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下商用车海外品牌传播行业的发展现状,有人知道吗?


汽车发动机的构成部分有哪些 汽车零部件行业:行业现状、未来趋势、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
目前,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快速演进和供应链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我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稳步发展,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也带动了汽车零部件向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方向拓展。汽车零部件行业涌现出了一批优质的国产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位列前茅,更是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化竞争,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下面我们将从汽车零配件全行业切入,进一步梳理我国汽车零部件的行业现状、未来趋势、产业链及相关公司等内容,希望能给感兴趣的朋友带来启发。
01
行业概述
1、概念
汽车零部件行业为汽车整车制造业提供相应的零部件产品,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是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一般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四部分组成,汽零各细分产品由此衍生而来,
2、行业历史发展阶段回顾
回顾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50-1970:汽车零部件行业起步较晚。起步阶段为整车带动零部件发展,技术水平低,主要为卡车配套。
成长阶段1970-1990:此阶段技术含量上升,开始为轿车配套。
壮大阶段1990-2000初:外商投资加大,国产化率逐渐提升。
壮大阶段2000初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之一大汽车产销国,带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经营规模持续扩大及产业配套日益健全,并发展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的重要供应集群中心之一。汽车零部件整体水平提升,出口不断增长,向全球采购发展。
02
行业现状及市场规模
1、行业现状
(1)我国汽车零部件具备不同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角度来看,内外饰件、行驶系统行业已进入成熟期,部分自主企业技术比较完善,同时依靠一定成本优势,走上国产替代之路。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部件处于成长期,国内优质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产品线和客户端的延伸,逐步进入全球配套体系。而汽车电子行业处于高速增长的导入期。
(2)技术水平和企业规模的差距正与发达国家逐步缩小
汽车零部件行业起步较晚,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较为滞后,行业内零部件供应商普遍规模较小,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整体技术实力偏弱,中小规模零部件供应商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公众号《 投研锋向 》
相对于国内而言,发达国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在技术上领先于国内大多数企业。因此,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在技术上与国外成熟企业存在一定差距。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配套零部件行业的成长,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自主开发设计能力且规模较大的零部件企业和在细分领域具备较强技术研发能力的中小规模零部件企业。通过同步开发、模具设计与开发、工艺制程、规模化生产等能力的强化,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进入到了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体系。
(3)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走上“研发、集成、创新”等高质量发展道路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受益于海外汽车品牌和零部件企业国内设厂,是国家“市场换技术”政策的结果。伴随国内汽车销量大幅上涨,中国零部件企业从“成本优势”转向“研发、集成、创新”等高质量发展道路,并逐步走向海外。未来随着汽车行业新能源化、智能化,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有望凭借成本、先进制造能力、快速反应和同步研发能力,使全球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4)行业进出口发展良好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创新要素已经形成一定积累,创新环境逐步向好,相关财政和产业政策不断优化、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带动汽零行业在进出口方面逐步形成良好发展态势。
出口方面,2015年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含汽车关键件、零附件、玻璃、轮胎)出口波动幅度不大,除18年出口额突破600亿美元外,其余年度均在550亿美元上下浮动。20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总额超710亿美元,其中,整车出口额157.35亿美元,同比下降3.6%,占比约22%;零部件出口额553.97亿美元,同比下降5.9%,占比约78%。其中,我国汽零部件出口以关键件(主要类别为车架和制动系统,分别出口50.41/49.43亿美元)和零附件为主,主要出口市场为不含中国的亚洲其他地区、北美洲和欧洲。
进口方面,2015-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出现较大跌幅,进口额同比下降12.4%;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由于国内需求的强劲拉动,进口额321.13亿美元,较上年微增0.4%。其中,我国汽零部件进口以关键件为主,占比近七成,其中,变速器进口额104.4亿美元,占关键件进口额比重达48%,主要来源国为日本、德国、美国和韩国;整体看,欧洲、亚洲为我国汽车关键件主要进口市场。
(5)轻量化、电动智能化打开零部件量价空间
通过轻量化、电动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为国内厂商创造更多机会接入整车厂配套环节,同时提升自身产品价值量进一步实现量价齐升。具体地,轻量化是指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
电动智能化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其中,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智能配件等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智能座舱方面,根据IHS估算,全球及中国市场中智能座舱渗透率稳步增长,全球/中国市场分别由2019年的38%/35%发展到2021年的49%/53%,我国加速赶超全球市场渗透率。
自动驾驶方面,全球ADAS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146.3亿美元上升为2020年的175.7亿美元,同比增速达20.1%;根据中汽协数据,2020年中国ADAS市场规模达到844亿元,同比增长19.3%;同时,2021年,国内L1/L2占比分别达25.9%/16.4%,L1-L2级别即以车道保持、自适应灯光控制、盲点辅助系统、交通信号识别等技术为主的辅助自动驾驶技术。
线控制动方面,行业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总体渗透率位于低位;受益于电车销量高增且新能源汽车配置率较高,整体增速较快;根据佐思数据中心,我国汽车线控制动搭载率2022年9月已突破20%。国内自主厂商客户拓展加速,继峰股份、伯特利、德赛西威分别深耕智能座椅、智能电控方向、智能座舱及驾驶,22Q1-Q3分别实现归母净利4.8/-0.8/6.9亿元,同比+30%/-148%/+41%。
2、市场规模
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规模达3.6万亿元,预测2026年规模将突破5.5万亿元。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获得持续增长,2011年到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收规模从19,778.91亿元持续增长到38,800.39亿元,虽然2018年零部件行业规模跟随整个汽车市场出现下降,但2019年又呈现回升态势,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收规模达36,310.65亿元。随着技术创新,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根据前瞻研究院的预测,至2026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5.5万亿元。
03
政策环境分析
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推进汽车行业调整升级,鼓励研发制造高质量、高技术水平的自主品牌汽车,并对新能源车保持较大的扶持力度,依靠政策红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同时,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汽车零部件在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凸显。因此,我国 ***
部门及行业协会对汽车制造业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也不断涌现,并形成了汽零行业自律组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汽车零部件种类与数量繁多,且涉及到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在技术标准、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家关于汽零制造业相关政策主要分布在汽车产业相关政策中。
04
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1、产业链
汽车零部件的上游为钢铁、塑料、橡胶以及电子元件等原材料,而汽车零部件行业位于汽车产业链中游。下游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市场,可以分为整车配套市场以及售后维修市场两大领域。
传统的汽车零部件包含发动机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汽车电子、底盘系统、内外饰等,新能源汽车则不含发动机和变速箱,增加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动力电池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根据钜大锂电数据,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在新能源汽车成本中约占50%。
2、主要细分环节
(1)制动系统
制动系统由制动器等部件组成。大致可分为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其中行车制动主要用于行车时降低行车速度或使汽车停止,驻车制动主要用于停车后防止汽车发生滑动。制动系统直接关系到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能,线控制动是线控底盘技术中难度更高,但也最关键的技术。
1)线控制动系统
“线控技术”即“电控技术”,用精确的电子传感器和电子执行元件代替传统的机械系统。线控制动将原有的制动踏板用一个模拟发生器替代,用以接受驾驶员的制动意图,模拟发生器产生、传递制动信号给控制和执行机构,并根据一定的算法模拟反馈给驾驶员。主要分为电子液压制动(EHB)系统、电子机械制动(EMB)系统,EHB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已处于量产的阶段。与传统的液压制动系统比,主要有占用空间小,操作方便,踏板的重量轻,驾驶者体验好的优点。
