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北京桥的形状各异加联想描写春天的一段话话必须含有5个有的这个词

22、8――不像一般人一样喜欢这个数,倒不是自作清高,只是不喜欢这个数中透露出来的那种对金钱的渴望。 3――最喜欢这个数,一看到它就想起了小时候,一手牵着爸爸,一手牵着妈妈,中间那个小小的我,在快乐地荡着秋千。 十:你是耶稣的化身/世人遇到你,都会增加一份虔诚/你无限延伸于东西南北/行人为你守侯、为你徘徊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从1~10的自然数中选择1个数字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赋予自然数一定的思想意义。(5分)零赞你自己一无所有/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 难怪你这样美/& 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从1~10的自然数中选择2个数字展开联想,分别写一段话,赋予自然数一定的思想意义。
你自己一无所有/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 难怪你这样美/
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穷夫天下之大,盖以天下瑰敻①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怀超旷,与天无穷,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②吾虑也。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睎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项,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瞩。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越三日,驰还济宁,遂为之记。&&&&&&& (文章有删改)
注:①敻,xiòng,远。②撄yīng扰乱,干扰。③罫guǎi,围棋上的方格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纡道泰安,观形势&&& 形势:地势
& B.所历未逮兹山百一&&& 逮:达到
& C.则状之不可胜状也&&& 状:景色
& D.而物之殊形诡趣&&& 诡:奇异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登山感悟的一组是
& ①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吾虑也②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
& ③异境顿辟,睹所未见④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 ⑤有形之高,不能
&&& 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⑥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 A.①③④&&& 8.②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笔下的泰山,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沉醉。
& B.作者认为,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使人心胸宽广,超越世俗。登上像泰山这样的地方,站在尘俗之外看清万物,可以使人不受蒙蔽。
& C.文章首先以抒发登高望远的感慨开头,然后记叙了作者登山的缘由,描绘了奇异美丽的山景,最后集中抒写了作者登山的感悟。
& D.文章的描写议论精当。形象生动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感泰山的博大与壮美;深刻精辟的议论又使文章意蕴深厚,给人以丰富的启迪。
4.把l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5分)
(2)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登泰山记薛福成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穷夫天下之大,盖以天下瑰敻①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怀超旷,与天无穷,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②吾虑也。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睎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项,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瞩。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越三日,驰还济宁,遂为之记。&&&&&&& (文章有删改) 注:①敻,xiòng,远。②撄yīng扰乱,干扰。③罫guǎi,围棋上的方格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纡道泰安,观形势&&&形势:地势 B.所历未逮兹山百一&&&逮:达到 C.则状之不可胜状也&&&状:景色 D.而物之殊形诡趣&&&诡:奇异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登山感悟的一组是①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吾虑也②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③异境顿辟,睹所未见④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⑤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⑥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A.①③④&&& 8.②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泰山,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沉醉。 B.作者认为,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使人心胸宽广,超越世俗。登上像泰山这样的地方,站在尘俗之外看清万物,可以使人不受蒙蔽。 C.文章首先以抒发登高望远的感慨开头,然后记叙了作者登山的缘由,描绘了奇异美丽的山景,最后集中抒写了作者登山的感悟。 D.文章的描写议论精当。形象生动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感泰山的博大与壮美;深刻精辟的议论又使文章意蕴深厚,给人以丰富的启迪。4.把l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5分)译文:(2)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5分)译文: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尼采——伟大的漂泊者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小题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小题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小题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4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壮士心&&臧克家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从此不见壮士归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日于青岛小题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中“和”字作动词巧妙地连接了“江庵”和“青灯”,“残”字既说明灯光将灭,又说明夜色已深。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了两个对比:热烈的梦境与静寂的江庵的对比,梦中叱咤风云的往昔与如今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C.“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这三个“一”分别暗示了诗中壮士所具有的下列特点:精通兵法、武艺高强、经历坎坷。D.“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与战鼓声和铁衣上的塞北朔风声形成共鸣,衬托和渲染了当前战事的紧迫,也说明了壮士枕戈待旦的警觉。小题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小节的前两行使读者对人物所处的时间、环境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印象,后两行则以三个“一”推出一幅近景,说明诗中所写的是一个有勇有谋、久经沙场、历经坎坷的壮士。B.第二小节表现壮士的日思夜想别具神采,尽管环境殊异,但戎衣未脱,“星斗”依然,诗人巧妙地沟通了今昔时空,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始终不忘忧国的情怀。C.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调和凄凉的气氛,同时又在这种色调和氛围中突现了一个壮美而惨烈的故事,令人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扼腕叹息、伤感哀痛。D.臧克家以诗中那个枕戈待旦、举剑夜奔的壮士,浓缩了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形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考三人行 语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啊,水明楼
  好一片粼粼碧波托起一叠青砖细瓦明式平房、一座木格绣楼,远看酷似一艘航船停泊在明镜之上!
