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情怀地区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龙山一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龙山一小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龙山一小又名龙山县第一小学,位于龙山县城西北角,是土家族聚居地区一所历史悠久的城镇小学,也是自治州规模最大、学生最多的小学。又&&&&名又名地&&&&点龙山县城西北角
它的前身为嘉庆二十年(1815年)创办的云从书院,迄今已有整整195年的历史。 学校现有教职工198人,61个教学班和8个学前班,共有学生6178名,其中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达5215人,占总数的84.4%。学校教学设备按小学一类标准配备,有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多媒体室、阶梯教室和学生食堂,还有校园闭路电视网、远教系统及校园广播系统。2008年,修建了学生食堂和塑胶运动场。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德育兴校,科研强校”工程,取得了累累硕果。 把德育工作始终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是该校的指导思想。学校广泛开展岗位学孔繁森,学雷锋活动,实施形象工程,树立良好的师表,重塑师德师魂。每年评选“十佳教师”、“十佳学生”,用榜样激励人,用榜样带动人。新的世纪,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校开展了“八荣八耻”、“五热爱、五远离、做四有新人”、“珍爱生命、远离网吧”等系列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五老”在关协的作用,构建了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的育人体系。
1988年,该校创立了全县最早的学校教研室,3名专职教研员分别主抓全校语、数及常识艺体学科的教研教改工作,全校教师人人都确立了教研专题。校教研室始终坚持以理论为指导,以活动为内容,以奖励为手段,组织教师长期开展“五个一”(每组评一份好教案,每人上好一堂教改课,每人攻克一个教学难题,每人写好一篇论文,每期表彰一批教学能手)特色教学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充满着生机。1993年,该校首批跨入州一级示范性小学行列。2003年以来,学校连续6年夺得教育局学校目标管理年度考核单列小学组第一名。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该校曾先后荣获:全国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全国万校学生作文竞赛先进单位、全国双龙杯书画大赛集体一等奖、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集体、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十五”重点课题实验学校、湘西州教研教改示范校等30余项省州级以上特荣;教师10余人次获省、国家级表彰,在省、国家级专业报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省、州教学比赛一、二等奖30多次;学生作文、美术及书法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达250多篇(幅),获、国家级一、二等奖的达48篇(幅),先后有13名同学被邀请赴北京、长沙参加各种颁奖大会。
近年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新浪网》《中国教育信息网》等十余家新闻单位对我校的经验成果进行了报道;新疆、湖北、四川、重庆及本省内的教育考察团500多人次先后来该校学习取经。
学校教学教研成果被收入了由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联合编辑的《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览》大辞典,成为闪耀在湘鄂渝黔边区的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勤劳、智慧的一小人沐浴着时代的阳光,驾驶着一小这艘龙山小学教育的“航母”,朝着“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目标乘风破浪,扬帆奋进。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伊顿幼儿教育分享:外国孩子接受的多元文化课程是什么样
中华网财经
多元文化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叶的美国,著名学者孟凡丽曾指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了西方社会的一种政治或教育理念。国外多元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也经历了单一种族取向、多元种族取向、多元文化教育取向、多元文化教育重建取向的发展历程。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不断整合和拓展的演变过程,也为我们解决在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如何体现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的教育专家分别以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三个极具代表性的多元文化国家为例,探讨国外多元文化课程中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美国多元文化课程:以学生需求为基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中国教育一直以来都被称为应试教育,培养了一大群善于应对考试的学生,在学生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存在很大的不足。一向强调学生个人兴趣、品格、个性发展的美国教育,在多元文化教育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它的包容性,它的以学生需求为基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据了解,美国多元文化课程主要包括有与非主流文化相关的课程内容、与主流文化相关的课程内容、与社会行动相关的课程内容和与全球化相关的课程内容。伊顿多元文化教育者认为,我们国内幼儿园在构建多元文化课程时亦可以从这几点出发,完善多元文化的课程内容,发展学生的全球多元文化意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课程:政府高度重视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社会的需求让澳大利亚不得不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并将其提升到了国家基本政策的高度。简单来说,在澳大利亚,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以及课程的开发均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是在我国多元文化教育中所缺乏的。正是因为有了政府的重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发落实才能得以保障。而回到我们国内的多元文化教育,政府的推动力度似乎还有加强的空间,伊顿也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的政府能够与幼儿教育机构一起携手打造更加系统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元的全球化优秀人才。日本多元文化课程: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作为中国邻国之一的日本,在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其实,日本多元文化的起源主要受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综合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尤其深刻。虽然日本文化的形成因素相对复杂,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却在日本社会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日本在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时一方面坚守传统,如对孩子日常礼仪的规训,国粹文化的宣传以及地方区域文化的呵护,同时他们也开展以多元文化教育为特征的国际教育实践,加强与国外教育教学机构的沟通和交流。而我们的幼儿园除了要吸纳国外精粹文化外,也要像日本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其实,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教育模式都有我们幼儿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而以伊顿为代表的中国国际双语幼儿教育机构也已经开始走出国门,尝试加强与世界各国教育交流沟通,为培养出在未来国际社会中有更强生存能力的接班人而努力。
编辑:nf02 来源:  >  
  >    >    >  
贵安新区高中三年免费教育 区内户口免费上高中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今年春季学期开学时,湖潮乡花溪第六中学高三一班学生王陆和刘静到校后,没有交学费,直接注册后就上课了。据了解,贵安新区从今年春季学期起,实施了普通高中三年免费教育政策。只要父母双方或一方的户籍在新区直管区内,以及本人户籍在新区直管区的农村学生,都可享受免交学费、书本费、住宿费等费用。
“贵安新区实行补助政策以后,让我们这些贫困的学生得到了很大的优惠,也让家里面的父母减轻了很大的负担。”王陆说,看到父母不再为自己每学期的学费发愁,他们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了。
花溪六中校长李远康告诉记者,普通高中一个学期的学费大概在380元,住宿费是120元,加上书本费,一个学生一年的费用大概在1300元左右,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这笔费用也算大的开销。
据了解,今年春季,花溪六中有223名学生享受免费政策,这一学期有近300名学生享受了免费政策。
