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性建设资金建设工程那些可以减税

&&&&&&&&&正文
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复习资料――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差别
09:13&&来源于网络&&【&&】
  这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环境、所处发展阶段、发展思路和调控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1.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遭遇的金融危机比1998年的金融危机更为强烈。
  2.政策实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经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外部市场需求放缓等。
  3.政策内容有新变化。这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除了要扩大投资外,还有实施结构性减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等内容。而且这次扩大投资同时在基建和民生、环保等领域进行,通过投资和消费的合力拉动总需求增长。
  4.政策调控手段多。这次积极财政政策将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综合使用。 责任编辑:粥粥  更多推荐:
  2015一建辅导课程、辅导书热销:
配套辅导书
 超值优惠套餐,适合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学员     550元/门
 报名、考试不过,下期免费学,适合提前备考的学员  880元/门
 高清智能交互课件,适合基础薄弱、工作较忙学员   1200元/门
 签协议保障通关,适合专职助教督促指导,零基础学员 2000元/门
延伸阅读:
收藏分享:
&&&&&&&&&&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房地产估价师
咨询工程师
安全工程师
特色班550元/门
超值优惠套餐,适合基础好、时间充裕、自学能力强的学员
通关班880元/门
报名、考试不过,下一期免费学,适合提前备考的学员
精品班1200元/门
高清智能交互课件,适合基础薄弱、希望高效备考的学员
实验班2000元/门
签署协议保障通关,适合零基础、时间紧的学员
移动班360元/门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财政部:五方面实施结构性减税
[ 编辑:chem |&时间: 00:00:00
& 去年税收近9万亿的规模引发各方对减税政策的强烈呼吁。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昨日接受访谈时称,今年将从减轻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收负担、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等五个方面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两会频现减税呼声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亿元,同比增长22.6%。
  连年20%左右的增速引发公众对减税政策的广泛关注。减税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不少代表、委员提交了关于减税的提案和议案,并在两会发言中呼吁减税。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近日指出,高增值税导致国内商品贵;全国人大代表、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表示,应总体降低企业税负,并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称,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已不低,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还可加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在提案中称,大幅度、大范围减税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力所能及。
  财政部重申减税措施
  昨日,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表示,今年将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包括减轻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新的个人所得税法,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税率结构;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征税试点范围;实施较低进口暂定税率等。
  事实上,上述减税措施多数在去年底发布。此前,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已经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各项减税措施。
  财政收入连年超预期
  从2004年开始,结构性减税一直在进行。去年,在减税呼声中,财政部相关官员亦多次强调继续采取结构性减税措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称,结构性减税算总账必须是减税。
  从去年的数据来看,税收及财政收入的增速及其在GDP中的比重并没有降低。相反,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年年超预算增长。去年财政收入首超10万亿,达103740亿元,增长24.8%,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
  李剑阁在提案中称,近十年财政实际收入年年大幅度超过年初的预算。现在各级政府在财政收入超收方面展开着竞赛,有的地方财政收入年增速甚至超过40%。
】【】【】【】 【】【】北京市康居工程工作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申请小康住宅建设任务单和办理小康住宅减免税费证明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 法规库 - 110网
您的位置: &&
&& 法规正文
北京市康居工程工作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申请小康住宅建设任务单和办理小康住宅减免税费证明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发布文号: [94]京康居办字第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总),各开发建设单位:&.  现将《关于申请小康住宅建设任务单和办理小康住宅减免税费证明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1994年8月10日&&&关于申请小康住宅建设任务单和办理小康住宅减免税费证明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根据京政发[1993]50号文件和京政发[1994]39号文件的规定,现对申请小康住宅建设任务单和办理小康住宅减免税费证明若干问题,作以下暂行规定:&  一、各区、县及市政府各委、办、局(总)康居工程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本区县、本系统各基层单位申请小康住宅建设任务单和办理减免税费证明的初审,签署意见并盖章后,集中到市康居工程工作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康居办)申请小康住宅建设任务单和办理小康住宅减免税费证明。&  二、各房地产开发按全市统一下达的小康住宅建设任务,与市康居办签定小康住宅建设任务单,并由市康居办出具小康住宅减免税费证明。&  三、康居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康居小区和项目住宅总量中部分为小康住宅的,下同)在征地阶段申请办理减免税费证明,须报送以下材料:&  1.经批准征地的具体地点、面积及规划情况;&  2.