  是的,这是一艘航船。这艘航船从300年前烟雨迷蒙中驶来,载着一对颇有名气的才子佳人,载着他们的风流韵事。航船的男主人叫冒辟疆,与商丘侯朝宗、宜兴陈贞慧、桐城方以智人称明末四公子;女主人叫董小宛,与李香君、柳如是、陈圆圆……人称秦淮八艳。他们的航船驶过兵荒马乱、驶过风风雨雨,终于驶到了今天成了我面前这座幽静雅致的水明楼。
  今天,我一跨进这座题名来自杜工部“残夜水明楼”诗句的胜迹,雕屏檀榻就赶过来傍着你,花墙翠竹就赶过来挽着你,碑帖砖刻就赶过来向你炫耀,奇石盆景就赶过来向你撒娇……我还没有听完橱窗里纸色泛黄的《水绘园诗文集》、《同人集》描述复社名士、诗坛盟主、抗清名士、评话大王……这群民族精英不与残暴的异族统治者合作的铮铮铁骨,遁迹山林寄情泉水的朗朗情怀,主人已经从画像上款款走下来,哦!这风流倜傥、气宇轩昂的一对儿啊!女主人那凤眼那樱唇那玉手,确实是美。那沾着女主人手温的琴台上,至今悠悠回萦着她的一首《绿窗偶成》:“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开好音。”转眼一阵阵荷香送来一阵阵抑扬顿挫:“结庵在江海,寒月浪中生,叶落林愈秀,霜高户自清……”我放眼望去,水气氤氲中不是晃荡着男主人正背着手吟哦作诗的孤傲背影?
  谁能想得到50米长10米宽的有限空间构筑得这么诗情画意,精美工巧!但我更欣赏这木结构的小绣楼,玲珑精致得如同一座放大了的黄杨木雕,人上去都生怕自己粗笨的脚板踩坏了这件艺术品。但我终不能免俗,唯恐错过过一把才子佳人瘾的机会。我走过珠帘轻掩,置身翰墨馥郁之中,一种粉红的温馨感油然而漫上心头。我推开窗棂伸手将对岸的假山、水榭、城堞拉进怀里。我俯身栏杆垂手掬一捧蓝天、白云、绿柳撮进嘴里。任清风徐来轻轻抚过每根神经、每颗细胞,听片片树影声声鸟鸣阵阵荷香从身边缓缓流淌。啊!好潇洒好浪漫好开心!于是不禁遥想当年烽火漫天的民族灾难中,两颗高洁的心灵相伴在这里寻到了一片宁静的绿洲,琴瑟相谐,相濡以沫,依偎在一首首诗里,倾诉在一幅幅画里……人的一生关键往往就在一两步,在荣华富贵与民族大义二者之间他们毅然走向了后者。
  记得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说过:“水明楼在全国园林中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是难得一见的。”我则以为水明楼的美,大半美在一个“水”字上,所以我宁愿在这洗钵池边久久徘徊。这洗钵池啊,宋代大学者曾巩幼年在这里读书习字,写过多少篇文章,洗了多少回钵盂……700年过去了,怎么还是这么清澈这么澄碧?这水边也映照过多尔衮铁蹄纵横血泪烟尘,映照过“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的一度繁华一页辉煌。300年过去了,怎么还是这么清澈这么澄碧?如今我明白了,这是历史着意为后人提供一面人生的明镜!面对亮闪闪地盘满了700年前的勤奋、300年前的忠贞,人们啊!我们权借这一片碧水涤一下思绪,擦一次操守,净一回灵魂……
  啊,水明楼!中国园林艺苑里的一首抒情短歌,一只微雕精品!
  啊,水明楼!我家乡文明中的一页锦绣华章,一朵美艳奇葩!
