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杆的微晶纤维素素怎样分解成有机质

高温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复合菌剂对秸秆降解效果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高温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复合菌剂对秸秆降解效果的研究
【摘要】:为了利用纤维素降解菌促进作物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解决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培肥土壤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本论文进行了高温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和应用效果的研究,为加快秸秆腐熟速度、提高还田效率提供优良的菌株资源和技术支持。本研究通过高温富集传代培养、CMC-Na刚果红培养基和高温驯化培养,筛选出2株高效纤维素降解放线菌(F1、F2)。根据菌落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菌株F1和F2属于链霉菌。
对筛选的菌株做了滤纸崩解效果、纤维素酶活性以及模拟堆肥试验,结果表明,两株菌对滤纸具有明显的崩解效果,并且发现两株菌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在12h后就启动了滤纸条崩解,在35h就将滤纸完全崩解掉,效果均好于单一菌株;纤维素酶活性试验同样验证了两个菌株之间的协同作用,其纤维素酶活性最大可达22.96U/mL,均高于F1、F2的最大酶活(11.64U/mL和14.77U/mL)(P0.05);在固体发酵试验中,两株菌对水稻和玉米秸秆都表现出良好的降解效果,在50℃条件下,秸秆经过10d发酵后的失重率都在20%以上,同时接入两株菌后对水稻秸秆的降解效率更是达到了31.27%。
将这两株放线菌分别进行液体扩培、固体发酵后得到一种秸秆腐熟菌剂,并对其进行了实验室盆钵堆肥腐熟和室外放大试验的效果研究。在实验室盆钵条件下,该菌剂表现出高效降解秸秆纤维素的能力,可使水稻秸秆在25d左右腐熟,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更好。
以水稻秸秆为基本原料进行中试规模的高温好氧堆肥试验,试验共设置了2个处理:不接种菌剂(CK)以及接种自制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研究了秸秆高温堆肥的腐熟过程。对堆肥过程中的的秸秆颜色、堆肥温度、秸秆剪切拉力和种子发芽率(GI)四个指标进行了跟踪测定。结果显示,接种微生物菌剂使秸秆堆肥达到高温的时间明显缩短,发酵温度能够稳定在60℃,加快了秸秆的腐熟过程。接种秸秆腐熟菌处理的水稻秸秆在2d后就进入了高温阶段(50℃),高温能够维持三周以上的时间,其中出现了最高温度60.3℃,而CK对照组的最高温度只有40℃,远没有达到堆肥的高温要求。因此可以将该高温复合菌剂应用于秸秆还田,加速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钾、氮等养分含量,培肥土壤,克服作物连作障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获得的复合菌剂在秸秆腐熟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开发出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秸秆腐熟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X172【目录】:
目录4-6摘要6-8ABSTRACT8-10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6 1.1 概述10-11 1.2 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11-13
1.2.1 我国秸秆资源分布概况11-12
1.2.2 秸秆的利用方式12-13 1.3 好氧堆肥技术及腐熟度研究13-19
1.3.1 堆肥方法及原理13-14
1.3.2 好氧堆肥过程14
1.3.3 影响堆肥的因素14-16
1.3.4 好氧堆肥腐熟度的常规评价指标16-19 1.4 微生物腐熟菌剂对纤维素的影响及研究19-23
1.4.1 纤维素及其降解过程19-20
1.4.2 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种类20-21
1.4.3 秸秆腐熟剂的开发21-23 1.5 目前国内秸秆还田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23 1.6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23-25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25-26第二章 高温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菌种鉴定26-36 2.1 样品来源与培养基26 2.2 试验方法26-28
2.2.1 高温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和驯化26-27
2.2.2 滤纸条崩解试验27
2.2.3 纤维素酶(CMCase)活性测定27
2.2.4 分离菌株的鉴定27-28
2.2.5 菌株降解水稻秸秆的效果28
2.2.6 盆钵小试试验28 2.3 结果与分析28-34
2.3.1 高温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与筛选28-29
2.3.2 滤纸条崩解实验29-31
2.3.3 纤维素酶(CMCase)活性31-32
2.3.4 分离菌株的鉴定32
2.3.5 菌株降解水稻秸秆的效果32-33
2.3.6 盆钵小试试验33-34 2.4 讨论34-36第三章 复合菌剂在水稻秸秆腐熟中的应用36-44 3.1 材料与方法36-37
3.1.1 堆肥场地与材料36
3.1.2 菌剂36
3.1.3 堆制方法与实验设计36
3.1.4 采样及测定36-37 3.2 结果与讨论37-41
3.2.1 对秸秆颜色的影响37-38
3.2.2 对堆温的影响38-40
3.2.3 对秸秆剪切拉力的影响40-41
3.2.4 对种子发芽率(GI)的影响41 3.3 本章小结41-44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44-46 4.1 结论44 4.2 展望44-46参考文献46-52致谢5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瑜;王琦;陈五岭;;[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余群,董红敏,张肇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张丽青;吴海龙;姜红霞;张庆乐;唐心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0期
邱向阳,陆文静,王洪涛,黄鼎曦,黄得扬,高海军;[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李济宸,王健,李群,马廷文;[J];北京农业科学;2000年03期
李成翠;李术娜;朱宝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闫文彤,张秉政;[J];当代畜牧;1999年02期
郁红艳,曾光明,牛承岗,胡天觉;[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2期
陈燕勤,毛培宏,曾宪贤;[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4年06期
