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以不及第为耻,吾以不及第动吾心为耻。这句话是什么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1-24篇全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习笔记】
明德即良知,是人得乎于天的本能智慧和是非观念,但为气稟所拘,人欲所蔽,有时就昏昏噩噩。但每个人本体之明,都良知未泯,所以学者要时时拂拭自己,保持良知天性,方可学习进步。
亲民即新民,拂拭了自己,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去除其旧染之污。所以自欺者,必欺人。自明者,当明人。亲民,就是自明明人。
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止于至善。即定于至善,不离本质。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
【学习笔记】知止才能得。从动中得到静中得,从空劳把捉到静候佳音,势如破竹。
心里有底,知道至善之所在,知道所当止之地,则静,心不妄动,行不妄为。静而后能安,随其所处而安。安而后能虑,有效思考,虑事精祥。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呢?得其所止,得至善之地。
万事考虑不周,是因为心不安,心不安,是因为心不静,心不静,是因为不知止,不知止,则不能志有定向,志无定向,则不能定心。所以物有本末,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事有终始,知止为始,能得为终。先后次序不能乱,这就接近得道了。
无论是学习还是事业,都是这个道理,不是忙得象热锅上的蚂蚁,而是志有定向,行有所止,安心大道,静侯佳音,其得则势如破竹也。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3】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学习笔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共八条,这八条就是《大学》的纲领,人们通常熟悉后四条,不熟悉前四条。但没有前四,就没有后四。
明德于天下,平天下,就是施教化于天下,二百余国,尽化我俗,就是让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风俗全球化。要明德于天下,并不靠做国家形象广告,开孔子学院,或文化输出。唯一的路径是“国治”。你输出,人家不接。你自己搞得好,人人羡慕,天下归心,全世界人民都向往,自然全世界都模仿你。
要国治,必先齐家。要齐家,必先修身。
一切都在于你自己,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推己及人,由近及远,是儒家的方法论,次序不能乱。若一个人在灾难中救别人,不救自己家人,儒家必说他是禽兽。自己家人不爱,如何能爱天下人?爱不能没有次序,不能没有分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价值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方法论,是“学习学”。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从这八个字发展得来。
首先要有诚意,要平天下,是真为天下好,不是显自己文治武功。要治国,是真为国家好,不是为保自己权位。要齐家,是真为父母兄弟好,不是为博孝弟之名。要修身,是真心求进步,不是图君子之誉。
诚意而后能正心,真人真心,才可以去修真本事。
真本事如何来?格物致知,在实践中来,穷极事物之理,而至知无不尽之知。从物理世界到精神世界,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后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4】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学习笔记】周书《康诰》说,要能明德。商书《太甲》说,这是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这里强调德自天授,是人人都有的良知,君子要做的,就是时刻常拂拭,莫让良知为物欲所蔽。这里也有点接近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所论“普通人的天良”,人之初,性本善,要保持这善根。
尧书《帝典》说,克明峻德,峻德就是大德,克明峻德,就是能明大德。
汤的“座右铭”,刻在洗澡盘上说,诚能一日象洗澡一样,洗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自新之后,又日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习总书记的洗洗澡,照照镜,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又说“作新民”,作是鼓舞之意,自新以新民,鼓舞人人自新,日日自新。
《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这话温总理引用过。不过这里的惟新并不是国家改革之意,不是说只有改革才能生存。这句话出于《诗经》大雅文王篇,写周文王的如何得天下的。意思是说周国虽是多少代的旧国,传到周文王之后,因为他克明峻德,日日自新,自新以新民,这才得到天命所授。所以温总这话的含义不是说国家要改革,是说党要自新。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都是自新以新民,以德服人。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5】-1
诗云:“邦幾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学习笔记】继续体会知止。
万事万物,各有当止之处。《诗经》说,国都再大,也止于没有居民的地方。叫声缗缗蛮蛮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不是不能远走高飞,是知道自己应有所止。所以孔子说,对于知止这件事,人还不如鸟吗?
