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查阅图书搜索当方士收集关于圆明园龙首的资料你认为吧

当前位置: >
当中学生遇到圆明园
发布时间: 11:42 来源:互联网 作者:小天使 浏览次数:加载中次
◆ 时间:日
◆ 地点:北京清华附中B106教室
◆ 人物:清华附中初二创新班学生
圆明”二字,“圆”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明”则意味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圆明园的中心名为“九洲清晏”,象征国家的统一,政权集中。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西北角上全园最高土山名叫“紫碧山房”,从所处方位与紫、碧为名的含义,就是代表昆仑山。整个园林无异是宇宙的缩影。然而 150多年前的那场大火,将一切都化为灰烬,留下了世人无限的唏嘘和扼腕。圆明园越来越成为一个象征,在没有被烧毁以前,圆明园是清王朝辉煌的缩影,它被烧毁后,在中国人失败与仇恨的情绪纠缠中,它日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表相鲜明的耻辱柱。在初二学生的眼中,圆明园又有哪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追寻历史深处的圆明园。
――清华附中历史教师 王敏
日下午,清华附中B106教室几乎座无虚席,初二创新班的学生们在这里举行了“走进圆明园”校本课程展示。这项从去年9月开始的项目课程,至今已走过了一年的时间。这项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历史、艺术、政治、生物、英语等研究课题,通过老师的分组指导,最终独立完成一篇论文。在历史组的学生论文中,甚至可以看到学生挑战历史学者的观点,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
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杨海芳也参加了这次报告会。在学生展示之前,她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圆明园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西洋楼遗址区的大水法。杨海芳说:“大水法之所以成为现代人们心目中的圆明园,是因为整个西洋楼遗址区是采用大理石材质建筑的,属于当时西洋巴洛克风格建筑,没有被烧毁,所以残存的石头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圆明园。其实这些西洋楼的遗留下来的石头建筑,只占整个圆明三园建筑规模的2%,剩下的98%才是中国皇家园林古典传统的这些精华。因此需要大家走进圆明园,深入发掘那些历史内涵,感受圆明园的博大精深。”
学生们用两个多小时展示了一年中体验圆明园的瞬间,重现了他们经历的唇枪舌剑场景,也有人用英语完成有关圆明园汇报,还有学生用三维软件制作了自己心目中的古代建筑。
学生与老师们的共同成果被制作成一本校本课程,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可以读到这样的话:“这一年,我们一起思考圆明园,努力去激发们的探究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我们感动于身边的同事,大家都在默默地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这是一个有成就感和归属感的团队;我们得益于那些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非常喜悦地参与我们的工作,为的是未来公民的成长;我们惊喜于身边的,我们一同见证了彼此的进步和成长,更加笃定――这是一群潜力无限、蓬勃昂扬的少年。”
(感谢清华大学附中韩星老师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薇”简介
康同薇是大名鼎鼎的维新领袖康有为不同太太生出的多个子女中的头一个女孩,也是康家不断创造“中国第一”的姐妹花中最出众的一朵(另一朵是她的妹妹康同璧)。康有为的得意门生麦仲华娶了老师的这位才女(康有为的几个女儿基本都嫁给了他的学生)。
根据康有为的自传《我史》记载,1892年,年仅15岁的康同薇,就已经根据《二十四史》编辑整理了《各国风俗制度考》,作为她从事维新变法的参考,并以此验证社会人群进化的道理。顺便提一句,康有为对康同薇的那句“天资颇颖,勤学强记”的夸赞,正是对她15岁“遂能编书”的表扬。康有为认为“欲窥孔子之学者,必于《春秋》”。后世之所以进步,变乱之所以减少,是《春秋》思想发扬的结果。在阐释《春秋》经义的典籍中,有古文经学派的《左传》和今文经学派的《公羊传》《b梁传》三家。康有为信服今文经学派,他说《左传》但为鲁史,不传经义,要想把握孔子改制思想的奥义,还要从《公羊》《b梁》二传入门。为了还《国语》之原貌,故需要一番审视、甄别、去伪存真的功夫。而这个任务就交由康同薇来承担,完成这项任务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极大的耐心,同时也要做繁重的文字工作。据说这项工作她做了十多年,直到1911年才有眉目。
1896年秋,康氏兄弟(康有为及康广仁)赴澳门与何穗田(何廷光)商讨办报。11月,康有为在澳门写信给康同薇,希望她成为女报人:“此间议西人甚多,彼亦极殷勤,并见其家妇,将来来往不患一切,语言文字不患不通也。汝现在仍以多读中书,学习中国文章,俾可充报馆主笔之才为最要。”1897年初,《知新报》创刊。该报不设主笔,只用撰述之名,在近四年期间,具名撰写论说的共16人,康同薇是其中惟一的女性。她在18岁时撰写的第一篇论说,刊于《知新报》第32册,题为《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署名南海康同薇撰。出版日期是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一日(日)。当年由女性撰写文章,向报刊多为男性的读者讲述国家兴衰的大道理,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她的第二篇论说发表在《知新报》第52册,题为《女学利弊说》,出版日期是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一日(日)。
1897年,《知新报》创刊后不久,康同薇还担任了该报的日文翻译工作。《知新报》第32册的《本馆告白》(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一日,日)向读者告知近几期《知新报》的日文翻译由康同薇担任,“近刊之日本报大半为南海先生之女公子康同薇所译,揭之于此以免掠美。”1898年,在百日维新的日子里,康有为最得意的事莫过于昼夜奋笔疾书,向光绪帝进呈变法理论著作《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日本书目志》等。其中《日本变政考》最为重要,变法内容、变法步骤及变法纲领都包含在这一著作中。这些使康有为忙得不可开交的著作,是与康同薇的数年劳动分不开的。她将父亲所提供的大量日文资料译成中文,才使父亲得以完成著述。
1898 年7 月,康同薇、裘毓芳、李惠仙等人在上海共同创办了《女学报》,报纸主要鼓励妇女参政、争取男女平等、大力提倡女学、主张婚姻自主、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主张婚姻自主等,内容几乎全部与妇女解放有关,设有论说、新闻、征文、告白等栏目,每期都有附图。该报为旬刊,每月三期,每期为一单张四版,在报纸每期第一页上都印有“CHINESE GIRL’S PROGRESS”(直译为“中国女孩的进化”)的字样;该报以白话文为写作形式,创普通话办报之新风,“每印数千张,一瞬而完”。《女学报》有二十几位主笔,全由妇女担任,康同薇是主笔之一。主笔的名字均刊在报头左侧显著的位置,以彰显其重要性。《女学报》是上海桂墅里女学会的会刊,同时也是桂墅里女学堂的校刊。有人将女学会、女学堂、《女学报》三桩事比喻为一株果树。女学会是根本,女学堂是果子,《女学报》是叶、是花。
1900年,康同薇是父亲在香港的全权代表。大到“勤王”大业的成败,小到家中琐事的安排,康有为都与康同薇商量,并交给她去做。康有为听闻有人在香港报纸上撰文攻击他,立即写信叫康同薇去见港督夫人,为自己辩护。八国联军攻陷京城后,康有为想借列强之力迫慈禧下台,于是告诉康同薇“吾党欲再起,万不可使其速和,汝暇可多作文,交香港《士必报》,言若那拉再临朝,诸贼柄政,必再杀西人云云以耸之。”于是康同薇发挥自己的文字特长,不断撰文,配合父亲作舆论宣传。
“薇”思想
如果按照现代新闻学的标准来衡量,康同薇其实也难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名女记者,她没有采访报道过任何一件新闻,所做的事情只是编译日文报纸和写几篇评论文章,更像今天的转帖员和评论员。她最出名的两篇文章《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和《女学利弊说》,如今只能在最冷门的资料书中查到。即使放在她所处的那个年代,康同薇提出的“士盛则国强,士寡则国殃”以及她“男女之轩轾,良有所因,而国家之盛衰,亦非无故也”的女权思想和号召遍开女学的思想,也只是晚清浩如烟海般的同类文章中的沧海一粟而已。
但康同薇至少做过一件对后世产生深远甚至是重大影响的事,就是她参与编撰了其父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所写的奏稿。这份《戊戌奏稿》一直被单纯而好心的历史学家当成戊戌变法的信史加以研究运用,直到80年代,清理故宫档案时,才发现这份奏稿乃是刻意伪造和粉饰的产物,作为一个历史上惊天骗局的主要参与者,康同薇没有在编者中留下她的名字――这个女权主义者,仍然骄傲地活在父亲的光芒下。
文,在《中庸》里极为重要。
其中“恶其文之著也”之文,与“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之文,确是截然相反的。该字造得绝妙,金文是一个正面的人,在胸前一个心符,是人心,是身心!甲骨文带心符的,较少见。中间多为交叉纹理。这与《说文》中的“文,错画也,象交文”颇一致。与“纹”字更是一致。《玉篇》:“绫纹也。”《类篇》:“织文。”《篇海》:“凡锦绮黼绣之文皆曰纹。”还有《左传》:“身将隐,焉用文之?”《礼记》:“被发文身。”你或许会问,这是古代的纹身吗?是的,古东夷人尤甚。现在文字学家们也多有此解!然而纹身及过度锦蘩的着衣,都是《中庸》的“恶其文之著也”!