征地计划安排;&  3.本项目预计住宅建筑总量及计划提供的小康住宅数量(建筑平方米,下同)。&  四、规划方案已经批准,待办开工手续的康居工程建设项目,申请办理减免税费证明,须报送以下材料:&  1.项目建设批准文件(含建设用地许可证、经批准的规划方案和年度建设计划任务书);&  2.本项目提供的康居住宅数量。&  五、自建、合建、联建的康居工程项目,申请办理减免税费证明,除按上述第三、四条规定报送有关材料外,还须报送以下材料。&  1.建设计划,包括资金来源及开、竣工时间;&  2.合建、联建的,要报送有关协议及合同书;&  3.自建、合建、联建住宅总量中用于住房困难户解困的住宅数量;&  4.经认定在本项目中解困的本部门、本单位住房困难户名单。&  六、市康居办按康居工程建设项目中确定的提供小康住宅数量与小康住宅的开发建设单位签定小康住宅建设任务单,核定减免税费的住宅数量,核发小康住宅减免税费证明。各税费征收部门依据市康居办出具的证明办理各项税费的减免手续。&  七、康居工程开发建设单位凭市康居办出具的证明,按以下程序具体办理减免手续:&  1.新菜田基金减免手续,到市政府农林办公室办理;&  2.土地出让金减免手续,到市房地产管理局或市土地局办理;&  3.耕地占用税费减免手续,到市财政局办理;&  4.建材发展补充基金减免手续,由承担小康住宅建设任务的施工单位凭开发建设单位提供的证明,到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建材发展基金办公室办理;&  5.城市综合开发管理费减免手续,到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办理;&  6.综合开发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费、四源建设费和建设住宅购买用电机费三项费用的减免,先到市计委统一签署减免意见,然后到各有关部门具体办理减免手续;&  7.城市建设工程许可证执照减免手续,到市规划局办理;&  8.公园建设费减免手续,到市园林局办理。&  八、各开发建设单位必须按小康住宅建设任务书规定的地点、数量和时间提供小康住宅,完成相应的解困任务,对不能按规定足额提供小康住宅或挪用小康住宅的,除必须补交减免税费额外,还要追究主管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各开发不能按时、按量提供小康住宅的,从该建设的商品住宅中提取。&  九、将原有住宅项目转成小康住宅建设项目的,按上述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办理转项后,对应予减免但转项前已缴纳的税费,各有关税费征收部门予以返还,或在今后安排新项目时予以冲抵。&  十、本暂行规定由市康居办负责解释。&  十一、本暂行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相关法规: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吉安推荐律师
江西南昌市
江西景德镇
最新已解决问题
按地域查找法规
按类别查找法规
全国专业律师列表
按地域找律师股票/基金&
关于我省财政保障和支持民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政研室调研组  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千方百计惠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民生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对民生的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截至2011年底全省累计直接民生财政支出4404.1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52%以上,财政对民生的保障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龙江人民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浓浓情怀,普遍享受到了民生财政的温暖阳光。  一、财政保障和支持民生工作的显著成就  省委省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努力做到民生投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千方百计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使龙江民生总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一是千方百计保障和支持群众就业再就业。全省财政累计支出134.3亿元,保障了扩大和稳定就业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在稳定就业方面,针对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和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现实情况,主动为企业“降压减负”,为3606家企业发放社保补贴、岗位补贴8900万元,稳定就业岗位4.5万个。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支持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建立项目资源库,积极提供创业资金,累计发放小额贷款36亿元,让14万人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在优惠政策落实方面,发放性岗位补贴资金36.1亿元、安置“4050”人员就业68.2万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资金70.5亿元、受益425.5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资金12.8亿元、培训人数189.7万人次,平均每年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减免税费2.3亿元,享受政策人数4.9万人次。在困难群体援助方面,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机制,采取免费培训、免费职业介绍、落实社保补贴等办法,帮助82万困难群众实现就业。截至2011年底,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99.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8%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年均达到85%以上。  二是千方百计保障和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省财政累计支出893.6亿元,保障了社会保障标准的持续提高和社会保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在养老保障方面,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基本补助资金478.5亿元,先后将14万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及其他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55万“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同时连续四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础,标准由2008年的月人均896元提高到2011年的1321元、增幅47.4%。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补助资金14亿元,使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推开,按照参保缴费档次不同每人每月补助30至50元,对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居民,按照每人每月55元发放基础养老金,2011年试点县(市、区)已达到86个、占全省65.2%。在医疗保障方面,积极争取国家“以奖代补”资金,累计补助资金49.4亿元,将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和其他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省级财政累计拨付补助资金17.9亿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参保人数由2008年的27.3万人达到2011年的590.8万人,参保率达95.5%。