“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高中学费免费之后,都积极入学,减少了流失率。”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教育负责人唐华说,科教兴区是贵安新区重要发展战略,新区今年初,正式实施的高中三年免费教育政策,很大程度减轻了新区直管区群众的负担,让农村学生能够上得起学。同时,为让新区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上得好学,贵安新区将继续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
“我们主要是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每一年引进一到两所省内外名校,比如北师大附中、复旦大学附中,打造高端的高中资源,对现有条件好、基础好、社会信誉好的高中学校进行改造提升,努力适应新区建设步伐的需要。”唐华说。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热烈庆祝澳门回归十五周年。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于11月19日至21日在乌镇召开。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京公网安备号京网文[7号ICP:31党员教育培训的方法与途径
党员教育培训的方法与途径
09-11-10 &匿名提问 发布
通过近三年来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开展,我市按照中央、省委和岳阳市委的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投入资金596.58万元,分三批建起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284个(含教育系统建设的140个),其中基本型256个,扩展型28个(依托村部建设的140个,依托镇乡机关建设的4个,依托学校建设的140个)。较为顺利完成了站点的“学、管、用”工作任务,先后组织了4次站点操作员培训班,共培养站点操作员300多人,各站点平均组织当地党员干部集中学习18次,全市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达6.5万人次,积极推动了第三批党员先进教育的全面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群众的政策法规水平,农民致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试点工作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一、深化认识,加大领导力度市委明确提出,要把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学、管、用”工作作为全市党建工作的龙头工程、作为市委书记抓党建的示范工程、作为服务“三农”的形象工程,作为全面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长效工程来抓,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做到了“四个强化”:1、强化领导责任。每年我们都根据部分市级领导和局乡级领导的变动,及时调整了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了《关于印发&临湘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市级领导挂点安排表&的通知》,目前28名市级领导分别在全市的24个乡镇、办事处的28个站点结对帮扶,担负指导站点开展“学用”工作。市委书记是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总负责人,亲自抓,带头抓,全程抓;挂点市级领导是挂点乡镇远教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乡镇党委对远教站点建设负有组织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群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组织委员是具体责任人。全市286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都落实了责任“站点”,乡镇党委都向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签订了责任状。2、强化部门责任。2005年,我们根据岳阳市委远程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直单位对远程教育教育工作的支持和帮助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们印发了《临湘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金桥工程”实施方案》(临组发[2005]17号)文件,继续实行部门联乡包村责任制,确保站点的学管用工作落到实处。市委从97个市直部门单位中选派了72个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单位,每个单位联一个乡镇村的站点。重点帮助筹措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业务人员培训,配合抓好“学、管、用”工作。3、强化约束机制。市委、市政府把各乡镇和市直部门单位联点抓远程教育工作实绩纳入年度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在350分考核总分中占40分。市委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市委督查室、市政府考评办负责对各乡镇和市直部门联点单位远教站点建设的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乡镇党委书记、市直部门单位“一把手”年终评先评优的范畴,作为晋升降级的重要依据,凡未完成任务的单位不评先,其主要负责人不予评优。4、强化工作督查。市委建立健全了三级督查网络:一级是挂点的市级领导全程督查;二级是市委、市政府组织的专门督查;三级是市远教办下设的专项督查组督查。近几年来,这三级督查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督查,共组织综合督查5次,下发了5期通报,解决工作难题25个,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二、多管齐下,抓好站点建设市委远程办克服人员少、经费紧、时间短的实际困难,整合人员力量,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先后分三批完成了全市的284个站点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中央远程办、省委远办的站点抽查验收,所检查的站点均为满分100分,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1、坚持标准统一建。把建设质量贯穿于全过程,做到不符合选点条件的坚决不定点,没有达到建站要求的坚决不安装,没有达到安装标准的坚决不验收,没有收到学用效果的乡镇坚决不铺开建点。在建站过程中,我们坚持验收标准就是建设施工要求,把质量关口前移到建设安装环节,为此,我们在中央、省、市下发的评估验收标准的基础上,将要求进一步细化提升,制订了《临湘市远教站点验收细则》。按照“建好一个,验收好一个”的原则,采取“集中示范、分组建设、交叉查验”的工作思路和步骤,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2、整合资源促进建。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在充分依托学校建站的基础上,不搞铺张浪费、不增加农民负担,充分利用存量资源,除要求站点适量人力支助或加固必要的防盗设施外,能用则不新添。全市已建成的280个站点(包教育系统的136个站点),基本上都是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有效地整合了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3、上下联动协作建。一是市级领导和部门挂点抓站点建设。在岳阳市4名市级领导和5个市直部门挂点、联点我市有关站点建设的同时,我市28名市级领导、72个市直部门也相应联点指导建设,市级领导一人一站,市直部门包乡到村,形成上下联动,相互协作的共建态势。三是双线联动抓站点建设。组织部门与教育部门既分工又合作,有效整合资源,加快了建站步伐。三、因势利导,做好学用文章在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中,我们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大胆创新学用方法,认真落实学用措施,到目前为止,全市284个站点平均承接辖区党员干部集中培训18次,全市近5.9万名农村党员、村组干部人均参学12课时,学用工作已基本步入经常化、规模化轨道。1、强化培训促学用。按照示范站点不少于3人,一般站点不少于2人的原则,注重搞好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一是会同承建商湘计算机公司分4批对全市280名站点负责人和技术员进行了各为期一周的集中岗前培训。做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授课时间和内容、统一发放学用笔记本、统一组织操作实践、统一进行培训考试考核,未达标者不上岗。二是抓好现场培训。每个站点在设备安装时,我们派专人督促安装技术人员因人制宜、因站制宜,对操作员进行现场手把手培训,操作员能独立上机操作后,方才转入下一个站点安装。三是注重跟踪培训。站点建成后,我们加大跟踪培训力度,市、乡两级采取专家讲解、拾遗补缺、释疑解惑的办法,跟踪培训110场次,把集中授课、实际操作、现场观摩等形式结合起来,差距在什么地方就重点补火。四是辅助培训。主要依靠大学生志愿者的技术力量,志愿者就重点难点技术问题,反复辅导,反复实践,使操作员不仅能独立上机操作,自行排除一般性故障,而且能编制简易的学习课件。2、周密规划促学用。一是组织专人制订切实可行的学用计划。我们制定下发了《临湘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纲要》,对全市远教站点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组织和考核登记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市远程办专门行文对组织学用和村校联建站点学用组织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在学习活动中,要求各站点除要组织学习市里统一规定的公共课目和“规定动作”外,还要围绕本地特色产业,调整学习内容,完成好“自选动作”。二是因站、因地、因人、因时令调整学用计划,确保学习效果。如湖区乡镇增加水产养殖技术学习课时,山区乡镇加大楠竹低改等技术学习份量;每户农户至少要有一人参学受训,力争一户一个明白人;年纪大、文化低的学员重点学习1-2门实用致富技术,年纪轻、文化高的学员,既要学习公共课目,还要提倡个性化学习,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三是灵活安排学习时间。