线控制动系统外资/合资企业主要有博世、大陆、采埃孚、万都、现代摩比斯等。国内企业有同驭汽车、伯特利、弗迪动力、联创电子等。据佐思汽研数据,2022年前五月,博世线控制动产品占据89.4%的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同驭汽车市场份额为5.63%,排名第3,仅次于博世、采埃孚。
2)制动器
汽车制动装置有两种,分为盘式刹车和鼓式刹车,鼓刹一般用于载货车上,鼓刹能够合理控制车轮拖滞力矩的潜力,为整车提升续航里程提供很大的帮助。在电动车上,鼓式制动除了在续航里程上有一定优势,在能量回收、安全性能、环境保护方面也是表现出色。而盘刹多用在轿车、SUV等乘用车上,主要优点为散热好。
盘式制动器主要外资/合资企业主要有采埃孚、博世、日立、大陆等。国内企业有亚太机电、波鸿集团、隆基制动等。据QYResearch数据,2021年ZFTRW、Continental、AkebonoBrake、APG、CBI等,全球前五大厂商共占有超过35%的市场份额。鼓式制动器主要外资/合资企业主要有采埃孚、大陆、万都等。国内企业有中鼎动力、波鸿集团、庆兰实业等。鼓式制动器国产化率较低。
(2)汽车电子
汽车电子涵盖空调等在内的安全舒适系统、照明等车身电子电器、自动驾驶系统以及智能座舱等内容。
1)驾驶舱热管理(空调)
驾驶舱热管理系统包括PTC加热、空调ECU、热泵系统加热、散热器等主要部件。
PTC加热:PTC加热器具有恒温发热特性,其原理是PTC加热片加电后自热升温使阻值升高进入跃变区,PTC加热片表面温度将保持恒定值,该温度只与PTC加热片的居里温度和外加电压有关,而与环境温度基本无关。PTC加热器的国产化率较高,主要供应商为银轮股份、沃尔核材。
热泵系统加热:热泵是一种将低位热源的热能转移到高位热源的装置,也是全世界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它不同于人们所熟悉的可以提高位能的机械设备-“泵”;热泵通常是先从自然界的空气、水或土壤中获取低品位热能,经过电力做功,然后再向人们提供可被利用的高品位热能。公众号《 投研锋向 》
热泵系统加热由冷媒、四通阀八通阀、汽液分离器、电磁阀、热交换器等部件组成,国产化率高。冷媒的主要供应商包含安徽金天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浙江冷王科技有限公司等。四通阀主要供应商有欧盾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中天阀门有限公司等。电磁阀主要供应商为东莞市斯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三河平恩康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等。气液分离器与热交换器主要供应商分别为嵊州市熠宝工贸有限公司与江苏通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等。
空调ECU:“ECU是车的大脑”。ECU和普通的电脑一样,由微处理器(MCU)、存储器(ROM、RAM)、输入/输出接口(I/O)、模数转换器(A/D)以及整形、驱动等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空调ECU国产化率高,主要供应商有上海铭诚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鸿利达精密组件(中山)有限公司等。
2)自动驾驶系统
自动驾驶系统包括AI芯片以及传感器等。AI芯片负责运算。传感器是一种把被测量转换成可测量的信号转换装置,通常是由敏感元件、转换原件、信号调节与转换电路等其他辅助元件组成。汽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把非电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方式向汽车计算机提供包括车速、温度、发动机运转等各种工况信息,使汽车实现自动检测和电子控制。汽车传感器对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尤为重要。
AI芯片:随着自动驾驶从L1-L5升级,汽车E/E架构由分布式走向集中,算力开始集中,集成化的设计可以降低算力冗余要求的同时大幅降低整车线束长度,有效降低成本。当域集中之后,智能化功能升级将从增加传感器数量转为增加算力、算法模型和数据训练,因此对自动驾驶AI芯片算力要求将越来越高。目前常见的AI芯片包括CPU、GPU、FPGA和ASIC。CPU最通用,算力差,能效比最差,但除了运算,还包括控制指令,不可被替代;GPU为通用加速器,算力高,架构较为开放,允许主机厂基于底层架构开发自己的专门算法,能效比较差;FPGA算力一般,可根据客户需求用配置文件更改芯片结构的连线,实现定制电路,适用于小批量应用;ASIC为专用芯片,算力高、能效比优,节约不必要开发资源,规模量产成本更低,但支持算法不够灵活。
从竞争格局来看,全球GPU领域AI龙头英伟达和背靠英特尔的汽车AI芯片龙头Mobileye属于之一阵列。短期来看,Mobileye面向L3级以下市场,产品更加成熟。中长期来看,英伟达面向L3级以上市场在AI领域实力深厚,后发有力,优势会更加突出。高通与华为属于1.5阵列,有望快速突围进入之一阵列。高通从智能座舱域切向自动驾驶域,快速打通汽车智能化两大关键环节;华为AI芯片云边端领域全覆盖,技术实力雄厚,面向L2+及以上市场。国内车载AI芯片新锐地平线(对标Mobileye)、云边端全覆盖AI新兴寒武纪、国外传统汽车芯片巨头瑞萨等处于第二阵列。传统汽车电子厂商及其他潜在进入者(如黑芝麻、零跑等)处于第三阵列。
车载摄像头:车载摄像头主要由镜头组、图像传感器、数字图像信号处理组成。能够实现汽车行车记录、倒车影像、泊车环视、智能座舱内行为识别和ADAS辅助驾驶等功能。通过镜头和图像传感器实现图像信息的采集功能,实现360°视觉感知,弥补雷达在物体识别上的缺陷,是最接近人类视觉的传感器。车载摄像头国产率整体较低,海外企业把持传感器、模组等高价值量领域,国内厂商在仅车载镜头领域份额领先。主要供应商外资/合资企业有法雷奥、松下、大陆集团、富士通、日立等。国内企业为海康威视、德赛西威、保隆科技、联创电子、同致电子等。
车载激光雷达:车载激光雷达主要由发射机、接收机、测量控制和电源组成。具有测距精度高、可绘制3D环境视图、分辨率高、探测范围广、近全天候工作等优点。激光雷达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厂商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欧洲。VALEO为激光雷达头部企业,占据28%的市场份额,而中国企业速腾聚创、大疆、图达通、华为和禾赛科技分别占据10%、7%、3%、3%和3%的市场份额。
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是ADA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汽车智能驾驶的重要装置。毫米波雷达将雷达和毫米波融合,通过发送出去的雷达波并接受回波,根据时间差计算位置距离。具有可同时测距测速,在恶劣环境下也可以正常运行的优点。从毫米波雷达的市场格局来看,由海外企业占据核心技术与主要份额。全球市场主要由博世、大陆集团、天合汽车集团、法雷奥、海拉、德尔福、电装、奥托立夫、富士通等厂商占据。国内企业有森思泰克、承泰科技、德赛西威、保隆科技等。
超声波雷达:超声波雷达通过超声波发射装置向外发出超声波,通过接收器接收到的时间差来测算距离,在短距离测量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多用在倒车雷达上。具有成本低的优点。主要外资/合资企业有法雷奥、博世(BOSCH)、日本村田(Murata)等。国内企业有同致电子、奥迪威、豪恩汽电等。
3)智能座舱
智能座舱从车内看,是座舱内饰、座舱电子产品的综合创新、升级和联动。从车外看,智能座舱将通过车联网、无线通信、远程感应、GPS等技术,与车外的各项基础网联设施、联网设备实现V2X联结。感知交通信号、路况、车外娱乐生活场景信号,助力自动驾驶感知层和决策层的工作,进而推动高阶自动驾驶的实现。智能座舱上游环节硬件和软件形成了座舱域控制器(DCU)架构,其中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功率半导体、显示面板、PCB以及芯片等。座舱域控制器为座舱域的“大脑”,标准化程度较高。域控制器是为了解决信息安全,以及ECU数量增多、计算能力受限的问题。智能座舱DCU可以集成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液晶仪表、HUD等系统/功能,接收传感器信号、计算并决策、发送指令给执行端。
中控屏:中控屏是座舱内更大的车载屏,是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功能的主要端口,主要以悬浮屏、一字屏等方案来表现科技感。车载屏幕显示技术主要有TFT-LCD,OLED,MiniLED和MicroLED。中控屏供应商以国外企业为主,主要国外供应商有大陆、电装、伟世通、博世、佛吉亚、日本精机、马瑞利、矢崎、安波福等,国内供应商有德赛西威、华阳、友衷科技等。
HUD抬头显示:抬头显示简称HUD,又被叫做平视显示系统,是指以车辆驾驶员为中心、盲操作、多功能仪表盘。作用是把时速、导航等重要的行车信息,投影到驾驶员前面的风挡玻璃上,让驾驶员尽量做到不低头、不转头就能看到时速、导航等重要的驾驶信息。HUD国外厂商抢先参赛,国内供应商仍处于初步阶段。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全球HUD市场中,日本精机、大陆、电装等国外厂商,合计占据全球市场的80%。从国内市场看,国内HUD创业潮始于2013年左右,主要参与者有怡利电子、江苏泽景、华阳集团等,其对应市占率较低,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
流媒体后视镜:将车内后视镜变成一个实时后方路况显示屏,主要通过高清的外置后视摄像头对车辆后方的实时路况进行拍摄,后视镜以屏幕代替传统镜面将图像呈现出来。现阶段流媒体后视镜市场仍处于培育期,整体渗透率较低。流媒体后视镜设计难度较大,相对传统后视镜成本较高,所以现阶段主要搭载在高端车型上。随着技术成熟,成本降低,未来有望由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加速渗透。流媒体后视镜赛道参与者众多,竞争较为激烈。从市场格局看,国内流媒体后视镜参与厂商较多,竞争较为激烈,包括凌度、贝思特、华阳集团、台北研勤科技、360安全科技、小蚁科技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有待规范。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即中控屏+车载信息系统,由传统中控台发展而来,目前发展成为一个综合平台,集成了车载DVD、倒车影像、与智能手机互联的投影模式、多媒体、WIFI、蓝牙、辅助泊车等功能。国内智能座舱由车载娱乐系统逐步转型增加车载信息系统。目前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国内供应商已经上市的有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均胜电子、路畅科技、索菱股份五家,非上市主要有航盛电子、好帮手、远特科技、博泰车联网、车联天下。德赛西威、航盛电子等一批国内企业已跻身前列,成为国产替代的中坚力量。
驾驶显示系统:驾驶显示系统也就是仪表。传统的驾驶信息显示系统是提供车速、转速、水温等信息。目前发展成全液晶仪表,除了传统需要显示的信息之外,还能显示车辆电量电压、联网情况、导航信息、预警信息等。后续发展将显示更多的安全和娱乐信息,有望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一体化融合。从驾驶显示系统竞争格局来看,外资巨头合计市场份额超80%,属于之一梯队,包括大陆、爱信精机、电装、伟世通、博世、马瑞利等。内资企业较海外巨头在技术方面仍有差距,属于第二梯队。内资厂商以德赛西威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浙江中科、先旗科技、江苏新通达、成都天兴仪表等,正在加速赶超国外巨头。第三梯队供应商数量众多,主要服务于后装市场。
车载通讯系统:车载通讯模块是车联网的联网接口,车载通信多场景并存,涵盖数据安全、人身安全、导航、娱乐多媒体、内容增值等环节。T-Box,又称TCU(车联网控制单元),指安装在汽车上用于控制跟踪汽车的嵌入式系统,包括GPS单元、移动通讯外部接口电子处理单元、微控制器、移动通讯单元以及存储器。主要用于车辆和后台系统/手机APP通信,实现手机APP的车辆信息显示与控制。可以帮助用户远程启动车辆、打开空调、远程解锁、远程座椅加热等。车联网(V2X)是指借助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车内、车外的全方位
*** 连接,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和自动驾驶能力,构建汽车和交通服务新业态,从而提高交通效率,改善汽车驾乘感受。车载通讯系统参与者有华为、联友科技、德赛西威、东软、均联智行等。
车内监控:车内监控可分为DMS驾驶员监测系统与OMS乘客监测系统。视觉DMS主流方案是摄像头+红外技术。摄像头拍摄驾驶员眼球运动、面部表情,并传输到芯片板进行视频解码、计算和AI识别,输出定义为疲劳、分心等的动作信号,再通过人机交互途径(语音、声音、仪表警报、安全带收紧)警示驾驶员。OMS监测对象包括乘客、宠物、遗留物等,能够监测乘客年龄、状态、情绪。车内监控参与厂商包含远特、敏实、博世、德赛西威等。
(3)底盘系统
