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好奇心怎么样 探索趣味好奇心心的奥秘?

一、面对未来的教育1、教师与自学者一台联网的电脑放在贫民窟,会怎样?将一台联网的电脑固定在贫民窟的围墙外,墙上挖一个洞。八个多月后,这些贫民窟的孩子通过自学学会了使用电脑。要知道的是这些孩子是先自学了英语之后,学会使用电脑的。“将一台使用任何语言系统的电脑留给一群孩子,只需要九个月的时间,他们对电脑的使用就可以达到一名办公室秘书的标准。”——苏加塔.米特拉米特拉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技术教授,用多年的实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而这个结论似乎在告诉人们:传统意义上教授知识的老师该退出了,孩子的学习可以用宽带网络及朋友的一点帮助就可以完成。自学真可以取代教师吗?大家看到,这些名家大师的启蒙教育者要么来自父母,要么来自老师。在专业知识细分的的今天,更需要及时反馈、指导质量以及直接的指导。老师的指导才能使孩子走得更远。2、狐狸与刺猬狐狸逃避敌人追捕时,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刺猬只有一种方法:卷缩成球,保护自己。面对人工智能的时代到来,需要的是狐狸型人才还是刺猬型人才?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在思考问题时,会使用多种思考框架:物理学、经济学、工程学,数学、心理学等等。如今,设计师需要专业的设计能力,团队的领导能力,协作能力,客户体验与交互的能力……体育教练需要高超的专业指导能力,统计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知识。作为优秀的父母需要心理学、教育学、沟通学的知道与学习,各学科知识(语数外等等)学习方法指导。今天的教育更希望父母是全才,孩子是全才。博学是孩子应对世界最好的资本。T型人才:横线:其他学科的知识。竖线:一项资深的专业技术。π型人才,又多了一条“腿”,两个精深的专业技能。π型人才即使某一天失业了,还有一项精通的技能养活自己。3、梦想与实干孩子很愿意和大人畅想梦想,可是我们憧憬了梦想之后呢?看看这些名人他们都在说什么,干什么?“在好想法和好产品之间存在着不计其数的技术细节……设计一个产品要在脑子里同时装下5000件事情,然后将它们融会贯通到一种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方式里,以实现你想要的东西。每一天的新发现可能是一个新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新机会,这些都会使情况变得有一点不同,而正是这个过程创造了神奇。”——乔布斯乔布斯的童年在养父和他的车库里度过。养父改装二手车,乔布斯则忙于电子设备的拆开再组装。“我喜欢把很棒的设计和简单的功能融入到产品中,而且不会太贵。”这一理念体现在苹果公司的设想中。埃隆马斯克,十岁学编程,12岁设计出射击游戏炸弹,12岁成为电脑天才。贝佐斯童年与外公外婆在德州的牧场,修理风车,为牛接种疫苗,做家务。 我们看到这些成功者,在他们的童年里,在梦想坚守中更多的是实干。二、保持好奇心如何保持好奇心,在《好奇心》这本书中谈到七种方法:1、虚心若愚 保持中等的自信,虚心努力的工作,学习。明白:成功有时会容易目光狭隘,不再关心所熟悉的领域之外的内容。2、建造数据库面对新信息时的知识背景告诉你,你对某事物了解的越多,对于其未知部分的好奇心就越强烈。3、像狐狸一样觅食数字信息化时代,需要在深度上精通一到两门知识,同时,你还需要多方面不同领域的知识面: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等等,能够与不同专长的人有效的沟通协作。4、询问关键的“为什么”询问“为什么”,直面事情的真相,更能创造性地找到答案。5、做一个思想工匠是梦想家也是实干家,既见森林也见树木,有总体规划的同时,刻苦钻研每一个细节,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既看重细节也富有远见。——思想工匠6、质疑你的茶匙研究一些小事物是能让我们领略到烦恼散去而无限快乐的伟大艺术。——塞缪尔.约翰逊研究一枚鸡蛋的蛋白质凝固与变熟的过程;超市自动结账机历史;研究一下冰箱的原理;空调的原理…….关注它们发现其中的趣味及意义。7、谜题变为奥秘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是一个浅层学习者到一个深度学习者的成长过程。孩子怎样保持好奇心呢? 1、好奇心的三个阶段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1910年提出好奇心的三个阶段:阶段一 本能阶段