《诗经》说,深远光明的周文王,无事不敬而安于所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圣人之止,皆为至善。我们对照自己,以“敬止”二字,究其精微之蕴,而又推类以尽其余,每件事都知其所止而不疑。
从小事开始,喝酒应酬要知止;面对美食,为了健康要知止;面对工作,为了保命要知止。面对业务增长,为了服务质量、顾客满意,要知止;面对事业扩张,为了经营安全要知止。
以上几个知止,都是特别不容易做到,又最能马上着手去做的。
知止,不是止步不前。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安心大道,不疾而速,永续经营,世代传承,才是王者之道。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5】-2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锨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渲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锨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渲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亡也。
【学习笔记】《诗经》说,看那淇水之澳,绿竹猗猗,君子上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象雕刻骨角,或琢玉成器,切而复磋之,琢而复磨之,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如切如磋,是讲习讨论。如琢如磨,是省察克治的自修。严密武毅,威仪盛大,君子之风,明明德而止于至善,让人难忘。
《诗经》说,文王武王,没世不忘。文王武王所以新民者止于至善,能使天下后世无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能忘也。后世明君,亲贤爱民,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啊!
所以学习上进之道,一是切磋,二是琢磨。琢磨是读书观照自己,切磋是交到良师益友。朋友对你的影响,往往比书本来得更直接有效。而且书是静止不动的,朋友是一直进步的,更能牵引你向前。读书与交友,君子两件大事也。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6】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学习笔记】孔子旁听了诉讼审案,他点评说:“听讼,我也不异于他人。我的目标在于使天下无讼。”让没有实情道理的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说着说着自己就不自在了,不敢往下说了,这样令人畏服,才叫知道本质。
让人畏服,并不是靠威严,还是《大学》开篇第一句讲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德服人,当你的德行真挚感人,和你说话的人也说不出欺骗之词。如将领带兵打仗,最怕赏赐不公平。什么叫公平呢?公平是秤称出来的,但不是一杆秤,是每个人心里各有自己一杆秤,各称各的,每个人秤出来都是自己拿少了。所以历代成大事的将领,都有一个办法,就是战利品全部分给大家,自己分文不取,这就没有人来闹意见了,个个死心踏地,奋勇争先。
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就是这个道理。
在中欧上战略课,吕鸿德教授讲,
纪律=自律+他律+规律+法律
法律是最后一步,自明明德,就是领导者以自己的自律,让人人自律。以人人自律,让自律性差的人也能受影响而自律。这里的规律,除了事物发展本身的规律,也有人类社会的规律,我推荐您读一本哲学名著,《模仿律》,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明德以新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模仿律的方法论。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7】
所谓诚意,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学习笔记】这短短几句话,把诚意和慎独说透了。
诚意,就是不要骗自己。所谓自欺欺人,欺人者,必先自欺,因为你知道那是假的,那不是自己的真心,都要假装去给别人,那就是自欺,先骗了自己,然后去骗别人。
我们做咨询工作的原则,就是当在关键问题上和客户不一致的时候,宁肯放弃,也不能“委屈求全”,因为在原则问题上委屈求全,就是自欺欺人。更何况,当双方理念都不一致的时候,委屈怎能得全?那也是自欺欺人罢了。“给客户他需要的,不是他想要的。”这才是华与华的“三真价值观”:
真人真心真本事。
怎么样不自欺呢?就象你看见美女就喜欢,闻到恶臭就厌恶,这样不欺骗自己,自己才觉得自在。那你也是行得正就自在,行不端就难受,那就是不自欺了。
不自欺,就要人前人后一个样,所以君子慎独,因为你独处的时候,没有别人,但有你自己在,你做了不好的事,没别人看见,但你自己看见了,不能欺骗自己。
所以君子的诚意,不是为了别人看到。宁愿被别人误解,我也不自欺欺人。
慎独工夫,也并不是严格约束自己那么紧张难受,而是你的价值观,让你象喜欢美女,厌恶恶臭一样,成为生理反应,就要自己一片赤诚,纤尘不染,才觉得舒服自在。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8】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学习笔记】这一段话很特别,很严重。朱熹认为《大学》缺了一段讲格物致知的,肯定是本来有,但亡遗了。所以,他按程子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补写了这一段,给同学们作教材。要格天下万物,穷其理,致其极,达到知之至。
这段话害惨了一个人,就是王阳明,他就按朱老师说的格吧!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对着那竹子格呀格,什么理也没格出来。他开始意识到朱老师可能不对。《大学》本来就没这段,朱老师硬说那书丢了几页,他来补上,这不科学!