主要由车架、车桥、车轮、悬架等部件构成。主要作用在于减少汽车所受到的振动,使汽车正常行驶以及将传动系所产生的转矩转化为地面对车辆的牵引力。
1)车轮
车轮包括轮胎与轮毂。轮胎是汽车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按照组成结构,可分为内胎式轮胎、无内胎轮胎。其主要部件分为趾口、胎侧、胎肩、胎冠。 ***
材料通常为帘线、橡胶、配合剂等。主要供应商有中国化工、米其林(法国)、大连固特异轮胎有限公司(美国)、赛轮轮胎(中国)、佳通轮胎(新加坡)、锦湖轮胎(中国)等公司。轮毂又叫轮圈,是轮胎内廓支撑轮胎的圆桶形的、中心装在轴上的金属部件。轮毂直径、宽度、成型方式、材料不同,种类繁多,国产化率高。主要供应商有中信戴卡、万丰奥威、今飞、立中车轮、跃岭股份等。
2)悬架
汽车悬架导向机构可分为麦弗逊、双叉臂、多连杆等。一般由减震器、控制臂、转向节、顶胶-平面轴承等主要部分组成。
控制臂:是汽车悬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稳定杆连杆、横拉杆、横臂、纵臂等。主要供应商有拓普集团等。
转向节:转向节是汽车转向桥中的重要零件之一,功能是传递并承受汽车前部载荷,支承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汽车转向。主要供应商有正恒动力、南方精工等。
减震器: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因减震器国产化率仅为中等水平,主要供应商为美国蒙诺、萨克斯(欧洲)、日本KYB等,国内公司有倍适登等。
轴承:就安置于减震器顶端,位于弹簧和避震器顶胶之间(一般和顶胶 ***
购买),它要承受上下的压力还要能够自由转动。汽车减震器平面轴承是由一列钢球(带保持架)、一个轴圈(与轴紧紧配合)和一个座圈(与轴有间隙而与轴承座孔紧配合)组成。平面轴承的国产化率高。主要供应商有蒙诺、南方精工、金马工业等。
3)压铸件
压铸件行业内竞争激烈,一体化压铸优势明显。一体化压铸有别于冲压、焊装等汽车制造传统工艺,通过将原本设计中需要组装的多个独立零件重新设计,并使用超大型压铸机一次压铸成型。最早由特斯拉于2019年提出。一体化压铸后底板可将下车体总成重量降低30%,制造成本下降40%。一体化压铸技术是对传统汽车制造工艺的革新,可以让车身轻量化,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生产和回收效率,缩短整车的制造和运输时间,提升制造规模,同时安全性也更好。
相比传统的汽车制造,一体化压铸在设备、材料和工艺上有较高的壁垒。我国主要的一体化压铸企业包括广东鸿图、爱柯迪、文灿股份、旭升股份、泉峰汽车等,目前各企业都在加快一体化压铸布局。
(4)转向系统
转向系统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以及线控转向系统。转向系统零部件包括方向盘、转向直拉杆、横拉杆、摇臂、转向轴和转向管柱等。线控转向是转向系统发展趋势。
1)电子助力转向系统(EPS)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由转向柱、转向传统轴、转向机、助力电机、转向拉杆、减速机构等组成,通过扭矩传感器接收方向盘转向和扭矩信号,通过ECU转化为电信号并传输给助力电机,实现转向控制。按照助力电机位置不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分为管柱式电动助力、小齿轮式电动助力、双小齿轮式电动助力、齿条式电动助力,电机越靠近转向拉杆,可提供的转向助力越强,可配套更重的车型。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2021年中国前装市场电子助力转向系统国产率约为20%。主要外资/合资企业有日本精工、捷太格特、博世、耐世特等。国内企业有易力达、恒隆、豫北光洋、浙江世宝等。
电子控制单元ECU:电子助力转向系统中ECU是EPS的核心部件,其接收各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后,控制助力电机的工作。ECU由用于控制的微控制器、用于监测的集成电路(有时为微控制器)、电机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和转换电路)、通断电机路径及电源路径的继电器、接收外部信号的接口电路等构成。电子助力转向系统国产化率低,主要供应商外资/合资企业有上海联电、博世、美国德尔福、日本电装、德国大陆等。国内企业有菱电电控、威孚集团、豫北转向等。
扭矩传感器:扭矩传感器是检测驾驶者转向操作扭矩的传感器,是检测EPS所需基本信息的重要装置。扭矩传感器的国产化率低,主要外资/合资企业有美国(FUTEK)、美国精量电子、德国Burster等。国内企业有海伯森、中航泰隆、兰菱机电等。
2)线控转向系统
线控转向系统彻底取消方向盘与转向轮之间的传统机械连接,摆脱了传统转向系统的限制,主要由路感反馈、转向执行、控制器及相关传感器等部分组成。体积小,安全性高,驾驶姿势更舒适。路感反馈主要包括方向盘、路感电机、减速器和扭矩转角传感器,功能是驱动路感电机实现反馈力矩指令,从而对驾驶员施加合适的路感。转向执行主要由转向电机、转向器和转向拉杆等组成。功能是驱动转向电机执行控制器给出的转向角度指令,实现车辆转向功能。控制器及传感器功能是根据驾驶意图、车辆状况与路况,实时输出路感反馈力矩指令及车轮转向角指令。
当前绝大部分线控转向产品仍处于研发或小批量应用阶段,国内外主机厂和线控转向的零部件厂商已有布局,为高阶自动驾驶汽车的落地做技术储备。外资线控转向产品开发相对较早,成熟度要高于国内自主企业的产品,我国线控转向国产化率较低,主要外资/合资企业有博世、采埃孚、舍弗勒、耐世特、捷太格特等。国内企业有长城汽车、联创电子、浙江世宝等。
(5)内外饰件
汽车内饰件通常是指汽车内部装饰所用的一些产品,种类很多,包括门内护板、顶棚、地毯、方向盘、座椅系统等。汽车内饰件并非仅仅起到装饰作用,还需要兼顾功能性、安全性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汽车外饰件是用于汽车车身外面,用于保护车身和美化车体的一些外观件,要求防护与美观兼顾,如前后保险杠、扰流板、格栅、饰条、侧裙、挡泥板等。
(6)三电系统
1)电池系统
电池系统作为新能源车的能量来源至关重要,关系到汽车单次充电的行驶里程。
动力电池:通常指为汽车提供动力的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直接关系着整车性能。新能源车的动力电池通常由电芯、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冷却系统、高低压线束、保护外壳和其他结构件组成,其中电芯组是电池的关键。
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高。根据SNEResearch数据,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厂商份额前三名分别为宁德时代、LG、松下。国内方面,根据NE时代数据,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厂商份额前三位分别为宁德时代、弗迪电池(比亚迪旗下)、中创新航,相较全球,国内市场份额更为集中。国内厂商方面,宁德时代在全球/中国市场份额皆居首位,优势明显;弗迪电池/中创新航稳居二、三位。预计未来国内厂商将进一步巩固国内市场份额,并稳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BMS(电池管理系统):是连接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整车的重要纽带,通过监测电芯的状态参数,如电压、电流和温度等,来估算整个电池系统的状态,并根据计算得到的电池状态对动力电池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调整和策略实施,实现对动力电池系统及各单体电芯的充放电管理以保证动力电池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
BMS竞争相对激烈。BMS市场参与企业主要为三类,分别为整车厂商、动力电池厂商、独立BMS生产商。整车厂和电池厂以自主研发或与BMS供应商合作开发的形式开展业务,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中航锂电等国内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大多采用BMS+PACK模式布局,提供电池组和BMS配套。独立BMS生产商目前参与者众多,BMS产品线可供应多个行业。根据NE时代数据,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三厂商分别为弗迪电池、宁德时代、特斯拉,都为整车厂和电池厂;前十厂商总共占据74%份额,各家独立BMS生产商所占份额相对较低。目前国内BMS市场较为集中,第三方厂商众多,整车厂和电池厂加速布局,预计未来动力电池BMS行业竞争或将更加激烈。未来整车厂自供BMS、电池厂配套出货BMS,其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较强研发实力的第三方厂商才能获得市场认可,与部分整车厂和电池厂绑定,稳定市场份额。公众号《
投研锋向 》
热管理系统: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在10-30℃之间,所以伴随不同的气温环境和工作场景,对于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衍生出制热、冷却和温度一致性的需求。制热方式主要依靠PTC或热泵,冷却方式的技术路线主要历经风冷、液冷和直冷即热量通过电池或者模组与板型铝质器件表面接触的方式传递,最终被水冷板(或称液冷板)内部流道中通过的冷却液带走。
在竞争格局方面,法雷奥是欧洲热管理龙头,热管理产品包括电池冷却系统等。韩国翰昂2019年收购麦格纳相关业务,产品涵盖热泵、电池散热系统等。国内水冷板/液冷板主要供应商为银轮股份、三花智控、纳川股份等。
DC/DC直流变换器:电动车使用高压动力电池,但整车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是低压。DC/DC为电压变换装置,将高压直流电转为低压直流电,保持整车用电平衡。DC/DC的国产化率高,国外厂商有科世达、艾默生、德尔福等。国内包含欣锐科技、英搏尔、动力源等公司。
2)电控系统
电控系统通过电机控制算法发出信号驱动电机转动,进而控制整个车辆的动力输出。电控系统可分为主控制器和辅助控制器。主要由控制板(接受整车控制器的信号指令,运行电机控制算法,发出控制指令给功率板)、功率板(接受控制板指令,频繁通断IG *** /MOSFET,控制电机转动)、壳体等组成,在控制器中,控制电路板、功率电路板成本主要在于IG ***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MOSFET(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CU(微控制器)、电源芯片等半导体器件。
电机控制器:根据档位、油门、刹车等指令,将动力电池的直流电转换成驱动电机的交流电来控制车辆。电机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器硬件(IG *** 模块、控制电路板、驱动电路板、电流传感器)、控制器软件、以及结构件等关键部件组成,其本质是集成电路,包含了大量的控制理论、PID控制器、传感器理论等核心技术。
电机控制器因与下游整车厂不同车型绑定,市场较为分散。比亚迪、特斯拉两大新能源龙头车企电机控制器自供,弗迪动力、特斯拉2022年上半年合计市占率达36.2%,整体而言,由于下游各整车厂依据不同车型分别挑选不同的供应商,电机控制器市场较为分散。IG ***
模块国产化率高,主要供应商有浙江天毅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龙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等。
3)电驱系统
电驱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电驱动系统发挥了燃油汽车中“发动机+ECU电控单元+变速箱”的作用,对新能源汽车整车使用性能的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等核心指标具有较大影响。电驱动系统包括三大总成:驱动电机总成(将动力电池的电能转化为旋转的机械能,是输出动力的来源)、控制器总成(基于功率半导体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对驱动电机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控制,并持续丰富其他控制功能)、传动总成(通过齿轮组降低输出转速提高输出扭矩,以保证电驱动系统持续运行在高效区间)。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系统,在高温、高湿、振动的复杂工作环境下,基于实时响应的软件算法,高频精确地控制电力电子元器件的功率输出特性,实现对驱动电机的控制,最终通过精密机械零部件对外传输动力。
驱动电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驱动车辆行驶。驱动电机主要由定子组件、转子组件、端盖和辅助标准件组成,而定子绕组中又由铁芯、铜线绕组、引出线、绝缘材料等组成。定子组件是决定电机性能的关键,驱动电机利用通电线圈(定子绕组)产生旋转磁场并作用转子形成磁电动力旋转扭矩。
对于我国驱动电机市场来说,约73%的驱动电机用于乘用车,12%客车,15%用于专用车。我国驱动电机市场呈现主机厂和第三方电机企业共同竞争的格局。国内具备电驱动系统整体集成设计能力的整车厂包括比亚迪、特斯拉、北汽新能源和宇通客车等;第三方外供企业国际供应商有日本电装、博格华纳、博世等;国内企业有从传统电机行业拓展过来的如方正电机、大洋电机等,以及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制造的精进电动、深圳大地和等。