集中学习定在白天和节假日,散点学习改在晚上;夏秋季学习频率小,冬春季学习频率加大;每次学习时间不少于2.5小时,学习内容提前3天出预告。四是发挥老年科协、家长学校、计生学校等机构的影响力,把远教工作与它们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资源共享,相得益彰。3、开发课件促学用。针对我市部份地方特色产业和传统产业在“两网”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我们及时调整思路,在自主开发乡土课件上下功夫。先后自主开发了《苎麻高产栽培技术》、《楠竹的新造与低改》、《网箱养鳝》等8个结合特色产业紧密的乡土课件,使我市远教学用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深受群众欢迎。4、依托基地促学用。一是结合主导产业建基地。江南镇是我市传统的水稻种植区,我们将其列为主导产业远教示范基地,并组织农技专家到基地示范学习,指导该镇发展金健162黑谷、珍珠糯、湘晚籼9号优质、高产、市场俏销品种,涌现了肖江波、付先发等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种植户207人。二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建基地。每个乡镇和示范站点分别建立了较为配套、有一定规模的学用基地。长安镇南华种养综合基地,源潭镇、黄盖镇网箱养鳝基地,桃林镇、白云镇养猪基地,横铺乡茶叶生产加工基地,羊楼司镇竹木加工基地,定湖镇万亩黄姜基地,乘风乡万亩苎麻基地等31个基地呈现特色,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后劲。聚集有60多个竹木加工大户的羊楼司镇中洲村竹林加工基地,已形成鲜明的产业群,年可创产值1870万元,年吸纳安排本村劳力540人,吸引湘鄂边界3000多农民学用竹林加工技术,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源潭镇通过创建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大大调动了农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该镇现已发展黄鳝网箱3万口,年可创利1100万元。三是结合党建等特色工作建基地。长安镇南华居委会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村党建主题活动引向深入,很快实现了“双赢”。四、强化职责,扩展远教工作职能。我们在积极开展站点“学、管、用”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一现代化平台来服务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一步扩展了远程教育工作的功效。2005年我们将市政府招商考察团在浙闽一带的考察活动制作成了电视专题片,一部为《中部崛起看临湘?临湘市政府赴浙江、福建等地招商纪行》,一部为《临湘竹业路在何方?安吉竹产业考察带来的思考》,这两部片子在临湘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很大,我们又将这两部片子刻录成光盘,下发到各乡镇站点和市直单位,要求下面组织观看,并及时将收视和讨论的情况向组织部反馈。通过这一活动,全市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均有所触动,大家在发展经济的理念、思路、办法和规模上深受启发,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各级领导和基层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了发展我市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近三年来的实践和运行,我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试点工作过后,远程教育工作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自去年远程教育扩大试点工作结束后,各级各部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大不如以前,特别是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全面铺开后,市委、市政府把中心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先进性教育工作上,无论是从人员调配,工作考核机制,还是专项工作经费的落实,力度都不如以前,使得远程办的职能只有服务职能,工作难以推动。二、建设质量、安全措施难保证。上级在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安装上有具体标准和明确要求,但由于地域和经济条件参差不齐,少数站点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并未达标,有的站点缺桌少椅,环境简陋,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少数站点受自然条件限制,无法开通宽带网,有的受经济条件限制无力开通宽带网,影响教学质量;教育部门与组织部门“花开两朵”,建设标准设备配置不一,使得站点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少数站点地处偏僻,虽有防盗设施,但因无人值班守护,防盗设施形同虚设,安全隐患始终存在。二、运行经费难筹措。站点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不少经费,建成投入使用后,每个站点的上网费、维修费、操作员工资、管理费等固定开支大约每年需要3000元左右,全市通过组织部门建设的144个站点每年共需站点远行经费57.6万元,2005年省、市财政只给我们核算下拨了3.68万元站点运行维护经费,而且本市(县)财政按上面的要求相应的2.13万元配套经费也无法到位,导致站点无法按上面的要求正常开展学用工作,特别是少数偏僻的站点,受客观条件限制,创收办法少,自身没有经费来源,而财政又无预算、无投入,站点难以承担,工作难以为继。三、教学活动难组织。农村党员普遍文化较低,年龄老化,不太适应现代科技手段;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生产任务重,居住分散,从事生产经营项目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因而教学内容难选择、教学时间难安排、教学方式难确定;结合、贴紧当地实际的乡土课件较少,一时满足不了群众多样性学习需求,难以提高群众学习兴趣;远程教育产生的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明显显现,群众看不到眼前的利益,参学热情大打折扣,增加了教学组织的难度。一些村校联建、乡村联建、村村联建站点如何组织教学,难度比较大;少数乡村党组织积极性不高,组织不力,学用活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挫伤了群众参学热情,也给教学活动持续开展带来了难度。四、乡土课件难开发。一是缺乏开发资金。经预算,从组织、定稿到拍摄、制作,到交成品、刻录成光盘,每开发一个有实际意义的乡土课件需资金2万元以上,这笔经费财政未预算,部门承担有难度,基层负担不起。二是缺乏开发技术。受地域、文化、技术等条件限制,基层无法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加之地方有关部门掌握的实用技术跟不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满足不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需要,难以与农民的生产经营项目对接,制作的课件技术含量不高,知识性、观赏性、应用性不够强,难以指导实践。加之缺乏宏观了解,有的课件制作存在重复浪费现象。三是部门关系难协调。制作一个课件至少需要3个以上部门配合参与,既要有文字素材,又要有技术人员,还要有现场、实物准备等,协调的难度大,特别是有的实用技术课件,农民有要求,部门想制作,苦于技术无来源,资金无着落,往往是望洋兴叹、心有余而力不足。五、操作技术人员难稳定。农村年纪较轻、文化较高的人不太多,且大多外出务工经商谋出路,可供挑选的操作技术后备人员很少,有的被选定为操作员后,由于受站点条件、参学对象文化、教学组织等方面因素制约,难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加上目前村级经济困难,报酬待遇低,难以兑现,有的甚至是义务投劳,难以留住他们的“心”,不少准备外出打工。操作技术人员不稳定,直接影响学用工作的开展。有关工作设想和建议以上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建立健全规范配套的“建、学、管、用”长效机制入手,全方位深层次加以解决。为充分发挥“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长效功能,使远程教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一、深化领导认识,强化工作职责。试点工作结束后,各级各部门对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松懈,导致下面的镇村也都认为这项工作也像过来的一些党务活动,只要完成了点和面上的工作就行了,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站点的“学、管、用”工作。国家在远程教育投入这么大,切忌把这项民心工程变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各级都应将远程教育工作持续深抓下去,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各地的远程教育管理中心职能,提高远程教育在组织工作的考核比重,并将远程教育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业绩、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指标,只有将远程教育工作与领导干部的“责、权、利”挂钩后,才能使“学、管、用”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得到组织保障。二、多渠道筹集经费,确保站点正常运行。我市通过组织部门建设的144个站点,以每个站点每年需3000元运行经费来计算,每年共需经费43.2万元,而省、市财政去年只解决了3.68万元(其中省财政1.55万元、岳阳市财政2.13万元),临湘市本级财政应配套的2.13万元经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到位,去年我们采取党费补充一点,乡财政预算一点、村级经济收入补充一点、以站养站创收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等多种渠道筹集站点运行经费17.3万元,其中党费投入了5万元,资金缺口达22.22万元,个别村级经济不好的站点无法正常运转。