那从人从身从心的“文”,又是什么呢?还是先来看一下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的千古一问:“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u画工之妙……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无识之物皆有文彩,虎有虎的文,凤有凤的文,鸟有鸟的文,鹿有鹿的文,动物有动物的纹理,植物有植物的纹理。难道我们“有心之器,其无文欤”的人就没有自己的“文”吗?
《论语》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样的回答您满意吗?肯定不满意吧?《左传》:“经纬天地曰文。”只靠不耻下问,明白得了吗?《中庸》:“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那何谓文德文心呢?其实上面刘勰已经回答过了。看到两仪与方圆,你会想到什么?我想到的是伏羲女娲手里举着的规矩与心灵几何,如此便能“故形立则章成矣”。可还有他证吗?看金文,身中若无心的话,便给出大量的几何符号。这难道不是心中的形立章成?您又问了,心中要只有形,还有灵光吗?《素问》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荀子》曰:“心者,神明之主也。”但别忘了荀子还有一句话呢,“心也者,道之工宰也”。还有《管子》:“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黄帝书》:“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
原来神明是出于道,心只是道的工仔。心中之文,实际上有两种形态,即有静态的心灵几何,又有动态的心灵节奏!也就是心灵之形神兼备。不然既见不了神明,也悟不了道,只能是小糊涂伴着大困惑。道是灵魂的真实,文是心灵的真实。前者属信仰,后者属信念。若不能修得二者,又何解文心之秘?何能雕龙?何谈国学呢?
历史总是重复老故事,古往今来,总会出现一些带引号的“大师”。
“香饵之下,必有死鱼”,拜苦心钻营所赐,闹剧的主演最终崛起于污浊,并呼风唤雨于一时。
虽然骗局皆狼狈收场,但耐人寻味的是,新“大师”总能从江湖入庙堂,
成为商人的靠山,权贵的心灵导师。
仅付之一笑,远远不够――这也许才是“大师”与其制造的骗局留给人们的启示。
公元887年那个炎热的午后,一代名将高骈看着自己的子侄被一个个活埋。几年前,鄱阳人吕用之向天空作揖的一幕,或许正在他的眼前历历重现。当时,高骈真的相信,吕用之是在向他的朋友――那些肉眼凡胎无法看到的、腾云驾雾的神灵打招呼。这位曾扫荡西南叛军、颇有才干的一代名将,从此沉溺于吕大师及其同道的骗术当中,而他治下的扬州城,也成了这场闹剧的诡异舞台。种种荒诞不经的笑话,以严肃的态度轮番上演,直到被强拉的群众演员忍无可忍,将自以为是的主角和导演送上西天。
方士与名将
公元866年,大唐咸通七年,交趾(今越南北部)。
来自北部湾的季风掠过隘道。路旁,百姓的好奇心正被威严的军阵挑拨到极致。一支大军在鼓点中前行,庄严的军帐被林立的长矛环绕。据说,军队的统帅出生在一个酷寒的地方,这在岭南的少数民族士兵当中引发了敬畏和猜测。
但士兵们爱戴上级,并不是因为他不惧寒冷。高骈,字千里,出生于大唐帝国最北境的幽州,已经在之前的战役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仿佛是命运的玩笑,这个北方边民的功业必须以南疆为起点,而这一过程,又将他阴差阳错地带入了一个更大的玩笑之中。
在克服了两年的挫折和不快之后,平叛以惊人的速度进行,捷报飞向长安,皇帝在惊喜之余加封高骈为检校工部尚书。现在,交趾城成了大军的最后障碍,高骈赶到前线,督促将士奋力猛攻,当厮杀平息时,幕僚被巨大的战果震惊了:南诏军和当地蛮兵3万人被杀,两个部落1.7万人降伏,近10年的安南边患至此得到平定。《资治通鉴》写道:“骈筑安南城,周三千步,造屋四十馀万间……自安南至邕、广,海路多潜石覆舟,静海节度使高骈募工凿之,漕运无滞。”
随后几年,高骈的事业扶摇直上,而在江南的山野川泽中,一名叫吕用之的少年却经历着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晚唐的动荡称得上举国罹难,苟全性命尚为奢求,像吕家这样的小康之家,更是数以万计地倾颓破落。乾符初年,群盗剽掠州里,吕走投无路之下被舅父徐鲁仁接纳,然而贫困早已将人格扭曲,幼时的聪明伶俐,此时全化为贪婪狡黠,“岁余,通于鲁仁室,为鲁仁所逐”。就这样,在经济上潦倒之后,其声名也日渐狼藉。
生存之路的狭窄,使这位时乖运蹇之人向山野投身。与九华山道士牛弘徽的相遇,则带给了他全新的思路。牛弘徽何许人也,诸史均不见载,唯《广陵妖乱志》有云:“弘徽自谓得道者也,用之降志师之,传其驱役考召之术”。所谓“驱役考召”,道家方术是也,自汉末即已有之:“驱役”,即召致、役使,而“考召”乃是拘捕为害之妖邪,并加以拷问。古人患病、遭灾而情形不明,常归于鬼神,此时便要请法师。对吕用之而言,一条出路正渐渐浮现。
牛弘徽去世,吕用之顺大江而下,而扬州,这座垂柳掩映的商业都市,正如磁石般吸引着八方来客。在中原,安史之乱带来了200年的凋敝,但在淮南,歌舞升平却得以残喘绵延。这是一片流淌着财富的土地,商人在歌狂舞乱中寻春买醉,一掷千金的欢宴每天进行,二十四桥外林立着大小寺庙,贡品和香火终日不绝,在博得庶甲天下之名的同时,也给众多的方士提供了生存空间。
现代心理学将迷信视作“偶然强化”的产物:一个人在做出某种行为后,偶然出现了期待的结果,于是当希望再次获得该结果时,就会下意识地做出同样的事。在生意场上,祸福盈亏变幻莫测,商人们沉迷于巫祝,无非是相信偶然能化为必然。毫不奇怪,方术在扬州大行其道,倘若一个人能够证明自己确有“神通”,其报酬必将蔚然可观。
然而广陵并不缺“神通”,当吕用之走街串巷、与同行激烈竞争时,生计的艰辛使他无暇他顾,也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金主――高骈,已在西南如日中天。乾符元年,南诏进犯黎州,逼近成都,翌年二月,高骈风尘仆仆地赶往当地“制置蛮事”。湍急的大渡河见证了一场血战,引颈受戮的成排敌酋似乎证明了胜利毫无瑕疵。但真相总是比宣传丑陋。《旧唐书》有云,乾符二年(875)正月、高骈到任前夕,“南蛮骠信(国王)遣使乞盟,许之”,而大渡河之战是在二月,这意味着,是高骈撕毁了前任的和约,尽管这和约有城下之盟的性质。
另一件事也令众将深感不快。每当率军出击,统帅无不故弄玄虚地下令列队,然后点燃纸人纸马,手撒小豆,口中振振有词:“蜀兵懦怯,今遣玄女神兵前行。”这样的行为,结果自然是人心尽失。
但熟悉高骈的人都知道,修仙炼道早已成为他的精神寄托。经过三十年的疲于奔命,年轻气盛早已不复存在,而官场的险恶莫测,也让豪情壮志化为城府颇深。在安南,高骈被监军使李维周构陷,几至罢官,这一教训影响着他,也让他学会了用阴谋对抗阴谋,以手腕反制手腕。
桀骜不驯的“突将”(突击部队)首先遭到整治。就在到任后不久,他们被停发俸给。众人异常愤怒,起事作乱,高骈匿于厕中,后经好生抚慰,兵变者方四下离去。
“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烟花匝郡楼。不会人家多少锦,春来尽挂树梢头。”《锦城写望》作于这次惊魂未定之后,看上去,高骈的心态早已释然,但事实证明,在他手中,暴力也可以像文字般被运用得纵横恣肆。《资治通鉴》写道:“六月辛未,高骈阴籍突将之名,使人夜掩捕之,围其家,挑墙坏户而入,老幼孕病,悉驱去杀之,婴儿或扑于阶,或击于柱,流血成渠,号哭震天,死者数千人。”
但此时的高骈依旧理智尚存,邛崃关被修复,大渡河重新筑起工事,民夫在戎州和沐源川劳作,据说宏伟的要塞将在这里诞生。每逢清晨黄昏,节度使外出视察,制定了加固成都城防的计划,在南诏入蜀的每一条要道上,都有枕戈待旦的守卫者……
每个能说话的人,都不忘献上最华丽的赞美:“斯所谓大为之防,俾人有泰山之安矣”,“忽闻进奏,言已毕功,见图写之甚明,举神化而急速”。高骈的影响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当后人缅怀时,竟将他与风流绝艳的薛涛联系起来――完全无视了薛当年未及总角的事实。