省级财政累计拨付补助资金60.5亿元,新农合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2011年的人均200元,1418.8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98.9%。在社会救助方面,我省大幅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省级财政累计支出城乡低保资金193.5亿元,城市低保标准由2008年的每人每月192元提高到2011年的266元,财政补助水平由2008年的每人每月95元提高到2011年的202元,农村低保标准由2008年的年人均900元提高到2011年的1491元,财政补助水平由2008年的年人均624元提高到2011年的1092元,惠及城乡低保对象277.5万人。省级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0.7亿元,医疗救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000元左右,大庆、哈尔滨等市已达到8000元以上,共救助城乡困难群众332.7万人次。截至2011年底,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211.3万人、2615万人、474.5万人、334.2万人和196.2万人。  三是千方百计保障和支持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全省财政累计支出397亿元,保障了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的扎实推进。在廉租房建设上,财政补助廉租房建设54.4亿元,支持建设廉租房29.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9.4亿元,补贴保障43万户。在公租房建设上,财政投入4.1亿元,支持建设公租房2.2万套。在城市棚户区改造上,财政补助51.8亿元,支持改造棚户区74.1万套。在煤矿棚户区改造上,财政补助22.7亿元,鹤岗、鸡西、双鸭山和七台河四个煤城配套4亿元,改造煤矿棚户区17.1万套。在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上,财政补助2.6亿元,支持改造棚户区1.7万套。在森工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上,财政补助78.1亿元,支持改造完成43.8万户、占现有职工住宅户数的85.8%,覆盖153.8万人、占现有人口数量的95.6%,人均住房面积由14.2平方米提高到22.3平方米。在地方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上,财政补贴4.9亿元,改造棚户区4.6万户。在农垦保障房建设上,财政补助24.2亿元,支持建设完成保障房36.2万套,64.6%的垦区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在农村泥草房改造上,财政补助13.7亿元,支持完成泥草房改造90.3万户,320万农村居民住上了砖瓦房。在有力的资金保障下,广袤的龙江大地掀起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滚滚热潮,创造了启动建设最早、开竣工率最高、工程总量最大、惠及群众最多的“四个全国之最”。  四是千方百计保障和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省财政累计支出516.4亿元,保障了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在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全省各级财政投入17亿元,极大完善了全省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省级财政拨付补助资金15.7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从2008年的年人均10元提高到2011年的年人均25元,为城乡居民享受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财力支撑。在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方面,财政补助4.3亿元,支持全省132个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进一步解决了百姓用药负担过重问题。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拨付财政补助资金1.4亿元,积极应对婴幼儿奶粉等突发事件,及时拨付手足口病、麻疹疫苗接种等经费,确保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置。  五是千方百计保障和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省财政累计支出1196.1亿元,保障了教育和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上,2011年启动全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3.1亿元,支持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52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比上年提高近15个,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在支持义务教育发展上,省财政投资78.6亿元,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免除学杂费并补助公用经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和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投资20.3亿元,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对1984所学校654.3万平方米校舍进行改造,占规划改造校舍总面积的95.2%;投资13.3亿元,支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采购图书、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上,省财政投入资金12亿多元,支持基本建设项目学校69所,建设各类实习实训基地200个,组建省级职教集团11个,已建和在建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7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5所,使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显著提升。在支持高等教育发展上,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7.1亿元,支持高教强省建设规划“五个一批”建设任务和“五个服务”计划,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总体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2011年,省财政投入资金15.5亿元,支持20所省属本科高校化解债务34.4亿元,占2010年末贷款余额的44%,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债务负担。此外,建立和完善了大中专院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省财政投入资金34.8亿元,每年惠及全省64.7万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家庭困难学生。  六是千方百计保障和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繁荣。全省财政累计支出141.9亿元,保障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支持文化惠民工程方面,投入专项资金8.9亿元,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76个,覆盖率97.6%,完成726个乡镇文化站配套设备采购,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128个县(区)级支中心和9050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全覆盖,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等目标。