4)连接器和线束
高压连接器:是传输高压电流的零部件,主要应用于电池、电机、电控、高压控制盒、空调压缩机、车载充电机、DCDC、PDU、MSD、充电口等场景。高压连接器的国产化程度处于中等偏低(乘用车领域低,商用车领域高)水平。国外厂商主要有泰科、安波福、安费诺等。国内厂商包括中航光电、瑞可达、长盈精密等。
高压线束与低压线束:电动汽车输出动力的主要载体。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装配于汽车的内外部,可以高效传输动能,屏蔽外部的信号干扰。低压线束是汽车电路的 ***
主体、存在的载体,车辆电器元件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分配和传输电力和信号。连接各个电气设备之间的电线一般呈现出捆扎的状态,并且是以束状的形态存在,所以称之为电线束。高压线束与低压线束国产化程度均为低水平,国外厂商主要有藤仓、住友电工、矢崎等。国内厂商包含沪光股份、天海集团等公司。
(7)传动系统
传动系统由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主减速器、差速器和半轴等部分组成。传动系主要是将发动机所产生的动力传输给驱动车轮的系统。可按能量传递方式的不同,划分为机械传动、液力传动、液压传动、电传动,而对于具有不同驱动形式的汽车,虽然其传动系统内部的部件组合结构不完全相同,但是动力传输机制大致相同,基本的控制路径为: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半轴-驱动轮。
1)差速器
差速器是可以调整左右轮转速差的装置,它是能够使左、右(或前、后)驱动轮实现以不同转速转动的机构。主要由左右半轴齿轮、两个行星齿轮及齿轮架组成。功用是当汽车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使左右车轮以不同转速滚动,即保证两侧驱动车轮作纯滚动运动。主要供应商有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武汉)有限公司、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等。
2)变速器
变速器是汽车变更转速比和运动方向的装置。用来按不同工作条件改变由主动轴传到从动轴上的扭矩、转速和运动方向。齿轮传动的变速器一般由箱壳和若干齿轮对组成。变速器的国产化率目前较低,主要供应商有采埃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爱信精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
3)传动轴
传动轴是一个高转速、少支承的旋转体,因此它的动平衡是至关重要的。一般传动轴在出厂前都要进行动平衡试验,并在平衡机上进行了调整。对前置引擎后轮驱动的车来说是把变速器的转动传到主减速器的轴,它可以是好几节的,节与节之间可以由万向节连接。主要供应商有冠盛股份、杭州四通传动件有限公司等。
05
国内重点公司
1、银轮股份
公司是热管理系统龙头企业。主要客户集中在国内,生产包括热交换器、尾气处理和其他产品,2022年半年度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81%、10%和9%。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总营收60.01亿元,同比增长2.90%,实现归母净利润2.32亿元,同比增长7.41%。
公司热管理系统居行业领先地位,新能源业务快速发展。公司拥有国内顶尖的热交换器批量化生产能力和国内顶尖的系统化的汽车热交换器技术储备,已在传统商用车、乘用车、工程机械热管理领域建立了较强的竞争优势。经过60余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拥有一批海内外优质的客户资源,是全球众多知名主机厂以及车企的供应商,如宝马、上汽、徐工等。近年来公司热交换器业务营业收入占比均为80%左右,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公司已经从1+3+N新能源产品布局调整到1+4+N,新增的车载电子冷却系统目前市占率接近29%,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品种类最全的供应商。
2、赛轮轮胎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轮胎供应商。主要业务涵盖轮胎生产、轮胎贸易及循环利用三大板块,前两板块2022H1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90.7%、7.0%。主营业务突出,核心业务收入占比近五年来均位于90%以上。公司客户覆盖国内及国外地区,2022H1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80.7%、19.3%;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于越南及柬埔寨建立轮胎工厂,产品出口至海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核心产品多元化发展,轮胎产品涵盖半钢子午线轮胎、全钢子午线轮胎和非公路轮胎等;实现轿车、客车、货车、特种车辆等多种应用场景覆盖。循环利用产品主要包括翻新轮胎、胎面胶、胶粉、钢丝等。2022Q1-Q3受益于公司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及主要产品全钢轮胎销量回暖,公司营收修复,实现总营收167.17亿元,同比增长26.2%,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0.65亿元,同比增长6.2%。
分业务来看:(1)轮胎生产:研发、产品双轮驱动,产销量回暖。业绩较21年有所回升。研发方面,公司在轮胎研发方面有显著技术优势;2019-2022H1研发费用率逐步增长。公司“橡链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轮胎生产全流程监控,优化生产效率;同时实现直连产业上下游,链接上千家供应商、经销商及近六万家销售门店。据公司公告,国家发改委2021年发布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级结果中,公司得分在全国11家轮胎行业国家级技术中心中位居首位。产品方面,公司轮胎产品具有多点驱动、明星产品性能卓著特点。大热产品液体黄金轮胎为全球一流产品,可同时改善滚动阻力、抗湿滑性能、耐磨性能,有效降低燃油消耗、黑色污染。液体黄金轿车轮胎经西班牙IDIADA测试,在滚阻、湿地方面均达到欧盟轮胎标签法A级;液体黄金卡客车轮胎的两款产品被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标签项目组认证为A级标准。
(2)轮胎贸易:零售直销渠道打通+产品结构调整,轮胎贸易毛利率逐年上升。近年来轮胎贸易毛利率持续改善,主要得益于毛利率更高的特种胎销售和零售直销模式收入占比增加。公司轮胎贸易主要由海外子公司运营,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采购其他公司生产的轮胎产品并对外销售。
(3)轮胎循环利用:公司循环利用业务量占比极小。公司是中国首家轮胎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循环利用产品主要包括翻新轮胎、胎面胶、胶粉、钢丝等,分别应用于轮胎替换、旧轮胎翻新、再生胶制造、钢材生产等领域。
3、拓普集团
NVH领域自主龙头,主要业务涵盖内饰功能件、减震器、底盘系统、热管理系统、汽车电子等板块,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31.65%、26.98%、26.26%、9.07%、1.37%。公司主要客户集中在国内,主要产品包括汽车NVH减震系统、内外饰系统、轻量化车身、智能座舱部件、热管理系统、底盘系统、空气悬架、智能驾驶系统共八大业务板块。2022年前三季度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公司实现总营收111.03亿元,同比增长41.9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2.09亿元,同比增长60.44%。
分业务来看:(1)内饰功能件、减震器:传统核心业务,国内市场之一。NVH产品线(减震器产品+内饰功能件)是公司的传统核心业务,对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较大,2022H1合计占比58.63%。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公司减震器销量在国内市场排名之一,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二。
(2)底盘系统:完善底盘系统产品线,积极扩充轻量化底盘产能。公司是全球少数具备独立研发底盘系统模块的零部件企业,同时掌握高强度钢和轻合金核心工艺,形成“铝合金+高强度钢”双重布局,完善了底盘系统产品线,据债券募集说明书,铝合金一体化真空铸造底盘已开始批量供货,快速建立批量供货能力。
(3)热管理系统:发展势头较好,二代产品满足不同需求。热管理产品主要为热泵系统总成,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空调系统。据债券募集说明书,目前公司已经研发出第二代产品,可以提供水侧、剂侧独立的部分集成方案,提供高度集成方案,有效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产品可广泛应用所有客户。
(4)打造“2+N”产品矩阵,目标Tier0.5级供应商。公司依托在NVH赛道上的优秀经验,不断通过技术迭代升级,打造“2+N”产品矩阵。截至2021年底,公司能够配套单车价值量超过2万元,通过模块化供应向Tier2.5角色转变。据公司公告,近期公司业务向外拓展布局空气悬架,同时于11月与理想汽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相关订单有望稳步增长。
4、上海沿浦
主要业务涵盖汽车座椅骨架总成、冲压件、注塑、模具等板块,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48.65%、35.95%、8.82%、2.39%、1.37%。公司主要客户集中在国内,主要产品包括电动座椅骨架总成、汽车座椅骨架及总成、汽车零部件、五金冲压件、钣金件、模具等业务板块。2022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总营收7.45亿元,同比增长33.44%,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36亿元,同比下降26.48%。
分业务来看:(1)汽车座椅骨架总成:技术提升,探索新能源座椅骨架研发。公司加大企业的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力度,增加对设备的投入,推动汽车座椅骨架装配线的技术改革,从而提高装配线产量,提升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
(2)冲压件领域:改善冲压工艺,客户需求增加。公司较早从事于汽车冲压生产和研发,经多年发展,与客户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粘合度较高。随着新增客户需求增加,新产线投产冲压件收入及占比逐年提升。为保持汽车冲压高质量的工艺技术水平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引进了先进的全自动冲压生产线、焊接机器人生产线。公司引进先进的冲压自动化生产线和辊边工作站,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模具领域:以销定产,工业化能力优秀。由于模具规格繁多,客户要求不一样,公司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进行模具生产。模具开发团队规模已达到120人。拥有一整套精密制造及测量专业设备具备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到产品调试及量产的全生产链,在成本、周期、质量上均形成了强大的产品竞争优势。
(4)注塑件领域:产能大幅提升,产量持续增长。子公司黄山沿浦增加了注塑机的投入,常熟沿浦汽车安全系统核心零部件技改项目顺利投产,注塑机产能大幅提升,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据2022年半年报,注塑件营业收入为0.37亿元,同比增长52.88%,毛利率为16.06%。
5、爱柯迪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汽车铝合金精密压铸件全球化服务专业供应商,主要从事汽车类铝合金精密压铸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占比为94.48%。公司主要客户集中在美洲、欧洲以及亚洲的汽车工业发达地区,生产汽车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车等产品。2022年前三季度受益于产能提升,公司实现总营收30.26亿元,同比增长28.68%,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07亿元,同比增长46.07%。