命运的交汇
边陲的烽烟散去,安宁重现于剑南,但在千里之外,一场风暴正在席卷帝国。王仙芝起事,黄巢率众响应。乾符五年(878年)正月,起义军攻入江陵。浩荡的官军也顺江而下,稍作停顿即直奔浙东而去,有人发现,吕用之穿着蹩脚的官服随仪仗行进。《广陵妖乱志》的记载是:“渤海(高骈)移镇,用之固请戎服。遂署右职。”
生人死人,乃帝王之权。帝王虽自可借君主之威权,持黎庶万民之生死于掌中,然而,帝王既身为天子,虽然仰承天命,治理万民,但于己而言,内中也不过凡俗肉身,对自己的死生运命,却也只得听诸天意。
1730年,爱新觉罗?胤G――后世所称的雍正皇帝――君临天下已历八载。他此时年已五十有二,过了古人所谓天命之年,尽管每日受到臣僚三呼万岁的恭维,但雍正自知古来并无万年天子,而且体中究竟何如,也只有自己方才知晓。作为被后人誉为最勤政的清代君主,雍正勤求治理,每日除临朝听政,引对臣工外,更通宵达旦,批阅奏章数以百计。这位忌刻多疑之君主,一向以明察为能,故今人检视昔日雍正朱批奏折,会发现奏折末尾留白处,乃是皇帝驰骋圣裁天意之所,常常下笔一气千言,对一些宠信近臣甚至还会夹杂谩骂调侃,如对家人叙谈,以彰显推心置腹之心,尽管也许未过几日,申饬责骂就会如同暴风疾雨一样射向同一名臣僚,如视寇雠。
李卫就是这些时而仰承圣恩,时而领受天威的皇帝心腹臣僚之一。他行年不过四十,正值壮年,却已然官居浙江总督。李卫非是靠科举正途步入官场,乃是纳捐出身,故并无文章资望可为凭恃,唯一端赖者只有皇帝恩眷,故李卫既被皇帝视为心腹臂膂,也是皇帝待以家人,倾吐体己话的对象,自然感戴圣恩,鞠躬尽瘁。
当裹着黄绫的折匣于7月5日送达李卫坐镇的杭州衙署时,李卫自然毕恭毕敬,面朝北京叩首行礼,仰接上谕。
折匣中的上谕是通过廷寄这种秘密而迅捷的传达管道发送李卫等少数几名心腹大臣的特谕,足见雍正不愿让此事播扬开来,暗示臣僚当仰体君心,机密从事,不可少有懈怠,不然就像雍正先前颁发群臣上谕中所赤裸裸威胁的那样――“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君”。而此道圣谕的书写方式,更加彰明皇帝用心良苦――通常分颁群臣上谕,大抵由皇帝口述,值日翰林恭书,但此道上谕,却是雍正亲自用朱笔御书,更加暗示接旨臣僚不可怠慢。但值得玩味的,却是这道上谕的内容非军国大事,而是一件看似无关紧要的私事:
可留心访问有内外科好医生与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倘遇缘访得时,必委曲开导,令其乐从方好,不可迫之以势。厚赠以安其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优待送至京城,朕有用处。竭力代朕访求之,不必预存疑难之怀,便荐送非人,朕亦不怪也,朕自有试用之道。如有闻他省之人,可速将姓名来历密奏以闻,朕再传谕该督抚访查,不可视为具文从事。可留神博问广访,以符朕意。
在上谕的最后,雍正写道:
慎密为之!
在李卫看来,皇帝的上谕似乎坐实了自年初以来官场间的一个传闻――皇帝龙体欠安。尽管月复一月,各省疆臣大吏都会给皇上递上请安折子,而皇帝的批答也总是一个简单的“朕安”,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是虚应故事。君主既身系天下之安危,故身体状况更属机密,如今雍正却发来访求医生方士之密谕,足证皇帝病势已难掩饰,不然不会如此明确暗示其迫切求医之心。
尽管雍正在上谕中已明确表示“不必预存疑难之怀,便荐送非人,朕亦不怪也”,但如此勖勉恳切之辞,对李卫这样深谙君心之臣来说,不过是驱策鞭仆的另一种方式而已。倘若真的信其所言,一旦访求非人,则皇帝盛怒之下,诛罚加之,非同儿戏。
如何拿捏分寸乃是一门学问,在李卫之前,已有许多臣工因为不善拿捏而罹遭申饬,甚至丢官去职。就在两个月前,雍正的另一名宠臣,四川巡抚宪德就因为推荐了一位诨号“王神仙”的道士,而被皇帝斥为“捏骗棍徒”,大加申斥。
究竟应当如何行事方能在满足上意和保全己身之间掌握平衡?自1730年起,皇帝忽然连发谕旨,征访民间奇人异士,有时甚至以名索人。这恰与皇帝圣体违和的传言相一致,就更让人窦疑丛生。
以名索人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寻访有“龚仙人”之称的龚纶,雍正对寻访此人的热忱可以从日四川巡抚宪德密折的两件附片中略窥端倪。这两件附片一件是雍正御笔亲书的上谕,要求宪德寻访到此人后,要“着实优礼荣待,作速以安车送至京中”,而且还特意嘱咐宪德“不必声张招摇,令多人知之”。另一张附片则是龚纶的简历,从这张简历中可以约略看出雍正的目的所在。在这份不足二百字的简历中,除了对龚纶的姓氏籍贯简要介绍外,就是龚纶令人称异的长寿和健壮:“年九十,善养生,强健如少壮”,但最令雍正感兴趣,也是证明其养生之术灵验的是简历中所称的“八十六岁,犹有妾生子”。
从雍正对龚纶的兴趣中也许可以看出皇帝病灶的真正所在――积年劳于政事,加之年过半百,使皇帝的精力不济,圣躬违和。就在李卫接到雍正访求名医方士上谕前一天,雍正就在一次诸王文武大臣俱在的朝会上,承认自己“自去冬即稍觉违和,疏忽未曾留心调治。今年三月以来,间时发寒热,往来饮食不似平常,夜间不能熟寝,如此者两月有余矣。”
但这究竟是何病症?这也许恰恰是雍正所隐秘讳言之处。而朝鲜使节回国的报告中,则直指长期以来困扰雍正的疾病,乃是因好色戕贼身体所致,“皇后则弃置京城,只与宠姬辈出居圆明园,日事荒淫”,如此几年,最后甚至到了“下部及腰以下有同未冷之尸,不能运用云”的地步。
皇帝如此阳刚不振,自然需要龚纶这样在八十六岁还能生出孩子的“龚仙人”亲来传授经验。但宪德的奏覆却让雍正大失所望――“龚仙人”已于两年前身故,余下子孙并没有人得传其父养生秘方,雍正只好另寻它途。李卫作为雍正寄予厚望的宠臣,自然当仰圣意,排解圣忧。
就在李卫收到雍正密谕的第二天,一份工工整整誊缮好的奏折被小心装进折匣中,快马加鞭,送抵京师,直达御前。在奏折中,李卫用尽可能审慎小心的文辞向皇帝推荐了一个他“向曾闻得”的“深通数学,亦明性理”的河南方士。为了尽可能推脱责任,李卫声称自己“未见其人”,但是此人曾为已去世的清代名医刘璐所“深服”,并且曾与李卫的同僚,雍正的另一名宠臣田文镜有过来往。
贾士芳就在此时,以贾文儒的名字登场了。当他的名字出现在雍正御前时,前途似乎乃是一片祥和喜乐。雍正的欣喜之情在给河东总督田文镜的上谕中溢于言表:“闻此人甚高博,可令踊跃鼓舞”,汲汲要求田文镜“密送至京,朕试看”。田文镜的回奏更是令雍正大喜过望,在田文镜的奏覆中,贾士芳不仅“颇知数学,言多应验”,而且“言论深远,非高博者不能”,有“贾神仙”之称。
1778年2月,地点是巴黎旺多姆广场附近的一间大厅里,灯光晦暗,布满镜子的大厅里满是诡异的巴洛克气息,室内铺陈厚厚的地毯,墙壁装饰天文星相图案,活像莎士比亚戏剧里三个老妖婆的居所,虽然华丽一些,但气氛还是一样地让人压抑不快。这间疯狂的大厅里的人一个个假发珠屡,衣饰簇新,当得起最优雅的绅士淑女。但这些人每个人都罹患各种各样的隐疾。他们到这里来,是为了寻求治病的秘密法宝。
此刻,他们正围坐在一个橡木大桶边上,桶里是装满铁屑和催眠液的瓶子,瓶子像轮轴那样依次排放。病人围着橡木桶坐成一圈,把铁棒放在生病的身体部位上――铁棒能够传输桶内一种叫做“磁液”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玩意儿,据说它有着神奇的治愈力量。为了让这种“磁液”可以传导到人的身上,每个病人都手握一根从木桶里伸出来的铁棒。
有些病人很快崩溃,倒在地上抽搐,助手就会把他送入危象室。在那里,他将见到一个面目可敬的人物,他就是本文的主角――梅斯梅尔。他一脸严肃,生着一张下颌宽大的脸,大嘴巴很长,眉毛高挑突出。光是这副尊容就足以让病人呆若木鸡。他只要用那双实在谈不上明亮的眼睛盯住谁一会儿,并且把手中的铁棒指向他,这个人就像害了癫痫病一样。有的病人反应更为激烈,大喊大叫,撕咬拉扯,双臂扑腾,就连精神病院里的情景都没那么热闹,最后他会猛地“抽”过去。然后助手们会把他们带到急症室加以处理,使其平静,直到恢复。这之后,许多到场的病人,都感觉病症全消,甚至当场医好。
不过,这位大师的神奇疗效却引起了很大一场风波,甚至引发一场科学界的大战。这位大师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头呢?