在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6.5亿元,支持省博物馆新馆、渤海遗址博物馆、东北抗联博物馆扩建等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97个县(区)级图书馆、文化馆维修达标建设,支持改善286个县级以上公益性文化单位设施条件。在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方面,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4亿元,扶持“城市之光”、“金色田野”等300个文化活动品牌、1万多个文化中心户开展活动,支持全省文艺院团送戏下乡演出3700余场,支持开展农村(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培养等,有力推动了群众文化健康良性发展。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1亿元,大力推进以冰雪、动漫、报刊传媒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组建完成省内重点文化企业10多家。  七是千方百计保障和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全省财政累计支出288.9亿元,保障了龙江大美生态环境的加快建设和有效保护。在支持节能减排方面,省级财政筹集资金171.4亿元,积极争取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贷款1.7亿元,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建设400多项,下大决心关停焦化、造纸、水泥等落后产能项目199个。在支持植树造林方面,投入资金113亿元,支持天保工程建设,完成退耕还林1206万亩,造林绿化1014万亩,林地面积达20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2%,活立木总蓄积16.5亿立方米。2011年以来,随着天保二期工程的启动实施,每年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71.5亿元,为天然林保护提供了强力资金保障。在支持污染防治方面,各级财政引导社会资金共投入124亿元,实施《松花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116个、增补项目47个,松花江干流生态环境明显恢复。在财政资金支持下,四年来建成污水厂35座,城镇污水处理率达70%,省辖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八是千方百计保障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财政累计筹集资金1623.5亿元,保障了道路交通、“三供两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支持公路建设方面,累计投资1100亿元,其中省级财政筹资100亿元,支持公路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建设高速公路3042公里、一级公路4250公里、二级公路2935公里、农村公路60799公里,2011年底全省13个市地除大兴安岭外全部通高速公路,64个县(市)、省重点旅游区、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通二级以上公路,9121个行政村通水泥或沥青路。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811公里,位居全国第7位,从根本上改变了龙江公路交通落后局面,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在铁路建设方面,2008年至2011年,省级财政通过投融资方式累计筹集铁路建设资金63.3亿元,支持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客运专线、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省内段)等9个铁路建设项目,建设铁路327.9公里,进一步打通了发展“血栓”,缩小了发展半径。在“三供两治”建设方面,2009年至2011年,累计完成投资458.1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66.1亿元,开工建设“三供两治”项目503项,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74万吨/日、集中供热面积14453万平方米、供气用户154.5万户、污水处理能力303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1.15万吨/日,提高了城市承载能力、夯实了城市发展基础、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  九是千方百计保障和支持“平安龙江”建设。全省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77.7亿元,保障了“平安龙江”建设的深入推进。在保障安全生产方面,投入资金24亿元,支持建设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提高安全执法装备水平、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鼓励企业创新安全生产技术,推进关闭小煤矿和小企业,推动了安全生产工作健康发展。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方面,投入资金12.3亿元,支持食品药品技术支撑能力和监管能力提升、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安全科普宣传、监管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科学化水平。在保障社会稳定方面,投入资金73亿元,大幅度增加政法办案和装备经费投入,更新军区和消防部队应急抢险救援装备,拨付信访专项资金,支持援助便民服务活动,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了资金保障。  十是千方百计保障和支持“三农”工作。全省财政累计支出1673.5亿元,保障了现代化大农业的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兴起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在落实涉农政策方面,累计兑付粮食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资金383.8亿元,2011年我省粮食补贴规模、面积、标准均达政策实施以来最高标准,兑付补贴资金105亿元,比2007年增加55.3亿元,翻了一倍多;补贴面积1.8亿亩,比2007年增加1400万亩,增长8.6%;补贴标准每亩59.4元,比2007年增加29.1元,增长96.3%。积极实施家电下乡和小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发放补贴资金20.5亿元。在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方面,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7.2亿元,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千村试点”、35个新农村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启动建设中心村1059个,整合自然屯368个,250个行政村达到四星级以上标准,涌现出一批民俗村、生态村、安居村、畅通村、洁水村,重点示范村呈现出主导产业清晰、村屯环境改善、社会事业发展、村风文明进步的良好局面。在支持农业生产方面,省财政筹集资金144.3亿元,支持农业水利化建设,重点用于改造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现新增灌溉面积470万亩,新增蓄引提水能力5363.6立方米,大幅提高了灌溉效率;采取财政投入、银行贷款、农民自筹等方式投入资金76.2亿元,支持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社560个,购置大型农机具1.76万台套,合作社已覆盖全省近1170个行政村,自主经营和代播代耕面积达5750万亩,项目区内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6%。  