建议采取“三又三分之一”的办法落实站点运行经费,即省、市、县三级财政负担站点运行经费的1/3,乡镇财政负担1/3,村里负担1/3。三、积极开发乡土课件,提高教学效果。一是要多渠道筹集开发经费。中央、省、市远程办都要加大对课件开发的投入,并形成奖励机制,通过专家组的评审,谁的课件开发得好、标准高,就奖励谁;同时,可考虑面向相关产业制作课件,采取对外宣传推广拉广告的形式,向产业大户筹集部分课件开发经费。二是要改善课件开发制作条件,完善课件开发制作技术,提高课件开发质量,重点要在知识性、应用性上下功夫。三是要强化职能部门职责,加强工作协调,发挥各职能部门在课件制作开发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四、落实工作待遇,稳定操作技术队伍。采取措施加强对现有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从优落实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如规定站点操作员每月可领取一定的工作补助,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发50元,一般的发20-40元不等,使他们安身、安心。同时,针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等流动性大的特点,要从外出务工返乡、高中毕业生等青年中确定一批人员充实到操作员后备人才队伍中,建立后备人才库,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及时把他们调整充实到操作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发挥他们的管理能力,加强站点文档管理,努力推进站点档次上台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1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3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参考资料: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66页公平与效率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平又是一个客观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但公平具有客观的内容。公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效率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效率问题,人作为智慧动物,其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人投入少,但实现的目的多,即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而有的人投入很大,但实现的目的少,或者实现不了其目标,即我们所说的事倍功半,前者是高效率,后者是低效率。所以效率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也就是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投入,提高效益或产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人认为是对立的,有人认为是一致的,我个人认为从大的趋势来讲,总的说来,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进效率,不公平导致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制度、政策公平促进效率。政策、制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过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对生产效率的促进。政策的公平合理促进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则导致低效率。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有效率问题。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经济效率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各个方面。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效率与公平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结果,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 强调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显得非常重要。“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原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务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率,又要从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坚决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因此,任何只顾公平而忽视效率和只顾效率而损害公平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只有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和协调,在全社会树立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坚持公平的原则,保障人们利益和分配的合理化,使每个社会成员既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注重效率、维护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公平,亦即公正、平等。当年搞计划经济,一切围绕“计划”转。表面上看,计划最具“公平”特性。所以,计划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平均主义、平分秋色,就是“均贫富”,就是 “你有我有全都有”。那时的公平,是具有普遍、普及、普惠意义的。这看似公平,但实际上是一种伤害了不少人积极性的“公平”,是一种“大锅饭”式的“公平”。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比过去活了,环境比过去宽松了,人的潜能、智能、积极性比过去高了。那种貌似“公平”的公平在这种体制中站不住脚了,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所谓“公平”,受到了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为内涵的按绩效论公平的新式公平的挑战。实施这种公平的初始,不免让人觉得有些陌生,有些不适应。因为能力强者与能力弱者、勤奋努力者与不思进取者所获得的回报拉开了距离。昔日的所谓“公平”日趋没落,尽管有人心存疑虑,但却不得不面对这一无法逆转的趋势。传统的公平受到了现代公平的挑战,懒散的公平受到了竞争公平的挑战,且后者“力大无比”,最终战胜了前者。因为,公平与效率挂上了钩,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相辅相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得益彰,此时的公平更具时代性、知识性、竞争性、世界性。而这种市场公平,虽然也有其负面作用,弄得不好,将导致两极分化,但只要利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扬其有利因素,克服其负面影响,就能利用其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铺平道路。应当看到,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核心是解决发展生产力过程中的竞争和效率问题。由于市场是自由的、开放的,它本身不考虑社会公平问题。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来弥补这个“真空”?各级党委和政府理应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保护市场竞争中弱者利益的责任。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存在着社会资源、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先天性的不公平。如果细加分析,就会发现社会公平似乎可以分为“效益公平”和“道义公平”。前者释放社会能量,后者保障社会稳定,都不能偏废。为防止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失公平现象的发生,关键要制定一系列公开、透明、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让公平问题变得有章可循。一件被一个团体、单位看来算不了有失公平的事,对一个小单位、小家庭来说,却可能“重如泰山”。贫困人口、残疾人口、无依无靠人口、失业下岗人口等,都是社会的弱者,他们心中对公平的敏感度自然要高于其他人群。维护这些人的权益,是维护社会的“道义公平”、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但人民的公仆应该有怜悯之心、恻隐之心、同情之心、爱民之心。不仅要维护“效益公平”,同时也要兼顾“道义公平”。我们理应把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大内容。在分配政策上,把公平放在“兼顾”的位置上,是有历史原因的。我国改革开放前,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国家,“大锅饭”的分配体制,使效率大受影响。二十多年前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后,逐渐讲求效率,拉开收入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农村到城市,经济活跃起来,非常见效。于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就把“兼顾效率与公平”作为经验总结,写进了十四大的决议。但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在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提法上有一个新的变化,即把以前的“兼顾效率与公平”,改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这两者关系,由效率、公平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改变为效率处于“优先”的第一位,公平虽然也很重要,但处于“兼顾”即次要地位。