、王允实、管恒荣等
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碳/碳复合材料热应力损毁机理
金属所 周本濂、刘文川、刘民治、郑宗光等
1987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6MnRe厚钢板和低温煤气储罐的研制
金属所 陈继志、周尚伯、朗素贤等
1987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效长寿命日光色荧光灯
金属所 窦铁庸、关铭濂等
1987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非晶态金属的形成与晶化过程研究
王景唐、丁炳哲、李淑苓、隗学礼、宋启洪
1987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磁控钨极电弧炉
吴昌衡、段明里
1987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金属织构实时联机自动测绘系统
金属所 张立新、李黎光
1987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热采石油预应力隔热管焊接技术
杨海学、王兆清、虞德华、毛祖涛、姜立群
198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铌钛合金及铌钛-铜多芯超导线质量改进与性能控制
庄育智、王文斌、杨克努等
198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微机运控激光热物性仪
何冠虎、陶翼平、曹大久、董淑清、郭莉芬
198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位错在裂纹项端范性区中的分布及其象力的研究
龙期威、熊良钺、姜键、季国坤、刘速
198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爆炸法消除水电站钢岔管焊接残余应力
金属所 祝时昌、董秀中、陈怀宁等
1988年获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Ni-P系和Ni-Cr-Si-B系四种非晶态钎料研制及推广应用
王景唐、宋启洪、王隆保、杨耀库、李爱霞
1989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金属的疲劳与断裂的规律和微观机制
王中光、徐永波、刘民治、于维成、艾素华
1989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系列循环硫化床锅炉的研究与开发
赵洪恩、张匀、于尔靖、魏向东、陈锡权
199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采用浮动芯头拉拔新工艺开发高精度镜面铜管
明旭光、王文彬、窦铁镛、李洪斌、冯景铸
199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海洋工程用钢及焊缝腐蚀开裂敏感性与防护的研究
金属所 臧启山、马敏雅,刘慷等
1990年获各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纳米复合材料
闻立时、黄荣芳、吴杰、关一民
1991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气瓶特殊处理技术及配套件研究
杨维琛、丛洪涛、朱耀进、王兆玉、金花子
1991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医疗上的应用
张桂环、刘起秀、曹子让等
1991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双相钢的疲劳形变和断裂规律
王中光、艾素华、陈道伦、孙正明、贡文库
1991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一种全自动微机控制的汉化高灵敏度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王元明、姜志民、韩慈、梁艳芝、景波等
1991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铁基非晶态合金宏观磁各向异性的研究
金属所 王景唐、丁炳哲、李淑苓等
1991年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船用锅炉过热器管材
杜秀魁、王淑荷、安青、郭建亭、赵金福等
1992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下机器人用耐蚀材料及加工工艺
金属所 齐瑞昌、于尔靖等
1992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热采井口高温耐磨自润滑复合镀研究及应用
姜晓霞、赵洪星、田云川、李诗卓、朱鸿德等
1992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Al-Cu-Co稳定二维准晶的发现
何伦雄、吴玉琨、张泽、孟祥敏、胡魁义等
1992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O”型密封环用合金管材
金属所 张顺南、汪若娟、蔡忠文、张广信等
1992年获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速磨煤机磨辊、磨盘瓦材料研究及制造
金属所 满永发、刘金柱等
1992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急冷非平衡合金及固态反应机制
王景唐、卢柯、丁炳哲、全明秀、魏文铎
1993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DZ38G合金及防护涂层
唐亚俊、胡壮麒、张静华、于洋、朱耀霄等
1993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分形与固体断裂的研究
龙期威、穆在勤、龙起易、张守著、王晓伟
1993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钛合金的氢致断裂机理和氢促进裂纹的控制
高树浚、万晓景、曹明洲、杨柯、肖汉中
1993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雾化超细球形铝粉的研制及应用
张永昌、宋治鉴、王国志、陈桂云、李家麟
1993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低维材料的显微结构表征和分析研究
金属所 叶恒强、宁小光等
1993年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型硬质合金钎头暨硬质合金整体钎子
金属所 赵长有等