阳明心学从这儿开始诞生,致知,是致良知,致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良知,与明明德同理,只让那良知,莫为物欲所蔽,这就是知之至。格物,物就是事,在事上琢磨,在实践中学习,《大学》本来已经说完了,哪里又多出一章来。
王阳明后来考证,朱熹晚年已认识到自己错误,并写有检讨。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9】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学习笔记】小人不能慎独,看公共厕所蹲坑里最普遍,在里面乱吐乱扔乱弹烟灰的,就是小人。
我们在微博上出言粗鲁不逊,也是缺了慎独功夫。那当着人面,或在公众场合说不出口的话,为什么在网上就恣意喷薄呢?
小人闲居独处的时候,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甚至享受干坏事的快感,抓紧干坏事,没有坏事,创造坏事也要干。等到了人前,又把自己的坏掩盖起来,装出正人君子的样子。其实这哪里装得出来。每个人看自己,都象看到肺肝一样心知肚明,诚于中,形于外;奸于中,也形于外,伪装有何益,所以君子必慎独。
人前人后一个样,这话都知道,又何尝深思过它的道理,并随时放自己身上,每件事上,检测自己?我们学习慎独,不是要多些学问,是在做人做事上懂得要求自己。如曾子言,时刻就象有十双眼睛盯着我,十只手指着我,我该怎么做。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君子诚意。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10】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
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学习笔记】修身在于正心。如果心中有忿怒,恐惧,好乐,忧患,而自己不能省察克制,则欲动情胜,心中不能平和中正,行事也不得其正。
放心,不动心。是儒家强调的修身必先正心。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有知识,有修养,则能放心,能定心,去除心中的“不确定性”。王阳明二十二岁科举,未能及第。同学中有以不及第为耻的。王阳明说:“世人以不及第为耻,吾以不及第而动心为耻。”也是正心之论。
反过来,不动心又不是没心,如果心不在焉,没心没肺,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味,那就没法警醒检查自己。所以要此心常正,此心常存,才能身无不修也。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11】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学习笔记】
所谓齐家在于修身,是因为人们总是有偏心,不能公平的对待家族中每一个人。对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对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
这些都说明自己修身不够,明德不足,不是以真理为标准,而是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来待人,那如何能让人信服呢?