陈洪章,李佐虎;[J];化工科技市场;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欣欣;王琳琳;申挺挺;宋志刚;韩建荣;;[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J];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2009年Z2期
程旺开;汤斌;张庆庆;陈阿娜;翟光雯;周逢云;陈中碧;;[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邹长明;刘正;余海兵;汪建飞;;[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3期
李浩;冷云伟;任恒星;赵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5期
江意义;宗斯;李洋;包曾阳;王岩岩;;[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21期
黄杰;林生;林文雄;;[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5期
毛渺浩;刘斌;;[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7期
袁芳,杨朝晖;[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张辉;朱奇;杨启银;戴传超;;[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智慧;毛飞君;赵晓联;;[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王春燕;蔡坤;王化山;周艳艳;刘四新;;[A];2009年海南省微生物学检测及质量保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杨晓辉;;[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李芳;勇伟;白雪薇;刘倩;;[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田纯焱;袁巧霞;程长菊;;[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马君;;[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王芳;倪学勤;曾东;马志勇;;[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金珠理达;王顺利;刘克锋;王红利;;[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谢佳;徐惠风;;[A];2011新型肥料研发与新工艺、新设备研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赵新波;祝诗平;;[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玉红;[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潘飞;[D];东华大学;2010年
冯大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王秀娟;[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麻越佳;[D];吉林大学;2011年
秦湘灵;[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杨雪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栾亚宁;[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王堃;[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刘轩;[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慧磊;[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董俊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刘晨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路易;[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谢景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胡兴涛;[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王美花;[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罗永生;[D];郑州大学;2010年
马梅英;[D];郑州大学;2010年
刘尧;[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邱向阳,陆文静,王洪涛,黄鼎曦,黄得扬,高海军;[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李国建,钱新东;[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0年02期
魏源送,李承强,樊耀波,王敏健;[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5期
刘克锋,石爱平,刘悦秋,雷增谱,刘彩苓,王红利,李月华;[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3期
王双飞,陈嘉翔;[J];北方造纸;1994年04期
刘芳,叶滨恭;[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2期
谢占玲,吴润;[J];草业科学;2004年04期
许修宏,肖玉珍,陈建平,李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王亚珍,吴庆禹,池玉杰,潘学仁,程东升;[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刘建新,杨振海,叶均安,史占全,吴跃明;[J];饲料工业;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玉信;;[J];科技致富向导;1996年11期
乌通恩;[J];今日科技;1996年05期
张志宏;李东霄;常景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刘强;梁雷;陈忠林;王杰;王蕾;;[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何荣玉;闫志英;刘晓风;袁月祥;廖银章;王佳婧;贺荣娜;李旭东;;[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年04期
姚波;席北斗;魏自民;胡春明;耿春茂;何小松;刘鸿亮;;[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3期
欧阳建新;施周;崔凯龙;钟华;梁运姗;;[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2期
陈荣灿;卞卫国;王林霞;;[J];干旱区研究;2007年06期
欧亚玲;陈强;邹宇;肖宁;蒋纬;舒丽;;[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2期
刘娟;宁淑香;马晓梅;王关林;;[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鞠建勇;陈建泉;叶华斌;殷云;;[A];江苏耕地质量建设论文集[C];2008年
廖银章;刘晓风;袁月祥;何荣玉;闫志英;;[A];四川省农村固体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C];2006年