1993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性能发热型PTC元器件研制与开发
何青、张喜哲、吴平森、周本濂、肖金泉等
1994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向碳/碳材料强度特性和强度准则
何冠虎、傅鸿玉、周本濂、王恒、张志华等
1994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氧化物超导体显微结构及对性能影响
李斗星、乔桂文、何安强、叶恒强
1994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实心转子异步电动机的研制
金属所 唐亚俊、于洋等
1994年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实用化微波烧结装置研究
张劲松、曹丽华、杨永进、林德义、夏非等
1995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金属中氢的渗透、扩散与捕集
孙秀魁、徐坚、陈文绣、姚大平、李依依
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红外热图应力评价基础及在无损检测上应用
黄毅、齐瑞昌、林雪荣、徐军、许聪等
1995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类金刚石碳膜内应力变化规律及其性能的关系
邹健梧、姜辛、周兴泰
1996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发动机断裂失效分析及喷丸延寿技术的研究
于维成、田继丰、袁金才、苏会和、王雨祥
1996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电站锅炉给水泵专用材料的研制及推广应用
王毓麟、李宪文
1996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轻原子成像法及一系列金属氧化亚稳态的发现
关若男、李日升、郭可信、于瀛大、徐淑华
1997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YH60离心块组件钎料的研制
郭义、何治经、廉丕芬、朱进满、吴庆
1997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低偏析合金技术
朱耀霄、张顺南、张炳大、楼琅洪、毕敬等
199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双向式复合芯头拉拔新技术在大口径薄壁双镜面铜管生产中的应用
王文斌、冯德明、何平、冯景铸、崔玉琴等
199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材料界面精细结构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李斗星、宁小光、平德海、贺连龙、叶恒强
1998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几种工程结构材料的疲劳损伤规律
王中光、艾素华、夏月波、郑冶沙、贡文库
1998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超声气体雾化MCrAlY合金系列
郝云彦、侯万良等
1998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研档案汇编
李连珠、景波
1998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合材料的热残余应力、界面结构及蠕变行为
李守新、王中光、李家宝、朱世杰、毕敬
1999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精密管材的研制与应用研究
张炳大、李纯志、侯翠萍、国煜、黄维安等
1999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贮氢材料的表面改性与超高压高纯氢压缩装置(化学床)
金属所 吕曼祺、王玉兰、魏文铎等
1999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GH761合金及其应用研究
金属所 郭守仁、卢德忠、徐岩等
200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强化乙烯裂解炉管传热的新结构
金属所 朱耀宵、郑志、宁秀珍、白清举、楼琅洪等
200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均质化特定合金
金属所 戎利建、马禄铭、范存淦、胡志勇、闫德胜等
2001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韧性耐磨损金属陶瓷复合刀具材料及在石化工业上的应用
周延春、于宝海、关德慧、毕敬、刘越等
2001年获中科院技术发明二等奖
超高强非晶合金带
全明秀、杨耀库、孙文声、张凤军、徐敦良等
2001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机械合金化过程中非晶态与纳米晶形成及结构研究
全明秀、吴玉琨、卢柯、叶恒强、胡壮麒
2002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急冷合金催化材料
金属所 张海峰、宋启洪、孙笠、胡壮麒等
2002年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纳米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性研究
成会明、刘畅、李峰、丛洪涛、刘敏
2003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热弹性红外图像安全检测系统研制
黄毅、沈功田、杨伦桢、李守新、李伟、徐军
2003年获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价及国产化研究
杨柯、张炳春(排名第5)等
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新型塑料造粒模板的研制与应用
于宝海、刘越、毕敬、闫程科、关德慧、卢宁川、刘山川、杨永恩、张绪文、徐祥谦、王文旭
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电磁凝固成形的规律与理论
杨院生、胡壮麒、郭大勇、花福安、童文辉
2004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循环变形与疲劳损伤的晶体学效应
王中光、张哲峰、李小武、李守新、胡运朋
2004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热轧带钢组织性能预报软件开发应用与相关技术基础
李殿中、沙孝春、黄成江、翁宇庆、李依依、黄浩东、刘朝霞