“大师”登场
梅大师的出身平凡无奇,他生于康斯坦茨一个贫穷家庭,父亲是位护林员,是锁匠的女儿。可是,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这个穷小子硬是通过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教育系统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32岁时,他在维也纳拿到了医学学位,所幸的是他的教授们不知道他的博士论文《论行星的影响》,是从牛顿一位同事的作品中剽窃来的。论文提出,牛顿的“万有引力”与人体身心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这篇论文属于梅斯梅尔本人的一部分中,他把这种理论按照牛顿随口说过的一句话而推进一步,提出人体内部存在一种不可见的体液,这种体液能够根据行星引力而发生对应行为。不管是健康还是疾病,梅斯梅尔说,都取决于身体的“动物引力”与行星引力是否处于和谐状态。
1773年,一位27岁的少妇来拜访他,因为她患了一种病,其他的医生都治不好。梅斯梅尔也治不好她的病,不过,他突然想起以前与一位名叫马克斯米安?赫尔的耶稣会士的谈话,这位牧师对他说,用磁石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体。梅斯梅尔买了一套磁石,这位妇人第二次来的时候,他小心翼翼地摆弄起磁石来,一块接一块地往她身上不同的部位贴。她开始发抖,不一会儿就抽过去了――梅斯梅尔认为这就是“危象”――等她醒过来时,她说症状好了许多。进一步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疗后,她的病症全部消失了。
梅斯梅尔开始用同样的方法治疗其他病人,他告诉他们要做好思想准备以面对一些反应,包括这种危象本身。他们都不由自主地作出了反应,与所预期的一样。很快,维也纳报纸登满了梅斯梅尔医生的医疗事迹。有一阵子,马克斯米安?赫尔公开宣称这个疗法是他的,而不是梅斯梅尔的,因而爆发了一场恶辩。梅斯梅尔大胆宣称,他在几年以前的博士论文中早就提出了这个理论,因而赢了这场辩论并确立了自己发明者的身份。
梅斯梅尔从此踏上了成名的不归路,他在好多城市举办了听众甚多的演讲和表演。这自然为他赢来了不少粉丝,也为他竖了不少敌人。在维也纳,他过分的公开炫技激怒了城里的一些名医,对他群起攻之。而梅斯梅尔的反击手段是治好了一位名叫玛丽娅?特里莎?冯帕拉迪斯的病人。玛丽娅3岁那年即失明,18岁那年来找梅斯梅尔看病。梅斯梅尔宣称,在他的治疗下,玛丽娅重新获得了部分视力,但只有他在场时才有视力。可是,一切突然急转直下,1778年,玛丽娅的终止治疗,维也纳医生们也借机造势,声称梅斯梅尔不过是游方野郎中。梅斯梅尔于是负气出走,到了巴黎。
1778年2月,梅斯梅尔来到巴黎,宣布发现一种液体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水肿、瘫痪、痛风、坏血病、失明、继发性耳聋等。在这座起伏不定、时尚如潮的都市里,梅斯梅尔很快获取了巨大的声名,他使用的方法就是最开始提到的木桶法――一个橡木桶,里面有配好的磁液。由于他还可以通过碰触、手势,或者长时间紧盯住病人的办法影响病人,这种办法很快被称作“梅斯梅尔疗法”,它成了最后的疗救希望,甚至是一个“奇迹”。
科学万岁!
“梅斯梅尔疗法”在18世纪启蒙时代的背景下一点儿也不荒谬,它只是这个时代被发现的众多“科学奇迹”之一。科学开启了人类进步的无限可能,但也同样开启狂热,对18世纪的男男女女来说,没有什么比科学更能让人顶礼膜拜的了。任何一件被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只要被冠上了科学的名头,就被奉为启蒙学者沙龙里的焦点,被吸引,被惊叹,被鼓吹,被宣传。人们会热泪盈眶地高呼科学万岁的口号,让各式各样的奇闻异事填满自己的脑袋。
诚然,按照启蒙派的表述:
过去十年成倍增长的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电被弄清楚了,各种基本元素被改变,各种气体被分解并解释,太阳的光束被压缩,空气被勇敢的人类所跨越,所有这些数以千计的奇观,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领域。谁知道我们可以走多远呢?哪个世俗的生命竟敢限定人类的心智?