二、财政保障和支持民生工作的主要做法  全省各级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尽责、开拓创新,确保了省委省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大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为大幅提升龙江民生总体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坚持以财行政,始终把省委决策部署作为实施民生财政的行动指南。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就民生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纳入全省“十大工程”加以推进,每年都确定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民生工程,要求财政资金给予大力支持,确保每一项民生工程都能够顺利完成,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自觉树立“执政为民、以财行政”理念,本着投入不能减少、水平不能降低、规模不能缩小的原则,全力推进民生工作向更高标准提升、更大范围覆盖,开创了财政保障和支持民生工作的崭新局面。省委作出公路建设“三年决战”重大部署后,省财政厅积极响应,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筹措公路建设资金,为公路建设“三年决战”的全面胜利和我省交通面貌的历史性巨变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省委书记同志说,“财政拿出这么多钱支持交通建设,在全国也是不多的,或者是没有的。”各市(地)、县财政部门坚决落实民生预算,不论困难有多大,都千方百计保证民生支出只能增加不能减少,集中有限财力解决就业、收入、社保、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把省委省政府关于民生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了实处。  二是坚持壮大财力,始终把推进财源建设作为实施民生财政的坚实基础。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园区发展为依托,以财政政策为引导,深入推进千亿元财源建设工程,不断涵养基础财源、壮大主导财源、增强支柱财源、培育新兴财源、提升优质财源,全省财政收入屡创新高,2010年我省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1年实现1620.3亿元,是2007年的2.8倍,年均增长29.3%。积极促进产业项目建设,每年选择一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短、预期税收贡献水平高并已开工建设的大项目和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特色中小企业项目,纳入年度重点财源项目推进计划,通过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风险投资和无偿资助等多种方式,集中力量给予支持、加以推进。2008年至2011年,省级财政共集中资金10.6亿元,对306个产业类财源项目给予重点支持,2011年这些项目实现税金40.6亿元。着力支持产业园区发展,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园区提档升级,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使园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2008年至2011年,共统筹财政资金17.4亿元,对哈尔滨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等67个园区给予重点支持,目前这些园区已入驻企业8380户,2011年实现税收129亿元。认真落实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鼓励招商引资、发展总部经济等财税政策,充分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开辟财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已安排财政资金1.5亿元,对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沿边开放带等区域内131个省外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项目给予奖励。  三是坚持统筹安排,始终把优化支出结构作为实施民生财政的有效途径。各级财政部门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坚持积极稳妥、有保有压、量入为出的原则,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财政支出的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坚持财力向基本保障倾斜,优先支持就业、社保、住房、饮水、教育、医疗等基本保障工作,加快建立数量适当、覆盖广泛、分布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解决了群众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难、吃水难等突出问题。坚持财力向基层地区倾斜,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政策体系,提高财力性转移支付比重,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进一步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2011年,对市县转移支付额达1378.9亿元,是2007年的2.6倍。坚持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以农民、林业工人、煤矿工人、城镇贫困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积极落实各类贫困居民补贴政策,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和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作,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四年来,省级财政投资16.8亿元,完成15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114.7万人实现脱贫。  四是坚持科学理财,始终把健全长效机制作为实施民生财政的制度保障。各级财政部门为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投资评审、非税收入管理等一系列财政改革,不断提升财政财务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形成了保障和支持民生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投资评审机制,制定《省级财政性建设投资评审管理办法》,扩大财政投资评审范围,完善项目支出预算事前、事中、事后评审机制,建立规范的投资评审项目受理、催办、通报、报表分析流程,合理控制项目工程造价。2011年,省级财政评审民生项目资金2.9亿元,审减资金1.8亿元,审减率达63%。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制定《财政绩效管理办法》,把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与财政资金日常管理紧密结合,初步建立起以绩效目标为导向、预算部门和项目单位为主体的全过程绩效目标管理体系。鸡西市财政局把社区卫生服务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并依据绩效考核结果按比例拨付购买服务经费,有效调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同步监督机制,建立财政专职监督机构与财政部门内设业务机构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制度,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基本形成共同参与、统一协调、全程监督、规范管理的财政同步监督格局。