十恶不赦的人,也未必没有一善。日日行善的人,也未必没有一恶。我们要善于发现那恶人的善,及时鼓励赞扬,帮助他扬善去恶,那恶人也能变好。我们也要能发现那善人的恶,当然,特别是要能发现自己的恶。因为那大恶人,也是从一点点小恶发展而来。所以刘备要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小善会长大成大善,小恶也会长大成大恶。
我们的问题,在于喜欢一个人,就喜欢了,看不到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就讨厌了,拒绝了解他的长处,所以俗话说:儿子是自己的好,就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庄稼是别人的壮,就不知道自家禾苗的茁壮的。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不修养自身品德,就有偏心之害,就不能齐家。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12】
一人定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与仁;一家让,一国与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家偾事,一人定国。
【学习笔记】
《论语》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有所不从。”修身齐家治国,就是从一人之正,到一家之正,再到一国之正,这样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就是儒家的价值观。
常有人说,西方思想造成什么什么问题,二十一世纪还是要中国的儒家思想来拯救世界。且不说这样的认识多么浅薄狂妄,首先儒家就绝不可能说这样的话。儒家的价值观,一切的原点都是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修养去感化他人。所谓以德服人,不是我要人服我,而是人人服德。所以儒家绝不会宣称你要我来拯救。
治国必先齐家,没有家教,还能教别人的,世上没有。孝敬父母,即事君之道;兄弟友爱,即事长之道;慈爱儿女,即统帅众人之道。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教化一国。周成王教导康叔说,统治你的人民,就要象保护婴儿一样。心诚求之,即便达不到,也去之不远。没有哪个姑娘是先学会养孩子再嫁人的,立教之本不在强为,而在于抓住根本,再推而广之。
一家仁爱,则一国仁爱。一家礼让,则一国礼让。一人贪腐,则一国贪腐。一人暴戾,则一国暴戾。这一人与一国之间的因果联系,就是这么紧密。这些我们在现代中国的几代领导人身上可以得到印证,也可以在我们公司和老板的关系上得到印证。所以说一句话可以坏事,一人就能定国。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1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模仿三定律。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学习笔记】
儒家之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反过来,善人要人行恶,或恶人要人行善,都做不到。
儒家的这个观点,在一位法国哲学家那里,形成了一个理论一一模仿定律。
法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提出了他最有影响力的观点:模仿是先天的,是人的天性,是我们生物特征的一部分,小孩子通过模仿大人长大,人们通过模仿而使行为一致。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塔尔德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
几何级数率: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先内后外律: 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塔尔德的模仿三定律,我们来看什么叫领导力。领导力,就是让别人模仿你的能力,你示范,大家模仿。所以习主席吃包子,大家都吃包子了。
模仿是社会演进的源动力。世界大同,是通过人们相互模仿而大同。落后国一定模仿先进国,而不是先进国模仿落后国。
什么叫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就是模仿加速器,互联网时代,就是全球互动光速模仿时代,不仅人与人之间光速模仿,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都在光速模仿,社会进步的速度,是呈几何级数提高,世界大同,随时到来。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14】&
家人爱戴你,公司的人才会爱戴你,天下人才会爱戴你。一切发自内心。先发自你的内心,再明德新民到每一个人的内心。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学习笔记】
《诗经》道:“出嫁的新娘就像春天的桃花,面庞娇美,枝叶繁盛。这新娘到了夫家,一定使家庭和美。”能使家庭和美,就可以母仪天下,教导国人。
《诗经》道:“做哥哥能让弟弟感到舒服,做弟弟能让哥哥感到舒服。”能让兄弟和睦,才可以教导国人。
《诗经》“容貌庄重严肃,才可以教导四方。”
为什么治国必先齐家,因为只有我们能成为家族的榜样,我们的所作所为能影响让父子兄弟,让他们乐意效法,我们才有可能让天下人效法。如果在家里都没威信,家人都不信服你,如何服一国之人?家人都不爱戴你,如何得一国之爱?