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提法,是适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经济理论界也出现代表不同利益的声音。有些人借“优先”和“兼顾”之差异,有意无意地贬低、轻视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单纯为一切敛聚财富的过程辩护,这就不符合改革的精神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一定时期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而不是整个市场经济历史时期不变的法则。随着总量发展、经济效率问题逐步得到相对的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会逐步上升为突出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从现时起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调整效率与公平关系,加大社会公平的分量。“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现在就可以开始淡出,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过渡。从道德角度看,公平和效率是一致的,公平的道德也就是对个人努力才能的认同,会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巨大的效率。我们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各方面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资源使用效率的竞争,而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关键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是否公平合理。以道德为依据,公平会调动人的积极性,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效率。当个人被认同,在心理上会产生知遇之心,使其想尽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公平与效率相协调,使社会保持稳定的秩序和稳定的发展&注重效率,维护公平既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辨证统一。我们强调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的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一切剥削阶级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服务的。树立公平与效率一致的道德体系有助于社会发展,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忽视道德的培养,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也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从管理看,管理公平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管理的职能是维护公平秩序,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实现公平以提高效率。也就是说,管理越公平,越能调动人们的积极因素,产生正向的积极作用,提高效率,否则,管理不公平,就会出现反向的消极破坏力量,降低效率。因此,管理对公平与效率至关重要,具有极其深远重要的意义,对管理而言,公平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激励功能,二是合力功能。所谓激励功能,就是激发人的热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使其能向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奋发努力。因为激励的根本原理是发展,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发展人们的智慧和潜能。发展对组织所期望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也就是说激励能使人产生追求,有了追求就有了奋发向上的力量,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了实现目标的方法,有了胜不骄败不馁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也就有了更大更好的效率。所谓合力功能,就是公平在管理中产生的另一大功能,它是极为珍贵的无价之宝。我们讲的合力是一个国家或单位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力量。它不是由单个力量简单的相加而成,它是可以成倍增长的集体力量。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呢?1、效率优先原则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效率提高了,生产上去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中,生产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的越来越充分。宏观地看,生产效率越低下,社会公平实现的就越不充分,人们就越缺少自由、民主、公平;反之,生产效率越高,社会财富越丰富,在社会物质文明增强的基础上构建的人类社会秩序就越完善,人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公平就越充分,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也就越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产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关系中要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必然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目的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效率的提高,只有生产发展了,效率提高了,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达到真正的公平。所以,把效率优先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而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公平能够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社会物质丰富,才能增进社会公平,如果效率低下,物质财富严重缺乏,怎样才能实现真正公平呢?我们曾经过分重视公平而忽视了效率,误以为公平就是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因而在分配上实行了公平的平均,这种公平的薪酬体系造成了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妨碍了效率,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生活在困窘的状态中。没有生产的发展,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要以效率为先,只有以效率为先才能提供公平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率,公平只是一句空话。当今,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要改变的是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国家的行政部门用计划调节的,它导致了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率,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运行以市场为轴心,实行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一个企业效率好,就会发展壮大,如果效率不好,就会日益衰落乃至被淘汰出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效率有限原则是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其重要原因就是在竞争中机会公平,效率优先,对于企业来说,在竞争中,在同一市场条件下,效率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应以效率为先,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在企业内部,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企业的效率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兼顾公平的原则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并不否认公平,更不能牺牲公平只顾效率,正确的做法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因为只有坚持公平才能够调动效率的创造者,即主体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主体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同就能够激发他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会使主体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公平效率,所以,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个体被认同和肯定,个体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整个社会整体才能够处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发展,个体间相互协调形成很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高效率。