齐齐哈尔市财政局把同步监督实施于民生资金运行全过程,采取前期核查、实地考察和抽样检测相结合的办法,对政府投入超过300万元的民生项目实行全程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五是坚持向上争取,始终把赢得中央支持作为实施民生财政的重要支撑。各级财政部门坚持把对上争取作为缓解财政压力的重要支撑,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和投资导向,认真做好与上级政策、资金和项目对接工作,得到中央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2008年至2011年累计争取中央转移支付补助资金5697.5亿元,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67.3%。深入开展“财政政策研究”主题实践活动,密切关注国家民生政策制定情况,积极研究资金争取的目标、思路和途径,努力找准中央投资导向与我省民生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不断提高对上争取的成功率。2008年,国家加大对种粮农民补贴力度,省财政厅及时了解掌握算账方法、因素考量和政策取向,并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数据和实情,寻找有利的特殊因素,争取国家农资综合直补资金48.1亿元,比2007年增加21.7亿元,增量占全国增量资金的10.5%,农资综合直补总量、增量均居全国首位。坚持把项目作为向上争取的重要载体,针对国家重点投资的社会民生领域,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做好项目搜集整理、包装储备、规划编制、启动实施等工作,不断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力争项目早落实、资金早到位。2010年,省财政厅农开办突出打好“建设高标准农田”这张牌,在国家原定10个项目之外,又组织申报6个项目,经国家农开办综合考评,这些项目在资源潜力、配套情况、资金管理和其它业务考核上均列全国第一,争取中央资金10.8亿元,超额完成3.7亿元,较上年存量资金增长52%,争取中央资金总量、增幅均居全国首位。采取“跑上去、请进来,勤沟通、多汇报”的工作办法,多渠道、多层面、多角度向财政部汇报我省民生情况,努力获得上级领导的支持。省财政厅积极向国家反映我省资源枯竭城市发展面临的产业结构失衡、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棚户区改造任务艰巨、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负担重等经济社会问题,2011年争取中央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16.8亿元,同比增加9.1亿元。  六是坚持内部挖潜,始终把压缩一般支出作为实施民生财政的有效补充。各级财政部门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严格控制一般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为实施民生财政提供了大量资金补充。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的通知》等规章制度,认真实施差旅费、会议费、出国经费、公务用车经费等具体管理办法,制定出台政法专款、法律援助、旅游名镇建设等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为科学分配资金、规范支出行为、控制不合理支出、降低行政成本提供制度保障。按照一般性财政支出和接待费用分别比上年减少5%和10%的要求,对办公费、差旅费等实行定额管理;对会议费、培训费等按序列分别安排到职能管理部门,实行包干使用,严格总量控制。积极完善定点管理方式和扩大适用范围,在对公车保险、维修、加油实行定点管理的基础上,又对出差、会议、接待等公务活动实行定点管理。2009年,全省共压缩水电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接待、出国(境)等经费3.6亿元,全部用于民生支出,其中省本级压缩4000万元,全部用于农村泥草房改造。  七是坚持多元投入,始终把引导社会参与作为实施民生财政的现实举措。各级财政部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创新财政支持方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建设,有效拓宽了民生投入渠道。认真落实省政府激励民间投资政策,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股权投资、资本金注入和设立引导基金等方式,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民生领域,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切实解决财政资金不足问题。制定出台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密切政府、企业与银行的相互合作关系,积极寻求银行支持民生项目建设。齐齐哈尔市财政局充分发挥城投公司融资平台作用,利用政府银行信誉度,积极协调与各类银行关系,争取省开发银行贷款10亿元,各类商业银行贷款5千万元,确保棚户区改造工作顺利进行。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决策、注重实效、严格管理的原则,通过政策优惠、以奖代投等方式,激发各地群众采取筹资筹劳等方式参与民生建设,有力推动民生事业顺利开展、有效进行。  八是坚持转变作风,始终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民生财政的关键所在。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积极推进新时期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努力锻造一支思想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实施民生财政提供了坚强保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民生工作的政策制定、项目实施上,加强与民政、教育、卫生、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富锦市财政局为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与农保部门一同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帮群众算账,把政策讲明、道理讲透、好处讲清,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参加新农保的农民达14万人,覆盖率达95%。始终把部门满意、基层满意、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不断提升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举措,切实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省财政厅和多数市县财政局被评为“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满意单位。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为载体,加强对财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以保障公共财政改革发展为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财政职工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财政系统政令畅通、财政干部廉洁从政。  三、财政保障和支持民生工作的有益启示  民生工作永无止境,民生财政任重道远,如何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实施民生财政、办好民生之事,是党和政府及财政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我省实施民生财政的生动实践,为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一重大课题,提供了深刻启示和有益借鉴。  启示之一:汇民众之财就要办民生之事。财政不是简单的财务管理,而是一种行政行为,其核心就是取民众之财、办民生之事。汇民众之财,最根本的目的是办民生之事。只汇民众之财,不办民生之事,就背离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就不能说尽到了执政责任,人民群众也不会答应。