这就给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从哪儿做起。
附:诗经欣赏,《桃夭》
【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灼灼其华。】花儿开得红灿灿。
【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室家。】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有蕡其实。】丰腴的鲜桃结满枝。
【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家室。】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
【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其叶蓁蓁。】叶子长得繁密。
【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家人。】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注:词语“逃之夭夭”,逃跑并没有什么夭夭,是从“桃之夭夭”诗句诙谐而来。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15】
絜矩之道。我对你好,和你对我好不好没关系。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学习笔记】
絜矩之道。絜是度量,矩是尺子,絜矩之道,就是规范,就是示范,就是你要别人怎么做,你先怎么做。所以在上位的人孝敬老人,民间就会兴孝孝。在上位的人尊敬兄长,民间就会兴弟道。在上位的人抚恤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叛。
第二层意思,你希望他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人。你不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不要这样对人。这里的你和人,不是相互关系,是你希望A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B。
所以,你不希望上级怎么对你,你就不要那样对你的下级。
你不希望下级怎么对你,你就不要那样对你的上级。
你不希望在你前面的人给你留下什么手尾,你就不要留手尾给后面的人。
你不希望在你后面的人给你使什么手脚,你就不要给前面的人使手脚。
你不希望右边给你的,你不要给左边;你不希望左边给你的,你不要给右边。
这就是絜矩之道。
这里我们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的”,不是一一对应的相互的,不是“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不是“我希望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而是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我怎么对你,和我有关,和你无关,因为絜矩之道,是示范给所有人。
所谓“你不仁,莫怪我不义”,那就是不义,必然在其他地方还要收到不义之报。你不仁,是你的事。我对你仁义,是我的事,和你怎么对我没关系。
这就是絜矩之道了。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16】
扪心自问,我做事对人,有沒有父母心?&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也。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学习笔记】&
&这一段就是所谓老生常谈。老生常谈,就是人人都知道,常常挂在嘴边,一点新鲜感都没有,所以也不认真对待的,最重要的道理和原则。在上位者,就当如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我们不要把这话一下子对应到“封建社会统治者”身上去,那就是从小在学校中毒太深了。读书是不是为了“学到些知识”,是为了对自己有用。对应自己,有没有一颗父母心?做老师有父母心,爱生如子,才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做医生的,医者父母心,就不会致力于多卖药,也不是给出诊疗方案就算,而是还能让病人安心。做军官有父母心,爱兵如子,才能挥军如臂。曾国藩就反复强调是把家乡子弟带出来,不可让他学坏,战争结束后,要给他的父母妻子交回一个正直上进的好青年。
做总经理、部门经理,对属下有没有父母心,不是只关心工作任务的使命必达,也关心帮助员工的个人成长。&
&诗经说,&“巍峨南山,岩石耸立。赫赫尹太师,百姓仰望您。”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身死国灭,为天下人所戮。
《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上符天命的。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但自古无不亡之国,没有一个朝代守得住的,只有到悔之晚矣的时候,才醒悟真是那么回事。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17】
散财的智慧。分钱没有公平,只有谦让。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未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学习笔记】
君子以明德修身为要。,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与民争利。钱财是万众同欲,人人想要。如果在上位的人贪财好货,全国人民就都起而争利了。所以财聚民散;财散民聚。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钱重要还是德重要,对着书本的时候道理都清楚明白,对着钱的时候,视线就模糊了。贪念一起,什么道理都灰飞烟灭。不该取的钱不取,还相对容易做到。到自己手的钱要分出去,那是万箭穿心,痛不欲生。
所以民间智慧,也时时提醒钱财是祸,散财养福。既然你已经如此幸运,就多散财吧!