从公司汽车类铝合金精密压铸件业务来看,产品结构有序升级,一体化压铸等新增产能稳步推进。公司是中小型铝合金精密压铸件的全球隐性冠军,产品结构由中小件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延伸。2021年8月,公司成立新能源汽车零件事业部,加快对新能源汽车铝压铸件的布局,完善产品条线。2022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汽车用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200%,智能驾驶系统项目(影像系统、激光雷达、中控显示系统等)快速增长。同时2022年6月,公司以2.99亿元收购富乐太仓67.50%的股权,其汽车安全系统、电子系统、电机系统等产品将与爱柯迪的现有业务形成协同,丰富产品种类。为适应新能源汽车三大件壳体一体化发展,公司不断拓展压铸机吨位,逐步向2000吨、2500吨、3000吨、4400吨、6000吨方向拓展,并将进一步引入8400吨的中大型精益压铸单元。总体来看,公司汽车类营业收入稳步提升。公众号《
投研锋向 》
06
发展趋势分析
预计未来汽车零部件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自主供应商有望把握结构性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行业的收入规模比例约1:1,与汽车强国1:1.7的比例仍存差距。而全球汽车业竞争的实质为配套体系的竞争,即产业链、价值链的竞争,因此,优化产业上下游布局,加速供应链的融合创新,构建自主安全可控产业链的企业有望不断提升行业地位。从长期看,为减少海外断供风险,更多主机厂将自主供应商纳入配套体系,国产核心零部件进口替代进程有望加速,汽车行业兼具周期与成长的双重属性,在市场增量有限的背景下行业结构性机遇可期。
2、产品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整合扩展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除少数竞争力较强的大型零部件企业外,多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研发能力不足,在价格较低、利润有限的低端零部件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激烈,伴随汽零行业并购重组的步伐加快,产业链不断整合和扩展,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优势日益削弱,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只有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完善产品结构,实现向系统开发、系统配套、模块化供货方向发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3、高壁垒核心零部件的深度国产化延续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快速升级,部分本土制造企业已掌握精密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将带动我国汽车产业尤其是零部件产业进入深度进口替代阶段,由此前整车装配、基础零件、核心零件合资模式过渡到高壁垒核心零部件的深度国产化(国内自主厂商取代外资或合资厂商),核心零部件领域由国际厂商(包括其在华设厂、合资企业)主导的局面正逐渐被打破,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的浪潮将为具备先进制造能力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END
想要获取海量投研信息?
想要了解事件背后的逻辑、最硬核的投研逻辑?
(更多投研内容可关注公众号《 投研锋向 》加入社群,体验更多0预期差纪要信息)
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现状及前景
}

  车桥行业是随着商用车行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的,近几年商用车市场,特别是重卡市场的良好形势推动了与其配套的车桥行业快速增长。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零部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作为汽车关键零部件之一的车桥系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各生产厂家基本上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批量化生产的局面。近年来,国内各车桥公司引进国外技术、或自主研发了各种重型车桥,有些也被广泛应用。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重卡车桥朝着轻量化、大扭矩、低噪声、宽速比、寿命长和低生产成本的方向发展,同时技术含量高的驱动桥附件和电子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22年中国汽车车桥行业发展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认为,近年来,中国汽车车桥工业取得显著进步。截至**全国车桥行业企业约有***多家,分布在各大型汽车集团和各地区,形成服务于汽车行业、相互依存的企业群体。国内车桥产业体系已经比较健全,"重中轻微轿"全面发展,产品结构也有自己的特色,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预计未来**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将向通用化、模块化/系统化、智能化、环保化和轻量化方向发展。随着竞争加剧、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并购重组将提速,零部件企业的未来出路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与汽车主机厂联合加大对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并且逐渐向一级系统供应商方向发展。**年重型卡车市场的产能规划在***万辆以上。在这样的汽车行业市场需求下,作为汽车工业的重要配套行业,中国车桥行业的产销量同样呈上升趋势。
  《2022年中国汽车车桥行业发展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在多年汽车车桥行业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汽车车桥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资深研究团队对汽车车桥市场各类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监测的数据库,对汽车车桥行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
  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22年中国汽车车桥行业发展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可以帮助投资者准确把握汽车车桥行业的市场现状,为投资者进行投资作出汽车车桥行业前景预判,挖掘汽车车桥行业投资价值,同时提出汽车车桥行业投资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
第一章 中国汽车车轮行业概述
  1.1 车轮定义与应用
    1.1.1 车轮介绍
    1.1.2 铝合的作用
    1.1.3 汽车铝合金车轮的特点
  1.2 国内铝合金车轮行业的发展
    1.2.1 起步阶段
    1.2.2 发展阶段
    1.2.3 调整阶段
    1.2.4 高速发展阶段
  1.3 2017-2021年汽车车轮下游汽车行业
    1.3.1 2022年汽车工业总体状况分析
    1.3.2 2022年汽车工业走势
    1.3.3 未来汽车企业走势分析
    1.3.4 2017-2021年乘用车车市场增长分析
  1.4 汽车车轮材料的发展现状调研
    1.4.1 钢铁材料
    1.4.2 合金材料
    1.4.3 车轮制造工艺分析
  1.5 2022年汽车零部件业发展分析
    1.5.1 202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特点
    1.5.3 外资开始进入商用车领域的零部件配套
    1.5.4 新能源汽车给零部件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1.5.5 金融风暴下零部件产业格局在改变
  1.6 汽车车轮行业环境分析
    1.6.1 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影响分析
    1.6.2 油价上调对汽车产销量的影响
    1.6.3 汽车轮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1.6.4 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影响
    1.6.5 石油行业分析
    1.6.6 钢铁行业分析
    1.6.7 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分析
第二章 中国汽车车轮市场分析
  2.1 我国车轮行业需求分析
    2.1.1 车轮行业总体需求分析
    2.1.2 车轮细分市场需求分析
    2.2.3 汽车车轮需求因素分析
  2.2 我国车轮行业供应分析
    2.2.1 国内车轮生产现状调研
    2.2.2 车轮行业存在的问题
    2.2.3 车轮企业生产经营分析
    2.2.3 国内汽车车轮行业集中度分析
  2.3 车轮国内外市场趋势预测
    2.3.1 国际市场分析
    2.3.2 国内市场分析
转′自:https://www.cir.cn/R_JiXieDianZi/27/QiCheCheQiaoWeiLaiFaZhanQuShiYuCe.html
    2.3.3 中国汽车车轮进出口分析
    2.3.4 汽车车轮主要成本价格分析
    2.3.5 汽车车轮价格分析
  2.4 铝车轮市场分析
    2.4.1 2022年车轮市场现状调研
    2.4.2 铝车轮市场
    2.4.3 铝轮箍竞争分析
  2.5 钢制车轮市场
    2.5.1 钢制车轮行业情况分析
    2.5.2 汽车车轮的全球市场容量
    2.5.3 国际车轮行业的竞争态势
    2.5.4 中国钢制车轮行业概况
    2.5.5 中国乘用车钢制车轮制造商
    2.5.6 中国乘用车钢轮供需状况和技术状态的分析
    2.5.7 中国商用车车轮制造商
    2.5.8 钢制车轮竞争分析
第三章 中国汽车车轮行业配套市场机会分析
  3.1 轿车车轮需求分析
    3.1.1 轿车市场分析
    3.1.2 轿车车轮市场机会分析
  3.2 MPV车轮需求分析
    3.2.1 MPV产销分析
    3.2.2 MPV车轮市场机会分析
  3.3 皮卡车轮需求分析
    3.3.1 皮卡市场趋势预测
    3.3.2 皮卡车轮市场机会分析
  3.4 SUV车轮需求分析
    3.4.1 SUV市场分析
    3.4.2 SUV车轮市场需求分析
  3.5 轻卡车轮需求分析
    3.5.1 轻卡产销分析
    3.5.2 轻卡车轮市场需求分析
  3.6 大中型卡车车轮需求分析
    3.6.1 重卡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3.6.2 大中型卡车车轮市场需求分析
  3.7 轻客车轮需求分析
    3.7.1 轻型客车市场情况分析
    3.7.2 轻型客车车轮市场需求分析
  3.8 大中型客车车轮需求分析
    3.8.1 大中型客车产销分析
    3.8.2 大中型客车车轮市场需求分析
第四章 主要生产企业竞争分析
  4.1 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4.1.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1.2 企业经营分析
    4.1.3 2017-2021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1.4 企业战略分析
  4.2 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4.2.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2.2 企业经营分析
    4.2.3 2017-2021年企业产销情况分析
    4.2.4 企业战略分析
  4.3 戴卡车轮制造有限公司
    4.3.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3.2 企业经营分析
    4.3.3 2017-2021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3.4 企业战略分析
  4.4 正兴车轮集团有限公司
    4.4.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4.2 企业经营分析