石卫国;;[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DJOGBENOU COCOU IGORVIVIEN;李昆;李有建;廖新俤;彭海燕;彭小珍;杜丽芳;吴银宝;;[A];第五届(2011)中国蛋鸡行业发展大会会刊[C];2011年
王芳;倪学勤;曾东;白林;马志勇;;[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牛明芬;刘知远;李卓坪;崔伟;庞小平;张迪;;[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张波;王秀秀;刘秀华;李霁;朱健;李捍东;;[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欧亚玲;陈强;邹宇;肖宁;蒋纬;舒丽;;[A];“环境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江涛;蒲林;余红艳;;[A];全国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设备)交流与工程咨询研讨会论文集(续集)[C];2003年
欧亚玲;陈强;邹宇;肖宁;蒋纬;舒丽;;[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汪总;[N];农民日报;2000年
记者 王菲;[N];新疆科技报(汉);2011年
罗锴;[N];福建科技报;2005年
依娅;[N];新疆科技报(汉);2004年
;[N];中国环境报;2006年
祝向恩 谭作明;[N];韶关日报;2007年
台桂花;[N];人民日报;2006年
记者 林馥盛;[N];汕头日报;2006年
省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
杨军芳;[N];河北科技报;2006年
师晓京;[N];农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耀宁;[D];湖南大学;2007年
凌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陈立;[D];西北大学;2009年
崔丽;[D];东北大学;2008年
赵凤舞;[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楚莉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元明;[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陈耀宁;[D];湖南大学;2004年
穆春雷;[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周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凌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杨小龙;[D];南昌大学;2012年
葛红莲;[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唐微微;[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陈浩;[D];扬州大学;2013年
袁旭超;[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玉米秸秆利用途径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利用对策.doc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5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玉米秸秆利用途径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利用对策
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大约6亿吨,根据玉米籽实的产量推测,年间我国玉米秸秆的年产量在1.2~1.48亿吨。目前,全国大约有30%的秸秆直接用作农村生活燃料;10%用于牲畜饲料;23%用做工副业生产;6%直接还田。然而大量的秸秆被就地焚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而且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秸秆的综合利用可加速畜牧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而且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保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1 玉米秸秆利用途径及其评价
1.1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
当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普遍存在着地力不足的现象。国际土壤学会提出,肥沃土地含有有机质不少于1.8%,而我国现有耕地含有机质少于1%的占30%,并且多数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每年下降0.03%~0.04%,甚至出现了少量白茬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应引起高度重视。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与长期对农作物施用化肥且不及时补充有机肥有关,所以,增加土壤肥力成为摆在农业生产面前的严峻问题。
在有机肥料不断减少,化肥用量不断增加的农业生产条件下,作物秸秆直接还田较之堆腐后施用,更有利于更新土壤腐殖质组成;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提高土壤微生物学活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耕性以及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赵兰坡,1996。有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供了充足的证据吴景贵等,; 张晋京等,;窦森等,2003;王淑平等,2004。
秸秆还田技术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是节本增效、增肥改土工程的有效途径。我国从“八五”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48页1下载券73页1下载券32页1下载券45页免费59页1下载券 52页1下载券68页免费43页免费132页1下载券69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66页免费57页免费39页免费28页免费65页免费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土​壤​肥​料​学​课​件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7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纤维素分解菌对堆肥有机质、全碳及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纤维素分解菌对堆肥有机质、全碳及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1:51:27|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纤维素分解菌对堆肥有机质、全碳及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PDF}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晶纤维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