大凡创业伙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也是难忍钱财离我而去他的穿心之痛。需牢记分钱没有公平,只有谦让。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18】
一切领先都是暂时的,不能持续贡献,就会被天命所弃。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学习笔记】
《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
不把天命拿去看皇上,只看我们自己,所有的成功者,都算是得了天命。但是,如果没有儒家戒慎恐惧之道,保持正心诚意和警醒努力,那就很容易被顾客,被市场,被时代抛弃。
《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楚国之宝的故事,是讲春秋时晋出两国最强,相互攀比夸富,楚国大夫出使晋国,晋国大臣问他你们有什么宝贝呀,他便说出一番话来。且看小说家言:
那时,晋定公端冕居上,赵简子鸣玉以相,其余还有许多趋跄奔走的官员自不必说。不移时,只见王孙圉逶逶迤迤和着众介们一齐俱到,但闻得闹哄哄一场,无非是些谦让拜揖的套子。少不得是定公自居上座,王孙圉坐了客位,赵简子在主位上陪了,其余介摈们依次而坐。
那时,赵简子见王孙圉是个下大夫,那里肯用着心去对付他。那王孙圉又想着赵简子是个正卿,若能捉个空隙,折服他倒了倒是个绝妙的关节。见赵简子侈然自得,绝无踌蹰顾虑之意,王孙圉偏自觳觳觫觫,暗作提防。起初,先说通和好,致殷勤的话,后来又说些国家的事体。
两个渐渐说得入港了,那赵简子便把寻常这些游戏肚肠,趁口问他一句道:“楚之白珩犹在乎?其为宝也几何矣?”只见王孙圉便蹙着眉头细细算计道:我如今楚国里还有许多宝贝,把来说与他听,唬他一唬,也算得一节夸大的局面。又算计道:难道他偌大一个晋国偏没有几件宝贝的?他或者把这句话挑动我也不可知,我万一说得不多几件好东西,他或数出许多来,这便是打着他的拳窠了,倒不如另说一种番镶说话,把这些宝物都说得一些也没用处,他又不曾打点这家说话,答应不来,岂不扫兴?这也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意思。
算计已定,便就昂然对着简子道:“若说白珩,未尝为宝也。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善于辞命,使四方诸侯无敢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善于祝史,使上下鬼神无有怨痛于楚国。这便是楚国之宝了。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焉?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这一席话把赵简子说得垂头丧气,默默无言。那王孙圉就觉得翩翩得意,竟不是起初那一种觳觫的光景了,举止行动也自添了无数光采。虽则是违心之言,他也只图个一时快意,其余都不管了。
那赵简子明明晓得玉也是该贵的,心中甚是不服,为因没有一篇说话可以胜得他,所以只得郁郁而散。不过数日,王孙圉辞了晋君回楚复命。免不得昭王自有一番慰劳的光景,同寮亲友自有一番探望的光景,父母妻子自有一番叙别的光景。这也不必细讲。从此之后,那一个不说王孙圉善于辞令?所以,昭王也就重用他了。后来圣门都把这句惟善以为宝的说话,将来做个证据,可见玉是断不该宝的。有诗为证: 
三湘荆楚信多才,
晋国公卿何太保。
言内输赢今已定,
欲求反尔再生来。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19】
不妒嫉别人的才能,就是好同事!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学习笔记】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别人有才能,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
妒嫉是人性的大弱点,妒火烧起来的狠劲,比真正的深仇大恨还狠。嫉贤妒能,还是自身修为不够,认识不高。
提高认识的关键点,在于永远站在老板的立场。任何人拥有的才干,都是老板拥有的。老板越能干,对我越有利。
人要深刻认识“得心”和“胜心”的区別,永远持得心,不要持胜心,懂得到底怎样才是真正对自己有利。
为什么在公司用人上强调德与才的比较。德的关键不在于不干坏事,干坏事的毕竟是少数。德的关键就是不嫉贤妒能。如果一个人很有才干,但见不得别人比他有本事,那么你用他就只能得他一人之才。如果一个人自己沒什么才干,但善用他人之才,则你用他能得天下之才,这才是子孙之福。
但是老板妒嫉下属才干的,也不在少数。袁绍是一个。美国伟大的亨利福特,也是一个。亨利已成为神话,将工人工资提到5美元1小时,创造了美国中产阶级,是他的传奇之一。不过德鲁克说,这些伟大决策,都是他的总经理做出的,他都是反对无效被迫同意的。这总经理太伟大了,福特妒嫉得受不了,终于把他弄走了。福特汽车就一蹶不振,一直到老福特的孙子接班。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20】