    4.4.3 2017-2021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4.4 企业战略分析
  4.5 浙江今飞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4.5.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5.2 企业经营分析
    4.5.3 2017-2021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5.4 企业战略分析
  4.6 华泰铝车轮(泰安)有限公司
    4.6.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6.2 企业生产分析
    4.6.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6.4 企业战略分析
  4.7 佛山市南海中南铝车轮制造有限公司
    4.7.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7.2 企业经营分析
    4.7.3 2017-2021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7.4 企业战略分析
  4.8 保定市立中车轮制造有限公司
    4.8.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8.2 企业经营分析
    4.8.3 2017-2021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8.4 企业战略分析
  4.9 门峡戴卡车轮制造有限公司
    4.9.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9.2 企业经营分析
    4.9.3 2017-2021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9.4 企业战略分析
  4.10 江苏圆通汽车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
    4.10.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10.2 企业经营分析
    4.10.3 2017-2021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10.4 企业战略分析
  4.11 阳新驰骋铝轮有限公司
    4.11.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11.2 企业经营分析
    4.11.3 发展战略分析
  4.12 河南省天阳铝合金车轮有限公司
    4.12.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12.2 企业经营分析
    4.12.3 2017-2021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2022 China Automobile Axle Industry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Report
    4.12.4 企业战略分析
  4.13 上海金合利铝车轮制造有限公司
    4.13.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13.2 企业经营分析
    4.13.3 发展战略分析
  4.14 江苏精佳集团
    4.14.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14.2 企业经营分析
    4.14.3 发展战略分析
  4.15 湖南长丰六和铝镁制品有限公司
    4.15.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15.2 企业经营分析
    4.15.3 发展战略分析
  4.16 南京华舜车轮有限公司
    4.16.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16.2 企业经营分析
    4.16.3 2017-2021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16.4 企业战略分析
  4.17 朝阳飞马集团
    4.17.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17.2 企业经营分析
    4.17.3 2017-2021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17.4 企业战略分析
  4.18 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
    4.18.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18.2 企业经营分析
    4.18.3 企业战略分析
    4.19.4 企业战略分析
  4.19 沈阳都瑞车轮有限公司
    4.19.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19.2 企业经营分析
    4.19.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20 合肥江淮铸造有限责任公司
    4.20.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20.2 企业经营分析
    4.20.3 2017-2021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20.4 企业战略分析
  4.21 汽四环
    4.21.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21.2 企业经营分析
    4.21.3 2017-2021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22 上海汽车锻造有限公司
    4.22.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22.2 企业经营分析
    4.22.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22.4 企业战略分析
  4.23 东风汽车车轮有限公司
    4.23.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23.2 企业经营分析
    4.23.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23.4 企业战略分析
  4.24 山东兴民钢圈股份有限公司
    4.24.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24.2 企业经营分析
    4.24.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25 吉凯思车轮(柳州)有限公司
    4.25.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25.2 企业经营分析
    4.25.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26 博爱县强力车轮有限公司
    4.26.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26.2 企业经营分析
    4.26.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27 蚌埠江淮车轮有限公司
    4.27.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27.2 企业经营分析
    4.27.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28 山东济宁车轮厂
    4.28.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28.2 企业经营分析
    4.28.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29 淄博贝尼托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4.29.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29.2 企业经营分析
    4.29.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 30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4.30.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30.2 企业经营分析
    4.30.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31 湖北楚威车桥股份有限公司
    4.31.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31.2 企业经营分析
    4.31.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32 许昌恒丰实业有限公司
    4.32.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32.2 企业经营分析
    4.32.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33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商用车有限公司
    4.33.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33.2 企业经营分析
    4.33.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4.33.4 企业战略分析
  4.34 万向钱潮(桂林)汽车底盘部件有限公司
    4.34.1 企业基础信息
    4.34.2 2021-2022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4.34.3 2021-2022年产品与主要配套客户分析
  4.35 浙江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
    4.35.1 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4.35.2 企业经营分析
    4.35.3 2021-2022年企业销售与配套情况分析
2022年中國汽車車橋行業發展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第五章 汽车车轮售后市场分析
  5.1 中国汽车车轮售后市场概况
  5.2 乘用车售后市场用车轮市场分析
    5.2.1 乘用车用车轮售后市场分析
    5.2.2 乘用车汽车车轮器售后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5.3 商用车车售后市场用车轮市场分析
    5.3.1 商用车用车轮售后市场分析
    5.3.2 商用车用车轮售后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5.4 客车售后市场用车轮市场分析
    5.4.1 客车用车轮售后市场空间
    5.4.2 客车用车轮售后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第六章 汽车车轮市场策略及投资分析
  6.1 汽车车轮行业的SWOT分析
  6.2 汽车车轮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6.2.1 产品策略
    6.2.2 价格策略
    6.2.3 渠道策略
    6.2.4 销售策略
  6.3 汽车车轮投资风险分析
    6.3.1 经营风险
    6.3.2 市场风险
    6.3.3 政策性风险
    6.3.4 技术风险
    6.3.5 财务风险
    6.3.6 竞争风险
  6.4 汽车车轮投资策略分析
    6.4.1 精益化的发展战略
    6.4.2 自主研发的贯彻实施问题
    6.4.3 提高我国汽车车轮国产化
    6.4.4 加强资本运作
    6.4.5 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第七章 中.智.林:常规电镀车轮与真空镀膜车轮技术、工艺、质量指标的比较和趋势预测
  7.1 我国汽车铝车轮制造业技术发展及趋势预测分析
    7.1.1 汽车铝车轮的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7.1.2 汽车铝车轮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7.2 我国汽车铝轮电镀工艺研究
    7.2.1 电镀工艺流程
    7.2.2 工艺配方及操作条件
    7.2.3 工艺维护方法
  7.3 我国汽车车轮真空镀膜技术概况
  7.4 推广绿色镀膜技术的建议