(1997年《中国校园文学》78期合刊)
1.文章第三段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上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1)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
(2)表达的作用:(不超过30字)
□□□□□□□□□□□□□□□□□□□□□□□□□□□□□□
2.文章第三段援引了男女主人诗各一首,这样写的作用是:(不超过40字)
□□□□□□□□□□□□□□□□□□□□□□□□□□□□□□□□□□□□□□□□
3.文章第四段加粗部分用了四组叠词,作用是(不超过16字)
□□□□□□□□□□□□□□□□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文章以生动的笔墨讲述了在激烈的民族矛盾背景下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正直的文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B.本文静物巧譬,动中造境,通过对往事的简笔勾勒,注入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C.作为全文的主体,作者着力描绘了三幅艺术画面:那人、那楼、那水。贯穿三幅画面的“我”及其所行、所见、所听、所触、所感、所思,则是文中的变动之笔。
D.本文着意描绘水明楼的建筑特色和周围风景,旨在介绍这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建筑艺术珍品,及与它有关的故事
E.文章首尾呼应,以航船作喻,歌咏了700年的勤奋、300年的忠贞,抒发了作者满腹拳拳民族大义、一腔殷殷乡梓之情。
F.文章将建筑艺术美、自然之美与人格之美巧妙契合,表现出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独到的艺术眼光。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9月11日:为了忘却的纪念
吴鑫&&&&&&& ①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一名发言人9月5日称,“9·11”。&&&&&&& ② 去年9月11日发生恐怖袭击当天,三名纽约消防员麦克威廉斯、约翰逊和埃森格林从停在附近的库佩拉奇斯夫妇的游艇上取走了一面美国国旗,并在世贸中心废墟上升起。这次颇有历史意义的升旗仪式被抓拍下来,成为纽约消防员救助恐怖事件遇难者的标志图片。随后,这面国旗于去年10月随,直到今年3月被送回到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办公室。据悉,布隆伯格已经下令有关人员对此进行调查&&&&&&& ③这似乎是“9·11”周年纪念活动中的不协调音。进入9月以来,伴随着媒体的大篇幅报道,纪念活动开始升温,世贸中心的残骸几乎走遍了美国的每一个州的展览中心,唤起人们对一年前悲情时刻的记忆。周年纪念活动中的不协调音。&&&&&&& ④9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将9月11日定名为“爱国者日”,号召全美国永远铭记在“9·11”,向他们的英雄事迹致敬。&&&&&&& ⑤9月5日,介绍纽约警察在“9·11”,其中有23名殉职的纽约警员的相片和遗物,以及从世贸中心废墟中寻获的摩托车残骸、警察巡逻车的后车箱和被损坏的警报器。&&&&&&& ⑥9月6日,美国国会在距离世贸中心不远的联邦礼堂举行会议。这里是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200多年前宣誓就职的地方,1789年美国国会的第一次会议就在这里召开。美国国会经过200多年,首次回到它的。会议50分钟主要是演讲、颂诗以及音乐。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格普哈特表示:“我们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同我们的悲伤基本相称。美国正在从事一项使命,不是为了报复,也不仅仅是为了打败恐怖主义,而是再一次显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自由终将战胜狂热。”历史将记录下恐怖分子的失败,他说:“美国的实力不是钢铁或水泥,而是我们对宪法和人权法案中所体现的价值观的信仰。”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说:“袭击事件发生后,我们的国家就陷入了战争。我们的自由是用很高的代价获得的,我们不准备让它流逝。”会后,议员们参观了“零地带”。那里,摆放着大量的鲜花,以纪念在“9·11”丧生的2819人。&&&&&&& ⑦9月7日,纽约的孩子们在中央公园参加一个呼唤。9月8日,纽约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会举行一个大弥撒,分别代表美国51个州的51架小飞机当天上午飞越纽约原世贸中心上空,以示悼念。&&&&&&& ⑧9月10日晚,纽约的多个地方都会举行烛光守夜活动,还有纪念步行活动,与第二天纽约隆重的纪念仪式相连接。&&&&&&& ⑨更重要的活动当然在9 月11日。这一天,布什及夫人劳拉早晨将首先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一个非公开的宗教仪式。在美国东部时间8点46分,即一年前第一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时刻,白宫将举行默哀仪式。然后,布什将前往五角大楼参加纪念仪式,然后赴宾夕法尼亚93号航班坠毁的地点献花圈。据推测,这架航班当时正欲前往袭击华盛顿的另一目标。下午4点30分,布什将在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安放花圈。当晚9点零1分,布什将从纽约向全国发表讲话。1.本文主要记叙“9·11”,①②段先写国旗丢失的事件,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⑥段中为什么引用了很多人物的言论,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最后一段罗列了六件,为什么要这样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闻是客观冷静地让事实说话,但文中依然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文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好吗?请谈谈自己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考三人行 语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是一帧藏之深山、美轮美奂的古画,是一首文采斐然、婉约感人的古词,是一坛甘淳浓郁、含英咀华的古酒,是一曲穿越历史、余音绕梁的古乐!
