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哪些人不宜练太极拳拳?

太极拳对于老年健身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都是大有益处的。01现实要求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比例将继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据统计,我国的痴呆老人至少在600万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个数字还将逐年增加。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图源网络(侵删)我国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尤以高龄女性为最显著。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症成为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主要病因。21世纪人口的老龄化,形成社会的重大负担,是家庭的负担,也是子女的负担。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就是最大限度地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既是对子女工作的最大支持,也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我国目前已经进入长寿国家的行列,上了年纪的人多了,如何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运动健身”。二十多年来,从初识太极后的简单了解,到如今的痴迷于太极,以至于太极成为生活的部份,甚至于溶入于自己的思想与血液之中。其中不无渊源。02受益体会人生于世,莫不以健康为首,我自然也不例外,但人生在世,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谁也不能预测,2006年4月26日午时,瞬间发生的车祸把一个“健行如风”的我推向了医院,接下来的昏迷与CT诊断为脑挫伤,颅底出血。后面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医生也不敢打“保票”局部的残疾是不可避免的了(至今落下了嗅觉完全伤失)。图源网络(侵删)当我醒来恢复知觉后的第一意念,竟是半个月后的市太极拳比赛还能不能参加,半个月也许就好了呢!会好的,躺着不能动,大小便也不能自理,只能吃流质,怎么办?但练功还是不能间断的,就躺着练太极拳吧,就是表象训练也就叫表象演练,就是指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这是一种心理训练方法,也就是用心理去影响生理,开始几天不行,只能坚持一小会,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慢慢地增加,从断断续续的练,慢慢地能连续地练,到整段地练,对于太极拳的修练,强调先在心,后在身以意导形,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本来也是必修课呀。练太极拳讲究中枢神经的锻炼,太极拳讲究中正安舒,就是说在锻炼时,必须注意“顶头悬”,使自己的脊柱形成一个相对垂直的形状。我们知道,中枢神经的延伸,是通过脊柱传向全身。这样才能使中枢神经保持一个高度的兴奋状态,由于练太极拳强调“静”,也就是要求神经高度集中,不受外界物质的干扰,这是非常困难的。一般很难做到这一点,否则效果就不会太好。由于中枢神经高度兴奋,能使全身各种生理活动也随之兴奋,如呼吸的交流、血液循环的加速,能使各种脏器的活动增强,而得到充分地发挥其生理功能。图源网络(侵删)而这种平常是较为难以实施的事,因为平常的人心里有太多太多的杂事,有太多太多的烦事。但对于一个车祸患者来说所有的杂事,烦事都无能为力了,都成为一种奢求。面对现实吧,怎么变害为益呢?将所有的思维调动起来吧,静的要求不是都具备了吗。论静,谁能象我这样非静不可呢;想动,能吗?世间事真是祸福相倚,本来在医生的判断中我得长时间住院治疗了,然后还得有个恢复期,但我坚持每天的意识练拳,即表象练习,每天的静功修炼。见证奇迹的时刻真出现了,到第六天就由家人扶着上卫生间了,虽然在“解大手”后起立时头晕不能站立,但还是让我的主治医生大为吃惊,说这么几天你就想生活自理了吗,按常理你现在还不能坐起来呢,但谁能想到我第三天就坐过了,17天后我就基本恢复出院了。这不就说明我康复在超前吗!这难道不是受益于太极拳的修炼吗!从此后,我养成了表象练拳的习惯,每天临睡前都会练上几分钟,一般不会超过五分钟就会入睡,这一招对于失眠也有特效呢。03推陈出新运动是重要的。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重要的名言:“重在参与”。参加运动是保持健康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作用就是能使机体保持一个稳定的内环境。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应该尽量避免激烈运动,而太极拳则是最好的选择。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太极拳是属于自然体系的功夫,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养生”。