图表目录
  图表 1 汽车车桥的产业链结构图
  图表 2 生命周期各发展阶段的影响
  图表 3 全球汽车零部件销售排名分析
  图表 4 2022年全球汽车车桥不同应用调查分析
  图表 5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图表 6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不同规模工业总产值分析
  图表 7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不同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分析
  图表 8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不同地区工业总产值分析
  图表 9 我国汽车车桥细分市场分析
  图表 10 2017-2021年中国汽车车桥行业竞争力指数
  图表 11 2017-2021年全球汽车车桥行业竞争力指数
  图表 12 中国汽车车桥成本费用利润率与国际比较
  图表 13 2017-2021年全球汽车车桥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图表 14 全球汽车车桥行业需求结构分析
  图表 15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企业数量分析
  图表 16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图表 17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总产值分析
  图表 18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销售收入分析
  图表 19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 20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图表 21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图表 22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图表 23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产能分析
  图表 24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企业市场份额分析
  图表 25 2022-2028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产能预测分析
  图表 26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产量分析
  图表 27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产能利用率分析
  图表 28 2022-2028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产量预测分析
  图表 29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生产规模分布
  图表 30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产能规模分布
  图表 31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重点企业分布
  图表 32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产供分析
  图表 33 2017-2021年我国钢铁行业成本走势分析
  图表 34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劳动力供需增长分析
  图表 35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设备使用成本走势分析
  图表 36 2017-2021年我国小钢企产量保持高位运行
  图表 37 2022年钢材产量大幅增加
  图表 38 2017-2021年国内铁矿石供需平衡情况分析
  图表 39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企业市场份额分析
  图表 40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需求
  图表 41 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客户结构分析
  图表 42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供给分析
  图表 43 2022-2028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供给预测分析
  图表 44 2022-2028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需求预测分析
  图表 45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供求分析
  图表 46 2022-2028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供求平衡预测分析
  图表 47 2022年我国轻型桥行业企业竞争力分析
  图表 48 2022年我国悬架行业企业竞争力分析
  图表 49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重点省市分析
  图表 50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华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图表 51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华中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图表 52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华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图表 53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华东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图表 54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东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2022 Nian ZhongGuo Qi Che Che Qiao HangYe FaZhan DiaoYan Yu FaZhan QuShi FenXi BaoGao
  图表 55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西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图表 56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西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图表 57 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不同地区需求分析
  图表 58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东北地区需求分析
  图表 59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华东地区需求分析
  图表 60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华中地区需求分析
  图表 61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华南地区需求分析
  图表 62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华北地区需求分析
  图表 63 2017-2021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西部地区需求分析
  图表 64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图表 65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企业集中度分析
  图表 66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区域集中度分析
  图表 67 三元评价模型
  图表 68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图表 69 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前桥生产企业
  图表 70 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后桥生产企业
  图表 71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各细分市场结构分析
  图表 72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领先企业不同所有制结构分析
  图表 73 近4年湖南汽车车桥厂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74 近3年湖南汽车车桥厂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75 近4年湖南汽车车桥厂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76 近3年湖南汽车车桥厂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77 近4年湖南汽车车桥厂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78 近3年湖南汽车车桥厂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79 近4年湖南汽车车桥厂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80 近3年湖南汽车车桥厂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81 近4年湖南汽车车桥厂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82 近3年湖南汽车车桥厂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83 近4年湖南汽车车桥厂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84 近3年湖南汽车车桥厂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85 近4年湖南汽车车桥厂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86 近3年湖南汽车车桥厂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87 近4年福建台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88 近3年福建台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89 近4年福建台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90 近3年福建台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91 近4年福建台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92 近3年福建台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93 近4年福建台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94 近3年福建台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95 近4年福建台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96 近3年福建台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97 近4年福建台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98 近3年福建台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99 近4年福建台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00 近3年福建台亚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01 2017-2021年曙光股份资产负债表