仁者的好恶之道。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学习笔记】
碰到这种嫉贤妒能的人,对国家危害最大,有仁德的人必深恶而痛绝之,把他们驱逐,流放到四夷,不让他们居住在国中。这就是仁者能爱人,也能恶人的好恶之道。如果见贤不能举,举而不能先;或见恶不能退,退而不能远;那就是未能尽好恶之道,不是真正的仁者。
所以仁者不仅能爱人,还要能恶人,要及时爱人,也要及时恶人,才是真正的仁者。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21】
生财有大道。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
治国生财之道就这么简单,国无游民,人人就业,则生财者众。朝无幸位,小政府,精简机构,则用钱者寡。不夺农时,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征招劳役或兴兵打仗,则为之者疾。量入为出,则用之者舒。
于企业而言,德鲁克说,制定企业战略,很重要一条是规模战略,确定多大规模,有的生意,小规模能过得很好,大规模则鞭长莫及,以至不能生存。所以要知道自己的边际在哪。
丰田生产方式有一条,叫少人化。就是一开始就要人少,怎么用最少的人,一专多能,全攻全守,后工程引受,JUST IN
TIME,实现精益生产。不要业务兴旺时就大规模招聘,低潮时又呼啦啦裁员。没有什么比裁员对公司伤害更大。
生财大道,不是一夜暴富之道,是长久之道,传承之道。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22】
春节特稿:“发财”的出处。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学习笔记】
时逢春节,正是互道“恭喜发财”之时,刚好读到这句话。发财一词,出处就在这里。
仁者以财发身,财散人聚,散财以得民,用财富来发展,成就自己。
不仁者以身发财,亡身以殖货,全身心投入去发财,牫害自己的身心去发财。其不仁也,对自己也不仁。
圣人之训,要大家以财发身,不要以身发财。大家听了圣人的话,发身这词根本没传下来,发财倒是深入人心,千年不朽。而且人人干的都是不怕疲劳,不怕牺牲,以身发财的事。
人们会说,财散人聚,那是财主的事。我没钱,如何散财?其实不然,散财是有财的原因,不是结果。正如胡雪岩,被贴上红顶商人的标签,个个想学他官商勾结之道。其实胡雪岩的核心能力不是官商勾结,否则他怎会死在这上面?胡雪岩的核心能力,就是以财发身,散财手笔之大,必教人对他死心塌地。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23】
没有人会因为轻财好义而失败。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学习笔记】
上行下效,加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人,你的属下就是什么样人,什么样人就向你聚拢。上好仁以爱其下,则下好义以忠其上,所以事必有终。
没有人会因为轻财好义而失败,你也不用担心你的钱散出去了,就非你所有了。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大学》【24】
利害,利害,君子以利为害,利就是害。
狡兔三窟,是人心之窟,不是土地城池之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查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葘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学习笔记】
士初为大夫者,开始“有房有车”,他就不会去查问鸡呀猪呀那些事。到了卿大夫以上,祭祀都可以用冰了,他就不会自家养畜牛羊。等到有了采地,有了自己的军队,他就不会畜聚敛之臣,宁愿有家贼偷自家东西,也不愿有家臣去搜刮民财,伤了民力。
孟尝君狡兔三窟的故事,关键不在得窟,在于得人心,人心就是你的窟。孟尝君派门客冯谖去他的封地薛城收债。还不起钱的纷纷躲起来。冯谖收了一部分债,用收来的钱大摆宴席,把欠债人全部请来,说今天不收账,只是对账。挨个核对询问。能还的,还钱。今天还不上以后能还上的,约定日期。实在还不上的。冯谖说:“孟尝君哪里要大家的钱呢,借钱给大家,只是想帮助大家而已。收取利息,是因为孟尝君为国家办事,养了三千门客,也实在是需要用钱呀!大家实在有困难的,孟尝君就连本带息送给你们,不用还了。”说罢当场把债券一把火烧了。薛地人就对孟尝君死心踏地,成了孟尝君人心之窟。
这位冯谖,为孟尝君办了很多大事。为君者就要这样的臣子,而不要聚敛之臣。所以国家不以利为利,而是以义为利。执掌国家,却以财用为务的,必是小人。国家有了这样的小人,再多好人也没办法补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耻辱的意思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