《十三势行功歌诀》中说:“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祥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图源网络(侵删)太极拳是以“道”家思想为主,结合“儒”、“释”的哲学思想而创建的,有它极为富有想像力的一面,对于养生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遗憾的是,我们对此进行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是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去进行实验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练太极拳能使机体保持精力旺盛,能稳定在一个相对高标准的水平,减缓衰老的形成,对于养生来说,太极拳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以上我所谈的不仅是运动的一面,还有另外更为重要的一面,就是思想方面。练太极拳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练习时,要求思想高度集中,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静”。《老子.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妙。”《曾子.大学》中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释家说: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必修的境界,而且是高级的境界。无论作什么学问都必须达到的重要阶段。静的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做到对于任何外界的干扰,都能平静地对待。就是要求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不溃”的精神。也就是对待任何胜利、祸害,包括喜、怒、哀、乐,都能平常地对待。《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云卷云舒。能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必须具有十分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图源网络(侵删)我们得时时提醒自己,每天反省自己,这样就从思想上、心理上、精神上达到养炼结合,性命双修。所以说学练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渐修才能顿悟,且一层功夫一层理。当你打开了一扇门窥得一,二时,却发现里面还有一扇门,当你再打开,再打开,真是无穷无尽。由此,能持否?不断的探究,不断的揣摩,真是穷毕生而不尽其中之奥秘呀。人性的本能就是探究,深奥的哲理使我欲罢不能。就迫使自己坚持!04分享幸福想当初习练太极拳也只是为了自己是个自由职业者,老了没老伴,如果身体不好,即苦了自己,也拖累了子女,纯属为了自己健身,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已,从没想到去教人,也没有想到自己开武馆教拳,更没想到去老年大学当老师。回头想想从自己学太极至今已二十多年,在广场、公园教拳到现在也有二十年了,在老年大学也教了十一年了,自身学习方面已是如痴如醉。从1995年正式拜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董镇安为师始,每年都抽出一、二个月的时间去师傅处习拳练拳,一直持续到前年,去年由于客观原因太忙没去。为什么会有此激情?除了自己乐而学之外,还有就是不能误导了跟随在我身边的这些拳友们,只有学到好的技术才能分享给我周边的拳友。平时生活节俭的我,会眼睛都不眨一下,自费掏钱组队到武当山“寻根问祖”、组队去杨式太极拳发源地河北邯郸永年寻访明师、组队去香港参赛学习。在拓宽自己的视野的同时,也使拳友们明确了学拳动机与方向。图源网络(侵删)在教学方面是竭尽全力,虽成绩平平无甚,这在某个层面上来讲是我一直耿耿,不能释怀的,但正如当今的社会活动“雷锋”在我身边一样,我只认定一个目标:于社会有益,于人有益,我就无怨无悔。只要每当我听到学员对我说:“杨老师,我本来颈椎到这个季节就痛,但我学练了太极拳后,这几年都没发过”。这是太极拳的收获吗?有的说:“我从学太极拳到今十几年了,体检都正常,平时也是最多感冒,就是得了感冒也是很快就好的。到外面旅游,不管是爬山、赶路,都不觉得很累,累了也睡一觉就恢复了,像年轻时一样。”更有甚者,像退休老师樊培芝今年已86岁高龄,她是老年大学太极拳开班时的第一批学员,她来时已75岁了,由于老年丧偶后的几年精神压抑,身体极虚,风湿性关节炎病也很严重,自己不能梳头,不能系裤带,也很健忘,但学练太极拳后,身体反而一年比一年健旺,甚至在她79岁时还随同我们一起去龙泉旅游,还登上了海拔1800米的龙泉山。现在还坚持上老年大学,还每天坚持练拳。想想这还不够吗,对于一个传道者,这就是我的追求啊!图源网络(侵删)我常想: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做慈善,有用钱的、有用物的,但是像我这样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惠及、分享了周边的亲友,能不能也算是一种慈善呢?至少在我的心里,这就是的!我常常想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郑板桥的“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就是我对今后人生旅途的追求目标与努力方向,以此为鞭策,以此为收获,以此为快乐,以此为满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人不宜练太极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