那个年代的人们陶醉于科学带来的光怪陆离的变化和神奇的力量当中,启蒙主义者传播的启蒙主义,更确切的说法或许应该是“科学宗教”。在科学这尊新神祗面前,人人平等。爱好者们用好奇的眼睛观察大自然的奥秘,赞叹科学奇观。一位评论家在目睹当时民众对科学的狂热态度后,针对那种不论是在贵妇人的沙龙还是在绅士淑女们的野餐会中的科学讨论做了描述:
人们热衷阅读科学方面的书籍,并如饥似渴地搜罗一切与科学相关的东西。见证各式各样的科学奇迹。他们对望远镜和电瓶的热望丝毫不亚于老年间他们抢购疗病圣水和圣人护身符的热情。
那是最好的年代,那是最坏的年代。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在把遥远的太平洋港口和帝国的心脏连接起来,公路上奔驰着带家族纹章的豪华马车,操一口流利法语的亲王和贵妇从“巨石”大剧院的廊柱间鱼贯而入。然而同一片天空下,拉斯科利尼科夫在为生计杀人,索尼娅必须出卖肉体才能养活全家,施粥厂门口的流民和“十字架”监狱里的政治犯一样接踵摩肩。混乱的沙皇加冕庆典上有一万多人被踩死踩伤,皇帝夫妇却在同一天面带微笑在法国使馆的舞会上现身;阿列克谢耶夫海军上将的舰队在旅顺被日本人围困,他本人则安坐在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的包厢里,为挪用军费包养的芭蕾舞演员捧场。当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圣彼得堡时,尼古拉二世询问他的侍从:“今天天气真好!您想不想去打猎?”全然不顾面前年轻军人的沉痛和慌张。
“颠僧”拉斯普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这个传说中长相和体味都酷似山羊的怪人迎合了俄国东正教徒、封臣贵族乃至王室对所谓“农民圣人”的狂热,他那颠三倒四的言语、神秘莫测的法术和据说能治愈血友病的医道在圣彼得堡掀起了一阵崇拜热潮。在超过十年的时间里,拉斯普京始终是罗曼诺夫宫廷的上宾,他甚至能插手政治,在军事和外交问题上兴风作浪。与“颠僧”的得势相生相伴的是正直贵族、军人、知识分子乃至社会主义者与沙皇家族的离心离德,当尤苏波夫公爵和他的同僚设计杀死拉斯普京、企图挽狂澜于既倒时,颟顸的沙皇夫妇和他们的忠臣决裂了。拉斯普京之死最终成为罗曼诺夫王朝垮台的催化剂,但与其说这是导致那个老大帝国崩溃的原因,倒不如说是沙俄帝国末法时代一切愚昧、专横、残忍和阶级对立的表现及缩影。
血友病与日俄战争
“颠僧”,也叫“圣愚”(Foolishness for Christ),是东正教中的一种神秘崇拜。一些俄国神学家和贫苦民众认为,上帝会借助某些外表邋遢、言语疯癫的游民教士来传递隐秘的意旨,这些人外表丑陋、语无伦次,却具有惊人的法力;他们的外貌、官能和知觉是被上帝有意剥夺的,为的是从众生中甄别出真正的信徒,因此乃是“神圣的颠狂”。现代民俗学认为,“颠僧”是东正教传统和芬兰萨满教、伏尔加-乌拉尔突厥杂糅而成的产物,是俄国边疆封闭性的副产品――在幅员广袤、气候恶劣、拥有大批文盲信徒的老俄罗斯,任何玄乎的神棍都能找到他的市场。
“圣愚”现象并非俄国独有,在世界各国都能找到游旋于宫廷权贵中的同行道友。神秘主义的土壤在另一古国也能结出奇异的果实,比如一度横行远东各国的种种“大师”……
当然,在1894年冬天,没人会料到罗曼诺夫王朝的命运也将和一个“颠僧”紧密相连。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当年10月病死,由长子尼古拉二世继位;11月底,尼古拉和他的远房表妹、德国黑森-达姆施塔得大公国的阿莉克丝公主(婚后改名亚历山德拉)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亚历山德拉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宠爱的外孙女,这桩婚事也是当时欧洲皇室典型的亲贵联姻之一。但维多利亚女王同时还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血友病基因携带者(该病患者通常为男性,女性不直接发病,但可携带致病基因),亚历山德拉从她的母亲那里遗传了这种基因,又把这种致命疾病带入了罗曼诺夫家族――1904年8月出生的皇太子阿列克谢在六个月大时就被发现患有血友病,这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
皇太子的恶疾只是沙皇夫妇面临的困境中较小的一桩。尼古拉二世身材矮小、性格软弱,从性格到智力都不足以驾驭乱世中的帝国,他那喜欢颐指气使的母亲、四个恃强凌弱的叔叔和一位居心叵测的德国表兄(德皇威廉二世)在每件大事上都企图越俎代庖,沙皇本人只能徒劳地左右摇摆。不过,他对一切企图分享专制权力的党派和团体倒是抱同等的敌视态度,君主立宪派、社会主义者和地方自治鼓吹者在沙皇即位的头十年受到了严苛的打压,沙皇甚至公开宣称:“正如已故的父皇所为,为了帝国的利益,朕也将不遗余力、坚定不移地维护专制统治。”
这种固执的君权思想,偏偏又和拙劣的统治技巧结合在一起:1904年,尼古拉决意以一场“胜利的小型战争”缓解国内愈发深重的社会危机,但日俄战争却是一场从失败走向失败的大悲剧。1905年1月旅顺落入日本之手后,圣彼得堡举行了要求结束战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建立立宪政治的15万人大游行,冬宫卫队向群众开枪,酿成死难1300余人的“流血星期日”事件。此后九个月里,全俄发生了2700多次起义,农民造反、工厂罢工、学生罢课,整个帝国处在倾颓的危险中。在皇叔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和重臣维特伯爵的压力下,沙皇不得不同意召开国家杜马,给予人民一定的自由权利。但在前两届杜马提出了重新分配皇室和教会土地、允许罢工等议案后,尼古拉依靠强力驱逐了立宪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工党,让铁腕人物斯托雷平担任宰相。斯托雷平推行的改革以发展工业和兼并土地为特征,在改善国家工商业面貌的同时,大大恶化了农民的状况,俄国表面上开始复兴,实际却处在喷发前的火山口上。
“上帝派来一位‘颠僧’”
出生于西伯利亚的“颠僧”格利高里?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宫廷的。他本姓诺维赫,1869年生于萨拉托夫一个破落富农家庭,年轻时以放荡无赖、不循常理著称。格利高里?叶菲莫维奇当过短工、偷过马,与许多妇女厮混,人们给他起了个诨名叫“拉斯普京”,意为淫逸放荡,久而久之其本姓反而不为人知了。18岁那年,这位“淫逸放荡”因为盗窃被罚入贝鲁克莱茨修道院做苦工,偶然结识了在附近居住的比斯克教区主教马卡里乌斯二世(年为莫斯科宗主教),受到后者的点化,开始斋戒隐修。有资料称,拉斯普京和比斯克地区的异端教派“鞭笞派”来往密切,学习了后者的神秘教义和法术。总之,这个少年时代只在乡村间行走的恶人逐渐发现了某种更有吸引力的天地,1901年,他突然抛下妻子和子女,换上修士服装,开始在俄国全境的流浪和“苦修”。
可以肯定的是,拉斯普京从无赖到行脚修士的转变具有很强的突然性,刚好与俄国民间的“颠僧”传说相吻合。在漫长的流浪中,他不洗澡、不刷牙、不剪头发和胡子,浑身肮脏不堪,仅靠信众的供养过活。拉斯普京在阿尔泰山、乌克兰和喀山盘桓良久,见惯了风土人情、世间百态,口才变得极佳,人们虽讨厌他的不修边幅,也不得不承认此公能说会道、颇有见地。到1902年前后,拉斯普京已经“创作”出了关于自己的神话――他在西伯利亚小村中蒙受上帝指引,由偷马贼转变为神使,曾两次远赴耶路撒冷,有预见未来、悬壶济世的异能。无巧不成书,此人的确曾经预言乌克兰某地的干旱,又以旁门左道的催眠术为达官治病,乌克兰等地开始齐声传诵:上帝派来一位“颠僧”,为世人排忧解难。恰好沙皇夫妇正在四处寻找能为皇太子治疗血友病的神医,拉斯普京便在1905年底被护送到圣彼得堡,一跃成为罗曼诺夫家族的上宾。
1 羡门子高
最早见诸史书姓名的三位“大师”宋毋忌、正伯侨和羡门子高自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可以将灵魂从肉体中解放出来,直登仙界。――据一些迂怪荒诞不下这些人的书中记载,这三位大师还真都成了神仙,《老子戒经》说宋毋忌成了“月中仙人”,但张华的《博物志》则说他是“火之怪”,看你喜欢哪个了;正伯侨据民国一代史家奇才马非百考证乃是出家当了和尚。羡门子高的名气最大,传说大师是在山东海边的那座不足七十米高的小山碣石上升仙的,所以引得后世一大帮人络绎不绝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他们“观沧海”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那三座“虚无飘渺间”的仙山――蓬莱、瀛台和方丈,据说这三座仙山有金宫银阙,仙人居之,还有不死药――这个仙家机密,自然也是三大师故意泄露出来的。投入寻山探宝事业的大师信徒包括一连串在现代历史教科书上熠熠生辉的人名字: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
徐福应该是名符其实的“大师”始祖,他最令后世仰望的“功绩”就是忽悠了皇帝的始祖秦始皇,带着三千童男童女从秦始皇专制暴政中胜利大逃亡,远航海外了。历史上对这位大师的评价一直好恶各半,正统史家认为徐福纯粹是方士之流,其“能捞就捞,捞不了就跑”的忽悠之道更是遗毒尤烈。但稗官野史则对徐福崇敬有加,唐人戴孚《广异记》更说徐福泛海八百年后大唐开元时,一个书生得了怪病久治无效,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加入海上寻访仙山之旅,结果居然在一个孤岛上见到了徐大师,经大师妙手,此人怪病得以痊愈。徐福大师最新角色是热血电视剧中长生不老的大反派帝释天。