  图表 102 2017-2021年曙光股份利润表
  图表 103 2017-2021年曙光股份财务指标
  图表 104 2022年曙光股份新年度经营计划
  图表 105 近4年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06 近3年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07 近4年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08 近3年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09 近4年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10 近3年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11 近4年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112 近3年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113 近4年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14 近3年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15 近4年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16 近3年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17 近4年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18 近3年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19 2017-2021年湖北车桥资产负债表
  图表 120 2017-2021年湖北车桥利润表
  图表 121 2017-2021年湖北车桥财务指标
  图表 122 近4年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23 近3年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24 近4年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25 近3年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26 近4年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27 近3年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28 近4年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129 近3年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130 近4年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31 近3年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32 近4年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33 近3年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34 近4年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35 近3年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36 2022-2028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图表 137 2022-2028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投资规模增速预测分析
  图表 138 2022-2028年汽车车桥行业供给预测变化趋势
  图表 139 2022-2028年汽车车桥行业需求预测变化趋势
  图表 140 2017-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季度累计同比增长率(%)
  图表 141 2017-2021年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长率(%)
  图表 142 2017-2021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 143 2017-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月度累计同比增长率(%)
  ……
  图表 145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商圈渠道份额分析
  图表 146 2022年我国汽车车桥行业不同商圈销售份额分析
  ……
  图表 148 2022年我国汽车车型行业不同类型消费者调查分析
  图表 149 2022年我国汽车车型行业销售贡献率分析
  图表 150 2022年我国汽车车型行业价值流程图
  图表 151 近4年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52 近3年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53 近4年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2022年中国自動車車軸産業開発研究開発動向分析レポート
  图表 154 近3年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55 近4年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56 近3年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57 近4年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158 近3年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159 近4年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60 近3年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61 近4年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62 近3年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63 近4年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64 近3年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65 近4年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66 近3年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67 近4年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68 近3年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69 近4年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70 近3年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71 近4年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172 近3年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173 近4年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74 近3年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75 近4年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76 近3年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77 近4年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78 近3年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79 近4年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80 近3年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81 近4年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82 近3年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83 近4年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84 近3年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85 近4年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186 近3年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187 近4年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88 近3年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89 近4年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90 近3年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91 近4年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92 近3年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93 近4年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94 近3年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95 近4年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96 近3年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97 近4年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98 近3年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199 近4年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200 近3年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状况分析
  图表 201 近4年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202 近3年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203 近4年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204 近3年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205 近4年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图表 206 近3年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已获利息倍数变化状况分析
  https://www.cir.cn/R_JiXieDianZi/27/QiCheCheQiaoWeiLaiFaZhanQuShiYuCe.html
  ……
如需订购《2022年中国汽车车桥行业发展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编号:1561A27请您致电:400-612-8668、010-66181099、66182099;传真:010-66183099Email:KF@Cir.cn  【网上订购】
| 下载《订购协议》 | 了解“订购流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用车海外品牌传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