2004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元层状可加工陶瓷的制备、多层次结构和性能关系与材料设计
周延春、王京阳、李美栓、包亦望、刘明月
2005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纳米氧化物浓缩浆与纳米复合涂料
韩恩厚、刘福春、柯伟、张帆、杨立红、陈群志
2005年获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几种金属间化合物的强韧化及其机理研究
郭建亭、周兰章、陈荣石、杜兴蒿、邢占平
2005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偏晶合金凝固机理及组织控制
赵九州、何杰、李庆春
2006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块状非晶及其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科学基础
张海峰、王爱民、李宏、丁炳哲、胡壮麒
2006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乙烯裂解炉管强化传热技术
郑志、王国清、朱耀宵、陈德烨、金宗贤、陈硕
2006年获中石化工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
可视化热加工技术
李殿中、李依依、柯伟、陆善平、夏立军、康秀红
2007年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飞机日历寿命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韩恩厚、张栋、柯伟、陈群志、王俭秋、王逾涯、陈荣、李劲、张波、王中光、傅国如、王智
2007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机理
卢柯、吕坚、陶乃镕、王镇波、佟伟平
2009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可视化铸锻技术研究集体
李殿中、李依依、陆善平等
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纳米材料的化学稳定性
王福会、楼翰一、朱圣龙、彭晓、李瑛
2010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磁性纳米胶囊的制备、磁性和电磁性能研究
张志东、耿殿禹、王振华、司平占
2011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油气管道的腐蚀损伤评价及维修技术
韩恩厚、王俭秋、柯伟、张波等
2012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型钢铁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性能研究
杨柯、单以银、严伟、任伊宾、王威等
2012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钢的亚快速凝固组织、性能与控制机理
杨院生、胡壮麒等
2012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腐蚀与防护所年主要获奖项目
磷酸料浆泵用合金的研制及应用
磷酸料浆泵用合金的研制及应用
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叶片激光表面仿形熔铸接长修复
吴维tao、王茂才、龙康、单国友、肖冰、邓玉清、白林祥、陈江
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超塑性锌-铝合金工件化学镀镍
王继萌、单国友
1990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金属腐蚀电化学基础理论研究
曹楚南、侯文涛、于惠颐、董守山、常守文等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中科院、省部委奖
骤冷锅炉早期腐蚀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李铁藩、王德英、常春城、马敏雅
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国土壤腐蚀“六五”期间金属局部腐蚀及其产物分析
银耀德、张淑泉、张莉华、常守文
198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兰件JHJ-1型防锈液及其工艺
杜元龙、韩臣
1988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F84A酸洗磷化液
董守山、李桂芝、曹楚南、于宝兴、刘天祥
1989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海洋工程用钢及焊缝腐蚀开裂敏感性与防护的研究
柯伟、朱自勇、臧启山、马敏雅、郑宇礼
1990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抚顺市集中供热主管网缓蚀剂防护
陈家坚、蔡殿珍、高洪雷、曹家绶、杜元龙、李朝武、万方林、侯惠田、许素琴、祝英剑、韩微
1990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西南地区酸雨对材料影响及经济损失研究
郑逸苹、银耀德、张凤秋、王振尧、杨瑞柱
1991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复合磷肥生产用料浆泵材质
张玉生、陈良奭、刘焕安、张林富、谭铁凯
1991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氢氟酸烷基苯再生系统腐蚀失效分析与防护
陈良奭、冯涛、李晓东
1992年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
材料在土壤中腐蚀数据积累及腐蚀与防护研究
刘寿荣、银耀德、张淑泉、李洪锡、高英
1992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蒸馏装置停工过程中连多硫酸的形成、腐蚀机理与对策
段学章、叶棣、许素珍
1992年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
磷酸料浆泵用合金的研制及应用
张玉生、魏翔云、张雅东、姚治铭、谭铁铠、张绍鹏、李志强
1993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海洋平台节点阴极保护状况探测仪等五项
1993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涡轮叶片抗热腐蚀涂层
楼翰一、王福会、白林祥、管恒荣、王石军
1993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叶片激光表面仿形熔铸接长修复
