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很难考中药学怎么样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始建于1959年3月,经过六十余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直属的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公立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还是河南省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会诊中心、河南省中西医结合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河南省软组织病研究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河南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先后荣获中共河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委”“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卫生健康委 “五好基层党组织”“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健康中原先锋岗”“河南省十佳品牌中医院”“河南省群众满意医院”“河南省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提升了医院整体形象,增强了全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院现有在职职工600余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100余人,博士学位者10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9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9人,河南省名中医8人,省中医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人,以及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医院现有编制床位1000张,设有78个专科门诊、16个临床科室、12个临床疾病研究所、中药研究所、中医药信息文献研究所、《中医研究》杂志社等。医院拥有一批优势重点学科、专科及科研平台,现有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2个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肿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心血管、肝病、肿瘤),1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心血管),3个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风湿病、内分泌、针灸),3个河南省中医专科诊疗中心(高血压专病、颈肩腰腿痛、肾病),2个院士传承工作室(国医大师石学敏传承工作室、吴以岭院士工作室),7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陈阳春、邱保国、赵国岑、赵法新、李培旭、王希浩、范军铭),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四大怀药的道地性与质量评价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和中药分析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中药药理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中药分析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现代中药制剂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血压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治疗消化道肿瘤中医药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道地药材综合开发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防治肺结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风湿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为医院科研和临床医疗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多年来,医院坚持“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的办院方针和“名院、名科、名医、名术、名药”的品牌发展战略,形成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为主体优势,心血管病、高血压、肿瘤、肝胆脾胃病、风湿疼痛、颈肩腰腿疼、内分泌、脑病、针灸、肾病、呼吸、正骨推拿、老年病、妇科、儿科、外科、骨伤、肛肠病、皮肤病、脱发、治未病等为优势病种,特色诊疗、特色制剂为主体内容的专科—专病—专家—专术—专药“五专”特色办院风格。医院是省直职工医保、郑州市医保(含职工和居民)、跨省异地和省内异地医保、省工伤医保、省干部保健医疗定点单位。医院的科学研究水平多年来一直居于省内中医临床研究前列,连续承担了 “八五”至“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在四大怀药研究、信息文献研究,高血压及相关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以及肝胆脾胃病、肿瘤、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等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等60余项;获得科研成果200余项,其中获得厅局级科研成果46项,获国家专利136项,中标国家级课题6项;编写出版《中原医药文化探源(共六册)》等学术专著1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在古代名方或名医经验方的基础上研制出60个纯中药特色制剂,辨证施治高血压及相关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以及肝胆脾胃病、肿瘤、神经、呼吸、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系统疾病,疗效明确,并均获得河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再注册批件和备案号。例如治疗心血管类疾病的“降压宝”系列药物和中风胶囊;治疗消化类和肝胆类疾病的胃康胶囊、鼓胀片;治疗妇科疾病的消症胶囊、乳腺康胶囊;治疗肾病的肾血宁胶囊、肾衰胶囊;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前列治合剂;治疗糖尿病的消渴平胶囊;治疗颈肩腰腿痛疾病的壮骨填髓丸;治疗脱发类疾病的补肾生发片等特色制剂都深受患者欢迎。同时,医院还研制生产养生固本膏、止咳平喘膏等12种膏方,在治疗慢性病、老年病、疑难杂症和治未病方面展示了中医特色临床疗效。展望“十四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将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秉承“厚生、重德、砺精、求索”的院训,积淀传承,创新发展,突出中医特色,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积极为推进健康中原建设、加快河南振兴、实现富民强省做出新贡献,谱写新篇章。}
屠呦呦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我要留言
主要事迹更多>>
被诺贝尔奖垂青的人——记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是2015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评委会对屠呦呦的颁奖词。40多年来,屠呦呦全身心投入世界性流行疾病疟疾的防治研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了巨大贡献。  寻遍古方,创建抗疟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野草,便是青蒿。如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了抗疟药的研制。  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了文献堆。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当年在海南昌江疟区临床试用于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共21例病人,结果用药后40℃高烧很快降至正常,血疟原虫被大幅度杀灭到转阴,药效明显优于氯喹。以上结果在“523”内部会议上报告,既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也开创了中药抗疟药物发现之先河。  率先发现新型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在得到了具有明确抗疟活性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后,屠呦呦率课题组开始分离有效单体成分。1972年11月8日,课题组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随后证明50-100mg/kg可使鼠疟原虫转阴。  屠呦呦团队率先对青蒿素做了临床试验。1973年秋,由中药所派人携带青蒿素单体赴海南疟区进行临床试验,证实了青蒿素即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发现,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历史步入新纪元。之后在“523”办公室的安排下,屠呦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展汇报,促进全国对青蒿素的协作研究。  开创性地研发了青蒿素类抗疟药物  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卫生部,提议在中国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由此“抗疟新药青蒿素”为世界熟悉和认可。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获得自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青蒿素。  2015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约有32亿人(占全世界总人口近一半)面临疟疾风险。2015年全球共有2.14亿疟疾新病例,大约43.8万人死于疟疾。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过去十年间得到广泛使用,对影响人的最流行也最致命的病原体——恶性疟原虫极为有效。至今基于青蒿素类的复方药物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一线用药,用以治疗约70%的疟疾患者,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近年来,屠呦呦仍持之以恒地进行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如红斑狼疮、光敏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中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新药研发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研究批件。  人生能有几回搏!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用一辈子的不懈努力,成功地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为中国科学界嵌上了最亮的一颗明珠。  “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对我来说既是荣誉又是责任,党和国家培养了我,给了我知识,我就要尽我所能为国家做贡献,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尽力。——屠呦呦
已有Loading人致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万别学生物科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