儿童期想要探索和考察周围事物的欲望。阶段二 社会化阶段 不断提出“为什么”的问题。阶段三 兴趣阶段
对问题产生兴趣。同时杜威提出:好奇心是一种脆弱的品质,需要不断的付出努力才能保持下去。对于孩子来说,保持好奇心就是把消遣性好奇怎样培养成认知性好奇的过程。怎样培养孩子的认识性好奇呢?2、培养认识性好奇(1)追随孩子的兴趣。幼年期的“指向实验”“ 咿呀学语”告诉父母:观察儿童的喜好,追随孩子的目光,回应孩子的“为什么”,是在保持一份天然的好奇心,要用耐心、细心、认真对待。(2)创造环境,激发好奇心。“贝多芬和莫扎特都不是天才,他们之所以成为音乐家,是因为从小就置身于最优越的环境条件之中,并被具有卓越能力的人所培养。他们也发奋图强,努力表现和发挥自己所掌握的能力的结果。”——铃木镇一铃木镇一强调的是:优越的学习环境以及卓越的老师。那么,怎样创造这个条件呢?“我们收留的幼儿,开始也不让其拉小提琴,先对其母亲进行指导,以便做到也能拉小提琴。然后,在家里让孩子先听将要练习的小提琴曲子的录音。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即使母亲想让孩子练习,但孩子也不完全都有愿“拉小提琴”的心情。为了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自己也想练”的心情,就要让孩子在家里听录音,在教室里旁听其他孩子演奏的曲子。并且,孩子的母亲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教室里,都要拉适合自己孩子练习的小提琴。总有一天,孩子会从母亲手里拿过小提琴,并主动说:我也想玩一玩。”——铃木镇一从铃木镇一的这段话里,我们是否有所启发?要思考的是,母亲不去学习小提琴,怎样引诱孩子去学习呢?(3)扩大知识背景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扩大孩子的知识背景。比如,阅读后,一起讨论阅读的内容。在科学试验中,询问孩子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学完课文时,问问孩子课文提到的这个地方,还有什么特产?还有什么风景?一道题解答完毕,和孩子一起探讨,还有别的解法吗?……孩子能力的大小与指导老师能力的高低成正比。——铃木镇一父母们的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父母超越孩子呢?(第一次做父母从来不是一个好的理由)(4)梦想与行动巴菲特六岁卖可乐。送报纸。10岁立志在35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埃隆.马斯克 小时候在孤独中读了大量的书,12岁开始开发了一款小游戏卖了500美元。扎克伯格从小学习编程,学完基础之后,老爸又给他请了一个编程高手进行家教。当你的孩子在玩游戏时,小扎克伯格在创造游戏。现学现用,学了就用,知识的力量在于应用。中国父母最大的误区在于过于强调读书,忽视了运用,所以自古到今我们造就了多少“书呆子”,书与社会生活脱离,学了用不到生活中,浪费大量精力,大量的时间。怎样学有所用?是父母要思考的一个命题。(5)谜题与奥秘谜题是“多少”“在哪里”的问题。奥秘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科学是对奥秘的持续性探索,它带来更大、更持久的挑战。“我们所探寻的奥秘越多,收集的信息就越多,知识和文化的涉猎范畴也就越广阔。”浅层认识到深度理解的过程是引导孩子认识事物背后的为什么的过程。给孩子时间,陪孩子一起去探究。保持这份好奇,驱动好奇心,在认识性好奇的路上越走越远。孩子拥有了不一样的童年,父母再次获得一次童年时光,何乐而不为呢?总结1、面对未来,孩子成长路上更需要优秀的启蒙者和优秀的导师;面对未来,需要的是博学的人,有梦想而又实干的人。2、保持好奇心,需要父母的引导,为孩子创造学习的条件,学并且用,让学习创造价值。提醒大家的是:放任不管是好奇心最大的杀手。“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希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拔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陶行知参考文献《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 铃木镇一《好奇心》 伊恩.莱斯利思考:资质平平的孩子怎样成长为优秀孩子呢?关注下一期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趣味好奇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