  这就是云南北部美丽的古城丽江。
  最早听到丽江,还要从昆明“民族村”的“纳西村”说起,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被当今国际学者称为人类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那些如图似画、独具创意的文字如远古的神话,涤荡着我的遐想,我多想到纳西人生活的地方,看一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而纳西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就是丽江。
  昆明大观楼至今还高悬着清代孙髯翁撰写的著名的长联,其中“元跨革囊,宋标玉斧”里的“元跨革囊”所描述的正是当年元太子忽必烈翻越青藏高原,直抵中甸、丽江,征讨南诏大理国的故事。也正由此开始,纳西人结束了酋长部落的历史,正式成为中央皇朝的一个下属行政区了。
  丽江古城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距令有700多年的历史。纳西族的朋友告诉我,丽江是块风水宝地,北边玉龙雪山拖着长长的“龙体”奔来眼底;雄峻的象山、威猛的狮子山镇守东西;南面一山酷似笔峰,明朝时丽江土司木得亲自命名为“文笔峰”。而这温润的丽江古城宛如一方大砚,木得索性叫它“大砚镇”,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今天。有笔有砚,难怪纳西人文运昌盛、重礼重仪了。在这里,你才可以真正体会到和历史握手的感觉。脚下是青石铺成的700年前的茶马大道,耳边是700年前谱就的纳西古乐,楼阁还是当年的模样,小桥还是当年的形状,纳西女子还是穿着700年前流行的盛装,靓丽地出现在街头巷尾。一切如同化石般与现代文明争胜,但让你不可思议的是,它们都是“活着的化石”,是极富灵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化石”。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丽江是融为一体的,丽江人民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传统代代相传,也因为有了这些良好的传统美德,丽江依旧是现在的如诗如画。自然,我们也就不会为丽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感到奇怪了。
  名山之下必有胜水,而丽江的水则是丽江的血液、丽江的灵魂。古城随处可见清澈见底、活泼湍急的五河水。它蜿蜒盘曲,悠悠地穿过街巷,又急匆匆地绕室穿墙,给花园一般的古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与神秘。纳西人对水有特殊的感情,自幼养成爱水护水的习惯,没有人向河水吐痰,向河水倒污物。
  最让我感触的是纳西族人,他们勤劳而谦逊,聪明而质朴,清纯而美丽。他们决不会因为你是外地人而欺骗你,决不会因为你是权贵而巴结你。来的都是嘉宾,丽江人会非常热情地礼待远方的客人。
  我是很早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今日从纳西人乐天知命、怡然自得的神情上,我始见桃花源的人物,那种疲惫已久,俗尘封定的心灵,顿时为之一振,和所有去过丽江的人一样,我深深爱上了这片“净土”,爱上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石,我还会带上我的朋友们来看你的美丽的丽江。
1.丽江被联合国誉为“世界文化遗产”。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请你从两个角度概括出“丽江流韵”来
①□□□□□□□□□□□□□□□□□□;(不超过18字)
②□□□□□□□□□□□□□□□□□□□□(不超过20字)
2.开篇一段由比喻构成了排比,对丽江景观作了多侧面的刻画,请具体说明其作用。
3.作者在刻画丽江的人文景观时,①摄取了哪些镜头?②这些镜头表现了怎样的实质?
①摄取的镜头,可归结成6个,它们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镜头所展现的实质,可归纳成两点,即
甲:□□,展现□□□□□□□□□□;(不超过10个字)
乙:□,展现□□□□□□□□(不超过8个字)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准确的三项是
A.文章的开篇颇具特色排比修辞营造出独具魅力的氛围,烘托了丽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B.作者描写丽江的人文美,却不直接切入,而是宕开一笔,先从昆明民族村着手。
C.文中引出了清代名人孙髯翁的长联,目的在于揭示从元朝忽必烈时代开始,纳西人就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D.不仅纳西文字“东巴文”是活化石,而且脚下的青石路、阁楼、小桥,甚至耳旁的纳西古乐。
E.为展现丽江纳西人的美德,作者特意选取了他们爱水护水的细节,称赞他们无人向河水吐痰,更无人向河水倾倒污秽。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河南焦作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卷
题型:诗歌鉴赏
(4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壮士心&&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日于青岛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中“和”字作动词巧妙地连接了“江庵”和“青灯”,“残”字既说明灯光将灭,又说明夜色已深。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了两个对比:热烈的梦境与静寂的江庵的对比,梦中叱咤风云的往昔与如今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
C.“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这三个“一”分别暗示了诗中壮士所具有的下列特点:精通兵法、武艺高强、经历坎坷。
D.“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与战鼓声和铁衣上的塞北朔风声形成共鸣,衬托和渲染了当前战事的紧迫,也说明了壮士枕戈待旦的警觉。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小节的前两行使读者对人物所处的时间、环境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印象,后两行则以三个“一”推出一幅近景,说明诗中所写的是一个有勇有谋、久经沙场、历经坎坷的壮士。
B.第二小节表现壮士的日思夜想别具神采,尽管环境殊异,但戎衣未脱,“星斗”依然,诗人巧妙地沟通了今昔时空,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始终不忘忧国的情怀。
C.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调和凄凉的气氛,同时又在这种色调和氛围中突现了一个壮美而惨烈的故事,令人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扼腕叹息、伤感哀痛。
D.臧克家以诗中那个枕戈待旦、举剑夜奔的壮士,浓缩了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形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长城的一段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