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认为,掩蔽耳鸣最好用窄带噪声高斯分布或者纯音?

  耳鸣是发生于听觉系统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迄今尚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客观检测方法。   为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耳鸣治疗方案,并为评估其治疗效果提供定量的测试方法,听力学家需要对耳鸣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心理声学测试。本文将介绍如何判断耳鸣患者是否适合掩蔽疗法。   耳鸣掩蔽疗法   测试顺序   由于耳鸣患者进行较长时间的阈上强度声音测试后,其耳鸣可能受影响而减轻、消失或加重,所以测试应按一定程序进行。   通常耳鸣的心理声学测试在纯音气导听阈测试完成后立即进行,顺序应为:音调匹配、响度匹配、最小掩蔽级、掩蔽的时间衰减和残留抑制。测试声的强度给予方法均应采用上升法。   前两项测试上一期耳鸣专题已阐述,我们将对后三项测试进行详细介绍。   最小掩蔽级测试   最小掩蔽级测试用来测试患者认为刚刚可掩蔽其耳鸣的最小掩蔽声强度级,掩蔽声可选择纯音或窄带噪声。   完成250~8000Hz频率或更高频率的掩蔽试验,将其最小强度级值记录在听力图上并连成曲线,即获得耳鸣掩蔽曲线或称耳鸣掩蔽听力图。   测试方法如下:   1、对患者进行测试的指导并使其熟悉测试要求。   2、一般采用耳鸣的同侧给窄带噪声进行测试,在某些情况下也可采用对侧给声。   3、掩蔽声从1k Hz开始,逐渐增加频率至8k Hz然后再测试250、500 Hz。   4、掩蔽声起始强度为相应点的纯音听阈阈下5dB,每次5dB一档增加,断续给声(持续1s左右,不可太长),直至患者感觉该声音掩蔽了耳鸣声时,即让受试者作出反应,此时的给声强度级即为最小掩蔽级。   将每个频率点的值连起来得出一条曲线并记录于听力图中,即为耳鸣掩蔽曲线。   耳鸣掩蔽曲线   Feldmann(1971, 1983)基于对听阈测试的听力图与耳鸣掩蔽曲线进行比较,将两个结果描绘在同一张听力表上,并据此对耳鸣进行分类。   Feldmann将耳鸣掩蔽曲线分为五型,即合聚型(图1)、分离型(图2)、重迭型(图3)、间距型(图4)及不能掩蔽型(即最大输出掩蔽声不能掩蔽住耳鸣)(图5)。   掩蔽的时间衰减测试   选择以耳鸣音调匹配得到的频率点的窄带噪声,以该频率最小掩蔽阈值强度作持续掩蔽。   如果耳鸣重新出现则提高掩蔽声强度5dB;如再次出现耳鸣则再提高掩蔽声强度;当耳鸣第3次重新出现,或整个测试时间已达3分钟时,试验即结束。记录增加的掩蔽声的分贝,即为掩蔽的时间衰减测试。   临床测试结果表明增加的掩蔽声的分贝数越少,越适合做耳鸣掩蔽治疗。   残留抑制测试   残留抑制现象是某一掩蔽声作用结束后,不少患者出现耳鸣减弱或消失的效应,并可持续一段时间,这个时程就定义为残留抑制或掩蔽后作用时间。   不同患者的残留抑制时间不同,有的可长达数十分钟,有的短至数秒,还有些患者无残留抑制现象,即当掩蔽停止后,耳鸣立即出现。   掩蔽声性质与患者耳鸣性质决定了残留抑制试验的结果。个别患者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即撤除掩蔽声,感觉耳鸣响度增加。   测试步骤如下:   1、对患者进行测试的指导并使其熟悉测试要求。   2、通常选择以耳鸣音调匹配得到的频率点的窄带噪声,强度为最小掩蔽级阈上10 dB,持续1分钟后停止。   3、记录患者耳鸣响度变化及时间过程,包括患者何时重新出现耳鸣、耳鸣的响度何时恢复到原来的响度及耳鸣响度是否加重。   残留抑制测试对耳鸣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残留抑制时间长,且能掩蔽完全的耳鸣患者可能适合采用掩蔽疗法,且治疗效果较好。   否则,要考虑采取其它疗法或与其它疗法结合使用,尤其是对于残留抑制试验完成后耳鸣响度加重的患者,选择声掩蔽治疗时要慎重。 阅读(0)举报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窄带噪声高斯分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