总之,兼顾公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着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政府应当兼顾公平,通过种种措施,如向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把这部分资金转移给弱势群体,如发放失业救济金,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部分人得到应有的帮助,以获得应有的教育机会和参加职位竞争的机会,挖掘这部分人的潜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效率。公平促进效率,有利于效率的实现,效率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二者是一致的,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要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竞争,而个人的分配、收入要与个人所投入的努力达到一种比例上的动态平衡--多劳多得。反对那种小生产者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平等观,提倡多劳多得,国家在实施政策时要以效率为先,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但要兼顾公平,国家通过各种办法,用政策加以调节,倾斜于弱势群体,给其以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率,总之,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即不能只强调效率忽视了公平,也不能因为公平而不要效率。应该寻求一个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契合点,实现效率,促进公平。参考资料:首页&&&踏浪寻幽文集&&&杂文:公平与效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国农村面广人稀以及70%的人力资源在农村的现实决定了农村教育要突出抓好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运用现代手段实施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支柱,开放度大,能摆脱时空局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个性化学习要求,提供充裕的学习机会,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将逐渐成为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农村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广大的农村急需一批善于将各种信息转变为可行和适用的个人知识并具有较强的传授等个体学习扩展能力的从业者。要培养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农村学习群体,已成为农村教育尤其是远程教育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的教育工作。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7]在《教育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基〔2003〕14号)中指出:深入调查研究,抓紧制订本地区、本单位贯彻《决定》和会议精神,发展改革农村教育的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8]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4年度工作要点》中指出要精心操作,努力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9]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变巨大的人力资源为丰富的人才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是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农村远程教育层次,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实施农村远程教育也是缩小教育“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我国农村远程教育的现状分析 1、在我国农村中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文化素质低。 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农村中15—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7200万人,占22.5%;小学文化程度2.07亿人,占45.4%;初中1.13亿人,占24.76%;高中和中专0.33亿人,占0.73%;大专以上仅36万人,占0.08%。我国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5%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每年农村有1200万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没有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回到农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农村存在严重的人才浪费和资源浪费。 农村人才稀缺,然而却在进行着大肆的人才浪费,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得到合理利用。由于缺少整体规划,在农村存在各自为政、自建系统、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现象。 3、农村网络不健全,技术到第一线的更少。 长期以来,农村科教体系的现状是“网破、人散、线断”,我国农村科教网络没有建立起来,根本没有形成主渠道,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太少,主要问题是农村长期坚守第一线从事农村成人再教育、技术更新培训的人员微乎其微,各乡镇农技站形同虚设。 4、农村学生知识面狭窄,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机会少,途径单一。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尤其在边远地区,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人们的思想也比较传统,难以接受新事物。这样,农村学生接受知识只能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从而导致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除了会背一些书上的死的东西,其它的什么也不会。这与国家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大相径庭,也是相悖于“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战略的。 5、学习群体观念的转变趋势。 从成人教育角度来说,就是正逐渐地真正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意识正在逐步加强,这在成校及其他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可知一斑。 二、发展农村远程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一)“瓶颈”问题 1、科技人员在“硬件”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很少有人在“软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上下功夫,这是阻碍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建议远程教育相关部门应重视并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软件”的开发与研究,否则会是远程教育不能健康、协调、有序的发展。 2、资源短缺、资金不足、师资不平衡也是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开展远程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把教案电子化之后,放到一个网站上就能实现的。提供远程教育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网站、网络需要经费,租用通信线路需要经费,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需要经费,而维护网站的正常运行还需要继续投入经费。要想得到优秀的网络教育课件资源,需要有优秀教学人员拿出时间与课件设计人员密切结合,进行课件的设计,并在使用中不断修改、提高。这样一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创造,也需要高水平人力资源的投入、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而资源建设和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发展远程教育的重点。因此,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做好远程教育,拓展远程教育空间,提高远程教育的效果,可以考虑试行“政府+学校(高校)或培训机构+企业”的模式。政府负责制定远程教育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加强远程教育的管理和宏观调控;高校或培训机构负责远程教育资源库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企业负责远程教育的平台、技术支撑及商业化运营。三方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各得其所,就有可能推动和促进现化远程教育的更快发展。具体来说: (1)政府对远程教育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保护合理、正当的竞争,惩办不法的网络学校和办学点;同时应尽快制定相关的网络教学专利、激励教师投入网络教学、各高校互相承认学分学历等有关政策;承认并促使办学实体多元化;认识到远程教育政策和法规的稳定性,政策和法规制定的科学性化与法制化是决定远程教育成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远程教育立法,是远程教育有法可依。 (2)高校里那些了解远程教育、了解学生、懂教学、懂媒体、懂技术的教师须有针对性地合理有效地开发远程教学资源,及时提供有利于知识运用的例题、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辅导和帮助学生自检自测的题库等。通过农村中小学可以进行多方位的文化、科技、教育辐射,全国60多所农业大学、360多所农业专科学校、遍布乡村的小学、各县建立的中学以及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广播电视大学和农业广播学校,在充分利用原有教育手段的同时,加强现代技术装备,完善支持学习系统,开办远程办学点。 (3)企业参与远程教育,这为远程教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要注意企业参与远程教育所带来的问题:企业的功利性与远程教育的社会性相冲突,企业与远程教育两者的运行机制、组织机构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企业参与远程教育应发挥自己的优势,以资金、技术输入的形式与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合作以避免企业固有的运作机制。组织机构与远程教育“软件”之间的矛盾。 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要开展农村远程教育,首要的是在所有农村中心小学、初级中学、中心初中及高中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和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教室,并使所有乡镇的中心中学、中心小学和县城区中小学全部接入县教育城域网和国际互联网,逐渐使这些地区的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因此可采用计算机租赁模式,按“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学校合作和家长自愿”的原则,由企业一次性投入,建成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投影教室和县教育城域网,按计算机租赁经营方式,由企业按学期向学生家长收取适当的计算机租金,企业可收回全部投入,并取得合理利润,其全部硬件设备归学校所有。学校负责计算机等设施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都得到了各自的利益,获得了三赢。 在经济落后的边远农村,开展远程教育必须首先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其中资金是最大的障碍。落实资金渠道,切实解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缺乏资金投入的问题,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 (1)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中央、省、市、县各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只有经费总体投入增加了,才能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留有相对较宽松的经费余地,这是解决普及工作经费不足的治本之策。 (2)必须明确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所需经费应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一样纳入县以上各级政府财政专项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如果不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发展远程教育将完全失掉了可行性。 (3)适当降低学生上机收费标准。 (4)处理好“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与人民自愿支持教育的关系,继续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 2.调整政策,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开设松绑。要充分保证农村中小学生平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力,必须改变边远农村地区不能征订信息技术教材的现象,应将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列为必订科目。 3.建立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扶持机制。由各级政府规定扶持对象、扶持时间,在资金、设备、技术、师资等方面进行扶持以减轻贫困农村地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压力。 4.建立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训机制,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5.明确政府职责,加强专项督导。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与“普九”工程一样,列为地方政府行为。同时,通过对地方的普及工作进行定期的专项督导,使地方政府充分地履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职责,从而推动农村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二)东西部协调发展问题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远程教育的发展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这应引起有关部门与领导的注意:远程教育要执行“东西联动,开发西部”的战略方针。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政策导向,鼓励东部沿海各大名校的远程教育向中西部发展。同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中西部远程教育实体进一步发展。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社区的形式,教育的分布、水平和发展也极不平衡。东西部之间有差异、平原和山区有差异、城市周边和边远农村有差异、不同的民族之间有差异……,实施农村远程教育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一定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照搬一个模式,搞一刀切。社区教育是农村远程教育的实现形式之一。要通过试点向周围幅射,有组织、有领导、积极稳步地把试点经验在较大的范围推广,把一个地区的成职教育都带动起来。农村成人教育机构要为农村学习群体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学习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我国农村远程教育要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采用教育、培训等手段来提高劳动者素质,逐步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并在落实“双基”工程中建成了一批省、市级示范乡(镇)成人学校,使农村远程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在乡镇要建设一些相对设施较好的培训中心或教室;能建立一支实用的培训师资队伍;建立经常性的“成人培训超市”;开发适应农村学习群体学习需求的培训项目;组织适应性的讲座;加强镇村两级培训网络,建立以乡镇成校为核心、行政村为依托的培训网络,特别是在行政村区域扩大以后,要加强行政村一级培训功能,可以发挥行政村“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村级成校在一定程度上正成为农村远程教育的主渠道。营造优化学习环境,努力建设农村学习化社会。 (三)“安居”工程和“容量”工程 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必须要考虑“安居”工程和“容量”工程这两个问题。在农村通过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使远程教育为农村经济服务,这是农村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和表现形式,也是“安居”工程的应有之义。“容量”工程即“适度规模”问题。它是一个随着教学条件变化的动态概念,也就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保证教学质量的注册学生的最大规模。这是符合远程教育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的:规模偏小,质量有保证,但效益会受损;规模过大,质量就会失去保障,效益便会出现负增长;只有规模适度,才会实现质量和效益双赢。远程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逼近适度规模办学。 (四)“质量”工程 质量始终是远程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农村远程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这是其一。其二,必须建立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关心设施、师资、资源、服务等基本条件的建设,注重教学组织与服务,强化全过程的管理监控。其三,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必须强调课程整合和多媒体一体化设计,强调媒体的运用;要强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支持服务系统以使学生达到较好的自主学习的效果。同时,系统的优势发挥与可控管理,适度规模的把握,都是保证远程教育质量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远程教育的模式 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异大,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逐步推进。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目前有三种模式: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 1、在边远地区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发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全国大约有11万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其中中西部为9.9万个。