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民生工作,必须站在执政为民、以财行政的高度来深刻理解财政工作的本质属性,切实增强为人民汇好财、管好财、用好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积极打造和大力实施民生财政,千方百计保障和支持民生工作,努力让龙江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启示之二:“弱财政”也能托起“大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固然需要强大的财力作支撑,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足够财力就做不好民生工作。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民生工作是否满意,往往不看你的财政实力有多强、民生投入有多大,关键是看你是否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是否诚心为老百姓办好事。不论从全国来看,还是从省内各地市来看,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状况总是有强弱之分,但强有强的统筹,弱有弱的安排,决不能因为财政困难或财政紧张就不去加大民生投入,甚至削弱民生投入。当前我省各级财政状况普遍存在实力不强、捉襟见肘的问题,但一些财政实力相对较弱的市(地)、县(市),民生工作却做得扎实细致、卓有成效。这充分说明,只要各级财政千方百计尽力而为,把工作统筹得当、做实做细,让有限的财力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弱财政”同样能够托起“大民生”。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民生工作,必须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攻坚克难,下力破解民生工作的资金瓶颈,把民生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更有效。  启示之三:“雪中送炭”胜于“锦上添花”。民生需求多种多样,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民生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阶层、同一群体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对民生的需求也会存在差异。改善“民生”必须倾听“民声”,多去雪中送炭,少来锦上添花,真正把有限的财力用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目前全省各地仍然存在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迫切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民生工作,必须分清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认真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加民生财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既着眼长远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又立足当前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  启示之四: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尽力而为,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尽力去解决、尽早去推动、尽快去落实,这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但也要看到,改善民生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制约的,必须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和承受能力,不可提过高目标,不可急功近利,不可超越发展阶段去做那些当下难以办到的事情。我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发展不平衡,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受现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许多民生问题短时期内还很难一下子解决。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民生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本着对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负责的态度,既要尽最大努力保障民生、支持民生、改善民生,又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使各项民生目标任务能够符合现实条件,切实做到改善民生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步、相适应、相协调。  启示之五:财政投入重在“四两拨千斤”。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由政府来包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财力还不富裕的情况下,财政资金应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以有限资金投入来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从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收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民生工作,必须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打破区域界限、行政壁垒、所有制属性,进一步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增加对民生领域投入,把那些适合或可以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努力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启示之六:“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只有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财富的“蛋糕”做大,才有足够的“蛋糕”可供分享,民生问题才能解决得更好,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正如所说,在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中,生产起决定作用,生产什么才能分配什么,生产多少才能分配多少,而且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决定按照什么方式、什么原则去分蛋糕。近年来,我省之所以能够在民生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是因为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民生工作,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符合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不断提高发展速度,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为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
08/29 10:2908/29 01:3408/28 09:4908/28 01:3008/28 00:0108/25 06:2708/24 04:0808/22 08:29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性建设资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