许负许大师是个名副其实的“女汉子”,在清一色的男大师世界中凭借自己强悍的相面实力为女性撑起半边天,更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这位女大师以预言某位大富大贵之人终将饿死而闻名于世。为了故意和她的预言作难,汉文帝特意将一座铜山赐给被许负预言将会饿死的宠臣邓通,并给予他私铸铜钱之权,但不久文帝去世,景帝即位,邓通便被罢官抄家,最终困饿而死。另一位被她预言饿死的大将军周亚夫虽在景帝时因平定七王之乱升为丞相,但很快因功高震主而遭谗毁。景帝在设宴招待他时故意在他面前不放筷子,周亚夫不明就里,竟扭头找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眯眯对他说“难道有这些你还不够吗?”周亚夫明白自己以后没的吃了,不久就被下狱,绝食而死。
许负神相大名引得后世无数男性大师对其顶礼膜拜,将其奉为师祖,还伪造了大量许负著作,包括著名的《相书》。耳大有福这个说法,就是这本书里头的。
如果有人鉴定出你家盛饭的碗是汉代鸡食盆,你即使再对他的鉴定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不会把他当成从汉代一直活到现代的老神仙。但一代英主汉武帝显然不那么认为,当一个叫李少君的老头对他说他的一件铜器是齐桓公时代的,汉武帝立刻就相信这个老头活了不止好几百岁了。后来这位李大师病死了,汉武帝还以为他尸解仙去了。在武帝一朝,李少君是成名最早,追随者最众,运气也最好的一个。
李少君的徒弟李少翁听说汉武帝很思念去世的李夫人,便声称可以招李夫人鬼魂与老情人相见。届时,汉武帝还真隔着帐子见着一个人影,挺像李夫人显灵,便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让他请仙。但李大师二号折腾一年多,也没见着神仙影子,眼见武帝很有些不耐烦,便在牛肚子藏了一卷帛书,剖腹给武帝看,但武帝认出帛书上字迹像极了少翁的手笔,一拷问,少翁供认不讳,遂以欺君之罪被诛。另外,后来人相信少翁招李夫人魂其实是耍的一套皮影戏,所以他就成了皮影戏的祖师爷了。
李少翁的继任者栾大的运气更差,他欺负汉武帝不懂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科学知识,用磁石做的棋子耍了一套魔术,被武帝拜为五利将军。他本来都把汉武帝的女儿卫长公主骗到手了,可惜太过招摇,结果最后被腰斩。可怜卫长公主,结婚还没到一年,就成了寡妇。
出生世奉五斗米道之家的孙恩,在其兄孙泰叛乱被斩后,尽管相信其兄乃是“蝉脱登仙”了,但还是纠合徒众扬言为其报仇,丝毫没有对成全其兄升仙大愿的大晋王朝有所感激。尽管其兄造反被诛后,归附孙恩的只有百余人,但孙大师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趁着吴地骚动起事,队伍迅速发展到上万人。就像历朝历代所有自称顺应天意的起义队伍一样,孙大师的队伍自然也免不了“烧仓廪,焚邑室”,但孙大师做得最出格的事是,当他发现带孩子的妇女走不快时,干脆拿个竹篮子装上孩子扔进水里,说:“恭喜你先登仙堂啦,我回头儿再来找你啊!”
张果自称“生于尧时丙子岁,位侍中”,比头号寿星彭祖寿年八百还长。但张大师的同行叶法善叶大师还嫌不够,跟唐明皇说张果乃“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张果的另一套把戏和李少君识别齐桓公时代铜器一样,说他现在正在大嚼的鹿是汉武帝元狩五年时放生的,那时他在边上看热闹,鹿角上还有个铜牌为证。唐明皇就像汉武帝一样信以为真,还非要把自己早就不大喜欢的玉真公主嫁给这个好几万岁的老头子,大概是害怕遭遇汉朝栾大的下场,张果离开宫廷退隐了,接着,熟悉的一切再次搬演――这位拖了上万年的老寿星终于死了,又留下一个空棺材。再以后,他就倒骑驴行走人间,和吕洞宾、蓝采和作伴成了八仙之一了。
没有哪个朝代比得上宋徽宗一朝,有那么多神仙赶着降世下凡。按照林灵素林大师的说法,从宋徽宗本人到他的宠臣蔡京、王黼、童贯以及他宠爱的刘贵妃都是神霄降下的神仙,当然也包括林灵素本人。这么多的道教神仙下世,自然要以道化众生。首当其冲的就是佛教,在林灵素的改造计划下“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为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尽管如此荒唐,但据宋代笔记,林大师还真有呼风唤雨的本事,能从嘴中变出祥云仙鹤。而且据说他的女儿也成了神,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后娘娘。
郭大师成名也快,消失也快。1126年金兵大举围攻汴京时,这位郭大师自称身怀佛道二教法术,不仅能施道教“六甲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布阵,并会佛教“毗沙门天王法”,可生擒金将退敌。宋钦宗和兵部尚书孙傅都信之不疑,授以官职,并赐金帛数万。他所募之士兵六甲者皆属市井无赖之徒,还宣传说:“择日出兵三百,直袭至阴山。”及开汴京宣化门出战,他坐城楼作“六甲”之法,树旗绘“天王像”,见没有效验,他就说须亲自出城做法,结果开了城门郭京就一路狂奔跑没影儿了,金兵也正好趁城门打开攻进汴京――北宋就以这样一种黑色喜剧的形式灭亡了。
这位靠为笃信丹药的嘉靖皇帝祈祷治病上位的大师,真正擅长的是房中术和春药。为了给皇上炼长生不老的金丹,他选了1080名少女入宫作为炼丹工具,确切的说是人体药材。最终,这些渐渐被熬成药渣的宫女不堪忍受,终于起来造反,差点儿把嘉靖皇帝勒死,但死里逃生的嘉靖皇帝从此更相信自己有神灵保佑。陶大师最后下场不错,死的时候位列三公。
即使是天纵英明如康熙皇帝者,也难免被大师所蒙。朱尔玫朱大师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大师自称“二眉道人”,言所谓“中道”在“我山根之上,两眉之间”,这一说法不仅被当时的名儒达官以为高论,更被后世学者认为是中国最先提出记忆知识储存于大脑的大发现家。民间更是盛传大师娶了个狐狸精当,在狐狸的指点下,呼风唤雨,甚至抢了张天师的风头。康熙本人也一时迷惑其中,但不久忌惮朱大师党徒太盛,于是将其诛杀。尽管当时名流士庶都对朱大师趋之若鹜,但也有心地明白者,李光地就是其中之一,他曾被同僚奉劝信大师得永生,但在看了朱大师自著的《中说》《质言》后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书中别字无数,想来天上无不识字之神仙”。
有热气球的风景
让我们听听清朝已有过飞翔体验的中国人,他们的亲身经历吧。
走了四点钟,已把那气轮停住,渐渐落下,离地十余里,那球便稳住在空中,仿佛轮船停在码头一样,推窗四望,那眼界果真来得阔大。纽约的都市好比是画图一幅,中间四五十处楼房,红红绿绿的,好比那地上的蚁穴、树上的蜂巢;那纵横的铁路,好比那手掌上的螺纹。两人便临窗饮酒,谈些纽约的风俗。用过午餐才把气球渐渐落下……
就像欧洲过去的美好时代是由许多飞翔机械点缀装饰成的一样,在稍后的中国,以热气球为首的梦之机械,亦给人们带来了无比兴奋的感受。“仿佛轮船停在码头一样”,“好比是画图一幅”,“好比那地上的蚁穴、树上的蜂巢”“好比那手掌上的螺纹”――这些形容在如今听来或许有点儿过时,但这是中国的飞翔者们为了把他们初次的飞翔体验以视觉兴奋传达给地上的人们所作出的努力。而要体会这种视觉上的全新感受,必须先回到原有的视觉中去。
此处引用的文章,其实是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中的一节。完成于清朝末年(1904年)的《月球殖民地小说》既是“冒险小说”,又是“科学小说”,也是“传奇小说”。如果真要给这部小说的题名加个注解,也许称“气球小说”会比较合适。“气球”――原文里是这么写的。但是读过小说后,会知道这个“气球”指的是设有医务室、实验室、工作室、餐厅、天文观测室和武器库的巨型空中军舰。一般来说,那时飞翔机械的名称,如“飞船”指的是飞行船,“飞车”指的是飞机,而“气球”指的是热气球。不过,这些名称未必有严格的定义。作者写的虽然是“气球”,但心中假想的说不定是儒勒?凡尔纳笔下的那种飞空战舰吧!《月球殖民地小说》连载于以插图作为卖点的《绣像小说》,而在这部小说的插图中,“气球”也还是被画成了热气球的样子。
清末的画报上,可以找到几篇介绍欧洲发明的飞翔机械的报道。不管是热气球还是飞船和飞机,都没有实体的照片或插图可供参考,只能凭借文字提供的信息来描绘。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国画师们任意发挥想象力画出的奇妙飞翔机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受到文化冲击的男子
这部《月球殖民地小说》描述了侠义之人李安武,与他的日本友人藤田玉太郎,为了帮助龙孟华寻找他生离的妻儿,一起搭上玉太郎所拥有的空中军舰在地球周边到处飞翔的冒险故事。令人惊奇的是,度过重重危机、好不容易才找到的龙必大,原来靠着月球人的帮助,在月球的世界留学。最后,载着必大的数艘宇宙船降落到地球上,龙氏父子感人地重逢了……
此时藤田玉太郎的反应尤其值得注意。玉太郎从自己的飞船上看见月球人巨大、精巧且闪闪发光的宇宙飞船,对其科学能力感到惊异并赞叹不已。他抱着胳膊,心想:
单照这小小月球看起,已文明到这般田地,倘若过了几年,到我们地球上开起殖民的地方,只怕这红、黄、黑、白、棕的五大种人,另要遭一番大劫了。月球尚且这样,若是金、木、水、火、土的五星,和那些天王星、海王星,到处都有人物,到处都有强似我们千倍万倍,甚至无穷倍的文明种类,渐渐地又和我们交通,这便怎处?