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大都缺乏师资,特别是一些主要课程合格教师更为缺乏,教育教学水平不高。为中西部各地边远地区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发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配套教学光盘,以教师讲授为主,播放光盘为辅,帮助教师备课,以解决这些学校在一些课程上缺乏师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是设备操作简单,教学方式易掌握,一次性投入少。 2、为农村中小学建设卫星教学收视点。全国农村小学38.4万所,其中中西部为31.5万所;全国农村初中有3.74万所,其中中西部2.98万所。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接收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广大教师能够及时地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卫星传输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备课、同步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等,提高当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是能获取多种媒体资源,实时更新,存储量大,覆盖面广,成本低,可以提供最基本的数字化环境。 3、为农村乡镇初中配备计算机教室。要把在乡镇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利用网络环境备课,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在乡镇初中计算机教室可以发挥多种功能作用,利用计算机教室学生可以学习信息技术,可以上网学习浏览,接收卫星数据广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是提供网络环境,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提供师生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条件,提供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条件。 通过三种模式还可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知识,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 开展农村远程教育要坚持“总体规划,充分论证、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7]要与我国农村教育总体发展目标、与贫困地区“两基”攻坚、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相结合;与中小学课程改革、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与教师队伍继续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相结合;与完善基础教育“以县为主”体制,落实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职责相结合;与“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发展相结合。 三、结束语 以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需要,也是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教育社区化,学习社会化,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教育。实施现代远程教育需要现代远程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当前国际远程教育发展已经历了函授,广播电视,音频、视频、光盘等多媒体并开始向多媒体交互式、全景网络式、计算机网上教育等现代远程教育迈进。我们应抓住高科技发展的机遇,弄清并妥善解决远程教育中积淀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按照中央的要求,现就在山东、湖南、贵州三省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于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经过试点,在试点地区基本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大规模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在试点地区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为在全国推开这项工作提供经验,做好准备。
 试点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紧紧围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个中心和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以及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来进行。把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试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2、整合资源,加强协调。要协调有关部门和试点地区,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形成合力,避免重复建设。坚持艰苦奋斗,不搞铺张浪费,不增加农民负担。
 3、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既要注重工作的统一性,也要注意试点地区的差异性。制定规划和组织实施,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相衔接,重实际、讲实用、求实效。
 4、分层进行,分级管理。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和教材制作要分层进行:终端接收站点一般先建到乡镇,在取得经验后,有条件的地方再建到村;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制作全国通用的统编教材,试点地区组织制作适合本地需要的乡土教材。试点工作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中央有关部门侧重于试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前端播出平台的建设管理,试点地区侧重于终端接收站点的建设管理和教学活动的组织。
 二、主要任务和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建立一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天地网合一”的教学平台。天网主要依托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辅以中央党校卫星远程教育网),开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数字专用频道;地网主要依托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构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络。
 2、建设一批乡镇、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根据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托农村中小学或乡镇党校、乡镇宣传文化站、村党员活动室,建设一批乡镇、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在试点期间,山东省试点市所辖乡镇、行政村,100%建立接收点;湖南省试点市所辖乡镇100%建立接收点,所辖行政村80%建立接收点;贵州省试点市(州)所辖乡镇100%建立接收点,所辖行政村视条件建立接收点。
 3、建设一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系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和市场信息、科普知识、文体节目及典型经验等。主要工作是:制定教学资源近期和中长期开发与应用规划;整合、利用党校系统、教育系统、司法系统、农业系统、文化系统、广电系统、科协系统等现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依托以上系统,组织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资源库。指导试点省建设与中心资源库互联互通的省级资源库。
 4、建立一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依托各地党校、党员电教中心、电大、电教馆、农广校、农函大和农村中小学等相关力量,建立一支由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可从农村中小学中挑选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担任操作人员。充分发挥党校系统的优势,分级负责培训工作骨干。中央党校主要培训到省一级,试点省分级培训各级专兼职工作人员。要努力增强培训效果,降低培训费用。
 5、建立一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激励约束机制和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制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政策、措施。
 试点工作要重点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如何准确把握不同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调动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湘鄂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