吴维tao、王茂才、龙康、单国友、肖冰、邓玉清、白林祥、陈江
1993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锅炉压力容器失效分析研究
郑宇礼、朱自勇、柯伟
1993年劳动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IMC-80系列缓蚀剂研究和在中原油田的应用
陈家坚、曹殿珍、曹家绶、高洪雷、祝英剑、陈怀玉、万方林
1995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动机压气机叶片防腐涂层研究
王卫林、陈崇伟、李铁藩、张亚明、殷涛、周起荣、李乐新、康德利
199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激光表面稀土改性及在叶片上应用
王茂才、吴维tao、白林祥、龙康、陈江、窦明伦、华伟刚
1996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学数据库及其信息系统
199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TRC-6财务微机管理系统
张晓亮、张玉冰、计忠实、惠晓辉、严恒
1988年中科院优秀软件二等奖
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邮编: 110016 联系人邮箱: office@
 版权所有 辽ICP备号刨花板防水剂用液体石蜡--《农业科技通讯》1974年01期
刨花板防水剂用液体石蜡
【摘要】:正 为了降低刨花板生产中板坯的含水量,刨花板车间采用液体石蜡代替以前的石蜡乳液用作刨花板的防水剂,经过多次较系统的试验、获得成功,并已投入生产,效果良好。过去刨花板生产,一直是采用石蜡乳液作防水剂,不但工艺复杂,而且增加了板坯中的水份,给热压工序带来了困难,同时对刨花板的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厂刨花板经过技术改造以后,由于预压改为连续式滚筒预压,故对施胶后刨花的挥发物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挥发物超过15%,则板坯不能成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为了降低刨花板生产中板坏的含水量,刨花板车间采用液体石蜡代替以前的石蜡乳液用作刨花板的防水剂,经过多次较系统的试验、获得成功,并已投入生产,效果良好。 过去刨花板生产,一直是采用石蜡乳液作防水剂,不但工艺复杂,而且增加了板坯中的水份,给热压工序带来了困难,同时对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国外林产工业文摘;1999年03期
宗子刚;[J];人造板通讯;2004年07期
苏行义;;[J];建筑人造板;1993年02期
吴春山;[J];中国建材;1998年12期
陈文;[J];北京木材工业;1994年01期
冯仁鹏;[J];中小企业科技;1995年09期
冯仁鹏;[J];中小企业科技;1997年04期
陈水合;;[J];中国人造板;2011年03期
陈学新;;[J];建筑人造板;1992年03期
冯仁鹏;[J];中小企业科技;199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元;高玲;谯斌宗;;[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C];2005年
杨琼;施金国;;[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郑凤山;;[A];第六届全国人造板工业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盛振湘;;[A];第六届全国人造板工业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李世彤;周国伟;韩金梅;;[A];'2005(第十二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费德君;赵立峰;文嘉杰;党亚固;罗妮;;[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马启升;;[A];第三届全国人造板工业科技发展研讨会演讲论文专集[C];2004年
杨正东;李刚;田力学;;[A];2005晋冀鲁豫蒙鄂沪云贵川甘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兰淑仙;何亚君;陈学友;;[A];康地恩杯第八届全国染整前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王新男;岳群飞;;[A];第三届全国人造板工业科技发展研讨会演讲论文专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迟诚;[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张红;[N];中国建材报;2007年
董俊;[N];中国建材报;2006年
本报记者  李高超;[N];国际商报;2006年
一凡;[N];现代物流报;2006年
本报记者 明文团 新疆经济报记者 任江 通讯员 石岩;[N];昌吉日报(汉);2010年
孟庆普;[N];健康报;2007年
吴厚斌;[N];北京商报;2006年
冬倍;[N];上海证券报;2007年
陈进文;[N];中国质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文超;[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高伟;[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晓红;[D];浙江大学;2010年
王永波;[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陈佳荣;[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胡孙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王鹏;[D];江南大学;2012年
叶平昊;[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陈峰;[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赵磊;[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刘悦婷;[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鲍新宁;[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鲁石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