藤田玉太郎这位值得大书特书的日本人,或许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对“太阳系规模的政治学”感到苦恼的人物。
受此“行星间的文化冲击”之后,玉太郎突然变得跟过去大不一样,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埋首于研究。他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没错,玉太郎想要制造出在宇宙空间也能自由飞行的新式飞翔机械!
燃烧你的梦想吧!工程师
1910年10月,杂志《小说月报》卷首上刊登了一幅飞船的插图。那是一艘飘浮在某湖泊上空的飞翔机械。请看!其巨大气囊的侧面,刻着“CHINA”五个英文字母,还有清朝国旗“黄龙旗”在飘扬。分别朝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运转的螺旋桨,说明了此飞船已不是热气球那种不能自己决定去向的飞翔机械。
自1783年蒙哥费尔兄弟发明的热气球完成了人类初次飞行以来,对于想跟鸟儿一样自由飞翔的人们来说,“如何控制飞翔机械的行进方向”,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到了19世纪末,这个问题被欧洲人大致解决了。《小说月报》上的这幅插图,就是在描绘海外的年轻中国科学家谢缵泰所构想的新型飞船想象图。那是叫作“CHINA”(中国号)的飞翔机械。见到此图的中国幻想家们,会感受到什么呢?
在梦想飞翔的幻想家之中,还有洪炳文()这样的人物。洪炳文曾在清末的文艺杂志上发表多篇戏剧作品,因此,阿英()的《晚清小说史》里,也出现了他的笔名“祈黄楼主”。另一方面,他还写有十多种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著作。这些著作的内容涉及科学的各个层面,尤其是这本《空中飞行原理》,作为中国最早的航空力学著作而广为人知。
在中国,自1900年以来(清朝最后的十年间),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接二连三地被介绍进来,例如鲁迅翻译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梁启超翻译的《十五小豪杰》,包天笑翻译的《铁世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翻译的《环游月球》,等等。不过,对于儒勒?凡尔纳小说里所出现“乘着炮弹飞向月球”的方法,这位洪炳文刻意挑剔其缺失――应该说洪炳文是在以科学的眼光批判它。洪的看法是这样的:“小说中有《环游月球》一种,已风行海内,不知人身在炮弹中岂不闷杀?在炮中发出岂不热杀?飞行空中岂不震杀?”
儒勒?凡尔纳的作品能够被带到中国来,对这样热心的读者来说是的。以前的人真是了不起。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洪炳文不是在严谨的论文里,而是在戏剧里描述着未来飞行术的设计图。他自己就写有《电球游》《月球游》之类的“科幻戏剧”。虽然实际的图样如今没办法看到,但《电球游》里曾出现过“电球”这一未来的交通工具。“电球”,就是一种和电缆相连、靠着电气力量前进或后退的电力热气球。
《月球游》一书,则展现出宇宙飞行术的构想。作者说:“世界将来必产一种能出入氧气之物,人类不需此气而能生存,如水陆两栖物类。又能制多贮氧气之气球,为在飞行时机中人呼吸之辅助。”
卢克纳尔伯爵1881年出生在德国的德累斯顿,他是德国著名贵族卢克纳尔家族的长子,尼古拉斯?冯?卢克纳尔元帅的曾孙。他们家族世代盛产骁勇善战的骑兵将领,卢克纳尔却是一位传奇的海军将领。
日德兰海战后,德国海军继续龟缩在基地不敢出来。忍受不了这种状态的卢克纳尔少校,当面向威廉二世提出:“陛下,给我一条帆船让我出海一战吧,我会把英国佬打得灵魂出窍!”
假如这是在中世纪,这样敢于挑战强敌的军官固然有些鲁莽,但至少会获得勇敢的美名。现在,时光已经到了20世纪,连德国海军的巨舰大炮都在日德兰海战中被英国人打得在家装孙子,何况这位少校居然提出用帆船和英国人交战!那个年头,对于大多数水手来说,只有两个地方有帆船,一是博物馆,二是老水手讲的故事里。
因此,从这个建议来看,卢克纳尔少校应该是疯了。然而,威廉二世却认真听着这位少校的“疯话”,皇帝相信他没疯,他太了解这个人了。出人意料,皇帝居然同意了这个疯狂的建议。
有了皇帝的支持,卢克纳尔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用一条古老的风帆战舰充当水面袭击舰,在英国佬的后腰上狠狠捅上几刀。这个离奇而浪漫的计划让他干劲儿倍增。
首先,要完成这个计划得找一条合适的船。1915年德国潜艇曾经俘获过一艘英国三桅大帆船,卢克纳尔可把这件老古董当成了宝贝疙瘩,因为这是一艘血统纯正的英国帆船,是最理想的伪装!他立刻收下这条船,给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海鹰”号。
“海鹰”号配备了两门107毫米炮和数挺机枪,精心隐藏了两台500马力的辅助蒸汽引擎,工艺极其精巧。
当时,德国的出海口已经被英国海军封锁,“海鹰”号要出港不能硬闯,只能智取。卢克纳尔把“海鹰”号装扮成了一条挪威船,但伪造航海日志太危险了。于是,卢克纳尔在德国特工的帮助下,到丹麦的哥本哈根溜上了一条很像“海鹰”号的挪威帆船,从船长室偷来了一套完整的航海日志。
日,“海鹰”号伪装成挪威商船“伊尔马”号,堂而皇之地出港了。为避免被英国人识破,船上的6名军官和57名船员,包括卢克纳尔本人,经过突击学习,都能熟练地说挪威话。
于是,“海鹰”号成功突破了英国的海上封锁,开始了传奇的航海历程。
1917年1月,“海鹰”号进入大西洋西海岸,袭击的战术越来越娴熟,连续成功地袭击了近10艘船只。这时候,卢克纳尔遇到了麻烦――抓了将近300名俘虏,“海鹰”号上的食物和安全压力很大。
因此,3月20日,“海鹰”号在捕获法国四桅帆船“康布伦”号后,卢克纳尔让他的俘虏登上“康布伦”号,将他们全部释放,还给“康布伦”号提供了充足的淡水及食物。卢克纳尔的骑士精神,感动了他的所有俘虏,这些俘虏最后和卢克纳尔依依惜别。
直到这些俘虏到岸后,英国皇家海军才发现了“海鹰”号,于是派出辅助巡洋舰“奥特朗托”号、装甲巡洋舰“兰开斯特”号和“奥贝塔”号抓捕“海鹰”号。
8月24日,危险向“海鹰”号悄悄袭来。一场海啸把“海鹰”号抛到了珊瑚礁上,帆船搁浅了,“海鹰”号上的船员和46名俘虏被困在莫皮拉环礁。
面临这样的困境,一向富有想象力的卢克纳尔毫不畏惧,决定与5名船员乘坐一艘只有10米长的小船出海。他乐观地认为依靠这艘小船可以捕获一艘大船,然后回来接他的船员和俘虏,之后继续袭击敌船。他们最后抵达了斐济的瓦凯雅岛。在这里,一名疑心的居民叫来了一队警察,警察们用假枪逼卢克纳尔上岸。
卢克纳尔不希望流血,也不知道这些警察其实只有手铐,便向警察投降了,然后被关押到了一座战俘营。
真是一物降一物,卢克纳尔的“海鹰”号一直在伪装,没想到碰上了比他还能装的。
剩下的日子,卢克纳尔在新西兰的战俘营中度过。直到1919年,他被遣送回德国。
这位对“海上幽灵”的外号自鸣得意的老船长,晚年最为欣慰的就是在战功赫赫的征途中,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船员的伤亡。他指挥的“海鹰”号在8个月的征战中,先后击沉了14艘敌船,俘虏了462人,却只有1人在作战中死亡,而他的部下则无一伤亡。
在战争日益残酷、伤亡日益重大的时代,这样的战绩可谓空前绝后!
荷兰黄金时期以吸烟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17世纪的荷兰一派欣欣向荣,被誉为“黄金时代”。那时,一种全新的荷兰派艺术形式诞生了,香烟的主题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人们很难确定谁是第一个画吸烟者的人,但吸烟在黄金时代的作品中非常流行。南欧人认为太过现代的烟斗不适于体现神话和古典场景,因此,在荷兰画作中,现实常常成为隐晦地表现象征主义的借口,作品也有明显的道德说教意味。例如扬?斯丁的《如是听,如是唱》塑造了一个让儿子吸烟的父亲的反面教材,结果儿子年纪轻轻便涉足放荡生活。
这些绘画作品反映了一种社会现状:吸烟是属于贫穷阶层的。年阿姆斯特丹流行的传染病和1602年的地震摧毁了穷人们一切快乐生活的可能,人们不得不相信,香烟的烟雾可以驱逐瘟疫,因此迫不及待地吸起烟来。他们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成为弱势群体,但吸烟却为他们带来希望、赶走饥饿。荷兰画家杰拉德?特博瑞奇以及佛兰德艺术家大卫?特尼瑞斯尤其擅长描绘社会底层掩盖在文明之下的粗俗,这些作品是为迎合富人们取笑穷人的心理而创作。吸烟是绘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这并不是对吸烟的赞美,因为吸烟本身就是与社会的劣迹联系在一起的。
现在已很难弄清楚,描述吸烟酗酒的画家们是不是经常出入酒馆和妓院。人们通常认为,吸烟因为使体内的水分干燥而让人口干舌燥,于是人们便通过饮啤酒来解渴,于是恶性循环形成了。荷兰共和国的加尔文教徒鼓吹人们节制这种行为:吸烟让人萎靡不振,纯粹是浪费生命。
相对而言,女性很少出现在17世纪作品中。即使出现,也是以惩罚那些烟民和寻欢作乐者的形象出现的。绘画中的女性通常是烟馆的老板娘,她们自己头脑清醒,却乘人之危占烟鬼酒鬼的便宜。在这些场景中,女人将一切尽收眼底。艺术家们无意让女人担当反面角色,而是要她们传达一种道德信息。她们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告诫人们这种愚蠢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另一主题是一名老妇人在灌烟斗,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这样的女人是老鸨,动作很下流,烟斗便是传达这种信息的符号。
自画像中也使用烟斗,烟斗赋予画像以象征意义。当作品中的画家背对着空白画布抽烟时,他正在浪费时间;当画家面对画布时,则表示吸烟为他带来灵感。
随着荷兰烟草业营利的增长,吸烟也成为受人尊敬的行为。烟管变长了,以便冷却和净化烟雾。烟草的社会接受度越来越高,长颈烟斗成为地位的象征。吸烟在富人中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把低俗的农民赶出了画布,甚至成为大众推崇的行为。在霍斯的作品中,一个品味高雅的聚会上,人们优雅地拿着烟斗――吸烟反映了优雅的生活。
17世纪早期,吸烟尚未染上不健康的污点,烟草甚至被当作药品来使用。在俄斯塔德的作品《一个在室内吸烟的药剂师》中,一个男人坐在一堆药品中吸烟。不过这样的画很少见,作为享乐的吸烟比用来治病的吸烟享有更高的地位。
时间的流逝又成为绘画的主题。画家用静物――烟斗提醒人们生命的转瞬即逝和不确定性,告诉人们尘世的欢愉无法拯救灵魂,生命短暂得就像烟斗中的香烟。人体的功能同时也被体现出来,比如描绘正在小便的人是强调身体短暂的一瞬,把吸烟者和一个大便的形象放在起代表了气味。香烟频繁地被用来代表五种感观。
随着荷兰黄金时代的没落,吸烟被绘画艺术冷落了一段时期,鲜见于18世纪的绘画作品中,只有深受17世纪荷兰绘画艺术影响的法国画家夏尔丹偶尔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放一支烟斗。吸烟不仅失去了对绘画艺术的吸引力,在日常生活也逐渐失宠,取而代之的是流行于中产阶级和艺馆中的“嗅烟”。农民和乡下人吸烟的现象更让其象征繁荣的意义黯然失色,甚至连优雅地“嗅烟”都鲜见于当时的绘画作品中。
纵观18世纪,可以说吸烟已绝迹于西方艺术了,但烟斗仍旧在表现异域风情的作品中占一席之地,其代表画家如乔瓦尼?安东尼奥、约瑟夫?弗纳特和利奥塔德。画中吸烟的大家闺秀一边百无聊赖,一边却激情澎湃。锡塔琴、长须和烟斗表现了异国情调,满足了18世纪公众对奇闻异事的好奇心,这些作品也反映了欧洲和东方贸易的发展。长久以来,吸烟和不为人知的地方联系在一起,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见到表现这种异域风情的作品。
中产阶级的享乐主义和艺术自由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艺术家视烟斗为娱情的工具。卢梭把乡下人的生活理想化,把那些融入大自然、宁静地享受烟斗的人称为“高贵的野蛮人”。描绘牧羊人在古迹中放牧的田园派作品中竟然也出现了烟斗。吸烟象征着无尽的思索,农民和牧羊人的生活是相似的,吸烟逆时光而行,是“消磨时间”的方式。
在清教徒式的19世纪,社会不赞成妇女吸烟。一个女人应该待在房间里,做一名纯洁的情人、和天使。吸烟仅限于男人的房间或吸烟沙龙、台球室和图书馆,在这些地方,吸烟是一天当中无伤大雅的一个活动,是中产阶级的轻松一刻。德国彼德麦式作品的一个常用的重要元素便是烟斗,让人们联想起这些小资人士的闲适自在。然而,仅仅拿着一根烟斗并不足以表现世界浪漫主义背景下的豪情壮志。
浪漫主义时期特别强调艺术家的个性,于是艺术家们纷纷将个人的兴趣和情感引入绘画主题中,以在中产阶级面前独树一帜。吸烟在欧洲19世纪的绘画艺术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也证明在表现知识分子的个性方面,吸烟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在迷漫的烟雾中,画家、作家和哲学家都陷入了沉思。他们吸着烟,专注的眼神中透露出思考的深邃。正如在爱德华?马奈的作品《诗人马拉梅》中,升腾的烟雾为诗人带来灵感,让他写成一首诗。尼古丁的作用在这幅作品中得以体现:放松了身体,活跃了思维。与此同时,许多自画像也表明,吸烟是芝术家独立精神的象征。自觉又有点傲气的艺术家们把自己标榜为高高在上于中产阶级的波希米亚一族,正因为他们,早已存在了几个世纪的吸烟行为突然变得现代时尚起来。
新时代的印象派艺术家很少表现烟民了。在他们的生活“快照”中,烟斗和拐杖、帽子、手套等一样普通,失去了作为符号的意义。然而,具有强烈象征主义心理倾向的后印象派们重拾对吸烟的兴趣,于是,新的关联出现了。现代社会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东西――吸烟和运动――却在自1900年开始的十年里成为社会和艺术中不可分割的孪生子。值得注意的是乔治?秀拉的名画《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中的两个吸烟者。左边,一个吸烟斗的划船手斜倚在沙滩上,右边,一个衣着体面的绅士正吸着一支雪茄,这点体现了他与身边的女伴――妓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另外,秀拉用雪茄代表阴茎。
-[13-12-16]
-[14-02-10]
-[13-12-16]
-[13-12-16]
-[13-12-16]
-[13-10-30]
-[14-02-28]
-[13-12-20]
-[13-11-12]
-[13-12-16]
-[13-12-16]
-[13-05-21]
-[13-11-04]
-[13-11-28]
-[13-10-25]
-[13-05-22]
-[13-08-03]
-[14-01-09]
-[13-11-27]
-[13-12-13]
-[13-10-22]
-[14-01-06]
-[13-08-13]
-[13-11-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明园复原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